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艺礼仪的特征

茶艺礼仪的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艺礼仪的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茶艺礼仪的特征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5-01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充分灵活地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7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4.8±5.7)岁。87例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其中15例危重症孕产妇,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2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不能生活自理。

1.2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中医特色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治疗及护理均分床到人,医生和护士组成固定的治疗小组,以便为患者提供连续而完整的治疗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应对新入院的患者通过中医评估法――望闻问切来收集其健康资料,观察患者的出汗、恶寒、舌象、脉象等情况,客观真实地填写中医护理记录单,并深入分析患者现存以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以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中医标准护理计划。护士应依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辨证分型,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施以辩证护理,针对患者自身的实际症状选择中医护理技术帮其解除病痛。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并观察记录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以P

2 结 果

2.1 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87例患者的调查问卷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

3 讨 论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该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护士在应用护理技术的时候,需要相关医师的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各中医院均有专职针灸及推拿理疗医师,护士即便接受了专业培训,但没有资格证[2]。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研究强化了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并结合责任制护理模式,成立医护治疗小组,以此促使护士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讨论,提高护士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使其在护理过程中能主动地观察患者疗效,及时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再加上医师的积极配合,必然能保证中医特色护理的顺利开展[3]。

本研究认为在重症医学科中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务必要重视中医特色护理,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其次,医护人员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切实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意识;最后,不断完善中医特色护理相应的操作规程及制度,并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对重症医学科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此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降低感染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2

古典芭蕾舞动作的基础是建立在“开、绷、直、立”的美学基础之上的,它是一切芭蕾舞动作的基础,只有符合其美学原则,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古典芭蕾。相比之下,“东方舞蹈的动作都是内向的,腿几乎总是自然弯曲,并拢;浑圆的双臂一般都围绕着身体运动;一切都似乎聚集在一起”。①“开、绷、直、立”是古典芭蕾最为主要的特点,由此对比西方与我国的传统舞蹈及其他姊妹艺术,便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古典芭蕾“开、绷、直、立”的艺术特征及中西方舞蹈艺术的文化差异。

一、“开、绷、直、立”的艺术特征

“开”――人体动作尽最大的可能向外部拓展。芭蕾舞演员在站立时,脚膝要开成180度,四肢动作要向四面打开。身体从肩、胸、胯、膝、踝5大关节向外打开,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使身体理想化、完美化、职业化。

法国舞蹈批评家安德列•莱维森曾说:“芭蕾舞出发点的根本原理――外开性……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腿部的动作仅限于前后运动,而当腿外开,就可以使它在任何方向――前、后、旁、斜线、划圈运动,在所有这些方向,动作都显得轻松而优雅……”②苏联著名编导罗•扎哈洛夫在《舞剧编导手法》一书中表达过这样的看法:要充分掌握古典舞的全部动作,就必须具有充分外开性的胯骨,这样才能使双脚轻松地站成一位,并且令双腿外开地向前后两旁抬起。同时,胯部的外开,必然造成舞者收腹、挺胸的直观效果,强化了身体的直立感。由这种直立感产生的臀部收缩与足部向上踮起,又会给人一种挺拔欲跃的感觉。这样一来,“开、绷、直、立”在一个基本的站立动作中就得到了统一的体现。由此可见,展开胯部是芭蕾舞训练中最基本的要求。

舞蹈家以一腿足部为支点,另一腿足面绷直向后尽量高抬、伸展;一臂沿高抬腿伸展的相反方向前伸,形成身体水平方向的直线;另一臂向侧后面抬起,与直立的躯干基本成直线,从而产生平衡。此外,人的四肢伸展到了极限,加之脚尖的踮起,强化了纵向的延伸感,使人体在最大限度内向四个方向拓展。

“绷”―― 芭蕾舞种,将膝关节和踝关节绷直,绷起足尖的站立,可谓芭蕾舞最突出的视觉特征,同时,还要求显示出人体肌肉的外形。

“绷”也是芭蕾舞蹈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芭蕾舞作为一种形体艺术,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从心理上延展了肢体的长度,增强了舞蹈动作的力量感与节奏感。,也拓宽了“开”的审美想象力。

“直”――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使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美,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

芭蕾动作在舞台中的动作路线也多呈直线形,这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舞的“拧、倾、圆、曲”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古典舞蹈中普遍存在的脚腕和手腕的有力回扣,在芭蕾中是见不到的,取而代之的是脚的用力绷直和手的自然伸展。外开的、绷直的脚尖,强化了腿部乃至躯干直立的感觉,加长了人体的延长线,提高了人体重心的位置,造成了舞蹈家向上升腾、放射的效果,也间接地放大了“开”的效果。

“立”――足尖直立,即身体的直立挺拔,使头颈躯干和四肢作为一个整体,并把身体重心准确地放在两腿或一条腿的重心上,其空间占有感就像古典宫殿似的傲然挺立,给人以稳定健美之感。

只有在“立”的基础上,“开”才有条件。稳定健美的“立”是放大延伸的“开”之所以实现的前提。同时,“开”也大大丰富充实了“立”的审美表现力,令“立”不再仅仅是稳定健美的“立”。

由上述可见,作为古典芭蕾动作与美学基础的“开、绷、直、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我们习惯上经常把它们四者分而论之,但是,从根本上讲,它们并非彼此无关或各自独立,而是共同塑造了古典芭蕾的技术与审美特征。进一步说,“开、绷、直、立”四者中,“开”字为先,“开、绷、直、立”的后三者无不与“开”字相关,无不为“开”字服务,无不受“开”的统摄,在此基础之上,加之“绷”“直”“立”三者的共同塑造,芭蕾技术与形式美感的大“开”,才更为鲜明地跃然眼前。

二、“开、绷、直、立”与中西方艺术

“开、绷、直、立”的身体造型与西方艺术文明之源的古希腊雕塑、建筑造型所体现的凸起、清晰的几何造型观念相通,而几何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的各门艺术。

西方音乐中复调音乐的对位法基本构成于几何原理之上,并使五线谱坐标空间形成多声几何主体造型的艺术空间,这正好和芭蕾舞身体强调精确的几何造型观念相通。西方的弓弦演奏,下弓常常提得很开,不像中国弦乐(如二胡)的弓夹在两根弦之间。小提琴的弦张得直直的,加上有指板在弦下面,弦受压力后不可能像二胡那样出现弯曲。此外,小提琴等弦乐器演奏时,每个音的手指站位都要求立直,不许拖泥带水,滑音也不是其基本音乐语汇。这些演奏方面的“开、绷、直、立”给人一种刚劲、刚性的力量。与之相比,中国音乐演奏中的“拧、倾、圆、曲”则给人一种柔韧的感觉。

“开、绷、直、立”呈现外拓性的特点,也体现在欧洲的建筑、园林之中。西方建筑明窗洞开,举柱伟立,文饰纵横,并附以精美的雕刻,仿佛要将天下之美尽现于世人目前。宗教中的“神”,要用直观、崇高、神秘的视觉形式去吸引人们、威慑人们。宗教建筑表现出外向的、放射的形态特征。德国乌尔姆教堂、科伦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都有又尖又高、鳞次栉比的塔群,瘦骨嶙峋、垂直耸立的束柱与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创造出飞舞之势。仿佛能使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随时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西方建筑与园林的这些典型特征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园林艺术中几乎看不到。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园林往往融为一体,共同营造着中国人心目中的自然与生命,表现宇宙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不是外显,也不是外拓,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交融,人的主观心灵与天地自然的沟通,完全不同于西方宗教建筑所强调的营造一种升腾感与神秘感。

由上述可见,中西方艺术不仅仅在技术特征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在各自艺术的创作与审美理想的追求上都存在着明确而深刻的个性差异。

三、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差异

在上文中,探讨了中西方舞蹈及相关文化具有的众多的差异,那么,这些差异源于何时又来于何处呢?

首先,这种差异源于人类文明起源之初,并且可以从中西方不同的语言文字中找到论据。

中国古代甲骨文、钟鼎文文中的“舞”字写作

从上图中的 “舞”字可以看出:其一,“舞”指人体动态。其二,记号着重表现上肢,可见古人“舞”的概念重在上肢运动。其三,记号反映人持物而动,和祭祀、宗教活动有关。

“蹈”字,《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践”的意思,就是以脚踏地。在古代论舞文字中,“舞”往往单独出现。很少出现把“舞”和“蹈”放在一起连用(即写作“舞蹈”)的文论。比如现在常用的一个词――“手舞足蹈”,其中的“舞”和“蹈”分别指上肢和下肢的运动。

在西方,人们将“舞蹈”称为“ballet”和“dance”。“ballet”源于意大利语,是“跳跃”的意思,而“dance”源于古代高地日尔曼语“danson”,是“伸展”的意思。

从上述对中西方“舞蹈”一词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可以看出:第一,中国人的“舞”着重指上肢运动,西方人的“舞”偏重于下肢运动。第二,中国人注重持物而舞,动作呈弧线或圆形。第三,对于下肢,中国人重视“践”,即以足踏地,而西方人重视的是跳跃,注重人体摆脱大地的努力。前者是向大地收敛,脚踏实地,与大地相亲相依,后者则是向空间开放,意在升腾。③

之所以中国人执着于大地,首先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中国人安土重迁,固守大地。中国的建筑一般不向高处发展,而向大地横向、水平地延伸,例如长城就是典型的中国建筑,是一条盘旋在中国大地上的长龙。中国的四合院也是在平面延伸,不向高空发展,即便是故宫中也几乎没有什么楼房。所谓的“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等,其实都不是很高的建筑。中国人登高只是望远,看的还是平面大地而已。偶然想象升空,最后还是想回到大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次,古典芭蕾的“开”可以从舞蹈动作中找到例证。

在芭蕾舞的动作中,跳跃动作的种类众多,出现频繁,有中跳、小跳、大跳等。每种跳又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小跳有擦地双落跳、擦地单落跳、滑步、双起单落跳等;中跳有带跳的空中单腿划圈、敞式西松、闭合式西松等;大跳有凌空越或大跳、变身跳等。大幅度的跳跃是造成芭蕾舞中人体向空间拓展形态的重要原因。④然而,在中国古典舞中,跳的动作不但少,而且相对于芭蕾中的跳,其跳的幅度和高度都小。

从芭蕾舞多腾跳动作,而中国舞蹈缺少腾越动作这一点看来,也可以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即西方的舞蹈讲究通过外部的形体与造型,表达外在的宏大与延展,中国传统舞蹈则更为讲究舞蹈动作与造型的内在气韵。

对上述观点,有人认为,以古典芭蕾为代表的西方舞是为了使人从大地解放,以确证自己的存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张扬,因此偏重于下肢的动作。芭蕾舞往往要掂起脚尖,高跳、蹦脚,具有放射性,仿佛要摆脱大地的怀抱,寻找新的空间,试图通过不停的跳跃,飞上天空,寻找自由。然而,东方舞则很少有腿部的弹跳动作,表现的是对大地的眷恋,总是依依不舍地在大地上徘徊,因而偏重上肢的运动。这恰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表达的看法不谋而合:西方的舞蹈者总是试图使自己摆脱地心的吸引力,努力跳起来,在空中翱翔。中国、日本和朝鲜的舞蹈者则牢牢站在地面上,很少把脚高抬,他们沿着一定的几何形,缓缓地移动脚步;臂和手的动作千变万化,而且极受重视。而在西方舞蹈中,很少应用手的动作。这又如法国的瓦莱里的观点,即“舞蹈是为了从大地获得解放,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⑤日本舞蹈评论家郡司正胜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日本舞蹈所表现的是眷恋大地,是依依不舍地在大地上往来慢行……西方舞蹈是放射性的,是憧憬天上;东方舞蹈的动作是内涵的,是眷恋大地的……日本舞蹈所要表现的,并不是要离开生活寻找具有新的时间和空间的美的另外的世界,倒是以大地为乐土”。⑥

综上所述,古典芭蕾的“开、绷、直、立”并非偶然而就,其形式与审美特征不同于中国传统舞蹈,离不开其自身的文化,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讲,都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与民族心理、性格所造就的。中国人的含蓄,使得中国人所塑造的生活环境与艺术也是含蓄的;西方人天生自由开放,他们所创造的生活环境与艺术也是外拓外向的。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注释:

①安德烈•莱维森:《古典舞蹈精粹》,《舞蹈摘译》,1984年第2期,转见《人体文化》,94页。

②安德烈•莱维森:《古典舞蹈精粹》,《舞蹈摘译》,1984年第2期,转见《人体文化》,133页。

③谢长、葛岩:《人体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31页。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UPI;特征差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UPI;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32-02

0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学校等教育部门为此绞尽脑汁,而且理论界也纷纷研讨防范与治理对策。戴梅竞等(1995)以医科大学生15年健康档案资料和1~4年级学生198名(男91人,女107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大学学习阶段各年级学生健康的变化规律,对其死亡、疾病、退学、休学、学习疲劳、视力、吸烟等生活习性和人格类型与特征,采用Bech-H、Scl90、EPQ个性问卷和RRT调查技术,评价大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差,心理卫生问题最多,是高等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对象。Allen D. Kanner(1981),周生江等(2009),雒力静等(2009)的研究都表明个体的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很大。大学生特征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其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1学生样本特征描述

本文问卷表是从湖南某高校随机抽选5个班级,然后由班级辅导员老师发放问卷,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学生当场填写,辅导员老师对填表进行了简要的讲解,务必使学生理解。问卷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健康测量表(UPI,共64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问题)。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全部收回,最后确认有效问卷162份,即为研究样本,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样本涵盖了新生与老生、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基于样本特征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执行了样本中大学生的基本状况特征差异在UPI的得分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UPI的得分在性别差异、入学时间差异、独生与非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出生农村/城镇、贫困与非贫困方面不显著;然后,我们进行了具体问题上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某些问题上特征差异是具有显著性的。同时也采用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法),得到的结论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完全一致。

2.1 大学生性别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5)检验了性别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4、23、56等三个问题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多的“关注心悸和脉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焦躁不安”;女生比男生更在乎“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雒力静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海南省本岛籍贯大学生与内地籍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之间整体差异不显著,女生与男生相比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病性5个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人际交往是非多、多愁善感、易紧张、胆小有关与男生考虑问题好偏激、情绪好激动、争强好胜、易激怒有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国内的同类研究基本一致。

2.2 新生与老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3、15、23、53等四个问题上新生与老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得出:老生比新生更容易“拉肚子或便秘”;老生比新生“情绪起伏更大”;老生比新生更加“焦躁不安”;但新生比老生更加“对脏很在乎”。大学新生刚开始还很激动,觉得大学还挺漂亮。可是新鲜劲头一过,就觉得食堂太差,“学习上也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讲课容量很大,很大知识都需要自己自学,而且学习完全靠自觉,很多大学新生难以适应。但大学老生又面临着学业、社交恋爱、毕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老生更易焦躁不安等。

2.3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担任学生干部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13、50、53、54等五个问题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悲观”;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

2.4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5、53等四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食欲不振”;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易“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疼”;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学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都较大,心理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意向。多数农村大学生经济非常紧张,切实感到读书不容易,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又不能为家里分忧,还要让家人负担自己上学的费用而负疚感重,易伴有自卑、多疑、焦虑等倾向。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没什么社会背景,在求职择业上会比城镇大学生更难,对即将走上社会充满恐惧心理。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应该充分关注。

2.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24(容易动怒)、29(缺乏判断)等两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即非贫困生更容易动怒,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与之相类似的是,周生江等人(2009)研究认为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变故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主要压力。

2.6 大学生特征差异在“是否有过轻生念头”问题上的显著性检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项量表的162名大学生测量中,有21人回答“有过轻生念头”,占参加测量学生总数的12.96%,比例较高,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然后我们进行了相应的t值检验,发现了男生与女生、新生与老生在“有过轻生念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贫困生等方面不显著,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大学生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心理上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文化基础差,学业不顺,学习受挫,失恋、爱情受挫是大学生常见的轻生原因。值得高校注意的是,近期许多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轻生。

3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大学生特征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对UPI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特征差异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容易动怒”;但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表明了大学生的特征差异对于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地影响,而且各个特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面与程度有很显然的不同,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①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系统;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差异,进行心理预警及心理辅导工作,认识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劣势,从而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成效;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及时输入相应信息,及时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尽早识别心理健康高危群体,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本文的研究不足首先是限于财经院校,研究样本都来自经济管理类的文科大学生,缺乏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的分析,其次研究样本还不大,这些还有待于将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4

第一,人为因素造成砖混结构墙体裂缝。房屋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可能要经历多次的装修、改造,而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这方面的管理还不完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可能会出现野蛮装修,对原有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对于一些老房子则因为人口密度大,为了解决拥挤,会自己用木结构搭建夹层来充分利用空间,这在现场调查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房屋的使用荷载,另一方面改变了原先房屋结构荷载传递的路线,对原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加上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电器增多,外墙面有可能需要安装空调,有的房屋临街墙面还会有可能安装广告牌,当安装不当会造成局部楔入裂缝,造成墙体损伤。房屋的使用活荷载也已经比以前增大了,新规范由原先的1.5kN/m2调整为2.0kN/m2。老房屋也是火灾易发的地方。

第二,自然因素造成砖混结构墙体裂缝。首先,砖的风化与冰冻以及砂浆的粉化是重要的自然破坏因素。粘土砖在水浸时,能将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矿物质在毛细作用下运至砖的表面,经蒸发、结晶在墙面形成风化层。风化现象主要是由于基础中的毛细水和渗透水,以及雨水作用形成,多数情况仅影响外观。但是如果遇到无机盐硫酸镁、硫酸钠结晶体积会膨胀,导致墙体开裂,致使墙体承载力破坏。粘土砖一般都是不抗冻的,当气温急剧变化使粘土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当膨胀力超过砖的内聚力,发生碎裂、剥落;当温度升高解冻时,又在砖表面与内部形成温度差,这样冻融循环使砖块发生破坏,正中破坏作用与冻融循环的频率、温度变化到结冰的速度,砖块中毛细水的多少、分布有较大的关系。砂浆的粉化主要是水泥水化形成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作用形成碳酸引起的。一些老房子采用石灰砂浆和石灰糯米砂浆,长期在水侵蚀下容易溶解,影响砖混结构的承载力。

其次,差异沉降造成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实际工程中引起砖混结构差异沉降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因为建筑物自重产生的或者地面发生超载产生,可能在建筑物本身的重量作用下,地基土质差异较大产生建筑物的差异沉降,或者是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地面出现大量堆载等造成地面超载,使地基负荷增大,从而导致地基相对应的约束变形,造成建筑物的差异沉降;二是因为基坑开挖、隧道开挖等岩土工程活动改变了土体中的应力状态、约束性态等,导致土体的变形,进而影响临近建筑物产生差异沉降。

最后,温度作用的破坏。温度变化产生的裂缝多发生在楼房的顶部,呈八字形裂缝,女儿墙根部水平裂缝和墙角裂缝,沿窗边(或楼梯间)贯穿整个房屋的竖直裂缝,墙面局部竖直裂缝。

2.受差异沉降影响的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特征研究

不同结构对差异沉降的敏感性不同,依次将建筑结构分为三种:刚性、柔性和沉降敏感的结构。由于砖混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差,砖混结构的材料本身抗拉、抗剪能力低,属于对沉降敏感的结构,较小的相对差异沉降即可导致显著的开裂。裂缝将削弱墙体截面、破坏墙体的整体性、降低构件的承载能力及抗震性能。

地基差异沉降引起砖混结构的裂缝在房屋的外纵墙、横墙上均可见,对等高的长条形房屋位置大多在两端附近,其他形状的房屋裂缝均在差异沉降变化剧烈处附近。主要分布形式有正八字、倒八字和单向斜裂缝。一般可以分为盆形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局部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两端沉降差异较大引起的墙体裂缝、一端沉降较大引起的墙体的裂缝。其中,基坑开挖引起的墙体裂缝往往是靠近基坑一端的地基发生位移与变形引起差异沉降较大而导致墙体开裂。

当建筑物的长高比较大或地基中部软弱端部坚硬、荷载相差悬殊等,使建筑物形成中部沉降大,端部沉降小的弯曲,产生正弯矩,结构中下部受拉,端部受剪;由于端部地基反力梯度很大,墙体的剪应力很高,而砖混结构因其抗拉、抗剪强度很低,故在剪力高峰区将由主拉应力引起斜裂缝,呈正八字。这就是局部差异沉降引起的正八字裂缝。

当地基中部坚硬端部软弱,或者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悬殊,使两端的沉降大于中部时,会形成负弯矩并受到剪切作用,墙体反向挠曲,裂缝呈倒八字。一般来说斜裂缝均是向沉降较大的位置倾斜地向上延伸的,对于门窗洞口处,对墙体的削弱作用,造成洞口角隅应力集中,常常是最先开裂的位置,且开裂裂缝的宽度一般较大。对于基坑开挖造成的靠近基坑端的沉降较大时,可能在房屋顶部出现裂缝并向下延伸,当裂缝开裂严重时可贯穿房屋全高。水平裂缝较为少见,有的出现在窗角,靠窗处裂缝较宽,有的是因为地基局部塌陷造成,裂缝宽度一般较大。通常建筑物差异沉降裂缝常出现在房屋建成后不久,或在施工期间明显开裂,严重的可能导致不能竣工;对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差异沉降一般是在基坑开挖到底的时候开始比较危险,对于软土地基由于其本身流变性一般是基坑开挖到底后的差异沉降的作用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内,比较危险。

3.差异沉降对砖混结构房屋开裂影响机理分析

由于造成砖混结构差异沉降的原因不同,故按照成因予以分别讨论。实际工程中引起砖混结构差异沉降的原因如前文所述分两种:一是因为建筑物自重产生的或者地面发生超载产生;二是因为基坑开挖、隧道开挖等岩土工程活动产生的差异沉降。

篇5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拓展已成为陕西省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序特征、区域差异、效率改进等,对提升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学者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余小玲等[1]利用DEA方法对重庆市建设用地效率进行了测度;张良悦等[2]利用24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结果发现,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粗放型特征;白丽娜等[3]研究表明,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但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整体较低。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2005-2010年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进一步分析其时序特征、区域差异、变动原因及特征、效率改进方式,以期对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1.1 模型设定 自从1978年第一个DEA模型(C2R模型)产生以来[4],DEA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并在实际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沿用C2R模型(1978)和BC2模型(1984)[5]。用线性规划方法来衡量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的多元投入和产出效率问题。

1.1.1 C2R模型。C2R模型假设有m个决策单元(MDU),各MDU使用n种投入xi>0(i=1,2,…,n),生产s种产出yr>0(r=1,2…,s),则任一MDU的效率值可由下列模型求得:

maxE■=■s.t.■?燮1(j=1,2,…,n)u■?叟0,r=1,2,…,sv■?叟0,i=1,2,…,n(1)

式中,xij为第j个MDU的第i项投入值,yrj为第j个MDU的第r项产出值,ur和vi分别为第r个产出项与第i个投入项的权重,Ek为第k个MDU的相对效率值。

1.1.2 BC2模型。BC2模型将C2R模型原来假设固定规模报酬(CRS)生产可能集合调整为可变规模报酬(VRS),以此来衡量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等问题。BC2的数学模型如下:

maxE■=■s.t.■vixij=1,■uryrj-■vixij-uj■?燮0u■?叟0,r=1,2,…,sv■?叟0,i=1,2,…,n(2)

根据BC2模型所计算出来的uj,可探讨各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动规模报酬是处于递增、递减或规模不变状态;uj=0表示该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动是在最佳规模状态下,处于不变规模报酬区;而uj>0表示该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动在大于最佳的规模之状态下,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而uj<0表示该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活动是在小于最佳的规模之状态下,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

1.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陕西省10个地市(不包括杨凌示范区),文中涉及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1)、《陕西统计年鉴》(2006-2011)。根据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和反映城市土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利用效率的相关原则,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研究变量设定如下:

本文从投入产出系统的角度来度量陕西省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选取10地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从业人员(万人)、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分别衡量10地市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方面的投入水平。产出指标由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园林绿化覆盖(公顷)和生产总值(亿元)等三个指标共同组成,用来反映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和变量,基于产出导向的C2R模型和BC2模型,利用DEAP2.1软件分别对2005-2010年陕西省10个地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具体实证结果如下:

2.1 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序特征分析 2005-2010年,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见图1)。具体表现在:

篇6

2.准则论证对学科的替代。美国的税务会计实际上仅是所得税会计。作为所得税会计学科理论的替代,fasb于1992年2月在全部6位委员一致投赞成票的情况下sfas109《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虽然sfas109是一个财务会计准则,却以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正式规则”宣告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尽管此前税务研究作为研究的一个领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sfas109的《附录a:结论依据》实质上是部分地论证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及其价值,fasb认为sfas109采用资产负债表法生成了最有用和最可理解的信息,然而针对一项认为复杂的所得税处理方法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的批评,fasb认为sfas109成本与效益比是合理的。fasb对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与成本效益的论证是笼统的,而这两个问题的充分论证对于财税分离的有效性无疑是关键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如何细致而又结构性地影响并优化了会计信息?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确存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产生的交易费用问题,该如何界定、描述、计量分析?这是税务会计目前尚未论证的一大难题。sfas109对于税务会计的另外一个价值是提出纳税筹划战略(tax-planning strategy)。尽管现代税务筹划远远超越其所限定的范围,但是sfas109无疑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税务筹划概念并指出税务筹划与会计的紧密关系。当今的事实也验证了sfas109的开创性意义和示范效应,税务筹划离不开税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学思想的路径依赖。美国的经济学学术思想对自由市场主义的坚决维护是闻名于世的。经济学伴随着现代会计理论的演进。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家对美国会计理论的推动由来已久,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学者便加入到会计研究中来(如坎宁、贝尔、爱德华兹等),通过借鉴或引入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收益概念)来建立会计理论框架,而爱德华兹、贝尔的经济收益思想成为fasb提出 “全面收益”概念并制定“报告全面收益”准则的滥觞;20世纪60年代受财务经济学及其学者(如鲍尔、布朗等)的影响.会计盈余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经验会计”研究开始盛行;70年代以经济学契约理论、理论及管制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实证会计”及理论开始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经济学者莫迪利亚尼与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对现代会计学引申的相关学科——财务学的重大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被视为“财务理论家入侵会计领域”。

财务经济学家斯科尔斯、公共经济学者斯蒂格利茨同样再次“入侵”税务筹划领域。斯科尔斯以经济学的计量方法、套利理论、有效契约理论为基础,创建了美国税务会计理论中最为系统的税务筹划理论。斯科尔斯的税务筹划理论主要以资本市场为中心,涵盖资本品与金融品投资、公司组织形式、融资方式、企业并购、分离等资本运作,围绕隐性税收、显性税收、税收成本、非税成本线索与理念,构建有效税务筹划理论。斯蒂格利茨在公共经济学理论中论述了“避税”与“税收庇护”这两个税务筹划技术与概念问题,认为“避税”是由于税法漏洞引致的,避税是遵守税法而不是违法的市场行为。这和我国学者的研究观点对避税的理论界定有着一致性。

(二)

2.税务会计研究选题约束——单一税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是单一所得税制,因此美国税务会计面临的是理论选题的单一与狭窄。如前所述,如果从所得税会计角度来看,fasb几经周折于1992年的sfas109已经有所论证,单一的税制再加上实用主义观念限制了美国税务会计的视野与规模;单一所得税制同样限制了美国税务筹划理论对产品市场的研究。然而,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税务筹划提供了一个主要的研究选题。斯科尔斯等创建的是以资本市场为对象、高度系统的税务筹划理论,与我国以相对成熟的产品市场与处于新兴、转轨阶段的资本市场为选题约束的税务筹划理论形成对照。更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细节是:美国所得税结构中个人所得税的主体性质对税务会计研究注意力产生的分解效应,同我国所得税结构中企业所得税主体的税法制度也形成对比。

3.税务会计的实务化倾向与实用主义理念。与管理会计“曾经没落”不同的是,可以说美国税务会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始终兴旺不减是由于税务会计的实用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美国文化固有的实 用主义价值观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过来实用主义又促使了美国税务会计的实务化。二战后,所得税成为联邦政府首要的收入来源,联邦税制的日益庞大与复杂化引起对税务会计空前的重视。依据美国会计史研究结论,“税收成为美国会计新的增长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迅猛增长,第一次促使社会对税务会计师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美国对外战争还产生了一种超额利润税,以投资资本的回报率为基础,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师造成极大挑战,“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关心如何进行税务筹划”,这又一次刺激了社会对于税务会计服务的需要。从史证角度来看这两次增长,显而易见,对税务会计实务与税务筹划这类实用性的会计供给是一种“需求一回应”的演化路径,而美国“对所得税会计只求操作上的可行、不求理论上的完整”同样是出自实用主义的理念。

篇7

【关键词】

茶艺社团;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质观、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茶艺师必须具备品茶、泡茶等技能。

我校茶艺社团在日常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只有在抓好文化课,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狠抓理论与实操一体化道路,才能培养出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清雅茶艺社团每周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茶艺表演指导,另一位老师负责品茶和理论知识指导。

冲泡是茶艺的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否能把茶叶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全凭冲泡的技巧掌握得如何。冲泡不同的茶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其泡法也不相同。但是有几个环节却是在绝大多数茶叶冲泡过程中要共同做到的,其要求大体相同,如:(1)备器;(2)煮水;(3)备茶;(4)温壶(杯);(5)置茶;(6)冲泡;(7)奉茶);(8)收具;这些过程,每一个学员都应该掌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茶叶的用量、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甚至悬壶高冲的时机掌握不同,茶味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茶艺表演实践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身高、练习的手法等方面的综合评分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通过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相互观摩学习,或用手机拍下学生操作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讲解、点评、示范等方法,努力使每个社员都掌握相关茶艺的基本功,并学会基本的茶艺讲解以及和他人的团结合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练习茶艺,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上下年级之间的同学也在这里“传、帮、带”,融洽感情,交流技能,为低年级同学尽快掌握茶艺技能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茶艺表演,从茶礼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整体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素质。

在理论及品茶课上,教师每周会介绍中国不同的茶及其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茶艺知识竞赛。联系茶企业,每个月带学生到茶叶店品茶,使社员更好地了解茶道文化,体会泡茶和品茶的乐趣。在习茶的过程中,通过对茶叶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茶,科学泡茶,健康饮茶,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前瞻性地其次,在专业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如在汽车维修的课堂上,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教学活动中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今后就业走向成功。我们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不仅有技能点,更强化德育点,教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社团学生的出勤,每周都有社长点名。凡是迟到或无故缺席达三次的学生就要求她们退出茶艺社。每个月对社团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进行考核,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建议她们参加其他的社团。如果学生在自律等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则优先推荐她们参加各项茶艺展示活动。在每次茶艺表演训练课上,教师把茶具的摆放、茶艺操作室的清洁归位作为德育点,并作为技能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

有部分中职生没有获得成功,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力差”是次品;“道德差”是废品。我们一直相信会做人的学生,也一定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我们茶艺社团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和学生的角色差异,从而去纠正某些不良惯性思维和行为。

从2011年开始每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开赛当日,我校茶艺社团都会为市民及游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也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茶艺社每年都会派出学生参加厦门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为地区经济和茶产业发展做了较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连续四年我校茶艺团在茶艺室教授德国大盖劳职业学校的师生铁观音的茶艺冲泡技巧。我校茶艺社学生接待了到我校参观的国内教育界近几百人次,同时我们社团也下到福利院、养老院、部队等单位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茶文化,加深了国际友谊,展示了茶艺团成员的风采,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尊重、负责、关怀他人的社会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人才的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中,技能学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第一要素,在培养过程中被过分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则被忽视。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所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技能学习能力和责任意识能力等,其中技能学习能力是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代表学习者在技术操作上达到了要求的水平,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发展职业生涯更有赖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制器”到“育人”的转变,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提高职业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

3.1 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容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茶艺文化活动,可对学生起到全方位的教育作用。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茶艺社团同学的文化艺术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2 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自古以来民间饮茶将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为四艺,意在营造质朴优雅的古典审美意境。在这种环境中品茶,茶人最能与自然界展开精神上的沟通,内心与外界环境交融,使尘心洗涤,达到精神升华。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品茗才能真正体味到环境、艺境、心境、人境的和谐美,才能心旷神怡。茶艺社团的活动提高了学生接受文化艺术素养熏陶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热爱生活的激情。对学生起到了陶冶情操和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3.3 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茶艺中的礼仪是一种动态的素养。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容各种审美于一体,如环境的选择、茶汤的鉴赏、茶具的把玩,这些都与泡茶者的礼仪及内在素养息息相关。茶艺中所体现的礼仪包括个人卫生、发型选择、皮肤保养、服装、用语,还有热情的微笑与动作的美感。例如茶艺表演中的仪态美,是由优美的形体姿态来体现的,而优美的姿态又是以正确的站姿为基础的,正确优美的站姿会给人以精神充沛、气质高雅、礼貌亲切的印象。茶艺表演中的站姿要求身体重心自然垂直,从头至脚有一线直的感觉,取重心于两脚之间,头虚顶,腋似夹球,呼吸自然。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礼仪,长时间的锻炼使得她们拥有良好的气质。

3.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茶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审美愉悦、社交联谊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校空乘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功底,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样方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高端技能人才成长,符合高端技能人才兴企强国的客观规律。近六年来我们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行业、企业的茶艺技能竞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和2011年厦门市中职技能大赛我校茶艺社图的选手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刘永欣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1年“闽南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连旋旋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1“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了2011环球旅游小姐中国网络赛区总决赛的冠军和“最佳人气奖”双料得主。第三届“福鼎白茶杯”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总决赛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同学从复赛当中脱颖而出,并在决赛中技压群芳,获得了本次总决赛的最佳气质奖。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怡、林佳美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2年“八马杯厦门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我社团成员多位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2第四届“海峡两岸大红袍杯”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2012年11月,在厦门市中职生素养大赛中,我校茶艺社团学生的“秋香茶韵”茶艺表演获职业风采最佳视觉效果奖。2013年6月,《秋香茶韵――闽南茶艺表演》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作品展洽会优秀学生技能作品大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茶艺大赛既是考验更是机会,同学们利用比赛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提高,再次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郑大萍、高越阳等多位同学由于她们长期学习茶艺,拥有良好的气质,她们都优先被海南航空、厦门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等各家航空公司录取。此外茶艺社的成员,由于她们的综合素养较高,目前她们都就职于厦门的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和认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我校茶艺社团体现这一特征,服从和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这一大局。总之,在职业学校教学中,中职生的技能教学诚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学校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者不可偏废。茶艺社团让兴趣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找回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实现学生公共道德和个性道德的完美统一。

此外,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较长的渗透和熏陶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抓住每个环节和机会,时时刻刻有意识地营造相应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提升中职生就业的能力,就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利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如社团的建设等来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种技能,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33-01

音乐与茶艺的结合由来已久,无论是在保存的古代文献还是画作中,都能看到音乐和茶艺相结合的影子。唐代有《调琴啜茗图卷》和《宫乐图》,都描绘了音乐与品茗香结合的场景,而在近代的茶馆中,更不乏有品茶赏曲的记载。

一、茶艺表演的特点

所谓的茶艺表演是将泡茶的过程科学有序、形象优雅的展示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领略茶独特的艺术,在韵味独特的氛围中陶冶修养。特别在2O世纪70以后,茶艺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茶艺表演也成为了茶艺术传递的载体,去独特的艺术表演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

茶艺表演有很多类型,但主要有以下几类:

民俗茶艺表演:主要体现民族特色的饮茶方式,不同的民族风俗就会有不同表演方式。如“西湖茶艺”、“台湾乌龙茶茶艺”、“赣南茶礼”、“白族三道茶”等。 传统茶艺表演:主要来源于历史茶文化的的重现,如 “唐代宫廷茶礼”、“仿宋古茶”。其他茶艺表演:以茶为载体的,反映特定文化内涵。如“禅茶艺术”、“火塘茶情”、“新娘茶”。

在表演的过程中,其他的因素都要与表演的类型相呼应:例如表演的服装、表演的氛围、表演的道具、表演的音乐、表演的礼仪、表演的顺序等。不仅如此,茶艺表演还要遵循几个原则,即“精、清、净、美”。精:从茶叶的选材到茶具的选用以及水的要求,都要做到精。清:茶艺贵在体现清心养性,因此表演要体现清静的环境和氛围。净:要保持环境清静无杂物,方能去除杂念,净化 心灵。美:美应符合艺术之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在特定的背景文化下自身创造、表现本民族特色文化的音乐,我国的传统音乐有自身的特性,传统的音乐的定义并不完全取决去创作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创作的特征和表现艺术,如《渔舟唱晚》、《二泉映月》虽然是创作不久的作品,但是其具有传统音乐特性,因此也是传统音乐。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世代相传:传统音乐文化总的来讲并没有中断过,代代相传承。民族特色:中国传统音乐有自身的特色,并不与别的国家雷同。历史悠久:中国传统音乐具有5000年的发展史。博大精深: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多样,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丰富深刻。

我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具有很多现代音乐所不具有的特点:

纯净:其所表现的乐器简单,旋律清纯,因此能去除人们心中的杂念。

朴素:传统音乐的修饰很少,因此更加空灵,带给人们以洗尽铅华的轻松。

典雅:传统音乐是大雅,完美和谐而庄重。

唯美:传统音乐所呈现的意境潺潺流动,将美定格在心中。

因此在茶艺表演中,如果能加上传统的音乐,那么更能增添品茶的意境和氛围。

二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音色与人声相接近,其音色深沉而平和,在茶艺表演中加入二胡,能表达出茶艺的沉静厚重之感。

传统音乐在整个茶艺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音乐选择的不对,那么气烘托的艺术氛围就不对,那么其表达的茶艺文化就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从而达不到传承茶艺文化的作用。因此,在选择音乐之前,一定要先把握好茶的文化背景和表现主体,从而选择适合的传统音乐。如果茶艺表演动作轻快,则可选择《雨打芭蕉》节律明快的音乐。如果动作比较慢柔,则可选择《春江花月夜》等节奏舒缓的音乐。因此,音乐已经成为了茶艺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了音乐,茶艺表演就少了灵魂。

无论是在闲情逸致历史还是在寻求精神追求的今天,音乐和茶艺已经密不可分,紧紧相连。在茶艺表演中,传统音乐能烘托出茶艺氛围、明确茶艺主题、加强茶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厚重的文化艺术情感,并且在表演中起到把握表演节奏的作用,音乐已成为茶艺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了传统音乐,茶艺表演也就失去了灵魂和意境,因此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田竞.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段红琼.关于中国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

[3]龚永新.试论中华茶艺文化 阶段划分[J].三峡大学学报,2003.

篇9

茶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产品,其发展及推广主要以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根本。在《神农本草》中,茶叶被称为“一名茶草”及“苦菜”,是拥有提神醒脑、舒经通络等药用功能的本草植物。而在《茶经》中却有“茶为饮,源于神农,闻与周公”的记载,以此表明,茶叶具有较强的饮用功能及礼仪功能。根据相关历史记载,茶叶最早在公元前300年由我国传递到日本,进而与佛教、儒教等文化开辟了我国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在此之后,茶叶与茶叶文化先后流入英国、荷兰、朝鲜、俄国及土耳其等国家,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茶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推广意义

1.1茶文化的理论内涵

针对茶文化的定义多达十数种,从广义的层面来分析,茶文化具体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与茶叶有关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即茶叶在拥有饮用功能的同时所形成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文化层面上,茶文化能够有效表达生态与人、人与人间的信仰、情感、理念及思想的关系。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拥有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历史性及地域性。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介质,更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有效结合,是雅俗共赏的思想意识。能够有效诠释我国汉文化的思想及内涵,行为及礼仪。而在我国茶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文化积累及文化整合,逐渐成为多层次、多民族的系统体系,既蕴含着道家的清寂、儒家的思想,又包涵了佛家的哲理。因此茶文化又被成为纯洁与礼仪的化身,灵魂与思想的内化。此外,茶文化包涵美、善、真等理念,蕴含着友谊、仁爱、敬意及秩序等社会发展内涵。所以说茶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载体,是体现国民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是教人涵养,摒弃浮躁念的文化饮品,因此通过品尝茶叶,能够有效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文化精髓及人文哲理。

1.2茶文化的推广意义

首先,全面推广茶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国民对传统礼仪的认识,培养国民正确的生活方式,满足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涵着“美、善、真”等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国民的人文涵养,陶冶个体的情操,培养优雅的气质,从而调动国民对传统礼仪的认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茶文化最为突出的外在表现是茶艺,在茶艺展示的过程中,国民能够有效地感受到茶叶本身固有的味觉之美与视觉之美,从而做到“有节有礼”。其次在旅游层面上,茶文化能够有效满足游客在旅游中对历史与文化的需求,使游客冲破心理枷锁,实现精神层面的超越。尤其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游客通过茶艺,能够有效缓解现代生活所带来的烦恼,凸显茶叶的心灵慰藉功能,从而使游客更真切、更全面地感受文化旅游项目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及文化氛围。最后,在文化产业发展层面,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能够在满足国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引导现代市民及国外友人更深入地了解并探寻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2茶文化的网络推广问题

2.1检查文化与茶叶商品的混淆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推广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容易将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商品的营销活动相混淆,从而使社会大众将茶文化推广局限在茶叶销售、茶叶包装、制作工艺及茶叶品类等属性上,忽视了茶文化所潜藏的精神与历史内涵。其根本原因在于茶商品的传播主体主要以茶叶商、生产商及零售商为主,在宣传层面上过于注重茶叶商品外在的品质及特征,从而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使社会大众走入“茶文化推广”就是茶产品宣传的误区。此外,茶文化的传播主体,没有充分地理解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外在表现,仅仅将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及茶叶品种作为宣传主体,从而使社会大众将茶文化推广置于茶产品宣传的范畴中,极大地限制了茶文化的快速发展。

2.2市场行为导致茶文化推广受限

现阶段,我国茶叶制造商、经销商及零售商,为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普遍将茶叶作为普通的产品进行营销,甚至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销售问题,严重地影响茶商品的健康定位,不利于茶文化的快速推广。而在营销策略层面,茶商品经销商或制造商通常将茶文化作为茶商品的宣传媒介,从而在错误的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制约了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譬如,在网络推广的过程中,茶商品经销商将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及思想文化作为特定茶商品的推广媒介,使茶文化的理论内涵逐渐浓缩,导致茶文化的社会推广效用不断降低,不利于社会大众对茶文化的深入理解。

3利用网络推广茶文化的策略

3.1构建茶文化资源推广机制

首先应提升计算机网络在茶文化宣传中的作用,拉近社会大众与茶文化间的距离,拓展茶文化的发展空间。在茶文化的内在特征层面,相关学者及专家应积极探索茶文化与互联网共同发展的路径,提升网络基础建设的力度,逐渐构建基于茶文化的数据、分析、采集等服务机制,从而切实实现茶文化数据资源的网络共享功能。这样将有效地规避茶文化的流失及实际与文化不符的现象发生。在具体的网络推广中,传播主体应通过门户网站、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提升茶文化的推广质量与效用。首先在搜索引擎层面上,传播主体应在优化关键词的基础上,提升茶文化的宣传几率,提高社会大众接收并理解茶文化的意识。其次,也可利用邮件营销、新闻广告、微信推广、博客群发等方式,将多媒体、社交平台,作为茶文化推广的主要平台。

3.2构建茶文化的内容建构体系

茶文化能够有效将我国悠久的文化思想、礼仪风俗、人生理念及文化内涵融入到茶艺的展示过程中,通过对茶艺的熟练掌握,能够有效地帮助社会大众探析出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文化、历史文化及思想理念,从而从心理层面上,调动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及激情。因此在茶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应以茶礼与茶艺作为主要的推广方式。在内容制作上,应构建氛围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进而使茶艺与茶礼的展示过程,更加自然流畅。此外,传播主体应将茶艺与茶礼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人文理念进行深入的阐释,在配合茶叶种类介绍的过程中,提升国民对茶叶的认识与理解。除此之外,还要全面规范茶商品的营销活动,降低其对茶文化宣传的不利影响。

篇10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茶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重要部分。城市里一家家茶叶店,也为城市增添了清新宁静的气息,也为人们提供了清凉的去处。开好一家茶叶店,既要经营中国传统文化,也要运用现代市场理念,为茶叶店赢得“硬实力”。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品茗这一高雅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方式。众多的茶叶店也正在发生着变化,除室内装修有所讲究外,茶叶店再不是不起眼的小型商店,使用面积从几十平方米至一二百平方米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茶叶店向大中型或连锁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故加强茶叶店的软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常。茶叶店的硬、软件建设常常会失衡,以致削弱了茶叶店的生命力。许多人认为弘扬国饮、挖掘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重任应是茶馆或茶艺馆。其实,茶叶店应同样挑起推广茶文化的重担,它的作用重大,接触面更广,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只有茶叶科研机构、茶艺馆,茶叶店“三位一体”的同步推广。茶文化的普及才不会脱节,才会以更快速度发展,从而深入人心。以下是笔者在经营茶叶历程中的经验心得,愿与广大茶叶店、茶艺馆同仁商榷。

关于员工。员工上岗前全面进行初级茶艺培训,内容包括:茶史概况;茶的分类;国家级名茶的产地以及品质特征,典故传说:茶的保健功能:茶具的运用;茶叶的保管;中国六大茶类的冲泡方法以及特种名茶的冲泡技巧等。培训后经考核合格者上岗学至三个月,通过实习期的有效积累。员工对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加深,对茶叶的形、色、香、味、韵也有一定的掌握,可给予晋升茶艺员。再进行第二次培训(即中级茶艺培训)。培训内容加深,内容包含茶在社会中的功能;中国茶区的划分;茶的诗、词、歌、赋;民族茶俗;中国茶道的内涵;中国传统名茶;中国新名优茶;水与茶的关系等。茶艺员在实际工作中,成绩优异者通过重点培训,晋升为茶艺师。根据现在我国的国情,茶艺师只能通过内部培训或培训班来实现,但是这种学习和培训的地点极少,这就大大地制约了茶叶店、茶艺馆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培养一个茶艺师,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及销售、冲泡技巧,才算是合理的茶艺师。基于这一点,在员工培训方面采用分级培训实习生、茶艺员、茶艺师。高级课程包括学习和推广茶艺的重要意义、茶艺创意、茶叶制作、加工、栽培的相关基础知识、中国名泉等。茶艺师的茶艺之精将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人品茶、识茶、论茶、爱茶。这极有利于中国茶叶品牌的树立、巩固、创造。茶叶店、茶艺馆称呼负责销售、服务的员工不应称呼为“服务员”,而应根据该员工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和理解予以称为“茶艺员”、“茶艺师”以区别于一般性质的服务员。茶艺师的素质、内涵、形象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服务员所无法相比的。

关于管理。员工的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敬业精神、服务态度、向酒店式管理靠拢,茶艺员、茶艺师的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以达到爱岗敬业。当然,茶艺本身的魄力自然地会使茶艺员、茶艺师不想改行易业,这会使企业的凝聚力增强。茶艺员、茶艺师除制服统一之外,服务态度必须做到微笑、耐心、详尽,迎送鞠躬或点头示意,客来敬茶、免费试品等。应该说茶艺、茶道的礼仪、规范要比酒店更为细致入微,但现实中,茶叶店、茶艺馆的服务水准却未尽人意。

关于环境。茶叶店除有专业的茶具供客人试茶外,借助墙壁空间悬挂有关茶文化的照片,让客人在试茶的同时,对茶的了解加深,如:茶园照片、采茶照片、茶叶车间照片、茶艺师冲泡茶叶照片、紫砂壶照片等。悬挂与茶有关的书画艺术作品,与茶文化相得益彰。茶叶店装有音响设备,经营播放茶道音乐或古典音乐、轻音乐等,但切忌播放爵士乐、劲歌,有大煞风景之嫌。茶叶店移栽有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或摆设一些烘焙茶叶之工具,以便客人观赏认识。茶艺员、茶艺师在引导品茶时全部采用矿泉水、山泉水。水与茶的关系紧密相关,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质的发挥。一般茶叶店在泡茶时都不采用山泉水、矿泉水,从而影响茶性的发挥以致降低客人的品欲。笔者曾到过众多茶艺馆,规模宠大,茗茶众多,但在泡茶时无一使用山泉水、矿泉水,好茶配俗水,对于一些痴迷茶友来说,确属憾事,令人心酸。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TS971-4

1、引言

茶艺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茶艺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传授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茶叶鉴赏及其冲泡方法等相关茶艺服务流程与技巧。这门课程着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法。

2、体验式教学法及其特征

2.1什么是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以中职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拓展其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

2.2体验式教学法的特征

1)学习成为体验的过程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操作等形式,来获得感性材料,在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去认知抽象的概念。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调动其全部感官、思维,在通过“尝试”,“对比”等方法来比较观察、动手实践,整个学习过程主要以体验方式展开。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体验式教学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老师通过设定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来体会,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授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经历来构建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3)关注情感体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最根本的要素是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老师机械教,学生接受多为被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之间的情感投入较浅。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有效的实现互动,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对于相关问题可以实现情感与体验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指导相互融合共同的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快乐,激发其学习的情感,有利促进其思考以及思维的发展[1]。

2.3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对比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可以看出,体验式教学传授的知识较传统教学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学,过分的强调记忆,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标准化学习模式,过分的强调理论系统化。而体验式教学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获取知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感受放在第一位,凸显学生是教学主体。茶艺课程是一门具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有着如下的意义:

1)实践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实习了将理论知识与一定的技术能力相融合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茶艺课程体验式教学中通过构建模拟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赏色闻香、开汤品饮和动手操作,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来体验到茶叶的品尝与鉴别以及冲泡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体验式的教学基本实现像娱乐节目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参与者,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并体验到学习带来快乐。

2)强调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是以锻炼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质是不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自己来获取答案的途径,最终实现知识的获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实践的锻炼,其鉴赏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为其日后学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验式教学法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体验的产生主要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着亲身的经历,因此,这样的切身感受对于体验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定教学场景和活动,来将学生的注意以及思维方式吸引到教学中来,在活动中“以自身体会,用心去检验”,从而达到体验的目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事物,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在茶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运用多媒w技术、音乐等手段,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

3.2强调动手,培养能力

在茶艺课教学过程中,茶艺技能的掌握是这门课的重点内容,为此要着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的茶艺资料根据茶艺师日常工作方式、内容等做好接待、准备、演示等,组织学生做好课堂上的礼仪接待、操作模仿、组织实施等相关环节,学生可以亲身的体验茶艺师的日常工作,其严格的按照茶艺师日常工作流程来培养学生,从茶艺师具体工作开始,将茶的历史、利用、发现等相关的茶文化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对茶叶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茶艺方面的学习与体验、实践,在回到茶艺师日常工作中,利用在日常积累的茶相关知识、礼仪、文化等集中表现出来,实现对茶艺各方面知识的熟练掌握,既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又能掌握茶艺基础知识[2]。

4、体验式教学法在茶艺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设计

本文以绿茶茶艺教学为例,结合体验式教学对课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组织。将茶艺分为如下几个环节:1)茶叶的鉴赏2)泡茶技巧的学习3)茶艺的表演。具体的操作如下:

首先在课前做好准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穿着相应的服饰,再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传统茶室的氛围。老师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实物引出体验式教学的主题――绿茶。首先老师展示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等绿茶名品,引导学生对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匀整度等特征对茶叶进行鉴赏,然后一起品饮这些绿茶。继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绿茶的品质特征及不同绿茶品种之间的区别。其次,对于泡茶环节老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茶具和用水,结合绿茶的冲泡特点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最佳的泡茶方法。最后,在老师的示范讲解后,学生自行编排茶艺表演内容,自主参与、体验,从中掌握相关茶艺技能。

通过体验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激发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茶艺课程的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来熟练掌握茶艺服务流程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