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司文化战略

公司文化战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公司文化战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司文化战略

篇1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95条~第101条)

俄语的“тройка”在东正教中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思,往往有全面和稳定的意涵。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13~19条)

"《Мягкая сила》России в новом тысячелетии: имеющийся потенциал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40~41条)。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42~53条)。

吴非、胡逢瑛:《扑朔迷离的乌克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对克里米亚危机的国际舆情分析报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3期。

篇2

前言:

社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指社区有关人的行为制度、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式、心理认同、审美情趣等文化建设。目标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增加社区民众的向心力,还对社会的发展和治安起着促进作用。它是社会长期发展的果实。中国最小的行政单位指的就是社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社区文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建议在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所以加强社区公众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我国社区公共文化的现状

现在由于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导致社区居民结构发生重大转变,首先是由于生活、工作关系、亲属投靠、导致很多外来人口购房落户社区,其次是许多人员退休后长期在社区活动。社区民众大多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导致在现实中经常会发生习俗、价值观念不同等摩擦,加大彼此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社区在建设时没能考虑这些情况,造成了精神文明运作机制与居民的文化生活现状不相适应。还有在现实生活中目前,人们还不了解多元化社区的重要性,可能社区民众认为社区文化仅仅代表着广场舞,但是实际上社区是文化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包含着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转变,体现着社区整个精神面貌,在拥有特设文化的同时对于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对社区文化建设还属于初级阶段,在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资金的不足极大制约了社区建设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弊端

(一)建设资金不足

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居民之间交流、沟通的一座桥梁,进而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区、街 道镇)、社区(村)。其中,市级补贴主要是根据其下发的任务完成情况来评选优秀社区来下发的,通常这种奖励只有少数社区才能拿到。由于街道()、还没有认识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区级财政必须投入更多精力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但是现状是社区对于公共文化并没有拿出专项资金来实施建设计划,加上没有明确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由于在市、区两级拿不出足够的资金,一般社区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时,只能依靠跑单位、拉赞助等方法为社区建设注入资金,但是一些偏远的新社区,在其区域内基本没什么单位存在,根本无法开展社区建设活动。如果长期这样,将会导致社区对财政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

(二)设施利用不全面

现在大部分社区都配备了电脑,书刊和体育设施,然而群众的积极性都不太高,这些设施的没有得到全面利用,最终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首先由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时没有明确土地归属权问题,导致设施建成之后被一些群众占用,还有就是内部资源利用不合理。实际上,利用率较高的只有信息共享工程和图书阅览室,还有些个别社区管理者将信息共享工程改成网吧来谋取利益。最重要的就是社区服务不明确,有些场所基本没有群众光顾,年轻人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全面利用资源。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案

(一)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对社区文化建设应加大力度,政府应该重点关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并且成立专项资金,且将其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保证“十二五”期间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能高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应逐年增加,尤其瑶保证设施运转正常和文化活动顺利举行。重点应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制定和完善的捐赠政策,让社会人士关注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最后政府应该利用资金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对公共文化设施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推动社区日常活动正常进行。

(二)发挥公共设施的社会效益

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在公基层文化建设,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编制,解决一些群众对资源占用和挪用情况。其次要建立一支能力强的队伍,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大学生投身到基层事业的建设中来,让喜欢文化创造的人在社区这个平台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再者应该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对于不同岗位的人才应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根据制度进行考核评估,对于那些经常霸占资源的群众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与互联网结合,使社区成为传播社会主文化的大平台。

结论:

综上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是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让文化发展欣欣向荣,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采取对应措施去解决,让我国的社区文化呈现一个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关于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一直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关注的重点,而企业多元化经营已成为企业的一种典型的经营战略。下面针对多元化问题进行与讨论。

1 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用途下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

所谓产品的多元化,是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了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所谓市场的多元化,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多个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区域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所谓投资区域的多元化,是指企业的投资不仅集中在一个区域,而且分散在多个区域甚至世界各国;所谓资本的多元化,是指企业资本来源及构成的多种形式,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诸如证券、股票、知识产权、商标和企业声誉等。

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多是指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多元化与产品差异是不同的概念。所谓产品差异是指同一市场的细分化,但在本质上是同一产品。而多元化经营则是同一企业的产品进入了异质市场,是增加新产品的种类和进入新市场两者同时发生的。所以多元化经营是属于经营战略中的产品—市场战略范畴,而产品差异属于同一产品的细分化。同时,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界定,必须是企业主导产品低于企业产品销售总额的70%。

2 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2.1 注意“共同效应”

“共同效应”即协同效应,除了分散经营的集团多元化以外,以一业为主的集团多元化(即有明确的主营业务)、同心多元化、水平多元化、纵向多元化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即经营过程的“整体效应”,或称“共同效应”。所谓共同效应是指经营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原材料、设备、技术、管理、市场、信息、人才)产生整体效应。包括:第一,生产技术方面的共同效应,即在原材料、零部件、设计与开发、机器与设备、工艺、工程技术人员的利用上具有整体性,从而能减少投资,节约开发和生产成本,提高技术、生产水平。第二,市场方面的共同效应,即在销售渠道、顾客、促销、产品销售方面的相互促进作用,老产品能为新产品引路走进市场,新产品又能为老产品开拓市场;老市场能为新市场提供示范,新产品又能为老产品扩大范围,从而能减少营销费用,增加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市场的开拓。第三,管理方面的共同效应,即在管理的内涵、风格、标准、、手段等方面比较一致,从而节约管理人员熟悉新产品、新业务、新市场、新技术、新信息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管理效率。

2.2 多元化经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多元化经营从总体上讲能帮助企业抵御风险、化解威胁,但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利弊两个方面。若采用的合适,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采用的不恰当,则会损害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多元化战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风险。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产品和各种各样的市场,这些产品在生产工艺、技术开发、营销手段上可能不尽相同,这些市场在开发、开拓、渗透、进入等方面也都可能有明显的区别。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生产人员必须重新熟悉新的工作领域和熟悉新的业务知识。另外,由于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规模逐渐扩大,机构逐渐增多,企业内部原有的分工、协作、职责、利益平衡机制可能会被打破,管理、协调的难度大大增加,在资源重新配置和保证企业竞争优势方面会遇到较大的挑战。企业若向新领域进军,有可能决策失误,并且要遭到失败的风险,造成新的经营项目的失败。

(2)资产分散化。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所有的资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如果企业内生产经营单位过分分散,就容易失去原有主导产品、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最终会导致企业在原有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竞争中失去市场和优势。

(3)成本风险,即代价风险。通过多元化战略来降低经营风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互不相关的多元化或跨行业经营发展方式,人们不能夸大“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最安全”。因为,从更深层次考虑,放鸡蛋的篮子也是用钱买的,是有成本的。如果把造篮子或买篮子的成本考虑进去,可能许多企业还是选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要进行综合比较。

2.3 客观辩证地看待“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利弊

“专业化”经营尽管确实有时会面临风险,但它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特长突出,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并能准确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同时,不能把“多元化”经营的优点绝对化。从国内外营销的实践来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符合、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常常不能抵御市场风险。

2.4 多元化增长的前提是将主业做好

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利润的主要源泉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企业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效益最大化,要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一元化”与“多元化”。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都首先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即主营业务),并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以与原核心业务有关的一些特殊的技术、条件、管理或者资源为基础,不断推出新产品,使看好的市场越做越大。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搞一些“多元化”经营(这是实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基础),又通过核心竞争力经营自己精通的主营业务的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引导具有更大的力量,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国内外的营销实践也表明,那些扩充了业务范围,但仍紧紧地以自己的原有技术、管理特长为中心的企业,所取得经营成绩比其他形式的企业好。主业和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商标形象和企业形象及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是依靠主业确立的,如果主业和主导产品的信誉出了,肯定会企业的其他产品。当然,新开发的业务或产品也会进一步巩固原有的主导产品及主营业务的优势。总之,对于选择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来说,意味着企业进入新的领域,新领域意味着陌生,企业常常缺乏在新领域内的知识、人才、经验和相应的专长,因而风险较大。有时需承担比在原来熟悉的主业领域更大的风险,而且在进入新领域之初,企业还不大可能迅速站稳脚跟,也不大可能迅速取得高额回报以平衡新领域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开始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时,需要主营业务提供雄厚实力和稳定保障来支持,这不仅仅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前提,更是企业避免因多元化的风险而遭受灭顶之灾的客观要求。如果主营业务已经陷入困境,欲用多元化使企业摆脱困境,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内建立新的优势,甚至还会使原来的经营领域受到连累而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2.5 进行有效地商标延伸及塑造

企业在采用发展战略时,要进入新的市场,面临新的顾客,已形成的商标形象有一个被顾客重新认识的过程。因此,企业在对已成功的商标进行有效的延伸与塑造时,要加强商标的联想,要树立商标的优势,把商标定位于“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反之,如果不能对已成功的商标进行有效的延伸与塑造,不能使顾客产生整体的有益联想,只是保留在过去的习惯的认识上,对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是很不利的。另外,企业进入新的领域、新的市场,要有自己的新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顾客改变观念。总之,企业必须注重协同效应,注重做好主业,通过核心能力的延伸与拓展使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1 戴维·J·科莉斯.公司战略[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余来文.战略决定成败[M].上海:蓝天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引导市场的需求出现在一些跨国公司经营网络的边缘市场。比如对移动电话的新需求更多地出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跨国公司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识别这些分散的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并且利用其全球知识管理的力量,则将会在竞争中败北。(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篇5

一、公共文化服务中图书馆的重要性

1.图书馆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脚步的完善,政府的工作职能和服务理念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对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工作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必然要求。所以服务体系的确立,不仅是对我国文化改革下的有效定位,更是政府文化职能进行转变的重要方式。此外,在对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政府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这将对图书馆建设工作中的理念契合提供十分必要的帮助[2]。

2.图书馆对于人类发展存在明显的教育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中对文化和知识进行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整体的教育过程和领域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全民阅读起到了极大的推进和促进作用。由于公共图书馆掌握着大量的、丰富的馆藏资源,因此也可以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中具备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在舒适的阅读环境影响的作用下,人们也在接受着更多知识和教育的熏陶,对读者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也起到了更大的提升和发展作用[3]。

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得到创新发展的相关对策

对于上文的论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图书馆对于公共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也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要想图书馆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要对以下环节引起重视:

1.展现自身发展优势,积极开展相应的读者活动,为其提供专业服务

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图书的产量也在大幅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图书整体的数量在上升,同时图书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因此,现在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在市场中流通和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公共图书馆中图书资源进行完善和清理,适当开展一些教育意义的读者活动,将馆藏资源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才能更好的对现代社会中图书的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对市场起到相应调节作用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根据实际需要对图书进行推荐和阅读的指导[4]。

同时在进行资源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加强对公共图书馆或是文化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阅读的重要性,帮助更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其真正参与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为实现全民阅读提供帮助。

2.注重对图书馆资源中硬件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提升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图书馆要想良好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就应该适当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对图书馆中的管理水平或是人员工作标准进行完善,通过资源和设备的有效更新,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才能提供更大的帮助。在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不仅要求图书馆强化自身的服务理念,同时还应该注重对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从而确保图书馆中的各项工作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展[5]。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具备专业化技术和良好的文化、道德水平,从而全面提升这项工作的服务标准,为实现图书馆稳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3.图书馆要注重对社会文化氛围的构建

篇6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在许多大企业中已经逐步确立。然而,中国集团化发展多受政府行政干预,集团公司缺乏有效的管控,给集团公司带来“集而不团”的先天性不足。

一般而言,把握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力度会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平衡。制度平台并不难搭建,难的是如何使子公司沿袭母公司文化。面对这个难题,母子公司的文化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集团公司应很好地利用文化控制手段,统一员工思想,使员工积极主动地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一、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内涵

母子公司文化控制是特定环境下母子公司的主要控制手段。早期的研究者认为,控制的核心是监控和评估,能被监控和评估的现象有两个,即行为和结果。当结果和行为显而易见时,正式的结构化控制手段可以利用。但是,当结果不容易测量,行为不容易监控的时候,文化控制就需要发挥作用。

从定义上来讲,文化控制是指利用企业的愿景、共同信念来管理子公司。它是一种通过外派经理人、广泛的培训和交流、经常性的私人沟通、授权子公司等方式来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文化传入,从而使子公司的员工具有与母公司相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等,能够积极主动的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控制手段。

二、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影响因素

文化控制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在考察这些影响因素时,需要从内部、外部环境两方面来把握。

1.外部因素。本文把影响文化控制的外部因素归结为两类: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程度和母子公司的行业特点。

(1)母国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程度。Baliga和Jaeger表示,如果母公司的文化与子公司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母子公司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文化冲突,子公司可能很难为了顺从母公司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当这种文化被母公司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行的时候。当母公司在海外建立新的子公司时,如果两国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那么,母公司在跨国经营中会经常出现沟通上的失误,使得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从而加大了市场经营的风险,这样,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实施就会出现许多障碍。反之,两国存在的文化差异越小,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容易处理,母公司的文化整合与控制越顺利。

(2)母子公司的行业特点。母公司在进行文化控制时,要求下属子公司在共同价值观与母公司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随着行业特点的不同,要求的程度也不同,但它最低限度是母公司核心价值观与行业文化的交融。因为在同一行业背景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文化输出很强,子公司的文化模式就必须根据母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进行运作;如果行业背景不同,比如母公司的行业背景是制造业,而子公司的行业背景是服务业,则两种文化的兼同性较低,母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子公司的行业背景进行低度统一。

由上可以得出结论,母子公司的行业特点越相近,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文化输出越强,母公司的文化控制越顺利。

2.内部因素。(1)领导者。许多研究表明,集团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往往同企业创始人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管理风格,与其意志、胆量、魄力、品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有效的文化控制背后最强大的推动因素往往也是企业最高层的领导者,如IBM的约翰・阿克斯和通用电气公司约翰・韦尔奇等。一般来说,如果集团公司的领导者对文化控制的功能意义有充分的认识,那么母公司就会重视文化控制手段的使用,对子公司的文化控制程度也会加强。

(2)母公司的战略。战略的不同意味着管理重点的不同,管理重点的不同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不同,对集团公司的文化控制也就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时,所需要的资源是持续投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营销手段以及内部管理的水平,母公司会倾向于硬性的控制,如财务控制、投资控制、绩效控制等;成功地实施差异化战略,通常需要特殊类型的管理技能和组织结构,这时母公司会注重文化控制手段的使用;重点集中战略是强调市场份额和运营成本的战略,关键是选好战略目标,相对于其他两种战略,实行集中战略的母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文化控制手段。

(3)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性。Chang和Taylor在研究跨国公司控制问题的时候指出跨国公司总部对于子公司的控制是需要较高的资源成本的,例如时间和人力资源等。因此,总部对于子公司的控制程度和控制类型,将随着该子公司相对于总部的重要程度而变化。

子公司与总部或其他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数量表明,海外子公司相对于总部的重要性越强,总部对该子公司的人员控制也越强,这种人员控制增强的趋势是通过子公司的高层拥有更多的总部派遣人员体现出来的;另外,当跨国公司总部对子公司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时,它就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来加强对子公司行为和人员的控制。

三、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实现

集团公司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方式来实现文化控制,如外派经理人员、管理本土化、建立规范的文化管理制度、提供跨文化培训以及加强跨文化沟通等。

1.外派经理人员。母子公司的人员外派主要指从母国或第三国派遣人员到海外子公司所在国(东道国)任职。外派经理往往在母公司工作多年,已经接受了母公司的价值观文化,同时经理作为子公司的领导者,对整个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形成存在最为直接的作用,这样利用外派经理可以实现母公司原有价值观文化的扩散,促使子公司成员和母公司有共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及目标。

Kilduff也认为跨国公司应利用外派经理人员的方式来保持母子公司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加强东道国员工对母公司指令系统的适应性,使子公司服从总部调遣。

2.管理本土化。本土的管理者对本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同时为本土员工的晋升提供了明显的渠道,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本土的管理者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从而更好地使子公司员工接受母公司文化。

当然,管理本土化不是简单的实地文化适应或者母国公司文化移植。它应该是母公司文化移植与实地文化适应二者之间的结合,也就是本土化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再造。因此,在挑选本土化管理者时,一般要选用在另外一方有学习和工作背景的员工,或者选送他们到另一个文化背景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3.建立规范的文化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文化管理制度是实现文化控制的重要途径。文化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文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将制度柔性化的一个过程,是将制度与企业文化结合的过程,是制度与文化互动的过程,即把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

建立规范的文化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使母公司的文化精髓和要求及时、准确、高效的传达到子公司,而且能够随时监控子公司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母公司的文化控制只有以正式的文化管理制度作为依据,企业文化才会在子公司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顺利推行。

4.提供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一项公认的强化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手段。通过跨文化培训,可以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将企业的共同的价值观传递给员工,形成企业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凝聚力。同时,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精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会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问题,进行跨文化培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交流沟通,取长补短。

5.加强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是文化沟通在不同文化间的延伸,具体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相互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因素影响到跨文化沟通的全过程。跨文化沟通的实施,可以将企业的共同的价值观传递给员工,使子公司产生组织认同。加强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实现文化控制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来看,实现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方式大致有以上五种。对于中国的集团公司来说,要想更好地进行文化控制,应该先立足于中国实际,从中国文化的深处出发,找寻适合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然后学习一下在文化控制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如海尔、摩托罗拉、三星等,并根据自己企业的特征,从中选择出合适的方式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Ouchi.Organizational Control:Two Func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5,(20):559

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结合子公司实际,加强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功能和纽带作用,为子公司实现“十二五”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建立起符合子公司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形成子公司“六自”能力,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五大目标。

1、形成子公司核心价值理念、主业发展价值理念、职能管理价值理念一体化的企业价值理念体系。

2、建立子公司企业文化考核评价标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达标。

3、制订子公司不同主业岗位员工的行为规范,打造职业化的员工队伍。

4、打造子公司一流的企业软硬件环境,营造绿色、和谐的公司发展氛围。

5、做好子公司品牌的策划、定位和推广,培育具有子公司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品牌。

三、主要内容

1、子公司文化建设内容

子公司要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与主业相关的文化;加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核心内容的宣贯,用先进典型事例教育、感染员工,激励员工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理念,规范职业行为,提高文化素质;统筹规划厂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打造企业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抓好品牌的策划、定位、设计、包装、宣传和推广,实施品牌战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2、各子公司文化建设特点

双柳武船重工要形成与主业相关的海洋工程船舶文化,开展关于海洋工程船舶文化的研究,开展海洋工程船舶品牌战略的研究工作和实施计划。重工公司要抓好桥梁品牌的策划、定位、设计、包装、宣传和推广工作,修改、充实、完善原有的桥梁文化相关内容,构建完整的桥梁文化框架,编辑出版《武船桥梁文化手册》,开展对上市公司文化理念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开展桥梁品牌战略的研究工作和实施计划。青岛武船重工要抓好大船和海工品牌的策划、定位、设计、包装、宣传和推广,开展关于大船文化和海工文化的研究,开展大船和海工品牌战略的研究工作。船舶工程公司要抓好公务船和工程船品牌的策划、定位、设计、包装、宣传和推广工作,开展关于公务船和工程船文化的研究,开展公务船和工程船品牌战略的研究工作和实施计划。重型装备公司要抓好重型装备品牌的策划、定位、设计、包装、宣传和推广,开展关于重装文化的研究,开展重型装备公司相关产品品牌战略的研究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子公司在突出共性、兼顾个性的前提下,体现出各自主业发展的鲜明文化特点。如双柳武船重工形成海洋工程船舶文化,青岛武船重工公司形成大船文化,船舶工程公司形成公务船和工程船文化,重型装备公司形成重装文化。

四、实施要求

1、实施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要用企业愿景鼓舞员工,提高员工忠诚度、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创造出优质产品与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赢得社会的信任。二是务求实效、促进发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三是重在建设、突出特色。总结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形成富有行业特点和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四是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继承发扬“拼搏、协同、严谨、奉献”的军工优良传统和“面向世界、不断创新、勇于战斗”的时代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全面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五是、相融共进。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体现企业文化层次性,使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相融共进,不断丰富公司文化。

2、实施方法

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列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年度目标计划、经营与管理责任制考核和经费预算计划。要贯穿经营管理工作全过程,互动共推,大力培养典型,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总体规划、宣传发动阶段

要制定总体规划,大力宣传发动,使每个员工知晓,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文化建设框架,具有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

第二阶段: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阶段

按照文化建设初步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各项文化建设,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开展企业文化达标考评工作,把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成为广大员工的不竭动力和自觉行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企业管理步入决策理性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员工自主化的良性轨道。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巩固提高阶段

对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认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召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交流会,表彰一批优秀成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

六、工作要求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领导,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效。各子公司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完成文化建设任务。

2、明确目标,完善责任

篇8

石油销售公司文化是石油销售公司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而成,是公司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是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公司文化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息息相关,优秀的公司文化对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提升公司竞争力、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首先统一员工的思想和价值观。公司文化经过长期有效的宣传和推行,通过培育公司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引起员工的共鸣,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逐渐统一到公司文化的要求上来,逐渐实现个人思想与公司倡导的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为实现公司目标而努力。

其次是提高公司形象。公司形象是公司文化的外在表现,公司文化是公司形象的核心和灵魂。公司文化创新过程就是塑造公司形象的过程。此外,公司文化还有助于突出公司的特色,界定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的角色,同时还可以使不同公司的产品相互区别开来,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择,便于树立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独特的形象和地位。

二、石油销售公司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一)确立共同的公司价值观,形成与时俱进的营销理念

在新发展环境下,石油销售公司必须要有一个共同认可而遵循的公司价值观。在新的条件下,石油销售公司传统价值观也需要赋予新的内涵,服务于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提炼、树立共同的新的价值观,是确立正确的公司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公司员工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之源,也是公司文化建设着力点的精髓所在。

石油销售公司文化创新就是要对公司的各项理念、价值观、规章制度等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想实现文化创新首先要在理念上做到与时俱进,这就需要石油销售公司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现代营销理念。现代营销理念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概念,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求公司有明确的目标,公司在日常营销活动中还必须融合灵活、巧妙手段的运用。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现代营销理念的深刻内涵。石油销售公司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营销理念就必须做到从公司实际出发、从公司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公司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符合公司实际、能够获得员工认可、有利于公司经营业绩提高的营销理念。只有树立起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营销理念才能从思想意识上保证石油销售公司文化的与时俱进。

(二)实行“以人为本”,加强危机意识的培育

公司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家的文化,但是当公司的经营者采取措施把由经营观念演化成的价值标准化为广大职工的共识,成为职工自觉行动时,公司文化又成了广大职工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程度决定着上下共识的程度,只有充分保障职工的主人翁权利,才能使职工在认识上取得共识,行动上取得一致,干劲使到一处。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石油销售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石油销售公司员工依然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竞争意识十分淡薄。在新形势下,国内石油销售公司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公司员工宣传当前公司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向员工讲清当前公司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困难,以及应对困难的举措,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公司的优势与劣势,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定期向员工公司的各项改革措施,使员工了解公司的改革进程,促使员工能够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协调一致,引导员工关心公司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激发员工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

(三)完善制度文化,树立良好的营销形象。

篇9

基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规模急剧扩大、公司创新转型升级”现状,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别在经济L型走势“新常态”下,立足“全球汽车生态圈”的战略维度,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明确汽车关键动力总成整体提供商定位,紧跟国家发展方向,紧跟上汽集团2030战略,居安思危,明确自己身处行业发展的机遇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管理改革的阵痛期“三期”叠加阶段;聚焦国企改革焦点问题,梳理出人才、效益、质量“三大矛盾”。重点聚焦“管理变革、人才建设、文化建设”三方面工作,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优化战略,引领全局,寻求突破,适应现代化制造业新常态要求,是本课题研究价值之所在。

(一)夯实管理基础,推进公司管理变革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牢牢把握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发展趋势,抓住全球汽车业变革与零部件行业重构机会,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哑铃战略,破解“三大矛盾”,顶层设计:制定“两个三年”发展战略,明确了“变革求生存、转型求发展、创新求可持续”管理变革思路,明确了“主动、协同、创新、高效”的文化价值理念,全面实施“统一管理”模式,推进公司管理变革。

公司变革的过程其实就是体制塑造和人的塑造相结合的过程,是公司“企业文化、精神、体制、人”的再造融合过程。近三年来,公司从顶层设计开始,对总部与下属企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将总部定位为管控中心,统筹全局,将下属企业定位为制造基地,抓计划落实,抓质量和成本控制;对组织架构进行了“扁平化”调整与优化,将总部从18个部门整合为14个职能部门,建立了下属企业“4+2”新架构模式;对各部门管理职能进行了梳理,横向界定部门间职责、纵向划分部门与工厂分工;对企业绩效管理进行了优化,实施了“三张表”的管理办法。近三年来,公司从经营层到部门管理层再到具体操作层,都纷纷“走出去”,向兄弟企业学习、向行业领先企业学习,还多次走出国门赴德国、日本对标学习,通过不断地对标学习,开拓了眼界,认识了差距,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对标29家70余次;通过对标,各部门共梳理出问题清单136项,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经过实践、总结,将好的做法制度化、流程化,截至2017年1月已完成了204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工作。同时,大力推进了IT信息化系统建设,2016年1月6日,公司的SAP和BCM两大核心系统在四地同步上线,2017年2月又有SRM和WMS两个新系统正式启动,通过与西门子、SAP、GED等国际一流系统软件公司的合作,已初步形成了“一纵一横”的企业信息系统规划蓝图,纵向围绕产品实现从开发到制造的数据贯通,横向围绕供应链实现从客户需求到交付的价值闭环,从而通过推进各业务领域的系统化倒逼管理水平加快提升。到2017年6月也就是第一个“三年”,将基本建立与完善可推广、可复制、具有操作性的业务模式、管理体系与流程。脚步不止,公司将继续为第二个“三年”努力,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基本实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愿景。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公司快速发展需求

现状与问题:1.人才储备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要求。公司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虽然公司一直重视人才的招募和培养,但前几年人才流失严重,公司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与未来公司需要有很大的差距。2.面对同行业激烈人才竞争,如何留住人才,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人才是人力资源工作的一大挑战。3.如何为公司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国际化人才。公司做大、做强战略需要国际化人才来支撑,其中既包括行业内技术领军人物,也包括有全球眼光的管理团队。这就对我们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完善以公司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公司百亿体量、持续快速发展迫切需求。公司要实现从优秀到卓越,必须加快培育一支数量充沛、结构合理、质量可靠的人才队伍,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如何留住人才上,除了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发展平台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好的机制来保障和支撑。从外部环境来说,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信任人才的环境和氛围。同时我们需要转变视角,盘活上汽变速器的人力资源,以支撑公司长期竞争优势:

1.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氛围,建立完善机制。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公司设计和建立一套符合上汽变速器发展需求的机制,由机制来培养人才,由机制来激励人才、由机制来留住人才,打造一流的人才。这就需要公司在发展中不断探索:什么样的机制能够把好的人才请进来,什么机制能够培养好的人,以什么样的机制来激励人。公司策略是围绕一个平台,一个流程,一个体系来展开的,实际上这就是建立一个机制的过程:如何解放思想当好伯乐、如何创造舞台培养人才、如何发挥优势用好人才、如何完善机制激励人才。只有机制建立好了,才能够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最终能持续发展人才。创建多维的晋升发展通道、帮助员工寻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定位。要营造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信任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2.开展“四定”工作,优化绩效管理。与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合作,深入开展了岗位价值评估项目,现已完成了公司总部各职能部室和内部工厂的职责及岗位梳理、岗位评估、人岗匹配等工作,并基本实现了对各控股企业的全覆盖。通过职责及岗位梳理,将总部19家单位371个岗位精简至237个(减少了134个),有效解决了原先岗位设置过度专业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澄清了岗位的角色定位,理清了权责所在。通过岗位评估及人岗匹配,结合一线城市同行业市场薪酬水平,制定了科学的岗位序列和工资等级,设计了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奖励分配制度和薪酬结构,同时完善了绩效管理制度,以多劳多得为分配原则,将员工收入与对企业的贡献度直接挂钩,促使员工提高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能力。

3.拓展选人视野,优化整体结构。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作为一项“关键工程”抓,要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眼睛向外拓展、眼睛向内培养各类人才资源;一是确定发展方向,实行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让员工知道具备何种能力素质才能有机会成为公司骨干,加强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参照年经干部专业结构、能力特点、具体经历、兴趣志向,确定培养方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和培养线路,确定必要的岗位和台阶,设计晋升通道,为青年干部成长创造必要条件;二是建立培养后备干部责任制,公司各个层面领导都要善于培养后备人才,自上而下,层层建立责任制,明确后备培养计划,各级党政领导、人力资源要各司其职,为公司发展储备人才、积聚力量。三是提供实践舞台,注重能绩培养。建立制度让干部在轮岗与挂职中得到锻炼,有目的安排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的重要领导岗位进行锻炼,提高全面驾驭工作能力。四是以“整体结构优化”为目标,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做好人才集聚、培养、输送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对符合公司德才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大胆选拔与使用,推进干部队伍高素质化、年轻化,优化公司干部队伍整体结构,支撑公司转型发展要求。

4.为公司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国际化人才。为适应汽车“新四化”趋势发展,重点储备懂国际化经营,国际技术领先的专业人才是实现公司做大做强战略的重要支撑。一是需要储备的是在战略、业务方面有全球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和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二是需要储备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和丰富开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掌握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瞻性人才。因此,对公司人力资源而言,适时“走出去、招进来”就是值得探索的一步。同时重视内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从选拔评估开始,精心挑选,利用国内的资源和合作伙伴的国外资源细致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公司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营造文化氛围,助推公司持续发展

现状与问题:当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如何推动统一管控模式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即既保证公司文化的统一性,又保证文化能够与控股企业的特殊性相协调,在公司战略的引领调控下,充分发挥各层次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战略的整体推进。2.如何做好多元化主体、多元化的文化诉求下的文化的整合?上汽变速器的众多控股企业中,既有合资的又有控股或全资的,既有新建的也有整合兼并的,既有在上海的,又有在外地的,又有中外合资的。这些控股企业表现出了合作各方利益、理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性,表现出了管理冲突、文化冲突的矛盾性。3.在用工方式的多样性现状下,如何做好各类群体的企业文化认知认同工作?公司每年组织员工满意度调研,多年来调研的结果反映出公司在文化认同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坚持大公司管控模式下“一个原则、两个避免”的文化建设思路。“一个原则”:即包容互补的原则,首先是公司总部文化包容子文化,构建一个具有兼容并蓄、统分有度的母子文化管理模式,公司总部文化要认同乃至吸收控股企业文化的优秀元素并保持其独特性。其次是控股企业文化互补,控股企业文化之间既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又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公司总部文化统领下形成百花齐放、互为补充的格局。“两个避免”:即要避免将公司文化等同于总部的文化,又要避免公司总部文化统包统揽,磨灭控股企业子文化的特色。总体思路上,我们认为文化传承要抓住四个关键词:培育、凝聚、认同、评估。

1.文化培育

兼容并蓄:即将公司总部的企业文化与控股企业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公司总部文化和控股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培育的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控股企业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公司总部企业文化的特点,又与控股企业的实际相适应,既不同于公司总部的企业文化,又有自身的特色。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落地,植根于控股企业的文化土壤中,大大增强竞争优势。文化整合:要跳出思维定势,解放思想,尊重规律,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要加强外派干部之间的交流,为他们提供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文化整合的经验教训的分享,加强对外派干部进行跨文化的培训工作,提高外派干部文化鉴别的能力,提升文化整合的能力。文化渗透:公司所属的合资企业由于合作方的强势输出,文化渗透工作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公司总部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合资企业服从公司总部的文化管理模式,但是双方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特别是核心理念的“传”与“承”,通过双方具体的实践的,逐步体现上汽变速器的文化优势。同时通过宣贯工作对驻外企业的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上汽变速器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并逐步成为上汽变速器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2.文化凝聚

文化的传承工作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凝聚力,不仅是员工的凝聚力,同时还要提升公司文化凝聚力。按照上汽集团新使命、愿景、价值观指导要求,今年公司启动企业文化重塑工作,不管文化内涵如何更新,文化凝聚机制是长效的,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与咨询公司合作,加强协同,加快工作对接。按照组织策划要求,领导小组部署推进,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完善企业文化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日常工作范畴,做到文化制度化,建立企业文化长效机制。二是以企业理念为指导,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将文化的认同、文化的传承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在企业管理中体现公司理念,做到制度文化化,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三是在公司层面多组织公司化、跨公司的活动,加强公司总部、各控股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

3.文化认同

企业文化是全员文化,要发动员工参与到“愿景、使命、价值观”活动中来,凝聚智慧,通过全程征集过程全参与,发动员工参与、提炼、形成新文化理念体系,引导全员不断认知、认同,践行公司文化,进而营造良好氛围。重点是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宣讲。员工满意度调研结果反映出员工期待对公司的战略有更清晰的了解。员工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T工从思想上清楚地认识、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将有助于战略的贯彻执行,因此对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宣讲要同企业文化的宣贯结合起来,注重力度、强度、广度、深度。二是加强对公司理念的宣贯。关键是理念的认同。各单位对公司文化理念的认同,才能劲往一处使,才会系统思考,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因此,理念认同一定要从全员培训抓起。三是加强干部对公司文化的认同。领导干部是员工理解公司文化的窗口,提倡“直接经理是第一人事经理、第一培训经理”的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对公司文化认同了,才会将公司文化传递给员工。因此,不可忽略领导干部对于企业文化的传播作用。四是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对公司文化的认知认同。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司中占相当的比例,这一群体对公司文化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公司文化传承的效果。公司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载体,发挥“三个作用”。1)发挥“从文化认同,到价值趋同,再到心灵归属”的教化作用。通过搭建平台,关心这一重要群体,使来自全国各地的“异乡文化”在公司交汇,从文化认同到思想价值观念趋同,使他们对上汽变速器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公司、推进公司发展的热情。2)发挥“从文化融合,到精神融合,再到关系融洽”的感化作用。使外地文化和本地文化在上汽变速器相互融合,不仅有力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养,更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哪里有尊敬,哪里就是家”,当他们从心底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园,他们才会将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3)发挥“从文化吸引,到管理吸纳,再到组织吸收”的凝聚作用。通过组织牵头,组织关心,让他们有地方交流,通过组织平台,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文化活动中。

篇10

一、公司竞争力的含义和特点

公司竞争力指的是自身与竞争对手比较而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公司管理能力、科学技术、产品创新的结合,它能使公司的产品在行业竞争中表现出优势,最终脱颖而出。

二、竞争力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1.一个公司是否有竞争力,公司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这个公司在其行业发展所能达到何种高度。注重公司竞争力的提高比仅仅局限于关注公司某一产品和业务项目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更加符合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还可以避免公司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让公司出现战略性错误。

2.竞争力可以提高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它的意义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它对于公司的长久发展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3.竞争力的提高是通过公司长期内部的发展和管理形成的,所以它不会像单纯的一项技术那样容易被对手窃取,这对公司来说,是竞争中的又一个优势,并且这个优势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4.竞争力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公司的可持续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司只有提高竞争力才能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5.竞争力是公司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有力的武器,一个公司在行业中有了竞争力,就为公司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我国中小公司现状

1.中小型公司资金少、后劲不足

由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足,我国的一些公司对于一些新起的产业盲目投资,不考虑后续发展,这一点在中小型公司中表现尤其突出,其恶果就是由于中小型公司的资金不足,后劲不足的市场表现就是很多中小型公司在占得市场先机时,由于资金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乘胜追击,占领市场的大好时机。

2.公司产品竞争力不足

上面说到我国中小型公司资金不足导致公司没有过多的精力开发新产品,其实,创新度低、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很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没有任何的优势,产品当然就没有竞争力了,这些都是我国中小型公司生产的产品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3.公司人员素质不高

中小型公司人员素质不高,这是制约我们中小型公司竞争力提高的又一大问题,公司人员素质低,其原因主要是公司没有良好文化氛围。

4.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的科研经费一直以来都是拨给那些科学研究机构,对公司的投入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这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创新投入,限制了公司产品的开发,没有创新,没有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5.公司发展方向定位不够准确

由于我国中小型公司的决策层盲目谋求市场一时的得失,对公司未来没有一个长远的机会,或者有计划,但是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定位不准确,对市场的竞争准备不足,对市场潜在的风险预测不到位,对公司的消费阶层估计出现偏差,这些都是公司战略上的失误,这些在我国中小型公司当中普遍存在。

6.公司管理水平低

由于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很多的中小型公司仍然固守过去的管理思路方式,根本没有想过建立适合当前的管理体系,还靠着过去那种凭经验管理,凭喜好管理。管理思路陈旧注定没有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到最后必定淹没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中,另外,管理人员没有学习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不足,他们不能让公司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不能科学化管理员工,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与被动。

四、如何培养公司的竞争力

1.积极打造人才资本提高管理者素质

人才是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一个公司丰富的人才储备是公司提高竞争力的基础。有了人才资源,公司就有了提高竞争力的资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国的中小型公司提高竞争力的第一步就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和想方设法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素质是培养公司竞争力必然要求,一个精明的管理者必须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管理者决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管理者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负责公司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以及公司员工的管理,领导公司的未来发展。培养一个高素质的管理者对于培养公司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之外,培养一批专业性强,技术到位的人才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产品开发、产品营销方面的人才。公司只要有了强大的人才储备,才会具有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了。想要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一定要有一支有青春有活力,素质高、专业性强的队伍。所以公司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2.创新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关键

一个公司是否具有竞争力就看这个公司有没有创新意识,提升公司的创新意识是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创意,功能新颖,在销售的过程中,你的意识新颖,你的公司就在竞争中快别人一步,就具备竞争力。一个公司想要发展想要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公司管理思路的创新

公司想要战略市场,扩大市场比例,就必须要把与对手的竞争从产品竞争转移到战略发展上来,前文说过,中小型公司的现状就是资金少、后劲不足,所以盲目抢占市场,扩大市场必定导致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公司想要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发展思路,放眼未来,从战略上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2)公司产品的创新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市场的风云变幻,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残酷,优胜劣汰,谁的产品能适应市场,谁的产品能博得消费者的喜爱,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形势下,公司要对自己的产品,从功能到外观进行革新,利用自己本身的优势,发展适合市场的产品,有好的产品,公司的竞争力才能提高。

总而言之,公司要想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创造具有公司自己特点的竞争力,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公司的科技就相当于一个侠客的武功秘籍一样,公司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在市场竞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先机,为后面的发展铺平道路。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公司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有了适应市场的产品,就能以闪电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公司自己核心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对于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起到的是多么大的作用,所以,创新能力是公司提高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3.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

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也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一步。公司研发出一件新的产品,要让消费者知道,要销售出去,没有一个完善的销售网络的不可能完成的,我们可以把销售网络比作公司产品销售的前沿阵地,公司一旦在消费者中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那这个销售网络就会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一面盾牌,这面盾牌能保证公司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立足市场,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不竭的动力。

4.形成具有独特的管理模式

提高公司竞争力还可以通过形成具有自己公司特有的管理模式,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路来管理公司的生产和发展,不同的公司所在的行业环境不同,公司内部环境也不同,所以每一个公司都应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公司体制改革,进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使公司不断进步、不断发展。通过这种具有本公司特色的管理模式管理公司,公司的生产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就在热热的提高了。

5.打造公司品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好的品牌已经不只是单纯产品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了公司竞争力、发展潜力的代名词。品牌具有质量可靠,信誉度高的特点,一个好的、响亮的品牌能个公司带来很大的市场,保持公司长足的反正,而公司竞争力的市场表现形式就是占有市场的比例,这是体现公司竞争力强弱的一个关键指标。所以我国的中小型公司想要提高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品牌战略也一个很好的方法。

6.建立学习型公司

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公司才人的储备,而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每天都在出现,所以应该把公司创建成一个学习型企业,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增强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技术含量,公司要组织员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只有跟上了科技的节奏,才能谈得上产品的创新,才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7.培育健康的公司文化

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离不开公司的文化的培育。公司文化的实质是公司的人文理念,培育健康的公司文化,我们就要注重培育、发展、挖掘、展现公司员工在公司生产、经营、销售这些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公司产品的消费者,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运用人文的理念来约束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面向消费者,有更好的服务态度来接待消费者,从而实现公司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健康的公司文化能够提高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句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团结一心的员工才能组成一个优秀的有竞争力的公司,所以培育健康的公司文化十分重要,一个公司的文化是否健康,就看他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价值观是公司文化建设的重心,公司员工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又直接决定着公司的生产效率,所以对于一个有竞争力的公司,培育一个健康的公司文化必不可少。

8.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追求更多的利润是公司发展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不能只顾着公司盈利而忽视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环境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道德等方面,由可持续发展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构成。当今社会,许多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自己,这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个公司想要可持续发展,想要长足进步,就必须要承担起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公司的形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公司打造的品牌做出宣传,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结束语

竞争力是一个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公司保持竞争力的动力,竞争力对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管理竞争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培养起自己公司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公司的灵魂。然而,我国很多中小型公司还没有意识到提高竞争力对公司的发展能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必须要改变这一观念,重视竞争力的培养,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风暴所刮走。

参考文献:

篇11

答:(1)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重要补充。(2)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3)中小企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4)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5)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力量。(6)中小企业是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

2、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的特殊性。

答:(1)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尤其注重战略环境分析。(2)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在战略实施中要注重“跨文化管理”。(3)跨国公司战略管理要注意选择战略控制手段。(4)跨国公司在战略管理中应注意营造其战略优势。

3、跨国公司战略控制方法。

答:跨国公司的战略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种:所有权控制、管理人员控制、财务控制、产品审验控制和信息控制。

4、跨国公司控制机制。

答:跨国公司一般是将各种控制方式组合起来使用,于是便形成了跨国公司的控制机制。有三类:数据资料的控制机制;管理人员的控制机制;解决争议的控制机制。

四、论述题

1、论述跨国公司的战略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克服。

答:跨文化管理是跨国公司战略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

(1)SRC与文化无意识的克服:

战略与文化的适应。在制定中,考虑文化与战略适应,在实践中又往往会发生偏差,原因:文化的无意识。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不自觉地按自己原有的文化标准去形式,造成两种文化的冲突。

SRC:Self-reference Criterion,自我参照准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参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只要经营人员一遇到具体情况,他就用自己的价值体系作为理解这种情况的尺度和标准。

解决的四个步骤:

a、按照本国的文化特点、习俗和规范来确定业务问题或目标。b、按照东道国的文化特点、习俗和规范来确定业务问题或目标。c、找出SRC在该问题中的表现,确定SRC如何使问题变得复杂化。d、排除SRC影响,重新确定业务问题,提出最合适的业务标准。

(2)领悟性知识与子公司文化管理模式

管理人员对东道国人民在工作、成就、未来、等文化中的态度和领悟性知识的理解往往存在着理解时滞和理解差异。

理解时滞:指对领悟性知识进行认识需要经验、体会、感觉,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理解误差:指领悟性知识往往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东西,对它正确理解需要对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但是人们一般缺乏这一条件并且要受本国文化影响,从而存在理解上的误差。

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文化管理的三种模式:

a、革新方式。移植本国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

b、适应式。采用东道国习惯的传统管理方法。

c、混合方式。综合本国、东道国或第三国的管理方法,形成新的管理方式。

2、跨国公司在实施财务控制时要注意的问题。

答:跨国公司财务控制注意问题:

(1)注意海外子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采用

海外子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三种方法:投资回报分析、财务预算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指标的影响。 如:汇率、通货膨胀率、税率等对公司净现金流量的影响。

(2)注意统计表控制标准

各国度量标准不一,数据存在差异。除了用财务指标,还应结合其它指标,如:市场占有率、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政府关系、与其他子公司写作、技术革新和现代化等。

(3)注意转移定价问题

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在进行财物控制时使税收最小化的一种定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