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26-02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其如同身临其境,无限制地观察并感受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1]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沉浸、交互、构想三大特征[2],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有其独特而明显的优势。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中,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医学可视化、医学增强现实、医用机器人、手术模拟、图象引导手术、计算机辅助手术等。虽然国内研究者在虚拟现实应用于医学领域中取得大量的成果,但是现有医学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临床诊断、手术等临床应用方面,而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尚属少见,已有的研究也多是基于理论方面的探讨或者是只限于针对视觉教学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化)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3]。为了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化内容,本研究主要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摸索过程中探讨利用虚拟技术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难题,进而完善生化分子实验教学模式,为更好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生化实验教学的原因

1.1 实验教学场地受限的要求

实验教学需要用到的培养室、无菌工作台等因成本问题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而影响教学质量,这种高成本的实验场地往往少数的学生才能够进入,比如研究生等;本科生的使用几乎少有,除非是特殊情况。如此使我国的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限制在只有普通实验可操作的几项内容,而大大影响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水平。

1.2 实验教学试剂材料的要求

由于某些实验用品,比如氯仿、异丙醇等易挥发且具有毒性,普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设备简陋,通风设施不完善,且使用量巨大,如果每一位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这些试剂,将会使实验室形成一个有毒气体存在的半封闭环境。这样的环境不利于身体健康,如果教学人员长期接触这种环境,更是对身体有极大伤害。或者是有些实验用品有辐射致癌等,也不利于实验教学使用等。若开发出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1.3 实验教学仪器受限的要求

部分实验内容需使用的仪器非常昂贵,少数的仪器无法满足多数实验学生都会操作的需求,传统的实验教学也因教学经费的限制而对涉及昂贵实验仪器的内容感到无奈,很多教研室的做法是选择忽略不授,严重影响生化教学的质量。这就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大,对新技术新知识无法实践和掌握而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从而严重制约我国学生对生化新知识的掌握。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生化实验教学的优势

沉浸和实时交互要比文字、模型或效果图更形象、完整和生动,它营造了特殊的自主学习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交互以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化多端,亲身的体验使学生印象深刻,主动地交互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动性提高,容易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生化实验教学不仅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的场地、实验试剂材料以及仪器等对条件要求高而在现实中做不了的,或是危险性高的难题,发展了课堂教学,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也为学习主体带来了心理上的愉悦和自我满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与虚拟环境零距离的接触使得学习者能以第一人称方式参与知识的建构。

此外,虚拟现实实验教学拥有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优势――节省成本[4]。

3 虚拟现实技术在生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合作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生化实验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开发是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何促进两个不同学科研究与教学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虚拟现实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环境和语言没有统一的标准,三维建模软件使用十分复杂,并且它们对运行的计算机性能要求很高等问题也是要解决的。

3.2 生化实验教学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和应用问题

软件设计必须考虑到如何让使用者用起来不迷失方向,让使用者知道如何到达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角度。同时还要考虑到使用者应用教育软件的能力问题。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角色已发生转变,教师已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传授知识者,他还必须能够会使用并指导学生去使用实验教学虚拟现实软件;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处在虚拟环境中,他们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思考问题方式,但是很多学生没找到适合这种环境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解等问题。

3.3 学生对教学软件的认知问题

当学习主体沉浸在一个高分辨率,全景式的虚拟空间中时,其与虚拟环境的距离感觉就会消失,没有了距离,在虚拟“存在”范围内,人的认知机制受到影响,并导致不可低估的认知问题的出现。因为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时,再回到现实中,必然会导致他有种“落差”感觉。

4 虚拟现实生化实验教学应用的对策

4.1 加强学科合作和技术研究

创造多渠道多方式,促进生化与软件开发两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更快更高质量的三维建模语言的研究,同时应该加强价格较低、用户界面良好、对编程依赖少的三维建模软件的研发。综合考虑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持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4.2 设计和应用要体现以人为本并加强能力培训

使用者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生化实验教学软件时要做到适用为先,乐用为上,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此外,应该加强对使用者的能力培训,以便他们能正确地操作这些软件。

4.3 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握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让他们明白使用这些软件的目的是为了习得知识和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5 结语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生化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必将为学习者提供很多独特的机会,使学习者和授业者都享受到其带来的便利。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型的教育教学媒体和手段,必将以其强大的优势和潜力受到青睐而发挥其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科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2):73-74.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54

Application of Lamination Teaching in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LI Cuiping, ZHANG Wei, ZHAO Chunpeng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perative ability and developing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o connect medical theory with practice. However, traditional medical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teaching has its limits, such as the quickly upd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the obsolete experiment content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s passive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participation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To solve above limitations, w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amination teaching" and divide the experimental classes into basic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designed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each student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cluding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knowledge, ability leve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lamination teaching" in teaching reform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s is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Medical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Laminatio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疾病发生机制的学科。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繁多、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而言,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人类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显示出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弊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发展倾向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课题,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1 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繁多、内容抽象、概念枯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越学越记不住,越学越难理解,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发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迅速,但实验内容陈旧落后,主要为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与临床实践、实际应用明显脱节,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①实验课教学采用教师预先优化实验环节,讲授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试剂、演示重要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视实践的学科,但由于实验操作中以组为单位,有些学生不亲自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临床本科生而言,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见,传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其改革是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2 应用分层教学法,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医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重视实践的过程,所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作可为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并进行实验考核;而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及未来发展志向,自愿选择。大体规划如下:

2.1 精选基础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光谱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按照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基础实验: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氨基酸薄层层析、肝脏DNA的提取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水浴锅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开设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基础。

2.2 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研素质。综合实验侧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及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②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筛选以下实验: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测定等。通过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再答疑,指导实验的完成。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认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实验中,由于细胞质、细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导致比色时吸光度偏大,实验数据有偏差,出现该问题怎样解决呢?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试管中的反应液是不是有悬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问题。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A与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应液的浓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应液的浓度增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时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呢?是不是可以采用离心技术,将悬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过离心前后实验结果的比较,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体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同学实验数据还没认真分析,就已经把反应液倒掉了,若实验数据有问题,已来不及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再重复进行测定部分的实验。通过重复实验,学生了解到保存实验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科研素质得到了提升。

2.3 组织“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实验题目待定或由各学业导师出相关题目,让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倾向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帮助学生选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跟踪指导实验;(2)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③当然,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在学业导师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则全程跟踪指导。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过程,体会到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从医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出课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还有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④可以说研究性实验为那些喜欢做实验、搞科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总之,应用分层教学法,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是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各学校根据情况设定实验内容,本文只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仅供参考。

*通信作者:李翠萍

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高学历人才资助计划(505026)

篇3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6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国的高等专科院校的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的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这提醒我们高专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教学与社会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教学与职业的整合,着重突出高专院校学生的学,化被动接受为师生合力式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我们所研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新知识,从中体验亲身的实践活动[1]。应该讲在高专院校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学科知识,积累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同时,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方法和实践创新精神。我们率先在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中试用探究式教学,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生物化学学科的学科特质与探究式教学之间的共融性,生物化学学科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且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机械训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弊病丛生。经过我们的课堂实际调查,传统教学授课,这门课程全部讲授下来,普遍反映是教师感觉累,学生感觉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效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2]。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原有的普通教学方式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化学不再望而生畏,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促使每个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以“问”为教学组织线索

探究式教学理念认为,学习的过程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质上存在一致性,都是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达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因此,探究式教学的成败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出既符合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问题,形成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闭环。我们建议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提问的问题,在每节课的初始阶段就向学生提出一个激发活力,营造求知氛围的课堂环境。例如在讲授酶的催化机制一课时,教师可以大胆地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酶能加快反应的速率?酶为何能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再进一步提出酶与底物的关系,形成复合物后的反应等问题。以问题替代传统的说教,有助于探究式教学的深入推进,平衡师生之间的关系。

2.以“点”促成教学信息的传递

探究式教学不要求教师面面俱到,像生物化学这一类的课程,体系较大,内容较广,信息量较大,逻辑关系复杂,教师也没有条件将每一个知识都亲自传授给学生。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就要求教师重在点拨,点即是抓好重点,拨即是解答疑惑,放学习归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重点中扩散学习,围绕教学内容的要点组织自主化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由教师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例如在讲解蛋白质这一章节时,教师要抓好教学的重点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由此层层推开,可借助比喻的形式拨开蛋白质结构的迷雾,让学生看清结构的本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相当于衣料,构成它们的氨基酸相当于不同的衣料,其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各有特点[3]。二级结构相当于衣服的各个组成部分,多肽链中的螺旋、折叠相当于衣服的衣领、袖子。由此带动学生自行学习蛋白质的三级、四级结构,模仿教师的比喻形式进行类比,教师在点与拨中既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展开探究式学习。

3.以“面”打开学生的探究视野

探究式学习讲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也要在课下获得知识和能力上的突破。因此,教师在组织生物化学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视野的开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专院校的学生,这一教学群体所承担的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打开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信息,从事实践调查活动。

总而言之,探究式学习就是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过程,在高专院校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巩固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崔怀岱.探究式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12,24(14):66-67.

[2]张敏,锁江蕊,陈立军.探究式学习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6(5):466-467.

篇4

中图分类号:TU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61-01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为研究人类疾病的产生原因及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为研究生命科学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医药学历史悠久,中医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往往比西医效果更佳。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疗效等方面可获得科学客观的指标。既可对中医中药诊断治疗疾病的疗效作出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从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最有发展前景的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新型转基因中草药,还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现有的中药进行改造,创造出新的高效、低毒、高产、更利于种植和推广的中草药。

1 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

生物化学技术是在医学领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手段,同样在中医药领域也取得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现代大多数医疗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生物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胰岛素以来,有许多的生物技术产品相继问世,基因工程技术逐渐的成熟。从本世纪初开始,生物化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明了许多关于“肤”“蛋白质”的新药物,在各种激素、氨基酸、基因等等领域上也在积极的探索。靶向制剂技术就是现如今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之一,世界范围内都在加快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这也扩大了中医药的使用范围。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最主要的技术手段,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动物或者植物的一段基因进行切片、重组、剪接,生产出具有全新功能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造,从而达到治疗某些特殊疾病的目的。因为我国涉及此领域的时间相比一些西方国家还比较短,所以在技术和设备上都不能够很好的赶超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此种前提之下,我国的相关部门制动了“863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尝试在新领域进行一些医学上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生物工程学会的成立,就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化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相当的突破。

2 利用生化的转基因技术开发新的中草药

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是因它含有某些有效的化学成分。比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有机酸以及一些氨基酸、蛋白质和酶等化学物质。一种中草药往往含有许多种化学成分,但不是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有医疗效用,而其中能够决定中药疗效的某种化学物质就是中药所含的有效成分。而与疗效无关的化学成分称无效成分。有些无效成分还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果用生物化学技术来分析植物基因组,最终找出某种中草药中产生有效化学成分的植物基因,将该植物基因转移到其它植物、微生物或海洋生物体内,创造出新型转基因植物药物,新的转基因植物药物具有安全、高效、针对性强、无毒副作用,不需提纯,可大规模种植、产量高且成本低等优势。获得的新型转基因中草药经分析鉴定、临床实验后可大范围推广。

3 生物化学技术是中医药的开放空间更加的广泛

不能够明确的了解中医药的治病机理是限制其使用范围的最大因素,因此,让人了解传统中医学的调控和活性成分是将中医药应用到更多领域的有效措施。参考免疫调节、通筋活血、治疗肿瘤以及缓解衰老速度的相关资料,探索中医药与基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胞的新旧交替是中医药的主要治病机理,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将中医药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联系起来。心血管、神经、免疫、泌尿、外科等等系统的疾病都可能与细胞的新旧更替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中医药内融人生物技术元素的重要条件就是,可以通过生物内源性以及外源性基本的调控机制,在中医药治病机理影响下,将细胞的新旧更替发生某些转变,达到中医药治病的目的。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领域之中,生产新药主要是依靠化学方法、从自然界物质提取、改变药物的配比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之中,生产新药的主流方向就是利用基因技术和微生物,对各种物质进行基因重组,从而得到全新的药物。

4 生物化学技术在生物领域中的研究

随着近年来自然环境破坏的加重,野生中药材面临着逐年减少甚至灭绝的严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药的发展,临床和药物制造等等都受到药材不足的限制。生物化学技术可以提高中医药材的培育速度,对生物体内的碱类、蛋白质等等可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复制和批量制造,除此之外,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可以培养某些稀有的药材,这对药材的保存和中医研究的正常进行都具有这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培育出的植株能够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医院获取富含某些所需物质的药材植株。此项研究,极大程度上保护了濒危药材植株,为生物多样性的延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使临床和药物制造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从而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总之,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中医学上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也成立了相当多的技术体制。生物化学技术在中医学领域上进行应用的时候,可以与基因技术、蛋白质制造技术等等技术进行结合,这次前提之下,中医逐渐的在于世界进行接轨,在应用范围、中药材的选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等等都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因此,国家的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在此方面投人的力度,是生物化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之中能够取得更加广发的成就。现代化的生物化学技术应用于中医中药的研究,不仅会促进中医中药的发展,也同时会促进了生物化学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熊蕊,郭凤柳,张全宝,刘晓慧,范亚飞,赵同欣,王娜,颜红.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材道地性鉴定中的应用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09)

篇5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物理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物理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对物理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例如,在讲《力的相互作用》一节,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课程.列举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鸡蛋敲桌子鸡蛋壳会破,用力拍手掌手心会疼等.然后用物理科学知识,给予这些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提升.又如学习了热学知识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烧水的铝壶壶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圈起什么作用?(2)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为什么?(4)为什么许多电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等等.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已有生活的联结点,架设物理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物理信息,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体验,真切地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起物理的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破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物理教学中的有些概念、规律性的东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学中如果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弄清楚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把握知识的内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速度》一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比较谁跑得快?”,“如何求出从家到学校的速度”等,让学生找全知识点、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对于知识点不明确的章节,可以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引出探究课题,自主进行探究.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可以依据生活情景提出问题:擦黑板时为什么用力擦擦得干净?为什么冬天下雪天,要在汽车轮子上安防滑链等问题.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科学猜想、实验探究、交流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生活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利用具有“生活味”的物理习题,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很多学生学习都是盲目的,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实际用处,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曾经有学生疑惑的问老师,学物理有什么用呢?将来走向社会会有人出个物理题目让我解答吗?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与物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背后其实都隐藏着物理学的知识,通过物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生存和生活技巧.例如在学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时,设计这样的一道题:“老师星期天在一装饰品店买回一戒指,测得其质量为8.9 g,投入装水的量筒排开水的体积是10 mL.请你来做技术员,根据以上数据和所学的密度知识判断老师买的是不是纯金戒指?”这样的题目与其说是做作业还不如说是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这样一段生活经历摆出来,就让学生感觉到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解决一个生活实际问题.有用的问题,有了内在动力,那么学习的心情自然不同了,让他产生愉快的情感,思维活跃地投入学习,产生的效果自然就好.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巩固了物理知识,更锻炼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中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药用植物学?生药学

一、研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背景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课。药用植物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生药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100多种生药的来源、植物形态、产地、性状、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这两门专业课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知识琐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讲授每一味药材或植物的每一个器官。多媒体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多媒体引入课堂虽然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较少,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低,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有些学生的思维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导致教师讲课枯燥乏味,学生上课百无聊赖。

传统教学虽然也开设实验课,但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上实验课时,为了做好实验,教师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再讲授一遍,造成知识的重复讲授。

为了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率高起来,笔者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了中职课堂。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交替进行、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并不是新的思想,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使学生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是核心。而这种思想正切中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解决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方法之一。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地点不是唯一的,可根据科目性质、讲授内容和学校教学条件灵活选择。教学可以在教室内、实验室内进行,还可以在实训基地,甚至在户外进行。理想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应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学生听课和书写用的桌凳及实训操作的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为“三转”。“一转”: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采用边做、边观察、边思考、边提出问题、边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二转”:将学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应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生用自身的感受与智慧,接受教师的指导,让课堂焕发活力。“三转”: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理解所学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内容:花的结构。

班级:药剂2班。

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展示花的结构(见图1),详细介绍花的每一部分,并用图表总结(见图2)。

感受:当用多媒体展示花的结构时,学生是有学习兴趣的,但当更深入地介绍内部结构时,一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兴趣,且所学知识极易忘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下。

第一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各种类型的花,上课时展示自己的成果(见图3)。

第二步:多媒体展示花的结构(见图1),并由教师详细介绍。

第三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观察自己所采集的花的结构。先观察花萼的类型,判断是离萼还是合萼;再观察花托,花梗上端膨大的部分;观察花冠的类型,判断是离瓣花还是合瓣花,是重瓣花还是单瓣花,属于哪种类型。学生边观察边回答,如有疑问及时解决。

第四步:在教师引导下,由外到内分步解剖花。让学生将花冠去掉,暴露出花蕊部分,辨认雌蕊和雄蕊,并结合多媒体,说出雌蕊的类型和雄蕊的类型;继续将花纵剖(见图4),观察雌蕊的三部分——柱头、花柱和子房,观察子房内的结构、胚珠的数量和排列方式;观察雄蕊的组成,观察花药、花丝和花药内的花粉。

第五步: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介绍自己观察的花的结构。

第六步:教师总结。

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地学习兴趣,积极准备各种类型的花,认真听教师讲课,学生采集的花类型不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深入、更扎实。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生药学课程中的应用

内容:五味子。

班级:药学3班。

传统教学模式:用多媒体展示五味子,对照书中五味子的内容详细介绍。

感受:虽然有图片展示,但是学生摸不到、尝不到,只能凭想象理解五味子,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在这节课中看不到实物,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一步:准备五味子标本,并将五味子标本发给每位学生。

第二步:让学生观察五味子的颜色、形状;将五味子解剖开,将果皮与种子分离,观察种子数量、形状及颜色;分别品尝果皮、种皮、种仁,辨别味道。

第三步:选一名学生描述五味子的性状,包括果实形状、颜色、大小、气味,种子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第四步:教师总结。

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边观察、边解剖、边品尝的方式学习五味子,使学生对五味子的学习更直观、深入,并且掌握了学习生药的方法,学生可以用于其他药材的鉴别。

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

篇7

作者:张艳波,宋秀,作者单位:132001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恶性肿瘤会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在恶性肿瘤筛查、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估中,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化学发光免疫法主要是利用标记于抗体上物质发光检测的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3]。本研究以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62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62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68.2±5.5)岁。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68.7±5.2)岁。研究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晨起抽取3ml空腹静脉血,置于生化管,做离心处理,确保速率为3000r/min,半径为15cm,分离出血清。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两组对象的α-L-岩藻糖苷酶(AFU)、γ-谷胺酰转肽酶(GGT)、血清胆碱酯酶(CHE)、铁蛋白(SF)。本研究所用仪器为ROCHE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及由ROCHE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严格按照产品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1.3阳性判断标准[4]

AFU:>40U/L;GGT:>49U/L;CHE:>25000U/L;SF:>16mg/L。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

研究组AFU、GGT、CHE、SF水平分别为(48.3±17.2)U/L、(254.0±128.3)U/L、(45.3±10.5)×103U/L、(21.4±5.2)mg/L,高于对照组的(17.6±4.7)U/L、(30.5±25.0)U/L、(10.6±5.1)×103U/L、(10.0±3.2)mg/L,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阳性率检出情况

研究组AFU、GGT、CHE、SF单个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1.6%(32/62)、82.3%(51/62)、54.8%(34/62)、69.4%(43/62),高于对照组的0%、0%、0%、1.6%(1/62),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联合检出阳性率为95.2%(59/62),高于对照组的1.6%(1/62)(P<0.05)。

3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法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所需设备简单,适用范围较广,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有大量临床研究认为,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临床治疗评估与预后[5]。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00-02

微生物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发酵产品的理解和掌握,为发酵工艺过程控制与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微生物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掌握知识的水平来判断人才的优劣,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给人才培养造成虚假现象。传统课堂教学以固定的“复习、新课、作业”三段模式贯穿始终,这种“开会式的学习”枯燥、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与书本,造成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阻碍其素质全面发展,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工程》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1.教学内容的优化。根据《微生物工程》课程的内容,按照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首先将其分为菌种筛选、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发酵工艺控制、无菌空气的制备和发酵产品提取与精制等6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做”一体的项目,例如,在菌种筛选模块中,设计了土壤中筛选真菌的项目,学生根据项目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在实验室采用稀释分离法进行菌种筛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当把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学习完成后,课程组又设计了“淀粉酶的生产”综合项目,实验内容包括淀粉酶产生菌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高产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接种、淀粉酶发酵条件的优化、淀粉酶酶活的测定及淀粉酶的分离提纯等。将上述6个模块的教学内容综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串联起课程的知识体系。整个过程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

2.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按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1名组长,然后布置课程任务,小组根据任务利用课下时间完成每个项目的学习(或实验)方案。课程组将100分钟的课堂教学分为小组汇报方案(1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教师指导(10分钟)、学生实验(50分钟)、教学评价(10分钟)等5个阶段。

小组汇报方案阶段中要求各小组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或实验)方案进行课堂汇报,说明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小组讨论阶段中要求根据各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问题的查找,对方案进行优化;教师指导阶段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方案进行针对性点评,确定最终的方案;学生实验阶段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最终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实际验证,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并通过实践掌握课程重点内容;教学评价阶段中要求小组之间要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对本次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本次任务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和学生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3.考核评价模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闭卷考试+作业”的形式,其结果只能考核学生对识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课程组将考核模式逐渐由终结性考核向过程性考核转变,积极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平时成绩评定方面,不只把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的唯一考核对象,还将学习(或实验)方案、小组汇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一并记录到平时成绩中,设计平时成绩评定表,做到随学随评;在期末成绩评定方面,不仅考查学生对识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组在设计试题类型和内容时,逐渐加大综合分析和计算题型的比例,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突出问题融入到考试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灵活运用,提升其综合素质。具体各项考核成绩的比例见表1。

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改革工程,不仅要取得领导的支持,课程组教师之间也要达成共识,发挥团队作用。首先,在教学模块进行设计时,要有针对性,所设计的模块既要包括学生需掌握的重点知识,也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相对应,保证教学模块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就是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实施初期会有不适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点,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开始课程讲授识记性知识,使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完成转变。最后,要有实验室、实验设备等硬件保障,在进行实验时能够做到每组一台仪器,提高授课效率。

五、结论

通过在《微生物工程》课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原来的抽象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形象化知识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学生的成绩和未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班级相比优秀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平均分提高近7分,及格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特别是对综合分析和计算题型的得分率比未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班级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祝红,祝玲.《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61,63.

篇9

摘要:生物化学是培养面向农村和社区实用型卫生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目前我国正面临基

>>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探讨小组讨论学习在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高效执行 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 E―learning平台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医学生物化学讨论式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与改革建议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探讨 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生物化学自主性学习教学探讨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探讨 合分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 提高医学生物化学学习主动性的探讨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留学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中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讨论 医学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提高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分析 在医学生物化学综合实验中的教学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刘小香,孙爱华,等.浅谈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的职业特色体现[J].蛇志,2013,25(2):249-251.

[4]付云,王芳,石如玲,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5):658-659.

[5]王齐,陈辉,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86-489.

篇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1,2]。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医科大学学生认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科大学中最难的一门课程,比较难学。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问卷调查,觉得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及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薄弱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医科大学学生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一般都较弱,特别是有些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的,如护理专业,卫管专业等。他们的理科基础就更薄弱。而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谢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这些化合物和反应的名称是学生很少见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记住并理解这些化合物及化学反应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在遗传信息传递的内容中,不仅涉及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和复杂的反应,也会涉及生物学的内容,比如病毒、线虫、细菌等等,而学生对这些物种都不太熟悉。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领域,比如: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尤其是生物信息学更需要一些计算机、数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格外的困难。此外还有复杂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都让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十分困难。

二、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临床专业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只是基础课。他们将来毕业主要是做医生和护士,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并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不大,不象专业课那么重要,片面的认为只要专业课好就行,把基础课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因此,对生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临床脱节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课时减少,尤其是实验课时的减少较为明显,这些都使得教师没有时间进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关系的讨论。结果使学生觉得生化和分子是化学课程或者是生物学科的课程,与医学科学关系不大。长此以往丧失了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然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医学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和动力。如何做好临床和该学科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回顾历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医学发展史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医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年来的诺贝尔获奖情况中可以知道,许多重大的医学发现都是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维生素B1、维生素K等的发现、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阐述、染色体理论的建立、胰岛素的发现、糖代谢的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质测序技术、DNA测序技术、PCR技术、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RNA干扰现象的发现等等都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3]。这些重大发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医学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一页――分子医学时代。通过这些重大事件的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激起学生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探讨生命现象的兴趣。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发病机制

几乎所有的疾病发病都能追寻到其发病的分子机制,而这一点正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在授课是结合这一点,利用学科知识来解释一些常见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培养其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觉得最难学习的代谢来说,可以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所学的代谢知识来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血糖升高,进而导致代谢紊乱,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胰岛素缺乏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刚刚学过的胰岛素对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调节及三大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来解释其发病。胰岛素缺乏时,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供能,只能利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这样就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导致饥渴感渗透性利尿,因而多饮、多食和多尿;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消瘦[4]。尽管学生没有学习过糖尿病的知识,但通过简单临床背景知识的介绍,然后运用所学习的物质代谢知识,很容易使学生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这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不仅能够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介绍,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本学科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其应用本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常见的乙型肝炎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本学科最常用的技术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含量,而血清谷丙转氨酶可以判断患者肝脏是否收到损害。因为谷丙转氨酶在干肝脏细胞中的含量最高,当肝脏细胞受损伤时,该酶就释放入学,从而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PCR技术及一些基本知识在医学诊断中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还用于理解疾病的治疗措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就是最好的例证。基因治疗包括很多种,涉及许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包括:基因矫正、基因置入、基因敲除、反义DNA及RNA干扰等许多新技术。

四、通过病例讨论增加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或理论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利用一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认识一种或一类疾病,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在学期结束曾经讨论癌症这一疾病。从癌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到治疗都涉及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目前关于肿瘤发病机制的学说,主要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理论,即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或者抑癌基因低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病的基本原因。这样我们就能够熟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内容并能够用于实践。再如肿瘤的化学治疗,许多抗肿瘤药物,比如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都是碱基或核苷酸等的类似物。那么这些类似物为什么能够治疗肿瘤或者说杀死肿瘤细胞呢?这些药物结构上与碱基或核苷酸类似可以通过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来抑制核苷酸的合成或干扰DNA和RNA的功能[3]。这样学生就能够了解酶竞争性抑制、核苷酸的合成、DNA的复制和RNA转录以及细胞的生长繁殖等知识很好地运用在疾病的治疗中。所有这些涉及了很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这样我们能够运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来认知肿瘤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治疗等等。

五、临床医学贯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始终

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到蛋白质与核酸、从物质代谢到遗传信息传递、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到细胞信号转导都与临床医学有关。比如从乙醇能够是蛋白质变性,认识到临床使75%乙醇消毒的原理;从核酸的代谢,我们认识到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从胆固醇代谢,我们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从基因突变认识到遗传性疾病。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目标是学习医学科学,始终把临床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临床医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在多年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反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较为难懂、并且枯燥无味的一门科。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不断实践、总结、提高,我们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通过与临床医学的形式多样的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的极大兴趣。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我国的医学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双双,娄桂予,高敏等。临床医学本科生物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35-336.

[2]郭小芳,田智,周锋等.医学高校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医学教育探索[J].2010;9(9):1199-1200.

[3]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M].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57-03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和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而深化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课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于提高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

一、当前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育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形成适合医学相关领域的生物化学知识结构,能够在毕业后应用生物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医学问题。但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已经很难跟上当前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步伐。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又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承担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居多,缺乏设计综合性实验,而且生化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因为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沿袭,依然存在注重理论忽视实验的现象,人们重点研究基础理论教学的问题,却很少深入研究实验教学特点,因而落后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情况很难体现出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代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很难实现实验教学目的,该现状已经阻碍了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3-5]。

二、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目前医学院校的生物化学教材基本都没有根据当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仅仅进行讲授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而没有与时俱进。首先,生物化学理论是生物化学实验的结果的理论依据,应注重实验与理论课相互联系,如生物化学理论教材中对电泳和层析仅仅是简单介绍,实验课教材中恰好相反,则把它作为讲授内容的重点。所以在教授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时,应该注意理论和实验的彼此联系紧密性,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实验和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其次,淘汰传统性实验,开设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以及多元化实验操作,例如,涉及到电泳技术实验可以准备以下实验供学生选择: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圆盘电泳、纸电泳等电聚焦电泳、毛细管电泳等。另外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学习开设与医学备专业相关的生物化学应用课程作为选修课[6-8]。

(二)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考试模式

为了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生物化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必须采取多媒体网络教学、分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交互,充分激发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性。同时,建立以生物化学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在网站论坛中回答学生学习的困扰,及时更新最新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和生物化学技术等。另外,传统的考试制度应该改变,考核手段应该有所更新,建立闭卷与开卷结合,实践与理论兼顾的多元化生物化学实验考试评估体系是非常有必要,通过考试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与水平,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和操作技能[9-11]。

(三)拓展教师素质,培养学生能力

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化社会,这就需要要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术修养,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需要,既掌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又加强英语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并紧密结合生物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医学相关知识渗透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同时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12]。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引导,牢固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要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环境和条件。例如,避免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和共性制约过强,教学方案使用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如让学生开发虚拟生化实验教学录像,让学生参与综合创新实验设计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实验教学改革[13]。

(四)注重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应用衔接

众所周知,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因此要求医生不仅对病人施行必要的化诊,而且能合理推断和解释各种化验结果。对于医学本科生而言,应充分考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为许多化诊的基本原理都基于生物化学,如体液中酶与同工酶的活力测定为临床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要学会生物化学实验与理论课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多种内分泌疾病与先天性代谢障碍疾病的确诊和病情随访中,专一的生物化学检测项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注重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应用衔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3-16]。

总之,面向医学专业学生实施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应根据生物化学实验特点,在实验教学中注重掌握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技术的要领,重视学生参与实验兴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育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提升和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梅,熊英,贺俊崎,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及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12):1125-1126.

[2](a)李国红.“质量工程”和新医学教育标准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建设规划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4):374-376.(b)张桂春.生物化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8,5(2):325-326.

[3]程博,朱彦雨,李丽芳.新形势下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1):102-103.

[4]周容.关于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3,199.

[5]施玮,胡澜.252例医学专科毕业生求职前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02):121-124.

[6]赵莉,刘婷婷,冷婷.护理专科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调查及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06):579-582.

[7]孙设宗,丁爱玲,王生慧,等.生物化学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的实践与评价[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3):298-300.

[8]刘承蔚,延君丽.关于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01):109-111.

[9]汤建才,李红林,陈建业.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4):381-383.

[10]江帆,米方林.《口腔修复学》多维教学体系构成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01):112-114.

[11]唐玲,唐荣伟,唐晶,任筠筠.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关系的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1):89-92.

[12]余金勇.浅论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J].戌人教育,2012,(10):110-111.

[13]李海成.浅析高校生物化学等级考试的开展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09,(29上卷):8.

[14]张瑞.浅析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生物化学光盘软件与用,2012,(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