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它是当前社会所有产业部门的所必须的物质空间,也是各产业部门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各类不同使用功能的房屋建筑构成了各行各业的基本场所,如工业、服务业、商业、以及金融业等等。可以说房地产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直接参与生产及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对物业的租赁或是购置是生产经营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房地产是社会财富构成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
(二)房地产业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当中,劳动者是最活跃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现阶段,随着国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对于当前的人们而言,房屋住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其生活居住的空间,也不单纯是家庭的平台和载体,它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发展及享受的资源,是居住者自身运用和发展智力及创造力的场所,也是其体现社会价值和学习、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必备场所。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房地产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三)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现如今,城市数字化、社会工业化实质上都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就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基本框架是由房屋、土地、公路以及一些相关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住宅建筑群体,不但是城市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备空间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主体,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效率的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高效率的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是否合理、基础设施是否高效,以上的这些内容都是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不难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是要以房地产业为物质基础进行的。
二、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及解决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可以说经济发展离不开发地产也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不发生经济危机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并不会对房地产开发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研究当地产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着手,如果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有利影响,那么则可以这样认为,后者的发展则是对前者的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房地产开发增长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增长率主要是但应房地产开发年度的变化比率,这一指标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该指标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率时,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相应的房地产业也会随之成为当前一段时期内的朝阳产业之一,并且会使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长远的角度上讲,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这一指标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以上结论则会完全相反,由此便可看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2.房地产信用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房地产的信用规模通常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其一,绝对规模。具体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的收缩、停滞及膨胀趋势。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绝对规模越大,投资量也就越大,相应的产业发展速度也就会越快,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反之,规模缩小,实际投资比例就会遭到抑制,这样便会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其二,相对规模。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房地产的信用两占社会总信用量的实际比重。按照这一比重,能够分析出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反映出金融业对其的支持力度。从相反的角度上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会使房地产开发的信用规模增大,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则会使其信用规模降低。
3.房地产供给及需求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民经济中的三大需求具体是指出口需求、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而就房地产而言,其不仅包括投资需求,也包括消费需求。房地产需求不但与各个产业部门中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成正比,同时也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社会人均收入的提高成正比。房地产的供给水平则主要与投资量和成本利润等有关。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供求平衡时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之所在。
中图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02
运输结构通常分为三类:宏观运输结构、中观运输结构和微观运输结构。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结构即宏观运输结构,是从国民经济角度考察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比例关系,这种关系揭示了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1]。运输业结构的演变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导致运输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不同的运输需求将会寻求最佳的运输方式,进而促进了运输结构的不断变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有机联系。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弹性系数法和产值比重法,从宏观层面对运输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
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强弱通常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越强,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大。
以中国2007年135×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依据,计算出的交通运输业各主要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如表1所示。
1.感应度分析:感应度可以体现出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支撑作用,常用来分析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从表1中可知,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运输产业部门有4个,管道运输的感应度系数也非常接近与1。可以说明,这些部门通常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投入,居于产业链的上游,并且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强的制约性,即具有基础性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双重特性。当经济高速增长时,社会其他部门增加投入,如果这些部门不能满足需求的话,就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反,就会造成供大于求,形成浪费。基础设施“瓶颈”一旦产生,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性更强。因此,这些运输行业应该优先发展,甚至超前快速发展[2]。
2.影响力分析:影响力可以体现出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常用来分析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运输产业部门有4个,管道运输的影响力系数也非常接近于1。可以说明,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力。
3.综合关联分析:从表1中可以看出,综合关联度系数大于1的运输业部门有4个,表明这些运输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制约作用都比较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应重点发展这些产业;从产业关联方面来讲,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从整体上看,运输业的平均综合关联度系数为1.0834,说明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运输量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
运输量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的某种比例关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以及运输业适应这种需求的程度[1]。运输量的增长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受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加速,引起运输需求的增加,继而导致运输量的增加;相反,运输需求的增加,使经济运行充满活力性,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表2为中国各时期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与货物运输量增长速度及其弹性系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一五”到“四五”期间,这段时期,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增长速度均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其相对应的运输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这几个时期中国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从“五五”开始以后各时期,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增长速度均小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运输弹性系数均小于1,尤其是在“五五”到“九五”期间,运输量的增长速度严重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运输弹性系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货运量弹性系数甚至均未超过0.5,说明这几个时期中国运输业出现严重的紧张状况,交通运输业的整体发展程度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
从“五五”期间开始,中国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时代,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策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众多政策的终极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得运输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到“十五”期间,国家开始认识到运输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随后开始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不断加大运输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铁路和高速公路行业的投资,“十五”期间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总额大约是“九五”时的2.2倍,于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运输弹性系数开始出现增大趋势。
三、运输业增加值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文章运用结构优化指标,即运输产值比重、运输业的贡献率和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指标来分析其与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运输业的增加值在逐年增加,但运输业产值所占比重却呈不断的下降趋势。这说明一方面,中国运输业整体的发展速度严重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国家对运输业的投资并没有产生最佳的综合运输经济效果,导致运输业所产生的经济性效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3]。这在表2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绩效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加。以道路、铁路等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货运输枢纽为基础设施,再配合各种运载工具所构成的运输业,可以反映一国经济的活力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1]。在表3中,2000-2002年,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在9.5%以上,从2003年开始,投资比重开始明显下降,随后几年基本维持在9%左右。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上平稳性增加,这说明多年来国家并没有将运输业放在优先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上。
运输业对GDP的贡献率是通过道路运输业当年产值的增加量对当年GDP的增加量的贡献来衡量,是用来分析经济效益的常用指标。由表3可知,近年来,运输业对GDP的贡献率整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运输业增速一直严重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速。从表2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八五”到“十一五”期间,运输业的增速国民经济增速之间的差距呈增大的趋势。表2和表3同时证明,中国运输业的发展相对经济发展存在着较严重的滞后性。
四、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运输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够带动运输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但整体上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整体上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7.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52-0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实力及文明程度的标志,信息产业也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产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河南省近年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在当前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区信息化建设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信息化建设因素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等,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河南省辖市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
地区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所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①以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对当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信息化测度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地域或时期,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有所不同。为合理测度河南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简便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原则,选择了以下五类建设因素共14项明细指标,共同构成图1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
基于以上指标体系,本文对2008年度河南省18个省辖市各项指标的数值进行了统计 。由于信息化指标之间不同质,为进行对比我们以郑州为基准,将各地市的指标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由于指标加权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取决于如何判断各指标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同类指标具有可比性,为方便计算本文采用相同权数简单算术平均法来测度各省辖市的信息化指数。具体算法是:将郑州的各项指标值指数定为1,将各地市的同类指标值除以郑州对应的值求得该市各项指标值指数。然后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指标个数,计算出该市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最后对各信息化因素标准指数进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那么本文测度的河南各省辖市的各项信息化主体指数及综合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区,如郑州、焦作、洛阳、新乡等。而程度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东和豫南地区,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
二、河南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指标。表2列示了河南18个省辖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数化处理后的指数,以及与信息化指数的对比情况。
可以看出,河南18个地市在经济发展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不平衡较为明显。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如郑州、济源、焦作、洛阳等);而豫东和豫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如信阳、商丘、驻马店、周口等)。这显示出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我们不妨用人均GDP指数与信息化指数作如图2所示的折线图。
从图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线性相关性。下面将信息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而将人均GDP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a、b,则可得到:b=0.8395,a=0.227。于是得到回归方程为:■=0.227+0.8395x。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则有:r2=0.7156,r=0.846
α=0.005单尾tα(16)=2.12 t=6.347>2.12为显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显著性强。这说明当前河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信息化建设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按照现代经济学增长理论,可以对这种实证的现象和结论给出如下的一般解释:在信息经济大背景下,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种带动力量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如信息产业中的邮电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目前都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作用。信息产业对各传统产业具有催化、倍增和优化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具有扩散效应(即乘数效应),当一种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表现为当信息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使用时,会提高使用者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第二层次间接经济效果,以此类推可产生更深层次的间接经济效果。这些间接经济效果的总和就构成了信息产业的扩散效应,使得信息产业间接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信息产业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化传统产业格局、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也都发挥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实上,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日本和欧美地区信息化经历,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在1990―2006年间,日本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由3 000亿美元上升至32 000亿美元,增长了10.67倍,西欧由5 000亿美元上升到200 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美国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居于领导地位,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部门在美国国内销售和出口中已成为最大的部门,其产值占GDP的80%。
三、结语
自2005年以来,河南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及各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在第12位左右,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而与此同时,河南近年来的经济也同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位次稳步上升。仅总量上看,2005年河南GDP首破万亿大关,而2008年更达1.8亿以上,排在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五而中西部第一位置。GDP增速2004年至今基本平均保持在14%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2005年达16 012元,2008年更达19 593元。若按照国际经验判断,这标志着河南已进入了一个经济全面提速、工业规模急剧扩张的历史发展新阶段,也标志着河南在继续保持农业大省地位的同时,已进入了全国经济大省的第一方阵,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基本地位。但如果把河南的信息化建设放在全国的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则其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我们以第三产业主要表征为新技术产业,根据2008年国家和河南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将GDP看做1个整体单位,那么河南与全国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指标的对比情况是: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河南为0.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0.4;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河南为0.29而全国平均水平为0.42;第三产业对GDP拉动作用,河南为0.29而全国为0.43。可以看出这三个主要指标,河南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对当前传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和促进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河南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统计局.2008年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张颖丽,许正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度量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
[3]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十一五”以来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R].2008-11-10.
[4] 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The relevant analysis between the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measur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Li Li-zhi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95-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业能够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阶段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行业中为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相继颁发了多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这也为交通基础设计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大交通工程建设力度,可以有效缓解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并为农村地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地依据。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差距大,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伴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出现城市交通需求压力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交通运输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交通基础设计建设薄弱、资金压力大、城镇建设不均衡、交通运输安全问题显著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应选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有效处理。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保障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公路建设与运输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我国政策力度在经济形势转变后出现了倾斜状况。现阶段,我国交通基础设计的建设还处于紧张阶段。从目前公路工程建设来看,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造价提升,导致建设成本的极大提高,但现阶段银行信贷政策与地方融资政策的改变,地方、国内外经济组织正处于恢复期,致使严重限制了银行投资,减少了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二)城乡公路建设进度不均衡
我国地域广阔,进而增加了公路建设的难度,同时又受到施工条件、地方配置及资金等问题的限制。目前在交通运输经济建设中我国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完善公路网,可以有效缓解城乡的供需矛盾,实现城乡之间的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路网的功能。但农村公路因其具有较低的技术标准、较差的路况质量及较低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导致城市与农村公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严重制约了公路网的完善和农村的发展。
(三)运输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交通运输量的日益增长,我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要求道路运输必须提升其安全性,确保在乘客、货物空间位移次数与范围增加的同时,加大其安全保障措施。造成道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运输单位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安全制度不健全,对安全运输重视程度不足,无法真正做到安全行驶。二是客货运站安全管理不到位。作为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客货运站安全管理如无法达到管理需求,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三是道路客货运输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现阶段,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普遍存在客货运输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低,安全服务意识低等。在执行运输任务时部分驾驶人员存在违章操作、超载超速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大量出现,将大大增加事故发生的几率。
(四)道路运输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的经济意义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也就是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在道路交通运输中,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20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状况越来越严重,这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基础下,交通运输产生的外部性成本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交通运输减排工作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运输结构合理性较低、代替燃料推广力度不足、车辆减排标准不完善等。这种情况下,在大力发展交通经济的同时,必须为其产生的外部性成本买单,这样将给道路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五)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各地区在2010年上半年就突发事件报道中造成道路阻断的信息就有1660条,在总比例中最多的就是恶劣天气,总比例在80%。特别是第二季度,我国大范围集中降雨就发生了9次,暴雨下公路损坏情况各不相同,交通中断、受阻的道路中高速公路为28条、国道为15条、省道为10条以上。路基冲毁累计为11000公里,路面冲毁累计17000公里,桥梁损坏累计1425座,产生的坍塌位置就有67000处。相比2009年,2010年我国上半年公路因自然灾害损坏的数量就比2009年全年还多。
二、应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稳定的资金供给保障机制是解决公路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在这个环节中必须明确责任,进行公路工程建设资金的专项制度,以此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公共设施,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以政府作为主要责任主体,担负着公路投资、建设及养护的主要责任。为此各级相关部门必须承担其自身的职责,完善公路网体系,确保道路畅通。并对公路工程建设的投融资环境、体制加以改善,确保社会各方力量都能充分参与到公路工程投融资体制中。为实现公路建设资金多渠道筹集,必须对社会捐赠、企业捐赠及个人捐赠加以鼓励,并对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收费性公路积极引导,确保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之间处于均衡的状态。
(二)加大综合管理力度
现阶段我国公路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状况,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发展、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等。在决策部署中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对东西部、城乡地区公路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对公路工程、车辆等进行综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交通运输市场的管理水平。基于此,应进行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设置,实行分级管理。国家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特级、一级市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服务等负责,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对一级、二级市场规划、建设等负责,以此类推,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公路工程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意识
在做好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对违法运营行为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对驾驶人的资质进行审核,对营运车辆的市场准入制度进行严格监督,完善公路安全设施等。二是对危险货物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意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其运输行为加以规范,提高应急与防护能力。三是实行合同运输。对《合同法》中的相关条例认真贯彻执行,将合同运输广泛应用到交通货物运输中,这也是对交通运输市场进行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合同运输的实行可以对运输人员的责任心进行有效增强,为货物的安全到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有利于实现运输市场的有序性。
(四)对外部问题的有效处理
在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同时,必须对其外部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在降低运输外部成本时,必须以市场手段为主。如收费制度、征收燃油税等。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行政强制措施,如汽车禁行区、限速等。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及环境污染加重的情况,可以推行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
(五)加大科技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各种新型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也不断产生。为加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力度,相关部门必须对市场动态及时掌握,并快速模拟分析经济信息,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中,以此提升工作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道路运输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道路交通运输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设施,还是资源配置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完善公路网体系,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及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分析与探究,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为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3(30).
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之际,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能源与环境代价。从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生产要素的外延式扩张,这种增长方式过分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高,而忽视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耗费水平、环境影响状况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重要基本内容。依据2011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能耗为7.9吨标准油/万美元,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的8.04、3.90、4.55、4.98倍,是全球平均的2.71倍,中国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高能耗经济发展态势的形成实质上有着深刻的全球产业转移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以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为代表的产业转移力度,而中国成为了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承接此类产业的规模总量占全球产业转移的50%以上,致使中国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以2010年为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比例分别第一产业10.10%、第二产业46.75%、第三产业43.14%,以工业为主体依然成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的72.7%与世界69.4%平均水平。2000年至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8.36%,其中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34%和11.07%,且2010年工业、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73.04%。可以说,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单位GDP能耗高的经济发展态势。当然,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及其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电气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比重提高,也是助推我国将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处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的重要因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9
[中图分类号] F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12- 02
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就具有制约作用;如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快于国民经济发展,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制约阻碍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1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1.1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问题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不论是企业经营规模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却始终没能跟上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存在道路交通网设计不科学、运力规模不足、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直接造成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虽然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和使用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运输压力。
1.2 缺乏资金投入
交通运输压力大,就意味着要兴建更多的道路,然而资金不足是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市场竞争激烈,从而导致建设材料等物资价格大幅上涨,人力资源紧缺,同时费用也逐年增加。受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交通运输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对有限。其次,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各地交通运输资金投入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各个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状况参差不齐。虽然我国交通部门对交通运输建设已经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1.3 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
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生产需求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和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息息相关。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网络来看,很多一线、二线城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速度,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
1.4 交通运输缺乏个性化服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对交通运输工具及交通运输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受到资金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不高,导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剧了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服务同质化的趋势,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1.5 安全保障不足,管理体制落后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隐患。受到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铁路、公路交通事故频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信心,从而影响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然而事故的责任并非全部来自当事人,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交通运输管理的松懈。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以,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经济能够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必须加快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
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
要想有效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切实实现合理的统筹规划,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并通过科学政策的指引,完善机制的管理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化来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
交通运输建设及管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资金始终是制约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政府需要重视交通运输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广泛吸收社会投资和国外投资,扩大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3 控制行业成本
资金是限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交通运输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是关键。首先,需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各个相关行业也必须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所以,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和联动机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就是成本控制中心,通过对建设资金的分配、预算、效益等进行评价,全面实施成本管理,最终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发展。
2.4 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
交通运输经济同样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希望享受到同消费价格相等的服务。所以,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要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力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服务的水准还要掌握好适度原则,因为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大规模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二、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包括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宏观经济因素和相关因素,如宏观经济因素对房地产的影响和其他相关产业对房地产的影响等。宏观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变量、经济参数来完成,而宏观经济变量和参数主要有经济增长率、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物价与通货膨胀率、产业结构特征等。
2.社会发展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住房消费的观念和行为将会对房地产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引发对住房的价值需求、功能需求以及对社区和社区环境的需求,这种变化和价值趋向最终会影响房地产的市场和需求空间。
3.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央行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会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进而影响其贷款供给能力。银行贷款能力的变化会影响住房贷款的可获得性。当货币供应量下降时,贷款难度增加,会引起房价下跌;而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贷款难度减小,就会引发房价上升。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房价会下跌;反之,则房价就上升。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策略
1.房地产经济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各行各业的发展必须由房地产业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既要符合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与其他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应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适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有资料分析认为适度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不应是一个点,而应是一个有上下限的区间。其下限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上限取决于瓶颈产业的增长速度,考虑到知识产业受传统资源瓶颈的制约作用较少,上限可适当放大到知识产业的增长速度,则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样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速度也应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2.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搞好“城市经营”。很多人认为“城市经营”就是“炒地皮”,地方政府单纯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以房地产开发拉升GDP。这种简单的“城市经营”理念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的是短期通过出售直接获利,比如商品住宅、小商铺等;有的是长期出租或经营获利,比如大型商场、写字楼等;有的是通过其他经济行为的加入而长期获利,比如工业厂房、娱乐用房等;有的则作为公共设施本身没有获利能力,但却提升了城市形象、品味,吸引资金或客流前来投资置业或旅游观光,使城市经济收入增加,比如公园、旅游景点、综合性大学、大型集市、金融市场等。
1.引言
近十年是我国国力快速发展,经济迅猛腾飞的关键阶段,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崛起,其中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发展当中。近年来,我国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力的宏观调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指导,带动了行业向更加正规的方向不断发展。房地产经济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房价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需要结合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行业的相关特点,客观看待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理性分析保障该行业的稳健发展。
2.房地产经济与中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主要是围绕针对房地产的开发、生产、分配、销售等活动所展开的各项经济活动[1],房地产经济包含于市场经济当中,也就是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状态密不可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国民对房地产进行投资的需求,也会带动房价的增长,同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也会刺激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所涉及的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建设、房地产消费和投资等领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其发展必然会带动与之相关联的生产行业、物流行业、服务行业、劳动力市场等多个板块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就业机会,这些行业的协同发展也就造就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房地产不但属于国民日常生活的刚需,同时还是很多人进行投资的产业布局,因此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简单来说当房价下降,房地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就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波动,该段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较低,因此市场需求减弱;而房地产经济快速增长,市场需求变大,则可以反映该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增长的活力较强。通过这几个层面不难发现,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房地产经济如果能够持续稳定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不但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共同发展,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更可以推动和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
3.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3.1投资作用
房地产投资就是投资人将自有的资本投入房地产相关的项目当中,以期从该项目中获得经济利润的一种行为[2]。由于房地产项目所涉及的领域较多,项目资金比较庞大,因此有时也需要多个投资人的共同资本进行投资。房地产投资划分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和房地产置业投资这两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就是在房地产建设的初始阶段,按照一定的计量方法对房地产建设项目所能够产生的经济利润进行计算,根据投资与收益比进行相关的投资行为,这类投资利润空间巨大,但相对而言周期长、投资金额庞大、风险也相对较高;而房地产置业投资就是通过对房地产进行购买、租赁、交换等方式所开展的投资行为,一般属于个人投资的行为。无论是以上哪种投资行为,其本质都可以激活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国民经济的增长,根据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数据显示,针对房地产项目的相关投资仍旧是一段时间内比较熱门的投资项目。
3.2生产与消费作用
房地产从开发、规划、建设到后期的销售是一个非常长的链条,涉及周期长、覆盖范围广、项目规模大,因此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各个关联行业的共同发展,也就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在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阶段,需要联合相关的建筑施工单位、设计规划单位等,房地产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建材,这些建材需要物流进行运输,同时房地产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这些相关的领域也会由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带来经济利润;而房地产建设完成后,还需要相关的服务行业提供销售、管理、物业服务等项目,也需要相关行业给予支持;而房地产销售完成后,购房者还需要对房屋进行设计、装修、添置家电家具等,这些消费行为在无形中也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在这一整个链条当中,房地产经济带来了各行业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3.3就业作用
房地产项目规模巨大,从开发、规划设计、建设、销售、后期服务等多个环节都会涉及大量的工作内容,而这些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很多都需要通过人力来进行管理和操作。房地产涉及规划阶段需要对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可行性进行实地的勘察和科学的评估,这个工作就需要由专业的机构来完成,从勘察、测量、审核、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操作;而到了实际的建设阶段更是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进行房地产的施工建设、现场管理、设备操作等;到了后期的销售和服务环节,则需要大量的房地产销售人员、物业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进行销售和用户的日常服务工作。在这整个环节当中存在着巨大的人员需求,也就无形中提供了非常多不同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就业机会不但可以解决社会上很多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够稳定社会形势和就业结构,同时还能够带动该区域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3]。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时候,一样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并且均是不容忽视的。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一)商品房价格比较高
根据有关组织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家庭年收入与一套住房售价之比在1:6到1:3之间的时候,居民们才可以负担得起买房的压力,而我国目前的相应比例已经超出了1:10的范围,对于一些收入比较低的家庭及居住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居民来说,这个比例将更小,所以,商品房的高价格已经成为制约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桎梏。
(二)房地产区域化发展现象比较严重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非常不均衡,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太快,中部地区的提升速度太过迅猛,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太过缓慢。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在全国的房地产投资中,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就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中部地区的年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五,西部地区的投资只占据了全国投资的百分之十五。
(三)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质量的提高
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存以及生活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住房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积极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们要求生活水平的基础以及前提。加快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构建和谐社会。
(四)住房价格增长比较快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因此,住房消费成为了焦点话题,使得房价不断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拉动了内需,同时也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高端房的供应量比较大,商品房则发生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应的保障房也是供应不足,这些问题均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五)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非常快速,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泡沫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方面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除此之外,房地产经济可以取得巨额的利润,使得加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共同冲击着还不完善的房地产经济市场,阻碍了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房价日渐稳定
在过去的几年,房价的增长非常迅速,并且相对的幅度也比较大,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房价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正向的关系,只要保证国民经济能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政府的相关调控措施也可以真正落实,那么房价就会稳定下来,不会发生较大的波动,所以,就目前形势来看,未来的房价将会日渐稳定。
(二)相应的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开展有效的调控
针对现阶段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形势,国家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以此来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恶性的囤地情况加大打击力度,以此来确保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相应的市场供求矛盾,改革相应的房地产税务制度,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体制,进而促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未来将会给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的居住保障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形势下,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相对的,房地产行业也不会例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调控之下,遵循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就是改善一些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同时逐步走上节约能源的发展道路,并且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和加快国民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四)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日益成熟
尽管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还处在发展的瓶颈阶段,但是,从总体上而言,我国房地产经济还是处在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还是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所以,在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中,市场的相关调节作用一定会发挥出来,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引导之下,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进作用,在房地产经济中,一部分是政策,另外一部分就是金融,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要只是考虑一方面的内容,一定要关注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与相关金融的承受能力。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避免出现经济泡沫的情况,采取国家相关的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控,进而使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坚定不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5002
1引言
由于过量采伐,我国木材生产水平与生态功能遭到极大影响,进而出现大幅度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林业经济波动周期性与经济发展特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林业经济的内在因素,即内部结构和内部投入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林业发展的外在因素,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和林业相关部门对林业经济的制约与促成,国家政策对林业正反两个方面的发展和影响。在林业经济规律分析中,除了对林业经济状态进行仔细分析外,还必须对周期波动进行认真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对发展动因进行研究,通过林业经济波动分析,从根本上探讨林业活动成因。
2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部因素
2.1森工、营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森工和营林作为林业部门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都对林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正确分析森工和营林对林业经济的作用,可以从林业总产值入手,将总产值视为因变量,将森工和营林作为自变量,进而返回分析模式。通过计算结果表明:森工对林业经济贡献较大,系数为0.7;营林对林业发展作用相对较小,系数为0.3。如果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出现营林产值作用偏小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前生产型营林数量过小,从而对林业总产值作用造成影响;其次是营林产值计算不太合理,也会影响营林产值计算结果;最后是不同的统计口径,让营林产值不尽相同。从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上述三种原因不同程度的处理和营林事业的快速发展,营林对林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提高。
2.2林业投资对林业经济的影响
不管是哪个时代和国家,生产投入都是影响国民经济产值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通常,林业生产不包含资金、土地、林业技术与劳力。在林业生产中,最为丰富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程度主要受林业规模和生产环境影响,这点在国有林业部门尤为突出。因此,劳动力变动对一定时期的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不同。土地作为林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稀缺要素,在一定的时期和地域中,林地投入规模极其有限,在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对林业经济发展作用不太明显。科学技术作为最直接的林业生产力,由于林业产业特征影响,林业,尤其是营林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率相对较低,科研技术对20个世纪80年代前的经济发展影响尤小。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林业生产中,对林业经济影响最大的生产要素是资金。
3影响林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部因素
从林业发展整体局面来看,影响林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府政策、自然灾害以及国民经济。在林业外部因素中,由于自然因素是不受人操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通常对林业发展没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大量实践成果来看,国家政策和政治环境对林业发展、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以往研究成果来看,政策变更和政治运动都会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在林业发展变动中,由于正处于国家政策变更时期,林业作为政策性很强的单位,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直接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大时。
在林业外部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对林业经济影响重大,林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化。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时,比例结构相对合理,林业发展稳定、效率较高;当国民经济对林业发展影响较大时,工业发展变快、比例增大,林业经济就会加快,而对林业发展的带动相对较小;近几年,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步伐减慢。
4结语
林业作为一门公益性很强的部门,是林业经济周期性变动研究作为新形势下林业经济的重要领域,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的林业经济研究中,受政治因素影响,林业发展脚步相对缓慢。近年来,随着林业经济和科学研究力度加大,必须正确分析林业经济变化规律,从波动具体情况,保障林业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慧刚. 浅谈我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道路的发展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2]汪春梅. 实现伊春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al estate econom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l estat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nd national economy, pointed ou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ow to drive domestic consumption growth in the relationship of countryman econom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conomy.
Key words: real estate economic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effec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引 言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一分,不仅能够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导向作用,而且还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而长远的影响,房地产业已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就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 房地产业既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可见,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之重要。
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房地产发展,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又拉动着经济的增长。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互为条件、互为支撑,密切联系。房地产对其它相关产业带动效应十分显著,对金融保险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化学工业、冶金、社会服务业、商业等有明显影响作用,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房地产业还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的外资,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进步,为房地产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因此,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存在着环向作用关系。
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明确其在拉动内需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房地产业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业为它提供的物质条件。只有房地产保持适当速度率先发展,才能保持有关行业的发展速度。我们把房地产业叫做先导性、基础性产业也就是这个意思。
2 地产业的发展拉动其他行业部门的发展。
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投资规模的增加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既包括由房地产行业开发投资本身所做出的贡献,也包括对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带动效应做出的间接的贡献。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需要其他行业和部门配合,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房地产产业与机械、设备、建材、五金、玻璃、陶瓷和燃料动力等行业紧密相关,对这些部门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3 满足与改善住房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房地产业在不断满足城市扩大与改善住房需求方面,得到了很大水平的提高。中国各个城市的居住水平与过去已经发生了量和质的巨大变化。在八九十年代,曾多户合用的厨房卫生间已成为家家户户独套专用;曾是小底层的简易楼已变成为一切科技智能化的高层建筑;曾无任何安保措施的生活区已改变成为高绿化高管理水平的文明公寓。房地产业在建材方面也越来越有考究,现在提倡绿色环保,在选择材料时采用符合“三无”标准的材料,并且进一步改善房屋的质量,做到保温隔热防水防潮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房屋的性能,真正的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样在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切都在朝着实现现代化发展,这说明房地产业是在不断的满足与改善住房问题。
4 推动内需增长的动力
通过国内基本建设投资加大,在国内资金充分的前提下,优先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地产业的公共建筑建设是投资行为,要通过经营收入逐步回收房地产的投资,其形成的工程产值,既对拉动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又对改善投资硬件环境,吸引新技术和国际资本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建筑工程,推动内需持续增长,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形势变化的不利影响,都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
5 促进就业增长。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速大于我国全部就业人数的平均增速。第二,通过带动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房地产业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就业增长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持房地产业协调稳定发展
要做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除了要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外,还要考虑房地产业内部的结构协调和供需协调,通过刺激或抑制对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达到房地产业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大体平衡。那么如何使房地产经济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保持健康发展之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性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住房供需结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领域出现的不合理不规范行为坚决抑制,对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适度增长,并合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住房供需结构时,一是要保持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要逐步完善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与目前住房市场化的进程相比,住房保障体系还相对滞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时缺乏规范和明确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要稳定和控制住宅价格的过快上涨,改善供给结构。三是要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鼓励房屋出租和再出售,也有利于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
二是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鼓励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各类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西部相对落后地区房地产的开发建设,同时还要为培育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严格控制开发用地的供应总量。政府必须根据商品房的市场需求量,来确定土地的供应总量,避免盲目扩大商品房开发规模,才能稳定地价、房价,开发商、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才会有投资信心。
结 语
总而言之,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业的支持, 正确定位房地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展中的功能作用,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为一国带来巨大的财富,畸形发展则会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 要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到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颜,李莹.对房地产经济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