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了长足的进步。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工业经济还存在不少问题,散、乱、小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所以,贵州省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企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竞争力,为贵州省今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经济成为贵州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贵州省正在加快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行计划,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来,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2008和2009年分别达到了1051.26亿元和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0.6%,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969.7亿元,同比增长了21.1%。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9%,2011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这五个行业对贵州省工业增长的拉动最大。
在经济结构方面,工业发展极大推动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历经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从“一、二、三”格局,演进为“二、一、三”格局,再演进到现在的“二、三、一”格局。2008年的时候,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1.9:41.8。
目前,贵州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结构由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非公有制成为新兴产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由粗放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专业且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欠发达、欠开发”还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贵州省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点低等原因严重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贵州省工业水平与全国差距大,根据统计部门统计得出,贵州省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省内各州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均衡。由此我们得出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长期影响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矛盾突出。贵州省能源原材料丰富,但技术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上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这就导致了,在支柱产业上表现单一,同时也缺少配套产业和相关联的辅助产业。贵州省工业经济要想取得进步,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依靠外延式的简单再生产来扩大生产规模。在产品上,多表现为原材料产品,低端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缺少终端产品、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为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短,没有拉长产业链,所以也没有延伸产品链。
(二)布局不合理且缺乏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至今,贵州省三次产业进行了三次演进,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但工业布局仍存在不少问题。贵州省工业布局分散、混乱、规模小,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结构,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国家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去等,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但散、乱、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贵州省尚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没有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前多数企业设备陈旧、老化,造成了产品的高能耗、低附加值;高浪费、低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三)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比重不均
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比重过低。国有经济在贵州省占绝对优势,政府把提高贵州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国有企业身上,忽略了中小企业成为当前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都优先考虑国有经济。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过低、活力不足、缺乏竞争力、政策环境不完善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并且存在小企业过多和产品结构雷同等问题。比重不均同样也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贵州省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结合贵州省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在“十二五”中发展工业经济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政府推动,建立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体系。扩大企业规模,扩大总量,加速企业的发展,在扩大总量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贵州省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引进先进的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现实产品升级,发展贵州省资源型工业经济,在加强自己内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进外资,并加强与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延长产业链,创造延伸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完善布局并提高创新能力
完善工业布局,现实区域协调发展,在建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时候,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有效解决当前存在散、乱、小等问题。在完善工业布局之外,我们还得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加大对工业经济创新的投入力度,坚持依靠科技,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提高产业和产业竞争力,形成知识产权、品牌、质量的新优势,带动贵州省工业化站上新起点。
(三)调整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非公有经济的比重
适当减少国有经济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的投入。根据贵州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国有经济应该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对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有经济可以吸收非国有的加入,现实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竞争力强劲的国有企业,应加大投入,让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核心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对部分业绩不好的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兼并,收购,这样提高产业集中和产品竞争力,增强行业整体实力。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也要加快放开搞活贵州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加强自身管理模式,逐渐拉长产业链,增加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在贵州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让你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2009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了长足的进步。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中小企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工业经济还存在不少问题,散、乱、小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整体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同行业水平。所以,贵州省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企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竞争力,为贵州省今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不断扩大,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经济成为贵州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贵州省正在加快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行计划,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以来,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2008和2009年分别达到了1051.26亿元和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0.6%,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969.7亿元,同比增长了21.1%。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9%,2011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医药等这五个行业对贵州省工业增长的拉动最大。
在经济结构方面,工业发展极大推动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历经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从“一、二、三”格局,演进为“二、一、三”格局,再演进到现在的“二、三、一”格局。2008年的时候,贵州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6.3:41.9:41.8。
目前,贵州省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化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结构由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拉动贵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非公有制成为新兴产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由粗放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专业且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贵州省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欠发达、欠开发”还是贵州省的基本省情,贵州省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点低等原因严重限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贵州省工业水平与全国差距大,根据统计部门统计得出,贵州省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省内各州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均衡。由此我们得出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长期影响贵州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矛盾突出。贵州省能源原材料丰富,但技术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上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这就导致了,在支柱产业上表现单一,同时也缺少配套产业和相关联的辅助产业。贵州省工业经济要想取得进步,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依靠外延式的简单再生产来扩大生产规模。在产品上,多表现为原材料产品,低端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缺少终端产品、高端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为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短,没有拉长产业链,所以也没有延伸产品链。
(二)布局不合理且缺乏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至今,贵州省三次产业进行了三次演进,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但工业布局仍存在不少问题。贵州省工业布局分散、混乱、规模小,没有形成有效的区域结构,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国家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去等,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但散、乱、小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贵州省尚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没有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前多数企业设备陈旧、老化,造成了产品的高能耗、低附加值;高浪费、低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三)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比重不均
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比重过低。国有经济在贵州省占绝对优势,政府把提高贵州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国有企业身上,忽略了中小企业成为当前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都优先考虑国有经济。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过低、活力不足、缺乏竞争力、政策环境不完善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并且存在小企业过多和产品结构雷同等问题。比重不均同样也严重制约了贵州省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贵州省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结合贵州省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在“十二五”中发展工业经济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和政府推动,建立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体系。扩大企业规模,扩大总量,加速企业的发展,在扩大总量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贵州省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引进先进的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现实产品升级,发展贵州省资源型工业经济,在加强自己内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进外资,并加强与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延长产业链,创造延伸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完善布局并提高创新能力
完善工业布局,现实区域协调发展,在建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时候,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有效解决当前存在散、乱、小等问题。在完善工业布局之外,我们还得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加大对工业经济创新的投入力度,坚持依靠科技,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提高产业和产业竞争力,形成知识产权、品牌、质量的新优势,带动贵州省工业化站上新起点。
(三)调整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非公有经济的比重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选???—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
2当前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化工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作用的发挥。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化工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的条件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化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
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重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阶段,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上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是很多化工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甚至把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行为等同于循环经济,有碍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深入推广。
化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化工企业,受生产方式转变中的成本约束,虽然从长远看来,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较高,然而由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短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多数化工企业难以完成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方式的过渡。实践证明,对单个化工企业而言,只有规模效益才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而我国化工行业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大都不具备独立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
2.2现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发展。
首先,资源定价体系不合理。自然资源价格较低,仅考虑了获取时支付的成本,既不能正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也不能反映其环境成本和机会成本。需要化工企业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在性能上不占优势,在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企业很难自主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公共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外部性使得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无须考虑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但却可以无偿占有社会成本,于有些资源和环境的产权难以明确界定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才可以界定,使得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的过程非常艰难。
最后,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纯追求GDP的增长,对部分化工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提供“方便”,企业自身更是缺乏控污减排的意识,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3政府宏观调控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态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或是政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激励政策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完全兑现,企业短期投入较高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收取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罚款等约束性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对化工企业进行粗放型生产和污染末端治理生产方式的处理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减量化作用,有的企业甚至宁愿象征性地交一些费用来换取随意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3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化工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如果将废物转换原料的成本比新购的原料还要高,那么,企业是不会自动开展循环经济的,即使政府强制性地把产业链连接起来了,也很难运行下去,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赔不起长期的亏损。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受到成本的制约,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因此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3.2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循环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法律给予支撑,就很难形成统一行动,也很难整合有效的资源。加快立法,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不同层面:三个层次的立法相互关联,其中基本法是处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地位。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选???—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
2当前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三大基本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化工企业要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这三大要素作用的发挥。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化工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的条件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化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
化工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重增长数量,轻增长质量”的阶段,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上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次是很多化工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甚至把单个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行为等同于循环经济,有碍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深入推广。
化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化工企业,受生产方式转变中的成本约束,虽然从长远看来,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收益较高,然而由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短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多数化工企业难以完成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清洁生产方式的过渡。实践证明,对单个化工企业而言,只有规模效益才能实现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小化,而我国化工行业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大都不具备独立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能力。
2.2现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我国现行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发展。
首先,资源定价体系不合理。自然资源价格较低,仅考虑了获取时支付的成本,既不能正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也不能反映其环境成本和机会成本。需要化工企业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在性能上不占优势,在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企业很难自主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公共资源和环境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外部性使得化工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无须考虑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但却可以无偿占有社会成本,于有些资源和环境的产权难以明确界定或者需要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才可以界定,使得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的过程非常艰难。
最后,政企不分。政企不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纯追求GDP的增长,对部分化工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提供“方便”,企业自身更是缺乏控污减排的意识,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3政府宏观调控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着不同的态度,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补贴、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或是政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激励政策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完全兑现,企业短期投入较高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收取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罚款等约束性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对化工企业进行粗放型生产和污染末端治理生产方式的处理力度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减量化作用,有的企业甚至宁愿象征性地交一些费用来换取随意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3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化工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如果将废物转换原料的成本比新购的原料还要高,那么,企业是不会自动开展循环经济的,即使政府强制性地把产业链连接起来了,也很难运行下去,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赔不起长期的亏损。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受到成本的制约,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因此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3.2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环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循环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法律给予支撑,就很难形成统一行动,也很难整合有效的资源。加快立法,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不同层面:三个层次的立法相互关联,其中基本法是处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地位。
然而,随着2015年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加强,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稳中求胜”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国家应该在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制定政策以确保我国工业取得较大的改革突破。基于此,本文就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与发展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深度调整期,我国的工业经济整体处于工业结构高级化、工业增速下行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国家要加强对新常态下工业经济运行特征的分析,积极探索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一、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特征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速却明显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尽管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其总体趋势仍然较为平稳。
2.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造成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是电力、采矿业和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产值的下滑,而这些重工业产业的下滑正是因为我国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转型的阶段。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城市中的燃气设施日益完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也开始进入市场并飞速发展,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正逐步加快。
二、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对策探析
1.继续刺激市场需求
首先,国家要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投资的力度,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仅仅体现了企业方面的成果,而综合效益还涉及对社会长远发展的综合影响,关系我国的民生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存在产业不平衡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设备落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同时还要把控好投资的步伐,避免因集中投资而产生经济急速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其次,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工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干预,并且取消限房令等制度,实现消费者的自由购买。
同时,国家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增加公共土地的供给,使房地产行业朝着积极健康的市场方向发展。最后,国家要制定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降低我国进口关税,鼓励国内的高新技术产品、高加工度产品进行出口贸易,鼓励中间产品进口。积极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能够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避免贸易争端,从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2.持续引导转型升级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家要持续引导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国家要鼓励工业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给企业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能够迅速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为工业转型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次,国家要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与其他产业产生乘数效应,加快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
国家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时不能仅仅专注于高端技术企业,而是更多的从要素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促进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中端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发展。
最后,国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将信息消费培养成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3.改革体制机制,实现配置优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体制机制是影响其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体制机制的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业焕发活力,催生更强的发展动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快对工业经济的体制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国家要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推动国有企业在股份制、公司制和国企股权结构方面的优化,实现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共赢发展,进而提高工业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国家要积极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工业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垄断行业的供给无法进一步保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此,国家应该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将一些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转移到供给不足的垄断行业,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结语
摘 要: 消费品工业是青海省传统特色产业,在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以来,青海省消费品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整体而言,消费品工业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指导消费品工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本文总结了青海省消费品工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 :青海;消费品工业;发展;问题;任务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95-02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李军(1982-),男,青海西宁人,硕士在读,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任科员。研究方向:政府政策。
一、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有进有退,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内外竞争环境的变化,青海省消费品工业的结构调整加快,对外来资源依赖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塑料、造纸、皮革等行业逐步萎缩,部分行业已经完全退出,而与当地特色资源高度关联的农特产品加工、特色纺织服饰、医药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并日益成为主导产业。2011年,三大主导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就业在整个消费品工业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84.8%、93.2%和77.6%。其中,农特产品加工的优势最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贡献接近青海消费品工业的半壁江山。
(二)区域特色日趋显现,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大美青海”主题下的青海省消费品工业的区域品牌已经初步形成,涌现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全省共有12个)、2个中国名牌(全省共2个)、38个青海省著名商标(全省共有53个)、16个地理标志著名商标(全省共16个),“互助”“晶珠”“藏羊”“可可西里”“伊佳”“昆玉”“三江源”“极草5X”“青海青”等品牌已经享誉海内外,极草系列产品已经迈入国内外高端消费品市场,“藏羊”地毯、“青海青”维P粉、“伊佳”服饰等在青海省出口创汇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三)特色园区快速发展,产业集聚雏形初显
“十一五”以来,青海省的园区建设提速,产业集群雏形已经基本形成。目前,在消费品工业较为集中的西宁已经形成了特色纺织服饰与食品加工制造(西宁南川工业园)、生物医药(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两大特色园区,以海东互助为核心的青稞酒集群正在发展壮大、海南州的棉纺产业集群也在快速发展。以西宁南川工业园为例,该园区集中了青海藏羊机织地毯有限公司、青海雪舟三绒集团、青海圣源机织地毯有限公司多家有实力的企业。
二、发展重点
(一)农畜产品精深加工
1.牛羊屠宰及精深加工。着力打造高原牦牛、三元牛、藏系羊高端肉制品品牌。按照“肉、皮、骨、脏、血”五位一体的总体开发要求,以高值食品和生化制药为重点,对现有屠宰生产线进行脏器清洁、分拣、输送、血液无菌储运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以西宁、海东园区及海西为中心,布局和构建屠宰-分割-熟食加工-冷链物流-生物技术为一体的牛羊肉高端加工完整产业链条。
2.乳制品。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严格乳制品行业准入,稳定液态奶产量,扩大酸奶产量,适度发展免疫调节功能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乳清蛋白、奶酪等高端产品。完善酸奶、奶酪等牦牛乳制品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培育形成高端牦牛乳制品品牌。推进乳制品加工向“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转变,打造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奶业技术体系,提高乳清、奶油、乳糖等回收利用水平。
3.青稞加工。积极推进青稞酒工艺技术、香型的标准化建设,壮大青稞白酒规模,适度发展青稞保健酒,提高青稞酒的市场占有率;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积极发展青稞加工食品、青稞β-葡聚糖、青稞麦绿素提取及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下游产品,推进青稞产业向高值化发展。
4.油菜籽加工。采用先进的压榨和萃取技术,丰富菜籽油产品品种,形成20万吨油品生产能力;加快籽粕高值产品提取及脱毒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开发肌醇、植酸等高值化产品;采用发酵技术生产高效植物蛋白生物饲料,形成完整的油菜籽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
(二)矿泉水及果蔬饮品加工
大力发展天然高端饮用水产业,扩大“昆仑山”品牌矿泉水产能至5亿箱/年,将“昆仑山”矿泉水品牌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三江源“华夏正源”、黄南州“瀞度”、海东“七里寺”等其他品牌矿泉水,形成“一主多副”、高低端并存的矿泉水格局。利用沙棘、红景天、枸杞等特色资源,重点发展特色饮品、保健品及食品,加快推进盖碗茶、藏式奶茶等民族地方特色饮料的产业化。
(三)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
1.枸杞。扩大枸杞种植面积,夯实枸杞产业发展基础。按照“杞果分置,寸市厘作,果叶并举”的枸杞产业发展要求,以高档果品和精深加工为重点,形成集枸杞种植-高档鲜果-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枸杞产业链条。以枸杞鲜果品牌建设和杞果保鲜为重点,在海西、西宁或海东分别建设鲜果品仓储、配送基地,打造直接面向市场枸杞高档鲜果品牌;按照GMP标准,以较小的枸杞果为原料,采用先进的提取和发酵技术,生产枸杞酒、枸杞多糖、黄酮、枸杞籽油、枸杞浓缩汁终端食品保健品等枸杞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提取后的压榨物经发酵后生产高效植物蛋白生物饲料;枸杞叶用于生产枸杞叶茶和枸杞保健产品。
2.沙棘。以现有15万吨沙棘原料为基础,加强沙棘生产基地建设,扩大沙棘种植面积。扶持和培育一批特色沙棘生产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提升沙棘加工能力,扩大现有沙棘油保健品、沙棘酒系列产品、沙棘VP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产能;同时以沙棘总黄酮、单体黄酮、沙棘多糖等医药保健品原料产品为新的突破口,推动沙棘在生物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高端产业中的应用。
3.虫草。采用细胞破壁技术,加快西宁、海东虫草加工产能建设,形成年加工30吨虫草能力;加大研发力度,推进虫草人工培育进程;积极推进虫草在抗人体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效等临床试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抗衰老、预防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临床试验。
(四)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
1.生物制品
(1)虫草发酵菌粉。加快虫草菌粉发酵产能建设,形成500吨虫草菌粉的生产能力,并以菌粉和发酵液为原料,重点构建虫草菌粉百灵片和软胶囊、虫草酒和虫草饮品两条产业链,实现无废水、无废渣排放的清洁高效生产。
(2)动物血液、脏器、骨的综合利用。以动物血液为原料,发展全血氨基酸、脱毒牛血清、血红素等产品;以动物骨为原料,突破骨骼粉碎降解、有效活性成分提取等技术,发展骨粉、骨油、牦牛骨保健品、明胶活性全骨复合物,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骨素、胶原蛋白、骨肽等高值化产品生产技术;以动物脏器为原料,发展肠衣、肝素钠、胰酶粉、羊胎素等产品;以牦牛皮为原料,发展牦犀胶补血系列产品。
2.生物医药
加快传统中藏药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开展中藏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地道和地产藏药GAP种植基地;加快搭建中藏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原料仓储和初加工、药品生产、成品药仓储和配送三个环节的合理布局。
(五)特色纺织服饰
建立大白毛、绒毛原料和地毯、绒纺产品的质量标准,建设产品质量检测公共服务体系。以西宁南川工业园为载体,以现有地毯生产企业为支撑,扩大地毯织机装机规模,增加花色品种,地毯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提高纺纱、染色、污水处理等配套生产能力,以地毯主要销售市场为重点,建立地毯售后服务体系,打造集原毛交易、分梳、纺纱、染色、织造、后处理、配送、清洗为一体的藏毯产业集群。
以伊佳服饰为主体,以增加花色品种为重点,培育和壮大民族服饰产业。支持服装企业承接产业转移,适度发展高档、轻薄、精纺、时尚类针织服装,努力增加“三绒”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整合产业发展资源。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推进中藏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3-5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大力推进牛羊肉屠宰与加工企业的整合,形成2-3家牛羊肉屠宰、加工和生物制品一体的综合生产企业集团;加大油菜籽加工企业的整合,形成3-4家种植、榨油、有害脱除和发酵饲料一体的企业集团;加强虫草产业资源的整合,提高虫草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虫草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
立足青海省的区位、交通、资源等条件,按照专业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发展思路,把比较优势发挥和后发优势培育结合起来,统筹全省消费品工业发展和园区开发,促进资源向重点园区集中,提升集聚水平。重点支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东工业园优先发展消费品工业,同时,按照错位竞争、特色显著的要求,加强州、县特色消费品产业园和产业集中区建设。
(三)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在实施“123”科技支撑、5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的基础上,遴选一批影响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攻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搭建科技项目孵化和创业平台,围绕消费品工业主导产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青海省消费品工业向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发展。
(四)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定位明晰的品牌建设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消费品工业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培育“柴达木枸杞”等区域品牌,提升“昆仑山矿泉水”等企业品牌;支持企业制订一批特色消费品工业产品质量标准,重点加快制订绒毛、枸杞、中藏药和蚕豆等原料产品供给等级标准,提升品牌质量和知名度。
毋庸置疑,现如今,影响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经济紧张的发展形势,另一种是国内政策收缩的环境,两者都会严重制约我国工业的发展。研究表明,工业发展情况与各地区工业经济自身的特征有关,同时与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相对来说,不管是国际环境的影响还是政府的调控,都会对我国工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部分地区的工业经济运行状态来看,对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真正认识到导致工业经济发展困境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分析金融危机下工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近年來,针对工业经济的运行环境来看,各地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普遍都有相同的特点,一方面是在某种层次上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挤压,除此之外在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除了这两点之外,具体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给能力与产品结构存在差异。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来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在资源的来源上主要是靠经济市场提供。工业作为能源最主要的消费行业,如果存在一些地区自给效率比较低,那么这个地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工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存在困境。随着全球所有能源价格的上升以及国家将能源产品的价格不断地上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会受到挤压,导致工业经济利润严重地降低。当然,企业也可以将产品的价格提高后再传递给出品厂商,以这样的形式才能减少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受到的侵害。但是,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工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些地区行业生产产品在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条件时,存在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小等现象。在整体上这些企业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能在市场上加大份额,各地区的企业之间还会运用价格高低等竞争手段。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业企业很难将产品的价格再次上涨。
第二,企业中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存在的脆弱性。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不仅与企业自身盈利有关,在一定意义上与企业自身面对困境时的应变能力与挑战能力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业经济中工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产品是否能长期地存在以及相关的盈利情况。关于企业中管理水平的高低,通常来讲,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关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多方面体现,可以从资金的管理水平与资金周转方面来看,工业企业不具备较高的资金管理水平,针对企业周转资金的高低就可以看出企业运用资金的效率。而对于面临市场资金困难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加强重视突破资金困难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企业的流动性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主要依赖于内部的融资,因此,中小型企业更容易受到资金流动的约束。
第三,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否获得盈利以及盈利多少与产品的技术含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某种角度上来讲技术含量的高低将决定着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直接测量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容易,因此,人们总是利用新产品的销售产量与研发等指标进而得出结论。现如今我国工业企业能源总是处于短缺的现象,因此,我国在经过三十年的粗放式发展后,开始提出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需要通过各种制约措施促进企业步入节约能源型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资源能源价格的提高等。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全面推进绿色社会环境,我国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无论是对于能源使用的提高还是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对于工业企业而言,都会增加成本的使用程度。目前,企业自身在没有能力负担使用成本的状态下,自然就会面临经营过程中的困难。这意味着工业企业的结构如果不能实现转型升级,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是不可避免的。
2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确保持续增长的措施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速度逐渐加快以及产业的转移,区域经济的外向度比较高,我国工业经济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进行转型,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工业经济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根据战略的角度掌握工业经济转型的方向。根据各地域内发展的不同,必须将工业经济的转型纳入国家区域发展的规划中,并且根据工业经济自身的特征来确定不同地域工业经济的转型方向。在这样的基础状态中,通过对各区域产业的转移来深化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方面的相关事宜,根据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指引工业经济进行转变,以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工业经济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各地区之间相互协调地发展。在进行工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实现优化时还需要合理地处理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间的联动实现转型与升级,打破三次产业之间的隔绝现象,实现工业企业与其他行业合理地相互支撑,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必须确保实行逐渐的转型升级模式,以此减轻工业经济的结构转换造成的社会影响,在一定的层次上确保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合理处理方式,实现各行业之间相互协同的效率。因此,这一轮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转型与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升级是实现工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我国的工业经济严重地下滑,相关的产业也呈下降的趋势,相对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就业压力非常大,因此,在这样的情势下,国家应当颁布一系列措施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黄中伟,孙伯良,董富华.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思考——2009《中国工业经济》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09(9):137-144.
[2]李永友.金融危机下的工业经济发展困境:内因抑或外因——基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工业经济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3):18-28.
[3]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科技是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展科技创新,能够有效转变选育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于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具有着重要意义。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引导。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对现有科技支持政策作出树立,通过分析不足与弥补劣势来对科技支持政策作出完善。同时,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构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并以科技创新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结合县域自身产业结构,来构建全面的科技创新保护机制与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使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设置科技创新监督部门,并负责对科技政策的贯彻情况作出监督,对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进行引导。
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与金融机构资金介入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从而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工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县域政府部门所发挥的引导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对民间资金进行吸引,并对科技研发单位进行资金注入与扶持,从而确保工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风险投资可以利用。另外,在财政投入方面,县域政府部门应当将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资金,并保持一定的年增长幅度,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近年来,太谷县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建立医药园区、食品园区,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在科技研发上,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奖补”的办法,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2013年太谷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达8085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2377万元)的1.44%;,占全县GDP(660005万元)的1.22%;占有科技活动项目企业总产值(269660万元)的3.0%。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式方式,对于实现区域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首先有必要以节约降低能耗、节能减排为指导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则应当根据区域产业优势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强调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对环境进行保护,并对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同时要求工业发展中做到污染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县域政府鼓励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清洁生产方式,并降低生产能耗,通过革新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另外,在县域工业园的建设中,需要重视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通过实现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和重复利用来构建生态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当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是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的,因此,县域政府应当用政策进行引导、法律进行规制,促进社会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
为了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应当重视对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有利于构建县域特色产业,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此方面,主要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挖掘县域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指的是县域中能够创造独特经济价值的各类特色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资源等;二是要对产品特色做出定位。特色产品的定位不仅要以资源为依据,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现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来选择生产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产品;太谷县建立的恒达循环经济园,利用生产煤焦的余热来发电,发的电能够满足整个生产的需求,既利用了余热,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又为企业的生产降低了成本。
三、构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
近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加快工业发展意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强县之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强化宏观调控措施,形成了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大支柱行业,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一)工业生产快速稳定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95103.7万元,同比增长23.05%,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69342.7万元,同比增长25.56%,实现增加值235063万元,同比增长31.20%。
(二)重点行业增长势头普遍良好,烟草制品业尤为突出。全县的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个支柱行业普遍增长,实现销售收入345070万元。其中,烟草制品业实现增加值180590.2万元,同比增长45.1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7071.5万元,同比增长11.15%。
(三)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0.02%。其中,总资产贡献率24%,资产保值增值率173.23%。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7845万元,同比增长26.69%;实现利润45082.4万元,同比增长65.73%。从利润增长的行业构成看,在全县10大类工业行业中,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盈利,而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及热力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亏损,盈亏呈现1:1的特点。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烟草制品业,利润总额达36858.3万元,增长46.47%,占整个工业利润的81.76%。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县工业经济形势总体上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速度、结构、效益都有新的提高,但工业生产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工业发展基础不牢固,支柱产业单一。烟草制品业高速发展是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烟草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4.18%。除烟草制品业一枝独秀外,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如果烟草行业一旦受损,那我县的工业将大打折扣,一时无替代产业支撑。
(二)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不足、产业单一、发展不平衡。2004年,我县预计完成非公经济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18.25%;完成现价增加值3.97亿元,同比增15.07%,占县内生产总值的10.17%,远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从纵向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横向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企业规模、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及先进市县;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建筑建材、矿冶、餐饮服务行业;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中××、××两镇就占74%,其余××个乡(镇)仅占26%。
(三)高耗能企业多,经济效益不佳。全县××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个铅锌冶炼企业。这5个冶炼企业每年仅电力一项的消耗达××××万千瓦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致使经济效益不佳。
(四)企业规模小,重复投资严重。在者海、矿山两镇有冶炼企业10余家,但大都是投资方独自投资,未经任何融资渠道,这样建立起来的企业不但规模小,而且所有投资方都如此循环往复,就造成了某些项目的重复建设,重复上马,致使重复投资严重。
(五)全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缓慢
我县烟草、铅锌矿等重点行业发展优势比较明显,但总体上全县工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一是电力、机械、化工、建材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过小,生产能力低。二是工业投入渠道单一,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发展工业困难较大。
(六)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目前还未将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已探明的磷、铅、锌、铜资源没有很好开发;二是现存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基本上还属于原料供应型的开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延伸。
三、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努力培育群体支柱产业
针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规模小、实力弱、对财政的贡献率低的实际,必顺加快其发展步伐,扶强扶优,做强做大非公经济。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非公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县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等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速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做强做大建筑建材、矿冶业。三是继续把农业产业化作为非公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农业产业化管理中,围绕“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激励机制,坚持把田间变车间,实现第一车间利益最大化,拉动农业产业出规模、出特色、出效益。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实力,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建筑施工企业上等级上规模,增加固定资产规模,增强参与重大建设工程的竞争力。五是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素质高、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积极投身非公经济。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信息、通信、房地产等产业的市场竞争,扩大非公经济发展领域。六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作,实行强强联手,增强融资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扩大融资渠道,加大企业的重组改组力度,力争把企业做强做大,避免重复投资。
(二)盘活存量,发展增量
一是加强规模以上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进一步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努力降低成本,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挖掘潜力,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二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加大对矿冶、磷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技术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支持好曲靖卷烟厂××分厂、××铅锌矿、驰宏公司、华电集团以礼河电厂等驻会企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四是抓好重点项目和技改项目工作。对全县工业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60万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磷源化工公司15万吨硫酸项目、金乌黑药制药公司技改生物制药开发项目、2×6000吨黄磷生产线争取在2005年内开工建设。对现已实施的300万只纸箱生产线技改项目、7500吨黄磷生产线抓紧在2005年上半年完成发挥效益。加快牛栏江梯级电站建设步伐,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五是实施矿电结合,实现电力与矿业的双赢。重组水电企业与矿业企业资产,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矿电一体化经营模式。努力探索发电企业对矿业企业直供方式,通过实施“电矿联营”和“点对点”的直供方式,促进高耗能矿业发展。鼓励县内的发电企业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发电量。建立矿电结合调节基金,制定矿业电价调节机制。以牛栏江、跃进水系梯级电站建设为契机,建成矿电结合基地,实现电源点与矿业企业的紧密结合。
(三)抓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效益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对已完成改革改制的企业,要引导他们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对改制不彻底、不规范的企业,要继续做好完善和规范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改制重组企业快速发展。
以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化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劳动工资、保险福利三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规范三项制度的路子,切实转换企业内部机制,实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坚持强化领导,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必须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一是要协调联动抓调度。实行工业经济月通报制度、季分析制度和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召开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形成领导、部门、企业“三位一体”抓工业经济的工作机制。二是要转变职能抓环境。大力推行“马上办”、“首问制”、“五优化”、“三放”等举措。“马上办”就是办事快速,实行全天候、一条龙服务,在第一时间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咨询和帮助;“首问制”就是企业不论有什么事,只要问到政府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问到任何一个人,这个部门和人就必须对这件事负责,不得推诿;“五优化”就是党委、政府不遗余力地优化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和硬环境;“五放”就是思想放开、政策放宽、政府放手、干部放胆、企业放心。三是要强化督查抓落实。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抽调精干力量,定期和不定期深入乡镇、企业指导工业经济发展,检查工作进度,核查经济数据,形成领导带头督查、部门配合督查、乡镇和企业自行检查的格局,切实把发展工业经济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牢固树立县外都是外的观念,主动跟踪资本流动和产业重组新趋向,采取登门招商、网上招商、政策招商、以商招商、招商、项目招商、科技招商、专业招商、资源招商、以情招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路子。制订和实施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招商服务环境,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重奖在招商引资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设立招商引资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项目、支柱产业项目。支持承包、租赁国有(集体)亏损、困难企业的外来投资者,增强客商的投资信心。加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一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诚信××”形象,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前期研究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库,定期公布投资产业目录和投资指南。以“昆交会”、各种展洽会、招商会为契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大开放带动××工业经济大发展。
(六)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提高××的知名度
制定创建名优品牌的目标、计划和措施,做好鉴评和申报工作。通过组织龙头企业广泛参加有影响的产品展销会、博览会、订货会等,加大对××产业、产品的宣传力度,不断开拓产品市场。做好现有名牌产品,做大做强“小熊猫”品牌卷烟,把“小熊猫”品牌系列卷烟培育成全国知名品牌卷烟,把“以礼河”品牌系列培育成骨干品牌;做好“银晶”牌锗产品、“银鑫”牌铅锭、七水硫酸锌、“华达”牌工业硫酸锌等名牌产品。加大培育好新名牌产品的力度,着力开发生物资源,切实抓好“三乌胶”系列生产和品牌质量建设,树立云南黑药品牌形象。做好“雪上一枝蒿”、“奇彩土豆”、“宝珠梨”、“盐水石榴”、“海沃德猕猴桃”、“脱毒洋芋”、“乐业辣椒”、“××红鳟鱼”等产品品牌的开发和包装工作。做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推荐认定工作。认真开展质量兴县活动,加大对所获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企业的奖励力度,树立以质量求品牌,以信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
(七)做活营销文章,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开拓市场,提高产品产销率是企业经营的核心。营销这篇文章做不好,很大程度上可注定企业是否能生存和发展。我县不少企业重生产、轻市场开发思想仍较浓,营销目光只落在县内和邻近县市,在远销方面不敢去闯、去试,致使产品积压严重,资金周转不畅。针对当前市场约束这个突出问题,企业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搞活销售,开拓市场,拓宽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一要创新营销机制。成立独立核算销售公司,推行销售卖断制,建立多劳多得的营销报酬分配机制,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积极寻找销售,建立销售网络,努力扩大产品市场销售面。二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选调精干人员充实营销队伍,扩大销售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切实加强营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知识、能力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要大力拓展新市场。着力搞好市场研究和市场预测分析,特别是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密切的建材等行业,要根据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后的市场变化,拓宽营销思路,及时采取对策,抢占市场。在城市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主动做好开拓农村市场这篇文章,开发和生产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产品,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四要重视产品宣传是产品走向市场的前奏,要充分利用电视传媒、发放产品宣传资料等形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八)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013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但基础仍然不牢固。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各种影响因素有所增加,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风险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短期内难以获得上升的发展趋势。
1.对2014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1全球经济缓慢回暖,新型经济体系兴起。
首先,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呈现良好的势态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主体潮流。主要表现在:2013年前三季度美国制造业PMI指数高达56.4,是自2011年6月以来最高位;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基本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日本总体经济发展前景乐观。其次,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不断产生新型经济体系,全球经济环境更加复杂,金融风险系数不断加大,导致我国经济面临不确定风险随着加大。同时新型经济体系发展速度普遍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最后,随着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生态和谐等经济理念的不断强化,加上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领域快速兴起,使得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趋势更加突出。一方面节能环保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技术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世界各国为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旨在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2国内经济增长动力趋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首先,我国经济投资趋缓程度加大,总体经济投资呈现收缩。自2006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值不断增长,连续七年超过50%,投资率高达47.8%,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速将会下降。比如当前房地产虽然保持20%的增长速度,但房地产企业总体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不断下降,加上国家调控的影响,预示着未来短期内房地产投资扩张的空间不大。预计2014年国家工业经济投资力度会有所减小,投资增速将会有所下降。其次,2014年国民消费总体将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发展,但难以明显提振。比如受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的影响,餐饮业消费受影响;国家对房地产执行严格调控,房地产消费受影响等。因此,预计2014年全年消费增速约为13.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1]。 最后,受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因素包括:(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抬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门槛;(2)受国际货币的影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利润;(3)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优势逐渐丧失,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等地,加上国际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迫使我国工业由低端制造向高端生产发展。
1.3新型经济模式的影响,产业结构持续调整。
当前形势下,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必须进行经济调整,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同时电子科技、纺织工业等行业也不断面临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压力。可见短期内这些行业将会面临行业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1)装备工业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保持稳中微降的势态。传统制造业萎缩,节能绿色产业兴起。(2)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原料工业(钢铁、水泥等)会出现回升,但受生产成本的影响,预计2014年该行业以低速增长。(3)受中央政策的影响,消费品工业经济会下降,加上出口形势复杂,医药、轻工等将与2013年保持平衡,而纺织业将会受棉花价格的影响而下滑。(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物流、网购、智能家居等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电子信息产品仍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欲振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2]。
1.4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地域差别,中西部较东部增长快。
工业经济呈现地区特色,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稳中微降,中西部地区持续较快的增长速度。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加上受外贸不振、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有明显下滑的趋势,预计全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左右。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促使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使得中西部经济保持良好的势态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分别同比增长10.3%和11.4%左右。
2.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2.1制造投资利润不足,弱化民间投资意愿。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产业利润下滑、投资信贷支持力度不足、经济结构调整艰难等,使得我国内需动力不断减弱,民间整体投资意愿不强。从2013年经济发展趋势来看,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仅增长19.1%,较上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民间制造业投资出现大幅度回落的现象[2]。
2.2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抑制工业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储蓄率不断下降,加上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2.3金融风险客观影响,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国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某些产业,制定和实施相关鼓励政策,加上银行过度放贷以及金融风险的客观影响,导致不良贷款现象频繁出现,十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6亿元,环比增加241亿;不良贷款率为0.97%,环比增加0.01%,呈双升态势[3]。在我国钢铁、机械等产业是不良贷款事件的高发产业,而此类产业即是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撑,因此这些坏账最终由政府买单,使得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3.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3.1通过鼓励国民消费拉动内需
通过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物流产业等充分融合为一体,营造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信息消费环境,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刺激和鼓励国民消费,进而拉动内需,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是工业生产的内在动力,而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应当结合时代特色创造出符合现代人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
3.2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当给予有效的政策鼓励,促使其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当加强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收费行为,通过免收税费、专项扶持、信贷支持、政策鼓励等方式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减负。此外应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部分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3 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