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脱贫攻坚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6日
一、引言
2014年底,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由浙江省提出,其概念的出现迅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2016年7月,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同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开行联合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指出,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尤其推进特色小镇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将特色小镇建设和特色产业协同推进,实现致富和脱贫的同时推进。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无特色产业支撑。现有特色小镇的建设基于一定的地方产业,有时简单地为营造特色,直接吸纳当地传统产业,并嫁接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互联网+”的概念进行改造,这些产业并没有融合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即便一时打造成特色小镇,也很难永葆生机。没有深层次的、突出的、差异化的小镇特色产业内涵,小镇的建设也就失去了其灵魂,同时没有特色产业的支撑,也就缺失了小镇扶贫开发持续发展的动力载体,而只能是“昙花一现”,贫困户无法长效脱贫。
(二)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特色小镇快速建设发展的“瓶颈”,分析原因:一是城镇经济自身发展较弱,从江浙沪实际发展经验可看出,经济发展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就是说小镇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整体经济的水平;二是融资渠道的单一,据实地调查数据得出,现阶段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投资,缺乏一个稳定的融资渠道,政府方较少地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金筹集,也势必会造成建设资金方面的短缺。
(三)文化传承欠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民族传统特色。虽然有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也强调了对历史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实际建设当中,有些还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和内容,鲜有结合自己当地城市文化的塑造。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与传统产业平台有区别,深度挖掘特色产业的历史内涵,做好文化传承与自我特色的深度融合和对接。
(四)农村基层政权的错位与失衡。近年来,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明显增多,其直接原因是基层政权组织功能弱化、权力的错位与失衡问题。在扶贫开发中,农村基层政权的有力治理也关乎着脱贫攻坚的实现。因此,在统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强化基层政权的建设,实现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同时注重加强村民理想信仰教育,激发群众建设特色小镇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馆陶的实践与发展经验
(一)馆陶实践。馆陶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华北平原的南部。馆陶是河北省省级贫困县,总人口36万,4乡4镇共277个行政村。截至2015年底贫困人口15,828人,贫困发生率5.69%。
自2014年以来,馆陶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的新途径,以产业兴镇、文化提升、生态改善为高度融合的农村就地城镇化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特色小镇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的成功之路。馆陶县按照“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思路,打造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等一批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特色小镇,每一个美丽乡村都有一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支撑,使大批贫困户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受益,实现脱贫致富,成功打造了河北省贫困村脱贫出列的“升级版”。
(二)馆陶发展经验
1、因村制宜,培育富民特色产业。馆陶县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每个小镇都有一个清晰的产业支撑。在产业的培育上,馆陶县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培育全县富民大产业。依托特色小镇,馆陶在全县培育了蛋鸡、黄瓜、黑小麦等富民产业,使更多的贫困村依托全县大产业布局“搭便车”,实现“一产带多村”;二是扶持“一村一品”。羊洋花木小镇着力打造花木种植业。依托冀南花木集团,着力打造占地5,000亩的中国农民花博园,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到企业务工挣薪金,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以太阳湖、月亮湖为中心,建设了饮食、客栈、商业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儿童拓展、采摘等功能一体的生态景观园区,使30余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6,600元。在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馆陶县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以集体土地参股企业;二是合理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大坑,种植经济苗木或者合作搞旅游开发;三是设立发展基金。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吸引当地社会资本投入资金。
2、财政资金撬由缁嶙时荆拓宽融资渠道。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增加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是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配合的反映,也是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相融合的体现,对帮助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为破解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难题。馆陶县在创新投融资模式上分别采取:一是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方,用现有的财政资金去撬动、引导一部分社会资本加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道路、水利、电力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000万元(不到20%),撬动社会各类资金2.3亿元(超过80%);二是村级自筹促动。村集体经济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活力资金来源,可以率先行动,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从而为村整体的脱贫攻坚打下良好基础。如“黄瓜小镇”翟庄村201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余万元,利用这部分资金小镇建设了具有特色的村史馆、黄瓜大学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发展,使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民资涌入牵动。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单单的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也是缺乏长久持续发展动力的,因此馆陶县在融资方面,注重社会资本的引入,让更多“聪明”的民资加入到其中,有力补充了财政资金的不足,在这其中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社会责任的舞台,使更多的企业愿意加入到其中。
3、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贫困村面貌改造提升。馆陶特色小镇的做法是依托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作为小镇的灵魂,构筑了一批留得住乡愁、听得见乡音、闻得到乡味、感受得到乡情的魅力小镇,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又不失现代气息,针对此,馆陶制定了“万人小镇”规划纲要,利用3~5年建成9个万人小镇,如粮画小镇是“一镇四社区”,包括寿东社区、寿南社区、寿北社区和法寺社区,其中寿东社区是省级贫困村,四社区共享基础设施,都以粮画产业为主导,其他各类手工画为辅助,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体验融合发展。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馆陶县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而是秉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理念,打造成了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小镇特色。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平台,使两者有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同步推进。
4、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脱贫攻坚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和保障。在统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中,馆陶县探索小区自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逐步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为了让群众得到实惠、尝到甜头,馆陶县积极学习借鉴浙江、江苏等先进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筛选试点贫困村,开办村民学校,让群众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建设特色小镇与脱贫致富之间的关系,激发建设热情。同时,在小镇还开展了情景式党校教育,将党的理想信念传递到村民的自觉行动中去,使之自发地、情愿地参与到小镇建设和发展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二、要践行慈善职能新使命,就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构建最新慈善途径。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 长治市市县两级慈善组织成立十多年来,在认真总结全市本土实践活动情况,积极借鉴外地鲜活经验的基础上,突出扶贫济困重点,改善贫困群众民生,为扶贫开发工作“补短板”“拾遗阙”“救急难”。 为此,一是要注重慈善公益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的创新和构建。山西振东集团把慈善扶贫项目与药材种植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目前种植苦参、黄芪、连翘、柴胡等20种中药材种植基地近40万亩,带动10万户贫困群众奔小康。同时也要积极学习福州市兴建“长乐慈善产业楼项目”,晋城市“千只羊扶贫救助项目”和“中蜂养殖扶贫慈善项目”的经验;二是要注重易地搬迁慈善公益扶贫项目规划和建设。不仅对搬迁易地的盖房等特殊困难户予以适当资助,而且对栽树造林建大棚的贫困户也要献上一份爱心,同时还要借鉴陕西经验,以爱心为动力, 帮助贫困群众修建便民桥、修建储水窖;三是要注重慈善公益圆梦助学行动项目的开展和推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十多年来,全市慈善企业和爱心人士累计募集和发放资助金2959.72万元,帮助8177名贫困学子圆了入学梦。同时,市县两级慈善组织还积极搭建“慈善阳光班”,兴办“希望学校”,启动山区寄宿制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工程,同山东皇明学校联合举办“慈善阳光生培训班”等,实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的慈善助教目标;四是要注重慈善公益敬老助孤扶残项目的组织和激励。慈善公益扶贫攻坚,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支撑,而且更需精神文明的托底。最近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长治市连续开展第七届“百名孝星”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孝星楷模”80名,“孝星”802名,不仅弘扬了中华美德,彰显了德孝文化,而且营造了关爱老人培养敬老家风,从“心”开始建设和睦家庭的社会氛围。市县两级慈善组织积极开展“天籁列车” 贫困家庭听障患者慈善救助活动,1490名患者免费配发助听器,捐赠总价值302.2万元。还建立了“慈善助孤基金”,继续开展“慈善助孤”活动,同时继续推进“尊老爱老”活动,这种精准之举,促进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五是要注重慈善公益助医康复救助项目的设计和打造。长治市两级慈善组织成立十多年来,联合西安高新医院治疗贫困家庭先心病患者394例,减免医疗费用700余万元。联合长治市人民医院救治贫困家庭唇腭裂患者300多例,减免医疗费用近200万元。联合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关爱血透患者”慈善救助活动,累计救助贫困家庭患者9000多人次,资助善款70多万元。联合李新如医院开展了“关爱贫困家庭骨病患者”医疗康复慈善救助活动,门疹免费检查1900余人,住院治疗736人,慈善资助280余万元。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市县两级慈善组织开展了四届“慈善医疗济困行动”,争取到国内外捐赠价值60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192台(套),35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备明显得到好转。广大群众反映,“救治一名患者,幸福一个家庭,平安一方百姓。”
三、要践行慈善职能新使命,就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创新最新慈善措施。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为此,长治市县两级慈善组织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样,我们慈善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就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现阶段扶贫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是精准扶贫。这个概念是在2013年10月考察湘西十八洞村时正式提出来的,此前他在考察河北阜平的贫困农村时说过扶贫不能搞成“手榴弹炸跳蚤”,精准扶贫是与这一思想一贯且更加深入的表达。
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后,湖南方面调动各方资源在十八洞村实践这一要求,不但帮助村里发展各种产业,甚至还为村里因贫困而娶不到媳妇的单身汉们办了相亲会,关怀无微不至。集中力量帮扶一个村,效果当然是明显的,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经验也通过中央媒体的大力宣传而广为人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十八洞村的经验并不是每个贫困村都能学习的,比如,上级为十八洞村量身打造的产业中包括旅游,这是因为的实地考察和媒体报道给十八洞村带来了知名度。总书记关注贫困问题,但他不能走遍每一个贫困的村子,把它们都变成名村,那么,其他地方落实精准扶贫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是从客观规律上下功夫,同时结合各地的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摆脱贫困的办法。
有几个问题值得初步讨论一下。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精准扶贫更精准,避免产生偏差。
首先,作为一项政府职能的扶贫,是有中国特色的,是社会主义的优势。西方国家的政府职能中可能有社会保障、有社会救济、有发展经济带动就业,但没有中国意义上的扶贫。扶贫和救济有本质的区别,救济是救一时之急,而扶贫是帮助贫苦者找到摆脱贫困的办法,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二者的根本不同是对受助者的主体性的关注。
精准扶贫最怕的就是跟救济搞混淆了。以目前的国力,以救济的方式把现有的贫困户“养起来”,也是能做得到的。不能排除个别地方为了按期完成消除贫困的任务而使用这种办法。须知,这种方式是有害而无益的,因为一旦救济的力度减轻,已经“脱贫”的很容易返贫,而且受助者的主体性被伤害后,将更深地陷入贫困的循环。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说,他在云南见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做了上门女婿的四川穷小子在引领村民脱贫上的作用要超过扶贫办。他分析说,这个穷小子懂农业科技,会种田养猪,自己动手改造住房和厕所,这给了同村人很大的信心,大家认为,他能行,那我们也行。在这层意义上,根据各地的文化特点,给扶贫对象有针对性的精神鼓舞应该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其次,扶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那么,有效的扶贫措施就需要采取社会主义的原则,即引导扶贫对象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联合起来,一起脱贫。分散单干的小农难以扩大生产,难以延伸产业链,获取更多的增加值,在市场经济中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小农的局限,在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尚可实现温饱奔小康,在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无法摆脱贫困就不奇怪了。精准扶贫乍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为针对特定的一家一户,但精准扶贫还有更宏观的层面,那就是在贫苦地区,有很多相连的贫困户,他们比富裕农户有更强的联合的需求和意愿,应该把这部分需求纳入精准扶贫当中。
一、竞争性扶贫的内涵
竞争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互动形式,指个人、群体或组织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德国法学家罗伯认为,竞争是各方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施展自己的能力,为达到各方共同的目的而各自所作的努力。竞争具有三要素:一是竞争主体,指追求一个相同目标的两个以上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二是竞争目标,指对竞争主体具有吸引力或符合竞争主体利益的物质或精神,相对于竞争主体而言具有稀缺性。三是竞争规则(或评判标准),指各个竞争主体开展竞争应共同遵循的规范或评判竞争胜败的准则。
所谓“竞争性扶贫”,是指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途径,让贫困对象通过竞争方式获取项目、资金、技术、岗位等外在扶持机会,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竞争性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一种,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在扶贫工作中,广大贫困对象都有脱贫致富的愿望,都渴望争取脱贫致富的机会,众多的项目也都有争取扶贫资金的动力,他们是竞争的主体;扶贫资金及其创造的脱贫岗位和就业机会是竞争的目标。
“竞争性扶贫”共有三层含义。
一是在项目确定上提倡“扶贫项目谁做主,帮扶实效说了算”。将项目的选择与带动2500元以下贫困对象脱贫相挂钩,让各个项目公平竞争,哪个项目带动的贫困对象多、效益好,就对哪个项目给予扶持。
二是在帮扶对象的选择上提倡“脱贫有先后,扶勤不扶懒”。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搞好扶贫开发、改变经济薄弱地区面貌的决定因素。[1]在贫困对象之间引入竞争,就是让他们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脱贫岗位,突出扶持与扶志相结合,更好地激发贫困对象的脱贫愿望和致富的内生动力。这与世界银行《概念框架》报告的精神相一致,即赋予贫困者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把他们作为主要的资源和合作伙伴;通过挖掘他们的知识、技能、警觉性和积极性来摆脱贫困。[2]
三是在帮扶措施的落实上做到“县乡村三级督查,合同约定跟踪保障”。所有扶贫项目和被帮扶贫困对象由县有关部门备案,乡、村两级有专人监督检查,并采用合同的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扶贫资金的权属作了明确的约定,既确保贫困对象按期脱贫,同时又防止扶贫资金被大户无偿占有。
二、竞争性扶贫的四种模式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们已初步摸索出四种竞争性扶贫的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依托泗阳县轻纺、鞋帽、精深木业、电光源四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和引导贫困劳动力竞争上岗,实现就业转移,增加贫困对象的工资性收入,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
二是设施租赁型。即由各类帮扶资金建设种植大棚和养殖棚舍,低偿甚至无偿提供给贫困对象使用,发展高效农业,提高贫困对象的务农收入。如三庄乡的蔬菜大棚项目,由政府配套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信贷资金建设,将建好的大棚无偿租给贫困户使用。扶贫资金投入部分产权归村委会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竞争择优承租,租赁期不超过两年,贫困户实现脱贫后,转交给下一个贫困户租赁。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为贫困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
三是购买岗位型。即由帮扶资金购买一定的工作岗位,为贫困对象创造就业机会,实行竞争上岗。如张家圩镇的种猪养殖项目,通过竞争获得了扶贫资金支持,为该镇贫困劳动力提供了25个就业岗位,项目方与扶贫队签订了协议,确保该25名贫困农户年内脱贫。
四是项目合作型。即依托大户发展特种养殖,由贫困对象竞争养殖份额,实行分散经营,帮扶资金给予贫困对象补贴,大户负责技术指导和卫生防疫,并以不低于同期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收购产物,以降低贫困对象的技术和市场风险,确保收入稳定,如爱园镇的养鹅项目等。
目前,泗阳县已重点实施的23个脱贫产业项目和近300个帮扶项目全部按照竞争性扶贫的方式进行,既有单一型,也有混合型。上述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广大贫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008年预计可带动6.8万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
三、竞争性扶贫的作用和效果
(一)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提升效率
扶贫工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可以只讲公平,不求效率。在不同的扶贫工作方式中,“输血”性质的救济式扶贫能够确保公平,贫困对象平均分配扶贫资金带来的利益,但此种方式明显缺乏效率,有限的扶贫资金一旦用尽,贫困户将难免返贫。扶持大户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效率,但大户往往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考虑,带动的贫困户十分有限,且扶贫资金投入后,权属较为模糊,此种方式难以体现扶贫资金的公益性,效率有余而公平不足。采取“造血”性质的竞争性扶贫,把竞争引入扶贫开发工作全过程,同样的扶持看谁更有信心,同样的政策看谁更有决心,同样的项目看谁更有效果,能够有效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实现让先富帮后进,增强企业、大户带动脱贫的社会责任,扩大贫困对象的受益范围,做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二)激发贫困对象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阿马蒂亚·森提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虽然表现为收入低,但是其根本原因是获得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和机会的丧失。[3]纳列什·辛格和乔纳森·吉尔曼在《让生计可持续》一文中指出:“消除贫困的大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4]竞争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效率,促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人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增强贫困对象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意识和机遇意识,重塑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信心,强化他们脱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贫困对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并能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身肯努力就一定能够脱离贫困,只要抢先抓住机遇就一定能率先脱贫。
(三)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扶贫开发中引入竞争,能够使扶贫资金的覆盖面和发挥作用的时间实现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一方面,在扶贫资金的分配环节上,能够激励企业或大户尽可能多地提供扶贫岗位,吸纳更多的贫困对象参与到项目中来,降低人均脱贫成本。如张家圩镇的种猪养殖项目,该项目通过竞争获得了4万元的扶贫资金,共带动了2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可帮助25个贫困家庭、共100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对象人均脱贫成本仅400元。另一方面,在扶贫资金建设的种养设施的使用上,可以长期为贫困对象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极大地延长扶贫资金发挥效益的年限。如三庄乡的蔬菜大棚项目,该种钢架大棚的使用寿命超过十年,实施脱贫攻坚的五年内共可带动3批贫困对象脱贫,五年后仍可继续为所在村创造价值。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一直以在该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遵循“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同时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计划部署,围绕以“1+3+5”模式为格局的扶贫工作开展,以促进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为核心,解放被扶贫地人员思想,在主动对接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以特殊变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市场进行扶贫,对接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企业,独特工业和商业资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贫成效上,防止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全力推进全面准确的扶贫。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五大功能”,为了推进200个村15万人逐步实现脱贫,实现2017贫困县综合扶贫和人人脱贫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准确扶贫,特别需要在加大扶贫总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扶贫供给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脱贫,农民都需要致富,特别是在工业制造等方面贫困的地区,加强扶贫开发和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保定市摆脱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就应当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的新概念,内涵是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改革方向,主席强调过:“在适度扩张总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完善供应体系和效率”。精准扶贫中的“帮助”和“贫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在繁重的脱贫任务中,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重点就在于是否实现精确扶贫。事实上,当精准扶贫作为顶层设计推出时,也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呈现。同时精准扶贫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正是传统扶贫方式的转型推进。国家顺应时事适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使扶贫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修正要素配置结构,提高社会攻击的质量,同时改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社会供给政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匹配。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精准扶贫就是说以扶贫投入侧为切入点,把钱真正花在实处,把扶贫真正扶到核心上,并以此助力精准脱贫。
3现状分析
3.1保定市扶贫现阶段成果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保定市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与精神,把精准扶贫和供给侧改革作为民生之本、重中之重。保定市领导将实事求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扶贫机制、科学的整合规划结合到一起服务于精准扶贫,明确精准扶贫对象,加大富民产业的建设和稳定就业扶持力度。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的“五大功能”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各项困难。注重精准扶贫的进程、吸收借鉴优秀的扶贫措施,全面推进各项产业扶贫的融资与集资,支持贫困地区的迁移和重建,以特色生态推动经济发展,着重关注贫困地的教育事业和毫不动摇的社会保障这些精准扶贫项目。不仅如此,还首创性的将农业、金融业、光伏产业、股份合作产业、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土地搬迁、和农村就业与扶贫进行相对接,全面助力扶贫发展。
保定市精史銎豆步立156个扶贫单位,在204个贫困村都派出了工作组帮扶,省级帮扶单位共108个分散在156个帮扶村内,其他县安排帮扶了721个村,不折不扣的做到了全保定贫困村的全覆盖。强化基础扶贫保障措施,建立责任到人的目标体系,实行职责分工控制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同时对扶贫队伍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尽全力协助贫困县有关部门,确保所有工作的执行到位。特别是在基本的条件最差,相较而言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县,保定市采取了多项不同措施进行重点扶贫。
不仅如此,政府还联系了其他精准扶贫示范村,旨在帮助贫困的原因,促进精准扶贫信息的完善,促进收入增长的各类产业发展,总的来说即是将促进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的行业作为扶贫突出手段,建设特色产业区或公园,对村干部和领导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同时丰富自身扶贫业务,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大的新型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一批贫困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点推进,提高保定市扶贫总体水平。
截止到2016年底,保定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40万减少到只剩31万人,唐县、易县等突出典型已经进入小康时代,2017年博野县、望都县等5县预计整体脱贫。
3.2保定市精准扶贫突出典型
3.2.1保定涞水:新模式促进新发展
涞水县的下明峪村是保定市扶贫攻坚的突出典型之一,他们村利用本村的优势,形成了其特有的在远靠林果,近靠兔,中期靠大棚保收入的思路。
2012年,下明峪村开始起用新的扶贫模式,即政府负责提供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农户提供土地、劳力等并可以作为股份入股(如食用菌基地的股份合作制,脱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合作社负责基地的经营,金融机构负责资金的提供。随着下明峪村脱贫致富工作的进展,下明峪村的道路、水井、自来水管道、街道环境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改善,各家各户都安上了卫星电视。下明峪村下一步还计划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3.2.2易县“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2011年被列为特困地区。但同时其农业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该县结合本县的县情,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在2012年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
(1)建设“旅游+扶贫”的新模式。
在易县辖区内,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处文化遗迹和文保单位,林木覆盖率高,是联合国命名的第一批“千年古县”。虽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利用,如何让群众又快又好的实现脱贫梦,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县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出发,抓住发展机遇,规划确定了清西陵、紫荆关、洪崖山、狼牙山、蔡家峪、易水湖六大旅游扶贫区域,设立了52个旅游精品村,满族文化、长城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各种文化丰富多彩,相映生辉。通过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希望将易县的旅游资源由多变为强,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促进脱贫梦的早日实现。
(2)培育四大“旅游+扶贫”新业态。
易县立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优势,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策,有效将各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态。
易县安格庄乡的金坡村、新东古县村等村,邻近景区,因此对这样的乡、村实施旅游经营的模式,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等,由贫困群众直接经营取得收入,还可以开办小超市、小便利店等,既便利游客又能提高收入,增加贫困群众的非农劳动收入,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
游客到景点旅游,通常会需要导游或接待服务人员,而最合适的人员便是熟知当地情况的村民,对这一现状,易县实施了旅游务工的业态,鼓励当地贫困居民参与接待服务,挣取劳务。游客旅游结束后,往往会想买一些土特产和在城市买不到的东西,这就启发了易县实施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村的柴鸡蛋、药材和一些农产品,还有手工业产品如手工鞋垫、刺绣、编织品等等,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易县还成立了旅游扶贫合作社,贫困群众可以以各种形式如以人力、土地等入股,然后就可以参与经营,取得分红,增加收入。易县现已成立18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共吸引了900多个贫困户入股,是易县旅游扶贫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显著成效的举措。
(3)实施“旅游+扶贫”新工程。
易县由于大多是山区,其基础设施都还较为落后,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易县决定由政府投资建设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村民大多出身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技能有限,针对这一短项,易县开办专题培训,旨在着重提高旅游经营、务工人员的经营和服务技能,促进本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更多的提高。贫困群众通过旅游业来脱贫也需要启动资金,本就贫困的经济条件,资金也十分有限,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易县对从事各类旅游经营的贫困户给予了不同档次的资金补贴支持或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易县的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已帮助6000多名贫困群众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梦。
3.2.3唐县齐家佐乡发展六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唐县齐家佐乡党委、政府在扶中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林果产业、旅游产业、家庭手工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商扶贫产业、林下制种产业六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脱贫。
4结论
从供给侧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之所以没有非常系统的实现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包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贫困识别机制系统和多年以来的传统习惯,还有贫困群体缺乏反抗斗争精神,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不了解,以及低投资和缺乏政府的资助,还有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要实现真正准确的扶贫工作,首先,要在保定市开展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对村的精准扶贫实施要有保障,要有利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在供给侧投入和精准识别环节,除了对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进行整改,还应该基于融合的贫困群体的目标。提醒建议贫困农户参与组织自下而上的机制,而非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福利机构如当地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和监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如此,还应当大大减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排斥和可抗性问题。此外,要改变贫困群体和政府对扶贫模式的既定概念,创新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手工业、光伏业等旧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这首歌脱胎于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讲述的是2013年11月3日在十八洞村走访时,与苗族大妈石爬专交流的故事。当时,总书记走进贫困户石爬专家中,因为石爬专家里没电视,认不得总书记,便问:“该怎么称呼你?”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兵。”并称64岁的石爬专为大姐。
这一细节,正是《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开头那几句。
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
作为这首歌的幕后“总导演”,是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文雄在亲笔撰写的《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一文中,介绍了这首歌曲的来龙去脉――
这几天,《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在网上持续走红,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很多同志给我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表示歌曲反响这么好,问我作为“总导演”有什么感受。我想来想去,觉得歌曲的成功,最关键的是有湘味、有温度、接地气,唱出了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湖南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份,有51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8000个贫困村,到去年底还有近500万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梦,是三湘父老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深切呼唤。
2013年11月深入湖南贫困地区调研,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a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使湖南一下子成为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
对于花垣县,我不陌生,20年前陪省委主要领导到花垣足足做了13天的调查研究,写了《扶贫攻坚要啃硬骨头》的调查报告。
2015年5月,也就是总书记视察湘西一年半后,我第26次来到湘西,专门花了两天时间重走总书记当年的考察路线,一路下来,看到十八洞村和湘西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回来后,我撰写了《号准脉、看准病、开对方――关于湖南花垣县精准扶贫的调查报告》,总结了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情况,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我始终认为,脱贫是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心声”,是凝聚民族伟力的“宏大叙事”。抒发这个心声,反映这个宏大叙事,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2015年8月底,我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后,心中就酝酿了一个想法,创作一首反映十八洞村、反映三湘人民脱贫奔小康的歌曲。
9月中旬,我把省文联的负责同志请到办公室,交代了这项“特别任务”。两位词曲作者到十八洞村进行采写,很快给我送来了《苗寨阳光》的歌词。
我看了以后,感到歌词比较空,不够朴实、不接地气,很有必要还原历史场景,从具体细节中汲取创作灵感。
当“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这句话进入我的耳际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风里雨里走进我家里”,歌词由此展开。当词曲作者写好初稿后,我觉得歌词变化不多,起伏不大,主题不突出,又修改了“摸棉被、揭米缸”,“拉家常、细叮咛”,并融入“精准扶贫”的主题思想。应该说,这首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文艺创作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12月底,歌曲的录音音频完成后,我对曲谱、音频、演员等作了审定,也算是歌曲的第一个听众了。这期间,不少参与歌曲音像制作的同志跟我讲,录制时都听哭了,感到这歌太走心了,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今年1月下旬,全省两会召开期间,我特意参加了湘西代表团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分组会议。
会上,和湘西的人大代表又交流到脱贫攻坚的问题。
很多代表谈到,我去年到十八洞村调研后写的调研报告,等于对湘西扶贫工作作了一次宣传。
我讲,其实我到宣传部后抓的一个重要事,就是宣传湘西,给湘西写了一首歌,把它传唱开来,即将在湖南卫视春晚上播出。
代表们听了都非常的振奋和期待。现在这个歌播出来了,这首从十八洞村飞出来的暖心歌,在苗寨里又把人们带回到当年感人的一幕幕场景之中了。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歌词只有169个字,3分28秒长,看似朴实无华,背后道出的是与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贴心的百姓情、百姓缘,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的大情大义。
总书记讲,“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作品为中心抓精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抓创作导向、以人才为中心抓队伍建设,把湖南故事讲出来、讲出彩,写有“温度”的作品,做“暖心”的文艺工作者,是能够出精品力作的,《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体现的正是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创作导向的可贵坚守。
我由衷期盼,全省文艺界把总书记提出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根本途径,更多沉下去、贴地皮、走基层,创作出更多有湘味、有温度的扛鼎之作,让文艺的芳华永远为人民绽放。
再说《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抢头条”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缘何能在春节期间“抢头条”?
因为走心、暖心。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说,歌词感人至深,让人心头一热,充盈满满的正能量,唱出了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触及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立意高远、朴实亲切。曾创作《春天的故事》的著名作曲家、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席王佑贵称,歌词写得非常朴实,切入点也很独特。
因为有湘味、有温度、接地气。歌曲带有浓郁的苗族风味,深情、欢快,易于传唱。湘西老百姓已把它改编成土家、苗族等多个语种的版本。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是猴年春节湖南人民奉献给全国人民的一道佳肴;《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是一个现象,在这个醉人的春天里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也给文艺创作带来很多思考与启迪。
不必讳言,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苦难,已成为中国人永志不忘的一种“民族记忆”。吃饱穿暖,曾是一代代人为之奋斗和追求的朴素愿望。《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虽然是从总书记和老百姓亲切交流交心的场景切入,但涉及的是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大主题,奏响的是“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百年梦想”的时代强音。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但谁也不会否认,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各地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差异很大,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早就发愿,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脱胎于全国推进精准扶贫的策源地十八洞村,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必然。这首歌的传唱,已经并将继续鼓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打赢脱贫攻坚关键战。
文艺是时代的精神触角。文艺工作者要“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触摸时代脉搏,捕捉时代气息,感知现实、烛照未来。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感、“履霜以知坚冰必至”的预见,创作出发时代之先声、成时代之号角的精品力作,奏响新时代的正气歌,提振人民的精气神。
在泛娱乐化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反映主旋律的文艺。省委书记徐守盛曾叮嘱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弘扬主旋律的主乐手、坚守主阵地的生力军、聚集正能量的工程师。
当然,说文艺要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的宏大叙事,并不是要文艺直接唱中心演中心。主旋律不是要空洞高调,宏大叙事不能概念化、标语口号化。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讲的是扶贫故事,但并不直接唱扶贫。它唱的是千里万里、风里雨里来到苗寨里,真真切切体察民情;总书记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松木板凳上,手握着手,像邻居串门般随意聊天。
这样的景象,毫无违和感,“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你爱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这样的结语,也毫不牵强,毫无生硬感。总书记“以百姓之心为心”,老百姓也把总书记当作自家人。
这样的歌,描述的是日常情景,聚焦的是人与人的心灵交融,抒发的是真实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歌,就能唱出老百姓心灵深处的声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最自然、最生动、最丰富的介质,它最容易触摸到人心柔软的地方。文艺作品只有真正反映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才能打动人心,才会有感染力、穿透力、传播力。《春天的故事》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的共同心声。《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年年都是畅销书,因为它叙说的是平凡人们的奋斗与挫折,欢笑与泪水。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但是,无论怎么变,文艺以“情”字打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不会变。要始终坚持对百姓的口味,合百姓的心思。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就是契合了老百姓关心的“点”,点中了老百姓情感的“穴”,表达了他们有血有肉的真感情。
“为人民而歌”之于文艺创作,好似骨中的钙、肉中的血,须臾不能离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的芳华为人民绽放,才能芳香四溢。
文艺工作者必须关注着人民的关注,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树高千尺,根在大地。文艺之树只有“根”在民间,“干”才挺拔,“枝”才繁茂。
回到《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很多专家学者都说,这首歌的词曲可谓铅华洗尽,不事雕琢。歌词是大白话,娓娓道来,徐徐展开,最后自然升华。歌曲整个节奏就像湘西人敲起苗鼓,跳起舞蹈,欢快激昂。整个歌曲富有苗歌风格,令人百听不厌。
著名词作家石顺义也说,《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很接地气,感觉很亲切。主旋律的作品往往容易写得“假大空”,越是这样的题材越要接近生活,才会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把“山地公园省”落到实处
:2016年11月15日,凯里市在香炉山景区举行誓师大会,这标志着投资720亿元打造的“山江公园市”战略构想正式启动实施。那么,凯里打造“山江公园市”的立足点是什么?
张淼:为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州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系列指示及会议精神,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工作部署,借力2018年全省旅发大会将在黔东南州举办的契机,凯里按照“打造一座城就是一个景区”的总体思路,充分依托凯里独有的山水生态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实施一系列城市改造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提升凯里的城市风貌和城市品位,实现“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美好愿景,把凯里打造成一座“见公园、见广场、见景区、见绿道、见水系”的“山江公园之城”。
:请你谈谈“山江公园市”的具体内涵。
张淼:建设“山江公园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把“山江公园市”的建设作为“一张大蓝图”,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率先全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率先全州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为奋斗目标;以打造“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突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功能定位,推动凯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从短期来看,凯里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通过实施“山江公园市”战略,力争实现城市、生态和旅游领域的再度飞跃,争取获得2018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举办权。
从长远来讲,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山江公园市”进一步加快凯里城镇化步伐,推动全域旅游格局形成,使凯里城市形象更美、环境更优、文脉更盛、品味更高,全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同时,凯里坚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旅游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着力抓好香炉山景区、小高山城市公园、行政中心森林公园、苹果山公园、大阁山公园、罗汉山森林公园、开怀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公园的建设及升级打造,总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力争在2018年完成主体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逛公园的愿望。
依托地利
发挥优势促发展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凯里市怎样协调发展?
张淼: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凯里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依托清水江及其沿线秀丽山水的独特风光,着力打造富有清江山水田园特色的城市景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打造“山江公园市”是在全省首次把“山地公园省”品牌由概念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作为凯里来讲,敢为人先的底气和自信来自哪里?
张淼:自信源自经验。近年来,凯里市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特色的城市建设路径,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全州实现基本现代化“两个率先”和建设道路。
社会快速发展是动力。预计,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43.39亿元,同比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5亿元,同比增长22.8%;工业增加值完成57.68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59.5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908元、9796元,同比分别增长9%、11.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市首位度持续提高。
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是优势。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我们紧跟国家标准化城市创建步伐,赢得多项城市品牌。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城市品牌创建加快推进,凯里被命名为贵州省森林城市、贵州省园林城市;被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荣膺“中国特色民族风情旅游城市”“魅力生态典范城市”“中国苗侗医药养生之乡”“中国酸汤美食之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之乡”等称号,凯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是保障。我们正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条件。随着二龙至台盘等一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全市路网进一步织密;水利、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康六项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不断改善着农村基础设施;成功入围我省整县推进小城镇建设试点,实施小城镇“8+X”项目建设,打造宜居特色小镇;城市扩容提质加速,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向滨江、开怀、鸭塘、开发区等片区拓展,“产城景”互动发展的大格局初步形成;慢行系统、公园广场、绿色公交、智能公交、智慧停车等建设逐步成为新亮点;城市干道拓宽改造,地下人防工程、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各行业划行归市,使城乡发展条件大幅改善。
重获得感
发展成果让百姓共享
:凯里将采取哪些措施让老百姓享受发展成果?
张淼:公园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是民心工程,能有效凝聚民心、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全域旅游格局。凯里正在全力推进拆墙见绿,拆违见绿工程,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结构,积极拓展城市绿量,加快城市空间、河道水景、特色建筑建设,实现“城市景区化、道路景观化、建筑民族化”。同时,启动“一社区一广场”建设,包括周边环境的整治,地面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安装适合各年龄段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和设备,增添LED屏等多种配套设施。
当前,贵州旅游业发展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全域旅游,二是“井喷式”增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强调,发展旅游业是贵州省坚守两条底线、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要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的理念,推动全省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地理概念上的全域旅游,显然是希望创造一种“一步一景”式的景观模式,极大丰富旅游消费与体验的种类。从产业培育上讲,全域旅游的目标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把旅游业打造成优势产业,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长久活力与强劲动力。全域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除了财富增长,还有基础条件改善、服务质量提升、人文素质的以及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增长。
荔波把其全域旅游模式总结为“545战略”,即从全空间拓展、全季节体验、全过程服务、全民参与、全产业融合这“五个维度”,全方位拓展旅游空间;从人才支撑、交通支撑、大项目支撑、金融支撑这“四个支撑”入手,着力夯实全域旅游基础;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文化相结合、与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与良好商业模式相结合、与互联网相结合,以“五个结合”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处处皆景点、随地可旅游”。荔波正在全域旅游的战略蓝图里热情耕耘。在全域旅游路径探索中,旅游资源禀赋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荔波,承担着两大重任:创建贵州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荔波旅游业也在这样的示范建设实践中,迈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新阶段。
把全域旅游全面推向前进,是荔波践行“绿色+”理念、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业产业领域,荔波的不少地方正在从传统农业走向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农村不再单纯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而是把价值链延伸到了服务业,诸如采摘体验、农家乐、民宿、乡村文化展示等旅游服务业正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高梅书(1974- ),女,江苏响水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季甜甜(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6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作用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指引。在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精准扶贫是反贫困系统的综合实践过程,它更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实践。精准扶贫要把目标的精准考量同效果意义上的精准联系起来,即脱贫效果要有持续性[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强调对案主的需求、特点和优势进行科学评估,激发案主的能动性,在对话与合作中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可见,优势视角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优势视角引入农村扶贫社会工作,阐述其基本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及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优势视角扶贫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而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让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困。 一、优势视角的含义及基本理念
优势视角是美国查尔斯?拉普教授及其团队于1982年在对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介入过程中提出的。该研究团队采取全新视角看待那些精神病患者,认为他们虽处于困境、具有疾病或人格缺陷但仍具有优势,而以往这些优势通常被他人和患者忽略。在治疗过程中,拉普研究团队不但充分挖掘精神病患者自身优势,而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帮助他们成功融入社区生活[2]。后来,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丹尼斯?塞勒伯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将优势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优势视角是在反思传统问题视角的弊端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弥补了传统社会工作中放大案主问题而对其优势、潜能关注不足的缺陷,认为所有的案主都是有潜能的,即便是处于困境中的案主也有改变的可能。优势视角对于案主优势和潜能的关注,在社??工作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优势视角已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开发并利用人的潜能,协助案主从挫折和不幸的困扰中挣脱出来,最终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3]。
优势视角的基本理念可以用以下几个核心概念来概括:第一,优势。优势视角不再是专注地集中于案主的问题,而把目光投向优势和可能性,认为任何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都具有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即便是处于挫折、压迫、困难中的案主仍具有内在的潜能。“在创伤、痛苦和苦难的荆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动员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识、能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这样案主将会有更好的生活质量。”[4]4第二,赋权。“赋权意味着帮助个人、小组、家庭以及社区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其资源与手段的意图和过程。”[4]14赋权概念强调:助人者要与案主和委托人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案主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扩大案主的能力和优势;关注个人或家庭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第三,成员资格。某个个体或群体,若没有成员资格,就可能有被边缘、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优势取向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是某一种类的成员,并享有随成员身份而来的自尊和责任。第四,抗逆力。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克服和超越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抗逆力是一个过程――源于迎接自己世界的需要和挑战的关于能力、知识、洞察力和美德的持续成长和阐明[4]16-17。 二、优势视角运用于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优点
优势视角在扶贫工作中的运用,能有效弥补传统问题视角扶贫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减少贫困的负面标签效应,让贫困群体获得应有的尊严
传统问题视角下的扶贫工作,大多只关注贫困者面临的问题,对其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关注不足,长此以往,贫困者很容易忽视自身优点,给自己贴上“问题标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吉林大学的万艳对488个贫困者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725%的人认为贫困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953%的人认为低保户的身份给自己带来了负面影响,542%的人认为外界的人轻视自己且不愿与自己合作交流[5]。这种“标签”效应下的不健康心理会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越发变得消极、悲观,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优势视角强调为案主“赋权”,认为任何人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在介入过程中帮助贫困群体挖掘自身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励他们追求自己的价值和梦想,找回自信和尊严。同时,突出贫困群体的优势可以改变外界对于贫困群体负面刻板印象,使外界认识到贫困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对他们表达尊重和平等相待。
(二)有利于发挥贫困群体的主体性,避免其被“客体化”
我国传统扶贫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帮扶模式,也就是“输血式”的扶贫模式,主要是向贫困群体直接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资金的援助并不能真正改变贫困群体的现状,贫困群体更应该实现“能力脱贫”。虽然我国近年来的扶贫模式逐渐从“输血”模式向增能型的“造血”模式转变,但“问题视角”下的“增能型扶贫”也只是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兴办当地教育、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展科技培训等方式开展,其间扶贫对象的主体性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具有“盲目增能”“被动增能”等缺陷。吉林大学教授李文祥对东北贫困山村――河村的扶贫实践研究发现,以所谓的“增能”扶贫为核心的河村大搞农业科技、小额信贷、就业培训,但在2005―2009年间的脱贫率和返贫率都达到了80%以上,呈现双高现象,并没有真正实现脱贫[6]。返贫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过程中村民只是被动地配合扶贫项目行动,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发挥。后来,李文祥等人在河村已有的“增能型”扶贫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型”扶贫,既通过资源合作实现了增能,又在管理合作中引导村民养成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与习惯,建立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系,从而实现了有效扶贫。正是在积极的参与管理中,村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养成了与现代生产相匹配的观念与习惯,才使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并且这种积极观念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效应,能使他们最终真正意义上彻底摆脱贫困。
(三)有利于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优势视角注重挖掘案主自身及其所在社区的资源优势,并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传统问题视角下的扶贫工作往往只看到贫困者的问题,而忽视对其资源和优势的挖掘。比如许多扶贫项目经常会对扶贫对象进行“一刀切”的某种技能培训,而在培训之前并未对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的能力、资源、优势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等人对云南绿寨的扶贫实践研究发现,之前基层政府在绿寨反复调整产业结构,传授给村民换种新品种(甘蔗、洋芋、青刀豆等)的多种技巧,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村民的生计状况并无好转,甚至许多农民负债累累。后来,张和清的扶贫团队竭力挖掘当地的优势资源,从当地居民最擅长的老品种水稻种植入手,帮助村民大幅度提高收入[7]。可以看出,绿寨后来的扶贫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在于从村寨既有的优势入手,而不是盲目引进农业科技。优势视角要求对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有足够的了解,充分重视在地资源,将外部资金、技术与扶贫对象及其所在社区的文化、历史、优势有效结合,保证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优势视角下农村扶贫社会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优势视角专注于从案主内部建构自我支持,同时从外部建构社会支持,形成双向的社会支持网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挖掘贫困群体的优势,提升其人力资本
1.开展“优势视角”教育,进行“精神扶贫”。受自身弱势的经济状况、边缘化的社会处境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大多从“问题视角”看待自己,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甚至不少人在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影响下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陷入“精神贫困”。这种“精神贫困”会成为一种精神桎梏使贫困者裹足不前,甚至自我贬损,消极退缩,影响外界扶贫介入措施的实施效果。若要使扶贫工作精准有效,首先要开展“精神扶贫”。根据优势视角理论,精神扶贫可以从赋权和抗逆力训练着手。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赋权就是“将案主视为?e极的能动主体”并“扩大案主的能力和优势”。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尽管最初这样的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表面上看起来不可能。人们不但获益于成功经验,而且获益于受到的挫折[4]72-73。上文还提到,“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人们在遭遇严重麻烦时会反弹,个人和社区可以克服和超越严重麻烦的负面事件。”基于这些对人的优势、潜能、战胜逆境能力的乐观假设,扶贫者对贫困群体开展精神扶贫时首先要学会接纳和聆听,案主的故事和叙事都包含着他们的优势、兴趣和愿景。要为受助对象创建一个充满关怀和信任的环境,通过积极的设问,引导案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并从中获得自豪感,进而激发其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比如可以问一些“生存问题”:当你必须面对无数的挑战时,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面对这些困难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哪些困难给了你特殊的力量?你需要依赖哪些特殊的品质才能战胜困难?还可以问一些“例外问题”:生活中哪些时候感觉状态还可以?你是怎样进入那种好的状态的?生命中的哪些时刻或者事件曾经给了你特殊的抗逆力和指导[4]77-78?通过这些问题的询问,引导扶贫对象看到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并非总是束手无策,还是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从而有信心实现从自我怜悯到重生、从失败到复活、从抗争到抗逆的转变[4]74。
2.挖掘优势,依据各自优势进行分类技能培训。扶贫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类问题的设问来挖掘贫困群体的优势和资源:首先,问一些“可能性问题”:你所追求的未来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你喜欢做哪些事情?我如何帮助你达到你的目标?第二,问一些“评价问题”:当人们表扬你时,他们一般会表扬你的哪些方面?第三,问一些“支持问题”:什么人给了你特殊的理解、支持和指导?这些人给了你哪些不寻常的东西?在过去的日子里,什么样的社团、组织曾经对你有过特殊的帮助[4]75?通过“可能性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询问,可以帮助案主发现其被忽视的优势。比如案主想要改变贫困处境的意愿;对扶贫工作者的信任和积极配合的态度;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等。通过“支持问题”的询问,可以挖掘扶贫对象可以利用的资源。
在对扶贫对象优势和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优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技能培训。一方面,分类培训要结合每个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特长等因材施教。对文化程度较高者要结合其特长、优势进行一些技术性强、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培训。对文化程度较低者虽然不适合开展高技术含量的技能培训,但要结合其自身优势开展一些针对性培训,比如有些女性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动手能力强,可以对她们进行一些手工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对扶贫对象的技能培训要与其所在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相配合,使个人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根据优势视角理论,社区的发展也要充分重视本社区资源和优势的挖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挖掘社区资源与优势,促进社区资产建设
美国学者迈克尔?谢若登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资产建设理论。他将资产分为有形资产(主要是指货币储蓄、金融债券等经济资产)与无形资产(包括个人信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政治资本等)[8]。下面着重从中观的社区层面探讨如何挖掘社区的物质、文化及人际资源促进社区资产建设。
1.挖掘社区物质优势与文化优势,促进社区“有形资产”建设。社区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资源。社区发展应该因地制宜,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并重视在地资源的挖掘。“社区建设催化着扎根于本地生活和优先性的变迁过程……社区自己的优势或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被视为核心所在。”[4]16比如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就应在农业发展方面做文章,挖掘当地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既有优势,并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培育和提升。张和清教授的团队在云南绿寨的扶贫就是成功范例。在以渔业为主的渔村,则应充分发挥当地渔业优势,并进行一些产业化的运作以锦上添花。比如在广西北部湾的渔村,有人建议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休闲渔业[9]。若是在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村庄,则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资产建设。比如台湾地区一个名为“桃米里”的村庄以“生态社区营造”为方向,成功实现了从一个传统农村向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教育基地转型,目前与日月潭一起被大陆游客所了解,成为大多数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必去之地。[10]
除了社区物质资源的挖掘,在扶贫工作中,还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化,增加社区有形资产――经济资产。“优势视角在扶贫方法上更加注重个别化和差异化,符合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贫困群体实际需求成为衡量扶助方法专业性的重要指标[11]。文化资源的挖掘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有较多实践,大多数以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及民族舞蹈、音乐等形式呈现,尤其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做得比较好。其实,其他非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各地独特的文化可供挖掘利用,或者即便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也可以盘活在地资源进行“文化深耕”。在此方面,日本的“造町运动”及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计划”值得借鉴。无论是日本的“造町运动”还是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计划”都特别重视“在地性”和“文化性”。比如?_湾地区山楂脚社区挖掘了红茶文化,再造了传统的红茶产业;桃米村重新认识到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利用青蛙、蜻蜓、蝴蝶等在地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业。
2.提升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无形资产”建设。谢若登的资产建设理论中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个人信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政治资本等。社区中的无形资产就是指社区成员所拥有的上述资本。社区成员的人力资本等内容在上文已经加以讨论,此处着重对社区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指社会连结,以及伴随而生的规范和信任。”[12]1普特南对意大利的研究发现,决定地区政府是否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是结社生活是否有活力,以及在这个区域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程度。[12]7类似地,要想促进贫困农村社区的发展,除了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以及提高村民个人的人力资本,还必须加强社区的人力资本建设,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连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任,这样才能使政策更有效地执行,资金更高效地利用。那么,如何加强社区民众之间的连结和信任?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帮助村民组成多种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在组织内的互动、交流,协商社区事务,共同探讨脱贫致富之路,同时还能提高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多例实践案例已经证明了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对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钱宁教授的团队在云南的扶贫实践中,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社区文化夜校、妇女小组和农业技术小组、建立社区发展基金等多种草根组织,由村民自己推选负责人,自己组织活动,管理资金,协调生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村民们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消极被动,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商讨社区事务,自己组织起来解决社区问题,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13]。社区居民最了解自身需求,只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使扶贫工作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至于出现服务与需求脱节错位现象。需要强调的是,在农村社区人力资本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作用。有研究发现,乡村精英对地方内在资源与文化底蕴了解充分,在农村内源式扶贫,特别是关注贫困主体自我发展能力、探求地方特色反贫困路径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4]。
(三)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多方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83-01
大数据与大扶贫及精准扶贫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使这两个相异的概念有了交集,这就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构建大扶贫,实现精准扶贫。
大数据时代,2011 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的“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扶贫工作迈入大扶贫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1]中明确提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相对于以往依靠政府投资扶持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等的小扶贫工作模式而言,大扶贫即是以动员民营企业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板块开发、多元投入”的扶贫模式。
大数据与精准扶贫,2014 年 1 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即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级扶贫机构分级负责,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实施动态管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在2013 年 11 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借助“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开发贵州省“精准扶贫云平台”,实现了对 623 万贫困人口、9000 个贫困村、934 个贫困乡镇、66 个贫困县和有扶贫开发任务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
精准扶贫应用手段方面,云平台作为精准扶贫的辅助工具,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在精准扶贫云平台方面的研究论著极为有限,多数文章是进行科普式的介绍,如《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实――黔西南州扶贫攻坚战实践》[3]一文,系统介绍了黔西南的准扶贫云平台,此平台功能板块多元多样,且在扶贫云功能的拓展方面有着较大的启发,但其真实性和可行性尚待考察。
精准扶贫结合大数据方面,国内的学者研究基本着眼于两个方面,即现存问题和未来应用。详而言之,一种是结合现有云平台的案例,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和归纳,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另一种则是对大数据应用于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阐释和论证。不同的论著,对这两个方面各有偏重。
第一种是以实地案例为出发点的论著,其优势十分明显: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这类论著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研究成果具有实在的社会效益,可信度高可行性强,令人信服。如《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4]一文中,主要针对广西贵州等地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详实细致的建议。然而,此类论著数量较少,并且在与实际案例结合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第二种针对大数据应用的论著中,许多学者将关注点放在论证大数据的优越性,将眼光放置于大数据未来的应用情况,提出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的方法和建议[5]。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一位学者在论著中强调配套政策对大数据运用的重要性。如《“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提出“配套政策要托底,防止虎头蛇尾”[5]的观点,在《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6]一文中更是对配套政策及研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这提醒着团队在对贵州省扶贫云平台进行研究时不能忽略对其配套政策的调研,必须将政策研究重视起来。此外,这类论著往往缺少实地调研的材料作为支撑,仅仅是在理论上的进行设想和推论。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于精准扶贫云平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理论性强、实证性弱的态势。而且普遍存在理论研究缺少实证支撑的问题。
针对于以上问题,接下来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
1.将时事热点“精准扶贫”与“互联网+”相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的大数据优势实现“精准”要求。
2.不仅仅从“扶贫云”平台本身出发,而从如何应用平台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对后期精准扶贫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τ诰准扶贫现状的深刻剖析,总结归纳现行政策方针存在的问题,针对于部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以及发展建议,旨在为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J].老区建设,2011,(23):12-18.
[2]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J].老区建设,2014,(01):8-13.
[3]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实――黔西南州扶贫攻坚战实践》,智慧城市
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豫政〔2017〕33号)和《驻马店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驻政〔2018〕8号)精神,安排部署我县返乡下乡创业工作。6月5日,省人社厅**一行特意到我县实地调研指导返乡创业工作开展情况,对我县相关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殷切期望。这都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返乡创业工作。刚才,**通报了全县返乡下乡创业工作情况并就做好全县返乡下乡创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大家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全县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返乡下乡创业共识
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对于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活跃县域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返乡者返乡创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推动全民创业,才能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实现全民富裕。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全民创业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返乡下乡创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一是返乡下乡创业有利于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的**多人,这**人全部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摸爬滚打和历练,练就了一身技术本领和管理本领,既是优秀的劳动者又是优秀的管理者,是我们**的一大财富,如果这**人能回来一部分人返乡创业,对我县的经济和农村经济都将是极大促进,必将会给**注入新的经济能量和活力。二是返乡下乡创业有利于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返乡下乡创业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大大促进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返乡下乡创业者他们可以用多年的积累为家乡捐资铺路,兴修水利,改进电力设备、通讯设施以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教育事业、娱乐文化事业的改善,有利于促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三是返乡下乡创业有利于促进脱贫攻坚。返乡创业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对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帮助弱势劳动者和贫困户增收脱贫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要切实为返乡者解决好排忧解难减负的问题、增加收入致富的问题、改善环境幸福的问题,这“三大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广泛动员,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打一场全面脱贫的人民战争。返乡者返乡创业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需要他们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他们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真正帮助弱势劳动者和贫困户增加收入,帮助他们脱贫。
(二)返乡下乡创业是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县拥有**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非常富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外出打工,二是本地开辟就业渠道。近年来,我县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了思想认识,切实增强了返乡下乡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实际行动,在全县形成了全民大创业、创大业的氛围。就刚才表彰的示范项目、扶贫基地等企业就解决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同时也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三)返乡下乡创业是落实民生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我县在外务工人员通过多年的拼搏、学习,他们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思想观念,都是当代农民种的佼佼者。他们返乡后,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意义。同时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是让群众安居乐业。就业是安居乐业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从发展的角度上,返乡者返乡创业对于本地民生工程的实施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多措并举,强化服务,推进返乡下乡创业深入开展
各镇(街道)、县直有关单位要抓住历史机遇,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全方位支持、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创业环境,让在外务工人员带着满腔的激情热情回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
(一)健全政策体系,加大创新力度。近年来县里先后印发了《**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短缺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这些政策我们都要认真地贯彻落实。同时,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根据问题导向,按照返乡返乡创业的需求,进一步细化和充实相关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切实为返乡者回乡创业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信息建设,搭建创业平台。不少返乡者返乡创业有意愿、有想法,但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担心项目选不准,投资没回报。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了解返乡者的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建好项目储备库,为有回乡创业意愿的返乡者提供信息指导和项目支持。同时,要为返乡者返乡创业提供好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创业平台,使返乡者能够借助公共平台把本地资源和外地市场很好地衔接起来,在返乡创业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我们要着力打造好**这个大舞台,当前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好,交通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要素优势、农产品资源优势越来越凸显。我县着力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特色商务区以及广大的农村都是返乡下乡者返乡创业、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平台载体打造好,让创业者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加强创业培训,培育“能人”队伍。近年来,人社、工会、教育等部门加强了对技能培训工作的认识,这项工作十分重要,还要继续抓下去,尤其是对当前未就业的劳动力更要加强技能培训。我在这里强调的,除了要加强就业培训,还有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和就业不是完全一样的概念,要想有一批创业群体的形成,必须要有一批创业带头人队伍的成长。所以,对于这一批人不仅仅进行技能培训,更要培养他们如何创办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企业等等。我们需要培养企业家队伍,至少是带头人队伍,我们要看到一个带头人起来了,至少能带动几十个人就业。各相关单位不仅要立足于就业培训,更要从培养带头人着手,去深入考虑我们的创业培训如何开展。
(四)强化要素支持,优化创业环境。要积极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创业用地政策等创业政策支持,并加强对返乡下乡创业者的技能培训,多措并举降低他们创业的风险和成本。特别是融资问题,要牢牢抓住国家对到贫困地区投资上市降低门槛的历史机遇,积极为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支持,帮助他们上市融资。同时要严肃查处“吃拿卡要”,切实维护好返乡创业者的合法权益,切实打消返乡者不敢来、不愿来、不想来的顾虑。有些返乡者之所以不愿回来,就是怕发展环境不优。农村多年形成的嫉妒、眼红这类毛病在个别地方仍然根深蒂固,再加上我们政府的一些部门,虽然这些年服务环境在改善、服务效率在提高,但是“吃拿卡要”的问题并没有绝迹,影响了返乡下乡创业者的心理情绪和创业意愿。因此,要切实营造快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尊商爱商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强化返乡下乡创业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把返乡下乡创业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经济工作重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切实摆上位置,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安排部署,统筹安排好、组织实施好。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解决好融资难、用地难、缺人才、缺技术等突出问题。同时,抓好返乡下乡人员创业的动态监测和统计调查分析,深入了解情况,帮助排忧解难。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责任,尤其是人社部门、工信部门和农业部门要主动作为,发挥好应有的职能作用,配备得力干部,真正做到责有人负、事有人干,认真履行好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责任务,并联合相关部门,实行责任制,建立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协调配合,确保返乡者创业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