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文化市场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儒家释义“玉之五德”:
五德之一: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是玉,经常佩带会给人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玉不离身,人不离玉!
五德之二: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表里如一,是玉的忠义!
五德之三:志――“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声能传远,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志在四方!
五德之四: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代表着玉有超人的勇气!
五德之末: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断裂了会有锋利的断口,但用手来触摸并不会伤害到我们,表明了玉德洁身自好,克己益人!
据考证,中国玉器的诞生可追溯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一万年之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有着八千年的漫长历史与文化,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玉质致密、坚硬、光莹,古人将玉的特征加以人性化的体现,玉,集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于一身。儒家有“君子比德如玉”之说,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是美丽、高贵、智慧、坚贞、勇敢、拼搏、廉洁等精神的象征。
近年一种稀有玉石在新疆昆仑山北麓出产,以其色泽墨绿被称为墨绿玉,又称蛇纹玉、碧玉,属岩浆类玉矿,质密坚硬,薄片透明,眼见为黑,光照为绿,磨粉为白,其中富含6.73%的活性磁铁素和人类健康所需的26种微量元素。亿万年的地火淬炼使其独具强磁性,而且,对人类有保健功效,被当地百姓称之为“药王石”。
近日,笔者采访了墨绿玉的厂家――湖南御添玺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锦葆先生,就墨绿玉的保健养生功效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记者:听说墨绿玉不仅是玉,而且有许多独特的功能,我想了解一下墨绿玉作为一种稀有的、特殊玉种,有什么独特之处?
彭锦葆:墨绿玉也称黑绿玉,原生色只有白和绿。洁白如暇,可与羊脂玉相媲美。后因地壳变迁,受周围矿物质的干扰、侵蚀,这些矿物质的金属离子和色素离子沿着玉的解理缝隙渗透迁移。天长地久,金属元素经氧化和水解作用,使它们在玉中沉淀了下来,以分散状氧化物形式存在,同玉的成分融为一体,由于磁铁、石墨、黑云母比重较大,加之金属离子活跃,因此使玉以墨绿色为主要色。黑绿玉还有更大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这就是“人与玉配,玉才无价”的道理。
墨绿玉中的黑色是次生色,次生色的色素离子非常活跃,并对人体有很大的亲和作用。这些带色元素进入人体后,可以有效地清除血中杂质,排除各种毒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延缓人体机理的衰老过程。所以墨绿玉也被称为“药王石”。
黑绿玉原生矿属全世界稀有矿产,目前发现只有中国昆仑山和美洲巴西有很少储量。我国早在1700年前因盛行用黑绿玉石治病,其矿产被开采一空。二十世纪末期, 发现了黑绿玉原生矿,其储量约为3.6万吨,因此极其珍贵。
记者:珠宝行业产品很多,其中有很多知名玉器,是什么促使您关注墨绿玉这种产品呢?
彭锦葆:玉器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悠久的文明史中沉淀了深厚的玉文化,形成了尊玉、爱玉、赏玉的传统。传统观念认为:玉能辟邪、消灾、带来吉祥、福运,比之于君子之喻,在古代更是皇权的象征(玉玺)。古代就有很多种玉和使用方法,从用途划分,玉器可分为佩玉、礼玉、葬玉,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之一,健康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御添玺看重健康产业的发展,以“弘扬玉石文化,传播健康理念;强健国民体魄、促进社会和谐”为企业使命,致力于以玉改进人们的生活,提升人生品质。
墨绿玉既是珍贵的玉石也具有神奇的养生作用,所以御添玺选择了墨绿玉。
我和我的伙伴们很庆幸能够得到墨绿玉――这种得天独厚的产品,我们只能努力做好产品开发和服务,将这种集天地之灵秀的产品更好、更快地推荐给消费者。
记者:普遍概念上来说玉石有养气、镇静、安神的作用,为此,我还想了解墨绿玉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应用?
【媒体声音】
一、“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评价维度
(一)正面评价
1.《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文化盛宴。
《中国诗词大会》通过一首首美妙诗词的吟咏,以浓浓的诗情,激发人们的诗意,使其受到文化的洗礼,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是一般演出节目所难于比拟的。
――江曾培《〈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文化盛宴》(东方网)
2.《中国诗词大会》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
在评委嘉宾蒙曼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诗经》和《楚辞》作为源头,唐诗宋词作为高峰,一直到当代诗词文选,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
――蒙曼《〈中国诗词大会〉:打动了国人“诗心”》(新京报)
3.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地道的“中国创造”。
《中国诗词大会》能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地道的“中国创造”。让朴实的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本身就打破了过去一贯盛行的“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
可以说,它是地道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一档综艺节目,对中国时下的文化创新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陈先义:《〈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背后的文化思考》(中国军网)
(二)负面评价
1.《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本质上都是综艺秀,作用更像广告而不是教师。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不管《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选手多么满腹经纶,不管点评嘉宾多么妙语连珠,不管主持人董卿的谈吐气质多么不凡,这终究还是一档在电视台播放的综艺节目。
这种电视台播放的综艺节目,可以唤起人民内心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能够起到很好的广告效果。但如果指望它成为老师,看几期节目诗词水平就能突飞猛进,那也不现实。
综艺节目与文化传承,说到底是两条几乎平行的直线,它们没有相交的义务。
――李岩《〈中国诗词大会〉虽好,复兴传统文化才刚上路》(腾讯网)
2.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
作为央视平台,节目受众似乎需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人群,节目难度也应当体现应有的梯度。
3.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
4.选手答题不尽人意。而由精挑细选出来的“诗词达人”组成的百人团,答题正确率却令人大跌眼镜。整体而言,参赛选手对传统诗词的疏离感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相里云《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热狂欢背后的思索》(中国诗歌网)
二、参赛选手、主持人和评委表现评价维度
(一)对参赛选手评价
1.武亦姝
年仅16岁的高中生武亦姝,最终摘得年度总冠军的桂冠,可谓众望所归。这位年纪最小的擂主自小酷爱诗词,拥有了令人震惊的诗词储备,然而最让她“吸粉”的,并不是其在古诗词领域表现出的“学霸”属性,而是其超越同龄人的沉稳从容的气质。
在她所有的参赛环节里,我们能感受到一颗温婉又充满灵气的女孩子对于诗词的热爱,这种热爱毫无功利意味。这样的年轻人,真真是让人看到了美好和希望,也难怪有网友的评论“武亦姝满足了自己对于古代才女所有的想象”。
――甘如怡《〈中国诗词大会〉惊艳圈粉,然后呢?》(南风窗)
2.白茹云
如果说武亦姝对诗词的热爱还带有“阳春白雪”的“高大上”气息,那么抗癌农民白茹云的遭遇则足以让人感受到诗词慰藉人心的“接地气”的力量。这位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农民,先是用背诗的形式减轻病弟的痛楚,后又以诗歌激励自己对抗淋巴癌。生活并没有温柔相待于她,而一个柔弱的生命却以诗歌为武器,表现出了不屈的意志和让人动容的乐观。
她答题全程表现出的认真专注、淡定从容、胜不骄败不馁,满含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坚强,在其一出场念出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曹林《不要用诗意美化苦难,那是咬牙活着的灵魂》
(二)对主持人评价
4.董卿
“没想到她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这是大多数观众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时对于董卿的表现所发出的感叹。
既以节目主持人长袖善舞的职业能力应对场面,也以《中国古诗词大会》参与人的身份轻车熟路地不断激活场面,从而使场面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浓厚的古诗词文化氛围中,这就是我们重新认识的董卿:一个全新的文化的知性的董卿,一个重塑和充实了自己后气质高雅的董卿。
――搜狐网《主持中国诗词大会,董卿又火了》
(三)对评委评价
1.正面评价
蒙曼、康震、郦波教授的诗词点评让人受益匪浅。康老师在点评“不可沽名W霸王”一句中,引李贺之诗、楚汉之史,生动地将不同时空的人联系在一起,将诗的前世今生摆在《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一个舞台上,令人不禁感叹项羽之愚、李贺之悲、之伟,字字铿锵有声,听来心潮澎湃,回味无穷。
而郦老师点评刘禹锡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句时,更是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志气联系其中,有着谦谦君子风度却难掩文人风骨。
――廖与可《康震、郦波该离开诗词大会吗?》
2.负面评价
有人认为节目组邀请的评委十分地不专业。节目虽然只是背诗而不是作诗,但评委在点评时仍然可能涉及格律、声韵、对仗等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长期诗词写作的经验,没有对诗词字音的高度语感,极容易发生错误,贻笑大方。如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忘”字,就应该读平声而不是去声。
三、诗词教育与传统文化维度
(一)异议之声
1.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
年轻人的文化偏好,都很舍得下工夫,也有工夫可下。背诗词只是其中一种文化偏好,还有打游戏打得棒的,看动漫看得好的,写程序写得溜的,萝卜炒青菜,各人心中爱。电视台做节目聚众消费一下,也无可厚非。但非要把某种爱好抬高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步,反而就漏洞百出。
光靠背背背,能济得甚事?我们这个社会是缺记忆力,还是缺创造力?
有人会说:至少这节目还是让人亲近古诗词,比什么什么晚会总强过许多吧。嗯,你们为于丹辩护时,也是这么说的。你们这么热爱传统文化,总该知道孔子说过一句“恶紫之夺朱”吧?为啥孔夫子不说恶丹之夺朱,恶青之夺朱,非要跟紫色过不去呢?孔安国说了,因为“紫”是“朱”与“黑”混合的“间色”,近于朱而非正色。所以啊,这些貌似清流,实则有寄生虫的桶装水,才是该使劲挑挑毛病的吧。
的确,感觉姑娘很棒,但是公众过分解读了。无奈的是,经过这件事,复旦附中的注重传统文化培养的教育路线被推上神坛,许多初高中竞相模仿。还是那句话,作为校园文化特色挺好的,但这种教育路线能培养出多少的武姑娘?人家从小对诗词有兴趣,但也有太多无感的孩子,你按着头让人家背诗背词是否会产生反效果?复附学生起点高,可能还学有余力,但如果这种背诵之风盛行,又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个人认为,对诗词的兴趣真的强求不来的,它和对运动对音乐等领域相似,爱的人自然会追随。
――杨早《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
2.人们喜欢的,不过是对古诗的幻想。
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的家长,对诗词有许多幻觉,对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幻觉,这些幻觉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就有了超出背诵之外的意义。
作为一个个人爱好,古诗词和文言文当然可以写。爱好只要不妨碍他人,就是私事,轮不着他人去指手画脚。但如果把它当成一种值得推广的活动,那我就会反对了。
文体有兴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后来的律诗也是从四言诗、楚辞、五言诗等一步步演变而来,非要扭转这种文体的演变,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成功过的。更何况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文字和语言有了一个天翻地覆式的变革呢。古诗词的文体形式,已经没有办法描述现代人的生活,它只能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异议者们对诗词大会之类的风潮,也许是有点反应过敏。但是这种过敏的背后有种真实的忧虑,那就是我们不能把推重传统文化当成贬低现代、否定未来的一种手段。而要想毁掉一件文化品,最快捷的办法也不是遗忘,而是捧杀。
――押沙龙《人们喜欢的,不过是对古诗的幻想》
(二)辩护之声
1.少年人背个诗词,又怎么不算本事?
“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的潜台词(或者很容易让人想多的)是:少年人,你除了背个诗词,又有什么本事?这种质疑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本身就不公平。武同学除了背词,当然还有其他本事,以后也自然会有更大的本事。对于向学的后生,更多的应该是包容和鼓励,而不是泼冷水。更何况,少年人背个诗词,又怎么不算本事?所谓的“诗词大会”,是背诗大会,而不是作诗大会,这一点电视节目的定位也很明确。武同学不是靠投机取巧,不是靠坑蒙拐骗,在遵守比赛规则的前提下,最终脱颖而出,自然可喜可贺。
何况她形象好,气质佳,成为“诗词大会”鲜活的代言人,至少让不少观众重温了那些离他们远去的诗词,重新触摸到中国古典文化的温度。这本身便是功德无量的事。
让大家重新亲近传统文化,当然不是“诗词大会”或武同学所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的“意外走红”,也正说明了传统文化与我们之间的疏离。但风华正茂的高中生,本身代表了一种希望。武同学满足了大家对“才女”和“记忆力”的所有想象。这两样事物,本身其实都是很美好的事物,何必视之为洪水猛兽?
――狗镇《少年人背个诗词,又怎么不算本事?》
2.庞大的背诵量,是学习古典文学的不二法门。
彭敏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成为《诗刊》编辑。在校期间他每年阅读上百本书,几乎拿遍了北大所有的文学奖项,工作后依然保持惊人的阅读量。
彭敏说:“很多朋友问我如何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其实古人学问往往从背诵中来,能把这几本书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最强大的资源库。很多人会去看各种诗词鉴赏类的书,我觉得都属于舍近求远。庞大的背诵量,才是学习古典文学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死记硬背,但只有这样,这些东西才能真正融入到一个人的灵魂和血脉深处,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灵魂质地。有背诵量做基础,再去旁及其他鉴赏和史料类的书,就会事半功倍。”
――《〈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彭敏:北大才子“偷来的人生”》
【多元思考】
1.有人评价《中国诗词大会》,在“娱乐至死”时代这个节目,是一股清流,是一场“诗词界的饕餮盛宴”,并从中看到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也有人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只是综艺秀,只有广告效应,很难成为老师,让你从中学到什么,复兴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你是如何评价这个节目的?
2.有人说:“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又有人说:“少年人背个诗词,又怎么不算本事?”你赞同哪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3.有网友感叹:武亦姝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也有人认为现代许多家长“对古诗有一种幻想”。请说说,现代人对古代才女有哪些“幻想”?现代家长对古诗,对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幻想或幻觉?
4.我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沉淀着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精髓,而现代人对古诗词疏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5.你对学校诗词教学现状有怎样的看法?请谈谈诗词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适切话题】
复兴传统文化 古诗词与传统文化 传承与创新 倡导与促进 腹有诗书气自华 善待新生事物 诗意栖居 多点欣赏鼓励,少点挑剔指责 宽容与理解 剔除应试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走近大师,拥抱经典 疏离与回归 背诗热潮与诗意远去 重塑自我 任重道远 精神气质与灵魂质地
【时评选读】
挑剔别人的死记硬背,掩饰自己
的又懒又low
王 昱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很火。冠军尘埃落定好几天了,网上的讨论依然热度不减。背诵竞技的形式,让话题很快延伸到“中国式教育”这一沉重的领域。很多人说这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作为从12年应试中死里逃生熬过来的中国学生,我也对片面强调机械记忆的填鸭式教育痛恨有加、心有余悸,所以非常理解一些朋友的悲叹与唏嘘。但冷静地想想记忆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如上观点仍有可商榷之处。
只强调记忆背诵的“诗词大会”可能是有些偏颇,但我认为不能以“不就会背个诗吗,算什么本事”这样高冷的腔调去贬低选手的实力。且不说在数年如一日的积累过程中下了多少功夫、背诗的过程中克服了多少倦怠,单是在最躁动不安的年纪,能腾出安静的心境去装纳诗词,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舒缓严酷的升学压力,能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到平仄韵脚中开辟出一隅静壤,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浅表地看,她们的确“只是会背个诗”,背呗,谁不会啊。但往深里想,坐得住、静得下来、坚持得住,诸多品质是我们身上非常稀缺的。
别说人家只会背个诗,有什么了不起的。很多人都有一种幻觉,好像只要自己愿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成为下一个擂主,只是自己不屑于做罢了。好像所有比赛中,凭借记忆背诵制胜的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有本事你也去背啊,去背啊,背啊,啊――背不下去吧?坚持不下来吧?自己没能力、没耐性这么做,却能从“背诵抹杀创造力”“只会死记硬背”中寻找到很多自我安慰的借口,用轻蔑又不屑的口吻去贬低选手,淡化她们的光环,从而寻找到让自己心理平衡的砝码,这种心态是很low的。
我倒不会以“又懒又low”去概括所有反对者。因为的确很多人透过这档节目,在郑重地表达对“记忆学习”的思辨和忧虑。对此我要提醒的是,我们的思辨和忧虑非常容易反弹到另一个极端。从前是鼓吹背诵、强调记忆,现在是贬低背诵、贬低记忆,好像那是抹杀想象力、创造力的万恶之源,一看到靠记忆取胜、考察记忆的竞技与测试,就觉得不科学、反人性,对记忆过度警惕、排斥。一些教英语的反对背单词,一些教中文的反对背诗句,@种“拨乱反正”本身也是很偏颇的。
可能你不愿承认,但很多时候,记忆是理解、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它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耐力,的确不像恣意挥洒、创造那么痛快。在记忆达不到一定量的条件下,奢谈创造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在单词量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法优美地遣词造句,在对古体诗掌握得不够熟稔的时候,没法泼墨创造。相比于“此节目宣扬死记硬背”,这种贬低记忆、跨越步骤、无视学习规律、片面迎合惰性痛快的“教育理念”,才是对青少年真正的误导。
“不就是会死记硬背么”的背后,有两股根深蒂固的偏见。其一,将所有记忆等同于死记硬背。其实很多时候,如果真的静下心去捕捉到震撼心灵的美感,不必刻意去记也会过目不忘,刻意去记也并不很费周折。一说记忆就是死记硬背,全然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主动性和理解能力,只能说明,持有此偏见者是个很不会学习的人。
Key Word:the Book of Changessquaredesign
中图分类号: [F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在中国各处的城市规划和广场设计中,多以欧式风格或中西结合混搭为主,其景观效果不尽如人意且不具有互动性。深究其原因始终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智慧与传统文化。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何在外来文化的重重包围中脱颖而出,一直困扰着本土设计师。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都锦前设计院选择《易经》作为此次广场设计的立意基础,就是因为《易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其“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历代先贤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该广场另一个特色为互动性。历览各处久负盛名的广场无外乎其景观独特、建筑精美、人文独特,而说到广场本身与游人的联系与互动好像并不多,所以我们以互动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个既有趣又宜人的城市休闲广场。
二、城市休闲广场融入传统文化设计思路
此广场设计理念源于《易经》,辅以现代建造理念和养生精神。以《易经》为契机,设计这个广场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感情是复杂的:首先是对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崇拜;其次是幻想着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站在这样的广场中心,与古圣先贤进行一次心灵的、时空的交流;最后更是给一味崇拜外来文化而将本土文化与精华抛之脑后的设计师们一个忠告。
该广场建成后将是一个集文化、传统、养生、科技为一体的互动式现代休闲广场。它外形酷似北京天坛,呈阶梯状共8层,每层均有白玉栏杆隔离。该设计提炼《易经》、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设计的依据,结合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具体设计思路阐述如下:
该广场设计为八层,中心圆台直径20米,第二层至第八层宽为5米,整个广场占地约6400平方米。第一层圆台中心设计有一个大型嵌地LED显示屏,其屏幕将不断幻化出易经八卦图、阴阳鱼、五行“土”、十天干“戊己”等。将伏羲八卦放于广场中心是为了阐述宇宙是由阴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天下所有的变化都是阴阳的变化,并且八卦是《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圆台周围另配备有对应的五行(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和十天干(甲―东、乙―东、丙―南、丁―南、庚―西、辛―西、壬―北、葵―北)地浮雕。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两者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里将五行与《易经》放在一起。第二层平台主要以对应的十二地支(子―北、丑―中、寅―东、卯―东、辰―中、巳―南、午―南、未―中、申―西、酉―西、亥―北)浮雕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说,五行文化与易经、天干地支文化是相互结合的,并被人们运用于实践,更主要被风水家、堪舆家发挥的淋漓尽致,历代人们对五行文化更是充满敬畏之情。第三层以对应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浮雕为主。十二生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纪年与天干纪年同样盛行,并且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在中国一直都被人传颂。第四层包含对应的十二月份和二十四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地浮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令,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对于中国农耕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第五层以人体中医五行对应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肉、皮毛、骨)、五官(目、舌、口、鼻、耳)地浮雕为主,第六层以人体中医五行的五志(怒、喜、思、悲、恐)、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液(泪、汗、涎、涕、唾)地浮雕为主。在中国,中医被誉为是“第五大发明”其理论依据就是根据《易经》中五行生克原理而来。第七层以八卦命理学十二长生(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地浮雕为主。第七层以四季地浮雕为主。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大概可以将广场八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层至第四层为《易经》核心、八卦及其衍生的时空记录方式,第五层和第六层为八卦关于中医治疗和养生的内容,第七层为《易经》八卦衍生出来的八字命理学十二长生,第八层为四季,代表宇宙一年的季节变化。
三、城市休闲广场互动性体现
以上设计看似普通,但是我们还将在广场周围设置有数台专用电脑来增加广场与游人的互动性。这些电脑通过植入专业的软件,而变得与常规电脑不同。其以《易经》文化为基础,兼具堪舆之术、中医养生保健、行为处事检测与技巧等技能,游人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来增加趣味性。例如游人觉得最近身体不适,经过人机对话知道是肝出现了问题,那么经电脑提示,应该到广场第六层,主管肝的方向活动活动;如果游人觉得自己背部不适,经过电脑查询得知可以站在广场某方位大吼几声,以振聋发聩之势逢病化吉;游人觉得自己最近运气平平,就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生辰来测吉凶,电脑就会提示化煞的方法,比如沿着广场某个方位某一层走数十步或转几圈;游人觉得最近和朋友交往总是矛盾不断,就可以输入自己和朋友的生辰,电脑则会提示自己和朋友分别属于五行之中的命理,如何消除命理的不合(比如水命和火命,则要属水命的人多往削弱水的方位活动,火命的人多往增加自己运势的方位活动,此消彼长如此两人才能相处和睦),……来增加趣味性。此设计的初衷不是宣传迷信,而是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易经》所蕴含的养生之道和处事之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该广场与仿造西式风格广场的差别正在于此――寓教于乐,不只是简单的休闲和观景,还有对时空的探究、对未来的期许、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传统文化对于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力的重要性日益被世人所认同,各国、各地区都在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努力。尽管所选择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成为共识:那就是要将传统文化保护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普通大众和青少年儿童之中,让大众能够经常接触、感知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自身所拥有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保护氛围。因此,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而言,最大的保护不是将其收藏在博物馆,为世人留下一份可供观赏的标本,而是要培养更广泛、更大众化的欣赏群体。
一、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动画传播与困境
起源于20世纪西方工业社会的动画影像,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和多种大众媒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作为一种与现代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实践活动,动画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通过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精密加工,动画媒介及其传播方式不仅能够大大拓宽文化的传播空间和渠道,同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艺术样态上的差异,也孕育出更为多元的美学特质。纵观近20年以来国内外各逞风采的动画作品,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元素介入到动画的艺术生产中。诸如改编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狮子王》,取材于《圣经・旧约》的《埃及王子》以及由迪斯尼公司根据我国南北朝诗歌《木兰诗》改编而成的“花木兰”,等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文化经由动画作品的二度演绎,被转换为易于为现代人接受和喜欢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种到大众的心田。一些动画作品也因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获得商业成功,一个基于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动画创作热潮似乎已然到来。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当《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以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最大卖点风靡全球的同时,有学者认为作品所呈现的东方文化元素只不过是个噱头,是东方外衣下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的亵渎,而商业化的手段才是吸引大众的根本核心。从认知角度上说,地域性传统文化作为曾经的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亦能展示出“我们从哪里来?”与“我们往哪里去?”的深层意义。因此,地域性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质和终极目的都应归结为“本体真实”的保护。在这个意义上说,原汁原味的“本真性”原则乃是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作品的核心价值。然而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动画媒介作为现代消费文化存在的物质性基础之一,早已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尽管在以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作品中,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资源构成了创作的重要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市场逻辑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性,使动画创作本能地受到大众趣味的潜在制约,传统文化的“本真”属性在与动画产业“商品”属性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显然,在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播为目标的动画创作实践中,文化传承“本真性”所体现的精英意识形态与动画传媒相互借重的初衷在这里出现深刻的分裂,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为特色的动画艺术生产受到了“本真性”与“市场化”的双重制约。理清文化传承中“本真性”与“市场化”的关系,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二、地域性传统文化动画传承中的“本真性”与“市场化”
(一)文化资源的“本真性”与动画作品的“本真性”
数字新媒体传播的无国界性、隐匿性高、交互性强、传播面广等特点,促使互联网日渐成为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多元文化无国界传输,并冲击各国文化思想。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新形势,有效引导民众自觉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并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氛围,关乎的不仅仅是信息良性的传播,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建设。
一、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关于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焦点。当前,西方大国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支配地位进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的输出,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离不开先进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影响着国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需的重要环节。①
其次,引导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当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传播文化,并成为日常的国民认知活动之一时,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对文化学习与传播的常态化”。
二、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民众文化认知心理与传统文化学习需求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根一直深植在国民心中,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开展“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对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化符号的评分结果是:“汉语/汉字”“孔子”在270个选项中得分高居前两位。②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提升了自主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机制构建的可操作性,也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学习社会的快速来临。个体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内在的文化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马克思说过,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挥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③而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恰好为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民众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每个个体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与精神有关的人文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是有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则是无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通民众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低级需要追求向高级需要追求的过程。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的文化意识也在增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也逐渐显露,这为进一步引导国民自发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情况小型抽样调查与分析
为了管窥国民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探讨数字媒体时代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型抽样调查。调查随机抽取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4所大学的200名大学生(89.7%为“8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同时涉及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态度、途径、方式等方面。此外,我们还从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者中选取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本调查属于微型调查,仅在哈尔滨4所高校中进行,所得数据的说服力有限。被调查学生学科分布情况为:理工类学生110名,文史类学生90名。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在学习与传播内容方面,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内在的精神需求。调查中,对自主传统文化学习感兴趣的比例高达74.23%。表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心中的地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党和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赋予的历史机遇。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中针对留学生设置开展民族传y体育课程是传播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参与能够使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留学生活中去。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长沙市普通高校医学留学生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传统体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情况,试图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优势和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发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和长沙医学院的留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梳理,分析其对留学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发展高校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方法,总结出相应的对策与研究方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2006-2016年涉及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文献近千余篇,而针对留学生体育教育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近2年。本研究选取其中39篇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归纳整理,作为文献探讨的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英文留学生调查问卷,先后对220余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就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态度、对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收集问卷资料,总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高校医学留学生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学院校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现状
2.1.1留学生体育课程调查
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长沙市普通高校医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上,一般根据高校体育课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选择了武术和太极拳等内容作为大学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程之一。把留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计划里的极少,只有1所学校开设了必修课,3所学校对少部分学生开设了以中华武术选修课程为主的体育课程,这些课程的临时性、随意性也较大;基本上是留学生插入中国学生体育班上课,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1.2留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求程度
尽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留学生来说,还是一种较陌生的文化,但他们仍有了解学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强烈需求,其需求现状如由表1可知,医学院校为留学生提供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氛围还不太浓厚,但他们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有着强烈的期待,他们中有185人希望了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占总数84.09%。由表中后3项调查因子可知,留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方面均有需求,说明医学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水平有限,尤其在留学生教育中几乎没有开展,这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播不利。
表1:医学院校留学生(n=220)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需求程度
2.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医学留学生的影响
2.2.1民族传统体育对医学留学生心理发展的提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调和身心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民族体育项目中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情节、有规则、有趣味性、具有很大的娱乐性,有助于学生的情绪发展。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和失败带来的感伤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及自信心,消除了孤僻和畏缩等行为,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稳定的情绪。
2.2.2民族传统体育对医学留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讲求在循序渐进、轻松娱乐的的氛围中达到健身的目的。例如武术中,马步可以锻炼下肢腿部力量;单脚支撑可以锻炼平衡能力,持器械的演练可以锻炼手臂的肌肉力量和手腕部的灵活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大部分是追逐、躲闪、改变方向和对抗的情况下完成,可发展学生的跑、跳、投、钻、爬等技能,增强身体各个系统的肌肉组织,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
2.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医学留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集体进行,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协作来完成,如二人三足等,都强调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通过游戏,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医学类院校的留学生来华除了学习医学类知识外,还希望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医疗体育有太极拳、五禽戏和八段锦等,都被广泛运用临床,来指导和治疗预防疾病。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留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一门特色课程开设,一方面推进国内高校留学生体育课教学研究;另一方面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纳入留学生体育课程,把它作为特色课程推广,借助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点向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养生方法、防身技能等,把留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使留学生更能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能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3.2建议
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中华武术等中国传统项目外显的是一种技术,内隐的却是一种精神。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技术层面的教学,同时注意加强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了避免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仅来源于影视的中国功夫,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武术礼仪、背景故事等方面的讲述,从而更好地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深远历史。
创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教材,教材应该让学生看得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医学院校留学生中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性、竞争性、娱乐性等特点,筛选出适合在留学生中开展和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实际出发,遵循民族传统体育特殊的教学特点和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依托高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教师资源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俱乐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竞赛,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气氛,促进项目的开展。同时,利用"流动中国"的活动,走出校门,进入其他高校进行宣传、交流、表演,扩大民族传统项目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高校留学生体育教育存在校方重视与宣传度不够、与留学生沟通不足等问题,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还没有充分引起留学生的参与兴趣;语言能力有限,对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体育文化存在好奇心却又存在陌生感和胆怯感等。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编号15C0174)。
参考文献:
[1] 郭琼珠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对于国人而言,音乐与产业,在传统观念中不可相连,作为音乐的连接词是音乐“事业”,音乐的服务性、非商业性是传统共识,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文化的市场功能和产业性质日渐显露,文化可以也应当成为产业逐渐形成新的共识。
关于音乐文化产业的内容,吴存东、吴琼的《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一书中说到:包括了物质形态的可以成批量生产的产品,如音像、拷贝、乐谱、歌词……等,以及精神技术交流形态的音乐信息、设计、策划、评奖、演出及经纪等行业的整体商业服务活动。这将音乐文化产业所涵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而商业演出作为音乐文化产业的分支,在胡月明的《演出营销》中有着清晰的行业界定――“营业性演出是服务性行业”。
音乐形成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形态条件,包括整体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标准,应当具有独立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音乐产业内部生产行业形成完整而相互联系产业链。本文将运用调查法与事实例证等方法来阐述音乐文化产业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并试图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新观点,开拓新视野,探寻如何通过产业的形式来传播我国传统音乐。但苦于调查条件有限,未能深入分析,望各位专家读者指教。
一、音乐文化产业市场的现状
1.音像制品市场
音像产业,是指将声音信号或声像信号复制到特定的物质载体上,以商品形式进入消费领域获取利益的事业。音像的产业链包括音像制品的制作、出版、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等经营环节。其中,制作、出版和发行是产业链中的三大环节。出版环节包括出版与复制;发行环节包括进口、批发、零售和出租。
然而近几年来,国内音像市场持续不景气,大型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公司也感到困难。困难在于产品制作上的多层环节,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另外盗版猖獗、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也是音像市场的发展障碍。
2.商业演出市场
音乐演出业是指将音乐运作于市场,通过观众消费实现赢利的事业。其产业链包括演出策划方、文艺表演团体、投资方以及演出受众。演出业是为大众提供文化娱乐消费品的行业,产品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其根本核心是艺术创作与生产;而演出市场的核心主体是表演艺术个人或团体,现代演出市场无法脱离整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素养,这些都客观决定了演出市场的成败。
2.1 国内演出市场
随着演出市场的逐步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演出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资本及外资资本逐步进入演出市场,民营及海外文艺表演团体及个体演员、演出经纪机构及个体演出经纪人、演出场所纷纷出现,活跃了演出市场,演出市场的改革和转型已经逐步得到磨合,市场开始稳步发展。从地区发展看,呈现出以首都北京和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为龙头,中部和内陆各省市跟随的演出市场发展态势。
2.2 国际演出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形成,现代国际演出市场随之出现。这不是一国鼓励的文化经济行为,而是国际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突破传统民族国家及地域界限,在不同国家为某一个剧目安排演出场次与内容的事实,标志着现代跨国演出市场的最终形成。其音乐产品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于一身,具有形象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现场互动交流等特点。
3.数字音乐市场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指在音乐的制作、储存、传播与使用过程中利用了数字化技术的音乐生产和消费形式。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音乐是一种艺术,而手机则是一种无线通讯工具,二者之间本无人和联系,然而数字的发展却使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根据音乐传播与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数字音乐分为在线音乐与移动音乐两类:前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音乐,可以直接在线欣赏,也可以下载到音频播放器中;后者是通过供应商的增值服务,如下载手机彩铃。据悉,2006 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 亿,无线音乐118.9 亿,互联网音乐1.17 亿。可见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而言,是个颠覆性的挑战。
二、与传统音乐的联系
1.音像制品市场
在我国,音像市场是音乐文化产业的重要市场。目前,全球音像市场潜力巨大,其消费总量在380亿美元左右,但是,世界各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却极不平衡。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1%。随着数字音乐的入侵,城市消费者对音像制品的热情大不如从前,而在网络没有完全普及的乡镇村,音像制品依然是人们欣赏音乐的主要渠道,然而在当下,音像制品的内容多偏向于城市消费人群,殊不知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音乐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像制品。因此音像公司应当积极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戏曲、歌曲等),拓宽乡、镇、村市场,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
2.商业演出市场
2.1 国内演出市场
在演出中,传统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通过对传统音乐进行一系列的二度创作与加工,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也为迎合受众人群的喜好做些创新,虽然这对于传统音乐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如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执导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一个产业运作与传统音乐音乐成功结合的案例,其创造的商业价值非同一般,每天两场,每场70分钟,场场爆满。据说每场毛利上百万,净利20万。《印象・刘三姐》采用了“四结合”的模式――政府扶持与广维集团投资管理结合;本土文艺工作者与著名艺术家的品牌效应结合;高素质专业艺术队伍与助学扶贫工作结合;开发山水景观大舞台与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结合。
2.2 国际演出市场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
国际演出市场是推动传统音乐发展的机遇,是国际市场中的个性名片。正如2008 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把民族文化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的文化认同点,使得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在世界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另外,演出市场的音乐消费群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可以引导音乐商品价值的延续和派生产品再消费。吴存东、吴琼的《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一书中提到“引信”理论,即“在一定环境下经‘引爆’后释放巨大的能量,从而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的动漫、新媒体绘画、雕塑、工艺品、服饰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这种营销的手段也称为“矩阵式营销”,即一个产品为轴心,以其他产业衍生出一个矩面,即衍生产品。再如2005年香港导演徐克的《七剑下天山》,制定了严谨的产业链,如七剑游戏,销售规模达7000亿、七剑动漫,中韩动漫、七剑音乐,出口七剑原声大碟等。2006年湖南卫视的热播剧《大长今》,通过观众对《大长今》的着迷,开发者随即以此为契机,衍生相关产业,如韩国料理餐馆、药膳坊、韩式美容机构等。这一举措不但拉动了消费,同时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强有力的“哈韩”热潮,对传播韩国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相比从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韩语,去韩国求学,这一切都是潜在的利益。
3.数字音乐市场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
消费者会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数字市场中的音乐产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数字音乐市场可以效仿音乐制品市场,积极挖掘传统音乐素材。近几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风”正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盛行,证明这样“接地气”的创作手法不仅具有我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而且消费者也很买账。如此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收获了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即营利与公益、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结合。(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中国已经打开大门,走向世界。而跟随全球一体化快车呼啸而来的不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西方强势而来的“文化入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的城市已经乡村都面临着文化生态失衡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传统文化向产业化发展,可以缓解当前尴尬的局面。
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在保护以及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困境
第一,认识滞后,是制约民间文化开发的先导性因素。对民间文化形成产业的经济推动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干部群众认为民间传统文化是民间的、百姓自己的事,不但不能赚钱,反而要耗费人力、财力,得不偿失。由于受这些偏见思想的长期影响,致使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未能引起各级干部和群众的高度重视;第二,培育不力,是制约民间文化开发的基础性因素。目前县上尚未制定出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传统文化艺人尚属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使其在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中流传,加之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产品不能转换为商品,营销空间狭窄,获得的经济效益甚微,部分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生活拮据,导致弃艺打工,使一些传统技艺即将面临失传的境地。由于保护经费不足,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大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妥善保护“];第三,后继乏人是制约民间文化开发的关键性因素。民间传统文化的很大部分,诸如民间工艺、民间刺绣品和民间说唱等掌握在少数艺人手中。年轻人对传统的文化艺术逐渐失去爱好,不愿学习继承,而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绝大多数年事已高,没有培养出传承人,使许多宝贵的文化艺术面临消亡。如刺绣、剪纸、皮影制作、饮食小吃、陇州小曲、皮影戏、木偶戏等都遇到这样的困境。四是机制不活,是制约民间文化开发的制度性因素。
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向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市场体系
若要实现中国传统传统文化像一般商品一样的交换,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可交易民间传统文化商品的市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交易市场要从市场本身所需求的要素着手。与普通的商品市场一样,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市场也必须具备、交易平台、规则制度、市场客体以及市场个体四个因素,并且只有在这四种要素齐备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活动才能井然有序的进行。因此,若要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走向市场化道路,就要先建立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交易市场,而建立文化市场的前提是完善这四个基本要素。然而,我国这四个基本要素还不够成熟,市场个体少,并且多以各级政府为主;市场客体也呈现出单一化,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开发的产品种类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缺乏专门的交易平台,交易受到局限,并且难以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没有完善的交易规则,交易过程易产生经济矛盾。
(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市场与其它文化商品市场的和谐发展
维持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市场和其它一般文化商品市场的完整统一很重要嘲,这也是文化市场达到统一的根本原则。只有市场统一的情况下,在市场定价的过程中,商品之间的互补性、代替性等相互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的经济必将朝着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方向发展,民间文化市场也不例外。只要让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其它文化享受平等的待遇,才能保证整个文化市场的统一性,只有这样,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也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一体的发展。
(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市场中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结合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细胞、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不能与市场毫无关联。相反,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体系,这正好是最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并发挥作用的空间。据此,笔者提出了校园文化市场的概念,并结合组成这个复合概念的相关概念,如校园文化、市场和文化市场诸概念,对校园文化市场作出如下界定:校园文化市场是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教育和娱乐功能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中介,是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1 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
培育校园文化市场,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是解决校园文化市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设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市场产品才具有时代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给予人们充足的精神营养;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市场产品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繁荣兴旺,才有广阔前景。
同时,还要提倡多样性,这既是党的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在校园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更是文化主旋律本身的要求。因为文化主旋律内涵丰富,反映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要求多样化,而且更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
2 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娱乐师生两个功能,要坚持用健康、文明、格调高尚、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负有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消费,提高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宣传介绍高雅文化、严肃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以重大“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爱国运动等为契机,用征文、演讲、辩论、革命歌曲演唱等形式,加大校园政治文化、高雅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层次。要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先进性为先导,以广泛性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精品战略,组织好校园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通过实施校园文化精晶战略,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学校特点的,深受师生喜爱并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力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
同时,要抓好“雅”、“俗”兼顾工作,雅的主旋律的东西是实现校园文化教育性的需要,而校园通俗文化也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娱乐性的需要,它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它有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特殊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缓冲器”、“剂”,同样不能被忽视。要针对校园娱乐场所、设施不足的现状,在学校政策措施导向下,重点用市场的手段,实现校园文化娱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适应和满足校园娱乐文化市场的需求。
3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有效的管理是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校园文化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繁荣。而这种有效管理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离开繁荣和发展的管理,就失去了工作的中心,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桎梏。抓管理,首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制度。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市场进行界定和规范,并制定和颁布管理法规;另一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部门,要结合各高校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市场行为,让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其次是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的正当权益。再次是要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校园文化市场。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非市场化管理,即那些不能被市场所包容的文化因素的管理,诸如政治文化类、思想教育类、纯艺术类等内容,校园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保证其在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不能让“俗”的挤掉“雅”的,非主流的冲淡了主流的。
4 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所在。对高校而言,问题在于校园文化有没有产业化的条件和可能。应该说,有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如文化演出团体就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演出产业公司;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科研院所也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开拓科研文化产业,形成研发一体的产业集团;还有图书出版发行产业、体育服饰、设备产业、音乐美术品产业等等。
在建立校园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以前归属学校管理的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变主要靠学校经费投入为通过产业化改造达到经费自给自足,变高校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
5 认真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校园文化的市场效益
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规律;一是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教育者不具有强制力,受教育者具有自主自愿的较大自由度;二是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三是关注热点,紧跟时代。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效益等方面。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重点要做好这样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提供什么,即校园文化建设要时刻以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同时,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它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市场的有无及大小,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第二,要注重校园文化产品的“包装”。这主要是从形式上要求校园文化要形式多样,为广大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有了好形式才能承载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校园文化市场建设要弘扬传统文化,高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具有无限神往,又具有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把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转化为现实的需要和行动。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
市场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而校园文化市场目前却是条块分割的、封闭的。这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市场的客观存在的结果。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竞争、共同提高。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协调下,对高校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协调配置,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各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社会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
7 用市场文化激活校园政治思想文化市场
校园政治思想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政治态度、思想和感情在高校校园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和深化主流政治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如何更加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可以借助市场文化激活大学生对校园政治思想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在理性思索中接受和认同主流政治思想文化。
这里所谓市场文化是指观念形态在市场中的积淀和积累,是社会文化市场中的精神和魅力。就是说一旦建立了文化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对各类文化产品、活动、现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吸引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综合效应,具有一种非人为的张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作用下,可以激起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思索。而且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等,都是同政治思想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和观念,这本身也会激发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兴趣。由此可以推论,我们借用市场文化观念,或许会对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思想文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以上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分析,可得出全省文化产业的SWOT矩阵,如图3:(见下页)
通过以上SWOT分析,针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实现全省文化产业走向繁荣的发展路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2009年,为了帮助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中国进出口银行“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和《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申报“中国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贷款”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有7家企业被推荐到中国银行申请金融支持,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前,要继续积极加强与文化部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联系,争取使更多的文化企业获得支持。通过加强与投资公司、文化产业包装公司、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其与文化企业的对接,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多的资本投入,快速壮大竞争实力。
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多形式的整合,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逐步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同时,要加快完善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体闲等产业联动发展,同时,还要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江苏文化产业的关联度,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提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园区的质态。2009年江苏省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7个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7个,这些基地和园区对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目前,要不断做好产业升级和品牌改造,进一步提升基地和园区质态。要根据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特点,科学规划,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根据江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可优先发展影视和动漫制作、时尚设计,以及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文艺表演等项目,苏中、苏北的部分城市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等项目,加快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要善于传承江苏传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大力彰显“南京云锦”、“宜兴紫砂”、“苏州刺绣”、“南京金箔”、“无锡泥人”、“扬州玉器”、“扬州漆器”、“常州梳篦”等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江苏传统文化产业竞争力。
培育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文化变革与创新力度。文化改革要把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要让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积极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以文艺生产为核心,不断改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和江苏特色、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其次要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创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还要推动文化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的水平和层次,让消费者更加方便、舒适地接受文化产品。
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民、乐民、富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创意和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
意见确定了发展重点领域、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健全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促进特色文化产品交易等7项主要任务。意见明确,重点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重点支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支持特色文化骨干企业、小微企业、个体创作者、工作室、合作社、协作体等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支持各地实施“一地(县、镇、村)一品”战略,鼓励“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发展。
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一批典型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产业产值明显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高,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生活品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