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5:10: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计算机传输技术发展的国内外现状
现在计算机所提供的信息数据传输服务发展相当迅速,应用更加广泛。由于大量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流动,也促使了信息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和不同产业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巨大竞争力,这就是信息时代不同产业产生激烈竞争。国外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发展早、起点高、发展速度处于引领地位、高端技术层出不穷。在信息传递服务中,互联网技术使得海量信息得以高速传播、流动,信息传输服务业掀起一股狂热的风气,信息传递媒介的改变,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阅读海量信息,生活形式丰富多彩。互联网媒介同时突破了传统信息传递媒介的单一性,使人们进入多媒体时代。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各个大中城市都已经出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ISP,特别是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都已经研发出各种公共信息网来为公众提供资讯信息、综合服务等业务。而很多企业也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来提高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率,从而促进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在企业办公中,计算机信息传递技术主要利用电子邮件的大规模传递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下发通知时用的纸质资源,同时也节省传达命令所用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利用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自的终端设备,实现查询信息的需求,同时,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也在办公自动化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各大企业单位通过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的大发展。同时企业利用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扩大了企业的无形规模,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促进各个行业的信息交流,使他们能够及时分享各种资源,这样就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推进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在办公自动化和通信工程中的深入应用与研发。
2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
计算机信息传输模块由信息交换模块、信息传输模块以及信息接收处理模块等3个模块有机组成。信息交换模块是用来处理不同线路之间信息的交换,信息传输模块是用来传输需要的信息,而信息接收模块就是接收到从其他工作人员发出的信息。在计算机信息传输中,根据发出设备与接收设备传输的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传输与远距离传输两种方式,而远距离信息传输是要通过传输网实现的,传输网是由省际干线、省内干线以及末端介入点组成,这样就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输,而近距离传输原理则更为简便。计算机信息数据传输技术的工作核心就是要传输信息,以计算机为发送与接收的载体,开发出不同方式的信息传输程序,实现实时发送与同步接收,因此利用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2.1近距离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
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本质是数据的传输,在通信工程与办公自动化中就是要传输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但是接收方必须知道发送方何时何地发送信息,同时要及时地进行处理,目前主要传输方式有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2种不同的方式。
2.1.1异步数据传输方式
异步数据传输方式的数据以字符为基本单位,同时发送的数据分为起始位、数据位、空闲位、停止位以及波特率等。而数据是按照二进制进行传输,起始位要先发出一个逻辑“0”信号,这就代表着数据传输的开始;当处于逻辑“1”状态时,就表示当前线路上没有数据信息的传输;波特率表示数据传输的速率。根据传输的协议,就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异步传输是将传输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输,每次可以传输8位数据或者更多。同时传输数据的间隔是固定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数据传输方式比较简单,但是传输速度比较慢。而且由于不同的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字符间隔,因此接收数据模块必须时刻准备接受数据信息,所以占用接收模块的很多资源。
2.1.2同步数据传输方式
同步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将不同的字符组合在一起发送,而这些字符的组合称为数据帧。数据帧的发送包括一组同步字符,相当于异步数据传输方式中的起始位,可以告知接受设备数据可以接收,同时可以保证接受设备采集数据的速度与比特率达到一致,从而使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达到同步。因此同步数据传输是以数据块为基本传输单位,在传输的数据块的起始位置加上帧头、在数据结束位置上加上帧尾。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异步数据传输方式下效率低的缺点,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因此目前在计算机信息传输中,通常会采用同步数据传输方式,可以提高通信与办公自动化中数据传输效率。
2.2远距离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信息传输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此利用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近些年发展速度很快,各大城市中已经设有面向公众的终端设备,在一些小城市则没有这样的优惠政策,这样就造成各个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从而使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与办公自动化方面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于我国不同行业而言,位于各大型城市的企业等机构会较容易享受到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办公自动化,而另外一些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者是由于企业选址的特殊要求,使得其必须布局在比较偏远的城市甚至是乡村之中,它们则很难享受到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高工作效率,例如:关系国家命脉的水利行业,由于很难顺利地接触到最先进的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从而严重影响了其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与步伐。导致我国水利行业发展速度较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进而产生类似于蝴蝶效应的反应,波及到其他行业的发展。
所以在缺乏网络环境的条件下,努力实现计算机信息的高速传输是研究重点。我国的ISP基本都位于大城市中,而且手续比较复杂,如上述所说,在那些偏远的地区,很难立刻实现网络的全方位无死角覆盖。那么,在偏远地区要想实现计算机信息传输技术进行数据的高速传输,就必须在计算机上安装传真调制解调器,它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主要特点是速度快、操作简便。
3计算机信息传输相关软件的介绍
远距离信息传输技术需要利用远距离信息传输通信软件才能实现。美国CHEYENNE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远程通讯软件Bit Warefor Windows Version(简称BWV)3.24 F/D。该软件对通信设备的要求不高,能很好地满足远程通信,使用方法比较简便,具有很好的用户界面。
3.1BWV 3.24 F/D的运行环境
将该软件在计算机进行信息数据传输通信测试,在486/33计算机要求传输速率为2400,波特率设置为MODEM,这样就可以满足数据传输要求。
3.2BWV 3.24 F/D软件的安装
BWV 3.24 F/D的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将安装盘上的SETUP.EXE程序运行,然后根据提示依次执行下一步就可以完成安装。
3.3BWV 3.24 F/D的主要功能
该软件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发送传真、接收传真以及EDI功能。
信息数据发送传真功能可以利用WINDOWS应用程序直接发送数据;由BITWARE直接发送传真与简短信息;同时可以将传真分给多人,就需要将这些人归为一组,就可以利用传真文件格式存储文件;之后就可以方便数据的转发、重发、浏览以及打印等操作。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机械自动化概述
机械自动化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出现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传统机械的生产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是更具有智能化和现代感,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无人的操作,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机械的性能,不受环境的限制,能够进行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运行。所以机械自动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优化的生产的结构,实现了现代化的、科技型的生产模式,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本身是机械制造行业中的一个部分,该制造技术能够针对被加工的产品自动化的连续生产,并且还可以对于生产的具体流程加以优化。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生产过程中的加工效率,使得加工时间大幅度减少,更加符合当前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机械自动化技术本身除了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以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还促使是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首先,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给生产体系带来了较高安全性。机械化生产的流程使得每个环节都按照既定的模式来进行生产,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出现生产停止的可能性。其次,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还能够使得相关的生产效率得以提升。相对于以往的人工、车间生产模式来说,虽然说能够符合生产需求,但在社会发展加速,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生产模式已经影响到了经济体系的发展。除此之外,利用高效率的机械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减少生产误差,提高良品率,这对于产品质量提供了较大的保障。最后,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实质上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相关能源所可能出现的浪费现象,在机械自动化技术中,只要针对各个技术的控制设计加以优化,那么便能够使得人工设计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避免。总而言之,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所呈现出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其中所呈现出的相关作用性是极为显著的。
三、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技术核心
1、数控技术为机械自动化的首要核心技术
机械工业对于机械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数控技术作为机械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其发展的需要。机械产品,需要高效、高精、高端,而数控技术正是实现了这些高要求。其加工过程中的自动修复技术、自动更正技术以及能够保证高端要求的优势,在机械生产加工中的得以体现。此外,在加工过程中,数控技术可以实现产品加工的技术调节与补偿,满足各项参数的要求。对于加工过程中的一些故障等可以进行及时的诊断与处理,实现了生产加工的及时性与实效性。
2、网络技术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挥使得互联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在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网络技术不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已成为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新方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技术同样是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例如,数控技术与CAD、CAM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机床的联网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的应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机械自动化核心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产业结构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降低了人工成本的消耗,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2.2提高经济效益
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应用于具体的生产领域中,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获得更多更好的产品。传统的机械生产模式由于技术不成熟,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大,同时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才能顺利完成,生产效率低且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设备可以直接由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管理,可以实现自动运行,只需要设置少量人员进行监管即可,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生产领域的发展。
2.3节约能源资源
传统的机械生产属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以数量弥补质量,容易造成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浪费,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对生产模式的改进和创新,使用更少的材料,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有效节约了能源资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分析
采用了先进的高端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其制造模式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机械制造是通过机械设计,然后再根据机械设计的标准进行人工加工和机械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机械制造。然而,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推动下,机械制造的模式也开始了转变。其转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流水线生产模式
流水线可以说是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主要标志之一,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是指将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分割,通过不同的工站完成相应的工序,从而减少出错的机率,实现产品的持续快速生产。在流水线生产模式中,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对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测等进行流水化作业,从而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
2、智能化的控制生产
智能化是自动化技术中的高端技术,智能化控制可以减少因为人员操作造成的主观判断失误和误差。尤其是误差的检测和修复工作,通过智能化控制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检测和修复。不仅如此,避免了人员的惰性和主观性,让机械生产更加智能而高效。
3、人员精简模式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主要是以人工操作为主,对于人员的需求量巨大,但是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即使操作熟练的老员工,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的质量。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人员和车间相互结合的生产模式,使得企业可以对人员进行精简,只需要安排很少的劳动力对设备进行管理,就可以实现同等甚至更高的生产效果,这也是现代化生产中常见的生产模式。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机械制造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不断对机械制造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机械自动化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的。对于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言,在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保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春芝.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19.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把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能更好地完成预定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从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方法,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不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够使课堂上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美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很快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学《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时,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金蝉脱壳的录像,把金蝉脱壳那奇特动人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对金蝉脱壳的过程有了整体感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学生陶醉在美文中,学习兴趣很浓,情绪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就很好。因此,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积极的学习动机,而且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疲劳和紧张的情绪,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积极的状态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资源,引发自主探究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环境,突破教材本身的限制,增加信息容量和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其新、快、全的传播优势,引发学生积极地自主探究,学生的阅读面广了,思考的问题就多了,积累的素材也自然更加丰富了,表达的欲望也愈加强烈了。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以达到丰富课堂教学,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帮助孩子阅读、感悟和理解课文。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我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经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搜集,学生知道了杜甫是盛唐时代的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和李白合称“大李杜”。同时也知道了安史之乱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平定安史之乱这样的时代背景。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上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让他们互取其长,并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解。这样,运用信息技术与其它途径相比,显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省时。这种发挥信息技术多种功能的教学,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增加了他们对信息的获取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增加语言的积累和实践能力,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了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用最传统的石油开采技术进行石油原油的开发,但是,传统的石油开采存在着诸如设备较少、成本较高、开采难度较大、产量较低等缺点,新时期,钻井自动化核心技术包括井身高效钻井技术、钻井井下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地面自动化控制系统,本文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切实展开详细论述。
一、传统石油钻井的不足
石油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无时不刻发挥着 推动社会进行的作用。作为石油资源大国,我国的石油资源消耗量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现阶段的石油开采水平、开采技术应用和开采工艺、生产总量并不能排在世界的前列,且存着明显的不足。下面笔者将传统石油钻井存在的不足进行下列阐述。
首先,产量较低。传统的石油开采一般依靠最原始的开采技术和工艺,严重缺乏先进的勘测技术及自动化系统,这就造成勘探过程中对油井的定位准确度不高、生产工艺较低、指定工艺难以有效保证顺利进行工作等,造成石油开采工程所开采的石油质量不过关,影响石油企业的发展。其次,开采较难。早先,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此外,在石油开采中运用的钻井技术还有待提高,技术不先进直接为石油开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成本较高。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开采及钻井工程时,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投入高额的综合成本。这就造成石油开采及钻井工程一次性投入的成本过高。但是,由于缺乏较为先进的钻井水平和开采工艺,无法实现预期的开采生产量目标。此外,石油开采中包括钻井机器在内的常用机器必须要精心维护和保养,这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维修保养成本,致使企业在工程后期发现投入的成本与实际预期的效益有不小的差距。最后,设备种类不够齐全。传统的石油钻井设备不够多,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岩石层等就会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石油开采工期的顺利进行。
二、勘测智能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
在进行石油钻井之前要先利用先进想技术对需要开采的原油资源地区进行检测,便于石油的顺利开采。国内外有关钻井技术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随着研究的深入,钻井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也日渐成熟,不少钻井技术面向自动化运转,借助于钻井技术自动化来实现油井位置的勘测与准确定位,已经成为不少石油企业普遍采取的方法。而自动化核心技术中的勘测智能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
第一,快速定位。主要运用GPS、GIS等能够快速定位所要开采的石油资源区域,并且对油井作出最详细的定位分析,大大节约了石油勘测人员的时间。第二,全面勘测。对所要开采的石油资源区域进行全方位的勘测,以帮助工作人员分析原油资源的价值性和可采性。现阶段,石油企业常运用电子感应技术对地面以下两百米存在的物质资源进行勘测,并可以根据监测结果来分析油井的位置和布局。第三,数据分析。运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及数据库对得出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分批进行数据的处理。比如油井的深度和存油量等信息。工作人员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对油井作出更细致、更精确的判断,比如可以通过岩层的硬度和厚度来估算油井的深度,为开采深度做铺垫。
三、存储虚拟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
石油开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搜集到开采过程中需要的任何数据,并据此进行详细分析,特别是在存储虚拟化技术的帮助下,石油钻井技术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首先,复合分层技术。该技术可以将不同方面收集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整理结果构建出石油开采的数据库。而复合分层技术中的分层是指把获取来的信息根据开采需要进行合理分配,将数据资源应用到不同方面。并且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每一个层次的数据资料进行自动化处理,以此提升石油开采过程中钻井工作的精确性。其次,容错能力技术。当数据库受到外来因素过多的干扰时,数据库中的信息就会受到安全隐患的威胁。而容错能力技术的运用可以从计算机方面出发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并且能够将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行备份,保证了石油开采及钻井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安全,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再次,动态扩展技术。与前两者相比,动态扩展技术是相对开采系统存储空间而说的,对存储空间进行放大以实现优化资源运用的目的。动态扩展技术的应用要求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调整和数据处理,从而有助于系统调控的完成。
四、调控自动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
调控自动化技术包括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调控技术,调控自动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能够将石油钻井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若要保证调控自动化技术在钻井中的应用,石油企业必须要根据数据分析对进行石油开发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合理配置,以保证钻井施工的有序进行。
首先,逻辑表达技术。作为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的前提,逻辑表达技术必须要在进行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之后,逻辑表达功能要充分发挥,以实现对数据的合理调控。该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钻井过程中多项数据的合理处理,切实为制定钻井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自动操作技术。顾名思义,自动操作技术常用于石油开采中钻井设备自动化操作过程中。石油企业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石油开采及钻井自动化调控平台,实现操作工序的自动化。比如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分析钻井所采用的技术,并及时发现工艺中出现的错误,对其作出及时调整。再次,信息传递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主要将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准确无误传达至石油工程信息控制中心,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后续工作。信息传递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钻井自动化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五、总结
人们为了摆脱不被传统石油开采技术所束缚,对现有的钻井工艺进行了技术上的研究。此外,人们为了满足对石油开采的技术要求,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开采技术进行石油开采,以便能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减轻生产成本带来的压力,一定程度上提高所开采石油原油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岩.浅谈石油钻井技术及固井技术的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1).
[2]臧天兴.浅析钻井设备的自动化技术 科学与财富,2010(7) .
[3]杜朝兵.石油钻井自动化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1(3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8-0000-01
一、引言
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推进科技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科技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国家倾注更大的力量发展高科技,别的国家和地区也随之开始注重高科技,引用高科技。当代科技的改革以高科技的发展为核心,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个世纪,高科技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材料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海洋技术的发展等等,这些高科技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地方,对于高科技的研究及开发已经上升到某个层次,高科技应用范围广泛,涉及生活、生产中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高科技的应用从而产生新的行业。但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领域多种多样,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有一个进程,随着相关的规章制度、政策的制定,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就要面临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
(一)总体水平较低。现在,按照国际信息技术标准,我国领先的相对少些,不过,我国的编码、DVD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已经达到国际技术标准。在一般情况的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只能按照国外或国际的信息技术标准进行衡量。在我国,尤其是电子商务方面,在这个领域这种现象更加明显。除将相似的国际标准之间进行转换,我们自己从外面查找的,涉及电子商务某些标准的几乎没有。所以,在我国,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常缺少一些必要的依据,还有一些约束力,常常有不规范的情况发生。
(二)标准的制定与技术的研发存有落差。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的过程中,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制定的标准脱轨,根据原因,是我国现在的管理模式、运行的方式及一些相关的程序和系统比较落后。并且更新不够及时,也没有及时进行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容易适应现在的科学与技术的需求。这种跟不上步伐的现象,不但降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的水准,而且对相关技术标准的更新和完善产生不利因素,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地位不高,竞争实力不强。
(三)缺少国际沟通。国际交流的标准化缺少,所以,要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在国际的标准化的组织里,我国担任的秘书工作很少,其中我国的技术更是少之又少。在国际的一些会议上,我国代表的人数不多,有的时候,即便参加了会议,但是因为语言不统一,沟通不顺畅,及对国际标准化规则的不熟悉,所以,即便参加国际会议了,但是收获却不大。缺少与国际舞台的有效沟通,我国很难掌握国际上的有效信息,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发展不够迅猛,导致没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
(四)企业缺乏积极性。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的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企业通常缺少某种标准化的意识,并且积极性不高。在发达的国家,企业非常重视共同的标准,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及完善度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试用就少些。
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的新举措
(一)在新形势中策划新的起点。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早点地洞并且进行规划。对于标准化进行管理的机构或专业性的组织,及专业的技术机构应该在国家的层面上,加强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不仅仅是国内之间,还要关注国家的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对我国的基本标准的原则与创意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规划,以促进其正常的发展。将各标准之间处理好,形成一个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彼此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二)认真贯彻三联的思想。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标准化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氛围,并且现在各个行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竞争也随之更加激烈,影响力大,所以将标准化工作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和谐发展才能有效的解决矛盾,和谐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电子信息产业,运用高科技。有的项目的建立,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对标准进行验证,及行业的推广,将各部门联系在一起。将部门之间联合,让涉及到的部门之间事先对重要的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各自行业的技术优势,按照共同的标准进行发展,最后各部门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
(三)打造一条各关节构成的标准链。技术的创新,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然后进行试验,进行验证,然后对产权进行安排,之后,就可以将产品在市场上进行推广,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形成一个标准的链。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发展的根本,一定的标准,通过相关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标准的制定。营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进行验证的目的,先是检验标准的科学性及适用性,从技术的角度。其次按照市场的结构标准进行观看,要符合测试平台。知识产权的问题日愈增加,知识产权处置标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使其有效发展。标准化的意义是使标准转化成生产力,进而推进行业的进步,因此需要有效的标准化工作,进而促进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标准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关注。在政府的支持下,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标准等,进而使信息技术更加有效的为人民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花.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理念!积极稳健的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7(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也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当前,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教育模式也从传统教育逐步转化为数字化教育。在这种形势下,数字化资源也成为一种先进且高效的学习资源形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合理应用。
一、重视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的,但他们只是将其作为娱乐项目,并没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对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也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应重视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在促进课堂趣味性提升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讲解“信息的概念”相关内容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获取及传输的方式、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在正式教W前,教师可以将广告或新闻联播等视频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在吸引其注意力的基础上,使其意识到信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接着让学生思考,在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信息,其发挥出了何种作用等。学生听后纷纷进行交流与探讨,并表示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充满期待。
二、借助数字化资源的智能化及灵活性,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以往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主要采取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单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或教师讲解的步骤展开操作练习,对教师过于依赖,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培养。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数字化资源的智能化及灵活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作及发挥的空间。例如,在开展有关“网页知识”的教学时,由于存在比较多的知识点,因此,在结束网页的规划、布局及设计等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从所学知识出发,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个网站。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列举一些风格不同的网站作为例子,如QQ、微信等一类的社交网站,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等,给学生以启发。待学生确定好网站的类型后,还可以让他们思考网页上需要放什么内容以及网站所需内容的收集途径等,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创造性思维充分挖掘出来。
三、加大针对性教学的开展力度,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数字化资源包含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对课堂教学容量进行有效扩充,并摆脱传统书本文字的限制。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数字化资源的便利性及丰富性进行充分利用,并以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及能力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部分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提高。例如,在开展有关“Word页面的设计”教学时,有的学生在课外便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这类信息,此时,教师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出发,那么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向其提供不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根据既定的计划展开教学与训练;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可通过计算机端向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四、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更新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技术与知识,并淘汰掉一批老旧的技术与知识。纸质材料由于自身的滞后性,无法实现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学生学习的是过时的知识。而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可以借助其及时更新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具有时效性。例如,在广州信息技术教科书这一版本的教材中,关于Adobe Flash软件版本就相对比较老旧,与最新版本的功能插件、界面等有所不同。教师通过应用数字化资源,便可将新版本的相关知识讲授给学生,不但操作简便,而且还可获得最新的理念及技术,确保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对前端信息技术知识充分掌握。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紧跟潮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数字化资源合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字化资源的信息丰富性、及时性以及资源共享等优势,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实现其创新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1 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
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是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最终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一个产物,具有复杂性、系统化、自动化等多个明显特征。在电力系统中将管理与安全防护进行紧密的整合,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安全、高效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影响自动化通信信息安全的因素
通过对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曾经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下列四大类:
2.1 自然因素
这一方面主要指的是以不可抗力为前提发生的安全问题,如系统遭受雷击、发生火灾、外力破坏(地震、覆冰、大风等),这些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信息系统乃至电力系统都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巨大损失。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又可以细分为意外和恶意两种情况,其中意外因素指的是非人为主观意识上故意造成的安全问题,如设计失误、操作失误等。而恶意因素指的是蓄意、恶意、故意造成的网络安全问题。一般情况下,这种恶意行为往往伴随着谋取私利的前提,对于整个信息系统都是巨大的破坏。
2.3 加密漏洞
为有效提高通信技术的安全水平,一般都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密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但由于信息加密和密匙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漏洞,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容易被恶意窃听和破坏,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4 硬件存在安全隐患
在整个通信系统中,其自身硬件存在安全隐患也是造成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通信系统站作为电力自动化控制的枢纽,相关数据都在这里进行汇集、处理,其突出的重要性也就要求其在运行过程中不得经常发生故障或受到恶意攻击,否则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系统瘫痪。据调查,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系统站都存在着安全隐患,迫切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目前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或无线网来实现,当利用无线网时会需要使用大量的无线通信控制终端,但是由于在实际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导致在一个系统中存在多个终端类型,且信号未经严格的加密,过于开放,对于通信系统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
3 保证信息安全的方法及改善措施
通过上面文章的分析,可以对影响电力通信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提出几条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和方法,以便于能够在实际运行中更好地保证信息安全。
3.1 健全机制
在电力自动化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健全机制是提高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目前主要是针对安全防范机制和设备管理机制进行健全。
3.1.1 健全安全防范机制。在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由于涉及到的单位部门众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安全防范机制,将会导致管辖范围内信息安全的管理混乱、信息安全问题频发。在安全防范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要以严谨的逻辑性为原则,且要结合电力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对重点防范区域和普通防范区域进行细致的划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划分的区域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实现对重要安全数据、资料信息的重点保护。
3.1.2 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网络设备是实现信息传输的硬件基础,想要提高信息安全水平,通过对信息网络设备进行管理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具体的管理机制中,应从信息网络的规划设计、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改更新等环节进行细致的组织管理,同时通过结合恰当有效的激励奖罚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3.2 强化安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力系统信息系统中应不断与时俱进,通过持续强化安全防护技术水平,来提高电力自动化信息安全水平。目前在强化信息安全技术方面,主要侧重于防火墙、身份验证及信息加密这三个方面。
3.2.1 强化防火墙安全水平。在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中,防火墙是第一道屏障,通过合理的选择和使用防火墙能够有效地提高通信网络抗恶意攻击的能力和系统的安全性。利用防火墙,能够在内部可信任网络和外部不可信任网络之间提供一个安全链接的单点。通过对防火墙可以实现功能的分析,逻辑上可以将防火墙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分离器,同时又具备限制器和分析器的功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包括基于包过滤的防火墙、基于的防火墙和基于状态分析的防火墙三类,其中基于状态分析的防火墙克服了其他两类防火墙存在的限制,同时还具备更加突出的优点,如高安全性、高效性、可伸展性和可扩展性等,代表了未来防火墙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电力企业想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水平,降低系统被恶意入侵、攻击的危害,就必须不断加强防火墙的建设更新力度,及时升级、维护,使得防火墙能够全面发挥其效力。
3.2.2 加强身份验证安全管理。在提高信息安全的工作中,通过加强身份验证管理也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有效手段,通过与日常的工作流程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地避免重要资料发生非法访问。身份验证可分为身份识别和身份认证两个环节,其中身份识别指的是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而身份认证指的是系统对用户身份证明进行查核的过程,即对用户是否具备有其所要求权限。想要在身份验证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就必须在系统的安全登录、身份验证、访问控制、访问统计和审计等方面加以重视。
3.2.3 提高信息加密技术水平。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基本手段,如果信息不经加密就在网络上传播,则极其容易受到恶意的窃听、破坏。所以想要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就必须重视信息加密工作,并且对加密机制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
电力系统在不同的运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加密算法。当前在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最为常用的是数据加密标准算法(DES)和公开密匙算法(RSA),图1为DES的算法过程:
图1 DES的算法过程
数据加密标准算法能够为信息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保护,避免其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发生泄露或修改,同时其具有复杂程度高、破译难度大、经济高效、便于理解等优点,所以是信息加密的首选算法。图2为RSA算法的加密过程示意图:
图2 RSA算法的加密过程
中图分类号:THl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037-01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工业领域当中,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机械工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因此,需要积极的转变人工化、模式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并朝着机械自动化的方向迈进。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是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基于此,应当充分的分析和掌握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和制造模式,从而不断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一、机械自动化的基本概述
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在机械生产的过程当中,由控制系统自动进行控制。机械自动化具有十分巨大的优点,能够极大的降低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生产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同时,在工作当中,也能够有效的降低安全风险,并为社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在机械生产工作当中,利用机械自动化,是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控制和操作,因此相比于人工化的机械生产来说,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因而能够极大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对于操作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很大的帮助[1]。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当中,对于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了更为高效的利用。
二、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一)智能技术
在机械自动化当中,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智能技术,能够将产生的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实现自动优化。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了智能化诊断、工艺参数自动生成、电机参数自适应运算、智能化编程等功能。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能过使机械自动化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生产过程当中,强化生产安全管理,从而降低发生误差和错误的可能性。
(二)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是当前社会中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其具有合作便利、信息开放、范围宽广等特点。在机械自动化当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支持数控技术的应用[2]。利用网络技术,能够为数控技术提供大量的资源和良好的平台,基于网络技术,数控系统能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从而能够让用户在产品中更快的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基于网络技术,数控技术与CAM技术、CAD技术能够实现良好的融合,从而实现网络化的生产模式,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都有着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指的是工作人员根据事先编制好的程序,利用计算机对机器进行控制,从而完成生产和加工任务。数控技术具有高精度的特点,对于复杂化的机械产品,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研究,数控技术正朝着网络化、人性化、小型化的应用方向发展,同时,也具有了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在我国工业领域当中,数控技术对于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不过,数控技术目前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依赖国外引进、设备研发力量薄弱等。在管理水平、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
(一)生产人员
在传统的工业生产制造当中,主要采用的都是人工化的生产和加工,生产人员必须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模式下,生产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对产品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3]。而在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当中,改变了这种人员和车间的生产模式,不但实现了工作人员的精简,还不需要生产人员具备过高的技能和经验。通过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能够有效的消除由于人为原因引发的问题,从而更好的确保产品的质量。
(二)生产管理
在机械自动化当中,基于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数控技术等技术核心,使得其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工业生产制造当中,管理模式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通过生产人员操作能力的强化,和严格的管理监督,实现产品质量的保障和提升。而在机械自动化当中,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控制,能够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4]。通过人对计算机的管理,在智能化系统的辅助管理之下,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这种生产管理模式之下,能够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生产模式
在机械自动化当中,流水线是最为主要的生产模式之一。在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动化流水线,能够实现良好的控制。在产品生产、加工、检测、维修等各个环节当中,采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流水线生产模式有效的分割了产品的生产流程,在不同的工作站当中,负责完成不同的工序。这样,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更为有利,从而有效的提升产品质量。
结论: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当中,应用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工业产品的质量。机械自动化作为一项十分先进的技术,在工业领域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于其中的技术核心和制造模式,能够极大的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绘英,周涛.基于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4,24:13.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工业正在迅速地发展,从近几年统计数据分析可知,传统机械制造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正在逐渐被全新的机械制造模式所取代。传统模式的人工化、模式化的机械制造模式成为了阻碍机械工业发展趋势的障碍。为减少这些因素,改变传统模式,机械自动化在技术上不仅加快了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为新时期机械工业奠定了基础。
1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现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对落后,为了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机械自动化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了引进和研究,并把传统的原有制造模式进行更改。在更改的过程当中,由于传统工作模式相对古板,制造的技术也达不到高水平标准,创新思维不够活跃,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设备生产与制造,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使得我们对于机械自动化有了一个新的概念认识,明确机械自动化是促进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发展来看,在其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机械自动化的控制能力不足,无法完全把机械自动化的优势加以利用;(2)在管理方面欠缺全面的管理理论,缺乏优秀的管理方式。由此可知,要想在机械自动化的工作过程中以控制理论作为管理的标准,并针对在工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就要加强对机械自动化的管理。
2机械自动化的分析
什么是机械自动化:机械自动化是近几年来机械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指无人干预或者无人操作的情况下,生产机器能够根据应用机械的需求促进阶段得以扩大加深。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大型冶金、石化、农业和矿山、电力设备会逐步实现高效低排和自动化控制,真正实现从传统落后的机械模式向机械自动化模式的转化。对于关键基础机械应用中加机具、关键零件和大型精密铸锻件的发展则由依靠国外进口转变为自主生产和制造,实现自给自足。随着城市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办公设备、医疗方面、安全急救方面的机械业的发展也在相应的完善技术中较为成熟,我国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重点培养的是大型智能工程建筑机械和新兴产业机械。具体体现在装卸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新能源发电、汽车、智能电网、工业和专用机器人等相关方面机械的发展 。
3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3.1机械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与数控技术
在机械制造的进度对于机械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机械自动化的数控技术就成为其主要的核心技术,机械产品的高精、高效、高端等都是由数控技术加以实现并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加工不仅体现出其自动修复与自动更新技术,保证高端科技。能够通过数控技术来及时诊断在加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故障,真正促进产品生产加工补偿和技术的调节。符合各方面参数的具体需求,使生产加工的及时性以及实效性得到全面实现。
3.2机械自动化中的网络运用
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在网络的发展和大量运用的网络技术中,使部分生产活动中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往新道路上发展。另外,全方位结合数控技术、CAM技术、CAD技术等,可以在互联网信息化下提供有利的生产条件。
3.3机械自动化技术具体发展方向
首先,由于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越来越成熟的发展道路,并以实现高精度、高速度及高效率作为其重要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机械制造业实际生产经营工作中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成为相对重要的性能指标,将数控技术大量的运用在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用高速CPU来承载数控技术,同时与部分高端类型的芯片相互合作,确保机械自动化技术高端、高效、高精等需求得到全面应用。同时,机械自动化高端需求要想得到全面满足,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动态机械机床以及静态机械机床。其次,在整个系统中通过柔性化设计机械自动化技术,充分体现数控技术具有的柔性化,其主要是通过集成技术来全面覆盖相关区域,将不同的区域集合起来从而形成模块化的管理,来实现预期效果的。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生产需求,能够实现其不同的性能,如机械加工生产工作属于大群体类型,则应该促进数据动态调整得以实现,将其覆盖控制功能全面发挥。再次,要想实现多轴化以及多项工作程序的全面发展,采取多轴化以及工序复杂化可以促进辅助时间得到减少,使机械自动化技术加工生产工作的高效性得到全面实现。最后,机械自动化技术智能化发展,虽然机械自动化技术一定的程度上体现智能化时代特点,但其智能化程度还不足,还需意义更新先前高端科学技术来作为其智能化程度的支持,特别是针对其智能控制,必须加快无人干预操作的全智能化步伐,从而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4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的分析
机械自动化制造模式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机械制造是通过机械设计,由人根据机械实际标准进行加工和人工详解的模式进行机械制造的。这种制造模式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所以机械制造的模式也由传统的制造模式向先进的自动化模式转变。转变方式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实现机械的完全自动化模式,减少人工干预手段,把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需求量,使机械加工产品自身质量的改变得以实现,进一步促进现代化生产模式。其次,机械自动化生产的方式运用流水线形成生产模式,对比以往流水线生产方式,能够处于自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模式,操作按照规定的步骤完成,在机械自动化产品的生产、检测、修复、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程序的安排完成生产工序,从而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并充分体现其流水线特点。最后,生产过程运用智能化控制技术。通常情况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控制工作均是通过智能化高端技术来实现,智能化控制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下减少因人工操作导致的失误,使误差得到明显减少,并且采取智能化控制技术能够促进系统误差得到技术的修复以及检测,同时,它还能防止人工操作产生的失误与误差,让机械生产智能化更加全面的进步。总之,实现机械自动化制造能够促进自动化控制往自动修复、自动检查方面发展,并从原有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全智能化生产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自动化所具有的优势。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同时也是将来机械制造技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作为高新科技背景下的产物,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全面实践以及研究,从根本上促进机械自动化发展得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生产模式改变,减少对人员费用支出,促进产品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另外,产品是采取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生产,与传统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对比,更加高精、高效、高端,在原则上与机械产品对高精度的需求互相符合。以机械自动化生产模式作为根本点,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能够将机械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在安检、加工、生产等方面的优势全面体现出来,这些方面的应用都可以按照相关的步骤一步步实现,在根本上降低成本支出,并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生产停滞现象,从而实现高效率生产的目的。因此,将来机械自动化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技术均会变成引领机械制造企业的主体,促进机械自动化得到全面完善,并在实践当中更全面地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06(10).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一系统的技术水平、控制水平不仅影响到变电站的运行,甚至会间接的对整个局域电网的运行及安全造成影响。伴随着经济发展,电网运行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多,美国2012年大停电事件给我国电网运行敲响了警钟,也对我国电网的相关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研发、功能、操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完善系统组成之外,还要求在科研当中将自动化领域的一些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系统当中,尤其是智能化控制科研成果,实现系统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
1新一代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设计技术问题分析
1.1防误功能
微机五防技术是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控制系统的闭合与开合运行,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的目的。传统的微机五防技术缺陷比较明显,最近几年在电气自动化科研领域中将监控系统与微机五防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建立在监控系统之上的微机五防技术,有效地增强了系统的控制能力。但是,微机五防的控制程序相对比较多,要经过模拟操作、软解锁命令、遥控操作和闭合命令等程序才能完成控制过程,其中主要由一个环节出现了操作失误,整个系统的闭合就无法完成,也就是达不到防误的效果,这是目前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一个明显的不足。现在的自动化控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可编程控制器,这种控制器成本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控制功能的运行需要在输入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在程序运行方式上有一定几率出现错误,因为本身控制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化,程序也会发生损坏。
最近几年,微机五防科研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现在依然是在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将其与防误闭锁功能结合起来,使用更加先进的监控系统及控制技术,来实现更好水平的监视控制目的,达到更好的防误闭锁控制效果。尤其是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与进步,为防误闭锁功能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比如说更加先进的CPU、更加先进的集成化控制软件、逻辑功能更加复杂的控制软件与芯片、具有系统主动探测及检查功能主动探测反馈式变电站自动化运行检查系统等。尤其是可视化逻辑变成控制器的出现,增强了不同的运行条件下的系统防误闭锁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加先进的间隔防误闭锁,这种技术打破了不同防误闭锁系统的限制,能利用间隔和公用信息设置相关闭锁程序,其适应力、控制力大为增强。目前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上。(1)开发一款专用的防误闭锁软件,并将其嵌入当前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总控单元和监控的前置机内,根据变电站所有开关量与模拟量,及编程确定好的防误规则,实现自动防误闭锁。(2)在网络和协议(主要是以太网TCP/IP)在装置间信息交换的基础上进行防误闭锁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一些企业已经将这一功能集中到手机APP当中,实现了随时随地的防误闭锁操作目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电动遥控闭锁接点编码锁,能够根据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实现快速闭锁,并且在系统当中强制闭锁功能,也就是在计算机指令无法完成的情况,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实现闭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之下无法完成闭锁的问题。
2.2保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
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充足的保护信息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判断系统的运行状态,发出具体的操作指令,硬接点方式和串行通信是目前保护信息采集的主要形式,常规继电保护之下只能使用硬接点方式收集保护信息,而计算机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其保护则采用了硬接点与串行通信两种方式。根据当前220kV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相关技术资料来看,现在在该系统中的串行通信方式保护信息收集主要途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保护,信息收集装置设计在监控系统的公用信息工作站当中,在工作站当中根据反馈的信息来收集保护信息。第二种,保护信息收集装置直接嵌入到综合自动化信息的计算机当中,由计算机通过搜集公用信息工作站发出来的信息进行识别处理收集来的保护信息。而这种设计方式让现在的保护信息收集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将保护信息收集装置直接嵌入到监控系统的功能信息工作站当中,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通讯规约的影响,需要监控系统和保护厂家之间通过反复的{试配合才能达到工作要求,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公用信息工作站有直流系统等智能装置,通信之间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上出现互相干扰而导致信息无法收集的情况出现。因此,建议将22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监控系统的保护信息采集方式由嵌入式改为独立式,也就是将其从监控系统当中收集出来,利用可编程微型CPU设计终端监测装置,直接安装在监控终端当中,并人监控终端的信息采集中,实行双向传输信息,利用保护信息终端监测与收集装置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过滤原则根据编程确定,并将保护信息传人给计算机。这种设计方式,让监控系统与保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分开,避免了相互制约与影响。
2新技术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应用及发展情况
2.1新型智能监控技术的应用
现在的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之下,Ρ;ば畔⑹占及监控系统的依赖性比较大,如果这两个系统出现了问题,则很难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及整个变电站的正常工作。但是,由于监控集成到调度中心之内才能看到,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的责任人员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智能手机和APP就派上用场,设计一块智能监控的手机APP软件,保证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对整个变电站的运行随时随地进行监控,改变了时间和距离的影响。当然,利用智能手机和APP,可以收集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运行关键节点的运行数据,将其反映在整个系统的运行示意图当中,一旦发生故障能够快速的排除故障,增强故障反应能力。此外,在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过程中,一些检修人员、工作人员会随时进入现场,其操作行为可能影响到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可以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即时通讯技术对现场移动物体进行自动识别,跟踪现场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此外,针对运行中的各种数据资料,计算机视觉技术也能做到指针式仪表标示值的自动检定及数据传输等功能,为自动化控制行为提供基础和依据。
中图分类号:TP39
目前信息化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行业,现有的业务应用系统、服务器资源、数据量等都已成规模。在有限的机房空间容量、环境配套设施条件下,服务器、安全设备、存储的数量大都已基本达到了设计的上限;而实际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设备性能提升很多,各应用系统资源利用率却普遍较低,业务应用发展的需求仍在持续快长,这些都使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以资源整合、应用部署灵活、资源利用率高、空间节省等为优势的虚拟化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已逐渐成为现在信息化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必要手段。
虚拟化技术就是把有限的固定资源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重新规划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既可以实现用多个物理实体创建一个逻辑实体,也可以实现用一个物理实体创建多个逻辑实体,从而简化管理、优化资源。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到现在,虚拟化技术逐渐发展强大,实现了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程序、存储等的虚拟化。
1 虚拟化技术在信息化资源整合中的意义
从技术角度来看,虚拟化技术作为本世纪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已日趋成熟,逐渐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二十一世纪将是虚拟化技术的时代。
从信息化发展来看,降低设备数量,最大化利用资源,不仅节约了空间和成本,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
从管理角度来看,将机房的软硬件资源整合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对设备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有效降低维护量、减少复杂繁琐度,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机房的管理水平。
从节能降耗来看,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绿色机房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2 虚拟化技术在信息化资源整合中的解决方案
2.1 总体方案
一般情况下,虚拟化技术的采用必须遵循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安全稳妥、避免浪费的原则,虚拟化的改造建议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物理基础架构的基础上,充分对现有设备有选择的利用,实现机房资源的虚拟整合。
在虚拟化产品的选型上,可根据各自单位信息化基础架构和需求的情况,从硬件依赖、性能与负载、存储使用要求、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对比和分析、选择。其中 VMware的产品应用较为广泛,兼容性较强。下面以VMware为例,分析解决方案。
在硬件方面,根据需要选择性能比较高的、支持虚拟化的旧设备进行部件升级,调整配置;或是购置少量的新设备与旧设备结合使用。在虚拟架构中的每台设备上首先安装VMware vSphere的VMware ESX底层组件,然后通过vSphere Client远程控制,在单个物理设备上生成多个虚拟机(VM),每一个VM从功能、性能和操作方式上,相当于传统的单台物理设备。减少设备投入,节省机房扩建和改建成本,同时简化了管理和基础架构。
在软件方面,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软件跟硬件分离,用户不需要考虑具体的硬件实现,虚拟机安装好后,就可以安装配置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统,所需的应用软件等,实现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整合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安装在虚拟机上的vCenter Server控制平台进行管理、监控。
在客户端方面,延续原先的访问模式,对于数据交互等操作,等同于传统物理服务器上的访问模式,不会对用户有任何异样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对业务应用系统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2.2 方案分析
具体到每个单位的虚拟化建设,必须从各自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产品、较佳的方案。
单位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基本上都是分安全和生产两个区。安全区是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业务应用系统服务器先连接到安全设备上,再连接到局域网络;生产区的业务应用系统安全级别要求不是很高,无需特殊的安全设备防护,可直接连接到局域网络。下面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资源整合的虚拟解决方案。
(1)仅对生产区资源虚拟化方案。安全区的设备由于特殊要求仍延续原来的网络管理模式,本方案不考虑安全区中的设备,如图1所示。保持原有的网络结构不变,只对生产区的设备搭建虚拟化集群,由vCenter Server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将来随着虚拟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可以动态地增加虚拟化集群的规模,逐渐完善虚拟化体系架构。安全区设备与生产区虚拟化集群设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该方案优点是能减少设备的浪费,减轻机房的压力,缺点是资源的高可用性不强,虚拟化程度不高。
(2)对整个基础架构资源虚拟化方案。在该方案中,安全区和生产区根据情况分别搭建独立的虚拟化集群,由各自独立的vCenter Server进行管理和调配,安全设备不做虚拟,放在安全区集群的上面,如图2所示。本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高可用性,但没有完全实现虚拟整合,资源的利用率没有最大化。
(3)基于云基础架构的虚拟化方案。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云计算时代的来临,资源的整合变得更加理想和容易。本方案对整个信息化基础架构做虚拟化,包括安全设备在内,可根据不同服务需要搭建不同的虚拟集群,大大提高系统部署的灵活性,摆脱了对安全设备的物理依赖。同时,引入IaaS云管理门户,增强实施的适应性、便捷性,通过vCloud Director搭建云管理和部署门户,利用vCloud Networking and Security套件部署完整的安全防御体系,所有资源配置重组,最大化的利用资源,给用户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体系架构,提供无限多的可能。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虚拟化技术在提高业务系统的高可用性、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加强机房的统一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超群的优势,针对各单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比选择,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符合具体实际的方案会使资源整合的可用性更高、更富有活力。相信随着虚拟化技术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的加入,信息化建设必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钱磊,李宏亮,谢向辉等.虚拟化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A1):307-311.
[2]赵华茗.基于虚拟机的高可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J].数字图书馆,2009(12):18-24.
[3]鲁松.计算机虚拟技术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4]程伍端.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36(11):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