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后现代建筑设计

后现代建筑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1 09:18: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后现代建筑设计

篇1

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这种变化照射到建筑领域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前面提了,它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人类建筑活动总是是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的相联系的,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而是综合了诅多因素的影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即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社会要求而生产的。

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从物质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从底技术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产品也从标准化,定形化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生产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转向低能耗、服价值大、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战后50年代的“数量革命”,迈向70年代的”质量革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出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并出现信息化的同样,这些变化也反映到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领域,它促使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转变,这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渐取代了工业社会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消费型”的审美观逐渐取代了“物质消费型”的审美观。

到7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西方已由消费的一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告、设计等非物质价值,也占具商品价值相当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从求“量”转化为求“质”;从物质追求转化为精神追求;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多样化审美情趣的满足,凡此种种都促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的匮乏和严重的房荒而促使社会接受了现代建筑的话,那么在经济高度发达,甚至物质过剩的60年代,那种单一化和无个性的国际式建筑就再也无法适应新的审美追求了。另一方面,高额的“剩余资本”也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垄断财团也常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以图缓解经济危机。这些都有效地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各异的审美追求。

随着经济宽裕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际上还出现了一股旅游热和寻根热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又再次升温,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也先后登台亮相在西方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的知名度与“时髦性”是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而广告恰恰是引导社会审美趋势重要手段,凭借他可以创造高额“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其巨大形象而发挥独特的效果,他犹如商品,要以新奇的形象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广告,他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转贴于

篇2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着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是艺术美学、建筑学的重要分支。罗杰斯・思克拉顿被看作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建筑美学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但却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对丰富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发展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让很过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国内,不仅拓展了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形式还丰富了建筑美学的理论内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国际建筑理念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走出一条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跟得上国际建筑设计潮流的发展道路。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酒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于自然相结合的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

香山酒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那么“后现代”对中国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篇3

2、后现代形式适合当代人的心理要求

现代艺术纯粹抽象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早期工业化的需求,这种文化从起源就带有反人类的背景,将人们从圣洁的教堂里驱除逼入恶臭的工厂车间,将人们从对天堂的美好幻想中押运到残酷的现实中。将弯曲反复的自然曲线的审美流放到僵硬的直线形式。这种文化的背后是人性的缺失。传统文化内涵不是一种的直接的难于理解的抽象关系,而是一种亲切的、民俗的,内心真正需要的人文关怀。后现代实际上中和了这样一种矛盾关系,它可以将的现代文明形式与传统的文化内涵结合。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一种表象畸形的延续,目前短时间里满足了人们掩耳盗铃般的虚荣心。现代艺术终将成为历史,当代的文化对现代艺术是一种延续,也可以说是一种叛逆,在当代的文化体系里,体现了后工业的文明特征。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的感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非传统性,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置身于各种真实的和虚拟的多重的文化空间中,感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也可以在虚拟的时间中领略时间的变迁和展望。如此多的感受和体验,使得我们的审美体系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时间和空间中不在是单一的线性的感受,而是多种交错的复杂的感知体验。人们并不在乎这种体验的真假,不在乎这种文化的伦理性,人们只是一味的去咀嚼,并不在乎它的味道。我们千辛万苦的为自己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然后笃信它是真实的。“生态”这个词不应该只是存在与自然里,目前在人的文化意识层面,“文化生态”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且这种文化的可持续性,也成为了我们急需拯救的对象,恢复传统的文化观念,文化伦理成为了每一个民族需要面对的刻不容缓的课题。如果我们丧失自己的文化道德,作为一个种族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但是现实中这种文化的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了当下我国民族文化的标签。这种杂交文化渗透到了我们的发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心理需求。当下文化的审美也不是纯粹的视觉形式,逐渐的过渡到一种体验,一种综合各种感觉的深层的体验,成为了当下所谓的美感形式。欣赏者从主要通过审美知觉的视觉感知,过渡到通过身体的亲身体验去形成特殊的艺术感受,是除了视觉之外还要综合触觉味觉等综合的知觉体验。这是当代的艺术家需要去尝试和感悟的。艺术的语言体系发生了深层的变革,多角度的阐释理解一个本质的现象,文化呈现了爆炸式的罗列,没有答案成为了唯一的答案。

篇4

现代住宅设计中,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和大量的人工照明系统蚕食着越来越匮乏的自然资源。玻璃幕墙这样的高密闭空间,头顶上的荧光灯、镇流器和风机盘是不是病态建筑综合症(SBS)出现的罪魁祸首?建筑气候学的目的在于综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合理的利用气候条件,保证最大限度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不仅是节约能源的现实需求也是建筑适应人们现代生活中心理和生理巨大压力的考量。

米拉公寓位于巴塞罗那城市的一个街角,是高迪最后一座的受委托的私人建筑也是他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高迪曾说,米拉公寓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的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形式追随功能”在当时还未曾提出但高迪用他的实践书写着这样的话语。高迪将米拉公寓分成两个独立的出入口,从平面上看形成了一个环形和一个椭圆形。房间的平面形状几乎是完全的“离方遁园”,没有一处是矩形。整栋建筑一共八层,其中地上六层,地下二层,一楼为出租的商铺,二楼是米拉夫妇自住。三到六楼为出租住宅,每层的出租住宅布局和占地都不一样。顶楼作为调温和晾晒衣服的区域,整栋建筑包括30个烟囱,2个通风口,6个楼梯口室内空间复杂多变。

米拉公寓始建于1906年,于1910年建成。距今百年但室内不需要借助现代技术通风送暖设备,保持当初建成时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巴塞罗那地区的气候。米拉公寓处于地中海沿岸,夏季温和多雨,冬季炎热干燥。一,从1910年到2010年平均气候分析中得出,平均气温变化不大为26℃。日温差和季温差变化在10℃之内。二,分析降雨量和降雨日中得出,周年降雨量分布极不平均,夏季雨量充沛平均可达到115冬季雨量平均4;降雨日分布极其不平均,夏季各月每月平均12天,冬季各月平均每月仅有0.7日。三,根据太阳活动数据得出结论,日照充足且周年变化不大,雨季偏低而旱季偏高,但均值达到了每日8.4小时,日照时间充足。

利用建筑尺度进行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空间要求通过建筑围护结构降温,达到人体间接降温的需要。穿堂风属于风压通风,是从房间的一侧到另一侧的穿越通风,空气绕建筑流动,迎风面出现正压区,而背风面出现负压区。利用穿堂风的正负压力面可以有效地进行自然通风。因为没有空间死角的结构在空气流通时往往使空气自然流通。所以在设计之初,高迪决定不采用一般的室内通风和“恩萨克”(Ensanche)式的楼梯设计,选择了卡萨・巴蒂奥(Casa Batllo)建筑中创造的第二个建筑正面的设计方法。建筑的平面与空间布局和气流组织有极大关系,环形和椭圆形能有效进行内部风流动,加速自然通风的效果。14m的空间进深是空气自然环流的最大上限,从米拉公寓的平面布局观察不难看出,单廊和小进深空间组成了空间布置的主调。建筑物长度在尽量拉长,房间里隔墙尽量减少,在平面结构上最大可能调的流通,形成自然通风。把厨房和浴室这样易产生热量或湿气的地方,安排在下风向同时设计单独通风的路径。

烟囱效应

高迪将建筑的顶端完全变形,构筑大大小小宛如浪花、花瓣,实则是烟囱。世人往往流连于探究高迪建造烟囱形式,而忽视了烟囱本身的建筑功能性。烟囱效应也称热压通风是指利用高温差、蒸发冷却和大空间与热压通风增强通风效果的建筑气候学处理方法。高迪为了达到高大空间与热压通风的最佳效果,在高大房间、楼梯间处利用烟囱通风的升口布置在靠近地板和天棚处,同时出风口兼做侧采光的高侧窗。

天井的功劳

米拉公寓几乎每个房间都可以双面采光,光线由天井和外部街道引进来,作为交通、通风与采光的天井功不可没。天井的设计解决了公寓所需的小空间和大尺度建筑体量的矛盾。

解放墙面,大开窗

米拉公寓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另一个主要成因是高迪大胆采用柱式承重结构。设计解放墙面,减轻对墙的承重功能要求,墙面可以自由的移动,能够任意开窗和随意组织安排空间。在米拉公寓中就有许多可以自由移动的活动墙面,使空间富于变化和灵动感的同时利用了当地的气候因素。

人一生当中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空间过于封闭,高度依赖设备浪费了大量能源等问题。高迪的米拉公寓给现代建筑设计师带来了新的启示:

打破封闭空间,增加与环境的接触

密闭空间的压抑感让大量现代人产生心理上的严重不适,也成为各种疾病传播的有效途径。过分依赖现代设备的密闭建筑引发现代生活中的新问题,“空调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建筑设计中加大对自然环境的接触,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也扩大了室内活动空间。

完善建筑舒适度

提倡利用当地气候因素,不仅从节能角度考虑也是从舒适宜居出发,利用气候条件增加建筑与环境关系,产生紧密的联系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度日益显得重要。

篇5

论及后年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用老庄的哲学来回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是空穴来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米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建筑席卷西方的时候必然注定着后现代主义的发生。米斯・凡德罗崇尚“少则多”的原则,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盒子”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用单一的设计方式对付复杂的设计问题,忽略了人们的感受,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后现代的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许多人对后现代的兴起抱着一种排斥的态度,纵然,后现代的兴起确实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人们认为后现代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胡作非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见解并不能说完全偏激的。利奥塔是西方后现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从科学知识的后现展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领域的出现,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一种自现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学科间互不通约状况的出现。不同学科的不同科学家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言说不同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和隔阂。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统一的共同的语言甚至话题。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景观。一方面,各门学科知识越来越独立和自律,越来越专门;另一方面,各门知识之间共同的普遍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1]这只能说明各学科之间相通的语言已经逐渐消失了,但不意味着不可认知的东西就是必须要否定的。

的确,后现代给我们的冲击远远大于给我们的惊喜。举例来说,1984年,美国的建筑师约翰逊建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这一著名的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达大道,这位著名的建筑师把这座电话电报大楼的外表做成了石头建筑的模样。AT&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结构是现代的,但在形式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式。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性地对待装饰风格。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美国的电报电话大楼被成为对后现代主义最有冲击力的建筑。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中国的建筑设计起步较晚。当西方国家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运动还处于萌芽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重,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我国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向西方建筑模式靠拢。因此,我国刮起了一阵“后现代主义”风。

“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这就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崇尚传统,令一方面崇尚“胡搞”。近百年十年来,中国社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此刻出现在我们建筑师面前的后现代主义,使一部分中国建筑师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的捷径。因此,中国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是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2]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饭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与自然相结合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

但是,200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却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继国家大剧院的“鸟蛋”,CCTV的“Z” 之后,又一个崭新的建筑形象在北京诞生了。这就是耗资35亿元的“鸟巢”。它将后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孜孜追求表现到了极致。

它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了完满和成熟,一方面又给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拓展空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选择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从观念到形式结构西方建筑设计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再创我们古典建筑设计繁荣时期的辉煌。

注释:

[1]《影视文化学》,陈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39页。

[2]香山饭店坐落在中国北京建成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台北:新世纪出版社,2001.

篇6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设计思想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后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这两种流派是完全对立的,而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认为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与超越。因此,在对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工作中,对其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作一下综合性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产生是以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反叛面貌出现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性:

第一、艺术追求的差异性。作为建筑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向,后现代建筑思潮不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经济等物质方面的实际问题,它所关心的是建筑形式、风格、建筑艺术表现和建筑创作的方式方法等。这些方面固然是重要的,但并不能代表建筑的全部问题。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解决的问题则是全面的,它回应了在社会生活、思想上的各方面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应发展,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的更新以及建筑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满足现代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等重大问题,都为现代主义建筑所考虑到和努力解决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的建筑进步,是建筑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这一方面来说,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总体而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基调是崇尚机器之美的,强调现代主义的批量生产或复制。而与之相对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则试图重返人本主义,以实现人与自然、历史及机器的和谐交流情感,其作品的表现的是无中心的、不集中的、零散的、碎片的。

第二、艺术形式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和最主要的特征是功能主义。它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建筑成本的考虑。从早期的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建筑师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雏形,到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从德国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建立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经济效益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到米斯追求的“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的经典的主张,无不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功能主义的显著特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对形式和装饰的追求。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从文丘里主张建筑的复杂与矛盾的宣言,到詹克斯归纳的装饰主义的特征,从后现代建筑对形式的专注和纯粹的表面装饰,到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上的怪诞及对传统原则和秩序的颠覆,都表现了后现代建筑思潮的注重形式的立场。

现代主义建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即“少”为手段,以实用性为目的。后现代建筑则主要以审美判断力为主导,包容了实用目的,手段丰富多样,通过矛盾规律来营造多样性的艺术形态。

第三、艺术语言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禁欲主义,认为建筑作品的高度的装饰是美学上的反功能和腐败。它的典型结构是规整的六面体、高大的钢筋圆柱和玻璃外墙,致力于用纯正的建筑语言、标准的结构取代建筑的社会意义。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只有形式的精确性、艺术语言的严格性才是建筑的本质和意义。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装饰上的单调和极度的贫瘠,将建筑的装饰视为一种符号和标志,是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丰富的装饰的体现传统文化、地域与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脉等建筑内涵。它提倡建筑与城市的形象有生动的意义,使得人、建筑与历史之间产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唤起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语言较为单调,以纯几何手法和技术来代替一切手法,以实用性代替一切目的,甚至不免以样式和用途的简单来代替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所有主导,即以知性感性的形式功能来代替其他方面。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思潮概括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其包含的意思是,建筑的设计与实施两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建筑式样、风格的艺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建筑风格与所在城市的历史关联,等等。建筑是被自觉地作为一个符号设计的,它有着比较明确的意义表达。无论在其内部还是外部,除了功能和材料工艺等技术的必要性,建筑设计要有审美的安排。因此,后现代建筑思潮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较为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分析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差异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统一性:

第一、在功能方面,由于建筑艺术的独特性,其最终的目的是人居住的场所,建筑作品的使用功能在任何建筑运动中都不可能被忽视。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了功能的首要地位,而后现代建筑思潮更为强调形式的丰富,而没有将功能方面突出出来。这些并没有阻碍二者建筑功能的统一,它们的建筑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心理的需求。

第二、在材料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的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材料,可以运用于建筑领域,满足经济方面或是功能方面的要求。而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因而在一些新材料的运用上会有所差异。但建筑的基本材料,如沙、石、水泥和钢材,在任何建筑的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建筑都是如此。

第三、在技术方面,建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类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的发展,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形成了非常规范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无论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还是后现代建筑思潮中,总体的建筑技术都是相同的,有区别的只是某些细节的工艺手法。

总体来说,在建筑的发展史中,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这个共同的基础是近代科技文明所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积累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它们不应该被理解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而应该被理解成为现代建筑运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篇7

1.浅析后现代主义建筑与母亲住宅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设计界设计流派层出不穷,人们都在努力的找寻一种符合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设计形式。在各种流派的碰撞的环境下诞生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与此同时,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以他撰写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视为“后现代建筑的宣言书”。为了阐释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他设计建造了“母亲住宅”,成为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建筑和其理论的诠释者。

2.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审美

后现代主义大师文丘里对设计的理解是“二元化”的,对建筑的理解是复杂与矛盾的。他注重建筑本身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建筑环境所表达的内涵上,即对一种建筑情感的追求。他是用现代的手法把古典的建筑语言抽象化,运用到当时的建筑中,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全新的,而是在古典建筑形式基础上作的一定程度的创新。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后现代主义设计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采用装饰

文丘里说“既然在技术不先进的古代尚能运用丰富的装饰来表现建筑,而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为何还要拒绝装饰?” 。他认为:“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大批平淡的建筑少使人厌烦……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1]文丘里的这一思想直接表现在了他的建筑中。他采用抽象的传统符号来做建筑的装饰,创造出既富有内涵,又富有情感的建筑形式。

2.2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后现代主义的最注重的是符号的隐喻性,“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贴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2]建筑设计中,以其充满隐喻的符号思维将现实功能需求形式化为合乎人性、承载意义的“物”。 隐喻的过程即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3]后现代主义利用不同装饰与符号,其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单一的实用或审美,而是两种结合后带给作为符号动物的人内在的启发和对根性的物质和精神的肯定。从而实现这种传统元素的符号化来“隐喻”实现当代设计之美的独特价值。

2.3建筑的“二元化”

后现代在设计过程中,即是物质与精神双向引导的一种既复杂又矛盾的状态。后现代主义利用各种传统符号组合到建筑的物上,其实是利用各种符号本身的张力和互相的传染力来表达复杂与矛盾,这种“‘张力’是从物理学中借用的概念,它是指液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内部两个部分之间互相牵引的力。”[4]卡西尔在《人论》中这样表述,人类“更多地生活在对未来的疑惑和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回想中或我们的当下经验之中。它在人类生活中引入了一个相异于一切其它生物的不确定成分。”[5]而后现代主义便是在建筑中引入了一些相异的成分,使其建筑成为一个二元体。

2.4注重文脉使建筑与现有环境融合。

对文脉的注重是后现代设计的另一大特征,也是在后现代建筑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表达词。在建筑中即强调空间环境的整体及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为建筑注重地域性、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交流,通过建筑环境中的情调渲染,消除人与高技术之间的情感对立,找回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寄托,塑造出一个既合乎潮流又具有生态化品质生活环境。

3.母亲住宅建筑语言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诠释

文丘里说“这是我的母亲住宅,它有很多层面,运用了必要的符号来表达信息,体现了对建筑作为一种遮蔽物的理解。”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方式,它体现了文丘里所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以非传统手法对待传统“的主张。(见图1)

图1母亲住宅正面(Photo by Matt Wargo )http:///node/666

图2母亲建筑元素分析 作者自绘

3.1装饰与隐喻(见图2)

3.1.1拱门

在现代建筑,拱门只能表现为结构性拱顶。在这里拱门简化为一道弧线,隐喻古典建筑的拱券。这里利用古典对称的形式和传统装饰的抽象元素,具有隐喻的象征性意义。

3.1.2破山花

古代建筑山花上的装饰往往有着具体的内容,很多时候它们讲述了对神的理解。而文丘里创造性地在母亲住宅山墙是为了隐喻帕拉第奥式的对称,山花正中央留了一道阴影缺口,似乎将建筑物分为两半,入口门洞上方虽有过梁,弧线式的拱券,又似乎有意将左右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互相矛盾的处理手法。

3.1.3坡屋顶

住宅采用大跨度的坡顶形式,在传统概念中坡顶是可以遮风挡雨的符号,在这里的使用具有实际的排水功能。也是“家”的一种隐喻。

3.2建筑的二元性(见图2)

3.2.1窗户

外墙壁不同的位置设置了大小和形状不相同的窗户和穿孔,右边是以五个窗口正方形組成。但左边的则是一个小窗口和由四个方形所結合成的大窗口。这里窗的设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虽然在分割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但是在面积比例上卻是完全不同,这种 “平衡而不对称” 处理手法就是一种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体现。

3.2.2烟囱

在强调对称轴线的细部有圆拱、横梁和方门洞,在偏离轴线中心位置设置了烟囱,这违背了整体对称的外部形式,其实这也就是对称与不对称间的矛盾对比。

3.3文脉和环境

除了建筑装饰语言,主要表现在建筑色彩和材料上,文丘里说:“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该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植根于周围环境之中,能与历史传统引起联系。”[6]建筑位于美国宾西法利亚费城栗子山上,绿树环绕,环境优美,建筑从建筑外形到材料运用都来自当地传统,并与当地房屋的形式相协调;建筑采用暖色系黄褐色点缀白色,给人以温和高雅的感觉,创造了一种朴素无华的气氛,给人一种亲切感。与周围的绿色环境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扩大建筑的含糊不清和复杂性。

4.结语:

在母亲住宅设计中,后现代主义所采用的设计手法都显示出来,文丘里在设计中他把这些传统的元素抽象成一种装饰符号隐晦的表现建筑与人一样的内在情感。通过非传统的手法组合传统部件,用抽象手法运用传统装饰,从而表达建筑的隐喻和象征性。这些后现代主义理念的设计手法对当今建筑设计在文化性和传统性上的创造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5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6〔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P4

[2]本书编写组.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841

篇8

②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0―22页。

③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105―112页。

④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83―290页

篇9

二、建筑装饰的重要作用

(一)实用性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建筑装饰设计的主要目的也并非是仅仅为了对建筑物进行美化。建筑装饰设计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都是来自生活,同时也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而存在。也就是说,建筑装饰设计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实用性与功能性,所以,建筑装饰必须具有实用性与功能性才可以算是具有美学的价值。若建筑装饰只为美化建筑,那么其自身也不存在实际的使用价值,这种装饰设计也只是浪费材料,没有任何的美学价值。

(二)审美性

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人们对于建筑装饰设计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装饰设计不仅可以以单独个体的形式附加于建筑物上,还可以融入到建筑物中。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建筑装饰设计主要是使建筑和环境实现统一与和谐。这种要求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自身的逻辑性,同时也能够使建筑充分体现出力与美的结合,进而彰显出建筑整体的灵魂所在。除此之外,建筑装饰设计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也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美学价值以及审美的重要作用。

(三)表意性

装饰材料与装饰工艺的不同,对于建筑物自身显现的意境以及艺术氛围具有一定的影响。建筑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与符号进行融合,同时对建筑物中的砖瓦草木进行合理的运用,进而使得建筑的意境美更加明显,进而使人们感受到建筑装饰设计的强大文化魅力以及整体性的特点。就像我国古代的园林,其意境的美除了建筑本身之外,周围环境的美更加突出。在园林的装饰艺术设计中,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完美的融合与统一,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充分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建筑装饰设计的审美表达与表意体现

(一)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审美表达与表意体现

在对现代建筑进行装饰设计的过程中,表意与审美主要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同时,也与当下的潮流紧密相连,针对时代的变化而进行设计,不仅能够使建筑的功能性完整的保留,而且还可以充分的表现出当下审美理念与潮流。就像对流水别墅的设计,因为大多数的流水别墅都位于山林中,并且与河溪相邻。所以,建筑周围的草木以及溪水就可以为建筑提供动态的美感。从审美角度看,流水别墅使人们感受装饰设计审美的同时,还可以使其身临其境的感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与统一的美。从表意角度看,流水别墅的装饰设计充分彰显了当下主流的哲学理念,并且对建筑自身的文化内涵也有所增加。在西方的思想理念中,会受“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影响,所以,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就会体现出重视建筑审美,忽略建筑表意的现象。在建筑设计师的角度来说,事物只有有用才是真诚的,因此,这种理念与传统的价值观念截然相反。然而,在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中,装饰只是一种产品,受到技术的影响而显示出自身的价值与物质化,实际的作用只是对建筑物进行美化,并没有更多的内在品质。在经济角度看,装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对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工作,设计师果断的放弃装饰设计的表意功能,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建筑物自身的功能方面。但是,这种方式使得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忽视了表意的功能,而导致表意功能的名存实亡。

(二)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审美表达与表意体现

后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与现代的装饰设计进行比较,如果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重视表现建筑设计,则后现代的建筑装饰设计就是重视建筑意义的设计。根据后现代的建筑装饰理念,是可以通过建筑装饰品设计来充分表现个人以及历史传统和社会地位的。这种建筑装饰的设计与文字以及绘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可以利用特定的符号来明确的表现出建筑自身的含义。后现代建筑的装饰设计,设计师主要是设计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同时,基于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理念,针对部分的古典符号进行再创造与加工,使其具有时代的特点,进而保证建筑体现出后现代的特征。与此同时,也同样能够使建筑与外在的环境进行完美的结合。

篇10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建筑;行业现状;矛盾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 this concept has been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various forms, it is not on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ools of thought or style, metaphor annotation and more with a metaphysical.

Keywords: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industry status; contradic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国的各行各业更是以迅猛异常的速度前进着,有些是按部就班的加速,有些则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由自主的向前。在文化和科技的进程中,这规律同样不可避开。建筑设计行业作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型”技术工种,在文化领域和商业圈内都占一席之地。这里要谈的是一个流行了很久的流行词:后现代。事实上,由于其独特的时代含义和社会现象,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各种流派和主义的显著特质,那就是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它还将继续并更灿烂地“流行”下去。

“后现代”的历史与背景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进程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这是百科名片给出的后现代主义的阐释。而为什么称作为“后现代”呢?这里看看它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因此,它的出现和消亡也不能与其他类型的概念相提并论,事实上是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预说的,我们仅仅能在各种现象和已成事件中进行解构和抽离,在虚无中创造虚无。

建筑领域的后现代史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界的兴起大概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被视作后现代主义之父,虽然他本人并不认同这个称号。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 ”,“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基本雏形,也是后现代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在当时的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主义和流派在不断的产生,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渐渐大行其道。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型而又另类的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推崇和鼓吹,但是,由于其自身复杂深远的涵义,真正称得上佳作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寥寥无几,其中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的新意大利广场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但在当时却是备受争议,各业内人士对其毁誉参半,但令人惊奇的是,此建筑受到了普通群众的广泛喜爱。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界对后现代的真正理解和阐释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到上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格类型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各种经典的杰作也不断诞生,精彩纷呈。

我国建筑界的现代及后现代之路

我国近现代建筑设计的行业历程

谈及我国建筑行业的历史,其实是非常的悠久漫长。而且各个朝代的建筑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对于建筑的品质来说,独特的自我气质和时代赋予的时代特色,比美轮美奂的造型来得尤为重要。而总体说来,我国的古代建筑在这点上是卓越的。但近代中国战争连绵不断,国力大损,解放后更逢空前浩劫,不但无数的优秀建筑精品毁于一旦,更严重的是作为文脉传承的建筑设计同样遭遇了断层。而之后进入的八十年代,却又迎面来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浪潮,国门大开之后各种经济、文化、艺术思潮狂涌而入,让百废待兴的我们措手不及。而其时也正是世界范围的文化革兴,一方面是世纪之交的不断反思创新,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大力推动,各类文化行业也在飞速发展,设计行业亦如是。各种流派、主义纷纷登陆后,是被囫囵吞枣的解读,虽然有或多或少的皮毛学会了,也有凤毛麟角的精彩作品,但总体来说,是毫无体系章法可言的一锅炖。在这样一个全盘吸收的泛设计时代,这样的情形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无可奈何的。而这还只是在纯设计领域。

如前所述,在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文化艺术的纯粹坚持日渐式微,无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成为商业利益圈的其中一环而失去其所应具有的纯粹本质。作为本来属于其中一环的建筑设计又如何能幸免?建筑工程行业的巨大利润早就成为了很多人的眼中肥肉,而极为粗糙落后的流程体制中的漏洞简直无处不在,在缺乏独立公正的监督机构情况下,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利益角逐中的巨大竞技场。而作为其中最为意义深远的一环——设计,其所处境况的尴尬和不堪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只能让正确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更为艰难。

但必须指出的是,正是在如此尴尬和艰难的境地,所取得的成就更是难能可贵。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无数的优秀建筑师一波又一波地涌现,在一片混乱中苦苦摸索,奋勇拼搏,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抛开欧美建筑业界的参照,仔细研究我国现实,会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时至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民展开,设计界跟随着这股浪潮,步步为营地缓慢成长着。是缓慢,但是在成长。而我们还不能给各种建筑类型一个标准的定义,因为在脱离常用的世界建筑观之后的注解必然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国内的现代建筑由于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原因,在建成后并没达成预计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来主义的本土化进程的误读和偏差。设计规划和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施工”流程,其间包含方方面面的合同协作,必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配合,某个环节的漏洞和偏差都会对整个流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致命的。所以我必须指出的是,在一种新的本土环境来定义新的行业法则时,固有的——哪怕是世界流行的各种理论和规则,都必须受到本土化的洗礼,进行地方文脉的植入和社会现实角度的重新解读。因此我认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在近年来的发展和成长还算是基本成功的。

后现代建筑的本土化困惑

前面已经提到过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建筑的基础理论和历史背景,在此要提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定义相对于后现代本身狭隘了很多,这是建筑设计的行业特质决定,好处是对风格注解和思想分析更为有理有据,但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后现代这个概念里具有最大价值的精神内涵的脱离。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却又是一种类型的定义和注解,这种自我的矛盾是天生且必永存的,这同样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之一。关于这种矛盾,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我同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二元论。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的既实用又有趣。

人们曾经指责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渐渐认识到作为建筑本身来说,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很多时候确实大于其实际功用。而事实上,各种设计手法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设计表达,还应有更多的被解读空间。詹克斯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和建筑中的新古典主义》中曾经定义后现代的十大规则:

(1)“不和谐的和谐”,或“不和谐的美”。

(2)多元论。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是风格的多样性,对差异性、他异性和号糅性的赞扬。

(3)文雅的城市规划。

(4)人形装饰。

(5)回想。历史的延续性,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6)回到绘画,回到内容。

(7)双重译码。

(8)多义性。

(9)重新解释传统,与过去发生错综的关系。

(10)新的修辞格:“悖论,悖义法,朦胧,双重译码,不和谐的和谐,放大,复合和矛盾,讽刺,折中的引用,回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后现代建筑手法的全面解读,詹克斯从理论上完善了设计准则,也延续了后现代主义的精髓,虽然他把后现代主义建筑局限在新古典主义里了,但这种思维对我们有很大的鉴戒意义。

现代主义建筑土化进程已经是艰难无比的坎坷之路,对于更为深奥和复杂的后现代主义,是否会更为艰难和复杂呢?

答案恰恰是相反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化进程是一个迅速而急促的过程,其间的撞击交错却是激烈无比的。在此其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作出任何清晰的陈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纯设计领域,对历史文脉意义的认知和设计手法的艺术解构,在国内的设计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绩。而且还有值得庆幸的是本土建筑师们对时代特质的理解,和社会文化的解读,远远超越了国外建筑行业的普遍深度,这恰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特色。在此,当我们把两个线头牵出来,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居然有着同样的渊源。

有人会觉得无法认同,为何一种复杂的形而上下概念会在落后的本土行业中得到映显呢?让我们剔除现象来观察本质。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在于隐喻,映射,反语,复杂矛盾的统一体现。而我们的行业现状,具有的最大特色是:矛盾,体制对各环节的互相映射和互动,无法言说的潜在规则,表面装饰的学习或盲目跟风。从事物本质的发展规律上看,会发现两者在形而上的内涵中有惊人的相似。我们再回到事物本身,后现代主义对时代的牵引和修正,对已有历史的尊重,对当下的不盲从和质疑,正是我们业内所正缺失的重要品质。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们,能从最根本的思想内涵出发,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对现状进行重新解读和对比,对过去现象进行承继后的深度挖掘,对设计手法的各种元素隐喻的自然分配,在这样的一个思考和实践进程中,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现今的行业现状的适应会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这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马到成功。但这样的现象表征发展是合乎各方的自然规律的,也是各方的效益和立场得到基本保证的契合之道。

在后现代之前

后现代主义者否定永恒,认为在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这或许无法确定,永恒在观念上的模糊一直都是很奇怪地凸现着,一直都在被非法套用。但永恒有时仅仅是一个词而已。而从建筑来说,建筑可以追求永恒来作为标志导向——一个虚无的标志,追求虚无也是一种追求,总比混乱无序导致的不安来得自然。建筑作为服务于人的工具,与人类的生活习性和关系极为密切又相互影响。而在信息革命时代的今天,人类的生活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日趋多变和不确定,因此对建筑本身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此必须再次强调建筑的复杂和矛盾,这样的特质是实现其功能目的的重要法则之一。

篇11

象征艺术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的象征作品被认为很难理解,其具有抽象性,不具备一般的艺术形态以及规律。也有人认为象征艺术可以最直观的表达艺术形态,其具有美观性以及感官性,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态。这些论述都是象征艺术的一方面,这些解释并不全面,在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中有很多文化交融在一起,很多学科与艺术产生了内在联系,一些设计者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将象征艺术加入到设计作品中,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在建筑行业中,建筑物看似与艺术关系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中开始融入艺术元素,使建筑与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基于象征艺术的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象征艺术中,象征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与具体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象征艺术可以变现出人心理的变化,可以阐明实物蕴含的文化。象征艺术可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阐述,可以突出事物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可能稍显复杂,而且可能较难理解。很多象征的艺术作品是建筑设计重点研究的内容,其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将现实与艺术美感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建筑设计的综合性发展。艺术信息是象征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灵活提取。象征艺术中包含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元素,只有综合考虑设计要求,才能美化建筑形象,一定要与周围环境起到遥相呼应的效果,这样才不会使建筑显得突兀。

2 象征艺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包含多种内容,其不单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还蕴含着设计师的情感,蕴含着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的建筑还具有较强的纪念意义。建筑是人们居住的空间环境,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类型越来越多,其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将象征艺术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与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表现和象征手法,就等于使得建筑拥有了外部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内在的独特文化意义和价值,从古至今,人们经常会借助于某种特定的建筑来有效对一种情感和一种信仰加以表达和传递,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西方国家对于上帝的膜拜以及中国对大地、风水的信奉等等。

象征文化是象征意义的重要的源泉,图腾对文化的代表、宗教对文化的反映、民俗对文化的表现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就间接的为我国的象征性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兀素。中国所特有的易经文化与传统风水理论的关系,可以借助于数、卦、图等象征等传递方式对我国的园林建筑加以影响,而这也是我国古代环境艺术中象征性设计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和人文背景。

伴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艺术在建筑设计工程领域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检验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简单的说,在建筑设计中,艺术是指导建筑设计整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建筑设计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提高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象征艺术。要满足各方面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就要把象征艺术作为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把它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

3 象征艺术设计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是建筑工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要求设计师要根据工程的施工任务去规划,将工程中会发生的问题提前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措施。比如将施工过程中发生概率较大的问题做重点的提取和制定预防措施。所以建筑设计是一件预估性的工作,也是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全面系统的工作方式,它包含备料、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建筑工程的稳定安全实施提供保障。

3.1 再现性语义象征。象征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种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赞不绝口。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象征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3.2 非再现性非传统象征。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象征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