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1 09:18: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

篇1

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世纪期盼具有键全人格,较高文化素养,会生活、会创新的建设者. 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 与此相适应的最新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把“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 创新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从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为了教而教,转到教是为了学,教是为学生学习需要服务,教是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其次,要改变和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学任务. 本人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的点滴,谈谈自己的一点思索.

一、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构成“教”的人. 只有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更新了,潜能充分发挥了,“创新”才有可能. 如果创新性课堂教学不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开启教育之深邃奥秘,需要以新的观念为主帅、新的能力为先锋、新的方法为利器. 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价值,但应在新的理念下注入新的内涵. 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知识能力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教学活动的组织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标新立异.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只有以创新的理念,才能把教学的社会性、时代特色、民族意蕴、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精粹的沉淀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风格、手段、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个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导课,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因此,导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 因“疑”生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为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30,3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们顿时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 = 30角 = 3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 = 30分米 = 300厘米. 此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索,能否用同一个单位把上面的各式表示出来呢?于是有的学生得出了3元 = 3.0元 = 3.00元,3米 = 3.0米 = 3.00米. 我接着说:对于上述的几个算式是否正确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研究它们.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使学生急于探究 ,积极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2. 学习新知,贵在质疑问难,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 “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产生的.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需要有创新性的想象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生发新的见解,这是激发学生创新的重要条件. 尤其要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中,不相信唯一的解释,不迷信老师,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善于在不疑处生疑,点燃思维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如教学除数是25的整数除法简算时,我这样分步设计问题:(1)一个数除以100,商与被除数有怎样的关系?(2) 在 400 ÷ 25中,除数不是100,怎样使它变成100? (3)除数扩大至原来的4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为什么?(4)你能很快算出400 ∶ 25的结果吗?并说明算理. 这样由浅入深地巧设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难点上,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欲望. 这样巧设巧引,给学生创新留有余地.

又如教完方程的概念后,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我们怎样能得到这个未知数的值呢?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解方程上去了. 并由此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能在此回忆旧知,联系新知,为讲解解方程作好了精神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3. 巩固新知,训练多样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添砖加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突出以练习为主线,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所创新,并通过创新成果,取得鼓励性评价,维系创新的热情.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要更新观念,练习题型要做到 “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 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 的机械练习,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 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当我教完了表内乘法口诀后,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啊!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 秋游 时大家都要带食物,这次秋游的点心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买,不要再叫爸爸、妈妈买了. 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可口可乐4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苹果1元;梨8角;炸鸡腿5元;果冻5角……用30元买本组的食物,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得饱,又要吃得好. 同学们,用你们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种趣味浓厚的练习,不是靠多题量或复杂计算来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靠灵活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与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并进行创新学习.

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质疑问难的兴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扬起风帆

篇2

一、体验几何图形的直观性

案例:最新版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

课前让学生小组制作格子图和三角鱼的图形,要求格子图规范,三角鱼图形的大小与格子图匹配。

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分组进行了本节课活动的准备。

师:谁有好办法,能让小黄鱼和小红鱼重合。

生:小黄鱼向右平移能和小红鱼重合。

师追问:要平移几格呢?谁先猜一猜?

生1:2格。

生2:5格。

师:究竟要移动多少格呢?小组合作移一移,并把它画下来。

学生分小组合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移动的过程,小组一名学生移动小鱼,一名学生绘画。

师:如果没有小鱼卡片的帮忙,你们还能快速准确地数出小鱼向右平移了几格吗?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小组1:数点。(师板书:数点。)

生1:我们是看鱼嘴上的点,这个点移动了5格,我知道小鱼移动了5格。

师:谁也是用这种方法数的,说说你数的哪个点?(课件演示点移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小组2:数边。(师板书:数边。)

生:我们是看鱼尾上的边,这条边移动了5格,我知道小鱼移动了5格。

师:谁也是数边,你数的哪条边?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他们都移动的5格。)

师:(师再指剩下的点或边。)你知道他们移动了几格吗?(5格。)

师小结:看来物体移动时,各部分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都是一样的。只要找到任意一个点或一条边,数出它移动了几格,就知道图形移动了几格。

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是低年级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这需要一个非常直观、一个能够亲自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分小组体验平移和旋转,并用自己的方法说给同小组的同学听,从中发现有特色或易行的办法。在实物操作中发现平移和旋转的步骤,并及时在全班大组中总结交流。接着,再让学生丢掉手中的实物,把它画在格子图中。这一步学生继续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探索画图的方法,但仍有部分学生作图存在困难。这时,小组的互帮互助功能就起到作用,课堂中有的小组学生很耐心的将实物移动的方式和作图方法结合讲解给同组的同学听。通过同学的帮助,学生基本理解作图的方法,同时,其他同学也获得了成功。还使学生对这两种方法的操作过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体验几何图形的结合性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常用和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即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形象化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呈现方式。用数形结合策略表示题中量与量之关系,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如统计图)、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例如:中年级学生学习“求比一个数的几倍还多几(少几)”的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对“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理解不了,为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小组活动:

结合图形,让学生在小组说:有8个,的个数比的3倍还多4个;也可以说:有8个,的个数比的4倍少2个;

接着,出示下面的问题:

(1)有8个,比的3倍多4个,有多少个?

算式:8×3+4=28个

(2) 有8个,比的4倍少2个,有多少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