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理论价值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目标,根据校情、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教育质量更是一句空话。“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是针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研究。针对目前我校作文低效的现状,探索出适合我校学情的作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高效,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2)实践价值
①形成校本教学策略。针对我校的校情、班情、学情,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之健康有序发展。
②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通过作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收获,在研究中飞跃。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课题所达目标
①营造良好的作文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②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优化作文教学方式,有效、有序指导学生作文,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③扭转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作文写好就行,书写好坏无所谓。重视书写,重视写字课的系列安排,提高学生书写水平。
④通过自评、互评、师评三部曲批阅作文,使作文批改更科学、更有效。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积极主动地研究作文教学策略,训练的内容要有阶段性、连续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从而形成适合于本校学情的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课题主要内容
①摸底调查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②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作文习惯的策略研究。
③通过初中语文作文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的探索,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作文训练体系进行作文教学,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④针对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初中各学段(七、八、九三个年级三个学段)不同的作文教学策略,有的放矢,促进作文教学序列化。
⑤通过初中作文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师一言堂”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参与评价,使作文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也使作文教学由重结果评价走向重过程评价。
三、课题的实施
研究的准备:
组建课题组,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加强作文与阅读、生活及网络的联系,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从而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解决作文内容丰富、真实,有真情实感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实施:作文指导改革,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力求科学有序,全方位、多角度搞好作文指导,探索一条严谨、高效的作文指导路子,创建开放性作文指导模式。
1.作文主题上:七年级主要围绕正确感受生活、热爱生活进行训练;八年级主要进行如何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的训练;九年级则是培养深入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2.作文目标上:七年级着重培养观察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解决“想写”的问题;八年级着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解决“会写”的问题;九年级着重指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形成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解决“能写”的问题
3.作文内容上:七年级是感受自我、感受周围世界;八年级是学会观察说明各种事物和整理;九年级是思考自己、自然、社会、艺术和人生。
4.作文要求上:七年级不局限文体,要求内容具体真实、有真情实感,表达活泼流畅;八年级要学会三种主要文体的写作方法,内容确切、表达准确,行文规范,结构完整;九年级不局限文体,要求内容丰富,有思想有文采,个性要鲜明,表达要生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逐渐在教学中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有效性展开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通过改善教学观念和策略,真正地使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就具体以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实践为例,对实现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
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能够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导入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一文进行教学导入时就可以选用故事导入法,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前的几分钟内通过故事讲解出来,然后引出所要讲解的课文,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对实际教学内容的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影响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蒲松龄的《狼》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情景剧本,并通过分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狼和屠户两个角色分别扮演。在这样的情境演绎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全文思路进行清晰的把握,进而领悟文章的教学主旨。
三、 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其他学科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所有教育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学科渗透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与地理学科的经纬度知识相联系,通过这一知识对大自然的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八年级下册《死海不死》进行教学讲解时,也可以根据相应的化学和生物知识让学生分析死海形成的原因和死海对周围生态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 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和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探索热情,严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越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性和接受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受到初中阶段学生阅历的限制,语文教师在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尽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可以接受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便。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冬天的认识,并对济南地区的冬天加以想象;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将济南的冬天和自己思维意识中的冬天进行比较,从而把握济南冬天的特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众所周知,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语言、丰富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而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范本,它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已成共识。
如今,名著导读走进了新教材,如何运用导读教学策略,发挥名著导读课的导向作用,以提高导读的成效,这已成了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为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品读名著的导读教学提供了直观素材,可实际导读教学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源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在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略去了名著导读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也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亲身阅读,把名著的重点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等浓缩为几张讲义,布置学生反复记忆,以便轻松应对考试。
此外就是教学的随意性。大多教师缺乏名著导读教学的参考资料和实践经验,若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未能精心构思目标、内容与方法,那么名著导读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不容乐观。我校开展《以名著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时,针对本校2013年七年级350名新生进行课外阅读名著调查时发现:喜欢并经常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仅有10%左右。这反映出的是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避和漠视。
究其原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也是阅读名著的前提。但大部分名著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解挑战性,所以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更愿意看改编的名著、名著简介,甚至是教师整理的讲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种现状与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作整体思考,力求通过教师的导向突破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真正意义上走进经典名著,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设想
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应该本着教师引领激趣指导的目的来设计,促使名著阅读得以真正落实。
1.名著导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以激趣
名著导读教学缺乏系统,和课本讲读教学的繁复有关。最简洁的改变方法就是将名著导读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环境,将推荐的名著统一规划,设计好知识性、系统性较强的导读课型。
比方说,把漳州地区初中语文中考指定的名著作为例子来研究导读课设计。初步设想首先分类(七年级上学期:《伊索寓言》《西游记》;七年级下学期:《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八年级上学期:《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八年级下学期:《三国演义》;九年级:综合),然后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心理,按具体篇目设计能激发阅读欲望,又充分展现名著精神内涵的导读课,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从而深入理解名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此外,讲解教材中选自经典的名篇时也可引入一些精彩故事,如分析《出师表》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故事;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也可补充阅读相关的“七星聚义”等故事。这种课中拓展的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能激发课外进行相关名著阅读的兴趣,这就发挥了名著导读的作用。
2.发挥名著推介作用,以激发阅读兴趣
新教材导读章节一般分为内容概述、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等,目的是传递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大多学生仅凭兴趣粗略一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读章节,并合理选择相关书目推荐给学生。如,在教学《风筝》时,就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等因素,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尽力让学生接近真实而完整的鲁迅,从而读懂鲁迅。这时再拓展介绍《朝花夕拾》这部名著,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此时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名著便成了一件乐事,但要注意课外阅读量一定不能求多,要量力而为,体现阅读收获。
当名篇佳作的推介颇有成效,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所积累时,为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主动有效,可把推介工作让位给学生,让学生推介自己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最喜欢的名篇佳作,在课前5分钟轮流展示。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胆量,还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视野,尽力达到自己的阅读期待。
3.积极指导课外阅读方法以写激趣
若希望学生的阅读有所收获,教师自然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否则可能收益甚微。学生在短时间内详细阅读一部内容丰富的名著是困难的,那么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前言、后记、目录、背景和大致内容等,进而指导学生略读和精读名著,此过程中要注意做一些读书笔记,写写心得。
这种读写结合的读书笔记法是一种深化阅读,学生把书读深读透后,通过写读后感达到有效巩固。可以是自己写读后感,也可以看别人写的读后感,两者结合的效果更好。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咀嚼回味原作,进一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看别人的读后感,能对比观照自身阅读经验,逐步提升阅读鉴赏能力。这种亲近文本的阅读是在积极探寻阅读引领写作的道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巧妙创设各种有效活动平台以激趣
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可以考虑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名著故事会、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与作家对话、阅读名著交流、名著欣赏讲座、编排名著课本剧、名著人物对话表演、每星期一节的自行名著阅读课等专题性读书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诗书才华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导引,能帮助教师了解、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多元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阅读名著,真正爱上阅读并从阅读中受益,体现名著的感召价值。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经典名著阅读已成为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不可小觑。我们应有意识地整合课内外语文资源,积极构建名著导读课型,以名著导读激趣为把手,推荐名著阅读书籍,指导阅读方法,让兴趣带动学生主动阅读,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养。
社会变更和教育改革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过有效的语文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前提是训练思路构建,那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听说读写训练思路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听说练习,进行语文分段训练
虽然初中素质教育已经施行了很长一段实践,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初中教育体制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由于语文听说能力不属于语文考试内容,因此,一些语文教师不愿意在听说上花费时间,语文课堂上相应不会出现听说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目前,切实可行的语文听说训练方法是分段训练法,即教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听说训练。一般来说,七年级学生语文听说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敢说”,八年级、九年级学生语文听说训练的目标分别是“能说”和“会说”。本着这一目的,初中一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哪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擅发言,哪些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现,然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听说训练方法,如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不爱说话的学生回答,用积极的言语鼓励其敢于表达意见,表扬其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听说训练,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训练,培养其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八年级语文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适当调高听说训练目标,如让学生在敢说、愿说的基础上说出道理,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在九年级语文听说训练中,教师要加强表达技巧教育,教导学生通过适当的表达技巧(比喻、衬托、夸张、旁征博引)提高语言说服力。
二、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要想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为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提供良好条件。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宽广的学习空间。如在新学期班干部竞选时,让学生上台做自我介绍并发表竞选宣扬,明白语言的实用性,掌握更多的语言使用规则。同样,在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中,语文教师也要关注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课外知识、课外训练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内外知识、课内外结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教学中,教师可先进行朗读示范,并在阅读前面布置“听”的任务:文中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春风、春雨、花、鸟),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情感和语速,用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听的印象。在结束“听”的任务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口头演讲,讲述自己眼中的春天具有哪些特征,让学生在讲述中掌握更多说的技能。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作文“我眼里的春季(季节)”让学生接触、观察、亲近大自然,并进行仿写、写作训练,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听说读写交叉进行
在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是相互独立而又联系紧密的四种语言能力。语文教学涉及的材料极广,它也会涉及多种语文能力的运用。初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穿插综合练习。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美文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的诗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进行美文美读,通过有情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乐听”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所描绘的诗样的意境,让学生在倾听和体会的同时陶冶情操,感受语文文字之美。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进行听说训练,并在朗读结束后设置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听说读写任务。如在讲述《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美文美读教学,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章节进行改写,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当然,教师可以深挖教材,寻找可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资源,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然后让学生合上课本,展开丰富联想,讲述图片中的内容,描述少年闰土的模样,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再次重逢”为话题,让学生以作文形式记录成年后的闰土和鲁迅见面的情景,讲述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为学生提供练笔、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契机。
综上所述,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构思听说读写教学策略,积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1-02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共有古诗词曲90余篇,古文40余篇,占据了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诗文有着深刻隽永的内涵、言简意丰的语言、丰富饱满的情感、灵巧多样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有意识地以“积累、感悟和运用”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
一、变“死记硬背”为吟咏诵读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古诗文时,只要学生会读、会背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对古诗文的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诵读和品味,忽略对丰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削弱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诵读古诗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造成教学的低效。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说:“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学生反复吟咏古诗文不但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爱莲说》为例,笔者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独自背诵课文的做法,采取吟诵法进行教学,师生共同在幽雅的乐曲中声情并茂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形象:莲之生长及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之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从莲之形象体会到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通过转变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变“一味灌输”为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依赖教参的现象较为严重,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简单机械,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翻译到位,学生在课堂中奋笔疾书,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种一味注重灌输的“说文解字”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灌装文言文知识的容器,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了古诗文教学水平低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①指导学生学会读注解。古诗文言简意丰,即使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在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释。初中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中给出的注释,就能解决古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这样在阅读古诗文时才能达到“了解内容”这个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除了看注释,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应动手查阅工具书。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还要勤查工具书,如掌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的使用方法。③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地质疑,在质疑、思考和探究中深入解读文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寻找桃花源”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刘子骥去找桃花源?他为什么“欣然规往”?他寻找桃花源最后“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对此,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虚写,说刘子骥“欣然规往”,带给好奇的读者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桃花源”这个地方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通过对课文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变“重言轻文”为文言并重
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习惯于把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目标,试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而忽视了古诗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了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初中古诗文的教从对“字词”的教学转变为对“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对作品给出合理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学生在疏通课文、理解文意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即读了“ ”(原文),我看到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看到了一个不为功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句的含义,还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体会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从深层次上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文”与“言”割裂开来,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避免出现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现象,而要做到文言并重。
四、变“架空分析”为主动参与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重言轻文,只注重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这种架空分析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的方法是,变教师的架空分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架空分析变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②营造轻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对照文中的注释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尽量少讲,只对学习重点、课文难点加以点拨和指导;课后,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盲点、弱点,并给予释疑。③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于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学习自信。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由于课文生字词比较少,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如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句的,也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各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变“题海大战”为活动体验
为了巩固古诗文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反复做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把握。比如,记忆古诗文时,可以利用“画”“唱”“对”“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记忆古诗文。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使至塞上》时,文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美丽的风光,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根据诗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学唱歌曲来记忆课文。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课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研讨会、古诗鉴赏会等活动,让学生受到“实战”锻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六、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积累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86-1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这不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还要注重和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需要注意,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统一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得以工具性为基础。
一、关注工具性的作用,为人文素养培养奠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再渗透人文性,才能让语文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不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会被架空。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工具性对学生的发展作用。语文是基础性、综合性课程,也是和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以阅读教学为例,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句子、段落也无法读通顺,文章内容也无法理解,那么,又如何在阅读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呢?再如在写作中,如果学生只是记流水账,无法将一件事表达清楚,无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或者说,如果学生连基本的书面表达也无法做到,读者又如何从学生的作文中去了解到他的思想和感情呢?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就成了人文素养的基础。
其次,要注重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新课改下,一些教师关注了人文性却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结果变成了形而上学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光是懂得道理,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如何去实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就需分清两者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在语文教学中,以工具性为基础,注重人文性的渗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
人文性的培养必然和课堂教学无法相割裂,且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来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注重问题情境中渗透人文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是富有人文性的过程,在课堂导入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人文性,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基础作用。如在七律》、《组歌》、《老山界》、《草》、《》(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等课文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呈现过程中的一些图片、视频资料导入新课,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当时的艰难,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样的导入,更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要注重在课堂提问中渗透人文性。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借助问题不仅能较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也能通过问题的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推动课堂的发展。在提问中渗透人文性,要注重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层次性展开。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教学中问题“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联系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通过对四个问题的探究,理解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的高尚品质,在讨论中学习,学生也备受感染,人文素养培养孕育其中。
三、注重结合生活拓展,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性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需从课堂中来,走出课堂,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在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能脱离了课内教学,而要有机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通过课外拓展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在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以讲童年故事、搜集童年图片、写童年乐事等方式来进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童年的美好。如在《柳叶儿》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回家吃吃苦菜、周末和家长一起去挖野菜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在去感受艰难的生活。同时,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如在《敬业与乐业》(八年级下)的学习后,以“作为一个学生如何敬业和乐业”为话题,让学生在话题讨论中来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以工具性为基础,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合课外拓展来进行,多管齐下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17-01
从初一到初三,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更辛苦,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初二学生写作文与小学生相差无几,有的只能写一二百字。学生普遍反映,作文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所以,学生升中考的语文成绩也因此一直徘徊不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已持续多年而没有丝毫进展 ,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认为,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必先提高作文的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
一、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字写得太差,文章思想内容等无论多么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因此,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本人在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写字训练,考试作文分数就相对高出同类班级几分。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天的功夫是不行的,因此,有必要从初一入学时就开始训练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字写好了,学生的作文分数能够提高4-5分。
二、七年级巩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七年级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2、广泛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0万字。而且他们的写作素材来源除生活以外,就是广泛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吸取营养。语文教材的容量非常有限,教师要广僻途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用心去领悟,并将所悟的东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从学生进入初中起,我们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进行10到20分钟的课外阅读,读名家名篇,也读同龄人的优秀习作。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初学时,扶他们上马走一程,在他们有了一些基本经验后,再鼓励他们策马扬鞭,大胆前行。
3、七年级,巩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
学习写人篇,训练重点为“描写人物的方法、怎样使人物血肉丰满”。同时,结合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写作,训练重点为“抓住事物的特征、根据说明中心,合理安排说明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八年级重点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
八年级作文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训练重点为“观点与材料、论题的展开、议论文语段的结构。”
这里主要以“议论文写作训练”为例介绍作文系列训练规划。学生初写议论文,常犯的毛病有观点不明、对观点缺乏应有的分析、观点与材料不一致、思路不清、论述无法展开、结构不完整等。针对以上薄弱环节,我们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把议论文的写作要素分解成若干系列,分项训练。分项训练结束后,再综合写作完整的议论文。
在“观点与材料”专项训练中,由于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所阐述的观点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思考、推理的过程并不复杂,所运用的材料往往也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但初学议论文写作,往往会犯观点不明和空泛、举例不当、堆砌事实、缺乏分析、观点和材料不相吻合等毛病,不能对观点和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组合。因此,我们又把“观点和材料”分解成“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用材料证明观点”、“事例的表述”和“观点和材料中的纽带”四项进行训练。
再如“议论文语段的结构”专项训练,议论文的结构以“总──分──总”为基本结构模式,在根据教材的结构训练其变式,如“总──分”、“分──总”、“起承转合”等。语段训练也讲究结构,而且与议论文篇章的结构是相似的,或是演绎式(观点──材料),或是归纳式(材料──观点),或者两者的结合(总──分──总)。
通过几次专项训练,让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基本结构和基本思路,从而达成初中阶段会写简单议论文的训练目标。
四、九年级加强综合训练
写作训练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写情绪,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归类,并开发一些微观的教学策略进行分项训练,分中有合,互相联系。而九年级下学期的作文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和提高,是在内容上的逐步加深,形式上的变化和创新,技能上的温故知新,达成文体和训练内容的系统化。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1]不难看出,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途径,把握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紧扣他们的知识基础,有效利用阅读教学提升语言能力是关键。
什么是语言能力?我以为,就是听、说、写的能力,会听、会说、会写就具备了语言能力,而听、说、写归根到底是理解、表达和创造语言的能力。在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关于情感教学,有很多的定义和比较宽泛的运用。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旨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因素为教学所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身心合一、神形具备,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注重以下策略的运用。
一、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计划策略
每个人情感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状态,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形式随着各人所处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将自然存在且不断变化的情感因素有目的地聚集且赋予明确的指向,是需要一定技巧和功力的。要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提升语言能力服务,需要实施计划策略,即挖掘情感源、找准兴奋点、拓宽培养面。
挖掘情感源解决的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从何而来和需要调动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源自老师,因为老师是情感教学中情感生发、流向的唯一掌控者,只有老师知道具体教学活动中需要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指向何处、落脚何处。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较学生丰沛成倍的情感力量。因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在充实学生智力生活和增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才会闪耀出光彩来”。[2]
找准兴奋点解决的是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和积聚问题,也就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阅读内容蕴含的情感力量,以精准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相应情感,达到身心合一、神形具备的感知境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徐志摩《泰山日出》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围绕诗化语言的力量,以向往光明和自由、热爱生活为情感基准,调动学生好奇、向往的情感因素,达到理解诗化语言的教学目的。
拓宽培养面解决的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问题,除语言能力的培养外,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还承载者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态度、思想方法等的培养任务。要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成长的角度,确立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培养视野。如此,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才不至于被误读、忽视和孤立,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进而真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服务。
二、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执行策略
在初中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学的执行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策略,分别是设置愉悦的教学情境、培育和谐的教学关系、追求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紧扣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借助情感力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愉悦的教学情境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愉悦即高兴、快乐,愉悦的教学情境指的是为师生双方共同心甘情愿地、目标明确地完成教学活动营造出的一种氛围和课堂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情感才有可能生发、聚集和归于具体的指向,学生、老师才有可能产生情感共鸣,师生也才有可能在共鸣中达成共识,取得教与学的共赢。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愉悦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简单化了的字面意义上的高兴和快乐,而是师生双方根据阅读教学的情感需要而付出的心甘情愿的专注和投入,这种专注和投入有时候会以悲伤和庄重为基准。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边塞诗歌四首》的阅读教学中,愉悦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基调就是慷慨悲壮、矢志不渝的一种情怀。
和谐的教学关系是情感教学的根基,但和谐教学关系的培育不在课堂内,而在课堂外。和谐的教学关系实质上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日常的师生关系是否健康、融洽,决定着课堂上教学关系是否顺畅、和谐。尤其是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人格的认可、学识的感佩、情感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情感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培育融洽的师生关系放在教书育人的战略位置来对待,从而更好地为高质量的情感教学、为营造和谐的教学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感同身受是情感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在情感的催化下感知知识、升华思想、实践真知的情感基础和教育感化过程。当阅读教学中通过情感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触摸到情感棱角,体验到情感力量,感同身受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冲击,达到身心合一、神形具备的感知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反思行为,情感教学就真正达到了目的。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列宁格勒的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一具小棺材在街头踉跄,小棺材里躺着她冻馁而亡的孩子。没走多久,年轻的母亲也冻僵在街头。人们看到僵卧的年轻的母亲衣服是那么的单薄,也看到了那具简陋的小棺材原来是用旧铺板钉成的。”单就这段文字,如果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的方法,为之注入情感教学的元素,如幻灯片、背景音乐烘托、充满感情的示范朗读,等等,就会将每个人带入一种悲伤、凄凉、怜悯的情感境地,随之而来的是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对高贵人格、强健精神的肃然起敬。
三、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调控策略
阅读教学是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我认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实际,调控好情感教学中学生认知、体验、感化各个阶段不同的“情感度”至关重要。
情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情感投入都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面对新知识,面对情感投入,都有一个认知、体验、感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情感教学中,要紧紧把握好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的逻辑递进,做到掌握知识和分配情感的双重调控,使学生释放恰切的情感力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高原,我的中国色》一文,在阅读教学的情感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历史―现实、耻辱―忧患”的知识脉络,准确调动“忧虑―悲愤―希望”等情感因素,将学生置于感知历史、反省屈辱、创造未来的教学情境中,达到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恰切地运用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加以研究,且因人、因地、因内容而宜,不容忽视的是它在语言教学中作为教学手段的作用和分量。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教学的需求,情感教学会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02-01
语文教学由字词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学段(7~9年级)中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面对认识汉字范围缩小的趋势,识字教学有被忽视的倾向。选择一种合适的基础字词教学策略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一 字词教学策略的认识误区
1.体现在超越学生认识理解范围
读者对作品中字词含义的真正理解,不仅与语境和读者的语言基础有关,而且还与读者的生活阅历及认识能力有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超出学生生活阅历和认识能力的词语不一定都作为“关键词语”强求学生理解。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自然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都将“似乎确凿”作为重点词语。然而,不少学生表示难于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而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景物时,用了许多形容词和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百草园景物留给一个孩子的深刻印象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这些词语接近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易于理解,应当作为重点词语。教师应明确语文字词教学的导向,使学生感到学习字词不仅是一个记忆的过程,更是一个理解的、有趣的、创造的过程。
2.夸大字词的表达作用,强调字词的“唯一性”
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理解课文,还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都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喜欢强调课文中关键词语的“唯一性”。久而久之,学生在“权威教材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名家作品尽善尽美,不容怀疑。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了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脱离具体语境讲解词语
不少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词语教学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使词语讲解脱离了具体语境,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把握,从而影响了学生理解课文。适应语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字词教学中,始终将教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目标,使语文字词教学早日走出误区,焕发出新的生命。
二 字词教学策略的选择
字词教学的策略,执教者在选择上因字词而异,合理选择适合的解读方法和手段对文本的字词教学才会出现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感悟,形成立体建构的态势,从而为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提供了全新平台。
1.音形联系策略
音的联系是就多音字而言的。由于汉字中有不少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这就增加了汉字读音的难度。比如由“隽秀”的jūn联系到“隽永”的juàn,由“悄悄”的qiāo而联系到“悄然”的qiǎo。如此学生就会掌握相当数量的多音字,在阅读中就不至于读错。汉字中有很多形体相似的字,这些字形体差别细微且意义不同,书写或运用时易出差错。用联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形似字,并引导学生加以比较。
2.词义比较辨义策略
要告诉学生这些词语彼此之间有哪些异同,使学生在理性辨析的基础上准确掌握词语的用法。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中分别用了“浓烈”和“强烈”这一组近义词:“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教师在讲解时结合它们的语境,指出两词虽然都是形容词,都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浓烈的“浓”形旁是水,常用于形容气味或颜色;强烈的“强”是指力量大。所以文中在形容枫叶的颜色时用了“浓烈”,在形容绿叶和红荷的生命力时用了“强烈”。这样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就能较好掌握了。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可以把本文中的词语与学过的近义词语相比较,这样,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又便于掌握相近易混的词语。
3.字词释义类及策略
词语的类及就是将某一字或词语联系到与之相关的成语,进而了解其义。比如《绿》一文,由“我又掬你入口”的“掬”类及到“笑容可掬、憨态可掬”。也可以用学生熟知的或容易读错、理解错的字联系,比如由“差(稍微)可”、“差错”的“差”类及到“差可告慰”、“差强人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等。整个过程,除了教师做必要的引导之外,可引导学生进行训练,激发兴趣,扎实基本功。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想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学习者。
读书学习是一个人终身修炼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钻研教材,钻研大纲,研究学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实行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而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有选择地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核心,大胆取舍,灵活处理,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所说的伸缩度和弹性。新教材中,留给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多了。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应做好钻研教材、钻研大纲、研究学情。
钻研教材。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组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大的主题,单元中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教师应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学会自己钻研处理课文,根据学生实际,安排课程顺序进行教学。我教七年级及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时,非常辛苦:作家作品、实词虚词、文字通假、文言句式、朗读翻译、思想内容,几乎面面俱道。但效果并不太好,有时你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后来我只得学“聪明”了。教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时,先讲三个专题:(1)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 初中文言文涉及的知识点;(3) 一堂文言文学习的示范课;然后,把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按作者生活的时代顺序,把文言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忙起来,他们忙着查资料、归纳、梳理知识,他们各司其职乐此不疲,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钻研大纲,不但要研究大纲本身,还要收集历年考题,纵横向比较考试发展趋势及不同地区考点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研究学情,教师不但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此而言,教师的角色是研究者。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目标,立足实际。在准备教学的内容和设计教学难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尽量做到既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识,突破难点,又能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保持足够的兴趣和成就感。
二、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能力
新课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何授之以“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构建民主课堂。追求语文课堂的完美,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愿望。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学习,“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走向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体现开放平等。老师在引导、点拨上让学生在个性张扬中尝试成功,让学生的精神境界、个性品质和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同步的提升,让学生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
第二,要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改善和优化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优化的教学流程的选择和完善对于学生学习能起到便捷、适当的作用,也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一个生成过程。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束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语言能力。
第三,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报刊、影视、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素材,以灵活的方式进入教学流程。在教《云南的歌会》这课,我采用竞赛、表演式教学,上课之前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搜集不同民族的民歌,及查找云南相关的民风民俗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有趣的、精彩的演唱,赢得阵阵掌声,我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激发了其求知欲望。
三、 整体提高综合素养
课改中,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融会贯通多门学科特色的综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的教师,教师的角色是研究者。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对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在考试中也是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占有较大的分值。很多农村学生由于平时阅读较少,知识面狭窄,在阅读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受到农村学习条件的不足,不利于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坚持长时间的训练,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后,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才,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去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实现精彩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提前做好备课准备工作。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认真备课。首先,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难点在哪里,提前设计好教学方向,明确想让学生学习到什么。备课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预测,预测到课堂上学生能掌握到何种程度,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传授。其次,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课文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好详细的教学方案,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较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钦差大臣》一课时,教师自己首先应认真研究戏剧的有关知识,熟悉戏剧语言,领会人物对话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步步深入直达的,然后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熟悉课文内容,深入剖析文中人物的性格,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戏剧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和作用,作者的批判态度,戏剧内容的剪裁以及情节的发展结构。只有教师引导有方、主导有向,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志。”只有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初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教师应以平易近人的风格接近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和表扬,降低学生对学习语文课文的畏难情绪。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原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采取各种新颖的教育方法,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我有一个梦想》时,要想让学生体会演讲词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声音轻柔、语气舒缓)。特别是“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一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农村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普遍都不喜欢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很难,太枯燥和生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对阅读充满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小游戏(如组织学生进短剧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以及抢答竞赛等)来开展阅读教学。
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入手之外,还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要“心中有纲”。在学生找出文章的大纲后,教师应先要学生清楚整篇文章写了什么东西,然后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确定一个要表达的中心以及写作的顺序,最后再指导学生去分析课文的每一个问题。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废墟的召唤》时,教师首先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来逐层分析课文内容:(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经过这样不断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
五、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依靠课堂的讲解之外,还应该借助让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记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写读书笔记,在课下自己阅读时也要写读书笔记。如要写出自己在阅读完每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对作者的写作思想有何体会,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借鉴什么。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思考,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知识,这只能是填鸭式的教学,很难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此外,学生在写完读书笔记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检查,并对学生读书笔记进行批阅,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书写读书笔记。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着眼成才,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来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以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