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发展方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安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工业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专业市场和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显现出公路经济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公路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公路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 公路经济的作用
公路经济,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公路具有集聚效应和热地效应。依托公路,带动中心城市、城镇、乡镇的建设改造,再使之成为公路网络上具有辐射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用的经济网点,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得以充分体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盘活了城镇土地,繁荣了城镇商业。特别是各县区依托公路建设、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多方聚集旗县区城人口,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路经济,提高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公路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当地与外界的距离,增强了非公业主的信心,带动了专业市场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商贸流通创造了条件,沿公路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类特色产品“大市场”蓬勃兴起的喜人景象。
公路建设,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就业。公路建设可直接带动40多个产业共同发展,最为密切部门是: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公路建设投资1个亿,平均增加就业机会1900个,钢材用量950吨,水泥10750吨,沥青1300吨,可产生9.38亿元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2 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2.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3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3.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3.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只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带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腾飞。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向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完善转变措施,建立转变机制等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人员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公路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快公路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有着它自身独特的优点,与传统的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方式显得更加灵活、便捷、高效且其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公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普遍。就我国公路发展现状而言,公路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只有加快公路建设与发展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需要。因此,探究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式尤为重要。
二、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一)观念与意识的欠缺
许多问题出现在公路经济发展转型当中,需要我们去摸索和解决。在现阶段,我国管理层普遍缺乏采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意识。许多单位普遍存在对于目前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没发现、不重视的情况,更没有去对公路经济进行整改与创新。只满足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却没有意识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且大多数公路管理部门缺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更没有领会到公路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缺乏合理完善的转变方案
一个完善合理的转变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当下,许多公路管理部门缺失科学合理的转变机制,使得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难以高效开展。从相关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当中,存在着步骤混乱、利益混乱与工作方式混乱等一些问题。由于转变机制的不完善,许多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够好,监管不严格,因此工作效率往往较低。由于缺乏针对地区的经济转型方案,在实际的地区经济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方向,在实际经历转型过程中容易发生调查研究不足而引起的发展不匹配甚至是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公路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着公路建设重心不明确、各项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家的公路建设大多以建设与经济上的投入为管理工作的重心,而对于后期的运营管理、经济收入管理以及后期维护都缺乏重视,因此发展很不平衡。而发展上的不平衡当然就会使得整个公路经济的转型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够实现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
目的。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
现在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方式停留在过去较为落后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速度慢,直接影响了公路的经济发展,因此想要推动公路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首先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类型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数量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的具体贡献,并研究相关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公路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将这种关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明确各种经济发展方式对公路建设发展的作用以及公路建设发展推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加适合现在社会发展情况的优化发展方式。加强地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地区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解决以往存在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导致的发展动力不足同时引发公路经济发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二)制定专业的经济转型方案
国内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第一产业而对其他产业的重视程度较少,这就导致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同时相对落后的问题,而现在的地区相关部门也没有针对现有情况来制定详细的经济转型方案,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作出改变。首先需要考察当地的主要经济发展类型和发展情况,同时结合当地的公路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资源情况、公路发达程度以及实际开发程度来制定相应的经济转型方案。经济转型的方案需要当地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避免由于单一部门制定经济转型方案而导致方案的不全面性和不客观性,也需要根据地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来不断修正相关方案,保证经济转型方案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并发挥作用,并对相关方案影响当地公路建设发展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作出相应研究,保证相关方案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整体实力的
提升。
(三)加快公路建设
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公路发展,为公路的建设提供了建设的条件和资金,同时公路的建设也会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过程中,公路建设也会同步推进。加强公路建设需要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制定,如地区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可以加强相关区域的公路建设来发展地区的旅游业与服务业,对于传统的第一产业进行转变并提供发展的条件,同时交通的便利为地区发展新的产业并提供相关的资源、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提供了可能,可以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来作出有效的指引。地区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有效地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模式不科学的问题,同时公路的建设也为地区的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建设地区公路并利用带来的优势和实际利益进一步推动公路的建设,在公路的实际使用中创造更多的公路经济收益,为公路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四)地区发展实例
陕西省西安市某一地区长期以来依靠种植业与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维持地区经济发展,但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与速度都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为了摆脱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该地区对现在经济形势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于2014年修建了高速公路,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而以传统农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新形势,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该地区经济转型为公路的使用提供了推动作用并促进了公路经济发展,最终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地区的经济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公路建设的重视程度并在推进地区经济转型中发挥公路建设的重要作用,将传统的低产能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确保地区的经济和其他方面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青州市公路局)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01-02
2009年,中国GDP总量33.53万亿元(约合4.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5.6%,居世界第二。这些闪亮的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前期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数量型的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汲取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陷入“发展陷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一、三个需要避免的“发展陷阱”
(一)西班牙幻影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权力支撑的财富会终成“幻影”。西班牙曾经是欧洲乃至世界第一号的经济强国。特别是在1521―1600年,西班牙强盛时期,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西班牙一样垄断了如此集中的贵金属。然而,潮水般涌入的财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 没有形成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形成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资产阶级,因而,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制度演进。这些黄金白银流入君主和贵族的手中,腐化了王室,摧毁了产业,彻底动摇了这个帝国的根基。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西班牙此时只扮演了“过路财神”的角色,成为“黄金漏斗”。
“西班牙幻影”说明,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进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是昙花一现;不激发和维持人们的创新力,一个国家的繁荣就不会长久。
(二)拉美陷阱
所谓的“拉美陷阱”,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
大部分拉美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受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到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突破1 000美元大关,有的国家人均GDP达到1 500美元左右。在短短的十多年内,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 000多美元,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
然而,“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80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90年代后期,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90年代,拉美国家GDP和人均GDP虽然略高于80年代,但远远低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奇迹”时期,以至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三)日韩困境
日本是世界专利大国。在很长时期里,人们一直认为日本只是一个极善于模仿并消化吸收的国家。究其原因,这和日本专利的类型是有关系的。日本专利大部分是二次专利,或者叫派生专利,这种专利是在引进欧美国家的原始专利的基础上,经过再创新而形成的。这样的专利需要依赖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持,每年全世界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50%属于美国,40%属于欧洲,因此,日本的基础理论严重依赖欧美。这一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传统产业和核心技术由欧美国家向日韩转移,由此造就了日韩的飞速工业化,使世人震惊。9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某些结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进行了重新诠释,因此,在信息技术上,欧美不再向海外,主要是日本转移其核心技术,从而使欧美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居于垄断地位。此时的日本经济就缺乏了基础理论的支持,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创新源泉。日本从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一路走低,其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韩国的现代公司、SK集团也纷纷出现经济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日韩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这和这类东亚国家缺乏作为经济大国所拥有的技术支持力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一个个“大企业和超大企业”缺少创新、创业的激励,技术多停留于模仿层面,缺乏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得原本飞速发展的日韩经济陷入了泥沼之中。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根本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外部性理论到产权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现实资源环境挑战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经济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依托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即三个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提高和各产业内部以及各产业之间的优化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因此,应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避免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由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发展的进程。第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成长链。第三,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国际上跨国资本继制造业转移之后向中国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而且是扩大“内源性”需求、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不仅在于片面追求外延扩张,而且在于资源的一次性使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 为原则,使 “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往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须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企业层面,打造循环型企业;二是区域层面,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三是社会层面,打造循环型社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而不是按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来发展循环经济。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联,要创建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资源约束,而是制度约束。主张看待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必须结合制度环境。改变传统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形成推动乃至于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地价低,水价低,能源包括电价低,许多矿产品价低,大都与其价值严重背离,造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粗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10-04-07.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16-02
经过国家部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的不断摸索,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会议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策略。只有不断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因此,正确地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略,以便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
1 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策略的重大意义
近几年,我国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发展方式的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地去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要求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地需要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的发展初期起点很低,而且经济的基础相对较差,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经济刚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就导致了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了资源的制约,因此,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迫在眉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响应了我国近几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而且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以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为代价,严重地损耗了我国的资源储备,所以,经过我国国家部门的探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势在必行,要将以前的经济发展的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方式转变成低能耗、低投入、低污染的方式,要以最少的能源消耗以及最低的资金投入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大,经济也不断的迅速发展,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始终以粗放型的高能耗、高投入以及高污染为代价,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资源储备、能源储备大大地减少,尤其是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大量的资料显示,我国经济的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是欧美各国的几倍之多,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环境以及资源的限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高度损耗,使得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我国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能源,这必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充分的体现出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就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时刻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传统模式的高能耗、高资金投入、高环境污染以及低经济效益转变为现代化的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小、高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方式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起来,重视我国的环境保护,最大程度的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1)大力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节能减排。促进节能减排,就必须要制定出强有力的对策,充分的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国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包括化工业、电力行业、有色金属的冶炼、石油加工等,对于这些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一套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超出规定的能源利用以及超量的排放污染的企业要进行大力的整顿以及严厉的惩罚,以便有助于节能减排的推进。
有一部分企业由于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必要的处理污染的设施,所以,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处理污染的设备,并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是极其重要的,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污染物的排放。企业生产力的落后必将会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这些行业的生产力的提高,并且对这些企业给予必要的援助,以便于推进企业的节能减排。
(2)充分的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稳固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必要的内容。只有创建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之路,才能有效地推进经济方式的转变,这就必然要求在经济发展当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这些创新型人才的不断努力,降低经济发展中能源的消耗,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推动我国的创新建设不断前进。国家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科学的创新体系,不断地鼓励科学技术的创新,充分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创新型人才主动的投入到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去,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3)不断的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发展的。迅速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就要不断地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变革,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过多干预,加强我国市场在资源的配置当中的重要作用,最终目的是形成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体系。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要以市场为引导,不断的规范我国市场的竞争,创建出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市场的供求情况、能源是否短缺以及环境的污染程度的体系,要制定出有效的鼓励措施以及惩罚措施,对一些节能环保企业进行鼓励和奖励,对于一些高损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以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还要对财税体系进行有力的改革,政府应该对开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进行合理的征税,以促使各行业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不断的改革行政管理体系,不断的加强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让政府充分的服务于社会。在经济发展当中,要以市场中的企业为主体,并且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鼓励各企业对能源的节约、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环境的保护。
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一)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关系。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主要建立在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选择上。具体而言,就是自主创新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的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三个方面;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方面。从技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看,技术对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低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技术又可以分为自主技术和引进技术,自主技术是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分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自主研发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包括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逻辑应该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并研究和开发自主技术,通过技术对要素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自主创新对要素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传统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为主的结构向人力资本、知识和管理等高等要素为主的结构转化;自主创新对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表现为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技术推动导致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源于自主创新中的原始性创新导致的新产品的出现,需求拉动导致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源于新需求出现以后企业利用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时地进行新产品开发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从自主创新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中的作用来看,不仅仅表现为一般性技术创新在新兴产业形成和传统产业改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表现为对产业结构层次性和协调性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力作用。自主创新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影响主要是指低碳技术开发和环保技术的充分利用。(二)自主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模型。根据以上对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的分析,建立基本结构模型分析自主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三、宁夏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关系实证研究
(一)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选取1、自主创新变量的选取。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上述关于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的分析,这里的自主创新指标选取了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收总支出的百分比、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普通高校数占全国的比重,这些指标主要是从自主创新投入、自主创新产出和自主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数据范围是2006~2011年,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因子,得到三个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90.03%,可以描述自主创新指标的总体水平。根据得到的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可以发现,第一公因子可以看成是自主创新产出因子,第二公因子可以看成自主创新投入因子,第三公因子可以看成自主创新环境因子。把三个因子得分分别看作是自主创新投入、环境和产出三个变量。(表2)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变量选取。根据上述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关于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三个转变的实现,要素投入结构中选取全员劳动生产率变量,因为该变量能够较好地反映技术、劳动者素质以及管理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需求结构中选取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变量,因为该变量能较好地反映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产业结构中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变量,因为该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后选取一个环境综合变量,因为该变量是测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环境综合变量的计算中,我们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选取万元GDP能耗的倒数、能源加工转换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四个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限定提取一个因子,发现这一个因子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67.54%,基本能取代四个变量的信息,所以相应的因子得分作为环境综合变量。这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由全员劳动生产率、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以及环境综合变量这四个变量构成。(二)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上述三个自主创新变量和四个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应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表。根据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总体来看自主创新分变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多元化状态。只有自主创新投入综合变量对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环境综合变量有显著的正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自主创新投入综合变量与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变量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80,这里并不能说明创新投入在促进消费需求方面的副作用,只能说没有发现自主创新投入对需求结构的显著影响;同样,自主创新产出变量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间存在正相关,这说明自主创新产出促进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加。除了两个显著的正相关系数、一个正相关和一个负相关系数以外,其他结果并没有表现出自主创新变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之间的显著关系。如果我们把三个自主创新综合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成一个主成分,发现该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为51.61%;把四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量也综合为一个主成分,发现贡献率为85.48%。可见,尽管两个主成分提取的变量信息虽然都大于50%,但是都小于90%,不能令人满意,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宁夏自主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确实发挥着作用。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深化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出口;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进口,促进资源进口多元化。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对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大型制造装备和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抓住当前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依法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坚决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专项,对符合转变增长方式的高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
[中图分类号] F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05-03
[作者简介] 尹继东,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张兵红,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江西 南昌 33003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更高更宽的要求。它是实现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包涵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向低投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转变,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最终在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涵盖了要素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并且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友好方面的状况。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见物不见人的增长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
1. 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增长和出口贸易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我国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呈现“两高一低”的不平衡发展。投资拉动型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过剩产能,必然要通过出口贸易来释放产能,从而导致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外贸依存度长期很高。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7.3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一直都大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可见,出口在GDP中的所占份额是持续增加的,我国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不少产业是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劳动成本为代价,为发达国家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同时,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自给不足,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高。例如,原油的进口依存度41.3%。对外依赖程度过高,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2.产业结构不完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资源必然从生产力低的部门向生产力高的部门实现高级化配置。社会生产结构从三次产业的变化看,将由一、二、三结构转向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到2006年的11.7∶48.9∶39.4,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了很多,但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我国三产结构尚处于“二三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带动的工业化中期靠后阶段。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相对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快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各产业内部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产出、高效益的产品生产,使产业结构不断软化、高级化。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039美元,经济发展中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都要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 物质资源消耗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居世界第二位。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GDP为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我国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越来越高,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 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单位GDP能耗、物耗高,污染重,排放量大。长期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发展特征,使生态资源环境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环境压力将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国内和国际市场压力加大,迫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所引发的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导致全球经济的增长放缓甚至走向下行区间,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市场出现低迷状态。我国经济正面临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的挑战,这首先将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出口增长必将放缓。
国内市场近两年来PPI、CPI居高难下,大部分中间品和消费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习惯,甚至出现了消费市场的转移和缩水。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煤、电、油、运”等传统瓶颈产业在利润大幅下滑的影响下,供给约束将重新出现。国内市场有可能出现供求两方面的不稳定现象。
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特别是出口贸易增长的大幅滑坡,原有的投资――出口互动的发展方式显然行不通了,迫切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契机
在全球经济变数很多、不确定性程度很高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紧紧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摒弃片面追求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的状况。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2.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新契机
在“新技术扩散效应”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凸显在科技实力竞争上。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核心动力。我国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迫切要求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这样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进行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科技管理更加有利于科研人才脱颖而出,更有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转化,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环境。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通过科技的持续进步,切实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内容。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紧缩,我国不得不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改变产业组织结构,以应对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在高成本压力下,发达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下降。可以抓住机遇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机会。在人民币升值、国内信贷政策收紧、国际需求放缓、生产成本上升等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需要抓住契机,在挑战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行优胜劣汰的结构调整,使一批传统行业的企业利用规模、技术优势,进入产业利润链条的高端。特别是对需要进口资源的产业(如钢铁行业等),只有进行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才能提高价格竞争的话语权。
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策略
1.从体制机制完善入手,调整利益结构
我国经济运行中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高增长低效益等现象长期难以纠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制和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地方经济决策和管理部门及经济运行主体,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其经济行为方式常常与宏观经济目标不一致。我们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质上应该是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不放松,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去引导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系统运用法律、制度、政策、社会舆论的力量,使利益结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规范,并在实践中得以贯彻。
首先,通过完善市场机制,调整经济行为主体利益结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让市场来充分反映经济运行中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通过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环境成本内部化,使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动力。
其次,通过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政府与经济主体利益关系。把“经济管制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同时,完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绩考核体系,使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结构得以调整。
第四,通过完善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调整地区、部门、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完善金融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领域;完善投资体制,引导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向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高的领域。
第五,通过完善政府规制建设,调整企业间的经济利益结构。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条件,强调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在经济运行中严格执行。
2.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强化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但观念总是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升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增长,主要还是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态文明远未建立起来。面对资源和环境两大难题,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并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系统在资源和环境意识上的变革。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变废为宝,在产业链和生产环节中,上一个环节排出的废物,是下一个环节的有效生产资源投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所以,循环经济是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增长模式的变革,是以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生产活动和经济运行方式。
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培育循环经济观念,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大节能减排的执法力度;要通过各种手段把循环经济理念引入经济社会生活,成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主流意识。
3.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入手,平衡“三驾马车”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内容,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是新、老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进行的新陈代谢,实现物质产品、信息、人力资源和资金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领域不断重新配套的过程。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出口、消费的方向。解决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中这“三驾马车”不平衡的状况,需要抓住机遇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此实现“三驾马车”的动态平衡。
一是要转变单纯追求GDP的发展目标,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产业发展政策目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创新体系,改变投资――出口循环模式,通过技术进步减少和节约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优化出口结构。三是以满足和引导国内消费需求为目标规划产业发展,在国际市场减少资源消耗型和没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陈秋凤,李安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及其实现机制[J].合肥学院学报,2008,(5).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更高更宽的要求。它是实现国民经济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包涵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向低投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转变,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最终在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涵盖了要素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并且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友好方面的状况。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见物不见人的增长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
1. 投资和外贸依存度过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增长和出口贸易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我国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消费增长率,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呈现“两高一低”的不平衡发展。投资拉动型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的过剩产能,必然要通过出口贸易来释放产能,从而导致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外贸依存度长期很高。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7.3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一直都大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可见,出口在GDP中的所占份额是持续增加的,我国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不少产业是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劳动成本为代价,为发达国家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同时,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自给不足,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很高。例如,原油的进口依存度41.3%。对外依赖程度过高,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加大,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2.产业结构不完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资源必然从生产力低的部门向生产力高的部门实现高级化配置。社会生产结构从三次产业的变化看,将由一、二、三结构转向二、三、一,最终达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改革开放30年来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到2006年的11.7∶48.9∶39.4,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了很多,但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我国三产结构尚处于“二三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带动的工业化中期靠后阶段。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相对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快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各产业内部提高科技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产出、高效益的产品生产,使产业结构不断软化、高级化。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039美元,经济发展中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都要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 物质资源消耗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居世界第二位。据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GDP为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5%;我国全年能源消耗总量24.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3%,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越来越高,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 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单位GDP能耗、物耗高,污染重,排放量大。长期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发展特征,使生态资源环境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环境压力将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国内和国际市场压力加大,迫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所引发的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导致全球经济的增长放缓甚至走向下行区间,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市场出现低迷状态。我国经济正面临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的挑战,这首先将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出口增长必将放缓。
国内市场近两年来PPI、CPI居高难下,大部分中间品和消费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习惯,甚至出现了消费市场的转移和缩水。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煤、电、油、运”等传统瓶颈产业在利润大幅下滑的影响下,供给约束将重新出现。国内市场有可能出现供求两方面的不稳定现象。
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特别是出口贸易增长的大幅滑坡,原有的投资——出口互动的发展方式显然行不通了,迫切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契机
在全球经济变数很多、不确定性程度很高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紧紧把握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摒弃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摒弃片面追求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的状况。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2.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新契机
在“新技术扩散效应”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凸显在科技实力竞争上。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核心动力。我国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高,迫切要求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这样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抓住机遇进行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科技管理更加有利于科研人才脱颖而出,更有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转化,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环境。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通过科技的持续进步,切实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3.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内容。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紧缩,我国不得不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改变产业组织结构,以应对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在高成本压力下,发达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下降。可以抓住机遇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带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机会。在人民币升值、国内信贷政策收紧、国际需求放缓、生产成本上升等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需要抓住契机,在挑战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行优胜劣汰的结构调整,使一批传统行业的企业利用规模、技术优势,进入产业利润链条的高端。特别是对需要进口资源的产业(如钢铁行业等),只有进行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才能提高价格竞争的话语权。
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策略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度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将摒弃 20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 即碳强度) , 通过碳捕捉、 碳封存、 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 控制CO2 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 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 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 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 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 减缓碳足迹, 实现低碳生存[1]。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考未来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模式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这是一个转型的契机。蕴藏着巨大商业机遇的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增长的领跑者。为了掌握未来全球经济的主导权,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重点培养信息、生命科学、能源及环保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国家争先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以便形成竞争优势。
此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可以降低对世界上主要产油国、煤炭大国的依赖,使其逐渐失去制约他国的能源优势,从而减轻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分析,低碳经济也将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枢纽。
(二)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将推动新型低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利用低碳能源,研究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目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技术不断成熟,可以预见, 保护生态资源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选择;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地位将伴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而越来越重要; 能源结构将更加倾向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经济结构将更加向低污染、 高能效、 低排放的集约型发展。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必将推动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新能源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最终寻找到自己新的盈利模式,从而获得蓬勃发展。此外,随着新的产业革命的到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也指日可待。
(三)国际间、区域间的贸易与碳博弈将改变世界的格局
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必然将会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就会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会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将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绿色技术一旦确立为世界标准,将对依赖传统工业路径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高的门槛。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国际间、 区域间的碳合作与碳博弈将极大地影响世界格局的改变。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以资源浪费和枯竭、环境的恶化与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速从过去三十年的年均近10%逐步下降到目前的不到8%。发展低碳经济是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能源、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而我国在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节能减排的过程需要健全的法律、 法规作为约束和保障。虽然我国已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是各法还是不够完善, 并且普法力度还非常薄弱, 无法做到有法皆知、 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仍然需要法制保障机制的建设。第二,我国所面临的投融资困境已经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 中国低碳项目的投资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投入, 以及国际机构的帮助, 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市场融资机制, 直接投资融资、 银行贷款、 碳指标交易、 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内的碳金融体系还没有构建完善。第三,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转而不变,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 减少重化工业或将重化工业轻型化, 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使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 这对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第四,我国的新能源技术还没能突破, 因此中国的新能源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选择
(一)加大创新力度,攻克技术难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 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目前我国在能源储存、输送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严重不足,为此政府应加大技术投入或者引进相关技术,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争取在国际气候谈判下构建更为强劲的低碳技术扩散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体系和企业间战略联盟,集中力量攻克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瓶颈,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二)健全融资机制,创新制度体系
在市场的自然调配之下, 各种资源都会向利润高、 效益好的产业和部门聚集。在低碳发展领域,中国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节能减排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明显偏低,目前资本存量合理配置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是政府政策的倾斜和制度、法律的合理保障。我国应实行大规模支持政策,通过国家强有力的控制力,以优惠信贷、建立低碳专项基金、积极引进私人资本和国际资本等措施,使企业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得资金以改造传统的生产模式向低碳发展的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市场环境。
(三)做好科学规划,实施激励措施
国家应规范新建企业的低碳技术标准、准入门槛,提高已有企业的低碳技术使用及研发水平,压缩高碳技术企业的规模与产能,尽快地从企业层面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对研发与使用低碳技术的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直接或间接融资)以及财政拨款支持、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低碳行业的企业发展,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引起的新兴产业革命具备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而企业在政策激励下实现了成本收益的最大化,进而会加大对该产业的投资,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3]。
(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共物品的特性, 中国必须综合运用行政以及政策手段展开同其他区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合作。通过国家间、 区域间、 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保护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持等激励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明确政府角色, 提高调控能力
产业的低碳转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企业不会自行转向低碳的生产方式,所以它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并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居民的消费倾向。比如,在企业间大力发展碳排放许可证制度,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既可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又可以最小化减少碳排放的成本。同时,政府通过碳税等政策工具提升传统产品价格,或者通过补贴等财政措施降低低碳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高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向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4
低碳环保型社会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农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受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加之农业生产条件脆弱、技术水平和推广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急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农业生产中倡导节地、节水、节肥、接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等,用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生态农业。
(一)发展立体种养与生态农业
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粮、果)”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同时,以家肥代替农药和化肥,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具有相对较完整的认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虽然有机食品认证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有机食品企业正在努力借助政府支持,利用相关资金扶持政策,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创建中国有机食品品牌,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系统建设现代有机食品工业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统一的有机食品法规,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大力开展绿色外贸。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规模小而分散的经营特点与现代农业生产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同时,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农民习惯于依赖农药、化肥等辅助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另外,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88位;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污染严重。据统计,86%城市河段水质超标,近2800km河段里的鱼类灭绝,其中淮河水系,80%的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农田污染严重,农药毒效大、残留高,化肥污染、无水灌溉等,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三)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相对较低,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大大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低碳技术成本较高,这也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成了消费者新的期望,而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对科学生产并不重视,观念落后,在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方面较之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制定各地区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各个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要求的农业发展规划,既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不断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也要实现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指标,特别是要明确针对农业的各种扶持倾斜政策,如,农机具补贴政策、粮食补贴、农业金融贷款政策等,加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加强农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和扶持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
鉴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状况,应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等。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三)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济
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需利用现代科技来装备农业、改造农业,并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采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培育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四)继续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有机农业
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我国各种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发展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生物制菌剂等防治病虫害,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保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
(五)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碳关联产业
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农业生产是初级生产,想要提高其附加值,需要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而在农产品加工中,应该采用低碳的生产技术,杜绝过度包装,同时采用低碳的运输方式,着力发展低碳农业关联产业,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39-02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角度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2010年2月3―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题研讨班。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中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问题――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从小到大课本上讲的:地大物博。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地大物溥。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但人均水平是全球的1/4(25%);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四位,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以下。能源资源――三大常规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从煤来说我国总量在全球第三,但人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确实是总量大,人均少。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来超过50%。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我们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态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三大常规性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污染(垃圾污染)和荒漠化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按我国的统计现在美国第一,我国第二。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超过美国。现在面临着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压力:一是国际责任方面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以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们中国设置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才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的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一是速度的调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2002―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4.4%,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2003―2007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但是,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是负增长,2010年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较低,2009年美国、欧元区等16国、日本都是负增长,美国占全球总量的25%,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之和是全球总量的50%~60%,如此比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很难带动世界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高消费。中国人光挣钱不花钱,美国人挣钱不多,花钱很多。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乏力才引起的。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率会有所下降,人们也总结经验了,得向东方国家学,向中国学存点钱,储蓄率上升,意味着国际市场需求量会相对缩小,三是贸易格局的调整。全球贸易的增速会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强化。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怎么样适应这些新特点,如何适应全球发展的新的挑战,只有一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不管是从中长期发展和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迎接全球经济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1)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全球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10~20年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加区分。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一定的时间里,也有这种看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①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1―2008年我国的进口率从2.1提高到7.9,外贸依存度从38.9提高到59.8,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1.4下降到35.3,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投资率高,出口率高,关键是储蓄率高,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想要压低投资和减少进出口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储蓄率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还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为什么大家对发展重化工业这么感兴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我国的财税体制对工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搞重工业?因为它投资规模大,增加值率大,增值税率大,对GDP作用大,效益大。如果地方政府不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话,可能会发生变化。③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④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⑤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我们的发展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①转速度。从高速的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持续和稳定适度的增长转变。②转需求。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力足扩大内需为主,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③转支撑。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④转资源。从资源支撑(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⑤转结构。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来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标准。一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二是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居民与企业的收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