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1 09:18: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48-03

一、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64.3%。目前,高校教师至少有40%是新进教师。由此可见,当今高校教师队伍正朝年轻化态势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办学的主体,他们是培养大学生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高校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1.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决定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观将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这就使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示范性。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学校工作,育人为先。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育人环境和育人质量。无论教师本人认识与否、承认与否,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甚至气质风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而教师的人格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教育方式都无法达到的,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充沛的精力,年龄又最接近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刚刚完成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化,他们最了解大学生,大学生也最易和他们沟通,他们是大学生崇拜的对象。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无形中会成为大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从大学外在的社会性看,大学是社会中的开放性组织,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促进社会发展、弘扬社会正气中,大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德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洪堡认为,“大学是社会道德灵魂”。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的事情,还是一项全社会行为。高校大学思想文化素养对全社会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大学文化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文明集成,它通过各种渠道,对全社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影响,其思想价值观、文化观等都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

2.高校教师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从事管理和领导国家发展的领军人物。从经济角度讲,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主要依托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决定于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科技才能。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青年教师也必然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不仅直接决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青年教师牢固树立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加强高校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精心培养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国家经济发展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趁机涌入,对经济价值的不懈追求已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功利主义思想占据了社会主流思想。学校曾大力弘扬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已到了崩溃的边沿,学校最宝贵的公正感正在消失,教师工作的原动力正逐渐消亡。而国家加大的教育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提高教师收入这一正确做法却最终拉大了教师的收入差距,放大了学校的不公平,使学校仅有的无私奉献精神领地近乎失守,而教师职业所倡导的就是奉献精神,但现在青年教师中愿意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越来越珍视自己的幸福,而为他人付出自己幸福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陷入困境。长期以来,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首先,虽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发展,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没有一个大家一致公认和推成的理论指导,也就无法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创建和研究。近年来,许多高校工作者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但就整个高等教育思想工作发展来说,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大多数的人士在正式场合的表态中一定是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经验层面,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会大相径庭,有时候,人们几乎忘记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发生危机,人们却又会想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了。最后,高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为了迅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习惯的做法是通培训灌输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企图使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青年教师心中生根发芽,但我们忽视了价值观和信仰的灌输无法达到培训的目的,因为价值观和信仰属于精神和价值层面。而精神和价值层面的东西靠培训和灌输,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常常不得不强制教师接受培训和灌输,并且为减少他们对培训和灌输的不满情绪,将接受培训和灌输折合成“次数”,运用经济杠杆方式来达到所期望的灌输目的。而这与我们学校的初衷大相径庭,即:以功利的方式教育他们远离功利;通过发放金钱的办法迫使他们淡漠金钱。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1.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其陷于不利境地。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很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问题逐渐突出,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严重滞后,如果仍用原来的思想政治观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引起青年教师的反感,促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已经提出,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用来实现这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却还未形成。这种矛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期望难以实现。其次,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典型倾向,就是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实际考核和评价时,主要以青年教师上课多少、多少及质量高低为标准。在关系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职称评定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即使在职称评定表格中有思想政治一项评价,但在实际操作中,除非被评定人有品德方面的明显问题,一般我们都会给他合格成绩,这就使思想政治考核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2.高校群体的特殊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比社会上普通事务困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教授认为,一个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这种人“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地表达自我,具有自我延伸(迁移)的能力,具有自由责任意识与能力,等等”。高校教师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最高层次,他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明显,尤其是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在文化气息比较浓郁的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由于自身接受新知识能力和机会远远高于社会其他成员,他们的观点势必会比较超前。在一种文化思潮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时,往往会出现几个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此文化行为形成共识之前,各种观点自由争论,势必会使思想政治观念混乱,只有当其中一种观念被确定下来时,才会达成统一共识,然后再出现新的思想政治观点,如此循环往复。高校一直会处于这种新旧观念不断形成和替代之中。这种特点,使高校中存在的思想观点总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状态,难于管理和协调。

四、在现在社会风气下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1.高校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传统工作观念。从国内环境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引发了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也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由高度统一走向相对分离,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这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观念作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先决条件,影响和支配着思想政治工作行为,最终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而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又受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教师思想波动等诸多因素影响,任何一个影响因素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令人瞩目的变化,几乎影响到思想政治观念的各个方面,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迫切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其次,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文化根植于每个受教育人的思想之中。“重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被传承下来,这是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的民族精神。但如果工作中我们把追求适当和合理的“利”视为“唯利是图”、视为不道德,其结果将会使人们讳言谈利,造成做事不讲成本、不讲实际效果,结果只会白白浪费社会资源。在劳动仍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时,我们必须在倡导奉献的同时,确立个人的利益,力求先公后私、公私兼顾、个人与社会一致的观念。其实,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利益需求,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不例外。当我们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切身利益适度关心,就不应被认为没有奉献精神,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本源动力。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主体,满足他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需要,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价值所在。

2.密切联系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固定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贴近教师的实际生活。当前,随着学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社会保障和民利都十分关心,许多思想问题往往来自关系青年教师利益的实际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以往的观念中,是一个“务虚”的工作,就是讲大道理、搞形式主义,所以历来为青年教师所反感,只是碍于同事或领导督促的面子,不得不参加一些院系分配的学习任务。实际上管理人员也清楚教师的实际想法,但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不得不组织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以应付学校或上级检查。要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空谈大道理、读文章、学理论、念文件等“务虚”这一固有的工作作风,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务虚”观念转变为倾听青年教师心声、贴近青年教师生活实际、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等务实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不能推卸责任,应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青年教师着想,满腔热情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问题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也要讲清原因,争取得到教师的理解,不能让教师心存困惑或产生怨恨。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五、结束语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其重要,同时也及其难做,但它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我们应该清楚,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会是长期困扰高校的问题。因为任何思想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不仅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也要求我们放弃急躁情绪,静下心来,循序渐进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黄丽茹.高校课堂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张兴华,王铁军.教师职业道德[M].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

[3]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4-36.

[4]李琳,杨杰,李军.当代大学教育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4-67.

[5]林樟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认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20-321.

篇2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背景

教育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腾飞的希望,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2010 年7 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

随着当前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群体。我们必须认识到,处在高校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与此同时,青年教师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专业能力提升、择偶、婚姻、家庭等。因此,鉴于高校青年教师职责特殊和现实特殊,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理论意义。

1.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探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盼望能为完善现有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做出努力。

2.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青年学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我们知道,青年教师属于青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同样,青年学可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互补,通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以实现用更宽阔的学科领域和更全面的理论体系及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了解、研究青年,推动青年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才能够有序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首先探讨了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意义;然后根据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重点阐述了当前青年教师思想的现状、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最后思考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2.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当前,青年教师思想观念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特点。然而,高校仍延续陈旧的内容、单一的方式方法、机制等,这造成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不科学和不规范。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方式,了

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科学化和规范化早日实现,从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良好运行和长远发展。

(三)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

1.青年教师数量多,规模大

一是扩招政策的实施间接增大了对青年教师的需求。我们知道,为解决我国经济和就业问题,自 1999 年起,我国实行了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政策实施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 201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 661.76 万人,比 2009 年增加 22.27 万人,增长 3.48%;在校生 2231.79 万人,比 2009 年增加 87.13万人,增长 4.06%。另外,扩招政策的实施既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设备等,又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师,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这对教师队伍的壮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队伍的壮大必然伴随着青年教师人数的不断增加。二是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趋势凸显,使青年教师队伍规模增大。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总人数为 1343127 人,而40 岁以下(含 40 岁在内)的青年教师总人数为 843278 人,占所有专任教师总人数的 62.78%。由此看出,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青年教师的数量增多,并发展为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

2.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

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学历层次的高低影响着其教书育人的效果。根据 1993年《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比往年有所提高。我们知道,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中级职称,那么我们就通过对比中级职称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数目变化来看青年教师学历层次的变化。1997 年高校中级职称的教师数为 156791 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有 4102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2.62%;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有 45881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29.26%。同样,2010 年高校中级职称的教师数为 51693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59009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11.41%;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 219302 人,占中级职称教师数的 42.42%,这两个比例比 1997 年的 2.62%、29.26%分别增长了 8.79%和 13.16%。我们知道,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下,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通过此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大多数拥有中级职称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具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比重逐年增长,其学历水平也处于较高层次。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始终在高校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注:西安工业大学党建研究项目资助文章,项目编号:DJ2013B20。

篇3

高等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军。由于青年教师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与大学生的年龄接近,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大学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果青年教师自身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等问题不解决好,必然会对教育对象——大学生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将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适应

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创建生态学,并形成了解释生命体与周遭环境相互协调、互为消长和彼此依赖的生态平衡关系的自然生态观。近年来,学术界从生态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理论形式,环境与适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及简要阐发

1、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子

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生物机体生活空间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不仅包括对其有影响的种种环境条件,还包括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广泛而复杂,广义上讲,凡是与人有关系的并对人发生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每一单因子在综合环境中的时间、方法、情绪等都会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要的或次要的、直接的或间接地、有利的或有害的生态作用。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即主导因子)是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适应

生态学上,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把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区分为下面两种:

(1)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其结果是使不同生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2)趋异适应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青年教师做为社会人,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认同,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会有取有舍,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里会发生 “趋同适应” 与“趋异适应”。 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进步过程中,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思想发生了相似的转变,即趋同适应。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影响,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一致,思想境界也不一致,这体现了生态观的趋异适应。

(二)运用生态学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切性

1、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大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是社会文化和社会风尚。社会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传播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工具,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培养和造就人格。社会风气即是社会风尚和习俗,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状况等的综合,是广大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体现。社会风气主要包括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心理反映,能动的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和习惯的形式制约人们的言论和行动。

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并使其产生了四种倾向:一是个人需求从传统的讲究精神需求转向物质需求为主;二是职业稳定性变化;三是个人奋斗目标转移;四是行为态度转移。[1]

2、学校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学校环境相对社会大环境而言相对独立,主要是指校风、学风、师德及学校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氛围。

校风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校风是影响学校全局的巨大精神力量,普遍存在于全校各个部门,体现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校风具有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和调节约束作用。学风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往往对人才的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优良的学风,可以使人远航,抵达成功的彼岸;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加强学习也是青年教师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能传授思想品德和业务知识,而且还能做到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方法是培养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是学校环境中影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直接因素。

校风、学风、师德都能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间接地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中,青年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是可以创造和改善的,且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学校教育方法得当、执行有力,将促使大部分青年教师提高思想境界,加强政治认同,即思想政治状况发生趋同适应。对于个别青年教师,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教育,达到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即发生趋异适应。这充分证明运用生态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切的。#p#分页标题#e#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种:

1.理论教育法

本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蓝本,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完成:一是以定期、集中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和讨论;二是通过举办竞赛或交流会来完成;三是采取个别谈心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在申请入党或犯有错误的时候使用);四是通过时事政策学习、听时事报告让青年教师了解当前形势,增强凝聚力。

2.模范示范法

本方法以强调青年教师的艰苦奋斗及爱岗敬业精神为重点,以榜样为学习对象,目标旨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主要通过下列过程完成: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加强事迹宣传,三是通过材料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四是总结分析并找出改进措施。

理论教育法和模范示范法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们在长效性和整体性方面缺少理论基石,生态方法论之精髓在于“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2] 但上述两者以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淡化了青年教师适应教育环境的动态过程。

三、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教育意在提高境界,政治教育意在提高政治认同,作为价值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二者密切联系,但并不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铸就一种品质,让行动者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它起于行为,稳定于习惯,伴随着情感,依托理智,化为品质,升华于信念,体现于理想。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价值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梯次,它们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需要科学地设定阶段、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塑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符合传播与接受的规律,符合价值观塑造的教化特点。

从生态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体现着被动和主动,既有被动或主动的环境,又有被动或主动地适应。在社会大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加强教育改变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人”必须有坚定地政治立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学校必须通过教育即以适当的方式使青年教师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促使青年教师“趋同适应”。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她是引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建设的政治主导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生态的方法和方式,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等方式把青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3]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趋同适应的学校环境,让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2、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

坚持生态观的整体性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解决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其整体性体现有二,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整体对象进行综合考察,使得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联系,做到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力和本真价值。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塑造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长期教育的氛围,让学校教育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3、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建设

这是高校建设、发展与文化沉淀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要求,也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中学校环境因子发生有利影响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而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趋同适应,青年教师将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操守、改善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

通过学校环境因子的改善,可以促进教师思想境界的提高,增强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热爱和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

本文旨在开启研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途径。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讨论、研究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目的地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4

21世纪,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年轻教师有“立业、立功、成才”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积极、健康、引人向上的,也是推动青年教师工作的巨大人力资源。只有把青年教师的这种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才能让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求得学校事业的更好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新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青年教师感到教育的过程是感受幸福、拥有幸福、享受幸福的历程。如:理顺班子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积极探索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管理,形成“容人之短,待人有情,助人成功,激人追求,让人参与”的管理模式。营造平等民主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向上的教师关系,学生关系和健康宽松的社会及家长关系。这种民主和谐积极思进的氛围,能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使学校在变动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理解教师,是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青年教师特别需要理解、尊重和关心,这种需求常常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因此,要全面理解教师,领导干部和管理工作者就要知人知心,充分满足教师的需求。可以通过年级、部门、教研组、工会、党支部等基础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倾听教师心声,听取他们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教师参与每学期的中层以上干部的绩效考核和每年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们的身心建康,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球类比赛,学校领导要带头参加。如每年春天可以组织登山踏青等活动,不仅能使教师锻炼身体、陶冶心情,还能使教师缩短与同事、领导之间的距离。每逢五四青年节、中秋节、教师节等,学校工会团委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将青年教师紧密地团结在组织的周围,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使他们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树立创新意识,是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1.观念的创新。

要积极探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变“灌输”为“引导”,变“被动加入”为“主动参与”,变“空洞说教”为“身体力行”,变阶段性的“运动式”为细水长流般的“熏陶式”。

2.载体的创新。

在原有的文明科室评比、党员示范岗责任区等基础上,按照优化整合、贴近实际、教师欢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新工作载体,通过工作载体的创新来凝聚人、教育人,避免“一阵风”现象的发生。

3.形式与手段的创新。

在坚持政治学习报告会、中心发言、征文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娱乐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培育以“主动参与”为特征的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

4.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

要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来培育新型的学校文化基因,使学校文化的培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内外结合,是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

事物的发展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培养内在因素,善于抓住青年教师内在的“闪光点”,施加必要的外部作用,促其“闪光”。

1.开展静态教育,“外因”唤起成才意识;开展动态教育,“内因”萌发成才动机。

静态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安排好的环境和活动,使青年教师置身其间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的领导作为一个思想教育的管理者,首先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文化熏陶,使他们一步入学校,就置身于一个良好、向上的校园:领导班子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率先垂范,教师群体团结进取、无私奉献,教风严谨、勤勉,人际关系宽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优雅洁净,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次应重视导师示范作用。选择师德好、业务强的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高尚的人格、严谨治学的态度、高超的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良好的动态教育对青年教师会产生内部激励。因此,学校应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社会调查,让他们走进偏僻的山村,了解那些艰苦条件下的同学历的同龄人的生活实际情况,特别是要让他们深入了解那些环境窘迫而成绩突出的农村教师,使他们通过这些感人事迹,对照自己的工作实绩,开展“人生奋斗”的主题讨论,从而激励他们萌发成才动机。学校还要尽可能地带领青年教师走出本校的圈子,多方借鉴,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开阔眼界,使他们先知不足,而后知补救,从而发奋学习。这样他们就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培养青年教师的内在素质。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意志,这是一个青年教师应具有的内在素质,但这些内在素质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升华、磨砺出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马列主义灌输,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使他们感觉肩上的重担,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

篇5

西晋陈寿提出: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在物欲横流和思潮泛滥的今天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1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生态观认为:环境影响主体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除此之外,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等因素还以潜移墨化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①

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除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还有自身的独特小环境影响着青年教师,包括良好的学术氛围、师德师风以及老一辈逐步沉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引领着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成长,需要传承和发扬。

高校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必须符合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

2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1)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倾向严重。用业务标准来衡量青年教师是导致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晋级和评优基本上按教学和科研数量与质量为基础,忽略了师德和政治进步,对思想先进的典型树立和宣传很不够,不完善的评定机制亦助长了青年教师的功利性思想。②对青年教师师德、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形式也过于宏观,致使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

(2)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等院校在大规模扩招后都面临着学生人数激增和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疲于应付,加上受科研任务的束缚,导致青年教师不能或者很少参加政治学习和相关活动,有的即便参加学习,也是心不在焉,甚至把参加学习作为一种“休闲”,或是一种负担。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虽然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安排了相对固定的政治学习时间,但教育方法较多地实施了“单边政策”,主要通过灌输、劝导和讲述的方式来进行,缺乏一定的艺术性,这些枯燥、单一的形式,也很难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而且教育过程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抽象、枯燥、空洞的理论“灌输”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青年教师在其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上存在知、信、行分离的倾向。

3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3.1 必须贯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地得到发展,要求体力的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为了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讲台就是图书馆和实验室,往往忽略了运动锻炼,缺乏人际交流,也少有音乐与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些东西的缺失或多或少的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心情,反过来抑制了学术增长的动力。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细节,如: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就不无裨益,一场趣味运动会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加青年教师的交流机会,一场高雅的音乐盛宴不仅可以发掘潜能,还可以荡涤青年教师的心灵。青年教师属于弱势群体,他有养家的重任,有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应酬,有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站稳脚跟的压力,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重建自信,达到良性循环,这也是教育者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

3.2 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规律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或外界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已的个体意识,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已的价值准则的过程。外化:是指受教育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并使其成为优秀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

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所处阶段不同,作用不同。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目的相同,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即实践活动。

经济全球化和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很大,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趋向。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缘故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特定的社会要求。⑤传统的说教模式,没有实践基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培养内化和外化所需环境。

3.3 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为与教学管理水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与败。⑥

虽然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但其叛逆的性格和广博的见闻,决定其不会逆来顺受,这就对教育者本身的造诣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院校必须倾力打造和培养一支经过了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并要求教育者能与时俱进,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青年教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获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4 探索并建立完善的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制度不能停留在宏观层面,要求很强的可操作性,要有具体的标准,要配备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进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思路都不一样,但基本上都没有一个理想的较为完美的制度

教育部门乃至全国上下都很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必须从党的建设层面高度重视,要配备专班,要有人专管,要转变重业务,轻教育的观念。

对 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是打造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身边的典型,不要让人觉得望尘莫及。其次是通过加强党建,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展开的,制度要紧扣青年教师的特点,遵循规律,恰当的将业务成绩与思想政治进步挂钩,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业务工作中。

建立的制度必须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能够通过教育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制度标准要严要高。检查考核执行力要强,要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强化与抑制功能,但不能激发反感情绪,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要在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⑦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漫长的过程,可变因素较多,要取得理想效果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实践和探索。

注释

① 唐生标,胡成功.试论基于生态观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5):97.

② 邓文珍,李煜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1):36.

③ 吴明勇,曾咏辉.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5):102.

篇6

(一)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表现在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综合素质。同时,他们在个人认知方面还存在较为宽阔的空间,表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往往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值预计较高,对自己处理教与学方面的能力值估计过高,由此不仅阻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还可能造成在高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为此,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通过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达到在知识储备、能力自觉、教学能动性自省等方面的自我清醒的认知,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找到自我理论提高、知识增长、能力锻炼的努力方向。要坚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自我认知与外力助推自我认知相统一的做法,既要相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能够自我提高认知的自觉性与能力,又要加强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的能力。通过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自我认知空间,彻底克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对自己在理论运用、知识更新、能力适应方面过高的预计与感知,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尽快步入脚踏实地教书育人的知行合一的道路。

(二)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自我提高主观性空间

在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认知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树立自我提高的正面认识,确立自我提高的正确途径和要达到的明确目标,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得到积极拓展。决不能在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加强自我认知的同时,削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的实践激情、高昂的育人豪情,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主力军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空间

第一,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实践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积极提高驾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的能力,把握大方向,瞄准大目标。同时,还要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留下一片实践创新的空间。只要大方向不偏,大目标始终不被削减、淡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途径、教学借助手段等方面自主创新、提出新的设想和需求,高职学院的领导集体就应该予以积极地支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助推他们的创新,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始终可以真实地把握住一个自由度较高的思政教学实践创新的空间,为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科学发展建设一个长效运转的永动机。

第二,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创新的空间。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起一套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机制体系,形成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责任承担机制、任务分解机制、理论创新奖励机制。要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在思政课教育理论创新方面,提供坚强的领导、厚实的经费保障、扎实的落实机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理论创新的实践,建立起不断增殖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储备库,实现以理论的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实践的创新。

二 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规律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与正确实践。

(一)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空间、实践创新空间、理论创新空间充分建立而且健康运作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才拥有了认知和实践统一的可能性。通过不间断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交互作用,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认知和实践的逐步统一,逐步克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自我认知方面的各种偏差,最终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提高与推动教学相结合、已有知识运用与实战经验总结提高相结合的目的,切实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过程的科学延续与人生历程的高层次变换,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能运转的换挡。

(二)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与提高他人的统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实现了自我认知过程的圆满完结、完全纳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有机体系、有机汇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教育引导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不断进步、成熟,催促高职院校大学生们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又一个主要内容和标志。

(三)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思政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没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就没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没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没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跨越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成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展现的核心内容。

三 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与认识,笔者认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

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实现自我认识空间的拓展、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自主意识的全面建立,必须首先塑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正确的政治倾 向,具备正确的政治素质。强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入门课。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实用性、适用性和即时使用性(短缺性)各种人才的特殊的教育阵地,倾向于“短平快好”的教育目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坚强可靠的政治品性、坚实可靠的厚德品质,无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何种学历、学识,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思政教育必须对其政治思想意识构成进行重新洗牌,通过定期不定期地集中强化培训、长期地教育引导、坚持不懈地跟踪监督检查与纠偏等,培养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始终在个人政治思想意识方面不出偏差,确保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不出问题。

(二)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坚定可靠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适应工作需要的组织协调能力,这种组织协调能力不仅要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组织协调高职院校内外的一切思政教育资源的发掘、调整、整合、调动、运用各个方面,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转,还要用在积极主动有效地组织协调各种正面的政治思潮、社会倾向、大众认识,为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服务,屏蔽各种不利影响,提供思政教育的正能量,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成长及人生发展的健康延续,为社会培养政治合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三)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

篇7

为进一步调优教育布局,助推我市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如何融合两校教育教学资源;如何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如何积极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成了我校目前在教师管理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青年教师队伍,总的来说是政治可靠、思想解放、业务过硬、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值得信赖的。

一、青年教师现状

1.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主流积极向上与认识多元化趋势并存

在肯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向上的同时,政治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部分青年教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随着教师队伍的优化,学校间的整合带来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教师队伍价值观发展呈现多元化,青年教师潜在的能量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教师队伍流失,思想上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调查显示,部分青年教师崇尚个人利益和讲究实惠的价值准则。有贪图轻松的思想,存在“只要有机会就跳槽”的观念,有“家教是两全齐美的美差”的行为。

2.独生子女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

调查中,有62%的青年教师本身是独生子女,他们自身带有的独生子女的负面痕迹,比如比较自我、主观、任性,不太重视学生的感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受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等。

3.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后的开放性、聘任制度的社会性、教师职称评审等教师职业的压力;学校生源的逐年减少,家长对学校、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等社会环境的压力;考试升学率的片面重视,教师超负荷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以及教师个性品质等,这些足以让每一位教师在清楚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教师难当,清醒地体悟到竞争的激烈,促使教师在给自己敲响警钟的同时,也造成了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

4.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缺少成就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座谈中发现,多数教师对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职称评定(缺少成就感,看不到希望)等问题存在着不满。其中,待遇问题不仅给一些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不平衡,还影响工作情绪,使正常教育秩序、教育质量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产生从事家教的想法和行为。

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部分青年教师人生价值取向倾斜,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一旦产生冲突,时常强调个人、索取、现实多,考虑集体、奉献、理想少。

二、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策略

1.要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

学校要用最真、最美、最善的东西去教育青年人。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在十分尊重和爱护年轻人自发产生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上,要不断用青年人自己认同的新概念、新内容来充实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培养工作。要把握青年教师思想上的热点,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法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无私奉献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岗位,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

2.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发挥才干的舞台,满足青年教师的成就感

学校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激励机制。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设立数个等级的荣誉称号,如“希望之星”“教学骨干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学校以此引导教师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通过这样的措施,引导教师由合格的教师向优秀的教师转变,由职业型的教师向事业型的教师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3.要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和家长要给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地劳动、努力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4.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青年教师步入社会时间短,工资收入较低,而且面临着立业、择偶、成家育子、奉养老人以及建立稳定的社交圈等一系列人生重大问题,正处在消费的高峰期。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心理压力很大,物质需求也很强。各级领导应更多地关心和理解他们,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职称、子女入托入学、定期体检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总之,在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激烈竞争的大潮中,必须放眼未来,始终保持青年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大对青年教师队伍的使用、培养力度,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谁把握了青年,谁就把握了未来。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68-02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1998年的26.6万人已增至2011年的86.1万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1.8%。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发展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这意味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是我国青年教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隐性知识共享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亟需改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出校门不久,面对的是一个焕然一些的环境,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迅速转换必然会对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震撼。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与老教师相比必然会有很大差距。而在一些高校,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不受重视,其各方面待遇与其它专业课教师相比存在落差。再加之这些青年教师正处于面临赡养父母、结婚生子的人生阶段,所以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精神不振、焦虑、失眠等。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业务素质高低的首要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编制教学计划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过短,所以普遍存在着教学能力欠缺的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很多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很多人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就知识储备而言,他们往往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具有比较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老教师相比在这方面并不逊色。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高校课程,它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化的目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虽然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由于缺乏教学技能不成熟,所以往往有理说不透,很难给予大学生高屋建瓴的指导,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普遍不高,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科研的误区。相当一部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青年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与专业不同,因此认为搞不搞科研都行,教师们也就放松了对自身科研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教学和科研并非完全隔绝的,二者之间是密切相联的关系。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获取新知识和了解最新研究方向的最好的渠道和方式。通过科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知识,从而能够及时弥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将科研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才能在讲授理论时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隐性知识共享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的意义

1.隐性知识概述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早在1958年英籍匈牙利著名物理化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首次提出的。他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表等表达的知识,既包括“写得出来的知识”,也包括“说得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种主观的、基于个人经验积累的知识。[2]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只能意会,很难言传。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暗自领会性,隐性知识很难通过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述,也很难进行逻辑推演和说明。第二,个体性。隐性知识只储存在个人的大脑中,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实践。它是个人在实践中反复尝试才领悟出来的,不会被轻意模仿、记忆和学习的知识。因此,隐性知识不能通过传统的形式进行传承,一般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来进行;第三,稳定性。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同,隐性知识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很难消退和遗忘。

2.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

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青年教师而言,无论是高校的管理者还是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抑或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教师们,他们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其中不乏大量的隐性知识。在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备受关注。因此,隐性知识的共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所谓隐性知识共享,就是指隐性知识在不同的知识拥有者之间所进行的流通和传播。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经验和能力都相对有限,因此让高校的其他知识主体把自身获取的隐性知识与青年教师分享,必将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的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隐性知识共享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

1.依托高校自身资源建立“师徒传授”的“导师制”

“师徒传授”是知识主体之间共享隐性知识的典型范式,高校应依托自身资源建立“师徒传授”的“导师制”,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由于刚进入工作岗位不久,存在着心理素质不强、教学能力不高和科研能力缺乏的问题,所以亟需提升他们的素质。但很多高校由于经费有限,给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高校应依托自身资源,可以选择一些资历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每位年轻教师配备一位甚至是多位资深导师,建立“以师带徒”的制度。这些资深导师不仅要亲自去听自己负责的青年教师的课,课后及时指导,把自己丰富的隐性知识传递给青年教师。同时,还应在生活中要关心青年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即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安抚,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以更积极、更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2.通过集体备课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因为隐性知识难于言述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因此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教师们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现状,高校应按期召开教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使有经验的教学能手与青年教师齐聚在一起,就某个教学主题进行共同切磋和研讨。在面对面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学能手将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技巧等隐性知识外化,为青年教师提供经验,然后青年教师则将教学能手的隐性知识内化。这样的过程必将缩短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身的摸索过程,使他们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弯路,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 构建隐性知识共享的科研团队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的事实,高校应构建一支学习型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团队。建立知识共享的平台,通过定期召开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的方式,提高科研团队成员对知识转移和吸收的能力,促进隐性知识转移。[3]构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隐性知识共享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应鼓励团队中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青年教师共享,在报告会和研讨会中要增进与青年教师的交流。同时,还应有计划地给青年教师布置科研任务,定期让青年教师在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上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督促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璇,李志峰等,高等教育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学风,也称学习风气,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一种学习态度,它折射出来内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风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风貌、学生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有好的学风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优良的学风对高校来说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是一所学校的标志和精神支柱,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在于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目标和明确的学习目的,这两者是让学生对待学习保持旺盛求知欲的动力所在。学风建设作为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以育人、育德为根本。

1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需要解决来自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驱使下,极易滋生享乐拜金、功利化的思想,这些观念给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带来强烈的冲击。直接导致高校学生仅对实用性、技能能强的知识趋之若鹜,而对基础性知识不感兴趣。而社会中,靠走后门走关系来升职加薪,文盲发财致富的现象,也容易让高校学生受“读书无用论”这种荒谬思想的误导。这些现象和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动摇着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导致学风衰退。

另一方面高校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观念日趋强烈影响下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少数未达到相应教育水平、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被录取进校,他们入学后因学习困难而自暴自弃,丧失了求知动力。而创建和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学风就是我们学风建设的目标向导。学风建设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明确标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方向,树立健康的人生信仰,鼓励学生去追求获得人生最大意义的创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和个体化趋势,学生对与其自身直接有关的外部因素更为关注。比如对“找工作”显得尤为关注,但相反“报效祖国”这样的学习动机被认为是与自身没有紧密联系的外部因素,是过时的。这样一来,没有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学生就容易放松对自我不断完善的要求。认为自己可以缓一缓,及时享乐,而迷失方向。

总体来说高校学生的学风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目前高校中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作风不严谨,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远大理想和学习目标,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缺乏学习动力,求知欲弱,学习方法滞后。这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要面临的挑战。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

2.1优良学风是思政工作的成效体现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机制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才能抓实、抓出成效,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应该在优良学风中体现出来。学风问题虽主要体现在一些不良现象上,但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误区,是思想认识、道德文明和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学风的好坏反映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成败。

2.2思政工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渴望成才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为此,抓住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将思政工作渗透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开展学风建设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再次,要克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就必须通过有效的载体来加以实施,学风建设恰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切入点。

学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影响、相互渗透,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教师应当结合当前的形势,针对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研究制定学风建设的规划以及各个时期学风建设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措施,使二者共同促进,相得益彰。

3教师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优良学风的途径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质是一种思想风尚建设,是关于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求知目的、治学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思想行为与作风的建树。其表现为大学生在一定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学习动机的支配下,通过长期实践磨砺而形成的、反映一定社会要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学习心理倾向、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所以,大学生优良学风品质的培育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切入,从塑造大学生科学的学习观念入手,着力培养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学习风尚。

3.1巧用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教师应根据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并保证各个年级之间教育内容的连贯和一致。在方式方法上注意灵活多变,避免强制生硬的灌输式教育。比如:采用问题式小组教学法、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可交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策划,让学生在活动学习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激发自身固有的道德潜能。

另外,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选择上也尽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来挖掘教育素材。比如:考试作弊、未婚同居、论文等,学生敏感、苦恼又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归因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坦诚性原则、形象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纠正高校一部分学生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的错误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2职业教育带动理想,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青年教师利用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同时也就树立了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青年教师开展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分阶段指导。第一阶段,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强化自我经营、自我成才意识。第二阶段,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邀请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来校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教会学生一定的求职技巧和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第三阶段,进一步开展职业培训学校通过讲座、比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求职技能和职业技能,使学生找到在就业中达到人职匹配的目标。通过三个阶段的职业教育,使大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

3.3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途径。通常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及青年教师,他们与学习联系最为紧密。可以说其身上的品德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规范自身学习行为的一剂强心针。青年教师一方面要以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严与爱的结合,以情渲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激发其积极性。通过教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该文章为云南师范大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豫(1988-),男,河南济源人,云南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乔纯.高校师生学风及相关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5-01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本身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青少年弱势群体又是青少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界定

青少年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生理、社会等原因,其生存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在参与社会权益分配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精神障碍、身患疾病和无劳动能力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控制和保障制度的变化,家庭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学校收费、管理方式等的变化,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成员,他们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部分得到家庭的支持而不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涉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进城务工的青少年;既得不到家庭也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无”青少年(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人),失学、失业青少年等。此外,问题青少年诸如少年犯也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及主要内容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协助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几个部分。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青少年弱势群体大多深处逆境,在承受过多的挫折和打击时,可能会有轻生的念头,而生命是十分可贵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青少年弱势群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自杀等行为对其生命的威胁。生命教育就是要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必须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2.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青少年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上、生理上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处境,往往比普通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挫折,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时,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者的理解、支持、指导和帮助。挫折教育是对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教给人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饶的精神。

3.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青少年弱势群体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国家主人意识和祖国民族意识。(2)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式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主体性精神的好公民是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3)民主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民主与法治意识。

4.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感恩教育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赐予了子女生命,对父母的尊重与回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救助者对弱势群体施加帮助,并不是他的义务,而是一种善良与美德的体现,受助者必须心存感激。三是对生活的感恩,感恩生活,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灾难,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5.成才教育。

成才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解决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弱势青少年进行经济援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帮助其彻底地摆脱困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弱势青少年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帮助其发愤图强。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其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专业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才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境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全面分析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实施科学的教育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2,(7)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11

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信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着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与监督。信用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利用会计控制的思维和视角去改善现有制度,整合企业价值链管理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提出

对于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有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谢旭提出的基于销售——回款全程业务流程的信用管理体系;陈晓红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文亚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经济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但它们都存在过分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微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过于关注宏观环境的探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较适合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从销售——回款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的,提出将销售与回款之间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环节。现代信用管理的控制体现了事前客户资信管理、事中赊销管理、事后应收账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设置了从客户开发到追收欠款的关键控制反馈节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回环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真实、完整,为未来管理控制奠定基础。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适应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初衷——解决现存的大量应收账款欠款、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客户管理、销售签单的日常管理制度问题,逐步实行成熟、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2.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控制体系和以销售——回款业务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包括: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销货及应收账款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生产及成本会计系统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客户开发、订单受理、发货管理、货款收回、售后服务及债权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包括信用管理体系的循环,信用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处于战略的中心。因此以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销售——回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规范严密操作性更强,权责分工更明确。下面我们将说明如何在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我们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顺序来重点说明。

2.1事前控制——目标客户控制所谓目标客户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应按照信用管理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则(20%的重要客户会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按照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选择获利性客户。做好目标客户管理一般要完成两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与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统的交流与控制信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中广泛流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与维护可以遵循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计算机化资讯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证安全才有可能让有用的信息传递和流动,支持基层业务操作和管理层的决策。因此,辨别、规范信息搜集渠道,识别防范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信息搜集过程中信息的干扰和失真将保证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开发、管理职责的分离将保证信息的内部安全。

第二,组织管理控制。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处理作业应遵循权责划分控制。资讯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订出,明确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门专属控制,避免出现信息由不同部门同时控制的现象。信用经理授权应明确信用信息向上传递给管理层和向上他业务部门传递的口径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选择的目标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为依据对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风险程度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信用分析的控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测未来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风险的防范——应收账款的管理。信用风险结构的外部风险大多是由于受信企业的财务恶化导致的,要综合运用有效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相关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其内部风险的产生首先是由会计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开始的,因此规范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内部风险的首要政策。信用风险的分析应由信用经理直接负责,垂直领导信用管理人员,与财务主管、营销主管、销售主管协同配合进行,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始终。

第二,信用额度设置。根据“二八原则”对客户信用额度进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证稳定的利润来源,又可规范信用额度管理的重点,避免管理分散化。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的确定应该以授信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受信客户为导向。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拥有不同的信用额度授权,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得到的信用额度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一个可参考的公式是:信用额度=客户预计年销售额/360×信用期限。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额度的设定应与企业相应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赊销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涉及授信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并且也是会计内部控制中交易循环控制的重点,基本上包括了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控制。因此企业在赊销管理的控制重点应该关注现金流的风险和成本,产品生产和服务。

2.2.1现金流风险和成本控制

现金循环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业和授信企业双方的现金流情况,是现金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这里会计控制的现金管理不仅仅是防范舞弊的牵制管理)的重点企业。信用管理应该把信用周期与现金循环周期的时间周期协调起来,使信用周期服从于现金循环周期,尽力达到两者的统一。在企业现金循环周期中会发生下述连锁变化:应收账款占用企业资金产生机会成本,企业会短期融资以保持经营活动持续进行,负担贷款利息成本,并且营业资本的投入也会加大,流动性风险相应变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上升。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关键在于以企业自身整个现金流运动为出发点,考察目标客户的会计政策、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及现金循环周期来制定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来说,企业获得详细的预算表、现金流量预测表或管理报表的可能性相比银行低很多,依靠企业公开报表进行分析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通过对客户所运用的会计政策的考察与评估,企业可以更多地了解财务报表处理的本质,对随后的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的分析的针对性也会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客户定期的拜访,业务人员与客户的愉快交流,会对上述分析活动提供极有益的帮助。再有企业应该尽力获得现金流量表(历史的或预测的都可以),因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很难用弄虚作假和寻机性会计的方法进行粉饰,其信息比利润、资产、公积金等数据更为可信。而且债务的偿还必须用现金,掌握客户重要的现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预测目标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好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风险和资金成本。

2.2.2产品生产和服务控制

当应收账款正常到期时,客户提出延期或拒绝(全额)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业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条款,出现产品质量瑕疵、没有按规定运输货物、交付货物等不一而足。企业应首先从操作程序、凭证传递上对采购、库存、生产、配送、支付结算方式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思想进行制度管理,标准化流程,这样可以规避该交易纠纷产生的故意违约风险并避免“借口”产生。企业对支付结算方式的选择应格外慎重,特别是对外贸易,我国企业往往吃亏甚大。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要求选择债权比较有保证的支付结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银行票据、信用单(证)、带息商业票据等,甚至可以要求购买方提供信用保险。总之,严格对合同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高效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避免客户延期拖欠或拒绝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的收回将最终反映企业信用销售是否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现金和利润,降低现金流风险。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监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账龄分析和DSO(应收账款变现天数)。账龄分析解决应收账款的存量问题,DSO解决应收账款的流量问题。企业提供信用额度就会产生应收账款存量,每一笔都有它的年龄,对它的年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寿命和质量,减少坏账的存量。DSO分析收回应收账款的平均天数,当企业提供信用时会预估应收账款收回天数以确定信用额度,保证企业可以承担合理的应收账款流量,控制风险累积。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门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DSO表示每笔应收账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账款变现天数=(当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当年总销售量)*365。

企业应设定自身的DSO目标,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决策。DSO应考虑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业环境的客观可评估性、企业自身的竞争态势和定位、客户的导向性问题。DSO分析的直接服务对象应该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信用期限的评估,做到账款质量的评估,缩短现金循环周期的末端滞留时间,控制坏账产生的时间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