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文化市场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县区文化市场发展逐步走向有序
一是门类逐步齐全。音像、印刷、书刊、游戏、戏曲、歌舞等门类形成并不断发展,填补了许多空白,如网吧、歌舞厅等。印刷也告别了铅字排版,走向胶印,激光照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二是文化市场有了一定的产业队伍。文化市场成为二、三产业劳动力的15℅以上,文化产业在国民产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产业社会地位已凸现,表现为科技含量较高。文化素质较高,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传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四是执法队全逐步健全,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县区相应建立了管理机制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经过培训,素质不断提高。五是管理法规不断完善,相继建立了行业管理条例,一批从中央到地方的法规出台,使文化市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六是从业人员法制意识加强。经过培训,学习有关法律,从业人员知法守法。通过遵纪守法的文明经营单位创建活动,提高了文明守法经营意识,行业协会使经营者增强了自我约束机制。
(二)多年来县区文化市场尚未形成繁荣的大气候
我市不少县区文化市场仍处于小打小闹状态,如有的县区乡镇至今三无:无文化娱乐中心、无图书馆、无少儿活动中心。一些乡镇的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机室等规模小经营,其机器台数在10一30台之间,有的仅几台放在商店里经营。还有为数不少的黑网吧、游戏机室。由于地处偏僻,时有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安全条件差,为了躲避检查,常有关闭卷帘门等情况发生。乡镇印刷业设备陈旧,家庭手工作坊多,虽印刷业总量多,但工艺落后,产值较低,处于僧多粥少、恶性竞争状态。一些地方不是在印刷质量上下功夫,而是用给雇主回扣、或降低印刷质量维持生计。一些不法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盗印假商标和正式出版物。由于以家庭为印刷基地,因此隐蔽性很大,容易逃避检查。八成以上企业没有形成集团性印刷能力。音像业形成店面多,小而散状态,造成销售盗版音像有机可乘。一些乡镇经营者,私自制作刻录盘,以极低的成本、极快的速度复制盗版音像制品,往往是新版上市,不到一个月,盗版就能泛滥。演出业拼凑而成的素质极低的杂牌班子,或残疾人,或未经文艺培训无业者,靠噱头,靠怜悯,靠为农村婚丧祝寿演出。某残疾人演出团迄今从未在本地演出,一直在外飘流,糊口为生,成为庸俗的文艺的大蓬车。地方戏曲难以保留和生存。以县为单位,地方戏曲团体瘳瘳无几,而且面临剧团生存、演员跳槽的困境。乡镇一级电影院大都关门。流动电影放映队也只是为村民祝寿,结婚和节日放映,经济收入捉襟见肘。由于地方财政处于保吃饭状态,没有更多的经济投入,一些电影院变成了危房。一些书刊零售业,为了节约成本,不租门面房,或为了逃避检查,成为“游商”。一些桥头、道路旁成为“游商”盗版销售的理想地方。街头销售不仅给文化市场管理带来难度,还影响了市容。一些乡镇无专职文化干部编制,现有文化干部大都兼职,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文化事业上,影响了文化市场的整顿和发展。
(三)县区文化市场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文化市场既是物质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投入有限,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低,一些地方得不到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一些地方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往往是问题来了,采取堵势,满足于平安无事。文化市场管理也处于被动局面,往往是集中行动雷声大,日常管理满把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节流不堵源,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我市县区以商代文,文衰商盛时有出现,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少,文化产业积累不够,成为文化市场发展的“瓶颈”。县区文化市场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区文化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县区文化市场发展滞后原因
县区文化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原因上讲,一是一些地方领导不够重视,文化投入是长期的效益,政绩显现有一定的周期。二是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文化产业投资较多,效益不甚明显。从客观上讲,一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消费需求量有限,难以形成较大的文化市场发展产业业链。二是体制上没有突破,从官办文化事业至民办文化产业有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需要形成全民意识和参与文化繁荣发展的氛围。三是缺乏政府和民间投入,形成较为丰富的文化积累。四是缺少一支文化素质较高产业队伍。五是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不够充实和健全,这些都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
三、县区文化市场发展的思考
要想让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市场有较大的发展,应该坚持四项原则。
(一)、重在扶持,抓好精品的原则
我市一些县区曾是革命老区,也是苏鲁交界,南北交汇地区。地区文化融南北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淮海戏、吕剧、柳琴戏等都有一定的基础。政府应该增加投入,扶持优良传统剧种,革新剧目,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淮海戏在苏北农村有一定的演出市场,但近年来缺少较好的剧本,对原有的曲调缺乏创新,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文化部门应制定剧种繁荣和剧本创作规划,对剧团给予必要的扶持。要保留民间剧种的资料,开发创新民间剧种,恢复地方戏在艺校的招生工作,对一些有影响的剧团,可与企业联姻,以企业为冠名发展剧团,要打造艺术精品。要鼓励、发展文艺创作如苏北地区的淮海锣鼓,渔工号子,结合旅游业,打造文艺精品。要鼓励个人办剧团。是鼓励发展印刷业、书刊发行业、娱乐业。通过内部整合,向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二)、边整边改,边管边放的原则
文化市场往往有着这样的规律:一整就死,一放就乱。遇到严打和集中整治活动,很多地方文化市场限入怪圈,不少店面关门,往往夹着尾巴经营,一旦整治活动结束,一些不法经营便卷土重来,依然如故,致使整治工作劳而无功。其原因是地方文化市场法规的不完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重于法。一些地方从地方利益考虑,讲发展就不要原则,讲效益就不管黄毒。因此,像盗版、造假、贩假行为猖獗,地方采取保护主义。一旦问题被发现,就出来打上一棍子。一些地方长期以来,“以罚代教”、“以罚代刑”,前者造成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处罚了事;后者则重罪轻罚,对牟取暴利者,未伤筋骨,只动汗毛,最终是养虎为患,还有的地方,经营单位被处罚者太多,如打击盗版,往往是罚不责众,为了求平衡,只有少罚不罚,出现了“零案件”“零处罚”现象。由此,我们就应该边整边改正,整顿的目的是要求改正,要重视整顿过中问题反复性。在反复中找问题,才能够达到边整边改的效果。
由于执法管理人员思想素质的偏差,在一些地方出现某些个别管理人员与经营业主打得火热现象,执法者成了经营业主的传话筒、应声虫,常常出现通风报信,的案例。在整顿中,应加强执法人员的整顿,培养一批有一定政治素养、精通业务的执法者。要有对执法人员监督的专职人员。必要时在市设立督察,对执法不力和舞弊人员及时进行查处。
边管边放。就是在管理中,根据政策,放开手脚,让地方搞活文化市场,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可鼓励外商、私人兴办文化娱乐业;鼓励私人办文化娱乐中心、村文化娱乐室;鼓励投资印刷、书刊发行业。地方政府要有适应发展的法规,不能设门槛,留绊子。要给文化市场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扩大开放。凡是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凡是不经营盗版、假冒产品的文化产业都应在鼓励之中。
(三)、政策倾斜,机制搞活的原则
县区文化市场不景气的原因,除了与全国文化市场大气候有关,还有自身的不利条件,一是一些文化经营门类往往是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而来,如网吧,十多年前南京等地就有,在脱离暴利期后盛行于我市。在无法取得暴利时,一些不法经营者便打歪主意,如超时经营、接纳未成年人、赌博等。二是由于规模小,从业人员多,常常处于恶性竞争状态,如苏我市上网每小时一般1小时在1元钱,包夜则更便宜。游戏机每1元钱可买10个牌子,经营者在低利润情况下,就要寻找别的方法发财。政策倾斜,就是经营者在遵章守法的前提下,给予税收、入网、用电等方面更优惠的条件,使经营者有利可图。三是鼓励发展文化娱乐场所。目前,在农村地区,农民在夏、秋两忙之后,不少人都在麻将桌前。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中,约有五成以上会打麻将。其中有三成人或小赌、嗜赌,常因赌博造成偷盗,离婚,斗殴等,影响了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约有四成以上农村中老年妇女信奉基督教和佛教。农村缺少文化信息。农村一些图书室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书刊,一些乡镇图书室只是应付检查,平常不开放,80%的村没有图书室。应该鼓励在乡镇开办公益性图书室,在村、街道社区办私人图书室,对于常年坚持开放的图书室给予政策性补助。要鼓励私人办艺术团体,一些老剧种、老艺人是宝贵的财富,可鼓励冠以知名企业老艺人姓名的艺术团、艺校。要设立戏曲创作奖励基金,使戏曲成为群众的精神快餐,对从事村镇文化娱乐业经营者可以采取免税增补的方法使其生存。同时,为农村争得一块文化净土。
文化市场应坚持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以文为民”的原则,通过定人、定社区(村)、定任务形成文化市场网络;坚持政府投入群众入资的“以文图强”原则,将一店一业的“小文化”发展到集约经营的“大文化。”
搞活文化市场机制是一条生命线。县区文化市场应坚持民办为主,公办为辅的原则,鼓励私人从事文化产业。要提高私人文化产业劳动者的待遇,如评选先进文化工作者,技术职称,评定艺术奖等,使文化产业的奇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绽放。
《小康•财智》:现在很多民营小剧场剧社都反映租剧场非常困难,好的剧场租不到,不好的又不想进,请问先锋剧场在挑选剧目和剧社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傅维伯:现在剧场确实安排得很满,像正在演出的《如果我不是我》是我去年七月在上海看了以后,那个时候定下来现在演的。最近一段时间剧场都没有档期,今年先锋剧场的演出也基本安排满了。
在选择剧目和剧社的时候我们当然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标准,基本上是各个戏剧品种、各种质地和风格的话剧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因为我们是国家话剧院的剧场,所以在品质上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且我们剧场本身每年也要做很多和有关部门的项目合作,比如现在我们马上做的的戏剧交流,以及每年的大戏节、青年戏剧节、国际当代戏剧节等,这些活动每年就占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说每年大概只有九个月在真正出租剧场。
《小康•财智》:现在剧场的观众人群是流动的吗?观众构成都有哪些呢?
傅维伯:还是在流动的,因为观众的口味不能只是一种,就比如说很少有人就吃川菜别的不吃。观众群体也是互动的,他们会有不同的戏剧审美需求,所以他就要看很多剧目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观众构成现在还是以年轻观众为主,大概在20―35岁之间的大学生、白领比较多。
《小康•财智》:现在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文化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剧场的也有不少。在这方面对剧场需求有缓解作用吗?
傅维伯:对,国家是有这样的政策。但是专就剧场来说,百分之九十九还都是国营性质的。我觉得国家的文化财政拨款应该是面对整个社会的,也就是说,谁为国家提供文化产品的服务、提供文化产品,就应该支持谁。我们今年也统计了一个数字,去年小剧场演出了2000多场,国有院团只占10%―15%,绝大部分都是民营演出,但是他们大概有90%没有得到政府支持,都是在自己掏腰包或者有别人支持。我们的文化财政拨款如果想要对整个社会服务,它应该面对所有的创作者。
《小康•财智》:现在可以说话剧市场比以前要繁荣多了,这与民营小剧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政府也有很多对民营剧社的支持政策,但是他们多数发展得也都非常艰辛,这是为什么呢?
傅维伯:说到小剧场话剧,真正到现在这么繁荣其实都是靠民间的一些年轻人推动的。他们带动了整个话剧市场,给话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也是在推动戏剧的发展。虽然他们还是有很多不成熟,但他们的热情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我觉得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对民营剧社的关注度,给予他们有效的扶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戏剧真正繁荣起来。光靠戏剧评奖没有什么效果,比如一个戏剧评奖就要几百万,但是这些剧目基本没有多少老百姓能看到,如果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那些民营剧社,他们就会为社会创造大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这样既培养了观众,同时又调动了这些民营剧社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还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和标准,对民营团体的扶持还处在施舍阶段。有制度、有标准、有监督其实是一个健康文化市场发展的基本需要。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特别是西欧。
按照价值规律对艺术品等文化产品进行交换以及进行有偿文化活动的场所即为文化市场,因此,在文化市场中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来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着管理监督机制不到位、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财务管理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强化市场的财务管理,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在激烈的竞争中文化市场的持续发展。
一、当前文化市场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基于一个整体的目标对资产的投资、融通和流动以及对利润进行合理配置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以及特定原则对财务活动进行组织安排,是正确处理财务关系、保证主体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发挥财务管理在文化市场中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需要对文化市场的财务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规范,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仍有许多无法满足文化市场发展需要的问题存在。
(一)财务管理管理跟不上时展步伐,管理理念落后
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交易场所,需要及时更新的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工作形成有效指导,但是目前文化市场财务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管理者的理论知识有限,缺乏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财务成本管理理念较为落后,财务成本意识不强,进行成本核算精力投入较少,基础工作不到位,对费用控制的力度不强,市场成本的结构较为混乱,财务管理的方法、手段较为落后等。
(二)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漏洞,资金利用率较低
据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的文化市场共有24.47万个经营单位,拥有约1615亿元的固定资产原值,市场产生的利润为375.26亿元,文化市场经济活动的开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当下文化市场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这样的问题,部分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只对账面的资产值进行核算,并未反映出实际的生产净值,账面值反映的只是历史成本,因此会造成固定资产账面值与生产净值间的出入,无法反映出文化市场真实的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
当前文化市场主要采用的是会计制度,部分单位随意扩大财务开支范围以及转变资金用途,这些也都导致了资金使用预算与决算间的冲突,加之当前市场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的不合理占用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无法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可能会导致市场资金的周转困难。
(三)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管流于形式
由于文化市场的范围较大,分支较多,接收到的信息透明度不高,甚至有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甚至会伪造虚假信息引起信息与实际情况的不对称,导致财务核算失准,另外由于当前市场上的财务监督机制落后于市场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管理的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因此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引起了管理上的困难。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人员的素质对财务管理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有别于纯粹的商业市场,文化市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文化市场上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较为单一,往往只是单纯进行算账、记账的工作,缺乏财务管理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用提对文化知识、市场发展行情的掌握程度。
二、高财务管理,促进文化市场良性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财务观念,加强预算管理
转变财务观念需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我国的市场经济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建立完善健全的文化市场财务管理体制。当前文化市场实行的财务管理市场会计制度较为落后。在加大吸引各界投资力度的同时,还须转变财务管理人员的观念,文化市场可以适当借鉴文化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的会计制度,加强财务产权以及文化市场效益的核算,全面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转变财务观念还需要对市场预算加强管理,文化市场的经营费用主要是靠市场的效益获得,用好财务成本,管好预算账目对文化市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是市场对文化市场的整体控制的管理方式,它可以帮助制定市场发展的方向,建立起市场应遵循的整体行为规范以及为文化市场的业绩评定提供给参考标准与比较对象,要加强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约束机制,加强预算执行、考核力度,其次要制定健全的预算指标体系,加强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另外还应制定严格的预算执行监督制度,严格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如对文化演出市场加强整顿,在进行活动之前做好演出的成本计算,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加快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市场财务监督
内控制度是文化市场进行完整、安全的经济活动的保证,这一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舞弊现象,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和真实。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可以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进行这一制度的建设时,要完善文化市场的内控体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财务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市场资金及资产的管理、筹资、投资的控制、税务的管理等。需结合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按照管理规范、程序规范的相关原则将市场纳入规范管理体系的财务内容进行内控,全面提高这一制度的核心约束力。另外还须建立文化市场的内部监察考核机制,强化内控机制对市场的主要经营决策的监督和审计。
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游艺厅不阻拦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不实行实名登录,对黄色网页和大骂脏口的人视而不见;音像商店私售黄碟、盗版严重;书店专卖未成年人爱看的黄色卡通书;娱乐场所盲目投资发展,采取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时常去钻管理部门的空子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解决文化市场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抓繁荣、抓服务。按照国家“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诡计,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应把抓“繁荣、发展、服务”做为第一要务。积极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推动市场结构优化,刺激文化经济增长,服务文化市场主体,把繁荣、壮大我区文化市场做为主旨及目标。一是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进一步摆正繁荣与管理的关系。做到立足于繁荣,抓好管理,围绕着繁荣抓实管理,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实现文化市场全面繁荣的目的。二是拓宽工作思路,发展文化市场。大力支持乡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培训,重点发展中低档文化娱乐场所,对下岗职工、贫困户、伤残人员实行优惠政策,使文化市场的管理,与下岗再就业相结合;以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提高人的素质相结合。三是要转变职能。即:“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管理型向扶持型转变;要从管理文化向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方向转变。对经营者既要满腔热情的当好参谋,又要因势力导的做好法律宣传的教育,本着依法管理的原则,灵活运用、适度调控,简化办证手续,减少中间环节,循序渐进使乡镇文化市场尽快走向繁荣。
(二)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壮大成为文化产业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制定发展计划,整合文化资源,摸清底数,对消费需求进行调查论证。二是在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同时,大量引进外来具有现代科技的文化生产设施、设备,利用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产业开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优化结构,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一是调整导向,对本地文化市场提出发展导向,明确发展什么,控制什么,严谨什么,引导文化市场向文明健康方面发展。二是调整总量,积极引导发展大中型文化载体,防止因大规模扩张而用非法经营手段收回经营投资的倾向。三是调整结构,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调研和预测,调控供求平衡。四是调整布局,打破零散布局的格局,相对集中发展。五是调整效益,对健康文化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确保这类文化项目在非法经营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三)职能划分明确,监管有力。文化市场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是要加强协调配合,要按照形成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全面落实责任制,对集中整治工作要成立权威性组织机构,从经费上,装备上预以保证。二是要各职能部门坚持认真履行职责,做到不缺位,不推诿,不能超出职责范围。同时做到不错位不超权。三是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负总责,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公安、工商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搞好整治工作,在审批、检查中把好关,加大“扫黄打非”的工作力度,出现问题要各实其责,认真解决,形成系统管理体系。改变过去“走马观花”粗放型管理方式,建立“精耕细做”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对非法经营要细查严管,追究到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对健康文化要努力扶持,促其繁荣。才能使文化市场的管理达到最佳成绩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能动性。
(四)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队伍文化市场的繁荣本身就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不断开发的结果。因此,要建设科化、信息化的队伍首先要学习,其次要提高,最后要创新。
(一)借助当地传统文化名胜,打造传统文化品牌
1.经济效益
在全体华人中,文昌帝君具有极大的影响,世世代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尊崇,借助文昌帝君的广泛影响,打造凉山文化旅游大品牌,便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首先,由于借助了“拜文昌故里、求学业大成”的文化优势,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激发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其次,国家出台一系列拉动内需的发展战略,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受旅游市场利好政策刺激,必将迎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一轮新。第三是成昆铁路复线正在修建,建成后从成都到越西,仅两个小时车程,文昌故里风景区,已经完全融入了大成都旅游圈,完全有可能吸引来巨大的城市客源市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四是越西地处小平原,形成了文昌故里风景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游居住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各种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度假。五是游客越来越喜欢特色旅游,文昌故里风景区不仅地势平缓,风景优美,环境清新,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对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对海外旅游市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文昌故里项目规划2020年的税后投资利润率为29.4%,投资利税率为39.2%,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包括建设期)为9.27年。
2.社会效益
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建设,将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中国自古就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文昌与孔子齐名。越西是文昌故里,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较高的文化知名度,使越西受益匪浅。3.生态效益文昌故里风景区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借助越西县建设彝族之乡,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1936年,红一方面军途经凉山,越西就有700多人参加,其中彝族人就达100多。据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所编的《二万五千里》一书记载,当时参加的100多彝族人,被编成了一个彝民连。有一个彝族连,在全国的少数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争取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项目重要基础和条件。项目规划建设应尽量展现越西各族人民,尤其是862014年第12期彝族精英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突出民族团结这一永恒主题。规划定位(1)核心理念:用创新思维认识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管理红色旅游、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市场潮流的红色旅游资源观和发展观,既要正确处理好开发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也要注意开发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实施三大结合:一是政治意义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二是革命贡献与民族团结的结合;三是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特种旅游的结合。(2)主题定位:红色旅游经典教育,彝族红色旅游体验。(3)形象定位:彝族连,中华英雄谱;零关古道悠远,彝汉和睦昌盛。(4)市场定位:融入“金沙水拍,情深意长;大渡桥横,天堑飞渡;雪山草地,艰苦卓绝”红色旅游大环线。将这一片区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作为该项目的首选客源市场。(5)目标定位:全国第一个以“彝族之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的国家AAAA级景区。投资概算:本规划总投资为40000万元。
1.经济效益
独具魅力的项目必将吸引大量客源到越西古城观光、休闲度假,项目直接受益稳定可靠;高度发展的旅游业必将促进越西商贸、餐饮、宾馆、娱乐、交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快速发展,同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古城建筑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基础设施配套等众多因素,必将提升古城及周边土地价值,增加财政税收及城市后续发展能力,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社会效益
项目带动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飞速发展,项目完成后,人们参与旅游经营相关的行业(旅游服务收入、商铺租赁收入、康体健身项目收入、古街区房地产收入),增加收入,这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有很大的帮助。
3.生态效益
彝族之乡项目不但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相反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凉山域内的阳糯雪山,主峰铧头尖海拔4791m,为凉山北部最高峰,从南到北,山上分布着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总面积约1875亩,是建立登山体验项目的理想区域。
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阳糯雪山气候寒冷,终年积雪,道路险峻,人迹罕至,在不少景区都人满为患的今天,阳糯雪山仍鲜为人知,少人涉足,是探险观光的理想圣地。阳糯雪山有三海、黑海、红海、歪海、九海等冰川湖泊,湖中水色各异,五彩斑谰,可以建成典型的古冰川公园,特色十分鲜明。湖泊周围有万亩原始森林,有奇山、异石、飞瀑、跌水和溶洞群;日出、晚霞、云海、烟雾尽收眼底。草木葱茏,蜂舞蝉鸣,泉水叮咚,构成一幅有动有静的优美画卷,几乎齐聚了所有类型山地的景观,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登山体验项目的规划范围和内容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规划范围为整个阳糯雪山区域,规划内容为建设安全服务设施,打造集登山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景区。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为30000万元,主要投向旅游项目规划、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市场营销、资源保护等项目。
3.经济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阳糯雪山聚万千宠爱于一身,天然旅游资源组合良好,具有开发高品质文化类旅游产品、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度假类旅游产品这三类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
4.社会效益
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效益。(1)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成,为登山探险爱好者活动提供了良好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还会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带富一方。(3)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阳糯雪山登山体验项目的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5.生态效益
本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奇葩品牌
越西县民的族文化资源,主要以彝族鬼谷达布络魔为代表,而达布络魔以原始性、神秘性著称,具备开发优秀旅游资源品牌的优异条件,开发潜力巨大。在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保持着完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原始森林比比皆是。绵延十多里的绿色翠屏里,风光幽美静谧,鸟语花香;无数奇花异草,布满青山、秀水、飞瀑、深涧,更让神秘的达布络魔充满了原始森林的神秘风光。达布络魔以神奇恐怖的鬼怪文化著称,聚集着丰富的人文宗教资源、奇秀的自然风光、原始的生态环境、神秘的传奇故事等等,开发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集登山、民族文化体验、探险、观光为一体,堪称民族奇葩品牌。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规划范围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区域,总投资为24000万元。
1.经济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必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越西县未来交通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同时伴随着凉山州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越西县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借助成昆复线铁路,越西县进入成都市远郊旅游目的地辐射市场圈。随着国内大部分地区城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对高品质民族风情类旅游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强,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由于天然旅游资源组合好,堪称民族旅游品牌奇葩,前景十分广阔。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完成后,预计旅游年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起码具有以下社会效益。(1)本规划的建成为登山爱好者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对提高人民体质和陶冶情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牵动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直接就业问题,增加收入。(3)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越西县与外地的经济、技术、文化协作与交流,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越西的知名度。(4)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建设,还将全面带动当地的建筑、交通、商业、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本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高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3.生态效益
彝族鬼谷达布络魔民族文化体验探险项目在减少资源消耗、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遏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和降低人居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抓机遇创条件发展文化市场
(一)大力扶持助推文化品牌战略
越西县品牌建设将推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推动越西县品牌战略深入发展。只有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品种范围,严把品牌申报、使用审核关,规范包装,才能促进越西的品牌战略不断发展。目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使用“大凉山”品牌标识涉及26个品牌的30个包装,主要涉及农副产品。对已使用包装的企业,应加强跟踪服务,促进品牌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监管助推文化市场健康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情况特殊,加上历史的影响,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相对的地方性法律、行为规范,因此其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具备全面地落实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各项经济政策的优越条件,包括文化事业经费在本地区财政支出比重占1%,并逐年增长;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基础经费随财政增长;修建文化设施实行税费优惠和计划、贷款照顾;特别要剔除文化市场建设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情的狭隘观念,积极扶持正当的经营,重点扶持一批确有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商品,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和雄厚的实力去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三非”,保护合法经营等。通过专项检查整治,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创造条件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改善外部条件是破除文化市场只是文化部门的事的狭隘观念,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联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实施“文化富县”战略,完善和创新服务举措。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发展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强化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完善信息、融资、技术咨询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政策规定,下大力排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干扰,通过深化服务,督导落实国家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针对部分行业市场萎缩、订单不足的状况,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域外产品推介、博览会、项目合作、招商会议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争取订单;充分发挥好财政性支持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形成了独特风俗习惯,保存许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的东西,如充分利用,不但成为精神财富,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整合资源,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增加自己的造血功能,把雪球越滚越大。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外资办文化等方法,海纳百川,开拓文化投入的新局面,建设繁荣兴旺的文化市场。
(四)措施有力助推文化市场发展
1.摸清家底,制定相应的措施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口不集中,而且交通比较困难。但是,民风敦厚、直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潜力巨大。为此,发展文化市场就必须深入实际,摸清情况,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先导,如利用民风、民俗的节日,整理、挖掘反映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大造声势,通过宣传鼓动,同时,吸引外来的“靠山吃山”,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部了解,增加投入,形成两只脚走路,促进经济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越西县命名县级生态家园300户,其中:越城镇100户、中所镇100户、南箐乡100户。经审查该300户家庭庭院整洁、环保意识强、无违反村规民约和环保法律法规行为,符合创建标准,被命名为2013年度县级生态家园。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五楼水晶2、3厅举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投资说明暨产业推介会”上,越西县分别与湖北武汉市鑫龙恒盛房地产开发公司、安可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湖北新六集团签订项目合同,签约资金5.08亿元。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2楼巴蜀郡厅举行第七届中国西部投资说明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越西县与北京恩波明坤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成功签订《北京恩波(越西)水电集成及硅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合同》,签约资金9.7亿元。该项目计划三年内分两期投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签订的企业项目为开展企业文化奠定基础,同时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
2.抓住机遇,组建集团
近些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建设,国家大力推行的是“文化扶贫”,并逐年加大投入。以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县为例:2010—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888万元;建120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图书、书架等设备。因此,用国家的扶持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集中投入,开辟集文化包括文博、旅游、服务、加工、出口为一体的集团实体,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不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重视和了解本地区,促进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四川省凉山州举办的“彝族国际火把节”、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节”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因此,抓机遇,广泛联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是成功之路。
3.树立用人的新观念,引进各种类型的人才
文化不仅是一种事业,而且从大范围来讲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必须集一切可以作用的力量来兴办。因此,要使文化市场真正发展,就必须大胆选用具有经济头脑,能搞经济的人到文化上担任领导职务。贴紧市场经济选用干部,坚决打破地域界限,要坚决摒弃原来人才使用上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如民族、性别、年龄、身份等等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发展文化市场,促进经济的繁荣。
4.走出去,请进来
尽管小剧场产生于反对商业化的目的,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当今中国的小剧场为了“养活”自己也逐渐向商业化发展。虽然制作一部小剧场话剧的费用远低于大型舞台剧,但是小剧场仍然难以生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高昂的商业税和租金使得小剧场难以维持,面对商业化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付维伯,来自北京东方先锋剧场,他坦言说:“其实所有人都在探索怎么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好,怎么让观众先走进剧场,如果光是探索,导演、演员们都生存不了,那也无法发展戏剧,因为所有人都不是苦行僧,都要生活。”当前,一些小剧场放弃了反对商业化,而是试图通过推广小剧场的商业化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保证剧场的运营。以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为例,通过前期的大量宣传以及高校专场巡演等商业化推广方式,该剧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对比之下,其他小剧场选择坚守反对商业化阵地。王翔,既是一位牙科大夫,更是北京蓬蒿剧场的缔造者,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剧场运营。“王翔特别反对小剧场商业化,他甚至用了‘绝对不’这个词。在他看来,小剧场就该是个亏本运营的地方。”他会用牙科医院赚得的钱来贴补剧院。同时,他也与一些艺术院校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舞台,每年都会有许多艺术院校学生的作品在这里上演。[1]事实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一种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在物质化的社会,大量投入在小剧场发展上,如果没有收入来源,会很难生存下去。不过大家也会担心这会影响到艺术本身的纯洁性。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尚不成熟,也没有相应的针对小剧场发展的经济扶持政策。而且一些融资机构和投资方对文化产业不看好或者不感兴趣,他们更倾向于体育运动或者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赞助,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社会宣传效益。除此之外,高额商业税等抬高了演出票价,使得大多数社会大众更难接触到艺术。经营小剧场很难达到收支平衡。相反,小剧场的商业化则可以带来大的利润收益来减轻经济压力,但是同时也会将小剧场带进恶性商业竞争循环中。小剧场业的市场混乱势必会摧毁小剧场的存在。可以说,小剧场商业化和反商业化的博弈是其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发展下的一个时代特点。现在还很难去判定哪个是正确的,同样文化市场会去选择最好的发展方式。
二、缺少创造,大众化之路艰难
大众化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主动走进剧院,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戏剧艺术的内涵。因此,小剧场话剧对于文学作品的依赖并不强,它的取材应多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但是,我们缺少本土创作团队,尤其是在剧本的创作上,当前很多话剧内容太偏离生活。目前国内许多小剧场使用的剧本大多从国外引进,或者改编一些经典话剧,由于这些话剧先期表演的成功和经典桥段已经奠定了群众基础,因此可以更容易吸引到观众,使用这些剧本的成本也远低于创作一部新的话剧。我曾经看过一位瑞典导演改编了的《雷雨》,制作成小剧场话剧,整个故事好像在一个正方体的狭窄空间中进行,因为口碑和故事的经典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非常的成功。但从另一方面说,它仍然停留在过往,没能反映当前的社会现状,本土创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在1988年,台湾临界点剧象录关注台湾青年同性恋群体的兴起,第一次将同志文化搬上小剧场舞台,开启了台湾小剧场业新的起点。在大陆,可以说小剧场的主要观众来自都市青年,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很重要。有研究指出,这些都市青年在一天的忙碌后,更倾向于一些戏剧,同时也希望这些话剧能够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比如北漂生活、都市爱情等。[2]任鸣导演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便是谈论当代爱情观的代表作,十分受欢迎。开心麻花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作为文化传媒企业,他们致力于创作都市戏剧,吸引到许多关注,他们的模式也得到其他同行的模仿。但是,这里也出现一些不好的态势,喜剧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对文化产业对发展很不利。同时,许多作品因题材和政府在文化传媒方面严苛的审核制度相悖而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进行。虽然每天还有许多的小剧场话剧在上演,舞台规模很小,但大多数舞台仍然存在折第四堵墙,“演出是演出,观看是观看”。表演艺术和它的创作来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我们只有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才能推动大众化的深入。
三、总结
在高消费的都市中,可以理解一些小剧场采取商业手段来维持发展,我们也需要知道,好的作品才是小剧场的灵魂。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位青年演员说,大多数的演员都希望能够在小剧场的舞台上表演。但是困于生存压力,在就业上他们更倾向于稳定的大剧院。资金问题和大众化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让有秩序的市场负责选择商业化或者反商业化,而人则负责创作好的作品。也许,当那些艺术创作者能够脱离经济问题的限制,他们更能投身戏剧创作。那时候,更多的本土创作团队和优秀作品会出现在小剧场的舞台上。
作者:陶幸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2012年6月14日李长春在“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会议上讲到“舞台艺术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必须植根于观众,植根于市场。任何一种院团体制,如果将舞台与观众和市场隔离开来,不管当初的出发点多么好,结果都必然会事与愿违、走向反面。”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这样。现在社会流行这样一个词汇――接地气,文艺也该接地气,尤其是目前处于改革进程中的文艺院团更应该接地气,试想一下,任何一个文艺院团如果不了解观众的品味和需求,只是一味的在哪里照搬套用,或以臆想的方式闭门造车,其结果只能是孤芳自赏、曲无人和。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市的一位副市长到一个濒临倒闭的家具企业去调研,到了企业之后,市领导没有直接到办公室和会议室,而是径直来到了生产车间,他看到很多工作人员还是在用半手工的方式在加工电镀管红皮面的折叠椅子,感叹的说道:现在家庭装修都是以欧式、中式、复古、现代、后现代和地中海的风格进行了,你们还生产这种低端产品,还有销路吗?这位市领导的话给了厂领导巨大的启示,于是开始重新布置生产格局,先是更换生产模具及作业平台,然后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学历较高的员工抽调到销售一线,并开发了全新的市场调研部,为企业制定市场需要的家具样板,他们苦心经营了三年之后,硬是把原来即将倒闭的企业转亏为盈。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违反了用户需求和市场规律,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我们再回到文艺发展的话题,纵观历史发展进程及发展规律,旧体制的文艺院团已经被种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必须要从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与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艺术作品面对的是城乡人民的精神层面,只有满足和适应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才是市场需要的产品,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观众心里,了解观众的精神需求,打造适合大众欣赏水准和品味的艺术产品进人市场。当然,在观众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批业务精、能力强、水平高的专业艺术队伍来创作完成能够适应各种需求的艺术产品进入市场,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得当,还可以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定位不当或没有定位,那就只能坐以待毙。
二、 深挖优势资源,展现艺术活力
文化企业最直接的市场定位就是艺术产品,作为文化企业主导者,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艺术资源的培养与挖掘,如何将企业员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打造多元化艺术人才;其次,如何提高艺术作品的综合性和延伸性,如何创新思维让原有的艺术作品融入更多的活力。这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文化艺术院团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院校毕业分配来的专业人员,当初,他们带着对艺术的憧憬和追求来到这个梦寐以求的艺术圣殿,目的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身的价值,所以文艺院团的主导核心有责任让这些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追随者看到希望。在有充分经济来源保障的基础上赋予员工更大的希望,创造、创新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让员工敢于奢望并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让院团的员工在社会拥有足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在深入挖掘自身艺术资源的同时,文化企业还要充分掌握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的进行联姻,发挥艺术整合优势,借力出击,提升艺术产品的看点与卖点,竭力打造艺术精品,把思想开放,用实力说话,让观众评价。
文艺院团走向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文艺院团要顺应市场、顺应改革,用全新的思维经营企业,不依靠政府扶持,要用自身的产品和实力向市场要效益,市场化运营才是文艺院团增强活力的唯一途径。
三、 建设人才队伍,实现良性循环
在深入挖掘和整合资源的同时,文化企业还应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引进来”,按需求招聘人才,用合理的分配制度留住人才,开发复合型人才,打造多元化人才。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注重文化经营类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人才的配额,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其次要“送出去”,按照发展需要,有选择的实施人才再培养计划,改善、提高队伍的整体技术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三要“留住人”,制定合理的奖励与激励机制,打造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的创造和创新思维,把“要我做” 改变为“我要做”的良好局面。
要实现良性循环,首先必须从人才建设和分配制度两方面下手,给员工创造最大的经济保障及收入提升空间。要让员工懂得付出必有回报,创造多大的价值就有多高的收入。这样就会给员工制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其次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制度,要保护那些有思想、肯付出、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员工,在保护他们的同时,也会激发一般员工的参与意识,慢慢的引领他们走向更高的创新领域。
改变政府投入的大锅饭的模式,注重用人才、精品、口碑向市场要效益,制定完善的管理与分配机制,用制度说话、用成绩说话,管理上不分亲疏远近,更不能厚此薄彼,把握平衡,公平公正,给员工一个完全透明的、充满活力的、前景远大的文化发展路径,让员工敢于付出、甘于付出、愿意付出、主动付出,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和发展并举,市场和效益并存。
四、 按需打造产品,注重艺术创新
任何一种产品要想进入市场,就必按照市场的规律去打造,文化产品也不例外。文化产品要想进入市场,也必须做细致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掌握市场的发展路径。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看点和笑点,没有观赏性和艺术性,那就不要生产了,因为那和电镀钢管红皮面的椅子没有两样,只能被市场淘汰。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文艺产品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市场调研,按照人民群众的需求打造产品。我们所面临的观众群体的文化层次与喜好,所在地域的民风民情,时下流行的艺术元素以及投入产出的可行性预案等等都是我们调研的课题。比如,我们要到农村去进行送文化下乡演出,没有可能把一台交响乐摆在田间地头,因为农民朋友更喜欢小品、小戏、小歌、小舞之类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演出;进入剧场演出的艺术产品,如果没有时下流行元素的再创新,如果没有超越电视媒体震撼效果的艺术产品,如果没有整体划一的节目构成和舞台视觉冲击感,如果没有完善的广告宣传及媒体报道,那也只能是无人问津的带妆彩排而已。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艺术产品的生产理念,提高艺术产品市场经营意识,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用全新的思维创作产品,依托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联合打造艺术精品,发挥营销部门与策划机构的特长,采用经纪人进行深度推广,鼓励中介机构参与加盟搞活市场,最后形成属于文化企业自己的品牌效应。
虽然粤西并未摘掉“欠发达地区”的帽子,但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共同推动文化强市的建设,不仅是梳理经济产业格局发展脉络的一次良机,更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欠发达地市抱团发展文化产业
粤西(湛江)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是粤西四市首次合作,此研讨会将作为品牌活动延续下去,往后粤西四市将轮流作为主办方举办。据悉,此次研讨会是第八届中国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期间,廉江市成功举办了重大项目动工、竣工仪式以及重大项目签约等,共签定25个项目,总投资56.51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有11个,总投资30.18亿元;服务业项目13个,总投资25.63亿元,取得了丰硕成果。
此前,粤西一直在苦思问题解决之道: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粤西四市如何整合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
此次,广东宣传部和粤西四市文化部门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聚集一起,分析了粤西四市文化产业现状,围绕观念更新、文化体制改革等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分析了各地文化产业现状,对如何找准粤西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交流合作、携手破解难题,共同谋划文化产业科学发展之路提出了许多对策。
一直以来,粤西四市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圈内错位发展”与“产业合作”两条腿一起走路。
例如,湛江和阳江各有港口,然而阳江港规模并不如湛江港,阳江港一直在谋划另辟道路:着力开发货主码头,吸引工业企业在港口沿线投资。
而湛茂阳云在“错位发展”之余,也一直在寻求四市临港产业的合作机会,抱团发展共识越来越多:2012年,湛江生产乙烯提供给茂名橡胶基地;阳江电力则为湛江东海岛工业项目提供电力支撑……
工业和港口物流无疑是粤西经济圈共同的第一经济增长点,但第一经济增长点如果发展过快,就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欠发达地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要解决好”,湛江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孙家平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广东省及粤西四市官员、专家学者都认为,文化产业这一绿色环保又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是粤西今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头产业。
在研讨会上,廉江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育春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被称为朝阳产业和基础产业。十报告也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据了解,早在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意见》)就首次把粤西作为一个区域板块加以规划发展,大大提升了战略层次。粤西地区振兴发展,迫切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迫切需要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意见》还提到,要充分挖掘雷州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源,构建名城旅游线路、支持粤西地区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挖掘和开发粤西特色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设立粤西文化论坛、搭建区域文化合作平台,推动区域性文化产业合作共赢等。这些政策为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在中央及广东省的政策导向下,粤西四市逐渐意识到新时期城市发展最终以文化论输赢,并把“抱团”列入粤西地区发展史抹不去的关键词汇里。
广东省文化厅文化市场与产业处调研员吴少瑜则把粤西“抱团”发展称为“产业联盟”,在她看来,粤西四市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这有利于湛茂阳云“产业联盟”的发展。同时,她还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挖掘文化资源外,还要立足于经济资源。例如,云浮的石艺文化就是在石材产业坚实的经济基础上打造出来的一个文化品牌。“所以,文化产业的布局要与地方的经济和特色资源相结合,不宜生搬硬造”。
实际上,粤西地区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粤西拥有相同的历史沿革,人文相近人缘相亲;同时粤西拥有相通相连的江河,各地民间信仰共敬成就了推动区域文化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拥有广东省层面的支持政策,粤西文化合作正当其时。
粤西抱团发展文化产业还有利于形成一个主题完整的“大粤西文化”粤西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能为粤西发展注入文化活力,改善和优化粤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且能培植粤西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把“泥饭碗”做成“金饭碗”
许多存在于同一空间范围的文化资源,由于主题分散、形态庞杂,未形成特色强大优势,而如果能聚拢文化资源,赋予文化价值,从而提升粤西的大区域优势及品牌效应,将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以往谈到粤西腾飞,人们往往想起的大多是钢铁、炼化、核电等重工项目,然而湛茂阳云一路走来取得的科学发展,并不只是仅仅依赖个别大工业项目的上马,还包括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是——整体软实力的提升。因为他们意识到,“泥饭碗”创造的价值有限,而且还有可能会有保不住的一天,而有了文化这个高附加值的元素,加入人工的整合和谋划,“泥饭碗”变身“金饭碗”,粤西能再造佳绩。
在粤西(湛江)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各市代表汇报了粤西各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粤西地区文化产业呈现出来的良好态势让人们感受到粤西地区的华丽嬗变——
湛江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动漫业、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广告业等组成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体系。
廉江是湛江市的一个县级市,人口多面积大,是中国红橙之乡、中国电饭煲之乡、广东省旅游强市和广东省文化先进市,廉江市文化产业格局已显雏形;文化旅游产业初见成效,目前开发的鹤地晴波、塘山龙吟等旅游景点,是粤西著名的特色旅游胜地;节庆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如廉江市家电家具博览会、粤桂港盆景艺术博览会和第八届红橙旅游文化节等;通信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广电走上产业化道路;艺术培训市场蓬勃发展;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共有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
茂名市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新闻出版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业两个效益双丰收;文化娱乐服务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文艺培训业成了群众的消费热点;工艺美术业已初具发展规模;文化旅游业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阳江市文化产业结构日益合理,整体竞争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目前阳江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040家,从业人员2.44万人,每年创造文化产值20.8亿元,上缴税利9000万元。
云浮市以禅宗六组文化、石艺文化、南江文化“三驾马车”带动山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此外,云浮市还有石乡、石都之称,天安门广场、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等国家著名建筑均以云浮石艺和石材作建筑材料和装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主营或监管石工艺品生产的达1000多家,2011年石艺文化方面的增加值达到20亿元。
一个个文化项目,一组组数据,都展现了粤西在文化产业上的骄人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出粤西四市在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愿景。
献策共克文化产业难题
然而,粤西地区普遍经济基础薄弱、主观认识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够活、专业人才的缺失、扶持文化产业的措施不够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粤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研讨会上,粤西四市提供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引发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这些报告里面,都一口气列出了若干问题。
湛江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丽泉反映了该市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文化产业集中度偏低,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文化与旅游缺乏有效的整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较僵化;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创意人才短缺等。
湛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碰到的问题,是粤西各市文化产业现状的缩影,正视问题,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这些略显沉重的文字,背后是湛茂阳云对文化产业的深入思考、主动探索,更折射出粤西建设者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要想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正需要这样理性的思考。
如何弥补短板?如何突破瓶颈?
云浮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黎明哲提出了建议,要着力抓好规划先行,强化组织领导;要着力扶植文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要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产业发展清除障碍;要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张丽泉颇认同云浮代表所提出的建议,特别是在重视人才的培养上,他提出,人事部门要打破各种条件限制,开辟引进文化人才的“绿色通道”,对文化人才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
而林育春则把着力点对准了民众,他认为,加强对民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引导,是拓宽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渠道,实现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渠道之一,因而提出“要加强对民众文化观念的引导”的建议。
陆岛相望、山海相拥的城市风貌是粤西的城市符号,湛江的“湖光岩”、“雷州国家文化历史名城”,茂名的“冼夫人”、“妃子笑”,阳江的“风筝之乡”、“南海I号”等,更是粤西城市符号。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也成了研讨会上代表们讨论的热点。
茂名特有的洗夫人文化、岭南民居风俗风情和区域特色文化,是该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核心。茂名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华礼提出,要通过这一核心带动饮食、住宿、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
廉江旅游景点也远近驰名,林育春就建议,要加强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做优水果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农家乐观光休闲文化等文化旅游区块。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1-01
随着群众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全国各地兴起了广场文化浪潮。广场文化的兴起,使整个群众文化活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个变化预示着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走向,更显示了它向着文化社会化、社会办文化的纵深发展趋势。对于地处偏远的小城镇来说,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有效规避资金、条件不足,扩展群众文化活动面,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城镇广场文化涵义及特点
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镇中的广阔的场地”。城镇广场是城镇中开阔的公共空间,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公共场所。广场文化不是广义的概念,它的特定内涵是:以城市广场为载体,以市民文化为渊源,以群众有序参与为实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联系,人、自然、活动相协调,有鲜明价值指向的公众共享的文化。广场文化的特点,概括来说就是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与性强、影响深远和开放式的空间,它比以往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单一型群众文化,更具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这是从单一型向多元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带有规律性的变化,使群众文化活动面大大的扩展。
二、城镇广场文化内容
从广义上看,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画院(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专业剧团和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是民族文化精神与力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一些国家在评价广场的社会作用时,将演出团体、图书馆、文化传播工具等与广场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文化活动吸引与融通率,人们在其中的文化消费水平等均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但对于小型城镇,广场文化通常是以广场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如西丰2008年“鹿城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大赛,2009年“铁岭之夏” 广场文化活动大赛,以及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等,其内容特点是:
1.体现地方特色。以西丰为例,为突出西丰特色,投群众所好,广场文艺演出多是以小戏、小品、二人转为主,定期组织小品、小戏、二人转专场,并穿插相声、杂技、歌舞、器乐演奏、口技、健身操(舞)等艺术形式。力争实现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东北小山城浓郁的乡土气息。
2.争取文艺创新。演出节目的内容不仅要健康向上,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以歌颂党、歌颂祖国为主题,颂扬全县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每台节目还要求保证2―3个反映全县或部门行业特点的自编自演的节目,形式不限,努力推出新人、新作,避免重复。
3.树立政府形象。社会文化活力和政府积极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素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外可以是提高省份或城市的地位,对内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自信心、使命感,有效地开发民族的创造力。所以政府积极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对塑造一个具有活力、高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人们文化精神需求的各级政府形象至关重要。
三、城镇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注意
1.注意广场文化的规范化和丰富性。在文化广场建设中,只有具备演出的固定舞台和专用的灯光、音响等设备,才算具备了基本条件。没有具备基本条件的文化广场,是不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不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的文化广场,也就失去了文化广场应有的作用。例如,西丰县拥有一个比较大型的北山广场,设有固定舞台,并可承载较大的观众量,基本满足了这座小城镇的需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显得少并过于单一。有些地方群众自发地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了(广场大秧歌、大妈们的广场舞等),主管部门却还没有进行认真组织和引导。虽然有了活动,但活动水平一般化。这说明,领导不重视,还没有把它列入议事日程。此外,还应注意广场文化活动单一的问题,仍以西丰县为例,目前西丰文化广场主要是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是否还应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发展状况也直接体现在广场活动中,因为这些文化同样是体现城镇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注意广场文化的文企联合。西丰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是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体局、县广播电视局具体承办,并由相关部、委、办、局和乡镇进行参演,这势必会出现有的单位资金不足而制约了文化发展的现象。因此,广场文化走文企联合道路是一种趋势,与企业、商家共建,企业为我赞助,我为企业宣传,是保持广场文化活动持久生命力的好方法。
3.注意相关鼓励政策。也就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整个演出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并举办颁奖晚会。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对各承办、参演单位辛勤劳动的肯定,更是对广场文化活动的鼓励,对蓬勃兴起广场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纵观城镇广场文化,应是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文化,它的功能和作用应含盖群众文化及其活动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晨;广场文化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郝冬梅;浅析广场文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年02期
[3]陈广连 ,崔世莹;广场文化之美学意蕴[J];上海艺术家;1999年04期
[4]高铁宏 ,高铁辉;浅析广场文化在塑造城镇整体形象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05年05期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84-02
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文化旅游已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大众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全球以体验文化为出游目的的出游人次已超过总出游人次的三分之一,并仍将以每年超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来讲,文化旅游市场与其他旅游市场相比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也较富裕;在旅游目的地,游客往往逗留时间更长、消费水平更高,参加的旅游相关活动更多。无论从市场现有的价值还是其成长性来讲,文化旅游市场都显示出了卓越价值。许多旅游景区都从自身资源禀赋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力争在这一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一、“渤海国”景区的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宁安市“渤海国”旅游景区坐落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畔,西临小北湖火山口地下森林公园,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唐代著名的渤海国就建都于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景区借助与镜泊湖、火山口地下森林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借助上京龙泉府遗址、玄武湖、兴隆寺、古渤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满族、朝鲜族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渤海风情园、朝鲜族民俗村以及渤海稻作文化园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渤海文化”为中心,集民族风情、乡村文化及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渤海国”旅游景区,对推动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确定了其文化旅游景区的市场属性。
二、“渤海国”景区文化旅游市场细分
当代旅游市场营销理论认为,没有任何两个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是完全相同的。部分文化旅游者出于体验文化资源这个主要动机访问某一旅游景区,在景区中向往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部分文化旅游者在出游决策过程中并不关注文化旅游体验,尽管他们在旅行期间也会参观一些文化旅游吸引物。了解景区潜在的不同类型文化旅游者的特点对“渤海国”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战略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
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出访旅游景区的首要动机是文化旅游资源,而且需要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对于“渤海国”景区来讲,了解渤海文化,并有着强烈出游动机的潜在游客构成了这一市场的主体;他们通过访问渤海风情园、博物馆能获得较深的旅游体验,能够结合自身对渤海文化的了解对其出游经历作出新的解释。从旅游管理实践角度来看,这一市场的开发应围绕大中专院校教职工、相关文化研究机构、历史文化相关专业学生展开。鉴于“渤海国”文化与东北亚地区以及国内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这一市场在国内旅游市场,甚至东北亚旅游市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观光型文化旅游者
尽管观光型文化旅游者也把文化作为其出游的首要或主要理由,但其要求的文化体验较目标明确型文化游客要浅得多。历史教科书对于渤海国历史文化的介绍使得大多数中国游客对其文化有所了解。在这一市场中省内游客,尤其是景区周边游客,出于交通的便利性对到访景区有着较强烈的愿望,他们对体验的深度没有过高的需求。在这一市场开发中要结合景区与镜泊湖、地下森林相邻的区域优势加强景区间的合作营销。从地域上来讲,客源主要集中在省内、吉林以及内蒙古等邻近省份。景区中的稻作文化园、朝鲜族、满族风情及饮食会对这一市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偶然型文化旅游者
偶然型文化旅游者并不是为文化旅游的目的而旅行,但他们也参加了一些文化活动,获得了肤浅的文化体验。由于“渤海国”景区的地理位置,使得相当一部分到镜泊湖观光的游客在其行程中添加了“渤海国”景区游览计划,但这些游客并不真正想了解渤海的文化内涵,只是通过对渤海风情园、渤海博物馆的游览得到较为肤浅的认识,并且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对于景区来讲,加强与旅行社、旅游协会等相关组织的合作,使其把“渤海国”旅游景区体验加入那些偶然型文化旅游者的行程,进而培养景区目标明确型游客仍是营销工作的重点之一。
(四)随意型文化旅游者
目前,“渤海国”旅游景区有相当大比例的游客是随意性文化旅游者。他们在到访景区前对渤海文化有所了解,但其出游决策过程中文化动机较弱,其旅游体验构成的文化体验较肤浅。具体来讲,他们认为,“渤海国”旅游景区在其出游过程中可有可无,并不是必然到访的景区,其主要目的地仍是镜泊湖,或到渤海镇品尝响水大米,体验朝鲜族生活。对他们来讲,渤海风情园也仅仅是他们游览后的休息点,只是提供了一些住宿、饮食方面的服务。不同于观光游客的是,他们在出游决策制订过程中对景区的文化属性考虑较少,渤海文化不是吸引其出游的主要原因。
(五)意外发现型文化旅游者
近些年来,随着渤海文化申遗工作的深入,景区在接待能力上有所加强。餐饮、娱乐、交通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使得景区有能力接待相邻景区游客的能力,那些原本不以渤海文化作为出游目的的游客在旅游途中意外接触到了渤海文化的内容,并深深被其吸引,进而把此文化要素溶入其行程当中去,大大加强了其出游的满意度。他们对于渤海文化体验“倍感意外”。他们多数来源于外省市,在游览过程中意外拜访了渤海文化,对其建筑、绘画等历史遗存产生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景区来讲,潜在客源市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甄别并培养这一部分游客,使其“偶然”成为“必然”是目前市场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渤海国”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战略
目前,从文化市场角度来讲,“渤海国”景区的游客多为体验层次较浅、目标不是很明确的旅游者,真正以文化为主要目的的高端文化游客很少。景区内游客逗留时间仍然较短、消费欲望不强、旅游体验满意度较低。旅游景区市场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渤海文化与中原主流文化相比,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认同度不高;景区在资源开发以及市场管理上还不能适应各细分市场的要求。这些问题如不得到妥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渤海国”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文化旅游市场形象,提升景区认知度
“渤海国”景区的文化旅游属性决定了其潜在游客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大众市场游客。他们获取旅游信息途径相比也较多,尤其是互联网信息对其潜在游客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有效利用互联网对终端游客的影响作用对景区市场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景区应加强区域景区营销合作,充分利用其对镜泊湖等景区的接待补充作用,吸引更多的初级文化游客到景区来,并为其提供满意的服务及产品,通过游客间的相互推荐,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此外,渤海文化的申遗工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景区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因此,景区应积极配合文化部门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景区的影响力。
(二)以市场细分为基础,充分关注差异化需求
与大众旅游消费行为相比,文化游客的旅游行为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目标明确型文化旅游者、观光型文化旅游者、意外发现型文化旅游者、随意型文化旅游者、偶然型文化旅游者的出游主要目的不同,但他们在旅游中都参加了文化体验过程,但其对旅游安排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游览内容及餐饮、住宿的具体要求不同。因此,差异化的旅游安排成为旅游景区市场发展的重要条件。“渤海国”旅游景区应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化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产品服务组合内容及提供方式,在差异化的市场中树立差异化的景区形象。总体来讲,在产品服务组合内容上能把自然风光及修学主题有机结合的产品会在文化旅游市场中得到广泛认同;在产品服务组合方式上,开展自助游及半自助游也将大大推动“渤海国”景区旅游市场的发展。
(三)整合景区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上京龙泉府遗址是渤海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是景区旅游产品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通过有形的遗址、遗物、复原的古建筑来加以展示;依据史料设立一个渤海国稻作展示馆,展示渤海国稻作沿革也能够提高地方特产的知名度;根据考古发现,再现的渤海国古乐演示、民俗演示、艺术作品展示、渤海国庭院居室与生活用品展示以及饮食体验能够大大丰富“渤海国”景区文化的内涵,增加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深度。此外,以渤海国文化为核心,增加部分民族风情、乡村文化等体验要素以及观光游览等项目也能吸引部分对文化体验要求较低的游客,对景区短期市场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见,目前渤海国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紧迫任务是从文化旅游体验角度深挖渤海文化内涵,并把文化转变为能被消费者认同的旅游产品。
(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人员作为产品的一部分,在旅游服务业中尤为重要。从“渤海国”景区的旅游资源属性及市场属性角度来看,文化的核心地位要求其服务人员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文化旅游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懂得如何做好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保障“渤海国”景区的健康发展。旅游业归根到底还是“人”的产业,景区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保障。目前从“渤海国”景区及周边地区旅游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素质较低的旅游从业人员从一定角度来看已经制约了景区的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拓宽人才培训方式、加强学校和岗位资格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健全保障措施才能实现“渤海国”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肯策.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长阳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民族文艺团体1个,民族文化馆和文化馆各1个;民族体育馆1个,建筑面积5248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个,馆舍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图书8万册;民族博物馆1个,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馆藏文物6000余件;清江画院1个,馆舍200平方米,馆兰卡普各类艺术品200余件;民族影剧院1个;农家书屋7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4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民族文化广场1个,毕兹卡民族文化村1个。
近些年来,长阳县在民族文化建设上,注重强化和发挥民族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作用,坚持以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为龙头,以县艺术团体和文化馆为纽带,以社区、乡镇文化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幅射点,多层次、全方位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从1990年开始,坚持每5年举办一次全县农村文艺汇演,每3年举办一届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每年一届全县书画美术比赛,从1973年举办第一届乡镇文化节以来,各乡镇已连续举办各具特色的文化节,达200余届次,最多的乡镇已达35届。在各个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多次举办民族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而推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的蓬勃兴起。
2、专业、业余文艺团体艺术生产活跃。近些年来,长阳县剧团创作的节目在全国、省、市各级文艺调演和比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大型土家婚俗舞蹈《土里巴人》获1999年国家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屈原文学创作表演金奖;长阳南曲《昭君别乡》、《咏梅》、《巴山女》、《白胡子唱老》分别获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创作、表演金奖;大型歌舞剧《梦幻土家》倍受中外观众的好评。毕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从1994年创建至今共演出6000余场,先后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1995年应邀赴香港演出“一炮打响载誉归来”,近千名民间文化爱好者在这里培训后,走向旅游景区从事演艺、导游,进入中小学校开展民间文化教学;创编的广场舞蹈“巴山舞”、“土家族撒叶儿嗬”分别获文化部第十届、第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3、民族文化保护成效显著。
自六十年代初以来,长阳县始终把普查、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资源当作一项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150多种计1000万余字的民族文化丛书,从2003年开始,将全县民间艺人资料和民间文化原始资料制作成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的电子文本,存入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2005年以来,长阳县已建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一批濒临损坏的珍贵文物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截止2009年底,我县已列入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市级10处,县级35处。
县清江画院成立以来,已征集、收藏、西兰卡普,织绵百余件,其传统花形近百种,其中不乏清末,民国初年及解放初期的作品,成为目前全国品种数量最多的西兰卡普陈列馆。
积极争取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设项目,投资68万建成了以图书馆为依托,以11个乡镇96个行政村为基础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4.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
九十年代以来,长阳县在不断完善民族文化事业扶持性政策措施的同时,着眼于民族文化事业未来发展,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化进程上进行积极探索。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属于企业性质经营单位,按道理讲纯属自负盈亏单位。2008年,政府拨专款对民俗文化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维修,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解决演职员工的后顾之忧;政府积极支持专业剧团和毕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利用旅游业开发提供平台。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艺术生产力,提高了文化市场竞争实力,迈开了跨县、跨省和到港澳进行商业演出的步伐,增强经济效益,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为打造“文化强县、旅游名县”的目标,各旅游景点、景区充分利用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把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快了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进程,进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民族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同周边及其他地区比较而言,长阳县的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还显得非常滞后,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和消亡还在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和理论创新的不足,还从各个方面束缚、阻碍着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和民族文化生产力的解放。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看到,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长阳县虽然实施了“保护条例”,但从大范围看,民族文化保护的氛围不浓,加上没有资金的支撑,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致使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完全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2、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投入不稳定。长阳县文化事业单位虽然均是财政全额预算单位,实际上财政只保人员工资和极少量的办公费,即没有足够的经费组织文化活动。歌舞剧团因经费短缺,设备老化,创编受到制约,难以推出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因经费紧张,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小,规模小,设施设备落后,群众缺乏活动场所,公益性文化设施一是少,二是条件差,完全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制约着文化事业的正常发展,给建设先进文化带来阻力和困难。
3、民族文化工作网络体系薄弱。长阳县原建立的11个乡镇文化站,在乡镇体制改革时,与乡镇广播站合并后,改名为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单位性质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际上就是无主管部门的社会中介组织,其工作也称为“以钱养事”,即没钱就不搞事,或搞自己的事。原有文化站的文化干部有的退休,有的转行,绝大部分站无文化专业干部,多数乡镇的民族文化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4、民族文化产业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市场竞争的优势。长阳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加上清江水域的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但目前我县的文化事业单位缺乏市场意识和产业化理念,开拓文化市场上缺乏拼搏精神,对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尚未探出一条好路子,文化事业单位仍处于单一靠财政拨款维持生存的局面,因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5、由于民族文化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基本上没有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务,看书难,看报刊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低于全国市场水平的6.8和3.9个百分点,尤其是有线电视覆盖率,各个乡镇基本上只占区域面积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八。
6、由于地方经济困难,财政投入短缺等原因,文化部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萎缩,生存困难。一部分单位因缺乏经费不能正常开展文化服务。能够开展业务的机构,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从事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年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现象突出,特别是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服务人才就更显得单薄。
7、民族文化资源流失加剧,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一是市场因素和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民族文化冲击很大,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不断进入土家山寨,致使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结构和文化环境再度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文化不断流失、萎缩和严重变异;二是民族文化后继乏人,面临失传;三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体制改革,部分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环境。
三、长阳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对策
历史表明,长阳是一片见证了人类远古至现代文明的沃土。而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想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创新先进文化,这对于推进我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县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数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数千年历史进程的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认识民族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再从综合国力竞争的角度讲,也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建设。当今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多种思想文化展开相互激荡,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的长阳,不但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长阳综合实力增强的重大问题。
针对长阳县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功能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渗透,长阳县民族文化建设虽然面临种种严峻挑战,但无疑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而今后的工作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优势,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
要改变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资源而忽视民族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的资源观,以及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发展的片面发展模式。要大力提升民族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将民族文化建设置于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围绕民族文化建设这个核心因素,实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繁荣局面。
加强民族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娱乐生活品质。由于长阳县地处鄂西边远山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极为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基本文化消费。在当前形势下,首要问题在于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全面覆盖县域广大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即文化站、文化室、广播电视接收设施、网络通讯基础设施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解决农村看书报难,看电影难,看有线电视难,上网难等问题,使公共文化投入真正贴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着力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惠民工程,确保乡镇基层文化设施的有效运转。
加大投入力度,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加强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民族文化活动和艺术生产力的条件。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优先考虑县歌舞剧团、县文化馆(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县博物馆和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建设。这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它不仅可以满足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而实际上是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的过程。
繁荣发展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扶持县民族网、新闻网站建设,支持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
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它虽然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也有不同点,那就是区域的和民族的。民族是历史的范畴,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逐一落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的各项规定和法律责任。进一步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制定和履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措施,继续做好“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的传承工作。
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传习所。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以村落为单位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养育和传承至关重要。根据长阳县各类传统文化分布及生态特点,在全县优先建立7个传统文化项目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即长阳南曲、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山歌、薅草锣鼓、民间吹打乐、民间故事、长阳花鼓子保护区。在都镇湾、榔坪、渔峡口、贺家坪、资丘等乡镇和“毕兹卡民俗文化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所隶属县文化体育局管理的财政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传习所主要职责:充分利用节假日、传统节日,开展适合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础文化设施在保护、传承、展示、宣传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传习所办成“民族文化之家”、“民间艺人之家”。
加强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为繁荣民族文化提供人才保障。要从工作和生活上关心民族文化人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