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09:18: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室精细化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升,小儿内科护理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优于小儿体质相对较弱,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并且自制力、依从性差,难以控制情绪,会影响护理操作顺利执行,甚至导致出现不良事件[1,2]。同时因患儿家属具有较高期望值,但专门从事儿科护理管理的人员较少,护理人员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发生多方面护理管理质量问题,危及患儿安全,引发护患纠纷[3,4]。精细化管理作近年来被广泛认可,重视对多个环节的细化管理。本次研究探讨了精细化管理在儿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深圳市龙岗区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患儿中随机抽取8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管理组,每组均为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1±1.2)岁;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9±1.4)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包含用药指导、饮食护理、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实施精细化管理护理,具体措施包含:①提升护理人员素质,要求护理人员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及时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同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医院为其提供机会,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5]。②优化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提升其积极性,对此可通过设置相应奖罚措施,对工作态度积极的护理人员进行奖励。③完善工作监督机制,要求护理人员详细记录工作内容、工作漏洞,建立精细化管理护理小组,提升问题解决效果,并挖掘根源解决方式,建立完善质量监督制度。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有效护理[6]。④创造适合护理环境,由于护理对象为儿童,可建立具有家庭特征环境,保证病区安静、整洁、温馨,且充满童趣,帮助患儿转移注意力,提升其依从性[7]。⑤心理疏导,通过与患儿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状态,利用心理疏导帮助患儿及其家属缓解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利用讲故事、唱儿歌等简单易懂方式进行讲解。同时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详细了解患儿情况,适当为其提供指导,提升护理满意度[8]。1.3观察指标①观察2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环境管理、特殊护理和文书书写几项管理指标,评分依据科室统一考核确定,每项评分均为100得分,得分越高,则护理管理质量越高。②统计2组患儿发生肺炎、感染、坠床和用药错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③满意率根据患儿家属满意程度评分确定,参考医院自制满意度评分问卷调查表,由患儿家属根据主观感受自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90分为满意,70~89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管理质量评分管理组各项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2.2不良事件发生率管理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显著(P<0.05)。2.3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管理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医学发展,护理作为患儿辅助治疗的重要措施,可加快其病情康复,减少负面因素影响,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医疗体验。精细化管理是临床中常用护理管理方式,以精细化护理措施为主要特征,实现科室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护理管理中通过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可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其要求护理人员重视自身素质能力,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掌握相应护理措施,并保持积极和主动工作态度,针对患儿家属提出相关问题,可及时给予正确解答。凭借相应奖罚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约束和激励,提升护理积极性,不断增强其责任心[9,10]。护理操作中,通过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既可为开展各项护理提供指导,又可对护理干预过程进行监督,利于减少问题,提升对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为患儿提供适合的恢复环境,可改善患儿心理状况,降低不良因素对患儿生理影响,利于快速恢复。此外,进行精细化护理中心理疏导属于常用方式,重点对患儿及时心理方面问题进行纠正,帮助患儿家属消除急躁情绪,并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并且可减少患儿对疾病治疗抗拒程度,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利于加快病情恢复[1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管理组管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可提升护理人员各项护理操作水平,提升管理质量,增强护理安全性,与孙弥环[10,11]等人结论一致,相应研究中表明,在小儿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综上所述,对内科患儿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赵艳琴.精细化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0):196-197.
[2]詹凌丽.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8):39-40.
[3]朱妍,宿令令.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0):282-283.
[4]马文华.精细化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3):26-27,30.
[5]孙丽丽,金莲锦,周旋,等.精细化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以及手术效率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9):164-166.
[6]张洁.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于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41-42.
[7]王颖,刘莹,李卓恒,等.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41-42.
[8]魏俊霞.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1):240-241.
[9]顾英,王萍萍.儿内科护理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2):116-117.
[10]孙弥环.精细化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4):54-55.
一、精细化管理内涵
精细化管理理论,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通过各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将管理工作的 “精、准、细、严”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将管理上的漏洞堵塞,把管理死角减少到最少,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护理的执行力和效率,实现医院制定的目标提高医疗护理的管理水平和医院的竞争力。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管理概念和管理技术。
二、精细化管理是实施“以患者为本”的整体护理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到护理管理领域,突显了护理管理的效能,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护理质量。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首先需要改变曾经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观念,更新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发展的现代健康观念。护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变为以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在护理职责重点上,改变传统的一味地被动的执行医嘱的疾病护理,人性化地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结合护理程序和医学知识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帮助患者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精细化管理的开展,需要有系统化和细化的规则,操作手段需要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每一个单元都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三、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法
精细化管理在医疗行业实施的实施,已经在健康服务机构和医疗中心初见成效,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得患者就诊率大大增加,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精简从开出处方到开始治疗的诊疗流出环节。将精细化引入医疗护理管理,促进了医疗行业的发展。以医院总体管理目标为指引,分解护理工作步骤和程序,全程组织指导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整体的护理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一心一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规范的无间断的服务,一切以患者的身心顺利康复为己任。
(一)以树立服务理念为基础
为了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分期举行大型讲座,帮助全员在工作上指明需要改进、提高的方向。除了讲座外,可以利用周一例会时间,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管理精神,帮助一线护理工作人员找到不足,提供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分阶段实施。争取做到预防为主,在环节上更加完善。改善服务态度,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上,都做到精细化思维,使护理流程上得到改进和优化,为病人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二)流程设计实施精细化管理
优质护理服务源于工作流程在细节上的精简,改进不合理的环节,完善流程。流程设计上做到整体细致入微,将专业化标准纳入流程当中,还根据患者实际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实施精细化管理个性设计。护理过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团队行为,这就需要在设计上实现简捷、安全的流程与模式。岗位责任清晰,在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岗位中。科室根据病人从入院开始到恢复健康出院为止,依据呼吸内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和改善,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患者入院护理精细化管理
患者入院到病区后,责任护士带领患者到床铺,带患者稳定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测量,相关信息报主治医生进行诊断给出医嘱,然后对各项治疗执行护理工作。如,让入院患者尽快接受治疗护理,然后对其进行入院和住院须知的讲解,指导病人对呼叫仪的正确使用,彰显人性化的精细管理理念。
(四)患者出院护理流程精细化管理
医嘱用药开出后,护理日志要做出相应的显示,护理人员到工作站取药和必需品,推车上患者对应的药物放置盒,到病室对患者说清楚用药过程,然后进行清理。在这个流程中,由于不同病人的用药差异,需要往返工作站。利用上手推车后用药和输液配置速度大大提高。
以患者为中心的友善的护理流程精细化管理流程系统,在改善住院环境,提高护理服务水准和效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玉丹.精细化管理在耳鼻喉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下旬版):829-830.
[2]王丽,孙亚丽.护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护理研究,2010,24(5):1096-1097.
[3]黄梅,杨永红,黄淑蓉.精细化管理理念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6):613-614.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23-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骨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器械的发展和应用,骨科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所以“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方向。“以人为本”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在护理实践中,“以人为本”护理集中体现在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以及个人隐私为核心价值上,即对病人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使病人感觉就医方便、舒适、满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1]。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人性化护理使病人对医院、护理人员、陌生环境消除了恐惧,使病人更清楚地了解了疾病的治疗及康复锻炼,且融洽了护患关系。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协调沟通,有利于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2]。精细化管理是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接受,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以人为本理念与精细化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不但能优化护理质量,更好得服务于患者,还能提高管理水平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医疗风险和事故。我科优质服务的措施如下:
1 “以病人为中心“的骨科护理观念,体现在与患者交流的每一个细节
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但要有视病人如亲人情怀,更要表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患者入院后首先接触的就是护士,微笑真诚而自然地介绍自己的姓名、职称、职务是接待患者进行沟通的第一步。微笑可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在微笑中为患者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安全的、可信赖的氛围;正确称呼患者的姓名,或礼貌性的称呼某女士或先生,或根据年龄用长辈性的称呼,表示对患者的尊重;肢体语言和环境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保持合适的距离、姿势、仪态及眼神接触;明确交谈的目的和主要的问题,确定交谈的内容,避免交谈离题太远;全神贯注地倾听患者的谈话,患者感觉被理解;如对晕针的患者或爱子心切的家长,穿刺前要向患者讲明穿刺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以取得家长配合,一旦穿刺失败,要主动道歉,必要时更换护士。
2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细化每一环节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护理过程中的所有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均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患者死亡或损伤和伤残的一切不安全事件[3],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2.1 开展责任制护理, 制定风险应急处理流程 根据本科室的操作流程,制定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如化验标本的采集,从处理医嘱、粘贴标本签、准备标本瓶、到采集标本,须经几个环节,易发生问题责任不清的现象,经手的各个班次多方签字核对,取得良好效果,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严格交接班管理 包括床头交接班,检查输液及各管道是否通畅、皮肤检查、病情、护理交接、健康教育等项目落实程度;交接班时,将输液过程分成医嘱处理、配药、注射,设置醒目标志和警示牌,并在操作前、中、后各环节仔细查对,实施2人同时查对,询问患者姓名并由护士查对;为保证药品质量,明确规范了药(针剂、口服)不离盒,批号有效期保持一致的制度。交班要求做到三交、三接、三清。配制液体要求做到一看、二倒、三查、四再看、五拧瓶等[4]。
2.3 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有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明智的洞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等;同时,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并要勇于面对和敢于进取的精神,自强、自信、自立、自尊的意识[5]。全体护理人员每周三下午定期进行新方法,新理念的学习;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学、法学、人文学等边缘学科的学习,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6];对疑难,危重病情的讨论,商讨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教学模拟室中反复练习各种护士操作技术,如心肺复苏,静脉注射,模拟各种危重患者的急救等。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情况时,每个护士都必须做到快而不乱。
2.4 维护病区环境安全 对于危重、大手术后等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ICU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7]。
3 结语
“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我们本着具体、重质量、重效果的精细化模式,从人出发、替人着想、为人服务的理念,用科学精湛的护理技术深化了骨科临床护理的意义。不仅改善了医院的就医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可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加大病人出入院的周转率,提高床位的利用率,同时也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多年来,我科在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护理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病人称赞护士“技术精湛,服务一流”[8]。实践证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及精细化管理纳入到护理管理中,能有效地促进整体护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肖立.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国医论坛, 2008,23(6): 35-36.
[2] 夏玉斌.“以人为本”整体护理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7(22):98-99.
[3] 田金玲 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5(33):270-271.
[4] 陈琼枝.骨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包头医学 2010 34 (1):34-35
[5] 杨丽.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骨科护理质量[J]. 医学信息 2011 No 7:2430.
【摘 要】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医院图书馆在推进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其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图书馆通过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系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读者需求;精细重点学科信息库,提供个性化服务;细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理念;精细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等一些精细化管理上的实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情报中心,承担着为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收集、贮存、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不能脱离医务人员的需求,只有全面、及时、准确的医疗信息才能使医疗护理、临床教学的质量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1]。其精细化管理目标就是将各项工作做精,做细,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按照科学规范的程序,在图书馆的各环节做到“精耕细作”,不断提高服务的精确度。以本馆自动化建设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迈出了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第一步,逐步实现了馆藏资源的计算机管理;2000年引进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集书刊的采购、编目、流通、检索查询于一体,步入了计算机流程管理;2004年实现了馆藏资源在院内局域网上的WEB,可提供网上书目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新书通报等服务;2006年电子阅览室的开通,为读者进一步提供了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最新、最具权威的数据库资源及丰富的医学影像资源,全方位的互联网资源共享、数字化全文电子文献的检索;近年来开通了馆藏视频文献VOD点播及特色数字化文献推送服务平台。笔者拟结合本馆实际情况浅谈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 制度与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1.1 制度管理
建立和健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依据,细化的管理制度能够促进现有规范化的环节、程序向更精确、更细致的方向发展,可使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实现科学与规范化管理。我馆全员参与,以细化目标为指导思想,明确管理规范,用精细化思想和理念贯穿管理全过程,制定了科学的规章制度,实现了图书馆领导对管理对象进行更准确的规范与管理。
1.2 预算管理
编制经费预算是医院图书馆经费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各项经费活动的指南。文献资源是医院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根据我院临床、科研、教学的需求,坚持“以用定藏”的原则,有计划合理地分配文献采购经费。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开通后,通过对数据库资源的多方了解及性价比,选择了适合我院应用的数据库,并对下一年数据库的购置、调整、维护;纸质图书、期刊的购置;信息设备及其他办公用品的购置做出相应的预算,做到统筹兼顾,轻重缓急,力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 信息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2.1 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系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读者需求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我馆结合医院的特色和发展,以及读者群体的特定需求,在信息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中医药专业特色,注重中西医并举的采购原则,为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及时、准确、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馆基本形成了以纸质文献为基础,以数字化资源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完成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迈进,为临床医疗及科研人员各级课题的申报、实施、结题、论文的引用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平台支持,推动了我院的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
2.2 精细重点学科信息库,提供个性化服务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点,重点学科带头人对该学科领域的信息需求量大且专深,需建立可满足学科和专家信息需求的特色数据库[2]。我馆以数字图书馆良好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为依托,为科研及临床20个科室设立了专题信息服务,为我院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如肿瘤学科、内分泌学科、肛肠学科、痹病学科、心理学科及心病学科)进行了信息库框架构建,建立了专题文献数据库,设置了学科简介、医疗特色、科研成果、专家风采、梯队建设、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等相关栏目,并根据这类群体的需求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策略。为后续建立中医药学科特色化信息库的框架与新模式,形成具有综合检索及便捷提取功能的数据库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3 细化服务项目,提升服务理念
医院图书馆每天需要做的事,往往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如果馆员从细微之处主动多为读者着想,就会发现很多需要改善的细节,事情虽小,但能让读者在小事上体会到医院图书馆的体贴和关爱[3]。
我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服务。虚心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和采纳,耐心解答读者的疑问,通过精细化的服务提升了馆员的服务理念。编辑《医药信息》导报,传递最新医药信息、小知识、小巧门;开通移动飞信,向读者提供馆内培训讲座、借书到期提醒、预约到馆通知等信息传递服务;馆内书刊采用开架阅览的方式,配备了小书梯,方便读者索取书籍;设置服务台,解答读者借阅咨询;提供馆藏书目的计算机查询,供读者检索查新;准备代书板,引导读者阅览后书归原处;摆放寄存柜,供读者存放物品;配置复印机,方便读者采集文献;力争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使医务人员及时地更新医学知识,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4]。
2.4 精细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仅取决于产生多少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知识和信息的利用。我馆从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入手,请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学情报资深专家来院讲座,旨在提高医技人员信息素养与文献信息获取与利用的能力,学会分析、评价和利用检索结果的正确方法,使与会者受益匪浅,深切体会到寻找知识的能力比某一种专科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更加注重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和检索评价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3 精细化管理的人才建设与培养
3.1 保证馆内人才引入的全面优化
随着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图书馆馆员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及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根据馆内发展的需求,我馆将引入人员趋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并将聘用条件提交主管部门,经过对聘用者进行认真地筛选、面试、试用,将符合条件、具有综合技能且热爱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引进,为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3.2 提高馆内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世纪的数字革命深刻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低效、封闭的工作方式,正在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管理能力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现代医院图书馆涉及医药卫生学、图书情报学、文献信息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知识学科和技能,我馆针对馆内人员的知识水平与当今图书馆信息化服务上的差距,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馆员继续深造学习及参加专业培训、学术讲座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服务理念,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馆内共创学习型组织,馆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尊互学、取长补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3 做好馆内人员的职业设计
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从员工的专业、学历、技能、发展方向等具体情况出发,为其设计职业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发挥其潜能。我馆针对馆内人员不同学历、不同技术职务的状况,指导其设计各自的职业发展规划,朝着既定的目标、沿着最佳的路线去努力进取。例如:积极参与医院的相关科研课题、学科服务,结合实际工作撰写专业论文,参加职称英语及计算机模块考试,参加职称晋升考试及评审工作等,推动馆员在各自的事业上不断发展。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对现代医院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对于医院的知识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馆将不断探索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更深和更广泛地使用,探索现代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现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5],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于丽华,张晶,尚越建. 临床医学图书馆员如何为医疗、教学和科研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3):21-22.
[2] 迟明. 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6):50-52.
2010年,随着赵固一矿生产任务的加大,选煤厂需要每月入选原煤40多万t才能满足矿井生产需要,而赵固一矿选煤厂设计入选能力为2.4Mt/a,因而如何提高产能这一严峻的课题摆在了选煤厂面前。
为此,赵固一矿选煤厂客观分析了完成这一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依靠科技创新和内部市场化两个载体,以实现入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双目标,并制定了课题实现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经过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2010年,该厂顺利实现入选原煤4.3357Mt,超额完成了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各项成本指标也控制在了集团公司下达的指标范围之内,呈现出低投入、高产出的良好生产局面。2011年,该厂预计可实现入选原煤5.4Mt。
2课题研究
2.1必要性
作为河南煤化集团组建以来投产的第一座现代化矿井,赵固一矿要完成2011年标煤产量6.0Mt、综合实力成为中原第一矿的目标,需要与之配套的选煤厂必须与矿井比翼齐飞,实现矿井原煤全入选,实现与矿井共同安全高效发展,为河南煤化集团成功挺进世界500强企业贡献力量。
2.2完成原则
首先要确保生产系统安全运行,其次要求改造不能影响矿井和选煤厂正常生产,最后体现多上设备少上人、高产高效上。
2.3可行性分析
(1)原设计生产系统设备选型过硬。赵固一矿选煤厂生产系统(图1)主要设备浅槽分选机、螺旋分选机、离心机、分级筛、磁选机均为原装进口设备。
(2)选煤队伍素质过硬。选煤厂在册员工338人,中专以上学历占40%。
(3)选煤团队精神过硬。在河南煤化集团“用心做事,追求卓越”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选煤团队继承和发扬了焦煤集团特别能战斗,特别会战斗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3科技创新
2.1调整设备负荷
对不适应生产需要的设备进行扩容改造。先后对215、216、217、230、231、242、301、222、241皮带电机、减速机进行了更换,并对上述皮带进行了加宽,增加了运煤量,同时对215皮带电机进行了双驱动控制的技改工作。
3.2利用创新手段优化生产系统
(1)原煤分级筛喷水改造。由于生产量加大且原煤湿粘,原煤分级筛的筛板易堵塞,入选原煤不能得到充分筛分,使选煤量受到限制。为此,在筛子上面增加了两排喷水,从而使入选原煤量得到了增加,且保证了洗选质量。
(2)对块煤系统进行优化改造,设置了除限下筛分环节,以确保块煤质量。一是将原来的冲孔筛板改换成了条缝筛板;二是增加了一台390筛子,专门用于筛除块精煤限下产品;三是在外运装车溜槽上安装了一个除限下的振动筛,以有效降低火车上的块煤限下率;四是在汽运装车溜筒上安装了除限下筛板,用于降低汽车上块煤的限下率。
(3)增加一台洗末煤离心机,以降低产品水分。因生产量的增加,系统超负荷运转导致原有的一台离心机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洗选量的需要,且脱水效果不好,洗末煤水分无法保证。为解决这问题,在原有离心机旁边增加了一台332离心机,从而提高了洗末煤的脱水效果,确保了洗末煤质量。
(4)对末煤生产系统进行改造。原洗选系统的设计在生产中只能实现全入选和全筛末,通过对末煤洗选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实现了末煤系统的半洗半筛,优化了生产工艺,并有效地提高了入选量。
2.3对装运系统进行改造
为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选煤厂先后对劳动强度大的多个岗位进行创新改造,在装车环节增加了一套集控自动化装车系统,实现了一人轻松操作鼠标即能完成外运装车的工作。
3.4强化“三级培训”
赵固一矿选煤厂目前在册338人,设6个车间,5个科室。与同规模选煤厂比,赵固一矿选煤厂定员严重不足。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战斗力,赵固一矿选煤厂积极走出去,向永煤、冀中能源的优秀选煤厂学习,除加强技术操作理论培训夕卜,还以车间为单元建立了6个实操基地,通过车间横向对标、岗位纵向对标来激发员工积极性,切实落实好岗位职责。
4推行精细化管理
3.1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流程
从投产开始,选煤厂就开始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并专门派管理人员到永煤集团进行学习,制定出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工作流程,并按照国标制定我厂的工作标准和两程一制。
4.2实行“四四工作制”实现生产系统长周期运行
赵固一矿矿井月生产原煤45~50万t,平均日生产原煤17000t,而选煤厂小时平均入选量仅750t,每天检修3~4h要跟着矿井节奏根本无法实现全入选。为此将原设计的“两班生产,一班检修”优化为“四天检修四小时”即选煤生产92h后,检修4h。
4.3建立完善的物资供应系统
NC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一线生产物资供应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材料计划申请、审批、入库、出库等功能均能实现网上操作,同时为库存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财务凭证传递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4.4加强“双基建设”
赵固一矿选煤厂安全工作推行“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延伸到工作现场和每个职工,充分发挥基层班组和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可靠的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和科学的基础保障体系,提高了选煤厂防灾、抗灾能力,防止了各类事故发生。同时,还加强了安全隐患整改工作的监督工作,在整改期间不定时抽查督促各车间的整改工作进度,对未按期完成整改工作的责任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并严格了验收制度,确保责任单位的安全隐患按时、按标准、按要求整改完毕。通过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促使了选煤厂的“双基”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转变。
通过强抓“双”基建设工作,赵固一矿选煤厂实现了连续3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并荣获了2010年焦煤集团“安全先进单位”称号。
3.5加强机电设备管理
(1)科学组织检修工作,做好设备预防性检修,保证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
(2)严抓检修质量,确保设备高效运转。
(3)推行“一机三包”机电管理法。一机三包即岗位操作工、机修工、电工共同管理使用本岗位所配备的设备,同时均为责任人。车间从班长到职工都积极地对设备进行巡查,定期上报所包设备的检修项目以及隐患。因此,提高了设备的巡检力度,减少了设备的故障,节约了维修时间和费用,逐步形成了预防性维修的概念,确保了维修的质量和效率。
4.6全方位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
赵固一矿选煤厂以内部市场化为导向,按照标杆队的要求规范运作,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逐步形成了内部市场化系统管控体系,形成‘‘人人都是老板”的管理氛围。
首先是发动宣传,车间通过板报、标语、报刊、宣传栏、学习培训等方式,对市场化进行强势宣传,让广大干部员工进一步了解市场化、认知市场化、参与市场化。厂多次举办内部市场化讲座,使车间管理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厂为一级市场主体,车间为二级市场主体,岗位(个人)为三级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了内部市场化的雏形。并建立了厂与车间之间的一级市场,在车间建立了车间与班组以及班组与班组之间内部二级市场,班组与岗位(个人)以及岗位(个人)之间的内部三级市场。
自推行内部市场化以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内部模拟市场,将生产量、直接生产成本等按比例纳入工资进行考核(各个单位的工资收入=收入-支出,单位材料费用支出多,工资就减少,材料费用支出少,工资就增加),促使企业实现从行政手段管理向经济往来的有偿服务管理的转变,通过机制的变换,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全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激活每个生产要素。
赵固一矿选煤厂的市场化工作在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市场体系。在内部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对照考核标准找差距,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定额体系、考核体系、结算体系等,确保内部市场交易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本着成熟一项纳入一项的原则,为配合选煤厂重点工作的开展,把成本控制、生产量个性指标考核、煤质考核、安全“双基”质量标准化、员工培训、企业文化等也纳入内部市场考核,真正实现了用市场来评价工作优劣,用经济杠杆来衡量贡献大小,有效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内部资源的配置优势,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整体工作的快速推进。主要措施为:
(1)细化成本考核,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市场化精细管理以来,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核算主体的下移,各车间、各班组与个人都在认真计算自己的收入与支出,核算自己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如选煤车间按照内部市场化买卖价格初步对班组的商品煤收入,原煤运输费、电费、材料费等方面进行了考核结算,每个班组的各项完成指标不同,最终结算工资也不同,谁的选煤产量高,成本低,影响生产时间短,谁的工资就高;班组对个人也实行了每日工作打分制,班清班结,日清日结,通过这些市场化考核,各市场主体都学会了算经济账。通过把“小时处理量考核’“万吨选煤影响时间买卖制”纳入内部市场化管理,兑现奖罚,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选煤厂目前的小时处理量提高幅度较大,小时处理量达到780t,比设计处理量提高了18%。在矿井产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处理量的提高,不仅为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检修时间,而且降低了电耗。
(2)实行“QTM”单项成本管理法。所谓“QTM”单项成本管理法,Q(Quality)代表质量控制,材料质量好坏是成本控制成败的前提,因此要严把各类材料进货关;T(Technology)代表技术革新,从技术层面上对系统进行优化,对影响材水,将入浮煤浆稀释到合理的浓度范围(一般为80g/L左右),以提高浮选的分选选择性,保证精煤质量。料消耗的工艺环节进行革新改造,减少因设备不合适,工艺不合理对材料消耗的影响;M(Manage?ment)代表管理优化,通过深入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细化材料消耗定额,划分材料控制关键部门的职责,严格考核兑现,从管理上堵塞材料浪费漏洞。仅重介质一项,选煤厂吨煤介耗即由2.2kg降至1.15kg,年节约此项材料费300余万元。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如何加强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本文基于财务管理精细化的视角,采用预算精细化与科研经费定额控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问题,找出主要原因,并运用天财高校财务软件5.0进行科研经费额度控制设置,从而得出实行科研经费额度控制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程序,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精细度不高。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预算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人员编制,很少有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参与,结果是项目开支比例结构不合理,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项目负责人往往从风险角度考虑,故意把预算数做大,从而使科研所需成本增高,导致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精细度不高,预算弹性较大。
(二)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支出结构欠佳。(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可行性,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目前,多数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实行的是项目负责人负责制,从主观上放松了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度。项目负责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本着节省自身科研经费的观念,凡能从学校正常经费报销的,就千方百计地挤占事业经费,造成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迟缓、经费结余金额较大。(2)信息化管理不到位,导致沟通不畅、支出结构欠佳。财务部门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能与日常核算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财务人员不了解科研经费预算核定的范围、用途和标准,只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核算管理,财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项目负责人无法及时了解预算实时执行情况,造成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产生不按预算执行、超预算执行和无预算执行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和绩效考核机制。(1)科研经费的预算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由于财务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了解科研活动,不熟悉项目的进展,不了解科研经费的运用情况,不跟踪经费的使用,从而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2)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绩效考核目前仍处在试点阶段,大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预算尚未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缺少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及标准,缺少奖惩机制,从而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在实际工作中,科技处着重于争取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通常科研经费到账后一般只提取5%的管理费,对经费的去向一般不过问。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筹集、用于哪个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目前高校财务处只能是履行简单的报销手续,在实际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真实性没法把关。科技处和财务处对科研经费缺乏综合管理和有效监督,容易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五)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一是财务系统缺少结题时间控制,所以对项目是否结题无法显示。二是科研管理系统虽然标注项目结题,但由于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系统相脱节,其结题信息难以及时传送到财务管理系统,造成许多科研项目在完成结题验收后,在账面上一直留有余额不结账,甚至长期挂账。在项目结题时,为了满足一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可能会把其他项目的支出与本项目的支出同时进行调整,容易导致项目之间支出混乱。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两条线。高校科研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管理;二是科研经费管理。近几年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一般由科技处负责,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科技处重点关注的是科研项目是否能够立项并获得支持;财务部门负责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监督。这客观上造成了科研经费管理中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无人问津的“真空地带”。
(二)对科研经费属国有资产的认识不足。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科研经费到账后由高校统一扣去一定比例(一般为5%)的科研管理费,剩余的科研经费由课题组自由支配,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靠自己的能力争取的,在经费支出过程中随意性很大。财务人员对待科研经费也持“从宽心态”,导致科研经费管理问题越来越多,涉及金额越来越大,并且长时间得不到纠正。
(三)监管机制不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涉及高校的财务处、科技处、审计处等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针对科研经费进行专项业务控制与监管,造成高校对科研经费监控职能的缺失。
(四)信息化管理缺位,财务软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财务处缺少一套有效的、能与日常核算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即便是运用了软件系统的高校也没有充分利用软件的额度控制功能。
(五)科研人员缺乏财务知识。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对高校财务制度与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财经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缺乏科研经费的预算、使用等简单的财务知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缺失。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一)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协调。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作为科研经费管理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科研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财务数据估测、预算编制、中期项目评估、项目完工决算都离不开财务处的专业指导。财务处也应该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技处共同管理科研经费。只有在这两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管理下,才能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科研项目的立项、支出、效益、决算内部管理信息的无障碍沟通。
(二)细化预算编制。科研项目负责人首先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总体预算方案,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再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要求,对预算编制内容进行全方位分析、分解、论证和测算,充分考虑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财务人员配合项目负责人对各预算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逐项细化编制,根据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对各支出科目的限定,对每一个支出数据进行详细的计算。对预算编制中容易混淆的支出科目,财务人员要提醒项目负责人引起重视,例如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发生的费用应列入差旅费预算,而不应列入会议费预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费用应列入国际合作与交流费预算,而不列入差旅费或会议费预算。
(三)充分利用天财高校财务软件5.0“额度控制”功能。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打造科研经费预算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项目负责人、科技处与财务处的沟通协调。财务处运用现代财务软件,将批准的项目预算金额按明细科目初始到计算机系统中,在科研经费日常报账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应科目的控制额度,并进行超支控制,便于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负责人随时掌握经费支出情况,同时科技处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强化预算执行力度。
1.项目额度字典和支出科目设置。满足额度控制需要的支出科目设置,必须保证每一额度控制项目都有明确的支出受控科目。
2.额度控制项目设置。
3.项目额度支出科目设置。即建立额度控制项目与支出科目的关联关系。基于财务软件的开发特点并从简化系统设置考虑,项目额度支出科目设置可根据控制需要依次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凡能够通过上级科目控制的,额度控制项目直接与该上级科目对应;(2)若某科目的下属明细科目(不一定是最末明细级)涉及两个以上额度控制项目的,额度控制项目应当分别与相关同级明细科目对应;(3)若某一科目无明细科目但其核算内容涉及两个以上额度控制项目的,应通过增设明细科目与相关额度控制项目对应。
4.项目控制额度录入。将批准的项目预算金额按明细科目初始到计算机系统中,在科研经费日常报销过程中,计算机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应科目的控制额度,并进行超支控制。额度控制启用后科研经费核算流程也将发生变化,如下图所示。
启用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程序及在对科研经费进行总体指标控制的同时还要对其具体使用费用指标进行控制,在项目初始化时,将经费细分为业务费、差旅费、材料费、测试费、资料费等费用。在使用中如出现个别费用超支,系统会做出相应的提示。这样就能保证科研经费按照申请计划使用,做到事前控制。
(四)实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1)建立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高校审计处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申报、执行和验收的监督检查,督促项目负责人按预算执行;上级科研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也应定期组织或者委托事务所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监督检查,形成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增强预算执行监管的威慑力。(2)加快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机制建设。遵循“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时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分析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断增强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还要注意考核结果的反馈,只有真正做到公开、公正、规范,才能使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其激励作为。
(五)建立资源共享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校实现财务处、科技处、设备处、审计处、课题负责人以及资产管理处等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实现实时交互信息平台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通过财务管理与科研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等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到账后,科技部门在项目管理系统录入科研课题名称、项目性质、经费来源单位、合同期限及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方案和项目负责人的同时,可以直接在财务管理系统生成项目信息,不必再重复输入项目名称等相关项目信息,只需将每笔收入、支出明细输入到账务处理系统中,项目负责人通过网络可随时查看到自己项目的所有信息。
高校可以深层次开发财务经费查询系统,对科研项目进行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比如项目自“立项日期”到“结题日期”各年度的拨款、支出进度分析、资金结余情况、各年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职能部门也可以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减少重复工作,达到管理环节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科研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水平。而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校面临的内外发展环境在不断改变,这些变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方式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必须不断提升。因此高校应提高财会队伍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改进服务态度,本着服务创新的理念,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财会队伍。将这种服务理念更好地渗透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好经费使用关,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服务。X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论高校经费科学化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2,(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等多项战略目标及工作任务,其中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是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支出结构是学校资源投入方向和教育成本组成结构的最直接反映。因此,分析高校总体支出结构和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指导高校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对完善高校预算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对国外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李勇、闵维方(2004)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从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和管理支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提出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两个中心,加大对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从而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刘娅(2008)主要从经济用途结构分析了英国四所研究型高校的办学支出,结果显示人员费用是英国研究型大学最大的一项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45%~50%,说明良好的薪资福利待遇是研究型大学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毕雪阳(2009)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结构,得出不同类型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支出结构,在此结果上对比分析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支出结构,得出对我国高校成本支出结构以及成本管理的建议。
(二)对国内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王诚、胡奎(2007)按武书连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中各取一所高校作为样本,通过对三所学校的经费支出进行同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差异显著,同时得出不同类型高校的科研支出与教学支出之间的关系。由于研究样本仅为三所高校,研究结果受单个样本的数据影响太大,缺乏普遍性。同时,研究亦未考虑样本资金规模以及资金来源对结果的影响。
李勇、闵维方(2008)分析了高校成本结构与科研产出总量和科研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生均事业费支出和教学产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科研支出比例越高,科研产出越高,从而支持了高等学校经费的配置结构会影响产出和效率的理论。研究局限于研究型高校的科研经费比例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未能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人员、公用经费等经费结构对学校产出的影响。
以上研究主要把学校按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来分类,分别从项目(教学、科研、维持经费等)来分析支出结构,鲜有按经济功能的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果仅能显示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征,对如何评价支出结构优劣,如何利用支出结构指标指导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等,未有深入讨论。
三、数据样本构成和指标
(一)数据样本构成
本文以广东省省属38所高校2008—2012年共5年的决算(预算执行数)为数据样本,分析广东省属高校支出结构。按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划分,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成人高校2所。
(二)支出结构指标
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反映高校支出结构的指标包括: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100%三个指标。为更加完整地描述支出结构构成和体现不同办学规模院校的支出结构差异,笔者增加: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债务利息支出)/事业支出×100%,生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在校生数①×100%两个指标,并将公用支出比率细分为一般公用支出比例,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比例,一同反映高校支出结构和教育成本构成情况。
四、省属高校总体支出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
(一)高校总体支出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
从表1可以看出,38所高校人员经费支出(含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从2008年到2012年均保持在46%~51%之间(除2011年外,该年由于中央和省化债奖补资金较大,支出结构异常),而公用经费支出、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4.34%和15.90%。另外,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大,38所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不含医疗支出)平均每年约7.42亿元,占事业支出的6.6%左右,在2012年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后,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增加到8.69%。这说明省属高校经费很大比例用于人员支出,而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则显得不足。
(二)一般保障性支出比重大,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按支出的刚性需求,将各支出指标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必须支出的保障性支出和选择性支出的发展建设性支出两类。一般来说,保障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小,学校的经费就越宽松,学校的理财自主性就越强。对表1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看出,2008—2012年省属高校中人员支出和一般公用支出,也就是一般保障性(基本人员和公用)支出的比重相当大,占事业支出的82.13%,而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中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等用于发展建设支出的比例仅为17.87%,特别是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仅为1.97%。这与广东省高等教育仍处于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阶段,基本建设任务普遍很重的实际不符。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资用于发展建设,引起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问题。个别高校债务利息支出占比较大,负担重,如某高校负债规模已超过年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的若干倍,每年贷款的利息近4 000万元,占总支出的10%以上。
(三)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但生均支出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由表2可知,2008—2012年广东省38所高校的事业支出、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事业支出平均每年增长9.4%,人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增长7.04%,生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逐年增长2.91%,人均基本支出增加速度是生均基本支出增长速度的2.42倍,广东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规模效益逐步体现。但是,省属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近5年来全国高校生均支出平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相比,显得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2004年实行省属本科高校生均定额拨款预算管理到2011年末,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仅在2009年提高了300元/生·年,高校生均定额拨款增长缓慢。
五、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特征差异和原因分析
(一)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高等职业院校人员支出占比最高
不同类型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高校)的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性,表现为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等支出结构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的比例看,人员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高等职业院校(49.71%)、普通本科高校(47.88%)、成人高校(41.19%);公用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成人高校(53.82%)、普通本科高校(50.25%)、高等职业院校(48.87%),见表3。产生支出结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收入结构看,高等职业院校是三者之中获得科研经费收入、办班培训等其他收入最弱的,在收入来源较窄的情况下,人员经费作为最大的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也就最大,而成人高校办学较为灵活,办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工资福利等人员支出占比较少;二是近5年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发展建设投入相对较高,拉低了人员支出的比率。
(二)生均支出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不同类型高校生均成本差异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2008—2012年的人均基本支出最大,而生均基本支出从高到低为:普通本科高校1.19万元、高等职业院校1.04万元、成人高校0.35万元(表4)。深入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类型高校的生均支出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美术、音乐等艺术类本科院校由于小班教学、学生规模少,生均基本支出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达到2.17万元,是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1.82倍。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高低差异的直接反映,也是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拨款,提高完善省属高校生均拨款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存在较大差异,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
2008—2012年,不同类型高校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变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由于生均投入基数小,生均基本支出平均增幅最大(8.39%),其次是普通本科高校(2.91%),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支出增幅最小(1.03%)。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类型高校预算拨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差异。目前,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基本按照生均综合定额拨款预算,而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管理模式,后者的经费拨款不能随着学生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经费拨款的拨款速度远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
六、完善高校支出结构,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一)制定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比例,优化高校支出结构
针对高校支出结构中存在的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不足,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在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时,划定不同类别的高校各项经费支出指导性比例,引导高校增加学校教学、科研、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完善高校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笔者认为,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较为“理想”的支出结构是:合理控制支出预算中人员经费的比例,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剔除学生助学金)合计一般占扣除基本建设拨款之外的总支出的50%左右;除了基本运作必要的保障性经费外,留下足够的“弹药”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人员经费比重高于平均水平10%(即占比达到55%)以上的高校的预算支出结构优化的指导,按照“保重点、促发展、强能力”的原则,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并作为财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预算、决算中严格把关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使高校有足够财力推动事业发展。一是扩大生均定额拨款范围,加快将省属高等职业院校纳入生均定额拨款,使省属高校全面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二是完善生均定额拨款增长机制,使拨款标准随物价、学生培养成本等的提高而提高,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三是在开展学生培养成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不同层次类别和不同专业学生的拨款系数。
(三)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整体规划、各项计划和任务必须落实在预算安排上。二是实行高校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突出重点;量入为出,实事求是;集中控制,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预算程序,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控,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三是严格实施高校预算考核管理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和规范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并监督高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结合高校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定期对部门进行考评通报。四是强化项目的预算管理。项目的选项,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按照“先进行科学的立项论证,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确定项目预算,最后实施绩效考评”的程序管理项目的专项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明确责任,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
(四)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是确保和加大对教学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内涵建设方面的投入,高校要在政策、人才、资金投入方面向教学倾斜,使教学投入与其他投入保持适当的比例,从严控制行政和消费性支出。二是增加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高校要结合自身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其他收入等资金来源,把资金更好地用于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中,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三是研究制定鼓励高校节约、高效使用土地等资源的政策规定,鼓励进行校区置换、资源共享,调动高校盘活资产和资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高校预算基础工作和基层管理
一是高校预算编制要客观、全面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实现校内预算与校外预算的有机衔接,避免上报部门预算和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二是严格预算的收支管理,科学制定预算支出的定额标准,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监控。三是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校内预算绩效评价、考核与奖惩机制,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整体经济行为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学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勇,闵维方.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3):52-55.
[2] 刘娅.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收支结构研究——以部分研究型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08(3):65-69.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紧扣当前财政管理的脉搏,深刻精辟地揭示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财新方略,抓住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灵魂和财政工作的活力源泉。我们必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注到、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全程运行之中,使之发挥出强劲而持久的重大作用。
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现实迫切性
首先是政府转型需要财政管理“转轨”。责任型、法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履行离不开公共财政的高效精确运作来体现与实现。另一方面,也是民主政治不断进步的紧迫要求,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有权利、有意愿知晓其来龙去脉和效益如何。其次是应对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的根本对策。县乡基层财政持续困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迫使财政部门必须精打细算,分厘必较。即通过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细化完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其三是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和消除资金管理风险的必然路径。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反复披露出一个“顽症”:资金紧张与铺张浪费并存现象较为突出,且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人、车、话、会、接待费等行政成本快速膨胀,这种粗放型管理被讽喻为“官油壮捻子,头比身子大”。加之资金运行过程中风险失控的隐患继续积累,骗套财政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现象日益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套严密清晰、刚性系统的管理约束机制。其四是建设廉洁型财政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财政部门在管理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利益诱惑,关键环节和核心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工作透明度不高,导致自由裁量权失范,索贿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财苑警示录》中的违纪违法案例启示我们,必须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缩短权力半径,强化监督制衡,从业务操作层面上有效化解和预防各种不廉洁行为。
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突破,点难点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热点和社会公众不满的管理弱点为重点;以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为主线,敢于抓主要矛盾、抓源头控制、抓权力分解、抓程序制衡、抓机制透明,防止避重就轻,重表轻里,只说不做。
(一)尽快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
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预算编制的级次顺序,增加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的精确程度。二是建立健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构建部门机构编制、业务计划与经费预算衔接对应机制。三是预算编制终端必须数据化和具体化,提高预算的预测性、前瞻性和控制力,尽量减少“以基数定预算”的惯性方法。当前有必要实行“开门预算”,加强人大财经委员会的专门审核与监督,引入公众质询参与机制,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公信力,以真正解决预算报告“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根本缺陷。四是要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围绕重大资金项目、民生项目、行政成本项目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二)细化收费资金统管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彻底清理预算外资金账户,严格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建立 “零户”统管机制,取消各单位收入过渡户,实行票款分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要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把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非税收人纳人预算管理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使各类收费资金在科学化精细化机制引导约束下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由于缺乏系统严密的管理方法,相当一部分资金被挤占挪用充做公用经费,有些甚至被截留贪污。因此要从源头上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严格控制新增项目,规范现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一要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管理透明度。其设立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分配依据与标准,有操作程序,真正体现公开、公正、透明、效率原则,及时公布各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减少随意性。二要加强监督考核和问责力度,使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一个明显提高。
(四)要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切实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全面衔接和有机结合,制定操作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更新报废标准和相关配套制度,依法规范处置国有资产,切实加强新增资产配置专项审核和资产收费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安全,保值增值。
一、当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能否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主导因素就是知识,只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才能更好的推动时代的发展。社会大众对档案的科学化需求越来越高,档案馆的数据多被存储在磁盘或者等载体中,虽然是比传统的纸质档案要方便快捷,但是也存在缺陷,所以想要档案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就一定要在安全稳定、可靠性的技术方面有所提升,并且要提高档案数据的真实真确性、科学完整性。随着档案管理的日益复杂,档案管理的从业者一定要日益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适应需求。面对着新的挑战,就需要组建起符合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档案管理队伍,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能够快速、及时、准确的解决。
二、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
1.这是构建现代化社会的必要条件
档案信息的管理属于一种文化实力的体现,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是在体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美好、和谐的现代化社会,这就对那些处于科研、经济领域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也越发显得重要,好的档案管理可以更及时、准确的了解到最新的国内外形势,对我国的总体发展状况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可以全面、快速、系统的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这就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档案管理中充分的利用到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弥补传统管理方法中的不足,对大众的需求也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些都支持者现代化社会的构建。
2.这是为了满足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都造成了档案管理任务量的急剧扩大,这其中既包括了档案管理的类型,也包括了档案管理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档案这一新的保存方法的出现直接造成了管理以及使用上的困难。在现实的生活中,准确无误、及时迅速的把每个档案信息提供给需要的人或机构是目前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综合以上的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提升大难管理的科学水平已经势在必行。不断进步的电机技术以及微缩技术都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当前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优秀的专业人才对促进各企事业单位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各领域单位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而且存在的专业人才不是年龄偏大,就是没有接受专业的知识培训,难以有效促进管理档案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此外,部分工作者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缺乏认真的态度和责任心难以及时发现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不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人才,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2.领导者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不够重视
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在提高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时,只是简单的将专业人才引入,并没有为其制定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目标,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此外,部分领导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没有将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贯彻落实,只是将与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的有关工作转交给下属,导致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工作停滞不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当前管理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程度低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和普及,但是许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方式,将许多重要的档案信息记载到纸张上,导致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程度降低。此外,采用纸质档案存在许多弊端,其一,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极易损坏,一旦发生损害将难以恢复;其二,在进行信息查找时,难以快速的从纸质档案中找到。
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1.推动档案管理在功能上由馆藏型向利用型转变
档案工作基本的要求是建好管好档案,保障档案完全,但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如何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活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沙里淘金"、发现价值,把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充分挖掘利用起来,使其潜在的价值得到中分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推动档案管理在手段上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档案管理工作在手段上有了很明显的改进,逐渐淘汰了传统的人力劳动,开始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储存资料的方式也从纸质转变为电子版,实现了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科学化。这一方面,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比我们要先认识到档案管理向科技型转变的重要性。因此,我国也不能落后,要不断增加档案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加快电子档案系统的建立,注重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现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信息公共平台,人们通过电子计算机不仅能够查找到我国的各种档案,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史实资料。另外,这样做不仅大大增强了空间的利用率,还未珍贵的资料的保存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3.推动档案管理在服务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档案室设立就是以服务人民为主要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城里之初,由于档案室内的档案比较珍贵,人民对资料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一般的档案室都是呈现出封闭型的状态,很少有对外开放的时候,服务的对象范围较小,因此根本没有发挥出档案的使用功能。现如今,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档案的利用增加了多个途径,档案管理在管理上也逐渐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真正实现了为大众服务的目的,切实的与民众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
4.推动档案管理在资源上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从古至今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浩瀚如海",这些海量的工作就是档案管理机构的城里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档案,那么档案机构也没有建设的必要,但是要知道的是,档案的保存机构不是将大量的资料堆放到一起就可以,还要根据档案的类型和价值程度,进行相应的分类管理,实现档案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档案的使用功能,真正做到位人们提供服务的目的。首先,档案机构还是要不断的从世界各地搜集各种档案信息,不断完善信息结构,从而满足各类人的不同需求。其次,要注意对搜集而来的海量资料进行有序、科学的整理归纳,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档案的使用率。另外,要实现各个档案机构的结合效应,扩大信息量,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提高档案理科学化水平的保障体系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加强和改进,既需要在组织领导上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提高科学化水平摆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也需要在思想观念、制度建设、能力素养等各个方面有新的提升,从而形成与形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1.强化科学发展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的最高指导原则之一。任何领域的工作都应该配合国家来逐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就是支持科学发展观的明显表现。强化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清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形式,找出不足和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方式,通过借鉴其他现金的管理手段来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要遵从服务人民为主的观念,主动积极的为需要的人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调查等手段了解人们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源,从而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功效,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进步。
2.完善相应制度体系
档案管理工作异常的复杂和繁琐,以此对于管理的具体细节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和程序,这样才能有序的整理档案,不仅可以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使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可以说,不断完善相应制度体系,是档案管理科学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不管是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对于某个部门,某个个人,重视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都对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软实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很多人都认为档案管理工作非常的简单,实则不然,实际上,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器材的引进,这句需要管理人员首先具备最起码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很快的掌握先进设备,而且要熟悉如何将复杂的文献资料有序的整理归类。由于很多档案的研究价值非常高,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的保存,谨慎的对待管理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细心,很容易产生资料丢失或损坏,查找档案不方便等现象。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十分关键的,只有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六、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读者一定会对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有了很深的认识。同时也会了解到新时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方法。档案管理不再是通常人们眼中的简单的工作。信息化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完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等,都是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未来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只有各方面水平都有多提高,整体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前景。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摘要】论文以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考察基点,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从而找出不足,提出专业化的路径选择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有专家把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应达到的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的能力;专业精神是指以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为特征的人格风范。本文着重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考察。衡量教师专业知识的标准包括学历标准,职称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等。而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则包括教育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设计等教学执行力和体现教师的专业创新素养的教育创新力,意即师生沟通、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目前,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共设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现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专业知识方面
C 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 名,专业背景比较多元,有5 人分别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有2 人为社会保障专业博士毕业。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3 名、硕士4 名;在职称结构上,副教授5 名,讲师2 名。7 名教师均有作为主持人的在研项目或已完成的省级科研项目至少1 项,1 人参与国家级项目1 项。该专业教师共有著作4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多篇。
C 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6 名,学历结构上,博士与在读博士4 名,硕士2 名;职称结构上,教授3 名,副教授1 名,讲师2 名。该专业有国家级科研立项3 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7 项。有专著4 部,译著1 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多篇,其中1 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
(二)专业能力方面
教学执行力对于一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执行力上,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教学方法多数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形式。有部分教师有社会兼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师生沟通能力上,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多数在本科教学上较少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属任务型教学。课上传授完教学内容,课下并没有予以反馈。而在研究生教学上,相对来说会好一些,但也仅是在课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探讨教学方法问题。
三、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不足
对C大学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情况整体上来说不容乐观,与真正达到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首先,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知识更新较慢的现象。从发表的论文及所做课题上来看,年龄在30-40 岁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教学经验积累上略有不足,承担科技项目较少。此外,年领层次较低的教师普遍拥有博士学位,部分硕士学位教师经验有余,但缺乏学术积累。其次,多数教师学历教育的专业与从教专业不符,导致学而不专。
第一,据调研,存在师资培训与讲座等偏向工科方向。第二,教师没能够很好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存在对教学敷衍了事的现象。甚至有些青年教师仅仅是传递知识,而非传授。第三,对学生的科学评价能力较弱,存在人情分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第四,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系统的培训,虽科研具备一定的水平,但具深度不具教学广度。第五,科研与教学矛盾。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更倾向需要较为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科研,从而会对整体教学安排产生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为完善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根据对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考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其一,学校开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路径,主动建立与完善指导、培训、评价三个体系。研究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脱口而出,课由心生。能够消化吸收所讲授的知识,能够讲出问题的来龙去脉,做到详略得当、收放自如、融会贯通。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产、学、研相结合。
其二,强化高校录用师资标准原则。虽为文科类专业,但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或所学专业与所授之课完全相符,避免学而不专的源头发生。
其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扩充,亦需高校将所建各项平台落到实处,使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利用起教师教学中心,从文科教师的角度着重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
其四,引进先进培训课程,加大投资力度。针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加大投资力度。例如引进社会保障专业所需的社会保障计算器等专业软件器材,对公共管理学科内容加以专业测评,从而进行培训设计。如此下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关注度即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
参考文献
[1]杨小峻.专业精神: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项目《吉林省地方院校文科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58 号。)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8-01
做任何事情方法最重要,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教学、学习也是一样。如何用一个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学校习,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学校后勤工作难点及其对策进行分析,让学生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管理者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后勤工作就需要管理者与学生共同进行创造与维持。
一、学校后勤工作难点的综合分析
第一,管理者对学校后勤工作的意识形态增加了后勤工作的难点。管理者的经营方式、理念实力、办学水平等等都制约着后勤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前途。现在学校的管理者大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注重对学生自身的要求而减少了对教学设施、设备、师资等各方面的投入,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中最得不到重视的就是后勤,同时管理者比较单一地对后勤工作进行认识,打扫卫生、看校门等认为是后勤工作的必须,而这些又不是学校的重点。这些错误的认识,给后勤工作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第二,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学校里,行政人员与教师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沟通,管理者不熟悉学校的运作流程或日常事务的管理,这些不熟悉会使得管理者对学校的一些决策产生错误的信息。管理者的出发点和思想认识、教学理念以及做事方式不同,没有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的运作等带来了不便,而这些不便又会给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也是后勤工作的难点之一,因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管理者在管理上的随意性。学校是一个学习场所,管理者对于学校来说起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团队力量、凝聚力、信任永远是最好的管理方式,管理者应该为学校各部门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信任各部门的人员。而管理者在管理上的随意性会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沟通的局面,给学校的正常运作带来严重影响,也使得学校的后勤工作进入一种无法前进的局面。确保学校教学系统的正常运作,确保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得到后勤系统有力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基础。
二、学校后勤的安全管理
学校后勤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无法保障安全的学校后勤,成效更是无从说起。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就直接导致学校的和谐发展。学生需要的是安全的学习场所,学习后勤要保障他们在吃、住、行、用等方面的安全,学习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学习后勤一直不变的目标。
三、校园校舍绿化美化安全隐患及精细化管理
树木的枯枝与枯叶在大风大雨之后,肯定会大量的掉落,以前学校曾由于自然方面的原因导致大约十厘米左右的枯枝在雨后掉落,甚至将树下的固定垃圾桶都砸坏了!还有在起大风的时候,楼上临近窗台上的绿化盆栽或者一些稍重的杂物,都有可能掉落,伤及路上的行人。根据上述校园校舍绿化方面的安全隐患,作为学校后勤管理者,我们要定期检查树木的变化,掌握实际情况,及时锯掉容易掉落的枯枝;针对楼上临近窗台的盆栽,一定要安装防护栏,为了确保安全到位,在起风下雨时,我还会坚持巡视校园,提前发现隐患,提醒学生主义安全。
建筑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及精细化管理根据实际事例,以前学校的一名学生从教室里面到外面往回拉的玻璃窗,在此过程中,这位学生的手以及手臂都被玻璃划伤,而且由于伤势严重,治疗费用比较高;还有学校高层建筑的玻璃由于长期使用的原因,松紧度不够坚固就会导致玻璃的掉落,在起大风时极有可能将窗户玻璃刮破,这些情况都会形成安全隐患。根据常识,玻璃是很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的物品。楼层之间的楼梯间隙若是较大,而且防护栏如果不够紧密,不够坚实的情况下,由于学生人流量的庞大加上拥挤可能就会导致从这个缝隙掉下去;楼层顶部的装饰由于时间太长而松脱产生安全隐患。
根据以上建筑设施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首先我个人认为在建筑物设计方面就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不能出现缺陷,一定要从源头就将隐患的蔓延控制住。
如果不是必须要按玻璃门的地方就不要按;必须装玻璃门的地方一定要将安全保障为前提,尽量安装常用的前后推拉的方式;在室内也尽量避免摆设容易破碎的玻璃制品;还要定期检查高层玻璃的坚固度,进行维修;还有特别容易在风雨中刮破的玻璃区域,可以在上面贴上胶布防治碎玻璃伤到学生;在上下层缝隙较大的楼梯之间,将防护栏加密加高加实,针对设计时出现的缺陷进行弥补;作为学校建筑楼顶的装饰可以尽量简化,凡是有可能被风或者其他原因弄掉的物品都不要放在楼顶。
四、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及相关的精细化管理
校园内水电设备的长期使用可能会被学生的不爱护而出现漏电或者不能使用等情况,旗杆会被部分学生玩耍时候使劲摇晃导致严重腐蚀和损坏而倒下;室外的很多体育器材如常见的健身器材都可能因为长期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磨损和锈蚀形成安全隐患;还有学校内存在的井盖可能因为被车长期的碾过而破损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还有厕所因为地板砖设计不够防滑会让进入厕所者滑倒。
根据以上的安全隐患的情况,校园后勤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定期检查水电设备的使用程度,进行维修和更换,保障学生能安全使用;经常查看旗杆是否有严重的锈蚀或松动;也要经常对对室外的体育健身器材进行巡视和检查,查看磨损的程度;还有校内的井盖要定期更换,防治被破环;厕所地板砖尽量换成防滑地板。
要不断完善安全设施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学校后勤管理者还要不断发现安全隐患,预防发生,在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标识警示牌或提示语,提高师生们对此区域的警惕性。
总之,不同的学校就会有不同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本文笔者只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经验来举一些例,但不够全面。作为我们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来说,首先我们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要谨慎小心对待一个安全隐患,后勤管理工作者就要勤,勤检查,发现问题马上维修。用科学的角度去发现安全隐患,在实施管理方面上要精于每一个细节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考虑到每一个方面,就可能尽最大的限度就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