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会计创业方向

会计创业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1 09:18: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创业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计创业方向

篇1

企业会计准则以对企业的各种会计行为予以加强和规范,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保证企业各项会计行为的规范处理,对维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思想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实现着不断的创新。在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创新体现在对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和修订,以及具体的颁布和实施等诸多方面。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思想创新方向的分析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到企业会计准则的思想变化情况。

一、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向着规模扩大化、制度规范化以及运作科学化的方向不断提速。当前社会条件下,企业会计准则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提升,在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创新及发展上应该体现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研究线索的发展创新

总体来看,研究线索的发展创新可以被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都是对我国本土的会计准则的全面研究。第二,都在研究的同时加强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的分析力度和借鉴力度。而且,在整个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创新过程中,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所体现出的重点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的特定影响,并且可以看出这两方面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情况。

(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了解和借鉴的发展

首先,在了解与借鉴的具体方式上,从早期只用简单的文字予以介绍,逐渐发展为文字介绍结合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的形式,在此之后又逐步增加了出国考察这一新型的方式。其次,在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从早期的只分析介绍国外的会计准则的内容及特点,逐步发展为跟随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另外,在介绍深度方面,也从起初的简单介绍发展为深入分析研究。在议题方面,也更加关注各种国际接轨问题,以及IASC和FASB准则执行问题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

(三)对本国会计准则研究的发展

首先,在内容方面,从早期的概念研究,发展为对准则的制定、颁布以及实施等的研究,并能够进一步发展为对征求意见稿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早期对概念的思辨,逐渐发展为运用各种科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发展为对各种新理论的相关研究。在议题方面,则从早期自发地注重研究会计准则相关概念,逐步发展为对已颁布准则实施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各种复杂的准则环境,例如文化、制度等的研究。

二、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创新发展

(一)财政部作用的变化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创新发展过程中,财政部的作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1987年年会上,中国会计学会宣布成立“会计原则及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到了1988年9月,又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并从此开始将会计准则作为自身的工作重点。到了1988年10月31日,开始主导和组织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工作,包括研究、草拟以及实施等。之后,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等过程中,财政部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主导和组织作用。

(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发展

负责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机构包括两个方面,即具体制定机构和相关咨询机构。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起初只是一个课题组,后来在财政部的扩展下,发展为四个专门的小组。而在1992年之前,并没有相关咨询机构的存在,只是由会计人员自发性进行探索。直到1998年10月12日,财政部才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提高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财政部和会计学会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没有咨询机构的时候,财政部和会计学会之间还没有实现较强的合作,但会计学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会计准则的研究。后来,二者逐渐实现了较为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更好的发挥出全国会计界的力量。

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创新发展

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对本国会计准则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到了实施阶段,受到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对国外会计准则的了解和借鉴取而代之,成为主导。这一现行的出现,说明人们开始摆脱以往对中国特色的盲目认同,开始在对国外情况了解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本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而随着现实情况的不断发展变化,到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全面制定和系统实施阶段,对本国会计准则的研究再一次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财政部领导下的我国会计界的一次壮举。

四、结束语

在当前及未来的较长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与思想也逐渐表现出了更多的更为明显的创新意识,这些创新意识不仅不断的体现在了会计准则的研究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了制定、修订以及其他相关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手段等诸多方面。通过本文对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创新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正是因为有了更多的创新思想及理念,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及宗旨才能够得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够向着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及我国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的思想创新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加剧及社会和企业转型加速,在今后必然会遇到更多需要创新与研究的难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懈努力,能够不断抓住创新的机会和突破口,就必然能够让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思想不断发展与前进,不断在创新的道路上为推动企业及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常青.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路径的考证(之五)――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总结和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28(3):64-69.

[2]刘凯东.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102.

篇2

就建筑企业来讲,由于长期受到流动性与周期的影响,使其具有投资成本高、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促使建筑企业财务工作逐渐复杂化,例如:价款结算和资金筹措,考核以及成本预算等,与其他企业相对存在较大差异,如财务风险涉及的范围较广等。因此,建筑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目的,应加强自身风险意识,真正意识到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所具有的意义,并通过相关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整体水平,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一、目前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现状

在建筑企业中,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PPP模式下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资金流动障碍,使其无法完成债务支付活动,而债券人为获取自身权益,只能采用政府强制化手段用于资金收取。而现代建筑企业只有利用资金的合理规划,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财务风险。而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资金的短缺风险,同样属于致命威胁,当建筑企业多个项目共同实施时,会花费大量的项目资金,从而经常发生资金链的断裂等问题,使其企业资金出出现交大损失;资金的筹集风险,通常情况下,建筑企业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正常维持项目的正常进行,此时企业会选择资金筹集方式获取资金,如银行信贷等,虽然可以及时解决企业资金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财务风险。另外在合同的签订过程,由于建筑项目会消耗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等,加之项目施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在合同签订过程,同样容易出现财务风险。

另一方面,“营改增”下的税务风险。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出现的税负风险主要表现为税收筹划的准确性等。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会计凭证存在的不合理和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均会引发税务风险。第二,会计核算过程中,因为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税务风险,例如:由于不同项目采用不同计税方式而引发的虚开虚抵风险。第三,建筑企业收入确认过程中出现税务风险。第四,建筑企业在开展纳税申报中,受到“营改增”的影响,一些税种申报不合理现象均会导致税务风险。

二、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创新方向

(一)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建筑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中,应通过内部控制、外部控制双重管理的方式,结合信息预警系统,合理制定与之相对应的风险监测指标。具体说来就是全面预算管理,让财务深入参与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核算。同时,当系统发出警报后,企业需要依据信息监测结果,全面分析企业会计风险制因,从而根据最终结果,制定有效解决措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合理控制。当前,建筑企业中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以资产负债、权益净利率或流动比率等方式呈现,因此,在进行管理时,可以根据以上风险监测指标进行。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在建筑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工作中,会计人员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标准,是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时,该项管理内容具体包括:专业资格与业务管理。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岗前必须获取从业资格证书,而机构负责人的录用,除了需要具备从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会计职称或者拥有相关工作经验。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一定要结合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确保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对于违法行为需要对其进行制止。此外,还应改善会计人员整体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保证企业会计内部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会计人员一经录用,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思想道德等培训,从而提升工作人员自身专业能力,同时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并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创新工作中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建筑企业在开展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加大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工作重点,加强企业会计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首先,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需要针对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解决,并将完善的会计制度落实到会计工作中,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思想教育等工作。另外还应从会计风险源头上进行优化,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的同时,将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模式进行合理应用,并严格遵守执法必严和有法必依的管理原则,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在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领导是否真正认识到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该重点加强领导专业培训,确保领导真正认识到会计风险管理在企业发展的意义。最后,对企业会计风险合理制定预警机制。建筑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管理工作时,需要根据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对企业风险给予全方面的管理,针对重要指标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如果发生预警,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为了保证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需要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并对其给予高度关注,保证风险管理可以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主要以实际经济活动为基础,管理结果还应做到信息反馈、客观检查。因此,企业为加大会计内部控制力度,需要积极开展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对审计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仅需要对审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且还应重点强调审计评价职能,对传统审计制度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实现社会发展需求。在健全内部审计前提下,各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并认真完成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从根本上降低企业不必要经济损失的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企业整体管理效果的关键。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做到对会计制度进行优化、加大L险防范意识、强化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等,从而降低企业管理风险的出现,为建筑企业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有利依据,从而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稳粮、优杂、兴草、强牧”的原则,做大做强“优势养殖业、特色种植业、规模林草业、生物制药业”四大主导产业,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优势养殖业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抓基地、建小区、联龙头、强服务,巩固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绒山羊、肉鸡、蛋鸡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力争五年内使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70%。特色种植业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生产、精品示范的思路,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大力推行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饲草饲料种植,积极引导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的基地种植,鼓励发展有订单保障、仍居卖方市场的特色种植。采取政府推动、小区拉动、农牧户联动的方式,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向产业化倾斜,持之以恒地抓好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

深化改革,扩量提质,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引进增量、盘活存量、扩张总量,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业化发展路子。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推进重点项目,突出园区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扶持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和采矿业;利用得天独厚的麻黄草、山杏等自然资源,加快发展以麻黄浸膏粉为主导产品的生物制药业、饮品加工业。突出抓好50万吨水泥厂建成达产,加快天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扩产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以骨干企业拉动工业经济。

篇4

为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持续发展经济增量,创新创业作为很好的解决方案被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扶持,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非追求短期效应,国家战略方针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逐渐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经历全球化飞速发展,战略管理被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战略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前沿研究领域,强调任何规模的组织,其高层管理者均需具备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管理思维,对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备选方案的适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才,战略高度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战略管理能力也成为必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思维,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1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1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国际管理会计标准及道德规范的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决策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基础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短期效益显著,适用于人数较多的课堂教学[1]。高校适用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战略分析的内容极少,或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程战略管理,并未将战略管理与财务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执行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观视角的整体分析。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站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分析企业。1.2大数据智能财务会计教学成为当下高校教学革新的前沿。为避免及减轻数字化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冲击,高校教育者在不断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逐渐向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领域探索,积极寻找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的立足点。目前全国有六十余所高校已经开设智能财务会计专业,对大数据与智能财务会计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探索领域集中在应用而非管理决策,注重培养执行能力而思考能力略有欠缺。智能财会的兴起导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弱化,起步较晚使战略管理会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3战略管理会计仅为财会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战术、谋略是战略的引申含义,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管理学的高级阶段[2],战略高度强调对全局整体的把控,对全局的驾驭力需要对每一组成部分有感知力。其中,战略管理,尤其是站在企业整体角度的战略管理,应当与财务结合,战略管理会计属于财会相关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战略管理会计作为财会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受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管理的高度是技术型人才所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战略管理会计很少作为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1.4战略管理会计课程讲授以理论研究为主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主体为专职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同时设置了企业讲师。从业人员在职业中的技术特点是:(1)因企业的行业差异导致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职业技术差异;(2。)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惯性处理及管理风格,导致虽同处某行业个体的处理差异性明显;(3)经营管理中涉及敏感信息较多,非固定职员不得接触敏感信息,以上几点原因导致企业讲师授课大部分流于形式。高校教师由于其偏向理论研究的特点,理论教学讲授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没有大量的企业调研经验,导致战略管理会计课程的讲授容易理论化,理论化的讲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程度有限。

2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现状

自2015年创新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方向,财税及相关促进法规随之出台,国家鼓励开设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都提供了扶持培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土壤,给予创新创业立项项目一定经费支持。本科阶段是一个想法丰富、时间精力充足、试错成本较低的时期,当下本科阶段创新创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2.1大众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高校比赛举办、省级国家级项目立项支持等政策刺激,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创新创业项目以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参与主体进行项目申报[3]。在创业大赛组织的筹备过程中,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因专业知识等尚未形成基本体系,灵感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需要付出较多磨练;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因无法兼顾学业、执业资格或研究生考试等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分配,更多地选择暂时放弃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选择毕业3-5年后创业或直接放弃创业。这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部分流于形式,有想法的报告较多,无法进展到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机会转换为实践成果。2.2创新创业项目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导本科学生因所学专业限制,申请项目以本专业相关领域为主,项目组成员具备专业技能但存在学科背景单一的问题。创业项目从产生想法到孵化成型需要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成员集中于单一专业领域,项目团队中缺少拥有多元化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员。由于缺少多元化学科背景,项目负责人等缺少整体性思维,未充分评估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程度低、宏观经济环境预判经验不足、项目运营等缺少专门的成员负责,拥有奇思妙想但执行力不足,有待构建分工明确的团队。2.3项目成果短期效益显著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实践型创业项目较少,同时实践型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实际执行运作的项目凤毛麟角。从立项项目来看,学术科研型立项项目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科研类项目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参与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二、大三,以项目周期为2年计算,项目结项时主要参与学生均处于实习期或已经毕业,学术型项目再转化为实践成果需要另一个周期及时间、人力、物力支持,大部分的立项项目选择放弃科研成果转换,无法将项目实践成果持续运行,项目成果长期效益很低,扶助创新创业项目的初衷无法实现。

3创新创业思维引导设想

为增强项目扶持效果,提升项目实际运行比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促使长期效益显现。3.1培养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是指培养创新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创业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培养其对团队成员的客观评估、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能力。创新创业离不开融资投资,具备战略高度的同时需要进行财务分析,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管理与技术并行,技术创新由专业技术人员专攻,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优质管理者来推进执行,战略管理体系、财务数据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价值链分析等是优质管理者需具备的技能。创新创业项目从萌芽至孵化成型均需要主动积极地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状况。3.2教师转换授课思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及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思想讲授给知识的接受者,战略管理会计培养的不应当仅是掌握基础分析的职业工作者[4],而是应具备战术谋划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创业实践课程并非是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讲授理论知识[5]。讲授者需要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尝试用头脑风暴等讨论方式授课。3.3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库建立。商场中的博弈、关键市场机会的把握与实验研究开发不同,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衰落退市,有偶然机会,也具备历史的必然性。见多识广中的“见”在高校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涵盖不同创业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案例讲解带给学生多视角分析,实现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授者,作为传播的主体,应积极寻找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评述,案例库的建立不应只是简单介绍某企业的发展过程,其重点应立足于总结评述,以供研讨。同时案例库应通过多国家背景来分析政治民族因素的影响,立足行业背景,结合行业发展及特点等进行分析,应涵盖不同类型组织规模,体现战略管理的艺术性。3.4转换思维培养方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骤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扎实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可以持续发展经营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将技术型人才培养成为军师谋略者,是未来针对创新创业项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复合型人才除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逻辑性思维、宏观整体性思维也同等重要。培养全系统的思维方式,文科背景需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理科背景需加强柔性艺术[6]。战略管理会计不应只作为财会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设置,应作为理工类的选修课,战略思维是其综合能力所必备条件之一,初创时期应具备关键技能及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初创期之后的稳定期则战术及计谋方案成为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战略思维意识,技术型人才可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可认知管理对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2012(28):38-40.

[2]刘倩芸,唐世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新会计,2020(9):49-52.

[3]黎怡姗,吴大放,刘艳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J].高教学刊,2019(9):43-44,47.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篇5

(一)改变会计学专业培养模式

会计学专业一直是广大学子追求的热门专业,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实践和应用能力比较欠缺。近些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社会企业往往更倾向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对接,与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职能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的传统功能发生了改变,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是为会计学专业学生讲解如何制作会计分录,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等,而是需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大学生如何使用海量、有价值的数据,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行为的分析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会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

(一)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会计类大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我国经济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会计人才劳动力供大于求,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竞争压力尤为突出。因此,通过培养会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缓解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数据时代,我国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拓展,经济主体多元化和复杂化,促使会计行业处在理论、观念、方法等巨大变革的关键时期,进而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创业者,但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所缺乏。另外,会计岗位在不断转型,传统的会计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对会计人员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们需要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会计学专业创业者的竞争力和专业素养,提高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潜力,从而为会计岗位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人才。

(三)推动学科建设

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已经由会计电算化时代进入到了会计信息化时代,对现如今会计行业的现行规则,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是一种挑战与创新。所以会计学科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应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涉猎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领域学科知识,以及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互联网经济领域的知识。因此,要在传统会计学教育中渗透融合其他领域知识,并且随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结构,打破以往单一的知识壁垒,推动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推动教育科学决策

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大的区别在于采集来源和应用方向。传统数据信息采集是在大学生知晓的情况下,对大学生整体的学业情况和对学校以及教学满意度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的采集并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细微表现,然后将每个大学生的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便能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疑问。大数据技术能够采集庞大的数据信息,然后将数据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和评价分析,使用者将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力,最终实现精准决策。

(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与传统教学管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数据时代的教学管理能够将教学、课后辅导和一些行为学习进行反馈。会计类大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随时随地收集学习中的双向反馈数据,有针对性的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高校教师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用“经验值”来准确衡量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现的越好、越积极的大学生,经验值越高,教师可以准确的掌握课堂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教学效率。大数据技术也将教学管理与业务流程完美的结合,让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智能。例如考勤签到流程,传统的方式是教师根据点名册逐个进行点名,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教师画个图然后点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点名,缺课情况都一目了然,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

(三)整合创新教育模式

大数据时代,开展了很多线上教育平台,如慕课、蓝墨云、易班等,这些教育平台,能够记录大学生每次浏览频率,学习的时间,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从而对每位大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跟踪,揭示大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学习成效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学习模式,将会创新目前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知识单向性教授给大学生。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校教师转变成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授大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是传授给大学生多少知识量。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教师与学生沟通更顺畅,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简单和高效。大数据时代,能够让高校教师方便真实的获得每位大学生的学习信息,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

(四)助力创新教育转型

大数据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和大学生听讲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地激活了会计类大学生的本科教学研究,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与教师授课相结合,丰富了教师的授课手段,也增加了会计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随时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大学生们要借助于手机,可以认真抢答,或者分组讨论形成将结论上传,或者开展互相评价;整堂课下来,师生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大学生们都拿着手机,但是没有走神的机会,因为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大学生们要不停地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完成课堂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网页投屏及时将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反馈出来,当然也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把自己课上开小差的情景被曝光,因此,课上都会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节奏,完成教学任务。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教育转型。

四、大数据时代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一)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大数据时代,谁善于驾驭,谁便智珠在握。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高等学校要及时调整思路,提出以高等教育与大数据教育融合为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相融合,创新构建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体系。利用大数据信息深入调研分析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复合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专业实训、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来提升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根据社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协同和订单培养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大大提高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创新是教师的生命与灵魂,但大学教师还要有责任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己任。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只有把创新创业精神同教学创新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促进和推动,创新创业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热情才会不断地迸发出来。只有重视创新创业型教师培养,才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管理,汲取实战经验;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人才库,由创新创业教师定期指导大学生进行学术科技竞赛,并结合创业大学生职业目标设计开展创业教育。

(三)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高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积极适应大数据时展现状,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向更多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战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能够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例如创新创业教师精心录制与制作的教学视频和教学PPT等,以及从网络上整合的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供创新创业大学生下载学习,将有助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篇6

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公司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来说,会计成本就是其所需的投资及运行费用。例如,如果从事的是咨询、服务等行业,其会计成本包括工商税务的注册登记费用、房屋租金、员工工资和硬件设备费用;如果从事的是加盟式创业,其会计成本主要是加盟费用。因而,其所选择的行业、创业方式不同,会计成本的主要内容也不尽相同。

(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考虑了某种用途,就失去了其他被使用而创造价值的机会,称为机会成本。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极具挑战,如果进行创业,大学生就放弃了读书深造考取研究生的机会,放弃了学历可能带来的高身价、更好的择业机会或经济收入;同时他们也放弃了进入企业工作的机会,拿不到稳定的收入,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时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

二、大学生创业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大学创业失败率过高,不仅在于大学自身缺乏成本管理的经验还由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活成本过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加快,新环境、开辟新市场,本可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个好机会,但在无形中去加重了其负担。由其是在大城市中,高房价与生活费用带来了高额房租与员工工资,增加了创业的会计成本,对于刚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无疑是巨大的阻力。

(二)相关费用过多

中国个体工商户的创业成本过高,相关费用过多,创业艰难。比如,一个个体工商户要交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等等相关的国税、地税,虽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执行力度仍然不够,对于大多创业者来说这些税费差很可能已经占了月收入的一半。

(三)金融机构贷款成本较高

资金对于创业活动举足轻重,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创业也就成功了一半,而大学生创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相关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主要包括贷款利息和办理抵押登记、担保等手续费用。但由于刚刚创业的企业大多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效益不稳定等原因,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风险较大,所以对该类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较高,甚至不与贷款。

三、引导大学生降低创业成本

(一)选择低成本创业模式

1. 公司式创业

公司创业是组织层面的创业行为。目前有多种公司创建形式,考虑到创业成本问题,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注册资金少的普通有限责任公司,它的最低注册资金为3万元,但需要2个或2个以上的股东。大学生可以考虑进行合伙创业,这样便减轻了个人负担,创业成本和相应的风险也随之减少。

2. 网店式创业

如今,网上购物已普遍为人所接受,从市场进货,拍照上传到网店,接受订单并发货,没有实体店也能当老板,房租、员工工资等相关成本大大减少,因而网上开店成为投资门槛低、高效率且最流行的创业方式。但是网上开店并不意味着成本就为零,还包括前期费用:数据整理费、市场调查费,中期寻找货源的费用,选择淘宝网等平台是无需租金,但还要支付服务费、广告费等。

3. 加盟式创业

加盟创业是采用加盟的方式进行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其从商经验薄弱,而总部拥有的品牌、商标、经营管理技术都可以直接利用,比起自己去独创事业,无论在时间上、资金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减轻不少负担,对于完全没有生意经验的人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入行。并且如果自己创业,则商品、原材料进货等都可能有种种困难,而加盟店则因总部大规模生产及订制,节省了大量创业成本,风险也较小。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应贯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有效地降低创业成本。政府首先要树立创业服务意识,开通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和“一站式”的创业服务;通过出台注册“零首付”、资本金分期到位等政策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程序;减轻大学生创业的税费负担,落实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使大学生创业有一个外部成本较低的成长环境。此外,政府要通过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解决大学生融资难的问题

创业融资是创业的要素之一,相当多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都遇到过创业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甚至因此搁浅了创业。解决这样的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小额信贷政策。

需要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政策、简化贷款程序、减少对创业项目的过多限制,适当放松小额担保贷款的利率,增强对金融机构推广小额贷款的内在激励。

2.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要充分发挥政府担保的作用,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通过担保风险的补偿和对担保机构的激励,提高商业性的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创业获取贷款提供方便。

3.设立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参与筹资的大学生创业基金。

政府联合企业或有关部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由企业冠名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审批,全权发放免息贷款或资金支持,把扶助大学生创业与企业慈善行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春英.大学生创业成本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8(2).

[2]陈文华.创业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2007(4).

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 会计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持续渐进

一、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界定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

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

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

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

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

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

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

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

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

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 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

(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

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推行“职业化导向”的考核,要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赋予不同的成绩权重。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校内外导师、部门和团队领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考评内容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操作、撰写与总结、参与协作、质疑与创新能力等,“以评促建”不仅保证日常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取得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足发展。合理的考评方式必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的提高置身于不断改进和更新的循环体系之中,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逐层搭建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改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摆脱会计专业枯燥的理论学习,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和实践化,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02).

篇8

一、引言

《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是岗位的需求者也应是岗位的提供者;既能满足生存需要,又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作为财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主力军――会计本科教育也应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以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的一代新人。

关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实践方面,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和上海交大等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并形成了几种典型模式,此后许多其他高校也进行了尝试与改革,但效果并不突出;在研究方面,我国从1992年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据吴泽俊(2007)统计,我国创业类教育论文在1992年之前处于空白状态,1992~1997年仅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就有300多篇,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年均40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大部分论文较为充分地讨论了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等,也有部分文献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个案分析。另外,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逐步为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所重视。但综观国内有限的研究成果,把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起来的文献不多,而且专门研究会计本科创新创业的更少。本文试图结合会计本科专业和学生的特征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来探讨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

根据吴泽俊(2007)的相关论文归纳: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为,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创业教育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广义的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狭义的则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紧密,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1990年,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Plahalad)和哈默(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如多萝西・伦纳德・巴顿(Dorothy Lenard-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本文的核心竞争力突破了企业的界线,包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创新创业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备了优势和个性特征才有可能创新与创业。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特别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现与培养。

三、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突出优势、以人为本

会计本科专业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集金融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学科。一方面学校应引导财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包括学术理论和实践优势、税务、财务管理等各领域优势),增强教师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珍重人的价值和肯定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潜能和特长、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现“一元”为中心的多样化原则

构建核心竞争力或突出优势并不表示能力和知识的单一化。对会计本科学生而言应该是“一元”核心能力下的知识和能力多样化格局,即根据学生优势培育生成并确立核心能力和知识,再以核心能力和知识为中心,加强关联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以及通识能力与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与知识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能力与知识为杠杆支撑点的能力和知识多样化发展道路;就教师而言,应有自身的核心研究领域或能力,并附有关联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不管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应与我国就业需求相适应或与国家建设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构建核心竞争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教师是大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创新能力和具竞争优势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首先,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应面向市场。会计本科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与需求市场紧密相连。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价值观应面向市场,教师应有具有市场竞争的价值观,要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学术应面向市场。学术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也要服务于社会与市场。学术有了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教师才能面向市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另外,会计本科教师应走向市场。教师应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次,更新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应改变统一的会计本科教师的考核体系,对于不同优势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激励教师优势的形成与发挥,引导教师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2.会计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适合自己、最具有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首先,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合理定位。学生必须明白大学四年或五年要学到什么?毕业时他应该具备什么?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己和社会。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能力,积累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引导学生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与知识。会计本科专业可形成不同的核心能力与知识,如税收、资产评估、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专业外语、企业筹划等都能成为核心知识和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社会需求在某一方面加强学习,通过参加相关考试、各种实践和创业比赛等形式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首先,要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创新创业离不开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和平台的提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政府奖励,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创造有利的大学环境

首先,树立会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新理念,注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重点。会计本科学生相对其他相关专业来说,总体上学习较认真、踏实和努力,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需要通过宣传、制度安排和教师引导等方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思想,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和教师价值观和就业观的转变,树立创新创业新理念,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次,发现和培养会计本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提供相应的平台。要有伯乐识才,重视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潜在资源来挖掘与培养,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平台(如企业策划、项目投资、税收筹划等形式的创业大赛),给学生个性发展予以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次,注重第一堂课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育模式,核心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会计本科专业应开设《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保险学》和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课程,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考核方面,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除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还应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考核指标,计入学分。

(四)建立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首先,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组成不同的教师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如财务管理教学研究团、税收筹划团、审计团队和中小企业服务团等,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其次,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应当提供时间和机会,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本科教师参与企业咨询、企业上市、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最后,学校请进来。学校可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财务主管、投资分析与理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的评估体系

从宏观环境促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是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和“方向盘”。教育管理体制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如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一定时间内的 “创业率”、 “创新绩效”等进行评价,以此来判断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这样各高校将以评价体系作为行动的指南,更新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活动内容与形式、校园氛围、设备条件、师资评价标准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5):60-62.

[2] 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3] 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9):189-190.

[4] 王海燕.基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3):51-53.

[5] 邓雯莎.“核心竞争力”理念下的成人高校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6-17.

篇9

一、引言

企业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企业通常为了扩大融资规模、增加投资者的关注,抬高发行定价,降低融资成本(Teoh,1998)等原因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行为虽然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但多是通过钻空子和打球来完成,也是欺骗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行为。鉴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危害,国内外多研究其防范手段,笔者发现在众多文献中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最多,这是因为市场和公众寄希望于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审计时发挥重要作用。从现有文献看,研究多集中在主板上市企业中,对其他板块尤其是创业板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创业板开板时间短,数据资料不全等。相对于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门槛相对较低,对成立时间、资本规模、中长期业绩等的要求较为宽松,创业板上市的硬性条件主要是针对成长性。因此有人认为创业板市场没有盈余管理行为实施的必要。但笔者有不同意见。在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市盈率法确定其发行价格。公司的盈利水平直接关乎IPO价格及融资额度,企业仍然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创业板主要由高新技术企业组成,其行业和业务模式均显著不同于主板和中小板,其盈余管理手段也必然不同于传统手段,备受关注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否有效揭示出创业板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呢?我国创业板公司在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程度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以及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本文将一一研究。

二、相关文献回顾

大量基于主板的研究发现,企业在IPO 时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在IPO 前一年、IPO 当年和IPO后一年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其中以IPO 当年为甚(张宗益,黄新建,2003)。针对中小企业公司,姚明龙等(2010)发现在IPO 前一年和IPO 当年存在显著大于零的可操纵应计利润,盈余管理在IPO当年达到最高值。

关于事务所声誉、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些学者指出,规模较大或声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有效地降低IPO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因为具有良好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其较强的专业能力更能保证审计质量,制约管理者的盈余管理(Teoh,1998、漆江娜,2004、蔡春,2005)。学者李维安等(2005)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蔡春等(2005)认为,“十大”比非“十大”更易发现并抑制不当的会计行为。但同时也有人否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具有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学者夏立军等(2002)以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发现注册会计师并没有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纵观有关审计费用的文献, Mark Defond(2000)通过对为香港348家上市公司审计的六大与非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费用研究发现,六大收取的审计费用较高,在事务所声誉以及专业胜任能力也较高。

综合国内外文献可见,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企业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且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和较高审计收费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但这些研究对创业板很少涉及。本文以创业板为样本,就其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和审计费用的关系展开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创业板企业的上市业务时,要考虑到创业板的特征,例如多高科技、创新型企业,这样就需要事务所具备相应的专业审计能力,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风险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事务所而言,为了承接创业板项目,也为了自身声誉和发展,会加大相应审计资源和专业会计师的投入。如果被市场或投资者发现该事务所的审计“偷工减料”,就会给事务所带来负面影响。高声誉事务所往往更在乎自己的声誉,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保有更多的独立性,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也相对更强。同时,市场和公众对名声大的事务所的关注度更高,监督程度更高,所以高声誉事务所在开展业务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对公司上市过程中出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就有更强的掌控力。对此,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设。

H1: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从事务所收费角度来看,事务所为降低盈余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增加审计资源和会计师资源的投入,用来搜集更全面的审计证据,这样就提高了审计成本,为了弥补投入的成本和防范审计风险,事务所会提高审计费用。基于这点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H2:较高的审计费用可以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研究模型设计

本文首先通过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样本组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即盈余管理程度。再进行相关性检验,验证事务所声誉、审计费用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会计事务所声誉和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

|DAC|=β1+β2LNFEE+β3TEN+β4SIZE+β5LEV+β6ROE(1)

其中,|DAC|表示盈余管理程度,LNFEE表示审计费用,TEN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SIZE表示公司规模,LEV表示公司财务杠杆,ROE表示净资产收益率。

(三)变量的衡量

1. 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

目前国内外研究盈余管理的主要计量方法中,应计利润法使用较为广泛,本文即采用应计利润法中的修正的琼斯模型(Jones)计算盈余管理程度。修正的Jones模型表述为:

其中,TACt=NTt-CFOt,TACt表示上市公司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NTt表示净利润,CFOt表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NDACt表示公司第t年非操控性应计利润;Assets表示滞后一期的总资产金额;ΔREVt表示公司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金额; ΔRECt表示公司第t年应收账款的变动金额;PPEt表示公司第t年固定资产净额,εt表示残差值。DACt表示公司第t年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本文研究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以及审计费用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包括正方向以及负方向盈余管理行为,不区分方向,因此本文将DACt的绝对值作为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标准。

|DACt|=|TACt-NDACt|=|ε|(5)

2. 审计费用的衡量

本文采用的审计费用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并剔除不完整样本以保证样本数据都是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年报审计费用。

3.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衡量

本文将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抽象概念定义为综合排名靠前的事务所拥有更大声誉,并划分出“十大”和“非十大”(用1表示“十大”,0表示“非十大”),以中国注册会计师网站2012年公布的综合排名为准。

4. 控制变量

(1)上市公司规模。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相应的经济业务和需要处理的会计事项也就越多,公司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审计费用也就会越高。

(2)公司财务杠杆。即年末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风险也越大,管理层为了减少风险而采用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就越大。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研究认为资产负债比率越高,管理层越有可能迫于还款压力进行盈余管理。

(3)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年末股东权益的比值,是反映公司经营效果的重要指标,管理层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就有动机为美化利润而进行盈余管理。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11年和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作为样本,样本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及上市公司的年报,剔除了披露信息不完整以及数据异常的样本,最终共得到有效样本201个。数据的处理使用SPSS19软件。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1列示了样本观察值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盈余管理程度(|DAC|)区间跨度较大,说明各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不同。年报审计费用(FEE)的平均值为224.496万元,取值区间为35万元~904万元,最高值为最低值的25倍有余,审计费用的差距较大。公司总资产的规模(SIZE)区间为18.576~22.497,均值为20.260,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比较类似。

(二)差异性比较分析

本文对会计师事务所按声誉高低分为“十大”和“非十大”样本组,按审计费用的高低分为高费用和低费用样本组,分别进行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为方便表示,定义 “十大”样本组为A1组, “非十大”为A2组;将样本以审计费用中值为界分为低费用组和高费用组,分别记为B1组和B2组。

从表2可以发现,由“十大”审计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平均值为7612.70,小于由“非十大”审计的公司,但sig值为0.76,不显著。这说明,由不同声誉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Mann-Whitney U检验中sig值为0.423,和t检验结果一致。再看基于审计费用高低分组的检验结果,较高审计费用组(B2)的盈余管理程度为7500.06,低于较低审计费用组(B1)的盈余管理程度,但sig值为0.224,不显著。这说明,由收取不同审计费用的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Mann-Whitney U检验中sig值为0.913,即与t检验结论一致。此结论与本文假设不一致,接下来进行相关性检验。

(三)相关性检验

对文中涉及的变量做Kendall检验,结果列于表4。从表4可以看出,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相关。但审计费用、事务所声誉和盈余管理程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这也和前人就其他板块的研究结果相类似,有人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因素,其次为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等。为再次验证审计费用、事务所声誉和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回归检验。

(四)回归性分析

表5为回归检验结果,此模型中,变量LNFEE和TEN的系数均为负,方向与预期相同,但sig值为0.49和0.80,均未能通过t检验,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费用、事务所声誉没有显著相关性。变量SIZE和LEV的sig值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规模和公司财务杠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显著。因此,回归检验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及事务所声誉和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上均不显著,也与本文假设不一致。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2011年到2012年上市的201家创业板公司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创业板市场在IPO过程中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此外,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程度低于低声誉组;高审计费用组盈余管理程度低于低审计费用组,但在统计上均不显著。基于本文研究,本文建议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促使其加强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尤其是盈余管理方面,全面揭示IPO企业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保护投资者和市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宗益,黄新建. 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2]姚明龙,张丹敏.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问题研究[A].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10.

[3]Teoh,S.H.,L.Welch,and T.J.Wong..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Run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06).

[4]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

[5]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5(02).

[6]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5(01).

篇10

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招生规模急剧膨胀,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却日益严峻,这凸显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可能存在许多不适应的环节。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关注使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党的十报告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划和指导,这体现了创新性人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拟从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出发,就完善构建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实践体系等问题进行浅探,以努力寻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一、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主要特点是实践性与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会计实践教学特点,在通过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与经验积累。因此,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可界定为: 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会计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手段,训练学生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二、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思路

教育理念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综合体,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总方法。会计工作实际上集战略管理、业务协调、文化营销与风险控制于一体的系统性控制活动,适应此岗位的人员应具备一定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才会将会计工作做“通”和做“活”,让企业融资有行、投资有方和经营有道。为此,高校应将创业理念、创业教育纳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是有效地将会计专业教育理念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为一体,将创业思想整合到大学的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增加实践性强的教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体思路:一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在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上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开设全校性的创业教育内容的选修课课程《大学创业指导》(确定2个学分)和必修课《创新与创业管理》确定2个学分)课程。二是结合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一定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依托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去完成较多学时的实践性教学(确定为1个学分)。三是在统筹课内外计划的基础上,建立第二课堂,如通过组织相关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和科研型活动等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相应学分认定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管理机构

早在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相关文件中就提到要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而笔者认为,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专门成立相关机构,配置专门人员来办好此项人才培养工程。目前除上规模的部属院校已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外,其他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基于节省高校运行成本角度考虑,许多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普遍存在“踢皮球”现象。当然会计学专业不例外,具体表现有些高校就要求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就业等部门每年出台一些文件,要求会计教学单位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如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选修创新创业课程( 多为选修课程), 参与学工部门组织的相关创新创业项目比赛活动,而科研部门与就业部门就是开展一些象征性评审与指导活动。这种分散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只能永远将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停留在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上,缺乏专业相关性、系统性。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首要基础是高校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机构,然后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架构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基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等教学环节。只有做到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才有可能将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三)建立和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可向全社会公开纳贤,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高校具备创新创业的师资。当然不同的高校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建这支队伍,如可以考虑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平行建设,只是当前只能是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的形式。其次教师是创业教育直接的、主要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质量和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高校要做好对教师队伍稳定工作,就必须考虑要向高校主管单位和高校本身给予创新创业师资的提升空间。提升空间包括学历提升、职务提升、职称提升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只有保证这支师资队伍几个方面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其他教学条件保障建设

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和技能型都比较强,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教育。而创业又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事业,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在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当资金不够时,高校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达成协议,进行会计模拟或其他创业试点,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其次,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和会计学科建设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采取灵活的学分制计划,为学生创业行为提供充分场所、环境、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证;然后,建立创新创业基金,重点支持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

(一)努力搭建平台,多环节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需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平台共享,实践教学的开展,可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才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

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搭建分校内平台搭建和校外平台搭建。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主要是依靠社会资源,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指导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多地接触财务实践、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增长专业技能与才干。同时,高校鼓励和帮助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尝试参与或设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尝试中成长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的常规课程教学,其更加需要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校外实践平台搭建后,结合社会的需要,高校需搭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这一平台是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与专业实验、实习、见习和专业教师科研活动等相结合,多环节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是一项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高校可能在资金、场地、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等方面需要为此提供大力扶持。

(二)开展专业教育活动,多层次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在校内外实践平台搭建后,高校要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专业教育活动,并以相关科技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层次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1、分阶段开展专业教育活动

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大一阶段,主要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来指导学生认知专业,了解和理解专业的特点;大二阶段,会计类专业课开始大量开设,结合各班导师、开展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学习活动、竞赛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如“成功会计人”系列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力的引导。大三、大四阶段,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理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另外推荐“中国会计学会网”、“中国注册会计师网”、“中国会计视野”、“中华会计网”等专业网站给学生浏览,培养学生关注财经信息、专业理论学习的习惯。大四另外,在大学四年当中,高校应重视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

2、分类别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实践活动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创新与技能活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湖南商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每年4月至11月,全年有近8个月的时间,由所在的会计学院和兄弟财经院校、分类别联合组织开展大型的“成功会计人”文化节,其系列活动包含创业计划大赛、财会类科研论文大赛、财经案例分析大赛、财经技能接力大赛、建模大赛、ERP 沙盘模拟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全程都有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带队,目的是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帮助他们创业。目前“成功会计人”文化节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年,活动的性质与内容旨在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专业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了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分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性实科研项目活动

以湖南商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这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了相关综合性、研究性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制度和活动组织方案,鼓励本科2 年级(含以上)的学生可以3至8 人的团队形式,分研究方向申报科研项目,立项项目原则上要在一年内完成,学校将给予500至2000 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2名指导教师,由师生共同完成相关科研项目。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研究性科研项目的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学校对于阶段性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考环节、如暑期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也安排了专业教师和社会实践校外工作人员联合完成,这从实践环节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结语: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专业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及相关保障措施协同运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本文从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会计学专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有效的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究,分享了一些具体有效经验,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Hills GE, Morris M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conceptual model and review[M]. Ashgate Publishing,1998.

[2]杨永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的选择与构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102-105

篇11

[作者简介]陈强(1963-),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与研究。(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企业会计实务”(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项目负责人:陈强)、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应用——以《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为例”(项目批准号:浙教技中心[2011]77号,项目负责人:陈强)和2010年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商职院[2010]111号,项目负责人:陈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0-03

一、引言

创业,从狭义来说,就是创办新的企业;从广义来说,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是创新。创新精神正是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这也是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的。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其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这在创业中往往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创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这是将创业思维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全球第一个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百森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它们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发探索阶段;2002~2010年,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月起,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而展开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纵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在认识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依附于就业教育,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如此功利倾向,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焉知“拔苗”不可能“助长”。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出路

在高校里,有两类教育,一类是素质教育,另一类是专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是因为:

首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来看,它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如何做人,其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把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既是教育的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与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一个人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要融于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最后,二者的融合是近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现实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有机地融合,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才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训练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服务。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会计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相应财务知识,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其天然有着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在动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素养,形成开拓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师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等,否则只能视而不见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开拓教师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会计专业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观念,挖掘会计专业中的创业因素,并根据相关创业知识,找准结合点。同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熟悉市场运作,促使教师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会计专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2.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静态、封闭、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改变知识导向为能力、素质导向;专业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为传承浙商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利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及“SIYB项目”等课程精髓,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从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围绕创新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会计专业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3.以实践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非得靠创新创业实践不可,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因此,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抓住学生主干课程专项实训、单证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尤其是全真职业环境专业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契机,对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新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规避创业风险的意识,又具有正确选择起步项目与成长模式的能力。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积极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效果评价问题。尤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中心视点,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转到了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改革以前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输式教学,而要多进行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教学,多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对于讨论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媒体,突破根据单一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探索实施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堂授课以能力实训、讲授重点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的混合教学模式。

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上,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考试内容、试题结构和考核方式不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容易形成学生被动地围着考试转,容易造成学生偏重机械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忽视能力培养等。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方法,考核要体现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较为全面和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自由选修、自由学习、自我管理。

5.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围绕会计专业,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等形式,开展创业讲座,尤其聘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专场讲座,介绍成功经验与注意事项,并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6.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主菜单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标准库、专业核心课程库、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中心、政策法规库、理财工具库、咨询指导中心等,栏目设计应体现创新创业与会计专业融合特色,内容信息量大,网页设计美观,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和管理功能。该网络为教师创新性施教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业就业创建平台,为广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平台。该网络平台的开发有利于推进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核心课程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明星等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依托会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使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实践,并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活动积极,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会计咨询、销售软件等业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以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最终目标。当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靠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几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能解决的,同时还应成为所有相关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合行动,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它本身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2]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高志栋.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4]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