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09:23: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叙事分析理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257-02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LIU Ying-hui, CAO Jia-lian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116028,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method which were provided by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is one of the tools to carry out lage-scal sophisticdted research projects .In later years some scholars have achieved a lot of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time series analysis,and some made innovationsbased on the original method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obtained new forecasting methods. This paper is the summary of the basic theories, methods, and illuminate its dynamic research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about time series analysis.
Key words: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model
1 Introduction
Time series analysis provide a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process the dynamic data. Our task then, is to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subclass of mathematical models that may be employed to represent a given time series, from the models we can learn the inherent structure and complex character of the data, on the one hand, and reach the goal of forecasting the future state of the system and make necessary control, on the other.
2 Time series analysis
2.1 Time series analysis concept and background
A great deal of data in business, economics, engineering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occur in the form of time series where observations are dependent and where the nature of this dependence is of interest in itself. The body of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such series of dependent observations is called time series analysis.[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data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and forecasting has an even longer history. In 1927 mathematician Yuel who introduced the AR(autoregressive) model which used to manipulate economic data which were taken from observations recorded over time and forecasting, and this is the original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n based on the AR model another mathematician established MA(moving average) model. In 1970, the publication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by BOX and Jenkins wa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for time series analysis. It provided moving systematic approach that enables practitioners to apply time series methods in forecasting. After that the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make a new step, it was widely applied in engineering domains.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are further improv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signal processing, on the one hand, algorithm parameter estimate,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the method of defining orders, etc. Are combined with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on the other.
2.2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ory progress
Theoretical progres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nonlinear model theory and unit root theory. The progress of nonlinear model theory is focused on both the problem of geometric traversal and nonlinear process stationary. Chen, Tsay(1991), Petruccelli and Woolford who drew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for the simple TAR(1) model[2].
Unit root theory is developed faster in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ories, later years. This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asymmetric of random walks statistics, more and more contemporaneous econometricians and statisticians devote to unit root theory. This theory provides formal test methods to define the difference order of ARIMA model, as well as, opens up new fields for some statistics tests. Unit root test was extended to pluralistic by Tsay and Tiao (1990) which is called cointegration test.
2.3 Time series model
Our objective will be to derive models possessing maximum simplicity and the minimum number of parameters consonant with representational adequacy. The obtaining of such models is important. Because: 1) They may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system generating the time series, 2) They can be used for obtaining optimal forecasts of future values of the series, 3) They can be used in the deriv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policies. 4) When two or more related time series are under study, they can be extended to represent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ables and hence to estimate transfer function. The general models are: AR(autoregressive) model, MA(moving average) model, ARMA(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model, and ARIMA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model.
1) AR(p) model: This model may be written :zt =?准1zt-1+?准2zt-2…+?准pzt-p+at (1)
Where we now use the symbols ?准1?准2…?准p for the finite set of weight parameters and at for white noise .The process defined by(1) is called an autoregressive processive process of order p , or more succinctly ,an AR(p) process.
2) MA (q) model: The process: zt=at-θ1at-1-θ2at-2…-θqat-q (2)
Where we now use the symbols -θ1,-θ2,…-θq for the finite set of weight parameters. The process defined by(2) is called a moving average process of order q, which we sometimes abbreviate to MA(q). Using the linear combination of random perturbation and forecasting error from past period to express the current forecast.
3) ARMA (p, q) model: The ARMA model ,the forecasting methods is also called Box-Jenkins(BJ) model . If the time series ztis equal to its current and previous error and random items ,as well as its linear function of the preliminary value , ARMA(p, q) model is expressed as : zt =?准1zt-1+?准2zt-2…+?准pzt-p+at-θ1at-1-θ2at-2…-θqat-q (3)
This model is called the (p, q) -order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 Parameters ?准1?准2…?准p are the autoregressive parameters; θ1θ2…θq are the average parameters, is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4) ARIMA(p, d, q) model: The most general form of an ARIMA process is:
zt=?准1zt-1+?准2zt-2…+?准p+dzt-p-d + at-θ1at-1-θ2at-2…-θqat-q (4)
Where p, q and d indicate the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and difference orders of the process respectively. This model capable of representing time series which, although not necessarily stationary, are homogeneous and in statistical equilibrium. The relating of a model of this kind to data is usually best achieved by a three stage iterative procedure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estimation, and diagnostic checking. The first three are linear stationary models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nonstationary model.
3 Development trend
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has achieved much progress both in theory and method in these years which also been employed into th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in many fields, and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As we all know the model and the method of data processing are not perfect so the forecasting results are not very accurate. Therefore, in this area also have many issues worth to exploring and the work in the future will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The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MTS)dataset is a common data type in various scientific domains. An MTS is usually very high dimensional with its main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being the inter-correlations among its variables and these variables can supply more effective information, thus obtaining better prediction results.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the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2) Neural networks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forecast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the information of time series data is incomplete and various factors, so the forecasting system with an ability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 is necessary, the use of neural network may be a attempt in this field. Fuzzy logic and genetic algorithms will be incorporated to neural net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3) Date preprocessing
With the coming of the information age, we are confronted with increas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many fields. However, as we known, there are many issues in database, such as redundant data, missing data, uncertain data, inconsistent data, etc. they are the barriers to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some times they will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t of data mining and reduce the size of data processing, it is necessary to process the initial data before data mining. The method of how to process large scale data efficientl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research.
4) Time interval
Not only study the common time series data, but the time interval of different observations may be a development trend. Therefore, the time when events occurred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4 Conclusion
Time series analysi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any fields, such as: economic, engineering and natural sciences, etc.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y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several generally models and the tendency in the future. In this area there are also many issues that worth to exploring and in the future the work will focus on data processing, multivariable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so 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in the deeper level, lots of work still need to be completed.
References:
[1] Box G E P, Jenkins G M. Time Series Analysis: Forecasting and Control[M]. Holden-Day, San Francisco, 1976.
[2] Pandit S M, Wu S M. Time Series and System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M]. New York:Wiley,1983.
[3] An Hong-zhi, Time Series Analys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22.
[4] Dong Zhen-guo. Study on the time-series modeling of China's per capita GDP[J]. Contemporary Manager(The Last Ten-Day of A Month), 2006,(11):15
[5] Cheng Zhen-yuan, Time Series Analysis:historical review and future pospects[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02,(9):45-46.
研究表明,目前“学前儿童中,心理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正是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问题。焦虑症在儿童心理疾病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随着儿童压力的增大,儿童焦虑出现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这些焦虑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一、幼儿焦虑的表现形式
幼儿焦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通常几种行为问题同时出现在一个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无缘无故哭泣、注意力难集中、坐立不安、找借口离园、念叨、跟人等,还有一些幼儿存在生理上的反应,如遗尿、无大便、肚子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二、幼儿焦虑的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情绪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刺激引起的。引起焦虑情绪的刺激多数是外在的,但有时也是内在的,幼儿园幼儿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下面,笔者主要从家庭因素、幼儿园教育教养因素、幼儿自身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幼儿焦虑形成的原因。
1、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现在有很多家庭对孩子非常的溺爱,他们对孩子一味迁就、一味满足、百依百顺,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自私、任性、依赖性强,他们的情绪极易不稳、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
2、幼儿教师焦虑情绪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焦虑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幼儿教师焦虑水平过高,她们对幼儿可能表现出不耐烦、攻击性强,如讽刺、谩骂幼儿、缺乏宽容等等。教师的焦虑水平还容易传染给幼儿,使幼儿同样也出现高焦虑水平。
三、防范和减少幼儿的焦虑
1、 建立高质量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反应迅速,能够给儿童一种“无条件的爱”,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安全感,幼儿知道,如果自己有了困扰或危险,父母一定会及时的给予帮助。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建立了最基本的信赖关系,形成有安全感的依恋。对父母有安全感的幼儿,大多不会惧怕陌生的环境和人。即使遇到必须和父母分离的情况,他们会出现适度的、短暂的分离焦虑,经过旁人的安抚,他们很快就会安静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而对父母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害怕陌生人,到了新环境会显得很胆怯、畏缩。这些孩子在必须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不安和气恼,长时间大哭大闹,胆小或攻击,自残等。
2、 积极评价和悦纳幼儿
儿童有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儿童有对诸如温暖、爱、同情、关怀、尊重以及被人承认、接纳的需要[4]。只有在给予儿童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儿童才会产生安全感,才会产生“自我关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之后,然后才会肯定自己。而父母的陪伴,老师的关爱和亲近,小朋友的主动交往,都会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支持。其中比较实用的一种方式是用体态语言向孩子提供积极的信息支持。比如,时常对幼儿进行拥抱、,拍拍他的背,捏捏他的鼻子,揪揪他的耳朵等。孩子非常喜欢这种身体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实际上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在成人的拥抱中感受到爱和力量。因此,作为父母和教师,必须要注意,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多用肯定语句,比如,“小宝真行”“小宝真能干”“我相信你”之类的话,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与肯定,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变得有安全感,即使遇到挫折,也会从容应对。
1、采用继续审理裁定,可加大上级法院对受案问题的监督。
实践中,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有时因某些敏感案件和群体性诉讼,会被人为缩小或暂不受理,致使有的当事人告状无门。对于符合受理条件而一审法院未进入实体审理的情况,通过当事人启动上诉程序,由上级法院直接指令原审法院继续审理可以切实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从制度上解决当事人的“告状难”问题。
2、二审法院指令一审法院继续审理的案件,一审法院将不再审查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等程序问题,直接进入案件的实体审查,从而避免当事人的讼累。
3、裁定“继续审理”的概念表述更具科学性和明确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一审法院驳回的裁定认为确有错误,适用的是“撤销原裁定,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进行审理”的裁定,未能明确二审纠正一审违法不收案裁定的具体方式。同时,由于一审并没有对实体进行审理,过去发回重审并不科学,称之为继续审理则更具科学性和明确性。
二、“继续审理裁定”的适用范围、条件及性质
1、适用范围为原审裁定驳回的案件。对于一审不予受理的案件,不适用“继续审理裁定”;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应在撤销原裁定的同时,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立案受理。”
2、适用条件必须是在原审驳回裁定确有错误,且原审原告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适用“继续审理”裁定。如果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符合法定条件,则一审适用驳回裁定必然错误,二审即可适用“继续审理裁定”。所以适用“继续审理裁定”的前提及重心应当放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上,而不是原审驳回裁定是否有错误。假如虽然一审裁定不当,但原告的确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则不适用“继续审理裁定”。
3继续审理的性质是对原一审的恢复和继续,是纠正原一审中关于条件审查的程序错误,已经进入案件实体审查的阶段。继续审理并不是另外重新审理,其重心应定位于“继续”上。
三、民事诉讼继续审理中的几个问题
1.立案问题
对于继续审理的案件,一审法院如何选用案号颇有争议。有的认为应当立“重”字案号,有的认为应当继续沿用原来的案号,有的认为应当启用一种新的案号,可立“继”字案号。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沿用原案号,因为继续审理的性质是继续原审,案号和原案卷材料当然应当沿用原案号继续审理。而且一审案卷需待二审裁判后才能归档,所以使用同一案号有可操作性,原来审理的案卷材料和继续审理后的案卷材料可以同卷装钉,并按事件先后顺序排列,便于查阅。当然,为清楚起见,案卷也可编为原审卷和继续审理卷二卷。如果使用“重”字案号,不仅将与发回重审的案件相混淆,同时也可能将继续审理前和继续审理后的案卷材料人为地分在两个不同案号的案卷之内,从而不能体现继续审理之特点。同理,使用“继”字案号也存在此类问题。
2.是否另行组成合议庭问题
对于继续审理的案件,有的观点认为不需要另行组成合议庭,因为继续审理不是发回重审,法律只规定发回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而没有对继续审理作出这一要求。有的观点认为需要另行组成合议庭,其理由是:首先,继续审理是对原审错误的纠正,为避免原合议庭人员的先入为主和排斥情绪造成对当事人的不利,预防当事人对原合议庭人员可能的不信任感,一审有必要在继续审理时另行组成合议庭。这是一项重大程序要求,有利于继续审理的顺畅和公正;其次,程序与实体应当并重,对因实体错误发回重审需另行组成合议庭,对因程序错误指令继续审理也应一视同仁(被裁定继续审理的案件一般是因为有程序上的错误);其三,有的案件被发回重审仅因为程序上的不当,其结果是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而基于对条件的错误认定作出驳回裁定的案件,其结果自然也应该是另行组成合议庭继续审理。但是,笔者认为不需要另行组成合议庭,因为继续审理的性质是继续原审,案号也是原来的案号,另行组成合议庭不好算案件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62-02
[作者简介]韩璐(1981―),女,广西东兰人,本科,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教师,中学二级。
“外语需求分析”这一概念是由West M.于20世纪初期首次明确提出的,他认为:外语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解学习者在外语目标环境中用外语做什么和学习者如何在学习期间用最佳方式掌握外语。在对需求分析研究的不断深入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需求分析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倡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分析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
一、调查分析
基于需求分析的理论,在进行语法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学校高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及语法学情等方面进行调研,旨在为制订本次课堂教学目标寻求科学依据。
(一)英语程度
通过对学生体育专项的调查,约60%的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体育专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检验学生英语程度,数据表明,教师放录音时,47.5%的学生能听懂一小部分;在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时,60%的学生只能说上5句左右;在教师讲解英语课本上的文章之前,65%的学生只能看懂一小部分;教师布置英语作文,65%的学生选择仅能写出10个词。可见体校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在设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相应降低难度,不能等同于普通中学的教学目标。
(二)英语语法学习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45%的学生认为“学习定语从句是有必要的”,说明学生学习态度是积极的;52.5%的学生喜欢“与体育有关”的话题;47.5%认为“参加课堂活动对自己有益和有帮助”; 25%的学生喜欢在语法课堂上“小组活动”的方式,其次为“对话”(22.5%),“角色扮演”(15%),可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更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运用;在课堂教学语言上,67.5%的学生喜欢“中英结合”的方式;5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其说的能力”,4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提供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可见学生有想要交流的愿望。的确,语法学习目的是为交流服务的,同样也要服务于听说读写,学习语法知识是要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能用语言来做事情,因此在设计语法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以应用为目标,突出语法的语用价值。
结果显示,14%的学生会划分句子主要成分,21%的学生会划句中的定语成分,46%的学生会分辨简单句和复合句,50%的学生可以找到句子中所指的对象,即所修饰词的重复并指出对象指向一致。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要通过成分分析的方法讲解定语从句,势必要在学生掌握句子成分的基础之上,对于我校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且不说英语,汉语的定语也不一定弄得清楚,难度太大,而对句子中所修饰词的重复来组合定语从句,相对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就可以基于需求分析做出如下设计。在导入部分,笔者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育项目导入。如图:
T: What sports events are they?
S: Badminton, basketball, track and field(田径), shooting…
T: What kind of event do you take part in?
S: I took part in… / I am a…player.
在学生了解各个体育项目之后,教师引出四位奥运冠军,然后让学生将奥运冠军与其所参加的项目进行匹配,如图:
T: Who are they?
S: They are Olympic champions.
T: Yes, they won Olympic championships. What kind of event does she/he take part in?
S:Liu shiwen takes part in table tennis. She won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table tennis.
此时,学生已经学会造出这样的句子了,这时候,教师将这两个句子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
The player is Liu Shiwen.
She won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table tennis.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合并句子的方式,指出当这两个词都指代一个共同的名词时,我们就可以用关系代词来代替它,这个关系代词就是“who”,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句子:The player who won the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table tennis is Liu Shiwen.接着学生就可以模仿这个句子,将描述其余三位运动员的定语从句造出来。接下来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又引出了关系代词“which”。在课堂操练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给出下列对话,首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然后进行对话活动,两人进行对话练习,模仿下列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A: What kind of event do you take part in?
B: I am a player _____ take part in _____.
A: Can you talk something about _____?
B: Yes, _____ is a sport _____ can be played both indoor and outdoor. It’s an Olympic sport.
A: What’s your ideal?
B: My ideal is _____. He is a famous player _____ won Olympic championship in _____.
A: What’s your dream?
B: I hope I will be an excellent player.
通过填空和对话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定语从句中“who”“which”“that”三个关系代词的用法,并学会用这三个关系代词来表达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偶像,达到语言应用的目的。
三、结论与探讨
(一)教学要基于学生需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四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其中,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个体出发,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需求分析和调查,掌握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然后明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并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
(二)需求分析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一节课质量的好坏,要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从教学目标看, 本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及认知水平,注重知识内在联系,重难点处理得当。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学生活动积极,有深度也有广度,有自主探究也有合作分享,学生学习情绪饱满,个性特长得到充分体现。从教学效果看,它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学”的基础,明确“学”的差异,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而且还研究学生的学法,处理好“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用”的关系。
(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度,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经历合作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新的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英语,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语言学习者,为其终生学习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引言
全球竞争加剧,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下降,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流动频繁问题严峻。面临严峻形势的市场挑战和考验,切实抓好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也成为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根据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建立一套具有引导性、合理性、明确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在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并为水利企业提出满足知识型员工需要并激励知识型员工的策略。
二、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已预见到知识的生产和转让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产业,知识生产率的大小将成为衡量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并较早地提出和使用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德鲁克是将知识型员工描述为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第一人。知识型员工也称知识工作者,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特殊性。知识型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特长,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并有较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在著作《管理知识员工》中这样描述知识型员工,即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为产品带来附加价值。这种描述扩展了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的涵盖面,知识型员工还包括获得一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等多种类型的员工。
学者伍德瑞夫指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拥有知识并且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人。他认为知识只是为创新提供了基础,但并不等于创新本身。知识型员工与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是存在差别的,知识分子虽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但他们可能并不一定能从事运用知识和提高生产率的工作,而知识型员工不同,他们能使用知识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成绩。这个界定强调了知识的运用性和创造性,以此为依据,将创新作为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的涵盖面将缩小,一般包括技术骨干、优秀的研发人员和策划人员等。
作为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安盛咨询公司,也开展了大量关于知识型员工的研究,通过调研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员工激励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安盛公司对知识型员工做了以下界定:知识型员工是通过智力输入、创造力以及权威来完成工作的,主要包括企业专业人员、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专业人员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
综合以上专家学者对知识型员工的界定,本文将知识型员工概括为:那些主要通过脑力劳动,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具有生产力特点,能运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善于在学习、积累、更新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工作创新的员工。
三、知识型员工的需要
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将需求层次理论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好几个需要,但每个时期支配个体行为的只有一个需要,它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他的只有一种辅助。激励理论主要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尚未满足的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导致行为的。对知识型员工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应该首先看知识型员工的需要。知识型员工的这些特征,导致了其具有相应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的理论,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应该主要集中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个高层次的需要上。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普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注重的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34%),工作自主(31%),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7%)。玛汉·坦姆普的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是指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他们的任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地位。
安盛公司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在分析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多个行业的878名员工(其中包括159名知识型员工)后列出了名列前五位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分别是:报酬,工作的性质,提升,与同事的关系,影响决策。
我国的张望军和彭剑峰在对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润讯通信发展公司、中国公用信息网、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的130名研发人员实施“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同时以深圳天音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的140名移动电话销售和客户服务人员为对照组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得出中国知识型员工需求的前五位是:工资报酬与奖励(31.87%),个人的成长与发展(23.92%),有挑战性的工作(10.13%),公司的前途(7.99%),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6.53%)。
从以上研究发现,我国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与国外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在物质财富还比较匮乏的知识型员工中工作报酬与奖励还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但他们一旦拥有一定的金钱财富,需求结构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或许是由他们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这种差异性恰恰也说明了管理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
四、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需要层次理论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过程中可以起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步发展。目前国内水利企业激励制度的普遍特点是:重精神奖励、轻物质奖励,很多企业的办法都是用奖牌、奖状、证书之类的精神奖励,很少有物质奖励。总给人一种物质奖励好像就是低级、庸俗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才能进行必要的高层次精神需求。由于各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市场环境、组织和技术创新水平、竞争导向、人员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实践不可能创造出一个严格统一的范式。但是总体而言,知识经济的运行,使得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1、报酬激励。报酬激励是指包括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在内的广义的激励策略,内在报酬包括职权和机会等方面,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等。报酬激励侧重价值链管理,运用多种价值分配形式满足员工的混合式需求,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机制。报酬激励可以采用价值链管理,在激励报酬机制设计上,当今企业已经突破了原先的事后奖酬的范式,转变为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出发设计奖酬机制,侧重价值链的循环和优化。首先进行价值创造要素的分析,肯定知识在组织价值创造的核心地位,承认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遵循二八法则,承认20%的核心员工创造80%的企业价值。针对单个员工价值评价问题,应建立起知识型员工的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和任职资格标准。价值分配充分向知识型员工倾斜,同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包括职权的分配、机会的分配、工资的分配、奖金的分配、福利的分配、股权的分配等等,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综合需求。报酬激励突出内部报酬的作用,营建新的“人力资源投资机制”,强调责任、参与决策、个人成长、工作自由度等对知识型的激励作用。
2、文化激励。文化激励以知识型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为前提,积极构建知识型员工创造个人成长与发展和发挥工作自主性的舞台。文化激励采用自主与协作并存的方式,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作为调节知识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纽带,造就学习组织。首先必须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活力和和企业的凝聚力,“强化入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综合运作能力,使得企业既能尊重个性,又能团结协作,努力培育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长期服务意愿的合作型企业文化”。其次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作为调节知识型员工和企业关系的纽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法则确定契约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力、义务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与员工一道树立共同愿景。只有建立强有力的愿景与核心价值观,并且愿景是由知识型员工参与建立并得到他们认同的,愿景才可能打动知识型员工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尽量把管理与满足员工的期望相结合,维持和强化心理契约的作用。在员工对组织的心理期望和组织对员工的心理期望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信任网络。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学习型的个人,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增强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并提升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
3、组织激励。组织激励需要建立知识工作支持系统和创新授权机制,围绕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现代企业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在工作自主和创新方面的授权。企业迎接高品质、快捷服务和所有顾客都满意的挑战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激励员工的联合与协作努力,团队工作的概念代表了组织工作方式的最基本变化。通过授权,将一个个战略单位经过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操作系统和工具,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最好的工作方法。这种被称之为SMT(Self-management team,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已经日益成为企业中的基本组织单位,包括象惠普、施乐、通用汽车等国际知名的企业均采用了SMT组织方式。SMT使组织内部的相互依赖性降低到了最低程度。SMT的组织形式改变了过去依靠管理、监控、指示、命令等刻板的管理形式,使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顺应了现代管理“点燃人性光辉、回归生命价值,共创繁荣幸福”的人本主义管理趋势,在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换句话说,它仍有助于管理人员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提高个人的积极性。当然,工作任务对工作经验、技能的多样化要求是实施SMT的重要条件,同时SMT还要求团队中的知识型员工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还应具备相当高的人际关系技能,另外,它还需要管理者有超凡的指导、建议、授权技能等等。
【参考文献】
[1] 郑文全: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管理世界,2012(5).
[2] 刘军、刘小禹、任兵:员工离职:雇佣关系框架下的追踪研究[J].管理世界,2007(12).
[3] 梁镇、季晓燕、张维:知识型员工激励方法比较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6).
[4] 张金凤:浅谈水利基层单位人才的培养与激励[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4).
[5] 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6(22).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餐饮市场营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1)基本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2)安全需要:对安全保障的需要,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免受潜在的危险威胁,如不受到切合威胁、避免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需要人际交往、友情、相互帮助和信任;(4)尊重需要: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5)自我需要实现: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二)餐饮市场营销
餐饮市场营销是以市场为中心,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实现饭店和餐厅的经营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将餐饮产品销售给顾客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它必须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充分了解饭店餐饮市场的竞争优劣势,要求员工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行动。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餐饮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餐饮市场发展到今天,随着竞争的激烈,消费者的日渐成熟,买方市场已变得十分难测。餐饮消费已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公款消费转向普通百姓大众消费以及富人阶层的精品消费;同时,消费者对菜品的需求也由求新、求廉转向求优和求绿。因此,餐饮市场营销中要充分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市场细分与品牌推广。
(一)需要层次理论在市场细分中的应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餐饮产品供应量剧增,餐饮产品的品种也非常丰富。餐饮产品的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消费者购买力大幅提高(特别是入境旅游者),消费需求也不断变化,顾客对餐饮产品的需求大大加强,餐饮产品的供应量超过了需求量,餐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顾客始终占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餐饮企业必须充分地了解顾客的需要,并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餐饮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消费者的需求分成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五个消费市场,分别是:第一是生理需求,满足最低需求层次的市场,消费者只要求产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第二是安全需求,满足对“安全”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第三是社交需求,满足对“交际”有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际形象;第四是尊重需求,满足对产品有与众不同要求的市场,消费者关注产品的象征意义;第五是自我实现,满足对产品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市场,消费者拥有自己固定的品牌,使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同的需求层次有不同的市场,不同市场群体的关注点又是不同的。从市场供给的角度看,餐饮产品风味林立,花色品种众多,技术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作为一个能够很好吸引顾客的餐饮企业,首先要清楚市场的细分情况,其开发和提供的产品必须与上述顾客的需求层次相适应。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不断升级和提高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他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而且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其他的需要取而代之。餐饮市场细分是对餐饮顾客需求的划分,细分市场本身只是过程或手段,根据细分的结果拟定市场营销组合,满足消费者需要,才是细分的根本目的。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餐饮产品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中可出现功能型产品、情感型产品和精神型产品。功能型产品主要针对一二层次的需求,情感型产品针对三四层次需求,精神型产品针对消费者的自我实现需求。
(二)需要层次理论在品牌发展中的应用
餐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餐饮企业要发展,提高顾客的忠诚,建立产品品牌是必由之路。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餐饮产品市场营销中品牌的发展也成层次性:功能型品牌、情感型品牌和精神型品牌。
1.功能型品牌是为满足消费者最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产生的,其品牌价值主要用于界定产品的功能,特别是对餐饮产品而言。这种产品品牌基本只能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出现,第一是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应。由于市场不存在竞争,餐饮经营者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把产量做大,把产品做好,同时,尽可能将产品的生产消息以及酒店或餐馆的地址告知最多的人,只要如此,销量即可滚滚而来。第二是全新产品刚刚诞生之时,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还不多,因此,在可进入性通畅的情况下,产品销售情况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将更多的产品信息传达给更多的目标消费者。此时,品牌的功能主要是告诉消费者餐饮产品是什么,提供什么服务,产品有什么特别之处,消费者明白了,就会消费。功能型品牌只满足最低的人类需求层次,会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同类产品宣传的增多而逐渐失去其激发消费者购买冲动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型品牌必须及时向更高层次的品牌阶层发展。
2.情感型品牌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为核心,并以附加于产品之外的情感价值作为品牌之间的区别。当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产品功能本身的时候,围绕品牌而产生的附属价值成了消费者购买品牌的主要理由。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但是,在成为情感型品牌之前,企业一般都仅将自己定位为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也就是处在功能型餐饮品牌,这就忽视了品牌所具有的社交价值及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有些餐饮企业依据人的情感需求,提出绿色餐饮理念,并积极加入“全国绿色餐饮企业”团队中,如武陵山珍、成都蓉城老妈火锅、内蒙古小肥羊等。绿色餐饮的推广和受益有赖于餐饮生产经营人员和消费者主动作用的发挥,而作为餐饮从业人员便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宣传、引导、实践绿色餐饮生产、消费的主导作用。并从菜单制定开始,充分考虑宾客用餐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特点,结合客人消费标准,有针对性地安排品种和数量,既要让客人吃饱吃好,更要防止原料和成品浪费,积极利用客户档案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制定符合客人口味和营养需求的菜点。因为情感型品牌跳出了产品功能的束缚,直接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诉求,因此,带给消费者的消费也更加强烈,品牌内涵的发展空间也更加宽阔。
3.精神型品牌是品牌发育的最高阶层,只有极少部分的品牌能够达到这个层次,特别是餐饮产品。从广义品牌的角度来说,目前能真正称得上精神型品牌的只有宗教、爱国主义等少数抽象的事物。精神型品牌已远远超出了产品的实物功能需求,能给消费者带来精神需求上的极大满足,即自我实现的,这类品牌的价值构成中,附加价值要远远超越于实物价值,且实物价值与附加价值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甚至无需实物价值的存在。与情感型品牌形象相比,精神型品牌由于不是对产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进行的挖掘,而是在产品功能利益之上根据消费者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赋予其精神和文化价值,所以,精神型品牌在形象塑造上更加自由,空间更加广阔,其品牌的个性特征也更加鲜明。如打造百年品牌老店需要精神力量,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用国学的层次来表达,可以分为“道”、“法”、“术”、“器”四个层面。“道”讲的是公司哲学层面;“法”讲的是公司治理层面;“术”讲的是公司管理层面;“器”讲的是公司有效的管理工具层面。要想解决餐饮企业营销精神型品牌的问题,要想成为一个百年老店,不是“器”方面的问题,而是“道”方面的问题,就是从根子上、哲学上是不能错的。精神型品牌更侧重于消费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精神型品牌的培育和维护,要更多地侧重于品牌责任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传播,可更多地介入如公益、体育、慈善、艺术等社会活动,通过公共关系来传播品牌,而不必在大众营销上花费太多的精力。
四、结语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餐饮企业在营销中就要分清消费者的类型,分别进行激励。对于那些收入层次低的顾客,其需要层次也比较低。这时,对他们就要用低层次的激励方式,主要考虑较低的价格,同时进行批量生产,扩大产品的规模化。这主要是对功能型产品而言。对于那些高收入的阶层,其需要层次也相应地比较高,此时,就要用比较高的价格进行激励,向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这主要适用于情感型产品和精神型产品的定价。特别是精神型产品是满足顾客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更应该进行定制化生产来实现。同时,餐饮品牌同价格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餐饮产品的知名度越高,其产品的价格水平就可以越高,反过来说,餐饮产品价格水平越高并能长期为顾客所接受和认可,其品牌价值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科特勒,等.旅游市场营销[M].谢彦君,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25-28.
[2]蔡万坤.餐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0-12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NA)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即通过不同群体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训练学生来构建课程(Rodgers,1980)。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后来逐渐扩展到外语的教育的各个层面。就具体外语课程来讲,针对社会对外语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对学生对外语学习需求的分析,则可以帮助课程实施者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及其学习策略和动机等现状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估等(陈冰冰,2009)。
在我国2001年推进和实施小学英语教育以来,英语课程的开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之小学英语课程的继续扩大,小学英语教师师资数量匮乏,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主力人群,怎样培养英语专业的专科生和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需求分析为理论依托,以社会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和英语专业专科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需求为着眼点,对专科层次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进行探讨。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重点也从最初的应用到专门用途英语(ESP)领域逐渐转移到普通英语(GE)的教学领域。Mead(1980)在对调查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和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所学的英语知识和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关,能够满足学生客观需要。Huchinson和Waters(1987)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动机与态度、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安排对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影响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逐步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国内的外语教学理论,从理论层面到实证研究都进行了探讨。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陈冰冰(2009)强调对需求分析的持续性,这样才能掌握动态的需求变化,获得稳定的信息,最终对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曹玉坤(2011)对学前教育(英语方向)专业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学前英语教育职业技能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学生往往忽视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而这些技能在学前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学英语教育方向(专科层次)的需求分析
根据束定芳(2004)提出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兼顾的需求分析理论,笔者选取了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对159名英语专业学生和3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期通过本研究发现小学英语教育方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小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根据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英语专业知识的需求方面显示学生更为看重语法、口语、阅读和词汇方面的专业能力。而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在口语、语音、音调方面的能力。二者在词汇、翻译、语音、语调、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需求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小学英语作为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更希望小学教师在语音和语调方面更加地道,对于小学英语教师的翻译、文学和语言学方面能力没有过高要求。
在职业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尤为看重学生的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法、板书能力、英文书写和课堂组织的能力。而学生普遍对于自己职业技能的要求要低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两者在板书能力、英文书法、课堂组织、肢体语言、儿童歌曲和故事能力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小学英语教育(专科层次)培养模式初探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的分析,笔者对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注重学生英语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重点规范学生的发音,强化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课堂用语的规范使用。并且通过建立院系自身的考评制度,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毕业之前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其次,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材,适当降低教材难度。专科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知识不宜拨的过高过快,要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打牢基础知识。对于英语专业的高段课程如翻译、语言学、文学等课程可以将必修改为选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拓展学生的视野。再次,加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启蒙阶段的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两笔(粉笔和钢笔)一画能力的培养和考评。同时将每学期的教学见习纳入教学大纲,充分重视学生教学见习和教学实践的环节,使学生的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要有目的、有针对、有检查、有收获。最后,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对儿童歌曲、儿童绘画、儿童舞蹈和儿童故事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让他们选取其中的一到两项加以训练,做到人人有特色,各各有技能。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Mead,R.ExpectationsandSourcesofMotivationinEAP[J].EnglishLanguageResearchJournal,1980,(1).
[3]Robinson,P.ESPToday:APractitioner’sGuide[M].NewYork:PrenticeHall,1991.
[4]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5]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关键词】生态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研究
Key words:Eco-city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时代下生态城市的提出,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强,在研究过程中,虽然对生态城市理论所具有的先进性以及其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认同,但是其研究很多都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没有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城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城市存在自身的特色,因此应区别对待。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并对其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
城市生态理论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国外研究中,有人认为,生态城市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生态城市中,自然、经济以及技术等协调发展,有利于最大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同时,还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各种能源物质的有效利用,形成一个循环良好的居住场所。有的认为生态城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促进产业结构以及生活质量的优化。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是,生态城市就是从自然以及社会两方面来创造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的生产力以及创造力被充分诱发。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研究的不断加深,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也就是城市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总共经历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研究中,我国一直持有一种朴实的顺应自然的发展观。这种观念对于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晚,但是研究发展速度很快,上海在1984年就举办了我国第一届城市生态学的研讨会,该研讨会代表着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的起步,而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的复合生态城市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推进,目前,我国的生态学会以及城市规划学会等举办了很多关于生态城市理论的学术性研讨会,这种交流方式将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我国的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目前生态城市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城市理论虽然具有很多优势,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先进性很显著,它对于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具有明显作用,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深入其中,对其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容易出现浮于表象的缺陷,导致其指导意义降低。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没有结合城市的生态结构来进行规划,重视城市的基础建设,忽略了文化建设以及各种资源的循环再生。在应用中,没有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来展开,很多城市建设工程成了形象工程,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在建设过程中,生态城市成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由于生态城市理论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因此,容易出现缺乏理论指导的现象,从而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另外,国内有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盲目将国外的生态城市模式搬过来,不仅浪费了很多资源,也没有取得预期的建设效果。
三、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第一,在生态城市理论的指导下,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方向,合理定位城市发展的未来十分必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念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发展的系统框架和发展体系,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感指数。让城市自然融入山水花园环境之中,让人们自然进入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充分享受生态宜居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逐步实现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第二,应该通过创新机制,改革国民经济的核算制度。推行绿色GDP制度,以该制度对国民经济进行考量,在进行评价的时候,综合考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总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所取得的环境效益。使绿色GDP在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提高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中的重要引导力量。
第三,应该优化城市中各种产业结构的配置,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在城市经济发展中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工业产业的比重不是不要发展工业企业,而是要合理布局、优化提升,把工业企业集中到园区,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搭建循环经济链,减少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减轻对城市环境的压力。而在市区应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产业,如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交通等,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占GDP的比重。在城市各行各业乃至社区、家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形成产业经济、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
第四,应该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不断创新,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大力增加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使其投入保持在GDP的3.5%以上。发挥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增加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投向节能环保项目,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发项目。加强与国际之间的科技合作,重点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和治污难题,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
最后,还应该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利用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中的新城区中形成新的文化特色,注重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城市居民中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交国,杨永春.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 . 地域研究与开
发. 2004(12),23-6.
[2] Register R. Eco- city Berkeley: Building Cities for AHeal thier Futur e. CA: NorthAtl antic Books,1987. 13- 43.
[3]赵建平. 生态城市理论与实例研究——以西递镇总体规划为
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D] .2007.
[4]陈勇.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J ] . 新建筑,1999
(l): 12-14.
[5]朱锡金: 21 世纪人类生态住区规划述要[J].城市规划汇刊,
二、需求分析的内容
仔细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Robinson 1991)。目前情景指学习者开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前,原有的语言水平和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目标情景是指学习者未来工作的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Brindly(1989)将需求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前者包括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受教育程度及目前外语水平等;后者包括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认知和情感需求,如学习的态度和期望等。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缺乏的技能和知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目标需要包括学习者将来必然遇到的焦急情景,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及特定环境可能给学习者在未来工作中带来的特定心理状态等。我国学者束定芳认为外语教学中常见的两类需求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是指用人单位、学校等对学习者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可以说是学习者个人的理想或愿望(闫莉等,2006)。
三、需求分析的模式
外语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Munby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型(1978);(2)Allwright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型(1982);(3)Hutchinson & Waters的模型(1987);(4)Dudley-Evans & St.John的模型(1998)(陈冰冰,2009)。Munby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式是针对学习者面对将来的工作或学习时的语言要求进行分析,是ESP的中心和出发点。目标情景分析主要针对学生在未来职业或学习情景下语言的需求。Allright提出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式,是指对学习者目前掌握的语言知识和在将来工作中运用语言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之间差距的分析,以及对此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的分析过程。Hutchinson & Waters的模型分为两部分,即目标情景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前者关注语言在具体情景中如何运用,后者关注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情况,该模型兼顾目标需求和学习过程需求两方面的分析。Dudley-Evans & St. John的模型是比较全面的一种需求分析模式,包括目标情景分析、目前情景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该模式不但关注学习者作为自然人、语言的使用者及语言学习者的需求,而且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及所处的学习环境,是目前最理想的需求分析模式。
四、国内外需求分析研究现状简介
随着需求分析在不同教学领域的使用,对需求分析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国外对需求分析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需求的涵义和种类、需求模式的探讨及数据的采集程序和数据信息源等方面,其中有关需求分析模式的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已经形成一个成熟并且完整的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在各领域也进行了一些需求分析的研究,日本学者Fujirawa(1996)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编著了《高级听力课程》,结果表明学生对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Vandermeeren(2005)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德语在芬兰公司的需求情况。研究结果对学校外语课程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Chaudron et al.(2005)对大学生的韩语学习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对84名学习韩语的大学生进行学习动机调查,同时收集韩语任务样本,建立适合于韩语教学的模块。
国内学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外语教学进行需求分析。夏纪梅和孔宪辉(1999)认为,外语课程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就必须进行需求分析,包括情况、学习目的和职业需要这三类分析。余卫华(2002)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需求分析识别具体问题,同时促进外语的教和学。陈莉萍(2003)在《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一书中提到需求分析在ESP教学尤其是课程设计方面的重要作用。陈冰冰(2010)构建了需求分析模型,由两个子模型: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个人需求分析组成。
五、需求分析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实践意义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之下,酒店行业不断地进行整合与细分,《2016―2020年中国酒店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出: 2014年以来,涉及住宿、餐饮、会议的高星级酒店在民族品牌不断涌现、外资奢华品牌相继进驻地双重“挤压”之下,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也在本土与外资的竞争中逐渐走向成熟。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休闲度假酒店的需求成倍增加,在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酒店业未来发展加速。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高需求量的同时,也面临着员工的高流失率。
顶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通常有3个月到1年不等的时间在酒店进行实习实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但是,酒店实习生流失率较高,往往实习还没有结束就有大批学生选择离开酒店,实习结束之后选择留在酒店行业的学生更是少之甚少。因此,一方面是酒店对于专业人员急需,另一方面却是旅游、酒店管理毕业生不愿意从事酒店行业,造成了酒店行业的供需极度不平衡。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酒店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国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给后续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带来了困难,最终必然影响到高等旅游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为了更好地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在酒店工作期间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诉求,笔者在此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指出,人类的需求如同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还提出以下观点:
(一)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是像阶梯一样逐级递升,但是次序是可变动的。
(二)人都拥有需求,满足一个层次的需求,另一层次需求才会产生。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才会产生激励作用。
(三)当产生新一层次需求时,人会产生驱动力,当需求满足后,这一层次的需求不再产生驱动力。
(四)五种需求可以分为两个级别,低级别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高级别的需求包括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员工管理过程中,酒店管理者要善于要发现员工的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有针对的对员工进行激励。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酒店实习生流失现象剖析
(一)薪资待遇低,无法满足自身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马斯洛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需要,这种原始需要极大程度地成为人类行为的强大驱动动力。酒店实习生生理需要主要表现为对食物、住宿等方面的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相对于其他行业,酒店业的整体工资偏低,特别是底层员工的工资,而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薪级待遇一般为正式职工的一半左右,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需要扣除部分工资,如在餐饮部工作遇到客人跑单的行为,需要实习生进行赔偿。同时,酒店对于加班时间的规定并不明确,酒店实习生常常需要加班,但是不能拿到相应的加班津贴。
大多数酒店为实习生提供员工宿舍,员工宿舍环境的好坏、员工宿舍离酒店的便捷程度、员工宿舍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实习生对于酒店工作的满意程度。有的酒店员工宿舍较远,不提供员工班车,遇到晚班或者早班的时候,实习生需要自行打车,不能享受车补。
(二) 职业病和工伤,影响自身对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较之生理需要是高一层次的需要,现实中的人都会产生对工作安全、财产安全、健康安全、家庭安全等方面的需要。酒店员工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为在酒店工作有相应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而对于实习生来说,他们无法同正式员工一样享受这些保险。
酒店行业由于工作时间长,实习期间大部分工作需要站立和走动,特别是在餐饮部和客房部门工作,因此酒店员工也有一些职业病,主要表现为颈椎病、肩周炎、小腿静脉曲张等疾病。实习期间,实习生是无法享受正式员工的各种保障,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往往无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工作环境单一,社交需要无法满足
社交的需要也称之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与照顾,社交需要更为细致,更难捉摸。酒店实习生对于社交需要主要表现为与酒店团队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
酒店行业工作时长较长,实习生工作环境较为单一,一般不允许在实习期间轮换岗位,每天工作时长为8到12小时,劳动强度大,因此,实习生往往奔波于酒店与宿舍之间,缺乏和同事朋友的日常联系。同时,酒店工作时间与大部分职业的工作日有所不同,同一部门的实习生有不同的上班时间,同事之间的休息娱乐时间很难统一。
(四)客人的不尊重,领导的责骂,尊重需要无法满足
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与外在尊重,内部尊重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外部尊重则是能够得到他们的关注、支持、肯定与信赖的需要。酒店实习生对于能得到来自同事、领导和客人的尊重有着强烈的渴望。
由于实习生长期处于校园中较为单纯的环境,来到酒店之后,无法较快地转换自身角色,不懂得如何对客,如何与领导和同事沟通。在服务过程中,如果遇到刁难的客户,或是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受到责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实习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产生离职情绪。同时,酒店老员工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其工作热情,部分实习生觉得受到了老员工的“欺负”。老员工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他们往往会对实习生要求严格,有时甚至故意刁难。例如在酒店部门排班时,实习生往往会被安排在比较辛苦的早班或者晚班,老员工的则多被安排在白班;安排工作时,实习生也会被安排繁杂且辛苦的工作,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
(五)没有明确的晋升空间,自我价值实现无法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指自身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愿望、理想抱负,展现个人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酒店实习生刚刚步入社会,他们内心希望能够向亲人朋友老师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
但是,对于很多酒店来说,实习生仅仅是酒店的廉价劳动力,在其晋升方面并没有得到重视。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完成实习成为正式员工,再晋升到部门主管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对于一些人员流动较为稳定的酒店,晋升时间更为漫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基本上不允许职位轮换,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工作,学习的内容单一,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不高,无法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实习生的心态会发生变化,产生离职的念头。另外,酒店一般没有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晋升机制,晋升的资格一般按工作年限,部分则是由于受到领导赏识直接提拔。
四、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酒店实习生流失对策
(一)建立合理薪资管理制度,改善实习生住宿环境
建立长效合理的实习生薪资管理制度,合理提高实习生的薪资待遇,让实习生能够从薪资层面得到心理认同感。同时,可以建立弹性奖励机制:一是进行实习生绩效奖励,在工作过程中取得的业绩可以获得奖金奖励;二是进行实习生酒店体验奖励,如获得酒店月度“工作之星”的实习生可以免费体验一次酒店客房或餐饮服务。最后,在整个实习期过程当中,要逐步提高实习生的薪资待遇,实习三个月、半年、一年时间工资可以进行小幅的调整。只有不断激励员工,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酒店还应该尽可能的改善酒店员工宿舍的居住条件,酒店宿舍较远可提供班车接送,可设立一定量的倒班宿舍,满足早班、夜班回不了宿舍的员工。
(二)安全细致管理,建立实习生安全制度
在实习生进入酒店工作时,酒店应该为实习生提供安全有力的各种保障,包括悉心安排实习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为实习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与医疗保险,满足实习生的安全需求。建立实习生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与指导,对于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实习生予以一定警告与处罚,时刻提醒他们维护自身安全。
(三)优化工作氛围,加强实习生人际交往
酒店应该结合实习生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安排实习生去适应他们自身的工作环境,而不是直接安排去急需员工的部门。同时,酒店在实习生实习期内,可以定期进行实习生工作情况评估,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轮岗,让实习生在不同岗位进行学习实践,接触更多地酒店伙伴。酒店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员工联谊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人性化的管理,提升酒店认同感
对待实习生管理要更加人性化,增强实习生对工作酒店的认同感。酒店经营管理者要把实习生当作正式员工一样看待,鼓励实习生与其他员工多交流多沟通,尽量避免酒店正式员工歧视、边缘化、排外和欺负新进实习生的现象。酒店管理者要对实习生多指导和鼓励,循序渐进地引导实习生胜任自身的工作。酒店人事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动向,倾听他们的声音,一方面鼓励实习生提出自己对酒店的看法与建议,一方面给予实习生正确的职业引导,让他们了解酒店文化,从内心认可酒店行业。
关键字:资源型城市;能值法;退耦;可持续性评价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目前,全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但长期粗放式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使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探索,多集中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研究,未能将社会成本因素(就业人口、财政投入等)纳入可持续能力分析中,用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定的指标权重通常为人为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定结果客观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性评定还鲜有学者述及,本文以唐山市为例,基于能值理论和退耦理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定量分析,避免权重的选取的主观性对评定结果客观性的影响,并对唐山可持续性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唐山市概况
唐山市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47种。煤炭保有量62.5亿吨,为全国焦煤主要产区;铁矿保有量57.5 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唐山在2000-2012 年持续保持大于10%的经济增长率。至2012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41.78万,生产总值达5861.6亿元,其中工业产业占比为55.34%,人均GDP为76643元,居河北省首位。
二、研究方法
1.能值理论
不同能量间存在质和量的差异,能量的不可加性和不可比性给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带来困难。美国生态学家Odum 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提出能值理论:某种流动的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具有的能值。实际应用中,以太阳能值衡量某一能量的能值。能值能将商品、资源、服务等直接或间接的能源用一个统一的单位(sej)进行分析,这使其能被用于自然环境资源价值与经济活动成果的评估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太阳能值转换率是能值分析的关键,它是指单位某能量(J)或某物质(g)所具有的太阳能值,即单位某能量或某物质相当于多少太阳能焦耳的能值转化而来,单位为sej/J或sej/g。本文将唐山市资源环境压力能值分析体系简化为三部分(见表1):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再生资源(1-6)、工业活动中能源消耗(7-18)以及废物排放(19-20)。(见表1)
2.退耦理论
OECD 环境组织在20世纪末提出退耦概念,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退耦即指阻断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退耦研究主要反应驱动力(如GDP 增长)与压力(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在同一时期增长差异变化情况。当环境压力及资源消耗强度(速率)慢于经济增长强度(速率),就是“退耦”,退耦可分为相对退耦和绝对退耦,当经济增长快于环境压力时称为相对退耦,经济增长而环境压力为零或负时即为绝对退耦,具体用退耦弹性系数D进行测度,公式为:
其中:%GDPi/GDPi-1为为经济增长指标;
%Ti/Ti-1为资源环境压力指标;
TNRi为第i年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为表1条目1-6能值之和;
TEEi为第i年能源消耗量,为表1条目7-18能值之和;
TWEi为人类活动废物排放量,为表1条目19-20能值之和。
依据GDP 与T 之间大小关系以及D取值,退耦分为不同状态(如图1):
正退耦状态:若为弱正退耦,说明经济增长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且经济增长速度稍快于资源环境压力增加速度,D值越大,表示退耦水平越高,环境越趋于稳定且可持续性也趋好;若绝对退耦状态,说明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减小,此时经济发展为强可持续;若为衰退正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速度明显慢于资源环境压力减小速度。
负退耦状态:若为明显负退耦,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D值越大,可持续性趋于崩溃状态;若绝对负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却在不断增加,经济可持续性完全崩溃;若呈弱负退耦,说明经济衰退的速度稍快于资源环境压力的减小。
连接状态:扩张连接和衰退连接分别表明经济总量与资源环境压力水平同步增长和同步衰减。
三、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唐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经济效率分析、社会成本分析入手,并将资源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社会成本因素相结合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1.退耦分析资源总消耗
(TRC)表示为支持经济持续增长所投入的资源和能源;总废物排放量(TWE)(由于数据缺失只统计废水和固体废物)代表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GDP用来表示经济发展状况。唐山市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分析用上述指标来测度,数据如表2所示:
唐山市2006-2012 年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弹性指数计算表明:退耦水平此期间震荡波动。D2006-D2011值依次为0.66,- 0.04,1.16,- 0.29,2.98,0.52;依次表示弱正退耦,绝对正退耦,明显负退耦,绝对正退耦,明显负退耦,弱正退耦。唐山市在丰富的煤矿资源基础上建立起钢铁业、能源业、化工业、建材业、装备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高污染、高耗能的钢铁业粗钢产量2012年占河北省总产量47%,占唐山市GDP约20%以及唐山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市经济严重依赖钢铁业。如图2所示,唐山市GDP增长趋势与钢铁生产总值(GSP)增长趋势耦合,而唐山市环境压力在2006-2012年间持续增长至原有的二倍;资源消耗方面,除2010年,但其他年份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表明唐山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是以钢铁产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唐山市2007-2012 年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水平较大幅度的震荡波动与唐山市钢铁产业发展的波动密切相关。如图3所示,由于钢铁市场需求波动,全市钢铁产量增长率Rs对应震荡波动,并与退耦指数Di变化趋势对应相反。表明唐山市钢铁行业对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负面影响明显,政府应当着重钢铁产业调控,加强对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监督,加大钢铁产业升级力度。
反映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本地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由于主导产业基本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且通常为粗犷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效率分析除上述表3的测度退耦水平指标,为进行进一步效率分析,需要引入经济效率(EE)和环境压力(EP)指标,公式为:
其中:EE 表示每消耗1sej 资源和能源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EP表示每增加1sej的GDP,所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如表3,经济效率EE 由2006 年2.65E-01 增加至2012年3.91E-01,表明随着技术进步、政府环保财政投入增加,唐山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唐山在环境压力方面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唐山经济开发中对环境压力趋于缓和。(表3)
3.成本分析
政府环保政策导向和财政投入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环保投入(EPI)量衡量。在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退耦中,还应考虑社会成本,以就业人口(EPM)来衡量。从表4看出,唐山市环保财政支出逐年增加,由2006年28700万元增至2012年184000万元,增加了5倍;而就业人口(EPM)则逐年减少。(表4)
为测度退耦过程中社会成本的变化,本文引入退耦财政投弹性(IfD)以及退耦就业弹性(JfD)两个指标。为了能够表示经济政策影响的长期性,本文选取2006年和2012年两年的数据表示,公式为
其中:EPI2006-2012 表示2006 与2012年政府环保财政投入差额;
EPM2006-2012 表示2006 与2012年就业人口差额;
IfD2006-2012 表示每实现1 单位退耦所需的环境保护财政投入;
JfD2006-2012 表示每实现1 单位退耦所增加的就业人口。
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2006-2012 年期间完成一单位退耦财政成本相对减少8.54亿,而可相对增加就业1080 万人。无论从财政投入还是就业人口角度,唐山继续加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退耦力度都是有利的。
四、结论
本文将政府财政投入和就业人口这两个政府实施经济政策主要考虑的因素引入可持续发展程度研究中。对唐山市研究发现:唐山退耦程度呈震荡状态,并与唐山市钢铁产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相反,说明该市钢铁行业对本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这与唐山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吻合,反映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本地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由于主导产业基本处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且通常为粗犷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唐山市发展中虽资源和能源消耗绝对增加,但经济效率呈小幅度波动增长趋势,即资源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得到提高,环境压力趋于缓和。最后,从七年退耦过程中社会成本测度结果看出,唐山退耦过程中增加就业人口并相对减少政府财政投入,初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行动指南”—— 解读《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J]. 国土资源,2014(01):7-9.
[2]徐建中,赵红.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03):63-65.
[3]杨斌. 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2009(07):1197-1202.
[4]袁平,徐斌,章力建. 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J]. 中国农业科学,2007,(04)773-781.
[5]徐福留,赵珊珊,张颖,郝君宜,詹巍,赵臻彦. 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状态与趋势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5,06:711-720.
[6]李孝坤,韦杰. 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J]. 经济地理,2005,03:387-390.
[7]Ali Kharrazi, Steven Kraines, Lan Hoang, Masaru Yarime. Advancing quantification methods of sustainabil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emergy, ex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based approaches [J]. Journal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3, 37, 81-89
[8]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 of Ital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in Urban Areas: An Italian Experie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tatisticians, Joint ECE/Eurostat Work Session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 Ottawa, ON, Canada, 1-4October 2001.
[9]Riccardo Maria Pulselli. Integrating emergy evalua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monitoring resource use in the Abruzzo region(Ital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0, 2349-2357.
[10]H. T . O du m 著, 蓝盛芳译. 能量、环境与经济系统分析导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11]唐山市统计局.唐山统计年鉴[G].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3.
[12]OECD. 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andtransport demand[R]. Paris: OECD, 2003.
[13]贺秀斌,文安邦,张信宝,等.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土壤侵蚀退耦指标体系[J].土壤学报,2005,42(5):852-856.
[14]Tapio, P.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 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 and 2001.Transp. Policy 2005, 12,13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