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09:17: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尽管从教学内容设置和选择上,其已经实现了极大完善,但是在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具体为:首先,在整个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缺乏职业性元素的有效融入。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只是从普通声乐教学的视角来开展,整个教学缺乏对职业元素的结合,声乐教学缺乏职业特色和具体应用需求。其次,在整个高职声乐教育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客观的说,高职声乐教育活动在开展教学时,不仅需要完善音乐内容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自身学习和理解的内容予以实践应用。但是当前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更多老师只是在意教学内容是否完善上,并没有对学生实际应用状况形成相应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并不能对所学的声乐知识内容形成具体实践应用[1]。最后,在整个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从课程内容设置到人才培养思路上,都缺乏系统化融合,整个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应用价值。目前很多情况下,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曲目时,更多的只是老师认为当前应该教育学生掌握那些曲目知识和内容,既没有合理融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对市场需要进行体系化融合。因此,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其使用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大大加重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二、当前高职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具体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知识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而高职教育做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要尽可能围绕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开展,通过推动教学创新,从而实现理想教学效果。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创新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实现以下目标:高职声乐教学要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无论是声乐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还是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思路,都要紧密围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客观的讲,只有培养学生形成了扎实的就业能力,才能帮助其实现顺利就业。而想要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就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完善实践应用元素的有效融入,也要完善整个教学体系,确保学生掌握就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素养和知识[2]。高职音乐教学要与市场需要相结合。高职教育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职业性,只有满足职业性要求,才算符合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完善市场元素的融入,通过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实现高职音乐教学的理想效果。此外,高职音乐教学还要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声乐教学做为一种艺术培训,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其参与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不能从兴趣视角对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予以切入,那么整个教学根本无法实现理想效果。
三、实现高职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具体思路
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符合高职教育需要,整个教学内容中,必须融入职业特点,通过职业性的有效展现,才能实现声乐教育的价值。在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与用人市场的具体需要结合,通过深层次融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体内涵,从而实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创新的理想效果。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体系化结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只有学生对声乐知识、声乐素养形成准确认知,才能最终实现高职声乐教学的理想效果。而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就是当前该教学活动创新的核心突破方向,当学生具备了这一系列能力,无论是其就业竞争力,还是其对声乐教学内容的理解,都有了实质性提升。在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声乐演唱能力时,要注重完善学生参与声乐演唱的途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创作及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在引导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各项涉及元素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声乐知识内容[3]。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革新,还是教学理念转变上,都要予以改善。以往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其更多只是从普通声乐教学视角进行切入的,因此其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职业应用性的有效融入,因此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职业要求、市场需要为具体切入点,通过融入职业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当前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日益注重完善教学创新活动的体系化实施。客观的说,只有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才算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市场上对人才的具体需要,同时将职业发展要求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而实现整个高职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理想效果。
作者:罗曼丽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声乐教学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今,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声乐教学。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对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认知及音乐方面的兴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学生越来越推崇西方音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教学,这就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一、传统音乐文化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取自声乐教材,由于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教学内容主要是声乐理论知识。有限的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解决声乐教学内容有限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声乐教学素材,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文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了解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够使其借助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声乐的魅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将中西方音乐文化进行对比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1]。
(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相关部门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小,因此,开拓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途径至关重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文化,而且这种系统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外来音乐文化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准确的认知,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使学生在正确的文化认知下,积极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来优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在声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声乐人才。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能够流传至今的都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将这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还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而且,学生能够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2]。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融入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开设了声乐课程,但是就目前声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过分重视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而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教学。虽然这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没有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没有承担起其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职责。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过分注重对西方音乐文化讲解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一些优秀的音乐元素及音乐文化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3]。
(二)采用情感体验的方式融入传统音乐文化
音乐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传统音乐大多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传统音乐作品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传统音乐文化,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还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与感受不同民族的优秀民风民俗和优秀民族文化。例如,在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传统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给学生呈现与这首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从情感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蕴含的民族风情。在情感的引导下,教师再让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而且,有了情感的引导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融入情感,这对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的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而且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教师往往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完成对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教学。然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同样,声乐教学也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声乐人才。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仅仅是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认知,由于缺乏实践环节,学生能领悟到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声乐水平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更多具有自主选择性的声乐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对声乐知识及传统音乐文化有所了解后,教师要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如购置传统民族乐器,建设声乐教室及编创声乐教材等。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建设,在声乐教材的编创上要充分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环境有关的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声乐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除对声乐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声乐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使声乐教师具备较高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掌握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同时掌握有效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方法。除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统一培训,学校还要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使声乐教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对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声乐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关键性基础课程,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教师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声乐课程教学的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04):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从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在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在新时期中面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中的准确定位。新时期,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和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与办学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型发展成为我国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改革的外在动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地方高校首要任务,教学改革成为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声乐课程作为地方院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都应该要进行有效的改革。
一、声乐教学内容中突出实用性
高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中,教学内容是关键,它也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办学一直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模式,在声乐教学内容上过于强调“专业性”,教学中一味地注重教学生如何“唱”,忽视了其他知识的讲解,致使重技轻文的现象严重。由于教学内容的不科学性,导致了许多地方院校的声乐教学出现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声乐人才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教以学生实用性强的知识,声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总的来说,现在人才市场上需要演唱能力强、演唱风格多样、演唱歌曲时尚的声乐人才;那么,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就应该要掌握市场需求,以此要求为导向,在声乐教学中努力强化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内容的制定上,除了重视学生们科学发声方法的训练外,还要重视学生歌曲演唱能力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歌曲演唱质量,要求学生们做到声情并茂、张弛有度。在教学内容中要对学生演唱风格、歌曲内容进行科学训练,不仅培养学生能唱民族、美声、通俗歌曲,而且唱出来的歌曲要具有时尚性。现在的90后、10后年轻人更多的喜欢通俗音乐,培养声乐学生演唱风格的多样性和歌唱内容的时尚性,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能更好的获得社会的认可。
二、声乐教学方法上坚持实效性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在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时效性。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中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制订“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专业学科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桥梁,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方法的使用要科学有效。因此,地方高校在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中,要依据声乐学科的专业性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声乐教学方法聚焦在实效性上,重点聚焦“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等专业知识构造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关键方法上,突出声乐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是灵活的教学,声乐教学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巧、表现歌曲内涵的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新时期的声乐教学应不再单是“口传心授”的师承模式,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形成科学引导为主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教学目标实现为重点的专业教学活动及专业建设格局。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深入浅出、灵活有效,能让学生领会声乐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歌唱技巧、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在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声乐教师要致力于将声乐课堂教学转变为“师生共研”的启发式模式,形成平等、和谐、互助三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在发声技术教学中,教师采取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歌唱方法的钻研;在歌曲演唱教学中,声乐教师在专业许可范围内,以学生讲心得体会、讲艺术处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的说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问题采取有效的声乐教学方法,同时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声乐教学模式中把准实践性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是现代声乐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还不完善,社会产业转型发展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是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与培养层次结构分离的结果,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新时期的声乐教学模式应该要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模式,要在声乐教学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来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声乐艺术是实践性较强的艺术,不管是声乐教师还是声乐学生,艺术实践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检验的标准,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有效的途径。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课堂学习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原则。在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声乐学生要重视自身的舞台实践锻炼,要通过声乐实践课程的联系,不断积累和丰富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在声乐教学模式中把准声乐艺术的实践环节,能够对声乐课堂教学起到检验和促进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声乐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欲。实践出真知,把艺术实践融入到声乐教学模式中,以声乐艺术实践为声乐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舞台艺术实践使声乐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声乐表演和艺术感悟,能促使声乐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学中,组织教学活动的声乐教师要切实把握“实践”二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创建小规模的声乐表演和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会、参加各类演出等等,通过创建更多的声乐艺术实践的平台与机会,使声乐学生积极的参加到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其尽可能的多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结语
声乐教学是一门融技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很强的学问,它以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特殊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为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演唱能力强的高质量声乐应用型人才,作为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声乐教师应该要从本质上对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究。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要时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发展为动力,努力提高声乐教师和学生们的演唱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转型发展,以改促教,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声乐应用型人才。
作者:唐博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对它的表现、理解、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博的学科品格,才使得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声乐虽然以技能表现为主要学科特征,但通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音乐基本素质包括乐感、音准、节奏,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能力,以技能和修养来驾驭作品的能力等。声乐学习还可以培养人的多重素质,如平衡、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等。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所以声乐是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重主课轻公共课、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获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而轻视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重视个别大型曲目而忽视基本素养积累等现象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致使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格格不入;不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面临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无从下手;教师不能驾驭声音,给音乐课教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师坏嗓、孩子大喊大叫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说明高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科学的定位,特别是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明确定位。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高师声乐课的设计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规范化的歌唱技巧,为音乐普及与艺术审美把好入门关。因此,从声乐教学规律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和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声乐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起点与达成的目标不同。目标不同也影响到教学内容、方法与专业趋向不同。
二、培养设计
1.双重性特征分析及目标设计。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又要学“声乐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既要教好、学好声乐技巧,又要学会运用声乐技巧去教导中小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高师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既要充当客体,又要充当主体。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也由此分为“声乐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两大块。作为学生,要成功地实现这两大块目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把握好以下六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和过程,即“领悟、接触、模仿、操作、熟悉、创造”。(1)“领悟”即从理论和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中,开始建立歌唱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学习歌唱需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各个器官的共鸣特征,只有当歌唱者拥有熟练地调动并掌控这些器官运动的能力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歌唱。(2)“接触”即开始试着感受发声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调整发声器官的能力如何等,为学习声乐技巧做好意识上的铺垫。(3)“模仿”即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仿效老师的歌唱。学生从模仿中感受发声器官的振动正确与否、气息支撑及其位置是否正确等,从而从模仿向自我感觉、自我审视、自我提高过渡。没有初期的模仿就没有正确的歌唱。(4)“操作”即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独自建立歌唱声音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所谓独立并非脱离教师指导,而是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器官运动,即所谓的气息支撑和位置点等,需要练习者不断地独自实践、感悟才能掌握。(5)“熟悉”即通过上述层次和过程的学习、揣摩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已经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或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学生已经可以独自选择歌曲并进行歌唱设计。(6)“创造”即在熟悉的基础上,以歌唱者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设计。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怎样把作品演唱好,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而且符合歌唱的正确方法,都需要创造。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重头戏,是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二重性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实现上述层次和过程的教学内容中,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出从以“声乐技能”为主逐渐向以“声乐教学技能”为主过渡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学科教学目标,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目标设计,实际上一般的设计会分解为单元乃至课时的教学目标予以完成。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属于外显性学习行为的技能、理论的掌握等;又要密切关注内敛性的所谓音乐感觉,一般简称乐感的训练和养成。目标设计务必精确、具体,反映出不同的层次目标和要求,以便于实践操作。
2.内容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性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双重目标,而且也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双重内容: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收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即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得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有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每部分又应有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两方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声乐教学的双重技能目标。
3.对象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性质、音乐基础与文化基础、歌唱发声习惯、主观爱好及主观追求的艺术目标、个性特征和身体状况、对教学的期待和希望,等等,然后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对象的设计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个别化原则,它要求在双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取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二是逐渐递进原则,它要求在年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给学生做出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达标设计,诸如教材的由浅入深的选择、进度的由慢到快的安排等。
4.形式与方法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沿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个别教学形式与方法,必须与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语言的方法(如讲授法、评价法),与直观的方法(如示范法、微格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讲授法并辅之以示范法为好;在声乐技能教学中,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练习法是恰当的;而在声乐技能向声乐教学技能过渡中,则必须逐渐加大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示范练习法、微格教学法的比重,为的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教学技能的目标。
5.媒体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依据的,必须反映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构成,必须为达成双重目标服务。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往往与教学形式、方法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因为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就已经包含了教学媒体的运用,如微格教学法中就包含了录音、录像媒体的选用。
一般而言,要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可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这在个别教学形式和对比评价法中很有效;而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或某种声乐教学技能,则应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这在小组或班级的教学形式和微格教学法中最有效。
6.评价设计。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设计,首先必须把握教学评价与双重目标一致的设计,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达标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达标程度,还要使评价与目标层次相对应,这是准确性方面的设计,否则,声乐教学将难免出现偏差。其次是必须将评价渗透于教学形式、方法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比如,对比评价法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微格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对教学录像中教学情境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这是及时性方面的设计。
7.模式设计。高师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作用的互动活动,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朝预定目标前进;学生起主动性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媒体、方法或方式,把教学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根据预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是调控整体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根据目标达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主导性调控,例如目标预定是否过高、内容传递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恰当、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亦对学习过程起反馈调控作用,检验和反思是否充分参与、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否过高或过难等。这两种调控都是循环往复的,也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循环的过程。
三、结语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双重性目标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从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计。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技术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保证高师声乐教学在科学的设计模式中顺利运行,改正以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和内容往往偏离师范性的弊端,避免教学中对各教学要素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72-01
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涉及戏曲、说唱和民族新歌、歌曲等多种形式。研究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能够使民族声乐的教育迈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并为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对民族文化的艺术基因进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声乐能够实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就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可以为民族声乐的教学提供一个极具艺术特色的良好环境[1]。当今高校在实施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将民族文化植根于每位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民族声乐审美观,让学生意识到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强化民族声乐基础理论建设。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理论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传统美学和哲学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根本上加强民族声乐基础理论建设,把握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从其艺术形态及风格特点的角度入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为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实现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2]。
(一)对传统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高校多元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代表性曲目,将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多元化教学的质量。
1.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要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深化对东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多元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督促教师强化自身学习,并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2.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现象,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3]。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二)提高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多带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4]。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对以原生态歌手出身的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三)构建完善的音乐学知识结构。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加强对音乐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一套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民族生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声乐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当地民族文化和习俗,提升情感认知。
三、结语
高校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只有坚持将这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民族声乐人才,践行高校的教育职能,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艳,张骥.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窥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34-01
一、高校声乐教育与教学的现存问题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蓍其教焉。”声乐教育对人的审美与感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理论界,声乐和器乐是音乐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声乐又是通过人的声音进行音乐演唱的一种形式。高校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改进现阶段高校声乐教育的不足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提高学生的声乐知识,增强学生的声乐创造力,更有利于促使高校的声乐教学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使高校培养的声乐人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目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声乐教育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有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两种培养方式。专业声乐院校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上注重对学生的声乐演唱与表演能力的专项训练,针对性强;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依据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并采用音乐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会使声乐教学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众多高校对于声乐教学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认为声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演唱与表演能力,忽视了声乐教学的审美与情感价值。而没有感情的声乐表演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过分地强调声乐的表演价值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功利性的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导致学生对于声乐的任务与本质认识不深,只能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普通高校忽视学生声乐情感与声乐的文化属性教学,已经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
(二)声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不尽合理
首先,在声乐教学的内容设置上,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的状况是教学内容片面地追求“贪多贪大”的模式,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声乐素养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声乐基础知识上的严重缺乏。其次,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也相对比较单调,“一对一”“一对多”等教学模式针对性都不强,老师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行教学模式的设计。在声乐的实践课程上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的声乐教学都变成了单一的唱歌模仿,老师的教学内容停留在单纯的唱歌模仿上,在教学内容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保持一致。
二、改进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高校声乐教育与教学的培养目标
办学目标的设立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为此,普通高等院校在声乐教学上,必须首先培养声乐教学的目标,应确立以培养声乐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与理论知识。声乐教师亦应注重对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指导,在使学生多联系声乐曲目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声乐素养,使学生掌握多种声乐表演手法和技巧,同时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努力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与创造能力,用最新的声乐教学理念指导声乐教学的实践。使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能够满足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要。
(二)合理设置教育内容与教学模式,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声乐教学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地发挥“引路人”作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达有用的信息。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安排教学的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老师不但要教授声乐的基本演唱与表演的手法,更要透过表演层面引导学生深入对声乐作品内部的了解,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人的生活环境,全方位地掌握声乐作品的背景信息。合理设置声乐教学课程内容,使其能够满足声乐人才培养的需要,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能够从文化层面上去欣赏和理解作品,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以及对声乐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努力开发学生对声乐的创造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而声乐课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学生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新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不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忽略学生的学习具有差异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
1、生源专业基础薄弱
由于新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全疆各地州初中毕业生,在招生中不需进行专业测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音乐基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可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声乐,没有音乐节奏感,对声乐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一无所知,再加上少数民族班级没有汉语基础,声乐教学可以说难上加难。因此,生源的现实情况是教育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制定教学内容及进度计划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声乐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超出了学生能力
新疆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全疆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的,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符合本专业、本地区以及多民族的特点。新疆中职学生由于自身音乐基础较差,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语言沟通及接受能力的局限,加上学时量过少、学生人数较多,致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练习、巩固和消化。以本校为例,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近五年来近700多名学生中,有80%的学生为各地州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汉语,不认识汉字,基本语言交流都很困难,想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几乎不可能。
3、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练习不够
动力促使兴趣,兴趣带动学习。声乐课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声乐技能,光靠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大量地进行练习。大多数学生由于从没有接触过声乐,甚至认为发声练习很可笑,没有学习动力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同学课下的练习时间不足,导致课上所教的内容没有消化,作业完成率低,教学任务难以顺利进行。
4、良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实践顺利有效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切合实际、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能一直沿用着学院派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多借鉴内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勤学善思,更新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培养和民族性、区域性特点
(1)制定一份合适、合理的声乐基础课教学大纲。大纲中既要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特色,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同时,面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当然新疆各地区教学岗位要求的不同,开展符合实际需要的声乐教学。(2)教材的选用及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地域特点。首先,教会学生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要和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需要相结合,注重儿歌弹唱、表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儿歌伴奏、舞蹈编导融合训练,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儿歌如《粉刷匠》、《哇哈哈》、《找朋友》等为基础来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回到家乡进行幼儿教育工作,教材中要加入一部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技能性较高的声乐课教学,教学的质量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课下勤于练习,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由于新疆目前中职学生生源基础薄弱的客观实际,教师要面向全体、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深究声乐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体课、小组课、表演课以及分层次教学等相结合,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表演唱、自弹自唱的机会。
3、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硬件和提高师资水平
首先,作为中职声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深入幼儿园,了解岗位所需技能和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符合新疆特点的幼儿园教师作为终极目的。其次,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中职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声乐课教学配备条件,增加学生课下练习的琴房,巩固教学效果;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就要提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和平台,如外出学习交流、技能竞赛等,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新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应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要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分析学生声乐基础,采用实用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声乐兴趣的激发,不断提高声乐课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符合新疆学前教育特点的专业人才。
作者:李雪娜 单位:新疆工业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师声乐教学所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固有的音乐文化传统相互冲突,二是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随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声乐课程体系能否真正的实现预期目标,这必须要考虑到我国区域性音乐文化的差异性给声乐课程教学所带来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
一、区域性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与声乐教学特殊性问题在以往的声乐教学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因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还十分的短暂,并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很难真正的与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相融合。中国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说是西方化的结果,而在当下的后西方化时代我们依然很难改变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尴尬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为那些土不土洋不洋,并且令人难以接受的声音感到束手无策。一个现实是:能够获得声乐演唱真谛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而且高额的学费是每个普通学生根本无法接受的。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改革的出路何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怎样才能和基础音乐教学相衔接呢?
本文认为,首先要理清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多民族、多区域性的传统音乐文化与高师声乐教学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师声乐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的对象大多来自于传统音乐文化深厚并且有着各自风格的偏远地区。他们自儿时起就生长在歌声不断的生活环境中,“会说话就唱歌”是对他们音乐环境的真实表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不仅仅在歌曲的演唱风格上,而且从演唱技术角度而言,都已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系。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我们现有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能适用吗?很明显,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是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的特殊性所在。
二、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实现教学体系的更新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个特殊性,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这是实现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我们的声乐教学体系改革将是不彻底的。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实现教学体系的更新。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的所思所想。
首先,教学内容的更新应该是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转变关涉到声乐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从音乐风格的角度而言,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融合度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选择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来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的话,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会更容易给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从技术角度而言,选择一些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在表现特定内容和特定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而同时我们还可以考察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暴露无遗”的。我们也就更容易看清学生。从而较为准确的给学生进行定位,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着眼,强调声乐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声乐课程体系特色的重要途径。首先本文认为,声乐教学不能是封闭的,更不能只强调自身的体系性,应该注重从其它课程体系中吸取“营养”,实现互动。
从教学体系而言,每个学校都有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当今强调多元音乐文化的趋势下,每个学校都会利用各自的地缘优势,来开设一些与当地区域性音乐文化特征相符的选修课。并且在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院校还设有这方面的硕士点。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开设了《区域民族音乐》的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就尝试着把声乐教学与此门课程之间进行衔凄,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实现互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实现衔接与互动的方式有很多。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此门课程中的民歌演唱环节与声乐的教学进行有效链接。从此门课程中的民歌演唱环节吸取一些与学生音乐文化背景相符的歌曲,拿到声乐课中进行演唱。这不仅仅可以很自然的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此门课程中的“田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采集各自家乡的民歌,作为下学期声乐课的教学内容。总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与互动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以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为背景,实现技术体系的开放性
近些年,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了事关国民素质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更是显得十分落后,并且与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师资队伍的培养相联系,使得问题显得较为复杂。进入新世纪以来,音乐教育的改革问题成为一个焦点。人们普遍认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与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因此,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一方面教育部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这使得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变得更加完善和科学。另一方面,针对基础音乐教育,又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这样以来就基本保证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础音乐教育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的大致吻合。但是,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的复杂性, 《指导纲要》在个别细化问题上没有给予明确说明。所以,针个别课程的探索与改革依然在不断深化。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首先,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各类音乐元素,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声乐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规范声乐课程教学的主要流程,且这样一来,也能够真正促使人们去弘扬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及相关音乐文化。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相关音乐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声乐专业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进一步融入相关传统文化元素,便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意义。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存在着诸多教育灵感以及教育元素,教师便可以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具体音乐元素,之后,则需要将音乐元素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行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将声乐教学的内容与教学中的音乐元素所提炼出来,让学生对这些音乐元素有更多的理解,并于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资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相关音乐文化是伴随着我国历史不断推进、发展而来的重要历史文化元素,且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音乐文化在结合了各地区、各个朝代的历史元素与文化元素后不断得到创新发展,且在当下更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征,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多年演变之后,已经得到了文化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相关音乐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具体教学材料之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在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活动之中逐步融入相关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之中的各类由于资源及时提取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改进与创新。
二、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情况下,在一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具体的教学流程比较繁琐。一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充分理解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甚至于无法真正理解到教学中的关键点,即便教师围绕某一具体的声乐教学内容作出了多次的阐述与透析,开展了较多的形式的教学活动,然而有关声乐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学科知识仍旧无法得到巩固。而从部分教师的实际教学形式上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部教师的教学内容极为单一,仅仅是围绕着声乐教学的课程内容来讲解,即便部分教师是开展了一定的教学活动的,但实际上的教学活动内容也较为单一,或者说是极为枯燥的。而部分学生对于声乐方面的知识点理解能力较差,加之单一的教学内容更是无法让学生理解声乐教学的相关知识点,无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学内容单一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也有可能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终身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无法通过较为单一的教学内容充分理解相关学科知识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也无法逐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教学方法落后
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一部分教师依然固守较为落后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理念,教师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为学生展开综合性的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的滞后性若是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目前,部分教师所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这部分教师无法围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为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也无法结合学生当前的具体学习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除此之外,面对学生日益变化的学习情况以及实际的学习需要,这一部分教师若是无法灵猴的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必然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率,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将造成不利影响。
(三)无法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现如今,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内部,均已经利用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各类现代化教学活动。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意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价值。依然采取较为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且在教学措施的落实过程中,未能进行调整,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一定的调整,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并灌输各类学科相关的知识点,此种方式虽然可以进一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以及教学压力,但是实际上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而言,并没有太多积极作用。除此之外,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教学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快,许多教师无法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以及相关职业素养,无法正确使用各类互联网信息技术,从而导致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经常会出现各类技术操作问题以及设备故障问题,从而严重耽误课堂教学进度,逐步影响高等院校声乐专业课堂教学实际效率。
三、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方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工作
针对高等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应用而言,需要教师真正重视结合课程的实际教学需要,结合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进行调整,对性地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因而,声乐教师在落实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时,就需要重视合理安排教学工作,要能够在基于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出分析,如可以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划分层次,之后则是再来实施具体的教学分层教学工作,将声乐课程教学的安排,依照其本身的课程内容来划分为基础理论知识、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还必须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
(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日常教学活动实际效率,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学科知识做探究,教师需要将班级中的学生合理做分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发出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做探究,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做引导,让学生朝向问题的正确答案做思考。具体而言将全体学生集中起来,依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发展阶段以及相关学习情况,不同的性格特征等来进行分组,在一个小组中既要有活泼开朗的学生,又要有性格缅甸、文静,善于思考的学生,如此才可在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性的这一基础上,真正获取到声乐知识。在此之后,教师则需要积极引导小组组长带领全体组员,深入研究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的具体教学要求,研究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日常教学活动相互融合的全新途径,或者是共同探索某一教学题目或者是相关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分析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效率及相关教学过程,随后引导学生不断调整主要的教学策略。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小组内部成员展开平等交流与互动,也需要引导小组之间通过合作与竞争等形式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障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2.问题探究教学方法利用问题探究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要求,融合教材以及课本之中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对声乐知识的理解程度来展开问题的设置,既要让设置的问题符合学生合一年龄阶段的特征,不能太难,让学生无法思考到正确答案,同时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将会使得学生很难学习到声乐知识。学生在认真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学生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全新的学科知识,随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未知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便可以探索出问题的全新解决对策,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亲密沟通与交流,或者是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一来,也能够真正帮助到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好相关的问题,认知道声乐知识的重要性。而在具体的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鼓励性质的方式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复杂的学习问题,通过不断解决相关的知识,理解问题以及能力发展问题,便可以促进学生多方位学习能力的快速成长,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意识以及学习习惯,逐步活跃课堂小学气氛,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完善学生学科知识体系。3.综合实践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重视将理论知识真正的传授于学生,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教师在开展实际的声乐教学工作时,需要重视理论结合实际,要重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实践,明确实践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在开展实际的声乐教学管理工作时,务必要重视围绕声乐课程的内容来开展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并为学生说明实践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所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随后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操作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重视合理应用声乐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来做出实践探究,切实解决生活实践中所存在着的各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温故知新以及活学活用。教师必须要结合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日常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具体原则来完善教学具体的教学操作流程,结合声乐教学中的实际要求与面临着的主要困难作分析,合理控制整体的声乐教学进度。
(三)高效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现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过多年技术研究以及技术改进之后,已经诞生出了独具特色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体系。一部分更加全面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涌现,针对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传统文化元素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搜集各类教学资源以及教学信息。随后,将各类教学信息进行初步整合,提取教学资源之中的各类有益内容,随后与教材以及课本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紧密对接,将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教材内容与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之上查找相关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并且集中利用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集中展示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高等学校声乐专业传统文化以及音乐文化教学的主要内涵,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之中的相关重点知识以及难点知识。
四、结束语
如果教师想要进一步探索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相互融合的全新途径,则需要逐步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以及具体学习需要,进一步整合各类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需要巧妙灵活运用动作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逐步完善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高效运用各类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姝姝.试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大众文艺,2021,(17):145-146.
[2]金彤.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策略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5):43-45.
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视线开始转向精神需求,声乐作为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高校发展的重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专业人才,这一点经常被误解。综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也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民族音乐具有国家特色,是我国声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新时期,声乐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达到高校声乐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成为现代音乐教学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文章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失,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首先,现代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音乐中的文化意识被忽略,音乐教学以人为本的目标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音乐作品技巧和成绩的强调。这样严重制约了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违背。基于这种教学目的,声乐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对于声乐技能的课程较多,但关于声乐文化和声乐情感培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与学生的能力范围不符,过于强调国外音乐的作用。在一些高校,声乐甚至变成单一的模仿。
(二)声乐教学缺乏特色。
对于普通院校音乐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与音乐学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却采用了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的模式,教学缺乏特色。造成的结果是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修养较低,技能上不专业又缺乏特点,不能通过音乐提高个人修养,导致声乐教学的意义降低。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评价时,往往以其技巧表现为唯一依据,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成为声乐教学的主体,声乐教学始终缺乏特色,教学效果不佳。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教学目标,确定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培养目标。
高校声乐教育应以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为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只有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这一过程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声乐创作创新意识,致力于提高音乐修养。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调整,减少技巧课程教学,加强乐感教育和音乐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增强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声音技巧,为其工作提供基础条件。基于服务大众的目的,高校声乐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大众声乐文化适用于各个阶层的听众,是适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大众声乐文化的市场化和通俗化共存决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树立声乐教学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树立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目标。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启发使其了解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学习和培养使其习得专业知识,从而以声乐专长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教师应改善声乐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声乐素养,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高校声乐教育得到长久发展。其中包括小组教学、大课形式等。优化声乐教学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工厂音乐节等。这样学生的声乐作品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无论是声乐教学课堂,还是声乐科研,都应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二)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步骤。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其建立过程如下:
1.在声乐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为社会服务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是其与社会接轨的基础。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化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声乐实践或者艺术实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基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目的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与专业院校不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声乐意识,培养适应时展的综合性人才。实用性是其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点,高校声乐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其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包括参加表演或者比赛等。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提出和正在应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能否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尚需进一步探讨。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致力于声乐教师的在职培训。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开设增多,高校专业音乐教师出现明显的短缺。音乐教师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声乐专业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中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明确新形势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师丰富教学方式,了解更多的声乐背景与文化,并巧妙传授。另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声乐教育能力,这是培养高校声乐人才的关键。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培养骨干音乐教师,并大力培养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使得学校的整体音乐教育团队水平得到提高。为优秀的声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或出国培训等机会,提高其总体教育能力。
三、结果
声乐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净化其心灵,促进其情感的稳定。对于现代音乐教学来说,应明确这一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改善教学内容。音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一)声乐歌唱教学音乐剧在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主要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多种风格并存。因此,在音乐剧歌曲演唱上,使用单一的唱法无法满足音乐剧的舞台表现要求。其在歌唱方面对演唱者主要要求是嗓音表现力要丰富多样,乐感要极具敏锐性,听觉要极具敏感性,音乐感悟力要具有深度等。只有具备这些要求演唱者才能将音乐剧进行完美的阐释。因此要求歌唱者在唱法方面需同时具备美声功底和流行唱风。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进行赏析,并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辨析和掌握作品中的各种不同风格。如《猫》、《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音乐剧作品,在呼吸、吐字、行腔等方面,将美声与其他唱法相互融合,主要以中音为主,高音张力较小,表现细腻的情感波动;《歌剧院的幽灵》、《波基与贝丝》等唱段较长,演唱风格与正歌剧相近,表现严肃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针对性的音乐剧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作品赏析加强对学生进行“假声位置真声唱”唱法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假声位置真声唱”方法,并将二者完美结合,灵活将其运用自如,充分发挥自身嗓音的表现力及歌唱能力和水平。
(二)声乐表演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教学环节。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属于一种静态形式,最多会参杂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和表情变化作为辅表演,舞台表演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导致教学活动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教学质量。而在音乐剧中,其在舞台表演中将歌唱、舞蹈、戏剧等同时进行表演,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动态及共时性。如果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中,那么,其声乐表演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将会变得丰富多彩,舞蹈在教学活动中将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欢快的现代舞可营造充满激情的舞台气氛,优雅的芭蕾可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及情感冲突等等。将音乐剧舞蹈运用于声乐表演中,可使单一、僵硬的声乐舞台表演具有更多动感,增添舞台美感。在舞台表演中,芭蕾是一种基础舞种,只要将芭蕾学好,学习别的舞种就比较容易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芭蕾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舞台表演中,把舞蹈、歌唱及戏剧表演相互融合,共同进行将取得更好的舞台演出效果,同时演出者在生理及心理上的感受也将会更加丰富化。如果声乐专业的学生长时间的仅接受静态训练,那么当遇上同时融合舞蹈及戏剧表演的舞台演出时,他们便不能及时的适应,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到时影响到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力,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需让学生长期接受动态的舞台训练和实践,丰富其心理及生理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取得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和舞台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