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09:22: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引言:
目前,受到外界各方面的影响,使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更加繁琐。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如何在该项管理工作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业的发展形势都有所变化。将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通过数据储存,可以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信息化处理可提高办事效率,另外,节省了纸质档案的保存空间,在使用和管理方面更加快捷。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节省翻找档案的时间,通过操作计算机,在专门的系统上搜索关键词,便可快速查看所需信息。在此方面。档案管理者可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以提高其安全性。任何管理方式的转变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信息采集、保存、提供等方面获得进步。另外,通过信息化处理,能够使养老保险的信息更具有时效性。以往的档案管理方式,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实现远程信息传送,将管理工作简便化。
二、企业实现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2.1提高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部分企业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聘请的工作人员并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并受到自身思维的限制,使其对信息化管理缺乏全面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将信息录入到管理系统中,难以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另外,仍有部分管理者采用以往的落后管理形式,忽视信息化管理,限制该管理模式的建设进度。面对此种情况,有关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应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转变管理思想,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相关部门应提高对该方面的重视程度,设置专门的活动经费,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购买较为先进的应用设备仪器,仔细进行甄选,以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另外,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以及重视程度,投入合理的资源量,进而提升养老保险档案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方便相关信息资料的查阅和使用,为企业后续的工作提供便利[1]。
2.2转变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形式
在实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其资料的草拟、删改以及打印,都是由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以及档案系统进行的,并以虚拟数据的形式将其保存。通过该种工作形式,方便保管养老保险档案的同时,也便于资料复制和删改,若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况,可能使原始数据丢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部分管理员对信息化管理形式心存怀疑,并在具体工作中,尽量避免采用信息化的方式,使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要想完善档案信息化处理,需要逐步转变工作形式,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需要加大各类资源的投入量,优化信息资料的服务水平。在已经具备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部门中,应提高管理力度,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以免出现资金浪费或同类项目重复进行的情况。另外,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通过缩微处理,将养老保险档案资料通过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感光材料上,经过合理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对于档案管理,可以使用部分公共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设备等,为相关的档案使用者提供较为快捷的服务方式,进而实现预期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效果。
2.3完善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体制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连带着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公司职工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提高,而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最主要的构成内容,是对于职工老龄化之后的一种基本保障措施。某电力公司担负着湖北省能源优化、电力供给上面的任务,公司内部员工为湖北省的电力公司奋斗了一辈子,为了确保职工退休之后福利、维持内部员工团队稳定、解决后顾之忧等,就需要加强公司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一、加强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的目意义
社保工作直接影响着职工的生活利益,其服务的对象是庞大的个人信息,对个人压力的降低和安全意义重大。在新的形式之下,养老保险标准化可以有效的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确保公司创造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因此,电力公司需要以原有的政策为基础,健全统筹计划,确保养老保险流程化、专业化、标准化,才能降低业务经办风险、提高公司服务水平。
二、目前电力公司养老保险遇到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性管理
养老保险具备政策性强,且涉及期限长特征。养老保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这段时间之内产生了大量的养老保险机制,或者实际运用的资料文档,且这些资料文件都直接影响即将退休或者未来五年之内退休的职工。然而,正是由于信息量的庞大,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导致信息散乱,长此以往下去非常不利于养老保险工作者全方面的掌握社保政策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话在遇到特殊状况的时候,就无从入手。电力公司养老保险具备一定的行业特征。原电力公司员工1990年开始设置个人账号,湖北省为了满足国家制定的政策要求进行省级统筹工作,个人账户于2007年开始执行。这样的话,造成在养老金发放、财务管理等方面电力公司遇到一些特殊性事情,尤其是最近几年员工流失度比较高,造成不管你是哪个行业、什么时间、什么工种都需要面对员工的流动性,增加了经办工作难度不说还带来一定的风险。电力公司经办缺少规章制度。电力公司养老保险的经办是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比如,湖北省城镇员工养老保险中心颁布的行业统筹指南,或者行业内部的养老保险计划书等,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缺少针对性的详细规则。
(二)养老保险经办和实际运用产生矛盾
首先,参保员工的管理方式比较松散,但是养老保险工作需要集中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湖北省电力单位实施的是基本养老险省级统筹,全省预计有六十家,在职员工缴纳保险的员工预计两万,距离退休的员工长不多占到一半,且参保员工分布在省内各个地区,尤其是一些离退休很近的员工全国各地都有,少部分的员工可能移居到国外,这无疑给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其次,养老保险业务比较繁琐、冗长,但是经办工作者具备主动性,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养老保险工作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因此要求经办人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耐心,且高精确度的处理。但是社保业务付出的多少,并不能会提升个人业绩,长时间下去,很容易影响工作者主动性。
三、实现标准化养老保险管理方式
(一)加强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从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来说,社会保险具备一定的困难度和不可缺少性,尤其是在养老保险上面。所以,养老保险不仅仅当作职工退休后的福利,还应当结合当地政府的监管情况,提高对养老保险的积极主动性;保险的经办政策比较独特,尤其是养老保险,直接跟随职工的一身,所以应该做好梳理工作,确保所有的政策的系统性。
(二)注重科学化的管理
首先,全面了解所有与之有关的养老保险政策机制,参照业务的种类匹配相应的政策。此外,对于一些无用的、已经废除的文件或者资料,一定要留有底单。其次,依据湖北省城镇员工养老保险中心颁布的行业统筹工作说明、行业养老险申办流程等,结合本公司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出养老保险计划,此方式不仅仅可以让经办工作快速了解电力公司内部养老保险涉及到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还可以确保所有业务办理都有理可依;再次,加强养老保险工作的档案管理,确保所有的业务记录可以查询,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定不仅仅可以方便信息的查询,还可以当某一个员工离职的时候快速掌握公司状况;最后,加强电力公司养老保险经办人工作能力,确保其可以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三)注重经办和实际运用的协调
为了解决养老保险经办和实际运用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保证其统一的管理、有制度可依、人性化发展、高质量的服务,还需要加强经办业务的岗位职责、规章机制、操作步骤、参考标准和考核需求等,以此提升养老保险专业化管理水平和高质量服务。其具体方式为:第一,注重行业统筹公司的申报工作,确保所有的参考公司的申报不厚,提升养老保险工作的效率,以此降低经办工作的奉献;第二,注重机制的设立,加强基础性工作管理,提升公司养老保险管、支柱和服务水平;第三,将所有的操作流程细分出来,并将其复印装订出来;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工作,确保职工工作在良好的氛围之中,以此才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养老保险影响力度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越来越趋于标准化管理,而电力公司为了确保养老保险的标准化管理,就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本文选取湖北省某电力公司,从实际运用中阐述了养老保险管理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电力公司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聪,常安萍.浅谈电力企业社保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大众用电,2015(S1):11-13.
[2]王景兵,刘希,黄永聪.电力企业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7(6):362-363.
现如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获取经济效益,还应高度重视开展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对于随意性的工作行为以及不认真归档的人员,按照规定予以严厉处罚,起到警示作用,使负责整理档案的人员增强责任感,明确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认真、负责分类、备案、整理养老保险文件等等,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一、以往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
以往企业发展过于关注效益,忽视加强管理档案工作,由于疏于监管,没有发现管理工作中未结合不同的档案分类整理其中的内容,致使各种档案混乱,当需要某个档案资料时,不能快速找到职工文件,出现档案丢失的问题,进而难以依据档案内容进行相应的决策,有损职工的根本利益。然而,对于这一现状,很多企业没有高度重视,使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具体,没有明确提出应遵守的规定,无法增强约束力,久而久之,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不规范的行为,针对不同的文件、档案,不注重记录、归档整理,导致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不齐全,内容不完整,不能尽快核对职工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再就是所运用的管理方式不先进,仍然依靠人力归档,不仅浪费时间,还不利于提高效率。对此,以下文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必然会改变这一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当前,企业在发展各个时期,对于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应提高重视程度,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遵守规章制度,严格依照规定规范工作行为,认真归类各种档案,并根据职工养老保险所交的费用,详细记录,以便于日后查找与核对,体现出档案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对待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充分意识到档案丢失需承担责任,才能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完善的监管制度,时刻约束和管理自我,工作中依据档案法和管理机制中提出的要求,结合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以及基本信息,整理成文件,而后,统一归档、分类,当需某个档案时,就可快速找到文件,依据资料显示的内容,在规定的日期发放养老金,促使职工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因此,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提高档案的完整性,并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进行。(二)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出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之中,创新了管理模式,在整理档案时,减轻了人力负担,管理人员无需浪费很长时间归档,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灵活操作电脑,登录档案管理软件,查找到各类档案,依据不同的文件、资料、信息、档案,快速分类整理在文件夹中保存的珍贵文档。过去纸质的档案,长时间保存会泛黄,致使上面的字迹不清楚,有时难以快速找到所需的档案,在短时间内无法确定应发放多少养老金。想要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应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高效率归类诸多的档案。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快速查询和检索,找到原始的档案,了解详细的养老金,根据现实的数据信息,发放相应的养老金,体现出采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三)做好档案分类和整理工作。现阶段,企业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之前,要选用工作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确保管理过程中不出现违规现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管理时认真分类,结合不同的档案,保存在不同的文档之中,做到针对性地整理,使各种文件、资料分类保存起来,便于日后查找所需的档案,从根本上避免出现档案找不到的情况。因此,聘用符合岗位要求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要,促使分类和整理工作按照规定进行,做到正确归类,高效整理档案,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办理业务、发放养老金等等。由此可知,档案整理和分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依据档案内容、文件类型合理归档,这样才能提高档案的完整性。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学习了其他国家实施经验的前提下,通过长期摸索,大体上构建起了适合我们国家基本国情的制度架构。同时,在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上也进行了很多改善,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养老基金存在着挪用、挤占等问题
依据我国相关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结余存储运用的是财政专户,并且由社保经办单位进行监管,结余的保险资金应当存在银行或者用于购买国债。然而,由于当前国内养老资金管理制度的影响,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养老基金挤占、挪用等,这些问题都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产生了致命的威胁。依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得出,失业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中违规总额高达192亿元,此中,挪用和挤占资金高达89亿元。在这些违规资金当中,地方政府42.77亿元,占47.67%;社会保险机构38.41亿,占42.82%;劳动部门5.23亿,占5.83%;财政部门3.29亿,占3.67%。这些养老资金绝大多数用在了:建立实体经济、投资房地产项目、基础建设项目、私自存入银行、委托放贷,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管理部门超额提取管理费用,陕西、海南、广东、安徽等地区出现了保险基金管理人员挪用资金的行为,这些违法乱纪的工作人员已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类行为已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增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失败,未能获得基金增值
养老基金是一种长期资金,应当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达到资金增值的目的。然而,由于我们国家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缺乏投资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因此,我们国家明确规定养老基金只允许用于购买国债或者存入银行,禁止将养老资金投入资本市场。我国第一部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于2010年颁布,该办法的实行为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依据该办法的有关规定,允许社会保障资金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企业实施投资。相关资料表明,我们国家已有部分社会保障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并且社会保障理事会以投资者的名义取得了中石化A股3亿股。但是中石化套牢社保资金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其他的资金依然用于购买安全性较高的国债上。显然,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值都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二、政府的监管边界和无效
国外众多国家进入社会保险改革和危机的状况说明:国家过分干预养老基金的管理容易造成政府监管的失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保险出现了私营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国家倡导和推动养老基金、商业人身保险、个人存款养老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展现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间接管理的方式。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并且对政府监管职责的划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监管无效:非市场的无效
当国家单位不能够形成和给与充足信息或国家机构形成和给予该信息的短时间内费用很高,从而激起国家相关单位自身对长期贴现值的喜好时,或其以某种身份而进行活动被其自身内在的目的所指挥时,其本质是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但极有可能造成一种非市场的无效管理,当有关政府机构由于自身的某种目的而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其最后的结果常常是收益的增长。所以,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主体的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管理。
(二)政府监管的边界:政府应当做真正的裁判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本质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政府应当扮演第三方的角色,并且将养老保险资金交由专业性强、独立性强的机构。总而言之,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过程当中政府能够将其监管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养老基金管理当中真正的“裁判员”,这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若不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因政府定位不明确造成的问题。对于养老保险资金的监管,政府机构应当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架构,给予健全的法律环境,在确保大众根本生活的基础上在发挥其再次分配的职能,并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监管机制,而并不是政府机构自己来对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运营,这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机构并不适合资本的运营,并且民间机构拥有更多的优势。
三、提升政府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效率的对策
(一)承担社会保障转制成本责任
在政府负担社会保障转制成本上,集中体现在我们国家社会保险机制从现收现付制度改变为部分累计制度上。在具体到消化转制成本的形式上,能够采用统账结合的方式利用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来消化一些转制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但是完全消化是不可能的,政府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在企业缴纳金额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运用系统内增收节支和系统外投入补充的方式来进行消化转制过程产生的费用。
(二)加强政府监管制度,加快培养专业机构
当前现有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风险评估企业的业务是向信息使用者和各机构提供信息,使这些信息使用者取得更加准确的信息,进而提高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由于当前我们国家中介机构的发展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其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还不够完整,并且与标准的机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国家应当加快培养这类中介机构,同时也要加强对这类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三)选取最佳的管理方式
由于我们国家审慎性监管原则落实的经济和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改革之前应当实施有限的监管方式,也就是说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交由专门的养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全权管理。其监管的内容包含了:资本储蓄目标、投资要求、外部人、市场准入条件等,监管的方法包含了:组织审计、实施检查、现场查看、审计报告和账目、特别审计等,但是随着各种环境的完善,政府应当降低监管的力度,实施审慎性监管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2]梁鸿.家庭储蓄养老平衡模型构造与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1)23-24.
为了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优质高效的服务,应该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进行规范,从而对档案的真实和完整性进行保证,加上对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开展和完善,能够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质量水平。面对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应该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进行适当的改进,利用更高的标准来进行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切实保证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1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加强了对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推行,但是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上不能充分的保证管理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对档案的分类标准进行确定,会出现档案归纳错误的情况,甚至会出现重要档案意识的情况。在档案编制的格式上不够规范,不能保C档案材料纸张在形式和装订等方面的统一,无论是档案的归类还是档案的查阅都较为麻烦。不能对档案的保存和调阅进行规范,不能充分的保证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会造成错误疏漏甚至舞弊的情况。
1.2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不少单位不会进行专门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的配备,还有一些档案室名存实亡,在设备配置上简陋,不能充分的进行防潮、防蛀和防盗等方面的设备,不能对档案管理安全性进行保证,更不用说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了。当前有很多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没有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不能保证快速高效的档案查阅。当前办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面对众多的保险业务量,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就不能很好的保证参保单位和个人对档案的查阅和核对,会降低投保人员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办理的满意度,会影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
1.3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有所不足,面对大量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会受到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造成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较差的稳定性,不少档案管理人员开始转行做其他工作。为了对这种情况进行弥补,通常会招聘一些兼职人员来进行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而这些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更加薄弱,以为属于兼职工作,所以兼职人员不会有时间来对养老保险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和补充,所以不能保证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和归纳等操作过程中的准确性。总体上来说,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充足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所以不能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质量进行保证。
2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相关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确定文件资料的来源形式和查考价值之后,对档案的管理办法、分类方案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制定。在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以及一些与档案相关的法律的参考,保证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内涵进行正确性的认识,对档案的归档、库房管理、档案保密、档案统计以及档案的移交等方面进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确保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保证各类的档案资料能够集中和统一的管理,保证档案管理的任何过程都能够规范的进行,切实有效的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2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建设
要想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建设,加强单位领导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视和支持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通过对财力的投入能够建立完善的档案室、阅档室和办公室,能够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材料的收集、记录等方面设备的购置,能够完善档案的保护设备,切实保证档案保护的“八防”标准。下文中会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虽然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对档案进行扫描记录,但是不少的档案还是需要进行实体档案和数据的保管。
2.3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
应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的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正在不断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纸质材料和证明不断的出现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这些保单合同和证件复印件等资料如果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会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纸质材料会受到众多方面的影响而不能充分的保证其质量,会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此需要加强对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将纸质资料利用扫描设备来转化成数字档案,这些数字档案不但能够方便保存和分类,而且能够利用电子检索目录的制定能够方面管理人员和参保人员的检索和查阅,能够方便及时的对参保人员的账户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得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服务更具有可视化。
2.4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提出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间题日趋严重,保费收缴率1992年为95.7% ,1993年为92.4% ,1994年为90.5% ,1996年为87.0% ,1997年为80.0%,年均下降近3%;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已达414亿元。大量的逃费行为使得基金收人远低于基金给付需求,养老社会保险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制度面临困境。目前国内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动态财务平衡、养老基金投资及转轨成本、空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目的在于实现长期动态财务平衡。而对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
逃费问题使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和缴费率上升,导致个人账户资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加重了养老保险承担的转轨成本债务和制度营运风险。因此,逃费是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约转轨成本、空账及基金投资等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长期动态财务平衡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逃费发生的方式、原因,寻求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的对策。
二、养老社会保险逃费方式
我国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单位有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职工和按新劳动合同法招收的职工,都享有养老社会保险权益。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而且企业为职工代缴的部分多于职工缴纳的比例。因此,有些公司为了逃避责任,采取各种方式逃费:
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数量。不给职工缴费,或想方设法少缴费,或借故延迟缴费。变相减少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违规截留应缴保费。减少职工,规避养老社会保险计划。
养老社会保险的逃费行为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导致缴费者和不缴费者之间在有效费率上的不平等,以及相同职工间收人分配上的不平等;降低了养老保险通过社会收人再分配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它导致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不断提高,并高于实际应有的费率;逃费和欠费行为扭曲了劳动市场的运行规律,增加了福利成本;企业和职工为了躲避缴费向地下经济和非正规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增长,同时减少了课税基础,这种畸形劳动市场的发展又会助长逃费行为。此外,隐瞒收人或少报收人逃避缴费使得真实工资的缴费基数过低。
三、养老社会保险逃费发生的原因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比例的12%激纳,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按工资比例的8%缴纳,二者共同构成企业职工的基本社会养老金。国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并承担着制度风险。在这种制度下,公司和职工都面临着逃费的激励。
(一)企业面临的制度约束及逃费激励。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且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营业费外列支。因此,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雇主的利润,雇主有逃费的激励。而一且逃费被社会劳动部门发觉,就会遭受惩罚,因此,企业逃费面临较大的惩罚成本。在风险和激励的双重约束下,仍有大量企业选择逃费,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制度设计欠公平;缴费率高;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养老负担沉重,负担不起缴费义务;企业故意逃费,规避义务。
(二)企业职工面临的制度约束和逃费激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职工缴费由企业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代缴。因此,职工个人逃费必须与雇主合谋。职工个人逃费不受制度约束,只会增加养老风险。 1、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益小于缴费成本,职工与企业都有逃费的意愿。
2、企业从职工工资中扣除了养老保险费,没有缴纳或娜作他用,职工不知情。
3、企业不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害怕失去工作,不敢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反映。
此外,社会养老保险的逃费行为与管理机构的约束松懈有很大的关系。
四、减少养老社会保险逃费的对策
1、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降低养老社会保险欺费率。在养老社会保险遵缴率较低的国家,缴费率通常是很高的,较高的缴费率给收人很低的职工或有意加人保障计划的职工设置了一个障碍。因此,降低根据工资总额设定的养老保险费率,就很有可能提高遵缴率。缴费率是否太高可以根据它给劳动力供应和职工储蓄决策造成的扭曲程度来判断,而职工的缴费对其未来收益的影响可作为扭曲程度的判断依据(Burkhauser&Turner,1985)。逃费的激励可能来自于其他缴费项目,如职工可能由于当前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高于养老保险而逃费,因此把这两种缴费联系起来可能有助于减少逃费。政府给低收人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缴费资助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养老保险,降低逃费率,同时可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虽然在试图覆盖所有劳动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逃费率都非常高,但国家可对企业加人国家养老保险计划限定一个最小规模,要求最小规模以上的企业其雇主和职工加人计划。并配合其他条件,如职工工作量少于一个最小工作时间限额或每年收人低于某一最小限额,可以不加人计划。
2、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去识别逃费和强制缴费。实行有效报告管理,要求企业缴费时同时报告缴费的职工名单,并要求雇主每年一次向职工汇报从其工资扣除并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总额。强制缴费在地方水平上一般是低效率的,在全国基础上的组织收费更能达到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集中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和其他税收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遵缴率。因此,可通过设立独立的收缴和执行机构,使之执行专业化管理职能。同时应使养老保险机构与税收机构工作分离,否则很难相信政府不会挪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整保存缴费记录,实现个人缴费和纳税信息共享,可降低逃费率。
3、正确的引导,强行征费和惩罚。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征缴逃费或惩罚逃费行为,对遵缴行为进行正确激励也很重要有效。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公众对国家提供最后财政担保的社会保险期望值和信任度都较高,如果政府公务员在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缴纳保费,养老社会保险财政和遵缴努力的可信度就会得到提高。对不同规模公司的缴费频率分别要求,小公司可要求按季度缴费,大公司按月缴;对缴费积极性不同的企业也可区别对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企业要求按季度缴费,经常拖欠费用的可要求按月缴纳,这样可以降低执行成本。
一、概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也是目前世界上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伴随的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在持续加快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已经步入了超老龄社会,这也充分预示了老龄化将会是一个全球现象。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金去进行投资,让资金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显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因此合理的投资方式在老龄金融下就尤为重要。而多元化投资具有分开投资、组合投资、分头出击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使之能够在较小的风险下获得较大的收益。如果运用得当,对整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提高。
二、我国人口结构及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一)人口结构现状。
当前,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在逐步的全球化,而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现状也已经较为严重了。对此,国家也了“二胎政策”来缓解,但是在短时间来看,效果是不会太明显的。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从2007年的10,636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15,003万人,这期间,65岁及以上的人口都在不断地持续增长中。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状
1、投资渠道过窄,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没有合理的配置资源,资产过于集中。长此以往,不仅基金增值保值的目标难以达到,而且还会使养老基金的偿付能力受到质疑,资金安全性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权责不清。我国是国家管制型的基金运作,主要依靠的是政府部门的经营,以致于权力和责任难以分清,从而引发出基金运用过程中欺骗、侵吞、挪用及滥用资金的现象。3、国家管理体制的分散化削弱了社保基金的统一管理。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实行的是区域性分级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是处于三级地方(省、市、县)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但是三方责、权、利职责不清,缺乏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制约机制,社保基金被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过窄,收益率较低。“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针是“安全至上,控制风险,审慎投资”,主要选择流动性较好、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但是,低风险带来的是低收益。2、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灵活性较弱。“全国社保基金”实行集中管理,重点在于对投资进行严格限制,也可及时规避风险。这种集中管理方式将“全国社保基金”保护在政府营造的市场“温室”里,而却没有引导和参与金融市场的“自由”,使其投资灵活性大打折扣。3、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合理有效的避险工具。我国投资的领域和规模在不断延伸,伴随而来的投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凸显出来的是管理过程中基金缺口日益扩大、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问题。并且投资管理状况也是苦不堪言,如部分资金被挪用、投资收回期限长等一些问题也加大了投资的风险。4、不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的逐年累加,有钱的地方就会有事情。于是违规私自挪用基金、使用不当等现象开始频繁出现,这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和政府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二)基本养老保险金现行投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1、转制和人口老龄化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下,老人是可以享受领取养老金的服务,而没有缴费义务的;中人是指在新制度建立前没有缴费义务,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却可以享受养老金服务的人。因此,产生的养老金收支缺口,便直接造成养老金的隐性债务负担,加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收支缺口只会越来越严重。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不高。养老保险基金关注的重点是安全性和流动性,因此有关部门对基金的投资采取审慎的态度,导致收益率处于一个相对低下的水平,是用牺牲市场效率的代价来达到安全性原则的。3、投资管理模式选择不当,违规投资严重。基本养老保险金是由社会保险机构直接来进行的投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管理、运营、监管多重职责,这为经办机构提供了在制度之外任意使用基金的便利,也将直接给基金的安全产生威胁,难以保证投资效益。4、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层出不穷。养老保险结余资金大部分分散于各省(市)政府,国家也没有统一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渠道,所以各个部门既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经营,又负责实施和监督,从而造成保险金被大量挪用和浪费现象频繁出现。5、不健全的养老保险金财务管理制度。养老保险金实施社会统筹以来,一直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财政制度,具体经办机构只能执行由部门下发的财政制度,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执行中容易出现基金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四、福建省诏安县案例分析
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福建省2016年末的总人口为3,874万人,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中福建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87%。福建省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享受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相关优惠政策。政经观察人士表示,为了国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必须走向海洋。这说明了福建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福建省是国家经济政策重点发展的省份。为了研究我国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进行调查分析,以点带面说明老龄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样本分析。
诏安县是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空巢现象比较严重,能够比较接近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手机问卷调查。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热门软件发放问卷。主要针对的是中老年龄层,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人。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70份,回收率达70%。
(二)调查分析。
样本数据中有50%的人表示对老龄金融一点也不了解,54.29%的人表示对金钱的保值增值没有涉及,52.86%的人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投资,48.57%的人表示如果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会用多元化投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1、基于多元化投资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内容(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低。样本数据中,有97.67%的人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过窄和收益率较低,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方式较为死板和灵活性较弱,90.7%的人认为社保基金有关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及缺乏避险工具。可以明显看到认为投资过程中不存在此类问题的人仅占极少数。这也从宏观上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无论是从投资渠道、投资管理方式还是风险管理水平都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大家都认为在这三个方面可以改进的还有很多。至于如何改进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的。比如,可以对专业投资人员进行更深层的专业技能培训等。(2)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效率低下。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83.7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被给予合理的投资管理模式,同时存在着违规投资的情况。数据明显对比可得出投资渠道、管理方式是存在问题的。大众对政府手中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去向是忧心忡忡的。显然,当下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管理模式是不尽如人意的。以点带面说明政府还是应该在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再加大力度,杜绝违规投资的情况,也应该拓宽资金的投资渠道。(3)各类机制和制度不规范。样本数据中有93.02%的人认为社保基金在运行中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不规范的,95.35%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因制度的转制而引发的资金缺口问题严重,76.74%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是存在被挤占、挪用的问题,93.02%的人认为基本养老保险金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显然看出大众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各类机制和制度的信任度是极度匮乏的。是什么原因造就的呢?就是因为屡出不穷的基本养老保险金被挤占、挪用问题,还有资金缺口问题。也说明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对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机制进行深度的完善,建立一套健全的、适用于全国的财务管理制度。2、地区性问题与全国性问题的共性和特性。从问卷调查分析内容中可知,前文中所提出的“我国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是存在的。两者的关系是地区性问题被包含于全国性问题。由于问卷调查所选取的地区为福建省重点扶贫县名单中之一,老年人的一些思想会比较根深蒂固,比如:养儿防老。因此,一些老年人对于老龄金融中的投资表示不太理解。但是,时代在进步,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科技的进步,老年人也能够从网络上了解有关于老龄金融的相关信息。时间会慢慢地消除老人们的小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老年人投身于多元化投资事业。
(三)问卷调查分析结论。
此次问卷以福建省诏安县为例,调查统计了养老金融背景下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制度、机制及收益率等几个方面,发现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方面的问题,比如投资渠道、管理模式选择不当以及投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等;二是政府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健全的制度和不规范的机制、转制引发的资金缺口、养老保险金被挤占和挪用等。而福建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省份,揭示出我国养老金融体制下多元化投资的冰山一角,对全国养老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1、国家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首先,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把握住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及时做出与之对应的政策与措施。例如,为了警惕人口进一步老化,也为了兼顾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国家推行的“二胎政策”;其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或医疗保险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权利有合理、合法的保障;最后,探索建立“家庭-社区”结合的社会养老模式。2、充分发挥老年劳动力。比如,在老年人身强体壮的基础上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鼓励老年人就业;积极发展老年产业,完善老年服务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在老年人产品这一方面投入研究,使其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又促使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二)解决养老保险金风险的对策
1、弹性推迟退休年龄,降低统筹养老金支付压力。解决因转制而带来的资金收支缺口问题,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2、开辟多元化投资方式,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多元化投资是利用多种投资工具,进行科学的组合、合理的资源配置而得到最佳的投资组合。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更是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3、多支柱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世界银行大力倡导的“养老保障改革最佳方案”,三支柱模式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保证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4、加强社会保障的督查。缴费者缴费积极性较差,政府与缴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缴费者可能出现逃缴的现象。对此,加大缴费者逃缴的成本,进而督促缴费者依法缴费。5、开展积极老龄化政策。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口是亟待投资和开发的第三方资源。政府为老龄人口制定合理的政策也是能够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的。
2009年6月,国务院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提出今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随后在8月份召开的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由国家财政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并由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以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目标。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需要将基金投资管理作为制度建设重要任务的新阶段。因此需要在研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以投资国债为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政策和办法,促进资本的形成和政府责任的延伸,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可以说是彻底改写了我国几千年农民养老的历史传统,普惠式新农保的推出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首先,与传统农保倡导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理念不同,新农保试点提出了”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这意味着新农保制度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了当前中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对家庭保障方式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央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强调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的重要责任,这是新农保最大的亮点。尽管目前农民基础养老金的标准还比较低,但在很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这笔养老金对一个老年人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这笔支出也在中央财政承受范围内,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再次,新农保筹资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政府补助来形成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较大相适应,新农保坚持自愿原则,农民根据家庭条件、个人判断来决定是否参加:缴费数额、支付标准都有弹性,缴费标准划分为多个档次,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同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向上或向下增设缴费标准,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应以城郊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地可选择城镇化进程较快、地方财政状况较好、政府和集体经济有能力对农民参保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的大中城市率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具备条件的其他地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累经验,也为完善城镇养老保险、促进城乡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转换、融合提供实践经验。
最后,与传统农保基金集权管理方式不同,新农保试点吸收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保基金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引言
当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地改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较大不足,制约了养老保险基金效用的有效发挥,因此,全面分析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养老保险基金概述
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称为退休基金,是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员工在工作一定年限之后退休自雇主所获得之给付。能够采用定期给付或者一次给付的方式。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专用基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性。实行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确保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政策。社会成员均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对象,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给付、筹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不论在具体实施环节还是在管理过程中均体现了政府或者社会行为。
其次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个人账户预筹,通过储备的方式在未来养老时可以使用。
第三,养老保险基金的互。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劳动者养老风险,实现社会互助。
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是养老保险基金从最初的收缴到最终的支付过程中,因为其中涉及到的管理环节较多,管理效率较低、管理主体较多、管理层次较低等方面因素影响而出现的风险。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主要表现在基金管理不能实现预定目标,无法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当前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当前养老保险基金已经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统账结合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养老保险基金中所含的隐形契约被废除,传统的职工投入到收益的模式被打破,导致很多老人账户出现了资金积累为零的情况,从而使这部分由隐性契约所形成的隐性负债显性化。政府打算由现收现付融资的社会统筹资金来偿还隐性债务,其收入主要来自企业缴费。此外,在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时,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资金管理方式是混账管理,那么若社会统筹缴费小于离退休职工所需要领导的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基金就会被直接挪用,那么结果不但使企业和在职职工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支付和在职职工自己未来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的双重任务,还导致在职职工按照全新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缴纳的个人账户由于被挪用而出现了“空账”的情况。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住到2016年底,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出现“空账”的数额已经超过了九千亿元,并且表现出较快地增长态势。随着“空账”数额的不断积累,将会给养老保险基金带来较大的风险,还会直接影响到当前参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基金的积极性。
2.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手段较为薄弱
现阶段,国内养老保险基金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国务院下发的相关条例和文件是其主要参考标准。从当前国内养老保险基金发展需要来分析,养老保险基金总体法律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养老保险基金法律制度并未形成统一的规定,适用范围较为有限,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覆盖面积较小,养老保险基金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对于养老保险基金具体实行过程中也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进行参考,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在实行过程中法律责任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效力较低。由于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出现了较多不透明的管理机制,暗箱操作、资金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而养老保险基金如何运行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本常识,对于其全面了解公众有着不可争议的权利,这也可以增强公众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监督,从而增强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效力。
3.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依据较为欠缺,不能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国内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时,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督总体较为分散,很多社会保障监督机构在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很多问题仍旧没有完善的法律进行参考,对于出现的骗取、冒领、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行为相关的制裁措施也不够给力。在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劳动保证部门、审计部门、财政监督部门并没有形成合力,多头监督、各自为政的情况普遍存在,降低了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协调效果。这样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还增多了被查企业的实际工作量。此外,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的上下级在信息共享方面不够完善,风险管理协调性较差的问题普遍存在。例如:在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进行行政监督时,若财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并没有形成合力,那么对于财政账户的实际操控情况较难完全掌握。
4.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所用技术手段结合程度较低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养老保险 关系转移
一、引言
当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难题,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最大效率,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仍然至关重要。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来看,养老保险金必须具有便携性、养老保险关系也应具有灵活性、养老资产产权具有明晰性。
但是,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大量的公共眭流失问题。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主要困境
1.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区域经济确实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损害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然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构建养老保险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造就了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制度不完善,其关系转移会带来资金积累较多的地区调剂到资金缺乏的地区,也就是说富裕地区社会保险支出和人均支出都会相应下降,那么富裕地区从利益最大化考虑,当然会阻扰这项政策的实施,并且制定出一些限制政策,从而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2.养老保险统筹缺陷。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是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其中之一,更是阻碍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的源泉。随着我国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国家加快了对养老保险统筹的建立。尽管我国养老保险统筹从县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可是难以达到完善的全国统筹制度,这样将带来一系列因为统筹不到位引发的难题,养老保险转移难就是其中之一。
3.养老保险财政制度缺陷。我国长期实行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各地统筹区独立核算的养老保险基金、保持基金的收支平衡、养老金的发放。当养老金出现入不敷时,各地政府要予以承担。这种财政体制下,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就意味着资金的流失,然而其资金缺口却全由当地政府负担,这就损害了局部地区的利益。也就是说,转出地就是为了把责任转嫁于转入地,而转入地就意味着将来要承担责任。现行政策本身就有缺陷,难以调解这种利益关系。基于此,各地政府为了维护地方利益,规避社会保险责任,抑制异地劳动者将养老保险关系流入本地,颁布了很多限制政策,这样必然阻碍了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
4.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现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也存在差距,再加上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过低,各地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和操作办法的差异,管理水平低等因素,从而加剧了养老保险转移的难度。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对策
1.加快实现全国统筹的步伐。由于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一是采取“分段计算”养老保险计发方式。使得参保人养老保险金在跨统筹区和任何时间段都能被认可使用,不存在地域差距带来的影响。
二是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由于我国目前养老保障制度的抚养比差异度和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均较大,通过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可以改善这两项指标,减轻了中央财政压力,同时利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来看,通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就相当于对社会不同群体提供了养老保障,实现了社会公平乖口社会稳定。三是发展我国区域经济,逐步缩小各地差距。通过这几十年来的发展进程,从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来看,仍然是东部位居首位、中部居中、西部最低,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应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同时采取资源补偿制度,合理对中西部地区因环境保护而带来经济影响的补偿,确保资源合理利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2.推进多渠道筹资方式。在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缺口和个人账户“空账”条件下,尽管中央采取相应措施,但是资金需求量较大,为确保参保人养老金按时足额给付,需充实个人账户,各级政府相应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补偿。但是仅仅靠政府补助是不够的,应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中央还应探索其他途径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量,如发行“认可债券”的特种长期国债、发行养老保险彩票、吸收国内外捐赠、社会上筹集等等方式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紧张问题,相当于解决了各地区的压力,从而避免地方因利益冲突而带来养老保险转移难的问题。
3.完善资本市场与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于年颁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社保基金可以入市,但需要科学专业化管理与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为前提保障。因此,只有建立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才能保障养老基金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基于此,有以下建议:首先,加快完善资本市场,使得养老保险基金能尽快进入股市筹资;其次,选择专业化强的基金管理机构去管理养老基金,以及对这些机构进行有效培育;再次,对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进行严格监督,避免舞弊现象;最后,基金管理机构应将传统投资工具和新的金融工具相结合,有效规避基金投资风险。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仅充实我国养老保险资金,还减轻了各地区偿还隐形债务压力,平衡了各统筹区域利益,使得劳动者合理流动下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顺畅,以体现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与结果上的均等。
4.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由于户籍制度仍然执行着分割城乡居民的职能,劳动力流动、人口迁移仍存在制度性障碍。这也阻碍了劳动者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住房、社会保障和子女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他们被排斥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外。为此,应推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保证全国范围内户籍转移无限制,实现劳动力的自由转移。理想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是在实现了全国统筹的基础上,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会因为出生地点、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而改变运行规则,以确保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
5.推动网络信息建设。随着世界经济的推进,目前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领域时代。我国虽然也进行了改革,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其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从而阻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我国应该搭建养老保险转移信息平台,通过IT 技术建立一个全国性高度统一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处理参保人所有社会保障业务。首先,加强信息化机构的组织与建设。确实做到各级社保机构能够共享和使用养老保险数据信息,以及基础设施,保障了养老保险信息使用与互补;其次,设计合理的业务程序适应网上办公。网上办公必然要求有一个规范、明晰、流畅的业务程序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在1986年以后,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992年,民政部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定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针,即“旧农保”。旧农保在方案设计上从我国农村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时的国情,但方案实施以来,开展并不理想,很多地方陷入停滞状态。随着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养老问题特别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比重农民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工作在试点初期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展开。但是,随着新农保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农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的解决将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归纳新农保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推进新农保的持续发展。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根据国发〔2009〕32号《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为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整理如表1。
二、影响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