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7 14:47: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篇1

1引言

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当中,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最重要衡量指标,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概念是一个较为宽松的概念,包括众多的子学科。如: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无线电技术等。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因此,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这也是导致当前阶段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2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起步较晚,没有抓住发展的机遇,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存在。当前阶段我国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人才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我国不断发展之后,我国各大院校都先后设立了相关的专业。但是大部分的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都只能从事低端的技术维修工作,而不能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而现阶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文/杨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被广泛的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去,逐渐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阶段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但是人们在使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本文当中,笔者分析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发展与使用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在未来的发展状况。

2.2产业环境问题

当前阶段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在产业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环境问题。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因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需求,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当前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整个产业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恶化,一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第二,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例如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中的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在新技术保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2.3结构问题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结构是推动电子技术更新的内部动力,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虽然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是政府在“铺摊子”的同时忽视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使得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

3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在理论方面经历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两个阶段,我国现在已经全面进入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阶段,即将计入光电子阶段。许多科学家曾经预言21世纪是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的世纪。光子可以作为一种能量与信息的载体,同时逐渐形成了信息光子学与电子学,并且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时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3.2计算机技术向智能化发展

计算机技术也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技术概念,其中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等多种不同的技术形式。当前阶段关于计算机硬件的技术已经较为发达,但是在只能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便利性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智能化设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总体来看,我们西方发达国家在智能化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谷歌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基本完善并能够投入使用。根据谷歌的相关实验数据表明,谷歌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安全行驶了500万公里。

作者:杨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97-198.

[2]李兆铭.论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J].黑龙江科学,2013(12):257.

篇2

1 新时期电子科学技术的研究内容

1.1 电子科学技术的概述

新时期的电子科学技术包括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几个不同的部分。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科技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很多学院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而且还对专业进行了细分,划分了不同的方向,比如电子信息技术、图像技术、通讯技术等,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专业。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仍然非常大。

对于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而言,其所关系到的内容包括了以下这些:

(1)电子本身的运用规律,也就是电子自身的发展规律;

(2)电子设备里的电磁场等;

(3)光电子材料、电子线路等。

以上全是关于电子科学技术的内容。不仅如此,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其研究的重c是电子技术方面的运用。要想使得电子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就必须要研究清楚每一个方面,掌握电子科学技术的要领。

1.2 电子科学技术的状况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生以后,计算机诞生和出现了,其使得电子技术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机械、制造业、武器等领域的技术均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因此人们生活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家用电器,比如计算机、电冰箱等等。但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电子产业的发展速度也非常慢。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材料业均得到了一定的进步,而且还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速度。

2 新时期电子科学技术

2.1 信息通信网络领域的应用

在信息网络通信领域里,电子信息技术一般是通过信息网络里的数据进行传递,然后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来设计数据传递终端设备。信息网络通信领域的作用是促进信息的传递,信息网络一般需要通过网络来进行支持。操作和运行的时候,通讯网络里很多都是借助电子设备来对信息进行一定的传递。根据这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电子科学技术在网络信息通信里的应用非常多,举个例子,平时生活中用的POS机、座机、手机等,都需要对信息传递。在传递中产生的问题,基本上都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

2.2 “互联网+”领域的应用

如今的社会,网络已经普及,不管是工作和学习,都需要利用网络。如果没有网络,社会的发展将会非常滞后。当前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也属于互联网+各行各业的布局。也就是说,不管哪个行业和领域,都必须要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电子设备和相关的技术,来实现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这样说,“互联网+”的现状使得传统行业的限制得到了突破,也使得更多的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也因此,其对于行业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

2.3 工业产业领域的应用

在如今的工业生产中,很多都采用了大型设备来进行操作。同时,也采用电子科学技术来改变了过去手工操作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尤其是在工业控制领域这方面,比如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等,都和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联系,极大的满足了生产的需要。此外,为了更好地达到自动化的生产要求,很多生产企业还引进了先进的电子控制信息技术。这些相关的技术都是通过电子技术里的电子电路、微处理器技术而开发出来的。所以,工业设备的生产技术的重点也就是电子科学技术。

2.4 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

在其他领域当中,电子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对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但是在汽车电子领域当中,其最重要的技术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来对汽车的发电机来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和操作。汽车电子信息系统里有很多的网络传感结构,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所有的网络传感器都需要借助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提供发动机相应的数据,再借助一定的处理来获得相应的结果。此外,还有中央喷射器等一系列的部件,其可以完成不同的指令。这就是汽车领域里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促使汽车变得更加先进、智能。

2.5 军事领域的应用

我国的海岸线超过了18000公里,国防政策是战略防御,采用电子水声工程能够促进海上的防御和维护。电子水雷属于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将电子技术和传统水雷技术结合,并且放在水中。可以起到封锁海区航道,抵御等一系列的作用。除此之外,其也可以对敌军的行动进行阻止。而水雷引信则是将电子技术和引信技术进行结合的一种技术,作用是对舰船进行判断和分析。如今,在舰船上多采用了隐身和降噪的技术,使得舰船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这对于军事方面的防御和打击,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电子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广泛应用电子科学技术。网络系统的产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环境,使得网络中的信息可以共享和传递。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信息,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因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使得基于网络的应用也开始渐渐的发展起来,产生了不同的信息解决方案。但是,建立在电子科学技术中的各种应用,最大的制约问题便是安全性。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开放性和不能进行追溯的特点也导致安全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

4 总结与体会

电子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导致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必须促进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子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才能使其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霍翔.探讨电子科学技术中的半导体材料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0):145-145.

[2]谢健君.现代科技馆展品设计与电子科学技术[J].科技传播,2015(03):166-168.

[3]李悦丽,张汉华,黎向阳.“电路”课程教学中的实例教学法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3(02):54-56.

[4]刘晓玲.关于刑事电子科学技术痕迹检验的探究[J].通讯世界,2014(11):244-244.

篇3

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生产力的范围内得到阐述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的提出,这种叙述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然而,随着韦伯、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技术与科学》一书的出版,现代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意识形态功能被揭示出来了。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即生产力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对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其一,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过度的诠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把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作用归结为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甚至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技术决定论"。然而海德格尔在《技术之追回》中区分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断言现代技术不再是革命的因素,甚至不再是中性的因素,而是负面的因素。既然现代技术的革命功能受到质疑,也就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建立新的叙述体系来回应这个问题。

其二,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科学(技术)并不属于意识形态的范围,这一点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甚至连阿尔都塞也把理论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尖锐地对立起来。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既然已经蜕变为意识形态,那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的负面作出叙述。此外,晚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理论也暗示我们,由于我们把科学(技术)作为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导致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泛滥。事实上,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系中谈论的"世界"并不是原初的生活世界,而是伽利略以来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眼光叙述出来的另一个"世界"。显然,要使历史唯物主义脱离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也必须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叙述体系。

其三,在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中,基本命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的基本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然而,从属这一生产方式的生产者又都是有社会意识的,也就是说,社会意识渗透到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中。实际上,生产者既是社会存在的担当者,又是社会意识的担当者,正如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一样。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启示我们,应当避免用机械的,非此即彼的方式来叙述这一基本命题,即不要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抽象地对立起来。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47-03

21世纪化学科学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化学科学所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更加严重,在化学研究以及化学教育的现实中关于化学科学伦理道德的探究对化学相关工作越来越重要。化学的发展只有借助于化学科学伦理准则的规范和化学工作者道德责任的担当,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化学的社会课题

现代化学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另一方面,空气、水体以及土壤污染的现实警示着人们对现代化学科学技术的实践进行反思。我们检讨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因素,减少、克服、预防化学科学技术实践中负面效应,使化学科学技术实践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1]。

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

1.科学和技术的理解。有学者主张科学无,技术应慎重,技术造成的后果不应归结于科学探索;科学只有认知价值,而技术则是负荷功利价值。有人认为,科学研究活动正在经历着由个人的事业向社会的事业转变过程,一项研究成果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利害,以及如何兴其利避其害,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应用才能被不断认识[2]。

2.伦理和道德的辨析。“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长期处于模糊状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迷茫困惑却日益来源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面临愈来愈多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应用等社会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将两者区别使用。当代伦理蕴含着理性、规则、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蕴含着更多具体、行动、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为了更突出表达伦理的社会性、客观性之特质,亦表达为“社会伦理”;与之对应,道德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亦表达为“个体道德”。个体道德以崇高与神圣为主旨,社会伦理却以公正为主旨[3,4]。

3.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产生了很多社会道德问题。一些科学成果被滥用,给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科学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发表以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频频发生,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探究自然、宇宙及生命秘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人们不停地追求新的发现,从而又可能给自然和社会带来新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重视科学活动的伦理规范,注意技术应用的负面影响,加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5,6]。科学伦理是人类科学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关系及其调节,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发展、应用的伦理评价与规范,科学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伦理冲突及调节,以及科研人员在科学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这三个方面[7]。科学伦理可以理解为是专门针对科学家及技术专家而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探讨了科学家作为个人应当担负的道德责任,也可以将其解释为是把通常的道德标准应用于科学中某些出现了问题的理论与领域,特别是科学中的应用范围、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科学的组织与机构等[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是指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们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人员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是科技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科技工作者需提高对新时代科学伦理的本质的认识,避免狭隘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使伦理认知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对知识不断追求,对技术不断创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9]。

三、化学伦理和化学家道德

化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化学在解决粮食问题、战胜疾病、解决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新材料和发展新技术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发展至今也带来了生态危机。如“滴滴涕”最初被认为是很好的杀虫剂,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后来才发现对环境有害。另一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品的危害,但却没能进行很好的控制,给社会也带来了危害,如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事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未来从能源到材料、从日用品到医药、从生命过程到宇宙演化等,都将更紧密地依赖于化学。因此,化学家不但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要担负保护世界的责任[10]。将来化学科学技术成果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同时与人类伦理道德之间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代化学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探讨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确定当代化学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所要遵循的原则,找出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正确路径。当代化学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经济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伦理道德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1]。化学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合理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指导和规范。当代化学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对社会发展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需要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让当代化学成果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四、化学的伦理道德教育

(一)化学伦理道德

化学伦理道德,是指化学工作者在从事化学科学技术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化学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二)化学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在创新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主要是年轻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应立足于树立科学技术是工具,科学技术应受人的主宰而造福于人类,人不应该受科学技术的控制而贻害人类的理念。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要求科学家的简历里有伦理培训经历。伦理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开发学生的印证分析伦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具体问题交替展示主体面对的问题以及主体采取的决策对人类或环境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12]。当前,国内集中于研究和教育的宏观层面,将科学伦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还较为薄弱,科学伦理研究有必要深入到更具体的研究领域,提高其实用性。伦理教育不仅要包含生物伦理学,而且要扩展到所有的科学和专业教育中[13-15]。在科学技术伦理的分支中,与人的生活生产、生命生态息息相关的化学相关问题都是最受关注的宏观对策。化学工作者的培养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的化学科学技术教育,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道德教育,使其崇尚化学敬业精神,让其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加自觉地规避化学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对化学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这些是解决未来的化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化学科技伦理教育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对化学科技伦理教育给予专门关注,伦理教育往往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这使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如果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对科技伦理不甚了解,对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后可能带来何种社会伦理风险一无所知,将来工作中面临各种复杂的化学科技伦理问题,就会不知所措,相应的化学技术事故和应用中的不良后果也就难免发生。因此,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必须通过专业教育的途径加以强化或解决[16,17]。

(三)化学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开展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需要使学生具备识别、分析和解决化学科技伦理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其化学科学精神和促进学生化学职业道德的养成,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和正确处理化学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能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化学科学行为[18,19]。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内容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化学武器。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是非常不人道行为,会严重的伤害战争所在地区人员的健康安全,也是对全人类伦理道德底线的挑战。为自身的利益而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的做法是卑鄙的,是对人类的伦理的无情践踏和蹂躏。科学家与人民应一道反对战争,反对科学成果滥用于损害生命的行为。

2.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有害物质在农作物或水中聚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到人体健康。近代工业使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使得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学伦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面临着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问题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科学的伦理问题以及科学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全球环境变化带来了伦理挑战,理解这些伦理挑战需要一个批判的、前瞻的框架。环境挑战通常被解读为要付出的代价和要探索的技术,而忽略了它作为做出严肃道德诺言的机会和它带来的共同利益。

3.化学品的使用不当。兴奋剂的使用有悖于体育运动的道德和伦理基础,也不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人类利用药物增强需要综合考虑人身的健康与安全、人的自主与尊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未来人的权益,综合考虑现行的伦理和法律因素[20]。麻醉剂可以用来做外科手术也可用来谋财害命。食品添加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等。食品离不开适量的添加剂,但不能滥用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所产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和伦理问题,都是由人追求经济利益所引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自觉地维护共有的公共健康安全。

4.纳米科技。纳米等高新技术技术迅猛发展,既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可能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一方面,人们对纳米技术的经济前景充满了期待,科技界和企业界更是寄希望于纳米技术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的革命;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未知的纳米新技术的恐惧与日俱增,包括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纳米技术的利益与风险的公平分配、纳米生物技术对人的隐私和自的挑战、纳米计算机的自我复制可能毁灭世界的问题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涉及伦理道德层面越来越复杂,已经从科学技术共同体拓展到社会、文化、人与自然之间等各个新的领域。有更多领域的伦理问题需要研究,有许多道德亟待人们做出抉择。科学界日渐意识到,在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应主动担当起日益增长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相应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化的加深,科学和技术高度融合,社会公共行为伦理和个人道德的理解愈来愈清晰,科学技术行为的伦理规范日益完善。化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需要研究制定化学特点的行业伦理规则。同时,加强化学技能型大学生人才的科技伦理教育,能够促进化学工作者未来能自觉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地探索化学科学的奥秘,不断创新化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达到化学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雯.科技风险、灾难与负面效应的实证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2]金吾伦.百年科学伦理的演进与当前的论争[J].求是,2003,(22).

[3]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尧新瑜.“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J].伦理学研究,2006,24(4).

[5]谈际尊.“科学伦理”研究范式的转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2).

[6]李文潮,王国豫.共同应对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7]刘国云.中外科学伦理发展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2).

[8]李文潮.高科技中的科学伦理问题[J].哲学研究,2005,(10).

[9]路甬祥.关于科学伦理道德的思考[DB/OL]..2013-10-8.

[13]徐祥运.科学技术伦理教育的困境与途径[N].学习时报,2011-11-14(007).

[14]李祖超,魏海勇.中美工程伦理教育比较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15]陈爱华.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

[16]王前.在理工科大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

[17]果秀敏,牛延锋.简论加强化学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J].化学教育,2007,(7).

[18]本刊编辑部.践行科学理念承担社会责任――两院院士观点摘编[J].民主与科学,2007,(2).

篇5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2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130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要逐渐走上创新型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在对之前我国学者就政府对自然科学的管理中,我国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以科研活动为主要出发点,从而扩展到科学管理的探讨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有一定偏差的,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对科学技术管理过于狭隘的看法,难以全面地进行认识。就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极大的推动力来看,我们需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宏观角度去看待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第一,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对其有高度的重视;第二,政府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当下对科学技术关系的问题,例如管理的内容应该有所拓宽,管理的方式应该改变为服务型的管理,将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管理,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政府自然科学管理

2.1 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就是对社会公共事物、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行为。公共管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成员范围内对社会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是一项公共性的活动,社会性的事务。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社会公共组织或是其他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管理,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对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具有社会型、动态性、层次性三个特点。

2.2 公共管理方面就政府对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的理解

在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必须改革管理方式,从原先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使得政府的管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从而提高我的综合国力,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转型。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军事、国防实力,加强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我国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社会文明建设、农业建设、工业建设、国防建设、教育事业建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政府对其管理就越具有难度。政府作为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使得科学技术的贡献向经济、文化、国防的方面发展,所以正确引导科学技术的功能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

3 正确理性定位政府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管理

3.1 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对科学技术管理的平衡

在我国的国情下,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和私人企业,因此政府在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时,需要找准正确的切入点才能促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自然科学技术进行管理时,我们需要就科技本身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私人性;另一类为公共产品型。公共产品型的自然科技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投入时间和研究成本较大,取得的收益较少,并且进行的研究规模也较私人的要大,所以公共产品型的科学技术是由公共资源投资而产生的,对于这一类科技产品政府就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保证管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对于私人性的科学技术产品,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收益,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类科学技术产品中大多包含专利性产品,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一定保护。因为不同科学技术研究的特点、目的不同,所以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能一刀切。在管理中,必须要政府、市场两只手结合,对各自管理范围、内容、方式做出明确的划分。政府在管理中要做到不错位、不超位,对于政府可管可不管的方面就交由市场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活力,使得科学技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发展,从而促进其进步。

3.2 充分理解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

就我国之前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来看,其地位主要被看作是类似于医疗卫生或者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地位,把科学技术管理归纳到社会事业管理范围内。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科研时间不断缩短,与其相关的利益链接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科学技术不如原先的纯粹,难以和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推动力,加快了社会财富积累的过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政府需要对其加强管理。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其研究范围,其在经济、工业、农业、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机制,这种发展机制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定挑战,所以我们在改革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中,必须对科学技术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政府需要在宏观经济、财政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改变原先单一的管理方式。在政府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从产业、社会方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3.3 确定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在之前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主要是将其归纳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认为其和这些公共事物可以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管理被纳入社会事业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周期逐渐缩短,其利益相关者也逐渐扩大,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之间的影响度和融合度也越碓礁摺H缃瘢科学技术已经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这些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不仅仅为这些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还促进了管理方式的改变和革新,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分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政府需要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监督,但是科学技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尤其是对我国的国防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特殊性注定其不同于农业、工业、卫生等领域可以独立存在,其逐渐发展为具有复杂的、综合性、社会性的领域,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技术

发展的要求。

所以,要对科学技术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要明确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第一,科学技术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政府的管理中需要把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提升到和经济、财政管理等同的地位,而不是将其等同于教育、卫生、社会等方面的管理;第二,政府下辖的各个机关单位,比如卫生、交通、教育、经济管理等部门,都需要将科学技术管理作为单位的管理重点,需要把科学技术融入到产业发展,区域进步来实行技能型管理;第三,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需要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和各个部门的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相协调进行管理,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完善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3.4 强调政府科学技术管理的区域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发展速度、发展特色不同,其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国在进行科学技术的管理不能一刀切,应该就每个地方的发展特色来进行管理。但是我国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并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死板,难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不断提高,中央对于地方的发展、变化难以及时进行了解,国家就科学技术管理出台的管理措施难以同地区发展相适应,难以满足地区的发展需要。并且地方科学技术管理大多复制中央的管理方式,使得地方缺乏自身特色,没有就自身情况进行分析,难以最大化地利用地方资源来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政府管理要对科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必须要重视地方的特色,从自身实际来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不能做一刀切。

4 结语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体现的重要性都是不容质疑的,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必须加快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改革,需要从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的地位,其体现的作用来重新定位自然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进行服务型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焕祥,段学民.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述评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2] 曹丽燕,马宪民,蔡齐祥.关于公共科技及其管理的

几个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3] 孙斐,韩伟.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研

究综述――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1,(3).

[4] 刘太刚.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破与立――兼论后

公共物品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J].北京行政学院

学报,2011,(3).

[5] 王焕祥,孙斐.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

的演变与启示――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学学与

篇6

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

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他们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新问题为依据,以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一门新学科。学者刘大椿在2001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它是具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学者陈其荣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生了改变。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是否从“哲学”的范围内界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内容,第二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第三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现实性问题。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

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趋向认同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科学技术哲学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尽管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问题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但学界关于现阶段科学技术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比较明显,那就是学界一般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科学与技术的本质问题”、“科学与技术的价值问题”以及“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问题”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热点。

五、新时期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篇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原子能的运用、海洋技术、生物科技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个人计算机的运用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信息经济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已取代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80%。为此,有人开始怀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已经过时,应该用所谓的“科技价值论”或“信息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马克思关于脑力劳动和科学劳动的论述

学术界有人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归为体力劳动价值论,认为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只有体力劳动创造价值,脑力劳动并不创造价值,这是毫无根据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共同劳动的产品。这表明,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又包括脑力劳动。

马克思也非常重视科技和管理等因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他在关于“总体劳动”的论述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劳动者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指出:“在总体劳动过程中,有的人用手工作,有的人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由此可见,马克思从未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创造价值,而是也强调脑力劳动和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马克思高度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形成尤其是决定价值量大小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但是,生产商所需要的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每一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的变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不仅肯定科学技术在价值形成和对价值量大小的决定作用,还特别重视它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决定性作用。他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

自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后的近两百年间,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人类正在迎接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把人类从体力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话,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即将到来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则是把人类从脑力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的增强了人类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20世纪初,社会经济的增长只有5%到2.0%是靠科学技术获得的,而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已高达60%以上。据统计,美国国民收人的50%,工业产值的58%,都是靠信息技术取得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价值形成和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同时指出,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非实体要素发挥作用,只有与生产过程中人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物化为先进的劳动资料,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具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更为先进。(2)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了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利用率。(3)通过学习和培训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高素质的人和高效能的物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由此可见,新科技通过作用于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人劳动过程,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

马克思分析了科学技术物化对象的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的这种提高并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劳动消耗换来的,这一点却不是同样一目了然的,但同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工艺的产品成本上。先进技术的物质载体—机器只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它本身不创造价值,只是把价值转移到它生产的产品上,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和作为科学技术物化形式的机器设备本身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只是科学技术发明者和创造者的科学劳动,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科学劳动的概念及其范畴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是同科学劳动分不开的,科学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直接劳动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变成为一个从属性的因素。

按照马克思对科学劳动的论述,所谓科学劳动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用于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个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发现、发明、创造的过程,这种科学劳动的成果一般表现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表现为潜在的生产力。二是把科学技术用于生产过程的创造性劳动。这既是运用过程,也是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实践过程,是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总之,科学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来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它不只是少数人或一、两代人劳动的结晶,而是人类世代相传长期劳动的结晶,它不仅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分析,更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探索与研究。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技劳动对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据统计,近20年来。全世界每年出版的书籍约有60万种。平均每分钟就有1 157种书籍出版;每年发表的自然科学论文约有500万篇,平均每天就有13 699篇论文出现,每年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在30万件以上,平均每天就有833件专利问世,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尽可能多读书,多掌握信息,才能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凭借其创造力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成果。

由此可见,科学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是一种要求高的创新性劳动,是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脑力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

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为了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应把创造价值的科技劳动的范围加以扩展。过去,仅把企业范围内的科技劳动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现在看来,这个范围太狭窄了。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看到我们当今的现实和马克思设想的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结合马克思关于总体劳动的论述,扩展生产劳动的范畴。理论界比较赞同的观点是:凡是一切与生产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因此,我们应正视现实,扩展科技劳动的范畴,不仅企业的科技劳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全社会范围的科技劳动,凡是进人市场交换的,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这对于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规范收人分配都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也应列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之列。高等教育不仅创造和形成价值,而且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劳动力,为创造更多的价值奠定基础和开辟道路。

四、正确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贡献和收入分配

(一)科技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1.创造价值

科技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且是较高级,较复杂的脑力劳动,比一般工人的劳动可以创造较多的价值,科技劳动之所以是创造高价值的复杂劳动,其原因在于这种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使用上的两个特点,一是学习费用高,劳动力再生产投人大;二是劳动强度大,这不仅仅是因为竞争的经济对科技开发的需求在时间上紧迫,而且是因为科技劳动是一种高创新性劳动,要求较高的劳动强度。因此也要求较高的劳动补偿。

2.创造社会财富

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会带来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巨大增长。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迅速增长,表现为较多的社会财富。

3.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率先使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将使其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从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二)正确评价科技工作者的贡献,理顺分配关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这几年来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科技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较为有限。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采取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正确评价科技工作者的贡献,理顺分配关系,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篇8

从勒纳德的触发假说到爱因斯坦利用光量子假说的解释,学生不仅理解了光电效应的发生机理,而且认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继承性,从而对提高学生学习素质,指导专业知识学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知行合一,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整个科技发展的历程就是无数先贤不断奋斗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践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促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创新思维、打开思路,对更深层次的科研和创新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大多数是在实验室完成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大量工作应该在课外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完成,本着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去做,这个过程对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及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作为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我认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科学技术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47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85- 01

1 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科技档案是对科技活动信息的有效保存,能够在科技发展当中提供指导性作用,而对于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也能够很好地保障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两者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这种联系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

(1) 科技档案管理能够确保科学技术得以很好的保存。科学技术是一种知识形态,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加以保管,从而在无数次的重复运用后,对经济社会带来极为有效的改革。科技档案就是保管科学技术的载体总和。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之时,最早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将这些思想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抽象意义上的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显然,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形成的基石性思想理念,而且对这些科技档案的有效分析也能够确保人们可以对科技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理解。

(2) 科技档案管理可以保障开发的科技成果得以有效的保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逐步发展的特征,也就是不断根据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而发展,不具有突然变化的特质,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确保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科学技术认识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这是科技档案的最主要成果。而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则能够保证科学技术在研发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对科技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预测,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从科学研究自身的模式来看,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进一步发展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总的来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科学技术内容所体现。科技档案自身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而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则有效地将这种价值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带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就是说,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在一段时间内沉淀的产物,而科技档案管理则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有效工具,两者的紧密结合最终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科技档案资料自身具有客观性,因此针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强化,则可以极大地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平。

2 当前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关于科技档案的规定各省、地市均不统一,使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规范地进行,给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为这个原因,目前有部分组织,不管是组织领导还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都不是很重视,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足。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化必须以引进先进的科技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为前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无疑极大束缚了现代化的进展。

2.2 缺乏科技档案更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在组织进行科技档案编制与管理的初期,人们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认知十分重视,能够保障科技档案构建的完备性。然而,随着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人们对于科技档案更新的意识出现了一定的滞后状况,这主要是因为运营方面的正常开展已经成为人们所主要关注的方面,而核心工作团队及经济业务的稳定发展,也使得科技档案更新处于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中。这种更新意识的缺乏在企事业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危机时往往难以从科技档案管理层面给予组织足够的帮助。

2.3 缺乏相应的科技档案管理高水平的人才

科技档案管理从传统的管理手段走向现代手段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除了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外,还必须有优秀的技术人才支撑。科技档案工作在组织中属于后勤类,工作挑战性不强,对于职工晋升来说并不是多么必要的筹码,因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难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进程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同时具备科技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的组织不知道购买什么样的科技档案管理设备,也有的组织“跟风”购买了先进设备却缺乏熟练的操作人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 提升科技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着力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某些组织由于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对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组织的领导要着力提高对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组织领导应认识到科技档案工作是组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事关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领导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制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和细则,制定信息化的战略,对信息化过程进行全程掌控。与此同时,对于信息化进程的投入要予以适当增加。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需要相应的软、硬件设施,首先就是必须充足的资金支持。

3.2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篇10

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其核心目的是让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生产工作变得连续性更强,实现自动化的目的,从而逐渐加强和完备工业产品制造的工作流程。通过使用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可以让机械制造的工作时间大幅度缩减,并且也能够让产品的制作成本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从而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这将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作为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潜力非常大的生产力,加强对其运用和探究,拥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在二十世纪的早期阶段,当机械设备进行冷加工的时候,关于机械自动化的科学技术便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还有人们购买力的增加,过去的机械制造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时代的需要,为此,机械制造行业需要进步。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在机械制造当中出现了能够发生变化的自动化生产程序,这帮助机械制造工业行业的工作效率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逐渐满足当前时代的社会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制造工艺发展到现如今,在国外有一些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已经拥有一些科学含量非常高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不过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水准仍旧没有过于喜人的进步。所谓现代自动化科学技术,其核心是通过相关科学理论的引导,然后更加高效的使用生产机械还有工作人员的功用,故而,要想加强我国机械自动化水准,需要格外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自动化科学技术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主要有电子计算机技术,材料研发,还有通信等技术,故而,如果想要加强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提高,一定要全方面提高有关的多种科学技术;第二点,由于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涵盖多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对于相关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因而变得更加挑剔,并不是相关操作人员仅仅只了解某一种单一的科学技术就可以,其需要对机械自动化科学技术所涵盖的每一个领域的科学技术都有了解,故而,如果机械生产企业要想加强自身机械生产效率及质量,就一定要格外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术的培养。如下图1所示,为我国某自动化机械生产设备[1]。

二、自动化科学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一)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柔性化使用

在机械生产过程当中,通过使用柔性化系统,能够根据市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之改变,对生产中的产品执行最科学的修改,从而让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可以实时与市场上的需求相契合,以此让企业的收益永远保持最大程度。

通过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实现对整个产品生产工作流程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对于各项生产数据信息的分析,管控能力,使用最少的成本,却能够实现对繁杂数据信息的管控,同时,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让企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掌控市场当中所发生的每一点细微变化,让企业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根据市场的改变,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完善工作,从而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够时刻跟随上时展的速度,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企业带来长久性的经济收益。

在柔性机械生产制造过程当中,通过使用自动化的科学技术,可以让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功效完全发挥出来,能够节省下非常多的人力资源,节省企业成本投入,加强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甚至是可以完成一些人力不能做好的生产工作[2]。

(二)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使用

本文所说的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使用,主要指的是自动化科学技术在机械生产制造中的智能化运用。在机械执行生产制造工作的时候,通过自动化科学技术,把智能技术应用到机械生产制造的各个生产步骤当中,使用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凭依,通过对人类思维的仿照,使机械能够完成之前只有人类才能执行的作业。

在机械制造生产中,智能化程序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机械生产的智能性,以及工作效率还有工作质量,比如说,智能化程序能够自行对自己进行监管,或者是检测问题,并且逐渐完善自身,降低出错几率,除此以外,智能化程序还能够对实时的对机械的生产制作工作参数执行调整,从而让机械设备的生产工作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因为智能化程序的存在,也大幅度提高了机械设备面对一些问题的应变能力。

(三)自动化科学技术的虚拟化运用

在机械设备生产过程当中,虚拟技术包含了多种领域的科学技术,比如说人工智能,通信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其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还有建模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综合其余多种科学技术,创建成的一个多功能程序。虚拟机械制造科学技术利用仿真科学技术还有通信技术等,实现对现实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一名工作人员,还有相关物品,以及整个产品生产制造的工作流程进行模仿,然后,寻找出在产品制造时有几率会出现的问题,在产品还没有正式投入到生产工作的时候,便立刻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完成减少投入成本,降低新产品制作开发的时间,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在虚拟制造程序当中融入自动化科学技术,能够完成对产品的自动化生产与设计工作,同时还能够完成生产设备自动化的数值设置等,从而高效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科学技术在机械制造当中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机械制造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科学的结合必然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唐鑫.浅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6,14(21):276-276. 

篇11

一、引言

“科技兴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而科技的普及离不开媒体的宣传。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展开,农业科技新闻成为许多媒体尤其是农业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宣传我国农业政策和反映农村情况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自80年代初期以来对农业科技信息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在新农村建设时期更是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改革开放初期(1980.6-1981.5)和新农村建设时期(2006)的《农民日报》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两个特殊时期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这两个时期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设置、形式的改变及数量的变化等来比较分析《农民日报》不同时期农业科技报道的发展历程、变迁和存在的问题等,以探明今后报纸媒介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与有效传播的新途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涉及的信息种类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事实的报道,具体地说,它报道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方针政策,新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就,已有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科学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反映等等。本文根据张占山主编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和牛盾主编的《1978-2003国家奖励农业科技成果汇编》③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分类,以及《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涉及的内容及农业行业的特点将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进行分类,即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将科技新闻报道大致分为以下10个类别: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栽培管理、贮藏加工、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用新技术、高科技、科技人物及其他。

三、《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量对比分析

1.各类科技新闻报道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研究发现,两时期的科技新闻报道量有较大悬殊。1980.6-1981.5期间科技新闻的年报道总量只有621条,而2006年的科技新闻有2387条,超出前者1766条,增长了284%。除水产养殖技术外,其余类别的科技新闻年报道总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2.不同时期科技新闻侧重点相同

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均是这两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总量均排在前三位,而且相互间的排序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四、从报道比例看科技新闻的内容设置

统计显示,栽培管理、畜牧兽医、品种资源与育种三类科技新闻的报道量排序虽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它们的比例关系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三者趋向于均衡。土壤肥料、贮藏加工、高科技等三类科技新闻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比例改变甚微,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大了新的实用技术、科技人物等的传播力度。

1.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强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加大了新品种推介的报道比例。改革开放初期关于新品种的报道仅有15条,占品种资源与育种类科技新闻年报道量的15.3%;而2006年有228条,是前者的15.2倍,所占比例也上升到了46.34%。这足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在宣传新品种的报道力度加大,对推动品种改良所起的作用。

统计还发现,改革开放初期的15条新品种报道中,涉及的农作物只有小麦、水稻、大豆、蔬菜、水果、油料作物。而新农村建设时期报道的新品种种类不仅增加了,而且报道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科学施肥成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报道热点

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堪重负,而一些专家却指出,我国传统化肥施用利用率仅35%左右,农民买化肥的钱多半是白花了。针对这一情况,全国上下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降低农民的投资成本。测土配方施肥虽然科学,但普及率还不够高,许多农民依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为推动测土配方施肥的普及,唤醒农民朋友们科学施肥的意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对测土配方施肥予以了大量的报道;在147条土壤肥料类科技新闻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新闻就有78条,占该类新闻的53.06%。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新化肥,教农民如何施肥,如何改善土壤等。新农村建设时期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虽然还有,但报道量已大大减少。

3、改革开放初期重粮食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重经济作物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发表的197条关于栽培管理的科技新闻中粮食作物占多数,有79条,占该类新闻的40.1%;关于经济作的有65条,占32.99%;余下的53条为综合报道。新农村建设时期,情况发生了逆转,关于粮食作物栽培管理的报道只有160条,占总数的28.67%,而关于经济作物的却上升到了289条,占总数的51.79%。研究中还发现,关于蔬菜、水果的栽培管理类新闻在报道量上有着惊人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小麦、水稻是重点报道对象;而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蔬菜、水果成了明显的报道重点。据研究发现,新时期关于蔬菜、水果栽培管理方面的科技报道中,有较多是关于大棚、温室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的,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4.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出现新内容

畜牧兽医类科技新闻不仅报道量上有了很,而且内容上较前一时期丰富,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主要报道鸡、鸭、猪、牛、羊等禽畜的科学饲养,以及介绍一些国外的养殖技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除了报道以上内容外,还增加了宠物方面的报道等,以及动物疫病防治诸如禽流感等内容。在禽流感时期,几乎每期报纸都会有关于禽流感的报道,而且经常出现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

5.科技人物的报道明显增多,新农村建设时期注重宣扬科学精神

比较两个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不光报道数量上有很大差距,而且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变化。创刊初期,《农民日报》关于科技人物报道普遍较少且简短,在20篇科技人物报道中,其中仅有12篇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图片小,且采用的是黑白印刷。这些新闻一般只是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简短的介绍,无法将科技人物从事科学活动的事迹进行全面地传达。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民日报》专门设立了中华农业英才风采、农村科普先锋等专栏,加强了对科技人物的新闻报道。据统计,2006年的科技人物报道占年报道量的7.62%,而改革开放初期所占比重仅为3.22%。新时期的科技人物报道篇幅普遍较长,能详尽地报道科技人物及科学精神,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读者学习科技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的舆论导向作用。

6.沼气技术是农用新技术类新闻中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时期出现无公害技术

兴建沼气是生态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980年7月23日,《农民日报》新开了大办沼气专栏,对沼气的功能、沼气池的建设等基本常识进行普及。新时期,《农民日报》开设了生态家园建设版,主要报道沼气技术的普及应用情况,积极宣传这一技术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

在这两个时期,沼气技术均得到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日报》关于沼气技术的新闻报道有25条,占农用新技术科技新闻总量的50%。25年以后,关于沼气技术的报道量上升到了123条,仍占该类新闻总量的50%。作为我国农业的权威媒体,《农民日报》所作的长期宣传和报道在沼气技术的普及上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时期,无公害生产养殖技术是农用新技术中的新秀,其报到量仅次于沼气技术,有72条之多。《农民日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行动”专版,大量报道了全国各地无公害食品行动情况,以及向农民朋友们介绍无公害技术等。

五、《农民日报》科技新闻报道表现形式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构成元素及新闻组合层面对科技新闻报道形式进行探讨,即主要从新闻图片、版面构成等进行研究。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科技新闻的图片数量明显增多。改革开放时初期的科技新闻图片有98幅,25年后,增加到了522幅。研究发现,品种资源与育种、栽培管理、农用新技术、科技人物等科技新闻在不同时期均使用了较多的新闻图片。在图片尺寸方面,80年代初期普遍很小,平均20cm2左右,如1980年11月23日的一幅科技人物的图片大小为5.3cm×3.9cm。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所使用的大多数图片尺寸都比较大,而且新时期的报纸有些版面采用彩色印刷的形式,更为清晰、形象生动。

八十年代初期,《农民日报》的农业科技新闻一般编排在第六版,该版设有农科试验、学科学、国外农业科技等专栏。到了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日报》打破了只用一个专门的版面来报道科技新闻的局面,将过去的小专栏演变为现今的专版或专刊。并对农业科技新闻作进一步的分类,设立了动物保健、畜牧兽医等版面,且在版内设立了家禽门诊、饲料与营养等专栏,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六、建议

1.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

图片可以使新闻更具说服力,但图片的使用应“宁缺勿滥”。建议在选择图片时,首先应考虑其是否符合新闻事实;其次再考虑艺术效果。

2.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来确定媒体的报道内容

从农民的信息需求出发,是《农民日报》稳定和扩大读者群的有效途径。时刻想着农民的需要,不断研究读者心里是涉农媒体办得出色的关键。

3.农业科技新闻分类应细化,让小专栏成为读者的阅读向导

研究发现,小专栏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八十年代初,《农民日报》设置的专栏有:时政新闻、每周农情、农村新事、大家讨论、今日世界、祖国在前进、国外农业科技、学科学等。现在的《农民日报》将曾经的小专栏扩大为专版、专刊,而且在许多版内也设有小专栏。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专栏的引导而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方便而且快捷。从而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日报》版面设计的人性化。

4、应给农民留有说话之地,建立互动传播机制

要想确切知道受众的实际需求,唯有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农民日报》能够单独开辟一个区别于一般意义的读者来信的版面或者专栏——以农业科技为探讨对象,来聆听农民朋友科技需求方面的心声,了解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并给予回应。这样有问有答的双向互动版面更实用、更有针对性。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