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型小城镇建设

新型小城镇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8 09:31: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型小城镇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型小城镇建设

篇1

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对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加速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不同地域当前小城镇发展现有基础,创新发展思维理念,才能确保小城镇获得良好发展前景。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无法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发展规划不合理

受各种因素影响,小城镇发展规划上的不合理性矛盾最为突出。由于在发展规划上合理性不够,导致重复性建设现象很严重,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浪费很大,各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有的小城镇,没有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未能发挥后者辐射带动效应。有的建设规模过小,容纳人口只有几千人,难以对企业和人才形成强大吸引力。

(二)配套制度不健全

支持小城镇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力度也不够,有的政策不仅无法起到促进作用,还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譬如,近年在多地试点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因流转政策不明晰、合同制定不规范、农业生产风险大、农户观念意识弱、土地承包不稳定、政策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无法大面积铺开。

(三)产业带动不明显

不少乡镇领导干部发展思维意识不够超前,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没有带领小城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导致近年小城镇出现经济增速缓慢、劳动力吸附性差、乡镇企业效益不好等现实问题。如果小城镇没有纳入附近城市规划体系中,又导致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嫁接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也因“水土不服”而难以获得很好效果。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对策

面对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其发展获得良好前景。

(一)科学规划发展布局

要统一规划小城镇发展布局,防止重复性建设,避免有限的土地等资源被过度浪费。城市群规划时,要将小城镇一并考虑于内,使其充分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并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构建城市和乡镇共同发展良好态势。要保持政策制定的连贯性,在充分考虑小城镇人口增长、资源基础、地理区位等条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适于小城镇自身特点的相应政策,既不忙目攀比,也忌因循守旧。

要以实现小城镇规模化发展为牵引,优先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自身基础好的重点乡镇,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积累发展经验的同时,实现辐射带动效应。在扭转发展规模过小态势过程中,吸引聚集更多的乡镇企业,促进其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回乡创业。

(二)加快配套制度落实

小城镇要想获得更快更好发展,配套制度制定落地是关键。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突出抓好土地流转、户籍改革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的落实。

土地流转方面,应首先在国家层面做好相应立法工作,使土地流转全过程拥有法律支撑。秉持自愿有偿合规的原则,引导农民认清土地流转带来的得失,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专业中介机构负责此项事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信息、土地交易、手续办理等服务。户籍改革方面,要实时对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有益经验,条件成熟的小乡镇应大胆放开户籍限制,而以职业和居住地等要素确定身份和落户地,促进劳动力实现良性循环。社会保障方面,要将进城农民纳入乡镇社保体系中,在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建立符合当地发展基础的社保方式,从而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确保其获得更大的归属感。

(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坚决关停重污染小企业、小作坊,防止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要做好土地资源集约化规划使用,在保持耕种土地红线基础上,使土地资源优势发挥最大化。

要抢抓小乡镇第二产业发展机遇,搞活乡镇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对劳动力和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应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小企业兼并重组,孵化一批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中企业。同时,以税收等政策为杠杆,引导城市企业向小乡镇转移,在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和开发乡镇剩余劳动力资源基础上,为小乡镇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三、结语

发展建设小城镇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小康社会宏伟发展蓝图的必由之路。必须时刻秉持实事求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精神,立足小城镇发展实际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和发展理念,推动小城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劲引擎。

篇2

前言:当前我国的城镇建设对物质与技术层面过于推崇,而对人的发展不够重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经济的城镇化领先于社会与文化的城镇化,而这不利于人的城镇化。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发挥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在人的城镇化中的作用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从人的城镇化视角分析小城镇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不适宜的小农意识与较低的文化素质

当今农村很多地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决定了农民大都缺乏协作精神,仍然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要在这样的文化经济环境中进行小城镇文化建设,实现人的城镇化,必须冲破和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农民文化知识的贫乏使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动力,限制了农民认识世界,制约了农民直面人生新机遇和迎接新生活挑战的勇气,产生了一些不利于新兴小城镇文化发展的不良现象。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要求农民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适应城镇文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使农村薄弱的文化基础遭到破坏,一切围绕金钱转,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质滑坡。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要求有较大差距,传统落后的农村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他们走向现代生活的步伐,阻碍了人的城镇化的实现。

(二)落后于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使得有些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2)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3)农村文化服务人才不足,尤其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阻碍着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些问题在有些新兴小城镇建设中不仅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有加剧的趋向。地方政府对这种状况难脱其责,不少地方对小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小城镇文化建设难以提到议事日程当中,一些具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目前,地方政府将文化发展战略列入城镇发展规划中的比较少见,小城镇文化建设缺乏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规划,不利于实现人的城镇化。

(三)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缺陷

对比人的城镇化的新型发展模式,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为:空城现象,扩张式发展导致城镇有城无人;伪城问题,片面式发展导致市民有名无分:病城问题,超载式发展导致城镇外实内虚和黑城现象,粗放式发展导致城镇环境失调。这些现象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忽略小城镇文化建设有关,不利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受文化的制衡,蕴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合乎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指文化是改变传统的先导。城镇化建设要合乎民族文化传统并以优秀的文化为先导,也就是说城镇化建设要保持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使城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进而促进人的城镇化。

目前小城镇发展中的结构雷同、布局雷同和建筑雷同,使得城镇化失去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人文因素相当缺乏,显然不利于人的城镇化。文化是某一地域人们特殊品性的体现,把人和本地区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文化得以传承。小城镇的结构、布局和建筑是新兴小城镇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新市民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氛围,对人的城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城镇化建设保持地域文化与传统,就能突出小城镇的特色,使小城镇建设避免雷同现象而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搞好小城镇文化建设,加快人的城镇化进程

(一)吸纳文化元素,实施新兴小城镇文化发展战略,为实现人的城镇化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

新兴小城镇建设要有承载自己历史的文化发展战略,也就是小城镇文化建设的纲领和文化建设规划,其中对文化发展的投资力度、文化项目建设以及检测标准等基本规划要素,都要有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确保规划的正确贯彻,发挥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人的城镇化。从运行角度分析,小城镇文化建设要实现良性发展,即是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发展;从质量角度分析,要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即是以形成高新技术含量为主的先进生产力和结构合理的产业基础上的发展;从模式角度分析,要形成具有不同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新兴小城镇的新型典范;从效益角度分析,小城镇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要同步甚至高于小城镇经济发展速度,并且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完善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新兴小城镇就业,为人的城镇化打下物质基础

一是地方政府要适度扩大公共财政中文化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新兴小城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使用效益。二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以提高新兴小城镇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培养新兴小城镇文化骨干,提高其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三是鼓励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政府应拓宽和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资渠道和机制,形成以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的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四是积极发展小城镇文化产业。加强和完善小城镇文化产品和市场开发,鼓励集体和个人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业扩大就业,为实现人的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支持群众自发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小城镇文化建设中实现人的城镇化

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升小城镇文明程度。小城镇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新市民群众的参与,他们当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小城镇的文化建设中,各级政府要尊重和利用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

结束语

篇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该镇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着眼长远发展,适度超前,科学规划。2010年,镇政府聘请河南省规划设计院对全镇小城镇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在修订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既考虑当前实际,又兼顾长远发展。已建成行政办公集中化、旅游服务聚集化、商贸物流专业化、工业产业园区化、文化教育精品化的新格局,形成“布局合理、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工业发展、文明富裕”的生态小镇。

篇4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17-01

一、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2.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小城镇是连接大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纽带,是城乡连接枢纽,产业集聚平台,就业转移蓄水池,城乡统筹结合点。小城镇建设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经济市场化、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的的重要途径。

而城镇特色是一个经过冷漠之后又开始受到关注的问题。当前,各地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对此也作了不少探索与追求,但总的看来尚属城镇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千镇一面、品味不高。缺乏特色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城镇特色的重要性已为中外城镇发展的实践证明,特色能提高城镇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增强城镇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没有特色的城镇是缺乏生命力的。

二、垫江县小城镇现状

垫江位于重庆东北部,“上接巴渝之雄,下引蘷巫之胜”,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的重要接点,川渝东部的陆上交通枢纽。距重庆主城区120公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10公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100公里。幅员面积1518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辖21个镇、4个乡。有千年古县、牡丹故里、巴国粮仓之誉。是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市级卫生城市,渝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物资集散地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新兴的现代化工商业中等城市。

截止2012年底,垫江县常住人口69.68万人,城镇人口26.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7.66%;全县户籍人口967359人,户籍城镇人口220672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2.81%;县城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0元;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性收入10.38亿元;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7%,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7%。

目前,垫江不断优化小城镇结构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小城镇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一是澄溪镇、高安镇、新民镇三个市级中心镇“561项目”(“5”即五个一:综合性市民广场、绕城公路、自来水厂(站)、污水处理厂、垃圾收运处理系统;“6”即六个有:卫生服务体系、福利院(敬老院)、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品牌连锁超市、汽车客运站;“1”即一条主街道综合整治。)全覆盖,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二是一般小城镇场镇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县财政加大投入乡镇人行道改造、行道树栽植、休闲小广场、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启动了太平镇、永平镇、杠家镇主街道综合整治,场镇面貌焕然一新。三是不断完善乡镇规划编制,确立了以县城为全县中心,以澄溪镇、高安镇为副中心,以新民镇、太平镇、黄沙乡、长龙乡为县城组团,以周嘉镇、沙坪镇、砚台镇、坪山镇、杠家镇为区域中心的发展目标,全县小城镇发展格局正式构建。

三、垫江县小城镇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1.用地矛盾突出

小城镇发展缺乏用地指标,乡镇使用增减挂钩指标又加大了用地成本,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2.规划水平不高、执行不力

一是目前小城镇的规划存在单纯为规划而规划的现象,编制的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前瞻性还不够,规划理念不先进,农村发展总体规划滞后。

二是小城镇规划执行不力,建设难度加大。目前规划是法律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许多人对它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规划规划,纸上划划,墙上挂挂”的阶段,各种违规建设行为屡禁不止,纠正违规建设难度大。只有先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小城镇建设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

3.建设资金不足

小城镇道路、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垫江县、乡两级政府财力不足,投资能力有限,且由于垫江位于重庆一圈两翼结合部,老少穷边库都不占,市上对我县的资金、政策投入都不足,致使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尚未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4.产业规模偏小

由于城镇用地指标受限,大量城镇发展支柱产业项目落地困难,阻碍了垫江尤其是垫江乡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5.特色亮点不明显

由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定位不准确以及规划的执行不力,目前垫江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照搬照抄大中城市,模仿其他小城镇建设的现象。

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高起点规划

规划上要高起点,大手笔,准确对小城镇进行定位。并且在小城镇规划中融入专项的特色规划,明确小城镇的特色和主题,挖掘地域要素,提炼历史文化精髓,找准发展方向。

2.高标准建设

在建设上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发挥特色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加快风貌特色建设,充分挖掘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特点。

3.高水平管理

通过创建卫生镇、环境保护模范镇等工作,完善城镇管理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小城镇市政管理,健全完善一支综合执法队伍和一支环卫保洁队伍,全面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促使城镇管理工作迈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4.塑造城镇特色

塑造良好的特色是小城镇建设追求的目标,每个小城镇要根据自身不同的特色来建设发展。一是利用自然条件塑造特色,比如山地、滨水、平原、丘陵等,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来做文章。二是利用历史文化塑造特色,很多小城镇历史悠久,本身就是一部物化的史书,历经沧桑或多或少地保留下来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它可以提升小城镇的文化内涵和整体形象。三是利用城镇绿化塑造特色。四是利用建筑小品和环境色彩塑造特色。

5.加大资金投入

要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特色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财政对特色小城镇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6.培育特色产业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处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不断加快,很多地区主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规划建设管理和城镇目前建设的需求,跟不上全国大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建设规划理念,对于城镇规划及管理的投资比较少,致使目前中小城镇规划建设及经济发展出现瓶颈,亟需寻求适合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紧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三要镇近几年来,共新修移民楼 套,开发新街2条,新增商铺 53间,实现移民搬迁332 户,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二、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小城镇具有聚集、辐射等功能。如果想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就必须使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镇区人口数量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样以来,小城镇建设就面临投入成本高、时效慢、第三产业发挥不出功能等问题。

(二)规划与现实情况不匹配,基础设施建设差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道路、能源等硬件设施和教育、医疗等软件设施。而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就目前我国小城镇的建设情况来看,除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较好,教育和医疗体系等方面却有待改善。

(三)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少

城镇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目前我国城镇建设却遇到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镇区可动用资金少。首先财政收入较好的镇区要向上一级财政上缴相当一部分;其次三农政策实施以来,镇政府失去了农业税等税收,财政压力增加。二是缺少对产业化项目的资金支持。例如,小城镇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没有显示出额外的资金支持。三是招商引资道路坎坷。由于城镇的区域环境和投资条件都远不如城市,所以招商引资没有优势,很难实现。

(四)政策未改进

目前我国实行的户籍制度对农民进城落户没有吸引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土地问题,农民如果将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就不能拥有承包土地的权利,而且,目前大多农民在城镇就业并不稳定。二是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力度上要比城镇宽松一些。所以一旦落户城镇,就需要转变思想,严格按照政策约束自己。三是建房问题,在城镇居住时需要购买商品房,其居住成本要远大于农民申请宅基地和建造的成本。

(五)规划缺乏科学性

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城镇建设需要,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分区规划,小城镇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功能少,服务设施的布局及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的规划没有长远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六)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

小城镇的规划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以规划部门的权限不可能改变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在小城镇中,规划管理人才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相应措施

小城镇建设要以乡镇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纵观全局,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速度。

(一)、明确城镇化最终目的,实现人的城镇化。

结合三要实际,就要实现人的就地城镇化,让群众般的来、住得下,能致富。具体地说:近几年三要新修移民楼332套,新修商铺53 间,基本可以满足群众搬迁意愿。要让群众搬来能致富,就要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利用新修商铺鼓励搬迁群众发展家庭小作坊等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实现群众增收;鼓励开办小商店、小超市、发展理发、餐饮等第三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实际,鼓励新成立的烤烟、豆腐、西瓜等家庭农场、手工编织等农业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创新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联社、家庭联合农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创新营销方式,积极扩大对外联系,帮助群众致富。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载体的责任。由此可见,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但能够汇集多方面信息,还能够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各级领导要摒弃旧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抓好小城镇建设工作。一是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二是组建专门的建设队伍,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管理工作。三是建立规范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机制,将计划、分析、检查和考核形成整体流程,保证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

如何做好小城镇建设的源头和重点在于规划是否科学。判断规划科学性的标准是小城镇是否能够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能否不矛盾、不冲突,实现协调性;人口、产业是否向小城镇聚集;城乡是否统筹发展。一是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建制镇。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小城镇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及速度。

(三)倡导节约发展模式

建立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体系。坚持走新型节约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变目前重速度、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政策作出改革和调整,才可能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农民稳定就业

如果能够将农村人口分散到城市,那么对完成小城镇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加快实现城镇化?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稳定就业。而就业的稳定性要依靠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时,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所发展,也才能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其次要制定配套的劳动力就业服务政策,建立相应的就业培训机构。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必须与实际工作相匹配,实现快速上手,从而提高农民适应能力,稳定就业。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只有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利益,消除农民的顾虑。与此同时,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就业制度也做相应的改善,才能加快小城镇发展。

(五)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完善社保机制

如果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可以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对自己承包的土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流转,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经营,使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最优,一方面也能够减少投入资金,提高农民个人经济收入。只有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将农民利益置于首位,建立小城镇社保制度,解决失去耕地的农民的就业、生活等保障问题,让农民顺利的过度到市民,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建设。

(六)改革投资、融资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一是转变现有的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从而扩大资金来源。例如,推行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政策,吸引外资注入。另外,设立小城镇公用设计建设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拨付。这样以来,可以带动小城镇发展速度。对于小城镇建设中的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采用市场化投资经营,鼓励多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并自行管理,自负盈亏。在保障投资者回报问题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小城镇建设股份投资公司,农民可将用土地入股,投资者可对投入的市政设施进行收费;可以将小城镇资源作价提供给有实力购买的企业,由其讲行经营;可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金滚动开发。二是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如提高小城镇在建设用地转让收益中的分成比例;市财政和金融部门每年应切出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市国司参与小城镇建设等。三是认真完成项目建设前的准备事项,争取更多更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结束语:

近年来,根据十报告精神,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小城镇又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为适应城市化的推进趋势,小城镇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小城镇和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明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研究回顾与分析[J].当 代经济管理,2012,03:67-73.

篇6

0.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政府提出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国产业的发展要紧紧的围绕着小城镇展开,还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要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建设时要严格要求,要坚持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不要随波逐流,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使小城镇建设的高级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其实指的就是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新型的工业化作为动力,本着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以此把城市推向集群化、现代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并且使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且要做到拥有完善的功能、友好的环境、高效的集约以及和谐的社会,在拥有鲜明的个体的同时,还要做到城镇一体化,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要走协调发展的路子。

2.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几点。

(1)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进行明确的就是农民,农民获得市民的待遇,成为城镇的居民。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的权益维护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才能顺利进展。在这一过程中,要让人全面性的发展,对人的能力以及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无论对城市和乡镇的管理与规划问题,还是加上你和与发展问题,在各个方面上都要时刻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如今城市的经济发挥展迅速,高科技产业日益增多,农民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培养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还要培养精神文明素质,对文明程度进行高度普及,使得每一个农民都能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城市这一大家庭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要想真正使农民融入到城市中,一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于居住等生活方面的安顿是一重大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要改善他们的居住与就业问题,他们的医疗保障,以及子女的就学问题都应该得到改善。

(2)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要落实,实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到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工业化全面协调的发展,建立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系,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平衡城镇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使人口,环境,与资源等等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资源的配置要不断的更新升级,不断的进行优化,并且要做到合理的利用,不断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要坚持集约化的发展原则。以上的三种原则,在新型城镇建设中要务必体现。

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就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代替城市发展。这种转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改革角度来分析,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第二,城镇规模和布局协调发展,城镇规模主要包括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概念。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型城镇化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节约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1)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利用和具体安排,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较大的作用。一部分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坚强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这样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就要使农民本身有所作为。小城镇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具有城市和农村的上冲结合点,这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其次,重大战略意义还体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可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快速的增长,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具体内容有一,镇域总体规划。二,镇区建设规划。三,重要的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义。坚持市场运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完善政府服务职能。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走精明增长、智慧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有关工作问题的思考

第一,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小城镇的建设要有一个相当准确的定位,根据定位来制定规划。要想使小城镇经济增涨的基本就是大力推动与发展产业。要对小城镇的整体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掌握小城镇发展的特色,清楚的知道小城镇经济的支撑靠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充分的突出特色,通过小城镇的特色发展经济,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第二,多元化投资经营小城镇。在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下,小城镇建设也应该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来经营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加强市场今年估计理念,逐步的提高竞争的意识,不断的对投资体制进行革新,并且建立完善的投资体制。要加大力度吸取社会的投资,用来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资金,这样才能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

第三,坚持结合实际。要以实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紧密相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一定要站在高点,要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规划。它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具有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要进行科学性的规划,科学含金量比较多高。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下去,在建设中,可以采用分期进行,把任务分散式,不仅减轻了工作压力,也会有效的避免重复性的建设,这样对工程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旦对规划进行了确立,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随意的对规划进行修改,并按照规划严格的执行。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注重现代气息与特色风格联系起来,要着重突出地方特色,把风格充分的体现出来,把小城镇建设母豹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紧密的联系起来。

5.结束语

通过全文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规划发展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几项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集约化发展原则。这几项原则环环相扣,紧密围绕小城镇展开,要进行科学性的合理性的以及高水平性的建设,使这一规划建设真正走上发展的道路。 [科]

【参考文献】

[1]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9.

[5]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75-78.

篇7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小城镇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载体和基础,才能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且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结构,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城镇建设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非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实现农业小规模、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小城镇建设为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提供保障。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自觉性,形成“公司 农户”新型产业组织,推开市场农业之门,必然产生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效的连动效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和财力保证。

4、小城镇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设施逐步增加和完善,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增多,受教育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成长起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准备。

二、用发展的思路客观评价临川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区对小城镇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调整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使我区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区建制镇已由改革之前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18个,占农村乡镇总数的67;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镇内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柏油路占55,建设小型自来水厂7座,农村小城镇电话全部实现了程控化;镇区内基本普及了有线电视,并且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建设在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区小城镇建设与珠江三角洲和江浙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小城镇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小城镇建设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水平较低。总体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依据和前提。没有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必然是盲目乱建,布局混乱,建筑呆板,工程质量较差。目前,全区共有27个乡镇,其中7个乡镇无总体规划,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由市、区设计单位设计,经过严格审批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足30。因此,一些乡镇的小城镇建设由于缺乏高水平、高起点总体规划的有效指导,小城镇建设呈现出短期性、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小城镇建设的迫切要求。

2、规模较小,功能难以发挥。目前,我区共有建制镇18个,平均每个城镇镇区人口不足1万人。由于我区小城镇规模较小,对资源的积聚能力就小,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的经济也无法起到带动作用。目前,小城镇的户籍政策虽然有所松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以办城镇户口,但也只有在一定区域内得到承认;另一方面,由于收费条件、子女上学等问题,农民对进镇落户仍有后顾之忧,因之不愿放弃土地,办理农转非的热情不高。由于小城镇人口扩张速度缓慢,也必然影响了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在农村一定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难以发挥。

3、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比重较少;乡镇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乡镇企业适应国内外区场的能力较弱,缺少创新力、开发力和竞争力,因而,乡镇财政实力较弱。目前,多数乡镇可支配财力有限,而且绝大部分要用于支付人头费,甚至有些乡镇财政收不抵支。加之,投资体制改革滞后,启动民间投资不力,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无法大规模推进。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思想,确定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推出能够有效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新举措,使我区小城镇建设有新的突破。

三、用创新的理念,推出新举措,实现临川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突破

1、按照十六大确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规划。根据新的形势、新的特点,以现有的城区和区级试点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制定完善全区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解决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布局。除此以外,还应下大 力气抓好国道省道沿线、城区周围的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在小城镇的各类建设项目,集中有限的资金,按照建设规划,建设好有条件的建制镇。防止遍地开花,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把当前正在进行的扶贫开发、廖坊水库移民搬迁与有发展条件和潜力的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的各种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既有效安置移民,解决其生产生活问题,又可使那些有潜力的小城镇做大做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把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根据经济区域分工和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连城带乡的特殊优势,在符合有关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吸收东部地区一些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大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退出来的、有利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其它产业,健全完善小城镇的产业体系。还可以利用小城镇科技、信息、通讯、教育、文化、交通、市场相对集中和发达的优势,为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经济服务。着力在小城镇培育各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当前正值我国城乡社会新的就业高峰,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发展优势,开辟新的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接纳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重新就业,是解决这一现实矛盾的重要途径。

篇8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篇9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兵团小城镇建设能够实现团场劳动力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小城镇过程是城镇人口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伴随着团场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以最小化成本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团场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聚集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小城镇建设,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工业化和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建设,“三化”的协调发展,产生带动和聚合效应。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团场人口的整体素质。城镇化建设可以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聚集效益。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聚集和优化配置,刺激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小城镇建设通过人财物的聚集,繁荣团场经济,拉动消费市场和农场消费需求,对改善团场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对稳定职工队伍,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团场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场部经济有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成为团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发挥着将区域内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兵团体制问题,团场小城镇管理机构不具备工商、税收等管理权限,无法享受税收返还政策,小城镇建设缺乏财政来源。除了部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外,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加以解决。不仅加重了职工的负担,而且导致小城镇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滞后,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难以发挥。兵团党委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并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就目前农场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团场小城镇现状和问题

1.小城镇数量多且规模小,分布散乱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交通、历史原因等限制,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形成以团部为中心的众多小城镇格局。在农六师东西绵延500公里,散布着东中西线的21个农牧团场,点多面散,小城镇分布疏散、相距较远,城镇分布不均衡,地域差异显著。从人口规模看,分布在西线的团场如芳草湖5万、新湖3万的人口,分布在东线的107团、108团、109团、110团等人口规模在3千~5千人。城镇规模及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2.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功能难以发挥

总体来讲,农六师各团场的小城镇建设有了一些基础,团场所辖区域内“五通“率(通电、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公路)大大提高,但就目前基础设施状况还不能有利支持小城镇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和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只承担着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功能和行政职能,没有发挥出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城镇职能的单一,不利于形成集多种类型极化于一体的地域经济体系城镇,加之部分城镇的主导职能与区域经济体系脱节,形成二元型经济结构,限制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而单一极化往往是单向驱动,对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无法实现地域内的增长极核作用,不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小城镇经济实力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农六师东中西线的小城镇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平衡。西线团场以棉花种植为主,经济效益较好,中线团场以城郊经济和棉花种植为主,经济效益处中等水平,而东线团场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团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从GDP指标看,西线的芳草湖、新湖的2005年GDP为 48523万元、42429万元,东线的 108团、109团、110团2005年的GDP为5088万元、3738万元、4493万元。东线团场不足西线团场的10%。从二三产业比重看,西线团场的二三产业的比重不足30%,东线团场的二三产业比重在40%左右,高于西线团场,但绝对量较少,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因地制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充分利用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让公共财政较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要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农村倾斜。增加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广播电视在的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团场小城镇建设应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在团场的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积极争取财政转移,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用好用足政策,争取建设资金。加大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积极协调与地方的税收关系,争取税收的部分返还,以解决团场无税收来源的困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通过直接引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一个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从而解决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2.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产业是兴城立镇的根本,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意识地把一些工业项目引进到小城镇中。特别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农六师团场分布在东西500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天然的农业结构。东线团场以生产粮食为主,西线团场以生产棉花为主,中线团场以城郊经济和特色蔬菜种植,形成了各具特色产业优势。在遵循城镇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团场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经济,东线小城镇建设以粮深加工为特色,西线以棉花的加工业为特色,中线以特色种植为优势,形成产业支撑,以产业支撑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10

大家下午好!

我叫,是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负责人。

前不久,我镇组织干部职工外出华东五市学习考察,这次考察既使我兴奋又让我担忧,兴奋的是我在中国比较发达的华东片区学习到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感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镇的落后,担忧着我镇能否快速的发展,实现xx的小城镇建设。

篇11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县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很多小城镇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乡(镇)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各乡(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

(四)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建设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设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等原因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乡(镇)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收费偏高。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因无工业用地指标,而致使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同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房价和土地租金偏高使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三)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一是县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二是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三是从小城镇建设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不够。四是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情况,个人认为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镇)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集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县、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四)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结语

规划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党的以来,通过农村改革,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走上了城市和农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小城镇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小城镇,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开辟了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