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0 09:24: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

篇1

一、培养小学生博览群书的阅读习惯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博览群书呢?首先要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

1.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可开展“讲故事”、“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2.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强弱之差。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就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通过列举伟人读书的事迹,鼓励学生多读书。如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每天早上9点钟就到阅览室里借阅书籍,又作摘录,又写笔记,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马克思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尽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常年累月的磨擦,竟把水泥地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脚印。

4.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浓厚的读书氛围是关键,教师还应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如张贴名人名言,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开展读书笔记展示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做学生的读书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和学生要一起读书,交流心得、体会,用教师的读书习惯去影响、带动学生,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读书的内驱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让师生都能像伟人那样博览群书。

二、培养小学生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

1.好词佳句的积累运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部分人对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于是可让学生自备一本专用阅读笔记本,把在阅读时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记下来,并注明出处。还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句子并努力背下来,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写作时把这些积累起来的语言适当地运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如马克思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

2.让学生养成随时积累、及时批注的好习惯。平时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时,要让学生动笔边读边勾划,动笔把写得妙的好词句用曲线或者符号标注出来。开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可在旁边简单地做批注,如“太妙了”、“太棒了”、“真精彩”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并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外出活动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即便非常简单,也要记录,时间长了,就养成习惯了。

4.让学生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刚开始可以非常简单,几个字、一句话都行,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用符号来代替;再之后可以逐渐复杂,要求学生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的文章,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学生的聪明智慧。

三、培养小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能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

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放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

2.掌握三种查字典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其使用速度。

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发言照本宣科,做作业照单全抄,这非常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成长,失去了使用参考书的意义。我认为,提倡活学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争论,把参考书上的知识观点转化为如己所出,这样才真正利用了参考书。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单纯按照教科书的封闭式语文教学,一方面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于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所谓课外阅读,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适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可以说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知识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具体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并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1]

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学生虽养成了爱看课外书的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兴趣不够浓厚,且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大多数小学生课外阅读很难坚持每天的定时定量,课外读物质量难以保证。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现状调查,随机抽取三、四、五年级学生各10名,共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向这30名学生发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看:

在课外时间,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占90%以上;喜欢读文学作品的占57%,但家中文学类书籍超过20本的却很少;经常阅读(平均每周3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6%,偶尔阅读(平均每周1―3小时)的学生占72%,从不阅读的学生占22%;83%的学生认为阅读是为了丰富知识;100%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增设阅读课,看到有意思的书会和大家分享;87%的学生有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习惯;调查读书情况有近一半的学生能写出名著的名字,但多数学生写的都是作文选,或者学校发的杂志。

在课外阅读时间上,经常阅读的学生仅占5%,偶尔阅读的学生占77%,从不阅读的学生占18%。从所阅读的书目来看:名著仅占49%,小说、杂志占40%,漫画类11%。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明确表示不允许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家长放任不管的占38%;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的仅42%。

大部分学生有书可读,但没有读课外书的需求和习惯,阅读方法不当,部分学生阅读时只看热闹,不注重积累,学生知识面窄,语文综合能力差。

三、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师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规定的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教师可以给向学生讲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午休时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读书会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共读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以教师情感促进阅读,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课内外结合,让课外阅读充满在学生的生活

常言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后,引导学生读《水浒》……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的阅读不再拘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有效延伸,这样不正符合新课标中读整本书的建议吗?

(三)搭建有效的阅读平台

组织的一系列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这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那些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可在班级中时常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成果展示,如读书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阅读交流活动。也可以教学生设计读书卡,里面说明填写的内容:时间、书名、作者、精彩词语、优美语句摘录、收获与感悟等,兴趣阅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行了课外积累。通过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本”,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的阅读任务,养成阅读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将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如何把学生引领进书的海洋中,从中汲取书的精华,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我们要保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如:早晨学生到校后,利用晨读阅读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上一节课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读写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注释]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3页,3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的支柱;阅读是树人之源,现代社会对人的学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能够自主地阅读就是放眼学生的终生学习;阅读是语文之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自主阅读”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们提出“自主阅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正确确立阅读教学的目标、方式,把重“理解”的教学转变为重学生阅读的教学;把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自主的“学”;把单一的问答式教学结构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和自动式教学结构,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实现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小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强弱更是判定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伴随着语文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逐步确立,阅读教学也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感受,自主阅读也就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探索方式。但是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差,表达能力差,课堂语言表达干巴;课外阅读的现状更令人担忧。

二、阅读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基础学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在现代社会,阅读和写作是每个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本领,其中最根本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这也是获取知识和精神养料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来临更需要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达成的一项共识就是,读写算能力和信息素养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发展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的基础。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三、营造和谐气氛,学得轻松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度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只是满足于实行教案,学生满足于知识的获得。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过程,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并把它称之为“微笑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特别是当教师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又不能较准确地回答时,会紧张得不知该说什么好,教师这时表现出来的不应是责怪和批评,而应给予微笑和鼓励的话语。对有进步和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找自身的差距、前进的方向,激励他们得到更高的赞誉。教师营造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良好空间,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的发挥出来,学生学得轻松自在。学生逐渐形成学习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创设情境,学得主动

篇4

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往往觉得阅读是枯燥的,远没有动画片吸引人,也没有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有意思,又怎么会专心?所以兴趣是关键,如何才能将干巴巴的文字变成学生爱不释手的“玩具”?

首先,投其所好。特别是把学生领上阅读之路之初,不要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做任何限制,只要学生去读,我们就达到了目的。比如,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我们就推荐和动画片紧密相关的读物,像《大耳朵图图》、《淘气包马小跳》等,还推荐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不要期望一开始就让学生从中体会什么,而要看学生能不能读。

其次,利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的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迭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乐道,期待大结局之际,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后声情并茂地告知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想读书”的欲望必然无法阻拦。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待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它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的声音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进行阅读,效果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习惯的养成在于坚持,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班级的每一个角落,创造阅读的条件,营造阅读的氛围。我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很多班级有图书角,关键是如何利用 ,不让它成为一种摆设。为此,我在每节语文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活动,给每个学生2分钟时间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读一段可以,背一段更好,内容不限,全班学生随机抽签。半年下来,图书角里的书由原来的十几本到现在的几十本,多数是学生自发贡献的,足以看出学生渐渐喜欢上阅读了,而且开始学会分享阅读了。在板报中我留出了一块空间“阅读专栏”展示学生的阅读心得、好词好句、即兴发挥,每个作品后面都鲜明地写上了作者的姓名,让学生感受到了作家的荣耀,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热情。

3.指导方法,学会阅读

有了兴趣,就要深入一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盲目的阅读中走出来,为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获得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只适合运用于初始阶段,不会有大的收效。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阅读。

3.1学会概括。一个故事读完,到底讲了什么?这是对学生读书的深层次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读书能力的培养,也就实现了“不为读书而读书”的目的。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是爱看书了,可一问故事讲了什么?孩子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我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读物,描述故事的梗概,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篇5

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的,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课内课外紧密结合,也逐步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课内外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提高课内外阅读能力呢?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要想学好一样东西,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才能更加深入的进行学习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会更主动积极,有兴趣的学习会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投其所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必定事半功倍。

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的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教师应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充分利用现有书籍,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读书方法。

(一)略读法

这个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我们学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全国的少数民族,我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中华民族》一书。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刊上的经典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想到,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三)笔记法

此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笔记本”中,为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于是,在每周的阅读作业中,我们都会评选出“阅读之星”来更好的促使学生的摘抄效果。

(四)默读法

默读就是对所读得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且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五)读书心得体会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通过自己的阅读,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篇6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模型的研究和探讨得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习题进行练习:长方体石凳的长是36厘米,宽是28厘米,高是25厘米,计算它的表面积。学生在掌握了其表面积公式之后,很快就完成计算。然后进行另一个题目的计算: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鱼缸,其棱长是80厘米,那么做这样3个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学生在进行独立解题之后,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存在一部分学生计算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惯性的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可以帮助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积极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数和圆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

(二)加强示范阅读和实践活动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这样就能树立学生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强化。

(一)在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教材和题目中关键的词字句以及未知数,这样学生就能找出教材以及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点,集中的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几何图形的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性质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读懂图形语言和图形关系,在弄清图形本质的情况下进行题目的解答。

(二)在习题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在进行数学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找出已知数以及未知数,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确定。

篇7

在小学阶段,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丰富小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利用阅读材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这些对小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小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

1、注重课堂引导

阅读的效率受阅读习惯的影响较大,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对阅读的方法还没有掌握,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而阅读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有计划的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陋习进行纠正。

1.1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理解与记忆的效果需要通过朗读来检查,在英语学习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能够训练学生的发音、节奏和语调,提高英语的表达与听力能力;会话需要朗读来奠定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很难用英语进行会话,此外朗读对学生语言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当然,朗读并不是机械性的重复,朗读需要带着目的性去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最终实现提高阅读的效果。例如,在早读课上,可以先告诉学生在阅读之后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带有目的性去朗读,才能达到朗读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1.2引导学生韵律朗读

可以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词句进行编排,形成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儿歌,然后让学生大声跟读与联系,不但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The Mounse and the Cat一文的学习中,根据教学任务,对需要完成的单词与句型设计一段朗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1.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小学英语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在不同场景下,不同年龄、心情、职业的人物的对话,这就为分角色朗读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物进行分角色朗读,感受任务的情感色彩,体会不同句型的用法,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例如,在不同人物的交际对话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老人、小朋友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声音去朗读,也可以让学生用愉快、烦恼、轻松、忧愁等情感下的声音去朗读,从而激发起学生爱读的特点,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注重课外指导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克服不好的阅读习惯,如出声、摆头、复视、指词及不断的查生词的阅读方法,这些都是不好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的掌握。其次,多种阅读方法并用。在不同文章的阅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需求,用略读、跳读等方法进行阅读,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性。第三,自我检测阅读。学生可以定期适合自己水平的短文,不能查字典,在设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做题检测自己的阅读水平,可以逐渐缩短阅读时间,长此以往,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第四,制作个性化的阅读生词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可以整理到生词本中,每天记忆5-10个,能够扩充学生的词汇量,由于词汇量大小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因此,建议学生先泛读文章了解大意,然后在精读的过程中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将生词摘录下来。

3、激发阅读兴趣,注重阅读评价

3.1在阅读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方面入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不断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对于教师而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困难中感受成功的经验。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才不会犹豫怕出错而放弃阅读。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渴望,为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奠定基础。

3.2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和文字以及阅读后的感悟等记录下来,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班级内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而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对做的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在教师的支持和肯定下,学生不断的会有交流和表达的愿望,也更愿意去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更好的词句和片段摘录下来,从而逐渐形成认真阅读、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对英语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形成及英语技能的掌握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激发学生自身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对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耐心的进行指导,充分的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娟.加强英语阅读教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小议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29).

篇8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对策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促进学生智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不仅是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及时审视自身当前的阅读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给予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将阅读的好习惯延伸到学习与生活中,同时也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的各方面习惯和性格都处于逐渐的养成过程中,对于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科学的教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上都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其原因在于其阅读积极性不高,通常都是被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而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此时,教师还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时,其阅读能力才能够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加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模仿性强,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带头示范的作用,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去。例如,在晨读课中,传统的方式是学生朗读,教师监督,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走进学生中,与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模仿心理,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喜爱的图书到晨读课中进行阅读,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与学生一起上晨读课,这样学生的阅读范围不再受到限制,进而其对阅读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激发,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发现阅读的乐趣所在,不仅有助于学生保持对阅读的热情,同时对于学生个人独立思想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效率高、效果好。同样,在阅读中,正确、科学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没有经历过长期大量的阅读,同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其对于阅读的意义也不能做到全面的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和学习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实现阅读的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应当及时查阅字典,弄懂生字词的意思,并及时做上标注,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阅读内容做到正确的理解,同时也方便学生在以后进行温习回顾,同时,对于阅读篇章中的好词好句,应当做上记号,必要时可进行摘抄,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对于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提升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将阅读方法的教授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例如教会学生对阅读进行分类,哪一类文章需要精读、需要细细品味,哪一类文章可以略读、重在愉悦心情,长此以往,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在阅读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在实际生活中。在学校里,学生阅读的主要是课本,然而课本的内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阅读量,因此,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加强阅读,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实际需要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课外阅读的书籍,旨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智力、思想的发育,帮助学生不断增长认知能力,以便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举办图书角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投放到图书角与同学分享,这样有价值的书本可以被重复阅读,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进而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担任图书角的管理员,这样一方面可以监督学生爱护自己借阅的书籍,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9

一.课题提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抑或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98年4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95年8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我国台湾省于00年8月开始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划。的确,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一个在少年时代没有大量阅读过中外名著的人,他就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构建坚实的、宽厚的基础。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经历,无论他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肯定都会有过一个大量、专注阅读的阶段,肯定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多读课外书,因为书是启智的。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二.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在班内搞个图书推销活动,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好书,再借给同学看,看完后讨论讨论。凡推销成功一人者可得10分,谁推销的多谁得分就高,根据得分高低评出“最佳图书推销员”若干名,实验老师要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当然《借书制度》得人人遵守,爱护书籍的教育必不可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损坏丢失照价赔偿”得警钟常鸣噢。

篇10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篇11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一定得有丰富的知识,要爱读书。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致力于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母语。形成深厚的汉语积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知识,体会真情,更要以自己丰厚的知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总之每堂语文课都力求精彩,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在他们心中播撒语言的种子,植入“我要向老师学习”、“我要读书”的欲望。

二、自由阅读,孕育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教育十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由阅读”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起步之举。

为了使学生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首先要在校内督促阅读。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允许学生自由选定自己喜欢的内容,无拘无束地阅读。或朗读或默读,或精读或略读,或快读或浏览,……只要他们高兴阅读即可,这样就发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要和家长沟通。使之了解读书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孩子,为孩子买书、借书,并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三、推荐书目,激发阅读的兴趣

当孩子们产生了初步的阅读兴趣时,我们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指定篇目进行阅读。这些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学段安排经典童话、名著、随文篇目,等等。

低年级适合安排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还有一些低幼拼音读物和拼音美绘本的《绿野仙踪》、《小王子》等。高年级适合推荐中外名著,如《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等,还有与课文内容衔接的文章,如《十万个为什么》、《城南旧事》、《爱的教育》等。

另外还可推荐订阅《好孩子》、《世界儿童》、《儿童文学》、《中国少年科学画报》等刊物,让每个孩子都有数着指头等待刊物的急迫心情,让定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推荐阅读,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阅读,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为今后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打下深厚的基础。

四、多彩笔记,享受阅读过程的快乐

课外阅读可以不论内容、不论形式,但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要学会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高年级要学习做读书笔记。

低年级学生勾画语句后要反复诵读,练习仿写。三年级起可逐渐教学生几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1,摘录好词佳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原因;2,写出所阅文章的提纲、大意,写写自己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哪些知识:3,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4,综合以上要求去写。掌握方法后,可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笔记,每次所写内容不要求多,但必须有意义、书写工整。

光做文字性的笔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以结合小孩子喜欢画画、喜欢鲜明色彩的特点,让他们在笔记上画点自己喜欢的插图、花边,使笔记像手抄小报一样精彩,吸引人的眼球。视觉的美感也会使他们爱上读书、做笔记。当然,老师一定要讲清笔记内容和图画之间的关系,千万不可做成画报。

观察中发现,学生爱读不爱写。为了让“不动笔墨不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我常常组织读书笔记展览。每次展览后,那几篇优秀的读书笔记总会在班里传阅,有人欣赏笔记的形式,有人摘抄其中的精华……相互比较后,班里掀起一股新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