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09:24: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务文化与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源于美国,始于60年代,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主旨,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代表、政府与专业团体之间面对面的谈话(唐德根,2000)”,也指具有不同文化直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其形式包括跨种族交际――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种族、跨民族交际――交际双方来自同一种族,但源自不同的民族、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交际双方有着相同的文化,包括相同的种族、民族和其他共同文化等。 跨文化交际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直觉,即个人选择、评价和来自外界的组织刺激的过程,二是言语过程,即人们如何交谈、如何思想;三是非言语过程,涉及用行动进行交际的使用,这些行动所表达的意义因文化而异;四是交际的语境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跨国商务活动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不仅涉及语言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而且涉及到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已有研究表明60%~90%的信息传递效果来自于非言语提示(non-verbal cues)。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涉及的各方应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其文化差异,并正确地把握和运用非言语交际功能,积极促进其商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商务交际中的非言语策略
语言是人们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语言并不是唯一的交际手段。一般来说,交际分为两大类,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本文将着重探讨跨国商务活动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与策略。
1.体语(body language)的应用
身势语包括表情(facial expression)、姿态(posture)、手势(gesture)、眼神(eye-contact)等。由于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表达不尽相同,同样的动作、手势、表情、眼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语言都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而眼神、表情、手势等非发音器官来表达的非语言交际更是沟通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应注意正确地运用非言语交际策略。
(1)恰当地运用手语(gesture)
手势是非言语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功能就如同视觉上的图像,表达了一种单一的意思或意念。如OK手势,在美国及欧洲广泛使用于各种场合,表示“好”或“是”,但一位西方商人和日本商人谈判结束后,在签订合同时向对方作了个OK手势后,却发现日本商人的态度突然变了。在西方人看来,OK表示“很高兴我们谈成了这笔交易”,但日本人却理解为“他在向我们提出要钱的暗示”。因为在日本,OK手势就像硬币形状一样,表示“钱”的意思,法国人理解为“零”或“不值钱”,在德国和巴西等国,这一手势是非常粗鲁的。再如“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中国是表示赞扬,而在中东地区则表示否定,而且在做手势的时候,大拇指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在穆斯林和印度文化中,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使用左手示意会被看作是粗鲁的表现;另外,在其他文化中,如巴基斯坦,对别人招手的时候,应该朝东方手掌朝下,手指对自己身体示意。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手势的运用,不要因为错误的手语信息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2)巧妙地运用脸语(facial expression)
在不同文化里,面部表情是很不相同的,它可以传递出诸如生气、高兴、悲伤、惊讶、热情等内涵的情感。微笑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不同含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某些文化中,微笑可以表示恐惧,微笑也可以是化解潜在攻击的方法,微笑还可以表示友好。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微笑可能代表紧张或尴尬。在美国一些地区,人们把微笑看作友好的表示,当他们对人打招呼是,对方如不面带微笑,他们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总是不高兴?”而在另一些地区,当他们看到一个人始终保持微笑,会很奇怪:“什么事这么可笑?”如果能够弄清楚微笑的意义,就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商务沟通,使商务活动取得更加圆满的成功。
(3)艺术地运用眼语(eye-contact)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用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人的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在与陌生人初次交谈,视线落在对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令人不自在。当然,如果完全不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在试图掩饰什么。在美国,与他人交谈或向人打招呼时,应直视对方,如不看着对方,会被认为是羞怯、缺乏信心或不尊重他人。在韩国、日本、泰国及一些亚洲国家,正式对方被视为不礼貌。如商务谈判中出现分歧,日本人倾向于不将矛盾公开化。他们比较讲究以婉转、含蓄的方式或旁敲侧击来对待某一争议,以避免与对方直接争辩,他们商谈问题注重情面,但强调非言语行为的交锋,而不作明确言语交流,克制或忍耐是一种惯例,体现出日本人的价值观。一般在争论问题时,他们一般不看对方的眼睛,而是直视对方的胸部,力求避免对方视线的直接接触,否则被认为是一种缺乏修养或被激怒的表现,所以商务活动中学会观颜察色是非常重要的。
2.时间与空间(time and space)的安排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定的社交规范,时间与空间安排就是社交规范中无声的语言。拉丁美洲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与北美洲人和欧洲人不一样。北美人很守时,他们一旦定下约会时间,就会遵守时间,决不浪费时间;而拉美人则不一样,约会开始后还要客气一番,以表示热情,这样会使下一个赴约的人等待。商务交往中,相互拜访、邀请与约会,等候是常见的商务活动,中国人认为节假日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最佳时间,因此周末、节假日通常是首选。但欧洲国家的人却不喜欢在这一时间接待朋友或接受邀请,他们认为节假日是个人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是自我休闲、自我放松的时间,如果被邀赴约,尤其是公务约会,他们会认为对方有意妨碍他人休息,干涉其私生活,或对他们缺乏尊重。有一德国商务人员就曾这样回绝在周末约会她的中国朋友:“星期日是上帝安排我自我放松、自得其乐的日子”。因此在商务活动的日程安排和时间安排上也要注意尊重他人文化习惯。
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被称为“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或“个人领地(personal territory)”,个人空间也是商务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细节。在美国,亲密朋友与亲戚之间的交流距离在1.5英尺之内;一般朋友之间的交流距离为2英尺~3英尺左右;工作面试与个人事务的交流距离为4英尺~12英尺;在公共场所的交流距离则保持在12英尺之外。在其他文化国度,亲密接触是可以的,男人见面时或被介绍时会互相亲吻。北美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尴尬,当有人进入他们的个人空间或个人领地时会刻意躲开。
中国文化中,主为“上”、为“先”、为“正”,副为“下”、为“后”、为“偏”,主要人物通常走在人群的前面,坐在最前排居中。中国文化以“左为上”,“右为下”及“男左女右”为基本原则,但国际惯例却遵循“以右为上”,或“居中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等,所以在谈判厅,通常使用横桌,客人面门为上,主人面门为下,首席谈判手居中,如有翻译居主谈右侧以示尊重,其他人依重要性依次两边排列。
用汽车接送客人也还是商务活动中极为平常的活动,车上的座次安排同样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通常将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副驾驶座上,以示“客气”;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副驾驶座上通常是保镖或秘书,客人通常被安排在最安全的后排司机对角线位置,因为遇到事故时,副驾驶座危险系数最高。
3.礼仪(etiquette)的把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etiquette)规范系统。当代国际礼仪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以人为本,个性自由,尊重个人隐私,维护人格自尊;二是强调女士优先,即强调在一切场合,不仅要讲究男女平等,反对特别歧视,更要讲究尊重和保护女性;三是讲究严谨务实,在交际活动中既要讲究礼仪,又要实事求是,反对虚假、造假,不提倡过分的客套,不认同过度的自谦、自贬。商务人员在进行商务活动是,须遵守特定的商务礼仪。商务礼仪一般包括个人外表(personal appearance)、外部环境(appearance of surroundings)、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会面时间与地点、礼物赠送与接受等。个人外表包括着装、发型、化妆,佩饰、姿态、体态等,能反映出职业、年龄、国籍、社会与经济水准,工作职位。外部环境包括房间大小、位置、家具、设施,建筑,墙面装饰,地板(有无地毯),灯光、窗户及与人们口头交流相关的其他特征,这些会因不同的国家、文化和身份而各不相同。商务礼仪通常有一些需要遵循的国际惯例,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正确的礼仪应该是着装得体、大方,环境舒适、宜人。
由于交际双方礼仪习惯的不同, 一句善意的问候可能会被认为是恶意的侵权。如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多是: “吃了吗? ”“你去哪里? ”“干什么去呀? ”这些话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但是, 对于不了解中国民俗的西方人来说, 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在打探其个人隐私, 侵犯其个人权利。中国人之间询问年龄、身高、体重、收入、婚否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而在西方这是绝对禁止的话题。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因此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 总是表现得过分谦虚。比如, 一外国朋友对一中国学生说:“你英语说得很棒(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中国学生却回答说: “不,不,我英语一点都不好(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会令称赞他的外国人很难堪, 如同他在毫无根据地恭维别人。而西方人对于别人的称赞多会表示认同, 并且会愉快地说: “Thank You”。另外, 中国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 “君臣”、“父子”等级森严。而西方则不拘礼节, 在称谓上多以姓名相称, 不仅兄弟姐妹之间直呼其名,即使对长辈也可以称呼名字。中国人称呼别人“老王”、“老李”是对长者的尊称,而西方人则不喜欢别人称自己 “old man”、“old woman ”。在西方人心目中, 老则意味着孤独与无能。
中国虽有“礼轻情义重”一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讲究礼物的厚重,以表示重视对方。而在讲究法制的国家,如果礼物过重反而会引起误解,会被认为送礼者“有所求”或“有所图”。 因此商务礼仪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是不容忽视的,它既是无声的语言,更是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Randall Harrison, Bayond 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entice Hall, 1974
[2]车丽娟 胡英坤.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分析[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就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并指出了跨文化交际学与商务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推出,经过Hofstede(1980)、Triandis(1989)和Varner(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使得跨文化商务沟通这一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系统,并对日后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跨文化商务沟通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企业管理者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手段与平台。正如霍尔所说:“我深信存在于我们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之间沟通的障碍很多来源于对跨文化沟通所知甚少。”这种表面的障碍源于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这与语言、价值观与规范、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变动性、宗教与道德体系等有很大的关系。许多西方国家将个人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石并强调个人表现,在美国,强调个人表现体现在对白手起家的个人和企业家精神上的尊敬上,它所带来的好处之一是美国和其他西方社会中高度的企业家活动。有人认为美国经济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个人主义的哲学。在东方,企业强调集体主义和群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联系紧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高。这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成功与他人达成合作。美国心理学家Triandis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是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关键。他曾对对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主义取向程度的调查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占第一位,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二、三、四位,而香港和台湾分别占三十二和三十六位。可见中美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相差甚远。在东方尤其是中国,在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这种文化及个人取向的不同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直接导致我们在中美国际间的商务谈判活动中处于劣势,相比较而言,中国谈判方式往往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行为准则,以至于很多时候错过了有利的时机或者给对方一种不坚决的态度,从而对整个商务谈判产生影响,乃至全局性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如何在如此纷繁的国际商务背景之下,做到商务沟通过程游刃有余,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能不失时机的推广本国的传统文化,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我国必须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优秀的,并熟悉国际业务政策和法规,又能将语言技能运用于跨文化沟通活动中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加快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步伐,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我国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和高质量商务人才的输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此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人作为交际主体对事物应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包括交往谈判过程中对双方使用语言及言外知识的理解和反应。所以,作为商务谈判及沟通环节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对商务交际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思维变化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相关性。作为正确理解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交际策略水平和应用的能力,对其恰当并成功的运用是衡量一次国际商务谈判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情感能力的运用既是一种交际技巧的展现,又可以缓解谈判中的紧张气氛、表达本方立场、以及在谈判的后续工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选择最佳时机去运用情感并使之变成一种谈判能力,这需要克服一些外在的阻力,比如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交际方式、个人情感等因素。在一次成熟的商务交际过程中,要始终用他人的文化标准来解释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不能单方面的用本民族的行为方式理论去进行评价,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及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跨越文化鸿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商务沟通。
跨文化交际沟通中,行为能力提倡搭建各种语篇的言语行为能力,语篇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目的是为交际主体间的互动提供的可行性及交流的平台。从而完成一次正常的交流活动。这恰恰表明言语行为的语篇能动性——即可以由人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谈判过程和结果。由此看来,作为交际主体中的行为能力同样拥有积极的影响,它与上述两点中的两种能力共通构建出商务交际主体的行为能力,运用在商务语境中配合商务交际目的的完成。
从以上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务文化意识的强弱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加大文化意识培养的力度。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优秀商务工作者,使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踏进社会的大门。
科学的课程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各自学科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的使用和商务知识掌握之间的平衡:把相关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彰显时代气息,突显人才培养定位原则。课程设置应根据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新形式、新要求,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实践应用型训练。因此,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必须紧紧跟进在商务英语各项教学环节,及时更新和调整商务英语学科教学内容与方式,并与传统、低效、单一的语言学习分割开来,更进一步将技能掌握与技能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有效的教学模式。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交际法教学模式”一直是从事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重要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此教学法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营造国际商务语言环境和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实现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利器。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商务谈判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正式、简洁、标准的形式去表达出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专业语言和协作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跨文化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文化与价值观。对于刚刚接触商务实践的同学来讲,教师不但作为知识的传输者,而且要积极充当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者和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商务沟通能力活动的组织者,可以通过相应的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文化趣闻、智力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理解力。让学生对每一项内容做到详尽的规划,并在结束后能有积极地反思,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作为推动高校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为涉外事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储备和知识贡献,从而培养更多的国际间的商务经营、谈判、管理人才。
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们都应当明确人才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最主要因素,从各国企业的经验来看,注重文化差异、化解文化冲突、合理解决因不同文化之间造成的矛盾是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更为重要的一点,我国的公司及企业要想在全球商务工作中取得成功,还应该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锐嗅觉,并培养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活动的处理和应变能力。如今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逐渐走向正规化、合理化、国际化,这预示着中国广大高校正为我国商务交际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具备优秀品质的高素质商务人才,培养出大批语言功底过硬,又拥有比较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这也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商务活动中提供了最有利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谢妙英.刍议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22.
[2]赵楠.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公会论坛,2009,(6).
[3]王军,侯天皓.谈如何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J].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4]严明.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6).
[5]Charles W.L.Hill.当代全球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因为国际商务活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无论是奈达的“意义相当”和“文体相当”论,还是方梦之的翻译四层次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务英语翻译,同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一样,都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其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略。笔者从商务英语中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入手,分析商务英语语境下文化因素的表现方式和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具有十分丰富的商务理论及实务信息,涉及外贸函电、报关实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金融财政、财务会计、现代物流、国际支付与结算、涉外保险、贸易合同等商务活动。在这些涉外商务领域中所使用的英语,包含大量的专有名词,数量词,使它具有明确的商务特色,所以翻译必须了解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熟悉商务情境,否则翻译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影响到商务活动,一旦翻译失误或错译,将给委托方造成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高效实用的商务英语翻译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历史经历和社会制度,所以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是商务翻译中必须要重视的。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考虑当地文化背景
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相同的字词或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偏差。商务营销文本的翻译更是如此,有时候,要考虑到当地文化中对应的词汇,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翻译。如90年代很流行的词汇“亚洲四小龙”翻译成英语时就不能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而应该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因为在西方的文化中,龙(dragons)是一种邪恶的生物,而不是东方传说中神圣的神龙,相对来说,虎(tiger)代表了强大,词义也比较中性,这样翻译后,西方人才可以准确理解原词的意思。
(2)专有名词错译的问题
做为专业的翻译人员,遇到专有名词,例如政府机关、贸易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企业名称,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对这一点额外注意。机构名称的英语要采用该正式公布的译名,避免出现错译或引起混淆。中国企事业单位的名称,也可以参照英语国家的用法,寻找对应的~语。尤其是地名地址,许多中国企业主没有采用规范的英文写法,常常看到外贸企业的网站上的英文地址让外方无章可循。在翻译工作中,译者常使用“回译”的方式。目的就是消除译名混乱现状,与国际接轨,使得商务活动规范化。此外,对方出的概念、术语、技术都需要与外方进行交流,尽量使用原文的表述形式。例如,将“纽约索思比公司”译成“Sotheby Corporation”就是不谨慎的。如果查阅该公司的网站,就会发现,应为New York-based Sotheby’s .
(3)纠正中式英语以免贻笑大方
译者的工作不仅仅是要传达语言的信息,更有责任对信息进行加工优化,使其能够服务与目标读者。由于汉语语言的特点,以及我们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直接逐次逐句翻译结果往往是不符合英文的语法和逻辑方式。汉语句子中的主语,未必可以直接作英语句子的主语。汉语语言有松散的特点,一个段落中可能出现多个主语和宾语并列,也不会引起歧义。而英语十分注重句子的组合形式,所有句子成分往往围绕主语展开,逻辑严谨。另外,英语语言的特点,其习惯用语是一种体现语言丰富的方式,想表达某处就在非常近的距离,使用“a stone’s throw away”,就比“near”更加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4)商务交流中的礼仪
在商务贸易往来中需要重视商务礼仪,良好的商务礼仪修养可以给对方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促进双方的友好沟通与交往。翻译人员的遣词造句,往往代表了商务交流各方的礼仪和意图。首先,中国人在商务贸易中为了表示客气和热情常常以赞美对方或当下情景为开场,但是西方人却不太喜欢,因为他们认为商务会谈的程序应该先切中要点,明确表达谈判目的,以效率为先。其次,中西双方在接受旁人赞美时的表态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对于别人的赞美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大方的接受。商务礼仪关系着商务往来双方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了解各国不同的商务文化能够有助于在商务活动中采用正确的商务礼仪,促进双方友好沟通,为商贸的成功奠定情感基础。
三、文化差异的避免策略
总而言之,在商务翻译活动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文化差异,防止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利情况。简单来说,避免文化差异就是商务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在充分理解文本意思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转化出正确的翻译语言文本。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翻译工作者应打好基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翻译工作者是商务翻译活动中的主角,翻译工作者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养高低是能否避免文化差异的关键因素。在学习中,翻译工作者应该打好基础,平时注意收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新的知识,名词。阅读时代感强的英语国家的书刊资料和报章杂志。往往词汇量很大,但却不能听懂或读懂英语国家的原版材料,这说明学习的源语言输入过少,语言表达的习惯还是以中式思维为主,翻译工作时就会难免出现中式英语的情况。每一场翻译活动之后,也应该不断总结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升自身跨文化传播和商务翻译的能力。
其次,翻译工作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实际工作中,每一场翻译之前,都应该做好充足准备,根据活动主题和所在国家地区提前查阅准备相关资料,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做行业英语翻译,不仅仅是翻译的基本功,更要准确把握该行业的相关术语,语言特点,至少应让翻译工作的雇主不会觉得十分外行,无法传达所需交流的信息,给雇主的工作带来损失。
再次,勤于练习,虚心交流。翻译是带有艺术性的思维创造活动,深刻理解了原文的主旨之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的手段。正如汉语诗词的语言,作者往往在细节上反复推敲,与同辈交流,或虚心求教。由此看到自己的翻译是否合适,是否有了进步。
四、总结与思考
总而言之,翻译不是机械性的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语言的再创造行为,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活动,是将两种有差异的文化融合而用通用、适合、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化输出的活动。商务英语翻译者应该不断夯实自身知识储备寄出,提升专业素养,作好跨文化翻译的知识准备,具体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中,应该在原有的知识储备上,不拘泥于固定模式,灵活掌握,把握“信、达、雅”原则的度,在最大限度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准确用词,优美造句,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并应该充分了解双方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力争最大程度的降低和消除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失误,争取成为一个沟通不同文化的使者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319-02
引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各国人民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在世界经济中所起作用的增大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都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日趋频繁。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商务交往,中国急需提高商务领域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旨在为社会输送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教育而言,如何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受到外语教育领域的重视。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第4条教学原则中就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也规定:“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不论是英语专业教学还是大学英语教学,除了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交际作为一个语言和非语言的使用过程涉及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知和感知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简单来说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相互交流。由于文化和交际本身就是两个内容丰富的概念,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文化分析的层面、跨文化交际过程、不同文化的对比研究、非言语交际和跨文化调适等。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跨文化交际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linguistic performance)。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及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是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Rub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备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某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Rogers提出了“三大交际原则”:学会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感受事物;学会从对方的角度了解世界。这三大交际原则的实质反映在商务交流中就是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包括:信息获取的技能与策略;处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者应具备的自我素质调节,对文化差异高度敏感,对商务规则运用自如;语言得体性的正确选择,对非语言行为有高度的意识性;对交际文化取向、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方式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二、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商务人才的需求,全国多所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旨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既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交际的人才。但是由于商务英语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不足,阻碍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商务英语方向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商务英语还需继续完善。目前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受传统的“英语+商务知识”培养模式的影响,主要以商务理论和语言知识类的课程为主,文化方面的课程较少,影响了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过度重视语言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渗透。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与英语和商务知识并没有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了文化教学对学生掌握语言和商务知识的重要促进作用。大量的商务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不仅使学生将主要精力用在消化吸收它们上,也极易导致教师的教学重点向专业知识偏移。教师在课堂上只教授与课本中某些篇章或词汇相关的浅显的文化知识作为背景知识的补充,完全忽略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教学手段较单一,相关课外活动较少。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仍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方法。供学生参与、切身感受、理解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和课外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差。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国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商务英语作为实践性强的专门用途英语,在教学中除了语言、商务和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士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结合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商务英语课程中除了商务语言和商务知识类的课程,还应适当增加中外文化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要从对比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特别是这些差异对国际商业文化和商务行为的影响,为学生今后的跨文化实践打下文化知识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商务英语教师应做到精通“双语言”、“双文化”,熟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去参加相关的讲座、培训等进修项目,深入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3.改进教学方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具体来说,可以利用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并归纳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文化气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通过主题演讲、影音材料、邀请国外专家讲座等方法对外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Larry Samovar、Richard Porter和Lisa Stefani主张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以致用,认为学习者应该学习那些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实践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商务技能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涵多种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创造条件,组织安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如各类国际交易会、国际博览会、国际展销会、国际研讨会及其他涉外活动,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亲身观察和体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5.创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创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的重点从死记硬背语言知识和商务理论及文化知识以通过笔试考试转移到在各种课堂和课后活动中提高自己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上来。
结束语
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要求的不断更新使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从世界各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实践来看,注重文化差异,合理解决文化冲突是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除了要求商务工作者具备必备的商务技能外,还应该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具有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处理商务的综合能力。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但要注重英语语言的培训,更要注重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这既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Hymes,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G]//In Pride,J.B.& J.Holmes (eds.),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Penguin,269-293.
[2] Richards,J.C.& T.S.Rodgers.1986.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Ruben,B.D.1976.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1,334-354.
[4] 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
search Press.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跨文化差异
(一)地理位置的差异
英国的地理位置决定它四面环海,所以在翻译中就会发现英国的成语中有许多有关水的俗语和习语,翻译的人员就不能按照表面的意思进行翻译。如:a sea of troub1es(无穷麻烦);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萍水相逢);而在亚洲大陆生活的人,进行翻译时“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二)自然环境的差异
在英国人的意识中,英语单词“zephyr”(西风)是温暖和煦的,但在中国西风寒冷的意思。恰恰相反,中国人认为东风是温暖的意思,所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商标为“东风”。
(三)宗教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信仰不同,商务活动从业人员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宗教禁忌。如中国人深受道教、儒教、佛教的影响,如,本文由收集整理中文用“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表现中华民族对“佛”的崇敬,而在引文翻译中“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go to hell”能体现出西方人基督教的宗教背景。
(四)语言表达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 deb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 debt”来表达此意。
(五)文化意向的差异
1、认识事物的文化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动物的象征意义截然不同。比如狗,中国人经常说,走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而狗对于西方人来说,是贴心的伙伴,甚至是神圣的生灵,如a lucky dog(幸运儿),an old dog(经验丰富的人)。
2、数字的文化差异
“十三”这个数字在西方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会给人带来好运。而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中,数字“十三”是没有这种特殊文化含义的,因此进行商务活动时要注意这点忌讳。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翻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一种叫poison香水,在英语中原意译成“毒药”,但经销商却根据其英语发音,音译成“百爱神”,翻译后的名字让更多的消费者听起来浪漫又多情,自然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因此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翻译时能为人们的情感所接受的语言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及词语表达的真正内涵
1、we shall give you a special discount on an order exceeding 10 000 pieces.(如果订货超过一万件,我方将给予你方一个特别回扣。)
2、the exporter may take the accepted bill to a discount bank before the maturity if he is in urgent need of the amount of money.(出口商如急需用这笔钱,他可以把这个承兑了的汇票拿去贴现银行兑现。)
以上例句中discount在不同的语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外贸业务中表示“折扣”,银行业务中表示“贴现”,而外汇业务中表示“贴水”。
(三)掌握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技巧,注重翻译方法和技巧的使用
近年来,翻译理论和技巧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对于翻译者而言,用翻译理论和技巧来武装自己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通常来说,直译是商务英语翻译的首要方法,意译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必要方法,而释义、加注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实用方法。
(四)把握商务文本的语气风格
译者要贴切再现原文的礼貌语气,商务信函属于公函语体,措词严谨,语气委婉,注重礼节,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再现原文的礼貌语气。例如。汉语商务信函有一整套公函礼貌套语,往往使用“贵(处)公司”、“谨”、“承蒙”、“烦请”、“敬请”、“乞谅/见谅”等字眼,还使用“兹”、“欣闻”、“获悉”、“为盼”等套语。在英语信函中,礼貌套语的运用也相当频繁。只要有必要,就使用“please,thank you.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we should be obliged/pleased if.”等等。因此,在商务信函的翻译中,恰当、得体地再现原信函的礼貌语气是非常重要的。
(五)提高翻译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有效地开展商务活动,提高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减缓两种文化间差异带来的误解,促进商务活动的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1、加强翻译人员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其实践社交能力。
2、加强翻译人员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其翻译的准确性。
3、提高翻译人员的文化素养,形成外语思维意识。
作者简介:郭香延(1993.10-),女,辽宁丹东人,大学本科,辽宁理工学院,英语(商务英语)专业
不同区域、文化背景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属于跨文化交际,在交流中,因为双方对文化的风俗习惯、认识理解、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解上有较大差异,我国加入WTO后,因为频繁的对外贸易,如果商务英语翻译中工作人员不能对双方文化差异充分了解,就不能达成良好的沟通和共识,最终导致合作失败。翻译为语言再现,同样推动文化发展和传播,语言为文化中一部分,对文化有着中药作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主要目的是从促进双方合作。在实施中,还有明确目的性。
一、跨文化语境的翻译
商务英语在翻译中,要想顺利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需要创建一个特定语境,其中包括语言语境、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
1、语言环境
双方在语言交流中,通过语言表述,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就是语言环境,在原有基础上还要紧抓商务的中心话题,由此针对商务活动展开交谈。翻译人员要针对双方和具体合作创造恰当的语言环境,保证翻译中良好的质量。
2、认知环境
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环境,也就是有不同的经历、经验、知识等,这就是认知环境。在认知环境中将语境分成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因为商务英语在翻译中处于跨语言的语境,为语言外的知识。跨文化语境中有多种因素,很多因素都会使双方陈述话语和沟通效果上受到影响。也就是说,跨文化的语境的认可是否充分,关系到双方交际是否能成功。和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实在的应用于商业谈判中,目的性明确,而且很多单词和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承载着不同的含义或者说附加了更多的含义,翻译人员只有把这些词语放在正确语境中理解,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为日常生活中,自身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话人通过语言表达使听话人理解语言的环境。而商务英语在翻译中要看双方商务背景,也就是双方的交际身份、地位,交际场所以及双方的关系,社会环境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也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跨文化因素表现
1、数字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代表不同含义,西方国家将“7”看成大吉大利的数字,经常以“7”来投掷,生活中还有“luckyseven”幸运之七的说法,在商品中还有很多含有数字7的商标,包括:sevenwolves(七匹狼),7-up(七喜)等,在中国,7这个数字极为普通。中国人认为“6”为吉利数字,代表万事如意、顺利的意思。可是英美国家,6这个数字并不受欢迎,为魔鬼的象征,sixpenny为不值钱,所以出口英美国家的商品商标中尽量不要使用“666”这样的商标。西方国家认为13为不吉利数字,甚至忌讳该数字,因此在很多场合下都不会使用该数字,包括剧场、飞机和火车上都没有13排,13座等,医院的13楼也会刻意避开,也没有13号病房,而我国对13没有特别理解。
2、色彩词汇的差异
在颜色理解上中医放也有较大差异,同样的颜色在不同国家人严重就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国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换了等,因此对别人在事业和工作中的祝福语经常会说“开门红”,分到利润为“分红”。可是在西方国家,红色代表禁止、危险、血性等,有一定的贬义。火灾(redruin),血战(redbattle)等词义和流血和战争有关系。我国上世纪有一收音机品牌为“红灯”,在出口中因为直译为“红灯”,有“红灯区和风化区”的意思,所以销路受到严重影响,之后更改了译名,销售量明显好转,这都是因为对色彩理解的文化差异导致,因此尤其商务英语在翻译中一定要考虑到跨文化的因素。
3、广告语差异
中英广告用语在节奏和韵律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汉语在广告语上讲究节拍、韵律,要有节奏美,既能有每秒感觉,还能做到更好的口头宣传。因此汉语广告会因为意群来确定停顿位置等,选择朗朗上口的语句,但是在英语的广告语中,结构不对称,而且音节数并不对等,由于重音的音节数对等,也会使人产生愉悦感,对商品产生兴趣。
4、动物认知上的差异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对动物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很多中国人喜爱的动物,西方人可能会厌恶,反之中国人厌恶的动物,很多西方人可能非常喜爱。例如在中国人的贬义词中经常出现狗,包括“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但西方人却非常喜爱狗,狗这个词汇经常在褒义词中出现,比如:aluckdog(幸运儿),ajollydog(快乐的人)。在中国人眼中龙为吉祥、有力量的动物,可是西方人却认为龙为邪恶怪物,有泼妇和恶魔的意思。因此对于这种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要格外注意,特别是有些商品商标以某种动物来命名,例如我国之前知名的金鸡鞋油和白象电池,因为没有对译名恰当转换,导致西方消费者厌恶该商标,导致其在海外市场销售量萎靡。5、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中西方人都讲究礼貌,可是在问候对方或者称呼上有明显差别,有些问候话语在中国为关心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听了会产生不愉快或者尴尬。在称谓方面,中国人讲究长幼有序、论资排辈,称呼别人时,会在姓氏后面加上辈分或者职务,比如,张大爷、王总监等。但是西方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讲究平等,仅在姓氏前家Ms或者Miss即可。在问候语方面,中国人喜欢问对方多大年龄、吃饭了吗等表示关心和友好,但在西方人那,年龄为禁忌,他们认为这个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还会使对方反感。为此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问候语和称谓上的差异也是翻译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选择恰当、得体的问候方式,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合作的洽谈成功。
三、跨文化性的翻译原则
国际贸易为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为实现某项交易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商务活动,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下交流、沟通的过程为跨文化交际。要想达成交际,双方交流过程中就要将文化差异障碍克服掉,达到良好交流的目的。英语和多种语言在不断交融中,也在快速的变化和发展,为此就要求商务英语患翻译人员一定要了解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差异,掌握在不同文化信息和语义信息下商务英语的差异,使信息能够等值传递。在国内外的众多翻译理论中,最为代表性的有美国奈达功能对等,以及我国的信达雅。主要的翻译原则就是译文可以忠实准确、通顺、传神、等值,也就是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信息内容、文风、文体和文化方面做到等值就是理想的翻译。上面提到的两种翻译理论可以正确指导商务英语跨文化差异的翻译,在文化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做到挺顺和准确这两点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在译文中准确、完整的传到原文信息,在信息对等基础上采用翻译技巧,做到创造性翻译,达到风格、语义和文体等信息对等。
四、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1、积累中西方文化常识
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要对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采取相对策略,有效化解因为文化差异可能出现的误解和歧义,避免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出现纠纷,造成财产损失。各国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很多文化还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发现、了解,所以一定要了解多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并将这些文化差异有效化解,从而促使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提高。翻译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积累不同国家更多的文化尝试,储备大量中西方国家文化城市,只有这样才可将翻译中文化冲突的问题有效并直接的化解。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媒体等多种手段,寻找并理解文化的差异和共同性。
2、深刻理解词汇含义
商务英语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下的语言信息完整准确的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信息,只有做到这方面就能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或者文化冲突问题良好的解决,因此,为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和质量,翻译人员就要透过原语言词汇表面的意思进行深层次理解,还要发现这一词汇在文化层次中蕴含的意义,在译文中能够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和词语。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翻译人员要找到两种文化切合点,在文化和语义传递都上确保等值,防止翻译中有文化内涵的传递缺失。若不能找到两种文化的切合点,翻译人员则会采取其他方法来判断文化患的意义,包括语境推测的方法,凭借语境和语义上密切的关联,恰当转换两种语言。虽然翻译人员会掌握很多词汇的文化含义,但并不能掌握所有的,这就要求翻译人员有较强的查找和检索能力。
3、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国家大量的文化常识,还要熟练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使翻译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在实际的翻译中,有大量词汇很难通过直接转换翻译出来,因此翻译人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的问题灵活选择意译、直译、音译等相结合的方法来翻译,根据文化信息时代那个调整,保证原语的文化信息可以等值传递到译语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有些可以在直译后面加注释,直译的方法可在保留原语风格的同时,直接翻译做出明确解释,也等值传递课原语文化信息。比如,most-favored-nationtreatment(最惠国待遇)。意译法,一般在转化两种语言出现文化差异时,选择意译方法,不能采用原语字面含义,而要通过对原语内容和功能上的研究,采用相当的词汇,不仅要将信息正确的传递给对方,还要符合译语国家认的文化习惯。如,blacktea,在翻译中为了符合我国生活习惯,则译为红茶;而开门红被翻译成:“getofftoagoodstart,使西方人更为准确的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意思。ShiningStar是红星的翻译,避免因直译成red红色导致西方人的不愉快。一般产品商标会选择音译法来翻译,既将原语发音保留下来,也突出原语语言功能。同时翻译人员要对这方面给予认真的分析,确保译名的简洁、好听。语音相似同时要符合产品特点和功能,有利于译国对产品的记忆,包括:可口可口(Cocacola),夏普(Sharp)等。还可选择音译和意译相结合来进行翻译,该方法兼顾语音和语义,不仅可以保留原文发音,还能体现原文的意思,比如“金利来”这个品牌,为音译和意译的成功结合,将Goldlion中的Gold翻译为“金”,lion原本为狮子的意思,音译为“利来”,这个译名既有功能效果的等值传递,还满足了中国人大吉大利的心理。
五、结束语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有重要作用,首先看到跨文化语境的翻译,包括语言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很多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还表现在数字、颜色词汇、广告语、动物认知和礼貌用语等方面。因此商务英语在跨文化的翻译中一定要有基本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积累大量的中西方文化常识,深刻理解不同的词汇含义,并掌握多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准确完整的传达双方的信息,做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克俊.跨文化语境视野下商务英语翻译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2(10).
文化,是英语翻译中的核心因素。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体,知识与道德、信仰与思维方式都是文化的组成要素。发现英汉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做好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条件。
一、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因素之动物表达
动物,是词汇的重要构成要素。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涵义,这与各个国家的文化密切相关。“狗”在汉语中为贬意,很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实例说明了这一点,像“狗仗人势”、“狼心狗肺”。除了传统的汉语外,最近流行的网络用语也有“单身狗”与“活成狗”这样的表达。在汉语中,“狗”是一个地位低下、令人不欢乐的意义承载体。但在英语语言体系中,“dog”具有积极的表达意义,往往具有令人快乐,得以喜爱的意义。像“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都具有积极涵义。在商务英语表达中,要注意情感色彩的转变,关注这样的文化因素,才能让商务英语翻译更加传神。
(二)文化因素之颜色表达
颜色,是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颜色的表达含意也大相径庭。红色,在汉语中具有吉祥与喜庆之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大家喜欢用红色的东西,穿红色的衣服,表达对新一年美好的期待。像新店开门,会有“开门红”的说法,生活幸福,生意兴隆会有“红红火火”的表达。但英语中的“red”往往具有血腥与暴力之意,像“red flag”并不是其表意,实则表达让人生气的事物。关注颜色的文化内涵,是商务英语表达与翻译的重要技巧。
(三)文化因素之数字表达
数字,除了数学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一些期待意义与情感意义。汉语与英语中对于数字的文化涵义,具有不同的阐述。在中国,大家喜欢“6,8,9”这样的数字,代表“顺、发、久”等吉祥之义。在喜欢双数的国度,大家不喜欢“4”,因其谐音为“死”,代表死亡,不吉利。但在西方文化中,“5,13”不尽吉利,为大家不喜欢的数字。
二、基于文化因素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做好商务英语翻译工作,需要关注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展,深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做好语言本义的传达。翻译者要熟悉两种文化,了解文化的禁忌,解决两种语言中完全不对等的语言。针对文化因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一)重视中西方文化结合,处理好文化因素
在中西方商务交往活动逐渐增多的今天,汉语中融入了许多外来词汇。像OPEC举办时,中国产生了欧佩克这样的新名词,除此之外,“曲奇”来源于“cookies”,嘉年华来自于“carnival”。这些外来词汇,直接解决了语言的不对等问题,让人们快速理解其意思的同时,记住新的名词。这些词往往通过直接音译或者半音半译的方式而来,将英语语音与汉语语素结合起来,能够解决很多复杂的文化问题。在积极引进英语的同时,为了促进文化的整合,翻译人员还要重视本国文化的输出,将汉语词汇直接加入到英语语言体系中。像“饺子”是中国特色食物,西方没有,翻译时就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去传递信息,以附加解释的方式解决理解问题,能够让商务交流更加轻松与方便。欢迎新词的加入,也做好新词的创造与外传,是商务英语促进文化交流功能的重要表现。
(二)提高文化转换灵活度,使文化观点自然表达
在国家间商务交流活动逐渐增多的今天,商务英语的翻译质量对于国际贸易成功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商务英语翻译涉及到多个方面,大到商务会议的召开、商务项目的洽谈,小到商标的注册与经营理念的表达等。从商标的翻译上来讲,如何利用有效的翻译让商标在不同国家深入人心,是做好产品推广与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像Coca-cola(可口可乐),Clean―clear(可伶可俐)是以朗朗上口为原则而翻译的商标,能够让人根据语言的韵律快速记忆。“白翎”牌钢笔,“红星”牌风扇都不宜直接翻译成“White Feather”,“Red Star”,在西方文化中,“White Feather”具有胆小与害怕之意,而“Red Star”中的红色有血腥之意。考虑文化差异,是做好商标翻译,推动商务活动高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三)重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尊重语言表达习惯
语境,是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工具。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与汉语相比,英语的语言重心较靠前,语言综合性强。而汉语的语言分析性较强,逻辑性强,语言重心往往靠后。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英汉语言表达具有不同的方式。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对语言的结构灵活处理,合理整理语序,使语言表达习惯更加接近译入语言。像“It’s a great deal”在译为中文时,可以结合语境翻译成为“合作愉快”,推动商务活动向积极方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已经在为国际贸易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工具,重视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开发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决国际贸易交流的重要前提。关注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全面总结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促进商务英语翻译准确化与通俗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商务英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连接中国和英语国家交流的纽带,可以说,没有商务英语的存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就难以进行。但是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容不同,在应用商务英语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产生许多误会,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影响到双方国家的友好关系。因此,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这些问题和误会的发生,我们有必要研究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作用和策略。
1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与外国进行口语交流的手段,在应用的时候,如果不能了解对话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就很难准确地把双方的话语翻译出来,即使翻译出来,也会因为不得体、不准确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双方国家存在文化差异,就出现了跨文化意识。在对外贸易交流中,如果口译者能够提前了解和判断对话国的文化差异因素,及时调整自己的口译标准和方法,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误,也会因此提高商务谈判成功的机率,促进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比如美国和英国就存在浓厚的资本主义文化色彩,而中国则是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最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欧美国家的人们生活方式比较开放,说话喜欢直来直往,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很强烈,而中国人受封建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说话就比较含蓄和谦逊,思想也比较保守。例如,外国人寒暄谈得最多的就是天气,他们一般会避免谈到婚姻状况;而中国人则不会对自己的婚姻状况避而不谈。由于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同,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商务英语口译中的负面因素,口译者一定要避免出现因差异不同而造成的失误。
2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英语口译者的要求
在商务英语口译中,口译者是应用商务英语的主体,跨文化意识对口译者的要求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口译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全面了解对话国的文化知识背景,才能准确地把商务英语翻译出来,表达出对方的真实意图。跨文化意识对商务英语口译者的要求主要有三点:首先,口译者要了解所要谈判对象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发展特点,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对其宗教历史和人文风俗也应有所了解,比如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由于殖民主义色彩严重,美国对待黑人和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在对话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尊重美国的历史。还有英国的禁忌,例如,英国人最忌讳谈论女人的年龄,因为在他们看来,女人的年龄是属于自己的秘密,若口译者不了解这种情况,不经意间谈到对方的年龄,就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和不快,一旦碰触到英国人的禁忌,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影响双方的友好交流和关系。其次,口译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翻译的各种素养水平。口译者首先要具备丰富的词汇知识,只有脑子里累积大量的词汇知识,在翻译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对口译者来说,掌握翻译的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掌握好翻译的技巧,会为双方的商务谈判增添很多色彩,还会促进谈判的顺利进行。口译者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翻译的速度和应急反应能力,以及翻译语言的准确性与得体性,要能跟得上双方谈话的速度,保持翻译的连贯性。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翻译的语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准确地表达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最后,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者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具备从业资格证书。由于现代社会对商务英语口译者存在巨大需求,市场上必然会存在一些水平不高的口译者,这种鱼龙混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市场的发展。要改变这种良莠不齐的现象,就需要对商务英语口译者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经过专业培训的口译者不仅要精通英语,达到流利自如的状态,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反应处理能力,在商务谈判中,能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双方语言的转换,促进双方谈判顺利进行,否则就会造成谈判的失败。因此,每个口译者都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商务英语口译者。
3跨文化意识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策略
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求口译者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还要求口译者掌握一定的口译策略,因为在商务谈判中,经常会遇到谈判不顺甚至双方剑拔弩张的情况,要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就会对口译者的口译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1)要提高商务英语口译策略,口译者首先需要了解双方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充分考虑到和把握住谈判双方的现实需要和内心期望的理想状态。例如在交易中,对方可能更注重商品的质量而不是价格,因此口译的时候尽量要突出quality而不是price,这样才能促进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2)在商务英语口译中,口译者要避免词汇的错误使用。例如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经常会谈到“打白条”,在中国指非正规的收据,翻译成英文就是issueIOUStoyou.如果口译者不注意,可能就会把“打白条”翻译成issueblankpaper,在英国人看来,就会理解成开“空头支票”,即无效的票据,而不是非正规的票据。因此口译者要避免因错误使用词汇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3)商务英语口译者不只是单纯地帮助双方进行语言的转换,还要承担起双方贸易谈判促进者的角色。某些商务谈判能否成功,口译者是关键。例如,在谈判中,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或者双方出现不够理智的情形,情急之下,就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如果口译者不假思索,把对方情急之下说出来的不文明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那么无疑就会使对方感到不被尊重,更加剧了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谈判自然就会中断;如果口译者能够换一种方式,把双方不文明的语言委婉地表达出来,既能让对方明白各自的真实意图,又不至于伤害到双方的颜面,这种紧张的气氛自然就会缓解,就有可能促使谈判继续进行下去,从而完成交易。
4结语
商务英语口译作为中外对外贸易的纽带,已经成为中外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跨文化意识则是商务英语口译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需要引起口译者足够的重视。总之,如果商务英语口译者不了解跨文化意识,不能对跨文化意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就不能真正做到跨文化意识对口译者的要求,就无法促进双方对话的正常交流。每个商务英语口译者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对话国的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口译的水平和能力,才能确保自己翻译的语言的得体性和准确性,才能为中国对外贸易做出更多的贡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凤芳.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改革再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5):30-32.
[2]高梅.项目课程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6(31):144-146.
[3]蒋兴君.商务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及对策探究[J].英语教师,2016(03):52-54.
一、引言
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往来越趋频繁,商务口译人才在国际交往和交流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口译员只是担当着交际过程中语言转换专家的角色,而现在,众多的口译实践已经证明口译员的角色绝不仅限于此,他必须担当起一个新的角色——文化的传播者。只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丰富的商务知识还不足以成为合格的口译员,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口译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之间交流的顺利进行。译员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还要排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二、中英商务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宗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每种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汉语和英语是被具有不同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的社会成员所使用的,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冲突。不了解不尊重这些差异,有时候可能会引起不快,甚至导致交流的失败。口译员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需要了解各国不同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以及语言习惯。
1.称谓差异
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在称谓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不少中国人认为西方人都很随意,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实际上,美国人也许如此,但欧洲人可能习惯更正式一些,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姓加头衔,日本人则更注重头衔,而且正式场合都使用敬语。所以译员对待称谓应谨慎,最好先使用对方的性,如对方要求,再使用名。译员有时还会碰到中国东道主使用外方的名加头衔的做法,如称Jack Wilson为“杰克先生”,Mary Jones“玛丽小姐”,译员在翻译时最好不要译成:Mr.Jack或Ms.Mary,而是按照英文的习惯译成Mr.Wilson或Ms.Jones,或者视场合和双方的关系使用名字。
在中国,我们往往用职务加上姓氏来称呼某人,如张经理、王主任、李科长等等,但在英语中职务只是社会的分工不能用来作为称呼,翻译为“Mr.Manager”、“Mr.Director”、“Mr.Chief”才比较妥当。再如,像小李、老王这种称谓在中国司空见惯,但直接译成英语“Little Li”、“Old Wang”却不太合适,因为英美人士会误以为“老”、“小”是对方姓名中的一部分,可以视双方的关系和具体场合直呼全名或称“Mr.Li”、“Mr.Wang”比较合适。
中美人士商务谈判时,美国商人有时会表明喜欢中方直呼其名(first name),由于根深蒂固的称谓习惯,中国商人会觉得直呼对方名字不礼貌而坚持使用职务或头衔加姓称呼对方,比如“Manager McIntyre”、“Chief Barman”,这样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甚至误认为中方不是很愿意合作。此时,译员需要尊重或提醒雇主尊重对方的称谓习惯。因此,在商务口译的过程中,译员应尽量贴近译入语国家的称谓习惯才能做到翻译准确、得体。
2.问候、套语差异
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英汉语都有各自独特的问候和交际套语,口译员要深谙双语文化中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问候、套语等,翻译时也要谨慎。比如,在机场接人,中国人很可能会说:“一路辛苦了!”这句话如果直译成:“You must be tired after the journey”,对方可能会想:我难道看上去很累,很憔悴吗?在这种场合,译员要考虑到中英问候方式的差异,按照英语语言文化习惯译成“Did you have a good journey\flight?”最为合适。
又如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时为表示尊敬,主人可能会说:“您应该比我年长,您请上座。”如译员不加思考地直接译成:“You must be older than me.You take the upper seat.”西方女士很可能会觉得不愉快,心想:我看上去有那么老吗?这样中方本想表示尊重的本意不但不能传递,反而适得其反。其实译员可以将这句话译成:“As our guest of honor,would you take the upper seat?”
英美人士想结束谈话时往往会说诸如“It’s been interesting to talk with you.”之类的套语,如果译员简单地译成“和你谈话很有趣!”而不告知雇主这句话的语用涵义,他可能会继续滔滔不绝,那么对方则会觉得很不高兴,结果导致会谈失败。从语用意义讲,这句话意味着“和你谈话真有趣,是不是今天就谈到这?”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口译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正确理解并准确传达交谈双方的语用意图。
3.餐桌文化差异
因为中国人好请客文化,所以酒桌上谈生意很常见,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工作和个人生活是明显分开的,他们谈生意多半会在公司里,所以会对在餐桌上谈生意不理解甚至反感。宴请外宾前,译员有责任提醒雇主尊重对方国家的用餐文化。中国人举行商务宴会时,对着满桌子佳肴也会说“菜准备得不好,请多多包涵”,如果译员把这些话直译过来会使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很不理解,“既然做得不好,为什么还请我们吃?”因此,译员应根据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做出相应的变通,改译为“I hope you like it”或“Please help yourself”。另外,中国人在餐桌上有帮客人夹菜、频繁向客人敬酒并且要一干而尽的习惯,这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怕客人没有喝好吃好。但是有些英语国家的人并不理解,对于频繁敬酒,有的人甚至有些反感。因为西方的文化中,除了几次正式的祝酒外,大家喝酒随兴,不喜欢被劝酒或喝得太多。如果餐桌上出现不愉快的气氛,译员可以发挥“剂”的作用,向双方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化解不快,达到沟通理解的目的。
4.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使得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定式和不同的思维模式。比如说,颜色在不同文化中就有不同的联想语义。红色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意味着危险、不祥等。如“red alert”、“scarlet letter”等。而对中国人来说红色却意味着吉祥、喜庆、温暖和热情等。因此,请英美人士喝红茶时,如果直接译成“Would you please drink some red tea?”他们会感到不舒服,译员要按照英语习惯将“红茶”译成“black tea”,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美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1]。同理,中国人所指的“红糖”译成英语要用“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
5.动物词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文化中,动物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一些动物词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在中国人心目中,龙(dragon)是吉祥的动物,我们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译成英语不是“Four Asian Dragons”而是“Four Asian Tigers”,实现了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
在商务口译过程中,遇到含有动物词的俗语,译员要根据其实际指称意义进行变通。比如,如果将“建立‘一(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站式’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一条龙’服务。”译成“set up the‘one-stop’service center to provide‘one-dragon’service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obtaining approval.”听到“‘one-dragon’ service”外商会感到困惑不解。此时,译员必须正确理解‘一条龙’的内涵,转译为“a coordinated process”[2]。同理,中国的“龙头企业”应该译成“leading\flagship enterprise”而不是“dragon-head enterprise”[3]。
再如,河南省著名的白象食品,如果直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 Food,恐怕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会购买食用。直译虽然实现了语义信息对等,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指“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因此,推介该公司时采用音译加直译“BAIXIANG FOOD”未尝不可。
三、应对商务口译中文化差异的策略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口译的质量和信息的传递,进而会对商务交流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译员不仅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即充分了解双语文化知识并熟知如何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对发言者和听众之间的文化差异具备敏感性和判断力,成功协助双方实现信息、观点和思想的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应对商务口译中文化差异的当务之急,具体概况如下几点:
1.加强文化导入,增加交际实践
除了学习必要的口译技能课程外,口译学员还应学习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等课程,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差异,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思维习惯和认知标准,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另外,口译学习者应该重视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员之间的交往,创造各种条件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掌握技巧,听众为本
在平时口译训练和实践过程中,译员要善于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掌握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禁忌、文化盲点、委婉语、含蓄语等的技巧,尽可能多地掌握富含文化内涵词语的对译,这样才能保证现场翻译时临危不乱。在处理这些难点时,无论是用直译、意译、转换,还是用增补、删减、阐释的方法,都应牢记要确保听众能够通过译员的翻译,听懂发言人要表达的意愿和要传达的信息。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海外商人来我国投资办厂,参加会议,开展经贸及文化交流等活动,这些趋势对商务口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商务口译要求口译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译技巧,还要通晓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善于跨文化交际。只有全面了解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在训练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商务英语口译员才能帮助交流者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使跨国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英汉两种语言经过长期发展,交际中都形成了各自规约性的表达方法。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规约性语用策略,如问候、寒暄、恭维等。
问候策略。英汉的问候语在文化的制约下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的特点。在商务场合下,英语多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规约行问候。汉语比较正式、直接的场合用“您好”、“大家好”,而非正式的多用“忙什么呢?”“去哪啦?”等规约性方式来问候。汉语文化中,对他人的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行为,然而在英语文化下,问别人做什么,去什么地方会被认为侵犯了他人隐私,引人反感。在回应问候时,英语以语言回应,而汉语有时以非语言回应。英汉问候策略的差异体现出英语关注交际对方“怎么样”,而汉语关注“做什么”,英语更注重语言表达等差异。
寒暄策略。商务交际中的寒暄策略也体现出比较明显的规约化及文化差异。中国商人认为初次见面的寒暄十分重要,会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对方的情况,更多地关心对方的个人情况。例如,在机场迎接美国来的客户:“You must have been very tired now.”这种寒暄策略体现了对对方的关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从群体角度显示对个人的关心。而英语的寒暄策略着眼于对人以外的事物的关注,而人的身体状况属于个人隐私,在英语文化中,这样的寒暄方式会让人不高兴。
恭维策略。商务交际中恭维语的使用频率很高,恰当的恭维策略能够促进交际。而英汉恭维语具有明显的规约性,使用中英汉恭维策略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恭维的话题上,英语文化中,人们的恭维一般在交际双方之间展开,很少涉及对方的家庭等;而汉语文化下,恭维的对象还会扩展到对方的家庭上,迂回地达到恭维交际对方的目的。英语文化中,人们常对女性的外貌或服饰直接恭维,而这种情况在汉语文化中较少见;在中国常常是下级恭维上级,而英美国家出于事实或信度,肯定性的恭维常常是上级或权威者给出。由此可见,汉语文化中的恭维常以情为主,而英语文化中的恭维常以事实为依据。
二、非规约性语用策略的差异
受文化影响,人们在商务交流中表现出不同的语用行为,所体现的语用策略也有所不同,人们对礼貌、得体、方式等策略的使用存在差异。
1.英汉礼貌策略的差异
礼貌策略是商务交流过程中对交际双方来说都十分重要的策略。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礼貌策略却有较大的差别。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谦虚都被看作是礼貌的。谦虚在英语文化中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汉语文化中是贬己尊人。在受到赞扬时,中国人竭力推辞,贬低自己一方到最大程度以示谦虚。而英美人一般都欣然接受,以尊重对方。例如在商务宴请时,中方明明准备了丰盛的宴席,而谦虚地对外方说招待不周,请多包涵。这会让对方误解,明知不周,为什么不好好招待?在汉语文化中,表达好意的行为通常要反复邀请几次以真诚,而受邀者也会推辞几次才接受。这与英语文化中一次就接受或拒绝的习惯明显不同。因而在对外商务交际中要特别注意。
英汉礼貌策略的差异还体现在交际双方的关系上。英语文化的礼貌策略多在平等的关系上展开,一般不讲究个人的地位及身份等的差异,也不分年龄,一般都可直呼名字。在涉及到请求、建议等行为时,即便是地位较高的人也会采用委婉表达方式。如:Lisa,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策略与地位、身份有直接关系,下级对上级要用礼貌策略。如职场中对上司的称呼用“王经理、孙处长”等方式避免直呼其名。如果下属对上司,小辈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可想象的,被视为无礼、不敬、不孝。这体现了汉语文化中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观念。
2.英汉得体策略的差异
言语得体是一个带全局性的语用策略,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用规则的主动控制与选择。在商务交流中,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说多少合适,这些都与不同文化对得体的解释相关。
商务人员在交流时,应选择得体的话题,即说什么是得体的。汉语文化中,人们十分注重处事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交谈中常涉及婚姻、职业、年龄、健康等话题,以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认同,是得体的。例如,I haven’t seen you for long time. You have put on weight.(好久不见,你见胖了。)以关心对方外表的变化来表示关心。然而在英语文化中,这样的话是不得体的。这些话题都被视为隐私,谈论这些话题有干涉别人隐私之嫌,在交际中要避免,而谈论天气、爱好、旅游被认为是得体的。交谈中要尽量远离“人”的话题。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把人和事区分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
商务交流中怎么说才得体,汉英也有不同策略。说话直率,不说假话在英语文化中是得体的语用策略。而汉语文化中,出于礼貌,常常出现说假话的情况。例如,会前明明做了充分的发言准备,却说“准备的不够,请大家多包涵”等。这样的策略在汉语中是得体的,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却会让英语文化背景的人误解,明知要发言,为什么不好好准备,浪费别人的时间。汉语文化中,常会主观上使用褒扬词语来表达好意。而对于英语文化的人来说,客观地言辞被认为是更得体的。
商务交流中说多少是得体的,英汉也存在差异。英语文化中,信息都要通过语言的清楚表达来传递,因而英语国家的人多是健谈的,语言交流成为认识他人的手段,这与其低语境文化相适应,是得体的。而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少量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是含蓄的,交流中重视语境而非内容,夸夸其谈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因而在商务谈判中,常出现中方认为心领神会的事情,而外方却一路刨根问底,非要明白地说出来。
3.英汉方式策略的差异
由于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英汉方式策略体现出直接与间接倾向上的差异。汉语文化中,人们在表达方式上多采用间接、含蓄、迂回的方式,而英语国家的人多直言不讳,不回避冲突,将分歧摆在面上谈以达到统一。体现的比较明显的是商务谈判中,中方”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的方式。在原则上双方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而细节问题分歧多,把细节问题安排到以后去谈,可以避免直接冲突。如果出现针锋相对时,用模糊语做间接缓和。有时,过于模糊的回应,会让外方认为中方意思不明确,为人不诚实。而英语国家刚好相反,他们通常采用的策略是“先谈细节,避谈原则”。英语国家的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更愿意在细节上通过辩论达成一致。在商务谈判中,他们经常会将大任务分解为一些小问题,如价格、交货数量、日期、运输等,依次一一解决。因而,外方将所有分歧摆在面上解决也会让中方感到伤面子、伤感情。
综上所述,对商务交际中语用策略的文化差异性研究能够帮助交际者减少或避免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江英.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语用策略与语用失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2,(6):126-128.
[2]牛宏宇.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用与文化差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85-87.
中美之间经济和贸易往来使得商务谈判成为必然,但是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误解。Greet Hofstcd (1994:5)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the collection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human group from another”。他这种“心灵软件”使得每个人都是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使得人的行为举止受其文化制约,而文化又是通过人的行为予以体现。从另一方面说,这就限制了人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对于国际商务谈判而言,对于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准备不足以及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影响其顺利进行,甚至不欢而散。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商务谈判在双方经贸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中美在语言沟通、价值观、谈判风格差异的比较来分析其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谈判。这样有助于谈判者预见谈判的进程,及时调整谈判策略,最终达到圆满的协议。
1 语言沟通的差异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在商务谈判中,中国谈判人员感情内敛,不喜欢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这种表现会使己方在谈判中陷于不利之地。中国谈判人员也不喜欢轻易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看法的方式也比较含蓄,其间接的表达方式以及一些非语言要素如眼神、手势、沉默时间的长短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因素,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很重要。另外,中方谈判人员子啊谈判桌不喜欢激烈的冲突,也不喜欢直接了当地拒绝对方,而倾向于注重和谐,保全双方的“面子”。除此之外,因为中国是高度注重上下级等级观念的国家,对许多谈判细节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中方人员谈判风格非常正式严肃,也比较严谨保守。
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总体而言,美国人大多性格外向,直率热情,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人员喜欢直接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向于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对“是”与“否”有明确理性的界定,即使对对方所提出的建议或条件不能接受,也倾向于毫不隐晦、不加含糊地直言相告,而不喜欢拖泥带水、模棱两可的回答。面对冲突时,美方谈判人员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倾向于公开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喜欢积极为自己辩护,往往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美国是高度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国家,对等级划分的概念不强烈,所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更倾向于非正式和平等的关系。
2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态度”(胡文仲2003:20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理解问题的方式,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
2.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在美国,独立、自由、和个人平等的观念非常浓厚,他们交流方式比较注重现在、自我和实际行动。在美国文化中,本人可以代表公司作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利。
但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方谈判成员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级别也比美方复杂,甚至真正具有决策权的人却不是谈判组成员。在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组通常要将每一个阶段的谈判结果向上级汇报,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或同意或提出新建议,这些意见再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延长了谈判时间,美方对此也十分失望,认为这种谈判者不过是errand boys(跑腿的)。这种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几千年来孔子思想的影响,它促进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因此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再就是总的来说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或自不高的情形。
2.2 一元的时间观和多元的时间观
美国是一元时间取向的典型代表。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和财富。谈判中充分利用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他们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到了结束时间时,无论任务完成与否都应该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工作安排。美国人非常守时。他们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有不同分项的任务,在谈判时他们严格按照时间段将安排的任务依序完成,然后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此外,美国谈判者喜欢速战速决,他们习惯于在谈判中直奔主题,清楚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要求和意见,并希望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成协议。
中国是多元时间取向的国家。中国人在使用时间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支配时间;在同一时间段内可以讨论多个主题;结束时间到达时,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则将继续对议题进行讨论,不希望时间限制、妨碍任务的完成,对时间的长短也不会有非常严格的控制。与美国谈判人员相比,中国谈判人员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注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所以他们会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相互介绍、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方面,因此谈判持续时间比美方长。
3 谈判风格的差异
在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不同国家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在商业谈判中预测对方的反应并做出相应决策。
3.1 对争执与沉默的态度差异
通常在谈判中,美国人会公开表示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如威胁、警告等,甚至以提讼宣告谈判破裂或者发出最后通牒相要挟,这往往使谈判对方感到不舒服,甚至认为受到了侮辱。对美国人来说,谈判中交流信息是相对直接的,如果从对方得到的信息含糊不清,他们会感到不愉快。他们推崇争执,认为争执是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谈判中美方多是直言快语急于求成,在谈判中常说“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不要拐弯抹角),“Get to the point ”(开门见山),“What’s the bottom line?”(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交谈中最忌讳沉默,一旦交谈中出现间断和停顿,马上会插话填补,因为沉默使他们感到不安和窘迫,他们认为沉默预示着出现麻烦或有所隐瞒或拒绝。
而在我国,人们常根据隐含的意思和话外之音去理解信息传递者的意图。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孔子的“呐于言而敏于行”,“和为贵”,因此中国人提倡多听少说,三思而行,认为多言是破坏和睦,造成冲突的祸根。这种交流方式是与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分不开的,目的是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维护和睦,照顾各自的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会避免公开争论和冲突,用谨慎的不显眼的微妙方式解决争议。在我国,沉默,根据语境和情景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你说得对,请继续说下去”、“我正在考虑你的问题,让我想一想”等等。人们对于谈话中暂时出现的间断和停顿可以理解和接受,并从中判断讲话者的意思,并把沉默作为说服的手段之一。
3.2 对合同的态度
美国人认为,交易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可靠的方法是依靠法律。他们特别看重合同,认真地讨论合同的条款,而且特别重视合同违约的赔偿条款和合同适用法律。其谈判队伍除包括商务谈判人员、技术谈判人员和财务谈判人员外,还有法律谈判人员负责合同文件、合同中各项条款、保险和法律解释的磋商。一旦在执行合同条款中出现意外情况,就按双方事先同意的责任条款处理。因此,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对于合同的讨论特别详细、具体,以便在执行合同中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各种问题。
而中国文化是注重关系的,中方谈判的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达成的协议是双方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的一种框架。谈判被看做双方建立友谊和共同开始工作的象征,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的互利合作的开端。中方并不象美方那样严肃地看待合同。如果情况有变,他们通常还要对已经签订的合同条款提出改动意见,这让重视合同条文的美国人怒气冲冲,认为中方谈判者无法理喻,对于美方来说,合同是神圣的,是具有约束力的。而中方往往认为合同真正履行之前,一切都不是最终的。
4 结束语
中美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无论是中国式的还是美国式的谈判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我们应熟悉对方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根据对方的文化和谈判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谈判策略,避免中国式谈判模式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增加对谈判对方行为的可预测性,从而在谈判过程中变得更为主动,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