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文化的精神

茶文化的精神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1 09:26: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文化的精神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茶文化的精神

篇1

王乾宇是北京人,虽学理工科出身,但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开茶楼之前,对于茶,并未有很深的研究。他说:“开茶楼以前,对于茶,是谁送咱什么茶就喝什么茶,对于茶的好坏更是说不出哪好哪不好。”王乾宇开始关注于茶,是因为2000年左右的时候他有一段空闲时间,经常会到一家由两个小伙子开的茶楼喝茶放松,那茶楼里摆了很多书,环境清雅。在那里,王乾宇读到了茶学名家、《易经》学者陈香白的《中国茶文化》,书中对于茶文化的介绍吸引了他——陈香白提出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即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涵盖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其核心思想是“和”。这一理论使王乾宇对于茶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茶文化能体现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义,茶文化本身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但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包容、厚德、和谐的思想。习茶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受到了洗礼。喝茶使人静,静能生慧,可以反省自己,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王乾宇说。

茶仙卢仝的名作《七碗茶歌》中由一杯清茶创造出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地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而这七碗茶的境界,王乾宇也体会过一次。一次冬天早上登香山时遭遇小雪,王乾宇在途中平台上的茶室停留换衣品茶。当时泡了一壶阿里山。“我裹着棉猴,坐在那里泡了七碗茶,窗外是一片银装素裹,山林寂静深远,屋里温暖如春,茶喝七碗刚刚好,感觉非常舒服。我才发现原来古人说的这些都是真实的体验。茶道就是一种体验。”恐怕正是这种体验,才让大文豪苏轼写出了妙笔生花的回环七绝诗:“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光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茶道生活倡导者

从2002年在北太平庄路25号开设第一家茗香茶楼以来,王乾宇先后开了数家连锁茶楼。因为合同到期、地址改建等等原因,最后留下了三家收入稳定、各具特色的茶楼。一家就是北太平庄这家老店,另两家一个在花园路,一个在工体。“茶馆这一行业的业态发展,在中国还在不断地探索中。1996年左右,台湾人在中国开设了一些茶艺馆,其实就是一种以技艺为主的茶馆形式,是单纯的泡茶手法、技法,对茶文化的思想境界并没有发扬、发展。我当时感觉很不好。茶道本身源于中国唐朝,现今在日本发展起来,在日本叫茶道,在韩国叫茶礼,我们中国人既然做茶文化,为什么连堂堂正正的茶道都不敢叫?从名字上就比别人矮半截。弘扬发展茶文化,就是一种茶道精神。所以我始终说要做一个茶道生活的倡导者。”

每个去过茶馆的人都知道,在茶馆里喝茶真是太舒服了,那种放松、休闲的感觉,会让人待上一天。所以茶馆的经营就存在着客人流动率低、客源过于固定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很多茶馆利润很薄,很难做到收支平衡。再加上生活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业成本、人员成本上升,如果不赋予其他的东西就难以为继。于是京城茶楼渐渐分成了四种——二荤子茶馆(连吃带喝的)、清茶馆(只喝茶的)、书茶馆(有票友演出的)和茶肆(公园、郊野中的)。对于此,王乾宇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呢?他说:“真正要做茶馆,还是要做茶本身,以及茶所赋予的茶文化。从茶道的精神上,将茶需要赋予文化的含义,在现今的环境中做成文化和商务兼备的茶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咖啡馆的精髓——节奏感比较快、流动性强,周转率就高。在茶馆的经营上要破除一杯茶喝到底的习惯,慢慢宣传一些茶文化的精髓。同时,在经营上可以适当做一些限制。喝茶本身是健康的,但是喝多了从养生角度来看是破气的,不健康的。所以喝茶也需要有节制。养生就是要养气,凡事都要有节制。茶馆里待着,太舒服了,慢慢人就有点闲散。这种闲散容易慢慢地让人没有进取心,斗志就会磨灭。所以要倡导这种价值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少人在周末也喜欢来茶馆打牌休闲,这是一种放松,但是也不宜过长,玩也需要节制。这就是茶道生活,是张弛有道的。”

茶道中的属地文化

篇2

“茶宠”就是人们早期所谓的“茶虫”,属于茶器中的一种,是人们品茶时放在茶盘上的小摆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小宠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年长日久它就会被薄薄的一层茶浆包裹从而温润可人,茶香四溢。是供人们把玩和陶冶情操的,其寓意也是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茶宠起源于宋朝,这与宋朝鼎盛的茶文化息息相关,在茶文化中向来有着“兴于唐而兴于宋”的说法。由于茶文化的兴盛,茶器和茶礼仪也逐渐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各种形式的茶器也开始出现,直到明朝时期随着紫砂茶具的出现紫砂茶宠也随之出现,然而与茶宠相关的记载非常稀少,直到上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才开始在品茶时把玩茶宠。

二、茶宠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我国的吉祥文化分为物体吉祥和行为吉祥两种,而茶宠就是物体吉祥中的其中一种传承,茶宠的造型小而精巧,这些造型多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品茶工程中也体验了其中的趣味。这些茶宠制作工艺精湛,本文由收集整理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还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浇上热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的有趣现象。

茶宠有吉祥寓意,有文化气息,有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喜好。在市面上常见的有神兽茶宠、情趣茶宠、谐音吉祥茶宠等。其中神兽茶宠;有朱雀、金蟾、貔貅、长寿龟等,因其在传说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镇宅、或旺财、或赐福,人们在把玩茶宠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还有谐音吉祥茶宠,谐音文化其实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趋吉避凶文化,它凸显了汉字的文化与魅力。比如说一只脚之上有蜘蛛图案,寓意就是“知足常乐”;又如两只蝙蝠抱着寿桃的造型,其寓意为“福寿双全”,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人一种含蓄的传统文化。情趣茶宠就在于三五好友坐在一起喝茶时能够逗人一笑,放松心情。

三、茶宠继承的传统文化所映射的道家精神

茶宠所继承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从“形”和“意”这两方面,所谓的“形”即是自茶宠起源至今的造型,多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基础,在今后不断的发展中根据时代和人们的喜好又有了进一步的演变,但“形”的变化始终是围绕着“意”,虽然茶宠只是人们在品茶过程中茶盘上把玩的小摆件,但正是这个小玩意却体现了我们对吉祥瑞景的向往和美好寄托。

在过去,茶宠被人们视为“玩物丧志”的表现,然而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不再持有过去的旧思想而是开始关注茶宠并重新拾起这个小玩意,把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些小玩意上。所以人们对它的喜爱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可以说是一种“意”的体现,而茶宠正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器物。

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是幽远玄远的、抽象的、不可言说的,而“器”则是直观可感的、形象的、触目所及的;“器”的制作受“道”的引导与制约,“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表现,并发挥作用。尤其是礼器的造型、名称和规格尺寸是与使用方式融合一体的,具有远超乎实用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器物是应人们的各种需求(包括个体的、群体的,物质的、精神的)而产生的,受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但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对方,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器”不仅作用于外在的事物,更作用于人类内在的心灵和思想,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所以器物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程度的衡量器,更是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生存面貌、伦理道德和精神状态的一个参照系,茶器亦不可简单地视为满足渴饮饥餐的生理需要,孤立地看做单纯的日常器具,而是蕴含了更多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因而茶宠也不仅仅是满足物质之用的器物,而是从物质世界向着精神世界飞升的一个媒介,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再是其对于日常生活之适用、造型装饰之雅致,而且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品茶”之“品”虽蕴妙无穷,但首先是“品”茶器。在对茶的品饮和对陶瓷茶器的创作、欣赏中,人们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使普通的日常生活饶有兴趣。

茶宠虽为小器,但其演进变化实际上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演变是同一的。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中外交流频繁而迅捷,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极其浮躁和急功利近的状态,凡事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生态利益,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不顾人文道德与精神的追求,也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脱节,导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和整体价值的断层与失落,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是难以长久的。

篇3

最近几十年来,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不断扩大,文化敏感性与文化适宜性教学引发了教育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文化适宜性教学强调教学对文化的敏感性,尊重不同背景的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不同世界观与认识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适宜性教学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中运用母语》(TheUseofVernacularLanguagesinEducation)[1],这一文件高度重视文化适宜性教学。50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多语言世界的教育》《Educationinamultilingualworld(2003)》[2]中重申了其对文化适宜性教学的积极态度。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联合国关于原住民权力的宣言》(UnitedNationDeclara-tionontheRightsofIndigenousPeoples)[3],该宣言规定了原住民传承文化的权力,并积极倡导文化适宜性教学,该宣言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的赞同。联合国颁发的这些纲领性文件对于各国政府重视文化多样性,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下,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文化适宜性教学,例如,美国阿拉斯加“原住民教育联合会”于1998年制定了《阿拉斯加文化适宜性学校标准》[4],中国也在高中学校推行具有文化特色的语言教学[5]。总之,文化适宜性教学得到国际社会、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证明文化适宜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理解文化对脑功能与结构影响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脑的可塑性为人类的可教性奠定基础

在人类社会中,文化无所不在,文化之于人就如同水之于鱼一样。Li曾经论及文化在不同的认知层面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人类思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她从遗传学、发展科学等多种学科,列举了大量的证据来描述在个体基础上,文化—基因共进化、遗传与神经渐成性(neuronalepi-genesis)、认知与行为层面之间的联结与反馈如何随着不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普遍规律。人脑在生命的早期具有强大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持续终身。生命早期的这种强大可塑性为人类的可教育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成人的文化学习经验也同样会影响脑的结构与功能。例如,加拿大邮件分发工人根据由字母(符号表征系统)与数字(数字表征系统)组成的邮政编码来分发信件,成千上万小时的工作经验改变了他们脑中的类别表征,使得他们的数字表征系统与符号表征系统似乎成为一个更为独立的分类表征系统[7]。相同形状的字母与数字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加工,这种加工在神经结构上的分离只能是由于经验的影响而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进化的作用,因为社会与文化对字母和数字类别的划分具有任意性[8]。与非驾驶员相比,伦敦出租车司机海马后部的空间导航区体积与灰质密度更大,而且随着驾驶经验的增加而增大[9],这可能是由于成千上万小时的空间导航与城市道路的探索而导致了出租车司机的脑对空间敏感的脑区神经结构的发展。3个月的抛接球学习使得成人两侧的颞中回和左侧顶内沟后部区域变大[10],老年人学习这一技术也同样表现出脑结构的动态变化[11]。而更为突出的是,2个小时的集中训练会使调节颜色的视觉区域(左侧视觉皮层的V1或者V2区)理论前沿教育神经科学与文化适宜性教学荨荨灰质体积变大[12]。所有这些神经科学的证据都表明,持续性的文化经验会改变脑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影响人们加工信息、理解世界的方式。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脑的结构。齐和帕克等[13]测量了140名老年与年轻的新加坡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皮层厚度与密度。研究发现,两种文化的年轻人在脑的体积上基本相等,但是在许多结构上,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在皮层的厚度上,与亚洲人相比,美国青年在前额叶以及右侧顶上小叶厚度增加,亚洲人的左侧颞下回更厚,这可能是由于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在老年组间没有差异,部分是因为老年组内部皮层厚度变化增大。研究认为,西方青年前额叶厚度的增加可能是因为西方文化更加关注推理、问题解决、独立思考的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结果,而东亚文化更加遵守命令和背诵记忆。这一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在前额叶、颞叶、顶叶区域的体积上存在显著而可靠的年龄差异。而且,东西方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这一体积上的差异是相同的,表明是强大的生物作用,而不是环境作用,调节了脑的结构,使之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变化。但是,也需要考虑其他解释,比如东西方人的饮食、遗传和环境差异,也可能是这些与文化本身没有关系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另外,由于老年人的经验在样本中差异很大,因此,很难系统地评价随年龄而产生的脑结构的体积变化。要测量这种差异需要非常大的样本以及对文化经验的详细了解。所有这些研究证据表明,文化经验与文化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人脑的结构,而且也改变着人脑的功能[14]。文化价值观与文化经验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部分,同样对人的认知与神经结构、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与经验塑造了人的认知结构与神经功能。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持续终身。这种持续性的神经可塑性是人类可教性的基础,“在人类的可教性与人类的可塑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5]。

三、文化价值观影响人类的外显行为与人脑的思维方式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南亚等国家在政府推行的教育改革中采用了西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给这些国家的教师与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16]。对于这一问题,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哪些证据?尼斯贝特(Nisbett)及同事的研究框架[17][18]得到了心理学、哲学与神经科学的支持,研究证据包括行为证据、眼动证据与神经科学证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人脑思维的影响提供了科学的证据[19]。尼斯贝特等提出的研究框架表明,东亚与西方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与信仰对信息加工方式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1][22]。根据这一研究框架,东亚人在道教与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传承了集体主义文化与辩证思维的哲学传统,因此思维方式表现出整体加工,更关注情景刺激特征[23],更具有场依赖性,对环境的共变性表现出更敏感的特征[24]。表现在语言的学习中,东亚双语者更关注英语或者汉语的词与词之间的功能或者关系,而较少关注词与词之间的类别属性,体现出一种关注关系而不太注意分类的特点。另外,与英语测试相比,大陆与台湾中国人在汉语测试中更关注关系,而香港与新加坡中国人在英语和汉语的测试中关注关系的程度相同[25][26]。而西方人,源于古希腊的个人主义哲学传统,强调逻辑思维,表现为基于规则与特征的分析与注意分类的认知加工方式。西方人在还原主义与适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继承了个体主义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更加关注分类信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文化价值观、文化实践与文化产物对人类心理过程的实质性影响在于人们是如何界定自我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认为,一切与自我有关的事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即自我是与自己相关的一切所构成的。自我具有独特性,决定了个体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行动的。我国学者朱滢系统地考查了东西方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层面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这三个层面对自我概念的研究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7]。大量的心理学、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亚洲文化塑造了相互依赖型的自我,而西方文化塑造了独立型的自我。相互依赖型自我强调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自家人(in-groupmemebers)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与非自我的界限就是自家人与外人(out-groupmemebers)的区分。独立型自我强调自我体现在个体身上,与社会、自然分离。自我与非自我的界限就是个人与他人的区分。因此,西方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的自我,排除自我与他人的联系。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自我的主动性,而在心理学上,西方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自我的独立性。与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相一致,神经科学上则发现西方人的内侧前额叶只表征自我而不表征母亲。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自我概念突出个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在哲学上,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强调本我决定自我,自我与他人、他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心理学上,中国人的自我概念强调自我包含着父亲、母亲、好朋友等非常亲近之人;与心理学相一致,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发现,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在思考亲密他人(如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在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程度高于西方人,表明东方人将亲密他人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在判断自我的时候,前额叶内侧和前扣带回激活更强[28][29][30]。因此,中国人的内侧前额叶既表征自我,又表征母亲。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的自我是相互独立的,体现了个体主义的观点,而中国人的自我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观点。集体主义或者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对自我判断或者对他人判断的影响会激活内侧前额叶的观点也得到了乔等人[31]的研究支持。东亚人和西方人对自己面孔的识别也存在文化差异。在高、低威胁情境下判断自我面孔和导师面孔的行为研究中,中国被试对自己导师面孔的识别速度快于对自己面孔识别的速度,而美国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表现出对自己面孔的优势效应,这表明在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阶层概念对个体的影响(或者威胁)大于相互独立的个体主义文化[32]。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对个体学生的影响。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得出了与这一行为研究一致的结论。英国和中国文化背景的被试都能够快速识别自己的面孔,但是英国被试识别自己面孔的速度更快,这表明自己的面孔更容易引起英国被试的注意[33]。而且在对面孔加工的深度方面,两国文化背景也对被试产生了影响。英国被试对自己的面孔进行深度识别,而中国被试对熟悉面孔也会进行深度识别,因此集体主义的文化对中国被试产生了影响[34]。何登等人[35]的研究则更进一步表明,东亚被试接触西方个体主义文化的时间越久,反映西方文化的神经激活模式越强。东西方人这种不同看待自我的方式首先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进而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体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交流与合作。

(二)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在有关西方人与东亚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中,神经影像研究与行为研究一致表明,东方人更多地体现出整体思维的特点,而西方人表现为分析思维的特点。有关西方高加索人与东亚人在观察线框刺激材料的研究表明,西方高加索人在绝对判断任务中更精确,而东亚人在相对任务中判断更精确。西方人采用的是关注重要信息(focalinformation)的分析策略。在这个研究中,西方人关注的是线条,而东亚人则采用关注编码情景信息(即线框中的线条)的整体思维策略[36]。与此研究相一致的是,何登等人[37]运用脑成像的研究技术验证了东亚被试与西方被试在判断绝对任务与相对任务时所激活的神经网络。研究发现,东亚人在完成绝对判断任务(与前景无关)时,更多地激活了前额叶—顶叶网络,而西方人则在完成将线条与情景整合起来的任务(即相对任务)时激活了这个网络。这个研究巧妙地运用磁共振技术表明,文化适宜性的任务需要较少的神经资源,而非文化适宜性任务则需要更多的神经资源。这两个研究分别从行为层面与神经机制的层面揭示了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且这些研究似乎表明,文化适宜性的任务更有利于认知加工。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文化适宜性的教学任务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识别面孔的情绪特征是21世纪的领导者与劳动者所需要的重要技能,而这种技能的形成也会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东亚人在识别面孔的时候,主要看面孔的中央部分,对面孔进行整体加工,而西方人则更多地关注眼睛与嘴巴,倾向于对面孔进行分析性的加工[38]。研究表明,在面孔的情绪识别中也存在着种族优势。与识别异文化群体成员的表情相比,人们识别同文化群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更准确。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了行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人们识别同文化群体成员的情绪时,与情绪加工有关的脑区激活程度更强。例如,日本人和美国高加索人看到自己文化族群中的成员所表达的恐惧情绪会激活更多的杏仁核区域,这表明对恐惧的反应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39]。

(三)情景加工与物体加工东西方人在知觉方式上也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物体与情景的关注程度不同,理解的方式也不同。大量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西方人习惯于选择性地注意重要事件(focalevents),而东方人更习惯于注意社会与物理环境中的重要事件[40]。西方人对于重要事件的这种选择性关注有助于对这些事件的内在特征进行分析,但是却容易忽视他们所赖以存在的情景。高等人[41]运用磁共振技术将加工物体的脑区与加工情景的脑区分离,发现与物体加工有关的脑区在侧枕叶,而与重复情景加工有关的区域是海马旁回。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简肯斯等人[42]运用适应性磁共振研究的范式,评价不同文化对一致情景与不一致情景的神经适应性。中国被试在侧枕叶表现出对不一致情景的更大神经适应,这个区域是物体加工区域。这说明,由于中国人对整个情景敏感,因此在加工不一致的情景时投入了更多的神经资源,而美国人则似乎没有受到不一致情景的影响,因为他们主要加工的是物体。

四、文化连续体与文化适应的动态性

篇4

一、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课题的设计思路,本次调研在廊坊域内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实际收回145份,回收比96.67%,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比80.69%;无效问卷28份,无效比19.31%。其中,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对本课题有较强研究价值的62份,价值比52.99%,是本调查研究报告的主要的立足点和着眼点,调研分析也是围绕着这62份主要问卷展开;研究价值不大的55份,价值比47.01%不作为具体分析的研究对象,仅供粗略参考。统计图如下:

客观选择题第一至第三题为单项选择题,第四题为多项选择题,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业余生活,情况统计及分析图如下:

按年龄段统计:18岁以下4份;18―30岁份28份;31―40岁15份;41―50岁8份;51―60岁5份;61―70岁1份;71岁以上1份。主要调研对象集中在18-40岁中间。

按文化程度统计:小学 1 份;初中5份;高中(包括中专及技术类学校)21份;本科(包括大专)30份;大学本科以上(包括硕士、博士)5份。

按职业统计:学生9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11份;工、商业工作人员12份;农、林、牧、渔业劳动者3份;其他27份。

按“业余时间做什么”统计:参加各种社交活动17份;看书21份;看光盘、听讲座9份;上图书馆3份;上书店6份;看电视或上网45份;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如:书画、音乐、舞蹈等7份;其他(请列举)7份。

二、结语

篇5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063-01

一、深刻认识检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检察文化其实就是社会文化在检察机关这一范围内的反映和体现,实践证明,检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它渗透于检察机关的职能工作、日常管理、干警生活及其他活动,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干警为民执法、严格执法、认真执法和规范执法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检察机关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各项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干警缺乏检察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而对繁重的办案任务,各检察机关对检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检察文化内涵的队识还不够全而、准确,对检察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存在对检察文化可有可无,耽误时间,不务正业,只是单纯的形象工程等认识误区,缺乏对建设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投入积极性。

2.只注重检察文化外在物质形式的齐备,忽视检察文化精神内涵的构建。未认清物质形式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精神内涵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把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全体干警的业余生活,只强调发展机关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检察机关的精神文化建设。

3.盲目模仿,本院检察文化特色不明显。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照搬其他检察机关的经验和做法,使检察文化建设趋于表而化、简单化,未能发挥检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三、新形势下深化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新时期检察工作主题,牢固树立文化检察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具有綦检特色的检察文化,总结提炼了“团结奉献、务实创新、执法为民”的检察精神,努力营造出和谐、争先、创新的工作氛围,培养出一支优秀、团结、向上的检察队伍。

(一)倡导学习文化,着力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

一是夯实政治立检根基。深入“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群众路线”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十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警头脑,指导工作实践。二是树立典型激励争先。提出“改革创检、人才强检、素质兴检、文化亮检、廉政促检”的发展战略和“12345”的工作思路,以评选“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挖掘一批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干警认可的先进典型,评选出年度“办案能手、办事能人、青年标兵、金骥模范”。二是选准人才强检关键。紧密结合干警白身实际,帮助干警制定符合个人成长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规划。通过开展“綦江检察论坛”、疑难案件研讨、观摩庭、检察官律师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干警专业素能的培养。

(二)积极倡导“和谐文化”,增强团队合力

一是以活动凝聚人心。开展“我为新院献一策”、“零距离交心谈心”、“盘点2011,思考2012”等活动,激发干警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支部和群团组织作用,通过运动会、文艺晚会、建立趣味小组等方式,加强干警之间的联系沟通,情感交流。二是以关爱增进理解。通过民主生活会解决班子成员间的互信互知,通过领导与干警的真诚交流增进理解信任;实施温馨车、干警食堂、交心谈心、生日慰问、定期体检、节日问候等“六大温馨工程”,解决干警的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积极改善干警职级待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使干警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

(三)倡导廉政文化,保持风清气正

篇6

1引言

1.1新生代农民工的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新生代农民工的目光投向了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8岁,他们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1.2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金华市共有新生代农民工近200万人,活跃在金华建设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促进金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切实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使他们在金华安居乐业,对我市实现“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1.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浙中地区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的新形势下,通过对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与研究,了解他们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总结归纳其幸福指数指标的研究,构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对策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2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的调查现状

通过对浙中地区发放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调查表,共计3000件,回收有效问卷2860件中的信息可知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现状如下:

2.1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现状

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主要为高中占56%,初中占21%,大中专以上占14%;婚姻状况未婚占83%;打工前主要为在校读书占73%;打工所属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业约占82%,每月收入为1000-5000(元);打工目的主要集中在于赚钱养家占29%,希望过城里人生活占39%,寻找发展机会占15%;认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技术占34%;在城里生活困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城市户口,子女上学难,没有归属感等;他们大部分打工年限为1-3年,约占83%;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为74%;对目前的工作状况感到满意的仅占13%;他们主要居住在单位宿舍和出租房内占74%;希望在城里定居的主要理由为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占26%,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占13%,工作机会大、发展空间大占19%;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不通等因素,导致工作中会遇到紧张焦虑、孤独寂寞占57%,压抑受挫、被歧视占26%;遇到巨大心理压力时,主要通过上网、聊天、听音乐、找朋友诉说来缓解压力(占61%);他们空闲时间主要看电视、听音乐占21%,手机上网占16%,网吧上网占19%,睡觉聊天占11%,喝酒下饭馆占4%,逛街购物占13%,参加文体活动、去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占7%;单位团组织经常组织活动,受欢迎仅占22%;他们希望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占39%,文体活动占23%,青年交友活动占26%;希望政府、企业、社区提供优惠获免费文化活动占37%,支持建立文化社团占17%;他们希望企业共青团开展文体活动,丰富青年业余生活占51%,组织技能培训占23%,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爱心帮困活动占17%,组织政治学习占9%。如果有机会6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到高校深造学习。

2.2幸福指数的调查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满意度认为较好占21%,很幸福占9%,职业满意度较好占39%,有成就感占27%;购物场所满意度满意占43%;住房宽敞满意度认为条件一般占63%,满意占6.4%;房产状况有房产占6%;婚姻(或感情)状况美满占64%;认为有车会带来舒适和成就感占76%;认为有钱幸福占27%,富有的人也会失去一些平凡人的乐趣占64%;市民文明程度满意度认为很文明,很满意占43%;周边治安状况认为比较满意占67%;教育质量较好占66%;医疗卫生状况较好占59%;社会保障状况较好占7%,一般占43%;睡眠质量一般占46%,较差占40%;浙中地区文化娱乐丰富程度认为较好占43%;自然环境满意度认为环境很美占21%,较好占61%;生活节奏满意度认为刚刚好占65%;同事间人情味浓厚程度很好仅占2%,较好,偶尔能感受到人情味占47%;认为最近五年来发展速度势头很好占36%;认为幸福感主要来自美满的生活、愉悦的身心、和谐关系占42%;认为理想的幸福是与所爱的人相守一生占42%,平平淡淡过一生占36%。

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与幸福指数特征

通过对浙中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调查现状的分析,发现这些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较高,工作耐受能力较低等特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新生代农民工打工前主要在校学习,不会做农活,毕业后即来城里打工,大多从事制造业和服装业工作,职业岗位能力不足,属于城市中低收入群体。

(2)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愿意在城市定居,但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住房、户口、子女上学等因素影响,其城市归属感不强,自卑心理较重。

(3)较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学历结构较高,对所打工岗位、薪金期望值过高,其动手能力不强,自身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待提升,对职工培训学习主动性高。

(4)新生代农民工虽收入不高,但对物质享受有较高的要求,多数没有过多存款,面对城市中住房、户口、子女上学等问题时,感到压力较大,婚恋多为老乡中交往。

(5)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单一、贫乏,主要以上网、聊天、逛街、老乡聚会为主,对政府和企业优惠或免费开放文化娱乐场所有较高的期待。

(6)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存在紧张、焦虑、孤独现象,一般通过上网、聊天、找老乡倾诉等途径来缓解压力。

(7)新生代农民工对浙中地区自然环境、城市治安满意度较高,对住房、户口、劳动保险政策较关心,认为幸福指数与美满生活、愉悦身心、和谐关系有关,通过综合测评,其幸福指数约为61%,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举措

4.1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为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供物质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应与本地人一样享有就业、择岗待遇,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督促企业按时发放工资、加班奖金,对表现优秀的农民工适当给与晋升、加薪等政策。高温季节,政府财政应拿出一定的补贴费用,增加这部分农民工的薪酬。

4.2改革户籍政策,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可考虑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户籍政策改革,凡工作满一年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领取市民证,有针对性地与养老、医疗、公积金贷款、购房、子女上学等挂钩,并与当地市民享有同等权益的社会保障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

4.3政府引导,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教育与岗位能力培养,提高其适岗就业能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工业园区等,筹建图书馆、阅览室,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并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择岗就业能力。同时,由行业前头,定期举办一些讲座,竞赛、科技练兵活动,对表现优秀的农民工给予奖励。

4.4制定人文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增强其变换新浙中人身份的力度

由政府牵头,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爱农民工,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企业要负有一定的组织责任,比如:公共场合、会议场所一定要讲普通话,让外地农民工有一定的归属感。企业中的工会、团委组织每年要定期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咨询、讲座、价值观教育、文体娱乐等活动,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促进地区社会力量对农民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5改善浙中地区精神文化设施,优惠开放文化活动场所,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调动社会资源,增加财政预算,改善浙中地区精神文化设施的投入,比如,在新生代农工集中区域,增设体育运动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定期为农民工低价位或免费开放市区文化场馆,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4.6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团组织、博客,关注与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数

由政府督办,行业牵头,成立各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团组织和博客网站,发挥媒体作用,开展文化交流,鼓励有才华的农民工在社团和网络中自发组织农民工创作作品。通过社团组织和博客网站交流打工心得体会,提高新浙中人的幸福指数。

5结束语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浙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问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他们除工作以外的生活状况,找到新生代农民工出现精神生活问题的主要根源,分析归纳其幸福指数指标,总结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举措,对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地稳定新生代农民工队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发挥他们工作中的最大潜能,可提供一些有借鉴作用的合理化建议,为推动浙中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瑞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路在何方.观察与思考,2010,(3).

[2]傅治.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共建金华美好未来.浙江共青团提案,2011,(7).

篇7

关键词:茶文化;跨文化传播;儒释道精神;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55-03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盛行茶文化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内容。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吹响了关注、研究与拓展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文化开始渗透到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兴盛于宋,盛行于明清,传承至今,并将继续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标志之一而延续下去。中国与韩国很早就有了友好交往,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也传播到韩国,茶文化也随之在韩国盛行。

一、茶文化以及茶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茶文化由茶“物质”和茶“精神”两个方面构成。茶文化不仅包含了与茶相关的生产劳动,比如种茶、采茶、炒茶等,也包括与茶相关的艺术创造、观念意识和习俗方式等。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1]

(一)丰富多彩的茶物质产品

从茶作为物质财富的角度来说,我们从直观的角度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茶叶种类和别具特色的精美茶具,较为隐型的是各种茶类独特的种植方法、采摘手段及饮用方法。中国的茶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茶具种类庞杂,涵盖了许多方面,包含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不仅如此,种类不同的茶也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与之相配套的采摘手段与配制方法。茶文化在中国完全上升到了“艺”与“道”的层面。

(二)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标志之一,在精神方面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由茶艺引申出来的茶道,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的“德”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修养。茶文化就其精神内涵来看,既包含儒家的内省、尊敬、伦理、凝聚,又包含佛家的宁静致远、空灵、禅学,同时又包含道家的自然、养生与清静无为。冲泡茶的过程,能够舒缓人的心情,在品茗的审美意境当中消除人的烦恼,反省自身,达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让人体会到茶中的“道”的精神。

(三)体现中国文化的茶艺、茶礼

中国的茶艺通过表演茶艺的器具和茶艺表演过程本身体现出来,茶艺在演变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道”,达到一种空灵的、超脱凡俗的美学意境。茶艺和茶礼当中敬让宾客的行为体现了儒家的谦让、尊重、伦理与和谐统一的特点。在茶的冲泡和品尝的过程当中,表现了佛家“悟”的精神,并延伸出“茶禅一道”的哲理。在茶的炒制和种植过程中,体现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内涵。在茶艺的欣赏过程当中,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反省,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和谐自然的处世哲学。

二、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密关联。”[2]

中国很早就向东亚各国传播文化,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有层次、分先后的时空结构:中国本土文明是其主干,朝鲜、韩国、越南文化为其两翼,日本文化在其边线,而东南亚华人社会则成为它伸向外部的触须”。[3]韩国,位于亚州东北部的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与中国接近,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与韩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以来,朝鲜半岛就与中国大陆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这样说,中国在远古时期就与韩国有了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茶文化,也在中国与韩国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从中国传播到了韩国,并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茶文化。

“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推动了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没有人类的进化和文明。”[4]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进行跨文化传播,韩国在本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对茶文化进行了理性的选择与解读,并最终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更有助于双方文化的传播和进步,在文化传播的进程当中,茶文化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

茶文化在韩国发展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在韩国兴德王三年,即唐文宗太和二年,韩国就已经从中国引进了茶种,并开始种茶、饮茶。韩国的茶文化就此萌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中国与韩国便把炎帝神农氏称为“茶圣”。韩国接受中国茶文化并进行本土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孕育茶文化的三国时期,饮茶之风盛行的高丽时代,茶文化衰微与复兴的朝鲜时代,韩国茶文化在日治时期、南北韩时代的自主与发展时代。在三国时代,朝鲜半岛分为新罗、高句丽和百济,中国与朝鲜半岛诸国进行茶叶贸易,僧侣和贵族也开始产生饮茶这一习俗,茶道思想开始孕育,茶文化在韩国诞生。在高丽时代,由于茶树种植面积的增加,各地开始设置茶所,以便征收茶叶,茶园、茶艺以及青瓷等文化有了极大发展。高丽的青瓷艺术继承宋朝越州秘色窑的生产技术,并加以改进,形成了“象嵌青瓷”的独特艺术;高丽时代的茶礼也比较完备,在宫廷之别设有茶房,用来专门管理宫中茶汤和药汤的供应,并设有行炉军士和茶担军士,行炉军士带着香炉、茶风炉、提炉等,茶担军士则担着皇上御用的茶。不仅如此,在高丽的春之燃灯和冬之关会这两大传统祝祭活动之中,都会举行以茶为主的茶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朝鲜时代时期,佛教影响力日益衰弱,茶也被当做是丧志的东西而被丢弃,茶园也因缺乏管理而逐渐荒芜,茶文化也随之衰落。后来,茶文化在草衣禅师和丁若镛等人的极力倡导下再次蓬勃发展。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之后,由于日本政治上的威胁、经济上的封锁和文化上的强制入侵,韩国茶文化受到日本茶文化的极大压制,日本式的茶室遍布韩国。1945年,韩国独立之后,日本茶道作为生活化应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也改为韩国式,但日本茶文化还是在韩国产生了影响。如今,韩国现代茶文化与茶道效仿古礼,寻求高丽时代的茶文化习惯。

现在,韩国定型茶礼的基本精神内涵为“和、敬、俭、真”,传承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观念,并继承了儒释道的基本精神。“和”代表着和谐自然,主张人与人相处和睦,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体现了儒家“仁”的观点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敬”不仅代表着尊敬他人,更代表着敬天地与鬼神,融合了儒家伦理观念。“俭”,即俭朴廉政,倡导节约,体现道家和佛教思想。“真”即人的本心,为人正直善良,做事不违本心,待人真情实意注重内省,体现了佛教“悟”的思想和儒家自省的观点。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不仅传播了茶文化本身,更传播了以儒家文化为根本,与道家、佛教相融合的中国精神。

三、中国茶文化在韩国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是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事件;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唐使,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距今六百年前,郑和船队七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拉开了人类走上世界往舞台的序幕。将视线转移到西方,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伟大的探险家迪亚士、达・伽玛、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辉煌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的群体、种族、民族不仅进行了器物和技术的交流,也进行了思想与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器物与技术往往是看得见的,易被人感知的文化因素,而器物与技术之下隐含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交流与融合。

中国茶文化在韩国的跨文化传播中不仅给韩国传授了茶礼、茶具以及关于茶的种植、培养的各种知识,也传播了茶文化所蕴含的儒释道的精神和观点,并由此对韩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就政治领域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韩国政府接待外宾、进行政治对话的必备之物,敬茶和请人饮茶不仅成为向他人传递友好、表达友谊、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礼仪,而且也成为政治上与他人斡旋的一种手段。从经济领域来说,茶文化盛行必然带动茶叶产销量的增加以及与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从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多样化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说,茶文化给人带来思想的宁静,陶冶人的身心,促进精神世界的构建。不仅如此,茶文化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相关诗文层出不穷,为作家带来新的灵感。从饮食与健康角度来讲,茶具有保健的功能,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消食祛毒、清喉去痰,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茶文化的传播促进韩国整体风貌的改进,促进整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提升。

四、结语

“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流,交流是人们生存与社交以及保护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5]在历史当中,中国和韩国不断进行文化交流,但就茶文化来说,中国对韩国进行的是单方面的跨文化传播,在这一绵延不断地传播过程当中,中国将茶礼、茶具等知识传播到韩国,韩国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民族性的改造,使韩国民众适应和接受中国茶文化,并产生了适合韩国自身的茶文化。韩国虽然改变了中国茶文化当中的一些礼仪习俗,但深深植根于中国茶文化当中的儒释道的中国民族思想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韩国人的茶文化及韩国人的思想精神,从而对韩国产生了物质和精神多层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檀亚芳,刘学芬.茶文化与茶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宏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渗透;茶文化

茶文化是一项经典文化,也是国内民族生活所凝结的一项结晶。它不仅能够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还能够将宽广的地域性和历史发展性实现有效的结合,让文化在此进行有效的传播和传承。为此,当对茶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对其所具有的深刻含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掌握。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茶文化学习和理解时,对其所呈现的内在含义和精神引申功能实现更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实现更为健康的成长,将整体的教育水平实现一定层面的推动。可以说,茶文化在当前高校进行德育工作时,呈现一定的渗透作用和引导意义,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强的精神意义。

1茶文化科学分析

当前茶文化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广义的茶文化,第二部分是狭义的茶文化。古人对茶文化进行明确的定义,就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和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和茶相关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生活中体现的财富这二者的总和。这是当前在进行茶文化研究时,学者认为的广义含义。狭义茶文化主要是指和饮茶具有关联性的文化。中国在历史传承中,就将茶文化不同阶段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说茶文化在整个民族发展中,从始至终都体现这一项重要的作用。在原始初期,茶文化所呈现的内涵是以物质载体来进行文化意义的展示。茶具,茶艺以及对人们进行茶艺展示等,这些都是一种茶文化的表现[1]。可以说在精神上,讲茶文化就是不断对人们所呈现的道德和品质进行传播和颂扬。随着时代优质发展,茶文化基于当前发展制度的差异出现一定创新,也是茶文化在和物质载体实现意识形态体现时的一种创新表现。所以,当前一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是由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的构成,主要是茶制度,茶精神以及茶载体。

2高职开展德育教育中茶文化所具有的作用

2.1引导学生树立高尚价值观

茶文化不仅仅是对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还包含更多的礼仪意识。同时在茶文化发展中,还渗透着更多的道德有着较强的精神引申作用。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茶文化所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礼仪和品质进行一定的梳理。这样能够在科学层面上,形成有效的价值观,有着一定存在意义。所以说高职开展德育教育时,茶文化具有引导学生树立高尚价值观的作用。茶本身是具有很强的道德品质,人们加在茶本身所需要得到思想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并对一些周边国家所呈现的茶文化进行补充。茶圣陆羽在他著作中,就论述了他对茶文化道德看法,也就是对茶德看法[2]。他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饮茶不仅是一项修养的体现,也是一项呈现道德意识的表现,只有拥有茶修养的人,才能够对我国传统精神和文化所呈现的道德精神进行一定的继承和有效弘扬。从这一点可以看,茶文化所具有的茶德思想,为当前国内进行文化教育和品质修养时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品质进行一定的展示和传播。对茶文化凝集的思想进行丰富探索,能够让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内涵实现深厚的展示。这也在一定层面上鼓励高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将茶德思想进行有效引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教育,同时能够让他们在实现茶文化学习中,对国内优秀文化进行更好的分析和了解。高职学校的学生在这一时间正在对自身的观念进行有效的梳理,通过茶德能够让他们对意识观念形成科学的看法,以便让他们实现更好的观念培养。当前高职学生在进行学习和实习中,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影响而出现焦虑或是恐惧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茶德思想能够让这些负面思想得到一定的解决。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学习,能够对自身内涵进行有效提升,对内在自己进行审视,改变自己对原来事物的认识态度,以此让自己的心态实现更好的发展。

2.2提升学生对奉献意识的理解

茶文化中体现出一种茶人,通常来说茶人是依靠茶为生的人。随着时代对茶文化的高度传播,很多和茶叶有关的人物也被称为茶人。茶德不单单是这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同时也在某些层面对茶人所具有的精神和道德展示。当前茶人精神所具有的含义主要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用茶代人。对那些没有私心,无私奉献的人进行高度赞扬。茶树能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生长,恶劣土地所具有的土壤条件十分差,但是茶树依然可以对土壤汲取一些养分,进而实现生根发芽。哪怕气温再高或是气温再低,茶树都能够在其所生长的环境中进行生根,然后实现更好地成长。同时,茶叶也延续茶树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将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艺术奉献给人们,让人们能够享受自然所具有的神奇作用。第二个方面是,用茶对自己的志向进行表达。这里主要是对世间所具有的财富进行摒弃的意境。现在对茶人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希望利用茶树以及茶叶所呈现的品质,来映衬自己的道德思想,表现出自己对人们所追逐财富抱有不同的志向。他们更加重视自身奉献,而轻视财富所带来的利益。通过这两个方面研究可以知道,茶人精神不仅仅是乐于奉献和摒弃财富的展示,同时还具有克服生存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对茶人所具有的精神进行发扬,不仅能够指引当前高职学生不贪恋世间的财富,远离一些负面生活的影响。同时还能够让他们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努力,为人类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因为当代高职学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国实现更伟大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将这些精神贯彻到德育教育中,才能够让高职学生实现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精神的继承,让他们能够领悟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尺度,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动力。

3茶文化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呈现必要性分析

茶文化不是最近几年流行的,而是经过几千年民族文化传承而留下来的。所以说,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发展性。茶文化在一定层面也对民族气节进行真实体现,是一个具有较为广阔的教育资源。在某些层面讲,它和当前高职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具有相符合性的。高职学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发展,以更高的姿态进行社会实践,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领悟,以此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展成正确性质的观念,具有高尚节操和道德修养。当前经济呈现全面成熟发展,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多元文化和观念的冲突。学生们在这一环境中心智日渐成熟,在对价值观念进行树立时,就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如果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体验,只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误区,为整体民族传承起到一定的制约性。为此,需要利用茶文化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对高职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以此实现更好的人才教育。

4提升高中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中茶文化策略分析

4.1创新茶文化的教学方式

茶文化是范围广阔的文化宝藏,如果在课程中,以传统方法对茶文化进行一定的传达,这样不但不能够让茶文化所具有的思想进行全面展示。同时,也会让课堂出现呆板现象,让学生产生对茶文化学习的呈现一定的抵触性。为此,高职需要在对茶文化进行学习时,要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茶文化传播。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领悟的方式,对茶文化呈现的内涵进行了解和学习。

4.2吸取茶文化精髓

茶文化有着较强的历史发展性,为此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茶文化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吸取茶文化的精髓。要筛选茶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其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价值体系实现不断完善。此外,茶文化还能够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修养呈现促进作用[3]。高职学校在对茶文化进行讲解时,需要对其精髓进行筛选,保证茶文化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具有很强的关键作用。这里需要注意,利用茶文化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阶段性发展的工作,不能是一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在进行茶文化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按照一定步骤开展,让茶文化实现更好的教育功能。

4.3借助网络媒介提升教育所具有的实效性

当前网络媒介是学生进行信息了解的一项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借助网络媒介提升茶文化所具有的时效性。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茶文化学习形成关注点,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体会到茶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当前高职学校可以利用微信平台,QQ平台或是朋友圈的方式,对茶文化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传播,能够让学生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掌握和学习,提升整体茶文化在高职学校开展德育教学时呈现的作用。

5结论

茶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工作,是开展德育教育一项宝贵资源。当前,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用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对其开展有效的德育功能的引导。这样能够提升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的高尚意境和发展能力,让学生实现更好的德育发展,促进整体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茶文化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对教学方式开展创新,要吸取茶文化所具有的精髓。此外,要借助网络媒介提升教育所具有的实效性,实现更高质量的德育教育和引申。

参考文献

[1]张殿尉,刘佳杰.茶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J].福建茶叶,2016(6):205-206.

篇9

学校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摇篮,而其校园文化是只有在学校这种环境中才存在的特色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专门以全体师生为中心制定的相关规章、活动实践乃至其所承载的精神财富。而茶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通过茶这一载体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播,不但可以促进我国茶企向世界各国销售茶产品,而且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了艺术审美、社交礼仪、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华,集各家文化的深刻内涵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展现了我国饮茶之文人雅士的道德风范,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及发扬传统、修养身心的作用。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而在学校课程中合理的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现阶段我国开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心理教育的独特内涵与茶文化精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尤其是其功能意义,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充分的应用茶文化进行教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整体及内涵概述,茶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持的影响及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功能做了清晰系统的分析探索。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由我国古代人民以茶为载体,融合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积淀而衍生出的,具有一系列的丰富内容,但仍是以茶为核心。我国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以至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对于茶文化的追求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茶文化是与茶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出来的、系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是“中介文化”的所属范畴之一,并且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其内容与内涵的整个体系更加趋向于健全与完善。茶文化的文化内容主要涉及到了茶的发展历史、生长环境、地域风俗、茶业发展科技乃至茶的种类、茶具、茶艺、茶诗、茶画、茶舞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再由茶这一具体物质发展延伸至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精神,如茶德、茶道等,但总体上来讲,茶文化在结构体系上共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从行为文化的角度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制作与消费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多种约定俗成的茶事活动,通过茶礼茶俗及茶艺表演等形式进行演绎。我国在古代即已经形成了敬茶的习俗,茶被应用于多种礼仪风俗中,如客来敬茶、以茶敬佛、婚礼敬茶、以茶祭祀等,而且不同的民族、地区、社会地位及不同的茶叶种类等有着不同的茶礼习惯,各有各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心态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茶客饮茶品茗的身心意境、审美意趣及价值观念等几方面,是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逐渐的积累表现出来的,从而体现出茶叶的生产过程及茶区茶农们的生活常态,将茶艺文化与人生哲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茶文化上升到精神思想哲学的高度,进而形成了茶道等精神文化,同时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精髓所在。

2中国茶文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茶文化的精髓核心是茶德、茶道精神,而这种思想精神的表现又与茶人的思想精神息息相关,茶人精神是指茶人所具备的面貌、风范、气质与素质所塑造的茶人形象,其最朴素的精神表达是从茶树的风格品性中引申出来的人的社会精神,即“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人类谋福”。对于高校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从丰富的优秀茶文化中汲取其蕴含的营养,并充分的吸收应用,学习茶事活动及茶艺心态所代表的茶人精神,从而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向与原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茶文化,以茶文化作为心理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学生对茶道精神的深刻领会体悟,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及强化,从而帮助学生定期的自省,以良好的心态认识自己,以平稳和悦的心态调整自己的社会人际关系,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与人类的精神理想追求息息相关,其本质就是从泡茶、品茶过程中领会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韵味。在这种文化本质的促使下,人们通常可以通过细微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来感受茶道精神,从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细致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茶文化引导的心理教育中达到自我认知层面上的自我超越。茶道精神蕴含了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与诚信,而这两种美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是学生素质修养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学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将茶文化引入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品茶与学习两者互促,领悟深厚的茶道精神,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更加注重人与人交往的仁义与诚信,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中的劣势,重新在修身养性中塑造自己的人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利人利己。

2.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学生的高校学习时期是学生的“三观”正确保证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各方面技能素质都在逐渐的成长完善,所以,将茶文化融入于高校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影响。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之后,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健全的文化体系,且其精神内涵意蕴博大精深,对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效。此外,茶文化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包容了美学艺术、礼仪风俗、哲学思想等理论精髓。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接触茶文化,不但可以体会到华夏千年丰富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原则、理念,改善自己的心理、言行与价值观,了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发展特色,以茶道精神对学生未来走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以修身养性的方式升华自我。

3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价值研究

3.1思想引导价值———行为规范的丰富

茶文化对于茶客的行为、礼仪及社交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价值观念也是淡泊悠远、积极向上,是目前浮躁喧嚣社会的有效补充。教学活动尽管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目的,则会对学生的思想心理上形成急功近利的局部价值观念引导,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而通过融入茶文化,使学生的心态保持积极、清新的状态,乐观豁达地看待将来会遇到的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帮助完成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文化学习价值———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茶文化作为一个完善的知识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在之前传统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的依赖于心理教材,仅仅是传授理论内容,不仅增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心理课程的内涵与魅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心理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将茶文化与心理思想课程的教学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但直接丰富了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渊源与知识体系,加深高校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内容的印象,以其特有的文化学习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3人才培养价值———理性、健全价值观念的形成

目前的心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而相对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心理,忽略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甚至是某些如利益导向等的片面错误的观念,从而无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培养与同学、集体、社会中的情感友谊。茶文化的精神蕴含包括了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和淡泊宁静等思想价值内涵,而这正是学生的人生成长所具有一定程度缺失的理念。所以,通过高效心理教育课程对于茶文化的合理借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健全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达到心理思想教育的教学目的,最终培养出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结语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涉及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领域,包含了宁静致远、仁义诚信、社交礼仪等多方面的哲学思想及处世原则,将其应用于心理教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有益,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方向,从而实现综合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华,高旭晖,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J].中国茶叶加工,2010(3):46-48.

[2]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15):58-58.

[3]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4]兰岚.中国礼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31-1434.

篇10

一、日本茶道

谈到茶道文化,世人皆会想到日本。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从日本茶道发展史来看,将饮茶习俗传人日本的是遣唐僧,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这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的自然融合。“敬”指敬爱之心。在茶道中,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清”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内心的清净的状态。六根清净,就是禅道,也是茶道。“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是熄灭了心中诸般之后的宁静的、安祥的状态,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修身养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通过茶艺表现禅宗精神,是茶艺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的茶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茶在中国的使用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中国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兼收并蓄,多种思想融入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融合,从而形成了广博的中国的茶文化。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也使得中国的茶文化接受各种各样的饮茶形式和不同的茶道精神,核心的东西反而在这种氛围下变得淡了,这样也就不可能像日本茶道那样发展壮大。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它们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表象差异

1.形式差别大:在饮茶的过程中日本人强调参禅,所以日本茶道讲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当然就不允许太过于随意,具有高度的仪式化,对环境、茶具,甚至饮茶人的礼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所以中国人饮茶讲究和谐、随和,不过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异。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茶文化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专业,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发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体程序不同。中国的茶的烹制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最好不要超过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而日本茶道相对而言要复杂的多,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

4.茶具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二)精神实质差异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饮茶之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人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作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虽然有着优秀的茶文化,但过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现今已进人茶文化发展的衰微停滞阶段。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东方出版社1992;

[2] 《浅析中日茶文化》:李春玲,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 《中日茶文化渊源及异同比较》:董姻、谭雪婷,大庆社会科学2010.4总第159期第2期;

篇11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