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09:26: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药行业人力资源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各位不要生气,笔者史立臣仅是说说而已,写此文章仅仅是提醒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中国的医药市场很大,非常大,以至于大到超过任何世界时其他国家的医药行业规模发展。因为医药关系着中国国人的医疗健康、生老病死,关系着中国人民的攸关利益,如果中国的管理咨询行业愿意放弃这块业务,不仅仅是医药行业的损失,更是中国的损失,这话一点不大,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到了和国际接轨的时刻,到了必须质变的时刻,到了企业家已经无法自行拯救的时刻。目前国家新的GMP政策、国家的新医改政策、国家的医药发展规划、进口产品专利大批量到期时刻,等等,导致了正是中小医药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刻,这让人想起了美国的制药企业的发展历程,多么的相似,多么的无奈。
二战后,美国面对巨大市场需求,美国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开发新产品,逐渐从生产型向研发型企业转变。与此同时,医疗保健覆盖面迅速扩大,医疗保健支出占GDP 的比例持续上升,1940 年到2006 年,从4.1%增长到16%。
二战后美国医药产业是一个快速拓展期,1946-1950 年,美国FDA 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数出现一波,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快速发现和上市。国际制药工业中的研究和开发优势在二战期间明显转移到了美国,1941 年和1963 年间新药品发现大约60%是在美国,其他主要是瑞士、德国6%和英国。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制药企业从研究天然物质发现新药,转向天然物质修饰,到合成化学合成全新化合物,从筛选化合物中得到新药。链霉素(默克, 1945)、氯四环素(力达制药,1948)、氯霉素(帕克戴维斯, 1949)、土霉素(辉瑞,1950)是第一批对广谱抗生素探索的结果;作风抗素剂(Benadryl,帕克戴维斯, 1946)是第一个上市的抗组胺剂;氯化管箭毒碱(Tubocurarine chloride)肌肉松驰剂(施贵宝, 1946)和在起因于二战对血研究的凝血酶(普强, 1946)成为了新的手术辅助药物。由于这些药只能凭处方购买,因而处方药的数量有了急剧增长。以美国为例,1929 年处方药占据美国医药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但到了1969 年已经占据了美国医药市场份额的五分之四。从这些药品市场的利润回报,促使制药企业更重视科研工作,并开始建立专门的科研园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部分美国制药企业,逐步从大规模的生产型转变到研发型。
在社会保障方面,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应对民众日益面临的疾病风险,美国政府借鉴19 世纪末期英国医疗保障制度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法律依据是1935 年8 月14 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障法》。但当时的公共卫生只覆盖城市居民,广大农民排除在这个保障制度之外。“二战”结束以后的1945 年11 月,杜鲁门总统向国会提出一项加强健康保险立法的咨文,提出美国医疗保障应当解决“医生和医院的数目及分配”、“乡村缺医缺药”、“个人医疗费用太高”以及“因病致贫”等基本问题,为此,他主张应当争取建立全国医疗健康保障体制,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
笔者史立臣认为美国后期医药医疗市场变化就是因为二战后期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变化导致了美国医疗市场对医药需求发生变化,导致了美国的制药企业发生大规模的兼并整合,这和中国的医药行业和医疗行业如今的变化何其相似?
大规模的兼并整合导致了大量的中小制药企业和中小医疗行业被整合或者消失,于是,大规模的制药体系和大规模的医疗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药体系的中小制药和中小医药商务体系消失或被兼并,中小型的医疗体系也同样被整合或者消失,区域性的医疗体系被全国或者州级连锁的医疗体系逐渐代替,这些全国性的或者州级医疗联合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在医疗设备的配置,还是在医师资源的配置,都是地方医疗体系无可比拟的所在。
中国,2009年至2012年,医药医疗行业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多少中小制药企业医药商业体系在挣扎,同时在逐步被资源优质配置的国有的大型的制药企业兼并,多少地市级区县级的医疗系统在逐步被被动的国有化配置医疗资源,这都会导致最终结果:没有务实的管理风格或者没有特色产品的医药医疗企业会被兼并或者收购直至消失。无论你是风光一时的制药企业,还是规模连国有商业企业也无可比拟的医药商业企业、甚至多少年稳坐的医疗体系,都将被这股巨大的国有化浪潮或者说医疗变革浪潮席卷而入,无可逃避。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稳定团结,这关系到国计民生,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必须要这样做,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团结,才能平稳的度过非常的经济时期,才能为未来的中国长治久安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选择。
于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的需要尽快提升管理品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医药企业等待着,观望着、挣扎着,努力着。
其实,我们中国的医药医疗企业非常的可怜,没有经过美国那样有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没有经过市场的长期认可和积累,没有美国州级政府的保护性扶持,一切基本都全国性的竞争(虽然一些医药医疗企业有省级政府的个别扶持,但这可以忽略不计),优质的就脱颖而出,稍差的或者较差的或者有一点希望的企业就随风而去。
医药医疗行业的竞争是什么?是管理,是经过合理有效的管理后产生的竞争特质,是在有效合理关系下产生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这种合理和有效的管理很多时候并不能由医药医疗企业自身产生,更多的是被植入。植入方式有三种:
1. 企业家自身的蜕变。
2. 监管下的具有新的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的带入或者阶段性带入
3. 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根性植入
我们从头分析一下:
1. 企业家自身的蜕变。
这需要企业家有很强的求知创新的理念或者境界。如果没有,那没就很难带领企业摆脱困局。目前更多的企业家会是享受在以前积累的资源和境界下,很难能像创业一样,从头开始,无惧险阻。当然,有一些真正的企业家在努力的变革着自己,努力地看清行情和环境,努力的带领自己的企业团队一步步坚实的的跋涉。
2. 监管下的具有新的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的带入
这需要职业经理人有很专业的很理念的很新颖职业素质,而且,在这个职业经理人有很专业的很理念的很新颖职业素质前提下更需要职业经理人能较长时间(起码2到3年)在企业服务,而且能够在说服老板的前提下,带领企业避过重重的险阻,绕过重重的政策障碍,努力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竞争优势包括产品特质、管理特质和资源稳定性特质。
3. 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根性植入
为什么要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因为医药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性,学药学医的人都不一定有专业的医药行业管理特质,因为管理和学医学药有很大的区隔,学医学药仅是对医和药某一个或者泛泛的领域了解或者精通,而医药管理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有很强的行业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人能做好医药行业的管理,学医学药的不一定,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有医药行业从业经验的人能很快速的判断某个医药产品的市场潜力,能够很明智的确定企业进入某个竞争领域的竞争态势,是赢还是输,都很清晰的看清清楚。
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的从业人员一定是在医药行业侵润多年,对医药行业的国家政策非常清晰,大局大势看的很清,怎么做,怎么竞争,都是一目了然,对医药行业业务体系既有经验,更有前卫的新颖的观点和操盘能力。所以,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医药体系在业务能力上都会很有强的优势:判定态势,分析时局,描绘竞争手法,制定竞争战略都是其他泛泛管理咨询不能比拟的。
医药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有非常强的作用,因为是第三方,可以不受企业内部的人事体系的干扰,通过对医药企业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清晰的断定医药企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系统的提出解决方案,这可能和老板的心思不一致,但没关系,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公司是客观和实际的,没有外来非正常因素的干扰,给出的一定是切合医药企业发展的建议,而不是泛泛的迎合老板和医药企业。
由于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从业人员都是在医药医疗行业侵润多年的老手,这些人眼里绝对不会掺沙子,绝对会对医药企业提出真正合理化的建议,而不是泛泛的去谈一些大家深为熟知的表面性问题。
通过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医药企业基本可以深度挖掘自身无法解决的或者由于一些原因无法正视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梳理清晰医药企业内部竞争能力,同时,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可以根据对医药行业深度把握,帮助医药企业理清医药企业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竞争手段和手法,帮助企业理清竞争战略、营销战略、专属人力资源体系和销售体系,为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走的更远更稳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如果企业想一直的按照正确的路途走下去,就要要求专业的管理组想你公司一路陪同,建立2年到3年的战略合作体系甚至深度合作体系,一方面要验证管理咨询公司的专业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依靠第三方的智力团队扶持企业走过泥泞和坎坷,做过艰难和险阻,最终长久的屹立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医药行业之林。
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和中国的制药企业、医药商业和医疗企业,你,有没有看透这一点?
目前有名望的大型管理咨询公司在医药管理咨询上都不是很强势,深层次原因是没有专业的医药咨询队伍,医药行业的特质性决定了必须由在医药行业侵润很多年,对医药行业各个业务单元或者绝大多数业务单元都很熟悉的医药专业人士来做。这就要求大型的管理咨询公司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借助这个专门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吸纳医药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借助这个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整合管理咨询公司内的各种资源服务中国的医药医疗企业,借助这个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建设管理咨询公司在医药医疗的品牌。
可见,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想真正的进入医药医疗行业必须先建立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而不是利用手中的资源直接进入这么简单,否则仅是偶尔做做擦边球的医药医疗项目,不能在这个专业的领域建立品牌。在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公司建立一个科学的医药医疗业务运作平台,通过专业的医药医疗平台的威力聚焦和整合管理咨询内外部的各种资源把医药医疗管理咨询业务带入稳定发展的快轨道。
那么,管理咨询公司如何建立这个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呢?
笔者史立臣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构建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
1. 初步建立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组织架构和网站,后期逐步深化。
2. 利用管理咨询公司的品牌延伸创建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品牌。
3. 以医药医疗管理咨询业务支撑平台发展。
4. 逐步构建管理咨询公司在医药医疗方面的专家群体。
5. 建立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数据库。
6. 建立平台的期刊、实时性评论体系。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流通行业经历了从计划控制到市场经营的逐步发展,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医药流通企业在市场兼并整合的大潮中如何明确自身定位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问题,而从医药行业层面的分析相对比较少,本文正是基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分析,来给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现状
1. 市场化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药品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在我国,药品一直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1984年,政府开始取消统购统销、按级调拨的规定;1999年,医改方案开始实施,正式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2009年,新医改正式推出,旨在加快行业集中,完善市场机制。
由于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医药企业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医药企业往往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由于区域壁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药流通行业的做强做大。此外,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尚未确立,医院在医药流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药品的正常定价以及医药市场化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冲击。
医药流通行业对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医药行业的主要规范性文件。GSP虽然对于医药流通行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其门槛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行业现状。
2.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一直处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的情况。截止2009年5月,我国通过GSP认证的医药流通企业就有1.31万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中中小企业占了80%以上。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销售额过千亿的医药流通企业,只有3家超过200亿规模,分别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九州通,2010年的分销规模分别为692亿元,291亿元和212亿元。2009年,我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行业的20%左右。而在成熟市场,医药行业的集中度相当高,例如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为96%、日本则是75%,欧洲国家略低为64%,可见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
3. 企业盈利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总体上呈现出流通成本高,利润率普遍偏低的特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费用率和利润率指标分别约为8.2%、7.0%~7.6%、0.6%~1.2%,美国和日本医药流通企业这三项指标约为2.5%~4.0%、1.0%~1.5%、1.5%~2.5%和2.0%~3.0%、1.0%~1.5%、1.0%~1.5%。企业盈利水平偏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医药物流水平比较低,运输、仓储等手段依旧比较传统,运行效率较低,造成行业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是我国药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复杂,分销环节过多,导致市场营销的成本比较高;此外,由于整体医药流通行业尚不规范,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也导致了整体的利润率不高。
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从而导致行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地域壁垒的存在,弱化了企业建立自身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最终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同质化严重的结果,往往直接表现为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市场兼并重组的不断加快,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逐渐面临生存危机。除了几家大型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传统的药品批发,服务对象也局限与当地的医院和药店,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下,将导致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的危险。
三、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分析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最初的价值链模型被应用于企业内部,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价值的传递。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行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对应于波特的价值链定义,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行业价值链。
医药行业价值链一般由医药原材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店和顾客等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医药行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整体目标是追求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也即行业价值链整体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不再是单独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或竞争能力。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或零售药店相对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医药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是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而顾客则更多的是产品和价格的接受者。
(1)医药生产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从2001年的2 040亿元到2010年的11 741亿元,增长了近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0%以上。伴随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新医改,医药行业将继续不断增长。在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相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有着较高的议价能力。
(2)医药流通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医药行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关键节点,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于医药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上游的药品来源渠道管理和对于下游的营销网络控制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3)医院或零售药店。早在21世纪初,我国便开始实行医药分业试点,2009年3月出台的新医改中也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业体制改革尚未真正全面启动。医院药店仍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直接销售渠道。随着国家对于药品管制的放开,医药零售行业的利润较高,医药零售行业在前期发展迅猛。然而,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药零售也面临着洗牌,整体利润率趋于合理,服务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零售药店也已成为医药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的主体即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此外医药市场规范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医药物流服务和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保障措施对于医药行业的边际利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医药市场规范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于行业的规范,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国家对于行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医药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于行业的自治和管理。
(2)技术研究与开发。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研究与开发是行业竞争力的最直接来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将有效的提高行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3)医药物流服务。药品的保存和运输相比于一般商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医药物流服务,特别是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将大大加快医药流通行业的运作能力,对于医药流通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人力资源管理。医药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四、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对策
1. 向前整合,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控制营销渠道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向前整合,即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下游延伸,加强对于零售终端的控制。我国的医药零售终端主要分为零售药店和医药两个部分。针对零售药店,可以采用战略合作、参股或者并购的方式,加强与其联系。例如九州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发展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2011年6月九州通完成了收购河南杏林大药房有限公司,收购后公司间接控股90%。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医院药房托管等业务,巩固医院医药销售市场份额,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总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控制更多的药品销售终端,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又可以获得对上游供应商更大的话语权。
2. 向后整合,通过委托加工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向后整合指的是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上游进行延伸,而委托加工是指医药流通企业委托医药生产企业为其生产,从而发展自有品牌。委托加工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其知名度,同时推出自有品牌的药品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为例,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都通过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或者依靠集团内部的工业生产资源,先后推出其自有品牌的药品。此外,向后整合还包括与医药生产企业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以保证其药品的稳定来源。
3. 向内整合,推行现代化物流,提高运营能力。所谓向内整合,指的是医药流通企业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同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物流能力,特别是仓储、运输和配送是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业务能力。然而我国医药物流相对落后,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只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传统服务,没有真正成为医药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推行现代化物流,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物流作业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向外整合,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医药流通企业除了考虑向上下游整合以及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外,还可以考虑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来获取更高的价值。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进入门槛低与行业的集中度低导致了医药流通企业同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此外由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最后往往演变成价格竞争,从而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实施同业联盟或策略性合作,有利于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四川医药物流协作联盟通过资源整合,按照产业链建立其自上而下、纵向延伸的协作联盟,从而避免了同级别的企业因利益相同造成恶性竞争,使各个环节都可以获取合理利润。
五、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保障措施
1.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从政府的角度,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定价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要堵塞新药审批和单独定价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实现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避免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混乱现象。此外,政府应该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医药流通行业等组织,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参与行业自治,加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行业定价机制,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实现行业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2. 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新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从而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运营能力,增强对于上游的议价能力和对于下游的盈利能力。在医药物流技术方面,条形码,RFID等标签技术的应用将更有利于药品的管理和监控,GPS、GIS等技术的应用将加强医药运输和配送过程的管理,此外物流信息平台如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的运用将大大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业务运作能力。不断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流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医药流通行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
3. 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医药第三方物流对于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流通速度,有利于优化医药流通行业的仓储、运输、配送等流程,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在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药品的流动,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对于医药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相比于物流服务,上下游的医药网络建设更为关键。对于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帮助下,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能够使其更好的专注于核心业务,加快市场布局。对于整个医药流通行业来说,更是有利于行业的整合速度,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是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战略历来是企业发展之本,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医药行业以及医药流通行业近几年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态势,导致医药行业管理人才以及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培养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性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对此,应该重视我国医药行业相关人才不足的问题,采取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方面的培养相关的人才。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从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纳国外行业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凡礼.兼并重组催生医药流通新格局.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6):78-79.
2. 郑晓红.从行业价值链探讨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之路.海峡药学,2009,21(7):188-189.
3. 陈彪.医药行业整合与物流发展现状.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5(6):74-77.
一、我国医药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提高。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332亿元,几乎是1990年的6倍。同时,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1998年人均药品消费约80元,而中等发达国家每年人均药品消费额达到40―50美元。据有关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2180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有可能达到12%,因此,医药行业在我国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中国医药流通业来说,2001年可谓是规范、整合、拓展力度最大的一年,特别是按照我国政府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外国医药批发零售商在2003年1月1日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医药流通业长期以来凭借特殊行业的垄断优势开始被打破,落后的经营机制和市场观念已成为我国医药商业最致命的缺陷。为此,创新医药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间的并购、联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特大型医药流通集团,以抵御跨国医药商业公司冲击已是当务之急。
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而乱等问题突出。目前中国新药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对于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市场上缺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也使得产品更新速度较慢;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在医药分销领域,大集团发展在市场上遇到障碍,批发网络和零售连锁的建立受到地方保护的困扰,以大集团名义和品牌在地方注册仍很困难,使企业规模难以以较低成本扩张,医药行业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H集团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员,能够认清这些问题,同时抓住有利的因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企业竞争分析
1.现有竞争者。医药行业的国内厂家众多,行业集中度很低,因此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那些没有特色产品的厂家,只能通过价格竞争、回扣等手段无序竞争。同时,世界上前25位的医药厂商中有20家都己经在国内设厂,而且数量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其竞争威胁已经非常现实。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本重组。
2.替代品。医药消费的替代品整体上应当说是人类投资健康产业的其他部分如运动、健身等方面的消费。但是由于人类疾病主要是靠医药来解决,因此其他方面的投资虽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医药,总体上替代医药还有很大的困难。
3.供方。一般来说,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原材料成本的比例并不高。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税成本的逐步下降,制剂进口更加方便。因此,除了个别制药企业对特定供应商的依赖比较严重之外,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制药企业厂商的不利影响并不太强。
4.买方。通常终端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不太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疗效确切的、较少替代品的产品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药品供应渠道非常复杂,分销商的势力非常强大,因此这些分销商作为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非常强。
5.潜在竞争者。由于国外药厂大都在国内有了合资厂,即使没有合资厂的国外厂商也有产品在国内出售。因此最有可能的潜在竞争对手,实际上是其他行业有能力加入医药行业的厂商和在那些产品尚未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国外厂商。而这些竞争对手的投资方向和行为模式往往很难预测。对于局部产品市场往往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三、H集团内部条件分析
在对H集团内部进行分析时,我们采用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观点,着重考察企业的能力,为战略制定寻找合适的方向。
1.对企业资源的评价可以通过“利用度―转移性”二维关系来确定其活性以及对企业的支持程度。转移性指资源扩展、复制、使用于其他业务的可能程度。利用度指资源被使用的程度。利用度低而转移性高的资源称为活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具活力和有效性的资源,是企业进行其他业务活动时最有力的支持。
H集团的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隐形资源等。
财务资源方面,H集团1996―2001年的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超过30%,现金收入增长趋势明显。H集团流动资金近1亿元,满足进一步投资的要求,偿债能力强,融资空间大。资产负债率为3.23%,负债水平极低,财务资源利用度低。因此财务资源属于活力资源,是对H集团起关键战略支持作用的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H集团的人力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公司缺乏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科研等方面的专项人才,制约了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正式员工中,中专学历以下为57%,知识层次需提高;员工平均年龄相对较小,意味着企业具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隐性资源方面,H集团的品牌在同行业中知名度较高,而在行业外,由于这些年来始终做药品的总,因此几乎不打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公司文化得到公司多数员工认可,集团内部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气氛,员工有较强的忠诚度,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通过企业多层次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总结出H集团的主要能力特点。
营销能力:一个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庞大销售网络;一批对市场有很强把握能力的中高层经理人员;一支有多年市场操作经验的营销队伍。
研发能力:与诸多科研院所合作,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寻找新产品的步伐相对较慢,研发资金投入较小;运作产品开发、信息搜集的力量不足。
生产能力:设备在同行业中比较先进;缺乏生产经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规模在同行业中较小。
内部管理能力:领导有人格魅力,对市场机会把握较好;比较完善的计划和控制机制;总部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不同事业部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充分;
财务能力: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资产负债率低;比较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安全性好;财务预测和资本运作等财务职能没有发挥。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H集团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充分利用营销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利用较好的财务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加大技术创新及产品引进力度;利用现有生产资源,形成独立的产供销实体。
四、H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依据企业增长理论,一个公司如果想长远发展,需要拥有三层面的业务。
第一层面:拓展和守卫现有核心业务;第二层面:开展新兴业务,作为将来的核心业务;第三层面:开创未来业务。
目前H集团主要把药品保健品销售作为第一层面的业务,属于波士顿矩阵中的“金牛业务”,该业务能为第二层面乃至第三层面业务提供充裕的资金。H集团依靠自己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和营销网络,在自己所的诸多产品市场上,份额始终保持前列,因此巩固第一层面业务,H集团应强化现有的销售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提高市场份额以及H品牌在行业内的影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充足的信息;巩固与媒体、地方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为下一层面的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发展第二层面业务,H集团应走后向一体化的道路――建设研发中心,同时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形成虚拟科研体系,其目的是为药厂和事业部寻找产品、储备产品,减少加入WTO后仿制药品受到限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增加集团获利的渠道。
(一)风险意识不足
在财务管理方面,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甚至有些医药企业对风险的概念知之甚少,这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鲜少涉及风险防范的内容。在上述医药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外部风险中,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成因是药品销售商的违约行为,由于应收账款占据了医药企业销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整条资金链,如果医药企业不及时处理超过账龄的应收账款,不仅会增加坏账产生的可能性,业会严重阻碍医药企业的经营发展。在此,以我国某医药企业A举例说明,2015年年末A企业未就某项金额为1500万的应收账款与B民营医院对账,相关手续也没有进行完善;2016年年初,B医院由于经营不善被C国有医院整合,由于前述应收账款的手续不健全,C医院对此产生疑虑,表示要对其真实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如此一来,A医药企业的收账风险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
(二)医药购销业务控制难度大
医药购销活动作为推动医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具有控制难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而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普遍 缺少风险预警机制,想要通过自身控制来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愿望很难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销售市场相对狭窄,主要的销售市场仅有OTC药店、医药公司、医药机构等,但是各个销售市场均制定了不同的推销、采购、配送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建立在各个销售市场的不同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给医药企业的运行管理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困难。
(三)成本控制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较弱,这是由于企业对行业、市场以及自身需求的不明确造成的,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而实际上,不在少数的医药企业仍然在应用较为落后的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就成本核算方式而言,绝大多数医药企业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总成本核算方式,而非服务成本费用核算、科室全成本费用核算,对高效的、现代化的核算方法(例如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企业对成本的制约和控制能力大打折扣。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
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完善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医药企业必须加强风险意识,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并经由理事会、监事会、董事会认真审议、核查;管理层要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往来账目并作出相关处理。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各方体制建设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并存的,所以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体途径如下:第一,建设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医药企业必须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经营权、所有权的分离,将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全过程,不断防范“内部人控制”、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同时完善监事会机制、董事会机制、股东大会机制,夯实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完善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
第二,建设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医药企业应该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同时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健全财务核算控制体系,该举主要是为了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功能、预算管理功能以及各项授权审批制度,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作用于各个经营环节,最大限度地对各种风险进行防范。与此同时,医药企业要致力于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监督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独立性,进而建立以专项管理为补充、以绩效考核为保证、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以经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第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不仅是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因此,医药企业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积极开发、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用以约束员工遵循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目标行事,发挥、培育团队精神,不断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三)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
医药行业必须加快树立成本意识的步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药的技术和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自然地制药成本也与日俱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成本意识势在必行。医药企业必须将成本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加强对日常成本的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费,对各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针对采购成本而言,企业要成立产品成本信息库,用来加强对制药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充分了解、掌握供应商资源,选择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此外,医药企业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加强自身成本管理的同时,积极适应国内外的市场要求。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
在信息时代,医药企业必须对管理方式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在确保企业产品质量、资产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经营风险。推进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是医药企业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下建议: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医药企业可以在企业范围内采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企业上上下下的所有财务事项只能通过该系统来变更,这样既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低效和弊端,也规范了整个公司的财务管理;二是规范财务系统的应用程序。
为防止数据丢失,除了排除系统运行问题之外,医药企业还要不断地完善数据库管理,使其具备完整的机房准入规定、详细的系统操作指南、严格的系统操作审批流程、科学合理的错误应急处理办法等,同时也不能忽略辅的系统操作登记台账、机房准入规定等;三是增强权利约束与监督。为减少徇私舞弊行为,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操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通过划分不同模块的方式来进行人员职能分工,或是通过设置财务管理系统权限来实现;四是注意安全管理。医药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加密措施,严格设置各级别权限,定期对系统进行杀毒和数据备份;同时设置独立的、线下的设备存储空间,用于保护设备安全。
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的问题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酒店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会计内部控制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近年来,辽宁省医药行业迅速发展,药品流通加快,使得医药行业利润上涨,医药物流业务在医药行业内所占比例逐步扩大。医药行业应重视发展医药物流业务,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减少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医药行业利润。
一、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潜力大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延边的省份,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医药制造业基础好,科研优势明显等特点。根据201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辽宁有各类卫生机构36131个。其中,包括医院1190个,卫生院10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39所,村卫生室20006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787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8.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万人,注册护士12万人。据中康CMH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的总规模为399.2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13.1%,其中化学药增幅为12.8%,中成药增幅为14.8%。相比于其它省份,辽宁省等级医院市场规模不大,但同比增速较快。2017年一季度,辽宁省医药工业利润率高达16.6%,医药行业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居全省工业首位。辽宁省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的监测数据显示,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7%,利润增速是30.6%。2017年前两个月辽宁省医药行业以占全省工业2.1%的主营业务收入,支撑了全省工业8%的利润。辽宁省医药行业体量不大,但发展迅速,呈现出行业集中度明显、社会贡献度大、市场潜力大的特点。
(二)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多样化
医药物流业务模式分为自营模式、外包物流模式、自营与外包结合的混合模式和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结合的混合模式共四种业务模式。1.自营模式。自营是指医药企业自己建立起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自主完成物流相关流程。该模式的运营主体是医药制造企业,特点是保证物流运输的稳定运行状态;便于医药企业对生产资源流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防止核心技术的外泄。2.外包物流模式。外包物流模式是指医药企业将物流体系设计、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和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该模式运营主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加强监管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允许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批发企业接受已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委托的药品存储、配送业务,同时也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外包物流模式特点是时效性强;降低医药企业固定资本和物流成本;转嫁医药企业经营风险;鉴于GSP,GMP对医药流通企业要求,准入门槛较高,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高。3.自营+外包混合模式。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将物流环节中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外包出去,其余的物流环节由医药企业自己做。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都采取这种物流模式。4.自营+外承接物流业务。自营与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指除了满足本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外承接物流业务的模式。
二、辽宁省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物流运输成本高,企业效益低目前,辽宁省医药物流依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是物流成本两大组成要素。其中运输成本上,医药企业在生产药品后,要经过五到七级经销商才能将药品成功运送给患者,药品流通环节增加,是因为物流公司建立的物流节点过多,当药品达到某一节点后,就要进行物流交换,最终导致药品流通费用过大,物流成本提高。流通环节的增加大大降低医药物流业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更是占到了销售额的10%。医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效益降低。
(二)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医药物流配送站点分布单一化。大多数配送网络是以多年前的药品进、销线路和物流节点演化形成,没有对配送中心网络进行及时更新和优化,配送网络布局不合理,致使运输时间增长,运输成本扩大。其次,医药企业从事运输的设备不够完善。低温、冷藏储存药品、品和以及疫苗等生物制品由于其自身特性,需要专业车辆运送药品。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药品说明书要求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应当立即查封、扣押所涉药品,并依法进行处理。”医药企业规模受外部环境的限制,运输能力有限,缺少专业的冷藏运输设备,难以实现企业规模效益。
(三)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及时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快速满足客户的需要。在物流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合理运用因特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运输控制系统、条形码和无线电设备的自动化运作设施等技术,不断完善供应链所需信息,是医药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辽宁省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但医药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仅仅处于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医药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医药物流企业只能对内部信息进行数据查询,企业间缺乏信息衔接,不利于及时了解行业情况,导致客户不能及时查询到药品订单信息,无法得知物流运行进程。每种药品都有代表其身份的医药条码,条形码混乱,药品出厂时不能被识别是医药企业遇到的另一个难题。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系统来管理医药条码。
(四)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人力资源是影响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医药物流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物流,因为药品管理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品种药品,物流运输方式也不同,需要专业医药物流人员进行物流作业。现阶段辽宁省没有专业培养医药物流人才的机制,人才匮乏是影响医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医药企业,大多医药企业都是从传统仓储岗位调离工作人员进行物流作业,这些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缺少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实操技能少,无法达到岗位基础需求。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对于高等院校,随着企业物流业务增加,辽宁省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却没有学校专门对医药企业开设医药物流专业,使得医药物流人才断层,高校无法向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三、辽宁省医药物流发展对策
(一)优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企业为了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企业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进行外包。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既没有医药产品,更不能进行药品的交易,所以只能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物流服务。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不包括医药销售方和医药生产方,从根本上减少了药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药品运输成本,满足了客户需求,为医药企业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迎合现代化物流技术的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还可以适时优化经营策略,同医药销售方和医药接收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三方合作,增加企业效益,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通过优化企业内部外部环境,改变经营策略,为医药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构建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首先,按经济区域或城区为中心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将经济区域内的医药物流配送密切联系起来,尽可能减少不合理因素。实现物流配送的优化。以城市为中心来考虑其布局问题,对于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流、商流和资金流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系统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医药物流进行配送服务。其次,应配备现代化的高技术性能的设备。根据物流需求及时扩大专业化运输设备的购买,利用相关的应用管理系统,服务医药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应做到以自身配送为基础,逐渐面向医院、商家以及零售药店。根据医药特性,构建提高医药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机制,向顾客提供满意的医药物流服务。建立一个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能够帮助医药企业增加利润,还能够有效缓解药价过高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医药物流配送本身要加强内部的服务质量管理,建立适合自己的服务标准,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的服务,最后做到同时提升医药物流配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逐渐扩大,医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辽宁省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物流信息平台。具体做法是以信息化作为支撑点,通过运用EDI、RFID、ERP、GPS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技术实现消息的交互、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库存分析、数据交换等一系列功能,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加强物流部门在市场、客户服务、运营效应、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建立并完善物流信息平台,使客户能够及时高效的查询物流信息,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大力培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
在企业方面,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更加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兼具物流和医药知识的专业人才。与普通物流相比,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强,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包括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在高等学校方面,医药物流人才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之外,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采用多种形式,如职业培训、执业资格认证、学历教育等。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盟,企业进校园宣传讲座,招聘专业对口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四、结论
本文以辽宁省医药物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医药物流现状的调查,发现医药物流行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辽宁省医药制造业快速发展扩大了医药物流在医药产业所占比重,医药物流行业日益发展可以增加医药企业利润,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重视医药物流,将会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医药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6):83-83.
[2]杨科峰.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31):56-57.
[3]刘丽莉.试论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3,(22):19-21.
关键词 医药企业 宽带薪酬 薪酬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组织结构的日益扁平、管理幅度的增大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一种新的薪酬管理体系应运而生了。宽带薪酬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①,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迅速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该薪酬体系在我国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其将企业原来十几甚至二十几,三十几个薪酬等级压缩成几个级别,同时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②。
医药企业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医药行业中的企业,这些企业主要进行药品的研发生产及营销活动。医药企业有着其独有的特性,要想在行业中立足必须依赖高新技术及优秀的营销队伍,这就对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独特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医药企业的员工分为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三个大类。引进、留用尖端研究型人才和优秀营销人员以及防止其流失是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设计怎么样的薪酬体系以及如何对各类人员的薪酬进行合理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成败,而宽带薪酬体系的引进和运用将能为医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优势和便利。
一、宽带薪酬体系及其运用
现代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分为职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能力薪酬体系以及新兴的宽带薪酬体系。从一定程度上说,职位薪酬体系在操作方面比其他三者使用的范围更广,在操作上简便程度上也更胜一筹。因此,现阶段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和组织采用的都是职位薪酬体系。宽带薪酬体系将以往报酬有差别的职位进行新的分类以此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中“特殊人才特殊对待”的要求。薪酬管理要讲求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只有员工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薪酬的激励作用才能的得到体现,宽带薪酬的引进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薪酬浮动幅度加大,激励作用的提升也解决了由于组织扁平化带来的晋升机会减少的事实。但是,由于传统的薪酬管理体系的影响,在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宽带薪酬体系运用还不够广泛。
二、适合医药行业的宽带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医药企业在设计自己的薪酬管理体系时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组织的战略和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循序渐进而不是依葫芦画瓢,使得薪酬体系能够适应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
1.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导向规划宽带薪酬体系。基于企业整体方向,可以将战略分为增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③。每个医药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在企业规模、资金充足以及人员供需上有着各自的特点,薪酬体系的设计必须和企业的整体战略及自身的特点相适应。
2.设计合理的薪酬级别和宽带。医药企业,其内部管理层级相对较为扁平、管理幅度较大。因此应按其规模、人员和职位的情况,将其薪酬级别定为3-4级最为合适,每个薪资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率要超过100%,每个薪酬级别里按具体情况再具体设置浮动比率。这样,即使员工的被安排到层级比较低的职位上,只要他拥有技术和创新能力,依然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工资。
3.宽带薪酬体系的推行和实施。在正式实施之前做好新薪酬体系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各个职位上的每个人充分理解和接受宽带薪酬体系,特别是要对其公平性和合理性进行宣传,对不支持的群体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医药企业推行宽带薪酬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宽带薪酬固然有很多优势之处,但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行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
1.企业的成本及宽带薪酬体系间的平衡。相对于其他行业和企业而言,医药企业的研发成本和营销成本是其最主要同时也是占总成本最多的两项成本,然而这些成本很大一部分又是以薪酬的形式支付给了研发和营销人员。宽带薪酬的实施必然会带来薪酬支付的变化。企业的盈利能不能负担起薪酬的变化和增长,以及二者之间是否能达到平衡是在薪酬推行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注重薪酬体系的过渡。传统的事物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接受和传承,老的薪酬体系也是如此,新的宽带薪酬体系的建立可能要触动企业内部一部分人利益,造成组织内部的临时震荡。医药企业中处于管理层级较高的管理人员可能会是最容易受到波及的人群,由于宽带薪酬体系的制定和实施,有可能使得他们的此薪酬与比他们层级低的研发人员、营销人员以及其他的一些员工的可相当或者更低,由此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因此,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及实施一定要做好过渡工作,减轻员工内部的临时震荡,提升整个组织的凝聚力。
3.宽带薪酬体系推行后的监控和调整。大多数情况下,决策都是以渐进式的形式进行的,宽带薪酬的实施同样也应该是渐进式的,在与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结合的情形下应注重对其进行监控,使得新的薪酬体系真正得到施行而不是浮于形式。在监控的同时,做好新的宽带薪酬体系施行的信息反馈,在薪酬级别之间和同级别的浮动率间作适当的调整,使得宽带薪酬体系愈加成熟和可行。
参考文献:
班级:注会
学号:
一、公司简介
云南白药由云南民间名医曲焕章先生于1902年创制,问世百年来,以其神奇的疗效被世人誉之为“伤科圣药”、“中华瑰宝”。
1971年,公司前身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白药开始了专业化生产。公司于1993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1996年,公司分别投资控股原云南地州的三家云南白药生产企业,即云南大理州制药厂、云南文山州制药厂和云南丽江药业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云南白药集团,对云南白药的生产经营实行“五统一”,为名牌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997年公司经国家批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红塔成为白药集团第二大股东,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同年,云南省医药公司和天紫红药厂以优质资产配股方式进入云南白药集团,集团产业链从生产制造延伸到了药品流通和饮片加工领域。目前,省医药公司已成功改组为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在云南首家通过国家GSP认证。天紫红药厂已改制为云南白药集团原生药材事业部,作为省内唯一的饮片加工企业,已于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从一个资产不足300万元的生产企业成长为一个总资产22亿多,总销售收入逾32亿元,经营涉及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饮料的研制、生产及销售;糖、茶,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科技及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医疗器械(二类、医用敷料类、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日化用品等领域的云南省实力最强、品牌最优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以云南白药系列和田七系列为主,共十种剂型七十余个产品,主要销往国内、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并已进入日本、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市场。“云南白药”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股东大会
监事会
董事会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
提名委员会
战略委员会
管理层
二、法人治理结构(见上图)
云南白药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规则,分别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代表企业的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彼此之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已设立独立董事四名,达到公司董事会现有董事成员的三分之一。
云南白药是中国典型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由董事会决定聘任了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同时,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起到监督董事会及管理层的作用且监事会中设有三分之一的职工代表监事。
公司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对公司的重大事件进行决策,此外还要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做出决议。
监事会: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在发现董事或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等。
董事会:召集股东大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并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批准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听取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制定公司有关财务方面的方案;对公司的重大事件提出方案;聘任或解雇高层管理人员等。
独立董事:公司的独立董事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基础,独立董事任
职资格,职权范围等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能够在董事会决策中履
行独立董事职责,包括在重大关联交易与对外担保,公司发展战略与
决策机制,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及解聘等事项上发表独立意见,发挥独
立董事作用。
战略委员会: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司战略;即使发现市场所发生的变化并对公司的战略进行调整。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制定公司人员的薪酬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考核和调整。
由以上公司治理结构图和基本职能分析,我们了解到该公司是存在合理且有效地治理结构的,这位公司未来组织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目的、使命、愿景和目标
(一)
目的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成立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二)使命
建设百年企业
(三)
愿景
“传承文化、超越自我。济世为民”的企业理念指导下,公司成功实施内部创业机制、首席科学家制、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内部订单等四大创新机制,全方面实施品牌战略。
(四)
目标
现代化国际化,融合传统与现代,沟通历史和未来,跨越民族与国界。
四、全面战略分析
(一)
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是从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几个层面展开的。
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
政治和法律因素:支持医药行业发展
201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将生物制药再次纳入重点支持发展行业。商务部、中医药管理局等十四部委26日联合《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未来将出台财政投入、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制订标准、建立境外中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揽子措施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提高
2012年初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很大的提高并且健康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健康需求不断释放。
(3)
社会文化环境:中医药热
一方面从上世界九十年代开始,国家不断的重视中医药行业的振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药具有天然、毒副作用小、有特殊疗效等特点,是今年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中医药浪潮。
(4)
技术环境
先进的提取技术、制剂技术、信息技术等逐渐应用于中医药行业,使整个中医药行业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焕然一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2、产业环境分析
(1)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上来看:云南白药最著名的产品: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牙膏,云南白药创可贴显然是一个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即使是云南白药的整个医药王国里的产
品,无论从科技(疗效)还是从国际国内市场的
竞争来看,也是属于相对成熟的产品。因此,云南白药必然要寻找新的且具有发展前景的核心产品,以避免其白药系列产品进入衰退期后造成企
业发展乏力。于是,乘着云南白药的白药系列产品尚且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时候,乘着云南白药在大力的利用其三件新开发的产品开展国际市场的时候,尽快的在国内进行非相关多元化以寻找其后续的核心产品(产业),显然是云南白药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2)
产业波特五力分析
①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公司的“白药”系列产品是国家保护中药产品,而且目前在产地(云南)已实现统一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并都归属于云南白药集团。因此“白药”系列产品在整个产业链中具有优势地位。但在公司的“非白药“系列产品上,买方议价能力较强,就处方药而言买方议价能力仍然有限。
②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作为中成药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的上游原料药厂和辅料药厂是卖方,由于文山公司专注于建设三七产业平台,现有1000-2000亩三七种植基地,年产150-300吨因此公司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但原料基地所生产的原料药和公司产能存在一定缺口,加之原料对气候海拔等的要求,原材料产地较为集中、产量有限,所以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又受到一定限制。
③替代品威胁分析
“白药”系列的主要功效是止血、镇痛、消肿、化瘀,客观上存在众多的替代品。但“云南白药”系列产品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功效显著、立竿见影、使用方便三个特点,加之产品属于国家保护产品,具有垄断经营和品牌效应,替代品的威胁只在局部范围、条件下才能成为现实的威胁。因此白药系列产品替代品的威胁较为有限。
④潜在入侵者分析
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进入门槛是比较高的,相应的撤出成本也不低,因此,医药行业的性质决定了潜在入侵者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决定一个行业潜在入侵者加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未来潜在的盈利水平。国家发改委先后近40次对药品价格进行下调,平均降幅达70%以上,甚至个别药品价格下降达80%之多。行业药品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竞争加剧,行业出现大调整,近期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可能性很小。
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用药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已经被世界医药行业所公认。世界制药业排名前25强基本上已在中国开展其制药投资业务,它们以雄厚的资金、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等占领中国医药市场的高端,而且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将会有更多的外资药厂落户中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的成果。因此,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跨国制药巨头是未来最大的潜在威胁。
因此短期内企业将不会受到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但长远来看这种威胁一定会存在而且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威胁。
⑤现有竞争者分析
通过政府协调与企业收购行为,目前云南省内的所有白药生产企业都已经集中到云南白药集团,加之受到国家一类中成药保护品牌的保护,保密配方技术只有云南白药集团拥有,其他企业如果需要生产带有白药成分的产品需要与公司合作,因此公司的白药系列产品原则上没有竞争者。但在公司非白药产品上存在与同行业较为激烈的竞争。在技术上,公司研究所经过几年努力,为公司的未来市场和发展奠定了产品基础,也为在技术上形成了技术壁垒。
(3)
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之处是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品牌。并且不断地增加自身优势,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
3、竞争环境分析:竞争比较激烈
(1)中药制药工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公司、盘龙云海药业、点虹药业等。
(2)医药商业企业:云南省医药公司、云南双鹤药业公司、东骏药业、鸿翔药业等。
(3)零售企业:各大药房等。
(二)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1)
企业资源分析
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资金充裕,财务状况良好;而且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传统医药积淀;并且拥有知识产权优势,这是得企业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上都存在很大的优势。
(2)
企业能力分析
由于前面论述,企业拥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营销能力,拥有自己的独立知名品牌,对于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公司上市之后备受关注,长期发展能力很强。
支持活动
内部
后勤
生产
作业
外部
后勤
市场
营销
销售
服务
利润
利润
基
本
活
动
企
业
基
础
设
施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技
术
支
持
采
购
供
应
2、价值链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
①公司人员招聘、培训和引进的机制尚待完善
②企业职工的激励机制合理,职工保障体系较完善
③职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满意度较高
④各分公司销售队伍相对稳定、成熟
⑤生产、研发部门人力资源缺乏
⑥管理授权程度较高,但监督体系欠缺
⑦对员工自我成长与学习的激励和计划不够
(2)技术发展
①技术发展活动的速度迟缓
②技术引进条件和机制不完善,信息不通畅
③技术开发与生产企业没有很好的结合
④各企业自我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条件不够成熟
⑤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不足
⑥对企业GSP和GMP管理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3)企业供应
①企业硬件设施条件较好
②各商业公司与国内外行业内生产企业建立了通畅的供应关系,经营品种齐全,总品种
③企业整体物流能力和效率较高
④生产企业原材料渠道通畅
(4)内部后勤
①各岗位职能设置明确合理,工作效率尚可
②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各项工作流程合理
③仓储能力有所分散,正在解决
(5)生产制造
①两个主要生产单位已经通过GMP认证,生产条件较好
②各单位生产能力不饱和生产效率尚可
③主要生产工艺水平一般
④总体产品结构较好,剂型和规格齐备
⑤生产创新条件较差、产品开发能力和意识不够
⑥各生产企业配合度与协调力度不够
(6)外部后勤
①企业公共关系能力较强,但未设公关机构与专门人员
②信息化程度差,信息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较差
③仓储运输管理体系完善
(7)市场与销售
①在省内批发领域有较大市场份额
②零售终端对省内市场的覆盖有一定的规模
③销售队伍有待提高素质
(8)消费者服务
①终端销售队伍需要加强
②对生产和销售的所有产品的质量把关严格
③信息反馈不够通畅
3、业务组合分析
由于云南白药是特殊产品的中医药行业中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云南白药拥有较好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接近垄断的效果。
4、SWOT分析
云南白药公司SWOT矩阵分析
优势——S
1、公司有上市公司的参与背景,资金充裕
2、公司在医药市场扎根多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公司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激励体系
4、公司有一只较成熟的销售队伍,在省内批发领域有较大市场份额
5、公司下属工业企业各自有一些系列产品,有几个独家产品
6、公司下属工业企业基本通过了国家GMP认证,
在市场和产品方面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
7、零售终端对省内市场的覆盖有一定的规模
劣势——W
1、人力资源缺乏,特别是市场营销、策划、研发和产业技术人员
2、企业文化创新力和吸引力欠缺;员工平均年龄和素质偏低
3、各子部门间协调力不足,缺乏凝聚力,不利于竞争
4、总体管理和服务的理念、方法和水平尚有待提高
5、各分公司的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于行业内其它企业的进步速度
机会——O
1、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旺盛。
2、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其医疗费用比例的不断增长,使保健需求与医疗需求增长,带动了医药产业增长。
3、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标志的现代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整个医药产业链面临重大机遇。
4、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提高。
5、对天然药物、绿色生物产品的青睐;有助于我国和云南省相关产业的迅速成长。
6、加入WTO后,国外企业、财团的技术、产品、资金、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将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7、云南省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行业内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8、云南省天然的“动植物”王国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吸引了业内实力企业的关注,为省内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SO战略
1、抓住主业优势,坚持以现有业务
为主集中资源实行聚焦战略。
2、筑造整体竞争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结合区位优势,发展和培育特色优势产品。
WO战略
1、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培育创新性企业文化。
2、整合内外部资源,拓宽市场渠道,
3、理顺产品研发和引进渠道,打造核心产品与品牌。
4、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全面竞争能力。
威胁——T
1、加入WTO也给医药产业链上各个板块内的企业带来了更剧烈的竞争和压力。
2、研发经费与能力的不足削弱了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3、我国医药市场体系欠发达,市场管理尚待完善。
4、相对于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我国产品流出渠道不畅,世界市场占率极低,竞争力差。
5、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结构老化、管理水平低下、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使云南大多数医药企业不具备发展优势。
6、国家对医药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各项法律法规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医药产品持续的强制降价、招标采购的实施。
7、业内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ST战略
1、调整各板块的竞争模式,扩大区域竞争优势。
2、与有实力的外部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3、完善管理体系,培养企业的柔性竞争能力。
4、结合地缘优势,开发和拓展边贸业务。
WT战略
1、强调业绩管理,强化以发展战略为核心的激励体制
2、围绕核心能力的培育调整资源配置。
3、提高经营管理手段,增强信息化管理程度。
五、战略选择
(一)
总体战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的战略选择
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发展战略
密集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
总体战略
稳定战略:限于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
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上的
战略。
收缩战略:撤退战略,是那些没有发展或发展潜力很渺茫的企业
应该采取的战略。
根据自己的判断,我认为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应该采用发展战略中的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公司采用的轻资产策略有效地保证了白药产品乃至白药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自产品的充分发育、“稳中央、突两翼”战略的实施,使白药的产品结构由“一枝独秀”转变为“多点支撑”,并成功探路健康产品领域,实现了发展战略的延伸;技术创新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则驱动着企业的市场开发和拓展,并赋予了云南白药品牌新的内涵。明确的总体战略使云南白药公司在竞争中保持稳定心态,沉稳应对。
云南白药在产业的前向一体化:建立武定重要原料基地。在云南武定种植基地建立了种植园区。云南白药后向一体化战略:①营销网络的建设
②进入医药流通业
③组建云南大药房
④开拓海外市场
(二)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由于云南白药在差异化方面一直做得很优秀,所以建议企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额外的利润。
六、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
(一)
组织结构
(二)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传承文化
、超越自我、
济世为民。
企业精神:
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企业价值观:
文化的传承者、
科技的创新者
、健康的奉献者。
企业经营方针:
继承品牌——传播国药新文化
;锤炼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展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
企业目标:
现代化国际化
—
1.1制药领域的先驱的道路,引领先进技术,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药物化学,制药工业,药物制剂从最初的发展,在多个领域的一般工程相结合的现在当然由可以看出走制药工程的社会和经济进步,体现出制药工程的改革和创新。从成立之初的制药技术的空白区域,到化工原料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到申请国际专利,中国的制药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半个世纪,制药工程产业在中国,生产水平是原料的主要生产国。这样的市场需求和持续快速发展,与人们一直密切相关。
1.2制药创新,对药物治疗的需求,并继续扩大主要以推动改革国际制药工程中国地位进行改善生活标准和卫生用于治疗人的关注组,这个市场在面对个性化,促进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可能继续增长。目前,国内任何的需求,不能满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技术完全克服这种情况。医药行业,让我们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制药厂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一些国际,人均消费在中国医学还是比较低的,但是,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仍然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铺设制药工程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因为缺乏技术,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个立足点,在中国医药行业的相对落后,新医药的制药工程技术,能够提高人们的综合实力只有不断创新发展。
二、制药工程要改革与生产优化的办法
2.1在工程领域,进行制药工程的技术开发,是本世纪一个新的觉醒,为中国制药工程,通过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研究人员用正确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就需要探索目前的经验可资借鉴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问题。专家的培训,已成为一个优先考虑的事情。制药工程人才在该领域相当广泛,并通过设置技术熟练的专业人员的参与,高等教育与生产基地的交流,加强制药工程生产产家的技术创新响应,在有限的员工中,吸取无限的技术优化创新。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是为了准备未来制药工程,在这方面,人们能够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这些人才,应该是制药工程指导发展的未来方向。高级人力资源的培训,在相同的时间来了解制药工程管理的能力,充分反映制药工程领域的优势,应该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具有较高的要求。
2.2理论实验与制药工程的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工程体现的是绝对独特的产品开发,必须是有效的,因为它是人类,危害人体有没有作用的对象。一种生产工艺显得较为单调,但是,必须遵循一步一步的流程来总结这些工作的步骤,因此,重复的基本药物工程实验会有很多。结果和实验数据,因为许多连续实验,总结,以更好的借鉴。证实了这一结果,有必要通过技术处理不同的方案,以确保已满足功能要求,更好的确认对人体的影响是否有害。它允许工作人员必须为每个参与的人的身体在安全这一系列的流程步骤实验,是非常慎重的,任何错误和疏忽。技术上,重复实验中,需要不断更新的概念和实验程序,只有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和创新的积极整个优化改革医药生产技术,更好的总结学习更新生产工艺。
2.3这些领域的创新都依赖于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技术,科研和制药工程,国外先进技术的相互渗透,会影响改革结合的创新药物工程技术联合开发的方向。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国外的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加上扩张的基础上,面对新世纪的创新,有利于创新思维和研究人员的概念扩展。今天为了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整体生物工程和成功案例化学工程前,确定要推动仅学习的总结和新的信息,并相互关联的,在使用时,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这是必须承认的主项目和关键技术,有利于交联等科学,新技术的诞生人均和现在比较空完全准备面对国内市场的努力促进国际制药工程中国田径有越来越多的每一个需求,必须执行创新优化后的技术。
三、制药实验的合理设计
3.1选择毒性低的原料和医药产品,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的要求,同时实现目标的实验中,试图使用毒性较低的替代方案,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验。
3.2合理优化教学大纲实验,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实验产品的有效使用,回收实验的产品,可以减少产生的废物和试剂的使用。需要制药工程专业分析化学实验,通常是人工合成和鉴定,需要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是非常实用。以更合理的实验成为实验材料接着,尝试对合成的产品的组合实验,所以我们教育过程中通过产生大量的废物,以降低常规实验,实现提高试剂的利用效率。
3.3尽量减少的微型实验的试剂,以满足实验的目的,其特征是指不良的实验室设备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的跟踪实验室设备的小型化和药物,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实验,以减少试剂消耗,减少的量放电实验的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实验时间。另一方面,重点实验改革和发展中的固定和预防化学污染的焦点为了进行思想的指导下,采用微型绿色化学实验,一定要仔细和认真的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装置,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灌输,可以让实验设计更加自主。
四、结语
生活新世纪的时代,健康的主题是,以得到人们的重视,带来的人对药品的需求的关注,中国医药工程的结果,为制作的产品是合格的,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仍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更好的促进创新需要,全面改革的成就,从而促进医药产品的开发。按国家标准创新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和生命的概念,通过扩大思想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不懈努力以提高制药生产水平,中国在制药行业中,联合工程创新化学,增加生物制药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海蓉,彭方毅,敏,郑一敏,姜和,彭方亮,赵卫兵.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02).
[2]申利群,夏璐,许海棠,杨立芳.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5).
[3]李华,胡国勤,梁政勇,张静,章亚东.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04).
[4]刘宏伟,罗晓燕,宋恭华,廖道华.制药工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01).
2006年,博弈智点策划机构为山东先达药业全程操盘“京龙灸易灸”产品,经过我们的努力,样板市场捷报频传。样板市场的一炮走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然而这个时候,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过,我们这种营销模式的成功也许正是现在医药行业的出路所在。一个在脑海里搁置的想法又腾空而起——第四终端!这就是目前整个医药界苦苦寻找的蓝海!
二、医药终端的残酷现状:
在此,博弈智点总结了前三个终端的现状:
第一终端——严
第二终端——宰
第三终端——累
先抛开终端业态的分析,咱们先来看现在的医药政策,这几年做药难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问题。
国家医药政策朝令夕改,很多决策从实际出发,而是国家药监部门的领导拍脑袋想出的,中国医改的失败也验证了决策的失误性。药监局昏招百出,一天一个政策,一天一个变化,让所有医药企业和经营者无所适从,致使很多人心灰意冷、败下阵来。
第一终端——医院。此类终端数量不算多,也就2万家不到,但它却占据了中国医药市场销售额的60%左右,国家医疗人才与硬件资源大部分都被分配在此类终端业态,国内外的大中型制药企业投入大量营销资源,在此类终端互相挤压,你争我夺,打得不亦乐乎。因此也成为商业贿赂的重灾区和国家反腐败的重点区域。第一终端,如今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和众目睽睽的监督对象。
随着竞争的加剧,各企业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许多企业也是在苦苦挣扎,处在超饱和状态下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随着国家打击商业贿赂法律法规的颁布,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大第一终端的难度,各种法规文件一个接着一个下发。以前企业惯用的手段也逐渐成为国家打击的对象。竞争的加剧也无形中抬高了第一终端的门槛。政策部门查的你一动不敢动,门槛也随着增高。第一终端,难!
第二终端――药店:当医药界在第一终端遍体鳞伤的时候,第二终端――药店(主要以连锁药店为主)随着市场经济顺势发展起来,全国目前有23万家药店,销售规模在800个亿左右。很多企业顺势将营销资源转移一部分至第二终端。
随着第二终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转移至第二终端。第二终端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的都在顶峰。辉煌的背后潜藏的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随着终端至上经营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企业把战火都燃烧到了第二终端上来了。本来平静的水面渐渐的起来涟漪,最后变的浑浊不堪了。进店费是越来越高,什么管理费、店庆费、活动费,各种各样的费用接踵而至,药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销商挨宰自己却不能做声。
第三终端:随着第二终端如火如荼的发挥,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行业供大于求行业现状迫使许多企业转向了竞争相对薄弱的第三终端,作为第三终端,农村市场是其笼统的概念范围。中国有着极其庞大的农村消费人群,但第三终端却有着他独特的地方:第三终端的产品往往是价格相对较底的产品、第三市场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为主、一般的电视推广在第三终端不容易奏效、建立农村药品销售人力资源系统的限制。
针对第三终端的特点决定了不能采取一般的推广措施,为什么三株帝国能如此的辉煌,就是因为他们有口碑宣传的三件宝 “义诊、小报、专题片”。在广大农村市场最好的传播就是口碑宣传,怎么才能有良好的口碑宣传呢?那就必须进行推广活动,而普通的电视推广不容易奏效。三株能做到几乎中国每个县或村都有厂房和活动。现在谁还能做到?要想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没有强大的资金和精力支持是不行的!做第三终端一个字“累”!
那在现如今的政策背景下,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也许换个方向就是出路!
医药经营的蓝海——第四终端
第四终端——农村及城乡结合部诊所卫生室、社区诊所等。我们所说的第四终端其实就是终端的下沉,终端业态概念的精细化,其实也是一种策略的升华,一项系统的完善。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社区诊所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扶持。
以社区为中心的人居集散地,在城市大环境中逐渐形成以社区为主体的聚居分布地,社区诊所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农村一般看病不上医院的思想还是影响着很多的人,所以诊所成为他们的首选。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国家宏观政策在大力扶持社区卫生中心卫主体的城市社区医疗市场。已经具有的100亿元的社区医疗市场即将成为制药企业和医药商业公司的必争之地,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迅速发展壮大。
2002年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2007年1月10日卫生部召开新闻会,发言人毛群安宣布:“截至2006年11月,全国97.4%的地级以上城市和92.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967个。”
第四终端监管力度相对较弱,而且很容易进入,也贴近消费者,最重要的是消费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