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2 09:28: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直以来,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中心的,而作为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一个优秀的成绩,为了一个好的成绩学生必须进行死记硬背。由于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被动的,因此很多的学生在结束考试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至于说把地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之所以会这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措施,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未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地理的重要性,没有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不是很好。所以,教师一定要参照新课改的要求来变革教学措施,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关于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变革
1.要注重课堂的导入,提升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一切工作要围绕着学生进行,要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要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的乐趣。因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以及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尽快使学生进入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围绕着地理的学习,因此,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就非常关键了。课堂导入设计的好坏与否不仅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而且能提升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使其自主进行地理的学习,使其保持课堂主体的地位。
比如,在关于“各地温度”一节的学习,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在此笔者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导入方式:图图来自黑龙江,图图的母亲由于工作的缘故去了广东学习,目前已经是第三天了,这天当图图回家后,正在做家务的图图突然听到门铃在响,于是图图通过猫眼往外看,门外是一位不认识阿姨,她告诉图图:“我和你母亲是同事,因为天气寒冷,你母亲委托我把她的羽绒服给她拿去。”听了阿姨的话后,图图说:“阿姨稍等,这就把衣服拿给你。”可是,图图却没有拿衣服,而是报了警。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图图的做法正确吗?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其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要是图图对广东的气候一无所知,又如何知道陌生阿姨的话正确与否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提升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从而会自主的进行地理的学习。
2.根据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提升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对于地理的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强烈的好奇心是促进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地理老师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使其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来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比如,小说《盗墓笔记》,该书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受欢迎,在学生中也很流行,此外《盗墓笔记》中有很多的关于自然以及地理方面的内容,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在进行地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小说来辅助教学。例如,该书里提到的关于长白山的内容,正好是初中地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东北三省的地理内容,鉴于此,教师就可以把该书中的长白山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联系,通过对长白山的地形以及其神秘的原因进行讲述,就可以紧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地理的学习上,要是学生在课后找老师继续此内容的探讨的话,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自主的进行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探索,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资料的查找,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且处理问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最终实现学生高效快速的学习以及教师高质量的教学。
简而言之,在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普及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存在的最大困惑就是,不仅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好多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多样化的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地理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的努力的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去寻找新的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促使学生维持对地理学习的长久的兴趣,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学习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养成积极的自主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实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一、现状分析
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地理这门学科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一直偏低,学生的平均分数也比较低,究其原因,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在现代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升学和就业成为家长思想的两种表现。民族地区群众对子女到学校学习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偏激思想:一种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学习地理、历史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没用,既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学生回家后也没有一技之长;第二种是有条件和盼望让子女读好书的,认为学习地理这种科目没有出路、没有用,导致学生严重的偏科。所以在教育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在民族地区群众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的大环境下,地理教学也显得很无力。
2.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之所以把这几项统称为主观原因,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这三者缺一不可。所以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少,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实际并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来自其他科目退下来的老师,教学能力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对策研究
客观原因是通过主观原因起作用的,所以针对以上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的本土化特色,特提出以下对策:
1.教育者
民族地区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当地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作为一名教育者,特别是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觉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尝试成功、探索的快乐。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而提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要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掌握必备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听懂,学生只有真正听懂,理解后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应该对地理这门学科真正的喜欢,只有这样才能以钻研、执著追求的敬业精神以及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以自己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可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以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渊博的知识学问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所以需要接受教育。而他们也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人,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所以可以成为自我改造的主体。由于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特点,广大藏族人民在长期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勤劳豪放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改造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改造。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提问质疑,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以豪放、能吃苦的性格特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取得学业成功。对差生,要教育他们树立信心,培养虚心求教的习惯,消除民族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思想,引导他们确立必胜的信念。
3.教育影响
1.1.1硬件设备落后
农村经济的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上的落后,现在一些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备落后,有一些偏远农村学校,连最最基础的教学设备都没有,没有正规的教学楼,黑板是用水泥铺的,上面刷一层黑油,桌椅板凳都是用木板和砖头搭建起来的,教师使用的印刷机,是手动来完成的,油墨气味很难闻,弄完之后,满手的油墨,教学条件非常艰苦,这种条件下更何谈拥有多么先进的多媒体硬件设施,现在农村中学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特别简单和落后,教师需要小心地在硬塑纸上刻字,很麻烦,然后投影到屏幕上,由于屏幕和放映机是市面上早已淘汰的产品,而且是残次产品,学生都看不清屏幕上的内容,农村多媒体硬件设施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1.1.2硬件设备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农村经济更加落后,这也导致农村中学教育资金的缺乏,不能保证每一件教室都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多媒体设备非常贵,学校没有这个资金,购买很多套多媒体设备,有的农村中学只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只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才会使用,况且多媒体还需要保养和维修,还要进行升级,维修升级需要专门人才去管理,学校资金本来就不足,地方政府监督力度不够,由于不经常使用,慢慢的也被淘汰了,农村中学多媒体硬件设备的完整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果不能保证每一间教室拥有多媒体设备,更何谈使用多媒体教学.
1.1.3没有健全的校园网络
网络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支撑,农村中学对校园网络的需求非常急切,校园健全的网络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方便,教师和学生沟通起来就很方便,也有助于农村教师和优秀的多媒体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沟通,能够了解到别人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然而农村中学教育资金的缺乏,没有充足资金安装光纤网,大部分农村中学没有网络,这也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实施.
1.2多媒体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1.2.1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低
有的地理教师原封不动把教材上的内容输入到课件上,上地理课时,直接给播放幻灯片,学生看到的还是枯燥的知识,没有插图和视频,静态的文字,和教科书大同小异地理教师没有创新,课堂效果不好,没有调动学生的胃口,有些地理内容很抽象,学生很难通过文字意思去理解和掌握,用些学生乐于都接受的方式,去设计制作地理课件,那么课堂质量才会高效.
1.2.2进行“拿来主义”的教学
现在网络发达,网络上可以搜寻到许多现成的地理课件,有些农村地理教师为图方便直接拷贝别人的地理课件,作为自己的课件进行地理教学,由于地区教学模式,教学重难点不同,别人制作的课件并不符合大众教学,受农村地理教师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不会制作地理课件,于是选择拿来主义的教学,没有尽到一个地理教师的责任,对学生没有负责到位.制作的地理课件没有切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特点.
1.2.3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多媒体课件的重要作用是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顶替教师的位置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在课堂上过多的使用会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网络很方便,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地理教学课件,这导致一些怕麻烦的教师直接复制粘贴别人制作好的课件,在课堂上只是机械性的操作鼠标,忽略与学生之间的必要交流,也使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时间进行问疑,学生的疑问没有得到解决,教师肤浅的教学,这既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学成为了简简单单的放映课,教师和学生都忙于看课件,教师思考着如何使课件衔接的更好,学生没有动脑筋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多媒体无法代替教师的启发引导.
1.2.4忽视与传统常规教学方式的结合
多媒体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单一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件无法将整本书的内容展现到课件上,很容易出现教学没有层次性,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掌握不准,课件教学过于形式,传统常规教学方式正好可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劣势,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手绘地理图,写一些重点字词,这回加强学生的记忆,更凸显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这种能力会很敬佩,喜欢上他的课,主动去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然而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忽视了传统常规的教学方式.
1.3地理教师自身现状分析
1.3.1教师的学历偏低
农村地理教师学历水平的限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有一定困难,农村很多地理教师不会使用电脑,更谈不上用多媒体教学了,尤其一些农村老教师,他们学历偏低,受学历影响,理解一些问题比较难,他们更容易去选择传统的常规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严加管教学生才会教出高分学生,多媒体教学不切合实际,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现在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1.3.2教师的师德素质低
农村教师因为在农村这个小环境中,对教师的约束条件少,有的地理教师教学不认真,对学生不负责,放纵学生不良行为,不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很马虎,没有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深受教师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上能看到教师的印记,学生现在没有能力判断好坏,作为教师应该用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他们,用广博的知识去指导他们,农村教师师德素质低下,影响着多媒体教学.
2分析导致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因素
2.1农村中学教育资金不足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每年对农村投入财政不少,但由于地方政府非法挪用国家教育资金,真正给农村中学的教育资金就更少了,资金不足,学校用这些钱,还要更新一些桌椅板凳,购买多媒体设备,对学校来说是一件不切合实际的事情,没有能力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况且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多媒体设备非常贵,需要一大笔资金,教育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2.2学校领导安于现状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教学,学生要摆脱教师的皮鞭,学生不应该在教师强制的压力下去学习,学生的脑力活动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积极钻研,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减负学生压力,多媒体技术教学颠覆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给学生更多机会思考,学生有一个相对的空间,这是作为一个农村学校领导应该做的,但是农村学校领导狭隘的思想,贪图眼前利益,安于现状的进行教学,跟不上教育改革浪潮,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没有勇气进行大胆的改革,他们也害怕改革失败,名誉受到影响,当然如果购置多媒体,需要投入很多资金,对于一个农村学校来说不是小数目,考虑到这几方面的因素,学校领导安于现在的教学方式,不会轻易去改变,这严重阻碍了多媒体在农村学校的实行.
2.3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缺乏了解
城市学校早已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但由于农村闭塞的环境,农村地理教师对多媒体不熟悉,他们有很多人还不会使用计算机,即使教室给配备多媒体设备,电脑都不会操作,更何谈熟练操作多媒体,进行地理课件的制作,多媒体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他们也不会去选择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学校也没有对她们进行正规的多媒体技术培训,农村教师缺乏对多媒体的了解,致使农村开展多媒体教学也是不实际的.
2.4农村专职教师较少
农村艰苦的教学环境,大部分80后大学生毕业都不会选择到农村教学,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不上城市,70后大学生毕业是国家包分配的,分配到哪里,就在哪里任教,随着社会的进步,地理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学都开设地理课程,科班出身地理教师缺乏,由于农村学校没有钱聘请专业地理教师,只能有别的学科担任,现在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都是有别的学科教师来担任,不是专职的地理教师,制作的地理课件没有深度,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学科理解的不够透彻,甚至产生偏差,缺乏认真钻研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看着书念,教学内容也很表面化,基本上就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到课件,专职地理教师的缺乏导致农村多媒体教学质量不好.
2.5多媒体教学意识上的落后
农村地理教师多媒体教学意识上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人只有意识上先迈第一步,才会做好事情,如果地理教师没有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的意识,即使学校给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地理教师不使用,那么造成农村教学资源的浪费,由于农村教师偏老龄化,老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他们坚信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教出高分学生,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传统教学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因此农村地理教师还没有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意识,甚致一些地理教师排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年轻教师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强,觉得多媒体教学是不错的一个选择,但是即使他们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念头,在这种教学气氛和学校看学生成绩衡量教师教学能力情况下,他们的这种意念也会被扼杀.
3改进农村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现状的对策
3.1完善农村中学多媒体硬件设备
农村多媒体硬件设备的落后和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完善农村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了当务之急,实现农村中学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教育资源要在城乡协调发展,教育要公平,让农村学生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加强农村中学教室标准化建设,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备的建设,除了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中学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要立足长远利益,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善农村中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时更新落后的设备,争取每一间教室都给配备多媒体设备,建立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多媒体硬件设备的完善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基础.
3.2提高农村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意识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在农村中学逐渐推广,由于农村地理教师缺乏对多媒体的了解,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意识,然而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容和图文结合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再合适不过,地理教师用图画,视频,文本等方式将地理教学信息生动地展现出来,运用电脑并借助制作好的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地理教学,农村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使用多媒体,阻碍了农村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提高农村地理教师多媒体教学意识是当务之急的一件事,学校请一些资深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人才,举行讲座,使农村教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3.3对农村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
大家都了解,农村地理教师对计算机还很陌生,很多人都不会使用电脑,而熟练掌握电脑是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培训,否则建设多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是徒劳,仅仅依靠国家短暂的培训和考试的话,这样的培训质量上是达不到要求的,他们学不到什么东西,培训的工作只有落实到学校,由学校负责培训教师,上级领导来进行监督,这样的培训,教师才能真正学到东西,由于中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因此要分层次的进行培训,以年轻教师为主体,对他们先进行培训,然后年轻教师带中老年学习,在制作课件方面,重点培训那些有一定天赋,对课件制作感兴趣的教师,也可以分组进行比赛,互相学习,这样农村教师经过培训,多媒体教学水平会逐渐提高.
3.4引导专职教师到农村任教
由于受传统观念重主科轻副科的影响,农村中学缺乏专职地理教师,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要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地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让大学生热心去农村任教,保障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享有相同的待遇,国家加大对农村中学的财政支持,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优秀地理教师到农村,无论是在教学水平还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专职地理教师会更胜一筹,所以引导专职地理教师到农村教师尤为重要.
3.5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领导是学校的领路人,学校领导的素质能力预示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如果学校领导思想僵化和保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引领学校面向现代化,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不能够立足长远利益,迎接挑战,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不积极主动,结果可想而之会被这个社会淘汰,所以作为一校之长,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克服各种困难,迎难而上,抓住眼前的机会,带领学校教师丢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教育时代的潮流,努力学习多媒体知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教学,使教师更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汲取营养,提高成绩,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更新教育观念,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如果农村学校领导拥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我们又何必担心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3.6多媒体技术教学与传统常规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时效性、情境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为地理教学展现很多情景,多媒体技术能把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的理论,用非常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绪舞动起来,积极认真思考,这是多媒体教学独特的感染力但是事物总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不足也显现出来,在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丧失了主观意念,显得很麻木和被动,更没有注意到学生对课件的反应,教学非常程式化,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正是传统常规教学的长处,地理教师在黑板上写写板书,写重点字、词,画一些简单的地图,更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更加敬佩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游刃有余,交替使用,因此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二者之间的结合是地理教师应该做到的.
3.7建立多媒体教学考核机制
不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学校又不会扣我的工资,工资还是一样领,何必给自己找麻烦,一些农村教师产生这种惰性的心理,不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是马马虎虎,照搬教材内容到课件,将课件从头到尾给学生放映一遍,农村差的环境,也造成上级领导不经常过来听农村地理教师的课,农村地理教师更加懈怠,有了多媒体教学考核机制,教师就不会有这种心理,学校专门成立一个考核小组,对教师进行考核,对于表现优秀地理教师给与一定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按一定比例扣工资,多媒体教学考核机制的建立,教师出于学校的这种压力,开始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会比较认真去做地理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水平越来越高,这样下去势必会推动农村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素养,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不同学者对其的分类和理解不同,笔者在结合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尝试性地对其组成要素进行以下归纳(见下图)
近年来,温州一二三类学校新教师比重不断上升,这些年轻地理教师具备了合格的教师学科素养吗?年轻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着哪些困难和问题?该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学科素养?是一个广泛而值得关注问题。
二、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以温州市教龄5年内地理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学科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本次发放问卷85份,回收79份,有效75份,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运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实证分析。
1、教师专业发展知识
专业发展知识主要包含教师理论知识、职业知识、教学行为知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总体较好,但还没有达到精通程度。针对新课程标准,部分年轻老师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提高两个部分,新的评价方法和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说明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把握有待提高。
2、教师教育能力领域
教师教育能力,主要是教师从事教养任务,了解学生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条件,以便在学校内部去影响其个人发展,并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价值观与人生准则,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和自主行为能力。统计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缺乏方法、策略,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缺乏策略,培养学生特长能力方面缺乏策略。
3、教师教学能力领域
教师,是教与学的专业人员。教师合理的设计并实施教学,能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支持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所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会利用所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基本力中教学能力领域的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说明,年轻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缺乏一定的策略,在反思频率上,更是令人担忧。访谈中,年轻教师反映,主要是功课忙,忙着改作业、备课,课一上完,就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不过他们说今后会好转的。
4、教师评价能力领域
评价能力领域,包括教师能合理而负责地从事评价与咨询活动,会诊断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过程,从而有目的地鼓励学生并为他们及其家长提供咨询,并能够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去领会学生的表现。统计数据表明,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能力亟待提高。
5、教师创新能力领域
创新能力领域,主要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认识到创新是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能将职业理解为是负有特别责任与义务的公职,并认识教师重要的职业任务之一是需要终身学习。调查数据说明,年轻教师对直观教具的制作使用少,外在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是影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6、教师科研能力领域
科研能力领域,主要是教师要扮演教育教学研究者,对经验进行反复咀嚼,寻找其理论依据,并对教育教学问题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及后续研究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地理教师的教科研参与度少,获奖层次低。调查原因,主要是年轻老师工作经验少,对教科研问题的思考少,解决措施少,想写论文,但是总是提不出新的观点。
三、中学年轻地理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1、高校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提升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
师范教育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队伍建设这一重大任务。“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通过师范教育完成的,要使优秀的教师不断涌现,就必须改进与完善师范教育,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师范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日益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弊端: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不够明显;专业设置和学科比例不够合理;专业划分过细,重深度,轻广度;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等等。
(1)设置适用的课程,加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
从调查中得知,年轻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而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存在欠缺,其相当原因是由于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狭窄,而且比例也不适当。在公共、专业、教育三类课程中,专业课所占比例过大,公共课明显不足,教育理论课程则过于薄弱,从而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还不具备师范学生应有的特长―懂得怎样去教。
(2)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师资培养开放化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培养一直被视为是师范院校的事情。事实上,“师范院校的师范特点并不显著,其他院校的学生又难以进入师范学校,因而局限了师资的培养途径。从世界师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师范院校在保留其特点的前提下,在向综合院校发展,这种趋势也会影响到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将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有条件的综合大学,都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范围,以内设师范学院的形式实施地理教师培养和培训,以加强地理师范教育的力量;唯有地理学科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校,在地方政府的调控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就近合并到综合大学中去,在更加宽厚的背景下,更好地完成本地区地理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
(3)合理安排教育实习,丰富专业理解与教育体验。师范生必须进行教育实习,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教学情境,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为成为教师做好准备。
2、加强职后教育,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1)把入职教育阶段的学习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相结合。入职教育应指高等师范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至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有必要对入职教育的新教师应达到的教学水平提出明确标准,以帮助他们实现从职前到职后、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培养他们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成为自觉的教育实践者,促其完成多方面的“转变”:一是身份角色的转变;二是知识体系的转变;三是能力素质的转变。
(2)开展师徒接对活动,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为了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学校应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年轻教师成长策略。
(3)开展各种教学评比活动,成立“教学评比组”。笔者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年轻教师教学公开课比赛,比赛结束后,学校组织开表彰大会,并给获奖的年轻教师一定物质奖励。这样做可以鼓舞成绩优秀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再接再厉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也可以勉励努力程度不够、成绩不出色的年轻老师,使他们取长补短,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地理学科还应成立“教学评比组”,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法研究工作计划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贯彻实施,还定期开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思想,促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年轻教师成长的一项有效措施。
(4)创设各种学习的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学校要为年轻教师创造多种学习的机会,例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讲公开课或听课、点评课,做讲座。通过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年轻老师亲身感受到了专家们对课堂教学的执著与深情,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组织年轻教师到名校听课学习,让年轻教师去名校感受他们的教学氛围,开阔眼界、接受新的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这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必定有益。
(5)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提高地理教师学科素养能力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及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前反思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经验);教学中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反馈信息);教学后反思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新的经验(新信息、新感悟)。
四、结语
年轻地理教师基本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历程,其间既有,也有低谷,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是肯定的。作为年轻教师自身,应以积极的心态求进步,求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养成“专业自我”主动地寻求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理念,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而作为管理者,促进教师成长既要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微观处抓起,又要从建立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教师职业管理制度等宏观上把握,以便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有的放矢的协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忱和创意,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
[3] 陈 澄.主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
[4] 黄丽茹.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2(12).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39-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中学地理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兴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受到重视,走过的历程比较曲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了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地理新课改推向深入。
1.地理师资力量不充足,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在一些农村中学,几乎都是由政治、历史、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完成地理课教学。由于兼职教师对地理知识了解有限,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中学地理教学经验不足,因而课程内容简单,大有“读书”草草了事之嫌。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仍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的“读”和“想”偏少,学生以记忆为主。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易于养成思维惰性。
3.地理教学设备短缺
通过对中学地理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地理教具不完备,一是地图不全,大部分学校缺少天文图、剖面图、资源分布图等专题型地图;二是地理仪器缺乏,基本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
4.课堂组织不力,学生兼顾不全
在一些学生上课不积极参与讨论,老师不能够给予足够重视,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造成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减少,成绩严重的两极分化。
5.评价不合理,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过后,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不到点子上,任课地理教师就一味地用“错了”、“不对”等来打断、否定这些学生的回答,目的是尽快明确正确的答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品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尽管有些学生的问题或说法比较幼稚,但如果让他说下去,也不见得没有价值,也许会有闪光点。相反的是,有些教师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为依据,多鼓励,多表扬,甚至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还是“很好、不错”,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是新课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1.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应该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力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呼吸”这种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3.发展为本的学生主体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没有地理思维,就没有真正的地理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地理思考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已有事实进行地理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并能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能与人交流、沟通,以形成自己的地理素养。
三、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
1.全面提升地理学科地位,提高教师素质
地理学科不受重视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理教师专业不对口,兼职教师多,职称层次低,因而要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要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小组活动法。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以采取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四大步骤,全班根据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如有电脑高手负责做课件,书记员负责记录小组交流内容,发言人负责发表小组的观点。在不同教学要求下各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大家分头收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制成表格、文档、小报或课件,然后大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另外,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学习必须突出图像的观察与应用,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饼状图、柱状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拐杖。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先看图,再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实到图上,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
3.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多媒体在处理信息方面容量大,速度快。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把每节课开发为地理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另外,网络的普及使教育与教学面临着一场革命。网络资源多种多样,从范围的大小来看主要有Internet与校园网,在地理教学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上的资源,为知识更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多样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4.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最大程度兼顾每位学生
设计的活动习题可以照顾到全面,如“利用经纬网定位”,以竖排为经,横排为纬,首先指明任意一个同学的方位,再让其他同学确定自己的方位并提问(特别是学习相对困难的和默默无闻、不爱发言的学生),由于答案的各自独立性,每个学生的参与无形中得到了加强。再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说方位找此方位同学,学生的警觉性也极大地提高,不仅训练强度大了,而且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速度提高了,每个学生都兼顾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运用全新的评价理念,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即时评价时要注意: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对学生的解释,不作简单的确定性评价;注意实行视情况而定的延迟评价;注意用评价把教学引向深入。这样评价学生是为了给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甄别和评比,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样化。
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区分对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思维的发散度最高。教师要注意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创设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课堂,需要的是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同情与理解。即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他们;在他们做错的时候,尽量不要过分批评他们,要宽容、理解他们,但要及时给他们一些振聋发聩的忠告或建议,学会与学生以朋友相处,胸怀坦诚。
6.灵活组织小组活动
组织活动时,不妨借鉴如“实话实说”、“聊天”、“幸运五十二”等节目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好小组活动的习题,能吸引住学生创造性地、富有情趣地去完成。在师生辩论、讲解、展示资料等交流和互动中,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换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如果在活动中还能注意多学科的融合,灵活运用歌曲、舞蹈、绘画等艺术及我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作好小组各成员任务的分配、管理与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于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锻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参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
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
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新课程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有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学习,学生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对地理也会越来越喜欢。
参考文献:
[1]陈宏丽.新课程中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8,(1).
[2]李侠.地理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Z1).
1.中学地理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副科,尤其是在前些年,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地理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中考不会考”。学生不愿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开展,授课积极性大大减弱,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地理这门学科在师生中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给以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困难,造成了文科学生在文科综合学习和考试中地理得分最低的现象。
2.初中地理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不少中学严重缺乏专职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学科代课,兼职地理教师成为我区不少中学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地理基础知识,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多,严重影响了地理课教学质量。
3.同世界和时代的接轨差。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模拟和显示。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地理信息系统将逐渐深人到各行各业乃至各家各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在中学地理教育中,这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即便开设相关课程,老师也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大大影响了对中学生的培养。
4.章节的删减,形成知识上的漏洞,从而引起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问题。教材内容侧重点的转移和内容的删减造成学生能力上的漏洞。初中新教材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但在通过地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方面显得苍白。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各种地图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准备知识在初中教材中的缺失,影响了高中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由此可见,对教材内容的大量删减,削弱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形成知识上的“断层”。
(二)改良对策
1.地理空间是地理学永恒的主题。这一系统思想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特别是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某些章节中。在中学的地理教育中,应该引导中学生将地理课教学内容与所在城市的社会、环境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社会热点问题,借助3S技术将这些问题可视化并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达到在青少年中普及3S(所谓的3S是指GIS、RS和GPS,而GIS是地理教育的3S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
2.针对初、高中地理教育的章节删减、侧重点的转移,初中地理新教材要做到内容新,突出专题,强调点、线、面的结合。重视地图,突出其特点――视觉感高、贴近现实。对一些地理学的理论也要进行必要的教育,让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初、高中的全面结轨。对一些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不要过多删减,至少要对这些知识做出一定的介绍,这样才有利于高中的地理学习。
3.针对中学地理学习不被重视的情况,首先,要鼓励初中生积极学习地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中考对地理会考成绩的重视,必要时增加对地理的统考。最后,要改变各个学校缺乏地理老师的现状,增加初中的地理老师,有利于初中的地理的教育的发展。
4.对地理课程建议进行一定的调整。教材的编排和应用要尽可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健康地发展。由于农村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仍是学校教育,即书本和教师,而现实环境决定了他们很难具有收集更多信息及资料的条件,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因此,可在《中国地理》中增加三江源、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问题的资料、小常识等。再如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可以地中海气候为例,用童话的方式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地图册中某一气候类型图,试述该地气候特征和可能的景观,以培养其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乡土地理学习和调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8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136- 03
案例教学(Case Method)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授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动员学生热情地参与,开展讨论,通过针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下,案例教学法因极好地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而备受各院校及教师们的欢迎。一时间,不论所授学科、学生层次和教师水平如何,都争相上马案例教学项目,问题即随之而来――高校在重视案例教学普及性的同时忽视了其实效性的发挥,即学生的能力并未从案例教学中得以提升,实际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案例选取重简轻繁,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因此而得到提高。大部分教师在案例选取时侧重简单的知识点案例,忽视繁杂的、系统性强的综合性实验案例。前者是为讲解某个专用术语而选取的短小精悍的案例,俗称“举例子”,这是案例教学的最简单形式,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名词的真正含义、运用起来简单方便,不需复杂的程序和精心的课前准备,计划性强,更切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进度,其缺点则在于缺少了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讨论与互动,不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点案例在运用上具有非常便捷的优势,所以教师更愿意使用这种方法,案例教学的整体实效性则被大大降低。
(2)在教学形式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走过场严重,没有发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尽管教师选取了合理的综合性案例,但为了节省时间、完成任务,往往将案例的内容与结论当做知识点给学生做平铺直叙的讲解,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被动性的实质,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学生的能力需要在案例设想、讨论、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得到提升,同时,单个案例的学习并不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并能将这一规律运用到其他相关案例中进行相应的类比推理,亦即将具体升华为抽象再由抽象应用为具体,这才是能力的真正提升,也是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所在。
(3)在教师能力上,部分学校轻视对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培训,使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案例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笔者通过授课及听课发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往往难以把案例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出现诸如无法凸显教学重点与难点、不能合理控制时间进度、案例问题设计不深入、不能自如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不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度不高,亦或学生的激烈讨论严重偏离主题等常见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案例教学效果的降低。
(4)在思想认识上,学校及教师轻视了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足。案例教学的实施对于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而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很多院校将这一重任压在了教师身上,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促进了教师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大幅提高,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并未同步提高,学生群体的课外参与度明显不足,仍然是“等、靠、要”,参与主体本末倒置,完全违背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初衷,未能发挥案例教学的全部效果。
2 问题的因果剖析
为了明确“案例教学实效性低”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及表现,课题组在专家头脑风暴法的基础上运用鱼骨图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因果剖析,原因涉及了案例、学生、教师、环境等4个主要因素,构成鱼骨图的主骨。在确定主骨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分类别梳理出各种具体表现,构成中骨、小骨。剖析结果见图1。
由图1不难看出,在案例的选取、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及教学环境等角度都存在各种制约案例教学实际效果发挥的具体问题。
(1)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借鉴已有的经典案例,这些经过反复教学实践检验的案例本身必定是严谨而有效的,但如果教师不考虑自己授课学生的特殊性,盲目“拿来主义”,对案例不加任何修改,则会出现案例偏离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或者由于案例过长而影响教学进度等问题。与“拿来”的案例相比,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的案例更具有实效性,但由于学校及教师投入不足、缺乏创作团队、单个教师能力的欠缺等各种原因,往往无法实现案例的自主开发。因此,案例选取上的低效主要受制于教师这一主要因素。
(2)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及实施对象对教学效果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案例教学通常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偷懒、不主动参与等负面行为,而参与的学生中又存在由于基础知识薄弱而无法有效分析案例的现象。薄弱的知识一方面表现为基本理论的欠缺,这使案例分析变成了“空对空”和“想当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学生未能投入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资料,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些问题都使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关键,而这又与教师这一主体的责任紧密相连。
(3)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少,相反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心态增加投入、提高水平。教师投入的不足表现在对案例选取上不加甄别、不做修改,对不适于案例教学的软硬件环境被动适应、不做协调,对学生的参与、投入不能严格管理、充分激励等;教师的水平不足则主要源于自身知识和阅历积累不足,以及由于缺少案例教学的专项培训而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等。因此,教师主体的投入及水平的提高密切关联着案例、学生、环境等其他各因素效果的发挥。
(4)教学环境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好坏的外部因素。由于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大多以分组讨论、小组演示的方式进行,因此往往需要多媒体、各类专业软件、活动的座椅等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组数多也会大大降低部分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参与度,降低案例教学效果,而在学生参与度高的情况下又可能会出现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冲突等难以控制的局面。这些外部因素的限制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而缓解的根本则在于教师这一主体的主动协调。
上述原因的明确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对这些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案例、学生、教师、环境这4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平等,尽管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但其中的主导“教师”却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1-76.
[2]福州大学《国际贸易》省级精品课程组.国际贸易案例教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调查设计
为了解地理实习生的反思意识以及他们在实习期间具体的反思行为,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针对参加完顶岗教育实习的江西师范大学2008级地理师范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问卷68份,均为有效问卷,占总问卷数的75.6%。
2.调查结果(表1~表3)
3.调查结果分析
自主反思不够合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进行教学反思不够积极,很多都是以回忆性思考或者教学日志的形式呈现,如果能将教学情况和教育心得以教学日记或者随笔形式及时记录下来,才能成为教学反思的真正源泉。
反思方式太过单调。大部分实习生的反思都是自我剖析式的,通过对自己课堂的回忆来反思收获。如果能将反思的角度辐散开,将周围的人和事纳入反思的源泉,通过与学生、教师和队友的交流或者阅读教育类的书刊杂志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反思才是真正意义上可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反思。
反思缺乏恒心。在访谈中还发现,地理实习生存在一个很大共性:刚开始实习时积极性很高,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但随着实习时间的深入,反思频率越来越低,反思深度也越来越浅。教学反思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贵在恒心,重在坚持,只有长期的坚持反思,自己的专业素养才会持续性成长。
二、提高地理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但当前师范生培养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教师教育在大学课程中所占比例太小,导致师范生专业素养不够硬,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生的专业化意识,也正是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实习生所要端正的态度。实习生在走上讲台之前就要明确自己的教师生涯应该走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时刻做好开展教学研究和进行教学反思的准备,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
2.重视地理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经阶段和基本形式。它既是对学生参加工作前所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实际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实践演练和检验,又是帮助师范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性环节,更是实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之前必须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国培顶岗”实习由于实习时间长、自主性高,对实习生职业生涯的意义更是重大,实习生应该充分利用实习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日记。即教师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以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例如,实习生的反思日志:我拿着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学生一脸茫然、迷惑不懂。这时一个排球从桌子底下滚了出来(班级为迎接学校排球比赛,给每组学生配备了一个排球),我正要批评时,灵机一动:用排球比作地球仪。索性让学生把排球都拿到桌上来,在上面标出南极、北极,画出经线、纬线,分辨出东、西、南、北半球等,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巧妙避免了师生冲突,又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反思:意外也是一种资源。面对意外,教师要冷静,变废为宝,巧妙利用。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对地理知识及其逻辑结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动态的互动中“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
(2)教后感。即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体验的自我评价与对话,是改进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教后感可长可短,长可千言,短可几百字,可总结经验之得、可反思败笔之处、可分析问题原委、可指定补救措施,还可捕捉课堂上的机智亮点等。
例如,“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后感:通过地球与月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导入,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快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具有启发意义。与成因相关的即时检测、即时反馈、即时总结,起到即时巩固的作用。承转语言简洁流畅,讲课思路清晰。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96-01
本研究以运城地区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共选取来自运城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共22所学校的中小学教师4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有效回收率93%。对所有数据分类并进行统计处理,运城地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课程标准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普遍重视课程标准的分析,但是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总教学目标。这主要表现在82.5%的人经常阅读《课程标准》,熟悉学期内容目标和认知要求;78%的人经常阅读《课程标准》,列出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目标要求;90%的人经常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单元教学重点。最后,88.7%的人在课程标准分析之后,经常写出完整的学期授课计划。
2.分析教材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普遍能够重视知识的类型以及知识间的关系,但在钻研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采用多种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81.7%的人经常阅读教科书,列出教学单元中所有的知识点:88%的人经常分析所学单元与其他教学单元之间的关联:88.4%的人经常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相对重要性:68.3%的人经常分析教科书单元内容的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64.9%的人经常用文字或图表来说明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3.分析学习者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总体重视对学生的分析,能够涉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需要和动机、认知策略与风格等不同方面,但是还没有深入了解学生这些表现背后的动机。这主要表现在:78.5%的人经常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74%的人经常设计教学前测验,用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70%的人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69.4%的人经常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风格与个性差异:62.6%的人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等。
4.编制教学目标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普遍重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这主要表现在:79.9%的人经常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81.8%的人经常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80.1%的人经常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80.7%的人经常确保教学目标是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之后都可以达到的。但是在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过程中,60.3%的人却经常是直接借用《教师用书》中所提供的教学目标,与上面调查存在偏颇,可能由于中小学教师平常教学负担比较重,虽然了解编制教学目标的技术,但是平常没有时间实践,而选择捷径。
5.教学内容处理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但是缺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具体表现为:80.4%的人经常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81.2%的人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64.4%的人经常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增减、调整:67.3%的人经常补充教科书之外的教学内容:80.5%的人经常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而关于问题设计和作业布置方面,83.4%的人经常精心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73.7%的人经常对教科书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增减和改编:73.5%的人经常设计综合性、探索性、实践性的习题或作业。
6.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能力
中小学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都非常讲究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具体表现在:68.6%的人经常自主编制学案:70.3%的人经常运用学案教学法:77.1%的人经常在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72.3%的人设计小组讨论活动:57.9%的人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划分学习小组:80.4%的人经常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但是,76.7%的人经常根据座位划分学习小组:45.3%的人经常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说明中小学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的科学性需要提高。
7.教学媒体的选择能力
中小学教师根据教学媒体特点、学生特征和具体教学内容而有效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比较弱,具体表现在只有59.2%的人经常从网上下载教学课件、教案:57.3%的人经常对他人的课件、教案进行整合、改编:67.6%的人经常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教学内容:44.5%的人经常给学生布置网上查找资料的任务。
8.课堂教学设计评价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40-03
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成为对未来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我校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为此课题组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我校正在开展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够较准确地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制定了本次调查问卷表。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问卷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统计卷,主要调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和信息化资源建设。问卷二是教师卷,也是这次调查的重点。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的适应程度;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协作、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软硬件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共35名教师(教师平均年龄为37岁),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地参与问卷调查,认真地答题,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了良好的教研素养。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与教内容的清晰呈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对问题“你觉得使用PPT课件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调查时,94%的教师回答“是”,6%的教师回答“否”。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同运用PPT课件能够增加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其图文并茂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教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对PPT这一课件媒体技术还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好课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运用新的教学工具,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在对问题“如果你认为PPT课件未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方面:A.教师不知道如何制作优质的PPT课件B.教师没有时间制作PPT课件C.学生不喜欢老师用PPT课件D.PPT课件不适合该学科教学E.PPT课件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F.其他”分析中,每项获得的比例依次是:51%、31%、9%、7%、7%、4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不是否定PPT课件的教学效果,而是不会或没有时间制作优质课件。这就要求学校或教育管理单位加强对教师新型教学技术能力的指导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PPT课件的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教育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在问题“学生如何把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A.口头表达B.使用黑板板书C.使用投影(或液晶电视)显示数字设备的内容D.使用实物投影机E.其他”的回答中,百分比依次是89%、51%、17%、3%、23%。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使用黑板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的,也有少数是以实物投影机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由此表明教师们尚且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2.班级环境的可管理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网络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怎样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为此,我们在这次问卷中设置了一些班级环境管理问题。(1)现在我校的班级座位都是秧苗式的,我们是这样设问的“你认为这种座位布局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老师的回答情况如图1。
通过老师的回答可知,大部分老师比较赞同目前的秧苗式布局。在访谈中,很多老师认为这种布局具有可控性。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部分老师认为秧苗式的布局有它自身的缺点,比如对学生的小组交流不利。特别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需要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座位布局,他们提议是采用矩形的布局方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建议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布局方式。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这也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心理不一定能很快适应这种频繁的变动。(2)随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主要包括滑动式黑板、投影仪、控制台。在关于“控制台在教室中的位置”问题的调查中,11%的老师认为不合理,影响了教师的活动;6%的老师认为接口使用不便;23%的老师认为控制台造成使用鼠标或键盘不便;66%的老师认为没问题。通过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对控制台的设置还是满意的,但老师提出来的接口、键盘使用不便、控制台的高度影响学生的视线等,我们认为很中肯,但有改进的空间。(3)黑板、电子白板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工具。这次调查中,“您在授课时,电子白板和黑板的位置符合您对这些设备的交替使用吗”经调查分析,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适应这种滑动式的黑板。通过访谈,老师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左边的前两排学生视线受反光影响,有时看不清楚;另外,老师来回走动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何种手段分发和收集教学材料?”老师的回答如下表。
通过表1可以看出,老师对相关资源的收集与分发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纸质材料和U盘,对电子邮件及教学网站的应用还是比较生疏。由此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老师,不断加强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十分必要,熟练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分享全国各地的优秀资源,为老师的备课提供有益的素材。同时,教师掌握了这些手段,在平时教学中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资源可获取性。校园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如果没有丰富的、有效的资源作支撑,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可见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回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容易获得相关学习资源”时,有37%的教师回答“是”,63%的教师回答“否”。对“学校是否建立了您所教学科的资源网站”的回答是100%的“否”。
这组数据表明,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使用的较多。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较多,交流的较少,共享性较差。学校要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教师要更新观念,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升自学能力,加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今后我校网站资源建设的建议。(1)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2)加快硬件建设,完善相关硬件设备。(3)了解师生要求,建设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库。(4)建立区域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校际之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补和共享。
4.课堂交互及其技术支持。教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会有必要的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引发的互动手段主要有提问、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表演、复述、角色互换等,在调查问卷中显示的结果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最多,占97%;其次是提问,占94%;再其次是同桌讨论,占91%。这个结果说明,小组讨论成为目前课堂互动的最常用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比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能保证全班同学的参与互动。对于“课堂上学生如何及时把学习结果汇报给老师”的问题,54%的教师回答是使用黑板,29%的教师是通过投影或电子白板,6%的教师是使用课堂交互式软件。这个结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然而,也有6%的教师认为不能及时汇报。这个现象表明,部分老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未能通过合理途径去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互动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理分组、促进讨论;及时恰当的评价等。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优化着这些互动策略,成为教师设计教学的好帮手。同时,也必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5.对环境感知的诉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题环境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在回答“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时,77%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3%的教师表示“没必要”。在回答对“是否有必要利用设备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时,71%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6%的教师表示“没必要”。两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能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部分学科教师对当前信息技术下的课堂环境认识肤浅,说明教师今后要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仪表、谈吐、诚恳、乐观、热心、好学、活力、公正、严谨,它是对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我们从4个方面分析教学行为:A.教学语言的运用;B.教学内容的安排;C.教学活动的组织;D.教学时间的控制;E.其他,掌握的比例依次为:74%,83%,94%,77%,66%,14%。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线路上向信息技术空间转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指学习的外显反应,如回答问题、做练习、听讲、学生提问、做实验、做笔记、小组讨论等,也包括学习的思维、学习的问题解决和学习的态度。它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情绪、动机、能力及运作程序的具体行为表现,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透射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并能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表3是“学习行为从哪些方面分析”的调查列表:A.认真听讲的时间;B.参与活动的时间;C.自主学习的时间;D.开小差的时间;E.其他。
统计发现,较高的百分比显示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通过控制一定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并且给予足够的活动训练与强化,来改变、巩固学习者的某些课堂学习行为。C项80%的比例充分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课题组有效深入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的突破口之一。因此,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思考与建议
由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我校信息技术的整体建设与教育先进学校相比,在硬件、软件、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课堂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总体状况较差,学校硬件设施的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使用媒体的积极性。(2)教学软件严重匮乏。(3)媒体使用没完全普及。(4)少数学科教师开展媒体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5)少数学科教师不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与学生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创造有效课堂,应用媒体技术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目前现状,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用媒体,而且包含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来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媒体的合理运用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中思想意识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实际,结合新课程教学需要,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技术研究,特别是在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2.因地制宜继续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建设。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情况下除了力争建设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外,还要继续加强经济实用的常规教学媒体的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增加教学媒体的数量,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完善设备的检修维护和更新换代,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10-03
在目前无有效疫苗预防和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截至2007年12月全球大约有250万15岁以下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1],针对青少年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亿5千万,随父母流动的14岁以下儿童1 980万[2],在性病/艾滋病的播散过程中,流动人口起了重要的传媒作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作为流动人口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完成初中的教育之后大部分直接走上社会,加强在校期间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为他们走上社会后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农民工子弟学校艾滋病教育现状及教育需求,与公立学校存在的差距,笔者于2006年9-12月对北京市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中部学生及部分公立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大兴、海淀和朝阳区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中一至三年级的全体学生471名,东城区3所公立学校初中一、二年级学生448名,年龄主要集中在12~17岁。男生295名,女生176名。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75.0%的父亲和83.2%的母亲学历为小学和初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471名学生来自全国23个省市,主要来自安徽、河北、四川、河南、湖北、黑龙江、山东、陕西、江西、浙江、重庆、江苏等12个省份,占全部调查总人数的90%。来自河南、河北、安徽、四川、山东五大农业省的学生占61%。与北京市农民工主要来源基本相同。公立学校学生年龄集中在12~13岁。男生241名,女生207名。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由班主任统一发放、统一收回,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开展艾滋病教育的情况和形式,学生对获取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愿望;学生对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生活技能认识等。
1.3 变量的赋值 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计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满分11分。艾滋病相关问题的态度:正向回答计2分,居中计1分,负向回答计0分,最高分4分。艾滋病相关拒绝技能:婉转拒绝计2分,断然拒绝计1分,不知如何处理和不能拒绝计0分,最高分6分。
1.4 统计学分析 将原始数据使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计算机,经逻辑审核无误后使用,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1.1 听说过艾滋病的情况 农民工子弟学校有94.4%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其中71.5%的学生早在1 a前听说过艾滋病。公立学校98.9%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2.9%的学生1 a前听说过艾滋病。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听说过艾滋病的比例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1.2 对艾滋病流行形式的认识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尚未对艾滋病流行的严峻性有足够的认识,60.7%的学生不知道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38.1%的学生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近,7.0%的学生认为很远,与公立学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44.4%和4.3%;P值均<0.01)。
2.1.3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低,仅为56.7%,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70.1%),在个别问题的知晓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与公立学校学生在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排序上是一致的,知晓率越高的问题差距越小,知晓率越低的问题差距越大。
2.1.4 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知晓率分别为64.1%,22.9%和27.7%。3项指标知晓率均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 当自己的同学感染艾滋病时,农民工子弟学校66.9%的同学持理解、同情态度,表示会关心他们;15.9%的同学表现为害怕、讨厌,拒绝与感染艾滋病的同学一起学习;12.1%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公立学校只有40.0%的学生会理解和同情感染了艾滋病的同学。
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农民工子弟学校62.8%的学生认为感染者是无辜的,真正的敌人是艾滋病;10.6%的学生认为要看情况而定,婴儿是无辜的,如果是吸毒、性乱感染的则是活该。1.9%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持有极端恐惧心理,认为他们是瘟神,应该将他们象麻风病人那样与世隔绝。公立学校有3.8%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持有极端恐惧心理。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得分(2.864±1.281)高于公立学校学生(2.500±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1)。
2.3 交流能力与拒绝不良行为的能力 农民工子弟学校中有17.8%,16.6%的学生分别与家长和同学谈论过艾滋病,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与家长和同学交流的比例(33.9%和28.3%)。大部分学生没有和家长或者同学交流过,其中分别有29.5% 和15.5%的同学希望与家长和同学交流相关的内容,但不知如何谈起,比公立学校学生(19.0% 和15.8%)更希望和家长进行交流。当被好朋友约去游戏厅时,农民工子弟学校80.9%的学生会选择拒绝,公立学校87.9%的学生会拒绝,但是拒绝的方式2类学校的学生明显不同(P<0.01),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断然拒绝(28.8%)的比例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17.1%),而公立学校的学生采取委婉态度的比例(70.1%)高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53.1%)。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拒绝不良行为的综合能力(4.529±1.252)低于公立学校学生(4.835±1.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P<0.01)。
2.4 对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生活技能要素的认识 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1-能识别感染HIV/STD的危险因素;2-能确定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和方法,包括避免感染的保护性因素;3-会评价各种与个人行为相关的预防方法的优缺点;4-有能力识别艾滋病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5-有能力评价物质滥用与艾滋病感染、肝炎之间的关系;6-有能力评价家庭关爱和机构关怀的机制;7-有能力识别一些日常行为和方法,使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和易感性减低;8-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生活时,能用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他们;9-以清晰和直接的方式提供信息并与他人讨论相关问题;10-能寻求帮助、忠告,当需要时能寻求额外的信息;11-有能力拒绝性要求的能力和协商使用安全套;12-能评价个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13-能评价感染艾滋病对个人目标和愿望所产生的影响;14-能识别、分析混乱的性关系网络与感染艾滋病性病风险的关系;15-能识别、鉴定感染艾滋病对自己、家庭、社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16-能识别、鉴定社会和文化因素在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17-能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需求和感受;18-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表示同情并给予支持;19-能够认识身体、心理需求和愿望,并能采取适当的行为;20-能够认识同伴压力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感到陌生,对相关技能要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对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交流能力要素不清楚的比例较高,对其中一些问题不清楚的比例超过30%。不清楚交流能力要素中有“有能力拒绝性要求和协商使用安全套”的占47.6%。对相关要素重要性的认同率均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5 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和需求 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情况不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38.4%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高于公立学校学生(21.4%);12.3%的学生接受过不同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23.5%);开展讲座(4.5%)、课堂教学(5.9%)、校园宣传活动(11.9%)的比例均低于公立学校(8.0%,10.5%和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对是否愿意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看法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学生的态度明显不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74.5%的学生愿意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高于公立学校(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认识不足,与公立学校学生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仅有94.4%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与城市农民工认识水平相近(92.5%)[2]。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艾滋病预防方法知晓率明显低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结果[3],严重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较公立学校学生宽容,持正向态度的比例较多项人群调查结果高[3];但艾滋病相关知识贫乏,预防技能差,交流、拒绝不良行为的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也明显低于中国5省市中学生调查结果[5]。这种知识、技能与态度分离的现象不利于艾滋病的防制,将给农民工子弟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在保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和谐相处。
农民工子弟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与公立学校相比,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情况差距很大,仅有12.3%的学生接受过不同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育需求较高,获得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愿望强于公立学校学生。
农民工子弟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建议:(1)加强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知晓率普遍较低的知识点的教育。流动人口的社会现状以及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流行状况等客观地决定了流动人口的子女很难从家庭中获得正确、全面的艾滋病防制知识。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加强学生以技能为基础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中,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相关的知识,建立健康行为,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6]。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认识模糊,与公立学校相比,学生的认识水平、对生活技能教育重要性的认同率、学校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大差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以技能为基础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在这一群体中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3)加强教师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技能教育。教师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技能增强了,才能更好地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对农民工子女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4)加强社会力量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持。依靠农民工子弟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实现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农民工子女的预防艾滋病技能有很大难度,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也希望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让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多的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
4 参考文献
[1]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03-16(2).
[2] 严征,李鲁,叶旭军,等.城市农民工艾滋病/性病认知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卫生研究,2006,35(1):117-119.
[3] 孙江平,马迎华,陈虹,等. 深圳、云南两地中学生艾滋病与危险行为的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38-440.
[4] 石美云,杨立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调查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6, 6(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