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28: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等医学教育研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同时,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要注重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关注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也应该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肯定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健康的作用。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观感、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履行的是救死扶伤的职责,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知识。其次,要有人文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有专长,又要有敬业精神,不但要学会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再次,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人文精神中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体验,着重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最后,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群和个人,由此决定了医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价值。医学生必须强化对医学人文社会性质及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全面应用心理、社会等医学人文知识和手段,培养学生参与医学诊治过程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具备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健康教育等专业内容的专业人文素质。
三、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传统专业思想的束缚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影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表现为:
(1)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较混乱,开设的课程门数不多,而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忽视人文教育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求,造成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缺陷。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育效果不明显
医学应该是一个以有生命的、有心理的、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未能进行有机的整合,显得多、杂、浅,教学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医学生人文底蕴薄弱,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与不以为然的态度,缺乏接受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强烈动机。
3.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缺少自觉和主动学习精神,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医学生没有太大关系,对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存有抵触情绪,抱着“被观众”参与态度。这种置身事外的心态往往有悖学校开展活动的初衷,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忽视自身文、史、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医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培养医学生不但要具有知识底蕴,而且要树立关爱生命和尊重人权的观念,同时还要强化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具体问题。为此,首先,要适应模式的转变,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倾斜。不但要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从整体上营造学生的人格,还要开设相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开设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其次,从人文教育的观念入手,制定适合人文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研究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人的价值观、理想观、成就观做合理取舍和调整,确立人文教育的方向,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调整人文教育的方法。再次,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医学专业特点,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专业课的教学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人文
社会课程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恰当涉及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等相关问题,使人文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但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且能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发挥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门隐形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名人雕像、名言警句、格言、各种讲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演讲、社团活动、书法诗歌是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节”、医学生誓言、授帽仪式、授衣仪式等活动。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把我国传统中医的“医乃仁术”传统和西方“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凝练校园文化精神,使之深入人心,是达到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3.重视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过程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医疗卫生服务,如“医疗服务三下乡”“志工服务”“健康教育在社区”“义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但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而且在实践中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提高内在的人文素质。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领悟医学科学的人文价值,使个人价值在为社会和老百姓的服务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精湛医疗技术、广博人文知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卫红,张怡,周起敬.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3B):243-244.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已发展到“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这对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临床医学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临床、科研及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但目前国内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在内)基本上仍在“基础--临床--实习”三阶段教学模式下运行,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对未来的医生需求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临床医学实践自身特点出发,试从医学生接触临床、科研、社会实践的角度,对国内外高等医学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可能采取的措施。
一、接触临床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欧美、日本等国和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具有基础与临床教育相互渗透、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特点。比如美国采取基础阶段渗透临床阶段教学内容,临床阶段联系基础阶段理论知识,甚至基础与临床教师共讲一门课程[3]。英国和澳大利亚则多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医学问题为主线,根据病例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4-5]。日本提出“楔形教育”的模式(即前两学年提前插入专业基础课,后期采取复修基础课)和整合医学教育模式(即实行基础与临床综合教学,如某一课题(如肝脏)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等横向水平进行讲授),通过实施基础与临床综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对与临床相关联的基础知识更易理解[6]。
然而,国内不少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仍是“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比较集中地对基础医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但和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相比,这种三段式教育模式下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易造成忽略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致使医学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5]。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也是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期接触临床”教育模式遵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转变为以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心,可革除医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弊端,能够真正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直接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临床整体思维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及责任感,而且还可以训练其与医患间的沟通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故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好的经验,遵循临床实践五年不断线和实践教学为整个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重心的临床人才培养规律,创新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模式,构建早期进入临床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二、接触科研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6]。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创造,是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7]。国外对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传授取得结论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像国内“填鸭式”灌输结论。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给本科生提供早期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熏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优秀品质,是许多国外研究型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其经验为世界诸多高校普遍效仿[8]。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科研,用于医学生的科研训练上的时间和精力多达3个学期。许多国外大学及其附属的医院或研究机构,开设专门的机构负责组织招募医学及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本科生,鼓励其参与科研实践[9]。
然而,国内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集中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而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张勇等[10]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结果表明参加过循证医学科研项目的培训以及经常参加医学科研论文讲座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8.92%和10.81 %,参与发表科研论文的学生也仅有13.51 %,对自己的科研素质满意的学生只有6.22%,35.14%和45.95%的学生了解过PBL教学和TBL教学,显示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整体较低。目前普遍存在对本科医学生科研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本科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等问题,以至于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创新意识欠缺,科研能力不强,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研究型教育模式将是大学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途径。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五年的在校学习,应获得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以适应今后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需要[11]。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以往只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观点,引导医学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培养医学生未来参与医学科研的兴趣,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利于培养出能够挑战医学难题、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三、接触社会教育模式的对比分析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欧美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十分重视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早期接触,能够利用社会(社区)资源从事实践教学。如美国[11-14]医学院采取社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社区医疗门诊训练,激发医学生对后期临床专业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精神和躯体疾病过程,培养其人道主义精神,使学生体会作为医生必须具备的品德。
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相对国外来说相对滞后。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卫生志愿服务、开展健康宣教及各类课题的调研等活动,使医学生拓展了视野,能够关注社会基层医疗卫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整体来说,还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和客观评价指标等诸多不足。
从医学人才成长的历程和国内外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早接触社会实践是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借鉴国外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制定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实施大纲,将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为依托,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活动外部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使学生早接触社会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指标客观化。通过早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培养具有献身精神、协作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富有爱心、耐心,高度的责任感的医学人才。早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轻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养,适应社会需求。
总之,通过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和必须的。“三早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明确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及各种工作原则,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和扩充知识的同时,掌握未来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统一起来,对于推动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旗涛,曹德品,王玲,等.访问美国医学院校侧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9-60
[2]付有龙,王丽.中英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 28(10):68-70
[3]王庭槐.英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5,(1):84-89
[4]刘玉妹,山下昭.日本医学教育改革现状[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0,21(2):22-25
[5]曲艺,赵晓东,丁会峰,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28):943-945
[6]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地理学本科生培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24-28
[7]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4(17):139-140
[8]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9]张蔚,张秀军,孙业桓,等.某医学院校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31-534
[10]张勇,周慧银,苟亚妮,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96-97
[11]李小波,顾鸣敏.临床医学冬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20-21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搞好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目前,大多数预防医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和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卫生统计、流行病等。按照目前我国对基层医疗人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等内容。预防医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看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认为预防医学无关紧要。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医学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自觉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合格的、面向社区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2.1理论课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其与传统教学比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直观、生动的信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照本宣科,应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片和视频有机结合起来,讲课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如讲维生素C时,可以讲述哥伦布在探险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可以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故事;讲环境污染物铅、镉对人体的危害时,可以播放新闻调查等视频,以事实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讲台上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事件;讲尘肺时,可以引出我省的开胸验肺事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预防医学会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无法看懂这些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复习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
2.2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注重实践应用
预防医学实验课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部分占的学时比例较大,这两部分内容主要讲授的是方法学,理论和公式比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应用到,而有些学生在高中学的是文科,数学基础较差,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消化这些抽象知识难度较大。通过对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对流行病和卫生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复习,鉴于此,实验课应多安排流行病和卫生统计的内容。以往的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出一道或两道计算题,让学生参考书上的例子进行解答,学生普遍反映只会“依葫芦画瓢”,对理论课上讲授的知识如何应用没有理解和掌握,此种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院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上机练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实验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如可以让学生运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调查表实地收集、整理资料,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资料类型的转换;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学生学习用软件进行信息录入,建立数据库,然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咨询者引导学生,不受学时的限制,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际中熟练应用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的知识。
2.3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教学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沟通,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课本知识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经常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要加强科研工作。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医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收集的资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我教研室正在进行农村学龄儿童营养干预的项目,可以在课堂中将项目的开展过程向学生讲述,并将涉及的营养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医学统计学的统计方法进行介绍。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11-02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clinical practice assessment method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GAO Xiu-wen1, LUO Qing-dong2,LIU Jin-yu1,WANGYan-xia1
(1.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Qiqihar 161006,China;2.The Medical College of Qiqihar, Qiqihar 161042,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onstructed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hands-thinking ability, we have higher medical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for assess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basic clinical knowledge, the graduates production practice, graduated from trinity in three stages, built a new clinical practic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ree goals, and in 2002 the medical students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research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medical examinati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ree goals;Practice and research
为尽快与国内、国际先进的医学实践考核模式接轨,达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不断建立和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我们以注重动手能力、强化诊疗意识为出发点,从多角度、多方位整体构建了临床实践教学考核新方法――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法,通过在临床实践教学考核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0~2002级医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1.2方法
将2000级(45名)、2001级(53名)医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2002级医本临床医学专业45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对两组的临床综合实践考核成绩、就业、考研、问卷调查四方面作为评价指标,观察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法对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影响。
1.3过程
1.3.1 培训①考官和学生的培训:使其充分掌握各阶段的考核目标、指标、形式、内容、标准和具体要求。②标准化病人筛选和培训:在实践毕业考试前3~4周筛选内、外、妇产、儿科的标准化病人,并选配优秀带教教师对其进行系统培训,使其能够很好为学生模拟出真实的诊疗场景,并具备协助主考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
1.3.2 考核过程
1.3.2.1 临床基础知识阶段考核(量化式一级目标考核)。①目标:熟悉临床诊疗过程;锻炼与病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步骤和重要性;为进入临床实习奠定坚实基础。②形式:模拟病人考核。③内容:体格检查。④考核方法:试卷分一、二、三卷,考生现场随机抽取任意一卷进行考核,时间为20 min;每组由2名考官主考,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成绩。
1.3.2.2毕业生产实习阶段出科考核(量化式二级目标考核)。①目标: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学习态度;熟练掌握诊疗过程,具备临床诊断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熟练掌握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技巧; 熟练掌握问诊、查体技巧;熟练完成病历书写、答辩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熟练完成医嘱、处方以及辅助检查项目、技能操作;能够作出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好掌握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做到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建立超前的诊疗意识,能够为病人作出医疗预算;具备科研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②形式:实际病人考核。③内容:单科工作能力测试,包括平时表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嘱、处方、病历书写、病历答辩、辅助检查、技能操作、理论知识、诊疗预算。④考核方法:共分三大轮四大科,包括内、外、妇产和儿科;妇产、儿科轮次学生同时需考核妇产和儿科两科。
1.3.2.3毕业阶段毕业实践考核(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①目标: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较强的临床诊断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具备较强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熟练独立完成新病人的入院处理、病历书写、辅助检查和技能操作、诊断、治疗;具备群体健康预防和指导,以及医疗/效益成本的预算;具备较强的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研究意识和发展潜力。②形式: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与标准化病人(SP)结合模式。③内容:临床综合能力测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口试)、辅助检查(笔试)、操作技能。④考核方法:内、外、妇产和儿科中考生随机抽取其中一科参加考试;考核病例、辅助检查及技能项目在考试现场随机抽取。
2结果
2.1 2000~2002级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结果统计与分析
总成绩均为100分,其中≥90分为优秀,<90分、≥80分为良好,<80分、≥6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统计结果见表1。
结果分析:对三组的成绩进行H检验,Hc=45.905,P
2.2 2000~2002级医学生就业、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结果分析:三组资料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
2.3 问卷调查反馈结果统计分析
通过对25名临床带教教师的问卷调查反馈,完全认同率在80%以上,完全否认率为0,说明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法适应了当代高等医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对2002级医本临床医学专业4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完全认同率在75%以上,完全否认率为0,是培养和建立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条新途径。
3讨论
从上述统计结果分析看,实验组在临床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均优于应用以往考核方法的对照组,较好改变了以往考核标准偏低、形式简单、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的弱点,使临床实践教学考核形成了新标准和体系,缩短了与GMER的差距,取得了显著效果。
检体实践技能考核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首次临床基本技能测试,此时期学生量大,接触和了解临床技能知识相对较少,处于理论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初期,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法采取了模拟病人考核方法,更加注重体格检查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量化考核指标,避免了以往考核欠缺整体观念、生搬硬套教材的弱点,为较好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顺利进入毕业生产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科考核是医学生临床思维形成、实践能力培养和建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临床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该阶段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法设置的单科考点最为丰富,考核内容涵盖量最大,采用了实际病人考核方法。因为该时期学生分散到多个二级学科,每个科室一般只承担2~4名考生,且体格检查项目的考核重点为专科检查,做好病种和病人选择后很容易完成出科考试项目。既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状态和效果,也能很好促进和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思辨、实践动手和与病人沟通能力,较好促进了医学生向合格医生的转化。
毕业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综合思辨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验证。因此,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法的考核目标设定更加丰富和开放,采用了国际推行的OSCE和SP相结合的方法,OSCE避免了传统考试的偶然性和变异性,减少了主观性。由于其众多的考试内容,使评价遍及教育目标分类学所包括的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三个领域,充分发挥了考试的功能,而SP考试法是将一些经过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临床情况和非医学专业人员具有了模拟病人、考核者和指导者的职能。这两种方法结合既解决了学生数量过多,病人不易配合的难题,又实现了开放式思维的考核,达到了锻炼临床思辩能力和考核客观性的双重目的,为培养合格临床医生把住了最后一关。
综上所述,量化式三级目标考核法在医学生临床学习的各阶段考核中,从内容、形式、目标和指标上均进行了重新构建,使其更具有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实际动手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临床实践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医学教育出版社,2002.5.
[2]林萍.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具备技能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2001,4:5-6.
[3]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1-2.
[4]杨世昌,李恒芬,张迎黎,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2): 综述.
[5]沈诒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2):24-25.
[6]万学红,邓洪.欧洲医学教育学会教育指南[S].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2002.
[7]孙宝志,金魁和.高等医学教育现代考试方法[M]. 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6.
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加快,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实验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越来越受重视。《医学化学实验》作为医学院校临床、口腔、麻醉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面临何去何从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合理使用实验教材,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巩固、吸收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改革考核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1.医学化学实验在医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都来源于实验研究结果。化学与医学密切相关,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于理解和领会化学与医学课程相关的内容,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生命科学时代,医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医学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其中实验教学作为目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创新型高素质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医学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是理论教学不能替代的,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化学实验》作为临床、口腔、麻醉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实验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方面的实验内容,将要为医学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基础。因此,采用适合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该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对于培养能力型、创新型医药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针对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多年面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2013级学生中抽样100份)
2.1学生对《医学化学实验》课开设情况的反馈
3.分析调查结果
3.1学生服从实验内容
从表1、2“学生对《医学化学实验》课开设及内容情况的反馈”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课开设情况持“一般”以上占95%以上,学生对实验内容开展情况持“同意”虽有80%~90%,但是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因为多年来,基础实验室开设的都是一些经过不断筛选的经典实验,实验条件、实验内容都是成熟和完善的,学生按照实验老师的指导,完成实验任务就可以了,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不关心。结果是学生对实验过程马虎、敷衍,跟着老师思路走,学生思维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学生缺乏自主思维能力、完全被动地学习,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3.2基础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实验操作大多数有固有模式,是规定不变的,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很小[1]。虽然验证性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但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3实验知识忽视综合运用
实验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某些内容只在低水平上重复,缺乏必要的整合和实验内容的交叉性,较少体现和结合医学特点的实验,学生听完教师讲解后基本照方抓药地完成实验过程。
3.4实验仪器少有更新
虽然实验教材新增对实验内容和新仪器的介绍,但是真正开设实验时又是选择旧实验内容,所以实验教学主要是为理论教学服务,还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就要摆脱依附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内容的束缚,打造更具先进性、实用性的医用化学实验课堂。
3.5实验成绩考核单一
从表3“教师对《医学化学实验》评价方式的建议”分析结果来看,持“同意”的90%以上,这充分说明学生希望《医学化学实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希望真正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4.对《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进行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因此我们特设立此课题,其研究结果有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把握好《医学化学实验》与医学专业的联系。结合《医学化学实验》和临床、口腔、麻醉等专业的特点,一方面注重《医学化学实验》与其他化学实验的联系,另一方面做到医学化学与时代结合、与其他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结合,还要通过改编适用于现代医药学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更好地与现代医药学接轨,服务于临床。
第二,加强相互渗透,增设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大实验。要加强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学校与制药企业等单位之间的联系,做到实验仪器等资源共享,拓宽学生视野。在加强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设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大实验,学生可自由结合、自由选题。先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开题报告,再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答辩等。根据实验需要,各实验室可以不同程度地开放,在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大实验期间,实验室应全天开放。这样使学生掌握更多现代分析技术,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突破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没兴趣地“照单抓药”做实验),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先讲授、学生随后做实验)的基础上,以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观看实验视频、建立课外实验小组等形式开展医学化学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其在实验技能、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可达到的效果进行评价,删减重复性、孤立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探索、创新及培养兴趣奠定基础。
第四,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3],学生能对所学基本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综合性实验往往以一个实际科研过程为基础,包含从合成、分离、纯化到定量、定性分析等过程。结合实验预习工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认真努力和不断实践,发挥创造性能力,激发实验创新欲望。
第五,改革实验考核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只凭实验报告打分,导致实验敷衍应付,实验报告抄袭他人的评价方式,实验成绩不能单以学生实验报告为标准,要以切实有效的方式进行医学化学实验考核,使医学生真正重视医学化学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真正促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炜,曹海燕,苗靖.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05,3:51-52.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经历了“心理测验时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和“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的发展,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既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流,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泛化,这给教育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冷静思考教育评价该何去何从。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为对象,研究各类艺术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从宏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艺术教育思想评价和艺术教育制度评价。从微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包括艺术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模式、类型,以及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等。
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一是推动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改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为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借助于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热情和信心,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与风格。
二、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具体来说,一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二是评价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要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
1.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指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价,包括学校资格的鉴定、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等。
现行学校评价制度限制和误导了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倡导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在潜力分析评断基础上的目标定位评价,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这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从艺术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二是注意评价标准的弹性,协调好统一标准与艺术特质的关系,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独特性与普遍性统一、抽象性与实在性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统一的特性。它在客观上要求一种弹性的评价标准,具有弹性的评价标准能照顾到不同艺术学校的自我理解与追求,使评价面对实践时具有实效性,较好地适应了各种学校的特质与不同要求,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面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素质、职责、行为、教学绩效四个方面进行评定。教师评价的重点就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失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目的是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包括:一是建立突出个别差异性的艺术教师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艺术教师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三是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如果教师评价总是停留于对教师过去和现在表现的评定,教师评价则没有意义。要根据这些现有的表现制定一些新的评价要求,就是从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此外,各种网上论坛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事实上,在网上活跃着许多学生评议课程教学、评价授课教师的论坛,在这些论坛上由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往往能流露出一些真实的看法,可信度较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只能将网上的言论作为参考,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上述三点得出综合的结论。
转贴于 3.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指对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习情况、态度、情感和身体发育情况等的评定。树立合理评价观念,选用合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方法来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一是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要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强调过程性评价观、倡导参与性评价观、操持评价情境观和树立评价伦理观。同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评价突出个性,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个性发展是保证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评价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和评估的评价体系,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艺术类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另外,艺术类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学科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专业表达的绩效评价(即课程成绩考核)中,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和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评分标准。
三、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比较
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评价标准的非客观性。首先,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具灵活性。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就在不断调整。比如,评估的学校中,南京某艺术学院和北京某美术学院由于培养模式的不一样,一所是优秀而一所是不合格,但两所学校的学生则都受到社会的认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在教育评价中,这个“度”应该是不断研究和调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决定结果,艺术教育则有所不同。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其他学科的人才评价,应该说评价方式可以标准化,但艺术人才的评价则是多重性的,多样性的,它的标准可能是现代的,也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国际的,也可能是民族的。最后,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比如,音乐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则基本定型,而纯美术的绘画等人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很多年以后方成建树。因此,教学评价可能注重过程,可能注重结果,更可能注重潜力和发展的因素。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它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用一致的标准评价。在这一点上,中外的艺术教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发展的模式应该说也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欧美的艺术教育发展得更成熟些,评价的理念和模式可能更合理和科学。
四、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以前的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来“四代评价”对其评价是很科学很客观的,但从批判实证主义的不足到完全信奉建构主义的相对本体论,排斥世界客观性,“四代评价”创立者竟跌进了自己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使其陷入唯心主义泥淖。教育的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势必改变这一不足,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发展趋势。
1.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发展。教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等。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本人,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职责标准主要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教育活动各部分对活动主体素质的要求。要协调考虑各种标准,否则会导致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的失败。同时,现在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建立艺术教育自主性评价体系
艺术学科缺乏自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在各种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评估体系中,我们看到充斥于各种评估指标的,只有“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之类的科技行政术语,却很难见到与人文艺术有关的称谓。在“科学研究”一栏中,只认“被SCI /EI/ISTP 收录的论文”和“被SSCI/CSSCI 收录的论文”,而对在艺术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作品和论文,以及参加的各种展览,则基本不予认可。这种现象暴露出“科技至上”的观念对艺术学科的贬抑,而在现实中则造成对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积极性的挫伤,非常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发展。
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个性、多义性,突出艺术是审美的、非功利的、人格化的本质,实现艺术的重个性化的感性体验,重心灵的沟通与感悟。因此,在成果评价上,艺术则以善和美为指归,落实为人性的关怀与人格的提升,往往没有实际的效益和可以量化的指标。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学科的规律与特点,制订出自主的相对合理、相对多元的学科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是确保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因此,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同时,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娟等.教育评价的前沿研究调查.blog.online-edu.org/wujuan/cat_aaoeeau.html.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医学学历教育在提高卫生人力质量上的延伸,成人高等医学学历教育更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主渠道[1]。
一、该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情况概述
1、该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以专科层次为主,专升本层次为辅(见表1)。
(二)学生中女多男少,专科层次尤其明显。
(三)入学年龄集中在30岁以下。
(四)专业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为主,在专科及专升本层次中两者所占比例有所不同。
(五)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校本部周边及校外联合办学点所在地区,目前校本部生源逐年减少,各地州生源有所增加(见表2)。
表1 2002-2012年招生层次构成情况
录取年份 专科 专升本 合计
n % n %
2002 1251 65.7 653 34.3 1904
2003 1461 56.0 1147 44.0 2608
2004 1376 54.1 1168 45.9 2544
2005 1619 53.5 1406 46.5 3025
2006 887 53.2 779 46.8 1666
2007 787 44.9 967 55.1 1754
2008 1707 54.6 1422 45.4 3129
2009 1190 53.1 1049 46.9 2239
2010 1444 61.6 899 38.4 2343
2011 1247 55.5 1000 44.5 2247
2012 1797 61.9 1106 38.1 2903
总计 14766 56.0 11596 44.0 26362
表2 2002-2012年生源地分布情况
录取
年份 校本部 伊犁地区 昌吉州 巴州 和田地区 喀什地区 其他 合计
n % n % n % n % n % n % n %
2002 829 43.5 151 7.9 111 5.8 165 8.7 75 3.9 154 8.1 419 22.0 1904
2003 1627 62.4 78 3.0 274 10.5 149 5.7 133 5.1 132 5.1 215 8.2 2608
2004 1502 59.0 129 5.1 184 7.2 80 3.1 207 8.1 117 4.6 325 12.8 2544
2005 1358 44.9 326 10.8 230 7.6 184 6.1 266 8.8 287 9.5 374 12.4 3025
2006 727 43.6 134 8.0 102 6.1 200 12.0 164 9.8 135 8.1 204 12.2 1666
2007 677 38.6 184 10.5 214 12.2 226 12.9 59 3.4 188 10.7 206 11.7 1754
2008 1136 36.3 302 9.7 322 10.3 547 17.5 245 7.8 355 11.3 222 7.1 3129
2009 855 38.2 427 19.1 253 11.3 228 10.2 92 4.1 237 10.6 147 6.6 2239
2010 1007 43.0 468 20.0 159 6.8 168 7.2 69 2.9 198 8.5 274 11.7 2343
2011 844 37.6 382 17.0 197 8.8 201 8.9 147 6.5 283 12.6 193 8.6 2247
2012 682 23.5 922 31.8 163 5.6 234 8.1 159 5.5 589 20.3 154 5.3 2903
总计 11244 42.7 3503 13.3 2209 8.4 2382 9.0 1616 6.1 2675 10.1 2733 10.4 26362
1.2 产生以上特点的原因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选定定向培养合作医院(中国总医院北京301医院肝胆外科),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并选定护理专业2013级北京301定向班的学生50人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
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二维码:申请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用户名和账号,微信头像图标及形成专用的二维码。
研究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完成“自动回复、用户提问解答、管理人员定期推出”。
后台资料准备: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健康宣教知识、交流沟通技巧、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以良好心态应对疾病的文章等。
校院合作,人才共育: 护理专业学生和定向医院护理人员经行互动学习,提前了解医院的文化,掌握临床信息,建立教育与高校合作,跨区域的交流平台,建立“院-校-信息”对接的新型教育模式。学生与临床一线专业人员沟通,答疑解答数据库,定期补充推出新内容等。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实施的方法
微信管理员可通过后台将制作后的信息进行分类后推出。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设置自动回复选项,可以自动回复一些常见的查询和问题。同时定向班的学生与定向医院临床一线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一对一沟通答疑,实时进行互式教学(交流内容前台看不到)。同时专业人员不断补充最新临床内容,由管理员定期推出。
根据评价规则和背景统计学生每天上网互动和互动学习结果的频率对学生使用情况的评估,以及评分,判断学生的学习,平均每天少于一次便认为是不合格。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在医学高等教育实施后的成效
1.提升在校老师的临床知识,便于心的临床知识运用于课堂,使课堂生动有趣
近年来我校经常外派老师去全国各大医院进修学习,但临床知识更新太快,往往会造成学校落后于临床,这对于医学教育非常不利,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院-信息”对接机制建立了一个院校合作的机会,临床老师可把医院的最新知识于微信平台,利于一线老师接受新的临床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课堂。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教学方法
实践性、综合性是高等院校影视艺术课程的显著日特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影视属于工业制作艺术、大众消费艺术,创作到制作包含众多程序、职业、艺术门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将实践环节放在核心位置,优化利用各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方式、手段的总称,是多种教学方式组合下的操作对策,可以顺利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是师生间的关键性纽带,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增进师生间的友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整体性、双向性、实践性。
(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同于教学方法,是指课堂教学中,传递一系列教学数据信息,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加准确、客观地理解新的知识点。语言、教学工具是其关键性载体,前者由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组成,后者包含普通教具、现代化教具。教育手段和人类文明演绎历程大致相同,由最初的粉笔、黑板、教科书等到现代化的录音、技术投影、录像等开放型、超时空”是其显著特征,标志着教学手段逐渐走上现代化道路,而传统与现代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属于教育教学服务状态。总的来说,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表现力、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确保影视艺术教学目的顺利实现。
以“影视艺术教育”为例,影视欣赏室、影视欣赏课件都属于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是:影视欣赏室。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影视欣赏室具有多样化的功能,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都是其重要组成元素。影视欣赏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理解、掌握影视艺术作品的内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并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减少这方面的运营成本。二是:影视欣赏课件。就影视欣赏课件而言,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分析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明确影视艺术教学目标,客观分析影视艺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向、教学活动环节等,合理制作课程软件。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网络影视欣赏课件是特别常见的影视欣赏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制作软件,在电脑演示过程中配上一些动画、图像等,便会使所呈现的课堂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从而刺激学生感官,对新课题知识留下初步印象。教师也不需要过多的板书与讲解某知识点,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比较高。对于网络影视欣赏课件来说,是一种作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借助网络客观呈现的教学内容,开展一系列的影视艺术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强化,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一)基本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观摩法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课堂讲授法是最基础的方法,属于学校教育中的“大众法”,要以教师为中心,优化利用启发式教学、谈话式教学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加师生、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迅速融人到新课题学习中。课堂讲授法对教师的要求特别高,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注重反思与总结,不断完善讲授法。就观摩法而言,是以理论学习为基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可以和当地的影视制作机构长期合作,教师可以根据影视艺术章节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影视制作基地观摩,组织他们观看一些纪录片,比如,影视剧制作现场花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逐渐提高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以便毕业后更好地胜任对应工作岗位。
2.实验实践法、拉片法
就实验实践法而言,需要转变师生角色,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辅助者等角色,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全方位分析影视艺术章节内容,客观分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一些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素材,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层次性的题目。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布置难易裎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节假日,拍摄不同类型的DV剧,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影视摄影基地,以小组为单位参观、考察,更好地了解影视摄影基地各方面情况,更好地学习影视艺术课程内容。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査阅关于影视艺术方面的信息资料,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根据査阅到的资料,写影视鉴赏文章。在此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为提高学生查阅信息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写作等能力提供有利的保障。
就拉片法来说,是指在多次观看影片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分析影片的整体与局部细节,准确理解影片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动画课、导演课、摄影课等都可以采用拉片法。教师需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制作不同类型的影片,而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和影片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拉片。它是学好电影课程的基础性方法,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二)综合教学方法
1.话题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
就话题教学法而言,“话题”才是关键所在,是影视艺术课程的难点、重点。教师在讲解完影视艺术章节内容后,巧设问题情境,并以某话题为中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根据已学的知识谈一谈自己对此的理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看法,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更加全面地理解新的知识点。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港台和大陆影视之间的差异,制作影像的特殊技巧,多引导学生探讨一些新时期影视界的热门话题,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影视艺术动态发展情况,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就问题式教学法而言,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影视艺术教学内容,设置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水平,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学习目的,结合题型与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通过不同途径适当点拨学生,帮助他们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简单、清晰”地讲解相关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掌握理解新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学术研究法
就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说,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在自主学习、协作环境下,学习影视艺术知识,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作用下,合理提出“任务”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点,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就学术研究法而言,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影视艺术课外兴趣课题活动,比如,欣赏并写作影视剧,进行DV拍摄,甚至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学术研究方面的论文,申报校、院级课题等,逐渐提高他们的影视艺术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方面。但是,目前的国内外对什么是教育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定论,只是有一个观点逐渐被国外学者所重视,那就是以“学”为中心,认为教育质量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生变化发展。它还体现在增值性的质量观方面。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它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规定的教学标准及其实施效果的总和,学生及其相关方(包括学生的父母、雇主、其他的学校和其它社会组织等)作为高校的顾客,是高校提供的教育项目、课程和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因此对高校而言,顾客满意就是学生及其相关方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用户反馈。[1]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学生满意度评价可作为一种适切的评价方式。
一、理论背景
(一)服务质量理论
GrLnroons(1982)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把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对服务期望水平和实际服务绩效的感知水平比较结果。[2]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1985)把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有关服务优势的一个总体判断或态度”[3]。Liljander和Strandvik(1993)从关系层面上度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设想和理论的基础,将感知服务质量研究扩展到对感知服务价值的研究。[4]GrLnroons(2001)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界定,他认为可能应该用感知服务特征模型替代原来的感知服务质量模型。[5]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于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使用者对于期望服务与实际感知服务的差距的主观判断的结果。
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以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理念,当高等教育成为服务产业之后,高等学校中的学生满意度,就成了学生对于教育价值和学习经历的认知和主观体会的多重性概念,Astin(1993)认为是一直期望与实际感受互动下的结果。[6]大多数学者是在顾客满意概念的基础上对学生满意度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如Oliver等(1989)认为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对与教育相关的各种结果与经历主观评价的喜好程度。[7]Bryant(2001)认为学生满意度是当高校学生的期望得到满足或者超出满足状态时,学生所报告的对自己大学经历的满足感觉。[8]
(二)高等教育学生发展理论
Tinto(1993)认为学生满意度是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个体互动的函数。学生的院校满意度不仅是体现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示供求双方相互作用成效的重要指标。[9]
由于学生满意度指标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持续学业、毕业率密切相关,它成为高等院校判断自身教学功能实现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学生满意度是指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服务质量所持有的期望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后的感觉。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学生满意度测评是学校为了满足他们作为消费者表达的一种行为方式,同时也是他们对自身使用或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评价。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指的是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体现了其满足教育需求主体学生显性或隐性的需求程度。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则反映了学生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现实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对比。
・教育管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
(三)基于服务质量理论的学生满意度模型
在对顾客满意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学者们基于适应水平理论、比较水平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等理论基础陆续推出了顾客满意度模型。顾客满意度模型分为理论模型和指数模型两个阶段。最著名的理论模型有Oliver(1980)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影响范围最广的满意度指数模型是1994年创立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在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模型,刘慧、路正南(2012)从学校形象、学生期望、价值感知、质量感知、学生抱怨、学生忠诚、学生满意度7个指标构建了以学生满意度为中心的结构模型,结论认为学校形象对学生期望、质量感知和学生满意度有直接正向影响,影响力最大的质量感知,总体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形象。[10]杨兰芳、陈万明(201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感知价值、学生忠诚、质量感知、学生期望、学生满意、高校形象等6个潜在变量18个标识变量和15N假设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及潜在变量的路径关系分析发现,在整个满意度测评体系中,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学生期望和质量感知中的方差贡献率较大。[11]刘凯等人运用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从学生期望、高校形象、感知质量、学生满意、学生信任、学生承诺、学生忠诚和感知公平等8个结构变量建立了高等学校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8个结构变量能有效测量高校大学生的满意度水平。[12]本研究在整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感知公平、学生满意、人才培养、感知管理、校园文化、感知质量、硬件支持为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同时在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模型,并对模型的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是2015年自愿参加CCSS调查的南京X高校提供的数据,学校按照5%的抽样误差和60%的预计回收率进行完全随机抽样。经过检验,样本分布与原始抽样分布无显著差异。有效问卷作答学生统计如表1。
(二)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概念模型,将不可直接测量的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因果模型,然后根据构念,找出可以测量的观察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建构要经过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方法设定、模型检验和模型修正等几个步骤。[13]本模型在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SCI)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整合提出了全新的一个模型,从而构建潜在变量并建立模型结构。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梳理,提出学生满意度模型指数的12个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 1:感知公平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假设 2:感知公平影响学生满意(正向);
假设 3:硬件支持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假设 4:硬件支持影响人才培养(正向);
假设 5:感知管理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假设 6:感知管理影响人才培养(正向);
假设 7:感知质量影响学生满意(正向);
假设 8:校园文化影响人才培养(正向);
假设9:校园文化影响感知管理(正向);
假设 10:校园文化影响硬件支持(正向);
假设11:校园文化影响感知公平(正向);
假设12:校园文化影响感知质量(正向)。
由以上假设我们形成了本文的假设模型,见图1。
(三)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形成
在模型假设中,各变量名称、各变量所包含的子纬度及其在此基础上,遵循重要性大、代表性好、敏感性高、独立性强等原则,最终将测评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测评指标都是由上一层测评指标展开的,而上一层次的测评指标则是通过下一层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反映出来的,如表2所示。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主成分因子分析并剔除部分变量后的问卷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和有效性。首先,我们采用了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测。根据统计学规律,一般认为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0是可接收的最小值。通过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各题项的信度如表3。
数据结果表明,感知公平的5个因子的Alpha系数为0.208,硬件支持4个因子的Alpha系数为0.822,感知管理3个因子的Alpha系数为0.849,感知质量6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841,学生满意6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951,人才培养6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810,校园文化5个变量的Alpha系数为0.864,因为感知公平的Alpha系数为0.208,信度低于0.70,故舍弃。剩下30个因子的整个量表的Alpha系数达到0.92,这说明主成分因子分析后30个因子的问卷仍然具有非常好的内部一致性。
效度上,我们用潜在变量相关系数进行讨论,结果小于0.8表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为此,我们运用SPSS21.0对题项做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如表4。
1.设定模型评价和假设检验
在对研究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之后,本研究利用SPSS-AMOS软件来计算假设模型的各路径系数和相应P值。数据表明,其他路径系数检验均在可接受范围,但“人才培养感知管理”、“感知质量校园文化”路径系数检验的P值分别为0.215、0.727,均大于0.001,故不显著,所以模型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设定模型的修正
为了进一步优化模型,本研究依据假设模型的检验结果、理论关系以及各变量相关系数的强弱对研究模型进行了修正,以期获得一个最优拟合模型,修正模型比假设模型更为符合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修正模型结果详见表6。
3.模型解释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功能揭示潜在变量之间、可测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在模型中可以通过路径系数来体现。
(1)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由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用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路径系数来衡量的效应。如表8中学生满意效应的结果,由校园文化到学生满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128,那么校园文化到学生满意的直接效应就是0.128。这种情况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校园文化”潜在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学生满意”的潜在变量就会直接提升0.128个单位。
(2)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是指原因变量通过影响其它变量,从而对结果变量产生的间接影响。在只有一个其它变量的时候,间接效应的大小则是两个路径系数之间的乘积。如表8中校园文化、感知管理、硬件支持效应结果,从校园文化到感知管理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909,感知管理到硬件支持的俗蓟路径系数是0.575,那么从校园文化到硬件支持的间接效应就是0.909×0.575=0.523。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校园文化”对于“硬件支持”的影响每提升1个单位,那么“硬件支持”就会间接提升0.523个单位。
(3)总效应
总效应是指由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总的影响,是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如表8中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效应的结果,从校园文化到人才培养的直接效应是0.127,校园文化到人才培养的间接效应是0.509,那么从校园文化到人才培养的总效应则为0.127+0.509=0.635。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每提升1个单位,“人才培养”就会提升0.635个单位。
四、结论与建议
1.从直接效应来分析,人才培养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对于专业而言,培养专业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入学期间学校要给予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与帮助。从学生视角而言,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培养自身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数学与统计信息分析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2.从间接效应来分析,硬件支持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对于学校食堂而言,学校要不断改善其硬件设施及伙食条件;对于图书馆而言,学校要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条件及增加藏书量;对于实验室、体育馆而言,要不断提高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数量。
3.从总效应来分析,校园文化对学生满意度影响最大。在社交方面,学校要鼓励来自不同城乡、民族、家庭背景的学生相互接触,提供社交机会,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他们自身认知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在兴趣爱好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体活动。在时政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等重大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在学习方面,学校应该建立与完善学生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学习制度。
综上所述,根据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学习状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深化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提供研究案例。第二,加大硬件支持。硬件支持反映了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学校要改善图书馆环境,增加和改进图书文献的量和品质,加强教室室内温度的适宜调节以及改善实验室设备等。第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对校园环境感知产生影响,还对他们在校的教育经验满意度以及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和学业收获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应更多从制度、文化等层面采取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对校园支持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从而最终提升学生对院校的总体满意度。[13]
五、研究不足
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本研究是基于2015年CCSS的调查数据,数据的选取仅是南京X高校的数据,而不是在全国所有同类院校中随机抽取的样本,因此其代表性有待检验。第二,虽然本研究建立的路径分析模型能够展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且数据较好地拟合了被调查数据。但是,如果还要对各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关系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和完善相关理论。第三,感知公平对于学生满意度的信度低于0.70,为了更好地将感知公平作为学生满意度的预测指标,还需要对CCSS调查的项目进行补充与调整。
参考文献:
[1] 郑雅君,熊庆年.“高校学生满意度”再认识[J].江苏高教,2016(4):56-60.
[2] GRONROOS C.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R].Helsinki,Swedish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1982:68-72.
[3]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fall):41-50.
[4]LILJANDER V,STRANDVIK T.Estimating Zones Oftolerance in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Perceived Servicevalu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3,4(2):6-28.
[5] GRNROOS C.The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Concept-amistake[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1,11(3):150-152 .
[6]Astin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revisi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62-74.
[7]Oliver,R.L.,Desarbo .W.S.Processing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in Consumption:A Suggested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J].Journal of Consumer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Behavior,1989(2):1-16.
[8]Julie L.Bryant.Assessing Expecta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Campus Experience:The Noel-Levitz 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J].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Yol,2006:134-135.
[9]Tinto V.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54-60.
[10]⒒郏路正南.基于PLS路径建模技术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J].高教探索,2012(2):30-36.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各医院和用人单位都对医学类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改革却相对落后于专业教育的改革。由于公共英语一直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且受A级考试和学时的影响,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培养被忽视,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一、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由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受应试教育影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实践和学生职业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公共英语课程不是根据岗位需求设计的,没能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从教师方面来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英语语言专业出身,对开设的临床、护理、中医中药及针灸推拿等专业知之甚少,缺乏专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目前无法胜任与专业教育衔接的英语教育。从教材上看,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14年开始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的《新编大学英语》book1和book2。book1共有8个单元,book2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Listening& Speaking,Reading,Grammar,Translation,Writing和Enjoy Yourself留个部分构成,分别涉及问候、学习、爱好、运动、气候、旅游、就餐、就医、娱乐、购物、储蓄、约会、求助、求职等各方面内容。几乎没有与学生专业息息相关的医学英语内容。因为上述的课程设置、教师和教材方面的原因,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出现了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落后于专业教育,不适应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
二、构建与专业教育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系统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从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和落实者,因此,只有建设好教师队伍,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师都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缺乏医学类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到各系部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或到有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的学校进修。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优势结合起来。近年来,由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在专业课教师团队中不乏专业素质过硬、英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公共英语英语教师学习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学习英语教学法,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堂组织和教材的建设等,可以扬长避短保证教学效果。教材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开发针对专业教育设计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大多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是高职高专开设该课程的院校还寥寥无几,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开发与学校情况相结合的特色英语教材,可以把公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教材。专业教师了解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术语,英语教师了解学生具体学情,共同编写课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并能满足专业教育需求的英语教材。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少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教育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专业教育的需求。因此,需把传统的讲授法逐渐改为任务型教学、交际型学习和职场情境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水平。
三、小结
把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的衔接在一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建设高水平的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特色英语教材,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克服专业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困难,把公共英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小兵.论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2).
[2]李红.论公职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保山市科技项目“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