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煤矿灾害预防

煤矿灾害预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4 10:28: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煤矿灾害预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煤矿灾害预防

篇1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75-01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煤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约占70%左右,因而煤炭行业是关系我国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所有煤矿灾害事故中,尤以瓦斯事故为重,其中主要以煤与瓦斯突出以及由瓦斯超限而造成的瓦斯爆炸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瓦斯灾害已成为制约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发展和安全生产的最重要因素,常规或单一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已不能满足煤矿高效安全生产的需要,强化瓦斯抽采才是防止瓦斯灾害事故最有效的根本途径。针对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瓦斯抽采率低的特点,提出利用井下水力压裂技术和地面采动井抽采与常规的井下瓦斯抽采相结合的综合瓦斯治理新思路。

一、瓦斯灾害防治技术评析

(1)瓦斯治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煤储层构造复杂,且煤层多强烈变形,多数煤田煤体构造破碎严重,瓦斯抽采效果不佳,造成瓦斯治理困难。而且随着采掘活动向纵深延伸,煤层瓦斯赋存以“三高一低”(高应力、高瓦斯压力、高瓦斯含量及低渗透性)为主要特征,常规的瓦斯抽采技术难以发挥作用,抽采率低下,抽采效果不明显,瓦斯事故仍时有发生,因此,采用强制增透的瓦斯治理和井上下联合抽采的综合治理措施势在必行。目前,煤与瓦斯突出防治主要有开采保护层、水力压裂和钻孔抽采3种技术措施。根据规定,对具有保护层开采条件的煤层应优先开采保护层使煤层整体卸压、消突;但对于不具备保护层开采条件的、单一、低透气性煤层,在实施防突措施时,水力压裂与井下常规瓦斯抽采技术相结合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因井下瓦斯抽采须与煤炭开采工序相协调,很难保证在抽采瓦斯、降低工作面瓦斯超限压力的同时还达到煤炭高效开采的要求,常造成抽、掘、采接替紧张,而且各种井下抽采方法或多或少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煤矿井下顺煤层长钻孔抽采效率高、成本较低,但顺层钻孔施工经常遇到卡钻、喷孔等工程技术难题,尤其是在突出松软煤层,钻孔成孔率很低;穿层钻孔抽采方法抽采效率高,但必须辅助开挖顶板或底板岩巷进行抽采设备布置和钻孔施工,工期长、工程成本高;保护层卸压抽采面临着卸压效果和工程施aし缦盏哪烟獾取6孛娌啥椴稍蚴且恢殖椴赏咚埂⒔饩雒嚎缶峦咚钩弈烟獾男路椒ǎ涫┕ぴ诘孛校挥跋烀禾炕夭桑诓汕夭汕氨憧梢酝瓿桑笨梢粤胁汕霸こ椤⒉啥椴珊筒煽涨椴桑佣墒迪侄悦翰阃咚沟娜坛椴珊涂刂啤?(2)井下水力压裂技术

分析认为水力致裂的机理主要为:通过高压驱动水流压入煤中原有的和压裂后出现的裂缝内,扩宽并伸展这些裂缝,进而在煤中产生更多的次生裂缝与裂隙,以便更好地沟通天然裂隙,增加煤层的透气性。煤矿水力压裂技术分地面和井下2种,因地面水力压裂因不够灵活方便、成本高、压裂效果不明显而没有推广开来。针对不同煤层瓦斯地质条件编制不同的压裂方案,实施不同的压裂工艺,真正做到“一面一策”、“一孔一策”。该技术不同于煤层注水,在压裂液中添加有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不仅可更好地湿润煤体,而且可改变煤体的力学特性,更多地采排瓦斯。

(3)地面采动井

地面钻井抽采采动煤层和采空区瓦斯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瓦斯抽采新技术,是一种通过在采场地表施工垂直钻井到煤层采动可能形成的覆岩裂隙带或煤层内,通过预裂或者采动影响增强煤层的透气性,从而使得瓦斯能够尽可能多的经由煤岩体的裂隙网络通道和钻井直接抽采到地表,以达到降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缓解瓦斯超限压力和开发煤层气的目的。地面采动井一般均可做到采前预抽、采动抽采和采空区抽采,“一井三用”;采前预抽主要用于采区回采前进行煤层气开发;采动抽采主要是利用回采工作面对煤岩体扰动提高其透气性的特点增强瓦斯抽采率、缓解通风压力;采空区抽采主要是解决回采工作面推过后采空区瓦斯,以降低采空区瓦斯向回采工作面涌出的量,解决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的难题。该方法是提前将预采高瓦斯煤层中的瓦斯进行释放并加以利用,降低煤层中的瓦斯含量,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瓦斯事故。

二、应用效果考察

(1)水力压裂效果

1、根据资料查询某煤矿某工作面某煤层渗透率由原来的0.06 m2/(MPa2・d)升至48 m2/(MPa2・d),提高了800多倍,钻孔平均瓦斯抽采浓度超过45%,单孔纯瓦斯流量平均0.1~0.37 m3/min,最大单孔瓦斯浓度90%,流量0.8m3/min,部分单孔瓦斯抽采总量到2.5万m3以上。

2、在难抽采的230 m范围内测定的全部煤层残存瓦斯含量降到了8 m3/t以下,瓦斯压力都降到了0.74 MPa以下,消除了工作面前方煤体突出危险性。

3、在压裂影响范围内对各工序粉尘含量监测发现,压裂后割煤、钻孔施工工序粉尘含量均有大幅度降低,最大降幅达58.18%,有效改善了工作面作业环境,降低了职业病害发生率。

4、与开采保护层措施相比,进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在同样条件下,井下水力压裂技术每吨煤约10元左右,而开采保护层每吨煤需120元左右,约为开采保护层防突措施成本的1/10。

(2)地面采动井效果

根据资料查询在某煤矿某工作面某煤层某工作面,采用了以地面钻井为主,高抽巷、顶板抽放钻孔为辅的工作面瓦斯治理措施。此次地面采动井主要抽采本煤层开采超前卸压瓦斯和上邻近层开采卸压瓦斯,抽出的瓦斯浓度高、纯量大,抽采最高浓度高达96%。瓦斯抽放量最大达32.9 m3/min,抽放浓度达50%~96%,瓦斯抽放纯量为10~32.9 m3/min,8 d的考察期内共抽出瓦斯176 366 m3,抽采效果显著。

三、结语

根据“防突工作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明确提出利用井下水力压裂技术和地面采动井抽采与常规的治理井下瓦斯抽采相结合的综合瓦斯治理新思路,得出如下结论: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强制增透的瓦斯治理和井上下联合抽采的综合治理措施。

(2)不具备保护层开采的单一、低透气性煤层进行区域瓦斯治理时,应优先选择煤矿井下水力压裂措施。

(3)煤矿井下定向压裂增透消突成套技术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有效提高瓦斯抽采率,降低煤与瓦斯突出和煤尘爆炸危险性以及降低防突措施工程量,改善井下作业环境。

(4)地面采动井瓦斯抽采技术可做到“一井三用”,可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缓解瓦斯超限压力和开发煤层气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正权(1970~),男,助理工程师,现任贵州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汪家寨煤矿通风工区区长。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读本〔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2〕蔚远江,杨起.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1):56-60.

篇2

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7-0165-01

通过保证煤矿井下的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有效的预防以及避免安全事故以及灾害的发生,确保煤矿井下工作的安全以及正常运行。井下通风与灾害的发生具有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的生活中,做好井下通风工作,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以及预防灾害的发生,从另一方面确保煤矿井下通风的顺利进行。据相关专家的有效统计表明,煤矿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井下通风的不良而造成的,所以,良好的通风措施可以预防矿井事故发生,保证煤矿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1 煤矿井下通风的重要性

井下通风是指将新鲜的空气引进煤矿中,增加煤矿井下的氧气浓度,降低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煤矿井下通风的主要作用是:给井下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满足井下工作人员对氧气的需求;冲淡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调节井下的气候,为井下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经相关实践经验表明,对煤矿矿井进行通风是非常必要,且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井下工作人员在没有氧气的支持下,随时可能会丧失生命,同时,煤矿进行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气体,如CO、CO2、NO2、HS、CH4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体征,如不及时的排除,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而且还危机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但煤矿井下受地温等因素的影响,其气候环境非常恶劣,及时的对其进行通风调节,可以进一步确保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生命健康,进而确保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如不进行通风就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以及生命的安全,所以,煤矿井下进行通风处理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环节。

2 煤矿井下通风灾害预防原理分析

有害气体中毒以及瓦斯爆炸是煤矿井下最为常见的生产事故,而有效的矿井通风就可以避免这两种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井下通风设备以及系统可以通过对井下的风流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煤矿井下的风向按照指定的路线流动,有效的将有害气体引进采空区内,随着空气的排除,进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煤矿井下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风别是: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大于12%;瓦斯浓度在5%-16%之间;存在可能引发的火源,气温大于650℃。在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够发生爆炸,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只要控制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就能有效的预防并控制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氧气浓度过低会对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带来危险,所以在控制以及预防瓦斯爆炸的过程中主要以控制瓦斯浓度以及杜绝火源为主,避免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井下作业时,如果通风情况不好,就会造成瓦斯浓度上升,如果通风情况良好,瓦斯浓度就会随着风流而降低浓度,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时刻做好井下通风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瓦斯浓度升高而发生爆炸。同时,煤矿井下存在有很多的火源,但是对主要的火源加以控制后,就能够有效的避免瓦斯事故的发生。此外,在煤矿井下进行施工作业时,应该尽量避免金属与金属间的摩擦,避免其摩擦产生的火花而引起瓦斯爆炸,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火源的预防以及监测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瓦斯爆炸发生的几率,确保煤矿的正常生产以及正常运营。

3 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优化措施

近年来,为了能够很好的适应机械化采煤的要求,煤炭企业管理部门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颁布关于煤矿发展的相关技术要求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将其作为建设新井、改造矿井技术以及开拓深延为基础依据。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煤矿生产集约化、开采深度增加、瓦斯大量涌出等问题,遵循节能减风、综合治疗、对症下药的指导方针,对传统的煤矿通风设备以及系统进行优化设置以及改造,大力配合煤矿进行改进工作,其具体的实施优化方案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内容。

3.1 引进新的通风设备

1)为了适应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优化以及生产集约化的相关要求,1980年末,我国相继引进2K60和GAF系列的轴流式风机、G4-73和K4-73系列的离心式等风机。20世纪90年代初,依据国家的八五关项目,研发出FD型的对旋式风机。该系列的通风机具有低耗能、高效率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各大煤矿企业中。

2)研制出离心式风机的调速装置,引进可控硅调速、液力、液力偶合器和变频调速装置。

3)加强通风机以及其相关的附属装置的管理工作,减少风硐、风机内部以及扩散塔的阻力损失和漏风,提高通风机运行效率。在对煤矿中老旧机进行优化改造中,应该查明通风机特性与通风网络风阻特性匹配差,使风机长期处于低效区运行等问题,提出一整套风机经济运行的办法,对老、旧风机进行多种方法的技术改造,如采取更换机芯、改造叶轮和叶片等办法提高风机运行效率。

3.2 采区通风系统优化布置

优化采区和工作面的通风布置,有效提高通风能力和排出瓦斯的效果。随着集约化生产和矿井向深部发展,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剧增,要求采区和采煤工作面的通风能力迅速增大。在采区的通风系统布置方面,出现3条上山的布置方式,采区内有了独立的进风和回风上山,利于采区内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的独立通风,提高采区的通风能力和风流的稳定性,也为保证采区的局部反风和作业人员的安全脱险提供有利条件。在采煤工作面的通风布置方面,在常规的U型通风布置的基础上,提出了U+L型方式,改变了采空区的流场分布,有效地防止采煤工作面隅角瓦斯积聚,促进采空区瓦斯的排放。为了防止专用瓦斯排放巷瓦斯超限,又提出和采用了Y型的通风布置方式,单独供应新鲜风流直接稀释采空区涌出的瓦斯。此外,还采用了W型和Z型等布置方式,在适宜条件下均取得较理想的通风效果,改善采煤工作面的通风条件,保证安全回采。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煤矿通风系统的提升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彰显,给煤矿的正常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注意文中提到的几点内容,如引进新的通风设备、采区通风系统优化布置等措施,提高煤矿井下通风效率,避免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运作,减少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3

现代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索取之上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的索取手段也不断的得到发展,先进的技术方便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采掘,而在自然资源中地质层资源是采掘最普遍的。而随着人类的繁衍,人口的剧增,导致了生活生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无限制的利用和开采,原先能够维持的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这种发展方式最终会给人类自己带来灾难。因此现在人类在对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开始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际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多的影响到自然环境,必然会导致相应灾害的发生,自然和人类的矛盾剧增最终的灾害则是会反作用到经济的发展上,反而影响了发展速度,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煤矿地质灾害影响到的是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煤炭产业的发展,这就会间接性的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因此,保护地质环境,避免煤矿地质的灾害是今后煤炭地质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1 煤矿地质灾害原因分析

煤矿地质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灾害,不仅仅会威胁到采掘人员的安全,同时还会令经济受到损失,其主要产生的原因是人类采煤过程中的开采活动对地质造成了破坏,由于受到破坏的地质无法保持原有形态而产生变动形成的一种现象。煤矿区域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了地下水位人为性的下降、地表凹陷以及水土流失,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采掘煤矿过程中由于破坏了地质层的石头造成的。而煤矿常常发生的山体滑坡、地震以及瓦斯爆炸都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煤炭行业不仅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此外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煤矿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煤矿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煤矿地质灾害可以根据发生情况和发生时间不同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开采中潜在的灾害,第二种则是开采后的潜在威胁。无论是哪一种隐患都为煤矿的开采造成了影响,有些隐患的存在甚至是会危及开采者的生命安全。对于矿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地质灾害的产生范围较广,对于一些特殊煤矿区域,地质灾害会直接危及到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因此,文章通过以下论述对煤矿开采中经常会存在的一些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产生的具体原因相应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建议,希望对隐患的消除有所帮助。

首先,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石头的不规则堆放,破坏了原来的山体的受力平衡,使得山体滑坡时有发生,这种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能够达到上亿元。另外,开采煤矿的行为掏空了地表以下的煤矿,导致周围地质环境的改变,平衡被打破,开采的过程中对于石头的破坏会造成地表发生移位,并且开采量以及开采深度越大,会遇到地下水脉,因此就会对地下水进行排除,这就对地下水分布造成了影响,导致了地下水枯竭。而水力坡的加大会造成地表下沉。

最后一点,也是经常发生在煤矿开采中的问题,矿井的突水现象,这也是一种突发性现象,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但后果却十分严重,并且会导致地质变动而产生地质灾害。矿井的突水是在多方因素影响下的共同结果,因此在开采前的勘探设计以及开采中的技术应用上都要将矿井的突水现象考虑进去。煤矿矿井突水会对煤矿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煤矿在开采完成之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导致闭坑后的安全隐患。煤矿的突水会对矿井的正常生产活动产生影响,而煤矿的主要经济效益就来自于矿井的出煤量,若是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煤矿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影响。

煤矿开采完成后的矿井在闭坑之后若是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存在很多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的安全隐患。另外,矿井的开采范围其实是很大的,并且又由于是在地下,很多隐患的存在都是隐性的,开采后闭坑的矿井会产生一些地下裂缝,从而导致地表的坍塌,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时有发生的,由于地表坍塌造成的地表紧密度的改变会存在发生泥石流的隐患。地下开采在闭坑之后,地下裂缝会导致地面坍塌继而发生泥石流灾害,这些灾害都是发生在开采之后的,具有突发性,会诱使灾害再次发生。

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复杂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集合造成的。由于煤炭需求量的增加,使得煤矿的开采幅度不断的加大,地压力就会随着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产生灾害。另一方面,开采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了开采过程中一系列的不规范行为,违章作业屡禁不止,这种重视开采量而忽视了环境以及资源储量管理的行为导致了相应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2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所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全民范围内宣传安全知识,让这些安全隐患以及应对措施在人群中不断普及,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各个镇、县、市的政府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到防灾治灾的过程中来,全面了解灾情,防患于未然。其次,开采部门要合理的开采煤矿资源,不能没有节制的乱加开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环境负担,遵循《环境保护法》,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采,煤矿管理人员也要做好开采安全工作规划,在人群多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做好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不一味的谋取眼前的利益而不求长远发展。而且为了防止瓦斯爆炸,开采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矿井内空气的流通,不能使得整个系统处于封闭的环境,保证通风性良好。

最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煤窑负责人员要定期的检查煤矿工程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开采地区的地质特点,根据地质特点来制定开采计划,确定不安全的开采因素,把灾害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制定不同的施工措施,按照施工步骤,严格施工。

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废弃的矿山会造成环境压力,目前我国的关于煤矿开采地质灾害的防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关的措施政策还比较片面,只考虑了安全因素,而没有综合考虑煤矿开采后生态系统如何恢复的因素。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我国应该对废弃的矿地进行再次开坑,降低损失。

3 结束语

导致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开采幅度加大,使得地压力发生变化,引起灾害。一方面是因为开采体系不规范,没有按照相关的制度来进行开采,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略安全,违章作业,不加节制的开采,造成环境负担过重,资源损失大。

我国煤矿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采掘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以及开矿当中的一些管理力度不够,对安全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煤矿采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不仅会造成人身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不同煤矿的地质条件都是有区别的,导致煤矿地质灾害因素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是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生态平衡。

篇4

1.煤矿地质灾害的研究背景

煤矿地质灾害是指由于人类采煤生产活动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矿区灾害。它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开采开煤弃石,加速水土流失,引发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煤矿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开采诱发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地面开裂及沉陷等;煤矿剥离堆土、尾矿废渣堆积引起地表环境污染,及其失稳滑移造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等,凡此种种,均是煤矿地质灾害的具体表现。

2.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诱因分析

煤矿开采不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那样,可以根据地质情况针对灾害可能多发地段,采取“能避让则避让,能预防则事前预防”的原则进行避与防,大多数情况下采矿不得不在明知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进行,从而易于产生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具体煤矿的灾害特征如下。

2.1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潜在的灾害特征

①山体滑坡: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是诱导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亿元计。

②地面沉降与塌陷:地面沉降与塌陷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地下开采工程破坏了采空区围岩的初始应力场,使采空区的岩石发生破碎、冒落乃至地表发生位移。另外。采空区不断扩展和大量抽排地下水,造成采空区和影响区的地下水重新分布,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相应出现地表的沉陷。

③瓦斯突出:瓦斯可以在储气封闭系统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的孔隙、裂隙、缝隙之中,当地应力作局部平衡调整时,破坏储气封闭系统,使蓄积的气体外溢释放。在自然和人为的某种作用下,亦可造成瓦斯突出的爆炸、火灾、人员中毒等灾害。

④矿井突水: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

2.2煤矿在闭坑后采场潜在的灾害特征

由于矿山灾害治理的短效性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故矿山闭坑后必然会留下灾害隐患。露天采场闭坑后留下的潜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这是由于露采后留下了高边坡,虽然在坑底进行了一定的废石回填,但留下高边坡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露采很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样的边坡在后期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很可能再次发生灾害。

地下采场闭坑后留下的潜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甚至也有因地面变形而诱发的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滞后性,即在开采期间不发生或发生得不彻底,尚未达到稳定状态,待闭坑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生或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然发生。以上灾害一旦发生,如果采场内已经进行了土地复垦,则复垦好的土地就可能因灾害的发生而再次破坏甚至废弃,造成本不应有的损失。

2.3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因分析

煤矿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各不相同,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如开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脱盘甚至岩爆的严重地压灾害;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私挖乱采等,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有的煤矿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摈弃常规,如采富弃贫、求近避远,结果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曾一度泛滥的民采风潮掠夺式的开采活动也对部分国有大中型煤矿造成严重干扰和资源、环境破坏。

3.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及生态恢复措施

3.1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防御煤矿地质灾害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开展各种形式煤矿地质灾害预测和提出防范措施。

②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避免或减少煤矿地质灾害事件发生。

③提高建筑物防灾能力,减轻煤矿地质灾害,在科学技术指导下,提高煤矿区民宅建筑材料和砌筑质量,增强地基、上部结构牢固性,提高民宅建设总体抗灾性能,加强农民建筑队伍的整顿和管理,因地制宜地对其施工负责人进行工程抗灾知识重点培训。

④建立通风系统,减少矿井瓦斯爆炸,无论国有、集体煤矿,还是个体小煤窑,都应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配足风量和实行机械通风、分区通风、上行通风,建立瓦斯检查制度,及时处理超限和积存瓦斯矿井;禁止携带香烟及点火工具下井,在瓦斯矿井应选矿用安全型、矿用防爆型或矿用安全火花型电器设备,放炮前后进行瓦斯检测。

⑤查明活动构造,规划煤矿工程活动,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活动构造是产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人类工程活动使致灾速度加快,致灾程度更为严重。为此,应查明煤矿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特点及活动程度,寻找出活动构造或不稳定的复活断裂,分析、认识各种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区工程活动。进行煤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按地质灾害类型圈划未来潜在地区,并作好灾害的预测,制定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⑥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各种地质灾害在空问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因而不同灾害类型区应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施工标准,增加有形抗灾、防灾能力。工程措施要严格,生物措施也要同步发展,做到以生物措施为根本、以工程措施作先导的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2煤矿环境生态恢复

篇5

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的地质条件不容乐观,很多地域的围岩散热量在增大,矿井热害问题严重影响了事故发生时工作人员的逃生,对事故避难硐室的周围温度带来了很大影响,而避难硐室是相关作业人员在事故发生的生命防护所,在避难硐室的选址地质上不充分考量其降温的性质,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1 围岩散热对避难硐室的影响

原始岩温的温度是随着向地底深入而加大的,地心向外散发的热流在很多矿井的工作区域中都是相当稳定的,但是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由于热流的传导性和变动性很大,会通过围岩自身或者是裂缝水在工作井巷中传递热流,因此一旦发生矿难事故,特别是瓦斯爆炸等高危险事故,会加速热流的传递,以至于避难硐室四周温度上升。

1.2 矿物氧化热对避难硐室的影响

在矿井工作中,有部分矿石由于被开采而暴露于空气中,会迅速发生氧化反应,甚至到发热自然的地步,是整个工作中矿内氧化发热的主要热源。因此一旦遇到矿石发热自然的现象,再加上可燃物和热流的助推,就会造成煤矿安全事故,从而对避难硐室产生影响。

2 煤矿地质灾害的gis、遥感预测方法

gis既为地学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地学上的一种应用系统,它能一定程度上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其遥感预测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gis图形处理

gis具有图形处理的功能,在其功能中,会将所施工区域的立体地图如实反映出来,给工作者展示出一个视觉可见的矿井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构,系统会通过图中物质的属性和空间系数会有效分析,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决策数据。

2.2 数据库

强大的数据库上包含有:地质灾害的预测、处理方法的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事故案例数据库、各自救援数据库等等。这些颇为全面而又强大的数据库的建立,能为预测以及救援措施都提供有效的帮助。

2.3 远程预测功能

gis也提供远程预测功能,其是避免数据库中数据有些僵化,对实际情况不太灵活分析的现象发生。远程预测功能就可以有效补缺这一点,通过远程功能,我们可以咨询相关的地质专家,通过他们的分析而使预测信息共享,对进一步完善gis系统有所裨益。

2.4 动态预测

动态预测是指模拟矿井动态过程所产生的后果预测,例如危险源动态预测、瓦斯灾害预测、热害预测等动态数据的分析,在地质活动的动态基础上,通过模拟出相关的技术环节,实行动态模拟计算,从分析数据上有效得出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

2.5 数据连接

通过visualbasic6.0调用super map objects5.0开发平台提供的组件,运用super map objects对象和其他vb对象的方法和属性完成将gis与井下重大危险源及应急救援数据库连接;实现了井下重大危险源分布在地图上的显示功能,并能动态模拟各区域相应灾害的避灾路线、影响范围及灾害处理措施,引导人员及时逃生,同时指导救援人员及时展开救援工作,这为减少和预防煤矿灾害事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能进行有效的救援。

3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煤矿地质测量的作用

地质测量是指利用地质勘测设备,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勘测,通过勘测的方法完成目标区域地质数据的统计,以及绘制出相关数据反映的平面图。地质测量不仅是地质学系统分支,也是煤矿施工进行前的必要步骤,更是矿床勘探的基本技术之一,其目的是运用勘测设备对矿区的规律进行测量分析,其规律主要表现在位置、矿产量及矿产前景,是节省人力、物力的重要技术之一。而从煤矿工作的角度看,煤矿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因此这个行业对于相关安全的要求也很高,要保证煤矿工作的安全,应进行严密的地质测量工作。作为地质测量,在煤矿生产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为煤矿工作提供资料来源

首先,在煤矿开采前会进行地质测量,在测量后得出的数据资料,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它不仅可以反映出煤矿的分布规律,也可以反映出矿产形成的规律和历史,对煤矿的远景工作有很大帮助;其次,作为煤矿开采这种深井作业的工作,各个区域的地质条件和环境都会有所区别,非恒定性因素的存在常常会造成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从而引发出严重的后果,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带来不少负担;因此,在进行煤矿地质测量的时候,应充分测量出岩石构造和地质条件,对矿井的构造规律要有系统的指导数据分析,通过详细测量而绘制出的高质量数据图,不仅是反映矿产规律的表现,也是防止工作人员知悉地质条件不详而盲目开采引发严重后果,从而为煤矿工作提供有效可靠的资料来源。

3.2 保障煤矿生产安全

在煤矿勘测的时候,其对勘测的数据要求很高,即使很小的误差也有可能导致煤矿整个工作的中止,其最为相关的具体细节是在高程点和下导线点的测量上,如果不仔细对这两方面的测量,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相关测量人员因在高程点和下导线点上进行细致测量,通过细致测量得出精确数据。只有拥有精确数据来源才能进行合理实际的施工分析,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地质环境和矿井构造,从最大程度上避免施工过程中遇到各种情况,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3.3 地质测量是重要手段

篇6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299-01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数量不断上升,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煤矿地质灾害事故出现的频率也在日益增多,对矿区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部分煤矿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肆意开采,最终导致煤矿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出现,不仅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代价,还对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 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滑坡和地层沉降是煤矿矿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形式,一旦发生,不仅影响矿区的生产,而且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1.1自然原因。我国大多数煤矿矿区内植被较差,地层,一旦突降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易形成突发性山洪,冲刷沟谷和河床,从而导致泥、砂、石等固定物质向下游冲去,极易形成破坏力较强的泥流、砂石流等;区域内多丘陵地带,平坦地区极少,地势切割强烈,同时在局部地区存在软弱岩层和断层破碎带,在长时间降雨和冰冻作用下,易引发滑坡、崩塌、地面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地震也会诱发崩塌和滑坡灾害。

1.2人类的活动。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产生的废矿、废渣以及弃石等被随意堆放在河滩以及沟谷内,这样极容易在雨季诱导发生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坍塌等。同时,在地震发生时还容易造成山石滚落,造成伤人事故。

2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2.1群众居住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根据地质灾害普查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分析,地质灾害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多为山区或者近期有较大的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区域,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雨季或者暴雨来突发的情况下,极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2.2主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内交通公路两侧的边坡是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由于边坡稳定性较差,加上年久失修,如果赶上汛期来临,加大了发生坍塌和滑坡的危险。因此,施工单位要定期对边坡的危害风险进行评估,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3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的地质灾害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如地面坍塌、滑坡、裂缝、泥石流等等,因此,为了避免矿区内的人民群众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要积极做好矿区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大力宣传灾害来临的自救方法,提高矿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另外,企业也要督促做好相关的管理和防治工作,对不合乎规定的工程建设和人员行为,要及时排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尤其要做好对废矿废渣堆放点的监测工作,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2.4河流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矿区内泥石流、山体滑坡的主要诱因就是强降雨,因此要着重做好雨季自然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大对雨季河流和水力设施的监测排查力度,强化监督、落实责任,必要时采取措施,进行合理有效的避让,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3 主要危险区及防治措施

3.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煤矿企业及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煤矿各科室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对列入预案的重点地质灾害,要落实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填写防灾避险“明白卡”,确保预防工作落到实处。根据破坏和防治相统一的原则,在生产成本中纳入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费用,创建煤矿地质灾害专门性的资金。对一系列的煤矿企业实施土地复垦保障金与煤矿环保机制。这样,一是能够全面地实施环境保护策略,二是确保煤矿土地复垦保障和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到位。

3.2加强检查监督,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煤矿要成立汛期防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开展巡回检查工作,加强监督,严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开山、伐木、削坡、取石、堆放渣石及弃土,抽取地下水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对各灾害点要制定监测、报譬、抢险、疏散路线等措施,同时,要在危险区边界设立警示标志,以示警告。组织相关的专家组与勘查部门实施煤矿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全面调查、评价以及防治工作。在对煤矿地质灾害特点和地质环境进行了解的前提条件下,兼顾人口布局和社会经济情况,合理地制定行之有效的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计划,且纳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中,并注重贯彻执行。

3.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认真制定防治方案。由于地质灾害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煤矿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情况,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危害程度大的要落实灾害点专项预案,在方案编制中要突出重点危险区、主要灾害点及防灾措施,查明灾害的分布、类型、规模及引发因素等,建立地质灾害日常监测制度,及时上报灾害发展情况,接受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3.4完善矿井通风系统,降低瓦斯中毒与爆炸事故。煤矿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对矿井进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与分区通风,定时进行矿井瓦斯浓度检查,一旦矿井内瓦斯浓度超标,则需要立即疏散矿井内作业人员并加大通风力度,直至矿井内瓦斯浓度下降至正常标准后,方可组织作业人员重新下井开采。同时,下井作业人员严禁携带点火工具或易燃物品下井,矿区内电器设备也需要采用矿用安全电火花型设备。另外,在起爆之前,需要检测瓦斯浓度,符合标准后才允许起爆。

3.5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矿区作业人员。一旦出现了煤矿地质灾害事故,矿区负责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消防部门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迅速疏散事故区域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煤矿开采安全。

4 结束语

为提高煤矿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条例要求,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杨庄矿水害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高精度、自动化、网络化及运行可靠的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组成及应用现状,该系统的建立为探测潜在的煤矿水害隐患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和预警手段。

关键词:预警系统,多参数动态监测,水害防治

水害是煤矿开采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极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煤矿水害是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安全。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及强度不断加大,高产高效的生产管理方式对矿井水害防治安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杨庄煤矿是一个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井,充水水源众多,底板灰岩水、老空水、松散层孔隙水和地表水体均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开采范围内有6个正在开采的小煤矿,这些小煤矿均在井田浅部煤层露头处,开采杨庄矿遗留的残余块段。小煤矿水文地质基础工作薄弱,一旦发生突水灾害,将严重威胁杨庄矿财产和生命安全。如果在这个煤矿水害发生之前或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

1 矿井主要的水患因素及防治措施

1.1 主要的水患因素

矿井可采煤层为3、4、5、6煤层,其中5、6煤为主要可采煤层,3、4煤为局部可采煤层。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开采过程中矿井突水情况分析,矿井水害类型复杂,主要水害有:地表水、5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及岩浆岩水,6煤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太原组及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断层及裂隙带导水、老塘水害及封闭不良钻孔水害、相邻小煤矿采空区水害。其中6煤底板灰岩水和5煤顶板火成岩水威胁更为突出。

(1)地表水体

杨庄矿井田河流水系发达,有雷河、闸河、老濉河,还有东、西和乾隆湖3个大的塌陷积水区,积水总量2180万m3以上。小煤矿开采范围处于塌陷积水区以下,河流边缘,历史最高洪水位+32.7m,存在汛期地表水体倒灌的可能。

(2)新生界松散层水

杨庄矿属于新生界松散层覆盖的全隐伏矿井,松散层孔隙含水层含水丰富,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浅部开采时均留设了防水安全煤岩柱。

(3)6煤底板太灰水

6煤底板太灰含水层,特别是上段1~4使矿井开采的主要含水层(段)由于其富水性较强,因与奥灰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水量大,水压高,对矿井安全生产危害较大。

(4)老塘水

地方煤矿基本上是在开采杨庄矿报废采区的遗留煤柱,属老区复采。由于采区封闭时间长,积水情况不清,一旦接近或揭穿积水区,将发生透水事故。

1.2 水害防治措施

针对杨庄煤矿的水患特点,结合有关规程规范和以往矿井防治水经验,解决矿区水害隐患的措施的关键是:

(1)查明充水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害防治措施。特别是防治和杜绝小煤窑水害。

(2)建立健全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做到对水害事故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

2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2.1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提出

我们知道,煤矿水害是煤矿建设开发过程中,不同形式、不同水源的水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矿坑,并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和灾害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水害或减少水害的损失。随着矿井的开采层位越来越深,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也变的越来越复杂,时常会发生矿井突水或透水事件,不但给矿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地下水已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煤矿地下水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显得尤为重要,对指导矿井生产和矿井水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调研,杨庄矿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设计了水文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一个以集团公司为高层、矿务局等二级实体为中层、各生产矿井为基层的多层次分布式水文多参数监测及水害预警系统,在整个集团公司建立统一标准的水文数据库系统,实现水文参数的动态监测预警和网络共享。

2.2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原理

监测预警是指通过相关技术及仪器提前发现某一警素的隐患,并把该警情传送至安全管理部门,经相关分析及判断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或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简单的说,监测预警系统即是基于一定的预警原理,以期完成预警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系统。

矿井工作面水害的形成和产生都有一个发展的变化过程,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先兆。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煤矿水害预测预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种多信息监测突水条件产生、变化的系统。可以对控制和影响产生突水的关键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对水害的发生进行预报和预警,提早启动应急预案,从而避免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发生。

根据杨庄矿的开采情况和小煤矿的分布情况,设立合理的水文观测点及观测量,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以企业内部网为平台,建立一个精度高、实时性强、运行可靠、自动化程度高,能够连续长期测量并利用计算机分析、辅助决策的,适用地面及井下各种水文参数(水位、水压水温,管道流量,明渠流量等)的利用局域网进行数据传输的的水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保障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

2.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组成

2.3.1 水文监测点的设置

在传统的监测方法中,对于井上、井下的水文观测孔通常是采用人工测量记录的方法掌握水位(水压)的变化情况;对于管道流量、明渠流量的测量也是采用人工携带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方法。这种监测方法不能随时取得监测数据,而且借助人工来实现数据的记录和管理,使得工作量极为巨大,不但容易出现错误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而且采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十分繁琐。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会大大提高工作精度,减少繁杂重复的劳动。

水文监测点设置的原则:①能够反映矿井的水文动态(水压、流量、水温);②对有小煤矿透水威胁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③能够监测或计算出全矿井每条巷道的涌水量。根据以上原则在地面上设置4个水文长观孔,井下设置2个水压水温观测孔,10个明渠流量、水温观测点,如图1所示。观测点覆盖了正在生产的3个水平,随着四水平的开采,可以扩展观测点。

2.3.2 水害监测预警处理系统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传感器、遥测分站、传输系统(无线及有线方式)和水文监测主站等;系统的软件部分研究内容主要有: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如对数据进行校正、异常值分析、信息统计查询、图表的浏览打印等)、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1、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遥测分站、传输系统(无线及有线方式)和水文监测主站等;系统的软件包括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图1 井下水文观测点设置示意图

2、水害监测预警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用物理三层结构,分别称为数据采集层(各种监测分站),数据处理层(实时监测主站),水文数据库及网络层,如图2所示。

该系统的三层结构中,可以采用组合的方式构成独立运行的系统模式,能够构建的系统模式如下:①基层系统;②基层系统+中层系统;③基层系统+高层系统;④基层系统+中层系统+高层系统。每种系统模式都可独立运行。采用如此的系统模型使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适应各种组织结构。

图2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网络结构图

3、基层系统组成拓扑结构

该系统分为矿井井上和井下两部分,采用树状星型网络拓扑结构。井上部分为地面水文长观孔的水位、水温监测,地面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混合分站采集水位和水温数据,通过GSM网络将数据传送到主站微机,进行数据处理。井下部分利用水文监测分站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环型以太网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监测中心站,经过中心站的预处理存入水文数据库中,采用多用户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利用水文数据软件,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就可对水文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浏览,使相关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水文动态,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

2.3.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功能及实现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由实时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和水文数据网络软件两部分组成。实现水文数据的实时采集、组织与数据库建立、水文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及智能预测预警。

(1)实时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的功能

①数据的实时采集列表显示;②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包括曲线、报表分析等;③智能预警功能,采用多参数综合预警、极值预警、趋势预警等。

(2)水文数据网络软件的功能

通过水文数据的网络浏览、水文数据的图形显示及水文数据的图形报表生成,使煤矿水文参数信息在企业局域网内实时和共享。

(3)高级目标

实现集团公司(高层)、煤业公司(中层)、生产矿井(基层)等多层次网络互联,按照分层架构设计系统结构,实现水文监测信息的集团公司内部共享。甚至推广到全省信息共享。

2.4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特点

1、常规监测系统的弊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处理矿井水文信息的思路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国内外监测设备与系统,从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国外产品针对的是常规的地下水监测,不适应国内煤矿企业防治水的要求;

(2)国内产品监测参数比较单一,有的只能测水位;

(3)测量范围有限、精度不高;

(4)供电方式单一,不能方便的在野外恶劣环境使用;

(5)实时性差、无法满足煤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地下水各种参数的变化情况;

(6)软件分析处理能力弱、无法直观的反映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不能做到智能预测、预警。

2、本监测系统的特点

(1)可监测水位、水压、水温和水流量等有关水文的多个观测参数,改变了传统系统只能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的历史。

(2)采用软件自复位和硬件看门狗技术,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能够自动、可靠地运行;监测数据可通过通讯网络自动传输到控制主机,也可以记录于本地仪器内,本地仪器内存可以保存七千多组数据。

(3)分站监测数据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数据收发装置传输到主机系统,这样既适用于地表地下水资源的监测预警,也适用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及矿井水害防治。

(4)设计实现了多参数水文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系统软件,该软件对于采集的水文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以表格、曲线、报表、图形等方式实现数字的动态显示和可视化输出,并可以进行相应的编辑、打印等操作,方便了用户的直观查询与使用。

(5)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了水文数据的网络,实现了水文数据的实时共享,方便了各相关部门用户的数据查询。

(6)利用多参数实时数据进行超限分析,实现系统的实时综合超限预警功能;提出了多测点、多参数条件下的极值突水预警方法;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水位的变化趋势,实现趋势预警,为矿区的水文动态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控制与分析手段。

(7)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水文科学、神经网络、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建立水文信息资源动态管理模型。

3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现状

水害监测预警系统2007年在我矿投入使用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应用情况良好,社会效益明显。

(1)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和数据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2)系统主站及分站,性能优良,安装及使用灵活方便,能适应于矿井的恶劣环境,水位水温传感器、明渠流量传感器、管道流量传感器、水压水温传感器具有较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3)系统提供的综合超限预警方法、极值预警方法、趋势预警方法实用性强,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4)使用该系统能够及时掌握水文动态,提高了我矿水害防治能力,达到对水害事故的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保障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篇8

1.新桥煤矿概况

新桥煤矿位于永城市西南部,北邻城郊井田,南与安徽省接壤,井田南北走向长14km,东西倾向宽1.6~4km,井田面积约36km2,主采二2煤层。新桥煤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2M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为56.6a。新桥煤矿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大巷水平标高为-550m。目前矿井开采二2煤层,采煤工作面均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目前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副井进风,主井回风。

2.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煤矿生产逐渐走向正规化,煤矿的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从事煤矿生产的人员越来越多。煤尘危害作为煤矿生产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煤矿企业及各部门的广泛关注。如何最大限度的控制煤矿生产中煤尘的产生量,降低煤尘对人体的危害是每位煤矿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新桥煤矿在生产过程针对煤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煤尘对安全生产、对职工身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及煤尘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符合新桥煤矿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尘技术。本文就新桥煤矿现有的综合防尘措施及防尘降尘效果进行探讨,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3.煤尘的危害

煤矿粉尘按其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分为矽尘与煤尘。根据我国“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实施办法”中规定,作业环境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0%以上者称为矽尘,10%以下者称为非矽尘。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引起尘肺病的程度越重,病情发展越快,危害也越大。粉尘还可以吸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分散度愈高,吸附的量愈多,对人体危害也愈大。呼吸性粉尘的一般含义是“能被吸入人体肺泡的粉尘”,否则为非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是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

3.1煤肺。长期在单纯有煤尘的环境下作业的工人,他们接触的粉尘主要是煤尘,如果防尘效果不好,就容易患煤肺病。

3.2矽肺。长期从事煤矿岩石掘进工作面作业的工人,他们接触的粉尘主要是含游离SiO2较高的岩尘,如果防尘效果不好,加之个体防护不到位就容易患矽肺病。

3.3煤矽肺。如果煤矿井下工人多数都在有煤尘产生和有岩尘产生的两种作业环境下工作过,他们接触的粉尘既有煤尘也有岩尘。所患的尘肺兼有煤肺和矽肺的病理特征,这类尘肺称煤矽肺。

另外,粉尘沉着于皮肤可能堵塞皮脂腺,容易继发感染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疖肿等;进入眼内的粉尘颗粒,可引起结膜炎等。

4.煤尘的产生机理

4.1采煤工作面

目前,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在新桥煤矿得到成熟应用,但工作面煤尘问题也引起较多关注。综采工作面的煤尘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生产环节:

①采煤机割煤过程中,煤块与煤墙脱离、采煤机滚筒装煤过程中产生煤尘。

②移动液压支架过程中,支架顶梁上的煤尘随架间缝隙下落,并虽通风系统进入巷道。

③煤在运输过程中经过转载点、破碎机时也会荡起煤尘。

④煤墙片帮,煤快下落时形成煤尘。

4.2巷道掘进

岩巷掘进的粉尘主要产生在放炮、喷浆过程中;煤巷掘进过程中的煤尘主要产生在综掘机割煤及煤炭的运输过程中。

4.3巷道冲尘

巷道在冲尘过程中由于部分煤尘与水没有充分有效混合导致煤尘飞扬。

5.综合防尘措施

综合防尘措施主要是以减少采掘作业时的粉尘发生量为主要目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性防尘措施,是矿井尘害防治工作中最为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防尘措施主要包括:改进采掘机械结构及其运行参数减尘、湿式凿岩、水封爆破、添加水泡泥爆破、封闭尘源、捕尘罩等。防尘措施是以预防为主的治本性措施。目前新桥煤矿采用的防尘措施以湿式除尘技术为主。湿式除尘技术是井下矿山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一般作业场所的相对湿度达到65%以上就可以大大降低粉尘的浓度。水能湿润粉尘,增加粉尘重力,并且湿式除尘方法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应用与维护费用低,降尘效果明显。喷雾洒水是将压力水通过喷雾器(喷嘴)在旋转或冲击作用下,使水流雾化成细散的水滴在空气中,喷雾雾化效果越好,除尘效果就越好。当采掘工作面出煤、喷浆、放炮时正常开启喷雾,开启后压力水经喷头呈雾状布满整个巷道断面,当煤尘经过水雾断面时,水雾与煤尘相结合,一方面切断煤尘蔓延路径,另一方面水雾与煤尘结合后增加煤岩尘湿度与重量,提高煤尘降落速度,缩短煤尘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目前新桥煤矿的防尘措施分为以下几种,并达到了良好的防尘效果:

5.1湿式打眼

就是在打眼工作中,通过YTP-26气腿式凿岩机配合中空六角钻杆将压力水送入钻孔并充满孔底水或采用ZMS-127煤电钻配合中空的麻花钻杆将压力水送入钻孔并充满孔底(水压0.6-1.2Mpa)以湿润、冲洗炮眼中的粉尘,使其变成尘浆流出炮眼,这种方法从源头上消灭了打眼时粉尘的产生,将打眼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降低为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尘措施。

5.2使用水泡泥

篇9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49-01

在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瓦斯爆炸、顶板灾害、矿井水灾、冲击地压、热害等常见的煤矿灾害所造成的危险依然潜伏在煤矿生产中。而顶板事故是其中主要的灾害事故,对于煤矿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经统计,巷道顶板事故死亡率为80%以上,可见巷道顶板事故的严重性,为了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必须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由于巷道周边岩石应力较大,围岩本身又比较软弱,所以过强应力很容易使围岩破碎,必要的预防必不可少。巷道事故发生影响因素较多,事故预防必须全面考虑,做好有效预防,以此为工人生命提供保障。

1、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的重要性

安全是煤炭事业发展的基石,是煤矿顺利开采的前提。煤矿一旦发生重大矿难事故,不仅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更会给伤者家庭带来打击,给国家带来损失,另外,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预期,煤矿事故影响巨大。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是目前煤矿事故中死亡率较高的事故之一,对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必须给予相应的重视。我国是煤炭采矿大国,虽然在煤炭开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际上我国煤矿开展不论是开采技术上、还是开采设备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距离,并且煤矿开采环境较为恶劣,这都增加了煤矿事故预防难度。煤矿事故制约着煤炭企业发展,做好煤矿事故预防不仅是为了企业利益着想,更是为了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着想,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煤炭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必须保证煤矿安全,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势在必行。

2、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地质构造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无疑增加了煤矿开采的难度,再者,煤矿的生产条件也决定了煤矿生产安全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危险系数比较高。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主要煤矿中,38%的煤矿处于非常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相对来说地质比较简单的只占据了21%。另外,在煤矿生产中,瓦斯在煤层中的含量较高,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火灾。管网式的煤矿开采巷道空间布置,由使许多容易引发灾害的因素聚集在一起,互相影响碰撞,更加容易造成重大煤矿灾害的发生。

2.2 采矿方过失

重大煤矿灾害如此多发,煤矿所处地质条件复杂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采矿方的过失才是根本原因。例如近日某矿发生的重要顶板灾害事故,9名矿工死亡,开采设备损坏,人力物力损失巨大。究其原因,便是矿工在作业过程中,不间断掘进十多米以后未遵照要求安放锚索,最终导致煤顶与岩层的分离,进而煤顶垮落形成严重顶板事故。而造成这一事故的更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矿方追求生产效益重于生产安全,在管理方面比较松弛,对工人在安全方面没有进行足够的思想教育,导致工人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不按照要求来进行开采作业,直接导致了这场灾害的发生;矿方安全、生产等部门没有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没能及时发现开采现场的工人违章作业现象并进行制止,也是导致这场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矿方没有对矿工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并且没有科学的下达生产任务的指标及合理的安排劳动组织。同时在技术方面,对于开采过程中所用到的锚索支护技术应用的不够规范和娴熟,没有按照相关规程对作业要求进行修改,这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技术漏洞;矿方的相关领导部门没能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要求,在安全防范方面比较重视对瓦斯的管理,而对于顶板灾害的预防没有到位,顾此失彼,也间接造成了此次事故的发生。

3、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措施

3.1 技术方面

1)矿方要制定健全的保证施工质量的体系,在对工程进行验收的时候严格把关,把矿、科、队、人的责任都分配清楚,出了什么问题可以具体到人,一环紧扣一环,把每个班的工程质量都纳入控制范围。

2)积极联系相关科研院所并进行合作研究,更加深入的对锚杆、锚索支护技术进行研究,力求在开采过程中,针对各矿所处的不同的条件,在作业要求方面作出相应的技术调整,增加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而使开采更加安全可靠。

3)在开采过程中,对支护质量与顶板的情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及时有效的传达反馈监测信息,并派遣专门人员分析处理监测数据,以做到一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

3.2 管理方面

1)严格制定管理制度。矿方在对管理制度、作业要求进行制定时必须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而不能说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以往的作业经验,因为不同条件必须不同对待,务必使作业规程、作业措施等符合规定,更加的具有科学性,能对煤矿生产及安全更有帮。

2)加强监督管理。矿方各个相关部门要以严谨的态度做好煤矿生产组织、调度协调和指挥管理工作,切实认真对业务保安责任制进行有效的落实,部门干部更要放下身段,亲自进入生产现场进行观察,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了解与监督,对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在其出现的时候及时发现并解决,以防更大问题甚至是灾害的发生。

3)合理分配人员。矿方在对煤矿开采进行人员组成和任务分配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并加强管理,使领导不依靠章程指挥、矿工不依靠章程作业的现象彻底的被杜绝,在施工现场形成领导遵守章程进行合理指挥、矿工依照章程进行安全作业的好风气。

4)重视安全防范。矿方领导部门注重生产效益不为过,但在安全方面也要加强防范,生产过程中稳扎稳打,严格贯彻“安全第一”的要求,不能突击冒进。在企业改革中心西移的同时不可顾此失彼,在重视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灭火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可能发生的顶板灾害的预防工作。

4、结语

煤矿事故预防意义重大,关系着企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关乎着每一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最大限度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鞠路超,史继武,梁俊岭.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预防及断面优化设计[J]. 能源与节能,2013,02:38-40.

[2]宋晓彪.煤矿掘进巷道顶板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J].科技风,2013,17:148.

篇10

引言

地质灾害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抗拒的灾难性事故,是对自然进行过度索取的恶性后果。破坏性地震、滑坡、矿井瓦斯爆炸等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是人类在谋求快速发展、追求利益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威胁。煤矿企业只有科学地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在开采过程中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措施,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提高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1 矿井地质灾害概述

1.1矿井地质灾害的种类

矿井的地质构造是影响地质灾害的关键性因素,在矿井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会打破地下原有的封闭环境,改变地质构造,造成安全隐患。地质构造受外界环境改变的刺激所产生的变化种类复杂,后果也不尽相同。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地表移动、瓦斯泄漏和岩层渗水等是较为常见的矿井地质灾害。

1.1.1 地表移动及覆岩破坏

较为常见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裂缝和开采沉降均归因于地下开采面积过大,在矿区范围内,尤其是煤层浅埋区,大面积的煤层开采形成采场空间,会引起围岩的原始应力变化,当围岩所承受的应力超过它的极限强度时,就会发生位移、开裂甚至断裂,造成覆岩破坏、产生地表裂缝等。虽然煤矿企业会对裂缝地区采取回填、土地复垦等措施,但很难恢复到地质构造变化前的效果,这不仅涉及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地表水渗透提供了通道,埋下了安全隐患。

1.1.2 瓦斯与煤尘爆炸

矿井瓦斯是煤的生成和变质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气体,由以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构成。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瓦斯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与一定浓度的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瓦斯浓度、氧气的浓度以及引火温度是瓦斯爆炸的三个条件,但三者的临界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压力及煤尘、混合气体浓度和惰性气体混入等影响,情况通常较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会促使附近的气体产生极大的冲击力,造成人员伤亡和巷道、器材破坏,其扬起的煤尘使之参与爆炸,形成连续爆炸,破坏力骤然提升。

煤尘爆炸是指煤矿生产中的各种矿物细微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燃烧或爆炸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有毒气体能导致人员窒息身亡。2014年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恒大煤业公司“11?26”重大煤尘爆炸燃烧事故即为惨痛的典型案例。

1.1.3 矿井水害

透水事故在近期发生的矿井灾害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以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为主的水害事故不容忽视。大多数地方的煤矿均在煤层浅部开采,将井筒建在老空区或周围有老空区的现象普遍存在,古老煤矿形成的老空区积水量很难预测,开采范围也难以确定,极易引发透水事故。

1.2 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

充分地掌握矿井地质灾害的特点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及时减小灾害损失起到关键性作用。综合来看,我国的矿井地质灾害主要有连发、区域性强、可预测性等特征。

(1)连发性。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联动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出现变动必然会引发其他自然因素的改变,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当矿井的地下构造因开采而发生改变时,就会引发其他地质要素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改变或破坏,这种连锁式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地质灾害,且灾害的种类极可能具有非唯一性,产生复杂的、连发性的地质灾害。

(2)区域性。几乎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其耐受性和受破坏程度通常具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不同区域的矿井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不尽相同,由地区特性决定。

(3)可预测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关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不断加深,煤矿企业也从多种渠道获得了有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地质灾害的预兆、形式等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不再单纯凭借以往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科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质灾害的可预测性表现突出。然而,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多样,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全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2 矿井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2.1 减轻地下开采对地面影响的措施

为了降低地下开采对地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对开采可能影响到的地质结构及其应力能力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预防。当地下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对地面建筑及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也可能造成地下水疏干和耕地、坡地裂缝。

对于薄煤层和中厚煤层而言,虽然随着上覆岩的成分、膨胀系数等变化其塌陷带波及上部岩层所造成的裂隙高度会不尽相同,但其裂隙高度仍然是有限的。对于厚煤层来讲,由于采取与薄煤层不同的开采方式,开采过程对岩层的破坏程度也明显加强,基本上为开采厚度的2-8倍。裂隙沉降带高度能达到不规则塌陷带的2倍多,若覆岩层的厚度超过了以上数据计算的破坏影响高度,则地面可以免受波及,几乎不会产生破坏迹象,否则,要充分考虑应对地面破坏的预防措施。然而,从煤矿企业的角度出发,即便是没有影响,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性预防措施。

2.2 预防瓦斯与煤尘爆炸的措施

2.2.1 防止瓦斯爆炸的措施

预防瓦斯爆炸可以从控制爆炸条件入手,防止矿井瓦斯集聚、避免接触高温火源。

对于预防瓦斯气体聚积可以从三方面加以控制。首先,要加强矿井的通风管理,使瓦斯浓度保持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浓度以下,在各工作面设置独立的进回风系统,使瓦斯浓度在进风风流中不超过0.5%,回风风流中不超过1%,矿井总回风流中低于0.75%。其次,要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保证检查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利用先进的甲烷检查仪器对各用风地点的瓦斯浓度进行精准测量,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严禁超限作业。最后,从降低煤层及采空区瓦斯产生量的角度减低瓦斯浓度,采取瓦斯抽放的方式对含量大的煤层进行事先处理。

2.2.2 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根据煤尘爆炸发生的特征,要从防尘和隔绝火源两方面防止事故的发生。一是采用静压洒水的方式减少矿井中煤尘的悬浮量和产生量;二是采取全方位的火源隔绝措施,坚决禁止因摩擦等产生高温火源。

2.3 矿井水害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害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的利益和员工安全,更关系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预防矿井水害,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摒除工作人员的保守思想,充分调动其工作热情,灌输矿井水害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矿井水害的危害,提高警惕。其次,要加强预先探测,明确分工和工作职责,对于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保证探测工作及时进行,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探测设备,确保获得全面、准确的高质量探测结果,争取将矿井水害扼杀在摇篮中。最后,要注意矿井选址和合理改造,在矿井选址的过程中要事先对水害的风险进行评估,结合工程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考量,充分降低水害发生的概率。

3 结束语

矿井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危害等级高、防治较为困难,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害的发生。因此,煤矿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和设备做好全面的预防工作,为辛勤的员工负责,为企业的发展负责,为百姓健康和人民幸福负责。

篇11

从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在灾害防治能力方面来看,大部分煤炭企业都十分缺乏,而这也是造成煤炭安全事故频发且后果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灾害事故发生时,不能在其影响范围较小时进行有效的控制,采取有效的政整治措施,进而造成危害事故产生严重后果。通过对大部分煤炭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不具备对灾害的防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2煤矿生产条件较差容易发生伴生灾害

我国大部分煤矿生产都是以井下作业为主,井下巷道通常呈网管式分布,一旦发生灾害,则很容易在各个耦合因素的作用下而导致灾害迅速蔓延,进而形成继发性的灾害,对事故周围的区域甚至是其他矿井产生严重威胁。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不同的煤矿生产区域内,有着不同的地质情况。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有的煤矿企业没有进行详细的勘察就开始煤矿生产,对于地形和地质情况缺乏详细的了解,本身就很容易发生通风不畅、瓦斯抽放不力等问题,且地下矿井作业这种特殊的格局,灾害事故的发生必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1.3煤矿职工素质不高,缺乏技术较强的专业管理人才

煤矿生产工人队伍大多由农民工组成,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较低,而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对于煤矿生产这种高危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由于煤矿开采本身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行业,一切的活动过程都需要依靠人来完成,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基础培训,很多矿工事实上都不具备下井作业的资格,在安全意识方面也容易受到忽略,不仅无法在遇到事故时进行有效的自救,对于安全隐患也熟视无睹,这也是造成煤炭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初步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一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约7万人,96%的煤矿缺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缺采矿专业人才。

2煤炭灾害事故的防治措施

2.1促进煤炭生产技术的提高为了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与我国煤矿地质环境相适应的高效采煤技术,能够对当前的煤矿开采条件进行改善,从而使煤炭生产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将技术落后、生产条件较差的小煤矿进行淘汰。我国虽然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匀,而且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为了适应煤炭开采的需要,必须要对现有的煤矿开采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优化,利用机械化采煤技术代替以往的手工开采,尤其是针对一些地质构造复杂、安全条件落后的小煤矿,必须要坚决取缔。同时,在煤矿的勘测设备和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更新,才能对复杂的煤矿地质结构有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勘测数据,以此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2.2加大在煤矿安全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投入

煤矿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煤矿生产的监测和技术方面不够科学,无法对煤炭生产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测,对于煤矿安全事故无法有效的预防。因此,必须要加大在煤矿安全科技和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引入到煤炭生产过程中,如煤矿通风系统的技术改造,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的完善等等,尤其是针对瓦斯抽放系统的技术改造,对抽放瓦斯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在防尘和防火设备方面也需要不断地优化,提高对火灾和粉尘的预防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才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进行。

2.3加强对煤炭生产相关制度和规范的落实

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制度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尤其是针对相关的行业规范和安全投入方面的制度,必须要坚持严格执行,以此促进煤矿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高煤炭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效率。通过法律的形式对煤矿安全监察体系进行完善,对事故责任做到落实到人,预防煤炭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不清现象,不断强化对煤炭生产安全管理的效率,通过全面的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持续进行。

2.4完善煤矿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为了保证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使其与国家相关的煤矿政策和管理制度相适应,并且将其引入到煤炭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出发,对煤炭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持续进行。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呈现出十分迅速的发展趋势,然而煤炭事故的发生率却也不断上升,正是由于对利益的追逐而导致众多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企业进入到行业中,而真正的财富仍然集中在几家规模较大的煤炭企业中,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在相关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中进行调整,使煤炭企业具备自身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促进煤炭生产过程中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地方煤矿的利益格局进行优化,通过方针政策的引导与鼓励,实现对煤炭行业整体的优化管理,通过煤炭管理部门的权限控制,规范煤炭市场的生产秩序,以此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2.5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煤矿工人都来自于农村,而煤炭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他们认为煤矿开采工作是一项体力劳动,不需要技术培训,同时在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方面缺乏正规的学习经验,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对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尤其是针对管理人员,要加大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只有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才能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另外,要促进煤炭生产工人安全意识的培养,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正确识别危险源的存在,这样也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在政策方面也需要进行调整,对矿工的薪金待遇应当提高,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煤炭生产的有序进行。

2.6增强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对于煤矿安全事故的预防必须要以完善的管理体系做保障,同时要增强设备和技术的建设,提高煤炭企业对于事故的应对能力,在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方面要不断完善,当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救援,也能够极大地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煤炭企业应当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并且实施有效的管理,从多方面提高煤炭企业抗灾救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