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导尿护理诊断

导尿护理诊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4 15:37: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导尿护理诊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导尿护理诊断

篇1

【中图分类号】R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31-02

留置导尿管导致的尿路感染又称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导尿和留置导尿管是临床各科最普遍且经常应用的一项基本操作,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从本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资料分析,结果是留置导尿的腔外?腔内途径感染?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基础病?年龄?导尿操作是易感因素?因此,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对患者?对控制医源性尿路感染尤为重要?为有效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现将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本院普外科(含泌尿外科)就诊并住院的患者90例,男性4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51.3±28.9)岁?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采取留置导尿管处理,导尿管留置时间1.1-23.7d,平均3.2d,其中经中段尿细菌培养等手段确诊为尿路感染的患者19例,71例患者未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为21.67%?

1.2排除标准导尿前已确诊为尿路感染者;未达到成年标准者;包皮?包茎或发生炎者;留置导尿管前未发现尿路感染,但为泌尿生殖系结核?真菌感染者?

1.3方法将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登记,内容包括科室?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置管时间?留置天数?拔管时间?感染时间?病原学检查结果等?对导尿患者先留取尿标本进行检测,确定有无插管前感染,长期留置导尿者每周进行尿检[1]?

1.4评价标准尿路感染检验标准依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即每毫升尿液革兰氏阳性菌数>104 CFU,革兰氏阴性菌数>105 CFU,纳入尿路感染患者的最终确诊依据原卫生部 2001 年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尿路感染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较大?导尿管留置时间长?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护理未彻底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尿路感染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导尿管留置时问?膀肤冲洗和尿道口护理是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3.讨论

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其不仅有助于治疗,也可辅助观察患者的病情,但其易引起尿路感染,临床上约80%的泌尿系感染与导尿密切相关?导尿时细菌入侵膀胱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于导管腔外尿道周围黏膜入侵膀胱;导尿管下端引流衔接处脱落引起导管内腔污染;引流袋内的细菌不断上行入侵膀胱[2]?

导尿管留置的护理对策?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尽早拔除导尿管,对于麻醉围术期患者最好在术前30min留置导尿管,然后2d内拔除?留置导尿管期间,协助患者锻炼膀胱反射功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缩短导尿时间?拔管时选择膀胱充盈时,促进患者自行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复插率?减少或避免膀胱冲洗:尽量减少外源性膀胱清洗,多提倡采取生理性膀胱冲洗,即通过多喝水进而多排尿,达到无菌冲洗的目的,摄水量最好>2500 ml/d,同时可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必须机械清洗时一定要坚守无菌操作原则,不提倡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冲洗,避免耐药菌引起再次感染?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对尿道口彻底消毒,导尿管和尿道口均为2次/d?大便后清洗尿道口和肛周并消毒,避免粪便细菌的交叉感染?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导尿管的护理,尿液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尿道外口,以免尿液倒流,并及时清空集尿袋?健康教育:对于留置导尿管患者,院方有义务做好健康教育,包括以下内容:保持必要的饮水量;及时更换导尿管;及时更换集尿袋;导尿管的制动和清洁消毒;留置导尿管并发症的应急处理[3]?

综上所述,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加强对年龄较大者的护理,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避免膀胱冲洗,对患者尿道口进行及时彻底的消毒护理,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患者中最主要的并发症,国外很多医院在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占据医院感染的首位,根据国内报道显示,尿路感染在留置导尿导致的尿路感染问题已经引起临床学者的研究和分析[1]。对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期间行留置导尿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患者行留置导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方面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留置导尿者每天一次给予生理盐水会阴冲洗,每周更换一次尿袋,定时排袋尿液,日间每两个小时一次,夜间每三四个小时一次。采用常规方法拔管。

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1)尽量选择硅胶导管;(2)每周更换两次尿袋,鼓励患者多饮水。(3)常规生理盐水冲洗的基础上,用1%聚维酮碘溶液擦洗尿道口,每天三次。(4)尿管尿袋位置必须低于膀胱位置。(5)嘱咐患者有规律收缩肛提肌,收缩时间30秒,呼气时放松,深吸气同时收缩肛提肌,每个小时4~6次。(6)给予患者生物反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使盆底肌肉正确收缩与放松。(7)每周定期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并做相应处护理与治疗。(8)在患者膀胱充盈有尿意的情况下吸干净尿管气囊内液体,护理人员要嘱患者进行自然排尿,在排尿时使尿管自然排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留置导尿术后第2、4、6、12小时尿路感染发生情况。尿路感染的诊断按照《内科学》中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上的分析和研究,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2.结果

留置导尿术后第2、4、6、12小时后,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

3.讨论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46-01

目前医院感染是临床工作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留置导尿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广泛应用于ICU的患者。他们不仅接受导尿管侵入性操作,而且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其院内感染的几率比普通病房高出3-4倍。[1.2]所以尿路感染已逐步引起临床重视。对于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使尿路产生炎症。先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286位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留置导尿的患者286例,其中男176例,女110例,年龄21―92岁,平均年龄67岁。留置导尿前患者尿常规镜检均阴性。

1.2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根据尿路感染症状、尿常规白细胞>10个/HP、尿培养病原菌阳性确定为尿路感染。

1.3结果。286例患者留置导尿期间,共有26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9.09,其中4例患者在留置导尿当天拔管后发生尿储留又重新插管。

2预防和护理

2.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对清醒患者尽可能使用便器,男性尿失禁或排尿障碍的患者可选用男性式导尿管或使用无创性的保鲜袋外套,及时更换防止尿液外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2.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尿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粗细、质量合格的导尿管,我科采用的是气囊硅胶尿管。一般成年男性常采用F12-F16号,女性选用F16-F18号,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尿管用石蜡油充分,插管动作要轻柔,做好解释工作及心理护理。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定期更换导尿管,每2周更换一次。

2.3加强医护人员的手清洁和消毒:医护人员的手是病原菌主要的传播媒介,病原菌在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通过手接触交叉传递,手部卫生已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4加强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保证每日的摄入水分,每日约1500ml。留置导尿期间,保持会的清洁,干燥,每日用1:20稀释碘伏溶液消毒外阴和尿道口2次。每次便后及时清洁、外阴及尿道口,保持尿道口的清洁无菌。女性尿道短,且与的距离近,容易感染细菌,应加强护理。

2.5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保持引流通畅,尽量避免导尿管和集尿袋接头分离,防止尿管打折、扭曲,尿管和引流袋的位置要妥善放置,防止逆行感染。我科主要使用抗反流尿袋,每周更换1次,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和更换尿袋时间以阻止逆行感染的措施。

2.6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对部分留置导尿患者应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采用个体化,根据患者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时间,尽量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2.7避免或减少膀胱冲洗:现一般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更不主张使用具有抗菌药物能力的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菌而引起感染。如必须进行膀胱冲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3]

2.8合理使用抗菌药物:ICU患者因病情危重,患者抵抗力差,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严禁滥用及频繁更换抗菌药物。[4]及时进行病原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长时间使用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小结

尿路感染是以尿频、尿急、尿痛、白细胞尿等为临床主要特征 。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护理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组病例针对尿路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医护人员的手清洁和消毒,基础护理,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避免或减少膀胱冲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护理措施,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 吴燕,王娟,郭金凤.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检测结果[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1):50.

[2] 王金锁,刘辉,刘芳芳.留置尿管病人医院感染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2):206.

[3] 钟晓蓉,邓朝秀,谭佳和.方法对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6,31(6):372-379.

篇4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病房共收治脑卒中患者253例。其中219例采取了留置导尿,男性130例,女性89例;年龄42~83岁,平均61.5岁;住院时间6~122d;共发生尿路感染35例。

1.2诊断标准 我科对住院患者院内尿路感染的诊断,参照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

1.3留置尿管的护理 对需要留置导尿的患者,置入尿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无需要限制液体摄入的情况,则保证患者入量,维持其尿量在2000~2500ml/d,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3]。保持外清洁卫生。对于留置尿管在1w内的卒中患者,一般不采用膀胱冲洗,予常规尿道口消毒处理。而对留置尿管超过1w的患者,根据医嘱给予膀胱冲洗。

1.4数据收集 通过查阅病历、护理记录以及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结果,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住院天数、留置尿管天数等资料。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 l7.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 结果

2.1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对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等9项变量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

基于以上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将年龄、是否首次发病、住院天数、留置尿管天数及基础疾病纳入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2.2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有26例患者的尿培养分离得到致病菌,61.5%为大肠埃希菌,15.4%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其他为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 讨论

在我国,泌尿道在医院感染常见部位中居第3位[4]。多数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会留置尿管导尿。这类患者生理功能受损、抵抗力低,因此易并发各种感染。

篇5

2.体温及白细胞监测

(1)体温监测:中度发热占26%,高热占12%。要根据护理工作制度的要求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白细胞总数监测:术后3~5d或出院前监测白细胞总数(10~15)×109mmol/L,占15%,白细胞总数(15~20)×109mmol/L,占6%。少数患者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而无临床感染症状及体征,由于我院现未开展病原学监测,医院感染诊断依据不足。

3.讨论及对策

3.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及漏诊率、漏报率

做好医院感染监控,提高院感数据填报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漏报率。二级乙等医院管理标准中要求医院感染率≤8%,漏报率≤10%,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率为7%,符合标准。但漏报率为57.14%,不符合标准要求。分析漏报率高的原因如下。(1)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对医院感染的管理不熟悉[3]。(2)诊断标准把握不准确,对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未能全面掌握诊断标准[4]。医院感染漏诊漏报率高,易被虚象所掩盖,不利于了解医院感染的最新动态,也不利于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措施如下。(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发挥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作用。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从组织落实、开展必要的监测、严格管理三个环节入手,加强培训和监督指导,降低漏诊率和漏报率[5]。(2)更新医院感染知识,掌握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标准,提高临床医师对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6]。(3)明确目标,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漏诊率、漏报率。

3.2加强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占前3位的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切口感染(产褥感染)。相关因素中导尿、剖宫产、会阴侧切是重要的相关因素[7]。因此应加强重点环节管理。(1)加强病房管理,保持室内洁净和空气新鲜,定期检测空气质量。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氧气湿化瓶、超声雾化装置等吸入性治疗有关的器具应严格做好消毒灭菌管理,有的部门把氧气湿化水视为平安水,处于持续使用状态,处于湿化保存的物品24h即有细菌生长,为保证患者的安全,湿化液应即开即用,专人使用的24h更换[8]。(2)严格导尿术的无菌管理及尿管护理,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证,选择粗细适中的导尿管,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作好尿道口的护理。产妇阴道流血及恶露是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同时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产妇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及时遵医嘱拨除尿管,防止菌尿症发生及尿路感染[9]。(3)积极做好产妇及妇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营养、皮肤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降低切口感染率[10]。

3.3合理使用抗生素

为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要辩证地对待宿主、细菌、抗菌药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11]。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抗菌药物的毒性和过敏反应、二重感染、耐药菌产生,浪费药物,形成假安全感。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明确指征,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给药方法和程序,以达到杀灭致病菌,治疗感染的目的,加强抗生素使用的宏观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12,13]。

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48-01

留置尿管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是解决排尿异常的基本手段[1],可以有效解除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尿潴留或部分尿失禁患者的尿液管理问题[2],留置导尿管给患者带来了医院感染隐患,尤其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更容易引发泌尿系感染,所以,泌尿系感染是主要的院内感染部位,在临床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对100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加以统计,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烧伤科病区选择需要留置导尿管患者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为36-82岁,平均46岁。烧伤面积50-80%。留置尿管时间最短是定时导尿,最长28天,平均16天。100例患者在病情危重程度、基础疾病、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于100例患者除了给予常规处理包括护理人员手消毒、严格无菌操作、选择相同的尿管型号、定时更换尿管尿袋等措施外,针对上述病人情况做好如下个性化预防措施,所有患者均采用密闭式引流袋,插管前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均使用三腔Folleg氏管留置。从插管当日起,隔日按无菌操作穿刺导尿管,收集尿液送细菌培养。

1.3 泌尿系感染诊断 执行卫医发[2001]2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或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病原学诊断:导尿留取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留置导尿管,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尿培养革兰氏阴性菌>105CFU/ml、革兰氏阳性菌>104CFU/ml、且连续2次尿培养结果为同一种细菌者定为泌尿系感染。

2 结 果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情况,见表1。

00例烧伤患者接受临时导尿和尿管留置期间共有42例患者发生菌尿症,总发生率为42%,其中男性15例,女性27例。定时导尿不留置导尿管无感染病例、留置导尿管天数≤5天感染率为3.2%、5-10天感染率为26%、10-20天感染率为63%、>20天感染率为84%,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尿培养细菌阳性率逐日增加。

3 讨 论

留置导尿是临床用于解除尿潴留、术准备、观察记录尿量、保持昏迷和尿失禁患者会清洁,预防褥疮以及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基本诊疗护理技术[3]。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尿液的排泄可防止细菌的逆流,〖LL〗膀胱壁、尿道黏膜有抗菌功能,可以防止细菌粘附,尿液的pH值环境具有控制细菌生长的功能。导尿与留置导尿是医院最常用的侵入性医疗操作之一,随之引起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也日渐增高,常可导致尿道粘膜损伤,破坏尿道粘膜屏障,为细菌侵入及增殖创造了条件,造成尿道及膀胱逆行感染。导尿管使用是导致住院期间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原因,本资料表明100例烧伤患者在尿管留置期间共有42例患者发生菌尿症,总发生率为42%,感染率是相当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导尿时带入细菌,主要是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手套被污染,就会造成泌尿系的交叉感染,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留置导尿的腔外途径感染细菌多来自尿道口。一般尿道口内1-2cm外有少量的细菌且临近,易受粪便、分泌物污染。同时与内衣裤、被褥的接触,均可能污染尿道口及尿管。如果需留置尿管时,尿道口不清洁消毒,尿道口的细菌就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并种植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因此导尿前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两遍,然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每次大便后及时消毒会阴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管清洁无菌。②尿管与尿道口周围腔隙即上行感染。留置尿管期间导尿管触及尿道壁,降低了尿道黏膜对细菌的抵抗作用,如果尿管未完全脱出时,患者或家属自行将尿管插入尿道,都是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因素。留置尿管后每天用0.05%碘伏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周围2次,如未完全脱出,应在医护人员严格的无菌处理后再插入。③尿管下端与引流袋的连接处。反复打开或导尿管与引流管连接不紧密,尿管与引流管衔接处脱离时又擅自接回易增加感染的机会,细菌可经管腔进膀胱引起菌尿。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尿管与引流管分离状态,留取标本时应密闭状态下取尿,如有脱离应充分消毒后在连接。也就是无菌的连续性封闭导尿管系统是防止有关泌尿系感染的重要环节。本组留置导管泌尿系感染者男性14例,女性28例,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结构与男性不同,女性尿道短而宽且尿道口接近和阴道,易受粪便及阴道分泌物污染而导致上行感染。定时导尿不留置导尿管无感染病例、留置导尿管天数≤5天感染率为3.2%、5-10天感染率为26%、10-20天感染率为63%、>20天感染率为84%。以上数据表明泌尿系感染与插管及尿管保留时间有直接关系,且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综上所述,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导尿时的操作、留置尿管期间非常重要,预防尿路感染的最好方法是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不留置尿管,定时导尿[4],若必须留置尿管,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尿管护理,避免上行感染,每天评估拔管指征,尽量缩短留置时间[5],才能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玉芝.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0.

[2] 毕翠梅,赵坚,曾如,王玉红,林小荣.留置尿管意外发生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J].医药前沿,2011,23(01).

篇7

尿道畸形及尿道异位; 尿潴留; 导尿;留置尿管; 护士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formity of urethra and urethral endometriosis patients with retention of urine,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 and nursing of indwelling catheter. Methods for enumerating case note urinary tract abnormalities and ectopic patients with catheterization operation process. Results the patient and meticulous urethra probe for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 patients with retention of urine symptoms disappeared and no complication. Conclusion deformity of urethra and urethral endometriosis is rare, the sum of such patients with catheterization operatio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o be of great advantag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nurses.

【Key words】

Deformity of urethra and urethral ectopic;Urine retention;Catheterization;Indwelling catheter; Nurse

先天性尿道畸形及尿道异位较为少见,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与尿道和阴道发育不全有关。2004~2010年,我科遇到2例老年女性和1例老年男性尿道畸形尿潴留患者,尿道口辨别寻找及插入尿管较为困难,现将我们的导尿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女,72岁,因患脑梗死2 d加重1 d于2004年10月12日10时入院。患者入院后9 h未自行排尿,查体患者烦躁不安、小腹膨隆胀硬、叩诊浊音,诊断为尿潴留。经诱导排尿无效,遵医嘱导尿。在操作过程中,会尿道口正常位置及阴道口边缘未找到尿道口,考虑为女性尿道下裂。随即消毒阴道,带灭菌手套,以左手食指伸进阴道导引,寻找尿道口,右手持导尿管沿阴道前壁试行插管进入膀胱,排除尿液970 ml,小腹膨隆消失,下腹部变软。分开阴道,见尿道口距阴道边缘0.8 cm。

1.2 患者女性,45岁,因格林-巴利综合征10 d加重3 d于2009年3月20日17:20分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楚,呼吸无力,四肢肌力0级。患者主诉小腹胀满疼痛,不能自行排尿,叩诊浊音,诊断尿潴留。遵医嘱为患者导尿,执行导尿操作护理常规。会消毒时,未见正常尿道口,但在正常尿道口位置的上方发现有一横行皱襞,考虑为尿道口畸形,按规范消毒横行皱襞,垂直插入导尿管时受阻,试行改变插入方向,当从皱襞处纵向插入6 cm时,有尿液排出,为浑浊尿液900 ml,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1.3 患者男,83岁,主因脑血栓后遗症12年加重10 d于2010年8月12日16:00入院。护士巡视时发现患者耻骨上膨隆,扪及囊性包快,叩诊浊音,诊断为尿潴留。遵医嘱为患者诱导排尿无效后实施导尿操作,会阴消毒时在尿道口正常位置未见尿道外口,在尿道外口正常位置的外上方0.6 cm处发现2 mm的圆孔,试行插入导尿管排除尿液750 ml。

2 护理

2.1 个人准备及评估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并评估患者的意识、病情、排尿情况、治疗情况、对导尿的认识、合作能力及膀胱充盈度、会情况。

2.2 心理护理 安慰患者,向患者做好解释,如导尿的方法、目的及操作过程等,消除其焦虑和紧张情绪。由医生、护士长和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参与导尿全过程,以应对尿道畸形复杂的导尿操作,减少患者痛苦。

2.3 提供隐蔽的导尿环境 关闭门床,拉上床间隔帘,请无关人员回避。适当调整治疗和护理时间,使患者安心配合导尿。

2.4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尿道畸形及异位患者,尿道口寻找困难,在寻找到尿道口之前,首先进行会的严格消毒,防止泌尿系感染。

2.5 动作轻柔,仔细寻找 尿道畸形及异位患者尿道口形态、位置不正常,在会寻找时应仔细、轻柔,在同一位置避免反复操作查找,以免损伤。必要时请会诊。

2.6 留置尿管的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和护理方法,使其认识到预防泌尿系感染的重要性,并鼓励其主动配合护理。鼓励患者每天摄取足够水分和进行适当的活动,使每天尿量维持在2000 ml以上,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1]。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脱出。保持尿道口清洁,女性患者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性患者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尿道口、及包皮,每天1~2次。按规定更换导尿管及集尿袋,集尿袋不超过耻骨联合高度,及时排空集尿袋。间歇性夹管,每3~4 h开放一次,以训练膀胱反射功能。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浑浊、沉淀、结晶、血尿时,遵医嘱给予膀胱冲洗。

3 讨论

先天性尿道畸形及异位为一少见的尿道发育异常疾患,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在为此类患者导尿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认真进行会消毒,防止泌尿系感染。寻找尿道口时动作轻柔,禁忌在同一部位反复探查以防黏膜损伤,必要时请泌尿外科会诊。为尿道口畸形、异位患者导尿时,要注意患者情绪,在未找到尿道口前要多解释、多安慰患者,找到尿道口后,不要让医护围观并当众讲解,避免使患者产生自卑、羞怯、焦虑心理。同时要告诉患者其自身解剖特点,为以后诊治疾病提供条件。

排尿活动是一种受大脑皮质控制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内尿液充盈大约400~500 ml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脊髓的排尿中枢(S2~S4);同时,冲动也到达脑干和大脑皮质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产生排尿欲,如果条件允许,排尿反射进行,最终尿液被强大的膀胱内压驱出[2]。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障碍,则产生尿潴留,尿潴留是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对于尿潴留患者一次不得超过1000 ml,因为大量使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可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又因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可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3]。按操作规范做好留置尿管护理,预防泌尿系感染。注重患者心理护理,做好健康教育。

参 考 文 献

篇8

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1]。留置导尿是临床用于解除尿潴留、术前准备、观察记录尿量、保持昏迷和尿失禁患者会清洁、预防褥疮以及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基本诊疗护理技术。在留置气囊导尿管导尿过程中经常发生尿液外溢现象,不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痛苦。现将出现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科2007~2009年留置导尿患者发生漏尿者30例,其中因导尿管堵塞漏尿者6例,因尿道松弛漏尿者14例,导尿管绝对或相对过细漏尿者9例,因膀胱冲洗漏尿者5例,因尿路感染漏尿者8例,其他原因4例,以上因素单独或合并存在。

2 漏尿的原因

2.1 导尿管完全或部分堵塞 膀胱内有尿,但尿管内无尿液流出或仅少量尿液流出。主要原因为:

2.1.1 假性导尿管阻塞 一是因引流袋放置不当或患者不当造成尿管受压、反折或扭曲。二是膀胱黏膜堵塞尿管,导尿管内孔贴近膀胱黏膜,引流袋及尿管构成了一个封闭系统,低于膀胱水平的引流袋对尿液有一个持续性的负压吸引力,尿液从尿管旁边溢出。

2.1.2 真性导尿管阻塞 因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尿道或膀胱损伤,或膀胱本身疾病出血,形成血尿,凝成血块堵塞尿管;因尿路感染、尿沉淀物产生、钙盐沉积堵塞尿管。尿沉淀物的形成与留置尿管时间及是否合并尿路感染有密切关系。长期导尿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膀胱残余尿的长期刺激亦可导致尿路感染。细菌及代谢产物、尿液中某些蛋白质及尿盐共同构成了包裹尿管的膜性结构,从而导致尿管堵塞。

2.2 尿道括约肌松弛或导尿管过细 老年、慢性病、长期留置导尿、昏迷的患者,尿道括约肌松弛,伴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只能选择型号较小的导尿管,此时发生漏尿的可能性更大。

2.3 膀胱废用性萎缩 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长期留置尿管患者,特别是持续开放引流,使膀胱贮存功能废用,膀胱成空虚及惰性状态,一旦尿管阻塞或认为夹闭尿管即可导致漏尿。

2.4 膀胱痉挛导致漏尿 由于气囊导尿管的前端为一圆头,气囊与膀胱壁直接接触,嵌顿在膀胱颈部刺激膀胱肌肉引起痉挛样收缩,使膀胱颈尿道移动度增加,尿道内括约肌功能不全,膀胱颈开放而引起后漏尿[2]。

2.5 气囊内液体过少或过多所致漏尿 气囊的大小与尿管的粗细成正比,若尿管较粗而气囊内液体过少,使膀胱颈处于一个开放状态,当膀胱内压力大于尿道夹闭能力时即出现漏尿[3]。相反,过大的气囊压迫双输尿管开口,使输尿管蠕动加剧,输尿管传下来的蠕动波会引起三角区收缩以致膀胱痉挛而导致漏尿[4]。

2.6 导尿管插入过深导致漏尿 由于尿管头端落在膀胱底或膀胱体处而非膀胱三角区,三角区内尿液沿尿管流出,将尿管变为引流管[5]。

2.7 适应不良 初次置入尿管时,由于尿管的刺激,多数患者存在排尿意识,在排尿时膀胱括约肌、逼尿肌等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运动,致使球囊处封闭不严,尿液自尿管旁流出,形成漏尿现象。

2.8 尿路感染 导尿操作是致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留置导尿是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留置导尿时间越长,感染概率也越高。尿路感染往往与以上各因素合并存在并互相促进。临床上多采用膀胱冲洗作为预防和控制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措施,但是有研究证实,膀胱冲洗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并不低于未行膀胱冲洗者,甚至更高[6,7]。此外,不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是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8]。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尊重患者的人格,做好遮挡。向患者详细讲解留置导尿的目的和方法,减轻心理压力,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措施,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导尿。

3.2 严格规范的操作流程 插尿管前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9],插管时动作要轻柔,不可强行插入,气囊导尿管必须见尿后再插入4~5 cm,向气囊内注入10~20 ml生理盐水后向外回拉至有阻力时为止,禁止注入空气,否则可致尿管前端浮于液面以上,引起引流不畅。注入生理盐水时用力要适度、均匀,同时注意压力变化和患者主诉,避免球囊破裂或尿管置入过程中损伤尿道。老年患者由于膀胱结构、容量的变化,球囊内注液量应适当减少,一般小于10 ml为宜,注液量过大造成球囊在膀胱内浮动,封闭尿道内口效果不好,易发生漏尿,注液量6~8 ml较适宜[10]。

3.3 处理尿管堵塞 避免尿管受压或扭曲。怀疑膀胱黏膜堵塞可用注射器注入20 ml无菌生理盐水,并变换。若有血尿存,可在膀胱排空后注入生理盐水100 ml加去甲肾上腺素8 mg保留止血。鼓励患者多饮水,可达到生理性膀胱冲洗的目的[11],预防尿管表面结晶形成,同时定期更换导尿管,阻止尿盐积垢堵塞尿管。

3.4 括约肌松弛的护理 老年患者导尿时宜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部分只能选择较小型号尿管的患者,要保持会清洁干燥,减少感染机会。对已流出的尿液应及时清洁处理并加强臀部护理。

3.5 防止膀胱废用性萎缩 神志清醒者,可遵照正常生理排尿反射进行排尿,即有尿意时,开管排尿,至尿液排尽再夹闭尿管;神志不清者可夹闭尿管,定时开放,须保证膀胱有一定容量后再行排尿,防止膀胱萎缩。

3.6 预防尿路感染 留置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尿路感染又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引起漏尿,因此预防尿路感染至关重要。要做到严格、规范的无菌操作;防止尿液倒流;定期更换尿管及尿袋;做好会护理;鼓励多饮水;减少甚至避免膀胱冲洗;合理应用抗生素等。

4 小结

通过对留置导尿患者漏尿的原因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把这些护理方法预防性应用在留置导尿患者中,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漏尿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4.

[2] 谢晋良.漏尿点压力测定诊断压力性尿失禁.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11):683.

[3] 李为兵.漏尿点测定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医学杂志,2003,28(2):142.

[4] 杨红娟.气囊导尿管应用中漏尿的原因分析与处置.中国实用医药,2008,3(9):47.

[5]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0.

[6] 张继安,薛珍珍,马金香.留置导尿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现代预防医学,2003,30(1):57.

[7] 黄先娥,徐莉莉,汤云.膀胱冲洗对留置导尿患者尿液细菌培养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2008,7(1):3-5.

[8] 谭创,黄秀良.留置导尿管与尿路感染的监测分析及护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71-1672.

[9] 刘燕.双腔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护理研究,2007,6(21):217.

[10] 于虹.老年患者留置导尿6例出现溢尿的原因与对策.中国民康医学,2008(2):45.

篇9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54

院内感染一直是医疗工作中的重点,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特别是当膀胱置入导管时[1]。将近25%的住院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曾在医院内进行过导尿。在泌尿外科和手术后的患者中,有40%的医院内感染发生在泌尿系统,而其中的80%与留置尿管有关。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留置导尿管可明显导致重症或死亡的情况。医院内导尿管相关菌血症的研究显示由此导致的死亡率在9%~13%[2]。

1 留置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及其诊断

1.1 CAUTI的发生率 在我国,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是十分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据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监测结果,CAUTI发病率约为4~8例/1000插管日。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相比,CAUTI直接致死率较低[3]。然而,由于留置导尿技术应用相当广泛,CAUTI给患者造成的危害已不容忽视,后者包括肾盂感染甚至菌血症,以及因住院时间延长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等。留置导尿时间超过6 d会显著增加CAUTI,相对危险度(RR)为5.1~6.8,超过30 d的患者几乎100%会发生CAUTI。

1.2 CAUTI诊断依据 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泌尿系统病原学诊断标准:中段尿培养细菌菌落计数≥105 CFU/ml。

2 引流系统可能污染的部位及CAUTI难治又易复发的病理基础

2.1 引流系统可能污染的部位 尿管口导管交界处、导管引流管交界处、引流管尿袋交界处、尿袋出口处。

2.2 CAUTI难治又易复发的病理基础 导尿管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和结壳作用,阻碍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细菌经细菌生物膜上行性感染;如能阻止导尿管细菌生物膜和结壳作用的形成,将会给防治CAUTI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3 引起CAUTI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3.1 护理措施

3.1.1 导尿操作 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前提。若导尿时操作不正规或消毒不严格均可将尿道口的细菌带入膀胱造成菌尿,Barfond等研究表明,插入导管时已污染导管的末端是导致细菌沿管内、外壁进入膀胱的主要原因。拔出的导管若重新插入或插管时尿道口等部位消毒不严格,细菌会沿导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导致尿路感染。插管时若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精神紧张、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有异物等)即强行插管,可造成组织损伤,这些损伤组织可成为细菌入侵的部位。操作时应将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先后顺序加以改动,先连接气囊导尿管与集尿袋,然后再按以往顺序进行导尿,这样可以避免二次污染,既科学合理,又符合无菌操作。

3.1.2 收集系统的相关护理 留置导尿管的腔内逆行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集尿袋与膀胱冲洗液。研究显示,开放式收集系统经96 h后菌尿的发生率是95%,而封闭式收集系统经14 d后菌尿的发生率是50%。另外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和每日更换1次集尿袋的尿路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为了保持收集系统的密闭性,尽量避免尿管与集尿袋接头分离。使用扣合式抗返流引流袋收集尿液,防止尿液返流至膀胱,从而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5]。

3.1.3 膀胱冲洗与膀胱灌注 膀胱冲洗能减少通过尿管管腔上行导致的感染,但对于通过尿管与尿道黏膜的上行引起的感染及通过其他途径引起的感染无效。同时,因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通过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径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机会增多。膀胱冲洗液的种类对CAUTI发生并无影响,0.9%生理盐水、0.02%呋喃西林溶液、0.03%的庆大生理盐水,这3种冲洗液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说明膀胱冲洗液中加入抗生素不能降低菌尿的发生率。然而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用生理性方法作内冲洗比被动人工冲洗膀胱更好[7]。如需作膀胱冲洗或灌注时可巧用三通接头或肝素帽接尿管的末端再行操作,这样可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减少了逆行感染的机会[8]。

3.1.4 每天2次消毒清洗的护理 导尿患者做好尿道口护理,对于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每天消毒清洁可使会阴局部菌群失调,并不能减少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另外研究显示每天2次消毒清洗与温水清洁无明显差异[9],按常规清洁或沐浴即可。

3.2 留置导尿管

3.2.1 导尿管材料与留置时间 留置导尿的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呈正比,留置时间越长,则CAUTI发生率越高。常用导尿管的材料主要有3种,分别是乳胶(最多用7 d),乳胶涂上矽(大约用14 d),全矽胶(大约用1个月)[10]。但临床上对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留置的时间未严格按其材料及使用说明执行,从而增加感染率的发生。

3.2.2 导尿管的选择 选择尿管过粗,不但造成剧烈刺激,且造成组织损伤。银/二氧化钛导管与单纯二氧化钛包裹导管相比,具有更强的自洁功能,可降低由导管引起的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尿管。

4 预防CAUTI的护理措施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c)-0117-02

近年来,交通或意外事故频繁发生,创伤性截瘫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患者自身和其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创伤性截瘫即由外伤所致的脊髓损伤性疾病,轻则出现反射消失,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重则导致患者永久性截瘫[1]。据统计,创伤性截瘫术后约有8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潴留,严重者则可能会出现肾水肿或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2]。对创伤性截瘫患者尿潴留进行安全妥善的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降低其病耻感。在本研究中,笔者以本院2008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30例创伤性截瘫合并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生理和心理护理后,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30例创伤性截瘫伴有尿潴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平均年龄(41.31±13.65)岁,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67±18.42)岁。腰椎骨折性截瘫7例,胸椎骨折性截瘫10例,颈椎骨折性截瘫13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3例,不完全损伤患者27例。对患者进行初步临床诊断显示,30例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前列腺功能等方面均无异常,其自身生理状况并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1.2 方法

创伤性截瘫患者脊髓损伤后,入院术后其脊髓功能处于脊髓休克期,4~6周后可自行转入脊髓康复期[3]。休克期时,患者的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处于脱离状态,无法自行排尿,需进行导尿护理。脊髓恢复期作为脊髓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其护理方法以改善患者膀胱功能的措施为主。

1.2.1脊髓休克期护理

对于该时期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留置尿管导尿,对于尿量偏少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利尿药或者利尿的中药制剂。护理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使其每天水的摄取量保持在3000 ml以上。在无菌的环境下使用12~14型号导尿管对患者进行导尿,尿管每周更换1次。常规导尿时间为3~4 h/次,若对患者膀胱进行挤压后可排出100 ml以上尿量且体内尿残余量少于300 ml,导尿时间改为6 h;若挤压后可排出尿量200 ml以上,则导尿时间为10 h/次,患者尿残余量一旦少于100 ml则可考虑停止人工导尿,4 d后若无反复,则可将导尿管拔出。尿液收集袋收集到刻度后立即更换,保证每日更换1次,并使用160 000 U的庆大霉素与0.2‰的呋喃西林溶液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以防止尿路感染或者肾功能衰竭的发生。该阶段护理时间为4~6周,30例患者均顺利拔出尿管。

1.2.2 康复期综合护理

参照《康复医学》[4]中创伤性截瘫尿潴留的护理指导规程,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腹部和膀胱进行挤压按摩,并使用羽毛或者其他软物刺激患者的和,轻轻牵拉患者并按摩患者括约肌周围区域,旨在提高患者神经敏感度。对于头脑清醒和配合积极性较高的患者,医护人员指导鼓励患者有意识地进行膀胱憋尿,重复练习排尿动作,练习提肛和缩肛动作,以增加患者排尿中枢的神经功能,每日2~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此外,对于神经功能受损较为严重的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由专业医师进行针灸刺激或穴位按摩,如行隔药灸脐法、温针灸关元穴法等,以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的重建。

在患者的心理护理方面,鼓励患者主动与家属或医护人员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除遵医嘱给予一定的镇静药物以外,护理人员引导下鼓励患者多阅读书籍,逐渐降低自身的病耻感,提高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3护理效果评价

脊髓休克期的护理效果评价项目为:护理2、4周时的患者尿道感染发生率,患者护理前后的人工导尿后尿残余量。康复期综合护理效果的评价项目为:护理2周、1个月时患者治疗前后自主排尿后尿残余量,1个月后的膀胱功能改善有效率[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计学意义。

2 结果

脊髓休克期护理结束后,仅有1例患者因尿道管划伤尿道而发生感染,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尿路感染或者相关症状。护理2、4周时,患者的尿残余量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1)。脊髓康复期护理结束后,2周和1个月时患者自行排尿后的尿残余量比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2)。截至到患者出院,对治疗效果统计结果显示,除脊髓完全损伤患者外,疗效均较为理想,总有效率为96.7%(表3)。

3讨论

尿潴留是创伤性截瘫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对患者的心理也是一种威胁因素[6]。通过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7],而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由于尿潴留是由于神经全部或部分损伤所致[8-9],以目前的医疗条件无法实现膀胱功能的完全恢复。因此,在脊髓休克期和脊髓功能恢复期对尿潴留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

本文对30例创伤性截瘫合并尿潴留患者进行了相应的护理,针对脊髓功能所处时期的不同,采取了适当的护理方法,临床结果较为满意。护理结束后,对患者的膀胱功能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患者的尿残余量均有显著下降,提示分时期地对尿潴留进行护理是具有明确疗效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通过护理治疗虽然不能使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完全重建,但可使患者实现有控制地排尿,对于截瘫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0]。

[参考文献]

[1]郝春霞,李建军,周红俊,等.1264 例住院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3(11): 1011-1013.

[2]南登崑,王宁华,励建安.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0-343.

[3]孙玉华,王洪涛,梅芳瑞.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J].中华护理杂志,2010,34(9):570-571.

[4]关骅,石晶,郭险峰,等译.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00 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49-5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6]王与荣,赵建宁. 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J].人民军医,2007,40(9):528-529.

[7]张树珍.截瘫患者的护理常规[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531-534.

篇11

本组患者65例,年龄28—45岁,平均38岁。手术方式:经腹全子宫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35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术前完成各项检查,进行心理护理,做好阴道、肠道及皮肤准备。术中、术后加强护理和留置尿管护理,同时密切观察呼吸、心率、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留意患者的疼痛主诉。针对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规划、有目的的护理。

1.2.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

(1)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保证整个导尿过程的无菌、通畅和密闭。在更换引流袋或是液时都要细心操作,防止病菌侵入机体。

(2)缩短置管时间:通过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来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泌尿系统受感染几率,可加强腹肌和膀胱肌的锻炼来实现膀胱功能的恢复。首先要跟患者讲明原因,取得配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锻炼,做收腹及提肛运动,每次为10-15min,每天至少做3次。

(3)减少反复置管的几率:选择管质较软,易于国定而不易脱落的导尿管;掌握好拔管的时机。拔管前先彻底消毒会和尿道口周围,并将气囊内液抽净,可在术后24h膀胱充盈的情况下进行。

(4)加强相关的健康指导:保持会阴清洁,可在术后适当使用洁阴洗剂清洁外阴并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与尿道口接触的导尿管部分,大小便后要及时清洗外阴与。嘱患者多喝水,保持每日的尿量大于2000ml,可使尿路自动清洁,为减少刺激,尽量穿棉质清洁内衣。

(5)尽早发现感染征兆:护理人员要积极询问病情并仔细观察,早期发现感染征兆。

1.2.3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则诊断为敏系统感染:(1)尿离心后,镜检白细胞为5—8个/HP;(2)尿液细胞计数,白细胞大于10ul;(3)尿培养菌落数>105/ml。

1.3数据处理

应用SPSS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护理组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例数为3例,占8.6%,对照组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例数为11例,占36.7%,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