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4 15:37: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9-02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

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

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篇2

所谓心理素质,也就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由积极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心理素质有能动性、中介性、稳定性、独特性等特点。

2.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足球成长的作用

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和有成就的人才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心理素质在新世纪青少年人才的作用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青少年足球成长目标的基础;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的动力;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事业成功的保障。

3.心理素质在素质中的地位

从各种素质发生顺序和重要程度看,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除了先天俱来的遗传素质以外,最先出现和形成的是心理素质,其他各种各样的素质都是伴随着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素质总水平=心理素质(遗传素质+基本素质+专门素质)

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掌握足球运动心理训练意义及训练内容

训练意义:①增强抗外界环境的干扰的能力。比赛的胜利与失败,不仅仅受运动员自身条件制约,同时还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如天气,场地,观众和裁判员等。这些外界环境的干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活动。②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运动员健康人格水平。③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能使运动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取得优异基础。④进行自我暗示,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通过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坚强的信心,更好地进行比赛。

青少年足球运动心理训练的内容:①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运动心理能力。主要有肌肉运动感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视野,时空知觉,动作反应速度,动作准确性,注意特性,运动记忆,运动表现和念动能力,运动思维,感觉的自我监控能力等。②提高运动员的一般智力水平。这是因为现代心理学强调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运动员的性格、气质、兴趣、动机等方面,心理学家对优秀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个性特点是:情感高度稳定,性格坚强自信,善于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在训练和比赛复杂形势下,意志坚强,作风顽强,勇敢而有主动精神。

5.青少年足球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训练比赛动机。培养和激励运动员正确的比赛动机,淡化比赛名次,减轻心理负担。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会调节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作为教练员不仅仅要注意到训练中的心理因素训练,还要加强赛前的心理控制,有目的地、长期系统地进行心理因素训练,并贯彻于训练的始终。这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意识,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良好的技战术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篇3

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之一,其特征包括:认知、注意、思维、情绪。因此根据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训练,实现竞技能力的提高。现代足球运日趋强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比赛处于劣势状况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表现出的消极心理,极大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影响着比赛的结果。研究和掌握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对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它是伴随着运动员年龄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对运动员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过程

足球运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技战术行动时,要形成和具备对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的准确性,包括对球的判断,注意的集中、分配、转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正确性等心理能力或心理品质。这些心理能力构成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过程的心理特征、思维过程的心理特征和注意的心理特征。

(二)注意力

足球比赛技术动作繁多,战术多变,运动员完成的动作属于开放型技能,加上比赛中速度快,变化多和时间长,对运动员注意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较高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抉择,完成最合理的高质量动作。如果注意强度减弱、稳定性下降或分散。哪怕瞬间,都可能导致动作反应迟缓,动作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动作失误,贻误战机。

(三)思维过程

足球比赛是在双方相互制约和各种瞬息变幻的技战术动作对抗条件下进行的,运动员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和迅速正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任何一种细小的变化,揭示对方的技战术意图,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运动员的思维活动应具有行动性、预见性、敏捷性及创新性等特征。思维活动是以双方的技战术行动为主要内容,并通过行动加以表现的。

(四)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足球运动员的情绪特点是受主观因素和足球运动本身的特点所控制的。足球比赛的对抗性,竞争性和激烈性,是造成运动员情绪鲜明、强烈的直接原因。如球队大比分领先,胜券在握,常常会出现轻松愉快的情绪。反之会出现焦急、泄气悲观情绪。可见比赛中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才能使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方法

(一)狠抓运动员气质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等。这就是运动员的气质,它是运动员的精神支柱、是运动员能否成功的基石。也是教练员要组建一支优秀运动队而首先应该解决好的,关键性的问题。

因此,教练员要制订长远计划,从基础训练开始抓起。运动员拥有了良好的气质,由他们组建的队伍将是一只打不烂、打不垮的顽强队伍。

(二)信心的培养

信心是发挥运动员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没有信心会导致运动员心理过程混乱,影响技术能力的发挥,甚至导致失败,足球比赛充满着变数,偶然性大,不到最后一秒,就不能轻言放弃,历史有无数次最后时刻上演惊天大逆转的场面。所以要经常通过实例鼓励队员,树立队员的信心,培养队员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三)模拟训练

篇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30-02

1 前言

射击是一项技术性强,精确度要求高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想要提高水平发挥并在比赛中正常发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包括技术动作、心理素质、运动器材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十环的命中率。在众多因素中,心理因素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越是高水平的大赛越是如此。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并取得优异成绩是优良的技术动作及稳定心理的有机结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鹤岗市体育运动学校射击队步枪班学员16人。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在多次的考核与比赛中测试、观察及研究。

2.2.2访谈法:请教一些有经验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2.2.3统计分析法:对大量的资料和实例进行统计和分析。

3 研究方法

3.1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射手在实弹射击过程中,因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导致射击失利。其实,心理障碍并不可怕,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是可以有效地加以预防和克服的,其方法是:

3.1.1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许多优秀射手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分看重环数和结果。对自己期望过高,想赢怕输,由此背上了思想“包袱”,加重了思想负担,产生了急躁情绪,失掉了自己的技术风格。殊不知,通往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对成功苛求太多。越想打出好成绩,就越感到力不从心,手指和身体就越不听“使唤”,失败得就越惨。从心理学上讲,这是过高的期望水平带来了较低的活动效果。托马斯-富勒曾非常经典而形象地说过:“一个人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偏离靶心。”

3.1.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作优势,克服内心的恐慌,强迫自己保持镇静,取决于意志对情绪状态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因人而异,有强有弱。而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和完善其调节功能。

3.2进行表象训练

射击运动是以射手的自我感觉为调节的高精度闭锁性技能,对射手的射击技术和心理品质均有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射击教学中,射击技能的传授主要靠教练员的语言讲解的动作示范,但语言讲解只能对正确的射击动作的一种尽量逼近的描述,而动作示范仅能给射手提供极为有限的射击动作的外部信息,对于射击过程中与据强枪、瞄准、击发等射击动作密切伴随的心理活动,则更是语言描述的动作示范中难以表达的深层信息。“只能议会,不能言传”,射手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主要靠自己的“悟性”。再基础射击教学中,“教”与“学”之间存在着这种矛盾,一直是困扰射击教学的难点。表象训练法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采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充分调动射手大脑的想象思维能力,用清晰的射击动作表象作为自己射击动作的“镜象”和射击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引导。

3.3进行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又名脱敏训练法,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训练,运动员在遇到新的对手或在复杂的、陌生的环境中比赛时常感到不安和紧张,模拟训练就是认为的制造或模拟引起运动员情绪紧张的刺激物或比赛环境,让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或比赛使只逐步适应环境,并产生抗干扰能力,以便在正式的比赛时保持比较稳定的心态,模拟训练一方面可增强神经活动的耐力;另一方面可刺激物的反复出现,不在引起运动员的条件反射,既运动员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至于出现怯场,据了解,目前模拟训练法在各射击队运用的相当广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模拟训练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象模拟两类。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景和条件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场上的意外情况,比赛地点的气候,场地观众的倾向性等等。语言图象的模拟是利用语言或图象描述实际比赛的情景。例如,描述比赛的情景、对手的行为和自己的行动,通过电影、录象、以及播放录音等来显示对手的特征和比赛气氛等,以便使运动员形成对比赛情况的先期适应,对稳定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和发挥战术水平是有好处的。

3.4培养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分散注意的因素很多,诸如身体方面、环境方面、心理方面等,都会分散注意力,这就有必要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注意集中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接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始终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干当前活动的任务上。

注意的集中是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优势兴奋中心可以根据射击动作的需要而转移,也可以受外界刺激或自身情绪变化而不由自主地转移,产生注意分散或不持久、不恒定,或不该转移的转移,集中注意力训练就是引导运动员集中注意的指向,既将注意力指向干运动员所要完成的动作上,排除无关信息的输入和杂念干扰,当注意力高度集中,视、听觉系统对外界无关刺激的感受性极低,真正达到“人枪和一”的境界,这说明射击运动员在比赛时,注意力越集中,指向越正确,抗干扰力就越强,比赛成绩就越好。

3.5自我暗示调节法的运用

这是用语言、思想或表情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当前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暗示调节的研究,他是调节运动员临阵状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我暗示法就是通过积极的言语,既第二信号系统的积极作用,来调节大脑的兴奋水平,以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和意志,保持稳定的心理。暗示是通过多次的重复词句或口诀来安慰鼓舞自己,抑制射手的紧张情绪。如在平时训练的时候,选择“忘我何求”为暗示语,激发射手良好的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良好的动机能给行动以强大的助力。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动机水平时,其工作能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如果射手具有良好的动机和高动机水平,那么感受紧张的程度就会降低;反之,则高。“默念”是一种有效的只我暗示方法,它能使运动员保持一定的心理稳定状态,在赛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不少运动员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帮助他们的比赛获得了成功。例如,有的运动员说:“我为了消除赛前的惊慌,是大脑安静下来,我的暗示口诀就是镇静、镇静、镇静就是胜利,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一定能行。”国外有些运动员在谈到运用自我暗示情况时说:“我在射击瞄准时,心理反复默念准星,缺口,准星,缺口,可以提高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不仅自我暗示能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他人暗示有时也能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例如,有时教练一个恰当的动作和表情,能对运动员起到浅移默化化的作用,一个不恰当动作和表情,会影响运动员失掉信心和勇气。

3.6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而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情绪状态。对于射手来说,自信心是奋斗拼搏的支柱,是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有了自信心,不仅能在射击比赛中沉着地应付各种复杂变化的情况,遇难不怕,遇挫不慌,也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相反,自卑感是从事任何事业失败的大敌,许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去争取成功。只有充满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果断行动,获得胜利。射手应该相信自己,并深刻的认识自己,射手自信心的训练应该贯穿到日常的技战术训练和生活中去,这种训练可以通过一次次成功的训练,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来增强自信心。一一定要使射手多体验成功的心情,哪怕是降低训练难度,人为的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篇5

1.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党和政府作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西部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西部的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民族地区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当务之急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民族地区教育要持续、稳定、长久地发展,也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地区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质,就必须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具有政治性的,民族地区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民族教育的成败得失影响着民族关系,因此,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4.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根据我们研究的结论,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汉族地区。因此,有必要针对民族地区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二、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存在误区。从许多民族地区家庭的教育来看,望子成龙的家长为数不少,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某些家长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课程教育的延续,从而挤掉了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时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能力的训练,使孩子对课本以外知之甚少,在步入社会之前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第二,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溺爱,有求必应,舍不得批评,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任性性格,心理脆弱,独立生活能力差。第三,家庭不和甚至离异、亲子之间关系紧张等因素也会造成一些孩子自卑、逆反、嫉妒等心理问题。

2.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只重知识灌输,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分。一方面,教师、家长都无暇顾及心理素质教育,缺乏对青少年进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自制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升学考试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目前,有不少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他们把有孤独感的青少年说成是不热爱集体,认为内向性格的青少年是“思想复杂怪癖”;把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看作是不团结同学;把学习成绩不好,简单看作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踏实、不刻苦;对自控能力差、违犯纪律的青少年,看作是故意捣乱等。认识上的偏差,使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未能把寻求答案的目光投向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上,学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一味用教条、主观、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来自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民族地区最敏锐、最活跃的一部分人,青少年往往率先感觉到民族地区的变化和冲击。他们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给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影视以及外来文化等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听觉、视觉,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再就是一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模范英雄人物少;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以上原因造成青少年中追赶时髦、模仿名人明星者有之;盲目攀比、追求物质享受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弃、道德淡化者有之等。

三、民族地区青少年和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我们对四川、重庆民族地区1012名青少年(有效问卷968份)和内地青少年222名(有效问卷218份)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大多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符合其年龄特征,是良好的,但是仍有少数(约20%~25%)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素质水平不是良好的和健康的。和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内地青少年,主要表现在:

1.在认知心理素质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总体智力认知水平低于内地,幼稚与早熟两极分化现象比内地明显,观察力和想象力和内地差距比较显著。

2.在学习心理方面,我们认为,由于统一划一的教育模式使民族地区和内地学习要求、教材内容等相同(甚至比内地更多更难,因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母语大多不是汉语,双语教学困难重重),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学校教学、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内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学习渠道单一,感到学习困难,少有学习兴趣,对于难学的理科多数不喜欢,考试紧张,成绩不理想,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很难达到。

3.在社会适应方面,和内地相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稍低,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性比内地青少年弱。

4.在情感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青少年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较害怕上学,自身满意度差,稳定性差,少有机变。

5.在性别角色心理方面,民族地区青少年性别角色观念传统、保守、被动,而内地青少年则开放、积极、主动。

6.在人际关系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稍逊,选择朋友幼稚、盲目,而内地青少年则更理智、成熟。

7.在人格心理素质方面,与内地比较,民族地区青少年比内地青少年单纯,少有幽默机变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开展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从理念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更应该从理念出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可作以下归纳:

1.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而且不平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呼吁――起步――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广大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飞跃,各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却相对发展缓慢,部分学校受全国中小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多数学校,特别是所处地区偏僻、经济贫困、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的学校,并没有开展这项教育活动。

篇6

一、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因为未来是一个复杂多元、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挑战终究要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如逆境失败和挫折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

然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诸如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过度焦虑、学习不专心、怕吃苦、遇到困难缺乏勇气,在群体生活中极为自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只有从教育内部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表现纷繁复杂,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后天的、主观的、客观的,一般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与其心理发展关系甚大。家庭的政治态度、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等,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纠纷、父母离异使子女心灵受到创伤,造成孤独、抑郁和焦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甚至走上犯罪。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或苛刻,都可能使孩子形成骄横幼稚和压抑封闭的心理。

2.学习方面。中学教育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对学生心灵来说无疑是阳光雨露。良好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相反,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讲课乏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体罚,等等,必然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变态心理,加剧学生恐学、厌学、不学的不良心理。

3.自身心理。处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发展,进入“躁动期”、“心理断乳期”、“自我觉醒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的。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沟通,则很可能使他们产生过度抑制、兴奋或盲目冲动的心理障碍。

4.社会生活。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遭遇、突发事件也会导致心理障碍。总之,影响青少年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怕,因为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只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促进其逐步完善,健康发展。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教师要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策略,排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心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青少年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热爱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效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的暗示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如果教师以期待和情感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建立起互动平台,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等,以此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心理带来难以抹平的伤害。鉴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地使孩子远离不良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侵袭的能力。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构建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会、家庭三级心理健康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社区与学校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关注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总之,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篇7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篇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篇9

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发现人们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要扭转这种局面,教育者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指出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组织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不同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某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世纪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得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己不理解,从而使这些所谓好学生也不想努力上进。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地指责,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不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吵闹,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觉得父母可怜,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却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说,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中,使他们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对父母厌恶、鄙视,给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

三、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心理教育工作者应明确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 乒乓球 心理训练

一、青少年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曾经说过:“平时练的是战术,比赛比的是心理。”在乒乓球比赛中,双方的技术水平往往相当,所以比赛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在比分领先时,能够沉着和冷静;在比分落后时,也能做到临危不乱、顽强拼搏。而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在比分落后时,往往会丧失信心;而在比分领先时,想赢怕输,结果反而失去了优势。

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少年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容易激动,最终影响比赛时的发挥。因此,教练员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明确训练目的与比赛的动机,能正确对待比赛,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稳定情绪,对培养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青少年心理训练的具体内容

1.强化自信心的训练

自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多激励和鼓励运动员,就会让运动员多一份自信,对培养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艺高人大胆,胆大艺更高”,这其中就包含了技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教练员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信心教育,要多鼓励他们。

强健的体质、良好的专项素质和充沛的精力是“自信心”的物质基础。乒乓球运动除了要有击球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反应灵敏、协调、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多种专项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因此,在乒乓球训练中,青少年要特别注意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2.提高心理状态、意志品质、韧劲等方面的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往往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教练员和家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有的教练员在学生没打好球时,总是一味地埋怨,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以至于学生一看到教练员,就会想到输球后果,从而导致压力过大,产生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采用双奖制,即输赢都有奖。赢了比赛,就要什么有什么;一旦输了比赛,就拳脚相加。

上述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做到: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刻苦训练,不断提高个人技术。只有提高了个人的水平,才能在比赛中有更多获胜的把握;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善于动脑,训练学生分析胜负原因的能力,特别是分析对手优缺点的能力;最后,教练员要多鼓励学生,稳定他们的情绪,使其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调节运动员的心态。

3.赛前心理准备及心理适应性训练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做好技术和战术的准备,这是为了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因此在比赛前,不仅要做好技术和战术准备,还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即不仅要做好拼搏的心理准备,还要做好到了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能赢的心理准备。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时,更应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针对性的心理准备,以便在比赛的“心理对抗”中,始终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力争比赛的胜利。

赛前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可以采用实景模拟比赛的方式,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模拟对手特点、模拟不同比赛,甚至模拟裁判的错判和误判。这些模拟可以帮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只想技术和战术,忽略裁判的行为、观众和场外环境。11分赛制提高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有意识地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敢打敢拼的顽强精神。

三、结论

心理因素会影响运动员技术的发挥和体力潜能的开发。因此,教练员应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心理训练贯穿在每一个训练环节中,在教好学生如何打球的同时,教会学生正视自己的失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精神。同时,教练员还要注重训练中的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心理训练,从认识和分析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篇11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

1、深受自尊心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爱“面子”。这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甘落后,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在生活中比穿戴、讲排场。由于强烈的自尊心,表现在情绪上,一旦自尊心受到威胁或伤害,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或愤怒;表现在意志上,青少年会努力维护自身的形象,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强烈,对于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非常敏感。

2、心境的欢乐与焦虑交替。由于青少年主客观矛盾的增多和青春期生理发育,其心境主要有欢乐和焦虑两种,欢乐源于青春的活力,焦虑主要由于学习负担所致。

3、意志控制增强,情绪逐渐稳定。青少年的情绪虽然比之成人易生易消,但毕竟比孩童时期有较大的抑扬,并逐渐趋于稳定,表现为意志对情绪的调控能力逐渐提高,情绪逐步带有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以及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4、自觉坚韧性品质有所提高。青少年已能把个人目的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并逐步学会使个人目的自觉服从于社会利益。与此同时,青少年克服困难的毅力随年级升高而增强,这同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和集体舆论的约束有很大关系。但总的说来,青少年的情意品质还不够成熟,在挫折和失败面前,还是容易表现出迷茫和动摇,并产生悲观、畏难等消极情绪。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形成了青少年时期的特定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因此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由于升学的导向与压力,学校往往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学习。频繁的测验考试,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学校内部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