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5 11:11: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稳定就业局势为目标,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核心,通过“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深化毕业生就业创业制度改革,实现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发展的良好格局,确保我区大学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工作任务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服务机构。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与培训、项目评估、人才测评、薪酬定级等全方位服务。

(二)整合政府行政资源,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高速公路”。定期召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简化各类行政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依托人才库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指导服务。积极发挥我区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根据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从区人才库中聘请相关专家和导师组成专家顾问团,采取“一带一”或“多带一”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开发、项目论证、风险评估、技术指导、融资服务等全方位“跟踪”指导,为大学生提供项目、技术、智力、人才等全面支持,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四)全面启动“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贯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在2010—2012年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大学生创业500人,实现大学生创业培训3000人,引领10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区大学生创业培训师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模拟公司和信息化创业实训平台,创建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8家,实现创业促发展,创业促就业的良性互动,力争引导和带领一大批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五)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储备库。完善以“流动先锋网”和“第一招聘网”为基础的人才服务信息平台,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和主要特点,进一步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储备库,收集储存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资料,并通过网络、宣传手册等方式及时向高校毕业生。

(六)加大创业扶持资金投入,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实际困难,再向“区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投入100万元,确保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体系。利用“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和失业信息库”,及时掌握辖区内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及失业情况,将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体系,实行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实施重点帮扶。

(八)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积极维护大学生就业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优势,采取现场招聘与网上招聘相结合、专项招聘与广泛招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实行部门联动,广泛收集信息,形成立体的人才需求网络,将各地人才需求信息、企事业招聘信息带入到高校,最大限度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岗位拓展。同时,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权专用通道,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三、工作要求

篇2

一、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笔者对本校10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将近九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回到农村就业;大中城市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民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国有企业。这其实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又很少关注个人事业发展前景,甚至为达到目的改变专业也在所不惜,选工作时显得不切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2.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自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但当前社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劣势就凸显出来。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

3.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令贫困大学生望机会而怯步

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对就业的影响已经凸显。近几年,随着求职的竞争激烈化,很多学生为了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在求职的道路上都使出了很多方法,所以求职成本又成为了贫困生的一笔大支出。服装费、食宿费、电话费、服装费等等,每一次求职都是几百上千的支出,对于还没有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使得困难家庭雪上加霜,也丧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由此可见,在贫困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生活的压力,承担就业难的压力,还要承担为就业付出更多真金白银的经济压力。

4.高校和社会在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帮扶体系不健全

很多高校对于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还是难以针对核心问题给予充分引导,高校本身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紧迫性,都只是做了一般的工作而没有专门的帮扶政策和帮扶渠道。很多高校的资金调度也是一个问题,他们也没有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专门调查,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辅导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能以思想教育代替就业帮扶。高校里对于就业过程深入研究的老师十分有限,导致就业帮扶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说教而已,服务内容不全面。目前,国家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频频出台,但这些对于大学生就业队伍中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控制对策研究

1.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求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优先考虑回到生源地为家乡建设服务,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就业、择业和创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和悲观畏难、消极等待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旧的就业观念。这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对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整体关注,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只能将突破口选定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上面,而这方面恰恰是贫困生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很多贫困生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家庭环境影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都比家庭经济较好的同学略为逊色,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贫困大学生应借助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再次,贫困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确保在校期间提升计算机与外语等贫困学生往往欠缺能力的水平。此外,求职面试是就业过程的决定性环节,贫困生要在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之上,学会推销自己,及时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并改进,进而在实战面试中能娴熟掌握,提升技巧。

3.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学校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单列出来,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在开展就业指导方面,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面试成功率;专为贫困的毕业生建立档案,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也可以在低年级就将贫困生情况向急需人才的企业宣布,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由企业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将二者捆绑起来,双方互惠互利,既有利于贫困生顺利找到工作,又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4.采取有效的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并促进落实

首先,可以专门开发和创造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其次,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再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此外,还要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方便。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对于招聘困难大学生的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很多企业对于贫困生都有一种歧视,使得贫困生的自信倍受打击。但是又有很多的企业非常乐于招聘贫困大学生,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学生谦虚好学,经过几年的培养之后,会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才。为了鼓励这些公司招聘困难大学生,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之路充满自信,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

三、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仍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要不断完善贫困生就业保障机制,努力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力量支持的整体综合力量,加强各支持主体之间联动与信息交换。高校要重视贫和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经验交流等途径帮助贫困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开展就业模拟训练等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通过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为贫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从而不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切实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蓉.《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李筱白.《形象识别在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

[3]熊文斌.《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9年09期

[4]王睿娜,尹晓丹.《大学生就业意识状况及提升策略―以兰州大学为例》.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6期

[5]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企业导报,2011年10期

篇3

0引言

肺炎疫情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接需求的桥梁。如何在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一年多来,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及辅导员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系列会议精神,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法,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顺利完成了就业创业工作任务,摸索出一系列工作方法。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梳理,对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及辅导员队伍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针对性探索,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相关研究情况

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如何开展,成了一个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受到了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刘晓杰(2020)在《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中,对肺炎疫情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背景、就业形势及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详细见解。赵天明、黄月明(2020)在《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中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议。陈悦(2020)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研究》中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特点及网络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崔娜(2020)在《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如何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陈羡、丁闽江(2020)在《肺炎疫情背景下辅导员“54321”工作模式》中就辅导员如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升学帮扶提出了对策思考。付志平(2020)在《抗疫背景下地方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中就如何发挥地方政府主体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提出了工作策略。总结以上研究结果,以上笔者对2020年肺炎疫情突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角度给学校、政府提出了应急建议,但之至目前,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反复,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持续下去,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及辅导员等一线工作者如何在2021年乃至以后的就业创业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全面总结去年的经验及做法,探索有针对性、持续性和长效性的途径措施。

2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2.1大学生就业招聘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由于受肺炎疫情防控影响,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出行都受到了影响,原先的大型招聘会变为网络招聘,很多学生从网络平台选择就业单位。虽然2020年春季网络招聘会搞的轰轰烈烈,也卓有成效,弥补了当时线下招聘的缺失。但网络招聘要作为一种长期有效的形式存在下去,学生和用人单位都需要一个接受、适应过程。网络招聘和传统的校园宣讲、现场招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很多学生参与网络招聘,无法实地接触、考察用人单位及办公场所,真正到了签约环节,学生就犹豫不决,影响了签约率;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的了解也只能通过电子简历和网上交流的方式实现,也存在深入了解不够的弊端。因此,目前的网络招聘只是一个应急之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2.2大学生就业区域受到了影响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受肺炎疫情影响,很多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变为就近、就地原则,不愿去离家乡较远的地方。原先想去省会城市、沿海城市、大城市的热情也有所减弱。在目前疫情仍处于反复的情况下,大学生外出求职意愿仍会减少,很多学生不愿贸然远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机会选择,将对今年的就业产生很大影响。

2.3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保守

受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行业受到冲击,特别是第三产业受影响较大,只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学校等受影响较小。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坚定了许多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事业编的决心。前几年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通过学校、社会的持续教育,大学生刚刚树立起来的创新创业理念,受到了动摇,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念。

2.4大学生出国读研深造受到冲击

受肺炎疫情及国际形势影响,原先有出国深造计划的,出国行程和办理手续受阻;原先在国外就读的,有回国内继续上网课的,上课效果肯定受到影响;也有仍滞留国外的,学生及家人都相互牵挂。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有出国意愿的,暂时放弃了出国打算,短期内很难再现火热的出国读研潮局面。

3肺炎疫情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主要做法

3.1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指挥导向、服务功能

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校就业主管部门积极做出反应,发出了《致2020届毕业生的一封信》,开展了系列线上就业服务。在学校就业网站设立了就业指导专区,学院开设就业指导专号;积极引入社会优质就业培训资源,开展了空中就业大讲堂活动,涉及求职面试、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等方面的内容;升级学校、学院就业网站,丰富了服务功能和就业信息容量;成功举办了2020年春季毕业生就业网络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在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缓和的6-7月份,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带领二级学院辅导员,奔赴省内毕业生生源集中地,召集毕业生开展座谈会,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及就业情况,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困难,将学校的服务与关爱传递到毕业生心里,拉近了毕业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距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2二级学院积极推荐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针对肺炎疫情的影响,各二级学院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全院教师共同参与,积极利用各方面资源,为毕业生落实工作出谋献策,挖掘就业信息,形成了全员关注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充分利用实习单位及优秀校友、企业家等资源,面向学生开展“云宣讲”,指导学生突破就业困境;针对毕业生建立“一生一策”档案,开展个性化指导,优化咨询服务,加强就业帮扶工作精准度,想方设法为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信息。

3.3辅导员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持续关注并帮助学生就业

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学校全体辅导员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全年奋斗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线。辅导员建立工作台账,与每一名毕业生逐一联系,向他们详细讲解党和政府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就业;特别是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状况的反馈与统计工作,持续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辅导员从2020年9月初至12月底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重新统计,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每一名毕业生,做好统计、反馈工作,为下一年度就业指导工作总结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工作打好了基础。

3.4学生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员队伍

学校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班级,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毕业生党员干部,组建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员队伍,及时上传下达学校、学院、辅导员搜集的就业信息,并反馈学生就业情况,形成了另一个能够迅速传播就业信息的交叉网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4.1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心理准备

根据目前状况,肺炎疫情仍在反复,何时能彻底有效控制是个未知数,我国经济形势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就业市场也将面临持续严重的局面。我们高校全体师生必须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心理准备。2020年的就业创业工作已告一段落,2021年的就业工作已全面展开,我们必须全面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认真思考,统筹协调,提前谋划今年的工作计划,做好打长期战、持久战的准备。

4.2各高校充分利用教育部、各级政府提供的就业创业资源信息及平台

针对肺炎疫情形势,教育部、人社部开通网上系列服务,保就业、保民生。各高校要将这些资源信息,及时传达给毕业生,教育、督促毕业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如教育部24365就业公益直播课、就业创业直播课等内容,对学生就业创业有很好的指导性;山东省团委和人社厅共同开展的“青鸟计划”云招聘活动等,因其岗位针对性强,特别受到广大山东学子的热烈响应,招聘活动成效显著。

4.3高校二级学院要成为行业性招聘的主体

学校层面组织的大规模招聘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招聘单位主要针对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同时受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大型线下招聘会继续受到严格审批。各二级学院要主动出击,根据疫情形势,适时组织召开小型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线上或线下招聘会;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实习单位、校友会等组织的作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使二级学院成为行业性招聘主体。

4.4加强网络招聘宣传力度,优化线上服务,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招聘的接受程度

政府、社会、学校及用人单位应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网络招聘宣传力度,优化网络平台,提供更加简洁有效的技术支持,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传播力度,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方便、快捷、高效的交流平台,让学生、用人单位都适应并乐于接受这种招聘形式。第一,要鼓励招聘企业优化线上招聘信息,丰富企业相关数据与视频资料,全方位呈现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企业和求职者沟通的效率,提高求职成功率;第二,要提升大学生求职技能,组织大学生学习和使用线上招聘平台,加强线上应聘培训,提高制作简历、线上求职面试的技能;第三,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推荐功能,精准帮扶学生,提升人岗匹配的准确度。

4.5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

国家、社会、高校应积极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珍惜当前的平安幸福生活,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引导,倡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脚踏实地求职;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把个人就业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把自己的理想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鼓励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鼓励他们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招考,鼓励他们到基层、民办企业就业;鼓励他们参军入伍,报效祖国;鼓励有理想、有规划、有本领的同学自主创业,发挥他们的才能,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5结束语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切实有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重大挑战。目前,高校就业部门相关人员及广大毕业生,对肺炎疫情防控仍不容有任何松懈心理,都要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思想准备。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全面启动,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和更有力的举措,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放松,为毕业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努力实现更多的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晓杰.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20,(10):90-92.

[2]刘雪薇.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70-71.

[3]陈悦.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研究[J].高等教育,2020,(2):210.

[4]崔娜.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0):89-90.

[5]陈羡,丁闽江.疫情背景下辅导员“54321”工作模式探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08):4-7.

[6]叶玲丽.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微创业的实施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59-61.

[7]赵天明,黄月明,刘炜,等.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理论前沿,2020,(22):40-44.

[8]黄龙标,陈盼盼.重大疫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48-51.

篇4

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家庭环境不同,经济状况各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同学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经济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高校特困毕业生能否顺利、及时实现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能否得到改善,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必须抓紧抓好。环境科学系在系党政领导下,充分认识做好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满腔的热情和对特困毕业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本着“解决好一个特困毕业生就业就是解决一个家庭的困难”的宗旨,下大力抓好环境科学系特困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系认真做好特困毕业生统计工作,毕业班按照现行特困生评定标准确定特困生人数,上报特困生名单,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和贫困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特困生顺利就业。

举措一:建立平台,全天候就业信息

我系通过短信平台、网上信息平台(如QQ群)等快捷信息手段,全天候、零距离地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最新就业动态,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接收到最新双选会信息和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掌握到最前沿的人才市场动态。

举措二:对口帮扶,广开贫困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系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历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动员全系教师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按照“系适用、就近推荐”的原则,向就业帮扶单位进行对口推荐、重点落实,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举措三:提供咨询,深入挖掘贫困毕业生潜力

为了进一步体现我系对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关心,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环境法学系各位老师、辅导员提供个案咨询和专项服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只需提前进行预约,就安排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职业咨询,通过咨询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整合,自我分析与自我规划,从而挖掘个人职业潜能,走向求职成功。

举措四:适时引导,调整贫困毕业生就业观念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定位。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服务基层的教育,借助国家出台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引导同学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举措五:心理干预,强化贫困毕业生挫折教育

相对而言,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就业阶段,在多重的压力下,心理问题难以排遣。我系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采用双向沟通师生互动的方法,引导贫困生敢于讲出真实的感受,将隐藏在内心的困惑和想法说出来,使辅导工作能真正做到贫困生的心坎上 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求职过程碰到的挫折和失败,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使辅导工作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使其认清自身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举措六:对贫困毕业生提供技巧支持

我系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举措七: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

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在就业工作中开展学生、教工党员与贫困毕业生结对帮扶活动。每名党员与1到2名贫困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在学习、生活、专接本和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针对帮扶对象的就业期望、求职目标、能力结构、家庭状况等,师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目前,结对帮扶活动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o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

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

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辅导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

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

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

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

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女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农科类工作一般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应着重培养女研究生的竞争力,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质培训体系。

3.5 设立相关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 从“学校―学院―系―导师”4个层级管理机制,设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将教师教务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跟进学生的心理、学业及就业状况。从各级领导到辅导员、学位点领先人到导师、同班同学到实验室伙伴,及时进行情况追踪与分析。对照培养计划和就业目标,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分析,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对需要帮扶的研究生提供就业困难预警,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办法,。设立就业困难预警机制,能够使相关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反馈到学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应,导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予以进行针对性帮扶。这一举措能加强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进行学习,保障就业质量。

3.5.2 建立就业工作制度体系 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延承《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等8个相关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将导师责任考评纳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4 结语

随着硕士生整体生源量的增加,农科类院校研究生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态势,因而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而备受高校相关领导重视。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研究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切实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袁首.大学生就业援助实践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

[3]彭春秀.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农林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赵小峰,闫斐,杨军伟,等.就业帮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辉,钟晓红.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32-135.

[7]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华.导师负责制,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新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11]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02:58-60.

[12]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8:137-139.

篇6

20xx年华民慈善基金会与兰州大学首次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此项工作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已经签订合作协议。针对华民慈善基金会的要求,结合兰州大学受助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现制定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培训方案如下:

一、 培训目标

以送岗实习实践引导就业,充分利用我校优质高效职业教育资源,直接面向职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毕业生职场就业经验积累,搭建学生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就业对接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培训可以学习职业技能,习得工作经验,获得就业推荐,提升职场竞争力。

二、 培训对象

申请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的xx大学在校20xx届本科生

三、 具体培训过程

(一)策划准备阶段(20xx年6月初)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并制定工作方案,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批准后实施。

各部门根据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召开由我校就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下发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

20xx年x月x日前首期培训班开班。

(三) 具体培训过程

1、举行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兰州大学启动仪式,并邀请我校相关领导出席讲话。

2、邀请资深人力资源顾问邱岩老师作“创业教育”的讲座培训。

3、培训课程紧扣外在形象管理最核心的三大内容:妆容、仪态、服饰的“礼仪素养与形象塑造”培训。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自我演练、专家指导等多种培训方法,致力于帮助广大同学获取快速改变外在形象塑造的技能,让你简单快速地提升外在形象,成为一个自信,优雅的应聘者。

4、“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培训,本次培训邀请穆健刚老师主讲,以有效沟通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有效沟通的过程、倾听----有效沟通的基础、有效沟通技巧训练、小组中的有效沟通等五项内容为重点,全面细致地讲授有效沟通的技巧。

5、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技术应用领域,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本课程将进行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详细讲解。

6、演讲与口才培训阶段将通过案例分享、游戏体验、情景模拟、小组训练、现场展示等环节,切实帮同学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掌握日常交流和求职、实习过程中必备的沟通技巧;从而具备对各种沟通障碍的有效分析和灵活应对能力。

7、报考公务员培训阶段将针对公务员报考注意事项、公务员报考条件、各类公务员报考需求以及如何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强化培训。

8、简历制作与面试阶段培训将进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以及面试的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以便本期学员能够在职场挥洒自如,尽显个人风采。

(四)专家点睛阶段:

(五)实习练兵阶段(20xx年x月末)

与相关企业建立就业实习模块。在该期,针对其中相关职位具有就业意向的学员安排实习,并对其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调研,进一步明确所需技能与知识,为其在以后就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六)素质拓展阶段(20xx年x月末)

训练目的:如何融入到团队中去,在团队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

训练目标:

(1)人的整体协作精神

(2)提高人团队作战的协作能力

(3)团队作战及心理控制的技巧

培训地点:

国防生训练地(东区操场)

(六)成果验收阶段(20xx年x月末)

组织学生参加就业辅助项目资格鉴定考试,发放培训证书(考核评价体系见附件一)。各部门总结分析培训工作情况,指导今后工作。

四、 培训费用

【2017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书二】

为贯彻落实省厅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我校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组织实施好我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现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并将2016年培训计划和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意义:

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双困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工作,从根本上帮扶我校“双困生”实现充分就业。

二、培训对象:

我校20xx级学生。

三、培训计划数、培训报到时间、地点、内容及返校事宜:

1、培训计划数:省里拨给我校双困学生培训计划96人,创业班培训计划2人(详见附件《20xx年“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名额分配表》)

2、培训时间、地点:

第一批双困学生培训:20xx年4月20日—25日

第二批双困学生培训:20xx年5月10日—15日

创业班培训:20xx年4月24日—29日

地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封闭离校学习。

3、报到时间、地点及返校事宜:

参培学生于培训开始日的上午由带队老师统一带领从学校出发,前往省就业指导中心(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街151号教育宾馆一楼)报到。具体集合时间及买火车票事宜等候带队老师通知。培训结束后,由带队老师统一带队返回学校(不能统一返校的学生需由学院领导准假方可),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否则后果自负。

4、培训内容:

双困生培训:采用模块式教学,包括:户外能力拓展训练、职业探索、能力提升、简历制作和面试训练等内容。

创业班培训:实用性强的创业方面的重要知识以及训练。

四、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双培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按照省厅文件精神,要求各学院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管理,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将此次培训工作组织好、落实好。具体分工明确如下:

(一)统筹“双培”工作。(负责部门:就业处)

1、制定“双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双培”工作各项要求,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2、汇总相关材料与数据,按照文件要求及时上报省里。

3、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就业处要在方案制定、组织管理、安全教育、跟踪服务等方面做好上下协调与服务工作。

4、做好学生请假事宜。就业处统一协调为此次参培学生办理请假手续。

(二)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加强安全纪律教育。(负责部门:学生处、团委、各学院)

1、加强宣传工作。可充分利用板报、广播、QQ群、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提供耐心细致的政策解读服务,真正做到培训计划“为生所知,为生所用”,充分实现效用最大化。

2、加强文明礼仪、纪律及安全教育工作。各学院要在学生参培前对其进行相关的礼仪、纪律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培训的各项规定,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和艰苦朴素精神,并将学生培训期间表现列入其年度考核鉴定之中。

(三)公开、公平、公正遴选“双困学生”。(负责部门:学生处、各学院)

1、要制定推选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2、组织报名及审核。学生本人必须自愿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将手写版的申请书留存于“双困生”培训学生档案中),然后由学院认真组织审核;审核合格后,以学院为单位联系学生处对审核通过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填心理筛查表;心理筛查无异议后,将名单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各学院将名单汇总表签字、盖学院公章、报送就业处,就业处汇总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3、每名学生都是代表我校参加培训,体现着我校的大学生风貌。

(四)心理筛查、严格把关、以人为本。(负责部门:学生处、各学院)

省厅要求,必须对每名参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我校学生处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参加培训的每一名学生提前进行心理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对学生提出能否参加培训的界定。凡在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测试未通过的学生,一律不得报名。发现有心理疾病的要及时替换培训学生,如有瞒报、不报等,导致学员在培训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的,由责任部门负全部责任。

(五)请假或调串课、研究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学及课程改革等事宜。(负责部门:教务处、就业处)

就业处、教务处负责协调办理参培学生请假或调串课等事宜;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培训工作为切入点,深化我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学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

(六)省厅要求,各高校要加强后续服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负责部门:各学院、就业处)

1、每期培训结束后,各学院要召开 “双困生”培训交流会,并在交流会结束一周内留存好影像资料及参培学员培训心得存档。以“树典型”的原则固化培训成果,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我校“双困生”就业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帮扶体系,全面促进我校就业质量的提升。

2、各学院实施责任落实制,要对培训后的学生进行后续帮扶,及时关注他们的就业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要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采取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等方式帮助其顺利就业。

3、各学院必须建立“双困生”培训跟踪平台,要建立参培学生的档案及信息库,对离校后的参加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动态跟踪,记载“双困生”培训后的表现、应聘时的表现、参培学生的就业率、工作后近一段时间内的表现以及毕业后三年内的情况。

4、对部分学生进行实地随访,及时掌握学生在求职和工作后职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征求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和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五、培训需知:

1、学员培训期间食宿费与培训费全免,而且省中心按统一标准给参培学生报销往返车费。

2、培训期间学员要严格遵守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培训期满由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颁发培训证书。

3、省厅要求学员参加培训期间不允许缺课,如果学员缺席超过八小时,将不会发给培训证书。如果培训期间学员自动放弃培训,该名额将视为已培训而被核销。

4、培训期间学员需携带身份证原件、带适合于活动的服装与正装(职业装)各一套、运动鞋、拖鞋、饮用水杯以及学习与生活必需品。

5、培训期间学员要注意个人安全,妥善保管好个人钱物及贵重物品,丢失自负。

6、各学院务必在学生参加培训前召开会议,讲解参加培训的目的意义;提前组织参培学生学习《培训学员守则》(见群共享);强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强调不许吸烟、喝酒、打闹,不做任何有损学校和大学生形象的事。

7、对培训学员的其他具体要求详见《培训学员守则》(见群共享)。

六、报送材料有关要求:

(一)各学院需交的材料:

篇7

信息学科是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相关的科目。女大学生就业困惑是指女大学生因为外部客观原因及本身主观特点导致其就业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女大学生的焦虑、迷茫、困惑。近年来,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3],信息学科属于理工科,由于性别、专业、行业及岗位性质等各方原因,导致该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受到高校及社会的特殊关注。大三作为大学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大三的学生经历了大一点懵懂和大二的浮躁,纷纷开始关注自我定位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信息学科大三年级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就业困惑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参考。本次调查,笔者选取了150位信息学科大三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达98%,调查结果真实有效。下面将结合调查结果开展具体分析。

1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困惑

由图1可见,想到就业,女生们觉得最困惑的是:95人选择个人能力不足,占22.5%;其次依次为:选就业方向不清晰69人,占16%;选求职方法技巧欠缺46人,占11%;认为个人自信心不足、缺乏社会关系均为40人,各占9%;选择毕业生人数众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就业指导不够都是34人,占8%;选对相关行业及用人单位不了解、担心招聘单位性别歧视、担心专业对口问题,是否能从事与专业对应的工作及父母与自己的就业意向不一致及其他的,分别为32人、17人、10人、2人、3人。

2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原因分析

2.1对专业认同感不高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147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中,有81人、55%的学生表示“当年填报信息学科专业志愿”是因为父母意见、或专业调剂、或其他原因才选择该专业,63%的女生不喜欢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的女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没有提前进行自我分析,了解专业、选择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入学后对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专业学习的效果。

2.2职业方向不明

在对于她们“是否了解所学专业、行业;是否清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查时,147人中,有72人,49%,即近一半的女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及对应行业的发展不了解;61%的大三女生同学对于马上要面临的职业方向很茫然。

2.3学习表现不突出

在调查她们的学习情况时,有4%的女生表示学习很好,有8%女生的学习不好,剩下88%的女生都表示还行或者一般,这说明女生在大学学习中,处于一般中等水平的居多。

2.4专业相关实践少

在调查“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大学期间除学习外,还有过哪些经历?”中,如图2所示,有143人,97%的女同学都有过题中所设前七种经历,但从参加经历的类型来看,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和竞赛有70人,占47%,这对于大三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

2.5自我认知偏差大

在调查女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表现同男生比较时的评价结果显示,34%的女生认为男女生一样,18%的女生认为女生比男生强,当然,认为不如男生、不清楚的占48%,可见有48%的女生对自身是不自信的,在意识上就认为自己不行,带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同时,有21人,14%的女生认为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中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也可以,89人,61%选择“比较符合”,还有25%的女生认为性别差异,认为男性能做好的女性不可以;这说明,女生内心很矛盾,对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我认知偏差较大。2.6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受行业及岗位工作性质的影响,信息行业、某些单位中一些需要常出差、常到现场的岗位在招聘本科生时,确实存在性别歧视,只要男生不要女生,以上调查也显示,有82%的同学认为在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女性会受到歧视。

3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调查

3.1最有效措施

在调查女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的结果显示,由图6可见,女大学生认为解决当前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有效的措施是:67人选择女大学生应自身努力学好专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占46%;有50人、34%的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学校应提供适合信息学科女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26人、18%的学生认为社会应加强性别平等宣传,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剩下3%的女生认为女大学生应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个人的问题,很多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历年来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杜绝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将不再关注个人及社会视角,将从学校视角出发,探索最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3.2最想要的学校就业教育

19、20题都是对于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由图7、图8可见,对于就业教育内容,信息学科大三女生最希望获得的指导,从以上选项看,都有选择,但有侧重,从高到低依次是:求职技巧指导,21%;求职经验分享,15%;就业市场分析,13%;实践实习信息,12%;人际沟通能力,11%;求职心理辅导,8%;职业生涯规划,6%;对于就业创业政策法律知识、就业信息研究分析,均占5%。就业教育活动开展形式,最吸引女生的活动方式从高到低依次有:能力提升训练营,30%;开设简历门诊,14.5%;工作坊,13%;个体咨询,占10%;讲座或沙龙,各占9.5%;职场模拟大赛,8.5%;职业生涯规划竞赛,1%;剩下3%选择了其他。

4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应对策略研究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就业困惑,除了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女大学生个人原因。国家和社会已通过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尽力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所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针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特点创新性实施有效的就业教育和就业帮扶,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身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显得尤其重要。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身工作实践,实践研究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4.1梳理女生就业相关信息,做到就业帮扶精准化

高校根据往年就业相关数据,一是应及时梳理出来校招聘的信息学科的相关单位,对于单位工作性质、是否接收女生、招聘条件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二是要整理出来往届信息学科女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尽最大努力搜集她们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实时了解她们的发展状况;三是要建立学科女生就业工作群,给应往届女生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并将整理好的信息通过指导手册等材料及时传达给信息学科女生;四是要专门针对女生设立咨询师和指导老师,最大限度帮扶她们。

4.2探索女生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做到就业教育精细化

通过对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女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所属行业不甚了解,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导致女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个人能力提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影响就业。对此,高校可以探索就业教育接受机制,在就业教育上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行业分析竞赛化,以竞赛的形式让各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行业分析,聘请行业、学科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及所属行业加深了认识,拉近了距离。二是教育形式多样化。整合校内外资源,高校开展就业活动应搭建涵盖行业、企业、组织、岗位等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通过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工作坊、就业讲座、应往届毕业生交流会、行业学长学姐交流会等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就业教育。教育内容可以涵盖行业分析、职业规划、职场发展路径、求职技巧、公务员考试,考研辅导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也是从我们调研的数据中挖掘而来,学生喜欢了,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好了。三是实现教育过程闭环化。建立起就业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机制,活动期间,开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然后根据反馈的需求、建议等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丰富教育内容。

5结论

随着我国“互联网+”计划的推行,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信息学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专业教育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学校就业教育体系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明、有效性不突出导致,这对学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文中从就业帮扶和教育出发,实践探索了应对信息学科女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经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对各高校从事就业的专业老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提供参考。

作者:邹恒 李建红 郑婷婷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德惠.当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赵波.地方高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篇8

不足

原因

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显示,有接近5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评价一般[1]。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成为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1 从政府的管理体制方面看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起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政府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力度仍然不够。此外,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有待建立,人才信息网络需要健全,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

1.2 从高校的培养模式方面看

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一贯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锻炼,忽视对整体素质的塑造。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完善,校企之间缺少合作,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先天不足[2]。此外,不少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脱节。

1.3 从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看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3]。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形式与方法相对单一,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1.4 从大学生的自身方面看

当前大学生比较缺乏职业意识,未临近毕业都不会考虑太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选择问题,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的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2.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2.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2.1.1 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改革落后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针对性的培养综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

2.1.2改进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要贴近就业市场,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随时调整。例如:广东医学院于前几年启动了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国家执业医师资质的基本要求,并根据该校一校两区的状况,优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加大课程的重组和整合。

2.1.3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保证了教学质量就是保证了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少高校成立本科教学质量改革工程领导小组,颁发了相关文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2.2.1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处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辅导”的过渡阶段,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就业教育刚刚起步。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力度,进一步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如广东医学院建立了职业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输送相关老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前培训班;构建“全程化、多层次”职业辅导体系,实行“全程教育、分段实施、分类指导”;广泛联系,主动到医疗卫生单位推荐毕业生等。

2.2.2实施就业帮扶制度

为积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广东医学院结合实际,在全校组织开展了在职的副科级以上党政干部和全体辅导员“一对二”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计划,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2.3建立二级就业管理机制

二级学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执行者,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政策、措施等很多方面要通过二级学院来实现。如,广东医学院每年召集二级学院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并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与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了《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二级学院也成立了相关就业工作小组,保证了该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2.4提高大学生求职能力

除通过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授课,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简历设计大赛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以致用,进一步掌握简历设计的方法与要点。此外,广东医学院每年均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模拟就业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验现场求职的实况和气氛,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3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

2.3.1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学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2.3.2加强学生特殊能力培养

学生特殊能力是学生就业强有力的助推器,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书画社、文学社、舞协、音协、棋协等社团,以及成立学校及二级学院的艺术团,鼓励学生培养和发挥特长,并提供各种舞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特殊能力。

2.3.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要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与教育现状,从弥补不足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广东医学院通过制定《关于加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意见》、《大学生课外科研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学生课外科研专项经费,引导学生开展学生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举办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名家讲坛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举办大学生“健心工程”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

此外,学生组织和参与到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中,对于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如广东医学院开展临床技能操作大赛、护理技能操作大赛、检验技术操作大赛、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开展相关学习讲座、组织参加全国英语竞赛等,都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能更好的结合专业的学习。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政府部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本人等都需提高认识,不断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当然,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和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新的思路、新的观点都有待我们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玲.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22-25.

[2]曹小艳,柴九昌.浅析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渗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2):49.

篇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促进 就业政策 就业服务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并未改善,大学生就业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国家政策法制问题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也并不完善,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1.国家政策的不足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仅仅只是达到暂时补救的目的。国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实施了对研究生扩招、招收村官制度的政策并给予相对优厚的就业条件,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有的这些就业政策也只是暂时延迟了就业的压力而已。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还不够畅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就业形势还很单一。再加上就业手续繁琐,就业政策上人为设置的障碍,毕业生就业的环节颇多,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法制不健全

(1)《就业促进法》以及对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的政策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我国新出台的《就业促进法》能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却过于笼统、原则和抽象,导致它的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较弱的强制力会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大打折扣,因而,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大多畏难情绪较重。

(2)大学生就业市场严重缺乏法律规范和约束。高校就业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中,缺乏对用人单位的资格和条件等情况的审查以及对其招聘行为的监督,国家暂时也没有一部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各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导致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有欠规范。

(二)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促进中起到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而,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的问题,可以从高校教育中查找。

1.高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市场,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把大学生和社会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它要求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对接。但大多数高等学校严重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轨,而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2.就业指导方向漂移。高校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而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观念的引导及自我剖析能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却动力不足。

(三)用人单位问题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入地,其用人需求和用人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1.追求“名牌效应”,过分强调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思路不够理性,用人配置也不够准确,用人计划明显缺乏针对性,一味追求人的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当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

2.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用人单位提出的招用条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歧视,这使得一部分人并不能够享受自主择业、公平竞争的待遇。

(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体制、国家的政策法规,还是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其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影响只起到外部影响作用,促进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

1.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下滑。随着高校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高校教育也逐渐向通识教育过渡,高校教学的深度不能满足专业化需求。再加上高校行政高于市场的管理理念,高校的师资教育水平也呈现下滑趋势,大学生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2.大学生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值过高。由于用人单位唯高学历是用的用人理念的引导,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学历。而较高的教育投入使一般家庭不堪负重,收回成本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大学毕业生只能把收入高低放在择业目标的首位。

3.大学生就业诚信度不高。为满足用人单位的招用条件,一些大学生也会通过造假的方式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以期得到工作,对大学生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往往使其错失了很多好的工作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促进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了先进地区就业的经验,可以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自身这几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促进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政府应对策略

政府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可以从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几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1.国家政策

(1)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充分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充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独有的特殊情况,不仅要将大学毕业生作为特殊群体列入就业促进政策的范围,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使众多大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政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让就业促进政策真正变成他们的福音。

(2)完善配套政策与制度。深入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消除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同时,建立毕业生未就业登记制度,实施困难毕业生未就业生活补偿政策。

(3)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学生数据库,实施网络化管理。数据库中收录大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以就业信息为重点,按照大学生专业设置和就业情况进行分类。另外,还要建立与数据库相衔接的就业帮扶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乡、镇五级联网,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点线面无遗漏服务。及时更新系统内容,跟踪了解大学生就业状态,并能快速的传递信息和落实措施,社会系统分工、系统相互协作配套,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构筑失业救助制度体系。由于失业大学生情况特殊,政府应针对失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就业促进和保障制度,在失业保险的基础上,以吸纳社会保险的方式,基金由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按比例承担,使失业保险的功能多元化,这样可以激发失业大学生再就业的积极性,并将失业保险待遇和促进就业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失业大学生尽快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法律结构

(1)国家通过立法维护就业公平。国家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解释等条文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各种歧视,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和认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加快起草反就业歧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政策,清理有歧视条款的现行法律法规。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

(2)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类特殊人群给予保护,用法律强制手段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构建更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原则。

(二)高校应对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就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深化体制改革,科学地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1.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把握专业设置方向,提高校教学质量。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结构,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严把教学质量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就业。

2.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重要地位,建立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成才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保证就业信息畅通。提高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构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需要的就业服务体系。

(三)用人单位应对策略

转变用人单位的观念,遏制用人单位日趋攀高的人才高消费误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制度,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分配劳动力,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人力资本与回报匹配。国家可采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以防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培训成本的转嫁。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培训机构,相对减轻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负担。

(四)大学生应对策略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大学生自己身上,因而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增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大学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不一致,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大学生涯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掘自己的胜任潜质。抓住任何机会,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自己的附加值。还要保持诚信的态度,不能弄虚作假,侵犯用人单位的知情权。

篇10

在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高校都不敢怠慢,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以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

1、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2014年五四青年节,视察北京大学时明确指出“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强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正是帮助青年认识和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走好迈向社会第一步的重要环节。(1)校园招聘市场是主渠道。双选会、招聘会、宣讲会始终是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见面的主要形式,也是各高校就业季的重头戏。对增加毕业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就业率的提升都有帮助,可以实现毕业生、高校、企业多赢的局面。因此,各高校下大力气加强校园专场招聘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不断拓展引进新领域、新行业用人单位入校宣讲招聘,还创新校园招聘形式,推出了行业和地区组团集中招聘的招聘形式。(2)加强就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各高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提升及实训》等课程,向学生发放《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用手册》《毕业生指南》《毕业生典型案例汇编》等资料,并通过“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月”“启明星生涯导师计划”“职业导航讲座”“简历门诊”“面试攻略”等生涯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3)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手段及时传送就业信息。各高校普遍把微信、微博、短信平台、QQ群等现代通信手段与就业信息网相结合打造集信息、指导咨询、职业测评、跟踪调研、分析统计、网上招聘、远程面试、资料下载等相关功能于一体的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就业信息的时效性。(4)分类管理、一对一指导。根据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需求,区分学生群体,分类提供精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实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帮助制定就业计划、经济资助、简历修改、面试指导、个体咨询、职位推荐等全方位的援助措施,使就业帮扶“无死角”,逐一落实到位,保障“双困生”顺利就业。

2、深化校企人才战略合作,拓宽就业市场。依托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等,广泛开展校企交流、人才推介、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组织校友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完善就业市场平台建设,并积极寻求开拓新的合作关系,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是各高校提升就业率的重要手段。此外,我国高校还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3、优化地域就业结构,鼓励毕业生去基层。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建立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长效机制。不少高校邀请赴西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到学校与在校生交流,让在校生了解相关政策和实际工作情况,转变观念,坚定赴西部、基层就业的信心,并对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各大学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都呈逐年增多趋势。

4、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就业项目。国家重点就业项目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高校通过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大学生村官经验交流会、大学生士官交流会等多种途径,详细介绍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国家重点就业项目和政策,使广大毕业生对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参与意愿。

5、加强创业指导,形成创业机制。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逐渐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实践、创业扶持、创业孵化一体化的创业工作体系,设立天使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为学生创业团队拓展招商、知识产权、法务咨询、投融资及市场拓展各类服务平台,组织校友和在校生创业者共同组成成立“创业联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6、建立长效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环,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也是调整教育教学方向的“风向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很多高校都建立起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监测的机制,以及时掌握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并反馈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增减学科专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等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1、就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我国高校的就业教育通常只在大四阶段对毕业生开展,而不是从大学一年级就结合学生的学业进展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见习、职业实习实践等,没有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为数不多的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对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如东华大学对大一新生开设了《大学新生生涯导航》),但在实践中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没能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逐步深化的生涯教育。美国高校的就业中心服务性很突出,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开展差别化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内容很明确、规范。对大一学生开展就业形势、就业状况教育;帮助大二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愿景与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对大三学生加强实习、实践教学,使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了解将来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努力的目标;对大四学生则指导他们撰写自荐信、面试技巧等。

2、就业辅导实效性不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各高校就业压力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往往重视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根据职业愿景、专业特长等择业,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第一年的离职率很高。就业指导中心应在学生一踏进校门就建立电子档案,全程跟踪学生大学期间的整体表现,设置就业警示系统,对学习困难可能导致将来就业困难的学生及时组织老师帮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另外,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就业目标、职业规划、优势特长、性格特点,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介。

篇11

1.2人际交往障碍在我们的成长与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人际交往是促进我们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良好关系和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单亲家庭的结构与普通家庭存在很大的不同,父亲或者母亲的离去使得子女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很大的阻碍,这不但会造成单亲子女的交往意识逐渐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其现有朋友的交往关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单亲子女的朋友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够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交流,最终完全阻碍了单亲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单亲家庭大学生中超过九成选择在家待着,而不愿意与他人一起,而这一数据的结果与完整家庭的大学的刚好相反,只占到两成左右。[1]

1.3心理自卑笔者根据对现有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研究理论、成果的查阅中发现,虽然当前人们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及其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地归咎于家庭远亲,但是依然存在很多成绩优秀、个性良好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受到就业歧视,这也就直接激发出单亲家庭大学生内心的心理自卑,进而对其以后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自卑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大众文化存在极端的偏见或者排斥,对自我评价过低,甚至是形成消极、自我否定的人生态度,而在单亲家庭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时,这种心理的自卑一旦受到刺激就会立即表现出来,这是非常不利于单亲家庭子女顺利实现就业的。

2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难所产生的问题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与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经常遭遇各种歧视与不公平的待遇,而单亲家庭大学生与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都是在奋斗、拼搏之下才能够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当前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上的歧视与种种阻碍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1在职业选择以及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所遭遇的歧视会直接导致单亲家庭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就业观与价值观,甚至有的大学生会产生心理大学期间是个人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这时的大学生在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上都比较差,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在大学学习时期,本身生活与人际交往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与完整家庭的大学生相比来说对于社会的了解就比较匮乏,而这样就造成单亲家庭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以及在职业选择上比较理想化,希望尽快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2]因此,一旦在就业中受到各种歧视和冷遇,就会让他们简单地认为是社会对他们的排斥或者不欢迎,进而也就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甚至有些大学生选择了放弃工作或者自暴自弃,变成了啃老族,这也加剧了单亲家庭的经济负担。

2.2单亲家庭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有悖于和谐社会以及法律规范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受宪法以及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主要包含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而平等就业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这也就说明我国公民在职业选择与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且不能因为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或者个人的外形等为由来剥夺其的获得平等就业的权利。[3]但是在实际中,国内就业市场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依然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甚至是直接排斥,这也就直接造成单亲家庭大学生失去了就业与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使得他们对于生活以及未来失去了信心,就很有可能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甚至是生存产生巨大威胁。

3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3.1运用多种手段来鼓励招聘单位采用单亲家庭大学生来就业当前我国政府应当尽快研究和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以及各项优惠措施来鼓励招聘单位来积极主动地帮扶单亲家庭大学生实现就业。另外,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但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帮扶,而且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这也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发展中要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以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发展目标来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但是对我国政府执政与职能发挥的重要的考验,而且也是树立政府形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国政府应当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角度上出发,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尤其是关乎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上。比如美国制定的《充分就业法》就有这样的规定:“联邦政府务必要运用协调、计划以及各项职权的行使来优化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资源来充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为其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所以,在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我国政府就必须主要从政策角度上着手,从而为单亲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提供政策性的保障。首先是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手段来鼓励招聘单位来积极主动地吸收单亲家庭大学生来本单位就业;其次是要通过多项优惠帮扶政策来帮助和鼓励单亲家庭大学生进行创业,从而培养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自强以及适应能力;最后是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对大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和帮扶,从而使得单亲家庭大学生可以形成与社会发展符合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及时地了解各项职业发展的前景,以此来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最终顺利就业。

3.2培养单亲家庭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引导其正确健康成长良好的品格是促进个体成功的必备条件,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打拼经历中经常提到的一点。所以说,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品格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本身在家庭经济状况、情感关怀上都处于极其匮乏的状态,所以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当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就业问题,从而逐步地解决在求职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4]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与职业规划指导时,特别关注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良好品格的培养,可以采取模拟招聘以及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辅导或者相关活动来引导其形成完整、健康正确的品质和价值观。另外,单亲家庭大学生也应当积极地接受社会的正能量,多与他人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阅读一些鼓励性的书籍等等,从而在根本上形成良好的品质。

3.3高等院校要增强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与心理承受能力随着包含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遭遇就业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要想有效地解决其心理上的问题,就要培养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适应与心理压力承受能力。首先高等院校要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从而确立合理的职业方向;其次是要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使得大学生形成自强自立、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最后是高等院校要培养出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难以及遭遇就业歧视时的适应与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比如可以引导大学生运用转移注意力、降低感受性以及合理的压力宣泄等方式来平衡心理的压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

3.4组织开展符合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就业培训,提升这一群体的就业能力水平就业能力对于提升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求职、创业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而言更加重要。[5]所以,我国政府与各大高等院校应当依据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水平来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训,以此来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获得一些实用性的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