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儿科护理诊断

儿科护理诊断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6 09:12: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儿科护理诊断

篇1

【关键词】

护理措施分类;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初步确立

1护理措施分类系统概述

在护理学之中,护理措施分类是一种全面且符合标准的护理语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之中,其可以提供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理论链接和研究,是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因素,可以实现对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在建设之中会将忽视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相链接,以便于护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儿科患者的诊断信息,并准备相应的护理措施[1-2]。护理措施的分类可以使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统一的语言和记录来对护理过程和护理准则进行记录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在护理人员培养过程之中培训的质量,可以实现对儿童护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实践、培训和管理完成质量。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医院的技术建设人员会将整个护理系统分为护理基础数据维护、护理措施的维护和护理措施与相应疾病的对应三大部分,这样的系统结构可以在医院的护理系统建设之中实现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对应化,并通过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实现了对疾病护理指导功能的实现。

1.1护理基础数据维护

系统的这一部分包括护理工作之中的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之中,护理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内容做成词典的方式方便护理人员的搜索和使用。护理部门会根据医院的护理标准的规定将这些内容录入信息数据库之中,在日后的学习和培训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就可以根据搜索来对护理问题使用护理之中的术语来描述和进行护理方式的选择,并对儿科患者的症状和护理手段进行查询和讨论。

1.2护理措施维护

在系统基础数据维护结构建设成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将护理措施的五方面内容进行树形图结构的构建,以方便后续系统的查询操作。在树形图的结构设计之中美观,一般将基本需求、系统分类、护理项目和护理问题作为树形图的主干,作为索引来方便后续的查询。

1.3疾病诊断和护理措施的对应与映射关系

在树形图检索系统完成之中,护理措施分类系统就实现了对疾病信息以及护理措施的对应关系。在实际的疾病护理之中,护理人员二可以根据实际的症状可诊断迅速决定护理之中所使用的技术和护理措施的使用规范,进一步提升护理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之中,映射与诊断结果的护理措施一般是由具有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完成,可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完善了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在树形图的构建之中,要完成快速的疾病对应措施的检索,在系统构建之中就需要由技术人员完成对数据检索习用的编写,保证查询过程的易操作性。

2以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为基础的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

护理核心措施是指在儿科护理过程之中突出其专业性质和护理特征的措施,是在儿科护理之中使用较多,对于儿科护理的高质量完成有很大意义的一组措施。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确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我国儿科护理实践的本质,改正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存在的从无,完善儿科护理的实践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本文以护理分类系统为标准化措施的查询基础,并通过问卷和调查等方式对当前在儿科护理领域之中所使用的措施进行调查和纠正,并从中获得护理核心基础,为了儿科护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依据[3]。

2.1调查结果

经过对不同职称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使其对护理措施分类系统之中所收录的专业护理措施进行使用重要程度的评分,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之后可以看出当前在儿科护理之中的核心措施。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均有儿科护理经验,参与调查的护理措施均可以在护理分类系统之中性找到,并未将未经发表的护理措施假如调查之中。经过对其评分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共获得109条护理核心措施。其中,由42条符合所有护理人员的认识,详见下表。

2.2核心措施的确定方法

在本文对核心措施的调查和确定的过程之中使用的是临床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可以较为准确的对实际护理之中使用较多且重要性较高的措施进行划分。临床调查法是在调查的过程之中通过临床的护理人员的实际食品频率来确定某些措施是否重要,但是,临床调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某些使用频率不高但是护理专业性代表强的措施被忽略,影响核心措施确立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之中采用的是先由专家咨询来筛选具有护理专业代表性的措施,再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调查确定措施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的重要性,即在调查之中同时完成对护理代表性措施和使用频率高的措施的调查,对于核心措施的确立有很大的意义。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参与调查的护理人员和专家的选择上要挑选具有一定儿科护理临床经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护理专家,以便保证调查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2.2.1儿科护理核心措施的数量特点

在本调查之中,对核心措施的调查总结达到了109条,超过了其他护理领域之中核心措施的数量,导致护理措施数目较多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在护理措施分类系统的措施记录之中,即存在具体的也存在抽象的,许多措施具有共性特点,属于同一护理范围之内的操作,这些具有共性的措施是否均作为核心措施出现还有待探讨。第二,儿科护理的对象是从出生到18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之中,护理对象具有多个不同的生长和身体发育阶段,即便是同一种护理措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患者的护理之中也必须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儿科护理措施的量身定做性决定了其护理措施的多样性。

2.2.2核心措施确立的特点

调查之中所确定的109条儿科护理核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儿科护理领域的发展情况,在109条措施之中,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的条目最多,占36条,这说明了在儿科护理领域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儿科患者的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容易对患者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再加上患者的仍处于发育期,减少了可以在护理之中使用的措施的树木,这都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在核心措施之中注重与安全护理的措施占15条,数目不多。安全措施作为儿科护理工作之中的重要措施,对于护理和治疗过程的安全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专家应该针对安全措施提出更多的条目,进一步提升护理的安全程度。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26条,可以看出在儿科护理领域尽管其重要程度不如复杂性生理措施,但是在日常的护理之中,基础性生理领域护理是使用最多的,占用了护理人员较大的工作量。在护理领域,基础性生理护理本应该由助理护士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的医务建设还不完善,导致基础类工作仍然是由专业护理人员完成,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未来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过程之中,要进一步增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助理护士和专业护士的数量,管理者也要进一步提升在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上的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护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家庭领域护理措施在核心措施之中占11条,是几种护理措施之中使用频率较低。可以看出,当前在护理领域,家庭护理措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其涉及的护理方面不全,仍有发展的空间。护理工作的进行要求以家庭为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医疗建设部门除了提升护理涉笔和硬件之外,还要提高家庭护理的措施培训以及制度的落实,做到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实践。

3结束语

经过临床调研确定了儿科护理领域之中的核心措施,护理措施包括复杂性生理领域护理,安全护理、基础性生理护理以及家庭护理内容,通过分析,得出了儿科护理领域发展特点和不足,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进行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红,吴瑛.护理科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8-79.

篇2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篇3

    38份护理病历均来自儿科病房。患儿年龄6~11岁。其中急性肾小球肾炎9份。肾病综合缸12龄一支气管肺炎6份,风湿性心脏病3份,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份。急性白血病3份,上消化道出血2份,病史由家长和患儿共同陈述书写病历者为率系大专学生f高中毕业经考试入学。修业3年),已见习过内、外科护理学。

    2评定内容与标准

    21病历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简要病史、护理体检、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心理社会因素、护理诊断、预期结果、护理措施等(因学生见习时对病人观察护理缺乏连续性,故不要求学生对其做出评价及达标情况)。

    2.2评定标准参阅国内外文献.结合我系I临床护理教学具体情况而制定评分标准,分好、中、差3个等级好(90~100分):护理病历记录准确,系统完整,医学术语确切,重点突出,计划制定合理、有序,完全符合护理病历书写要求。中(70~89分):病历记录基本准确、完整,医学术语较确切,基本能突出重点,计划制定基本合理有序,基本符合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

    差(<70分):病历书写潦草、凌乱,病历记录和体检与实际不相符,表达不准确,计划制定不合理,不符合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评定等级为“差”者,属于不合格病历,要求学生重新书写

    3评定结果

    38份儿科护理病历中,“好”8份,占21.05:“中”25份,占65.79:“差”5份,占13.16.

    4存在的问题

    4.1护理用语不规范:38份病历中有l2份,占31.58。护理用文的基本要求是语言简练,准确、清晰,应用医学术语。但在护理病历中常出现语言不够简练,如将“发热”写成“发烧”,“腹泻”写成“拉肚子”。

    4.2收集资料不完整:38份病历中有9份,占23.68。学生在收集资料时,缺乏整体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1例8岁肾病患儿,激素治疗后出现了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因性格内向,孤独,她怕被小朋友讥笑,常一个^偷偷地流泪,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只重视患儿生理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患儿的心理需求。

    4.3护理诊断不恰当:38份病历中有7份,占18.42.

    护理诊断书写不规范:根据NANDA(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制订的148个护理诊断,如将“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写成“营养不良:低于机体需要量”,“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写成“潜在的皮肤完整性受损”等。

    ②护理诊断顺序排列不合理:在确定护理诊断时,应把威胁病人生命安全,需要立即采取护理措施的周题放在首位,分轻、重、缓、急,提出护理诊断如“肺炎”患儿出现咳嗽、痰多时,首先考虑的护理诊断为“清理呼吸道无效”,而不是“焦虑”。

    将护理诊断和医疗诊断相混淆:把“脑出血”、“心衰”这些医疗诊断当作护理诊断。

    4.4预期结果不具体:38份病历中有10份,占26.32.预期结果是通过护理手段使病人应达到的预期目标,而不是护理行动本身,如体温过高“所定的预期结果为:

篇4

1.2护理概述“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这是美国护理学会给护理学的定义。现代护理学属于研究类的学科范畴,主要是对诊断和处理患者存在的潜在健康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2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现状及研究进展

2.1儿科护理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专业儿科护理人员有80万名,儿科医护人员的比例出现倒置现象,仅为1∶0.54,不管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儿科护理都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国外众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医院普遍遵循1978年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的规定,医护人员之间的比例为1∶2,病床与病房护理人员之间的比例则维持在1∶0.4的比例。根据有关部门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显示,符合医护人员配比规定的医护配比仅占一小部分,不少医院的病床与病房护理人员的比例还不到1∶0.2。

2.2儿科护理人员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配置

儿科护理人员资源配置结构是否合理由儿科护理人员的年龄、经验和职称这3个方面的结构是否合理来决定。目前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学历专业度与职称之间的结构不合理现象,目前许多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偏低,儿科护理专业知识不强,对儿科护理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随着成人教育学历的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在儿科临床中有职称的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无法将其职称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众多医院中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管理普遍都是简单的“平台式”管理模式,所有儿科护理人员不分年龄、经验、学历和职称,共同承担着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2.2.1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专业度结构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护理类的高职院校出现,护理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在内的多层次护理教育系统,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中,中专教育占大多数。经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调查显示,我国医院儿科护理人员中,其学历为本科的护理人员仅占总人数的0.17%,大专学历的占有19.85%,剩下的均为中专学历。

2.2.2儿科护理人员年龄经验结构不合理

在儿科护理中,能够使护理工作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年龄在25~40岁,这个阶段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兼顾了护理的能力、经验和效率。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中年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儿科护理中45岁以上的护理人员占28.35%,25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占35.65%,中间部分的仅占7.5%,与最佳护理年龄结构相反,导致缺乏骨干型的护理人员。

2.2.3儿科护理人员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中护理人员的职称多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儿科科室中,几乎没有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儿科护理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0.1∶0.3:0.6,与国际规定的1∶3∶1的比例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2.3我国儿科护理人员配置的研究进展

随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对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是在不同的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根据护理工时进行儿科护理人员的配置,对护理人员的直接或间接的护理时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可以优化人员的配置。二是根据儿科护理所需要的实际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由于不同的科室和不同的病房所需要的护理人员和实际护理工作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根据儿科的实际需要增加儿科护理人员的编制。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19-03

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会组与1988~1990、1999、2000年对我国城市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累计哮喘患病率为0.25%~4.63%,平均为1.97%[1]。在哮喘治疗方案中,吸入疗法是目前全球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又是哮喘防治创议(GINA)一再强调的方法[2]。近年来,我们对哮喘患儿的调查研究证实,在患儿进行吸入疗法的同时给予基础护理、饮食、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 年9 月至2006 年6 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和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58例,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5~14岁,平均10.2 岁,均符合1992 年10 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南京会议制订的哮喘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类标准[3],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5~14岁:②无智力和认知障碍:③不合并气体慢性疾病。

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29例,男13 例,女16 例,年龄5~14 岁,平均10 岁:对照组29例,男12 例,女17 例,年龄6~14 岁,平均10.8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等方面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诊断[4]

①年龄≥3 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吸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④排除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声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①用β2受激动剂(β2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②0.1%肾上腺0.01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在作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分钟,如果喘息有明显缓解及肺部哮喘音明显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儿的哮喘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药物进行吸入治疗;两组每人均接受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示范的指导,均正确掌握了吸入疗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对照组采用上述常规的吸入疗法,除此之外,在心理、饮食、运动、相关疾病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2.2.2 治疗组常规吸入疗法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其干预方法为: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吸入治疗过程。患儿因喘憋而感到恐惧,特别是首次发作的,应耐心的解释,使患儿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发作时胸闷不适是短暂的,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通过护理干预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还可以让哮喘缓解的患儿现身说法,利用暗示法,让患儿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可将患儿暴露于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患儿面前,观察其发作和治疗的全过程,同时解释如何配合治疗,还可以让家长陪护,满足患儿的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5]。②教育与管理。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通过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哮喘基本防治知识的教育,调动其对哮喘防治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依从性,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哮喘防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为患儿及其家长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使患儿及家长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达到治疗目的;了解哮喘的触发因素,结合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找出各自的触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理;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评价,有条件的记录哮喘日记;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副作用;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MID或储雾罐用法);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与医生共同制订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③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并有适当的温度及湿度,注意保持空气新鲜,改善呼吸困难,劝其保持安静少说话。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再度受凉感染,劝其多饮水,鼓励咳嗽、排痰,同时作好腹式呼吸。④饮食指导:有些患者对牛奶、鸡蛋、鱼、虾、蟹、禽类等物过敏,可诱发哮喘发作故发作期间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饮食宜清淡并注意避免进食过甜、过咸、冷饮或海产品,缓解期间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定致敏食物的种类,大多数哮喘病人,尤其是成年哮喘患者,不必过分强调忌食,以免造成营养失衡,只有确诊哮喘的发作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时才考虑禁食。

2.3 疗效诊断标准[6]

经随访0.5~1 年后,以临床表现、发作次数和用药剂量为主要指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标准[7]。分为: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即可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次数减少2/3,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仍需用气管舒张剂和(或)皮质激素,但只需要既往用药量的1/3。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3 以上,仍需用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舒张剂,用药剂量不能少于原来的1/2。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见表1。

4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 AAI ), 以气道高反应性(broncho-hyperreactivity,BIR)为特征。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吸入的药物可以较高的浓度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有药物剂量小,即使有少量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也可在肝脏迅速灭活,全身不良反应较轻。吸入方法因年龄、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而异,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训练指导,以确保药效。

国内学者提出:加强哮喘患儿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 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哮喘教育,可显著地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病和预防,达到减少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别指导、床边教育、阅读手册、板报等,成功地将哮喘的防治教育寓于体育、娱乐活动中,加强了哮喘患及家庭的防治信心。我们通过上述一系列简易而任职的管理教育活动,将哮喘防治知识教给家属 和患者,调动了他们的抗病积极性,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或临床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 NHLBL/WHO Workshop Report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prevention-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Maryland:NIHN,1995,25.

[3]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224.

[4]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儿科杂志.1998,36(12):22~24.

篇6

儿科护理学虽然是临床护理学科中的必修课之一,却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原因有两个。第一,学生认为儿科不重要。春季高考不涉及儿科知识,护士资格考试儿科所占比例也较小。第二,“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样的谚语也从另一方面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科护理工作繁琐,护理操作精度要求严格,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收入与付出不相符等,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资源短缺

双师型人才缺乏、资源配置不足;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实验室教学设备陈旧、动手的机会少;教学方法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新的教学模式无法开展,评价教学质量也通过书面考试进行。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反思,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

二、几种常见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选典型案列,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总结,将案例提升为抽象理论概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模式最常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优点: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使他们通过病例特点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是儿科护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缺点:教师授课过程中通常选择经典病例,为了配合教材内容,“患儿”完全按照教材中的临床表现来得病。如营养不良患儿,我们制作病例时按照其病因、临床表现来进行展示,最后的临床诊断也是营养不良。但是临床上一个“营养不良”的患儿,同时可能会伴有其他临床诊断,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复杂病例不具备典型性,而单一病例不符合临床实际,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二)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该法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对他们将来进入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缺点:在本科院校该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小,基础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他们的课前准备并不充分,小组讨论往往出现冷场,教师引导又占了大部分时间,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校院合作模式

校院合作模式:利用医院的资源优势,将课堂转至医院,提供真实实践场景,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优点:该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通过接触真实病例,进行实际护理操作,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缺点: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在保证“量”的同时,“质”难免下降。大规模的学生进入医院,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都在临床得到很好的锻炼。由于高职学生基础差、素质低,还会给医院的正常临床工作带来困扰,引起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况且儿科的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经常超负荷工作,这种现状也导致医院不可能专业配备一名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带教老师。

篇7

[关键词] 加强护理模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149-04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CHEN Qing, MA Yi-qiu, WEI Su-lan, HUANG Xiao-ming, CHEN Cui-la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Yongn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in the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Methods 280 cases of newborn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jaundic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lated curative effect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fetal age, delivery method, feeding situation, age, body quality, Apgar score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22 cas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jaundice continuous time, jaundice disappearance time, first meconium discharge time,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and serum biliru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4.02±1.01)d, (7.05±2.20)d, (12.94±4.06)h, (8.98±1.31)mg/dL and (12.01±1.61)mg/dL,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Intensive nursing mode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s; Nursing effect

目前,新生焊叩ê焖匮症占新生儿住院病因第一位,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还未发育成熟,因此游离胆红素易通过该屏障[1-2],由于游离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特别是对大脑基底核及各种脑干神经核的毒性,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死亡率极高,50%~75%死于急性发作期,幸存者中75%~90%可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造成患儿听力障碍、视觉异常及智力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呈增高的趋势[4],由于胆红素神经毒性的可逆性,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发生关键,也是新生患儿护理的工作重点。在2015年1月―2016年6月采用加强护理模式干预13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明显缩短病程而早日康复,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该次研究所采用的加强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但同时也应该加强新生儿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工作,许多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若能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是完全能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因此关于该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可能会成为今后新生儿护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颜云,李清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1):101-103.

[2] 陈陆飞,吴坤海,刘琛,等.高胆血症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3):3173-3175.

[3] 范倩倩,王少华.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7):1186-1189.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10):745-748.

[5] Bhutani VK, Johnson L, Sivieri EM. 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r-term newborns[J]. Pediatrics,1999,103(1):6-14.

[6] 张德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2626-2627.

[7] 林一霞,王颖慧,李志宏.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s志,2013,22(22):2424-2426.

[8] 陈昌粹.新生儿黄疸护理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4):279-285.

[9] 张宁.护理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及其措施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6(2):77-70.

[10] 许文波,周丽,陈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J].中外医疗,2015(15):62-63.

[1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学杂志,2012,50(5):331-335.

[12] 王艳丽,邹静静,汪惠琴,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情况[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108-110.

[13] 张恒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93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140.

篇8

【关键词】新生儿 肺炎 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康复。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肺炎,其中重症肺炎56例,合并有心衰者32例,有惊厥者2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史、体征及X线证实。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往往不完全相符。利用胸部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肺炎有其重要性,尤其是高质量X线照片,可为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提高重要依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在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中:(1)以拍胸片为主要检查手段;(2)拍新生儿胸片时,要做到操作快;(3)按照、曝光条件和曝光时机要掌握准确;(4)掌握新生儿胸部拍片的特点,这些都有助于新生儿早期肺炎的诊断。

2 结果 126例患者均获临床痊愈。

二 护理方法

1 加强疾病护理的宣教: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应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发生反复感染。必要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等。

2 呼吸道护理:反复吸净口咽、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引流,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每2~4小时翻身、拍背、更换,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使肺部扩张,减轻呼吸困难,利于分泌物排出。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止咳化痰药。雾化吸入后轻扣背部,协助排痰。

3 供氧护理:供氧有低氧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供氧;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给予正压通气治疗。如果出现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喘憋、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立即给氧。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用面罩、头罩、鼻塞或氧帐给氧。如果患儿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口吐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应立即吸入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每次吸入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4 抗生素治疗护理:金葡菌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革兰阴性菌或绿脓杆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选用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治疗,3天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单纯疱疹肺炎可用阿糖胞苷或无环鸟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病毒唑雾化吸入3~7天;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静脉滴注;衣原体肺炎可用红霉素,剂量为50 mg/(kg?d),共2~3周。即根据不同患儿使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

5 中医介入的护理:根据小儿肺炎起病急且易传变的临床特点,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客观上存在缓不济急的矛盾, 因此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需重视应用现代诊疗护理技术,加强对重症肺炎患儿的监测和护理;重视中医药扶正疗法在新生儿肺炎阶段的早期介入治疗和护理。针对婴幼儿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相对较差的矛盾,普及既保持中医护理特色又具简、便、廉、验的中医外治法及煮散剂的应用,加强中药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针对中医特色疗法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作用,开展对常用特色疗法的临床验证及技术规范研究。

6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新生患儿如果出现面色灰白、烦躁不安、气喘嘘嘘等症状,短期内心率加速(幼儿>160次/min,婴儿>180次/min)、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等表现,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7 按时服药、打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打针痛、吃药苦等问题而忽视给孩子及时治疗,甚至有些家长虽然接受了治疗,但孩子一旦病情有点好转就停止用药,这样的迁就孩子。可结果往往是过几天病情又加重,有用药,以至于病程迁延不愈,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 恢复期的护理 :新生婴幼儿要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要避免使他们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的啼哭等。同时要加强营养供给,要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食高营养食物的供给。

对于新生儿肺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遏制病情的进展。多数新生儿肺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是完全能够治愈的,并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也不会复发。但严重的肺炎又合并了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或损害,就会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因此,要正确认识新生儿的肺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早给家长和患儿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实用儿科杂志,2008.

[2] 卢升梅.儿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王慕狄.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古锐,余加林.用PowerBuilder建立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变化动态监测系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6] 许植之.新生儿肺炎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7.

[7] 陈伟君,姚庆华.早产儿肺炎的X线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篇9

儿科患者一般情况下所患病症都是急诊,具有起病原因急、沟通困难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患者,无法用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无法将身体患病情况进行表达,或者无法对自身情况进行叙述,大多是以其家属或他人进行代诉。这对医护人员在诊断与护理上就会造成一定困难,对于患者的病症了解上也不够全面。

因此,这就需要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对患儿病症起因、病症变化以及病症特点有所了解。只有通过所陈述的病情情况,才能对患儿所存在的身体疾病进行了解与处理,杜绝隐患。因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特殊的素质,她们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尊重患儿,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如下。

1 过硬的专业素质

随着国内医学发展,在临床护理方面以及抢救方面、对患者运用先进技术检测方面都离不开儿科护士过硬的专业素质。儿科护士不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在操作技能方面要求也较高。对于儿科护士来说,只有具备这几点,才能在工作中对患儿所出现的身体症状以及存在的隐形病症有所了解与判断,才能对患儿在医生诊断过程中提供必要信息,以更准确对患儿在临床阶段进行治疗。另外,要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2]。

2 强烈的责任感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病情变化快而急,护理难度大。工作中要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善于从观察到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好随时抢救准备。只有用心,才能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3],不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启发他们的思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 良好的身体素质

医院护理工作是一项繁重工作,作为一种责任感较强的职业,对儿科护士在脑力与体力要求上都非常高。因此,儿科护士首先在身体素质上保持良好状态,只有健康、精神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除此之外,儿科护士在精力上充沛,对于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来说,从儿科护士一系列的护理动作上也能感到放心与踏实,更好的与儿科护士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对患儿所患病症进行处理。

4 优秀的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惧,不仅要具有耐心,更主要的是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在病房巡视过程中,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要诚恳和蔼地与家属交流,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的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5 较强的沟通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移,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已有单纯对疾病的护理转变为"以小儿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4]。儿科护士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关心体贴患儿,耐心解答患儿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并尽量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情况下,满足患儿的身心双方面需求,灵活、多样、恰如其分地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帮助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早日恢复健康。与患儿的沟通方面除了语言也可以用非语言的形式进行沟通,如拥抱、观察患儿表情、抚摸等形式。对于患儿来说,通过拥抱、抚摸可以使患儿增加安全感,进而减小不安情绪,使之能够在情感上得到安慰。与此同时,对于患儿家属来说,因儿科护士同患儿的交流也可以感受到关爱,更加感到亲切。

6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儿科护士应掌握熟练的急救技术及设备的使用,也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对药剂进行使用。急症患儿在病因上较为复杂,且在变化上也较多。因此,如出现患儿急救事件,应采取科学的手段应对,以准确、及时的措施进行处理。尤其是在晚班阶段,对于突发事件处理上应乱而不急,稳妥有条的对患儿进行急救。

7 应具有严谨、勤快的作风

儿科护士作为医护天使,自身要以洁身自好、自尊、自爱的形象为人民所服务。因此,儿科护士要进行自我约束,无论是在其独处无人监督情况下,还是在人后,都要做到按规章制度办事,将工作按照规定完成。对于患者的护理上也应尽职恪守,达到其应尽责任。除此之外,儿科护士还要在工作中做到勤奋四觉,即要做到、手勤、脚勤、眼勤、嘴勤,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保证护理工作在有序环境下完成[5]。

8 结论

通过本文研究了解到,在新形式下对儿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不但要在护理技术上有所提高,还要在理论与知识上有所增长。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具备过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应对工作。只有儿科护士将服务患者、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作为己任,才能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更好为社会大众所服务。

参考文献:

[1]悦讨林.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与特点[J].中外健康文摘,2014,1(9):141-146.

[2]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676.

[3]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22.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78-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患病的可能性相对来说就会降低,儿科患者的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大多数综合医院患者逐年减少,儿科病床萎缩,在这样的形势下,儿科教学就需要革新,在传统依赖临床病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要利用有限的病例,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心理素质好的合格儿科护理人才。本文将从儿科护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做一些改革尝试。

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必须从临床和教学实际出发,突出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编写或找到合适儿科护理类人才培养的教材。

2 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要加强师资建设首先是要严格教师选用,严格程序选聘自己需要的专职护理教师,同时精心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学力量,其次就是要加强培训,可以从院内外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给护理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最后就是要严格考核。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全心参与,用心学习,培训考核就是每次教师培训结束后,要组织相应的考核,检验培训的效果。

3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一是调整授课内容,关键是在精讲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同时,合理安排一些自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精讲儿科科学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可以增加小儿贫血和白血病、儿童肾炎和肾病、脑膜炎等,并且还可以开展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二是强化见习,增强动手能力,必须认真制定见习计划,每组6人比较合适,同时细化见习内容,从临床护理的实际出发,安排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进行学习,经常下病房对儿科的疾病的特点,有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一些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录用和图片。还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到社区的幼儿园给不同年龄儿童进行特格测量,给出初步评价,写好体检报告。三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巩固理论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临床实践,所以做好临床实习是相当重要的,这个关键是保证临床实习时间。制定带教内容,在专职护理老师和临床护理老师共同实施带教,并制定严格的技术考核措施,保证实习的效果。

4 更新教学方法

一是授课形式多样化。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根据教学的需要,除了大班课以外,还增加了床旁小班课、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通过多样式教学,弥补大班课教学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班课:大班课教学以理论课为主,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小班课:小班课主要针对部分常见疾病。课前可以安排学生自学疾病的相关内容,授课时,让学生询问病人的病史及病情,教师通过示范体检,让学生充分认识该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教师在针对疾病进行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讲授,便于学生对临床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运用。

病例讨论课: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发给大家,并提出初步诊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课堂现由各小组发言,对病例进行分析和判断,再由其他组成员向发言者提问,最后由老师总结,介绍诊断思路和护理措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学课: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护理类人才,仅仅依靠学校开设的必修课是不够,还有很多的内容需要自学,坚持“自学为主,配以辅导”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 改革考核办法

为达到考核的目的,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考核分成3个部分,理论考试成绩占60%,主要对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查。护理操作成绩占30%,主要对常见护理仪器和设备,护理程序以及护理技能的考查。综合素质的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撰写体检报告等项目,这样的考评办法,既能客观反映学生认知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兰.试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五个优化和五个统一[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01):84-86.

篇11

高职教育中《儿科护理学》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调动一切因素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境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设置生动、形象的相应情景,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高职《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1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而教学情境一定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情绪发展的,并且是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临床护理中,是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疾病护理情境,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护理知识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体的学习情境能够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在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儿科护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够增加课堂容量同,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情境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2.1教学情境的课堂设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儿科护理学中比较典型的临床病例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例如学生比较少见的病症,如夏秋小儿乙型脑炎,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类病例来导入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比较常见的儿科病症来设置教学情境,如小儿低血糖症、儿童精神性厌食症等,通过这些病例让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方法,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2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设置教学情境。多媒体设备能够将图片、声音以及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的一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如今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所以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学生在学习那些重点、难点知识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于儿科临床护理的图片或是相关视频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比如儿童护理的临床表现或具体的护理操作等内容,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3通过设置应用性的问题来进行情境设计。高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所以教师的教学思维应该进行创新,不能只是教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将所教学的内容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思维活动也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设置教学情景的设计应该要从激发学生思维出发,通过设置运用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时,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归纳、总结以及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4通过角色扮演来设计教学情境。在高职《儿科护理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践中,所以要实践教学中也要应用情境教学。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对实际临床护理进行模仿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来扮演对患儿的诊断和护理,教师可以扮演患儿的家长,学生可能扮演护理人员和患儿,学生来根据教师对病情的讲诉来进行诊断,并提出实施方案。在这样具体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护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效提高了学生护理能力。

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理解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对实际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通过设置合理、有效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对护理知识的深刻理解中,也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作者:尹杰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