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信息化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6 10:45: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信息化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信息化现状

篇1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相关各部门多次提到:现代农业呼唤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见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辽阳市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交通、能源、通讯等重点设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的日渐加剧和市场制约性不断增大,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广大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渴求非常迫切。

1.发展现状

目前,辽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还停留在最基础的信息采集报送阶段,市、县(区)、乡(镇)、村各级信息站、信息员框架已建成,依托省网络平台,已为部分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建立起可以自主管理、信息的网页等,但是要深入实现农业信息化,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满足农民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支持和资金的保障。

2.存在问题

除了部分基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到位,县、乡、村级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存在设备陈旧和应用软件缺乏等问题外,农村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薄弱地区,其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严重缺乏,而政府层面上各个部门缺少沟通协作,造成农业信息化投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覆盖全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安排,致使农业信息化工作进程缓慢。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及涉农相关部门以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加大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信息站应有的作用。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及全市先进乡镇考评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研究完善农业信息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使辽阳市农业信息工作稳步推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又是社会公益事业,辽阳市在市、县、乡、村各级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工作单位或站点,要做到辽阳市农业信息化高起点、上规模,网络建设、网站运行、信息宣传等需先进的硬件设备做保障。同时,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宽带、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实现涉农部门的信息和网络资源共享,各类网络互联互通。

3.健全网络建设

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畅通、传播信息方式灵活、易于被受众接受、终端设备高能低价、市场信息成本低、影响范围涉及全球的特点使其迅速普及;另一方面,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民的生产决策,或是听政府指令,或是随潮跟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经济上遭受损失不可避免。农产品贮运、保鲜、销售亦是如此,由于信息不畅,贮不了,运不走,谷贱伤农,果滞坑农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鉴于此,依靠互联网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的农业网站已迫在眉捷,要建辽阳市的农业官网,需有一定的规模且覆盖全面,并具有先进性,能够在全省甚至全国市级网络中处于领先水平。形成覆盖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农委各业务科室、县(市、区)、乡(镇)、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生产和营销大户等的信息网络体系。网站将对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农业工作动态、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各种实用技术等进行实时更新。加强对辽阳农业网的宣传,做到让农民们能够及时通过网站了解到我市相关农业信息,获得需要的信息。

4.强化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坚持标准化建站,专人管理、服务周到、便捷有效。为此辽阳市的基层信息站建设要做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套装备(包括电脑、电视、电话、信息机),一条宽带上网线,一名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一块信息专栏,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一处场所。并在农业信息站所在场所悬挂“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牌匾。

篇2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区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下辖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5县,面积1.9万km2,人口约255.95万。龙岩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均气温19.6℃,年均降水量1 741mm。境内海拔高差大,从69~1811m,垂直气候差异明显,东南部一些低海拔地区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北部、中部山区有暖温带气候特点、日夜温差大。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在大陆地区名列前茅,生态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现有耕地13万hm2,人均0.55hm2。

2当前承包耕地的经营利用情况分析

2.1经营规模较小,耕地过于分散

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形的分异,在耕地的景观格局上出现很大差异。龙岩市地处福建省内山片区,地形多以丘陵、山地为主,适合耕作的土地较少,农田被切割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出现多数耕地分布于低山、台地地区。在调查走访的连城县3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的89户农户中(见表1),户均承包面积0.2hm2,是全国(0.6hm2)的1/3,而户均承包田块数为5.3块,最多的是东华村,户均达到6.7块。就单户而言,承包田块数在6块以上的有32户,4~6块的有51户,其中承包块数最多的是东华村一农户,其承包田面积为0.28hm2,而承包块数却多达9块。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户所承包田地块不仅多,而且还分散,平洋田块与山地台地田块混搭现象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承包农户中,连片耕作几乎不存在,这种田地分散的格局严重制约了先进农机具的使用和规模化的生产。

分析导致该地区农田分割过细原因大致有一下3点:

2.1.1地形所致。闽西地处福建内陆山区,多低山台低分布而平地较少,这种地形格局导致田地被切割现象非常严重,连片经营非常困难;

2.1.2由于农村土地基本上是按人或人劳比例平均承包的,好、坏、远、近地平均搭配,导致土地的细碎化[1]。在承包地分配过程中过于强调公平,耕地按照肥力质量和距离远近分为若干等级,在分配中各个农户在高低等级的耕地中都得分到一块田地;

2.1.3与当前该地的分配规则有关。为了强调农户的利益的公平,农户家中人口增加分配新的耕地,而人口减少并没有相应减少承包地,这就导致了新分配田地只能出现在一些偏远的山地地区,这种分配规则加剧了分散格局。

2.2耕地生产效益较为低下

影响耕地生产效益因素主要有:耕地排灌条件,土壤肥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耕地距离远近,灌溉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种子,农药和化肥价格,雇工的数量与农产品价格等[2]。近些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一直在上涨,虽然国家出台多项农业补贴政策,但多被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所抵消。根据调查,该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和甘薯,其平均每667m2的投入—产出情况为(见表2):水稻种植,种子农药化肥灌溉等投入300元,雇人插秧150元,收谷150元,耕地80元,合计680元;若以甘薯为例,薯苗农药化肥灌溉等400元,插苗150元,收成150元,耕地100元,合计800元,这还是在农户雇工较少的情况下的生产成本。根据当地普遍收成情况,水稻667m2产450kg,每千克市场收购价2.8元,合计1 260元;而甘薯667m2产1 000kg,每千克市场收购价1.5元,合计1500元,扣除成本,水稻每亩利润为580元,甘薯略高,但每亩利润也仅有700元,种植667m2水稻农户个人大约需投入20个工日,扣除其它成本后每个工日收入大约只有29元,而且农业生产受灾害影响较大,当遇到虫害、暴雨等影响时,农户收成还要受很大影响。

表2当地水稻和甘薯每667m2投入—产出情况

(单位:元)

品种种苗农药

灌溉等雇人插秧雇人收成雇人耕地产值利润水稻300150150801260580甘薯4001501501001500700

2.3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不断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利用工作,如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实施多项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保护耕地意识有所增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有所减轻,耕地抛荒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据张炳林对龙岩市耕地撂荒情况调查的统计数据,全市耕地面积总计13万hm2,抛荒面积720hm2,占总面积的0.55%。同时,耕地撂荒程度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罗区、上杭县、漳平市撂荒现象最为严重,分别占各自总耕地面积的0.53%、0.96%和0.88%[3]。究其原因,这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有较大关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较多,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比种地收入高,这样必然导致大量耕地被抛荒。在调查中还发现,隐性抛荒现象也较为严重。根据当地光热条件,一年两作的耕作制度较为正常,而在走访中,多数农户却选择了一年一作,即早稻收割完后没有继续进行晚稻的耕作,有些农户将其流转给蔬菜种植专业户,等来年收回种植水稻,而更多的直接将其闲置,寻找其他的劳务机会,在连城县四个村89户农户的调查中这类情况达到47%,也凸出显示了该地区抛荒现象的严重性。

2.4耕地流转现象较为普遍,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龙岩全市2010年耕地流转比例达到25%,远高于全省14%的水平,尤其是地形条件较好的长汀县和烤烟种植量大的永定县。长汀县地处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的耕作,现有三片规模67hm2以上的通过散户向种植专业户出租而形成的规模化耕地;永定县以合作社的形式向农户租入耕地,半年种植烤烟,而另外半年归还给农户种植水稻,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当地耕地抛荒现象,保证了粮食的生产。此外多数县区的耕地流转主要是农户间较为零散的出租和转包形式,规模较小,流转的时间也较短。在流转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4.1农户流转意识较差

虽然国家从政策层面上保证了家庭承包期限的长期性,但是部分农户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恋土观念,担心土地经过流转过后自己的承包权得不到保障,同时也担心耕地受到粗暴利用,收回时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流转期限较短,有些直接不参与流转,形成集中连片区的“插花地”。

2.4.2可供流转土地较少

在流转中,多数耕地分布在低山台地山区,农户转出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耕作距离过远,耕作难度较大,而这部分耕地对其它农户吸引力较小,而且出于保证粮食生产的目的,农业部门不提倡转向种植水果等经济作物,影响转入农户的积极性。

2.4.3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在耕地流转中灌溉水渠、道路等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规模化种植农户考虑是否转入的重要因素,而这点也正是大多数农户弃耕的重要原因。农户考虑到转入之后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大大减弱了转入的积极性。

3完善当前农村耕地生产经营体制的对策和措施

3.1统筹城乡发展,为生产经营体制的完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耕地生产经营体制的转变,要置身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运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对“三农”扶持力度。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对提高农民耕地生产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时期各级政府更要对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保证种粮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真正到农民手中,保证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防止谷贱伤农,继续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尽量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逐步建立更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适时推进耕地资源由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的转变。

3.2积极引导和规范耕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农业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而流转是在稳定家庭责任承包制基础上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的唯一手段[4]。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加强舆论引导,提高思想认识,把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特色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宣传内容。各级政府每年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建立耕地流转示范片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流转项目优先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龙岩市近几年来安排专项资金分档次补助各类流转项目,但是多集中在规模连片的流转中,对于农户自发进行的较小规模的流转带动性较小。提高服务水平,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培育如梅花山基地等规模经营主体,组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提高耕地流转的规范化水平。深化“一村一品”项目,通过特色农业产品的建设带动规模化流转和经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资金是关键要素,要建立现代支农投资体系,政府可设立担保基金,帮助种植大户贷款。

3.3完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性和联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等,这些组织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例如龙岩市甘薯生产大县连城,其红心地瓜干商会联合多家生产厂商,依托电子化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规范产品生产和包装,创立“连城红心地瓜干”品牌,整合零散的农产品生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各类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真正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规范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实施民主管理,规范利益分配,按照企业的特点来组织和管理;同时发动和提高各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培养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而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举魁.关于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4,(08):44.

[2]黄建强,李录堂.从农村劳动力视角探析耕地抛荒行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11).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18-02

0引言

农业机械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机产供销及在农业生产当中的相关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机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1]。它包括信息和知识的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产品营销信息化,将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升云南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能有效提高云南农机综合生产力、农机产品的营销效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云南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积极作用。

1云南农业信息化现状

1.1 云南网络建设投入情况信息化建设是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而通信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2]。云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7%,农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为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从2004年起,云南省开始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截至2010年底,各运营企业累计投入村村通工程专项资金超过15亿元,在农村地区新建基站3196个,覆盖了2775个边远行政村和878个边远自然村,实现了云南所有行政村100%通电话和宽带互联网,自然村92%通电话,60%通互联网,有效改善了农村的通信环境,逐步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3]。

1.2 云南农业信息网络现状云南数字乡村(.2010-12-25.

[5]木霖.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 农业会计 复合型人才 会计网络化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生产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会计是针对有生命的生物资产的相互转化、收获、管理活动进行核算,具有不同于工、商业会计的特殊性。我国农业会计新准则的进一步规范了我国农业会计核算,有利于指导我国的农业会计工作。但由于农业会计自身的特点,我国的农业会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我国农业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不充分,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农业会计处理手段相对落后,会计信息的失真性,农产品成本资料核算不详细等也都影响我国现阶段农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影响农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我国农业会计处理和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我国农业会计处理方法较为落后

在我国,从国有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到家庭农场和农户,有许多不同性质和组织类型的主体。他们对会计质量信息和具体会计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并将信息提供给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会计核算标准,并以此规范各自的会计行为。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利于横向对比、分析、研究,尤其不利于中小型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成本控制和提高管理水平,严重降低了数据信息利用率。另外,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较强,例如农场与承包商授予承包费,使得相关企业在会计核算时缺乏农产品成本详细的核算资料。此外,由于新的耕种方式的出现,农业会计需要在农作物混种,禽畜混群饲养与分群饲养并存的情况下,在动植物生长周期中进行成本核算,更加剧了农业成本核算的难度。在种种困难面前,传统的农业会计处理手段依然是主要依赖于人工,广大财会人员依然深陷在繁重复杂的手工操作中,劳动难度和强度都极大。这一方面不利于核算、统计的数据的精确性,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对数据的会计分析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农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各学科交错纵横的今天,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环境下,要求农业财务人员必须精通财务知识,懂得网络信息技术,熟悉网络财务常见故障的排除及维护措施。同时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数据分析能力、经营管理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我国有几千万会计从业人员,虽然现在高学历的会计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是还有不少财会人员并没有高学历,甚至有很多并未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会计网络化知之甚少。而科班出身的财会人员有很多在上学期间也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面,对于会计电算化、ERP、计算机这样的课程不够重视,或是并未进行足够的实际操作。这就导致现在我国农业系统非常缺乏这样“会计—计算机—农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我国农业会计形式的改进和人才开发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复杂的农业会计业务处理需要有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这不仅可以将会计从业人员从繁琐复杂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减去劳动强度,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反馈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提高会计质量和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如何改善和增强我国农业会计处理能力,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合理规范的运用会计网络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起,会计实务中的程序也越来越多的由计算机替代完成。尤其是对农业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来说,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和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另外,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企业的产品逐渐参与到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要求我们的农业企业实现会计网络化。因此实现会计网络化,是可行的,是农业会计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农业会计实现网络化的对策

目前广泛应用的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专门针对农业会计所做的设计不够完善,现在农业企业普遍采用的还是较落后的传统手工农业的会计处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在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网络并逐步实施会计网络化。

1.保证网络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农业会计信息的网络化就无从谈起。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财务系统是发展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关键。①保证财务软件的安全系数,包括数据存储、操作、传输、运用、查询、分析时的安全性。②不断完善和实施农业单位会计信息网络化内部控制制度。③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防范。常用的方法有防火墙、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④重视安全协议。这些安全协议都系统的规定了关联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双方的行为,促进了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2.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兼容性,采用多种形式的会计数据备份策略,便于日后查询和故障恢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输入光盘、磁盘等光电介质,又要按规定打印输出。

3.重视软件的更新升级和不断完善,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软件升级时间。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软件的升级时间应尽量选择在年初。因为年初数据量较小,易检查,部分基础资料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不失为软件升级的最佳时机。

4.加大农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力度。一旦系统运行不畅或者软件质量能出现问题,将影响到整个系统安全,甚至造成系统瘫痪这样的严重后果。因此,要加大对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软件的开发力度,同时注重其防止病毒破坏和黑客攻击的功能开发,这样才能使网络财务软件系统更安全、更可靠。

5.加强对农业会计网络化信息的内部审计,防范会计数据失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一个企业财务数据出现错误或者机密数据外露,则会增加企业风险,如美国“安然”和我国的“中航油”事件。因此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农业内部审计应包括:①对资料定期进行审计,检查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②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③监督机内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④对农业会计信息网络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6.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分工一定要明确,设置岗位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电算化管理的需要,相关的会计操作人员应该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会计档案的调用。

7.正确理解农业会计的网络化含义。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网络化仅仅是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工具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农业企业的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流程及会计职能等方面的转变。此外,一些农业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认为实行了会计核算之后就标志着企业实行了现代化的管理,这也是不正确的,显然他们对会计核算的认识并没有达到一个很深的程度

8.应注重农业会计的网络化所拥有的信息共享能力。因为目前不同农业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的编程与数据结构不尽相同,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数据信息难以实现大范围的共享。

9.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国家应当在结合我国农业会计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有关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网络化人才开发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业会计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以适应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的要求。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要求财会人员不仅应扎实地掌握财会管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农业行业相关知识。但是目前我国对农业会计网络化专业人才开发的认识不足,还未形成农业会计网络化人才开发体系,会计网络化人才开发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备。同时现有农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在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其他学者意见,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应仅仅安排财务会计、农业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还应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重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ERP、管理信息系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应加强对在职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财会人员学习现代网络技术,使在职财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能够跟上当前环境的变化,适应信息时代对财会人员成为复合型全能的要求。

3.增强人才开发意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巨大帮助,拥有强烈的电算化人才开发意识,是我们农业企业全面普及会计电算化的基础。

4.加强对复合型财会人才的开发。农业会计网络化需要的是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农业会计网络化人才的开发也要注重多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合,尤其是会计实务与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的结合,以及会计实务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5.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吸引机制。在建立自身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还应注重人才引进。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财会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吸引已经掌握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事务操作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为企业服务,可以加快农业会计网络化的推广进程。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人才吸引机制,改进相应的配套措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网络化的普及应用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开发对会计工作和企业乃至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亦是十分深刻的,这种影响也必将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长足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我国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技能,推进农业会计网络化发展,加快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而实现会计网络化的普及,为我国农业会计与国际接轨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力求在理论论述并结合实际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会计问题进行探索, 但由于知识积累的不足以及时间的局限,加之农业会计问题毕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难度、广度和深度, 因此我对于我国农业会计发展和完善的思路还没有做到面面俱到,这都成为本文的遗憾所在,但同时也将是我们以后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逸先.我国农业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分析.中国城市经济.2009.

[2]胡文华.浅析我国农业会计电算化人才开发.中国农业会计.2010.

篇5

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12.026

一、齐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现状

齐齐哈尔市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近几年,齐齐哈尔引进了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了本市的农业信息网,还建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框架,引进单独的服务器,申请了农业信息网域名,建立了5个市级局域网,同时购置了农业信息网设备七百多套,很多乡镇开通了农业信息专栏,在农业生产上采用了LED、GPS等技术。齐齐哈尔还拥有用于检测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系统,有的县还建立了自动雨量检测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这些系统都对减轻农作物灾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应用最显著的就是农业信息网,已经了各种农业、农业信息以及先进技术一千多条,包含了农业生产各方面的信息,农民们可以从这种网络方式中受益,足不出户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对市场信息进行充分利用,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二、齐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人才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了解农业信息知识的专业人才是息息相关的。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人才是一种最具有潜力的资源,能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创新和推动力的作用,这些人才可以是技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信息处理人员,同样,也可以是在政府部门服务于信息化的人员,无论是在农产品生产技术领域,还是农业知识教育领域,这些专业人才都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信息与支持。然而,这类专业型人才在齐齐哈尔市的缺少,影响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政府政策以及宣传不到位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以及巨大的投资,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直接影响到它的运行,政府需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并且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做一种责任,建立政府主导模式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同时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然而,齐齐哈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重视,虽然政府总是强调完善农业的信息化模式,但是却忽略了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了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才能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户是不知道政府相关文件或者政策的,或者很多农民只是听说有的政策,却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内同,只有当上头明确强调任务的时候,大家才对其有所了解,可见,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推广单位在这方面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来。

(三)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落后

齐齐哈尔市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大部分农户表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电视,有的是广播,还有一部分表示是通过和周围的人交换信息得来的,一小部分是在外出时通过别人的话语中得知的,甚至有少部分人表示信息闭塞,很多信息都不知道。齐齐哈尔市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受到技术及资金的约束,虽然有相应的农业信息网站,也有电视计算机,但是这些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农户对于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对于这个对信息资源极度渴望的时代,齐齐哈尔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基础设施还不算先进,这严重阻碍的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四)政府与农户之间缺乏信息反馈

从齐齐哈尔市的信息化发展的整个流程来看,政府是发展信息化的倡导者,农户是信息化的受益者。农户只是接收政策,享受信息化服务,却很少有人对使用情况作出相应的反馈,所以在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中,信息人员不知道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主观地去研究信息化服务体系,不能有针对性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这个服务体系,也不知道农户对各种信息的把握情况以及理解程度,这造成信息技术人才在完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同时也会造成无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方式落后

齐齐哈尔市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标准,导致信息资源零散、有效信息量少、权威性低等问题,这成了整合和采集农业信息系统中各种农业信息的一大障碍。同时,齐齐哈尔市没有专门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的队伍,信息采集和处理也是一门技术,专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人员能够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有效性。研究还发现,齐齐哈尔市没有足够的信息采集点,导致信息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和信息资源库中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信息不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与传播,这严重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质量。同时,政府不重视各种软件的开发,没有先进的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加工,影响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六)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一般借助现有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方式得到信息服务,这也是目前比较传统的方式,虽然目前齐齐哈尔的网络比较普及,但是总的来说,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低,所以目前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主要靠大家的交流、合作社的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政策的通知等,信息服务渠道很是单一。

三、齐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层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服务的主体其实是人,所以齐齐哈尔市应该把建设一支雄厚的精通农业信息网络知识的人才队伍列为工作重心。可以建立专业的专家服务团队,其中,用专业或者学科来对专家服务团队进行分类,例如分别是农、林、牧、渔等,并且对团队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服务人员有规则可循,在团队确立后,为各个团队设立相应的数据库,并且设立专门的机构,让大家各司其职,更好的服务于农户。针对基层人员,可以聘请国内外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同时安排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进行农业信息化技术、网络知识的培养,储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并且颁布在职培训、资格认证等政策,让这些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的同时,用专业的方式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并完善政策

在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一直扮演着组织管理者的作用,也是信息服务的强大支持者,主导者的角色对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进度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对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政府管理部门带头组织进行一些农业信息化教育宣传活动,给农户们普及农业信息化的知识,引导农户发展信息化农业。应该增强工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建立相应的信息研究机构,专门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研究,加快齐齐哈尔市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相关农业信息化活动。设立下属的农业信息协会之类的机构,由农户执行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控职能,做到人人参与,调动大家行动的积极性,让大家体会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优良效应。政府应该制定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让农民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得到实惠,提高农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好坏将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重大的影响,没有好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建设就得不到飞速发展,因此,不要过于盲目,应该根据各乡镇的具体需求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应该以乡镇的信息网络为核心,整合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提倡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相结合的信息化服务基础设施,应该让电话、电视机等基本的设备得到普及,并且搭建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服务站点,在社区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将信息化服务落实到每户甚至每个人,让农民享受近距离的信息化服务。网络设施的建设水平被看做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一种象征,我们需要结合传统的媒体与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合力建设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电脑和网络设备,做好基础设施的准备,然后需要普及网络到乡镇的龙头企业,农业买卖市场,甚至到每个农户,另一方面,应该成立各种模式的农业信息建设项目,逐步普及信息网络,让信息资源得到大范围的共享,完善基层服务站的建设,利用网络设施,在各个农村服务站给农户提供信息查询,浏览等服务。建立农业远程教育基地,培训一些专业人员,在基地远程对农民进行农业信息化指导,让农民在家也可以享受农业知识的传播。

(四)加强各部门与农户的沟通

信息服务体系最终是服务于各个农户,信息服务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发展,所以只有和农户有了很好的沟通,才能知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派相应服务人员定期下乡或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农户对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并且对其进行整理,用于对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改善。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在信息服务站放一个意见薄或者绿色信箱,实行匿名制,鼓励大家向上级部门提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查看信息薄并根据情况对工作进行改善。

(五)整合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服务的终极目标就是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所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设立专门的信息资源整理部门,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进行总体的规划和指导;然后,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设立与各种信息资源相对应的数据库,让各种信息资源各归其位,避免了信息的重复;然后,政府应该重视相关软件的开发,将其运用到信息资源的整合上。

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农业信息服务就已迈入网络化时代。2002年,辽宁农机设计了推广信息网,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平台,设置了专业的办公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1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楼已经建成,相应的农业平台也加大了建设。迄今,辽宁省的电信光缆总长度已达24万km[1],而全省规范的行政村也保证移动及固定电话的接通率能达到100%。“农民上网工程”能同时使200万农民应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工作,尤其是网上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已达到50亿。目前,在开发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辽宁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服务队伍也在持续扩大,农村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农村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今日,辽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2辽宁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2.1服务对象

以往农业信息服务一般是服务农业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因此信息上升非常多,出现下沉的情况比较少[2]。但由于科技进步及农业发展,为领导提供数据统计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已经不再适用。现今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严重缺乏服务农村及农民的主动性,特别是农民对供求以及生产等信息的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2.2服务意识

针对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来看,运营商不愿投资,农民也不愿意选择成本较高的信息服务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服务在农村的发展。现阶段,农民最满意的服务方式是专业技术组织。

3辽宁农业信息服务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业

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中,农业信息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融合电信、电视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3],也是未来我国在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中的特点。现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对服务内容最为关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此能从各个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给农民,使农民能因此获取更多市场、技术以及法律法规信息。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不断上移平台,下移服务,给农村提供最为便捷的智能化信息,这也是目前农村发展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

3.2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

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运作的高新科技,我国必须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及传统媒体,以此形成一个多层次、形式的信息窗口。还要相应配合网络,有效提升信息的工作效率。

3.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作为第三方的服务形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非常需要的一种形式。目前,网络广告、推广以及信息的等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被广泛应用。农产品的信息需要达到标准化,以此形成一个农产品管理系统,为农产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交易平台与渠道,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对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政府需要从扶持政策以及加大投入资金量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快。

3.4农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现阶段,辽宁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责基本是由几大重要农业单位承担,而在这4个单位中也会有自身单位的信息服务范围以及服务的优势,所以会存在资源分散及重复等问题,所以,全省中农业信息资源必须要进行相应整合,形成人才、信息、农业科技以及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网络共享,不断提升辽宁农业信息中资源共享的功能。

3.5应用简单服务途径

辽宁省农业信息发展中还存在农民对信息及路径的获取存在困难的情况,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应用一些网络技术,建立一些简单的服务途径,使各大网站数据库中的信息能轻松进行统一处理与整合,关于登录也可设置单一的登录系统,使全部用户能获取信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持续加快信息农业的发展速度。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辽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再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使辽宁农业信息化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春艳.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12)

篇7

1引言

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广西虽然在政策扶持下取得不错成果,但水平依然较低,对于民族集聚的区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与重点扶持对象。农业现代化是使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手段,其内容与技术是动态变化、与时俱进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是跟上这种变化的关键。《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落实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进入21世纪,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探讨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其动力机制、制约因素与造成水平差距的原因,明确适合其发展的途径与实施策略,寻求更加科学的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信息化已有不少研究,理论成果有信息技术论(许爱萍,2004)、系统工程论、农业经济论及信息资源论(王洋,刘尧等,2010)等。现更偏向于量化测算的方法来明确信息化水平(CaoJ,2015),主要是划分和构建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黄婷婷,2008),运用波拉特法、IUP模型(MugwisiT,2015)、信息化指数模型(MatousP,PratiwiA,2015)及三因子多参数指数模型等方法测算农业信息化水平(LiuC,2012),进而做进一步分析。农业信息化目前仍没有统一、集中地表述,但普遍认为必须依靠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刘利永,2015;袁晓庆,2015等),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农业发展,最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韩海彬,2015),同时保障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梅方权,2001),实现先进管理模式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多元丰富(邢娇阳,2015)。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动态的过程,其内涵需要不断创新丰富,通过以广西为例简要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和产生差距的原因,探讨其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实施路径的可行性策略。

2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特征

2.1总体概况

截至2015年底,广西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电话;宽带覆盖率小城镇达到91.8%,行政村达到47%;广播电视中心和省级电视台的无线覆盖工程已经完全完成,其中,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1%;各市县乡镇行政村91.1%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光缆网。农业信息化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向全方位扩展。自2011年起,广播和电台针对农业人口和农资企业推出诸多“三农”节目。

2.2信息技术与农业加速融合发展

广西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强化了顶层设计与应用示范,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各领域,并得到农业企业和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可。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农业信息化试点,大力发展具有延伸农业产链条功能的加工和服务业,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诸如农业信息类网站实时报道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农村—农民”热线平台以及一系列移动APP的应用,通过农业信息交流和移动新闻的方式实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于土地流转和确权、农业园区管理、环境智能监测、生产自动调控调度等需求的系统和平台逐步建立,提升了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2.3农业信息化产品多元

广西糖料蔗、南菜北运、特色水果及桑蚕茧等农林产品产量保持全国前列。为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广西针对性的开发了多元的农业信息化产品,如农牧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农资安全监管平台,大幅提升了农业产品的管理效率;农村土地经营权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土地承包流转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综合性智慧农业环境监测与控制平台以精细动态方式管理农业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3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有待加强

广西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虽优越,但因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对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以及信息化平台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富集区的布局。另外,因民族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增收困难,导致村内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成为农业主要劳动力。即便获取了有用的信息,风险意识较低、容易跟随大众趋势、持怀疑态度等问题也影响着利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

3.2信息化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广西推进农业信息化取得不错成绩,但相对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欧洲差距甚远(MatousP,PratiwiA,2015)。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需要社会、企业和政府积极配合的长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整合。当前广西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规划设计不完善、结构设置不健全、资金分散、技术人员流动量大及人才短缺等现象,存在众多信息不通、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各类企业参与度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推进。

3.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而广西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注重农村网络和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采集、筛选以及数据库等建设方面有所欠缺,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方案,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效率低下,信息资源的挖掘深度不足、重复率高、有效性低等问题凸显。

4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4.1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认知程度

农业信息化推广的过程,是传统小农观念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种植技术与农业管理的观念融合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新事物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广泛应用。政府应采取主动的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通过培育试点、树立典型案例的方式,以点带面,让农民真正看到实效,变被动式推广为主动式运用。同时,鼓励有想法有条件的农户尝试新技术,给予技术支持,帮助其增收,转变周边农民的认知观念,使他们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4.2建立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统一应用平台建设

推进广西农业数据信息中心建设,完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搭建“农业云”管理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库。加快统一的农业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功能,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统一报送和数据资源共享。推进土地信息平台、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及农业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站、APP、微博和微信平台,不断加强信息、共享和公开。

篇8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篇9

1、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应用不够。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采取了一些措施,培养了像鹤壁、三门峡等典型单位,但大多数只停留在为行业管理和服务上,电子政务和信息服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生产和经营环节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同时,厅属各单位所建的农业信息采集、农情调度、苗情远程监测、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农业遥感监测、植物疫病监测防控等应用系统,实行归口管理,信息分割严重,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服务生产、市场、决策的能力不强。2、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强。据初步统计,目前,河南省乡镇农业信息服务机构1003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53%,绝大部分信息服务站归乡镇管理,有些是依托乡级通信代办点,乡镇信息服务站存在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设备的现象,造成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弱,各类信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3、农业系统上下信息通联不够。涉农信息的上传下达效率低,权威性、准确性不够,条块分割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协调运转机制。4、农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里每年直接用于农业信息化的项目资金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

(二)与兄弟省市的差距

1、在重视程度、资金项目投入方面的差距。2008年以来,云南省政府对农业的年度考核中,专门把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专项单列考核,并在省级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数字乡村”建设和管理。近5年来,云南省在“数字乡村”建设、金农工程一期、视频会议系统方面的投入累计2.15亿元。福建省近7年在12316平台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金农工程一期、信息资源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9650多万元。而河南省近几年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包括通信运营商投入)初步统计不足3000万元。2、在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差距。福建省和云南省在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和终端平台建设方面都走在河南省的前列。福建省自12316开通以来,累计下达近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每年有100万元的财政预算资金用于12316热线服务,按照“五有”标准,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通过触摸屏终端、普通电脑终端、手机终端为农民提供贴心服务,将专家咨询、科技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送到农民手中,延伸到田间地头。云南省依托“数字乡村”工程,共投入资金1.49亿元,建成了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1348个乡镇共1494个“数字乡村”网站集群和14万个村级网页,形成全省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3、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和设备配置上的差距。2009年8月,福建省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总投资3909.17万元(其中,国家信息化试点补助资金800万元,中国电信福建公司2185.42万元,中国移动福建公司266.03万元,其他655万元),在全省17个县,建立233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3817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云南省依托“数字乡村”和金农工程为抓手,经过5年建设,各州市、县区、乡镇农业部门均配置了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4、在农业行业监管和电子政务方面的差距。在农业电子政务方面,福建省和云南省都建设了农业厅办公自动化系统,云南省还建立了省市县农业部门公文交换系统。尤其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方面,从2011年开始,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连续两年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省财政每年投入703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从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鸡和茶叶等六大产业入手,搭建了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政府监管平台,提供语音电话、短信、网页等多种查询方式。

二、几点建议

(一)国家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农业信息化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研究信息化重大问题和重大工程,出台专项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持续有效推进。建议省财政在资金、项目上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重视抓好基层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河南省正在强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议以此为依托,匡算全省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信息化设备和服务平台建设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统一配齐设施,加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真正使基层农技站点成为查询“三农”的活字典,农技推广的百科全书。

(三)协同利用厅内信息资源,搭建农业厅内部工作网和农业系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以金农工程建成的省级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为依托,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农业物联网等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河南农业信息网服务功能。突出指导服务粮食生产,整合利用农情调度、苗情监测、病虫害防控、遥感监测、农产品价格监测等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收集、分析、会商、机制,最终实现信息支撑决策、引导市场和指导生产的目标。

篇10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23003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格局及社会稳定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的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整体效益不高,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采用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与农村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农村生产的信息化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

2 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领导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全面

众所周知,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所以,需要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才能够发挥多方面的作用。现阶段,虽然部分领导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但对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推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投入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因而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基础设施配套性差且信息工具未普及

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但宿迁市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基层设施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建设需求,农村电讯设施相对落后,农民负担不起计算机的价格,另外,信息的获取要有网络作为支持,而网络费用偏高,农民也同样无法负担。

2.3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与农业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关系紧密。通过对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基础服务的调查发现,服务效果难以得到农民认可。其中,农民认为大部分生产信息的使用价值不高,很难对其增收产生积极作用。另外,市场信息的数量偏少,要想根据市场的需求对种植的结构或者是产品产量进行调整具有一定难度,使得生产盲目性较大,降低了经济收益。又由于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对信息利用的积极性。

2.4 基层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失

基层干部是当地农民的带头人,基层农村信息工作人员在农民接受知识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更加熟悉当地农民的经营活动和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当地农民传递相关的农业信息,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意识,同样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够方便人民群众及时的了解农业信息及农业技术。但通过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在基层农业系统中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且数量偏少,高层次的技术人员稀缺,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工作人员更少,这些和农业信息功能增强的趋势并不适应,都对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5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信息化属于文化产品,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及运用能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学习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深入认识信息化,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较差,又缺少必要的上网设备使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推广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 完善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在宿迁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且希望在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根据上述有关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全面实现宿迁市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 强化组织领导能力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思想方面,应当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当地各级政府需要创建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树立信息化的理念,正视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对“三农”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另外,在行动方面,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管理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应当基于农技站、种子站等传统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展开农业信息服务,并正确指导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运行。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将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合理的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

3.2 提高经济实力

为保证农业信息化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构建投资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为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公共产品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针对宿迁市经济相对发达且农民素质较高的区域,落实上网费用补贴和优惠政策,进而鼓励农民上网。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应当鼓励并扶持农民配备电网并接入互联网,普及电话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优势,拓展信息获取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投资环境进行全面改善。由于宿迁市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且综合能力薄弱,因而需要推进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宿迁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明确重点的发展项目。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以确保企业对信息资源能够进行合理地运用,使信息技术及产品能够更好地应用在传统产业当中。通过优先发展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利用先发展来带动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3.3 创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

宿迁各县应当在乡镇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设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门领导小组,确保统一领导、规划及建设管理,形成良好工作格局,利用当地的农业协会及合作组织等力量创建农业信息服务站点,进而形成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专业机构,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4 全面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应积极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需求,与涉农部门相互联合,对农业生产与加工等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整理,及时,注重调整农业结构等工作。深入开发并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开发,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正确引导农民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3.5 建立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或示范区

针对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对科学知识了解相对较低的情况,宿迁市可以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区域进行试验性示范的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向农村推广,并且需要有足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农民群众进行详细讲解和现场示范,同时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农民群众宣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农民群众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价值加以认识和掌握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进而增加收入。

3.6 培养专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和深度开发,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需要大批的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因而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现代化农业信息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早日成立一支能够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4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农业发展呈现出全新变化,这样就加强了对农业与农村信息服务的要求,信息服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就应当全面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增强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2011(8):35-37.

[2]宫静.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9):220-220.

[3]李倩茹,王政嘉,杨玉荣,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6):101-103.

篇11

近年来,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湖北农业信息网牵头,串联起各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及村组信息服务站点组成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

2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政策引导与统一规划

作为一个交叉行业,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还处在不成熟阶段,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整体、系统的政策引导、支撑,缺少对农业信息产品、技术、服务等的标准规范,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明确的方向。各地农业信息化大都由当地农业部门牵头推进实施,但信息基础设施掌握在经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手中,大量涉农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土地、规划、水利、科技、商务、民政等众多部门,这样一来,不仅限制了基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导致了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人才培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湖北省农民信息素养普遍较低,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联系实际不紧密的问题,原有从业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从事农业信息化管理和开发、运维、农产品电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看,在农村地区,还有近5%的行政村没有通网络宽带,特别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和提升。

2.3 缺乏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

虽然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获得社会共识,但是无论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相关科学研究多偏重概念,导致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度低。农业信息化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受到当前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和利益分配机制制约,信息传输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信息服务站点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持续化的服务更多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自我独立发展能力不强;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3 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3.1 农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

通过采集和整理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围绕湖北省的农业生产特色,建立农业信息资源采集标准、网络交换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在农业信息标准支持下,建设省市各级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向社会,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部门服务职能在区域中的本地化、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农技服务信息化,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

3.2 农业电子商务广泛推进

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提升农业经营效率。选择支持一批农业生产稳定、有特色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与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或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营销,减少流通环节损耗、实现生产与消费透明、双向互惠共赢。通过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鼓励农产品经营主体走进城市社区、建立微商网络,通过建立社区微商规范,保证各类农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交易,促进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