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06: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问题的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今大部分企业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知识成本的较量,更谈不上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因此,导致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约束弱化,企业隐形的成本增加。另外,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由于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而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成本核算和管理最终走进了只重“产量”不重“销量”、重视有形成本、忽视无形成本的思维误区。
(二)成本管理理念滞后,缺乏战略性和系统性
许多企业未能站在战略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对广义成本进行管理,片面强调狭义的成本控制。在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仍以生产制造过程的耗费为主,停留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上,导致成本核算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企业成本核算中只重视物质资料而轻视人力资源成本。虽然我国有大量学者对人力资源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仍然以物质资料为重点,而没有将人力资源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物化劳动消耗成本、知识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的总和。笔者认为,成本补偿只有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消耗与支出,才能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实际上,企业发生的许多成本是获取关系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的必要手段,管理层应将“成本观”转换为“投资观”,平衡人本和成本的关系,提升成本管理绩效。
(三)传统会计成本的分类及核算方法陈旧,企业价值补偿不足
当今社会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产品也不例外。产品生产的导向已悄然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导向型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和消费者导向型。生产品种的多样化、单件化和知识化与传统工业经济中生产的单一化、批量化和物质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传统工业中成本分配的品种法、分步法等已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由于企业中知识因素的运用随处可见,但企业自身并未把知识因素的耗用加入成本核算的行列,导致企业资产价值流失情况加剧,价值补偿严重不足。也没有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种种因素,使得企业成本计算不足,导致盈利虚高,从而最终产生信息失真的后果。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层应与时俱进地树立人本财务观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习惯于只重视成本,忽视人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总成本的增大。富士康“跳楼门”、三鹿企业的破产就是片面节约成本、忽视对劳动者、消费者和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所引发的悲剧,企业管理者应引以为戒。知识经济也是人本经济,对知识资本成本进行核算及管理,体现了对知识资本和人的尊重。人是创造知识资本和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企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本财务打破了现行财务成本管理物是人非、财务成本核算见物不见人的格局,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新资本纳入到财务管理范畴。企业管理层树立人本财务观,对企业整体实施以人为本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改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应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核心技术的成本效益,不断地开发核心新技术,不能因为一项新技术在初始发展阶段的成本费用很高而放弃投入。其次,在新形势下,企业应重视固定成本的管理,尤其重视由知识资产转化为固定成本的那部分,从而促进企业在知识成本方面效益的提高。最后,企业原有的成本管理方法局限于着重企业内部、着重于变动成本,不适应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因而应该逐步被一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所取代,如成本分析法、目标成本法等,这些方法不仅着眼于产品整个的生命周期甚至超出企业可能的存在时限,从源头到源尾对企业的长期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二)将知识资本纳入成本核算及管理的范畴
首先,知识资产的计价。企业知识资产按获得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自创、外购和接受投资三种:对于自创的知识资产,可按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入账,主要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对于外购的知识资产,可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主要有如外购的专利、版权、设计等;对于接受投资的知识资产,则按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入账。其次,知识资产的摊销。对某些减值速度快的知识资产,为了提高知识资产的更新能力,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摊入产品成本中,以弥补企业价值补偿严重不足。再次,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即按照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各项知识成本,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从而使知识成本的分配与实际使用情况大致相符。徐国君、赵书东(2009)研究了作业成本法思想在人本价值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作业成本法可以核算出每一员工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每一员工分享的价值,这为降低委托成本、选择员工、激励员工等价值管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并且利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核算出增值流程、不增值流程以及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为企业流程以及作业改进提供了方向。最后,知识资本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分配。无论是高级劳动者提供的高级知识资本,还是普通劳动者提供的普通知识资本,均应享有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短时期来看,企业分配给劳动者的这部分收益构成企业的社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但长期看来,对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和对象会激发劳动效能,改善劳资关系,提升企业商誉,最终会促进企业组织资本和结构资本等其他知识资本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G8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79-02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垒球运动在我国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喜爱垒球运动的人们越来越多,垒球人口和场地设施也在逐年地快速增长。特别近两年,随着中国女子垒球队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多次登上领奖台的表现来看,中国垒球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垒球的竞技水平和世界垒球的竞技实力仍有相当的差距,而中国男垒的水平则相差更远。因此,对影响我国垒球竞技水平发展因素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1影响我国垒球竞技水平提高的基本问题
1.1垒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发展问题。一项运动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它的群众性,社会对垒球运动的认可程度、人们对垒球运动的认识深度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发展与提高。综观我国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1.1垒球人口的增长结构失调。近些年,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垒球教学普及普通高校、业余垒球联赛举办频率的上升等方面都体现了我国垒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但是垒球人口的增长结构失调,其增长结构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从中国垒球网上我们可以查到代表着我国垒球竞技水平的垒球专业球员仅有800多人,这一数字就连主管垒球运动的管理部门也捉襟见肘;而作为后备队伍的青少年的发展空间更是狭窄,少儿从事垒球运动多数是受家庭、环境、经济等方面影响,他们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增长速度较慢。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集中于一般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从事垒球主要用在工作之余的娱乐与消遣,却无法代表我国垒球的竞技水平。
1.1.2场地设施仍然不足。场地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垒球整体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其每几千人就拥有一片场地,而我国的垒球场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高校和体工大队的训练基地,平均每几万名喜爱垒球的人才能拥有一片场地。由于目前这种状况,给我国垒球运动的普及带来较大的难度。
1.2青少年后备力量培养的问题
1.2.1青少年垒球运动员的培养选材面过小。后备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是竞技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成长模式都是呈金字塔型的,其塔底宏大,基础深厚,塔顶就会伸展更高,竞技成绩就会更突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的培养主要以国家培养为主,兼顾集体培养。作为主体部分的业余体校一直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环节,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塔基。我国业余体校培养的青少年运动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地区的青少年却从选材阶段起就无缘涉足,对垒球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也不了解,这和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选材普及程度有着很大的差距。
1.2.2训练缺乏科学性。由于我国优秀垒球教练员不多,且大多数的是从事专业队的训练工作。而担任青少年第一线的教练员多是老运动员退役后开始从事青少年训练的,不可否认,这些教练员具有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讲,文化水平较低,对当代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没有足够的认识。由于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学手段日益落后,这也是我国垒球后备力量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1.3职业运动员问题
1.3.1职业化水平不高。与世界垒球强国相比,我国垒球运动员还处在向职业化转变的过程中,这也是制约我国垒球运动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依然采取以训练为主来提高水平的今天,世界网球强国则依靠自己国内高水平的职业联赛在以赛代练,在实战中锻炼,使运动员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职业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网球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的次数,没有参加高水平大赛的机会,运动水平的提高就会步伐缓慢。
1.3.2训练方法不够科学、全面。科学的训练是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通过研究,本人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专业队的训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3.2.1训练内容不够全面。现阶段我国高水平垒球运动员的训练重点主要放在了技、战术和体能训练上,缺少了在比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训练。心理素质在当今世界网坛的比赛中越来越呈现它的重要性。技战术是有形训练,而“无形训练”则是心理训练。有些教练员更重视“有形训练”而忽视“无形训练”,而当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平时,往往决定胜负的主要方面是心理因素。
1.3.2.2注重数量,忽视质量。过分地追求训练时间、次数的多少,而忽视整个训练过程中的效果,又是我国许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弊病。当今世界上许多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更注重训练的针对性、细致性,在训练中着重去完善和解决某一动作的质量、某一技术环节的稳定性,而不是盲目追求训练的时间和次数。
1.3教练员问题。随着现代高水平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在理论知识方面,在技战术训练方面,在吸取新鲜理念方面,教练员本人掌握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水平。只有全面地掌握到这些知识,才能够洞察和把握现代垒球运动技战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中国垒球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教练员体制虽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特定的体制环境下,中国教练员水平与国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相比仍有相当差距。首先,我国的教练员主要来源于退役的球员,教练员的文化素养、学历以及业务能力普遍偏低,高水平的教练很少,而且缺乏全面进修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其次,我国垒球的大环境仍是以省市专业队的模式存在,教练员的选拔、聘用由当地的体育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责和待遇与职业垒球教练员也相差甚远。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大多数在当地有一个不错的生活空间,生活的很安逸,因此许多教练员对垒球的激情已经消退,没有很高的追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垒球的竞技水平,因此,教练员水平的提高同样是中国垒球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对策和建议
2.1加大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力度,优化选材机制,建立众多的垒球俱乐部,加强有关部门对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了解垒球运动、参与垒球运动,多元化、多途径、高质量地提高垒球人口。
2.2完善垒球竞赛体制,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数量合理、级别适当以及周期安排合理的联赛制度,通过比赛来提高我国垒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2.3加强教练员业务能力的培养,要送出去,请进来,与世界高水平教练员的学习和交流,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建立教练员竞争上岗的机制。
2.4加大垒球市场力度的开发,进一步利用我国现有的契机和资源,广开财路,寻求社会广泛资金的支持,促进中国垒球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石油传统和铁人精神,始终保持员工队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士气。石油传统和铁人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奋发有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继承和发扬石油工业光荣传统,高举中国石油旗帜,坚持用铁人精神带队伍、闯市场、谋发展,才能时刻保持高昂斗志,不断增强发展意识,树立良好形象,赢得良好信誉,形成强大动力。
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从严治企,科学管理,始终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出活力,管理出效益。我们持续进行结构调整,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规范经营行为,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实践证明,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从严治企,科学管理,才能实现管理增效目标。
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保持企业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油田勘探开发是指挥部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没有油田公司的增储上产,就没有指挥部的稳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是全体吐哈人的共同心愿,是构建和谐矿区的必然要求。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吐哈油田整体繁荣稳定。
六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关心和依靠广大员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只有充分依靠员工办企业,积极实施“凝聚人心”战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员工群众,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指挥部“十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员工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的需求,队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三是企业管理粗放,与精细化要求有较大差距;
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突出;
六是社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距离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尚有差距。
指挥部“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指挥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1.宏观环境非常有利。国际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原油高价位运行,促进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也进一步增长。国家鼓励石油企业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集团公司高度重视未上市企业的发展,把工程技术服务纳入主营业务范畴,在投资、合作开发、矿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版权所有
2.内部环境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纲要》的签订和实施,为吐哈油田整体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吐哈一盘棋”、“吐哈一家人”的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的氛围日渐浓厚,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已经形成。“十一五”油田公司要实现“保38争40”目标,加快三塘湖勘探开发和吐玉克稠油动用,也为指挥部巩固内部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s the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important force, is the power sourc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Power company must abandon the old concept, the cost control is improved continuously expanding, can in the competition in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realize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xisting cost issues, and science proposed the cost problem solving important way.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cost control;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施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政策后,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力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保持在竞争上的优势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这已经是电力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火力发电厂为例,火力发电厂的利润就是电力的收入总额减去成本的费用,成本费用主要有燃料支出费用,所用材料支出费用,水资源费用以及员工工资等管理费用。对电力企业的成本予以合理控制其实也是增加利润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果成本得不到有效地控制,不但会造成亏损,还会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甚至还会使国家在改善公共事业以及经济调控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电力企业施行成本调控政策必须要结合公司的宏观战略规划在统一的指导下科学进行。目前我国的一些电力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还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解决,才会实现电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并有科学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在企业成本控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对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施行成本控制所附的代价不能高于所得到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为企业增加利润。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电力企业在实行成本控制时,必须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肆意的进行成本控制是对企业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必须要结合电力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三)领导重视与全员参与的原则
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如果得不到单位领的重视或者领导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淡薄会直接影响到所在单位职工的情绪,使职工有力而无法进行;如果单位的领导对此过于关心,但是得不到职工的有力配合,同样难以达到企业的理想效果。所以对电力企业的坑本控制必须要得到领导的充分重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1000
二、我国电力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企业存在成本管理理念处于落后、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和的素质水平不高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管理者与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他们的管理理念以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电力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存在着注重事后轻视事前,注重短期轻视未来,注重局部轻视全局的不正当作风。想问题办事情拘于传统,还在把扩大投资,完成产值等来实现企业的盈利,忽视了企业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成本管理对于实现利润最大化有着巨大的作用。在一些中小型电力企业里的员工,从事年限较短的比较多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财务会计知识,所以造成这些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理念与现代化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念具有较大的差距。另外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他们的水平总体上在中专以上水平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后期培训与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造成员工素质难以再提高。员工的素质不高就决定企业在提高先进技术、采用先进工艺以及贯彻科学管理方法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最终导致资源浪费难以控制和成本管理难以贯彻的局面。
(二)成本预算管理不完善
有的电力企业没有比较科学的成本管理理念,尤其在预算管理上还并未建立比较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切实的作用,另外企业也应该建立比较独立和有权威性的预算管理机构有助于加强成本预算的科学性。通过对预算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是把以往发生的成本都假设为合理的,这种核算方法都是把上期预算执行结果的实际数为基础,再结合预算期各种变动因素的情况,加以适当调整来编制预算,这样以来使预算的准确性大为降低。在预算的执行上有的电力企业往往把编制出科学的预算作为重点,缺忽视了对电力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际监控,所以也就无法把执行效果当做考核的标准,更无法做到合理的奖惩,负责成本控制员工的积极性被严重削弱。
(三)成本控制手段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
21世纪我们已经迈进了以信息经济为主的时代,电力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核算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并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只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账簿的登记等,这些功能主要体现在算账、记账、报账、数据的存取和成本计算等功能,并没有体现出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以及会计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功能。所以目前电力企业对计算机的运用远远没有达到对信息处理的需求,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成本控制体系更是遥不可及。在中小型电力企业中有部分企业至今还未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只是简单地把系统的末端延伸至生产班组,有的班组和操作工责任心交差,不能认真的把工时表格和材料消耗表格等填写准确,致使数据失真和漏报数据;有的则是不能在第一时间把表格填好;有的则是字迹模糊不清,致使难以辨认。2200
三、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
(一)树立现代成本控制观念
成本意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基石。电力企业的各级领导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把以前“重产量,重收入”的管理观念,逐步改变成“重成本,重核算”的管理观念。只有让领导清醒的认识到,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全领导才能自觉地把成本管理工作做好。树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做好成本节约的工作。成本控制要落到实处,各主管部门要把生产任务与生产消耗紧密的联系起来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有意识才有主动性,员工要树立起成本意识,积极探讨现代化成本控制措施,才能使成本控制取得明显效果。
(二)致力实现全面成本绩效管理
成本是一个企业在产品产生过程中的总消耗,通常我们把成本分为两类即未耗成本与已耗成本。已耗成本是指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已经消耗掉的成本,并且今后也不会有收益了。未耗成本与已耗成本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指这类支出在未来的会计期间能够产生收益,可以把其列入到当期的资产负债表中,所以电力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已、未耗成本的管理。资产管理和销售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关系,还决定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所以全面成本绩效管理就是要对每一项成本的发生都需要考虑成本效益的管理。
(三)提高员工素质,保证成本管理质量
要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抓住两点,第一点就是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员;另一点就是把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素质提高,让企业员工了解到目前企业面临的处境,激发他的节省意识,深刻明白到成本管理所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如果已经完成了生产任务,在思想上也不能放松,还要继续精打细算,为企业想尽办法节省开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成本管理的好坏既关系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还关系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高低。地方电力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地方电力企业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造成浪费的地方比较多,可见提高职工素质,加强成本管理对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必然途径。
结语:
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也是今后电力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目前我国供电形式日益紧张,深刻解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充分运用现代的管理办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电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高美娟(1975- ),女,江苏海门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英语教学;郑荣伟(1971- ),男,江苏金坛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7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的责任伦理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710006)和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实践育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8009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51-02
制度与伦理是社会问题治理的基本路径,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需要从制度与伦理的双重维度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的应对路径。
一、系统成因: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何以贫困?
贫困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与伦理现象。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问题是困扰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安定、和谐。“贫困”是社会系统运转出现的系统性“病症”。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之所以贫困存在多维原因,最基本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体制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贫富差距的分化,很多家庭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例如,不少贫困生的父母是下岗工人,也有不少的贫困生来自农民家庭。
第二,家庭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贫困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经济收入依赖于家庭,家庭状况成为贫困最为直接的原因。从调查来看,家庭致困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缺少经济来源、家庭突发变故以及单亲或孤儿家庭。
第三,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排斥理论认为,贫困作为一项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排斥的结果,社会通过规则的设定、文化情境、习惯以及交往方式的限制将一部分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让一部分人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第四,个人方面的原因。当前,学生资助制度存在着金融银行企业办理不积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鉴定弄虚作假、奖学金请客吃饭、受助人不愿意参与公益服务、拖欠贷款、受助不感恩、出资人提出资助回报要求等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是多因所致,对其救助也需要通过多途径合力完成。笔者以为,制度设计与伦理关怀是现代社会问题治理的重要路径。制度是硬性的规范化的路径,强调对于普遍群体的原则性的规定,它通过外在的强制力约束保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伦理主要是强调人的内在内心约束,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帮助人们成为好人以及过上好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制度与伦理是两种不同且能够相互配合的治理手段。高职院校贫困生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经济体制、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以及个人原因,其基本的治理主体包括了政府、社会(包括了高校)以及个人等,其治理的基本路径主要包含了制度与伦理两个维度。
二、制度设计: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救助的制度之维
制度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体现现代社会理性化的重要标志。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哈米尔顿认为:“制度意味着一些普遍的永久的思想行为方式。”①可见,“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②通过对个体偏好和行为的分析,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制度就是用来指一个已建立的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行为模式,是所有信仰和所有由集合体建立起来的行为方式。
(一)建构资助政策的多元化与立体化
即系统地建构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制度的策略与政策,对之进行合理规划与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问题,除了受制于经济基础外,它在宏观上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极其紧密,而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则与社会及资助主体的价值观念、道德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全国上下建立了“奖、贷、补、助、减”等多种资助政策。从全世界来看,对于学生资助政策总的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从以助学金、奖学金为主向以学生贷款为主转变。就我国而言,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多、结构复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致贫因素存在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需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救助制度。
(二)建立公正的高职贫困大学生救助制度与机制
经济救助仅仅是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脱贫的经济责任,根本上是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当整个社会体系形成公平公正的机制与社会氛围,高职院校大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贫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品性, 法律和制度, 无论它多么有效率和有条理, 如果是不公正的, 则必须改革或废除。”③公正的大学生贫困生救助制度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平衡各方社会主体的价值趋向,在经济上保障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利益,提供合理的经济救助,同时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心理满足感与认同感。
(三)建立高职院校贫困生发展型救助制度
所谓发展型制度主要建立以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契合自身专业特征的基础上的制度规范。立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是制度“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年龄、技能以及心态上都存在广阔的可塑的空间。建立发展型贫困救助机制的目的,一是要充分开发贫困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潜能,着眼于贫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即时性地经济脱贫;二是在最终发展导向上要以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经济、心态、能力等全方位实现能力与技能上的突破。建立高职院校贫困生发展型救助制度就是要将这些内蕴的价值容易其中,“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个人。”④一时的经济救助不能代替长远的能力建设,一次的经济补给也无法形成规模化的救助效应。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永恒的价值追求,在全面发展中壮大自身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脱贫”的目标。
三、伦理关怀:高职院校大学生贫困救助的伦理救赎
制度呈现的总是硬邦邦、冷冰冰的抽象的规则体系,还需要辅之以情感、德性、心理上的关心与关怀,才能够“内外结合”地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制度设计与伦理关怀是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原则无品德是空的,品质无原则是盲目的”,“好的德性没有法律是脆弱的;但只有正义也不能指导人生,好的法律必须要有好的品性来提供支撑”。制度与德性是相互配合的,共同服务高职贫困生的脱贫。也就说,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在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伦理关怀。
(一)平等地尊重与关怀
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各方主体的伦理责任、伦理义务,以培育伦理情感。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⑤康德的伦理学曾将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表达出对人的尊重,让人真正成为人。对人的关怀根源于内心中把他人视为同类人,视他人为“己”。可以说,伦理关怀真正地将他人作为“真正的生命”予以尊重。贫困生尽管存在经济上的贫困,但它们在人格上依旧是独立的、自主的,不能因经济地位而影响他们的尊严。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伦理关怀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重在对于大学生“富足”心性的培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学校的眷顾、社会的爱心以及国家的关爱。
(二)团结互助,共同“脱贫”
社会是个互助的合作体系,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阿伦特说过,“一切人类活动都受到如下事实的制约,即人必须共同生活在一起。”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自己的本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⑥,团结互助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美德。“我们不仅从自己得到发展的倾向的完善本性得益,而且从相互的活动中得到快乐。仿佛是,我们自己的未能培养的部分是由他人来发展的。”⑦贫困大学生相互之间既有贫困成因上的差异性,更多的是在心态以及“脱贫”意愿上的一致性与共合性。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脱贫”的路上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合作,做到信息上的交换与共享,心态上的相互抚慰,经济上的互相支持,以顽强的意志与团结的状态一起摆脱“贫困”。
(三)增进社会宽容,摒弃社会排斥
社会不应当通过各种规则设定、文化习俗、社会心态等各种形式对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资源与规则上的限制。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能够为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提供良性的社会氛围与社会条件。宽容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美德,它意味着对于社会群体的广泛接纳与尊重,而不去考虑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高低。宽容的社会氛围并不是一朝一夕地实现的,而是需要社会成员拥有宽和的心态,平等地对待高职院校的贫困生群体,接纳贫困并解决贫困。同时,社会大众也需要认识到高校贫困生贫困问题背后的形成机制以及诊治的社会系统性,杜绝以“排斥”的社会心态去共治贫困。
四、结语:制度与伦理的“双轮”驱动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将日渐困扰着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在现代条件下,制度与伦理是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摆脱贫困的基本路径,从外在与内在、行为与内心、硬性与软性、理性与情感等维度为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脱贫”提供“双轮”驱动。
[注释]
①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6):3.
②(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8.
③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3.
④(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85.
如何有效抑制钻井成本增长减少经营风险,保证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效益,已成为钻井公司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K油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在钻井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1.研究石油企业钻井成本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钻井成本控制是以钻井公司成本作为控制手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钻井成本,进而提高钻井公司整体效益。它是钻井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钻井公司依据单井消耗定额即预先建立一定时期内的钻井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前及发生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及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及调节措施,保证实现成本管理目标[1]。
石油钻井生产规模大、投资多、风险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成本核算及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特点,表现为单位成本高,成本项目多,钻井成本管理难度很大等。 国内现行钻井成本控制管理方法存在种种弊端,需要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2.K油田钻井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该企业自勘探开发建设以来为发展国家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振兴地方经济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实行完全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结合钻井行业特点,应用责任会计理论、弹性预算理论及内部会计控制理论总结出适应石油钻井行业特点的“四个单井” 钻井成本管理模式[2],即单井设计、预算、决算及考核模式,按照年度预算控制成本、费用、投资总额及月度预算控制各项支出的原则以实现成本控制目标。但近几年来K油田钻井成本上升显著, 鉴于此,本文对其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其在钻井成本控制及具体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钻前井身结构设计优化不足
井身结构优化是指在深入认识钻井地质规律,钻井设备日益改进及钻完井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改进及完善以往井身结构设计模式。目的在于使钻井作业更加安全、优质、经济、环保,进而取得预期钻探目的及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油气井井身结构优化包括套管层数、各层套管直径、下入深度及相应各井段井眼直径及套管外水泥返高等。
K油田多数井区产能较低,主要开发区块集中在莫北、石西、石南、陆梁、滴水泉、玛河、彩南、北三台、夏子街、风城、乌尔禾、百口泉、小拐、红山嘴、八区、九区等区块,已探明并开发油气田25个。该油田钻井投资成本日趋增加,如何有效降低钻井投资已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井身结构大部分采用浅表套二开制,其应结合自身井区井深相对较浅,机械钻速较快,地层相对稳定,钻遇地层中不存在异常高压层及高压浅气层等特点,优化井身结构设计,满足钻井、地质及采油等方面的要求,实现经济、有效地进行开发,进而缩短钻井施工工期及降低岩屑排量。
2.2 钻中仅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动因理论为核心思想的成本计算及控制方法。其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基本原理,为深化、细化成本管理及改进成本预算方法提供了新思路。钻井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安全费、科技费、其他费用等六大部分。其占据石油勘探开发成本的30%左右,故成本核算方法必须真实反映钻井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并非成本控制系统[3],仅是成本计算系统,故其在钻井过程中仅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势必存在缺陷,如钻井施工能力固定的情况下,因钻井速度快慢导致不同时间相等施工单井负担不同成本。同时作业成本法未能单独考虑直接成本核算及控制方法。因此,其应吸收原有标准成本法中合理成分以充实、完善作业成本法。
2.3 钻后未能及时分析钻井成本增长因素
两千年以来,全球石油天然气钻井工作量与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钻井成本在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其高低直接影响勘探开发投资效益。国内石油钻井成本因受物价指数及工艺变化等因素影响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当前形势下分析钻井成本增长因素以研究钻井成本控制措施,对保证企业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效益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给企业投资决策成本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应收集不同年份钻井成本相关资料, 根据钻井成本变化趋势分析钻井成本项目变化幅度及对钻井成本影响的敏感性以研究变化原因,并参照相关标准分析其合理性及针对性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控制措施。
3.改进K油田钻井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在明确K油田钻井成本控制目的及原则的前提下,对其钻井成本控制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其现行钻井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其它成功企业成本控制经验,进而提出改进K油田钻井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优化井身结构
井身结构优化[4]是指在深入认识钻井地质规律,钻井设备日益改进及钻完井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改进及完善以往井身结构设计模式。其包括套管层数、各层套管直径、下入深度及相应各井段井眼直径及套管外水泥返高等。
根据K油田实际地质及工程情况,结合环保因素,考虑油水井后期生产、维护等一系列工作提供必要保障条件,制定符合该油田实际特点的井身结构及井
口装置优化方案,从钻头优选、钻井液体系优化、提高钻井液各方面性能以满足安全钻井,尽可能降低钻井总投资,保障井身结构化顺利实施。
具体井身结构优化方案包括井口防喷装置优化、简化,表层套管优化,技术套管优化,油层套管优化。井口防喷装置优化简化原则为保证钻井施工安全前提下,合理对各产能建设区块井口防喷装置进行简化。表层套管优化应满足安装井口防喷器及导流装置需要,封固上部浅水层满足环保要求,封固上部流砂层以保证后续钻井施工安全,部分超浅层井考虑造斜点选择上的需要,水源保护区按照水源保护要求设计表套下深。技术套管优化即通过优选钻井液体系、提高钻井液防塌效果,待各方面完善后逐步取消原有技术套管。由于该油田套变现象较为普遍,油层套管钢级及壁厚均从延缓及防止套变方面进行考虑的,故油层套管优化应从缩小外径方面进行考虑。
3.2 采用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相结合的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并非成本控制系统,仅是成本计算系统,故其在钻井过程中仅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势必存在缺陷,故应吸收原有标准成本法中合理成分以充实、完善作业成本法。
直接材料及人工可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计算及控制。即分别制订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及直接材料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根据完成单井数量,即可计算出单井直接材料及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可按作业为中心形成资源到作业、作业到产品的两阶段成本分配。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工资及附加费、折旧、修理费、运输费等。由此看来,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并不排斥传统标准成本法,相反作业成本法要想发挥最大功能,必须引入标准成本法思想,使作业标准化。通过设定各种标准,不但可在钻前、钻中、钻后计算出某区域的钻井标准成本,还可在钻后分析各个作业的资源利用率及提供服务率,进而有效控制成本,正确评价作业中心及相关部门业绩。
3.3 分析影响钻井成本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控制措施
为确定影响钻井成本的主要因素,企业先根据统计资料比较成本项目变化情况,按不同井别确定影响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后采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差额计算法、比率法等计算各因素影响程度,综合成本中各项因素影响程度根据不同井别计算结果结合工作量比重加权进行确定。
据统计,造成钻井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包括价格、工艺、政策、管理等。价格因素主要指人工工资增加及钻井主材价格上涨。工艺因素主要指水平井技术广泛应用,天然气井工作量增加及低压低渗油气藏开发压裂等增产措施工作量增加。政策因素主要指与国家、地方或中国石油的包括工具、设备摊销标准变化、征地价格变化、安全环保要求提高等对钻井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相关政策。管理因素主要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造价控制等。不难发现,影响钻井成本各因素中, 刚性因素为价格及政策影响,其难以调整,可控性低。工艺及管理因素可控性相对较高,可通过优化实现成本控制进而提高投资效益。具体控制措施包括加强设计优化,建立钻前效益论证与钻后评价对比考核长效机制,建立全过程造价管理机制,加强造价环节成本控制,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管理[5],加大市场开放程度,规范计价规则与标准,适度控制特殊工艺井数量,优选部署区块等。
4.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K油田在钻前、钻中及钻后成本控制具体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控制措施。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任何成本费用均与人的某种作业活动有关,参与或有权干预此活动的人可对其进行控制。故人为的主观动因具有较大潜力。企业应树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意识,营造“成本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氛围,使成本控制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同时健全全过程钻井成本造价管理机制,提高钻井工艺水平,为合理确定及有效控制钻井成本发挥积极指导作用。成本分析与控制对提高企业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钻井成本控制战略地位,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Gary Cokins.Integrating Target Costing and ABC.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July/August,2002,13-22.
[2]R.Cooper and R.Slagmulder.Target Costing For New-Product Development:Product-level Target Costing.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July/August 2002,36-43.
[3]潘国明.试论企业的成本控制[J].上海企业,2003(1):32-37.
[4]甘升平.优化钻井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7,27(12):71-73.
[5]周广厚,李文魁,王云.酸性气田气井采用组合油管柱的优越性[J].天然气工业,2009,29(6):
一、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经济犯罪侦查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近年来,经济犯罪形势日趋严峻,政府也高度重视经济犯罪侦查问题,加大了对经济犯罪侦查的经费投入力度,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经济犯罪侦查中却呈现出了侦查成本高、侦察效率低的问题,不仅严重浪费了稀有珍贵的司法资源,而且影响了经济犯罪侦查机关的公信力。
二、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现状分析可知,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一)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在经济犯罪侦查过程中,侦查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没有降成本控制纳入到自己工作范围和职责内。侦查机关领导大多只是关注经济犯罪侦查结果和质量,只考虑办案经费是否到位,但是对具体投入多少并不关注。在领导层的影响下,技术人员以保证案件在技术问题为己任,侦查人员则认为自己的责任是收集相关证据,搜寻案件线索,对侦察成本投入问题关注较少。由此可知,侦查机关各部门都能够各司其职,完成职责内工作,但是都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导致办案成本居高不下。
(二)传统侦查体制限制
当前,我国公安机关一直采用的是“以块为主”的侦查体制,这种体制能够很好的控制本地区的案件,但是部门之间增加了跨区域的侦查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利益呈现多元化,经济活动开始走向世界,经济犯罪也开始呈现多样化和区域化特征。侦查部门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进行取证调查,差旅费、人工费等取证成本急剧增加。同时,在传统侦查体制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区公安机关领导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致使一些企业相关犯罪行为不断滋长,甚至有越发猖獗的趋势,大大增加了部门的工作成本。
(三)侦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
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还不够完善,侦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犯罪涉及到金融、政等各个领域,犯罪主体要进行经济犯罪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的经济类相关知识,并且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侦察主体在与经济罪犯周旋过程中由于金融、会计、财政等知识储备不足,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源来应对。同时,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由传统的刑侦部门、治安部门等组成,没有接受过关于经济犯罪侦查的专业培训,对该项犯罪的性质、理论等不熟悉,这也无形之中让工作的效率受到影响。
三、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侦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传统侦查体制限制是我国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来把控工作中的相关投入,从而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
(一)建立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机制
首先,加强事前控制。在经济犯罪侦查前需要对侦查中的显性成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侦查成本投入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让成本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其次,加强事中控制。在开始之前先预估好一个可能的成本范围,然后在整个事件中,尽可能把这个范围作为根据,有意识地去限制成本不超出预期的范围。最后,加强事后控制。除了在开始之前先预估好一个可能的成本范围和在过程中注意把控和调节之外,工作的收尾阶段也要进行归纳和反思,分析成本形成的主要原因,重点把握成本投入超出的部分,核实其责任归属。
(二)转变经济犯罪侦查模式
传统的经济犯罪侦查模式增加了侦察成本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提高经济犯罪侦查成本的使用质量,需要对经济犯罪侦查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这是提高经济犯罪侦查收益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可以对“以块为主”的侦查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形成“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模式,实现上级侦查部门对下级侦查部门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方式,冲击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同时,“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融合部门之间的利益,有效地解决摩擦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经济犯罪侦查成本,使得经济犯罪侦查行动变得更加灵活,提高经济犯罪侦查效率。
(三)加强对侦查主体的教育培训
经济犯罪侦查主体的素质与成本控制效果密切相关,关系到整个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能否顺利破案的关键性要素。所以,如果想更好地把控成本,可以利用培训来对侦查主体进行相关能力的提升,以教育的方式全面地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并提高其素质。换言之,就是要严格对待针对他们相关能力的培训课程,建立完善的筛选制度和教育指导,不仅要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逐步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理论素养。同时,在人员培训和培养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提高他们的总体侦查水平,提高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提高整体侦查水平,降低成本的投入,最终提高经济犯罪侦查综合效益。
四、结论
加强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有利于实现公安机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公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经济犯罪侦查中,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侦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加上传统侦查体制限制,使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因此,需要建立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机制,转变经济犯罪侦查模式,加强对侦查主体的教育培训,提高经济犯罪侦查总体效益。
参考文献
[1]侯懿泰.浅谈经济犯罪侦查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6,3(15):209-211.
[作者简介]李战军(1975-),男,河北徐水人,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语教学及日本高职教育研究;李颖(1976-),男,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文化研究;李广松(1982-),男,河北徐水人,河北科技学院教务处,助教,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河北保定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借鉴日本高专经验,促进高职高专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0327)
[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12-02
日本高专院校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在创立以来的近五十年中为日本科技产业界培养了大批掌握优秀实践技能的毕业生,受到了日本科技产业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大力推进以文体社团文化为主体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日本高专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之一。
一、日本高专院校的文体社团文化
(一)日本高专院校的文体社团文化
日本高专院校的文体社团课外活动称为“部活动”,其前身是文体俱乐部。日本高专院校的文体社团由学校给予指导和协助,学生会负责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除体育类活动、文化类活动之外还有一些参加人数较少的兴趣协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之余担任每个分部的指导顾问,监督、指导各分部学生按照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各高专院校的体育类活动大多是网球、棒球、空手道、剑道、乒乓球等,文化类活动大多为插花、美术、乐队演奏、英语会话等。
(二)日本高专院校文体社团文化的特征
1.学生参与度较高、活动时间长。各高专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体社团活动,在校住宿学生参加大多参加一至两种文体社团活动。各高专院校学生参加文体社团活动的学生比例都很高,文体社团中尤其是体育相关社团年度开展活动的天数也较长。如佐世保高专课外活动中网球、乐队演奏、足球、田径、排球等社团的年度活动天数达到了60天左右,各社团的年度平均活动天数为30.7天(见图1)。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文体社团活动中彼此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陈述、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成为学生培养就业竞争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平台。
2.教师指导、参与程度高。日本高专院校的各文体社团都配备有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日常活动及参加各种比赛。日本高专院校从制度层面对文体社团的指导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各专业相关专业课教师必须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在职称晋升、考核等方面与文体社团的指导成效紧密挂钩,如长野高专的教授评聘标准中明确规定,“参加评聘教授的人员必须在课外活动指导中取得显著成绩(例如在课外活动指导中担任主要工作4年以上或率队参加全国大赛等)”。佐世保高专每个文体社团指导教师的平均指导时间为51人日/年,最高的吹奏乐队高达170人日/年,橄榄球、足球、垒球等文体社团都超过了100人日/年(见113页图2)。
3.与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首先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个体自我在社会中的社会价值,把文体社团活动当成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通过不断累积对生活与工作的认识,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稳定的价值观,为将来从事具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日本高专院校编制面向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手册,引导学生在第一学年进行自我认识及工作规划,在第二学年进行自我体验与目标设定,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进行就业准备与将来人生规划。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大有提高。
二、文体社团文化在日本高专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是生存(生活)方式的教育,学生只有弄清了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擅长什么、自己更为看重什么,才能去探求适合自己的生存(生活)方式,考虑适合自己的生存(生活)方式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术。
在今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能力最为重要。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能力的重点是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做出抉择的能力,仅凭教室内教师的课堂讲授很难培养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指导、自我认识、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培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仅通过职业指导课教师的讲授和短暂的企业实习、就业体验很难取得很好的成效。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社团活动,具有健身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凝聚功能、娱乐调节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心理疏导功能、窗口功能、开发创造、个性塑造功能等。学生通过参加文体社团活动,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特长,培养自己自信、自强的品格;学生通过参加文体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环境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参加文体社团活动,锻炼了自己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组织能力。通过在校期间持之以恒的课外文体活动,定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工作意识及愿望,关爱他人并实现团队协作,为今后的就业及整个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指导、参与学生文体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能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潜移默化、持久渗透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指导教师在进行文体社团指导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培养、人格完善、团队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保证整个职业生涯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对我国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整个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系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借鉴日本高专院校开展文体社团活动的成功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课外活动,必将极大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
(一)开展多样化的文体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及交流沟通能力
各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学风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组织社团文化大赛及将文体社团活动纳入综合考评等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但据调查,由于投入不足、管理体制陈旧等原因,当前各院校的社团组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课外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文体社团活动,充分发挥武术、空竹、沙包、陀螺等传统运动项目以及书法、剪纸、围棋、象棋等传统文化类项目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良性发展,又可防止学生长时间在宿舍内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在提高管理效果的同时,通过持久渗透,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参加文体社团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高职高专院校的社团发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但据调查,大部分社团中指导教师的指导、参与率很低,很多文体社团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很少参加学生的文体社团活动,这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也不能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能调动广大教师参加文体社团指导的积极性。广大指导教师在进行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文体社团活动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一、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基本问题
会议第一个阶段对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讨。知识产权作为特定的主体对其创造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其基本特点,其中专有性实为法定垄断性。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然而,一项好制度弹奏出的动听乐曲总会伴随着不当利用者间或敲打的不和谐音。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常常成为市场主体获取竞争优势和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工具。因此,出于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必须对其使用加以限制。总体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为知识产权提供补充或者兜底的保护,而反垄断法则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
华东政法大学徐士英教授认为,我国的反垄断法已明确规定了对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禁止,学者现在更需要多研究一下具体制度。国外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多是从当事人抗辩的角度来使用。而我国目前的基本定位是公权力的直接认定。公权力与私权利使用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黄勇教授认为,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这两个制度都是为了促进创新。前者是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来保护创新,后者是从鼓励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人手。而当知识产权这种法律赋予的独占权行使妨碍到公平竞争时。则需要进行平衡。
郑州大学吕明瑜教授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即:新经济条件下反垄断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微观规则的确定及确定后的运行。她认为,新经济中反垄断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愈加密切。两者具有功能上互补性以及方法上的冲突性。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解读两者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是生产力较为落后、创新速度缓慢的时期,人们对两者关系的关注有限;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愈加关注知识产权及其滥用,并开始对滥用行为进行严厉规制;80年代至今,两者关系虽仍被高度关注,普遍的规制却在放松。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法实施的中国整体立场,吕教授认为由于我国目前有能力实施技术垄断的主要是跨国公司,而竞争机制在我国需要进一步培育,因此我国更应该倾向对竞争机制保护。这将有利于我国知识创新领域的安全,有效地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垄断行为进行规制。
武汉大学宁立志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滥用可从三个法律层面进行控制。首先是知识产权法的强制许可、权利无效等内设控制制度:其次来自民法基本原则的外部控制手段,如诚实信用、公共利益、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最后才是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而该层面属于国家公权的介入。万不得已时才应该使用。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的关系还体现在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上。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体现产业政策。反垄断法的实施主要体现竞争政策,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应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发展状况因事、因时而变。
湖南大学许光耀教授认为。虽然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采取的具体方式不同,但两者都对保护创新有利。从创新的角度看,最终谁最有利于创新就倾向于保护谁。另外。不应因经营者拥有知识产权而推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北京交通大学张瑞萍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保护在前还是竞争制度在前关系到执法度的把握。因此正在起草的指南中应当有所明确。华中科技大学郑友德教授提出应思考保护创新是否是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终极目标?创新是制度、理念、产品还是技术的创新?他认为,这两部法有共同之处,更有明显不同的分工,两者最终的目的是保护知识,保护市场动态的竞争机制。
江西财经大学蒋岩波教授举例说明了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拥有技术企业对市场的垄断,我国一些名牌企业因为技术落后而处在被淘汰的边缘。这表明了一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反垄断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技术开发市场和具体产品市场的竞争问题。执法者要从两个市场进行考虑,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
国家工商总局竞争执法局宋明同志认为竞争执法、知识产权保护是有一个终极目标的。执法机关的执法是有倾向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张占江博士生认为我们需要思考反垄断法怎样才能达到效果最佳,竞争法与其他法律政策的协调问题,执法机构在实际中面临的困难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并不天然冲突。甚至有许多共同点,尤其体现在两者对创新的保护上。但是。反垄断主要是公权力的行使。政府在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时需谨慎。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孰先孰后的问题上,则具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相对而言我国竞争机制更加不完善,因此提议应优先反垄断执法:有学者则从知识产权对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侧重保护。
二、典型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问题
会议的第二个阶段,与会代表从不同的视角对“典型知识产权行使行为的反垄断法问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王晓晔教授认为,行使专利权被认定为垄断行为的案例中,很多涉及技术标准。专利一旦成为标准,专利权人得在公平、合理条件下向所有潜在市场进入者开放技术;权利人无正当理由拒绝许可或不以公平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专利有可能被强制许可。王晓晔教授认为,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利权人存在风险,即在不许可或不以公平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专利有可能被实施强制许可。知识产权不是依据竞争法实施强制许可的障碍;解决冲突的方法就是衡量限制对竞争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权衡知识产权长远利益和短期限制竞争的结果。知识产权限制竞争能否得到反垄断法豁免。取决于限制竞争能否激励创新。在知识产权成为行业标准的情况下,拒绝许可对竞争的影响是长期的、重大的,应当适用反垄断法,但是依据反垄断法实施知识产权强制许可是例外的情况。
南京理工大学吴玉岭副教授作了《交叉许可和专利池的反垄断问
题》的专题报告。他通过对MPEG-2专利池与VISX专利池的介绍和分析,介绍了对交叉许可与专利池的竞争评估架构及对交叉许可与专利池的反垄断政策选择。他认为,交叉许可与专利池大多能发挥一些有益的社会经济功能,少数交叉许可与专利池妨碍竞争,可表现为利用交叉许可与专利池瓜分市场、集体定价、协调定价、限制产量等。对交叉许可与专利池进行竞争评估架构的必要前提是专利权人居市场支配地位。其次要审查专利是否合法有效、能否执行,并且要选择适合评估原则,平衡正负竞争效果。如明显为经营者合谋排除竞争的,应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其他适用合理原则。这中间涉及到其他政策方面的考量,如兼顾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等其他相关政策以及社会公益等。在对交叉许可与专利池的反垄断政策进行选择的时候,吴玉岭副教授认为,交叉许可与专利池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当互补性知识产权构成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实质性新技术时。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李剑副教授作了《知识产权何以构成反垄断法上的滥用――评德先诉索尼案》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德先诉索尼案在实体上并不能笼统地认为索尼公司实施了非法的搭售。因为索尼公司在数码相机的设备市场上并不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同时在产品的销售中不具备搭售的“单一产品”构成要件,因此在销售设备时不成立数码产品和电池的非法搭售。但是,由于设备市场和售后市场的关联性,设备市场的竞争在售后市场是专有市场时无法影响厂商对于售后产品的定价,从而构成对索尼产品的售后市场的垄断地位,并在售后市场上构成搭售。同时,在数码相机市场快速发展,设备产品未来销售的贴现价值偏小的激励下,厂商有足够的动力对售后产品制定高价格,扭曲竞争。因此,在这一意义上,索尼公司的行为构成反垄断法意义上的非法搭售。
关于搭售,吴玉岭副教授认为搭售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许光耀教授认为如果在产品主市场上不具备垄断地位,那么配件市场的问题不大。极少数情况下,消费者事先不知情或是事后突然涨价,配件本身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市场,这对消费者的选择权造成损害。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生仲春认为在新经济时代搭售几乎随处可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便捷的路径到达方式均可视为搭售的一种。搭售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创新,需要对其适用合理原则进行分析。
宁立志教授向大会提交了《专利搭售许可的反垄断法分析》的论文。他认为。搭售许可在具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具有负面效应。需判断加入专利联营的专利之间是互补性的关系、障碍性关系还是替代性的关系。搭售不仅是法律的问题,还要从技术层面上进行识别和判断。搭售许可往往不是对终端消费者,而是对实施技术的生产企业,因而在相关指南中的“消费者”用词可用“相对方”替代。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李俊明博士提出了超额利润如何举证的问题。湖南大学郑鹏程教授认为要考虑反垄断法与环境政策的关系。
武汉大学副教授孙晋作了《专利权单边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美国法例视角》的报告。他将专利权拒绝交易行为分为两种类型:“有条件的”或“选择性的”拒绝行为和“完全”拒绝行为来进行分析。他认为,完全拒绝行为,如果专利权人具有市场力量,排除或者实质削弱了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并在相关市场产生了反竞争效果,或者直接或间接限制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则应该被给予更多的反垄断关注,除非专利权人有正当理由证明他的拒绝行为是正当的:对于选择性的或有条件的拒绝行为,则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三、我国制定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指南的相关问题
面对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复杂关系和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中的众多热点难点问题,仅有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的原则性规定显然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正确指引相关的执法行为和企业行为。借鉴国外立法和实践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的指南成为明确在知识产权领域进行反垄断执法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执法透明度的基本路径。
会议的第三个阶段重点开展了对我国制定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指南的相关问题的讨论。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赵国彬同志首先介绍了《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的指南》起草的背景、目前开展的工作、基本考虑与指南的大致内容,也回答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些疑问。他谈到,考虑到目前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以及部门规章效力的局限性,制定具有指导性的指南比部门规章应更加合适。由于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时间不长,国内尚缺乏相关案例,因此制定过程中主要还是借鉴一些国外的执法经验,但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下一步还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征求意见。工商总局希望专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也会充分尊重其他主管部门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意见。
随后,专家畅所欲言,在对指南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黄勇教授提出,指南经过四稿修改很不容易,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及实施问题颇多。如今加上反垄断法的实施,问题更加复杂化。指南与英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接轨,同时具有中国特色。指南在篇章结构安排上基本配合了反垄断法的体例。要注意的是如何做好三部门执法的协调以及与新专利法第48条的协调。反垄断执法应具总体性,三个执法机构需要进一步配合和磨合。现在有些学者提出指南目前只有28条较简单,如果时间更加充裕,可以加入一些可操作性的东西,当然目前尚没有案例也是一个矛盾。
宁立志教授认为。不能忽略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私权,法律对其保护的手段主要是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因此指南开章名义可对此有所体现。另外,可适当加重从商标法角度的规制。目前指南条文重心是对技术、专利滥用的规制。事实上,商标权的行使在我国也有很多值得反垄断法关注的问题,如长期困扰我国的贴牌生产。国内的企业和劳动者在贴牌生产时付出了几乎100%的劳动,但利润还不到10%,90%多的超高利润都被商标持有者拿去了,从反垄断法的角度考虑,后者是否涉嫌利用商标权的有利地位,而实施了超高定价、垄断利润的行为?另外,商标使用限制也是比较普遍的做法,需要进行反垄断分析。
吴玉岭副教授认为,国家工商总局要注意制定指南的过程,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反垄断法的执行很难,涉及知识产权时就更加复杂,执行起来难度更大。
郑鹏程教授认为指南要解决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我国还是一个技术依赖型国家,指南要有中国特色,因此反垄断应该采取较严厉的态度,目前指南体现了这个指导思想,与我国的现实状况相适应。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可操作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指南要有操作性又不能过细。可以考虑在指南中加入一些相关的假想案例帮助理解。另外,指南要解决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现在执法机关权限中,对外贸易大部分由商务部来管理。今后需要协调。
南京大学方小敏副教授认为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执法是公力执行还是私力执行,指南中没有涉及。但是一旦操作起来一定涉及这个问题。
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是能够及时发现成本计算结果中存在的偏差,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予以科学的纠正,从而保证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实际成本被控制在预算的成本范围之内。
企业成本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其控制范围十分广泛,既包含对企业全部过程的控制,对企业所有成员的控制,也包含对企业各个环节和全方位的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成本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成功与否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成本控制来加强对自身的管理,不仅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有效推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由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同时也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高与低,所以成本控制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一个企业要想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壮大自身的经营规模,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探索企业中成本的支出与经济效益的最佳比例,并制定出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入。总之,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是我国大部分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企业的成本控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成本控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成本的管理仅仅局限于生产产品之后的成本核算上,而对生产之前的产品设计及产品生产的过程既缺乏有效的管理,又缺乏一定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工作。另外,成本控制目标不科学。成本控制目标的制定没有将企业生产现状和外部成本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使得成本控制目标无法实现,从而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企业缺乏有效的、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机制,就无法得到良好的成本控制执行效果。
(二)成本控制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束缚,依旧是靠强调降低成本和节省开支费用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这种落后的成本控制模式不仅会阻碍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革新,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步伐。
三、企业成本控制中突出问题有效解决路径的选择
(一)规范成本控制标准
为有效解决成本控制中的突出问题,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标准,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计算来对成本控制标准进行不断的规范。在规范的过程中,企业应从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其他经济技术指标与成本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综合平衡发展的战略目标,避免成本控制的片面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制定尽可能多的成本控制方案以便择优而用。科学的成本控制可以使企业成本控制决策呈现多层次化,不同层次的成本控制管理单位有着各自的决策内容和权力,从而实现各个层级的共同努力,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完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针对成本控制,企业必须积极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将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视为企业成长经营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认清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完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首先必须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对象和方法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最后要确保成本控制管理各个流程、各个环节之间的密切衔接。
(四)树立全新的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按照预先设定的成本目标对一切构成产品成本费用的所有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及监督,目的是能及时发现偏差,然后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科学纠正,最终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实际成本都能控制在预定的成本目标范围内。企业的成本控制可以分为广义的成本控制及狭义的成本控制,其中广义的成本控制要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并且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所以又被称为相对成本控制,而狭义的企业成本控制则是以完成规定的成本限额为目标,所以又被称为了绝对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非常广,包含对企业全员的控制,对企业全过程控制,对企业全环节的控制及对企业全方位的控制,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成本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功还是衰败。另外,企业通过认真开展成本控制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但是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企业成本控制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成功,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潜力的高和低,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要努力探索企业中耗费支出与经济效益的最佳比例,只有这样才能用尽量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所以说,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成本控制模式落后,意识淡薄。首先,目前的很多企业的成本控制还没有走出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还是主要靠强调降低成本和节省开支费用。这样的成本控制模式不但会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及产品的革新,而且还有可能会损害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其次,很多的企业领导层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不重视,很多企业领导只是喜好单纯看企业产值、企业产品产量及企业财务收入指标的完成情况,甚至有的企业财务计算出来的利润多少都是根据领导的需要“编造”出来的。
(二)企业成本控制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目标,而企业成本控制恰恰是企业达到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所以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应该同企业发展战略想协调。但是目前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成功控制的时候忽略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样的成本控制只能实现短期的目标,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然这样的成本空股指也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三)企业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手段陈旧老化。很多企业成本控制手段还是沿用的过去陈旧的办法,比如成本控制过程中只注意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而对供应过程及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却是忽视的,有的只是对产品投产后的成本控制比较注重,但是对投产前的产品设计成本控制是忽视的。这样的成本控制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很容易造成企业成本控制的盲目性。另外,很多的企业成本控制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有些还是使用的手工操作,这样的成本控制手段很难确保信息提供的及时、准确和全面。
(四)企业成本控制相关制度不健全。目前很多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制度不完善就容易造成成本原始记录模糊,验收管理不及时及财产清查也不彻底等。有的企业虽然也有一些制度,但是很多制度并没有能得到真正的执行,缺少科学管理制度的企业成本控制就会造成数据不真实,数据不真实就容易使企业成本控制决策出现错误。
三、解决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成本控制新理念,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首先,企业要树立成本控制新理念,要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成本控制引起足够重视,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控制的潜力是很大的。另外要对企业全体通过成本宣传教育的方式来不断加强和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从而使成本控制意识深入到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让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觉得自己就是一名企业成本控制执行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企业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控制好企业成本,最终实现企业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其次,在企业成本控制新理念下,企业必须要积极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体系,要把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看成是企业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要真正认清楚只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才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体系首先要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及方法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及标准化,最后就是要做到成本控制各个流程和环节的密切衔接。
(二)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办法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企业只是单纯依靠过去那种传统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来取得发展优势显然是不长久的,所以企业就必须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把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办法引入到企业成本控制当中来,努力从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成本控制管理方面去挖掘成本降低的方法,以便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应该重视对日常成本的控制管理。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不应该忽视对日常成本的控制管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控制好车间日常材料费用,比如要求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等都必须要严格按图纸、工艺及安装要求进行操作,以便防止材料上的浪费。其次是做好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这个方面的控制范围主要是对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奖金及津贴等方面的监督控制,以防止出现偏差,造不必要的 成本损失。最后就是要做好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日常间接费用主要就是指车间经费及企业管理费的项目开支,因为这些费用的开支情况多变,不好把握,所以对于有定额的就必须要按定额控制,而对于没有定额的就必须要严格按各项费用预算来进行控制。
(四)逐步完善和构建企业成本控制相关制度。首先要健全成本责任制度,这样不但可以确保企业成本控制的顺利实施,而且也是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其次是要逐步构建企业成本预测制度,也就是说要首先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来提出和制定企业成本控制初级目标,然后再根据企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来考虑和制定具体科学的降低成本的方案,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盲目性。最后就是要构建企业成本费用的考核制度,可以将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在企业内部细分成具体的小指标分别下达给企业内部相关责任单位,并且要制定企业内部的成本考核制度对相关单位按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和反馈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坚决避免只是为了获得短期高额利润而单纯片面降低企业成本的做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企业为了获得短期高额利润还单纯片面强调降低企业成本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如果单纯地为了降低成本而进行成本控制就有可能会简单地依靠降低原材料质量、降低工人工资费用、偷工减料或减少工艺流程等粗放手段来完成,从短期来看这些做法或许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做法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产品技术革新及产品换代问题,而且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尹舟,浅析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1
【2】陈焕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会计,2009/05
【3】蒋德刚,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