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土地资源管理热点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热点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7 09:06: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地资源管理热点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热点问题

篇1

当今和未来的全球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的推进,社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近几年,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对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7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 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要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增强[1]。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自1985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全国已有多所大专院校相继设置了土地管理及其相近专业。教育部于1998年7月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颁布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管管理一级学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1-3】,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约90所,开办博士研究的高校近20所[4-7]。

在目前开设土地资源管理的60多所院校中,农林院校开设土地规划管理类课程的比重最大,一半左右的农林院校都开设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和地籍管理课程,文史类院校开设该类课程比例最小。师范院校开设房地产课程的比例最大,全部开设了房地产经营,综合类院校不到三分之一的院校开设该类课程,比例最小。师范类、农林类、理工类均比较重视开设地学基础课程,综合院校和文史类开设比例小。而技术类课程,农林院校最重视,文史类院校最不重视,但文史类院校相对较重视经济学课程,师范类院校几乎都不开设相关经济学课程。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难以满足时展需求

目前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来源于4 大传统学术体系:(1)以农学为代表的,基于农业经济和土壤农化为基础,这类侧重从微观上研究农业土地管理和农用土地经济等科学问题。(2)以经济和管理学为代表的,包括土地经济学、政策学、法学等,其特点是从政策和法规方面研究土地管理的科学问题,侧重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解决。(3)以地理学为代表的,包括自然资源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其特点是从宏观、总体上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的协调和解决。(4)以测绘学为代表的,包括地籍测量学、地图制图学、摄影测量和遥感等,其特点是侧重通过对地球表面土地利用覆盖和土地权利空间分布的精确描述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综合体相关问题。由于各院校原始学科基础属类不同,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从近几年市场对人才需求来看,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许多院校不重视技术课程开设,尤其是文史类院校。

(二)实践课程的教学和管理薄弱,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不相匹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也不尽合理,首先,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和生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接触较少,难以打开创新的思路。其次,受到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实践教学内容没有经过统筹安排,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使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实践学时更加捉襟见肘。最后,实践教学内容偏重自然科学,忽视社会科学。各个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的背景和基础不同,但即使是以经济管理为专业特色的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也以测量、遥感、土地等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为主,几乎完全没有土地制度、土地政策等社会调查的内容。而社会调查实践其实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践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以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较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加工和应用的空间和动机,不仅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特别是“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大量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从技术方面拓展了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术空间[8]。但由于专业教师受到本身学科知识的束缚,而且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土地学科的行业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较少,无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农林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资很大部分来自自身培养,也有相当部分的师资在国内外接受了教育或强化培训。但学缘结构仍比较单一,由于学科发展的扩大化,学科内、学科间的激烈竞争,优秀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再加上专业教师研究方向的分散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能力和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土地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所以,把土地作为自然经济复合体来进行研究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性质[9],因而可以在强调学术自由和尊重个体之间差异的原则下,吸取西方高等院校实行的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的经验。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适当降低或维持必修课( 通识类课和学科基础课) 模块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课程的广泛性和数量规模的原则,极大增加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数量,并使得这些课程结构极富弹性,课程安排留有相当充分的余地,使课程组合灵活顺畅,同时在打破学科壁垒和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专业化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判断选修不同的课程组合,从而形成与土地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方向,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的迅速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同时,根据教育部部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组指导意见, 紧紧围绕“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为主线, 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调查,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全国许多高校开办了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需求增多。而目前全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除去一部分人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真正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高层次、高素质教师奇缺,很多高校都难以找到理想的学科带头人。加之目前的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对培养服务型人才比较熟悉,而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甚了解。由于政策导向等因素,部分中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对教学只是应付式教,完成教学工作量就行了,不愿投入更多精力认真地教,更不用谈开展教学改革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了。因此要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建设和提高。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要靠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去培养的,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应处于核心地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高素质的学科梯队,拥有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整个学术梯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增强教师队伍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素养,革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完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应具有所需要的具备相关专业劳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应当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原则。为此,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通过对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和必选课)、实践课等增删和学时、学分及开课时序的优化调整为方法,保证专业重要课程和技术课程的开设,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分段组合平台,构建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土地资源类课程、土地经济类课程、土地管理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土地规划类课程、综合应用类课程”的七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另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 增设土地资源管理发展趋势、土地整理工程专题、房地产策划专题等课程。

(四)强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验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实践观”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实验实践教学理念, 确立以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模块,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开展实验实践教学考核内容、考核方法的改革, 优化实验实践教学环境, 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切实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从时间、师资、基地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建立实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 增强实践教学时间(含集中实践教学时间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比重,延长生产实习时间。二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土地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并落实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以形成一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队伍; 三是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新跃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2]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

[3]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4]黄贤金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

[5]彭文英等.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6]曲晨晓,孟庆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2)

篇2

为做好今年的土地日宣传活动,我局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开展宣传活动的内容和具体措施,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各国土资源所、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宣传工作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次宣传活动的工作,并提前制定了《xx区国土资源局第2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方案》,明确了宣传活动的指导思想、宣传形式和具体要求,专门下发到各国土所、机关各科室,要求认真开展紧扣主题、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二、宣传活动,形式多样

(一)6月25日当天在中心城区设立宣传点,以散发《土地日特刊》、《彩色挂图》、《宣传手册》资料、悬挂图片和横幅、显示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扇、播放录音、现场解说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土地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提高群众依法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的意识。

(二)各国土资源所从6.25开始,分别办公室门前悬挂土地日宣传主题横幅,乡镇繁华路段张贴小标语,有条件的国土所还利用广播宣传涉及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土地日宣传口号等,同时向村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

今年的土地日宣传周,我们共向群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免费赠送宣传扇500个,宣传手册500个,播放地质灾害防治、耕地保护及土地项目整理等录音两套5个小时,现场解答群众咨询问题百十余条。

篇3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地图学、测量学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为本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尤其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学课程之后,学生对地形地貌、水资源及其土壤圈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充分与其他任课教师、上课班级学生交流,掌握本专业学生已经学过的相近内容,简略讲授已经学过的内容,避免课程知识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为本课程重点、难点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1.2针对GIS专业学生授课特点,加强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联系

GIS是一门注重技术和实践的学科,因此GIS专业的土地资源学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3]。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一系列土地相关项目,大多以GIS技术作为支撑[4]。因此将这门课程讲授与GIS、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满足土地行业的社会需求,是摆在这门课程教学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通过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或谷歌学术搜索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总结“GIS、遥感与土地资源结合研究”文献,分类总结,并且选取几篇详细阅读,在课程结束时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通过增加这个环节,使学生对3S,尤其是GIS与土地资源的结合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课程讲解过程之中,也注意在每章节中,增加土地资源学科学研究热点前沿知识,尤其国内外期刊文献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等章节中,引入笔者参与的土地资源相关实际课题项目,包括调查、评价等,如项目《菖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菖菖县土地变更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等实际案例,结合参考教材评价、调查步骤进行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3增加土地资源学课程中涉及的国家土地资源评价规范、标准和范例

加强对课程对应章节所涉及到的关于土地资源和GIS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知识讲解。因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实际课题项目要遵从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紧密联系,尤其是GIS,包括全国性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变更调查、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GIS行业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各种类型、层次的标准、规范、规程等较多。土地资源学是GIS重要的应用领域,涉及了很多的国家标准规范,但教师授课过程之中,往往忽略这些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如不重点强调,使学生形成一种深刻认识,可能导致他们走上从事土地相关的工作岗位,很不会严格按国家土地规范、标准完成项目的意识。笔者针对土地资源学教学内容统计,涉及30多种重要的国家标准、规范,例如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国家有《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有联合国粮农的组织纲领性文件《土地评价纲要》、《小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章节中,《TD/T-1022-200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等等。

1.4指导学生参加土地与GIS相结合的竞赛

在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引入历届GIS与土地结合的竞赛内容。例如,利用土地资源某种评价,结合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遥感数据以及评价的对应行政区域的土地数据,做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GIS结合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且推荐到GIS专业的SUPERMAP或ESRIARCGIS竞赛,这样既极大促进学习的动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对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的系统化

这一过程也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从系统论观点去凝练教学思路,从整体上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以便于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讲课过程中,笔者通过强调“土地资源要素分析—土地及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体系建设”系统过程,该过程前一步都为后一步打下基础。通过这样强调、学习,使学生们不仅能够系统掌握了本课程,而且也对他们学习其他课程起到了借鉴作用。

1.6在授课过程之中,对学生灌输关于土地资源的“尺度”认识

在土地资源学中,主要增加的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问题。因为在学习过程之中,针对土地资源学习的不同方面,例如,土地资源要素分析这一章,通过强调尺度问题,使学生们在分析各种影响土地资源要素时,能够选择恰当的尺度去研究,如太阳辐射和地形地貌等。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着“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的思路,教学过程中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针对不同课程内容采取了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课程的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中,布置这样的实践环节,按一个小班分成3-4个小组,野外实践以及上网获取燕山大学或一个区域周围土地资源的各种构成要素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进行郊区实习,主要通过燕山大学周围野外实践,探讨林地、园地、耕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价值、作用的影响等的模拟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示例1: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在课堂讲授课本知识(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3)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成果报告的过程中,以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补充》、《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穿插其中,以《南和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范本,使学生掌握了基于国家规范、标准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之上,选择(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中的遥感调查方法,选择燕山大学区域,选择遥感数据IKONOS作为实例,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教学方法改革示例2:采用以”土地资源调查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设定任务(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堂理论为基础,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

课堂教学是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核心环节,教学手段的正确应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摆脱了传统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堂听的方式,向教学手段多元化转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3.1多媒体教学

采用PPT、视频等直观讲解,使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且学生印象深刻。但为了不本末倒置,也要坚持PPT与板书的相结合。

3.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如GoogleEarth、国土资源部网、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等网络教学手段,以及自己制作的个人网页、ftp等,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3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即公布固定小组和人数,学生们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形式,每一周推出一个主题小组。该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以5-10分钟阐述土地资源学某一主题内容,其余小组可以提问。学生们针对当前土地热点问题,如土地流转制、城乡一体化、基于GIS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案、世界各国土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精心准备。通过这种方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度、选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等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4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通过考试和上机及提交的作业的结果能够看出,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已经初现成效。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以及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1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实践,学生熟悉了土地资源学的理论、技术方法,掌握了当前中国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各种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更新、土地资源评价等技术流程与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GIS与土地资源结合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4.2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个人解决问题、团体协作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因为在知识讲解中,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范例,进行集体讨论,提高了学生之间团体协作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

4.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变为“灵活多样”,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模拟实习、参与课题、野外实践,案例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社会调研”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式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一方面,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总案例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突破该课程教学难点

因为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具体,突破了课程教学的难点。

4.5对学生课程学习与参与项目,从事土地资源相关工作逐步接近“零距离”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中应用非常广泛,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在土地资源部门工作的也教多。所以该课程地位凸显,所以在教学中,模拟国家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技术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今后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篇4

这并非个案,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十一五期间,全国共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49.4万件,涉及土地面积498.1万亩,其中耕地215.6万亩。我们知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处置稍有不当就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引发群体性上访,在该领域开展预防调查,有极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脱离监管的违法用地成了“法外之地”,最后又是如何变成圈钱宝地的?让我们跟着朱某的步调,去寻找答案。

第一步,拉拢官员,廉价租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朱某不可能租到农用地,但他通过向副镇长李某行贿,利用李某的职权化不可能为可能。由此看来,土地问题的生杀大权完全掌握在极个别的领导干部手中,“一言堂、家长制”依然存在。

第二步,大肆建设,逃避检查。朱某租得土地本已违法违规,而他竟然还建造了大面积的临时建筑对外出租,这片“法外之地”为何能长久屹立不倒呢?这时,规土执法队队长唐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唐某本应当严格处置违法用地,但是他在收受了朱某的赂后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说明执法权的本身缺乏监督。而顺着这个案件,我们进一步调查临时建筑的审批、监管制度,发现其中更是问题重重。由于用地指标的限制、临时建筑管理的难度、动拆迁时临时建筑所有人的漫天要价都让职能部门感到很头疼,这使得目前区规土部门对临时建筑的审批工作基本停滞。

第三步,巧立名目,获得补偿。按照动拆迁相关规定,违法建筑应当一律不予补偿。朱某却凭借着违法建筑得到了180万元,他的窍门就是两个字——买通。他买通了村支书、村主任,帮助他以搬家费、过渡费等理由,规避法律,获得补偿。由于拆迁程序不透明,暗箱操作就变得简单了。

为解决案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我们不仅走访土地资源的各个主管部门,而且着重将预防调查的重心向一些土地资源丰富的乡镇倾斜,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针对违法租地问题,我们提出违法用地一律“一票否决”,以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约束;要在规划上功夫,压缩可以被官员操纵的空间,最大限度为农民谋利。

针对临时建筑问题,我们建议要确保临时建筑审批环节畅通,用保证金、委派专门公司建造等手段确保建造规范,拆除及时,让临时建筑不再成为拆迁时的谈判筹码,并加强对执法权的监督。

篇5

关于对__*的评议意见

__*国土资源局是履行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及测绘行政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__副省长作为分管地质矿产工作的省领导,20__年任职以来,能够准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两例”)及其各项配套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勤政爱民、作风朴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兴晋富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能够按照依法治省的要求,大力推进我省地质矿产资源法规制度建设。在*省长的分管领导下,我省在“一法两例”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山西省矿业权公开出让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细则和具体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矿业经济的健康稳定良性发展。我市的矿业权市场20__年启动从无到有,稳步发展,载止20__年底统计已公开出让矿业权80余宗,成交矿业权价款1300多万元。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善于统筹总揽全局,谋求全省地质矿产开发与保护工作发展大计,煤炭资源作为我省的龙头,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命脉,*省长高屋建瓴,立足山西走新型能源集约化发展的思路,多次召开会议,深入我们基层调查研究,大力倡导和组织实施启动了建设我省三大煤炭基地的工作,包括:积极推进我省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按煤种、区域和流向,以大型煤炭企业为核心,吸纳周边中小煤矿,分步组建大集团公司;加快大型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大对地方中小煤矿资源整合和改造力度,通过重组使更多的煤炭企业进入大型集团公司;鼓励煤炭企业与国内外电力、钢铁、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企业开展联合;大力推动和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占全省70以上小煤矿企业走资源整合,规模化经营之路,按照循环经济要求支持和培育新型的矿业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等。如:我市左权、寿阳县的部分煤矿企业已加入阳煤集团;介休市安泰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等无不倾注着*省长的关怀和心血。三、经常深入一线基层矿山,解决基层热点问题,心系群众,作风扎实,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矿山哪里有重大险情和隐患,哪里有热点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政治坚定,作风踏实,善于从基层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和改进我们各级部门的工作,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具体行动中。如:我省煤炭资源开发虽然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安全事故一直是我们的心中大患,加大违法违规安全成本,以人为本,我省20__年下半年以来,大幅度提高矿难赔偿金,充分体现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根本宗旨。

《国土资源局对***的评议意见》来源于文秘站网,欢迎阅读国土资源局对***的评议意见。

篇6

社会经济改革与国土资源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如果遇到了困难,就会促使国土资源的管理改革,而进行改革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开放,在国土资源方面也遇到了矛盾问题,一定要不断加快改革步伐,清除障碍,履行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重要职能。

一、国土资源的管理与改革趋势

(一)影响了中央调控能力

管理模式的转变管理部门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后,进行权力下放,激发当地的发展活力,但是地方保护政策的盛行,极大影响了中央的对其的调控能力,地方和中央管理想要重构,一定要保证充分落实中央的政令,国家要对土监、国土、审计、工商等部门权力上收,进行垂直管理。由于管理的不彻底以及当地政府和垂直单位之间的矛盾管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我国政府的管理体制要以协调综合为改革方向,还要对国土资源的发展和改革提出新要求。

(二)管理职能的转变

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以及经济调节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重要职能。要深化改革管理方式,推行政务的透明公开,建立服务型的政府是当前政府管理的发展方向。国土资源管理进行改革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正确履行和转变政府主要职能,关注国土资源方面的民生问题,强化多种服务和社会管理。

(三)管理方式的转变

国土资源管理要充分强调资源保障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展保红线、保增长的行动。这说明了国土资源的趋势和问题,由以往重视程序性和证审批工作,转变为重视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尤其是国家赋予经济调控的工作职能后,更是参与到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中。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再也不能以资源视角为出发点,而是应该充分关注社会经济和保护资源,重视资源产品和资源开发,承担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重要职能。

(四)管理手段的转变

出现金融危机带来了一个思考,政府职能在设置方面,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职能政府不应该插手,推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应该放开权利。但是,政府缺少监管,任市场自身解决,可能导致混乱,甚至造成危机。因此,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特点,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让市场发挥配置功能,只有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供求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功效。国土资源作为重要的政府机构部门,需要掌握市场规律,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调整政策,引导市场配置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

(五)在当前社会经济体制下,国土资源是资本、又是资产,更是资源,集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与一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强大和发育,资源主要体现为价值形态,人们利用资源进行投机和投资的行为越来越多。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改变传统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的方式,由注重资产、资源属性管理、转变为资本、资产以及资源的三位一体化管理模式。

二、关于深化改革国土资源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需要履行政府职能,规范相关部门的职责,科学合理的优化人员结构、调整机构设置,遵照效能、统一、精简的原则,健全各个部门的配合协调体制,还要加强国土资源属地部门和垂直部门的关系,确保管理执行力和调动地方、分权管理有机结合,探索有效、科学、合理的改革途径,履行责任、提高效率。同时,还要充分依靠支撑单位,按照直属机构具备的特点,合理科学的配置工作职能,为国土资源实施管理提供支撑。

要建立国土资源发言人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就资源热点问题、计划以及规划,举办新闻会,阐述观点以及解决方案,给公众提供问责、质询以及咨询的制度,确保人民知情权。还要建立信息管理机制,按照信息的预知程度以及敏感性,通过国土资源相关机构发出信息或者观点,并且根据反馈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同时为部门调整政策提供信息依据。

想要做好资源管理,一定要对管理方式进行改变,掌握资源的市场需求,做好调查工作,在矿产进出口、房地产价格、资源加工行业以及矿山开发等方面要充分把握。利用事业单位的职能,通过设置专项资金、重组机构、调整职能等方式,对资源开发产业进行监督。对流通环节进行监测,是为了通过调查资源的利用情况,及时掌握数据,为宏观调控提供数据。

要充分重视改革资源管理机制对资源管理的关键作用,把握好市场机制和矿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健全市场机制和政府控制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方式。要在市场发挥配置作用的机制没有建立的条件下,加强管理,使用审批、计划、规划等手段,确保资源勘查、资源开采、资源开发的有序开展。发挥市场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掌握产业权和土地使用权,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尽量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出现的问题。

想要解决资本、资产以及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转移管理的重心,按照企资分开、政企分开、强化监督、国家所有的方针,探索改革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第一,一定要改变当前行政分权的情况,实现管理方式从多元化到一元化的转变;第二,要处理好行业管理和产权管理职能的关系,处理资源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开创部门分工、综合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55-1

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做为对城乡土地制度影响最大的城乡人口数据,对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城市人口增加了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33237289人,也就是说有近1.33亿农村人口进了城,转为了非农人口。按农村每户4-5人计算,有近2600万户。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大量的宅基地闲置,而宅基地问题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不可回避的,也一直是农村基层土地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

1 宅基地问题的难点

1.1 闲置宅基地增加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一新形势,农村中出现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农村宅基地的性质属于农民集体所有,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不能进行转让。这就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一方面农村人口进城后,农村的宅基地和房产闲置(也有部分出租获利),另一方面又在城市里新购住房。还有的为了获利,又在农村占地修建新房,也有因继承而得到的宅基地。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宅基地的占用面积,严重浪费土地资源,也是一种对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1.2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缺乏规划,布局散乱,土地占用、滥用严重

小、乱、散是我国村落房屋布局的基本结构,这也是宅基地分布散乱的主要原因。由于早期村落是自然形成的,根本就不存在规划。而改革开放后,由于对农村房屋建设规划投入晚,投入少,农村住宅和宅基地适用规划进展极为缓慢,从而在重的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宅基地遍地开花,住宅建设如撒豆的情形。

1.3 农村宅基地管理适用法律法规少、法律层级低

我国有关农村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只有曲指可数的几部,数量少,法律效力层次低。也没有一部专门对农村房屋建设和宅基地使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宅基地管理主要是由部门规范性文件和一些地方政策调整。这就造成了对宅基地的管理效力低下,执行规范不统一的问题。

1.4 宅基地管理部门层次底,管理难度大,违法成本低,查处执行难

农村的宅基地点多面广,前期档案资料缺乏,仅靠基层土地管理所和村镇土地助理,很难实施有效的、全面的监管,更不要说宅基地管理全覆盖了。同时农村违法建房,乱占宅基地等违法问题,由于查处难度大,成本高,而且管理部门又无强制执行权,只能通过各级法院执行,时间长,具体执行起来困难很大。

2 加强宅基地管理的对策

2.1 法律方面

应把农村宅基地管理放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制定专门的有关宅基地申请、使用、管理的法律规范,提高法律管辖的层级和具体执行标准,协调各级司法机关加强执行力。地方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工作也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在新形势下,根据新的情况,发展和适用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同时应加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执法水平。重视基层土地助理和协管员的作用,加强对宅基地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区域土地动态执法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宅基地乱占和滥用的违法行为。

2.2 经济方面

宅基地管理困难,违法行多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经济上,提高违法占用滥用宅基地的经济成本,适时加强宅基地在规定范围内的流转。同时在农转非和征地补偿等方面通过制度的安排减少因多占宅基地而获得超额补偿等经济利益的冲动,对一户多宅的情况就由政府制定规范,通过征收超额占用费或使用费等方式在经济上加以限制,减少违法占用宅基地的冲动。同时也要在经济上保护农民正当合法的利益。

2.3 技术方面

加大在农村宅基地基础规划和管理方面的投入,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住宅建设和宅基地使用的规划控制,制定完善的推进计划,利用乡镇统一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时机,组织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的划定农村宅基地的使用范围,并确定总体数量和增量,做到量化控制,源头控制。同时制定完善的宅基地申请、使用、审批制度,做到审批公开公示。指导农民在使用宅基地时按规划、有计划、依规范的有序进行。

2.4 舆论方面

篇8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对我国来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国水能资源开发率仅为百分之十几,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因此,我国在利用水利资源方面,在保证日常使用的前提下,还需要建设更多的水利工程,以使能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水利工程通常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除了会对水文环境产生影响外,还会占用土地资源而影响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会在施工过程中占用土地资源产生废渣,而且临时性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占用土地资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开掘和堆砌土地是水利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土壤堆放的不合理会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还可能出现堵塞河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会影响水文环境和土地利用,还会破坏生态平衡,进而污染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建设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引起一些稀有水生物种的灭绝,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水生生物的食物链产生影响,甚至能够引起瘟疫灾害。

(三)对民生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水库建成之后,对民生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我国的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后,由于当地的水气变得充分,原有的干燥气候变得湿润起来,有利于蚊虫孳生,最终形成了小范围的疾病传染。细菌性痢疾、霍乱、血吸虫病等都有可能因此而产生。也正是有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在新建一所水库时,设计方案中就会首先考虑到这类民生问题。

另外,由于兴建水库,也有可能会导致移民现象发生。原有居民的生活条件、土地使用情况、生活水平等都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居民在迁到新的地址后,能否迅速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也应是考虑的内容。

(四)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后,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水库蓄存了主要降雨期的洪水,防止了对下游河流两域的水灾,对两岸居水来说是好事;如果下游地区在干旱季节水库也可适当地放水,有效解决部分旱情;但是,它也会形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在非汛期,它截断了上游的河水,导致下游河流或湖泊等因失去水源而干涸;也因此会使下游地区的水位下降,下游河流因水流减少,也会导致自然净化能力减退,进而影响到水质的变化。

(五)对文物等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果在某个地方计划兴建水利工程,也要考虑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这一问题不但要认真考虑,还要高度引起重视。因为一旦工程被设计出来,如果地点在国家保护的文物所在地的话,即使工程已经开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最终也会被迫停下来。既浪费了大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影响损失。如果是在自然保护区附近,各种需要保护的的动物、植物,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更应认真分析,仔细对待。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策

由于我国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人口基数大,水资源需求量高,因此才更需要大力发展好水利工程建设。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得还不是十分理想,水利工程建设还没有很好地做到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而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及公民生活质量,所以迫切地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水利问题。

(一)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规范水利建设行为,将水利施工建设方案科学合理设计,本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施工,并按照严格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进行施工。对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健康安全的施工建设进行依法调整优化,若其存在问题严重,可考虑工程暂停,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制订河流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河流的流域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就需要重新对河流进行规划评估,进而制定出一套更加合理的河流流域规划。而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河流发展规划更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样才能使得制定出的新的流域发展规划更加科学。

(三)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更需要特别重视。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部分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另外,还要加强全民的节水环保意识,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

(四)实现水利运行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要想保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订出一套更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地深化改革。另外,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更加严格地规范市民的取水、用水环节,结合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加强对水资源配备的统一管理。

(五)加强生态设计的应用

通过生态设计的应用,提高水利工程的环保性、生态性,提高水利工程效率、质量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正确处理好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工程建设中,不仅考虑施工方面的问题,更多考虑施工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不仅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更多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组合,寻求二者结合的最优方案。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案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遵循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通过深入分析工程、自然、人类三者之间关系,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研究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二)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资源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循环和综合利用水利施工资源不仅能够节约成本、保护环境,还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水利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水利资源循环再生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时处理施工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工程经济收益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把废渣用于沟地填充,不仅不会了生态环境,而且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势互补、平衡协调发展。例如,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土地资源,而施工时不免会在土地中挖掘出废渣,如果不能加以利用而随地丢弃会浪费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施工时还需要占用土地资源来开展施工项目建设工作,也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因此,如果对上述情况置之不理就会产生土地资源的浪费,如果综合考虑上述情况就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共生利用,既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降低施工成本,又能收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四)充分利用工程施工现场的主体空间

充分利用主体空间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区域空间在整体上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布置。要想实现施工现场空间的合理利用,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土地资源,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控制水流速度,全面规划施工现场设施;最后,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促进的作用,而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能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并影响着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发展。因此,生态建设刻不容缓,尤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应该注重生态因素,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寻求经济发达、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阳大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视界,2012,13:202+221.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77-02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政策研究还只是附属于经济科学。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因此,公共政策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论述,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部分。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需要把纸面研究和实践轨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案例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中的很多政策热点与问题均与实践紧密相关,其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而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原则

结合自己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实践,笔者总结提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的案例教学思路,经过课堂教学验证,效果良好。现叙述如下。

1.创新原则: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按照公共管理大类进行培养,第3学期实行专业分流,第4学期开始专业学习。公共政策学既是大类平台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发生的诸多公共政策事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根据我国“稳增长、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军事外交均为国家发展服务,总的来看近期出台的公共政策均可以归纳为经济管理领域。所以,以经济、管理两大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既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也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原理,还要会基础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做好课堂组织和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充分突出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创新流程:构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案例教学法。基于上述考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教学法,凸显政策实践中的理论脉络,注重理论讲解中的实践能力,力图通过“实时新闻、现场分析、政策把关、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把握能力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分析

1.摸底学生情况,准备实施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个人理解倾向。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政策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为此,在公共政策学第一节课,应摸底学生情况。这里是课程摸底问题清单。

通过摸底,可以了解大家对于这门课程的熟悉情况、希望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从摸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不接受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法,而希望代之以新鲜的案例分析。这就为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公共政策学的社会属性,为启发锻炼公共政策课程必需的思辨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摸底之后即对全班进行分组,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如2012级行政管理班自由组合为“萝卜开会”、“未来组”、“请门安东回答”和“群英荟萃”四组,每组7人左右,增强了团队归属感,也融洽了班级气氛。

2.点题政策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结合,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行公共政策学授课时,应在总结上次授课和课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简单讲授当天要讲述的内容,随即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打开当天的新闻网页,浏览实时新闻,并要求学生各自选取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如2013年3月26日“公共政策导论”课程,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当前三公经费消费、出访身穿中国造、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遍布、养老金并轨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国际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教师给出问题,小组讨论后解答,其他小组质疑或评点,教师最后点评,结合西方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发展进程讲解了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内容。下一步,随着课程深入,教师应逐步将题目选择集中在单一焦点上,以便于学生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

篇10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篇11

引言

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日益飙升,在社会上引起强大的反响。而对于上涨的房地产价格是否合理,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判别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合理性,城市住房价格是否回归理性,以及价格合理水平的度量指标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对房价合理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采用房价收入比,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专家安瑞荷马(Andrew Hamer)来华进行房改研究时,提出的一个世界银行认为“比较理想”的比例——3:1至6:1。二是采用住宅价格工资比,认为房地产价格的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进而影响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的有Meen,Gameron和Muellbauer【1,2】。国内对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源于对房地产是否产生泡沫的问题,开始了对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的研究。研究主要侧重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价格判别研究。鞠方(2010)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土地价格与我国房价成正相关关系;而实际利率与我国房价成负相关关系【3】。二是合理价格政策研究。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明确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三是房地产价格机制研究。王东(2012)从货币供应量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及原因分析【4】。综上所述,对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的认识、判断等不同专家学者认识角度是有差异的。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发放、网络调查等途径进行资料搜集,对房价合理性获得感性认识;其次预测徐州未来十年不同收入群体对于房地产的购买力;最后通过对数据的论证分析并结合徐州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徐州市的房价合理性进行系统论证。从而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帮助开发商准确定位,审时度势,正确决策;指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1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的问卷调查

本文基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徐州泉山区,铜山区,鼓楼区,云龙区,以及贾汪区五个区域进行了调查。涉及泉山森林海,国基城邦,民富园,风华园等100多个小区,本文就其中四个典型小区做以分析,在调查的500多户住宅中选取其中200多户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1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家庭年收入、住宅销售价格、居住楼层、居住面积、银行住房贷款利率、还款期限、首付比例、以及家庭人口组成等八个方面、。其中,家庭年收入是指家庭所有成员年收入总和;住宅销售价格通常以单位建筑面积的价格确定;居住面积是指住宅建筑各层平面中直接供住户生活使用的居室净面积之和。【7】

1.2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调查过程中,采用了典型调查和随机调查,在云龙区,泉山区,铜山区,鼓楼区,贾汪区等五个区片设立4个典型小区进行调查,然后采用随机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随机方式调查时,采用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两种方式进行。

在数据处理时,首先对调查问卷中存在不合理的问卷进行人为剔除,然后根据调查的家庭收入,参考国家标准分为高等收入,中等收入,低等收入三个档次,进行对253份合格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2. 采用房价收入比进行房地产价格合理性研究

2.1合理房价收入比测算

设住宅售价为P元,家庭年收入为I元,银行住房贷款利率为i,还款期限为n年,则按揭还款的期数为12n年,还款首付比例为k,每月贷款偿还额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为m,房价收入比为PIR。利用等额系列支付现值公式可得:

房价收入比PIR为:

以徐州市为例:关于首付款的比例,目前的规定是首套购房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本文所采用首付款比例为30%,即k=30%

经过前期对徐州市不同收入人群的调查,得出不同收入人群认为的合理购房支出占年收入的比例如下:

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高收入户购房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合理比例m分别为40%、30%、20%。

银行贷款的利率取目前央行最新5年以上贷款利率7.05%,则按揭还款月利率为i=7.05%/12=0.5875%。

由于不同收入人群用于购房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同,所以不同收入人群的合理房价收入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不同收入人群的划分,本文将购房者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高收入户。

可以看出不同收入人群的合理房价收入比区间,经市场调查,徐州市不同收入人群选择的还款年限大部分在15-25年间,故本文确定的低收入人群的合理房价收入比区间为2.64—3.35中等收入人群的合理房价收入比区间为3.96—5.03高收入人群的合理房价收入比区间为5.28—6.71

2.2合理房价的测算

在得出了科学的房价收入比计算模型及确定了不同收入人群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区间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房价收入比这个公式商品住房合理价位的计算公式:

3结论与讨论

从合理性房价的判别中我们发现,高收入的房价基本上与合理性房价一致,而低收入却没有达到,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也基本上与合理的价格拟合。说明整个 徐州目前的发展状态处于平稳的阶段,政府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影响,但对待低收入的住户,希望政府在他们买房时多给予优惠或者多建设廉租房。

参考文献:

[1]Meen,G ,The Removal of Mortgage Constraint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conometric Modeling of UK House Pric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VOL 32,1-23,1990.

[2] Gameron M.Reseach on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S: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ture【M】.1975,13,P393-433.

[3]鞠方,欧阳立鹏,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合理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7):116-119.

[4]王东,货币政策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及原因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中):9.

[5] 2012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破4000亿增长率连续3年江苏第一, 中国网江苏频道, 2013.1.21.

[6]中国指数研究院, 2012年11月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2012.11.

[7]刘贵文,李婧,我国家庭住房适宜居住面积研究【J】,住宅科技,2007(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