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殊教育的价值

特殊教育的价值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7 09:06: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殊教育的价值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特殊教育的价值

篇1

分类号:G760

1 问题的提出

对于特殊教育的组织机构而言,人是组织中最大的资产,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成效与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特殊教育作为一项神圣的职业,要求工作者富有爱心、耐心、信心和责任心,社会也期待着特殊教育教师具有奉献、敬业和志业的工作取向。然而,特殊教育教师在长期接触残疾儿童的工作中,难免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感受更大的应激与压力,他们对于工作的感受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动态变化,有些人会更加热爱这项工作而达到职业升华,有些人则对于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由于工作占据着成人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人与工作的联系已经内化为一种工作特质或工作价值观而对组织和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特殊教育教师如何看待和感受自己的工作将影响其工作投入和工作绩效,继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的幸福感。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导向下,研究特殊教育教师这一特定团体的工作价值取向及其对组织成果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回顾以往研究文献,对于工作意义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概念展开,一是工作价值观(work value),一是工作价值取向(work orientation)。由于以往的工作价值观研究侧重描述个体关于工作某一特定方面的态度和偏好,不同的工作团体其工作价值观会存在细化的差异,如林区工作者的工作满足感更多来自于他们对组织的认同,公务人员会优先考虑他们感兴趣的工作,私营性质团体的工作人员更有可能优先考虑他们的报酬和工资,对于如此细化的结果,必然影响到工作价值观与可感知的相关因素建立理论联系。于是,整合内在相联系的工作价值观的综合描述,即采用工作价值取向的研究优势则显现出来。

在工作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中,美国社会学家Bellah等人(1985)在其《心灵的习性》(Habits of the heart)一书中首次将工作取向(work orientation)描述为人们与其工作可能存在的三种明显不同的联系:即职业、事业和天职(Job-Career-Calling)。此后,Amy Wrzesniewski(1997,1999)对工作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三分法工作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中,职业取向者仅对来自工作的物质利益感兴趣,工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获得享受工作之外的其他资源的一种手段;事业者对工作有更多的个人投入,且以获得工作成就和个人职业进步为标志,这些成就往往会带来社会声望、权力和自尊的提升;天职取向者则关注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道德和社会意义的结果。Bradley(2007)通过聚类分析将工作价值取向建构为三种类型:利他助人取向(assistance orientation)、功利工具取向(instrumental orientation)和超然无求取向(detached orientation)。国内学者对工作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较少,在类型命名上也存在分歧,如张忠海(2009)、朱永新(2009)认为职场(教师)有三重境界:职业、事业、志业;任俊(2006)在其《积极心理学》一书中将工作定向划分为职业、事业和天职三种类型;赵敏,何云霞(2010)将Job-Career-Calling三分工作取向理解并命名为谋生、职业和事业,并对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1:1:2的数据分布。本研究立足于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对这一特定职业团体的工作价值取向在理论建构、类型划分、分布特征及其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以期为特殊教育教师了解自身的工作价值取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向理想的工作价值取向转化提供研究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特殊教育教师来自沈阳、鞍山、大连、深圳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涉及从事智障、聋、盲、孤独症等领域教育的专业教师。前后发放两次问卷共350份,第一次发放115份,剔除4份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达96.5%;第二次发放问卷235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1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4.5%。

2.2 研究工具

2.2.1 工作价值取向问卷

参考Amy Wrzesniewski等人(1997)对于工作价值取向的Job-Career-Calling三维划分及其内涵界定,以及Wrzesniewski(1999)、Neil Gandal等人(2005)的相关研究中对于工作价值取向测量的问卷项目,编制了17项工作价值取向初始问卷。问卷涉及职业、事业、天职三个分量表,职业分量表倾向于关注工作的经济报酬、维生需要等,如“我工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事业分量表主要与工作晋升、进步等个人成就有关,如“我期待五年内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上”;天职分量表聚焦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如“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还会选择我现在的工作”。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反向题相反记分。

2.2.2 工作满意度量表

工作满意度量表包含总体评价、工作本身、工作福利保障、工作晋升、工作人际5个维度,共10项目。项目采用1-5的五点记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系数为0.896,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介于0.679-0.799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为中低相关(0.387-0.626),与总量表的相关较高(0.645-0.942)。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ll.5和AOMSl7.0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工作价值取向问卷的测量学特征分析

对于工作价值取向问卷的第一次测试数据,采用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删去区分度和因子载荷较低的项目后,因子旋转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3个,3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56.384%。因子分析得到的各因子载荷项目与问卷编制的理论构想非常吻合。职业因子与事业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r=0.217,p

对第二次问卷数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工作价值取向的三因子结构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各项拟合指数分别为:X2/df=1.975,GFI=0.928,CFI=0.906,IFI=0.908,RMSEA=0.066,表明工作价值取向的三因子模型结构合理。其中,职业因子与事业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r=0.47),而与天职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r=-0.31);事业与天职几乎无关(r=-0.06)。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和构想效度。

工作价值取向问卷职业、事业和天职三个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35、0.562和O.730,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3.2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的聚类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取Q型聚类的方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了聚类分析,由于样本数量较大,聚类数目限定为3-5个。当取5种类型时,因个别类型只有一个个体而不具普遍意义,故取消此种划分。当采用3类或4类型划分时,其中两端类型的样本成员是稳定不变的,只是由于在3类型的划分中,中间类型的样本在职业、事业和天职三个因子上的分数没有实质差别(见表1),类型特征并不明显,因而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工作价值取向的4种类型划分,结果见表2。

3.3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的类型特征’

依据聚类分析的结果,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划分为4种类型,再依各类型人群在工作价值取向三因子得分的相对高低(见表2和图1),将它们分别命名为:类型1为职业型,其工作价值取向的职业因子分数最高,天职因子得分最低;类型2为超然型,其工作价值取向的三个因子分数相对都不高,虽职业因子得分略高,但也远低于职业型取向该因子的分数;类型3为事业型,其事业因子得分最高,而职业和天职因子得分相对较低;类型4为志业型,其工作价值取向的天职因子分数最高,远高于职业和事业两个因子的分数。

3.4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在本研究222名有效的特殊教育教师样本中,工作价值取向各类型的人数分布如下:职业型特殊教育教师13人(约占6%),超然型教师36人(约占16%),事业型教师人数最多共142人(约占64%),志业型教师31人(约占14%)。工作价值取向的类型分布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工资、学历、是否有特教专业背景等因素均没有达到显著性相关水平,仅仅与不同的教育对象存在显著性相关(r=0.319,p

3.5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3.5.1 不同工作价值取向类型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的差异比较

数据采用标准z分数记分(M=0,SD=1),分数越高者说明其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越高。特殊教育教师不同工作价值取向类型,其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现显著差异(见表3)。

由表3可见,志业型和事业型教师在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的z分数均为正值,高于平均水平,志业型教师分数最高;职业型和超然型工作价值取向的教师工作满意度总分均为负值,低于平均水平,且以志业型教师表现最低。进一步的两两差异比较显示,志业型与事业型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达到显著差异,均值差为0.54,P

3.5.2 工作价值取向的各因子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各因子得分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结果见表4,天职因子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最高,达到r=0.68,P

进一步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工作价值取向中只有天职因子进入到了工作满意度回归方程,校正后的决定系数R2=0.455;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677,P

4 讨论

4.1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的理论结构

本研究的数据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工作价值取向的理论建构是一个一阶三因子的模型,各项拟合度指标达到优良标准,表明职业-事业-天职三因子的理论构想模型良好。这一结果与Bellah等(1985)、Amy Wrzesniewski等(1997)关于工作价值取向的JobCareer-Calling结构模型相一致。三因子的内在结构进一步表明:职业因子与天职因子呈负相关,与事业因子存在正相关;事业因子与天职因子无相关;此结果基本与Wrzesniewski等(199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虽然Wrzesniewski等(1997)的研究显示事业因子与职业因子无关联,但Wrzesniewski(1999)在其后续的研究中也指出,三种工作价值取向并不是完全独立和孤立的,它们是相对于其他工作价值而言更强调某一种工作价值的结果,并不是说,事业和天职取向者对于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意义,毕竟生计与生存发展紧密相连。Joy E.Pixley(2009)在区分事业与职业取向时指出,事业取向的人对工作有较高的时间和感情投入,并在工作中获得进步和成长;在收入上,事业取向一般与较高的收入相关联,而职业取向则与收入所激励(income-motivated)的工作动机有关。此外,Wrzesniewski(1999)也指出,职业一事业一天职三因子之间构成工作价值取向的动态系统,并随个人自身的发展及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发生相互转化。本研究中,事业与职业因子存在正向关联,这一结果也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国情相吻合。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认同事业取向,个体工作进步与晋升不仅意味着对自身能力和业绩的认可,而且这些成就也附带了另外一种工作价值——薪资提升。

4.2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经聚类分析划分为四种类型:职业型、事业型、志业型和超然型。职业型、事业型、志业型取向的教师与工作的联结纽带分别是经济和生计需求、工作晋升、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超然型教师在工作价值取向的三个因子上没有偏重倾向,表现出超然态度,既不热衷功利,又没有强烈的使命感,挣钱吃饭,养家糊口而已,对于赚钱并不过分地追求,显得与世无争。本研究所显示出的工作价值取向的类型特征模式与以往研究对工作价值取向的内涵理解相一致,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工作价值取向作为个体的一种工作特质,它的复杂性可能并不能简单地用纯粹的类型来加以描述,可能还会存在其他类型或混合类型。

在特殊教育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的分布特征上,尽管社会期待教师职业团体与志业型工作取向相关联,但本研究并未看到如此景象。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以事业型居多,约占2/3(64%)的比例;而志业型仅占14%,超然型16%,职业型最少占6%。这一结果与国外跨行业工作者得到的职业型、事业型、志业型1:1:1的均衡比例不同,也与赵敏、何云霞(2010)对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研究得出的职业、事业、志业1:1:2的数据分布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职业团体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有关。我国教师总体的职业地位长期以来普遍偏低,近年来略显攀升之势,但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特殊教育工作所体现的人类道义和社会价值还没被广大教师充分认知,多数教师仍关注于工作的经济回报或职业进步与晋升,从而形成事业型教师居多的局面。这方面的研究结论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

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取向的类型分布与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工资、学历、是否有特教专业背景等人口学变量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仅与不同的教育对象存在显著相关,孤独症及智障教育的教师志业型人数分布多于从事聋、盲教育的教师。这说明特殊教育的某些特殊工作性质一定程度上会选择和塑造着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抑或反之,具有不同的工作价值取向也决定着个体选择何种类别的特殊教育工作。

4.3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取向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志业型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最高,事业型教师其次,职业型教师满意度最低,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志业取向者的工作满意度显著地高于事业和职业取向者的工作满意度。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表明,只有工作价值取向中的天职因子才是预测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教师对其工作满意与否,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如何看待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金钱和名望永远不会成为决定一个人志业取向的主要因素。

5 结论

篇2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

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

据此,我们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是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这是由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决定的,这与普通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是特殊教育中的生理、心理教育。这是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区别于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即通过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特殊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因此,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是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特殊儿童有许多类别,例如,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肢体和健康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等等。因此,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普通儿童音乐教育相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由于特殊儿童有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因此,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都具有不稳定性。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学内容,比如说,有时学生对教师备课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就必须及时对内容进行调整;有时学生的情绪不好,不愿意学习,教学内容就无法完成。这些都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手段的随机性

特殊儿童很难像正常儿童那样学习,比方说,一首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只要20分钟就能够学会的歌曲,特殊儿童也许要花10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针对缺陷不同的特殊儿童需要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变换教学手段。

(三)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时间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环节的多向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可变性。

(四)教学评价的多层次性

教学评价的多层次性主要指的是。根据不同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需要来进行教学评价。即应该根据特殊儿童的各种特点来建立不同的、多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

(五)对教师要求的独特性

作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在普通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素质之外,还有独特的要求:第一,接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对特殊儿童有爱心,有责任感;第二,能使用手语、盲文进行教学;第三,具有音乐理疗方面的知识。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教育价值

(一)以审美为核心,陶冶特殊儿童的情感世界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正常儿童音乐教育一样,都是以审美为核心。如,对于那些视觉障碍儿童,虽然他们难以通过视觉来感受自然界和自己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景色和事物,但他们可以通过听觉来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爱。他们可以在音乐的海洋中,丰富情感、抒感,搭建起与正常人沟通的桥梁。

(二)通过音乐活动,培养特殊儿童的交往能力

特殊儿童往往有一种自卑感,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缺乏交往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极为不利。而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地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或改善。音乐活动能使他们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在欢乐的游戏之中,忘却自己的某些缺陷,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值得提出的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应在音乐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对校内外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三)通过音乐活动,对特殊儿童进行生理、心理方面的治疗

篇3

关键词:特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殊教育方式

虽然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还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都没能从根本上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反倒因为加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坏的影响,对待这类幼儿的教育要增加关注度,要以人为本,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要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结合特殊教育的现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培育与实践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就是追求人民民主,特殊教育指的是在教育中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后要具体对待。既然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特殊教育氛围。

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有怎样的缺陷,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应该歧视他们,应该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加倍关注。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教育影响了正常教育的发展,在日常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时刻对他们进行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生活。所以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地引导他们,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特殊教育的成功。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的要求,监督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二、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特殊学生的表现一般在于不爱与人沟通,因为自己身上的缺陷而感到极度自卑,将自己陷入困境中,不相信自己与其他幼儿一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生理的缺陷可能是先天的,但如果因为学生先天的缺陷而形成心理上的缺陷,那就是教学工作的缺失,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工作中是未来教育改进的重要方向。

1.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度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行业的领导者,相关教育部T要对特殊学生群体加大关注力度。一些特殊学生因为自身原因,不积极向上,不爱学习。所以教育部门要在各个院校增设心理咨询处,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每周在班级内做一次心理课宣传,使一些特殊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咨询问题。对于住校生,学校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好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感受到家以外的温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让非特殊学生起到带动作用

很多特殊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差,他们不爱与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成长,与人交朋友可以健全自己的人格,与人交朋友也有很多好处。所以作为老师,要经常在课上或者课下,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其他同学带动特殊学生,使他们能够融入到集体中来,能够交到属于自己的朋友。一些调皮的学生身边可以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同学,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相互带动的作用。也可以给他们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共同完成,也培养了特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生活在黑暗中,而是可以和大家一样学习、生活,也能够完成其他人能完成的任务。

3.学校和老师通力合作,达成共识

特殊学生群体虽然特殊,但是他们依旧是班级的一分子,依旧是祖国的花朵。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通力合作,达成共识,要谨记特殊学生也要尽心尽力地培养,不要放弃他们,对他们弃之不顾。教师和校领导都没有让他们不受教育的权力。国家一直提倡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开始就要倾力培养。所以,学校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照顾,对他们加倍付出,帮助他们摆脱以往的困惑和压力,和普通同学一样能够有健康的身心。在课余时间,学校应该营造文化氛围,运用文化育人,用文化熏陶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要运用先进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先进文化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道路。要增加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出演节目,增强学生的自信,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学校和老师要齐心协力,共同培育优秀的学生。

4.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师生互动关系在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决定学生今后能否安静地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在日常学习中,教师是帮助学生最多的一个人。作为具有成熟的思维模式的成年人,教师要多关心特殊学生,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要在日常活动中多与学生互动。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要忽视一切学生的主动沟通的信号。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出学习上的有效建议,一些特殊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压力,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走出困境,释放压力,要积极应对失败,不要用错误来惩罚自己,有错误就要改正,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信任老师,从情感上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要充分发挥摆渡人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如今有很多特殊学生,尽管他们没有健全的身体,自身素质也没有其他学生那么好。但是学校是育人之地,是学生迈入社会之前的“托儿所”,教师和校领导都有教育的职责,要在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特殊学生也能够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健全自己的人格,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社会主义价值观运用于特殊教育中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让他们今后能够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篇4

(一)综合性、横向性

语文数学在人类学科之林中是两门特殊的学科:语文数学都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具有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

事实上,语文是包括了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以及各门学科都需要语言文字及其表述,所以语文也有横断性[1]。数学区别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数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因为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和逻辑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科学[2]。

(二)文化性、全息性

再从语文数学学科内涵属性上看,语文数学不仅具有知识属性、科学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即语文数学都是一种文化,并且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数学代表着科学文化,以及这种代表具有相当的全息性[3]。

由于语文是对语言学、文学乃至文化等众多人文学科的综合,因而可以说语文代表着人文文化。

正如著名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数学一直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4]。数学文化代表科学文化。主要因为,首先,数学精神代表着科学精神,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特点充分显示出了求实(逻辑性、理性)、求异、求新(怀疑、找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其次,数学思维代表着科学思维,这就是程序化、逻辑性、严密性、创造性;再次,数学思想丰富发展着科学思想,甚至会引领科学思想革命[5]。

(三)科学性、艺术性

从语文数学的学科科内容特质上看,语文数学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

不用赘言,语文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艺术性、是美,但语文也有科学性,也必须是真。因为文学、艺术等其创作、创造及其结果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生活实际)和科学逻辑(逻辑性)。所以说,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生活和合基本逻辑。

同样,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科学性、是真,但数学也有艺术性,也是美。因为数学研究区别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其从现实可能到逻辑可能,逻辑可能就是无边无际,即数学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用著名数学家康托的话说是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6],这种思维的自由创造就带来可塑性和个体风格。具体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包括直观直觉、想象灵感和数学美的感受,其研究结果也有广泛存在的数学美。

二、语文数学相同的教育特点及其价值

(一)语文数学课程的共同教育特点

语文和数学的文化性、素质性具有共同教育特点。语文数学是两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两门特殊的课程:语文数学不仅是知识性、工具性课程,而且主要是素质教育课程。

语文数学课程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工具性教育,如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等,但语文数学教育的价值更在于对人的素质培养教育。正如著名数学家李大潜所说:数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7]。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更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因为由前述语文数学的文化(甚至是大文化)特点,决定了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特点:即由语文的人文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人文素质,由数学的科学文化属性主要培养人的科学素质,以及由语文的科学性也能培养人的科学素质,数学中的文化性,数学也能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因而语文数学都能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二)语文数学课程素质教育的特殊价值

语文数学课程能有效地培养人的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因而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具体来看,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教育还有对人脑的开发培养作用。科学揭示人脑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长于分析性和逻辑性,右半球长于综合性和直观性。它们正好对应数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即数学教育中的数学符号、分析性、逻辑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左脑;语文早期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综合性、形象性等教育对应激发、培养人的右脑。

数学语文对人脑早期的激发培养,有类似于计算机安装软件被称为头脑编程[8],这也说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原因。

在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素质教育)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价值):培养人的智慧。其中数学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智,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侧重培养人的慧,这就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慧丰心很多很多的心爱心、雄心、信心、诚心、孝心、耐心、细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理念是,知识就是力量,但现代社会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9]。

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数学教育,其素质教育就应上升到重点是培养人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文化素质、全面素质。如前述大学语文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文化、大学数学应该(和可以)提升人的科学素质。由此也回答了,为什么现代大学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微积分等大学数学,如大学文科各专业为什么也要学习微积分?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乃至人的全面素质。

三、语文数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语文数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包括理念、模式和案例开发:

1.理念: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不仅是语文数学的学科素质,更是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素质。例如,着眼于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那么学习微积分的思想和微积分的文化比学习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解数学题和语文题的一般意义:解题就是解决问题,解法就是做事情、做工作的做法。

语文数学课程的素质教育要从潜在到显化、被动到主动、学科到全面、低效到高效,使教书育人、素质教育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心中。

篇5

数据显示,在我们的中职学校,来自于非正常家庭结构的学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并且有增无减。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通常由祖辈、单亲、亲戚等主要以疏于管理、过于放纵、缺少沟通、施加压力的方式来完成,再加上社会偏见的影响,导致这些学生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何使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走出家庭教育的阴影,是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1.违纪、厌学、懒散

案例:刘某,女,父母离异,父亲长年在青岛打工,母亲在韩国打工,孩子托付给姥姥照看。开始,刘某住在学校宿舍,后来,因受不了宿舍的管理,与姥姥商量,自己在外租房子。这样,刘某真是没人管了,基本每天上学迟到,一节课、两节课、甚至大半天,有时就直接旷课了。

2.狭隘、放任、粗野

案例一:王某,女,自幼丧母,父亲再娶,又有了一弟。王某不喜欢自己的重组家庭,她觉得那不是她的家,家里的一草、一木都不属于她,她是客人,她更愿意待在她的姥姥家,可年迈的姥姥不理解她,经常撵她回家。

终于,王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她到了另外一个城市上学,住在学校。恰巧,学校里有一个班的男孩是她的初中同学,两个离乡的孩子,他乡相遇,好起来了。两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女孩觉得男孩给了她家的感觉,她依赖、信赖他。时间慢慢流走,寒假过后开学时,女孩没有按时回到学校,家长请假,说病了。男孩回来了,魂不守舍的样子,三天两头和老师请假不上课。一天,男孩又打电话给老师请假,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老师察觉这其中的不对劲,问“你倒底怎么了?”,男孩的精神防线终于瘫塌了,“老师,我想和你说……”师生面对面,男孩倒出了实情,女孩流产了,住院治疗,很严重。

案例二:徐某,女,父母离异,跟妈妈生活在一起。这个孩子有些霸气,不服管。上一届的学姐在管理这个学生时,两人产生了矛盾。徐某的做法是,登录QQ空间,把学姐的照片贴上去,然后用污言秽语猛泼脏水,又号召大家顶上去。

以上是在众多出现问题的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职生所撷取的几个典型小片段。也许没从事过职业学校的教师理解不到,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孩子成长中的极端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职业学校,老师会如此辛苦,如此多思多想、甚至有些多愁善感的原因吧。算起来,如果我再罗列,做职业学校教师二十多年里遇到的形形、林林总总的学生故事,那真是太多了,而且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鉴于篇幅有限,只列举上诉几件而已。我借此引证、分析,对这样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该如何用老师的爱心、耐心、智慧,关注、帮助这些特殊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认识到自己的偏颇、瑕疵,能够按照正确的指引,重走回正常、理性、人性化的成长轨道上来。

二、教育方法

1.老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倾听、抚慰他们

正像刘某,虽然她那么的不守纪律,不遵规则,但心灵也有柔软的一面。有一天,我无意中在她作业本上的背后,看到她写的一行字,“从小到大,我让你们伤透了心,我知道,我太让你们失望了。”这句话,点亮了我,刘某,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心、有担当的孩子呀。利用这份特别来源处的教育的点醒,形成的教育的力量,我制造了一次和刘某促膝谈心的机会,进行心灵对话,在灵魂深处,我们的心灵碰撞了。刘某无意暴露了自己的人格魅力,老师抓住了时机,把它修复了。

2.缺乏爱的孩子,老师要勇于承担爱的角色,做孩子的亲人

对于王某,在她回校后,我把她单独找在一间空屋子,开始了我们之间的谈话。我给予了她最真挚的问候、安慰、鼓励。在得知她还在治疗期,身体指标还很差,而她又没有亲生母亲,我提议,代表她,以老师的身份,找男方家长谈谈。在我的诚意下,男方家长很合作,答应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又给孩子买了若干补品。

在重组家庭里成长的王某,正是对爱的极度渴望,才迈进了雷池。缺爱的孩子,就当有老师承担角色,做她的亲人,弥补孩子失去的爱。老师给了她这份亲情,不嫌弃、不放弃,更格外的呵护她,免受再伤害。无限的空间与时间,给了王某最博大而深沉的爱,王某现在依然快乐着、成长着。

3.狭隘、放任的孩子,要关注、灌输、培养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友爱的感情

徐某,这是个任性、自我、做事偏执的学生。一点同学矛盾,她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借助现今流行元素――因特网,渲泄心中的不满,而且广为传播,号召大家互相转载,影响很坏。当我知道了这一事件后,第一时间找到徐某,教育她,要正确对待同学矛盾,要宽容、厚待身边的每个人,并向她讲明此事的厉害及造成的后果。这件事,看似孩子之间赌气发泄,但采取的方式太为过火。因特网是我们无法控制也无法预知的,那它所产生的影响又有谁可知呢?而且,这是一种人身攻击,侵犯人权,它所造成的人生伤害,哪是与两个小孩之间吵架打闹划为等号?深刻分析了此事,徐某好似才恍悟它的后果,才后怕她的行为,她立刻删除网络内容,同时找同学诚恳地道了歉。

篇6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8-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工作区域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因外出工作、离婚、犯罪及交通事故等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家庭。

这些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而职业学校殊家庭学生比例越来越大,这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中职学校中较典型的特殊家庭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1.中职学校殊家庭青少年基本状况

1.1特殊家庭界定。

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或其中一方过早去世的缺损家庭、有继父(母)及收养关系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的家庭。

1.2中职学校殊家庭青少年的比例。

在近7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做了以下统计:共有学生227人,其中有特殊家庭学生132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8%。其中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生活的比例最大,占到70%以上;其次就是父母离异的,占到20%左右;还有一些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的,如:死亡或犯罪等。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其家庭结构在孩子的学习成长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这些孩子往往性情孤僻、古怪,容易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纪律意识差,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势必造成极大的损失。

2.中职学校殊家庭青少年常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2.1社会认知偏差,形成不良个性。

人的社会性发展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经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学习社会规范、认识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接受职业培训等。特殊家庭的子女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的是非观念容易扭曲,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甚至产生的极端思想;以离异家庭为例,由于家庭原因,他们自感不如人,矮人一等,害怕别人谈及家庭之事,生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因而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我曾经碰到一个女学生姓王,她的父母在她上小学的时候离婚,她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她爸爸在她13岁的时候又结婚并且生了个儿子。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在有一次她和舍友发生矛盾时才知道的,她还特意强调不要告诉其他同学,怕大家会看不起她。而且她对自己的妈妈充满仇恨,总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是妈妈造成的;而现在最为常见的特殊家庭的组成就是留守家庭,这些青少年的监护人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亲而是以隔代监护为主,这些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对青少年的教育基本以放任为主,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出现严重偏差,从而形成不良个性,如是非观念不强等。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哥们义气,在朋友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时不管对错都会帮朋友出口气。我班有一陈姓男生,他爸妈都在外地工作,他和自己的奶奶生活,平常住校,放假才回家,一年和父母见面的时间集中在暑假和过年。他在班上有三个很好的朋友,有一次他的陶姓朋友和别的班的同学发生矛盾,竟然花钱请人帮忙打架,教育时还总觉得自己很有理,最后父母只好帮他转校带在身边上学。

2.2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明显增多。

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求上进;家庭的特殊性使得孩子易发怒,常做出过激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和不满。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都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子女,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睡觉和老师顶嘴;而留守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由于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见面的时间很少,总是对孩子心怀内疚,过度溺爱,从而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以此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这些特殊原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事事我最大,别人不能有一点的不同意见,否则就粗话满嘴甚至是拳脚相向。如我的一位学生史某某,他的父母虽然不是离异但是关系很差,父亲常年在外,只在过年回来两三天,他小时候还是很听话的男孩子,但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变得狂妄自大,性格也变得特别怪异,2012年秋天到我校上学,一个月就全校皆知:上课睡觉打同学、与老师顶嘴,特严重的是期中考试因为作弊竟然动手打监考老师,妈妈到学校来说了两句还动手打自己的妈妈。

2.3父母作为养育者,对子女的关爱缺失。

篇8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图像 想象力 语言表达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图画书的概念

问起图画书的概念,很多人都会停顿一下,但是一说到儿童图画书,大家就会不假思索地想到“小人书”、“儿童书”。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图画书”就是指给儿童看的图画书。

在儿童文学里,图画书是一个重要和基础的种类,它有其优于其他种类书籍的地方,在儿童世界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成为当今儿童文学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阅读的诉求,图画书中图像的自主性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主要是以图像叙事的特质来表现故事内容。图像与文字共同叙事已作为图画书创作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将图画和文学有机结合,即使完全脱离文字,图像作为图画书的生命,同样可以完成叙述故事的任务。这种叙事故事的方式,是根据儿童阅读传达的需要,并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它首先在形态上给儿童一种阅读的美感,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其次在内容上增强故事的趣味性,激发想象力,获取更多的生活体验。

那么,到底什么是图画书呢?英文中,图画书被称为“Picturebook”,在日本称为“绘本”,在台湾也多被称为“绘本”,有时也称“图画书”。从字面上看,无论是“绘本”还是“图画”书,都不难看出“图像”在图画书的认定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顾名思义,图画书就是一种以图画为主,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

二 图画书的图像表现特质

图像与语言、文字一样,都是人类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图像从原始社会开始,在文字尚未存在时,就为人类承负着文化传达的任务。图像传达已成为古今中外最没有时空隔阂,且不分国籍性别均能互通的视觉语言。

图画书承载着图像表现的特质,对儿童来说,图画书不是教科书,它是快乐的读物,它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儿童仅看图画,就能“读”出故事的大意,这就是图像的魅力所在。

图画书是通过眼睛来感染儿童的,儿童对图画书好坏的评判不像成人看图画书时那样,有对创作者线条、色彩、构图表现的审美,图像是儿童读书的最初入口,他们真正的阅读兴趣是通过图像被激活的。哪怕是外文的图画书,只要挨着顺序一页页地翻,儿童就能明白故事内容,所以这就要求图画书的图像必须具有连贯性,其实每本图画书的图像与图像之间,都是一根线串联起来的,不过这根线有时是你看得见的,有时却是看不见的,如《失落的一角》是一则寓言,画面上始终有一根象征着地面的线,全书就是靠这根黑线把故事串联起来的,这根线是看得见的。有些是靠人物的动作将图像画面串联起来,如《忍住,忍住,便便》是靠人物因憋尿而身体越来越蜷缩,画面构图也越来越小将故事连续展开的。还有些是按故事情节的推进,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连接图像画面的,比如《神秘的蝌蚪》。

图像的连贯性,更确切地说就是图像叙事特质的具体表现。图像具有“同时呈现”的特质,在时间描绘上以单一瞬间、连续性画面的组合方式来表示时间的推移,读者的视点流动因此是自由的,可以选择同时出现的画面图像,不像文字要有规范阅读的先后顺序,其具有阅读的主动性和取舍权。这自然就要求图像之间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因为图像是同时呈现的,如果像文字那样分主线副线的叙述同时出现在读者面前,会使读者陷入无焦点的阅读状态中,只有通过图像指引性的视觉动线,产生画面的连贯性,让本来分离的画面以图像表现的独特手法制造关联,讲述故事。

总之,图画书的阅读对象是儿童,书是为儿童做的,图像应具有儿童性、传达性、教育性、艺术性。看新颖的图像,读懂所叙述的有趣的故事,并产生心灵触动,对于识字很少的儿童来讲,这种“读”故事的方式正是他们的乐趣所在――图画书所描述的世界,是只有通过图像才能表现、才能对儿童叙述的世界。

三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图画书

对于儿童来讲,他们会接触到放在身边的一些图画书,并对“图画书”产生兴趣。其实他们并没有把图画书看做一种读物,而是当作一种近似玩具的东西来看。吸引儿童的是画面中他们自己知道的东西,比如狗、猫、汽车、房子之类,他们一边发出“旺旺”、“嘟嘟”的声音,一边用手指指着图像,很高兴。就这样,他们进入了“书”的世界,书也进入了儿童的生活中。

1 激发想象活动

儿童都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儿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因为儿童的这种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丰富的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也就越丰富。作为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图画书用图像叙事的表现方式,激发了儿童的想象世界。

儿童看图画书都是从书中的图像开始,他们喜欢看图画书中像全景照片的图像,仔细观察图像的每一个细节,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世界里。他们往往从图画书的封面开始看起,因为他们可以从封面上猜出这本书将要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甚至也不放过封底,直到故事结束仍然要反过书来,期待着有没有更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的想象世界是不断延续的,合上书后他们会把故事带到现实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还会在生活中扮演他们喜爱的角色,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

美国学者爱伦・汉德勒・斯皮茨在《在图画书之内》中举了个例子,有个三岁的小女孩,当妈妈给她读《好饿的毛毛虫》时,一直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她一边听妈妈读毛毛虫吃的每一样东西,一边自己得出结论: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这个小女孩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自己,因为她肚子痛的时候,就会寻求妈妈的安慰。

其实,儿童天生就具有“读”图画书的能力,在我们与儿童共同读图画书时,就会发现儿童能读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通过儿童看图画书,常常会发现图画书中有超于成人自己阅读时的丰富内容。

看惯了图画书的儿童,可以大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一页页不连续的图像“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图画书创作者在画面上留下的每一个经意或不经意的细节,都能被儿童们发现,只要故事在图像上表现出来了,儿童的眼睛都能够看到,图像给了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儿童会因年龄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对图像的感受不同,他们每个人的理想世界也是有差别的,图像帮助儿童看到了他们最想看到的世界。图像为儿童的想象也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儿童以这个具体的形象做支柱,在此基础上再创造和想象,这是与儿童的思维特点分不开的。这一点也是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文字的表达只有先前儿童所熟悉的,而与此时的形象有关联时,才起作用。如果儿童对某事物缺乏印象,那么语言表达得再完美,也不能促使他们的想象更丰富。

2 改善语言表达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阐述说:

“如果我们将婴儿从母亲体内诞生出来,称之为第一次诞生的话,那么拥有自己的语言,便可视为人的第二次诞生。为了这第二次诞生,婴儿就需要来自母亲和父亲发自内心的、温暖的、富有人性的丰富语言。只有在这种语言下接受培养,幼儿才可以成长为丰富的人。”

图画书不是识字书,不是让儿童自己看的书,而是由大人来读,是儿童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儿童获取语言的体验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对话的语言,电视、广播中的语言,还有就是读图画书、讲故事时获取的语言。每种语言的体验都很重要。而图画书为儿童提供的体验,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像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像主要是通过母亲或父亲感悟作者的心情和想法,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图像所要表达的意象世界,传达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也有人认为电视机的语言量,要比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语言量要多,但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人与人的交流,对儿童来说,语言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这互动来自口语传播和说话,至少在家庭中牢固地确立着这种基本形态,来自机器的语言能灌输信息,但不具备培养人内心的力量,而图画书提供给我们与儿童交流的平台,为什么我们要放弃这个跟儿童交流的机会,而把机会让给电视这样的机器呢?

阅读图画书的语言传达方式,是儿童独自阅读图画书所不能感悟的。母亲或父亲对故事内容产生共鸣、感动,通过口语讲给儿童,在讲述过程中,把每个部分的词语、形象连接组合起来,会使儿童看到一个完整的奇妙世界,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当然父母语言词汇是否丰富,也关系到儿童的语言体验,因为儿童的语言是以父母的语言为标准而产生的。图画书塑造出了丰富而实在的意象,在倾听父母用富有生命力的语言阅读时,儿童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渐渐地也能使他们了解读书的乐趣。

3 获取情感体验

父母给儿童读图画书,对孩子精神、知性上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图画书的理解和共鸣越深刻,儿童就越能深入到图画书中去,那么这种阅读的体验也就更为丰富。图画书就是在这种互动中,被温暖的人际关系激活的。

图画书拓宽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他们可以在图画书中体验丰富的人生感受。现在图画书创作也开始注意到这点,其题材也越来越广泛,比如我们熟悉的民间故事,还有涉及诸如亲情、成长、孤独、战争、环保的问题,甚至连死亡、离异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年幼的儿童看的主题,也被作为图画书的创作题材。图画书主要从儿童的本位出发,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出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情感。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很细腻的,大人们如果对这些问题驾驭不好,反而会刺痛儿童稚嫩纯洁的心灵,也就不能培养他们积极勇敢的乐观精神。在《我的爸爸焦尼》中,作品通篇并没有出现“离婚”的字样,但却细腻地展示了狄姆与爸爸焦尼彼此间内心的痛苦与幸福。他们父子在火车站相见,然后一起看电影、吃午餐、去图书馆,狄姆见人就说“这是我爸爸,今天我和爸爸在一起,他叫焦尼”,这段话的重复出现,充分体现了孩子与爸爸在一起的幸福快乐。狄姆在火车站与爸爸分别时,爸爸说“马上会再见面的”,又使狄姆的生活充满着希望。这个故事将一个消极的生活事件呈现得十分细腻、美好,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图画书就是通过图像绘画的技巧、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氛围烘托出来,传达给儿童直观的视觉感受,衬托出故事中一些很难表达的情感,感触儿童的心灵。由于图画书表现方式的独特性,阅读方式的特定性,使孩子能够在不同的故事中寻找到平衡点,无论快乐、幸福、离别、思念、忧伤、烦恼,都是成长中的一部分,让孩子认识到这也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经历和跨越的“坎”。丰富的图画书题材能走进儿童们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多项思维能力,传达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故事中的人物能做到的,我们同样也能做到。

每一本图画书都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都可以根据画面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故事,使大人和儿童可以共享奇妙的想象力和创作的喜悦。故事中涵盖的多个主题,也使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心境的儿童,可以找到自己理解的独特主题。图画书用“图”讲故事的特质,使图画书的存在更具意义,它培养了儿童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多项思维能力,并给儿童一个难忘的阅读记忆。

参考文献:

[1]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21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篇9

1、获得资格证书以满足职称晋级的需要

随着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纷纷规定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要有相关的教育技术资格证书方可评聘职称。因此高校教师都有参加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迫切要求。

2、扩充竞争实力以满足竞争上岗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各高校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教学技能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通过进一步学习来适应激烈的竞争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抵御单位竞争上岗带来的下岗危机,成了高校教师很重要的学习动机。

3、增强知识技能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工作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层出不穷,工作中的挑战愈来愈多。高校教师明显的感到自己知识技能的不足,而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将很难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1、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劳动成员,其学习与个人的发展、家庭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技能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外,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经验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产生了将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要求,就产生了系统学习的愿望。

2、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也是为了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升到系统理论的高度,从而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再实践,使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再提高。高校教师来自于教学一线,对教学环境及过程比较熟悉,这使得高校教师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能尽快地建立起所学知识同自己教学工作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当高校教师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发挥了效益时,这种效益对高校教师的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高校教师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经验的多少,知识积累的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高低等,都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水平。高校教师的生理、心理机制发展俱已成熟,生活、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因而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是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特点使得高校教师对知识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意义识记能力的提高以弥补因年龄大而机械记忆能力减弱的不足。

4、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制能力

由于高校教师生理、心理的成熟,使得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增强。所谓随意机能,即指当相应的外界刺激物没有出现,没有发生较强的作用或是在无关刺激不断干扰的情况下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主观努力把它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中。人的随意机能愈强,心理水平就愈高。高校教师的随意机能远比其他学习者强,即其善于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特征明显强于他人。而且,高校教师的个性已比较稳定,个性结构中的意志特征使得其有着较强的学习自制力。

二、基于高校教师心理特征的培训模式探索

(一)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对于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应是,理念的东西听的太多,感受的太少,所学技术与教学实际应用脱节,缺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以至感到一片茫然。而贯穿教育技术理念的教学案例,是连接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桥梁的具体表现形式。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让高校教师切身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教学中去的方法。授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受训教师挖掘自己的应用案例,并将这些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组建教育技术培训案例库,与全体受训教师共享,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而真正促进受训教师充分利用所学教育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自我反思培训模式

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自我反思模式一方面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自觉反思,同时它本身又是进行教师培训的一种模式。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要求受培训教师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如何开展学习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和发现受训教师隐含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这比单纯地从培训中学到知识更为重要。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写日志的方式反思自己,利用与其他受训教师交流的机会学习他们的经验。

(三)内容整合培训模式

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单单是培训技术或是培训知识,而是将教育技术的培训与现代教育思想以及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统一于同一个过程之中,使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和革新教师的教学思想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同时扩大受训教师的视野,提高培训的实效。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在学习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教学思想的转变整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提高某个方面。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但应该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更应增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教育意义的理解,使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切实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讨

策略之一:根据教师工作需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要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经过培训,使教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能够上网浏览,能够使用一些工具软件。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让教师学会文字处理,还应让教师学会录入电子教案;不仅让教师学会PowerPoint,还应让教师学会制作教学电子幻灯片;不仅让教师学会上网,还应让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从网上下载教学资料,不仅让教师学会制作网页,还应让教师借助于网页自己的成果、自己的经验与反思。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没什么不同,但目的是不一样的。由于目的不同,不仅选择培训内容要考虑教师工作的需要,培训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策略之二:以“课件制作”为主体实施教育技术的全面培训

在培训中,很多机构把受训教师能否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有些学校甚至把教师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培训目标,汇报工作时就谈我校有多少教师能够独立地制作课件,甚至于人人都能制作课件,而这些课件绝大多数花费时间长,质量差。从培训的角度看,要求所有教师或者是大多数教师去编制课件,既没有把学科教师的优长之处发挥出来,又因制作耗时多、质量差的课件而进行了大量的无效劳动,还会使很多教师望而生畏。因此,对大多数教师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写出课件的文字稿本。

策略之三:恰当地使用考核机制以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性

篇10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篇11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