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09:17: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社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条例实施特别是修订以来,全省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加快发展、工作能力持续增强、服务水平普遍提高。
全省约80%的市、县(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完善了大地测量基准,建成了浙江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获取、更新了覆盖全省的航空影像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生产、更新了覆盖全省的1∶10000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1∶50000电子地图和基本覆盖全省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区1∶500至1∶2000地形图及其数字化产品,36个县(市)建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还不断推进地理信息广泛应用。建立测绘成果资料汇交、、提供、使用和对外提供测绘成果的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向国土、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环保等20多个系统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近30万幅、大地控制成果27000多点。全面完成了“一县一图”工程,开展了全省陆域面积、主要河流长度、主要湖泊面积等重要地理信息测算。建成并开通省公益性地图网站和省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省应急管理地理信息平台及地理数据库在省市应急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与省发改委共同开发了“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和“浙江省空间规划布局和重大项目选址辅助决策系统”,与省民政、林业、交通、水利、经信、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发了区划地名、森林、水利、公路、无线电、警用、公共卫生、城管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共建共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继嘉兴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予“国家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市和德清县已被列入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落实
调研组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基层市县对测绘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测绘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基础测绘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基础测绘工作职能理解含糊,混淆了与其他专业测绘的关系。一些县(市)基础测绘尚未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年度经费投入偏少,一些基础测绘项目得不到实施。依法监管的机构不明确,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职责界定不清晰,条例赋予的监管职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与此同时,测绘成果应用面不够广。测绘基准和数据标准不够统一,测绘成果的协调协作机制还不畅,部分地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重复投入、重复测绘、重复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随着实施“两创”总战略和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对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切实推进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发展,调研组提出不少建议。
调研组认为,要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编制实施测绘发展规划,依法将市、县(市)基础测绘项目纳入政府的年度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做好基础测绘与其他专业测绘的协调工作,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公共服务。并结合省级基础测绘的实施,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测绘项目支持。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8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在全力抓好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承担奥运圣火传递光荣艰巨任务的情况下,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和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1亿元,占年计划的56.3%,同比增长18.7%。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6.8亿元,占年预算的61%,同比增长28.3%;其中:市级财政收入4.4亿元,占年预算的69.4%,同比增长45.7%。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30.5元,同比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59元,同比增长6.1%。
(二)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占年计划的57.8%,同比增长9%(现价),其中,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5.4亿元,占年计划的63.5%,同比增长57.5%。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1-5月累计实现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22.5%。酒钢150万吨碳钢冷轧、不锈钢二期、20万吨硅铁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年计划的91.7%,同比增长1.8倍,园区企业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2倍。
(三)商贸旅游平稳增长。在消费结构升级和价格带动作用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占年计划的48.9%,同比增长16.4%。重点商贸项目进展顺利,大唐路美食街完成主体工程,新华中路商贸中心项目达成换建协议。旅游业虽然受取消“五一”长假和汶川大地震等方面的影响,全市旅游及相关收入、全社会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主要旅游企业及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分别达到13.4万人次、49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7%、5.6%。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围绕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持续扩大。二三产业和养殖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33.3万头只,同比增长9.7%。新农村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峪新公路基本建成,峪泉镇小康住宅试点完成主体建设;改造居民点56个共1757户。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完成增加值6300万元,占年计划的50.4%,同比增长34.3%。
(五)城市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完成了讨赖河两岸空间发展规划,启动了城市规划二轮修编。城市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新建改造了建设路、五一路等7条城市道路;改造安装了新华路、文化路、五一路等12条道路的路灯,实施了沿街48家单位和32个大型建筑物的楼体亮化工程。建成了嘉峪关大剧院、西环路、城市防洪工程、供水扩容工程、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工程。气象雷达塔、城市博物馆、新文路桥、武警支队至安远沟收费站312国道段拓建工程即将完工。586套经济适用房和150套廉租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绿化工程重点实施了公园、景区、道路、厂区等绿化,新增绿地面积72公顷;城区立体图案绿化和临街摆花近50万盆。对城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户外广告、违章建筑、摆摊设点等市容市貌进行了规范、清理。“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强,重点道路、临街商业门店延长营业时间取得初步成效,为奥运圣火传递和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优美环境。
(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今年计划实施的190个项目,上半年已开工建设143个,其中:建成32个,在建111个;具备开工条件的2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亿元,其中:地方完成6.1亿元,占年计划的35.9%,同比增长17.1%。飞机场航站区扩建、火车站站舍重建、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搬迁、讨赖河两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七)招商引资形势较好。截止6月底,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9亿元,占年计划的59%,同比增长25.4%;非公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个体、私营企业累计上缴税金6683万元,同比增长1.2倍。
(八)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大力推进。认真落实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全市14户主要耗能企业、20种工业产品进行了重点监控,综合能耗呈下降态势。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实施了酒钢干熄焦、宏达水泥熟料系统改造、祁源渣场改造等污染治理项目,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工业园区开展的创建“园林化园区、花园式企业”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九)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2008年省政府确定的14件实事和市政府确定的12件实事,除相同的5件外,省、市两级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共21件。截止目前,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提高城市低保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物价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免费发放、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实行生活补助,扩大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等7件实事全部落实;新增城镇就业,改造城乡道路,缓解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14件实事,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截止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2739人,占年计划的54.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在计划控制目标内。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质量持续稳定上升,今年普通高考上线率达36%以上,取得了高考全省文科第一、三名的好成绩。大唐路小学、市职教中心综合楼主体完工,市二中危房改造工程已开工。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市妇幼保健中心业务用房和村卫生所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市一院创“三乙”工作有了新的突破,手足口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体育活动经常开展,集中开展了一系列迎奥运宣传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十)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政府系统先后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分解落实任务,签订目标责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反腐倡廉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和精减会议规范文件控制评比活动等12项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机制。加大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建设项目、土地出让、政府采购都严格执行招标规定,在教育收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土地承包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及时进行公开,预防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十一)圆满完成了奥运圣火传递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地震灾区重建家园。奥运圣火传递是今年我市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总指挥部和9个专项工作组,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狠抓落实,认真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参与,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于7月6日圆满完成正式传递活动,受到了国家奥组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和我省陇南、天水等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全力支援灾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一方面压缩支出,从市财政筹措300万元支援陇南等受灾地区的抗震救灾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全市各级干部群众为灾区捐款,支援灾区重建。截止目前,全市共捐款2286.97万元,人均捐款110元。
总体上来看,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虽然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驻嘉单位和企业投资下降幅度大,降幅达到11.8%;地方投资总量小,所占比重低,拉动全市投资增长乏力。二是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今年国家、省上采用新的能耗统计方法后,反映出我市综合能耗下降幅度较小,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是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成本增加幅度较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和市场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不够大。农民增收的风险和压力较大。四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欠计划进度1.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只增长了6.7%。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只拉动经济增长了1.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低。五是控制居民消费价格上涨难度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9.3%,较上年同期高7.6个百分点。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平抑物价的措施,但由于我市是输入型消费市场,加上全局性的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下半年抑制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认真应对,逐步加以解决。
二、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
下半年,是我们落实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年初的总体工作部署,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协调、强服务、促落实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接续产业。一是全力支持酒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支持150万吨碳钢冷轧、不锈钢二期、20万吨硅铁等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做好不锈钢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成不锈钢产业园标准化厂房,进一步落实创建园林化园区、花园式企业的各项任务,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吸引项目入驻。三是抓好地方工业项目建设,支持紫轩酒业达产配套设施建设,抓好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压型彩板等60个工业项目的实施。四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融资、电力、运输等跟踪服务,确保工业生产目标任务达到进度要求。
(二)抓好旅游商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强化督促落实,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完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争取世行贷款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尽快开工;做好魏晋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全市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拓宽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人数。二是抓好商贸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新华中路商贸中心区前期工作进度,加大对大唐路美食街等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商户入驻,尽快启动市场。三是按照“改造、新建、淘汰”的要求,尽快开工绿化市场的改建工程,力争年内完成。四是积极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的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三)抓好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力。一是发挥好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好《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二是抓好新市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市道路工程,加快新文路、武警支队至安远沟收费站312国道段改造等工程,确保按期完工。三是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重点抓好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建设、文化街区和四化街区危旧平房拆迁改造工程。四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依法查处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不断提高城市净化、亮化、美化水平。抓好市政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各类设施正常运行。五是加强和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开展土地清理清查,坚决查处违法用地。加大对新市区经营性用地的开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四)抓好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早做好农产品市场销售组织工作,确保农民增收。二是抓好农村居民点改造和农村道路、沼气、文化、卫生服务设施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继续支持宏丰公司5万亩葡萄基地、5万头生猪生产线扩建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四是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五)抓好项目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一是对在建和已开工项目,加强督促协调,抓好建设进度。要确保新文路桥、气象雷达塔、城市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尽早竣工使用。二是加大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特别是加快火车站站舍重建、飞机场航站区扩建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三是根据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抓好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筛选、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力争国拨省补资金1亿元。四是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严格履行项目审批限期办理制,提高审办项目效率。五是做好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洽谈签约工作,促成签约一批新项目。六是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加强重点项目跟踪落实,确保5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任务的全面完成。
(六)抓好节能降耗和安全生产,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继续做好对全市14户主要耗能企业、20个重点耗能产品的监控,确保能耗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组织实施好节能环保项目。继续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对责任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目标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抓好惠民实事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一是切实落实好省政府“14件实事”和市政府“12件实事”,巩固好已经落实的7件实事成果,积极推进其它14件实事进程,让群众尽早受益。二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落实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严厉打击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等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努力维持市场价格秩序。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救助工作,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全面落实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唐路小学、职教中心综合楼8月底投入使用;市二中危房改造项目按期完成建设内容;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朝阳、峪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建成使用。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各项任务。四是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抓好“平安城市”治安监控系统、朝阳和峪苑派出所、强制戒毒所、戒毒所特殊监区等项目建设。五是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开展市级领导、部门领导接访活动,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2012年,贵州保险业以同比增长14%的速度突破保费收入150亿元大关,是2009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的1.58倍,但对贵州省GDP的贡献仅2.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8个百分点;人均保费即保险密度432.4元/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8%。贵州保险业要缩短与全国保险业的发展差距,助推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唯有加快发展。
随着全省各族人民盼发展、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两加一推”主基调、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的深入推进,为缩短贵州与全国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省保险业夯实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拓宽了快速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全行业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承担经济社会发展风险保障,积极融通资金参与建设等作用,在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同时,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发展与全国保险业发展基本同步的目标。
截至2012年底,保险业为全省4100万人次提供1.26万亿元风险保障,为1.66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乡居民个人财产提供2.49万亿风险保障,为贵州茅台酒厂、粤黔电力、水钢等重点企业和清织高速公路、贵阳客运东站、国酒快线等重点工程提供3528亿元的风险保障,为安顺、水城96个煤矿7600多名井下从业人员提供保险保障。仅2012年,全省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55.3亿元,较上年增长40%。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助推全省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2010年至2012年,全省保险业主动优化保险产品供给,提升保险保障水平,累计为煤矿和非煤矿山工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逾1102亿元,承担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赔款支出3.95亿元,有力地支持煤矿和非煤矿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贵州保险业将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对煤矿和非煤矿山、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的保险服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管理优势,做好与国家工伤保险的衔接,为高风险企业提供涵盖意外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一揽子财产、责任、意外保险保障,在切实解决高危行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后顾之忧的同时,逐步建立覆盖广、保障足、重预防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切实防范化解高危行业风险。
全行业将紧紧围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以“5个100工程”和建设贵安新区为重点,开发更加贴近消费者、贴近市场的保险产品,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全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保险需要。
服务“三农”普惠民生
贵州省乡村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64%,解决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贵州农业保险发展势头喜人,涵盖到能繁母猪、奶牛、森林、烤烟等多个品种。2012年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1亿元,支付赔款2316.4万元。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区域拓宽至全省范围。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承保111.73万人次,承担风险保障468.41亿元。今年,贵州保监局与省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将全省农业保险补贴品种从原来的能繁母猪、奶牛、森林三个品种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油料作物、马铃薯、糖类作物等10个品种,基本覆盖到全省的主要农作物。
保险业将进一步创新“三农”保险发展思路和模式,扩大能繁母猪、森林、水稻、小麦、玉米等中央财政补贴品种的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烟草、茶叶、中药材、蔬菜等贵州特色农产品保险,研究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产品,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广为契机,大力发展医疗、意外、养老等保险业务,为广大农民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保障,重点提升外出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保障水平;支持保险机构加强农村网点建设,健全“三农”保险服务网络,完善保险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今年1月,《贵州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印发,从4月1日起正式启动大病保险工作,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目前,贵阳、毕节、黔西南、六盘水及铜仁5个市(州)正在稳步推动大病保险工作,全省1421万人即将参与大病保险试点。截至7月底,已为120名参保居民支付大病保险赔款1164.22万元,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居民大病医疗自付费用进行二次补偿。同时,保险业通过发展企业年金、个人年金、养老、医疗、疾病保险业务,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增长对居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到2012年末保险业共为全省城乡居民养老和健康积累风险准备金300.77亿元。商业保险机构还积极参与“新农合”经办管理服务,为六盘水市钟山区31.98万人(次)参合农民提供医疗费审查及给付服务,基金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意外险、责任保险发展迅猛,校园方责任险基本实现全省全覆盖。保险业与各地交警部门联合在全省9个市(州)中心城市建成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快速理赔中心,促进中心城区交通畅通。贵州保险业发挥精算、网络、管理优势,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参与全省居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务,做好校园方、旅行社责任保险工作,协调推进环境污染责任试点,积极发展公共安全、医疗等领域责任保险,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引资入黔扩大就业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1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
(1)特有的酿酒环境与白酒文化。赤水河干流中下游河谷两岸是酿造白酒的绝佳地带,这里已形成以茅台酒为代表的一系列名牌白酒酿造企业,包括茅台、郎酒、习酒等,在全国白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一条河流出产如此多的历史名酒,形成独特的酒文化,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贵州茅台酒是我国酱香型酒的典型代表,主要源于茅台镇特有的地理环境(湿热的河谷地带、特殊的微生物环境)和赤水河良好的过境水质(四季变换恰与白酒酿造工艺和生产环节相衔接)。茅台酒生产环境特殊,经过长时间和多次的异地生产试验,尚未找到可以替代的同类地理环境区域,使茅台地域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为了维护茅台酒高品位、唯一性的世界名牌产品形象,促进流域内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必须保护好赤水河中游地区酿酒生产所需的地理环境、水质和流量,确保茅台镇生态环境长期保持良好状态。
(2)独特的旅游资源。赤水河历史悠久,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四渡赤水”革命历史遗址。赤水(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瀑布、竹海、桫椤、丹霞地貌、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观使赤水河有“生态河”和“美景河”之美誉。“四渡赤水”为赤水两岸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物,有茅台、太平渡、土城、二郎滩等地的“四渡赤水”纪念碑;仁怀盘山路;古蔺渡口、太平渡展览馆、白沙会议遗址等。故赤水河又有“英雄河”的美称。此外,流域中下游地区竹林资源丰富,竹制品加工有市场优势;农业有一定基础,区内是贵州、四川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素有“黔北粮仓”之称;烤烟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四大优质烟叶产区之一;蔬菜、茶、辣椒及其制品在流域各省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天然气、煤炭资源,有种类繁多的有色金属矿,其中镁、硅、钛、铝、铁为优势矿产。但流域内最具比较优势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依此而形成的白酒酿造和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
2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生态环境
流域独特的资源禀赋及已经形成的酿酒、旅游等优势产业,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保护长江上游重要河段水生态和重要水源地,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首先是以水环境为代表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必须把对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对水环境没有影响。要强力贯彻执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赤水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23号,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赤水河上游地区禁止新建化工类工厂、洗煤厂、造纸厂及其他重污染型企业,独立的硫铁矿等其他污染水环境的矿产资源严禁开采;限期清理整治流域内现有的涉及酿造、煤矿、建材等行业的污染源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依法关闭和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坚决关闭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工业规划中尽量采用园区集中的办法,鼓励企业进入分类工业园区,以便落实环境措施。
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
流域现有发展模式存在双重的矛盾,一方面是部分地区的高污染产业发展势头威胁到流域内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是局部地区因环保的要求限制资源开发利用,呈现产业空心化问题。流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选择,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赤水河为宗旨,按照优先保护、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要正视赤水河流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已经存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方式的矛盾等现实,调整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利用流域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根据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区域优势资源及相关的特色产业,该地区未来发展可以考虑以特色农业、白酒酿造、旅游、楠竹加工、绿色环保等产业为支柱;煤炭、化工、有色、中药等特有地区资源优势的产业,必须布置在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区外;流域内的企业要严格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
1分区发展模式
(1)源头云南昭通市。包括镇雄和威信,是赤水河源头,虽然只是划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缓冲区,但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艰巨。该地区人口密度较大,是流域内其他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的1.4倍,现有工业大多数以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建材等相对污染较重的产业为主。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需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企业的环保措施应配套到位,尽量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水资源和工业废渣的循环利用;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压力,重视城乡生活污水的处理回用问题,严格坚持达标排放原则。
(2)贵州毕节地区。包括毕节市、大方县、金沙县,该地区地处仁怀市茅台酒厂上游,根据贵州省的《意见》,属划定的赤水河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点水资源保护区,需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解决好水环境、空气质量及环境卫生问题,确保赤水河各控制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障茅台等名优白酒生产环境安全。农业方面,围绕高粱等酿酒业原料生产基地,开发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烤烟、辣椒、马铃薯、洋芋、中药材等,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工业方面,严格控制区内煤炭开发数量和规模,原则上不准新建化工类工厂、洗煤厂、造纸厂及其他重污染型企业;依法关闭和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坚决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
(3)黔北综合经济区。包括遵义县、桐梓县、仁怀市、习水县和赤水市,是贵州重要的粮食产区,要结合市场需求,建设高粱等酿酒业原料生产基地,继续抓好烤烟、中药材、辣椒和其他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作物,实现“黔北粮仓”向“黔北钱仓”的升级,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以遵赤高速公路和208省道为主轴,以仁怀、习水名酒和赤水竹制品、化工等品牌优势为支撑,加快建设“仁习赤优势特色工业经济带”。重点扩大白酒产能,加快仁怀名酒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促进白酒包装等配套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推进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确保茅台酒生产原料安全。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重点建设习赤石化工业园区、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习水煤化工工业园区。桐梓县要积极融入黔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构建“桐-绥原材料能源化工工业带”,发展能源、煤化工、煤电化、铝及铝加工、钛及钛加工;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促进煤炭、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整合技改;加快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建设桐梓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4)泸州市。包括古蔺、叙永县、合江县,属四川省次经济发展高地———川南经济区的核心成员。合江县要建成现代农业和工业强县的特色区域,推进生态型农业、主导工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古蔺县、叙永县要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利用古叙矿区优质低硫煤资源,实施以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煤、电、路、化”综合开发,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泸州市的叙永和古蔺大部分区域位于赤水河中上游的左岸地区,该地区属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目前从全流域角度制定赤水河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具体规划尚未落实,四川省可先参照贵州省已制定的《赤水河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贵州境内),在赤水河中上游左岸距干流25km范围内实施同毕节市、大方县、金沙县同样的管理措施。
2产业发展模式
(1)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结合区域地理区位特点和以旱地为主的农耕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格局。在巩固主要粮食作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烤烟、油菜、马铃薯、荞麦、野菜等地方优势种植业,并在适宜地区发展茅台酒等酿酒用高粱、小麦种植,走定单式农业之路。重点发展竹子、核桃、茶叶、水果、中药材等林业资源产品,优化发展牛、羊等特色畜牧养殖。借鉴其他地区走生态农业之路的成功经验,配合国家新农村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做到脱贫致富。
(2)大力发展地区特色工业和环保、循环型工业。地区特色工业要发展以酿酒业、竹加工为代表的轻工业和与之配套的产业提升。以生态资源及物质条件为依托,利用赤水河酱香型白酒的特色和赤水河下游丰富的竹资源,结合贵州茅台酒和“赤水竹乡”等优势产业龙头,积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并在巩固、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酿酒业和竹制品加工和与之配套的包装、装潢等产业,培育和发展特色及绿色替代新兴产业。要做好白酒配套产业发展,提升白酒外包装生产能力,扩大酿酒原料如高粱、小麦等的种植面积,扭转过分依靠外地的局面。对于流域内的矿产资源,应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在赤水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特殊水源保护区以外的流域范围内,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许可及环境承受能力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市场准入,逐步关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小煤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利用,实现废物的最大资源化。逐步实现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和资源再生利用转变,提高资源化水平。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回收和循环利用废弃物,重点推进电力、白酒、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五大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以茅台集团和赤天化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依托,推进赤水河谷名酒工业、赤水循环经济型竹加工工业、桐梓和习水的循环经济型煤化工工业的建设。不断壮大循环经济规模,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结构及增长方式。
(3)发展和提升以旅游、物流、商贸为主的服务业。结合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生态建设及旅游业开发,划定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于革命纪念地、古文化、民俗风情的开发利用,要做好前期规划,科学确定游客数量,合理设计线路,确保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依托优势资源,完善观光旅游产品,努力实现从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举转变,完善自助旅游配套服务和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枢纽、产业群和区位优势,要强化基础设施,整合物流资源,科学布局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酒业、化工、矿产资源、机械、粮食等专业物流集群。形成水、公、铁等多种方式的联运,提高物流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构建高效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使赤水河成为贵州主要水运物流通道和川滇黔结合部物流中心。商贸流通业要围绕物流业的建设,重点推进批发、零售、会展等行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流通方式,完善空间布局,实现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赤水河酒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培育中国西部酒业博览会,把仁怀、古蔺培育成全国知名的酒业会展城市。
三、建议
我市有回、维、满等38个少数民族3.6万人,其中回族3.5万人,占97%。少数民族万人以上的县区2个、千人以上的乡镇12个(其中回族镇1个)、500人以上的村16个。
民族聚居村分布情况:
**县5个:
**县4个:
**区5个:
**区2个:
民族聚居村经济现状:
16个民族聚居村共有30233人,其中少数民族16494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45.25%。*7年民族聚居村农业总产值1.04亿元,工业总产值5.03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14亿元,产业结构比为14.5:69.7:15.8,为“二三一”结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基本持平;民族聚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003.5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2.34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67元)。与全市人均纯收入相比: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民族聚居村有6个:召陵区久寨徐村5*元、常村5354元、归村西村6*元、前油李村5355元、舞阳县河北街村5025元、郾城区回马村5800元。
基本持平的民族聚居村3个:召陵区后油李村4500元、临颍县清街村4280元、东街村4135元。
低于4000元的民族聚居村有7个:临颖县东关村3400元、黄连城村2900元、锅壅口村3816元,舞阳县西街村2120元、顺河街村1800元、付庄村2435元,郾城区斗王村3800元。其中舞阳县西街村、顺河街村、付庄村等3个聚居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较全市低45个百分点以上。
少数民族有善经商的传统,由于思想观念、区位优势等原因,16个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一是村与村之间不平衡。工商业较发达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已超过当地水平;以种植为主的偏远村,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依靠种粮解决温饱,整体水平比较落后。二是贫富差距较大。一些经商办企业的少数民族群众,已步入小康水平,不少人还坐上了高级轿车;那些单靠种地,没有副业的群众,生活还不富裕,个别还较贫困。三是民族村与我市经济发达的村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在道路、饮水、农田水利、医疗、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投入滞后,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民族聚居村突出产业:
1、工业企业较好的聚居村——召陵区常村、久寨徐村、归村西村、郾城区回马村。主要集中在电料加工、热度、屠宰、骨粉加工等行业。从*2年开始,常村的电料加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由此带动了周边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电料加工,不仅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又安排了不同民族的适龄人员就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召陵区召陵镇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民族企业达20多家,产值、利税分别占该镇的24%、27%。
2、餐饮、商贸为主的聚居村——临颍县清街村、东街村、锅壅口村、黄连城村,舞阳县西街村、顺河街村,召陵区归村西村。少数民族群众发挥自身传统经商优势,从事清真餐饮、经商贸易、牛羊肉加工等,逐步形成一批在中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如:北舞渡闪记湖辣汤、繁城镇“洪恩”、“洪华”、“颍青”等品牌牛羊肉制品等。黄连城村、归村西村集贸市场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名声远及百里方圆。
3、种、养植业聚居村——召陵区常村、前油李村,舞阳县付庄村,临颍县黄连城村。主要是种植烟叶、水果等。如召陵区常村成立农村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投资千万元,建设万头肉牛养殖场、无公害供港蔬菜基地;临颍县黄连城村的2万只养鹅场,舞阳县付庄村的双孢菇种植园1个等。
二、制约民族聚居村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大多数民族聚居村存在重经商轻教育的观念。有的认为,现在供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需要支出几万元,毕业后就业又没有保障,不如及早让孩子经商,还能早挣钱早得利,缺乏长远打算,致使农村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二是卫生方面,主要是农村医疗设施落后,医务人员缺乏,难于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民族聚居村基本没有文化娱乐场所。在16个民族聚居村中,有6个村的村村通工程落实不到位,8个村没有用上沼气,4个村没有吃上安全的饮用水。
2、民族聚居村污染严重。民族聚居村普遍存在村内污染严重问题。如郾城区回马村,召陵区久寨徐村、前油李村、后油李村、常村、归村西村,舞阳县顺河街村,临颍县清街村和黄连城村等,这些村长期从事牛羊屠宰加工,村内缺乏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不出去,滞留村内深坑浅沟,既有损村容村貌,又造成了地下水重度污染,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
3、村容村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民族聚居村的村内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村民住房、道路建设、生产生活用水、排水、村容村貌整治等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相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4、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民族聚居村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是缺乏具有先进理念的管理人才,制约民族产业的做大做强;种、养殖业虽有项目,而且有的规模较大,象常村的万头肉牛养殖场、黄连城的2万只养鹅场,付庄村的双孢菇种植园,都存在专业技术服务滞后、缺乏有效技术指导等问题。
5、缺少引领民族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现有的民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够,缺乏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的理念,不利于支柱产业的做大做强,影响着民族经济的跨越发展。
三、加快民族聚居村发展的建议
1、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力度。结合贯彻《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整合现有支农惠农政策,出台我市进一步促进民族聚居村发展的倾斜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动员社会力量,贯彻好落实好优惠政策,形成合力,支持少数民族发展。发改、财政、交通、教育、农林牧、环保等部门要加大倾斜力度,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努力推进民族聚居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继续抓好少数民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召开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场会,一方面督促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另一方面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强力推进。
2、设立市级扶持民族聚居地区项目建设专项发展资金。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也是民族聚居地区实际需要。国家、省都设立有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民族聚居乡、村项目建设。省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郑州、洛阳、开封、周口、商丘、许昌等市也每年拿出50-100万元不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专项发展资金。鉴于我市民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议我市也要设立50-80万元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专项发展资金,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适当增加,支持民族聚居村率先发展,走在前列,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示范村、亮点村。
3、加强督导,深化“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对民族聚居村的结对帮扶工作。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领导。结合我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督促帮扶单位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切实加强帮扶工作,真心实意帮助民族聚居村加快发展。要发挥优势,采取不同形式,切实解决民族聚居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检查、同考核。
初步核算,*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8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01.40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62.77亿元,增长13.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5%,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9%,下降1.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65.4%和34.0%。人均GDP达6107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7976美元,继续居全省第3位。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增值税17.86亿元,增长23.1%;营业税17.01亿元,增长33.4%;房产税3.39亿元,增长8.7%;企业所得税7.01亿元,增长22.6%。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2.82亿元,增长17.5%。其中,教育支出16.46亿元,增长39.4%;科学技术支出2.08亿元,增长4.9%;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42亿元,增长66.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4亿元,增长22.2%;医疗卫生支出3.79亿元,增长49.7%;环境保护支出0.97亿元,增长50.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0%。在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中,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的价格分别上涨10.3%、5.2%、4.7%、1.3%、1.2%和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的价格分别下降了1.1%和2.3%(见附表1)。生产领域中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CPI偏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实业投资增长乏力;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迅速,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4元,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7.19亿元,增长8.4%;牧业产值5.79亿元,增长3.3%;渔业产值23.16亿元,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8亿元,增长2.3%。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156公顷,比上年调减15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05公顷,与上年持平;甘蔗种植面积2519公顷,比上年调减686公顷。水产养殖面积27046公顷,比上年增加747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5.70万吨,减产1.0%。甘蔗产量25.01万吨,减产23.1%。蔬菜产量13.6万吨,减产7.4%。水果产量15.72万吨,增产51.5%。
全年水产品产量18.3万吨,增长4.63%。其中海洋捕捞1.17万吨,减少7.8%;海水养殖2.44万吨,增长2.1%;淡水养殖14.52万吨,增长6.4%。全年肉类总产量28841吨,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22236吨,增长4.0%;禽肉产量6357吨,增长15.1%。生猪饲养量59.43万头,增长12.9%。其中生猪存栏26.47万头,增长19.3%,生猪出栏32.96万头,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2%,拉动经济增长1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6.18亿元,增长20.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3.3%,民营企业增长25.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0%,股份制企业增长24.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为276.53亿元,增长24.3%,轻工业为189.64亿元,增长16.4%。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42.4:57.6调整为40.7:59.3。
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38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电力能源、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38.87亿元、117.22亿元、39.18亿元、47.88亿元、14.98亿元和26.29亿元,分别增长25.5%、22.4%、10.7%、28.0%、22.4%和15.7%。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50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产值1.89亿元,增长13.7%;集体企业产值16.33亿元,增长2.6%;股份制企业产值646.64亿元,增长23.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产值1772.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5%,增长17.3%。轻工业产值964.44亿元,增长14.7%;重工业产值1479.13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由上年的41.2∶58.8调整为39.5∶60.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102种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加的有59种,其中增幅较大的主要有:电饭锅、组合音响、移动通信手持机,增幅分别达到181.1%、105.7%和94.0%;产量比上年减少的有43种,其中减幅较大的主要有:传真机、玻璃纤维纱、铜材和显示器,分别比上年减少73.3%、72.7%、58.2%和39.9%(见附表2)。
*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0.6,比上年提高25.2个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贡献率10.3%,资本保值增值率126.4%,资产负债率62%,成本费用利润率5.3%,全员劳动生产率124396元/人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次,产品销售率97.6%。实现利润总额105.47亿元,增长70.8%。其中,盈利企业实现盈利118.79亿元,增长63.8%;亏损企业345家,同比增加10家,亏损额合计13.32亿元,下降23.9%。
年末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60个,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0.86万平方米,增长5.3%;房屋竣工面积229.21万平方米,下降20.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4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3.06亿元,增长10.0%;更新改造投资25.06亿元,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130.27亿元,增长98.6%。商品房销售面积321.97万平方米,增长71.2%;商品房销售额205.71亿元,增长13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16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投资155.35亿元,增长4.5%,其中制造业投资136.3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187.64亿元,增长73.2%。全年在建项目856个,增长23.9%。其中,新开工项目513个,增长20.4%。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4.42亿元,增长18.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7.05亿元,增长16.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8.21亿元,增长24.7%;汽车类零售额29.03亿元,增长33.1%;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6.45亿元,增长13.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30亿元,增长1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7.31亿元,增长30.3%;日用品类零售额1.68亿元,增长13.3%。
六、对外经济
完成进出口总额398.69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出口额184.73亿美元,增长24.5%;进口额213.96亿美元,增长19.0%。贸易逆差为29.2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11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0.94亿美元,增长23.1%;加工贸易出口146.07亿美元,增长24.7%。从商品种类看,机电产品出口151.46亿美元,增长2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1.03亿美元,增长33.9%。从企业性质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54.32亿美元,增长24.6%;内资企业出口30.41亿美元,增长23.7%。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的出口分别增长26.4%、38.1%和17.9%。
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61宗,比上年下降2.7%;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16亿美元,增长1.9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增长24.8%。
截止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341个,合同外资额214.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1.92亿美元。工商登记注册的实有外资企业4395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17.45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2%。其中,公路13.03亿吨公里,增长13.7%;水运104.42亿吨公里,下降1.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61.68亿人公里,增长8.6%。其中,公路59.84亿人公里,增长13.0%;水运1.84亿人公里,增长7.0%。港口货物吞吐量3712.6万吨,增长4.3%,其口集装箱吞吐量63.1万标准箱,增长19.5%。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4.28万辆,增长17.6%。其中,私人汽车9.10万辆,增长27%。民用轿车保有量7.49万辆,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6.25万辆,增长30.4%。
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1.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7.58亿元,增长14.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4亿元,增长11.1%;电信业务总量75.24亿元,增长14.6%。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新增7.43万户,年末达到91.44万户,增长9.2%。移动电话用户(含储值卡)新增7万户,年末达到244万户,增长3.1%。
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758.13万人次,增长3.9%。其中国际游客204.89万人次,国内游客553.24万人次,分别增长1.0%和5.0%。酒店平均开房率66.9%,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全年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15.42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营业收入4.46亿元,增长3.5%。旅行社组团国内游86.04万人次,增长15.2%;出境游22.28万人次,增长46.5%。实现旅游总收入144.88亿元,增长4.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02亿美元,增长3.2%。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88.04亿元,比年初增长20.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549.01亿元,增长2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1.86亿元,增长4.0%。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83.23亿元,比年初增长29.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2.02亿元,增长15.1%;中长期贷款余额429.34亿元,增长40.1%。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72.76亿元,增长59.8%。
年末全市共有15家企业分别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市值合计1046亿元。其中,在深、沪两地上市的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2家;市价总值达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4%。年末共有证券营业部14家。
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96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6.86亿元,同比增长47.2%。其中,寿险收入18.41亿元,增长57.9%;产险收入8.45亿元,增长28.4%。保险密度(人均保费)1850元,增长53.4%,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3.03%,比上年提高了0.72个百分点。赔(给)付金额4.04亿元,增长18.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79万人,在校生7.91万人,毕业生1.58万人,分别增长19.2%、20.0%和122.5%;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0.77万人,在校生1.85万人,毕业生0.46万人,分别增长33.6%、19.6%和5.1%;普通中学(含初中和高中)招生3.05万人,在校生8.76万人,毕业生2.61万人,分别增长3.2%、4.1%和7.0%;小学招生2.06万人,下降2.2%,在校生13.28万人、毕业生2.16万人,分别增长0.3%和4.3%。全市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3%。14.6万名*户籍中小学生享受12年免费教育,免交学杂费和书本费7715.7万元。
全年申请专利2217件,增长4.7%。其中,发明专利458件,增长14.2%。专利授权量1657件,增长3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0件,减少20.6%。截止年底,全市经广东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5家,新增39家,经认定和年审通过的软件企业194家,新增2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3家,省级17家,市级11家,各类工程中心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有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8个市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公共实验室10家,比上年增加4家。三灶镇、井岸镇被广东省认定为技术创新专业镇。截止*年底,全市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7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0个;拥有各类名牌(产品、商标)称号的企业共有51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2万册。有线电视用户54.46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0万户,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发行各类报纸5579万份,刊物375万份,出版图书品种217个。唐家湾镇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总数628家,实有病床572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903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的医师、助理医师共3173人,注册护士3504人。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实行全民医保制度。免费婚、孕检全面实施,并在全国率先将外来女工纳入免费孕检范围;试行"大病统筹救助、中病进入保险、小病治疗免费"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小病治疗免费"已在农村整体推进;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轨。
全市共有24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等6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7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0元,增长9.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22元,增长20.8%。全年城镇居民现有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0.7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6%。农渔民人均纯收入7622元,增长8.8%。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66台,冰箱99.5台,空调器241.5台,组合音响56台,家用电脑88.5台,移动电话225.5部,家用汽车22.5辆。
全市纳入劳动用工管理的用人单位31126个,职工人数54.2万人,其中农民工32.8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912个,24907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76%。截止年底,全市五项险种参保人数达289.5万人次,同比增长13.9%,其中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66.8万、58.9万、72.9万、60.4万、30.5万人,同比增长均达12%以上。五项基金当期征收32.9亿元,支付16亿元,历年积累75.3亿元。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年底,全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4万人,参保率达66.6%。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41宗,死亡158人,受伤1529人,直接经济损失1184.9万元。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7.5%、8.1%、32.8%和37.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37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86.71%;工矿企业事故死亡17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10.76%;水上交通事故死亡4人,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2.5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7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7.2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1.85,均比上年有所降低。
一、实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的范围
各街、局、公司,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各人民团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的确定
按照市委组织部确定的考核内容,围绕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经济指标、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确定本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亮点和完成时限。未承担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单位,应围绕如何服务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确定本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和亮点。目标责任的确定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上报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区委组织部,并通报全区。
处级领导干部按照各自职责确定需承担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由上级分管领导审核,处级副职分别由本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审核后在本单位内部进行公布,并报区委组织部备案。
责任制目标的内容要实在明确、科学合理、具体量化、操作性强。要瞄准先进区县的发展态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争创一流。
三、监督考核
此项工作采取季度自查、半年检查、年度考核的方式进行。
1、季度自查:每季度各单位、部门依照单位和个人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进行自查,形成自查报告报主管领导。
2、半年检查:年中,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度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组织专项检查组进行重点检查。
二、当前庆元县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区划发生变化
随着庆元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行中心城区行政区划的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庆元县委、县政府结合中心城区规模小、集聚和辐射功能薄弱、设施共享性差等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城区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庆元县域总体规划(2007-2020)》,本着“调优调大调强”和“就近就便、整撤整并”的思路制订了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1〕363号文件精神,庆元县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松源镇、屏都镇、四山乡建制,设立濛洲、松源、屏都三个街道,为调整后的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是深入贯彻上级要求的顺势之举,充分体现了省委、丽水市委加强城区统筹发展,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的精神;是体现自身发展迫切需要的必行之举,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发展集中度,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是准确把握调整时机的应时之举。实施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施城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统筹城区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注:2013年,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浙政函〔2013〕61号):同意撤销合湖乡、百山祖乡建制,合并设立百山祖镇。此次区划调整后,庆元县辖3个街道、6个镇、10个乡)。
(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出现“倒挂”
庆元县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建设对用地的需求量大,导致庆元县在规划实施期间建设用地总规模出现大幅度增长。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点复垦工作难度大、推进慢,而城镇、新农村的新增建设又是必然趋势,导致庆元县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难以控制,出现严重“倒挂”。
(三)新增建设用地缺口较大
庆元县现行规划剩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76.73公顷,预测截至2020年实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增建设用地888.37公顷,缺口为511.64公顷,未来新增建设用地不能满足实施需要,特别是工业用地出让近两年大幅增长,但仍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尤其是周边县市工业用地拓展较快吸引部分庆元企业外流,造成不小压力。
三、对“十三五”时期庆元县土地利用情况的展望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实施,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全面深化,丽水将迎来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加速、区域一体化全面推进的发展机遇。庆元县在着力打造丽水市域一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过程中,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到2020年庆元县经济发展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2.6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68元。
(二)人口数量增长展望
2012年庆元县的总人口为20.6万人。随着经济发展规划的建设,全县城市建设将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经综合考虑庆元县县域人口在2020年为20.9万人,2020年城镇总人口约1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0%左右。
(三)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用地展望
1.产业发展战略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正在经历产业升级,原有产业大量向其它地区转移。产业梯度转移是最重大机遇之一,是庆元推行“工业强县”战略最重要的外部机遇。庆元要承接长三角、融入海西区、谋求新发展。庆元被纳入长三角和海西区,使庆元迎来了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对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借力发展和争取先行先试的权利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交通和产业上对接长三角和海西区,是庆元规划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因素。庆元县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生态核心区和生态产业建设示范区、丽水市域南部主要城镇发展区。庆元县形象定位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香菇第一县、中国廊桥第一县、沿海生态休闲度假之乡。2.城乡产业布局思路县域产业布局以“联动合作、中心集聚、沿轴开发、递度推进”为总体方针,组建由松源、黄田垟-五都、屏都组成的县域产业发展中心、由黄田、竹口组成的黄田-竹口产业集聚区,并同时促进其他乡镇产业发展步伐。联动合作:通过中心城区的建设,带动松源镇与屏都镇的有机组合,在产业发展上进行联动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形成“松源-屏都”组合型中心城区和县域产业发展中心。中心集聚:积极吸引各种产业要素向组合型中心城区集聚,并对中心城区的功能进行分工与协作,松源区块定位于中心城区的商务区功能,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教育等,屏都区块定位于居住与工业为主导,黄田垟—五都区块定位于工业为主导的功能。沿轴开发:充分利用54省道这一发展基础较好的轴线优势,以该轴上各城镇(集镇)为依托,不断加强城镇(集镇)间联系通道的建设,形成区域内的发展主轴,重点布局竹木产业、铅笔产业等。递度推进:依托中心城区、发展主轴和县域主要开发城镇(集镇),充分利用各地山地地形,建立毛竹、经济林生产基地,开发特色产品,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现代化的农工贸旅组合开发的格局。3.未来用地预测随着浙江省加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丽水着力构建大都市经济圈,54省道、55省道、龙泉至庆元高速公路、丽水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庆元组团项目等重大工程的陆续建设使得庆元原本偏处一隅的区位交通条件将发生根本改变,与丽水大都市、浙西的联系更为便捷。同时伴随着海西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庆元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增加。结合庆元县国土、发改、建设等各部门专项规划,预测到2020年庆元县将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1665.7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2902.30公顷。
四、庆元县今后土地规划实施建议
(一)启动规划修编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庆元县土地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偏差,部分规划目标已不能满足当地实际需要。可以在庆元县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基础上,椐据实际情况调整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二)适当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庆元县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县生态用地不减少的基础上,预计到规划目标年,庆元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势必会突破规划的控制指标,可适当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三)加快建设用地复垦
建设用地复垦尤其是村庄用地的复垦,是实现庆元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村庄用地面积规划目标的关键,建议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复垦。
(四)建议对出现预警的主要指标进行跟踪监测
对出现轻警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修正。可以从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复垦工作着手,缓解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出现的警情。为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同时也为农民提供宜居、便利的生活、生产环境,强化村庄向中心村集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加强节约集约用地
庆元县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在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着力点,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行土地利用计划,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全程管理机制。二是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监督机制。通过完善预审管理、合同管理和项目验收管理,并运用先进技术实现供后土地的全程监管、全域监管、常态监管。三是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试点的做法和经验。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即将迎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3周年之际,我们召开拜城县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有关会议精神,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查找问题,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领域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刚才,王莉萍常委对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作了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抓好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
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20__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地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结合拜城改革发展稳定和对口援疆工作实际,认真履职,总结推广了在落实中央政策及开展监督检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了解掌握了在政策执行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向地区、援疆指挥部反映,为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三年,拜城发生的一切事情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拜城的发展和变化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创造了一个新的实践范例: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美、社会和谐,这是拜城23万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盼,也是“中国梦”在拜城的具体体现。
(一)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保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加快新疆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作出了全面部署。自治区、地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和对口援疆各项工作。各级纪委监察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及时跟进,把加强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大事来抓。我县出台了《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办法》等措施。这既是近年来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特别是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经验延伸和运用,也是我们认真履行职责、严明政治纪律、维护中央政令畅通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推动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精神,确保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推进拜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关键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用好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差别化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温州援拜工作。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利于督促全县各单位、部门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增强落实中央支持新疆发展政策措施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切实把上级党委的要求贯穿于全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谐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化为推动拜城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工作措施和实际行动;有利于督促各级干部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在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上下功夫,推进拜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的重要举措。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涉及范围广、投入资金大、建设项目多、社会关注度高。仅我县2013年援疆资金投入额度看,富民安居工程总投资22860万元,其中温州援助资金4890万元;定居兴牧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温州援助资金100万元;自主性智力项目温州援助资金70万元。县财政也将投入大量资金,如果监管不到位,很有可能出现政策执行不力、项目质量差、资金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干部违规违纪等问题,不仅会影响拜城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对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育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保证中央支持新疆发展政策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关口前移,及早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二、忠于职守,敢于担当,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于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促进工程建设高效、安全、廉洁运行,保证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委、政府对专项治理工作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问题整改力度有待加强,项目监管机制需要完善。以上种种问题说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既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紧迫、紧要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全面、深入、扎实的工作力度,确保我县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抓住重点问题的关键环节,强化工程建设领域问题督导整改。一是要找准突出问题。要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深入督导检查,切实掌握排查项目的数量、规模、性质、工程进度和项目资金构成等情况,并对照排点,认真查找工程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建立信息档案,切实做到底数清、问题准、情况明。二是要深刻分析原因。针对自查、排查中发现的问题,从制度建设、权力运行和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认真分析原因,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要求。哪一个项目,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怎么整改,谁来负责,什么时间完成,都要明明白白,确保责任到人,整改到位。三是要分类依法处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自查、排查出的问题区 分不同情况进行认真处理。对自查、排查工作不重视、未整改或对全县工作造成影响的单位相关责任人,要进行问责;对反复出现问题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责任人以及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要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抓住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大项目监管力度。项目实施是否规范,取决于对项目决策、审批和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因此,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管力度。一是着重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规范项目决策。二是着重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改进和完善评标办法,确保招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三是着重加强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的监管,完善统一规范的土地、矿业权等要素市场和综合监督平台。四是着重加强项目建设实施过程监管,严格依法征地拆迁。五是着重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落实责任制,细化安全措施,强化施工监理,防止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突出工程源头腐败防治工作。及时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是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要重点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干预招投标、城乡规划审批、土地和矿业权审批出让等案件;严厉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因违反决策程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依法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读职等案件。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审计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健全办案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强大合力。要专项治理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创新成果转化为规章制度,坚决遏制、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四)抓住工程建设领域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项目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是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展专项治理,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各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在工作开展中认真总结、反复研究,针对项目实施中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良好体制机制。要重点抓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调研、创新工作,结合电子监察平台和行政电子审批服务系统建设,推行工程建设领域重点事项网上受理、审批,把公开透明贯穿于项目决策、执行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项目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阳光政务、科技防腐”工作成果。
三、创新方式,求真务实,进一步提升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涉及领域广、政策业务性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特别是针对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周密部署、精心实施,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加强中央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必须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温州援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各职能部门也要承担起监督检查的主体职责,抓好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在本部门本行业的贯彻落实。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督促各乡镇场、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推动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小组要牵头抓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确保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真正做到通力合作、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