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模式与管理

商业模式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8 09:34: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模式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模式与管理

篇1

一、引言

随着新型化产业群、多维业态群的大量涌现,企业也在加快革新商业模式的步伐,站在管理会计的视角下去探究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科学阐述企业商业模式与其管理会计的关系作用,合理化建构基于管理会计的商业模式理论架构,不但能够拓宽已有的理论研究范围,并填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空缺,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革新与优化固有的商业模式。目前,鲜有学者从管理会计的维度去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即使是当下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已经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丛林”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研究的外延与内在,然而,对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文献少之又少。因此,管理会计研究人员需要把握管理会计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建构,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基于此,本文从已有的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切入,结合“业务与财管”之间的作用原理,在探讨企业商业模式与企业管理会计关系的前提下,初步尝试建构出管理会计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架构。

二、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架构

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企业商业模式的建构需要回答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企业的目标顾客是谁,企业利益源泉在哪;二是,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在创造价值的时候需要以什么条件作为前提变量;三是,怎样获利,企业需要借助什么方式来获取利润,用什么方式来提升客户价值;四是,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也就是说建构企业商业模式原因。其中第一点与第二点相组合,便会产生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利益驱动变量,也即是确定企业的目标顾客以及怎样从目标顾客那里赢得利益;第二点与第三点的组合便会产生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客户价值变量,也就是确定客户价值的内驱力与建构客户价值的途径;第四点,可以单独作为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资源管理变量,也就是怎样合理配置资源管理才能够换来企业利润,建构客户价值。此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客户价值是商业模式建构的首要导向与最终目标,资源管理是其建构价值的前提变量和基础条件,盈利模式则是创造客户价值的重要路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主要内容表现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相关管理,管理会计视角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建构,一方面需要把握企业的财务情况、运营成效以及企业资金流量等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以企业的财务目标作为导向。结合相关研究可知,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商业模式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一致性,其目标都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价值以及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据此可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架在企业商业模式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一座桥梁。以此类推,本文可以参照企业管理会计要素:盈利模式、客户价值及资源管理三方面来建构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架构:盈利模式主要与企业运营成效也就是利润表遥相呼应,资源管理主要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遥相呼应,客户价值主要与企业资金流状况也就是资金流量表遥相呼应。在这之中,企业盈利模式又能够细分成收入驱力与利益驱力两个维度;资源管理又能够细分成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虚实资本配合三个方面;客户价值又能够细分成发展驱力、报酬驱力以及发展回报双重驱力三个方面。

三、管理会计背景下解析企业商业模式维度

(一)盈利模式从某种价值上来说讲,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就是建构企业获利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管理会计的工作是要帮助企业探索及挖掘出潜在的盈利模式。在商业模式三维度中的顾客是谁与怎样获利两个维度,一起构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主要驱力,所以说,“顾客是谁+怎样获利”便结成了企业盈利模式下的两维度,具体上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入手。

1.收入驱力维度。企业发展的一大利润源泉便是收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来讲,收入也是反映企业市场占有率状况的指标,也就是说,较之于利润,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更为重要。收入驱力维度结合其内在驱动力的偏重程度的差异性又可以划分成数额驱使型及价格驱使型。数额指的是企业主要依靠大量销售产品来换取收入,其所执行的宗旨是以微小的利润来换取更大的销售量,凭借降价的营销模式来驱使企业产品销售数额的快速增多,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增加收入的目标;价格主要是指,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企业收入的主要驱使力量,其主要围绕“价格最优化”来实现企业“收入最大化”的目的,整个销售理念是通过提升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进而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收入,而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

2.利益驱力维度。利益驱力维度可以分为投入驱力与获利驱力两个维度,投入驱力维度也可以称之为投入费用驱力导向下的利益模式,意为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需要在投入费用上加以控制,降低耗费,企业实现盈利的主要途径便是通过深挖自我潜能来完成的。通常情形中,将产品或服务投放至竞争激烈“红海”市场中的企业,在不能凭借创新产品或服务来转至竞争平缓的“蓝海”市场中时由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客户需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其供应链费用具有较高的透明性,企业可以选用成本导向型战略,把降低耗费作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路径。投入驱力维度的管理会计特点是企业拥有比较低的运营风险及毛利率。所谓获利驱力维度,也可以被称为获利驱力维度的利益模式,具体上指的是企业主要利润源为收入及投入相协调,进而彰显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中的“经济增加值”观点。比如说,当下比较流行的阿米巴模式,国内众多家企业管理者在认真推行实施阿米巴模式之后,实现企业业绩连续增长,利润快速提升。此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不是依靠降低企业劳务成本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来增加利润。通常情形下,将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竞争平缓的“蓝海”市场之中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不稳固性,究其原因在于此市场中的客户群体不足、市场需求不旺,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成本不具有较高的透明性,此时,企业可以选择收益与投入相匹配的方式来帮助企业赢得收益。由此可知,利益驱力维度的管理会计表征为偏高的市场风险性与毛利率。

(二)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建构商业模式的终极目的,客户价值是指凭借创造客户价值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提升,进而提升客户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终目的。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商业模式之间具有相同的目标,故而,探究和找出客户价值的路径,不但是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外部变量,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会计主要指标。所以说,从客户价值的维度去建构商业模式,本质就是要解决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过程中的价值问题,也就是解决“顾客需要什么与怎样获利”的问题。

1.创造客户价值的缘由。本文结合公司理论界对自由资金流量提出的戈登模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客户价值,即: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以及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具体模型为:式(1)中,Z代表客户价值;ZXL1代表企业第一季度的自由资金流状况;Size代表着自由资金流在稳定背景中的增长率。据此可知,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与企业成长(GH)、客户价值(Z)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与客户价值(Z)是逆向走势,而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企业成长(GH)和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之间具有彼此制衡的关系作用。比如说,当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作为发展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自由资金流量(ZXL);再者说,快速增长的企业资本需求需要借助招募资金来加以保障,增量招募资金能够提升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故而,快速发展致使的经济运行后果显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增加客户价值(Z),第二,间接提升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以及降低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进而减少客户价值(Z)。据此可知,快速发展不一定可以换来企业的价值增值,科学合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建构客户价值。

2.客户价值创造的途径。结合戈登理论模型,创造客户价值的驱力有三个方面: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以及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能够显现出企业的投资风险,但风险的影响及渗透体现在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之中。投资风险和企业自由资金流(ZXL)相契合生成第一类价值建构商业模式,即为报酬驱力型,此模式的财务管理特点是偏高的企业利润率及低下的企业收入成长率;投资风险和企业成长(GH)相契合会生成第二类价值建构商业模式,即为成长驱力型,此模式的财务特点是偏低的企业利润率及偏高的企业收入成长率。比如说,阿里巴巴自推行电子商务业务以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亏损情形,但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尽管前期阿里巴巴持续处于亏损但具有很高的客户价值,这说明客户价值与报酬相关性不高,阿里的价值驱力商业模式属于标准化成长驱力模式。

(三)资源管理企业所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商业模式中的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也就是企业依据何物来赢得利润,以及凭何物来创造价值。资源管理是企业追逐利润的条件及导向,从资源管理视角探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具体上可从以下几点切入: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虚实资本配合。整个研究的理论契合点在于从商业模式到企业的投资方式再到企业的募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方式,投资方式又影响着企业的募资方式,此外,企业的募资方式存在着独立的一面,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式。通常情形中,投资行为是企业资源管理的主导要素,也就是说主导着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那一面,即为资产管理代表着企业投资方式的管理会计作用,募资方式又反作用于企业的资源管理,也就是说主导着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那一面,即资金管理是企业募资方式的财务运营结果。

1.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企业商业模式维度中价值逻辑之间组合的主导变量,通常理论界把此统分成两大类:一是无形资产管理行径,二是,有形资产管理行径。无形资产管理行径指的是企业依据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供应链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人才资本等“无形资产”,并配置企业内部与外部资产特别是非财务性质的资产,建构出特色化的核心竞争力与管理会计绩效。无形资产管理行径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财务特点是较低的存货/固定资产,较高的现金流资产。当前,国内诸多新兴化产业主要借用此种无形资产商业运营模式,比如说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公司等。有形资产管理行径,指的是企业集中采取固定资产及货物资源等管理会计模式,旨在建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财务运营管理效率,在比较传统产业群中普遍采取此模式,比如说煤炭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建筑行业、钢铁制造行业等,此典型的管理会计特点为较高的存货/固定资产。

2.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彰显出企业各资金流之间的比率关系,通常上指的是企业外在债务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资金管理构成。从资金管理视角上去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途径,可以借助于财务杠杆商业模式去度量,同时又可以将财务杠杆分成较高财务杠杆商业模式及较低的财务杠杆商业模式两类。前一种的风险系数偏高,后一种财务风险系数偏低。此类模式多见于当前的零售及房地产业之中。

3.虚实资本配合。虚实资本配合的内在要素是有形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调配合。企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诸多非财务资源不能被财务报表所表现,比如说企业商业信誉、供应能力、人才资本、客户关系、品牌资产以及科研水平等。尽管此类资本在企业建构核心竞争实力及客户价值进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一角,但因为企业财务难以确认和核算,所以其便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科目以外的“外在项目”,故而其又被称为“无形资产资本”,所以,需要有形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调配合。

四、结束语

本文从管理会计背景下阐述了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并建构出相应的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架构,从整体上探究了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主要问题、基本维度以及相应模式。其中主要问题为:顾客是谁、顾客需要什么、怎样获利以及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原因四个方面。其中,“顾客是谁+顾客需要”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盈利模式”,“顾客需要+怎样获利”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客户价值”,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原因则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企业资源”维度。可见,建构企业商业模式的“四维度问题”是管理会计探析“三方面”的前提变量。

参考文献:

1.程愚,孙建国.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要素及其关系.中国工业经济.2013(01)

2.戴伟娟.基于众筹商业模式的管理会计创新.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1)

3.李端生,王东升.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会计研究.2016(06)

4.王红.企业商业模式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5.王仲兵.商业模式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创业板与中国概念股事件的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3)

6.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探讨与未来研究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3)

7.郭蕊,吴贵生.商业模式理论辨析.技术经济.2014(01)

篇2

一、引言

实业界中,现有很多企业因其独特之处而使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高速成长,如独特的价值主张、独特的盈利模式、独特的价值创造、独特的合作者关系等,即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得快速发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由商业模式创新所获取的竞争优势不断萎缩,这表明,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永恒的价值,企业只有在动荡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有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大多比较零散,并没有系统研究企业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现有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众多,学者们大多从适合自身理论的角度对商业模式做出解释,因此学术界关于动态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都没有达成统一,但学者们普遍认同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主张、关键资源、盈利模式和关键流程构成,而商业模式创新正是以上四个关键要素有机整合的结果。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价值主张的变化、客户、供应商、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描述了企业从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到将价值如何传递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最终到企业如何从这些活动中获取价值的全过程的创新。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价值主张的创新、合作伙伴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盈利模式的创新等。Teece(1997)指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1]。现有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大多认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商业模式创新也被认为是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的来源,因此,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应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分析

Wang和Ahmed(2007)将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罗珉和刘永俊(2009)认为,动态能力由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社会网络的关系能力和整合能力构成[3]。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将动态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市场感知能力、创新变革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整合能力,分别是指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识别能力、企业内部进行创新的能力、组织中知识生产的能力、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协调能力。

市场感知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机会的捕捉以及规避威胁的能力。企业能够感知市场中顾客需求的频繁变化,能够迅速识别市场,根据竞争者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在高度动荡的环境中,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市场感知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时时监测外部环境,较竞争者更快发现市场的存在的机会,进行价值主张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变革能力是指企业破除旧事务,不断进行创新并提升自身能力的能力。创新变革能力较强的企业鼓励企业员工继续创新,对有创新的员工有奖励机制,对创新所带来的失败容忍度较高,有着较好的创新氛围。快速变化的环境是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价值萎缩,而企业进行创新和变革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保持危机意识,并且创新带来的成就感会鼓舞企业进行下一轮的创新,因此,创新变革能力较强的企业,越有可能继续商业模式创新。

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获取、吸收转化和利用现有的知识资源来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而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学习能力较强的企业能从外部市场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能从和竞争者、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的交往中获得有益的知识,能有效模仿企业外部信息,并有效将外部信息应用于组织内部,提升组织的知识存量,企业在动荡环境中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现有的流程和惯例束手无策,因此需要学习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不断提升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的能力。因此,学习能力越强,企业的知识储备越足,企业越有可能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协调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协调能力,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匹配的能力。董保宝(2011)认为协调整合能力强调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映能力[4]。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意的阶段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阶段,企业在提出商业模式创意的基础上,必须调整组织资源和能力以确保创意能够得以实现,因此企业的协调整合能力越强,在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能迅速做出资源的协调整合,较竞争者更快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并且,许多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并没有考虑到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盲目进行创新,最终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综上所述,动态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路径是:企业通过市场感知能力,发现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并规避市场中的威胁,更快地发现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快进行价值主张创新;创新变革能力使企业通过向市场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技术、控制一个新的要素供应来源、用多样化的方式与利益关系着合作等;协调整合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对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竞争者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更快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学习能力提升组织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创造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知识库,给企业带来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本。

三、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市场感知能力、创新变革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存在积极的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并不是一次性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也不是永恒的,因此,企业为了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商业模式。这表明,企业应注重动态能力的培育,企业可以通过时时监测市场的环境,了解对企业所处行业发展运行的规律、预测行业技术变化趋势、积极了解与企业关系紧密的政策、观测顾客偏好的变化、和同行、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交流提升组织的市场感知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对有创新能力的员工给予激励、鼓励员工提出有创意的设想、提高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简化组织的等级等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组织战略柔性,尽快协调组织的资源提升组织的协调整合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更新组织过时的知识、从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学习知识、融合企业新旧知识等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Teece D.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篇3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律师事务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运用,已经越来越体现到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和绩效上来。所以研究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改善对律师事务所绩效的影响机理,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将探究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和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这将有益于中国律师事务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假设设定

为了验证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探寻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显著影响企业的绩效的因素,在总结归纳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立如下假设。

H1: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越高,则绩效越好。

H1-1:价值主张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2:价值创造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3:价值传递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4:价值网络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1-5:价值实现创新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通过系统研究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对提升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作用,为进一步验证这一论点是否适用于律师事务所的特定,设立如下假设。

H2: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则绩效越好。

H2-1:市场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2-2:管理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H2-3:专业技术层面核心竞争力对律师事务所的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第一,设计调查问卷。本文设计了25个集成创新指标、20个核心竞争力指标以及8个绩效的构成要素指标。同时,本文运用Likert五点记分法来表示问卷调查表以区分调研对象主观感受的强弱程度。通过参考该行业专家及业内人士的建议,本文修正了一些指标,将集成创新、核心竞争力及绩效的25个指标、20个指标、8个指标分别简化为19个、17个和7个,从而完成了最终问卷调查表。

第二,收集及分析样本。本文抽样调查律师事务所,通过上门访谈、邮件、电话访谈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回收378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为327份,问卷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91%和86.51%。表1是有效样本的结构特征,将表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与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提供的近几年相关数据比较后,可以发现较高的数据吻合度,从而证明了该有效样本较好地反映了律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

(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一,信度与效度分析。调查问卷整体信度值为0.949,每个层面衡量指标信度值也均达0.80以上,因此本研究所使用问卷的信度良好。同时,本文主要衡量指标都是整理相关文献归纳得来,且多次与有关专家斟琢讨论,在小范围内作了试调研,因此量表内容效度较高。本文运用SPSS17.0分别对19个商业模式创新测项、17个核心竞争力测项以及7个绩效测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分别提取出5个因子、3个因子和1个因子,在各自对应因子上的每个测项的标准负荷值均达到0.5以上,说明建构效度也较好。之后通过分析各测项及因子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验证性因子再次检验其建构效度。本文主要是参考侯杰泰对拟合指数的看法,根据χ2、RMSEA、CFI和NNFI参数鉴定模型的优劣。其中,如果χ2/df在2.0到5.0之间,表示可以接受模型;RMSEA低于0.1,表示拟合较好,低于0.05表示拟合非常好,低于0.01,表示拟合非常出色;CFI和NNFI在0.90以上,表示模型很好的拟合。通过运用AMOS17.0统计计算,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核心竞争力及其要素与绩效关系的路径模型拟合指数都达到了相关的要求,这表明建构效度较好,结果如表2所示。

第二,假设检验。该阶段主要使用AMOS1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以证明图1中的假设。表2中,各项模型的拟合指数均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表3表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假设验证的结果如下所述。

商业模式创新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88,对应的t值是11.57,比2.00大得多,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我们可以得到律师事务所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越高,事务所的绩效越好,因此H1假设成立。而商业模式创新的五个组成部分对绩效也有大致相同的影响效果。其中,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对绩效影响的效应系数为0.48,t值为2.73,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主张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1假设成立。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42,t值为2.55,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2假设成立。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57,t值为4.39,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传递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3假设成立。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41,t值为2.66,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网络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4假设成立。价值实现模式创新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67,t值为3.93,大于2.00,说明律师事务所中价值实现模式创新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H1-5假设成立。

核心竞争力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91,对应的t值是11.59,远大于2.00,表明律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则绩效越好,所以H2假设成立。核心竞争力的市场层面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37,t值是2.38,大于2.00,表明市场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H2-1假设成立。管理能力对绩效的效应系数是0.46,对应的t值是3.28,大于2.00,说明管理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H2-2假设成立。专业技术能力影响绩效的效应系数为0.63,t值为5.38,大于2.00,说明专业技术能力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H2-3假设成立。

第三,比较相关模型。综上所述,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都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与此同时又有另一个问题随之产生:设想1认为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继而提升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绩效,设想2认为是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两者分别对绩效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如模型A所示。为了证明设想,本文建立了模型B,如图2所示。运用AMOS17.0分析模型B的拟合度,其中模型B的拟合指数χ2/df、RMSEA、NFI、NNFI、CFI、GFI、AGFI分别为6.59、0.13、 0.80、 0.80、 0.82、 0.86、 0.81,各项指数均都没有达到拟合度的目标要求,从而证明模型B的拟合度较差,因此拒绝模型B。那么这就证明了设想2的正确性,也就是说律师事务所中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运用模型A更加能代表实际情况,即商商业模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两者分别对绩效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程度越高,则企业绩效越好。选择和匹配不同的商业模式要素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并不同,核心竞争力与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对绩效的影响不同。

参考文献:

1.Amit,,R,and Zott,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2.Fumio Kodama.Measuring emerging categories of innovation: Modularity and business mode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4(4).

3.孔翰宁,张维迎,奥赫贝.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荆浩,贾建锋.中小企业动态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创业板立思辰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

5.方金城,张秀梅,朱斌.我国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与实证研究——以福建中小企业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篇4

该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市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集宁师范学院、赤峰学院,共12所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截止到2015年3月底,笔者以“体育场馆”作为关键词,查阅内蒙古科技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百度文库等,共收集大量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思路。

1.2.2问卷和实地调查法

在2014年7月至9月,笔者共走访包头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的12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对其场馆负责人发送问卷12份,共收回12份,全部为有效问卷,针对该文的研究内容对体育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问,并对场馆进行实地考察。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核实,在Excel2007软件上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性质以公益性为主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受其所在单位性质所制约。我国体育场馆的性质有以下几种:事业单位内部的企业管理、事业单位与企业兼有、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管理。在本次调查的内蒙古12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全部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受过去的计划经济影响,这些体育场馆过多依赖于政府财政支持,并由学校体育行政部门管理和领导,长期以来工作效率较差,严重影响了场馆市场化经营和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内蒙古有4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实施事业单位内部的企业管理,体育场馆自负盈亏,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多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密不可分。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没有脱离过去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的性质。按照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盈利性场馆和公益性场馆。商业性体育娱乐设施和运动体育俱乐部属于盈利性场馆。公共性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企业内部健身设施属于公益性场馆。本次调查的12所高校属于公益性质范畴,除了满足了日常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外,节假日还向社会对外开放,并且承办自治区、国内大学生体育比赛。

2.2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

“民间资本、产业资本、海外资本、政府财政资本”是我国体育场馆经营建设和资金来源主要四种形式。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由于我区高校大多数体育赛事活动都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因此场地日常维护和器材维修资金多数由政府拨款作为主要财政来源。反观,很多美国高校利用体育赛事品牌,如赛事冠名权、商业广告、企业赞助、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等多种渠道吸收社会资金,维持日常体育场馆运营。随着我区私营体育场馆的介入和体育产业逐渐完善,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的资金筹集方式,已近很难维持高校体育场馆日常维护和运营。因此,未来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产业资本逐渐介入到我区高校体育场馆中。

2.3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呈多元化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建设面积大、日常维护高、资金投入多、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一些北京、上海高校早已谋求新的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模式。“企业化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自主经营”是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五种主要模式。通过本次调查显示: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投资模式、营业内容、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经过笔者实地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2所高校的体育场馆中,仅有2所高校场馆盈利,经营持平的有3所,亏损的场馆高达7所。以上数据表明:内蒙古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方式都是在摸索阶段,虽然已经意识到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性,但多数场馆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革,没有形成完善和系统的管理模式;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改革收效胜微,虽然模仿北京、上海地区高校成功案例进行尝试性探索,但是仍然无法改变目前亏损的现状。

2.4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融资模式现状

从调查中得知,内蒙古12所高校在改造、翻修、重建体育场馆时,社会融资的机会较多,但是真正成功的案例较少,原因还是在高校领导层的观念上。他们大多数人认为:学校应该依靠政府解决资金问题,就是没有资金也是要以后找机会解决,他们担心社会融资会导致学生使用场地受到限制,而影响学校的正常体育教学、比赛,以及其他活动。但是,体育场馆融资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其中,BOT融资模式是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主要采用融资模式,例如1999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体育场馆建设,都是由当地政府和私人团体共同投资建成的,建设中加强了社会资本与政府资金的整合,政府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大幅度减小。我国从2001年开始,体育场馆的筹建尝试BOT融资模式,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功举办证明,这种模式在我国体育场馆融资的可行性。而且,高校体育场馆可以采用冠名权等形式进行融资。因此,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要拓宽融资方式和渠道,要大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不仅仅依靠单一政府投资财政投入。探索适合内蒙古高校的新型体育场馆开发经营发展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内蒙古高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对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商业化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的再思考

综上所述,目前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商业化管理模式以“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为主,其他管理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是我区高校体育场馆从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这种模式必将会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而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的时期下,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如何朝着盈利的模式发展,对此本研究对内蒙古高校体育场馆商业化管理模式发展趋势,提出几点自己的认识。

3.1保证教学训练是高校场馆资源对外经营的基础

内蒙古各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对于一些场地基础设施薄弱的院校只能先保证日常体育教学和训练,对外经营还需要时间和条件。对于体育场馆资源好的高校,解决场馆日常维护的最佳方法是积极开发体育场馆对外经营。首先,体育场馆条件好的高校,要协调好各方面人际关系,要依靠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最大程度的考虑本校师生的利益,安排固定时间、地点为学校职工、学生进行免费体育锻炼,其他时间将收费标准降到最低,争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理解。其次,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科学化管理,包括规范体育场馆使用时间,规范场馆开放程序,以及完善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运营方式以“体育经营为主,其它经营为辅”的运营方式,建立体育俱乐部会员制模式,多开发一些群众性强、市场上受欢迎的体育场馆,如室内篮球馆、五人制足球馆、网球场、乒乓球、羽毛球场等,及时调整经营项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2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逐步由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过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预见,政府对社会团体的投资政策会更加宽松,会有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公共体育场馆应由以往由国家投资、经营、亏损财政补贴的体制,进入“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市场化筹资渠道和方式筹集资金,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建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新模式”的新阶段。今后,对于有市场潜力的,经济效益好的专用体育场馆,如羽毛球馆、网球场馆、健身健美场馆、保龄球馆则完全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

3.3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由行政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应对内、对外积极宣传,具有延续性和长远的开发发展规划,注重场地的包装和努力提高场馆知名度,最大程度地发挥场馆的各项功能,并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不断的完善场馆建设及运营服务保障。随着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融资模式的出现,从传统意义上由政府所有和管理的运营的模式,将会向私人介入的现代化企业模式逐步过渡。国外体育场馆的多年成功管理案例证明,更专业化的体育企业和私人管理将会是未来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由行政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是未来发展趋势。

篇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国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也相应地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大批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却没有受到翘首以待的企业的充分肯定,而是备受冷落,突显出学校在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笔者经过不断走访、调查研究、问卷分析和资料收集,发现很多高校现有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距离;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能解决以上问题最实际、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学方法就是网上创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轻松实现项目化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最佳途径!

如何激励学生参与网上创业?怎样通过这种创业项目来牵引电子商务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外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内先行者的创业教育经验,根据国内高职院校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展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基本要点。

一、在校期间网上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网上创业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国就业形势严峻,“不就业,先创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浙江、天津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大力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直接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学院――“创业学院”,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他们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大学生网络创业政策分析

200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有关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后,又陆续出台了优惠贷款的政策,这些政策被概括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二、网上创业可初步尝试

国内外已经开始出现专门的创业大学,成立完整的网上创业教育学院需要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积累,所以对很多高等院校而言,开设电子商务创业班是一个极具可行性的初步尝试,并能为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实体的进一步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上创业与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与网上创业配套开展,网上创业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能找到答案,课堂教学引用的项目案例本身就是学生网上创业过程中的实际过程。创业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指导创业,创业是教学实践环节。

四、网上创业的风险评估和过程监控

创业会有资金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风险教育,这对于失败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另外,对大学生网上创业的风险评估也必须成为一种常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网上创业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与创业教育完全一致。创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将知识转化为价值,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具有社会性的复杂活动。

六、网上创业与之对应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学生创业会面对客户公关与事物性的处理,所以,课堂教学管理应与学生网上创业的实践相结合。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一种探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把课堂教学当成交流互动的机会,而不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和观点。

七、校企深度合作及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一方面学生网上创业,另一方面应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开阔学生视野,转换观念,摆脱小富则安的心理,形成大智慧、大商业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在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互惠互利、互相补充,促进自身提高,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八、学生网上创业的社会引导与社会影响分析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我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此过程的探索,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进一步认可,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沟通,相应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依据国内外现有的电子商务创业模式,不断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网上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在国内外都备受媒体聚焦,也引起社会人士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关注。做好网上创业教育尝试不仅仅关系着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更代表着推行网上创业的高职院校的软实力!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必将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1确定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确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首先,确定“素质为根、应用为本、能力为上、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必须花大力气转变教师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教育思想、观念。现在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理论学术型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强调学科本位,坚持学术取向,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自贬家门。实际上,理论学术型、应用型不是层次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应用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创造性的应用。笔者讲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应用型人才,而是除了培养“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等)字号人物之外,也培养“家”字号人物(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我们培养的本科生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既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潜力,更要给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通过这样反复的研讨、宣传和导向,绝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才能得到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才得以与时俱进的准确定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地方高校再根据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地区的实际,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提出了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学习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2.1紧扣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的校园理论导向教学紧扣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基础知识的校园理论导向教学。其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素质的导向教学。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学导向:一是“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扎实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三是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文化、市场和语言等知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增强人才适应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基础技能两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者相辅相成,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两个必要基础。综合应用能力是人才总体能力的主要体现,是评价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综合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能力,即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的自学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二是交流、协作与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这是进入21世纪和现代信息社会,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三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构建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校园理论教学导向。

    2.2紧扣企业现场实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篇7

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引进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其中,在商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引进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际调研、实战演练等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现代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适合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现代教学法,不仅要系统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案例教学法,它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它以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进入实践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具有“真刀真枪”实践的经历,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决策,以所学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

1.2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注入式教学法中听课、复习、考试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平铺直叙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教学法可以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对实际活动进行仿真和模拟,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事例。因而现代教学法能利用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他(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运用于何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注意加以弥补。现代教学法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3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现代教学法能利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实战演练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九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4 现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现代教学法的关键因素。现代教学法要根据工作过程要采用大量的案例、设置相应的情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这就要促使教师深入到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到的实务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项目和案例,制作各种教学课件,并依据商务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2、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设想

要实现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并重,而实践是学以致用的桥梁,是培养技能的途径,是考核能力的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奥秘和创造的神奇,从而逐步养成创造的能力。因此在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一种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考虑采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有:

2.1 基于工作导向过程的项目式教学

基于工作导向过程的项目教学是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的应用,旨在促进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

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基本步骤确定为: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这样开展教学工作,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组成团队完成一个真实项目,充分锻炼实际动手、项目管理的能力,掌握了真实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

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现代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九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案例不强调难度,而强调有普遍的代表性,让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事实证明,案例教学方法(特别是选择适当的案例)确实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是在教师的有意控制之下,模拟真实情景,考察和测试学生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能力并最终给予评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其体验到工作的情景和自己扮演角色的感觉,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应的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还可利用了录像设备,使同学能通过看录像体会自己的表演,或开展讨论,师生一起对各种角色的行为进行评价。

2.4 现场调研

让学生直接到商务活动的现场,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在思考中得结论。它是课堂教学、研讨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2.5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作为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某些从事营销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让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技巧和学习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工作的实际问题。如推销技巧、营销策划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推销练习、促销策划等演练环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可以通过网上广告、网上交易、网络促销等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6 职业技能竞赛

通过举办营销技能、营销策划等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通过老师的点评,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必须根据每门课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选择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教学案例的选取与制作

实施现代教学法需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以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教学案例。同时,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案例,或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案例。

3.2 项目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几点:一是项目教学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应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应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应具有一定难度;二是项目教学的过程,应与企业现实商务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三是项目教学的结果,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并且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四是项目教学的方法,应让学生有机会自行计划、自行组织学习行为,自行处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3.3 充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采用现代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情景设置、社会调查、实战演练等方面起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参与,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以达到教学目标。

3.4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实施现代教学法,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和锻炼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面,把学生上课与否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使之占学生学习成绩的比例达到50%,使学生能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能积极进行配合,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使现代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3.5 正确处理现代教学方法之间、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现代教学法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现代教学方法之间的协调运用,因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现场调研、进行营销的实战演练、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测验和考试,都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适用课程灵活运用,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培养目标。

3.6 加强实施现代教学方法的软硬件建设

篇8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供应商作为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愈加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间的竞争概念已延伸到了对优秀供应商的竞争,并共同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局面。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1世纪企业的竞争将是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已日益突显。采购管理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采购管理是全面改善和大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物流采购和供应环节是否能满足生产过程对物料柔性(多样性)和刚性(质量)的需求,将直接决定整个经营过程的成败。企业采购管理的“龙头”作用日显突出,不容忽视,而影响这个“龙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与供应商的管理关系。

供应商对企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单从材料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通常有50%-85%的成本是直接支付给供应商的。除此之外,供应商所提供的品质、交货期及服务,无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倘若供应商提供的品质无法保证、延长交货和服务,势必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这种无形的损失,折算为成本也将是企业巨大的损失。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隐形成本,而只是过分注重杀价和供应商的更替。因此,成功的采购不仅依赖于采购人员出色的谈判技能,更依赖于企业实现与供应商高水平的持续开发与全面管理。

二、现代采购管理概述

采购是指企业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包括购买、租赁、交换等方式取得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的过程。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满足生产和销售需要,从适当的供应商,在适当的品质下,以合适的价格,在适当的时间,购入适当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

采购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出现,为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相应的对供应商管理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采购管理的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防微杜渐;第二阶段――低价至上;第三阶段――聪明的采购;第四阶段――战略采购。

从采购管理经历的四个阶段不难看出,随着管理者对采购职能的不断认识,它正由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从分散的采购模式向集中采购模式转变,逐步由原来的从属的、次要地位向现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转变。

现代的采购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购买”,他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企业产品的成本中外购部分占60%-70%,因此,采购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采购与采购管理往往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战略采购作为一种能为企业提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它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是以最低总成本为基础而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建立在最低采购价格基础上而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战略采购从自身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到供应商资信体系的研究,从完全依赖到共同开发研究,涵盖整个采购流程,从原料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

战略采购理论就是采购差异化战略。这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全部物料合理分类和科学的管理,对不同物料采取不同的、最经济的管理方法达到企业降本增效,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将战略采购过程中的物料采购管理细分成不同的供应战略、供应策略和采购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与方法。物供细分这一工具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性采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物料供应细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难度对采购对象进行战略上的细分,进而根据每类物料的战略定位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样管理资源在不同物品上的分配是不均等的,从而更能使企业达到科学化、效率化的采购管理,使企业资源分配符合80/20原则,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从当今企业采购管理的实践和规律看,物料供应细分合理的分类标准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一是物料供应市场的风险程度,这是影响采购绩效的外部因素,它决定了采购物品是否充分供应以及不同物品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低,风险程度大就加大了采购管理的难度,使得采购方的谈判力和支配权下降,品类之间的转换成本相应加大。一般影响供应市场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有:物品的可替代性、供应商数目、供应商可靠性、供应商增值能力、企业自制外包的可能性、社会物流系统的保障性等。二是采购对象的成本价值比重,这是衡量所购物品对企业产品的贡献程度。做出这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对于企业贡献越大的物品理应在采购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一般衡量成本价值比重的因素有:采购总量、该物品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该物品占总成本的比例、该物品对产成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该物品短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

在充分对物料供应细分这两大类指标的评价分析后,接下来就可以对企业的物料按照这两个指标的高低,再划分成四个大类,如图l所示:

象限I代表低风险、低成本的物料,即图中的“普通型”。该类物料属于常规的项目、商品、或服务,不直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其成本一般比较低,而且供应市场风险较小。许多MRO(保修、维修、操作)物料、办公用品等都属于“普通型”的物料。属于一些基本采购,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并不高。

象限Ⅱ代表的是低风险、高成本的物料,即图中的“杠杆型”。这类物料属于一些基本采购,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并不高。一些易采购且年耗用额高的原材料,备品、备件,辅助材料都属于此类物料。

象限Ⅲ代表的是高风险、特殊性的物料,即图中的“瓶颈型”。该类物料在企业经营中的普遍使用并不高,但是制约企业关键部位的重要部件,供应市场比较复杂,供应很不可靠,从而成为企业的瓶颈性物料。因该类产品或服务受企业使用的广泛度较低,进而形成供应商成本较高,进入潜在市场有困难,因而导致风险较高。容易造成供应商数量少、到货时间过长或无法交货等原因,造成企业的停待和采购费用额超支等损失。

象限Ⅳ代表的是高风险、高成本的物料,即“战略型”物料。这类物料对于采购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供应市场又比较复杂,企业获得这种物料有一定难度,因此这类物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战略型物料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保证。这种物料既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又需花费高额成本。这类物料的价值不仅是自身价值因素所在,同时也是建立在通过客户满意度及对客户的增值价值基础上的,而非完全能用采购价格来衡量其现实价值的。

采购战略管理是采购管理体系的核心,基于物料供应细分战略管理方法充分意识到不同的类型物料需要有不同的采购战略与之相适应,它在对物料供应细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物料采取差别化的战略从而使得采购战略与企业的产品战略、整体战略相一致。

三、企业战略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的关系

根据供应商物料供应细分的模型,企业将供应商相应的分成战略伙伴型、特殊型、战术伙伴型、普通型四类供应商,其分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是对应于物料供应细分基础上建议的供应商分类模型。象限I代表普通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小件物料,本身价值不高,市场上也容易获得,但这类物料往往种类繁多,能够占到企业全部采购种类的一半以上。因此,对于这类物料,所应采用的基本管理战略是致力于管理成本最小化。在库存管理上,有可能采用经济批量等优化方法,并尽量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业务效率。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应致力于标准化管理,使采购流程程序化,尽量简化采购流程。另外,还可以建立与供应商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如采购外包、子数据交换、供应商条形码、电子付款转账、供应商管理的存货系统等。其重要目的是节省对这些项目的采购、送货、存储、支付等方面人为消耗的时间。

象限Ⅱ代表战术合作型,它的基本特点是物料供应市场比较充足,但该种物料本身采购金额高,库存占用资金大。因此,这种物料的基本管理策略应该是致力于采购总成本最小。为此,采购部门一方面需要在库存管理上多下工夫,尽量减少总库存量;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有竞争力的采购活动来降低此类大规模采购的物料或服务的总成本,为公司利润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供应商管理来说,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与供应商建立密切关系,保持一般合作关系即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可能建立采购优势地位。理想的做法是与供应商签订短期合同,以便采购部能不断的寻求、更换、转向成本更低的供应资源。采购部应实施一种积极的供应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新的供应商或替代品。

象限Ⅲ代表特殊性,它的基本特点是这种物料本身的采购金额可能不太高,但是获取这种物料有一定难度,生产区域或生产厂家较少,本身缺乏可靠的销售、运输保障;该物料属于一种特殊的专利产品,其特点造成供应商占优势地位。因此,对于这种物料的供应商,应该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如对于供应物料质量有问题的供应商,致力于帮助他们改进并可建立企业合作研发;对于占优势地位的供应商,致力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在采购和库存策略上,需要考虑设置较高的安全库存,并采用适量较大的订购批量。还应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考虑替代方案,并预先制定备用计划。对于这类瓶颈型物料或服务,还应考虑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它们。同时加在该类产品的研发力度,在企业产品的早期设计阶段,及早的让供应商,采购部门参与进来,通过与工程师、使用者的密切沟通,避免闭门造车。对己经存在的,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用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技术来消除或减少对该类物资或服务的需求。供应战略的目标是引导这些产品或服务转换成普通型(降低风险)或杠杆型(降低风险、增加价值),或者将它们转化为能够对市场产生影响和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型产品或服务。如图2所示。

象限Ⅳ代表战略伙伴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属于战略性物料,采购量大,本身价值昂贵,其质量的好坏对企业产品会直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能够提供这种物料的合格供应商不多,企业要想改为自制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在这里,就要引用并贯彻“供应战略联盟”的概念。采购部门需要获取每个供应商的详细信息,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必须通过竞争性的技术考核以及价格、成本审计来严格控制、管理每项产品或服务的总获成本。对这一象限中的所有产品或服务种类都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供应商在供应时保持较高的顾客服务水平,并将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内。基于这些特点,企业对于战略性物料的供应管理战略,就必须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式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保持“双赢”,即通过致力于合作使供应商也得到应有的好处。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由于这种物料本身价值昂贵,库存占用资金大,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并尽可能地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同时,由于有一定的供应风险,还必须设置一定量的安全库存。

对于不同的物料采购与供应商建立不同的采购管理策略,如表1所示。

四、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从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特征来看,传统采购的供应商关系表现为三种:竞争性关系、合同性关系(法律性关系)、合作性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是非合作性竞争。现代战略采购的关系是一种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倡一种双赢(Win-Win)机制。从传统的非合作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信息交流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实施并行工程。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方面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FD(质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

3、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供应商和企业经常互访。供应商与企业采购部门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

5、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因特网技术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二)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企业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三)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和手段

要实施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没有合理的评价方法,就不可能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将大大挫伤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主要指标或问题,比如交货质量是否改善了,提前期是否缩短了,交货的准时率是否提高了等。通过评价,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和供应商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四)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互惠互利的合同机制

建立互惠互利的合同是巩固和发展供需合作关系的根本保证。互惠互利包括了双方的承诺、信任、持久性。信守诺言,是商业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没有信任的供应商,或没有信任的采购客户都不可能产生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使建立起合作关系也是暂时的。持久性是保持合作关系的保证,没有长期的合作,双方就没有诚意做出更多的改进和付出。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对供需合作关系将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五)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互为联系的机制

1、企业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

2、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与管理成本。

3、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

4、互为广泛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梁汝民.兰州石化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6).

2、叶万春,叶敏.营销策划――新坐标管理系列精品课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49-02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英语教学不再只停留在“高分低能”的纸上谈兵,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多语种的工作需要。如何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的难题。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目的主要是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商务英语氛围,提高管理工作用语及日常工作用语的交流能力,熟悉中外企业常用专业用语,及能熟练进行商务对话。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由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两部分来综合分析。

1 教学模式创新

1.1 “教与学”地位的转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及主导地位,负责课堂设计、课程教授、课堂疑问解答等一系列活动;而学生处于“唯师命是从”的接受者地位,只负责抄抄笔记听听课,主要输入较少输出。而对于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英语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多听多读多说多练,为此教师应该打破传统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教师应该从自身教授风格创新,运用有声语言及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应当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科学的质疑、批评和改进意见。其次,教师和学生身份可以互相转化,由学生参与甚至负责某些课程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讲述以及疑问解答,而教师则转化为学生的角色在讲台下参与课程的学习、提问及点评环节。一方面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作为“教学”角色负责整个课堂,在讲述过程中充分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块基本技能,同时通过讲解促使其加强对学科的理解巩固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角色,在聆听过程中更容易发现学生的理解的难点及误区,同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课堂,促使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

1.2 突破“标准答案”的限制

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不同于大学基础英语。后者主要针对于基本词汇,日常用语等方面做基础性训练,强调对基本语法语序词汇等学习。而专业英语应该更偏重与对专业领域的适用性,培养其专业技能。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更要为学生在日后商业管理活动中的沟通奠定基础。在真实的商务世界,没有一成不变或者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本课程也应该贴合实际,更加注重在具体商业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而非单一模式化传递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质疑以及创新的观念,不能否决学生的见解,而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更合适的答案。在讨论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发挥空间,鼓励其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适合实际情况,即可以为“适用”答案,从而打破“标准答案”的简单衡量尺度。

1.3 注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多文化沟通贯彻了全球化经济的各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中也应当穿插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单纯课文翻译及词汇讲解的情况下学生仅仅掌握了正确的语法用词以应对考试,但无法真正做到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英语。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大跨国企业均将多元文化发展提上战略地位,企业文化中也倡导跨国文化交流及开放式氛围的构建。为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入多元文化教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应适当进行文化知识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意识,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及共性,以及在现实使用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英语课程的教学配合多元文化的解析,让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管理专业英语的内涵。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2.1 案例讨论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特别是结合本章节的主题进行案例分析。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在国外工商管理众多实例中挑选经典案例,以案例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英语对案例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发言,老师在旁边对语言使用予以纠正指导,同时对管理相关知识进行启发式教育,促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相关章节的关键知识点。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要点提取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2 情景模拟教学方式

在某些管理教学章节,特别是特殊情景的管理知识点解析时可以采取模拟情景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克服英语怯场等问题。比如在讲述人力资源管理章节中的招聘面试环节,可以由学生分组,分别扮演面试官及应聘人员,将课堂模拟为公司面试现场。教师作为第三方人员,一般不参与模拟现场的角色,在模拟结束后对各角色进行点评及对人力资源相关英语知识点进行总结。在面试模拟过程中,作为面试官的学生必须按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及岗位要求,自己准备面试问题及面试步骤,最后,面试小组选出应聘成功人选,并进行评选理由陈述;作为应聘人员的学生必须按面试官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回答,并且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晰。在整个面试环节要求学生均用英语来进行答与问,如果遇到无法正确表达的情况,可先用中文表达,由教师从旁进行英文辅助。再比如学习管理沟通章节,可以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能是客户、同事、合作伙伴、上司等等,由学生共同参与特定商业活动,教师要安排相关活动内容,设计多方沟通环节,由学生代表的角色间进行信息传递,最后完成整个商业活动。教师通过此类模拟练习来帮助学生培养专业英语的语感,提高英语实际表达能力,以及增强英语表达的自信心。

2.3 主题辩论教学方式

商业实践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合真实商贸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安排主题辩论,引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解决问题。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后期阶段,结合前期所学的管理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有兴趣的并且能有较多认识的主题进行辩论。教师首先安排管理类相关主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准备论点论据。在课堂辩论时间中,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英语引导双方的辩论的方向,并对学生的英语表述给予指导,使学生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自觉使用专业英语陈述观点反驳对方,从而锻炼学生的英语辩论能力。更进一步,主题辩论可以延变为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商务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模拟商务谈判,使学生了解熟悉商务谈判的流程、技巧和表达方式,在商务实践中提高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后期教学中,可以在对学期知识总结的基础上,模拟商务谈判的环境。在商务谈判环节中学生分组,分别代表对立两方公司,进行相关主题的商务谈判。由教师设定基本信息、角色和主题,学生负责资料收集、谈判论据准备等工作。最后由老师点评双方学生在谈判中的专业英语的表达,谈判技巧使用及管理知识的运用。

3 结语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对教学模式创新及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与练紧密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引导角色,鼓励学生多学多练,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主题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配合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辅助,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双语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双语教学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双语教学出现目标偏离

英语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媒介,在工商管理专业采取双语教学,本应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而锻炼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作为第二目标。然而现实却是在应用双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师生过于关注专业英语的词汇、句型和句法,导致表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其实质却成为了“专业英语”的教学。把英语理解和运用作为学习的目的无疑是喧宾夺主,偏离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

(二)双语教学缺乏应用性

应用双语教学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本为了应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总是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教材中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对于学生来说,内容不免单调。加之英语原版教材是按照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进行编排的,一般篇幅较大,而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学时安排常常无法完全讲完教材的全部内容,这使得双语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被大大削弱了。

(三)双语教学的形式表现单一

双语教学本来具有双重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专业知识,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必须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形式,以帮助学生积累用英语解决商业经营以及管理问题的经验。然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却仍以讲授为主,即便是有一些实践活动,则也是一些单纯以提升学生英语能力为目的的,诸如英语角、英语演讲、编写英语剧等。或者开展一些商业案例分析活动等这类单纯以提升管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篇1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78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61- 02

以往的研究中也有较多的关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将文化管理、发展战略等问题分开进行研究,而对于经济、文化、管理和战略的融合很少有人提及。本文的研究一改往日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以一种新的视角,即如何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一种新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式――CHS管理模式,并希望对切实提高银行的战略竞争力有所帮助。

1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作用于战略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1.1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与战略竞争力的关系

当文化因素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提高企业的文化管理也成为凝聚员工力量、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商业银行的文化管理是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员工自觉形成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能为提高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管理也成为商业银行提高战略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是商业银行形成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牢记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文化管理才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

1.2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作用于战略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是如何对其战略竞争力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呢?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主要与银行的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和金融创新等竞争能力有关,而这些都与银行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业银行的文化管理只需对企业家的价值取向造成一定影响,即可影响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②员工的价值创造、风险管理、金融创新和服务营销等竞争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文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可对员工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③商业银行文化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为银行创造一个利于银行发展的环境,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

2 基于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模式

CHS(Culture Human and Strategy)管理模式在给予战略竞争力的商业银行文化管理模型这个理论平台上,通过战略绩效的不断刷新,使银行管理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2.1 CHS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文化+人+战略”这种思想是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也是CHS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在银行的战略管理中,人、文化、战略这三大要素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商业银行不断提升战略竞争力、不断创造战略绩效的出发点。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还能为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CHS管理模式“文化、人、战略”之间的互动

商业银行文化管理的存在依靠人的创造活动,其管理之根本为人,而银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是人在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引导下完成的。人们在商业银行的管理活动受文化的引导、激励、约束、辐射和凝聚,并在制定的科学发展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完成银行的战略目标。战略是作为发展的基础和管理的源头存在的,通过企业文化约束人的行为,加大战略执行力度,使三者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CHS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CHS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系统化特征、人性化特征、个性化特征。CHS管理模式系统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人、文化、战略这三大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功能的强调,高于单一要素的战略绩效之和,而且还强调这种管理模式的环境适应性;在CHS管理模式中,人是作为管理的根本和首要因素存在的,脱离了人的存在是无法谈管理的,这就是其人性化特征的体现;CHS管理模式的个性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突出每个商业银行个体的特色,其管理并不强调一致性。

2.4 CHS管理模式的根本目标

实现最优境界的管理是CHS管理模式要完成的根本目标。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目标完全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沟通,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和谐、统一、高效、有序地进行管理互动。这种最优境界的管理状态也使得一些具体目标的完成变得简单而轻松。战略绩效最大化、制度安排最合理化、战略竞争力最优化等具体目标的完成是实现这种境界的具体表现。

2.5 CHS管理模式的实践意义

CHS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我国已经进入文化经济时代的今天,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所依赖的各大要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使得人们对“文化经济”这一新命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商业银行提高战略竞争力的新手段,其实践意义是有目共睹的。

3 结束语

顺应时展的要求,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文化管理模式――CHS管理模式应运而生。CHS管理模式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为提升企业战略竞争力而不断更新和发展,这种管理模式抓住了战略竞争力这个要点,并坚持以人为中心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以人为中心,对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每位员工的才能都能在商业银行中完全发挥,不断提升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在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走过了“人治”和“法治”这两个阶段,再通过文化的创新和建设走向“文治”,这也是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斌.试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途径[J].金融管

理与研究,2006(1):47-49.

[2] 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

报,2007(1):7.

[3] 葛兆强.商业银行成长:制度、技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