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8:51: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子稳像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动手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并发掘学生的实践性创造潜能。中职学生采用项目教学法学习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够让学生在短期内融入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是专业课教学多于实践,学生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很快地投入就业岗位之中。所以,通过项目教学法结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置项目的任务应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项目式课程的提出应以工作项目为工作任务,整个项目都应包含实践和理论的相关知识,以项目为主线,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并考虑如何衔接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结合我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训设备设计了万用表组装项目,此项目包括焊接、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电路的检测与调试。通过此项目的练习,完成了不同类型万用表的使用任务和装配要求,形成了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
一、前言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个以功率半导体器件、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为支撑的技术平台。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它在传统产业设备发行、电能质量控制、新能源开发和民用产品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成功地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是直流输电(HVDC)。自20世纪80年代,柔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本文介绍了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环节中、输电环节中、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和节能环节的运用。
二、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柔流输电(FACTS)概念被提出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多种设备相继出现。已有不少文献介绍和总结了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以下按照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和配电以及节电环节,列举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现状。
(一)在发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涉及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以改善这些设备的运行特性为主要目的。
1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
静止励磁采用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造价低等优点,被世界各大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励磁机这个中间惯性环节,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调节,给先进的控制规律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利条件。
2水力、风力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
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取决于水头压力和流量,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尤其是抽水蓄能机组),机组的最佳转速便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有效功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3发电厂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
发电厂的厂用电率平均为8%,风机水泵耗电量约占火电设备总耗电量的65%,且运行效率低。使用低压或高压变频器,实施风机水泵的变频调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低压变频器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内外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并不完整的系列产品,但具备高压大容量变频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国内有不少院校和企业正抓紧联合开发。
(二)在输电环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被称为“硅片引起的第”,大幅度改善了电力网的稳定运行特性。
1直流输电(HVDC)和轻型直流输电(HVDCLight)技术
直流输电具有输电容量大、稳定性好、控制调节灵活等优点,对于远距离输电、海底电缆输电及不同频率系统的联网,高压直流输电拥有独特的优势。1970年世界上第一项晶闸管换流器,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正式应用于直流输电。从此以后世界上新建的直流输电工程均采用晶闸管换流阀。
2柔流输电(FACTS)技术
FACTS技术的概念问世干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对交流输电系统的阻抗、电压及相位实施灵活快速调节的输电技术,可实现对交流输电功率潮流的灵活控制,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开始将FACTS技术用于实际电力系统工程。其输出无功的大小,设备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成本较低,所以较早得到应用。
(三)在配电环节中的应用
配电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强供电可靠性和提高电能质量。电能质量控制既要满足对电压、频率、谐波和不对称度的要求,还要抑制各种瞬态的波动和干扰。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即用户电力(customPower)技术或称DFACTS技术,是在FACTS各项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质量控制新技术。可以将DFACTS设备理解为FACTS设备的缩小版,其原理、结构均相同,功能也相似。由于潜在需求巨大,市场介入相对容易,开发投入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价格的不断降低,可以预期DFACTS设备产品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四)在节能环节的运用
1变负荷电动机调速运行
电动机本身挖掘节电潜力只是节电的一个方面,通过变负荷电动机的调速技术节电又是另一个方面,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电动机节电方较完善。目前,交流调速在冶金、矿山等部门及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首先是风机、泵类等变负荷机械中采用调速控制代替挡风板或节流阀控制风流量和水流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国外变负荷的风机、水泵大多采用了交流调速,我国正在推广应用中。
变频调速的优点是调速范围广,精度高,效率高,能实现连续无级调速。在调速过程中转差损耗小,定子、转子的铜耗也不大,节电率一般可达30%左右。其缺点主要为:成本高,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网。
2减少无功损耗,提高功率因数
2.总结问题,共同研讨。
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做到整体掌握、全程引导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设计,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如学生在校时电路的设计中遇到了如下问题:校时电路的开关在接通和断开时均存在抖动问题,使电路无法正常工作。这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查阅资料,了解到常用的消除抖动的方法:软实现(编程实现)、硬件实现。软实现即处理器查询或者监视开关的状态,当开关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改变状态时,即认为开关已经不再抖动。常用的硬件去抖动的方法有:(1)使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2)使用CMOS555定时器;(3)基本RS锁存器电路。利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消除抖动时,应确保施密特触发器的门限电压尽可能小,以保证能被电容上的电压触发;当开关存在很多抖动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CMOS555定时器构建单稳态电路来消除抖动。当开关按下时,555定时器可以输出一个稳定的脉冲信号,代替开关来触发实际;利用基本RS锁存器电路,将锁存器的S端接开关输入,R端接应用电路,将开关的状态锁存,当操作完成后取消锁存。学生可以分组,应用不同的方法消除抖动,比较去抖动的效果,确定最佳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仅解决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发散了思维,扩展了知识面。
3.时序仿真,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原理图设计,得到了秒脉冲信号、二十四进制计数器、六十进制计数器,通过仿真可以得到其时序图,引导学生总结利用集成计数器芯片实现其他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最后通过级联实现数字钟的设计和仿真。每个小组实现项目设计后,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项目组负责人应向全班汇报并展示本组设计的作品,列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拓展项目,鼓励创新。
在学生实现了项目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拓展,增强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如现在市场上的电子钟定时有何特点,学生自身对定时功能有何要求等。学生可以通过提方案、互相补充、多方面对比等探讨过程,实现电子钟个性化定时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思维探索,而且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为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要局限于一套设计方案。在系统设计前,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例如用数字电路设计一个闪烁式LED时序电路,在设计时序发生器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555定时器;(2)慢时钟;(3)快时钟,通过计数器来分频。
2学期项目管理机制与内容设置
2.1完善管理制度
学期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项目,更多地可将其看成一门综合了多门课程的复合课程。面对这类综合性的项目建设,不再是单个人就能完成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考核等方面需要综合安排,落实专人负责。完善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专业负责人为中心,明确学期项目实施的组织结构,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学期项目团队成员间的分工与职责,方可使学期项目有序、有效地实施。
2.2组建项目团队
要想使学期项目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还需要有固定的项目团队成员,并为各个项目团队确定好项目负责人,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首先,应是以专业带头人为整个专业学期项目的负责人,每个分项目还应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然后由各项目负责人联系科任老师,组建项目团队。形成教学系部、专业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明确分工,使项目有序实施。
2.3完善学期项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学期项目作为综合性的教学项目,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期项目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学期项目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项目评估手段与方式等内容。完善的课程标准,能够更规范地让任何一位团队老师清楚学期项目的教学要求,方便做好整体教学设计,也方便规范教学。
2.4学期项目教学内容设置思路
对于学期项目这类综合实训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课程解决某些问题,为进一步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在设计这类综合学期项目时,则应该认真思考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设计一个真实、课程间衔接紧密、应用性强、易于实施的综合性项目。以第二学年秋期的学期项目为例,该期学期项目主要体现《音响技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protel印刷电路板设计》、《单片机》等这五门课程间的衔接和应用。设计这期的综合项目时,如可以考虑设计一个有数字调频和显示功能的收音电路,收音功能需用到《高频电路》的相关知识,数字调频和显示则可用到《数字电路》和《单片机》课程的知识,音频信号处理则可用到《音响技术》课程的知识,最后还可用《protel印刷电路板设计》的相关知识,设计出电路的PCB。总之,让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综合项目,既能够让学生充分运用到5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实现课程间的有效衔接,又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教学法一般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为达到教学目的由学生和教师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情况来实现教学目的.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课程体系新模式.
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优点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根本特点在于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得到改变,创造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助与探究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理论课多,实验课比较少,实验彼此独立的验证某个知识点,这样势必会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较好的融合,教学效果差.项目教学法打破验证实验传统教学方法,从项目入手,通过学生思考、设计、制作、讨论,再结合教师对项目讲解与指导,学生完成作品,从这个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为完成某个功能而结合与运用知识,收获成功喜悦.
1.3教学项目确立
教学项目的确立是在通过社会岗位需求、调查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反复实践,让知识与技能的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了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教学项目要包含尽可能多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并尽可能自然地结合以前所学过多项知识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每个项目难易程度适中,在此项目基础上有弹性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担任项目教学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前做了充分准备,既要考虑专业发展方向又要考虑项目的趣味性,细分每个项目层次,融入细节,这样理论知识点与技能提高才不会相悖.项目的设计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课程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一般我们将每个项目分为项目介绍、项目理论知识、项目设计方案与分析、项目制作与调试、项目思考与项目报告等六个部分.项目介绍使同学明白项目目标与工作任务及应用范围,在听得过程中发散思维,拓展应用范围和技术改进.项目理论知识介绍,即将开展具体项目实施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和提出一个项目设计方法.项目设计方案与分析部分,每个项目组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来完成系统框架,设计仿真.对于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与同学们听每组同学代表介绍,通过教师与项目组同学共同讨论,使学生成为项目的主角,完成项目理论设计并仿真,同学在提出方案到总结方案的过程中消化专业知识.接下来进行项目制作与调试,对同学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断与同学检查、指导、沟通,使同学们对项目遇到问题思考、解决,完成项目.最后为巩固专业知识必须对项目提出改进措施,撰写项目报告书。
2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
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与高等数学有很大区别,很多同学数学成绩不错,而学这门课觉得很难,关键在于他们把这门课当作一门纯理论课来学习,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所以学好这门课,要求不仅要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知识应用实践中去,并在实践环节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专业技能才能有较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考虑将教科书改变为辅导书,实验室和图书馆为学习课堂,教师与学生探讨交流始终在项目完成过程.通过这些改变来实施具体设计的项目,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
2.1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教师在实施教学项目前要深入研究这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与技能点,通过实践能将知识点融入到技能中,区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彼此联系,促进学生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结合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小功率调频发射机设计与制作项目,考虑到运用的知识点,我们把知识点划分为几个子项目:LC调频振荡电路设计、缓冲隔离级设计、功率激励设计、末级功放设计等,把这几个子项目合起来组成小功率调频发射机.每个子项目学生整理设计思路,仿真,制作.当然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但探讨中问题会得到解决思路.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互助互学,学习兴趣明显增强,知识点融会贯通,专业技能在过程中提高.
2.2项目实施计划
为了学生能实施项目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设备,实验室变成了课堂,学生学完新的知识点,可以边理论设计边动手实践,学生手脑并用,更快理解知识点.一个项目不是一两个知识点就能完成的,所以一个项目有很多分支组成,分支之间内容衔接紧密,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一个个分支子项目的完成,最后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例如小功率调频发射机设计与制作项目,在所有的子项目中,提出项目要求,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思考,然后查找资料相互探讨来设计或完成各个子项目任务,每个子项目完成后,由学生讲解设计电路原理,分享收获知识,总结本项目意义,通过总结找到自己项目不足.最后根据教师提出小功率调频发射机项目要求,学生将所学子项目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手段仿真,制作设计项目.在项目制作完成后,先由项目组学生介绍电路实现功能,分享自己所学会知识,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在展示项目时,一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实现设计功能,并有了好的创新思路,继续思考与完善.而另一部分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细心观察是不可缺少的,能发现学生优点与缺点,通过学生个性改变,增强与人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适合专业发展需要,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最后书写项目报告,并做到规范化.
3项目考核与评价
Let D=(V(D),A(D)) be a finite digraph without loops and multiple arcs where V(D) is the vertex set and A(D) is the arc set. For a vertex v∈V(D), N+D(v) and N-D(v) denote the sets of outneighbors and inneighbors, respectively, of v, d+D(v) =|N+D(v)| and d-D(v) =|N-D(v)| denote the outdegree and indegree of v in D, respectively. A digraph D is rregular if d+D(v)=d-D(v)=r for any vertex v in D. Given two vertices u and v in D, we say that u outdominates v if u=v or uv∈A(D), and v indominates u if u=v or uv∈A(D). Let N+D[v]=N+D(v)∪{v}. A vertex v outdominates all vertices in N+D[v]. A set SV(D) is an outdominating set of D if S outdominates all vertices in V(D). The outdomination number of D, denoted by γ+(D), is the minimum cardinality of an outdominating set of D. In the same way, the indomination number γ-(D) is the minimum cardinality of an indominating set of D. Some results of twin domination in digraphs have been obtained in [1~6]. A set SV(D)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D if each vertex of D is either in S or both an outneighbour of some vertex in S and an inneighbour of some (possibly distinct) vertex in S. The twin domination number of D, denoted by γ*(D), is the minimum cardinality of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D. Clearly, if S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then S is a n outdominating set and indominating set of D, thus γ*(D)≥γ+(D)≥1 and γ*(D)≥γ-(D)≥1.
Let Dm=(V(Dm),A(Dm)) and Dn=(V(Dn),A(Dn)) be two digraphs which have disjoint vertex sets V(Dm)={x0,x1,…,xm-1} and V(Dn)={y0,y1,…,yn-1} and disjoint arc sets A(Dm) and A(Dn), respectively. The lexicographic product Dm[Dn] of Dm and Dn has vertex set V(Dm)×V(Dn)={(xi,yj)|xi∈V(Dm),yj∈ Vn} and (xi,yj)(xi′,yj′)∈A(Dm[Dn]) if one of the following holds:
(a) xixi′∈A(Dm);(b) xi=xi′ and yjyj′∈A(Dn).
For any fixed vertex yj∈V(Dn), the subdigraph Dyjm of Dm[Dn] has vertex set V(Dyjm)={(xi,yj): for any xi∈V(Dm)}, and arc set A(Dyjm)={(xi,yj)(xi′ ,yj):xixi′∈A(Dm)}. It is clear that DyjmDm. Similarly, for any fixed vertex xi∈V(Dm), the subdigraph Dxin of Dm[Dn] has vertex set V(Dxin)={(xi,yj): for any yj∈V(Dn)}, and arc set A(Dxin)={(xi,yj)(xi,yj′ ):yjyj′∈A(Dn)}. It is clear that DxinDn.
In recent years, the domination number of some digraph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7~16]. However, to date few research about twin domination number has been done for lexicographic product of digraph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twin domination number of Dm[Dn]. Firstly, we give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 of the twin domination number of Dm[Dn], and then determine the exact values of the twin domination number of digraphs: Dm[Kn];Km[Dn];Km1,m2;…;mt [Dn]; Cm[Dn]; Pm[Cn] and Pm[Pn].
1 Main results
Let Km,Cm,Pm be directed cycle, directed path, complete digraph, respectively. We have γ*(Km)=γ+(Km)=γ-(Km)=1,γ*(Cm)=γ+(Cm)=γ-(Cm)=「m2,γ*(Pm)=「m+12,γ+(Pm)=γ-(Pm)=「m2.
Lemma 1 For any m,n≥2, then γ*(Dm)≤γ*(Dm[Dn])≤γ*(Dm)γ*(Dn).
Proof We first prove that γ*(Dm[Dn])≥γ*(Dm). Let S be a minimum twin dominating set of Dm[Dn], so |S|=γ*(Dm[Dn]). Since Dyjm is the subdigraph of Dm[Dn], for any yj∈V(Dn), S twin dominates every vertex of Dyjm. Thus γ*(Dyjm)≤|S|. Moreover DyjmDm, then γ*(Dyjm)=γ*(Dm), where yj∈V(Dn). Hence γ*(Dm[Dn]) ≥γ*(Dm).
Now we prove that γ*(Dm)γ*(Dn)≥γ*(Dm[Dn]). Let S1={xi1,…,xit} be a minimum twin dominating set of Dm. Let S2={yj1,…,yjw} be a minimum twin dominating set of Dn. Set S′={(xik,yjl)|xik∈S1,yjl∈S2}. For any vertex (xi,yj)∈V(Dm[Dn]), if xi∈S1 and yj∈S2, then (xi,yj)∈S′. If xi∈S1 and yjS2, there must exist yjl, yjl′ ∈S2, such that yjlyj, yjyjl′∈A(Dn). Since (xi,yjl)(xi,yj),(xi,yj)(xi,yjl′ )∈A(Dm[Dn]) and (xi,yjl ),(xi,yjl′)∈S′, (xi,yj) is twin dominated by S′. If xiS1, there must exist xik, xik′∈S1 such that xikxi, xixik′∈A(Dm), and there must exist yr∈S2 such that (xik,yr)(xi,yj),(xi,yj)(xik′ ,yr)∈A(Dm[Dn]) and (xik,yr), (xik′ ,yr)∈S′, so (xi,yj) is twin dominated by S′.
Therefore, S′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Dm[Dn] and |S′|=|S1||S2|=γ*(Dm)γ*(Dn). Thus, γ*(Dm[Dn]) ≤γ*(Dm)γ*(Dn).
Clearly, the following theorem is obtained from Lemma 1.
Theorem 1 For any m,n≥2, then γ*(Dm[Dn])=γ*(Dm) if and only if γ*(Dn)=1.
According to Theorem 1, the following theorem is obvious.
Theorem 2 For any m,n≥2, then γ*(Dm[Kn])=γ*(Dm).
Theorem 3 For any complete digraph Km and digraph Dn, then
γ*(Km[Dn])=1 if γ*(Dn)=1;2 if γ*(Dn)≥2.
Proof By Lemma 1 and Theorem 1, it is clear that γ*(Km[Dn])=1 if γ*(Dn)=1. It is easy to see that S={(x0,y0)}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Km[Dn], where {y0}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Dn.
If γ*(Dn)≥2, we assume that γ*(Km[Dn])=1. Let S be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Km[Dn] with vertex set {(xi,yj)}, since γ*(Dxin)=γ*(Dn)≥2, we find that there exists at least one vertex in Dxin is not twin dominated by S, where xi∈V(Km), a contradiction. Thus, γ*(Km[Dn])≥2. Let S′={(x0,y0),(x1,y0)}, we see that S′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Km[Dn] and |S′|=2.
Let Km1,m2,…,mt be the complete tpartite digraphs. The next Theorem is obtained by Lemma 1 and Theorem 3.
Theorem 4 Let mi≥1, for any i∈{1,2,…,t}. Then
γ*(Km1,m2,…,mt [Dn])=1 if γ*(Dn)=1 and there exists i such that mi=1;
2 otherwise.
We emphasize that vertices of a directed cycle Cn are always denoted by the integers {0,1,…,n-1}, considering modulo n, throughout this paper. There is an arc xy from x to y in Cn if and only if yx+1(mod n). For the following addition, we always consider modulo n.
Theorem 5 For m,n≥2, we have
γ*(Cm[Dn])=
「m2if γ*(Dn)=1;
「2m3 if γ+(Dn)=γ-(Dn)=1 and γ*(Dn)≥2;
motherwise.
Proof If γ*(Dn) = γ+(Dn)= γ-(Dn)=1, by Theorem 1, we can obtain that γ*(Cm[Dn]) =γ*(Cm)=「m2. Note that S={(2i,y0)|i∈{0,1,…,「m2-1}}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Cm[Dn], and |S|=「m2.
Let S be a minimum twin dominating set of Cm[Dn] and bi=|S∩Din|, where i∈V(Cm). Note that there are not two consecutive integers modulo n,s and s-1, such that bs=bs-1=0.
Now we consider two cases.
Case 1 γ+(Dn)= γ-(Dn)=1 and γ*(Dn)≥2.
If bi=0, then bi-1≥1 and bi+1≥1; if bi=1, then bi-1≥0 and bi+1≥1; if bi≥2, then bi-1≥0 and bi+1≥0. Thus we obtain that bi+bi+1+bi-1≥2. That is 3∑m-1i=0bi≥2m. Hence ∑m-1i=0bi≥「2m3.
Let {yj1} and {yj2} be outdominating set and indominating set of Dn, respectively. Set
S1={(3s+2,yj1)|s∈{0,1,…,m3-1}},
S2={(3t,yj2)|t∈{0,1,…,「m3-1}},
S3={(m-1,yj2)}.
When m0,1 (mod 3), if i0 (mod 3), then the vertices of Din are outdominated by S1 and indominated by S2, respectively; if i1 (mod 3), then the vertices of Din are outdominated by S2 and indominated by S1, respectively; if i2 (mod 3), then the vertices of Din are outdominated by S1 and indominated by S2, respectively. Thus S1∪S2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Cm[Dn] when m0,1 (mod 3) and |S1∪S2|=「2m3.
When m2 (mod 3), observe that the vertices of Din are twin dominated by S1∪S2 for i∈{0,1,…,m-2}; the vertices of Dm-1n are outdominated by S2 and indominated by S3, respectively. Thus S1∪S2∪S3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Cm[Dn] when m2 (mod 3) and |S1∪S2∪S3|=「2m3.
Case 2 γ*(Dn)≥2 and γ+(Dn)≥2 or γ-(Dn)≥2.
Without loss of generality, we assume that γ+(Dn)≥2. It follows that γ-(Dn)≥1, that is γ+(Dn)≥γ-(Dn). In this case, let J={i|i∈{0,1,…,m-1}} such that bi=0 and let J′={i|i-1∈J}. It is easy to see that J∩J′=.
If bi=0, in order to outdominate vertices of Di+1n and indominate vertices of Di-1n, then bi+1≥γ+(Dn) and bi-1≥γ-(Dn). Thus, bi+bi+1+bi-1 ≥γ+(Dn)+γ-(Dn)≥3. Therefore 3∑m-1i=0bi≥3m and hence ∑m-1i=0bi≥m.
If 1≤bi≤2, it is easy to see that bi+bi-1≥2, and bi+1≥0. In addition, if i∈J, bi+bi+1≥γ+(Dn). When bi+1=0, ∑m-1i=0bi=∑i∈J∪J′bi+
∑iJ∪J′bi≥|J|γ+(Dn)+(m-2)|J|≥m. When bi+1≥1, bi+bi+1+bi-1≥3. Hence ∑m-1i=0bi≥m. If bi≥3, then bi+bi+1+bi-1≥3, ∑m-1i=0bi≥m.
From above,∑m-1i=0bi≥m. We find that S1={(0,y0),(1,y0),…,(m-1,y0)}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Cm[Dn], and |S1|=m. Therefore, γ*(Cm[Dn]) = m. The proof is completed.
For covenience, let Pm be a directed path with vertex set {0,1,…,m-1} in the sequel.
Theorem 6 Let m,n≥2, then
γ*(Pm[Cn])=
「m+12「n2, if 2≤n≤4 or m=3;
2「n2+m-2,otherwise.
Proof Let S be a minimum twin dominating set of Pm[Cn] and for any i∈V(Pm), let bi=|S∩Cin|. Note that there do not exist two consecutive integers, s and s+1, such that bs=bs+1=0, where 0≤s≤m-2. In order to twin dominate vertices of C0n and Cm-1n, then b0≥γ+(Cn)=「n2 and bm-1≥γ-(Cn)=「n2.
Let J={i|i∈{0,1,…,m-1}} such that bi=0 and let J′={i|i-1∈J}. It is easy to see that J∩J′= and 0≤|J|≤「m-22 . If bi=0, in order to outdominate every vertices of Ci+1n, then bi+1≥γ+(Cn)=「n2. Thus, bi+bi+1≥「n2 if i∈J. Note that if iJ∪J′, then bi≥1.
If n=2, by Theorem 5, γ*(Pm[Cn])=γ*(Pm)=「m+12. Let S={(2i,0)|i=0,1,…,「m+12-1}, it is easy to see that S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Pm[C2] and |S|=「m+12.
Next, we consider n≥3. For convenience, we first count the number of bi from i=1 to i=m-2. There are two cases to be considered:
Case 1 bm-2≠0.
Then
∑m-2i=1bi=∑i∈J∪J′bi+∑iJ∪J′bi≥
|J|「n2+m-2-2|J|=m-2+|J|「n2-2|J|≥m-2.
Therefore, ∑m-1i=0bi=b0+bm-1+∑m-2i=1bi≥2「n2+m-2.
Case 2 bm-2=0 (that is |J|≥1). We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wo subcases:
Subcase 2.1 |J|=「m-22.
We have bm-2=0, bm-3=「n2,bm-4=0,bm-5=「n2,…, it follows that bm-i=0 if i is even; bm-i=「n2 if i is old. Thus ∑m-2i=1bi=m-22「n2.
Hence
∑m-1i=0bi≥「n2+「n2+m-22「n2=「m+12「n2.
Subcase 2.2 1≤|J|
It follows that there must exist some even integer j such that bm-j≠0. Then
∑m-2i=1bi=bm-2+bm-3+…+bm-(j-1)+bm-j+…+b1=
0+「n2+…+0+「n2+∑m-ji=1bi≥
j-22「n2+(|J|-j-22)「n2+m-2-(j-2)-2(|J|-j-22)=
j-22「n2+|J|「n2-j-22「n2+m-2-j+2-2|J|+2J-22=
m-2+|J|「n2-2|J|≥m-2.
Thus ∑m-1i=0bi=b0+bm-1+∑m-2i=1bi≥2「n2+m-2.
From above all, we conclude that γ*(Pm[Cn])≥min{「m+12「n2,2「n2+m-2}. Set
S1={(s,2t)|s∈{0,m-1},t∈{0,1,…,「n2-1}},
S2={(2i,2j)|{1,2,…,m-22},j∈{0,1,…,「n2-1}},
S3={(i,0)|i∈{1,2,…,m-2}}.
Where S1=2「n2,S2=m-22「n2,S3=m-2.
When 2≤n≤4 or m=3, it is clear that 「m+12「n2≤2「n2+m-2, then |S|=∑m-1i=0bi≥「m+12「n2.
Note that S1∪S3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Pm[Cn] and |S1∪S2|=「m+12「n2. If n≥5 or m≠3,「m+12「n2≥2「n2+m-2, then |S|=∑m-1i=0bi≥2「n2+m-2. Note that S1∪S2 is a twin dominating set of Pm[Cn] and |S1∪S3|=2「n2+m-2.
The following Corollary is obtained from Theorem 6.
Corollary 1 Let m,n≥2, then
γ*(Pm[Pn])=
「m+12「n2, if m=3 and n is odd, or n=3;
「2m+23,if m≠3 and n=2;
2「n2+m-2,otherwise.
Proof The framework and main idea for this proof are the same as that of Theorem 6. The point to be mode here is that for the case m≠3, one should consider four subcases. n=2,3,4 and n≥5. Hence, the proof is left for the readers.
References: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文中针对电测仪表装置手动检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研究各厂家电测仪表装置通信规约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用于检定电测仪表装置通用的自动检定系统。系统的开发依据相关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将各厂家的多型产品的检定方案固化在同一平台当中,整个系统由方案、检定、通讯、打印和历史查询五个子系统构成,整合集成了各型仪表装置的检定方案,从技术上规范了检定行为,优化了检定流程。该系统符合检定规程及实验室认可标准要求,实现了检定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自动化水平,节省了实验室人员的体力和时间。
1、指针式仪表的自动检定
按照JJG124―2005《指示仪表检定规程》的要求,电测量指示仪表的检定方法一般是通过一台标准源输出相应电量使指示仪表的指针指向某一刻度线,读取标准源的读数(一般化为格数)与指针指示的刻度值,并计算两个值之差,根据指示仪表的等级判断是否合格。根据指针式仪表的检定方法,利用日臻完善的通讯技术、计算机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实现指针式仪表的自动检定,其自动检定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指示仪表自动检定系统框图
该系统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代替目测,完成检测过程中图像采集、图像转换与存储、指针识别、零点自动校准以及示值判读等关键操作。系统工作时,光源打开,计算机控制标准源输出相应电量,使被测量表指针偏转,表针示值经过光学镜头投影到图像传感器上,经过图像采集进入计算机,计算机的图像处理系统完成指针识别和示值判读,得出检定结果。
该系统中,由固态图像传感器、镜头、光源组成的成像系统的品质是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其镜头悬挂的位置、传感器的准确度和延迟、光源的质量,都会造成读数误差,而且品质越好,准确度越高,价格就越贵,这样一套系统用来检定指示仪表,成本过高,而且性能也不够稳定。所以,现在指示仪表的检定一般采用半自动:取消成像系统,由人工来观察表针示值,手动调节标准源,使指针指示在某一刻度线上,以手动确认使系统进行下一个点的检定,系统自动计算误差,判断是否合格,并出具报告。
2、电测仪表装置自动化检定平台建设研究内容
2.1仪表装置检定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检定业务量的逐年增加,迫切需要提高实验室检定工作效率。目前实验室电测仪表装置检定工作自动化水平不高,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测仪表装置制造厂多,型号各异,操作系统版本多种多样,操作方法各不相同,给计量检定人员操作及装置检修维护带来不便,不利于开展计量检定标准化作业,工作效率不高。检定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标准和被检装置以实现对不同装置的检定,这就要求检定人员对不同标准和被测装置的性能相当熟悉,检定过程中需要十分谨慎,否则极易出现差错,严重的可能会损坏装置、威胁检定人员安全。
(2)检定项目较多、量程复杂、数据处理量大。电测仪表装置一般准确度等级比较高,手动检定需要记录的有效数据位较长,数据记录过程不仅要记录被检表读数,还要记录标准表读数;数据处理过程需要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手动修约,同时还需要将记录的被检和标准数据一一输入到计算机来计算误差和按规程进行符合性判断;检定过程存在操作繁琐、数据处理过程复杂、工作效率低下、操作方法的规范性和判别方法的合理性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人为差错的可能性大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电测仪表装置的功能复杂,量程较多,检定过程中数据处理量非常大。
(3)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仪表装置的通信接口方式和规约标准各不相同。就通信接口方式来说,有的采用GPIB并行通信接口,有的采用RS232串行通信接口,也有些设备同时带有这两种通信接口。各个厂家都有自己的通信规约,同一厂家的产品也可能因为不同的产品型号而使用不同的规约版本。如何在一个检定平台上实现对使用不同规约的装置的检定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2.2研究内容
电测仪表装置自动检定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在同一个检定平台下通过接口程序控制标准表、源和被测表、源从而实现各类电测仪表装置的自动检定;支持新设备和功能扩展;按国家检定规程的要求规范整个检定工作流程实现对电测仪表装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性能指标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自动进行数据贮存分析与结果处理,证书生成以及打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结合电测计量检定工作的特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研究平台功能需求,实现检定数据贮存、统计、分析和查询以及报表输出等功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通用性强,便于维护和升级。
(2)研究不同厂家、不同型号装置的通信规约并将他们固定在自动化检定平台内。检定平台上的标准和被测装置与计算机之间主要通过RS232和GPIB两种接口方式连接,在程序控制下实现系统内各设备间的通信。
(3)研究测量设备国家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及实验室认可标准的要求,实现检定/校准作业流程规范化、信息化。
(4)研究检定平台内针对不同被检装置的检定方案。
3、电测仪表装置自动化检定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3.1仪器底层控制
要想在检定平台上实现对仪器设备进行自动操作和控制必须在程序中应用相关的仪器控制软件。这些控制软件是处理计算机与仪器间通过物理连接进行通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计算机与仪器间传送命令与数据的问题而使用的。目前很多仪器设备厂商都有自己的控制软件,这些软件一般只针对特定接口的特定型号仪器使用,对于不同的接口仪器必须采用不同的软件,没有解决仪器标准通用问题。
本课题对仪器的底层控制就是通过开发符合仪器硬件接口控制及相应规约要求的软件来实现的。通过对特定仪器设备特定接口的规约及其相关规范研究,在软件中编写通信函数库。通信函数库驻留于计算机系统中,是计算机与仪器之间的软件层连接,用以实现对仪器的程控,计算机通过它来调用低层的驱动程序来控制仪器。软件中对通信函数库中函数的调用主要通过对设备通信端口函数、读写操作控制函数、事件处理函数的调用来实现。
3.2数据采集
当前仪表装置的通讯接口主要有RS232和GPIB两种,为了实现带有不同接口的仪表装置间的通信主控计算机选用了RS232和GPIB两种接口卡。研究仪表装置串行接口对基础信息交互的一般约定、数据帧格式、控制字定义及格式、数据结构及传输规则等内容,对扩展功能作了自主制定(包括信息传输安全、设备工作设置、扩展功能数据交互等方面)。在程序中进行相应处理,保证了数据交互的稳定性和畅通性。对于带有GPIB接口的装置通信接口研究是通过从Agilent公司仪器命令库中找出相应操作的程控命令,固定在系统软件中进行控制来实现数据采集。
3.3数据库设计
仪器设备的自动测试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测试,除了在测试速度、实时性、精确度上占有一定优势外,能很方便地通过编制程序,将测试的各类有用参数入库存储,供分析人员随时检索、查询。软件中数据库在Access2000中建立,与主程序建立使用ODBC的方式关联,通过设置一个与表内各记录相关联的指针对相应表格记录进行定位,通过在程序中控制指针位置实现数据入库、浏览、维护等功能。
(1)外观检查等铭牌信息的记录
用户在执行本测试软件前,需要先输入相应送检单位、设备铭牌(型号等)、送检时间、有效期和检定条件等信息才能进入执行页面,此数据表是对用户资料和检定条件等信息的存储。
(2)检定项目、量程、检定点等参数数据
依据这些数据就可以制定和生成检定方案,按设定要求的顺序开始检定。
(3)测量结果数据表
本表是组建本平台主要的数据库表系统,完成将测试所得的数据入库存储的功能,供操作人员事后进行分析访问,浏览、检索等操作,为进一步的评估工作提供原始数据资料。
(4)数据查询、管理、统计功能
对检定设备可以根据送检单位、设备铭牌(型号等)、送检时间、有效期等进行分类查询、管理和统计。
结语:电测仪表装置自动检定平台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仪表装置检定过程对输出源、标准表和被检表实现自动程控、检定数据实时采集、检定证书自动打印,使数字仪表装置检定工作自动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切实提高检定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2开机无节目信号
提示“系统无信号,请检查连接线”或图像出现严重马赛克、某些频道提示没有信号。1)有线电视信号线与机顶盒接触不好,可将有线电视信号线与机顶盒接好并保证接触可靠。2)输入有线电视信号技术指标差,可拨打维修电话报修,维修人员将及时上门服务。3)经维修人员上门维修,检测信号指标正常,节目信号仍异常,说明机顶盒损坏,送维修处维修处理。
3只有图象没有声音(或只有声音没有图象)
1)音视频线断路或电视机的输入端子有故障(断路或氧化)。检查电视机与机顶盒之间的音频线是否正确连接(黄色线接视频,红色线接右声道,白色线接左声道)。2)操作错误。检查机顶盒是否处于静音状态。3)电视机没有基本音量。将电视机音量提高到适当位置。4)节目源故障。拨打咨询电话进行咨询。5)机顶盒设置错误。进入机顶盒菜单系统设置自动收索环节,进行自动收索。
4图像没有色彩
1)电视机视频制式设置错误。将视频制式切换到自动或PAL制式上。2)视频线(黄色线)接触不良。重新插入视频线或更换音视频线。
7遥控器按键无响应
1)操作错误。确认遥控器操作距离和角度满足要求(一般要求10米以内,正对遥控器左右角度不超过15度);2)遥控器故障。检查遥控器电池是否有电,电池接触是否良好,更换电池后仍无反应,可考虑更换遥控器。3)机顶盒故障。重新启动机顶盒,如遥控正常工作,而机顶盒仍无反应,可将机顶盒送到营业厅检修。
5音有交流声
机顶盒和电视机接地电位不等(尤其是采用三相插座的液晶电视机),可用一个两相插板来同时接机顶盒和电视机,该故障一般能解决。
6机顶盒死机现象
项目教学法一般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为达到教学目的由学生和教师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通过项目完成情况来实现教学目的.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课程体系新模式.
1.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优点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根本特点在于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得到改变,创造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助与探究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理论课多,实验课比较少,实验彼此独立的验证某个知识点,这样势必会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较好的融合,教学效果差.项目教学法打破验证实验传统教学方法,从项目入手,通过学生思考、设计、制作、讨论,再结合教师对项目讲解与指导,学生完成作品,从这个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为完成某个功能而结合与运用知识,收获成功喜悦.
1.3教学项目确立
教学项目的确立是在通过社会岗位需求、调查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反复实践,让知识与技能的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了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教学项目要包含尽可能多教学知识点,紧密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并尽可能自然地结合以前所学过多项知识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每个项目难易程度适中,在此项目基础上有弹性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担任项目教学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前做了充分准备,既要考虑专业发展方向又要考虑项目的趣味性,细分每个项目层次,融入细节,这样理论知识点与技能提高才不会相悖.项目的设计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课程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一般我们将每个项目分为项目介绍、项目理论知识、项目设计方案与分析、项目制作与调试、项目思考与项目报告等六个部分.项目介绍使同学明白项目目标与工作任务及应用范围,在听得过程中发散思维,拓展应用范围和技术改进.项目理论知识介绍,即将开展具体项目实施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和提出一个项目设计方法.项目设计方案与分析部分,每个项目组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来完成系统框架,设计仿真.对于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与同学们听每组同学代表介绍,通过教师与项目组同学共同讨论,使学生成为项目的主角,完成项目理论设计并仿真,同学在提出方案到总结方案的过程中消化专业知识.接下来进行项目制作与调试,对同学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断与同学检查、指导、沟通,使同学们对项目遇到问题思考、解决,完成项目.最后为巩固专业知识必须对项目提出改进措施,撰写项目报告书。
2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
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与高等数学有很大区别,很多同学数学成绩不错,而学这门课觉得很难,关键在于他们把这门课当作一门纯理论课来学习,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所以学好这门课,要求不仅要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知识应用实践中去,并在实践环节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专业技能才能有较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考虑将教科书改变为辅导书,实验室和图书馆为学习课堂,教师与学生探讨交流始终在项目完成过程.通过这些改变来实施具体设计的项目,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
2.1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教师在实施教学项目前要深入研究这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与技能点,通过实践能将知识点融入到技能中,区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彼此联系,促进学生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例如结合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小功率调频发射机设计与制作项目,考虑到运用的知识点,我们把知识点划分为几个子项目:LC调频振荡电路设计、缓冲隔离级设计、功率激励设计、末级功放设计等,把这几个子项目合起来组成小功率调频发射机.每个子项目学生整理设计思路,仿真,制作.当然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但探讨中问题会得到解决思路.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互助互学,学习兴趣明显增强,知识点融会贯通,专业技能在过程中提高.
2.2项目实施计划
为了学生能实施项目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设备,实验室变成了课堂,学生学完新的知识点,可以边理论设计边动手实践,学生手脑并用,更快理解知识点.一个项目不是一两个知识点就能完成的,所以一个项目有很多分支组成,分支之间内容衔接紧密,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一个个分支子项目的完成,最后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例如小功率调频发射机设计与制作项目,在所有的子项目中,提出项目要求,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思考,然后查找资料相互探讨来设计或完成各个子项目任务,每个子项目完成后,由学生讲解设计电路原理,分享收获知识,总结本项目意义,通过总结找到自己项目不足.最后根据教师提出小功率调频发射机项目要求,学生将所学子项目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手段仿真,制作设计项目.在项目制作完成后,先由项目组学生介绍电路实现功能,分享自己所学会知识,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在展示项目时,一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实现设计功能,并有了好的创新思路,继续思考与完善.而另一部分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细心观察是不可缺少的,能发现学生优点与缺点,通过学生个性改变,增强与人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适合专业发展需要,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最后书写项目报告,并做到规范化.
3项目考核与评价
教学项目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检验学生能否达到预期项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一方面根据项目完成阶段预设阶段目标,通过学生对教学项目完成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制定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学生表现,两方面结合完成项目最终考核。
1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现状
1.1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分类
当前,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就其针对的汽车自身功能系统而言可以分为五大类(图1):(1)动力传动系统;(2)车辆行驶姿态控制系统;(3)安全性和舒适性系统;(4)信息及娱乐系统;(5)控制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1.2怠速控制系统(Idlespeedcontrol)
采用发动机转速反馈控制方式,将由冷却水温度、空调压缩机负载和自动变速器负载所确定的发动机目标转速与发动机的实际转速进行比较,确定差值,并且通过控制发动机的进气量来控制实际转速,使之达到目标转速,从而使发动机在各种怠速条件下,均处于最佳的稳定怠速状态。该系置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等。怠速控制系统没有单独的电子控制器,与燃油喷射系统或点火系统共享一个电子控制器(ECU),因此系统不仅简单,而且控制精度高。
1.3废气再循环系统(EGR)
氮氧化物是汽车最有害的排放物之一,且其生成量随燃烧室的温度升高而增大。废气再循环系统(ExhaustGasRecycle,EGR)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将所排废气的一部分引回进气系统和可燃混合气一起进入汽缸燃烧,从而降低了燃烧室的温度,抑制了NOx的生成。
1.4安全带控制装置
汽车在碰撞时或紧急制动时,会产生很大的惯性,使驾驶员和乘员与方向盘或挡风玻璃发生二次碰撞,遭受严重的伤害。而安全带可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大量动量,避免二次碰撞的发生。目前,安全带主要分为三点惯性卷筒式、两点式和预紧式安全带3种。其中,预紧式安全带中的ECU可根据传感器检测汽车的减速度,如果检测值大于预设值,ECU便会激发预紧装置,将驾驶员固定在座椅上。
1.5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ECAT)
该系统可在汽车运行中,使变速器能够根据车速、驾驶员的愿望、道路情况等条件自动变换车速,而不需要驾驶员手动换档。该系统减少了变速器的反映时间,使变速器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主要有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和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两种类型。机械式变速器的传力部分主要由液力变矩器、双排行星齿轮变速器、分动器和取力器等组成。液力式主要由供油泵、控制油压和流向的控制阀、电磁阀等组成。
1.6ABS系统组成
ABS制动系统主要由轮速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和压力调节器3部分组成。图2为汽车ABS组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汽车ABS组成
2现阶段我国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策略
2.1汽车电子技术行业实现战略发展
结合我国的工业实际发展情况来说,目前想要在我国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技术需要各个行业的协同发展,将技术的发展上升到行业战略位置。只有将其作为战略目标进行发展,才能够摆脱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技术的发展自主研发能力不够,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来说,基础比较薄弱,起步也比较晚。由于现实差距的存在,国内的汽车产业应当立足于国内市场,实现战略开发。积极研发,开拓全新的领域,才能够走出困局。
2.2确定正确的技术发展路线
线路的制定首先是在企业战略的引导下完成的,目前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过分的借鉴国外的经验,无法真正的实现自主研发。我们应当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景完善相关的电子智能技术的开发,使得技术的发展符合我国企业行业的相关要求,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1)自主创新原则。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有效的借鉴国外优秀的研发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自主创新的原则。我们相信,在未来汽车行业发展中电子技术将会占领巨大的市场。(2)产业化原则。致力于现代汽车行业产业链的发展,深化行业发展链条,实现产业化协同发展。才能够积极的带动我国对于汽车电子技术的研发工作,开发出更具有价值的技术,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电子技术的发展。(3)国情原则。我国在发展汽车电子技术的时候,应该站在我国的国情发展的基础之上,其次对于汽车技术的研发,我们必须始终遵循国内的交通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准则。(4)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汽车行业当中,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首先应该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在高新电子技术的研发当中,形成自主研发的团队,促进校企合作发展,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发展,为实现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未来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普通民众对于汽车类消费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对于汽车产品的质量水平、舒适程度、智能要求、安全行使等问题也是越来越关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世界范围内的汽车行业将会以电子技术发展为主要方向。利用电子技术实现汽车行业的集成化发展,以分布式控制为主要的行业导向,在高端汽车产品当中安装嵌入式系统,实现局域化操作系统,为汽车实现多功能化打下相应的技术基础。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汽车行业将会以多媒体技术发展实现系统更新操作。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汽车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自主研发更多的高新汽车专业技术,政府、企业乃至民众之间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甚至是工业行业的全面发展。
1 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电视与电子技术关系密切,电视传播形式的每一次变革本质上都与电子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电视为突出代表,从电子新闻采集转变到卫星新闻采集,从新闻今天报到新闻实时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加快了传播效率,而且拓展了电视新闻维度,使得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和便捷,着重体现在两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在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过程中不断提供信息,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效率、机会不断增多;二是在电视新闻采访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直播室采访三位一体的电视新闻采访新形式。电视新闻采访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立体化呈现方式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生产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生产力产生直接作用。电子技术发展使得电视新闻信息量出现量变,新闻信息出入更加简单化。新闻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内容质量,对电视新闻受众对内容的理解有重大影响。电子技术发展突出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快速整理与传播,社会效率的提升必然会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迅速普及。电视新闻与制作网络化形式的风靡,使得数字技术融合各大网络系统逻辑的盛况出现在人们视野,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又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人们与网络传媒互动性增强,这也是互联网技术与通讯网络技术融合的良好表现,信息传输渠道与电视新闻采访效率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前景。新闻信息传播形态不仅能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网进行信息传送,网络采访与异地采访也成为一种常态。
在电视新闻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传播媒介整合层面,数字与双向性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加深电视新闻媒体特征。电子技术发展也使得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画面素材更为丰富,记录更加及时,传播更加迅速,新闻现场的画面质量与速度不断提升,甚至夜视技术发展也使得夜间突袭场景得到有效采集?c传播。另外,字幕也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说明物存在,对画面、声音等作出进一步解释,字幕在某些特别报道的新闻节目中意义重大,是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主体。
2 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不断拓展电视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多样化发展形态。随着移动端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开始接受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比如手机网络,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渠道赢得人们认可。电视新闻传播在强大信息渠道竞争对手面前,要及时引进国际一流的电子应用技术,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改善社会工作效率,尽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市场定位。并不断培养与总结后期特效技术人才,推动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更加契合人们实际需求。
电视新闻制作必须充分结合电子技术,并积极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产生价值。电视新闻从业者应主动将电视新闻业务实际需求理解为应用系统与技术结合体,只有形成有效适用技术方案,才能充当新闻制作与电子技术之间的桥梁。相关从业人员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种关键作用,是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准确把控新闻制作与传播实际需求,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开发适用系统,在国际电子应用市场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工作需将新闻制作与传播业务进行融会贯通。电视新闻媒体中每项技术也都需通过观众来体现其内在价值,一档具有高标准经济与社会收益的新闻媒体,其自身具备的一流电子技术与新闻节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日常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需及时反馈受众与要求,从而推动电视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展,人们接受画面语言的方式也变得不尽相同,抽象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正确指导应用下,两种语言都能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细节语言体系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根本原则,但随着电视表现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动画、特效等制作技术与新闻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素材的传播效果,与大众实际诉求相结合,这是时展必然要求,是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结果,也可在电视新闻主题意义上进行挖掘,以此来塑造新闻节目内容的深刻性,增强观众记忆。
3 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建议
3.1 不断促进双向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
当下国内不断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电视频道资源较之前有很大发展,从少数几个台甚至拓展到上百个,大众对新闻源的选择更加广泛。各地方都大力推进双向改造,电视服务由单向传输转变成双向互动,电视在大众生活扮演的角色又开始重要起来,人们观看行为也从“看新闻”转变成“选新闻”,对新闻行业时效性提出一定
要求。
3.2 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拓展传播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