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早产儿营养护理

早产儿营养护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02 08:51: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早产儿营养护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早产儿营养护理

篇1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收治的40例早产儿(体重850~1920g)随机分为间断鼻胃管喂养组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1周的入液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体格生长指标(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大便性状;喂养相关并发症等。

观察步骤:喂养后1周鼻十二指肠喂养组较鼻胃管喂养组平均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P0.05),喂养1周后胃十二指肠喂养组的PA明显增加(P0.05),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较后者显著减少(P

结 果

十二指肠喂养能够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奶量增加、住院时间缩短,干预组与对照组出院时相比,干预组体重增加、奶量增加、住院时间缩短存在明显差异(P

两组喂养方式的喂养相关并发症:干预组与对照组喂养相关并发症相比,干预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讨 论

早产儿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为5.6%,美国7.1%~17.9%,由于其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死亡率高,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以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死亡率、致残率正在逐年降低,但其日后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足月儿差。如何保证这些生存能力极低的早产儿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使他们的生长发育不落后于足月儿,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经十二指肠鼻饲喂养可减少胃膨胀及不良反应,降低呕吐物吸入的可能性,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体格发育。十二指喂养是早产儿不经过胃的第一个肠道喂养方法。但亦有报道出现十二脂肠穿孔、十二指肠狭窄、腹膜炎、腹胀、腹泻及脂肪吸收不良等并发症。插管后需X线确定位置,抽吸肠液的pH浓度,因而不是早产儿的常规喂养方法。十二指喂养之所以出现上述并发症主要是因为应用聚乙烯管和插管过深(鼻空肠)所致,后改为鼻十二指肠喂养和硅胶插管,体温条件下柔韧性好,并发症显著减少[1]。近年来对鼻十二指肠喂养的研究表明,早产儿出生后早期进行鼻十二指肠喂养,较鼻胃管喂养的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增加,恢复出生体重明显缩短,高胆红素症显著减少,同时解决了胃潴留、反流、误吸等问题,而无1例发生十二指肠穿孔[2,3,4]。因而认为经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更适合早产儿的喂养。

参考文献

1 孙秀凤,胡建,陈月英.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十二指肠鼻饲的护理.中国当代医学.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8-02

一般情况下,早产儿在出生时的体重较低,其生存质量较差,存活率相对较低[1]。随着早产儿的管理以及治疗的不断完善,解决早产儿出生时生存质量较差、存活率较低的主要难题就是早产儿的喂养[2]。本研究将对100例行鼻胃管喂养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00例行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38例女孩,62例男孩,所有早产儿的胎龄为28-36周,平均胎龄为32周。利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早产儿的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Ρ>0.05。

1.2 方法

1.2.1 喂养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早产儿给予单纯的鼻胃管营养喂养,并对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五孔橡皮吮吸,并对其适当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早产儿在每次喂养前后以及喂养过程中,让其吮吸橡皮5分钟,每天喂养7-8次,其吮吸周期为2周。

1.2.2 配方乳以及营养方案 本研究所有早产儿均选用同一款特定配方奶粉,在其出生后6-24小时开始喂养,根据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来对其喂养的次数以及喂养量来进行制定。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前,必须对其胃滞留物的量、性质以及胃排空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再根据其残余的奶量来确定新鲜奶液的注入量。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以及回抽过程中,其速度不能过快,以此来避免早产儿出现“胃轻瘫”的情况。

1.2.3 护理 在对早产儿进行喂养过程中,一定要对早产儿的耐受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当早产儿胃内的奶液残留量低于上次喂养的1/3时,就必须将残留液打回,然后在将奶液补充到预计量。当早产儿的腹胀情况较为明显时,必须立即停止喂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早产儿进行适当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情况以及护理情况进行记录、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在观察组的早产儿中,有2例存在胃残留的情况,40例喂养耐受,反流次数为(10.7±2.1)次,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8.6±4.0)天,48例早产儿家长对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在对照组的早产儿中,有14例存在胃残留的情况,9例喂养耐受,反流次数为(14.8±2.9)次,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11.1±3.2)天,36例早产儿家长对护理效果比较满意。两组早产儿的反流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耐受情况、胃残留的发生率等、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3],胃肠运动功能在肠腔内运转、食物磨碎以及食物混合等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早产儿在出生时的体重相对较低,其胃肠功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使早产儿在出生后保持与子宫内相同的生长速度,其胃肠的负担相对较重,通常还会出现胃排空时间延迟以及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进行治疗以及管理的过程中,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来对患儿进行饲养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可以对早产儿出生体重较低的情况进行有效地改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早产儿进行鼻饲管喂养护理的过程中,非营养性吸入加护理干预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不仅可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返流的次数,而且还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发育,有助于早产儿的胃肠道营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篇3

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住早产儿48例,其中男31 例,女17例,胎龄28~32周 15 例,胎龄32~37周 33 例,部分静脉营养33例,完全静脉营养15例,使用时间最短5天,最长35天。

2.方法

(1)部分静脉营养 对具有吸吮、吞咽反射的早产儿,采用胃肠道内营养供应与部分静脉营养补充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胎龄和体重计算每天的总热卡,给予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经胃肠道不能满足能量的则通过静脉予以补充。多采用外周静脉输注,外周静脉一般耐受输注葡萄糖的最高浓度为12.5%,对于危重患儿由于输注液量有限,为提供足够热卡,常需输注较高浓度葡萄糖,浓度越高对外周静脉刺激性越大,需长期静脉营养者应选择中心静脉输注。

(2)完全静脉营养 对不能自胃肠道供给足够营养物质的患儿可采用完全静脉营养。营养液的组成包括:葡萄糖按6~8 mg/(kg·min)输入,相当于10%葡萄糖80~120 ml/(kg·d);组氨酸是蛋白合成及早产儿生长所需,早产儿生后24~48 h内应尽早补充氨基酸,不宜使用成人氨基酸,因其中不含或极少含早产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而甘氨酸、蛋氨酸及苯丙氨酸含量很高,早产儿消化酶活性低易产生高甘氨酸、蛋氨酸血症,过高甘氨酸易产生高氨血症[2]。因此使用小儿氨基酸可预防以上并发症的发生。小儿复方氨基酸0.5 g/(kg·d)开始,以后每天增加0.5 g/kg,至足量2.5~3.0 g/(kg·d);20%脂肪乳0.5~1.0 g/(kg·d),如能耐受,则每日增加0.5~1.0 g/kg,直至3.0 g/(kg.d);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应根据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测定相应给予补充。如无静脉营养的微量元素溶液,则可每周输给血浆10 ml/kg;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水乐维他)1 ml/(kg·d),脂溶性维生素(维他利匹特)1 ml/(kg·d)。专业护士按医嘱将以上营养物质根据相溶稳定性,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先后加入专用袋中混合后如无沉淀则用输液泵通过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24 h匀速输入。

3.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体重增加10~15 g/(kg·d),无明显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情况好,合并疾病病程缩短;无效:体重不增加,生理性体重下降明显,一般情况差,合并疾病加重。结

本组有效42例,平均住院日19天,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0%;无效6例,均为合并疾病加重,其中死亡4例。护理措施

1.营养液配制的注意事项 ①营养液的配制应在专用的配制室内进行,实行专人专管制度。配制室内每日臭氧机消毒1次,每次2小时,紫外线照射2次,尤其在配液前应照射消毒1次,照射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减少人员流动,防止污染。定期监测配制室内空气细菌。②配制应由专业护士在无菌操作台上严格操作。操作者入室时应更换无菌衣、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操作,一次性操作完毕,操作过程中双手不离开操作区。③配制营养液所需的液体、用物必须用75%乙醇擦拭后方可进入配制室。操作前认真查对医嘱和所有药物的有效期和质量,并由第二人核对后,按葡萄糖电解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乳剂的顺序混合配置,配置应不间断地一次完成,注入专用袋中混合摇匀后检查有无沉淀及变色,排尽袋内空气,管端反折用无菌纱布包裹,再次查对后在袋上注明床号、姓名、配制时间及配方后备用。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 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最好不在营养液中加入其他任何药物。

2.应用期的观察与护理 ①家属知识宣教。因静脉营养治疗有利有弊,所用药物价格昂贵、所需费用高、患儿家属缺乏静脉营养治疗的知识、担心治疗效果、以及实施方法等。 因此,严格掌握适应证,向家属讲解此项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实施方法,消除其紧张、疑虑心理。②环境管理。早产儿应入住早产儿室,予温箱保持适宜温、湿度,并实施保护性隔离。③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置管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选择适宜的硅胶导管、中心静脉穿刺多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大隐静脉、贵要静脉等处进行,常用右侧。置管后稳妥固定,导管皮肤出口处每天换药1次;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用络合碘擦冼皮肤出口及导管;然后用封闭式敷料覆盖;输液装置及容器每天更换1次,操作过程中应防止导管脱出。每次使用后用100 μ/ml肝素钠液3~5 ml冲冼,防止导管堵塞,冲冼时如阻力大,回抽无血不能强行推注,防止导管破裂。为防止导管内感染,静脉营养通路应单独使用,不可用于输血或取血生化检查等。如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查找病原,做好血培养和导管细菌培养,确定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并予对症治疗。④静脉内营养的监测。实施24 h连续心电监测,并及时记录动态信息,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每4 h/1次,并同时记录好箱内温、湿度。及时做好血液生化测定,开始阶段营养尚未达足量,代谢不稳定应加强监测,血糖、血气、血电解质、尿素氮每日测1次,直到营养液全量后每周测1~2次。肝功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胆红素、镁、磷、血常规每周测1次。反复抽血会造成贫血,必要时给予输血。每天监测并以表格式记录患儿体重、身长、头围、皮褶,计算出每天的总热卡、总热量、静脉液量、口服液量、糖、蛋白质、脂肪等每天的需要量及每天的总出量。⑤基础护理。每天予以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擦净,并更换护垫,防止红臀,每天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感染。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伤。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技术操作性并发症 见于中心静脉营养,主要有损伤性并发症、空气栓塞及血栓形成等,可造成组织、血管和神经损伤,与导管材料和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因此,操作者必须熟悉解剖部位,通过专业的培训后,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每天用生理盐水或含肝素的生理盐水(100 μ/ml)冲洗导管预防导管栓塞。

(2)感染性并发症 感染性并发症是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插入的导管可作为感染的门户,亦可在输液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污染所致。早产儿免疫功能差,容易并发感染。进行静脉营养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如体温升高、WBC增多或静脉营养稳定情况下出现尿检阳性应立即寻找是否有感染灶,如肺部感染、静脉炎等。及时做血培养,分别从导管、周围静脉取血,找到明确病因后予以抗生素治疗,如系导管感染则应拔除。严格无菌操作为主要预防措施。

(3)代谢性并发症 ①高血糖症。早产儿对糖的耐受性差,<1000 g的早产儿葡萄糖输入速度应从4~6 mg/(kg·min)开始,1~1.5 kg者可从6 mg/(kg·min)开始。并应监测血糖,血糖不应超过7 mmol/L,若血糖>8.4 mmol/L时可导致糖尿、渗透性利尿及血渗透压增高。周围静脉输注时,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2.5%,过高浓度易引起周围静脉炎。中心静脉输注时可用较高浓度葡萄糖,早产儿从5%开始,逐步增加至25%。维持血糖浓度主要靠调整输液速度而不是改变葡萄糖的浓度,如出现高血糖,切勿常规使用胰岛素,以免造成严重低血糖,早产儿随日龄增长,对糖的耐受逐渐改善,因此开始时速度较慢,以后逐渐增加[3]。②低血糖症。常发生于突然中断静脉内营养。长期接受静脉营养的患儿因消化道处于休眠状态,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腺分泌减少及胆汁粘稠,因此准备停止静脉内营养时应逐渐减慢输注速度并培养患儿的吸吮能力。可先给予葡萄糖喂服,然后再从稀释奶过度到全奶。当营养液的葡萄糖浓度大于10%时,可在停用前30分钟内,每15分钟减速50%,如在减速30分钟内发生低血糖,应将减速时间延长为1~2 h[2]。③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发生,详细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密切监测血电解质,对原有缺乏、吐泻或引流的丢失予以补充,可防止电解质紊乱。④肝功能不全。如出现肝功能异常通过减少静脉营养液的总热量或葡萄糖用量能迅速缓解。⑤胆汁淤积。是早产儿长期静脉营养的严重并发症,可能与长期使用氨基酸有关。尽早停用静脉输注氨基酸,改为胃肠道喂养可缓解或防止胆汁淤积。

总之,静脉内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实施是治疗上的一种有效突破,精心细致的护理是实施静脉内营养治疗的保障。通过实施此项治疗,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技术操作,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加强内环境的监测,可有效降低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35-01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抗病能力低,死亡率高。因此,加强早产儿后天的喂养及护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但临床工作中由于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不够,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医护人员针对影响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早产儿332例,全部实施母乳喂养,成活率100%,现将早产儿母乳喂养成功的经验介绍如下:

1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1.1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的知识:产妇在妊娠期间未能接受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开奶时间晚。产后初期和产褥期,受当地风俗影响给产妇只喝一些小米粥,以致奶量较少,并且忌口较多,使产妇进食量少,造成奶量过少或无奶,失去信心而放弃母乳喂养。

1.2 缺乏哺乳经验:尽管理论上懂得母乳喂养的好处,也有哺乳的愿望,但因没有哺乳的经验,实施哺乳的技巧和方法不当。有的产妇由于产后或手术后疼痛和关系,而不能掌握恰当的哺乳方法和技巧,例如:哺乳姿势不正确,含接错误,不会护理、挤奶等可能引起婴儿哭闹、疼痛皲裂等。

1.3 凹陷:由于产妇扁平或凹陷,新生儿含接困难,不能很好吸吮。

1.4 心理因素的影响:有的产妇受所生孩子性别的不如意而造成精神紧张,感情脆弱,心理上稍微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焦虑和精神障碍,也会引起乳汁分泌减少,母乳喂养的行为随时可能改变,会给孩子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

2护理对策

2.1宣传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好处:因为早产母亲的奶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较足月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要。而且早产母亲的奶更有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和吸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乳糖和牛磺酸能为早产儿大脑发育提供营养保证。早产母亲的奶,特别是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能增强早产儿抗病能力,保护婴儿少得病,减少腹泻、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的危险。因此,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品,早产儿更需要母乳喂养。

2.2 鼓励母亲树立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不同,先天发育不完善,自主呼吸不平稳,吸吮力弱,吞咽动作慢,再加上母亲早产,体内激素未达到正常水平,扁平,凹陷及较大等影响,致使其认为婴儿口小,不能含接等原因,导致母亲从心理上不愿给婴儿哺乳。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对能否喂养好婴儿缺乏信心,怀疑自己乳汁的的数量、营养是否满足婴儿的需要。

3加强母乳喂养指导

3.1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指征:①自受孕之日起满32周或大于32周。②婴儿能协调的吸吮和吞咽、全身一般情况稳定或吸吮过程中偶尔伴发呼吸暂停和心率减慢。③以观察到有清醒状态,具备这些指征就可以试喂。

3.2 对于有吸吮力的早产儿,在婴儿断脐后30分钟内直接与母亲接触(注意保暖)并吸吮母亲的,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在喂奶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母亲喂哺及婴儿含接姿势正确。母亲喂奶的:胸贴胸,腹贴腹,下巴贴。,母亲用手托起和婴儿的下颌,避免婴儿颈部伸直。婴儿含接:张开嘴,嘴巴凸起,含住及大部分乳晕,两颊鼓起,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发育不完善,咳嗽和吞咽反射差,在哺乳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吸吮后呼吸暂停或暂时性青紫、呛奶、过度疲劳等表现。因早产儿胃容量小,所以要勤喂,每日至少要喂8-12次,每次哺乳后要竖抱,并轻拍背部,使其打嗝。

3.3对吸吮能力太差或因治疗而不能直接吸吮的早产儿,应指导母亲按时挤奶(至少每三小时挤一次),挤出的初乳或乳汁应盛在已消毒的杯中,然后用滴管或小匙喂给早产儿。同时让母亲看到自己有奶,完全能满足婴儿需要,帮助其克服乳汁不足的心理。一旦早产儿有可能直接吸吮母乳时应尽早试喂。

3.4 指导母亲正确护理 方法:首先注意保暖,应根据早产儿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 - 4次,其次密切观察小儿面色、呼吸、体温、吸吮力、进奶量和大小便等情况,经常检查粘膜和皮肤是否完整、皮肤有无硬肿、脐部有无渗出及感染。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同时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婴儿,对婴儿说话和唱歌等,促进父母与婴儿的感情互动,帮助家长建立信心,使其相信只要喂养和护理得当,早产儿的体力、智力都不会比正常足月婴儿差,使婴儿得以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因素主要是异常的心理因素,只有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耐心细致的指导,就能消除不良因素,使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篇5

Abstract:The premature infant refers to the age of 37 weeks and less than 28 weeks of neonatal[1],premature infant each organ system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the survival ability is poor,many complications.Especially preterm infant nutrition problem also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non nutritive sucking(NNs)refers to the unacceptable by oral feeding of preterm infants and by a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in the baby's mouth placed no hole pacifiers,to increase its sucking action,without breast milk and formula milk intake[2].

Key words:Non nutritive sucking; Premature inf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本文将我院自2012年1月起入院的80例早产儿的喂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分娩的体重符合孕周的产后转入新生儿科住院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16例,女24例,胎龄(31.4±3.5)w,出生体重(1589±210)g;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胎龄(31.5±2.9)w,出生体重(1600±212)g。两组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出生体重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奶量根据体重而定,体重1000g者50ml/kg・d。喂奶间隔时间为2 h,每天每次增奶量体重1000g者每天每次增奶量2ml/kg。①观察组患儿开奶后,于喂奶前30min给予NNS,6~8次/d,15min/次。②对照组患儿人院后,间断胃管喂养,喂奶前不给予NNS。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以下情况:①生长发育情况,观察两组患儿入院第6d及第13d的体重增长状况。②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出现胃潴留,即胃残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的1/3[3];出现腹胀、呕吐及呼吸暂停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见表1。从表l可看出,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为(3.5±0.5)d,而对照组为(8.0±2.0)d,较对照组短,人院后第6d及第13d的体重增长分别为(98.1±3.0)g和(280.1±2.5)g,明显优于对照组(47.1±3.0)g和(210.±3.0)g,两组比较P

2.2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情况 见表2。从表2可看出,观察组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共6例,而对照组22例,P

3讨论

近年来非营养性吸吮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对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中,早产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加之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造成喂养不耐受,影响生长发育和生命质量[4]。董梅等[5]报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55%,尤其是早产儿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较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本研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患儿体重增长快,睡眠时间长,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呼吸暂停的情况少。本研究提示NNS可使早产儿安静,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从而减少不安活动,增加能量储备,促进了早产儿体重的增加,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讪.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9-65.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89.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空气、氧气混合器治疗早产儿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 000~2 800 g。均使用法斯达医学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空气、氧气混合器,平均治疗时间3天。

1.2 原理 FA-2型空气、氧气混合器由主机、充电器、氧罩组成。该仪器设计独特,它可以把氧气和空气直接混合,并按8 L/min的流量连续输出,保证了CO2能够充分排出。混和气体的氧气浓度是由输入的100%医用氧气的流量决定的,100%医用氧气进入混合仪之前,通过加湿器加湿氧气,无需加湿室内空气。

1.3 空气、氧气混合器消毒及清洗 氧罩:拿掉小门清洗,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导气阀: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仪器外部:用中性清洗剂擦拭,不能浸在液体中。

1.4 判断疗效 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情况。加强巡视,定时观察患儿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皮肤黏膜发绀情况的改善及给氧流量。如果患儿气促减轻,消失,血氧饱和度增加,血气示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氧分压升高,X线示肺部好转,提示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有效。如果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没有改善,应积极寻找原因,调整治疗方案,应准备好急救用物,及时采取无创通气治疗或有创通气治疗。

2 护理

2.1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接触患儿前后应注意有效洗手。病房应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净化器消毒2次,各类物体表面及墙壁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定期监测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细菌数,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

2.2 加强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新生儿腰以上部分置于氧罩内,给予平卧位,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空气、氧气混和器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根据血氧饱和度及时调节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是减少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每4~6 h给患儿翻身扣背一次,对痰多时,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以按需原则进行,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引压力不超过100 mm Hg,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3 加强营养支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因患儿呼吸快,体重轻,吸吮及吞咽能力低,再加上缺氧,胃肠道淤血,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肠道内营养或肠道外营养。每天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及脐部护理,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及时翻身,给予患儿适当的,防止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篇7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w以前出生的活产新生儿,早产新生儿分娩时体重和头围均低于足产儿,由于早产儿器官功能及适应力明显更差,所以早产儿分娩后要给予特殊护理和照顾,尤其是要注意保暖和营养支持,早产儿自我体温调节困难,因此对对温湿度的要求很高,而营养支持则可以快速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1],本文为了观察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中,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妇产科共计76例早产新生儿,男39例,女37例,日龄在5~26d,,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两组监护人均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平均日龄(13.5±1.4)d,出生体重1.4~2.5kg,其中小于1.5kg者5例,1.5~2.0kg者29例,2.0~2.5kg 7例,平均体重(1.9±0.4)kg,平均胎龄(36.5±0.6)w,分娩时Apgar评分(6.84±0.23)分,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日龄(12.3±1.6)d,出生小于1.5kg者3例,1.5~2.0kg者25例,2.0~2.5kg者7例,平均体重(1.8±0.5)kg,平均胎龄(36.6±0.5)w,分娩时Apgar评分(6.95±0.21)分,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护理方法 两组早产儿给予保温、营养支持及预防感染措施,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对照组综合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给予营养支持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护理,早产儿分娩后即可介入营养支持措施,通常产后2~4h即可喂食糖水,对于喂养糖水无不良耐受新生儿可进一步喂食奶液,对于呼吸困难、紫钳新生儿则可以静脉营养支持[2],情况好转后则改为口服奶液,喂养奶液量和频次应根据新生儿分娩体重决定,出生体重越低患儿喂养量和频次可适量增加,胃肠道喂养可由产妇直接喂养母乳,也可进行奶瓶喂养或胃管喂养,奶瓶喂养时注意控制流奶速度,防止过快导致新生儿误吸和咳呛,如胎龄小于32w或体重小于1.5kg的新生儿,胃管喂养最多不超过3d[3];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护理,经新生儿外周静脉均匀输入脂溶性维生素、小儿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及水乐维他等营养药物,初始输入剂量较小,随着新生儿耐受能力增加,可将输入量逐步增加[4],随着新生儿营养状况改善可停止胃肠道外营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身高、体重、头围、矫正胎龄40w的神经行为(NBNA)评分及营养生化指标。分别于护理后2、4w观察两组新生儿身高、体重和头围,采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量两组新生儿血清营养生化指标水平,具体检测指标包括血清甘油三酯(TG)、白蛋白(ALB)、脂蛋白(LP)、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及载脂蛋白A1(APOA1),通过比较营养生化指标评价早产儿营养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医学软件SPSS16.0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当统计值P

2 结果

2.1两组身高、体重及头围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2、4w身高、头围及体重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矫正胎龄40周NBNA评分比较 观察组矫正胎龄40w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营养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ALB、PA、LP及APOA1等营养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护理干预后头围、身高及体重均优于对照组,采用神经行为(NBNA)量表对两组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NBN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营养生化检测指标也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营养支持护理能显著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促进早产儿智力及体格的生长发育,在早产儿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琳,田青,李晓东,等.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状况的观察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2,25(3):125-126.

篇8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08-01

早产低体质量儿(LBW)是指早产且由于母体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的出生后体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09.03-2011.09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出生且接受干预治疗的LBW患儿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生产方式:自然生产53例,剖宫产37例。根据临床干预方法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综合护理)各45例,组别间患儿在上述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联合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常规组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方式。干预组则由经专门培训护士按以下步骤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1)非营养性吸吮(NNS):每日胃管喂养前取无菌奶嘴置入患儿口中,诱导其进行NNS,每隔2h1次,5-10min/次。

(2)微量泵间断喂养:用无菌注射器吸取患儿所需奶量后连接在胃管上,使用微量泵匀速喂养,喂养时间0.5-1h,每3h喂养1次。

(3)护理:喂养结束后将患儿置于专用卧垫上,放置前先往水囊中注入35℃温水约2500ml,然后将患儿放置入双侧布套内,最后将卧垫连同患儿置入经过预热的暖箱内。患儿取俯卧位,依据患儿体长将凹形枕放置在合适位置上,将小枕凹口调至床垫外面,以便增加患儿俯卧的舒适度。患儿头部要置于凹形槽内以确保其安全[2]。

(4)抚触护理:患儿每次喂养前均要仔细抚触,2次/日。具体操作方法为:用婴儿专用润肤油手掌后,依次轻柔、均匀地抚触患儿头部、面部、背部、四肢,最后抚触腹部,并轻轻活动患儿四肢,用手指腹轻揉患儿左侧小腹部6-10次,开始时用力要轻,其后稍加力,注意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反应,若患儿哭闹、躁动则立即停止抚触。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2组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日增加体重,记录喂养过程中的喂养不耐受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均明显早于常规组,日增加体重明显高于常规组(p

表1 组别间干预效果比较(s)

注: *与常规组相比,p

表2 组别间喂养不耐受情况[n(%)]

注: *与常规组相比,p

3 讨论

与正常新生儿相比,LBW出生后的营养需求更高,且对患儿的正常生理、智力的发育至关重要,因此加强LBW的早期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文综合护理组在常规药物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以4项护理,其具体作用为:NNS能够强化并训练患儿的吮吸、吞咽等功能,从而为经口喂养创造条件。微量泵持续间断喂养则能有效避免传统一次性大量喂养对患儿胃肠道的压力、胃粘膜的刺激、胃内容物反流等,而且能够加速消化,促进胃内部排空。喂养后患儿取俯卧位则有助于加速吸收,促进胃部排空,避免腹胀等,且能给患儿带来舒适感,避免患儿餐后躁动影响消化。抚触则能有效刺激胃酸分泌和营养物的吸收和消化,加快患儿体重增长[3]。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对LBW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胃肠活动和消化吸收,加速胃部排空,从而能有效减少胃管留置时间,促进体重增长,提高喂养耐受性,进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婴儿在未足37周孕育期之前出生即被视为早产儿,早产儿的身长和体重随着孕育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发展。早期微量喂养与静脉营养注入等方式是弥补早产儿提前出生的一种护理手段,通过该种营养支持方式加之保温箱的效果能够令早产儿获得与其在母体当中孕育的相似环境,对于补足婴儿孕育期是一种常规的护理方法[1]。现通过对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营养进行支持的疗效进行研究,得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正规检测方式,排除该150例早产儿当中出现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自行靠吸吮获得营养支持的状况,在获得其家属的同意之后,将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当中男性早产儿48例,女性早产儿27例,体重在1650~2170g之间,平均(1910±260)g,身长在27~31cm之间,平均(29±2)cm,胎龄在30.2~34.5周之间,平均(32.35±2.15)周;对照组当中男性早产儿36例,女性早产儿39例,体重在1690~2080g之间,平均(1885±195)g,身长在23~28cm之间,平均(25.5±2.5)cm,胎龄在30.2~34.5周之间,平均(32.35±2.15)周。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在基线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在出生24h小时内开奶,对其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令产儿能够获得基础的营养。进行喂养时,依照产儿体重与胎龄对其进行能量消耗的标准计算,以此确保产儿对于营养的吸收能够起到最佳的效果。喂养次数保持在7次/d,保证两个小时对产儿进行一次喂养工作[2]。观察组采用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护理的方案,在产儿出生24h小时内开奶,对其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通过借助微泵的协调,对产儿一天所需能量进行24h匀速滴入的喂养方式。与此同时,进行静脉营养的护理方案,将产儿所需各种营养进行综合,然后将其液体状态注入到含量为10%的葡萄糖液中,令综合营养物质与葡萄糖液完全融合,然后利用输液泵进行匀速滴入[3]。

1.3疗效判定

分别在第10、20、30天测量喂养后产儿的体重,对产儿体重的数据进行认真的记录。与此同时,对产儿产生并发症的情况加以记录,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产儿喂养过程中的体重增长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喂养到10d、20d、30d的体重在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对照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发生并发症的次数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出现腹泻人数7人,腹胀人数6人,低血糖情况2人,呕吐4人,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25.33%;对照组早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出现腹泻人数11人,腹胀人数8人,低血糖情况4人,呕吐6人,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38.67%。通过对比,观察组喂养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喂养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比较正常的新生儿而言,早产儿在身体系统的发育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要远远低于正常新生儿的标准。当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能够超过2500g的只是极少数,而身体的长度基本上都要少于标准婴儿体长,即便在体重以及身体长度方面满足正常婴儿的体重以及身长要求,但是早产儿在身体机能与器官成熟度方面仍要弱于足月出生的婴儿[4]。因此,对于早产儿的护理应该更加讲究科学化与有效化,通过合理的方式为早产儿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期能够为其以后的茁壮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在早产儿出生之后应在24小时之内对其进行开奶,进行母乳或者配方奶的方式喂养,令早产儿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通过喂养其身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实现其身体向足周新生儿发展。对于未获得营养支持的早产儿而言,其在存活方面并没有任何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对早产儿进行更加细腻的喂养护理是对其将来身体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行为。早产儿进行标准的营养物质喂养能够令自身生长发育进一步趋近于正常新生儿的状态,若在该阶段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喂养方式,对于新生儿而言会在身体与智力上造成缺陷。其身体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肠胃能力上,早产儿若未能获得营养物质的喂养,其肠胃活动能力将存在一定的功能性缺陷,无法确定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能否自行修复。若早产儿获得营养喂养护理,能够快速提升其自身的抵抗力与免疫力,从而令其将来的成长过程更加顺利[5]。微量喂养与静脉喂养都能够为早产儿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但是二者当中进行单一的喂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二者联合的护理方案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早产儿体重的成长速度,并且在喂养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喂养并发症几率也有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喂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方面较之常规喂养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适合于在早产儿喂养的临床护理当中进行广泛性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小慧.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方式对危重早产儿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6(05):41-42.

[2]穆春.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7(18):3553-3554.

篇10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02-01

早产儿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 g,身长在47 cm以下的活产新生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由于早产儿各器官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对外界生活适应性和抵抗力差等因素,易出现许多危险症状,如低体温、喂养困难、代谢障碍、呼吸暂停、并发感染等各种易患疾病。为了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对胎儿及时实施有效的基础护理和特殊护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密切观察病情,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的关键。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1]。由于孕期不足,导致早产儿各系统功能的发育不够成熟,因而潜在导致患儿死亡的可能性[2]。如何通过积极的护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此问题值得临床关注与重视[3]。本文中笔者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7例早产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早产儿的有效护理方法与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7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67例;胎龄27~36周,平均(31.2±1.8)周;体重1500~2300 g,平均(1853.5±67.59)g。167例早产儿Apgar 1 min评分≤3分4例,4~7分93例,≥8分43例,评分不详27例;合并新生儿窒息31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66例,新生儿湿肺12例,呼吸窘迫综合症3例,多脏器发育不全108例,颅内出血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硬肿症2例。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弱、吮吸能力差、无法自主维持体温。

1.2 方法

167例早产儿均进行积极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温箱保暖(控制箱体温度在32 ℃~35 ℃,控制湿度在50%~60%);低流量吸氧;静脉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同时,针对吮吸无力的患儿,采取鼻饲方式进行喂奶;针对出现呼吸暂停的患儿,视严重程度给予触觉刺激、或呼吸兴奋剂刺激。同时,针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护理要点。

2 结果

167例早产儿经过精心的护理,治愈出院113例,占67.66%,自动放弃治疗48例,占28.74%,死亡6例,占3.59%。

3 讨论

在本院针对所收治的167例早产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除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观察以外,还进行了包括体温护理、喂养护理、以及血糖护理在内的相关工作。总结针对早产儿特点的相关护理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到早产儿的病情极不稳定,病情反复的可能性极高,因此,要求临床护理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精神状态进行积极的观察。同时,需要针对患儿口腔、鼻腔的分泌粘液进行彻底清除,以确保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性。若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及时报告医师。(2)从体温护理的角度上来说,早产儿均放置在温箱当中进行保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够健全,因此,将箱体温度在32 ℃~35 ℃,湿度控制在50%~60%。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每日进行3~4次的体温检测。(3)从喂养护理的角度上来说,早产后情况健全的患儿需要尽早的开奶。开奶前可以试喂糖水。喂养中需要对患儿背部进行轻轻的拍打。同时,结合早产儿的不同体重,给予不同的喂奶方案。一般来说,体重越轻的早产儿,单次喂奶量应当越小,但喂养次数需要更加的频繁。通过积极的喂养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早产儿的体重,从而改善预后。(4)从血糖护理的角度上来说,临床研究数据证实,早产儿的空腹血糖大多取值在2.2~7.0 mmol/L[4]。若检测到患儿的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则需要及时进行血糖护理干预。一般来说,选取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干预治疗,结合患者的耐受度,对输液速度进行有效地调整,以尽早降低患者血糖水平[5]。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精心、积极的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早产儿死亡,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余捷文,金伟.发展性照顾理念在NICU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8,15(2):64-65.

[2]董玉红,杨晓存,张君平,等.发育支持性护理在早产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3):29-30.

[3]孔祥珍.早期训练和抚触护理对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9.

篇11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发展性照顾

发展性照顾是指把每个婴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需要的差异性,注重婴儿行为上的呼唤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护理工作中除了传统的治疗护理外,还应根据每个早产儿的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2011年4月起,我科对80例早产儿进行了发展性照顾护理,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早产儿80例,其中女42例, 男38例,胎龄为33~34周45例,30~32周20例,34~36周15例,平均胎龄为(33.8士1.17)周,体质量为l 380~2 500 g,入院日龄为分娩后的10 min~1 h,Apgar评分为1 min 5~10分,5 min 6~10分,将此8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给予常规传统护理和发展性照顾护理。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对于观察组使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方法,具体为:

1.2.1 减少噪声对早产儿的影响

调低医院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对于各种报警,医护人员应快速反应并及时关闭,还应控制说话的音量,关门、开门以及开关暖箱门时动作应轻柔,禁止在暖箱上放置仪器,目的是减少仪器振动对早产儿的影响,另外对于查房和各种护理操作也应动作轻柔,声音要低。

1.2.2 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影响

调节病房的室内灯光,避免照明光线直接照射患儿眼睛,在保暖箱外应加盖深颜色厚布,为他们营造暗室环境,以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光线刺激。

1.2.3 模拟子宫环境

根据早产儿的日龄和体质量,暖箱保持相对无菌状态,适当调整暖箱内湿度和温度,使早产儿的体温维持为中性温度,每天用灭菌用水擦拭暖箱,每周更换暖箱一次。把早产儿置于暖箱内,暖箱内的环境特制成鸟巢状,以柔软的绒布圈围成类似于子宫形状的椭圆形“鸟巢”,可以让早产儿像在子宫中一样有一种依靠感,有利于患儿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屈曲的姿势。

1.2.4 抚触

在早产儿安静、清醒、不疲倦、不饥饿的状态下可进行轻微抚触其背部、头部、胸腹部的皮肤,同时也可以进行轻柔的语言交流。

1.2.5 喂养

在早产儿有吸吮动作时,就可以进行早期的微量喂养护理,并在进行喂食前或喂食后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喂养护理必须在早产儿状态清醒的条件下进行,尤其是避免在其睡眠状态下进行唤醒喂养。

1.3 护理评价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早产儿的每日摄奶量、体质量增长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变量。

2 结果

对两组早产儿入院时的摄奶量以及体质量进行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摄奶量和体质量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在出生后的第7天进行检查,可以看出观察组早产儿的摄奶量以及体质量都要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得到显著得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也就成为了当前医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由于早产使胎儿提早出生而处于和子宫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早产儿会接受各种治疗刺激和其他来自环境的刺激,这些刺激可能会会导致早产儿出现睡眠不佳,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生长激素水平下降等现象。

另外,由于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胃肠喂养不耐受,尤其是吸吮吞咽功能差,从而不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体质量增长,因此在护理中需要建立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也就是在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建立母乳胃肠内营养,就是利用它的生物学作用的信息,对胃肠道产生一种刺激,能够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能促进消化功能早期建立以及促使其进一步发育成熟,这对于促进早产儿的胃肠道蠕动功能夜是一种正向作用。

本研究对观察组早产儿使用发展性照顾护理的模式,也就是以早产儿为中心,模拟子宫内的暗环境,暖箱内的环境特置成鸟巢状,减少光线的刺激,减少各种噪声,集中操作,相对减少了刺激,增加了安全感,避免了过度刺激,也可以保证了早产儿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从而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增长,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最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早产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出院后尽早开始视、嗅、听、触知觉以及语言功能等的早期教育,向家长讲解发展性照顾护理的重要性,做被动操,从而使早产儿在各方面得到合理的训练,应告知家长应在出生后第4~6周或者纠正胎龄的第32~34周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减少各种原因导致的早产儿发育障碍,提高早产儿各方面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

[2] 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