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生法律知识

初中生法律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07 08:41: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生法律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中生法律知识

篇1

政治课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意识培养的效果。根据政治课的具体特点进行道德教育教学时,可以动员学生联系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实际,认真思考、提出和讨论社会焦点、 热点、疑点问题,发表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h,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性的控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道德评价标准,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意识,并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习惯,积淀为能量,锤炼为品质,使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

二、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加强政治课的活动性德育内容,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增强思想政治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应秉持信任学生、锻炼学生的理念,适度开展课堂及课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促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性的实施。教师要革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高效、实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办墙报、举办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实现认知性德育与活动性德育的有效结合。

3.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适合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体验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道德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的瑰宝,在它的影响下,不仅出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风流人物,而且凝结出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这些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如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表明每个人都要保持高尚的风格, 不做任何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国家的事, 为祖国做贡献, 这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也是高尚的价值;孟子的 “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还有“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品德;以及“受人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将这些名言警句有机地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 渗透到所讲授的政治知识中,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思想保障。在当代,公民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启蒙和发展公民意识的黄金时期。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在公民意识培育中有其独特的先天性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存在着一些问题:轻视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缺乏对公民意识培育方法与内容的创新;唯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等。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养成坚定的国家认同,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同。

五、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当前,我国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消极心理问题突出;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德行;学校教育重应试轻素质;社会教育重形式轻成果;家庭、社会、学校缺乏合作等等。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育,必须改变观念和教学方式,以中学政治课为切入点,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可以采用主题演讲、讨论以及知识竞赛等方式,实施法制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并对各种形式开展的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评比,对于提供法律素材以及对法律案件剖析细致的学生给予表扬,形成对学生的激励机制,鼓励其他同学在下次的教学中能够有良好的表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法律意识。

篇2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现状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那就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主旨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己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榜样示范,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职业最重要、最典型的是其典范性。许多优秀教育的经验表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自己却不能守法,就会使不校的法制教育苍白无力。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自己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权力机关在教育立法方面进展很大,陆续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教育法律,依法治教部题已经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教育法制观念,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其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师从事法律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保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对各种法律制度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与解释。推崇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是中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法律素质。教师应当将法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在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中不应单纯讲解法律知识,更应注意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是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及尊严,不依附于任何人。在法律面前,公民独立地完全平等地承担着法定义务,同时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接受法律监督,不允许有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种公民意识是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

三、选取生活实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法、懂法,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我在跟学生研究“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时,选取了这样一则案例:公民建俊霞曾被李自超打成重伤,一直怀恨在心。这天,她发现李自超5岁的女儿李敏敏独自一人在家门口玩,便哄着将她和自己9岁的女儿带到村里的蓄水池边,唆使女儿将李敏敏推入深达六米的水池,致李死亡。建俊霞想以3000元私下了结此事,但李自超夫妇没有同意,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案件很快被逮捕归案,最后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建俊霞死刑。我发动学生展开系列讨论:建俊霞没有亲自杀人,为何要判处他死刑?李自超夫妇依法报案的做法对不对?建俊霞当初被李自超打成重伤后,应该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李自超将人打伤,能不能因女儿已死而逃脱法律责任?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整个课堂形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良好局面,在不知不觉中法律知识潜入脑海、深入心田。通过学习,他们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一同学中午上学路上遭遇社会不三不四青年敲诈勒索,及时拨打110,闻讯赶来的警察及时截住了尚未离去的一名作案者,并最终将逃之夭夭的另一名青年捉拿归案。

篇3

法律信仰以法律认知为基本前提,如果不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就不会产生法律信仰。亚里士多德说过,“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仍然不能法治”。可见,法治化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树立法律信仰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法律诉诸人性,才能使人们尊重、信仰法律,充分发挥法律的功用。初中生应掌握的法律知识主要分布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教材里,教师可采用案例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信仰。可采用案例教学的五步模式实施。

第一步: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条文和了解《四个幼小生命的消逝》案例。

2015年6月13日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据记者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据媒体报道,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一月,家境差只能吃玉米面。

第二步:分组讨论

问题1:根据《义务教育法》,哪些人和部门应对这起事件负责?

《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答:毕节相关部门、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的当地政府,没有采取防止儿童辍学的完善的措施,没有解决部分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时存在的困难。

问题2:这些孩子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求助?

答:这些孩子可以通过老师、学校、教育局、村委会、居委会等获得帮助。

问题3:你或身边亲人是否遇到类似事件,如何解决?

第三步:全班交流

第四步:归纳总结

第五步:布置下节课案例(案例可由老师或学生收集)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M者权益法》和了解《青岛天价虾事件》案例。

二、规则导向和价值导向相整合

法律是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的社会规则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要让其理解、内化和践行社会规则,使其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应当遵守什么规则,什么行为是禁止的,什么行为是社会弘扬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和课程载体,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课程目标,发挥其德育渠道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比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知识点作为现成的道德教育契机。另一方面,在讲法治的同时可通过中华美德故事,生活中一些实例等多方面去创设德育契机,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通过德育的内化,更牢固地树立起积极健康的遵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意识。

篇4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首先将教材作为重要参照,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状况、自己的知识积累等因素,设置鲜明而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大了,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要求也就提高了。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打破了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结构,将第九课的内容,“珍惜并依法正确行使权利的内容,权利和义务之间关系”的相关内容融合到监督权的内容中,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监督权的意义,了解了监督权的内容,还进一步学习了如何行使监督权这一一脉相承的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法律知识教学内容一般较为抽象,教师将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以音像、实物、图片等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空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既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好的教学情境,又要努力创设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境。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中,主要创设了以下情境:

①播放视频《吴门桥改造,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展现情境。

②苏州的网络问政新平台《苏州寒山闻钟》的相关内容描述情境。

③利用本校同学们为苏州环境治理向苏州市政府进言献策的图片场面再现情境。

④运用当前“网络反腐”的具体事件,用音乐渲染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在情感上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对监督权的意义、监督权的内容、怎样行使监督权的求知欲,从而主动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探究,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指导学生探究,是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以主动地探究新知代替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所出示的问题必须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的探究题目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既缩小探究范围,又降低难度,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和结论不一致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例如,我在九年级第七课《维护合法权利》的第三框《学会行使监督权》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中的材料和前面所述情景,设置了一系列探究题目:

①由吴门桥事件可以看出,在我国除了通过人民代表行使监督权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行使监督权?

②在我国,除了人大之外,还有哪些监督机关?

③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面对“寒山闻钟”等,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④“网络反腐”等事件,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民主监督,当好国家的小主人?

这些题目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四、课堂学法指导,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教师在实施学法指导时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差异,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使他们易于掌握,学以致用。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还必须进行方法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技能化的程度。另外,还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

例如,我在《学会行使监督权》中,突出指导做主观题的方法,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紧扣材料中敏感的、富有含义的关键词,捕捉信息,归纳知识。在答题时具体要求学生做到:

①认真阅读。试卷给出的材料都是有用的,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读出材料的关键词,读出材料的中心观点,即捕捉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②认真审题。就是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弄清楚题意要求,这是解题的关键一步。

③回归教材。即根据审题情况找准教材中的知识点,确定知识范围。

④整理思路,组织答题。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注意答题的角度、层次和全面性,注意防止“走题”。

⑤回顾检查,查漏补缺,完善答案。

五、教学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教学评价激励要求教师对学生全方位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操行评语及资料档案。我在法律知识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注意做到:

1.坚持开放性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不仅是最后的学习成绩。如道德品质,学习的努力程度,交往与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评价的项目表述可采用模糊数值,如“A、B、C”或“优、良、合格”表示。

2.体现灵活性

评价方式要多样性,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并且加大自评的分量,提供反思自省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善于自省,形成自我评价—调整规划—自我监控—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篇5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传统的计量方法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和改进:

第一,参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手册》的分类,按照外贸模式和经济特征将发展中国家分为四类:主要制成品出口国;一般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主要石油输出国。

第二,回归分析中加入了Chow检验以便更精确的测算有关经济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稳定性。Chow检验既能判定回归系数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又可确定稳定性改变时的时点。

第三,为保证对统计结果做正确的解释,在做回归分析的同时还将进行以下几项特征检验:Dubin-Watson检验(简称D.W.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简称LM检验);自回归条件下的异方差检验(简称ARCH检验)。

根据以上改进,充分考虑经济变量影响的时滞性,运算后加入了滞后变量,统计检验将根据以下一般最小二乘方的线性回归方程进行:Rij=C+∑AiXt-k+μ(*),其中Rij是因变量,表示在t年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实际增长率;C表示常数项;Ai表示回归项i的系数;Xt-k表示自变量,代表t-k年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μ表示随机误差。

为保证多元回归有足够自由度和计算的质量,t统计量数值偏低的回归量将不被考虑(但仍会列出)。按照“牵引增长论”的原假设,所有变量均取自实际增长率而不考虑价格因素。如果回归的结果是非稳定的,则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之间的联系是动态变化的;价格竞争在发展中国家外贸和生产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就拒绝了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发展被动机械的取决与发达国家的生产和需求水平的假说。否则,假若回归是稳定的,则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数量上的依赖关系。

二、对1979年~2005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率和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性的检验

刘易斯对“牵引增长论”最具代表性的量化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是依赖于发达国家产量增长的固定函数。其逻辑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国际分工造成的;初级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又是由发达国家经济成长状况决定的;因而南方的出口代表了经济发展,最终取决于北方的生产数量。这种联系从19世纪开始至今。

我们用(*)式对1979年至2005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率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行回归检验,主要结果见下表:

除了最不发达国家的D.W.值外,表中的各组的特征检验值的D.W.、LM和ARCH值都接受零假设。没有发现回归中的剩余项有自回归或异方差的错误,说明统计结果是可靠的。各项回归中的 R2值和F值仅略高于前一部分检验中对应的数值,没有一项R2值属于高相关程度。回归量系数值则出现了重大的差异,从1.827到4.112不等,且全部高于1。回归量系数值显著的高于刘易斯方程计算得出的系数值。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自1979年以来年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即使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最不发达国家组的回归系数1.827也高于刘易斯的传统数值0.8707,从而拒绝了0<Ai<1的统计假设。对比各分组的R2值和Ai值,可以看出如下的排列顺序:主要制成品出口国>其他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回归系数值的排列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和外贸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出口增长比发达国家生产增长幅度的差值就越大。这种排列更说明南北方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并不一定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停滞。实际检验得出的结果正好相反,紧密的南北方经贸联系与南方出口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Chow检验显示,发展中国家组、非石油出口国组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组回归方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不稳定。这种非稳定性也证明了南北方之间出口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是动态变化的而非机械固定的。按刘易斯的基本方程可将发展中国家组的数值表达为:

Rt=-6.551+3.814Xt-0.93Xt-1

(2.932)(5.48)(1.342)

R2=0.546,D.W.=2.21(括号内为各系数的t值)

这些数值与刘易斯方程中的数值有很大差别。后者的相关系数平方值接近1,而D.W.值却很低,显示回归剩余项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从特征检验的结果看,(**)式没有自相关性的错误,在采取准确性高的变量的基础上,所获得的R2值只有0.546,t值也大为降低。这说明南方国家出口表现并非完全依赖于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Xt的系数为3.814,反映出自1979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率超过发达国家的事实,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不可能在长时期内由北方经济增长的因素单独解释,需求以外的因素势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Xt-1的负值和Chow检验的非稳定性则显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联系并非一般是正向的或稳定的,两者的关系经历了发展与演变,有别于机械的“牵引增长论”所说的固定联系。

三、一些结论

1.刘易斯高估了南北方之间经济和外贸联系的密切程度。多数发展中国家组的R2和F值的显著水平并不高,只显示出中等的甚至较低水平的相关性。

2.从19世纪起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与制造业间的非稳定性联系的事实被“牵引增长论”的双方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出口方面的价格竞争和产品替代可能是造成非稳定性联系的原因。“牵引增长论”则从根本上排除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可能性。

3.实证检验还否定了“被牵引”的发展中国家出口慢于作为“引擎”的发达国家需求增长的假说。在近30年来的时间里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快于发达国家进口增长,前者并未受到后者变动的严重影响。

本文的实证检验基本否定了“牵引增长论”的有关假说,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出口成长并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而且两者的联系总体上是动态变化的。这就是本文的一些简单结论。

参考文献:

[1]尹翔硕:(1997),“中国出口制成品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差异”,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篇6

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初中生处在生理、心理的过渡阶段,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与心理上的尚未成熟使他们出现很多困惑与烦恼,其个性的发展也呈现出这个年龄段独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学生大多依附于家庭,甘当父母的“小尾巴”,当他们进入中学以后,随着身体的发育,交往的增多,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一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这为他们培养自制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观愿望,这正是他们探索世界、渴求知识的表现。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集体活动,而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好感和信任。他们害怕被伙伴孤立,害怕失去朋友的信任,因而初中生常常形成团伙,共同商议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并采取一致行动。

2.反抗个性的形成

初中生的叛逆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意识迅速膨胀,对父母的悉心照料极力拒绝和厌烦;二是自主性增强,当自己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他们常常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挑战父辈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提议被驳回,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常常会自作主张,明显表现出反抗的倾向,从而显示自己并不盲从、有个性。这种反抗性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会表现为对不顺心的事公开拒绝,甚至激烈争吵,这种对抗往往突然爆发,无法劝解,但事后会很快平静下来。而在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则表现为:经常会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示反对,态度比较固执而且不容易平息和转移。

3.性意识的萌动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性的萌动期,机体内出现的性激素使孩子们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性心理感受,这种感受远远超过性成熟之后的正常体验。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对性知识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感,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性教育,他们往往通过一些非正式的途径来了解性知识,比如黄色杂志、、黄色网站、手机黄色信息等。全国首家性教育网站――南京青少年生殖健康网站,通过网上抽样调查显示,南京青少年性知识70%来自黄色网站和,20%通过书籍获得,只有10%来自学校和家长,但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到的性知识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有些甚至是极端错误的。[2]另一方面,无知无畏的孩子们对道德和法律知之甚少,情感的冲动加上强烈的好奇心和难以抑制的欲望,很容易使他们冲破道德的底线而导致性犯罪。

二、初中校园法制教育的有效路径

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之后,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法制教育。

1.让学生做“法官”

在学校里,学生不守纪律,违反校规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我们一般由教师或家长处理,基本不会让学生自己做主。前文讲到,初中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对其进行教育呢?事实上,完全可以由学生自愿组成一个学生法庭,替学校担当惩戒违规学生的重任。具体来说,从学生中竞选出审判长、审判员、公诉人、辩护律师,由他们来审理违规的学生,全校师生均可旁听。学生审判长、公诉人、辩护律师及受审判的学生各自陈述意见并交叉辩论,受审学生做最后陈述。学生法庭作出的最后判决,校方应予以尊重。但学生公诉人或受审学生如对判决不服,可以上诉至高级法庭。高级法庭的组成成员与初级法庭略有不同,审判员仍然由学生担任,但审判长则改由学校德育处主任或法律专职教师担任。学生法庭能使学生在生动的个案中了解法庭与法规的运作,训练其守法的习惯。另外,学生法庭还可以训练学生法官依法行事的作风,也可以使受审学生明白违规行为的不可为,认识到违规行为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这一系列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精神。这对有几千年人治历史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学生法庭从组成到开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出庭学生要花一定的时间了解案情、阅读法规,所以,这种活动一个学期举行一次就可。事实上,一次真实审判对学生心灵的震撼远比一个学期的照本宣科要强烈得多。另外,在平时的法制教育课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的训练。

2.在法制教育中倾注人文关怀

在法制教育中,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方式来讲授,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抽象的法规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下意识地遵守。所以,法制教育要始终贯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初中生正处于逆反期,对教师的说教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做老师的应该懂得学生的心态,把话说到学生心坎里,在师生间建立起真诚沟通的桥梁。在法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许,你的观点并不符合潮流,但合情合理,符合学生实际。比如校规中的“开除”处罚往往是学校说了算,学生没有辩护权,也没有申诉权,学生的受教育权轻易地被剥夺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受惩罚的学生一般会麻木地接受学校的“判决”,其他学生也习惯了学校的权威。学校的做法为自己清除了一大“隐患”,但后果会怎样呢?也许,个别被开除的学生会奋发图强,长大后成才。但更多更普遍的是破罐子破摔,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一朵鲜花就这样凋谢了,多么令人痛心啊!其实,学生之所以犯下大错,学校也是有责任的,学校应首先反省自己在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整改。对犯错的学生要耐心开导,了解他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并对其“立案”,将学生的所有材料录入卷宗,定期关注和考核,直到他完全改过自新为止。当然,如果学生触犯法律,构成了犯罪,那是另外一回事,应交给司法机关去处理。笔者认为,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做法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启发学生反思身边发生的事情。同时,学生也会敞开心扉,把心中的秘密告诉老师,老师既要认真倾听,又要细心发现学生思想中的不稳定因素,并及时给予指导。

3.科学开展性教育

根据初中生对性好奇又对性无知的特点,教师应通过播放青春期教学录像片、电视节目、图片展览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有清晰的了解,对性的发育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对待性冲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树立男女生之间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的理念,构建和谐的男女生人际关系。有些学生也许会陷入早恋,作为教师,可为其分析利弊,提供参考性意见。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转移性冲动来实现自我调控,历史上的经典故事或许能给学生树立榜样。如歌德偶然遇到了夏绿蒂,并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但夏绿蒂已经是别人的未婚妻了。歌德怀着失恋的痛苦离开了夏绿蒂,回到了故乡。几经折磨之后,他将失恋的痛苦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拿起笔,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了当时轰动整个欧洲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3]

当然,在上课之前,选择一套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法制教材,并配备专业的法律教师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初中生的法制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针对性强。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第二,内容全面。整个内容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条理清晰,包括中学生实际需要的基本法律知识,如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国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第三,实用性强。书中应大量收录发生在中小学学生之中,或者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和事件,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法律,学会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第四,可读性强。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使学生学习后多年不忘,终生受益。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一般由政治教师兼任,这是不合理的。第一,人的精力有限,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政治课,没有时间去钻研法律。第二,专业背景不同,政治教师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更没有法律实践经验,一般都是现学现卖,很多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都理解不透,所以,一般是照本宣科,使本来生动有趣的法律课变得枯燥无味。我们常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肚子里就得有一桶水。这对政治教师的要求太高,事实上很难实现。因此,安排科班出生的法律专业毕业生来上法制教育课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也许会增加些成本,但与犯罪成本相比,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比,显然是值得的。从长远来讲,这也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扎实的基础。

注释:

[1]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3.

篇7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要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政治课堂中,在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态度的正确认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法制教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科书中的重点知识,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对法制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学习兴趣缺乏,最终使法制教育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初中的政治教师自身就缺乏法律意识,对必要的法律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日常的政治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足,很难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这也是影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1]。

(三)复杂的社会思想对法制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各种社会思想错综复杂,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混乱的社会思想很容易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对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新型课堂的主导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此外,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政治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安排教师参加法律知识的相关培训活动,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举办法律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机会。另外,政治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使自己对法律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对其充分理解,做到在政治课堂上能够灵活地渗透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法制教育的水平,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的现代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教学中也逐步引入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识和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法律法规进行理解。例如,在给学生传授宪法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宪法的创立过程专题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宪法的神圣地位,加深学生对宪法的起源、地位、特性、作用及法律效力等法律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2]。在用多媒体展示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后,从典型的案例着手,带领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非常活跃,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树立,分辨能力还不高,很难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予以抵制。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遵循法律源于生活的观念,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将法制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关注生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加深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认知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可以让学生遵守法律法规,不做逾越法律的事,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者:郭美林 单位:乌兰察布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G633.2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要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政治课堂中,在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态度的正确认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当前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重,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法制教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科书中的重点知识,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对法制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最终使法制教育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初中的政治教师自身就缺乏法律意识,对必要的法律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在日常的政治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足,很难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这也是影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复杂的社会对法制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各种社会思想错综复杂,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混乱的社会思想很容易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对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措施

1.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新型课堂的主导者,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此外,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政治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安排教师参加法律知识的相关培训活动,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举办法律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机会。另外,政治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使自己对法律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对其充分理解,能够做到在政治课堂上能够灵活地渗透法律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法制教育的水平,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的现代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教学中也逐步引入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识和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法律法规进行理解。例如在给学生传授宪法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宪法的创立过程的专题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宪法的神圣地位,加深学生对宪法的起源、地位、特性、作用及法律效力等法律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在用多媒体展示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后,从典型的案例着手,带领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道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非常活跃,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树立,分辨能力还不高,很难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抵制。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政治教师在ρ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遵循法律源于生活的观念,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将法制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关注生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加深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认知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可以让学生遵守法律法规,不做逾越法律的事,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篇9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为了提高初中学生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学校现有教育、初中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目前课堂中,常忽视对学生法制教育,过度关注考试,学生处在消极抵抗的学习状态。初中生学习压力大、缺少交流和交往、情绪容易焦虑、激动。由于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的缺乏,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5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敲响了法制教育的警钟。可见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必须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材、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的原则进行。如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三、具体探究与实践

(一)精心选择好法制教育的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1.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六十一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在学习“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在学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3.在学习“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第十九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找准渗入点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素材,找准法律知识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教学之中,但注意不占用大量时间。在《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题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中,问学生:“学习化学有什么用?”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控制好量

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控制好量,按照“科学导入,份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的原则,使法制教育内容分量恰到好处,不形成教和学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1.在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学习时,安排学生角色扮演:在清水中的鱼、在污染的水中的鱼,说说它们想说的话,体会它们的感受。然后过渡:“我国为了保护水资源,也有相关法律法规,想了解下吗?”,自然就引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三条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上面老师所说几句话用不到几分钟,却非常重要,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法制教育。

2.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中,提出问题:“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有哪些?”学生讨论后,适时的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一条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开展讨论:“我国制定这些法律的意义何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日积月累,学生即学习了化学,又强化了法律责任意识,从而很好的达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目的。

(四)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要选择好方法

篇10

二、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深刻感受法律尊严

思品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涉法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感知,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行为规范产生警示作用,使其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增强教学成效。如教学《法不可违》这一内容时,除了运用教材中的事例之外,笔者还补充了发生在本地的较大影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对学生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案例中人物因违法而付出的重大代价,进而深入分析这些涉案青少年身陷囵囫的思想深层次原因,让学生明白:法制意识淡漠、法律知识缺乏,是造成这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三、有效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构建立体生动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增强教育成效。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参观了市关工委组织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图片展览活动,展览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悲剧,学生在参观展览后还听取了政法系统老干部的法制讲座,深化了法制教育成效。这种警示教育的效果会令学生终身难忘。

篇11

一、前言

 

初中的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初中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并行,学校积极开展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当法制观念在政治的课堂上被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保证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也能够理解社会上什么事情是可以接触的,什么事情是完全不可以触碰的。

 

二、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法制代表的是国家对于法律的制度,而法治则是指国家依法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从内涵上讲,法制是小层面的人民群众可以接触的且必须遵从的制度,而法治则是国家政府机关部门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层面。

 

三、法制教育对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很多年间,初中的政治教育凡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都会被忽略。这不仅仅是初中政治教师对于法律知识的不理解,还代表了其对于法制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教科书当中既然被补充了法律的知识,那自然代表着初中生是需要这些知识的。但由于教育的忽略,导致学生错失了对于该部分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可能就因为不懂法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今社会很多的少年犯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而自己冲动行事,进而触犯了法律条例。可见,其实在初中的政治教育当中,法律部分的教育是应该被重视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本身就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初中的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更是为了帮助其树立其自我保护的意识。法律是一项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初中的政治教育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初中生更好的接触法律,懂得法律,使其在遭受侵害时,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

 

四、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

 

(1)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面对学校与教师对于法制教育的忽视,学校要在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下及时更正自己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环境。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教师在充实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使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真正的结合起来。对于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进行宣传,利用板报、讲座等多重形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引起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学生也就能够欣然接受法律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初中政治教育当中自然也要融合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依托,从而帮助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结合。法律与政治的知识都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初中学生的贪玩天性使其不会愿意接受这些知识,为了改变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视频图片等带有画面感的知识,教师利用视频等趣味性的东西来改善政治教育园与法律知识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来激发学习法律的兴趣,进而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抽象意义,利用法制教育的宣传片等从侧面向学生表明法律的真正含义。

 

(3)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授学生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多多开展课堂实践。教师将生活当中真是存在的案例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一讲解,并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说出自己对于事件的真实看法,从而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了解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法律知识运用的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思想观点错误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教师在教学当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法律,又能够在教授其做人的同时教授其法律,使其在步入社会以后能够规范自身的行为。初中学校通过将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多方面的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教育,帮助其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也帮助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