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14: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人才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按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占41.54%,行政事业单位占12.30%,外资企业占5.38%,国营企业占21.55%,其他占19.23%。
按被调查对象所从事工作岗位分类,企业主管占10.76%,财务总监占4.62%,财务主管占40.77%,基本核算岗位占6.15%,总账岗位占18.46%,注册会计师占12.30%,其他占6.9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河北省保定市及所属县、石家庄市及所属县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这两个城市及所属县涉及平原、山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大
当问到“您单位最需要以下哪个层次的会计人员”时,在所给的三个选项中,第二个层次(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活动)被选中的次数最多,其次是第三个层次(参与企业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等),第一个层次(基本财务工作)被选中的次数最少(仅有7次)。这表明企业都已招聘到基本财务人员,而能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人员缺乏。
(二)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当问到“您在招聘人才时,是否关注招聘者的哪些因素”时,在所给的六个方面(学历、经验、口才、分数、外表、职业资格证书)中,经验排第一位,职业资格证书排第二位,其次是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经验代表了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这表明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三)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
对于“您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问题,列有七个选项:
1.“财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被选中比例为74.6%。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3.“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被选中比例为72.3%。这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4.“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6.2%。这表明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素质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详细的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
5.“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懂英语”被选中比例为19.2%。这表明不仅外资企业需要懂英语的会计人员,其他企业由于需要出口商品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等,也需要懂外语的财会人员。
7.“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这表明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考虑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四)本科会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
在“您对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印象”中,有两个方面:
1.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被选中比例为33.1%;“较扎实、较全面”被选中比例为58.5%;“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8.5%。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
2.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20.8%;“实践能力较弱”被选中比例为26.9%;“缺乏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52.3%。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三、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现在企业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学历,更注重实际能力。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理论的传授,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英语、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过去一般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不需要与人“打交道”,会计人员不需要主观判断,也不要求创新。调查显示,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非常重要。这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会计类专业是传统的管理学学科,遍布于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内。可以这么说:每一所高等院校,上至清华北大,下至高职高专,都设置了会计专业。据统计2013 年全国会计类本科毕业生40多万人,但会计就业门槛低,加上自学,大中专会计毕业生何止百万计!多数会计类毕业生与竞争者相比无专业优势,面临着改行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一个新会计类学习方向酒店会计应运而生。它不仅迎合了中国酒店业的市场人才需要,而且与同类竞争者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定位。
二、酒店会计在国内院校建设现状研究
(一)国内开设酒店会计专业的院校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是国内第一所开设酒店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开设专业名称为酒店财务管理。该院校根据中国酒店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在教学教法和课程设置上引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全球酒店管理专业排名第一)的先进模式,着重培养高级酒店的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从中瑞酒店管理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能够胜任酒店、会所、旅游、餐饮、物流、文化娱乐等服务性行业的会计审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多种职位,且具备从事酒店业财务、审计、咨询、投融资工作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二)开设酒店会计专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分析
通过对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财务毕业生跟踪分析,我们看到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高端酒店相接轨,以国际知名酒店的市场人才需求去定位和培养人才,从而奠定酒店会计专业学生国际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此外,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和统一,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经过短暂的磨合期即可走上管理岗位。
三、酒店会计方向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师去大型酒店进行顶岗培训,熟悉酒店财务状况和经营流程,熟知当今酒店的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时刻保持先进理念,把理论和实践进更好的相结合,以便更好的把握酒店专业和财会专业的联系。
(2)聘用企业里的高级财务人员为兼职教师,利用选修课或周末学习班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授课,把企业里实实在在的一些财务处理方法和经验带给学生,进一步拔高学生的酒店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引进酒店会计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一批酒店会计的学术骨干和后备力量。鼓励教师向酒店双师型人才的转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酒店会计学习培训。使师资队伍结构逐渐合理化。
(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建设
(1)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例如开设如家班国际酒店班,专业化、定向化的培养人才。学校根据合作酒店的需要开设实习课程,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2)工学交替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想要对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应先明确法务会计的一般涵义。综合各家观点,总结我国法务会计的社会实践,笔者认为,所谓法务会计,是指由独立执业的法务会计师,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综合运用会计、审计及法律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纠纷及欺诈行为等进行调查、审核、估算、分析和鉴定等,据以提出鉴定意见或为法庭审理作证的特定专业服务活动。它是以法学和会计学理论为基础,集会计学、审计学和法学于一身的综合叉学科。要理解上述法务会计的基本涵义必须把握住以下五个要素:
二、法务会计的目标
(一)法务会计的技术方法。法务会计的技术方法是在执行法务会计业务时需要综合运用的调查、审核、估算、分析、判定与鉴别等技术方法,以取得合乎法律要求的各类证据。法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最大区别在于:法务会计所执行的业务职能及出具的专业报告都是直接为法律服务的。法务会计经常涉及舞弊调查,并为公、检、法等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律师辩护、经济调查及审计等专业活动服务。法务会计师执业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和解决诸如经济损失,特别是金额方面的损失。另外,法务会计师还经常帮助内部管理部门强化公司内部控制,以减少内部舞弊的发生。可见,法务会计师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纠纷、经济过失和经济犯罪等,其基本职能是向法庭等职能机构提供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庭客观、公正地裁决经济案件的专业依据。在法学科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确定的法学(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熟知证据规则和法定程序,熟悉国内外会计财务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国际惯例,能够综合运用法律、会计审计知识、方法和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技术或区域分析、解决法务会计问题能力,具备会计、税务、审计、鉴证等法务会计职业技能,适应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等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定位的鲜明特点是:具体详尽、面面俱到、学科交叉,涉及面广,出发点是适应性强,无论市场变化有多大,似乎都会有好的就业去向。但是,目前的就业竞争压力大,人心浮躁,学生一般只注重眼前,价值取向以实惠为主。经过几年来的培养实践,笔者以为,设置法务会计专业或专业特色方向,不论是在法学科下的,还是在会计学科下设的特色方向,都应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源于实践需求,又高于实践要求,应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既要简明扼要,又具有专署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保持预留发展空间,要可持续下去。培养学生的周期较长,市场瞬息万变,可能招生时形势一片大好,可到毕业时,市场风向标变了,所以,还是要有缜密的顶层设计。基于上述情况,分层次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科可定位为:本专业(方向)培养适应信息化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具有法学应用基础与财务会计学功底,能够综合运用法律规则调查各类经济纠纷与财务舞弊案件证据,并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可定位为:本研究方向培养适应信息化国际市场竞争需要,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具有较深厚的法学应用基础与财务会计学功底,能够综合运用法律规则调查取证各类经济纠纷与财务舞弊案件,具有创新精神,并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需求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博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可定位为:本研究方向培养跟踪信息化国际市场竞争变化,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与财务会计学理论功底,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程序调查研究各类复杂的经济纠纷与高端舞弊案件,具有创新精神,并胜任跨国集团、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研究与实践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美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视培养模式和路径不同而有所区别。许多美国高校目前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仅停留在研究生在职教育阶段,加之社会上法务会计人才稀缺程度较高,各高校确定的法务会计培养目标以“能够胜任法务会计、舞弊调查等相关工作”为主。
(二)各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设计一般复合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计较普通专业的课程设计复杂且目标要求高,搞不好就会出现“两张皮”或“拼盘式”的局面,全凭学生自己去消化融合。在学分有统一规定、不能突破的前提下,需要课程设计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法学院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通常偏重开设较为系统的法学科类课程,因为法学科的一级学科门类较多,国家统一规定的法学科基础和主干课程就有十六门课,加入各部门法、专业法规,令人眼花缭乱,再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大学必修课、通开课、通识课,跨学科选修课等,剩下极其有限的学分分到复合的会计学科、审计学科,达不到需求。学生就业时常常出现会计学功底不扎实,法学又难就业。为改变这一局面,只能再尽力压缩法学类课程,增加一些经管类会计课程,但交叉融合又是难题,还是改变不了“拼凑”的色彩,改革创新就要冒风险。所以需要每年微调课程开设计划,按照“通、识、精、活”原则构建课程体系,逐年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样道理,在会计学院下设置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正好相反,通常偏重开设较为系统的经管类会计学科课程,在国家统一规定的经管类学科基础课程就有十到十二门课,加上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大学必修课、通开课、通识课,专业主干课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等,剩下的要想置入法学科一系列课程不大可能,只能选择性嵌入部分主要的课程。学生就业经常是会计学具备一定的功底,但是法学知识不系统,法学思维跟不上。无论在哪个学院下面设置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最关键的是看学生的兴趣和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根据获取哪个学士学位来定它的主要知识结构取向,然后实施课程再造系统工程。我们通过三年的努力,尝试性地进行课程再造,打破“拼盘式”局面,为有效地节省学分、提升专业交叉和学科融合度、扩大复合效果、增强实战能力,组队实施了课程开发计划,目前已经完成五门课程的改造和教材出版任务,正在试用阶段,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进一步深加工使之完善。目前,在我国,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法务会计人才需要,缓解单一专业的就业压力,除了积极申办本科层次的法务会计专业以外,可以尝试多元化培养模式,如在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或法学专业开设法务会计第二学位;为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可以像国外一样,实施本硕连读制度,在本科阶段主修会计学三年专业,在硕士阶段主攻法学科和实践应用三年;实施硕博连读制度,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偏重法学和交叉融合性研究,培养出真正的法务会计高端人才。
三、探索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国外职业资格考试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应拓宽思路,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借鉴ACCA/CGA等在国内高校的办学成功经验,尝试探索学历教育与ACFE(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模式。本科阶段学习的第一要务是厚基础、宽口径、重思想、强能力,以专业素养教育为主,有的专业课直接对接ACFE的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抢占先机,凸显法务会计专业特色,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需求脱节问题,以适应市场变化对特殊人才的需要。
(二)探索国内与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目前,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国外大学积极抢滩中国的教育阵地,为了充分体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断扩大队伍,我们应具有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发展战略眼光,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与国外有专长的大学合作,联合培养法务会计高层次人才。具体可以推行国际化“2+2”、“3+1+1”、“4+1”等培养模式以及“国(境)外高校交换生”等人才培养模式等。
(三)校内跨学科基地班培养模式现在许多院校都按大类招生,可以在本校的会计学专业与法学专业搭建一个“2+2跨学科专业平台”,由学生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可以组建“创新法务会计人才基地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推行全新教学法,设置综合性较强的特色系列课程。此外,有条件时不妨借鉴重点大学的办学经验,采取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模式,即本科阶段完成会计学教育,法学科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完成。美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要么仅限于开设舞弊调查与白领犯罪调查一门或几门法务会计相关的课程,涉及有关诉讼支持的培养计划较少。据调查,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法务会计课程,向学生系统、全面传授法务会计知识,其中有5所高校开展了法务会计本科教育的尝试,还有两所高校同时开展法务会计本科和硕士学位教育,其他高校多数只开展法务会计硕士学位教育。而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入学门槛,如工作经历、相关预备知识和学历要求等,主要教育对象为在职或在校生,主要教育形式为远程教育和全日制教育。开出法务会计课程的绝大多数是经济学院和会计学院,少数高校由法学院承担。
四、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就业遇到的尴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需求巨增,新兴行业越来越多,学科划分也日渐细致,科学研究及各领域拓展急需一些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市场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显示,法务会计人才大有可为,如各级财政、税务、物价部门,公检法、纪检审、银行、企业等都需要既懂法律,又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目前,法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总体上很受欢迎,但在就业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尴尬。有些单位在招聘时,要么招纯法学的,要么招纯会计学的。从每年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专业要求看,要么是延续多年以前的专业类别要求,要么有新类别出现,但并没有单独设置法务会计这一类别,对专业要求也没有添加到新增加的目录中,学生如果选择要报考公务员,只能走法学系列,要去企业单位就只能选择会计学,可实际毕业时不可能同时拿两个学位,所以学生往往很纠结,到底要拿哪个专业的学位。笔者认为,国家人事部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与时俱进,根据有效需求,及时地更新招录专业目录和进行岗位设置更新。政府部门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有责任千方百计扩大宣传和影响,有效推介复合型人才深入各行业基层,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招聘会及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借助政府和社会舆论宣传和网络信息强力推进法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法务会计与舞弊审计的辨析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财务造假、会计舞弊以及高级管理层犯罪案件此起彼伏,由此对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兴盛,刺激国外的舞弊审计研究迅速升级。而在特别复杂的经济案件中,单凭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唯一手段是无法完成的,经常是双方交叉并联合作战,优势互补才能顺利结案。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具体内容与舞弊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许多著作和学者经常将两个词交叉使用,或者混为一谈,事实上,舞弊审计和法务会计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详细了解两者的异同,合理安排,使两者相互配合协作,有利于在调查舞弊案件时使两者的优势最大化,促进反舞弊事业的发展。例如,美国“世通”公司董事会在知道发生财务舞弊欺诈案后,立即成立了包括前联邦总检察长、审计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员在内的“特别委员会”展开独立调查,聘请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执行部门前首脑提供咨询,共同解决财务欺诈导致财产被非法侵占案件中的财务、法律、会计等问题。在这之中,审计人员对账务进行舞弊审计,而前检察长、律师、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前首脑则相当于法务会计人员,对于账务资料提供法律方面的专家意见,支持诉讼,两者相互配合,共同解决财务欺诈案中的会计、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6日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而高层次的,尤其是素质比较全面,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懂国内法律法规的会计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培养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财会界游戏规则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从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谈起,分析了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并从高校基础教育和在职培训两方面探讨了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能力很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
其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努力做到思维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并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
再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应该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从而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最后,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并且应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国际化,而会计人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实际意义,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势在必行。在中国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大形势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其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了要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发挥其预测和决策的职能。
三、完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高校会计专业,使其适应国际化需求。从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上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太差,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当前形势,高校会计专业改革应该面向国际化,应该按照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来培养在校大学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分析高校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详细的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教材改革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高校应根据国内学科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进行教材内容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其次,要加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社会上与会计人员相关的各种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CPA)以及ACCA等国外注册会计师考试,力争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为毕业时找工作增加自身价值;最后,要加强教材内容的国际性。教材内容应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部分课程还可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并争取用双语授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应以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为目标,创新出一种新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胜,将学生摆在主置,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践教学。高校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并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使教材的内容符合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建议学校应该多方面争取更多的实习经费,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师资队伍。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高校教师自身素质过硬,他们才能以身作则,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并为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高校应该鼓励并支持教师继续深造,考取在职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研究生;而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密切关注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掌握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力争在课堂上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二)培训优秀在职会计人才,使他们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首先,要科学选拔基础好、有潜力的优秀在职会计人才作为培训对象。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因此选拔培训对象要立足高起点,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从全国在职的高层次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理论工作者中,挑选诚实守信、年富力强、潜力较大的人员进行培训;其次,要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对选的优秀在职会计人才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并应采用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培养和提升培训对象综合素质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学敏.建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会计准则更深入的趋同,会计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的质量能否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何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济的全球化与资本市场国际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日益为会计服务市场所青睐。新形势下如何定位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学生,以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变化的要求。刘永泽(2009)认为我们应该将“塑造国际化、高素质、应用性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总体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指出:“可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是具有经营管理的专业背景,同时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并能有效融合,综合运用的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二、会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性
通过对国内外课程类型设置比例进行对比发现,国内高校取得专业学位要求的学分明显高于国外高校,国外高校“学科基础课(非会计类)”学分所占学分比重、“任意选修课”模块比重要高于国内同类高校,“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低于国内同类高校。过分注重专业课忽视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对会计领域不具有宏观层面的把握。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中,金融学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的还不够充分。会计和金融是有密切联系的,增加相关金融学方面课程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我们很多会计本科和会计硕士毕业之后,也进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一个会计技能扎实的人,从事金融行业中的很多工作一样是可以胜任的。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没有能够启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会制约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得以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更是不足。在授课内容上,也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是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并重,案例教学、实验课程所占比重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国际会计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术文献都提到当今会计教育应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会计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实习环节效果不佳,以致学生实践能力十分薄弱。高校会计专业也会开设一两门实验操作类课程,但课程多注重考核账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与真实会计实务操作往往有较大差距。实习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但部分高校虽然将实习计入学分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因为学校通常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与本专业相关性不是很密切,这样很难保证实习质量,部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锻炼。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会计国际化人才要求其具有高素质,除了业务素质还有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国际化意味着更复杂的经济环境,之前跨国企业出现的重大舞弊现象也说明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课程内容。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学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商学类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难以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更为复杂的职业需求。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意味着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习相关管理学或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应涉猎国际经济、企业金融学、财务风险分析、衍生物市场等方面内容。
3.增加双语课程教学量。中国越来越需要既懂国内会计体系,又熟悉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在处理国际会计问题上对英语能力要求很高。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才能够从容面对国际化竞争。我们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国际化改革。鉴于ACCA的课程和考试体系比较贴近市场需求,且在国际上享有权威地位,可以参考ACCA 全球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体系,设置本科一些双语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式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将学生摆在主置,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创新能力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打破了传统上将老师作为中心,老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2.运用媒体,让学生习惯于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动态。
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媒体可以实时跟踪,感受最新专业发展动态。
3.教学方法上应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案例的选材应是灵活多样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的比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评价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这项能力的预先培养会使学生不论是在未来的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极具竞争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会计学专业实验课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重视会计专业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传统式的手工做账、账户系统和会计流程,也要学生掌握目前我国和国际上主流财务会计软件实务操作流程,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实践技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有会计技能又通晓国际准则惯例的高级复合人才。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实习,在校外实习,感知现实经济环境,将会计理论运用于会计实务。学校安排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课程的衔接,在理论学习中注重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摄取,在实验课和校外实习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进一步从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一个必然趋势,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会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重担。这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应该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除了各高校应该设置培养方案外,学生个人也应该以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基金项目: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z9992012);广东千百十工程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从当前的学生就业来看,会计类专业已成为就业市场存量最大的专业之一;另一方面,会计继续教育市场上良莠不齐,未能达到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实战能力的初衷。本文立足于高校,面向整个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借鉴市场营销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应用SWOT分析方法,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抓住在校生培养和会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两条主线。希冀为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On one h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students employment, accounting specialty employment marke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professional stock;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od and bad are intermingled in the accountant continue education market, which fail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work a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actual combat ability. Based o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the whole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arket and drew on the thinking way of marketing and sale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alysis method of using SWOT in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though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ccomplish the teaching task as center, grasp the two mainlines that is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accounting continue educ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to hope to provide a new thought for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SWOT 高校 会计人才培养 继续教育
Key words: SWO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counting personnel training;continu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3-02
0引言
近年来,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成果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会计教育的教学观念,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本文认为由于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只针对在校生的培养,系统相对封闭,造成这些研究多偏于高校本位、教师本位,是基于高校来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人才的市场评价才是最有实践意义的评价,相关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应围绕企业需求展开,将在校生的培养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本文以高校为中心,从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角度,提出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
1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对象界定
本文中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面对整个会计人才培养市场,主要指面临企业招聘的会计类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在职会计人员两个市场。高校把由此形成的整个会计人才培养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首先能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市场意识;其次能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企业动力不足;再次高校教师的参与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2SWOT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角色定位
2.1 SWOT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企业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形成会计人才市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以企业的需求为核心展开,SWOT分析是将对组织内外部条件各要素进行概括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一种方法。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视角,首先要识别高校自身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找到机会、发现威胁,结合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企业需求的评价,进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定位和会计人才市场细分,进而确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SWOT分析可以帮助高校把资源和行动聚焦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寻求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合理匹配。
2.2 SWOT分析法的角色定位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主要“生产者”,首先需要了解高校自身具有的优势资源,如何能够扬长避短;其次需要了解市场,了解作为会计人才的“消费者”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再次了解竞争者(本文中把市场上同样提供会计教育及培训的高校以外的培训机构作为竞争者),分析竞争者能够为有会计教育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什么样的特色服务,希望藉此发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盲点和不足。
3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高校是企业会计人才的主要提供者最庞大的会计职业教育市场“产品”(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由高校生产,另外高校还拥有数目惊人的潜在需求者(对于相关会计继续教育有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信息资源优势。
3.1.2 高校具有最强大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高校的层次性使得高校拥有各层次的专业教师队伍,另外高校还拥有会计以外不同领域和类别的专业教师,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多方面系统性要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软硬件资源优势。
3.1.3 各大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具体培养要求中都越来越关注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如近年来,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进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在教学中提出了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工作过程导向法等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3.1.4 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从“智能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发展已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能够考虑结合会计需求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2 劣势分析
3.2.1 在校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会计教育作为传统学科课程设计,通常采取三段式(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即使在实践课程中也主要是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上机,案例教学。实习只是模拟案例,这些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岗位工作无法深入。另外各个行业的会计科目设置和会计处理具有一定差别,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初级会计岗位行业针对性都比较强,而长期以来本科教学上是以工业会计为基础进行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岗位特征,也是造成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难以马上胜任工作的现状。
3.2.2 教学社会参与程度不够高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般是理论研究界的专家、知名企业财务主管、财政部门等政府官员。专家们所处的角色和面临的工作与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实在没有可比性,他们的意见指导教学效果可想而之了。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普遍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还会受到原本的研究型教育形成的研究型知识架构的影响。来自企业的教师基于各方面原因难以真正有效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3.2.3 培训机构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林立,一类会计专业培训机构,有的为了针对某方面的资格证书、等级认证培训,有的是担任会计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一般都是短期教学,针对性强;另一类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和礼仪等培训,主要针对面临毕业的学生,培训目标明确、内容新颖,理论和实践的衔接较好。
3.3 机会分析
3.3.1 市场对高校毕业生会计人才需求趋向系统性近年来我国会计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项目要求明显增多,对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能力需求有所下降,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高校一般具备多学科多专业的全方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有能力按照不同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能力模块,进行培养方案的设计,符合这一市场变化。
3.3.2 相关政策鼓励、支持高校开展和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五章第十七条规定“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办学单位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1]上述规定无疑是对高校以参与社会培训为切入点,提升在校学生培养水平的支持和鼓励。
3.3.3 会计人才培养市场巨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作了如下规定:“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持证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2]会计是个终身教育的职业,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不光要着眼于在校生的专业常规教育,同时应逐渐将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会计人员准入和资格认定等培训工作纳入考虑范围。
3.3.4 财政部对公布持证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安排财政部负责制定并公布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大纲,体现了对于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最新要求,不同行业企业对于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具有不同的要求,形成了统一规范要求下的众多会计继续教育细分市场。对高校教师来说,参与其中对于自身更新知识,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会计处理的差异,提高业务水平是个难得可贵的机会。
3.4 威胁分析
3.4.1 高校在会计培训市场上长期以来份额不高,对于培训工作经验欠缺主要表现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敏感,在实务操作能力的欠缺上和市场需求把握的欠缺上。
3.4.2 竞争者长期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熟悉市场和操作流程
竞争者对未被满足的培训需求者的需求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在招生中更能把握住需求者的需求心理,促销推广方式多样,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培训的短期效果。
3.4.3 高校缺乏相应机构和机制现阶段高校还难以直接与会计人才培养需求者有效对接,未能有效占有这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培训市场;现有教师评价体系难以针对满足该类型市场需求的专业教师,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
4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思考
会计类专业在校生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在职会计人员分别形成两个细分市场。在校生市场人才培养中,高校缺乏的是与企业的合作和对相关行业岗位的了解,导致企业的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会计继续教育市场上,高校具有广泛、综合和规范的教学资源,未能与继续教育共享,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高校有必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两个市场结合起来,两者各有重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1 在校生的培养思路
4.1.1 引入“整体产品概念”思路本文认为把市场营销中“整体产品概念”引入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的学生也应该具有这三重特征:①核心产品:遵守会计和其他财经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②形式产品:具备一定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专业知识能得以更好发挥;具备组织行为和管理知识,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和信息知识,为会计从业提供深厚的技术背景和提升空间。③延伸产品:对于毕业生从学生身份到职业身份的转换,学校应“扶上马,送一程”,毕业后应与毕业生和企业做互动沟通,帮助做好身份转换的磨合工作和后续教育工作。
4.1.2 岗位人才培养思路在高校教师参与会计在职人员培训中,掌握企业不同岗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不同行业会计处理的差异性,在毕业生签订就业合同后,做有针对性的专业岗位辅导;在了解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和毕业生就业辅导中,进一步完善在校生人才培养方案,在项目教学和实训环节中更贴切的模拟实务场景,提高教学水平。
4.2 在职人员人才培养思路
4.2.1 从人才需求来看,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具有不同的人员能力框架要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分为高级会计人员、中级会计人员和初级会计人员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会计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要不断更新能力要素,随着职业层级的升高,大多数能力要素的等级都会随之而有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层级的升高,还可能淘汰某些仅适用于基层职位的能力要素,而增加某些新的要素,去除某些不需要的要素。高校在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中,需注重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框架要求和培训的层次性。
4.2.2 不同层次高校各有优势,发挥高校教师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以高级会计人员为例,作为企业团队合作者、全局管理者,对于宽厚的职业知识、广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而高校的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都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供给。同时,这样的培训也能促进高校教师开阔视野、提高层次。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抓住在校生培养和会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两条主线,解决当前会计人才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面临的不同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2006]19号2006年11月.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却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寻找一种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笔者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当前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由于现代科技的巨大进步,学科细分越来越突出,而学科的交叉渗透也更加复杂。作为会计人员,在具备深厚的基础会计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博学其他专业知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只有会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从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来看,大多只注重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但是这样理想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太单一,而金融管理、投资、证券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技能也是现代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而恰恰就缺乏这样的会计通才。就算一些高校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改革,但是因为效果不明显,也没有有效改变当前会计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会计工作因其职业性质的原因,需要健全的职业规范。而实际上,当下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由此导致了在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一直以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专业中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培养。这方面教育的缺失,让不少学生的法律意识淡漠,在工作中没有强烈的责任感,甚至会出现违法犯罪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三)传统会计教学模式落后,不能和实践紧密联系
一方面,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仍然遵循板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计算机操作能力更加不足,而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完全普及。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缺少对会计专业学生们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重视。教师以教材作为授课依据,虽然是根据章节知识内容进行授课,但是也不能保证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这种被称作描述性会计教学的方式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会计教师经常会忽略当前经济环境下税务、政策、管理等方面对企业会计的实际影响。仅仅向会计专业学生传授知识,却不能教会他们如何实际运用会计知识,造成会计理论脱离实践,或者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当前传统会计教学模式造成的最大问题。
二、如何创新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会计人才的道德文化修养
新经济时代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挑剔,除了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以外,人才的基本素质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创新素质。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核心要求。要想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不但应该教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又要考虑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培养。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比起他们所学的会计知识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以市场需求为基点培养会计人才
会计知识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深化,会计培养模式应该更注重创新性。当前,应该全面调整会计学科的发展规划方向,不但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发展趋势,更要让他们掌握会计知识的学习运用方法。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产业的发展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总而言之,高校要按照科学的规划,更新会计教学内容,结合会计实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实训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职业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重视教学和实践的互动性
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去努力学习和接受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企业也迫切需要会计教育界给他们的会计工作进行指导。随着会计应用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用性和技术性成为会计专业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应该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实务训练,不断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实际需要的会计人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长期的锻炼中更加熟练地运用会计知识,并深入了解会计工作的性质。最终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
(四)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高校应该根据“宽路径、厚基础、高素养、高能力”的思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既重视学生在基础课上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学生在应用课程上的会计知识运用能力的强化。不过,要适当整合基础课程,以灵活的方式拓宽会计课程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选修学习,引导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要注意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比如进出口业务办理、税务办理、工商办理等。引导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会计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将课程改革、学生能力、操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高质量、符合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2006年连续3年在中国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到2006年末,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呈现区域加快发展的好势头。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贸易额将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大幅提升到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并使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提高1个和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着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并发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推动国际贸易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宽厚的、全新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技能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不断更新和提高。不能沿用过去的思维方式设想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习和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宽厚、全新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一是必须掌握和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和熟练运用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三是掌握与熟悉会计本质与属性、会计职能与地位、会计对象与任务等基本原理。特别需要掌握运用会计理论对某一特定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比较系统的会计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
(二)业务精湛,及时进行职业判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加大了会计处理的难度和灵活性。新的经济业务、规定、处理方法不断出现,会计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国际市场和区域经济贸易中的利率、汇率、股票价格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风险在不断变化等等情况,要求会计人员业务精湛,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多种方法中快速选择最佳的会计核算方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核算,降低风险和成本。
(三)开拓创新,实施高效、综合控制
国际通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高度重视对经营活动的控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会记账、算账、报账,还要能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算、风险控制、业绩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在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中,还要能够进行跨国投资决策与跨国营运资本管理等工作。
(四)知识结构多元化,成为经营理财的行家
随着跨国经济贸易形成的国际结算业务增加,在中国-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网络、软件等IT系列新的技术和知识,还要了解和熟悉经济贸易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同时要能够运用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企业的沟通联系,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提高企业经济贸易竞争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目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客观情况,导致“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素质的会计人才奇缺。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两难”现象更加突出,更应该引起重视和反思。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窄
一个严重的缺陷是过分注重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忽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导致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上沿袭《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框架,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技术所必需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如:经济管理、金融证券、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修辅修制等措施,但这些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改变。
(二)本科教学力量薄弱,会计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高校的会计本科、专科教育,既要进行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会计应用和研究水平。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骨干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大胆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传授会计基础知识、业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的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偏少,且这部分名师、骨干的主要工作是指导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致使会计本、专科教学力量薄弱。另外,在目前追求高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师生比严重不足,班级人数过多,教室过于拥挤,导致教师指导不力,严重影响了会计本、专科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的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三)培养模式单一,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才苗子,用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遏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四)不注重培养职业意识,培养的会计人才职业道德修养差
会计是一种职业性质很强的工作,有比较健全的职业规范。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较为普遍,甚至发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原则,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两种教育资源为培养方式,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为培养目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有效优化和配置国内外教育、企业和人才资源等,探索形成“不求整体教育水平一流,但求办学特色”的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
(一)发挥优势,加快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倡导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改革
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主动寻求知识,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有能力去做,学会从丰富的知识系统中捕捉、提炼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并运用到会计实践中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索性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强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
2.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内容包括:精通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熟悉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具备国内会计师执业水准和基本具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师执业水平,能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能在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际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实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括:(1)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熟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2)具备良好的管理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知识和能力;(3)具备良好的英语或东盟国家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达到与东盟人士无障碍交流水平;(4)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5)掌握良好的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研究能力,了解会计学发展前沿,把握会计学发展动态;(6)具有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外语、厚基础、宽知识、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色
(1)重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是指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外语学习课程调整为巩固和加强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小语种)课程,无论是英语还是东盟国家小语种,强化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与翻译等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通过国家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个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
(2)厚基础,是指具有较雄厚的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国际商法、中外会计准则与惯例比较等课程。
(3)宽知识,是指具有较宽的会计专业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法学基础知识、经济法与税法等课程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科学类等2-5门课程。
(4)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训练。采取“四段式三类实习”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分两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熟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过程和要求;建立手工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实验室;建立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电算化审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
4.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惯例,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英语,鼓励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注册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中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又能熟练应用国外财务软件。
(2)在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分析法、自学与讨论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法、多形式作业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研究型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5.改革教学管理
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明确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包括主辅修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认真搞好教学管理,做好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抓好教材、教学大纲、题库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完善院校、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双重评教制度。
(二)加强同东盟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1.大力借鉴和引进东盟国家会计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借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外部远程教育、海外办学和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等;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课程和外语版教材,部分课程直接用外语授课。
2.建立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办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联合办学方向上,可以同东盟高校在会计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层次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包括开展联合办学的学位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在联合办学内容上,引进东盟的先进教育资源,学习的优秀办学理念和方法,借助东盟国家高校的管理经验;在办学方式上,可以互派访问学者、交流教师、交流学生到对方国家高校学习,互通学习课程;在学分机制上,扩大在教育质量监督和认证领域的合作,寻求建立中国―东盟之间互认学分、学位和文凭的互相认证制度。
3.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工作,促进双方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升级,推动高等教育的优化。通过招收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增进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了解,增加我国高校学生同东盟国家学生互相接触、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
(三)校企联合,创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迫切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和战略管理中去。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由传统的“操作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一、社会呼唤“管理型”会计人才
当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走向人才市场时,用人单位往往提出需有实践经验的要求,这里所谈的实验经验,即懂经营管理并能协助企业领导进行决策筹划,这听起来好象有点不可思议,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工作,哪来工作经验?其实这是人才市场给高校发出的一个信号,就是社会目前需要的会计人才是“管理型”会计人才。而目前的现实又是什么样呢,虽然培养会计人才的院校很多,每年毕业生数量众多,但相对于不断增长的庞大需求而言,普遍存在的是结构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获取理想的、具有职业前景的职位,另一方面,众多用人单位却又找不到理想的专业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已发生变化:如今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业务处理基本都由电子计算机来完成,“操作型”会计人员已经基本饱和,社会需求量呈下降趋势。但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般性会计人才供大于求,“管理型”会计人才却供不应求,导致了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
二、“管理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培养要求
“管理型”会计人才是掌握系统的会计理论和丰富的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分析判断能力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财会专门人才,具有未来成为企业管理团队中会计专家的潜力。“管理型”会计人才除应具备每一个高级管理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外,还应该具备如下职业能力: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制度设计能力。战略执行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随时捕捉危机信号,及时采取对策的能力;会计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等。
三、“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措施
根据“管理型”会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要,构建大学本科专业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构成的人才培养基本框架,整体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淡化传统的核算课程,开设“会计与管理结合”的学科交叉性课程,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竞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教育。现针对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谈几点改进措施。
1.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增设“会计与管理相结合”的学科交叉课程。大学生毕业分配时,许多用人单位强调的是“要有实践经历”。虽然,用人单位这种要求并不完全恰当,但他毕竟是一种客观的需求。我们应该改变原来“产品供应型”脱离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调整我们的培养计划,整体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如加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能力的经济学知识;谙熟金融市场的金融学知识;拓展企业疆界的社交知识;提高素质、增强人才魅力的人文知识等。
因此,要在压缩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会计核算类专业课程课时的基础上,加大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课时,逐步增设案例研究、ERP沙盘模拟实验、税务筹划、管理咨询、财务分析、风险管理、资本运作、成本管理等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结合的选修课程或课程讲座,进行学科交叉性课程的知识整合。
2.创造一切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会计实训多样化。过去我们让学生做会计实验,仅仅是填填凭证、登登账。在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时,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会进行会计的基本操作,还要让学生既懂得会计流程,又能进行会计流程再造。因此,我们需要开设会计系列实验,逐步打破完全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构建“操作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特别是要加大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专业实习角色化。专业实习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将“专业实习”移到校内实验室进行。即购置现场全套会计资料,让学生在室内完成指定的实习任务,或设立“虚拟公司”,让学生“进入”公司任职,采用“实岗”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任职”操作。二是建立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的“毕业实习”到企业单位“实战”。同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促使学生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懂得社会的各项需求。
3.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普遍开展案例式教学。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预先进行精心设计与组织,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变成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实现非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实行校企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专家共同订制课程体系,企业高层参与教学过程。聘请大中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财务总监、企业家现身说法。就企业会计、财务与管理热点问题和成功经验进行讲座,激发学生关心企业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极大地丰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大批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董事长等成功人士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高校的“兼职教授”,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0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会计准则、内控规范等相关会计法律体系相对规范,注册会计师队伍逐渐壮大,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但作为现代会计的第二大分支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缓,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以及我国经济的转型,产业的结构的调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日益强烈。在这一形势下,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要求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管理会计及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管理会计是以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分析、评价其经济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环境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竞争与风险意识、熟悉国际会计业务、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绩效、战略及风险等领域为各类企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我国管理会计从国有企业实行的内部成本责任制,到改革开放后,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决策性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开始在我国企业采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21世纪逐步形成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理念。同时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广泛应用。我国管理会计在理论及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绩。但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一)管理会计的观念相对薄弱,使管理会计应用不够广泛
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因管理会计的观念薄弱,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1)规模较小的企业只做财务会计工作,不做管理会计工作。这种情况随着管理的加深,逐渐减少。(2)有些工作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但因管理会计理念不清,搞不清楚哪些是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哪些是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如企业采用的本量利分析,内部成本控制、内部预算管理等,以为是财务会计工作。(3)知道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懂得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但是管理当局不重视,没有明确的内部管理会计人员和内部的管理会计机构,管理会计工作简化处理或者不做。(4)有的大型企业,有ERP信息管理系统,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也探索各种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走在了管理会计的前沿,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二)管理会计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再加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技术方法远比财务会计复杂,又与其他管理学科理论交叉重复。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知识缺乏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仅有的一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也是照搬西方的经验,不能适应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在接受会计知识教育的本科及高职院校教育时,管理会计课程作为专业课,课时相对较少,主要是理论课时,由于缺乏实践教学课时,如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不知道,没有较深的掌握。同时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会计职称考试等会计人员质量考核体系中重视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考察,对管理会计的考试内容涉及较少,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知识相对薄弱,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匮乏。另外,管理会计的工作和企业内部的管理考核工作无法严格的区分,出现扯皮推诿,领导如果再不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在单位就开展的较少,鉴于管理会计内容复杂,鲜有会计人员愿意主动研究,因此管理会计无法发挥其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职能。
(三)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缺乏,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ERP企业管理系统,ERP系统将企业的业务数据与资源共享。企业各个步骤的管理工作加强,通过数据及时反映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及时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的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进行解决。但现实的情况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缺乏,管理会计信息处于低水平,无法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无法及时处理ERP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限制了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措施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日益加强的局势下,加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快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一)确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构建适合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为此,一是要整合科研院校、协会、学会和企业等优势资源,成立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协会或产学研联盟,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并结合我国会计发展的实际和企业具体的实践管理活动,将管理活动中的实践成果进行理论的转化,确立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管理会计能力结构框架和管理会计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二是各大科研单位、院校应根据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活动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标准,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立人才培养的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宣传推广管理会计理论和先进做法等,培养具有我国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三是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组织、推动作用,及时宣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将工学结合贯穿管理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1)企业调研和实习活动。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重视管理会计岗位的认知学习,在进行入学专业介绍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去参观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了解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其岗位职能。(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开展。将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供应过程、存货管理过程、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产品销售过程的管理资料结合管理会计课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制作经典的管理会计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中做”。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在实训室,采用ERP或财务软件中的管理会计模块(存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获利能力与绩效管理),与具体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结合,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在案例设置时,把相关的数据导入到管理会计模块,将各模块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让学生在“做中学”。(3)重视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的管理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可以和对管理会计人员有需求的若干个企业签订联合招生的协议,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将管理会计专业的授课和企业工作实践结合,这样既能解决企业人才短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促进学员知行结合,获得更为具体、直观的实践经验,培养出真正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适合企业实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管理会计人才。
(三)重视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改进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管理会计是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既要懂企业管理知识,又要懂管理会计知识,且对计算机和英语要求相对较高。要大力发展管理会计,必须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一是企业内部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多岗位轮换,让会计人员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对他们进行管理学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或是对产品设计、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各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将管理会计的理念融入他们的管理活动。二是各地财政部门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后续培训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促进管理会计人员的培育、资格认证和选拔。可以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中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也可以设立管理会计师的认证考试办法,考试的内容可以有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管理学、企业战略。
(四)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英等发达国家会计人员90%属于管理会计岗位,75%的工作时间用于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支持,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对企业的渗透,我国要想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会计的交流和合作,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1)成立全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学习美国和英国成立属于专门治理和研究管理会计的协会,经常进行国家交流合作,推动和国际管理会计协会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将我国先进的管理会计案例经验进行推广,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影响力,扩大我国管理会计的影响。(2)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3)加强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应我国财政部要求大力发展管理会计的要求,通过中外项目化合作,如直接设立CIMA 特色班或方向班研修CIMA 相关课程,将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AM)或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嵌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学习先进的管理会计知识,引导我国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建设,培养适合国际化、信息化环境需要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逐渐形成具有管理会计的内容、规范管理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内涵的质量考核体系。
(五)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趋势下,企业集团或大规模企业可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鼓励企业及财务软件公司合作研究在现有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一步融合,构筑一个既有核算功能又有管理功能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活动;建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系统,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时发挥功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S].财会[2014]27号.
[2]曾爱军.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2015,04(12).
[3]王国彦.国有企业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企业会计,2015,01(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大部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基地,而目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是人才质量上达不到企业的实际要求,数量上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仍然在传统的财务会计
人才的培养上,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的认识普遍不足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财务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倾向于财务会计课程,实训类课程基本上都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上基本上没有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二者之间是实质区别。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很少有设置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实训课程,即使是开设了此类实训课程,实训过程和结果也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在课时安排上,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课时明显多于比管理会计课程的课时,由于课时较少,因此在管理会计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只能简单粗略的讲解、甚至较难的地方不讲,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系统的掌握管理会计的方法,也不了解管理会计最前沿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误导了教师和学生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认识,在思想中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甚至是轻视管理会计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最新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缺乏整体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与训练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因此,管理会计人才需要以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同时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才具有良好自学能力、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以创新拓展的思维方式,应对市场变化,要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决策具有前瞻性,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管理会计在教学上是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并与之交叉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有很多相互重复和交叉的内容。所以很多院校选择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要或者即使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所讲内容也与其他课程重复,这样做既浪费了有限的课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3.教学方法没有突破、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实训环节,教学上创新力不足
现阶段,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既“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各高校普遍使用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但实质没有大的突破,甚至有些多媒体就是黑板的替代品。虽然教学改革不断,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微课、慕课等,但对于管理会计这种综合性较强课程,真正应用到教学中的较少。教师基本上按照预定教材内容讲解,主主要强调基础理论的讲授,基本上课模式是基础理论——例题演示分析——习题作业的方式来进行。而对于该课程的相应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没有,学生接受不到利用所学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进行系统、综合的应用训练。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缺少应用性,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理论,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更不用说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实训环节的不足和对实训过程的忽略,无法给学生创造独立或团队完成的机会,学生也不能充分体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涵,当然也区分不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到底有着怎样的实质区别,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潜力也就无法挖掘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当然满足不了实际企业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会度我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这就需要从教学理念与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因此,对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上首先进行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首先要准确。既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就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管理会计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而进行培养计划和方案。如果高校所培养的管理会计人才无法完成企业管理会计的工作,那么,人才的培养就是去了意义。管理会计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教学上,更要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应用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管理会计教学理念的革新,明确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从理念上区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教学上不同地位和二者之间的差别,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此为方向指导教学工作的变革。其次整合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之相互交叉的课程进行完善整合,形成管理会计独特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同时多种多样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存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综合能力。
2.明确和丰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交叉重复
一方面,根据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学科在教学内容上有部分重叠和交叉的情况,统计重复的内容和交叉的内容,应根据相关学科的立足定、侧重点重新进行整合,依据各课程内容的交叉程度,对课时进行相应的安排和调整。规范管理会计教学上应有内容,既要避免每个课程都讲内容重复,也要避免每个课程都不讲,学生掌握不到相关知识点。同时突出管理会计的重点和难点,既要体现其特色,又要避免重复的讲授相同的内容。经过整合后,各课程内容互不交叉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此节约的课时开设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另一方面,精选国内外典型的管理会计实际案例,这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对学生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分析及思考能力,增强学科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定位上的应用性,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多种模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将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时下学生比较喜爱微课,可以把把企业真实的案例采用微课的形式转化为与教学相关联的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管理会计在真实企业中的作用与意义,积极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形成与学生的良好好互动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结语
管理会计是目前经济社会企业紧缺的人才之一,作为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应用型性本科院校,我们应顺其发展与需求,并积极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上的教育教学改革,从管理会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改革,并将对其教学改革成果逐步应用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才能培养能够适应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