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41: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移动网络经济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economy in China,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obile terminal industry is explored by means of SWOT analysis model from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factors to find out ou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is field, and thus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ccordingly.
Keywords: Network Economy, Mobile Terminal, SWOT Analysis, Combined Effect
移动智能终端通常是指能够连接互联网,并通过搭载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下载和服务等功能的便携式设备或产品。其产业构成不仅包括手机、智能家电等大众化产品,还包括芯片和操作系统及数据储存器等相关内容[1]。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时代移动终端产业成长态势[2]及产品主流技术方面的运用[3]。本文拟运用SWOT分析模型,结合网络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对目前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剖析网络经济背景下我国移动终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构建SWOT模型及提出发展建议的基础。
1.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厂商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产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产业间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竞争态势,不仅传统的手机制造厂商正着力打造移动智能产品生态圈,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企业也开始进入智能终端制造行业。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目前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下,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仅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已达3.71 亿部,同比增长 13.5%;基于智能设备mini型的发展趋势,近两年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水平也大幅增长;不仅如此,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也不断加大,适合大众化的智能产品已经逐渐的走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4],高技g含量的智能产品不再只是属于特殊行业了。
2.网络经济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形态广泛的与网络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进步和网络发展的相互作用不断地催生多种新的经济产物,也因此,网络经济成了全球经济领域的神经中枢。网络经济也由此被大众普遍理解为继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5]。
2016年,网络流量已经步入了泽字节时代,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7亿户,互联网普及率也在逐年提升,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广泛覆盖和使用,促使更多的网络行为朝着智能终端移动化的方向发展[6]。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广泛运用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网络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3.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占有率高,但盈利能力不足
网络经济具有快捷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离不开网络经济的推动作用。根据高德纳数据调查显示,华为、OPPO和步步高(VIVO)已经成为全球五大手机生产厂商的一部分,而且市场占有率继续呈上升态势,这三家中国企业的智能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了五分之一,综合领先苹果和三星企业。然而,国产智能手机高市场份额的背后却是他们集体利润低下的尴尬现实。
究其原因,一方面国产品牌手机主攻中低端市场,本身利润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与以苹果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开创的“产品+服务”模式相比,国内企业还有不小差距。
(2)核心技术欠缺,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网络经济的自我膨胀性,电子产品的跟新换代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移动终端领域几乎每到一年甚至不到一年就会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尽管我国在智能终端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大,但是创新水平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产出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除了少数技术能在国际方面达到领先的水平外,大多数关键软硬件主要还是依赖国外势力。
特别是在在移动传感器、本土摄像头和显示屏技术水平上,差距依然存在,特别是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研发不足,95%以上的终端产品都是基于安卓系统的二次开发。由此造成了我国终端产品创新力不足,同质化严重等现象的存在。
(3)国际竞争不断激烈,知识产权储备不足
网络经济环境下,知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各类型厂商间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较量,知识产权已成为移动终端制造企业间争夺市场地位、打击竞争对手、维护自身发展重要的武器。
据统计,三星去年累计在华申请专利数量超过华为在国内的总量,在美国的专利数更是华为的6倍以上。此外,大国之间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数量也是逐年增加。
二、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SWOT分析
对现阶段我国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进行SWOT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的了解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下面主要从企业的自身优劣,及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几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的自身优劣
2.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
(1)内部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方面主要着眼于企业自身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内部环境分析,我国的移动终端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力强、成本低以及中低端市场占有率高等方面。特别是智能手机领域,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海外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由于我国智能终端企业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定位精准,相关产品的营销策略得当,加上固有的低成本等优势,近年来OPPO和VIVO的发展势头也愈发强劲,比如OPPO推出“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极速快充模式;VIVO手机的柔光自拍功能等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青年群众的喜爱,因此利润收入也在逐年攀升。关于芯片领域,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形象也正在形成,我国自主研发的麒麟系列芯片出货量更是达到了亿级量产[7]。这些内部优势,可以支持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高速发展。
目前,我国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也存在以下劣荨4诱个产业链上看,中国的移动终端产业核心技术有所欠缺,高端产品少,产品集中在中低端,特别是移动操作系统的研发,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在发达国家创客群体陡增的今天,国内创新生态领域形成晚,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而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专利申请数量少,含金量低。
(2)外部环境分析
机会和威胁分析则是针对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形成。通过分析外部因素,我国移动终端产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会。5G通信网络即将带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8];产品制造能力逐年增强;产品在国外的好评度不断升高;创新水平不断得到突破。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
外部威胁和挑战也同样存在。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壁垒高,竞争难度大;金融市场的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成本优势被削弱;知识产权诉讼进一步加剧等。
三、网络经济下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路径
通过对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进行SWOT分析,可以得出,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仍存在着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结合以上分析结论,我国应当利用网络经济的正外部性效应,走出一条产业集聚创新力的发展道路[9]。
1.突出产业集群特点,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集群是一定区域内类型相关的企业借助外部性作用结合起来,并最终形成的一种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10]。网络经济便具有外部性的特征,通俗的说就是每个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用户的总数量有关。因此,利用正外部效应使分散的相关企业产生集群效应是提高生产效用、降低成本的关键。
当前,我国的移动终端产业组织生产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而苹果和三星等国际巨头企业都拥有强大的产业链和垂直整合能力。因此,我国在产业发展模式上,不能仅仅关注大企业集团的成长,还要充分发展规模经济的效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的发展体系,实现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要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以大型企业主导,各类型企业共生发展的企业格局。
2.加强集群创新网络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产业集群中具有参与活动的各行为主体通过资源的流动,彼此建立的相对稳定、促进创新的行为关系的总和[11]。
目前,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创新力量仍显薄弱。随着国内智能硬件行业投资额加大,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智能硬件创新生态服务链正逐步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创新机制仍不完善,创新环境发展不均衡。很多厂商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主打山寨品牌,虽然在早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在新技术领域始终是跟着国外走,没有能够与国际巨头一争高下的高技术产品。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智能产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我国的创新领域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产业整体创新还有待加强。与单个企业创新模式不同的是,集群创新网络能够促进信息沟通,加强创新联合,从而降低单个创新成本。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集聚效应的特点也为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创新力的发展方向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国要鼓励终端厂商与软件、应用服务商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设计和创新应用功能,从而达到节约运营成本、创造竞争优势、增加赢利途径的目的,并最终形成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与信息消费相互促进、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网络经济的相关特性,对我国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运用网络经济的正外部性特征,创建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创新力的发展道路,从而加速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发展[12]。
参考文献:
[1]产业技术分析中心.自动智能终端产业报告简版[R].2015,10-11.
[2]秦娇.国产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快速成长突破瓶颈仍需政策引导与扶持[J/OL].世界电信,2014,12:41-44.
[3]胡品平.基于专利分析的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OL].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31-135[2014-07-10].
[4]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R].2016.
[5]黎明,程颖.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思路与对策[J/OL].商业经济研究,2015,03:85-86.
[6]李玉海,汪银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消费需求探析[J/OL].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4):43-46[2016-05-15].
[7]IC Insights.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8]Snyder, Scott.The New World of Wireless:How to Compete in the 4G Revolution[M].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2009.
[9]李帅.网络经济时代中国的移动终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L].北京交通大学,2014[2014-06-30].
[10]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2-15.
【关键词】
网络消费;网络消费者权益;自;知悉权
根据2013DCCI中国电子商务蓝皮书显示: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网络消费总规模达12741亿元,额度增长率达到49.2%;人均年网络消费6010元,额度增长率为36.5%。与此同时,移动网购注册用户总规模5622万人,增长率为139.5%;移动网购总金额为251.5亿元。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同时,网络消费投诉的案例增长速度位居首位。据统计,2010年我省一共接到网购投诉是3192件,2011年是4943件,增长率达到了54.86%。因此,建立一套维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综合机制,是一个值得慎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在现实环境下网络消费者权利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备受挑战
网络消费者不仅有权选择信息服务的方式,还拥有自主选择提供信息的经营者和信息内容的权力。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接受何种服务等,都是信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应该包括的内容。但是到现在为止,信息服务提供者常常违背消费者的意愿,以各种不恰当的方式、在不恰当的时机向消费者提供“多余”的服务,这都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体现。比如,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一种经历:从网上下载某个免费软件使用,在安装成功后,会惊讶地发现电脑里面多出了一些莫名的软件。后来才发现原来当初在安装软件时,软件开发商暗地里和其他软件(带有宣传目的)捆绑在一起下载安装。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关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保护指南》规定:“经营者应当以消费者的个人意愿为前提,不得违背消费者意愿发放各种广告资讯。”目前我国国内还未有具体的相关法律规范,信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不可避免地收到多方侵害。
(二)网络消费者的隐私权备受挑战
现在不少的市民都会有过这样的网上购物的经历:他们一般在某个网站购物前,都必须先注册一个账号。在这个注册的过程中,消费者必须要在经营者提前设置的表格中填写如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联系地址等等的一大堆个人基本信息。由于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整理和分类的功能,消费者的信息随时都有被收集和泄露的危险。因此,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网络消费者的知悉真情权备受挑战
有部分学者指出,知悉真情权的内涵具有相对性。一方面从网络消费者角度看,它是一种权利和自由,有权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从网络商家角度分析,它是一种向消费者提品或服务的全部资料的义务。网络消费者对于这些知情权的实施与实现,是离不开传统购物方式中的淘货、询问、讨价还价、确定交易、送货等一系列环节。但是这些环节在网购中,消费者与产品供应者并不见面,只能通过网上的图片和文字宣传了解商品信息,通过互联网远距离订货,通过网上银行支付,由配送机构送货上门等等。而这种了解是片面而抽象的,有些内容如商品的质地、整体效果、手工质量等都难以从网页上的图片和文字中全面了解。
(四)网络消费者的安全权备受挑战
网购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必定是安全问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账户信息的保密性、信息传输的可控性、资质认可的合法性等方面的内容。在网络交易中一般存有以下几种安全隐忧:(1)偷取和删改资料。消费者将重要的个人信息或者自己的身份数据传送给商家时,这些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会有被截取的可能。另外,许多不法分子通过入侵他人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修改消费者的账号、交易密码等信息,盗走消费者银行账户里面的资金,导致消费者的财产遭受巨大损失。(2)虚假订单。假冒者可能会通过盗取账号和密码假借消费者的名字来订购商品并且冒名取走,而该名消费者却被“无辜”要求付款或者返还订购商品。(3)故意破坏。入侵者可能向网络经营商的终端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无用数据来耗尽它的资源,造成运营商的被迫中断交易,使消费者得不到正常的服务。
二、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一)通过立法完善保护机制
1.完善国内相关法律规范。
有学者认为,通过立法来保障网络消费者权益是最为理想的、根本并治的途径。第一,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构建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知悉权的法律法规。例如,针对我国国情,可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设网络消费信用、网络消费诉讼等规定,构建一套以网络交易特性为基础的新型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又例如,跟据网络交易的特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强制规定网络经营者披露与产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义务,并且明确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形式等要求。完善《广告法》,严厉查处网络虚假销售广告,同时规定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者承担一定的审查和监管责任。第二,建立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诚信认证体系,包括网络经营企业的身份主体信息、资质证明、产品信息、交易情况与信用状况等,当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构建权威部门的统一认证体系。第三,增强保护网络用户的隐私权,立法禁止网络经营者在未得到允许的前提下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尽快建立网络经营者信用评价机制、个人数据保密体系和网络支付安全体系三大安全保障体系。
2.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电子商务示范法及其颁布指南》指出“任何此类消费者保护法均可优先于《电子示范法》的条款。立法者应着重考虑《电子示范法》的法规是否适用于消费者。”从中可以看出,在网络消费环境下普及电子商务,也不该减弱消费者权利保护。另外,欧盟颁布的《消费者保护规则》,其提前通知条款清楚地规定了远程(包括网络交易)销售中经营者应在缔约前向消费者提供易懂的、确定化的信息,包括解除合同的程序、条件和产品风险转移的时间,归还原物于供应商的要求以及返还原物的程序、费用等。此外,欧盟于1997年12月中旬还颁布了《在公共数字通信领域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1997年指令》,希望确保在个人电子通信领域中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等基本人权。
(二)统一电子商务认证体系
网络交易的虚拟性使其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而需要一个比传统商业模式更加完善的身份认证体系。一方面,为了迎合电子网络之特性,可将传统意义上的标识商家身份的证件,例如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烟酒销售许可、食品卫生执照等数字化,以图片等形式张贴在网站显眼的位置,方便消费者查阅。另一方面,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者可以根据网络消费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独创一些辅认证商家身份的途径,从侧面向消费者反映商家的各种信息,达到对商家身份的认证作用。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全国性的认证体系,权威、公正地开展电子商务认证工作,确认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身份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建立和量化交易诚信认证机制
诚信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维持市场运行需要诚信机制做保障,若没有诚信机制,经济活动就会无法正常运行。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工商部门和电子信息部门可以尝试建立一套全国性的网络商家诚信积分机制。当商家积分达到某个区间时,其信用等级随之升或降;积分的增减以消费者的评价为主,“优评”加分,“劣评”减分。另外,该部门应该设立一个调停机构扮演网络仲裁的角色。该机构用来解决若果遇到某些顾客恶意“劣评”,商家可就此提出异议;其裁定之性质具有行政效力,若双方不服可以诉诸人民法院。基于网络交易自身带有的特点,另到大部分消费者维权难度加大,维权成本增高,实现保护合法权益的目标最终不了了之。因此国家急需通过建立同一科学的网络认证(包括主体身份、商家诚信度等)制度,规范网络信用。
(四)完善维权和监管机制
有学者指出,通过如下制度可以更好地完善维权和监管机制。第一,建立网站成立备案制度,掌握基础信息。例如四川省的德阳市,当地工商部门于2008年10月1日在全市范围实施《网络经营备案管理暂行办法》。这办法的内容,一方面要求网站主办者将其自身的主体信息张贴在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实行网上“亮照经营”;另一方面对于网络商家(非网站主办者),则由网站主办者在与其签订服务协议时,对其主体信息加以审查、储存,储存期限自合同履行期届满或者履行完毕之日起两年以内(保持与民事诉讼时效一致);一旦网上网络商家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执法机关就可根据网站主办者(服务平台提供商)储存的信息对其进行查处。第二,建立网络12315申(投)诉专项处理制度。涉及网络申(投)诉,统一由工商局网络消费监督小组负责统一查处。第三,以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和中国工商总局为核心,共同建立一个联合统一、权威有效的在线投诉中心,接受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各种网络消费(申)投诉,则更能有效地保护广大网络消费者的权益。第四,建立网上巡查制度,实施动态监管。执法人员对行政区域内的经营网站主动进行浏览、搜索、核查各类经营信息,搜索违法违规线索,并结合经济户口比较、现场检查、实地巡查等方式动态监管网络经营行为,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经营。
(五)加强对于服务平台的管理
因为过去10年我国电子商务规模的迅速膨胀,网络经营者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政府相关部门无法对其进行一一管理,所以政府必须通过对服务平台的提供者进行管理来对众多的网络经营者进行管理。故相关学者指出,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商成为了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网络经营者的中介桥梁,并且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服务平台的建立者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服务平台系统,在技术上便于管理。其次,网络经营者必须通过平台提供者审核才能注册,因此平台提供商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审核经营者的资质,控制其数量,并且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门槛来禁止不合格的经营者进入其服务平台。第三,服务平台提供商可以利用实名认证这一程序来确切得知经营者的相关信息,完善经营者的网络经济户口。
另外,在消费者权益遭到侵害而找不到相关商家的时候,服务平台提供商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赔付消费者的损失。这样即能扭转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可以督促服务平台提供者管理好网站。
(六)树立网络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政府干预和社会立法的支持是消费者权益得到切实救济的前提,但消费者懂得自身保护是最直接有效的维权办法。无论相关制度完善与否,消费者自保护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部分学者指出,网络消费者应从以下几点加强警惕:1、充分掌握卖家资料。消费者除了对卖家的真实身份、住所有了解以外,卖家信誉也是网络消费者确定交易前应着重了解的信息。消费者一方面在消费时尽量选择成交量多、规模大、口碑好的大型网站;另一方面消费者应该去关注其他买家对商家好评和差评的具体内容以及原因。此外,消费者应尽量选择加入自律组的卖家。这样不仅可降低购物风险,而且即使出现纠纷时,消费者也可找其依托的网站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申诉和赔付。2、充分了解所购的商品或服务的特点。网购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巨大的信息量,使消费者便捷地货比多家,充分地发挥自主选择权,因此消费者在“淘宝”时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产品的价格、生产地、正品验证码和质量等细节作甄别,不要因低价的诱惑而忘记研究性价比。3、与商家全面沟通。在确定下订单之前必须要和卖家充分沟通,向商家了解包括产品质地,外观形状,售后服务及纠纷解决等事宜,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商品,而且消费者可将这些谈话记录保存下来,预防日后出现买卖纠纷时,这些交谈话记录可以直接作为投诉和维权的证据,避免部分商家不认账或服务平台提供商推诿等情形。4、增强安全交易意识。消费者应注意商家是否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交易措施;加强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如设置安全度比较高的密码,个人计算机系统的杀毒补漏和防护软件及时升级。
三、小结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全世界不可忽视的共同性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革新,消费者的权益暴露在互联网中更加容易受到各方面的侵害,同时手段也变得愈加隐秘和迅速,加大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度。笔者认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必须要以“多管齐下”之法,除了从消费者法益这方面努力以外,还要借助通过完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特别是完善和规定企业在网络交易中的行为,细化可操作性规定,剔除立法上的盲点,才能从实质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林昌,邓林燕.网络消费者的权益维护[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5).
[2]杜颖.网上交易中消费者保护特则[J].法律适用,2002(5).
【中图分类号】 G250.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12-02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因特网应用逐步普及,如何保障网络的安全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保证网络安全的防御手段,是当今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入侵检测按照分析方法不同,主要分为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异常检测通过构造正常行为模型作为判断入侵的依据,可以检测新的入侵,但误报率高;误用检测根据已知入侵攻击判断入侵行为,不能发现新的入侵攻击,漏报率高。入侵检测系统,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以及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
一、当前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的缺点
1)缺乏有效性。入侵检测系统需要实时地评价安全事件。在网络中,面对大量安全事件时,这种实时性很难得到满足。
2)高误报率。误报率高是当前入侵检测系统的一个主要缺点。系统管理员不能从大量的误报事件中判断出真正的入侵事件。
3)有限响应能力。入侵检测系统传统上集中在检测攻击。系统管理员不能立即从入侵检测系统中分析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管理员采取行动之前,给攻击者留下了一个随意操作的时间间隔。针对上述入侵检测系统的缺陷,本文使用移动技术,实现一个网络入侵预警框架。主要优点在于:通过移动技术降低了用于入侵检测的网络通信量和系统负载,可以降低入侵检测的误报率,具有快速实时响应能力,另外,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二、移动技术
一个软件被定义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程序,包括代码和状态信息,具有自治性,在其环境中可以和其他进行交互。移动在平台上,可以实现代码的移动。把移动技术应用到网络入侵预警中,具有如下的优点:
1)通过在网络上移动代码代替了大量处理数据的移动,克服了网络数据传输延时,减少了网络负载。
2)具有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性。
3)具有对入侵的动态跟踪及响应的能力。
三、体系结构
图l 给出了使用移动技术的网络入侵预警框架。在本框架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节点,矩形节点实现入侵预警的分析处理,椭圆型节点实现基本入侵事件的采集。移动可以在不同节点间根据需要进行移动。
在本框架的实现中,采用IBM公司的aglets作为移动的实现平台,安装在相关的主机或网段节点上。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平台为Linux平台。
1、各模块功能
图形用户界面模块:网络入侵预警框架的用户界面,管理员用来完成各种管理功能,包括查看警报、系统初始化配置等。
规则库:入侵预警框架中预测入侵的核心,是判断各种入侵的规则库,规则库可以动态进行维护。
预警分析模块:根据规则库,从已知的安全事件中推断一个入侵,另外,预测可能的入侵意图。
入侵事件收集模块:从位于不同检测节点的基本入侵检测模块中收集可疑安全事件。
移动分发模块:激发不同的移动,根据需要分派到相应的目的地。
全局共享数据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全局共享数据区。
局部共享数据模块:在特定节点上的局部共享数据区。
基本入侵检测模块:在特定节点上检测可疑安全事件,并把结果传输到入侵事件收集模块。检测可疑安全事件的方法包括查看操作系统安全日志、应用系统安全日志、网络通信量及入侵检测部件检测到的安全事件等。
移动:具有不同功能特点的移动。
2、工作流程
针对图1中的预警框架,主要的工作流程如下:
1)在每个检测节点。基本入侵检测模块通过观察系统日志或应用日志检测出可疑安全事件。2)基本入侵检测模块区别不同类型的可疑安全事件,并把事件报告给入侵事件收集模块。
3)入侵事件收集模块把得到的各种安全事件传递给预警分析模块。
4)预警分析模块根据入侵规则库推断入侵攻击及可能的入侵意图。
5)移动分发模块分派适当的移动到特定的节点收集入侵信息。
6)移动从局部共享数据模块得到局部信息,检测特定的数据,移动检测的结果直接传输给入侵事件收集模块。
7)返回到第3)步,继续这个过程。
四、预警模型
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得到的警报信息是在实际的入侵攻击发生之后,只能进行事后分析及安全策略的改进等,另外管理员很难从大量的入侵警报信息中发现出真正的入侵攻击行为。网络入侵预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在实际入侵行为发生之前进行预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实现实时响应和降低误报率。
一个复杂的入侵攻击行为往往是由多个步骤协同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对应一个安全事件,假定一个实际的入侵攻击行为由一个安全事件的有序序列来构成,Ii=(j=l,2,…,N)。所有入侵攻击的安全事件序列构造一个有限自动机,不同的入侵攻击在安全事件上可能是部分相同的。图2给出了基于入侵事件的有限自动机模型。
在图2的模型中,圆圈表示状态,箭头表示安全事件。0状态为起始状态,带阴影的状态5、9、12表示一个入侵攻击过程的结束。当有安全事件Il到达时,进入l状态,当有安全事件I2到达时,进入2状态,依此类推,直到安全事件I5到达时,进入5状态(结束状态),表明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入侵攻击过程。同样,安全事件序列I6、I7、I8、I9,是第2个入侵攻击过程,I6、I7、I10、I1l、I12是第3个入侵攻击过程。
通过已有的入侵攻击行为,分析入侵事件序列,构造有限自动机模型,一方面可以检测出入侵攻击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预测出可能的入侵攻击行为。当到达某一个状态之后,就要检测其相应的所有输出状态,便于进行入侵的跟踪。如到达状态7之后,可能会到达状态8或10,进一步到达入侵过程的结束状态9或12。所以当到达状态7后,为了进行预测,需要采集安全事件I8和I10。安全事件的采集通过移动技术来实现。这样,一方面可以进行入侵过程的跟踪,另一方面,可及时采取响应措施,保证具有实时的响应能力。
五、结论
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只能在入侵发生后对入侵行为进行报告,而且存在大量的误报和漏报,管理员很难从中快速找出真正的入侵攻击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本文提出的基于移动的网络入侵预警框架,依据入侵事件构造的有限自动机模型,判断入侵攻击行为,预测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采用动态分发相关移动来收集安全事件。一方面能够降低由于检测攻击而带来的网络和主机的额外负载。另一方面,具有预测潜在攻击的能力并可进行实时响应,使得对入侵攻击的检测更具有针对性,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以来,随着运营商重组完成和3G、4G牌照的发放,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覆盖市场出现了爆发性增长。随着业务竞争加剧,各个运营商越来越注重服务水平的提高,当然随着规模扩大通信系统也已经进入维护服务周期,网络优化也逐渐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运营商为保证网络质量,以及稳定的营收,如何利用有限资源简化管理从而追求顾客满意度最大化,如何采取低能耗、精细化的运营模式管理运营网站?在刚刚落幕的巴塞罗那201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一些公司推出的传输/协议测试仪表、网络流量监测设备、移动运营商服务保障和业务可视化系统等产品,为客户提供一系列运营维护、网络监测及业务保障支持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从市场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
网络优化是对网络软硬件进行的高级维护工作,结合新技术对网络运行的参数进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让网络达到最好的运营效果,同时保证能够在技术层面上保证运营商的服务承诺,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和稳定提高。
一、网络优化的范围
1 扩充容量,扩大覆盖范围
移动通信用户需要的是无处不在的优质通话,而实际上在我国郊区呼损往往采用5%,而国外一般是2%,另外提高通话质量就要保证网络有足够大的容量,容量与用户的业务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制约着业务量的增长速度。控制覆盖是优化中最为重要的,覆盖不理想会造成不良影响,实现对覆盖范围的控制尽可能大的覆盖范围,硬件方面调整天线仰角,选址合理,硬件配置均衡,软件方面通过功率控制和参数优化实现最大的覆盖面。
2 优化网络服务
在多网络协同工作的今天,多种设备级的指标无法满足日常工作的需求,如何通过单一平台实现对2G/3G/4G跨网络多域的分析,提高客户满意度,已成为当下运营商面临的重大挑战。移动通信的网络传播在覆盖区内不可能是100%覆盖所以我们一般是希望信号死角越少越好,另外还要控制信号干扰,控制干扰电平,因此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配置,让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加全面。
二、优化网络流程
网络优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反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优化实施方案、调整方案这样几个过程,整个过程是循环渐进,逐步完善提高的。
1 数据采集
移动网络位置服务基地根据现实需求和自身特点,利用智能移动通讯终端信令信息进行相关状态数据采集和处理,最后分析推算动态状况,帮助用户优化工作方案,提供可参考的有力依据。移动位置服务基地利用手机用户在通话、短信等过程中实时产生的海量手机信令数据,将其与地图数据、基站数据结合不需要任何CP、不受牵制,理论上只要有移动通信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实现短时间实时数据采集。
网络优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运行状态,实现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就是要通过网络现行运行状态发现存在问题,数据采集是网络优化的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如终端类型、业务使用、小区位置、用户位置、通话信息等等信息中包含的各种参数值。当前我们的数据采集包括以下四种方式:DT数据采集法、CQT数据采集法、OMC数据采集法、用户申告数据采集法;DT数据采集法是结合地理信息和车载测试来提供可靠数据的;CQT采集是语音质量集中采集;OMC操作管理通过基站操作管理中心获得数据;通过用户投诉反馈等调查网络质量的方式就是用户申告数据采集法,这种方式能够较及时掌握网络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这种方式也是我们对网络服务状况进行反馈的重要途径。
2 数据分析
采集到的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种类多的特点,另外数据大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大数据具备规模性、高速性、多样性、价值性四大特征。这些大数据通过IP骨干网传输到数据接收中心,最后进行存储分析。这几年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将向着小型化、高可靠性、高扩展性且节能等方向发展。开发者对于云计算的虚拟资源池和并发计算能力越来越重视。2011年之后中国联通推出“天翼云”,这大大缓解了数据中心资源的存储压力。
数据分析是为了发现价值,核心是分析大数据的最关键环节,对于非结构化的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利用运营网络平台的优势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提高运营商在企业和个人用户中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大数据分析一方面帮助运营商了解网络现状,另外可以优化资源,提升网络资源质量和改善用户感知;最后就是实施网络建设规划、网络优化性能预测,确保网络覆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
3 优化方案的实施与测试
对移动通信网络中存在的故障现象分析之后,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优化方案,对网络进行优化调整,主要包括覆盖优化、干扰信号分析、话务量优化、硬件系统优化、网络结构优化等。优化方案实施之后,需要重新进行网络测试,重点对无线网络中的覆盖、掉话、接人、切换、寻呼、干扰、容量、数据业务进行测试。
结语
当下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已经实施,随着其产业化的发展,无线网络优化不断丰富。无线网络优化应该以网络业务质量为重点,基于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 提供一个全面的网络优化、运营维护的全面解决方案,实现优化业务的全面整合。在网络优化工作的生命周期中,难度最大的是数据分析,采集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的工作量是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自身海量的数据资源优势,以大数据为基础探索网络优化方案,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筱林.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94-02
1 3G的含义
“3G”(英语 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 (2G),第三代手机(3G)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秒)、384KBps(千字节/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2 3G的基本技术特点及标准
从目前已确立的3G标准分析,其网络特征主要体现在无线接口技术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技术包括小区复用、多址/双工方式、应用频段、调制技术、射频信道参数、信道编码及纠错技术、帧结构物理信道结构和复用模式等诸多方面。它是在充分借鉴了2G网络运营经验基础上,根据IMT-2000确立的目标,具有高频谱利用率、高业务质量、适应多业务环境,并具有较好的网络灵活性和全覆盖能力。3G在无线技术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采用高频段频谱资源
为实现全球漫游目标,按ITU规划IMT-2000将统一采用2G频段,可用带宽高达230MHz,分配给陆地网络170MHz,卫星网络60MHz,这网络为3G容量发展,实现全球多业务环境提供了广阔的频谱空间,同时可更好地满足宽带业务。
2.2 采用宽带射频信道,支持高速率业务
充分考虑承载多媒体业务的需要,3G网络射频载波信道根据业务要求,可选用5/10/20M等信道带宽,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码片速率,系统抗多径衰落能力也大大提高。
2.3 实现多业务、多速率传送
在宽带信道中,可以灵活应用时间复用、码复用技术,单独控制每种业务的功率和质量,通过选取不同的扩频因子,将具有不同QoS要求的各种速率业务映射到宽带信道上,实现多业务、多速率传送。
2.4 快速功率控制
3G主流技术均在下行信道中采用了快速闭环功率控制技术,用以改善下行传输信道性能,这一方面提高了系统抗多径衰落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径信道影响导致扩频码分多址用户间的正交性不理想,增加了系统自干扰的偏差,但总体上快速功率控制的应用对改善系统性能是有好处的。
2.5 采用自适应天线及软件无线电技术
3G基站采用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自适应天线阵列,可以进行发信波束赋形,自适应地调整功率,减小系统自干扰,提高接收灵敏度,增大系统容量,另外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基站及终端产品中的应用,对提高系统灵活性、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承认的3G标准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的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WCDMA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 Direct 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目前WCDMA有Release 99、Release 4、Release 5、Release 6等版本。WCDMA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基于Release 99/Release 4版本,可在5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目前中国联通采用的此种3G通讯标准。
CDMA2000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这套系统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获得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在收购了中国联通CDMA网络之后,由于之前所采购的设备都支持CDMA2000制式,中国电信不需要重新建设网络,在3G牌照发放后,只需进行软件升级,中国电信就会在第一时间里建设起一个全国覆盖的3G网络。
TD-SCDMA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
3 3G技术在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
由于3G网络拥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业务支撑能力,3G运营商不仅可以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业务,而且还能够提供高速率的流媒体业务。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加快,日本和韩国以及欧美地区的一些移动运营商已相继推出了基于移动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业务,移动流媒体业务已成为3G网络的核心业务和热点业务。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移动流媒体可提供点播、直播、下载播放三种业务形式,其中,点播应用主要包括电影片花、精彩片断、MTV等;直播包括电视节目、视频监控、重大赛事、音乐现场会等;下载播放比较适合于那些非在线、对音视频质量要求较高的多媒体节目。基于3G的应用,中国移动推出“G3”品牌,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品牌,中国联通推出“沃”,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应用。用户在使用3G服务时,能明显感觉到速度是以网2G网络无法比拟的,一首高品质的MP3歌曲可以在几秒钟内下载完,一部上百兆的电影也可以在数分钟内下载完成,观看视频、浏览网页同样不在话下,加之运营商的高调宣传,用户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3G大有代替传统固网宽带的趋势。
但是,3G网络的信道资源并不是独享给每位用户的,而是多位用户共享使用的,3G现在的理论速度也仅有1Mbps左右。在实际应用中,3G网络的接入速度不仅取决于基站的信号强度,还要取决于基站的通信量。如果基站非常闲,而且只有1名用户在使用无线上网业务,那么速度肯定会非常快。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机率是很小的,如果有数量较多在终端在同一小区内,正常语音通信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信道,无线上网业务能够分配到的信道数量就非常少了,这种情况下用户就不会有上面所说的体验了。随着3G用户的不断增加,频谱资源也会越来越紧张,3G网络的频率有限,信道有限,每个用户所能独享的带宽自然就会非常有限。所以,带宽共享模式已经是3G最大的软肋。
4 3G与固网的关系
这涉及互联网和电信网两个不同网络:互联网是开放的,由一台台的服务器构成,每个服务器都是网络一个节点,这种开放式的结构就决定了其自由、开放的基本精神,但由于缺乏管理层,所以互联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免费;但电信网是封闭的,是由一定层级管理构成的网络。好比是一个司令部,电信网是首长到士兵信息纵向传播,这种管理级的结构决定其可管理、可控制的基本理念,它拥有良好的计费系统,开展商业活动相当方便。基于上述原因,3G网络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高回报应用,而不是一味向免费互联网方向发展。业内专家提出的手机支付,手机媒体都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日前中国移动高调入股浦发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移动认为手机支付在将来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移动网络
从广义上说,移动网络是指消费者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终端和移动网络进一步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以及互联网服务等。从狭义上说,移动网络是指用户借助手机等计算机终端,通过手机网站,获取数据、信息等服务。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计算机终端设备,借助4G、Wifi等无线网络访问互联网,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时获得相应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网络的网速明显提升,尤其是4G、Wifi等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增大,以及计算机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消费者使用计算机终端设备上网的良好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实时开展网络活动,其上网模式已经由过去的定点式逐渐转变为无线移动式。另外,上网设备也由过去的计算机转向为以手机为主的计算机终端设备。
(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智能手机为主的计算机移动终端的成本不断降低,使得低端消费市场逐渐被智能手机占领,同时随着通讯商不断降低流量资费,也不同程度地促使了人们向移动上网用户转化。与传统的上网设备相比,无论是携带的便捷性,还是功能的完善性,智能手机都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并且可以满足用户自由(时间、空间)上网的需求,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因此,智能手机成为最为普遍的移动上网设备。在移动网络环境下,随着软件开发商不断推出适用于移动设备的各种应用软件,进一步丰富了移动网络服务。与此同时,人们的一些传统生活习惯,也因这些服务而发生改变,以智能手机为,淘宝、京东等相继推出手机端网购软件,这种购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击人们传统的购买方式,使得人们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易,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全面、便捷的消费模式。
二、移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智能手机等计算机终端凭借自身轻便、小巧、适应能力强等优势,而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缺乏专业性、待机时间短、性能较弱等,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智能手机等计算机终端设备的发展速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网络安全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利用智能手机等计算机移动终端上网时,自己的隐私、账号密码等信息是否会被泄露等。人们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现实生活中,因计算机移动端上网引发经济损失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在智能手机市场上,主流系统主要是Android、IOS等,由于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使得Android系统成为病毒的重灾区。据权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病毒主要是通过与热门软件捆绑的方式入侵到用户的手机中,进一步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比较常见的诸如骚扰电话、话费流失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加大了监管力度,同时一些网络安全公司也推出了杀毒软件,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网络病毒的蔓延,但是,由于病毒的隐蔽性,要彻底消灭病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移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前不久召开的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会议上,中国华为主推的极化码方案被采纳为5G控制信道的标准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在5G技术研究与标准化领域揭开新的篇章,并且在全球5G标准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5G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其理论传输速度每秒高达几十Gb,其传输速度明显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高速传输的网络环境,需要计算机技术与之相适应,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同时为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以5G为契机,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首先,推动形成全球统一标准,实现移动通信产业共享全球产业规模,为人民提供及时高速的移动通信服务。其次,加快推进5G技术、标准,以及产品研发,不断创新技术,攻克无线传输、新型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同步推进研发、标准化进程。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合作,拓宽交流合作渠道,积极构建5G平台,引导企业加强跨国家、跨地区合作,为构建5G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奠定基础。第四,推动融合创新发展,加强5G与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融合创新,开展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计算机移动终端的主流,在使用这些移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使用者需要低头以单手或双手的方式操作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操作设备,将会引发颈椎酸痛、视线模糊等问题。因此,在解放双手的前提下,如何以更加自然的方式操作移动设备,将会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流。在这方面,谷歌眼镜为计算机技术指出一个全新的方向。谷歌眼镜是谷歌公司研究开发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这种眼镜借助现实技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同时可以将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的穿戴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谷歌眼镜融合了智能手机、GPS、相机的全部功能,并且重量轻,与普通眼镜相差不大。借助移动网络,谷歌眼镜可以在用户眼前实时展现所有的信息,其组成主要包括内存、处理器、麦克风、传感器等,甚至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通信模式。在谷歌眼镜中,采用了一种增强现实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借助眼睛、声音等实现拍照、视频通话、上网等功能。例如,在演唱会现场,观众可以通过谷歌眼镜进行录像、拍照等,这样观众可以彻底解放双手,尽情地为喜爱的歌手鼓掌呐喊。从设计理念的角度来说,谷歌眼镜的着手点是帮助用户解放双手,让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的过程中更加自然,通过对这一产品进行不断完善,谷歌眼镜有取代当代智能手机的趋势,将会成为移动网络环境下新型的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但是,受当前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制约,谷歌眼镜只能算是一种别样的智能手机,其通信、输入输出等功能的实现依然需要借助智能手机。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来说,谷歌眼镜是一种智能化的生活,而谷歌通过对其进行实体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用户不断地了解它,发现其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借助移动网络环境,通过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开发新型的移动终端设备,以此推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引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人类的学习也向终身化和自主化发展。以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全面进行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使移动学习教育覆盖范围更广,且教育应用功能仍在不断提升。而我国虽然在移动学习领域起步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日益成熟,涵盖移动学习理论探索及交互应用技术、教育APP及移动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及移动教学设计等,比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以及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1-2]。本研究通过问卷[3]调查本院在校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并对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及分析,为后续课题的开展做好基础工作,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全院6个不同系部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涉及理、工、文、艺术等学科,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实效性。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学习期望以及移动电子设备运用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本研究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和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1)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设计。根据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由4个维度22个问题组成的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4个角度设计题目[4-7]。①学习者现状:包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情况、在该环境下的学习态度(多选)、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持续时间)。②学习资源现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资源载体、课程APP的功能。③移动学习媒介:包括大学生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信息网络制式、学习设备运用情况。④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费、对学习环境的要求。(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通过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有用性、移动学习易用性及使用态度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对该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多维度验证[8-10]。
2调查结果
2.1学习者现状
2.1.1学习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能很好地自主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形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及他人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提示在针对我校学生开发和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多样性,在保持丰富和趣味的同时兼顾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2.1.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状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我院大部分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为推广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2.1.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态度(见表3)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并期待该模式进入课堂教学,说明后续将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以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的研究课题在我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2.1.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见表4)表4数据表明,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来说,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不同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该环境下的学习多发生在查找信息及无目的打发时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较少,说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有学习目标的引导;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来说,调查对象最喜欢且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APP软件进行移动学习,其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说明课程APP的开发具有广泛的需求;从移动学习持续时间方面来说,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单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视频的时长在6~10分钟更适合移动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适当控制单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长对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2.2学习资源现状
2.2.1学习资源载体目前可供移动学习的信息载体很多,本研究选择我院使用频率较高的PPT、视频、图片等资源载体进行偏好调查,结果见表5。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最偏好的是PPT,认为其信息量大、与课程结合紧密度高、阅读性好及学习效果佳;其次是视频,其具备的直观性、视觉性被多数调查对象所喜爱;受欢迎程度第三的是文本,其原因可能与案例、习题、操作规程等学习常用资源呈现形式为文本有关。此外,调查对象还关心移动学习资源对自主学习的适用性及资源查看的便捷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及操作方便性。2.2.2课程APP的功能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最多的功能有资料查阅、资料下载、在线测试、答疑及交流互动等。根据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查阅资料;40.3%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下载资料;分别有21.4%、18.4%和10.0%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在线测试、答疑和交流互动,具体见表6。与传统学习对比,移动学习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移动学习设备便于携带、移动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自主选择性更强,这就要求在课程APP开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2.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媒介现状2.3.1移动终端设备的持有现状移动学习离不开移动终端,本次360名(占100.0%)调查对象均拥有智能手机,198人(占55.0%)拥有笔记本电脑,43人持有平板电脑(占11.9%)。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广泛的设备基础。另外数据显示,本院学生手机安装的操作系统主要有安卓(Android)系统(60.8%)、苹果IOS系统(37.5%)及塞班(Symbian)系统(1.7%),2.3.2信息网络制式移动学习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变革、上网速度的改变、网络模式的变化等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目前我国常用的网络制式有4G、3G和WAP等方式,占比高达94%以上。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100.0%的人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通过将手机接入互联网,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并将它们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进行长期学习。2.3.3学习设备运用情况从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长来看,我院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长为1~5个小时,内容涵盖新闻、视频、小说、游戏、聊天以及信息搜索,下载内容包括手机APP、音乐等。2.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现状2.4.1学习资费状况移动环境下的学习费用对移动学习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移动学习能在免费环境下进行,其中41.9%的学生只接受免费移动学习,能接受移动学习资费超过10元/月的仅5.3%。具体见表8。2.4.2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的要求在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网络速度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大部分学生(占59.7%)认为移动网络制式下的速度较慢;51.9%的学生认为网络速度及其稳定性会大大影响学习情绪和积极性;76.1%的学生受到过网上其他信息的干扰,如广告推送、不良信息等。因此规范移动学习软件的范围和内容、过滤非法信息能有效降低移动环境对学习的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要求环境比较安静的学生占33.1%,而对环境无所谓的占了60.0%。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影响因素信效度分析
一、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特点
由于网络学习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中所测量到的特点。
(一)不确定性。课堂环境中由于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环境,即使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内部诱因,也能从外部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而网络学习缺乏课堂学习中的固定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主要依赖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来维持,由于学习者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其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二)个性化。网络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要基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并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
(三)动态性。学习动机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有着很大的变动,对学习的动机的动态信息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翔实记录,便于教师和学习者根据学习过程来观察学习动机的强弱,以便进一步反思和干预学习动机,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二、网络学习对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中存在海量的资源,以便学习者学习,但这种大量的资源除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之外,也导致了学习者的信息迷航。主要表现在漫游(wandering)、迷向(disorientation)和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三个方向。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耗了学习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自主学习活动赖以产生的前提。注意也是有限的资源,而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却在不断地增加,如果学习者信息迷航,则大大消耗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资源。
(二)学习时间的损耗。迷向和漫游在消耗学习者注意力的同时也大量占用了学习者宝贵的时间。
(三)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当学习者认知超载时,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信息并获得意义时,就可能逐渐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从而变得没有能力实现任何目标。
三、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一)建立可选择的课程项目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不仅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给予支持和激励,而且能使学习者的进步得到记录,学习的结果或产品得到保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学习,能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科内容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能使学习过程更为有效。特别是超媒体能使学习者以非线性方式接触信息,超链接使学习者对相关思维链接的追踪成为可能。学习者可根据需要开发大量的深层信息,并且可以自定步调与学习材料进行双向交互,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路径学习。
课程项目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头就对该课程项目充满兴趣。同一个教学项目或者任务,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环境,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二)增强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在网络学习中建立一个完善的交流系统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如:在线论坛、教学聊天室或者QQ群。能够提供学习者在线辅导、即时答疑以及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让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有良好的交流,并且在交流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这有助于让学习者明白自己身处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三)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学习者在一边进行网络的自我学习,一边对该次学习的效果进行自我反思。以此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抵制其它诱惑的自律能力,并且不断改进学习策略,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每一次自主学习结束后,都对该次自主学习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并且每次学习之后,相信自己能力可得到提高时,心理动机将会得到激发。对下一次的自我学习更加充满信心。这是一种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一种觉悟。
网络学习要求成功达到“认同—内化”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我反思、自我规范,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是计划反思。让学习者依据学习规范要求,结合课程学习特点,精心制订自身学习发展的奋斗目标,督促自我向既定目标挺进,不断磨砺意志,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二是交换反思。学习者经常与同学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探究疑难问题,反复提取有用知识,弥补不足,以期近忧远虑得以克服。三是过程反思。学习过程通常是曲折迂回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难免有波折,故对每一个波折点的思考可以凝聚学习力,改善学习态度。凡有成就的人取得成功都是在没一个节点上的深刻反思才有灵感和觉悟,从而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高文在.浅析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激励策略[J];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Z1期
[2]魏明,胡启涛.构建创造性的大学教育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赵立影.基于动机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4]张东梅.网络学习中的动机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5]张荣美.学习动机与动机激励策略[D].东华大学,2005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事业单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事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劳动关系预防预警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等,将大量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的发生,确保单位和谐、社会稳定。建立新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机制是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
一、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组织体系
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网络组织体系分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两大类:
(一)纵向网络(由低到高):车间班组、生产企业、企业直接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基层派出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市级事业单位)。
(二)横向网络共设两个:一是市级事业单位与市级劳动信仿、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市总工会的横向联系;二是市级事业单位的派出机构(各基层主管局)与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各县市区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的横向联系。两个横向网络的设立可以形成合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属地管理与行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有机结合。
两个横向网络和一个纵向网络构成了劳动争议预防预警的网络组织体系。
二、网络组织体系基本工作流程及网络中各节点功能
(一)车间班组负责在所管辖人员内部定期召开座谈,征询意见,牢牢掌握一线动态,争取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二)生产企业一方面及时掌握企业内劳动争议动态情况,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企业内部;另一方面及时向各基层主管局报告。
(三)各基层主管局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加强监督指导,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地方;另一方面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市级事业单位)报告。
(四)市级事业单位一方面负责及时了解掌握系统内劳动争议情况,统筹考虑,避免引起连锁反应和,争取将劳动争议解决在系统内部。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市级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指导,争取将劳动争议在此层面解决,避免矛盾上移。
三、自身做起,完善措施,根源预防
劳动争议不仅破坏了员工关系的和谐,而且影响了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劳动争议预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劳动争议处理本身。所以,必须加强各种预防机制的完善和落实,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工作。
(一)完善行政手段。要依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内部奖惩机制,把“丑话”说在前面,对于、、而引起劳动争议的实行可追溯性行政责任承担制,即:谁提议、谁决策,谁要承担行政性领导责任。
(二)完善经济手段。对于在办理劳动纠纷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果单位胜诉的,所有费用,由单位成本列支;如果败诉,而败诉原因系由于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除了支付给申诉人的经济补偿、赔偿由单位承担外,其它因此而发生的“劳动纠纷风险费用”,由提议人、决策人分别按相应比例承担。
当前阶段中,随着LTE业务的出现,使移动互联网的性能得到了提高,不仅具有高效传输的优势,而且加强了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LTE业务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移动网络的要求逐渐的提高,传统的3G网络逐渐的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使移动网络逐渐向着4G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就逐渐的形成了LTE业务,在该业务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需求。首先是业务支撑的需求,从业务的角度来说,不仅包括了传统3D网络中的语音、彩信等业务的需求,同时,更要使其向着多媒体的方向融合,逐渐的产生了一些新的业务,如网络游戏、视频软件等,使移动互联网的业务进一步充实,业务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次是业务互通的需求,在向着4G网络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的是逐渐覆盖原则,不仅要为3G网络与4G网络中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在进行多网络业务操作时,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保证;最后是适应现有业务的需求,这一需求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需求,即在应用LTE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对3G网络造成较大的影响[1]。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LTE业务网络演进
2.1服务网关
在服务网关中应用LTE业务后,使其具有了定位等新的开放功能,使移动互联网能力达到了开放的要求,更能建立出良好的业务生成环境,在服务网关运行的过程中,加强了运营商的网络能力,能够进行更多的网络服务,不仅使运营商的服务质量更高,而且还提高了服务的安全性[2]。
2.2核心资源或能力
在承载网中应用了LTE业务之后,使其加入了增强型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等新的能力,因此,为了使这些新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就在业务网络层当中,安装更强的能力引擎,将LTE业务更好的体现出来。
2.3数据服务平台
在当前阶段中,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据业务的不断提升,在应用数据服务时,逐渐的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别,这种情况下,加入LTE之后,就逐渐的降低了存在的差别,在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接入时,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数据业务的数量在不断地提升。因此,为了使数据业务更好的进行,就可以提高数据服务能力,建立良好的数据服务平台,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加强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数据中存在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提高了运营商的各项功能[3]。
2.4管理服务平台
所谓的管理服务平台,是由很多内容结合到一起组成而形成的,其中包括了很多内容,如业务管理、计费管理等,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输效率的角度而言,与以往的3G网络相比,传输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在网络质量方面来说,在应用LTE业务后,延时性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在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加入了更多新的业务,对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因此,就需要管理服务平台具有更高的能力,就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整合,将其中一些不需要的管理手段剔除,将业务能力进行简化,增加业务管理的效率。而且还要提高其属,加强业务端与端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对用户提供服务。
2.5引入控制层PCC架构
在控制层PCC架构中应用LTE业务后,就会通过QoS对应用层进行调控,使其中的业务在不断的变化,并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使用不同的SP提供服务,对用户采取不同的资源等配置,因此,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要在PCC构架中加入新的接口,使其功能得到加强。
总结: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中,LTE业务逐渐的被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本文根据作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LTE业务需求与业务网络演进进行了研究,为LTE业务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创新,LTE业务也会跟随着不断改变,本文研究的滞后性也会逐渐的体现出来,因此,就不能停止对其研究的步伐,使其跟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帮助。
参 考 文 献
一、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原因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依靠其强大的信息存储、共享、处理能力;便捷的通讯能力;快速及时的信息共享能力;全球化的覆盖范围等巨大优势,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工作方式,众多企业借助互联网宣传产品,扩大企业业务覆盖范围,开展全球化生产、销售合作。网络营销推广这一新型营销方式便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众多企业主流的营销方式,相比传统的营销模式,网络营销具有更高的开放程度,包括更高的信息开放程度、更高的地域开放程度、信息接收者限制条件更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诸如电脑和更加方便的智能手机等,浏览全世界信息,不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更强大的信息分享能力,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和信息平台自由信息,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实现信息共享;更加便捷经济,与传统运营渠道和媒体信息平台相比,大部分网络资源都是免费使用的,信息的门槛也十分低。综合以上这些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现代主流营销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电商从业者,《网络营销》的主体已经由高校学生走向平民百姓。《网络营销》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而向更加贴合大众,时间场地安排更加灵活的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过度。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开发与设计策略
(一)全面认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的特点
1、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的影响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在册的电商从业者已经突破250万人,隐性电商从业人数已经超过1800万人。由于电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较实体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低,所以电商从业人员构成情况也十分复杂,既有专职的电商从业人员,也有大量的兼职电商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市场经济知识水平,已有营销水平基础更是参差不齐,电商从业人员的经营项目等更是十分复杂。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的主体不能仅仅对准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经济教育系统性比较强的高校学生,而要将标准的适用范围延伸,覆盖范围变广。所以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必须做好课程层次划分,既有对准普通大众的通识化教育和入门教育,又要有对准专业研究人才、相关知识基础较强的人员的。
2、全面认识营销工作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开发与设计的基础
就概念本身来讲,营销就是经营主体为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所采取的经营活动。本质即是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因素扩大自身的价值影响,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综合效益价值的最优。传统的市场营销渠道主要有三个,从经济学意义上看,企业营销的结果涉及到诸多影响要素,最主要的包括企业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以及连接需求和产品的诸如宣传等媒介性因素。所以传统的营销渠道主要有三个:最重要的是产品营销。产品营销主要是指通过提高营销主体输出的产品质量来实现营销,产品质量是影响营销的本质性因素;其次,市场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媒体营销对于营销工作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大众信息渠道来源广,市场竞争激烈,依靠媒体进行营销对于营销成败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也是最具有自发性的营销渠道,即消费者营销。消费者营销是消费者获得良好的需求满足后所进行的宣传,大都带有自发性。
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推广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首先,由课堂推广向网络平台推广的转变,原因我们在2.2.1我们已经进行分析。但是网络推广在具有其自身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实践性不足等。《网络营销》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实践性价值更强的推广模式,实践性的缺失对于推广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的复杂性是以往市场经济活动所难以比拟的,所以移动互联网环境本身也给网络营销推广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鲜活的案例。
(二)突出《网络营销》推广内容特色,注重推广效果
1、转变营销理念是《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的重点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较传统营销有着很大联系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必须辩证的对待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关系。首先,网络营销虽然在营销方式营销理念上和传统营销有很大区别,但是产品营销依然是网络营销中的决定性因素。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仍应引导学习者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营销理念,看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推广应使学习者看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营销特别是互联网媒体营销多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学习者掌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扩大产品品牌影响,品牌价值的方法和技巧;最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营销课程要使学习者树立全新的消费者营销理念,过去的消费者营销由于消费者范围制约,影响范围往往有限。但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得到空前扩大,消费者观点的影响力也得到空前加强,特别是名人效应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内容及方式应与时俱进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众多市场主体借助网络平台进入电商市场,其中既有白手起家获得成功的案例,也有在新的营销环境下惨痛的失败教训。所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应注意引入这些鲜活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给后面的人以具体化感受。另外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推广开发与设计也不应该忽视实践性,但实践性推广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运用现代化技术让学习者模拟进行网络经营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者网络营销的能力水平。
三、总结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既要有课程精神的坚持,也要有推广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学习者全面掌握网络营销的特点和技巧,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帮助。(作者单位: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