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学的小故事

经济学的小故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0 09:49: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学的小故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学的小故事

篇1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必要性

首先,加入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处于初学的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深入体会古代诗词的深刻意境,情景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及情绪的特点,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其次,小学古诗词教学引入情境教学是继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博大精深,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沉淀。古诗词更使艺术的光辉源远流长。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文化内涵,真真切切地完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情景创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通过意境感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诗句,为学生营造氛围和气氛,本身诗的意境就很美,所以融入一些人物的情感再结合景象,就可以成功打造出诗人独特的意境。通过反复阅读重点段落和句子,营造一定的氛围,例如《登飞来峰》中有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我们要反复审视,从韵律上给予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同时塑造全新的画面形象,通过情景的联想,帮助学生塑造出全新的人物形象,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重要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之一。整体回味古诗词的内容,透过情感,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景。通过一定的情景交融才能达到情景创设的根本目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真正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应用情景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进行句子的积极把握,感悟真实的情感,才能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分析能力,为其之后的语文学习与古诗文鉴赏奠定基础。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在设计的具体策略上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设计上要联系生活,激发兴趣。结合生活的实际经验融入情景中,通过设定的情景感受人物的感情变化,反复朗读融入情境,教学设计上可以营造一定的音乐氛围,营造环境气氛,感受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诗歌节奏韵律的轻重缓急,感受内在的情感内容。教学上还可以组诗教学,灵活运用好各种教学器材,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意境,老师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体悟诗歌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

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切身感受诗人的真实情感,例如,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状况,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如《游子吟》,就可以师生分工合作演绎情景中的角色,使老师和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的意境,这样的情景演绎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意境,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情景创设的手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和显而易见的,对诗歌教学更是重要,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更能帮助学生积极地探究好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43-02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其情感的寄托,古诗词教学在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中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这种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不仅语言优美,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个字词塑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且作者的感情也往往蕴含在这深远的意境之中,为古诗词增添了许多感情的色彩。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还可以通过领会作者构建出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自身的思想情感。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及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学古诗词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一种高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途径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的重视度不足,相对而言,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小学现代文教学,认为古诗词比较简单,通常是逐字逐句翻译给小学生,再由小学生背诵即可。教师对于古诗词教的不重视往往导致小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不重视,最终导致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与机械的记忆上,而非真正感受古诗词作者构建的意境、不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在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及情感培养上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其次,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运用上比较枯燥。大多数教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上仅仅是停留在背诵默写的层次上,往往对古诗词的数量及篇目对学生施以硬性规定,要求小学生要把教师要求的古诗词全部背诵默写下来,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不做要求;有的教师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仅仅是逐字逐词逐句的翻译,在古诗词意境与所表达情感的讲解上涉及太少;还有的教师将现代文的讲解方法生搬硬套到古诗词教学中来,导致古诗词失去了其原有的韵味与灵性。最后,在小学古诗词考试上多以默写古诗词语句、翻译及有关作者的常识问题为主,并没有注重学生对古诗词感性的体验,导致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仅仅是机械的记忆[1]。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古诗词高效教学途径的探究

1. 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注重古诗词意境教学

意境教学作为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理应被小学语文教师置于首要的位置。古诗词通常是古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字词构建优美的意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素质教育下,古诗词教学目标不再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求小学生可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体验感受古人当时的情感。意境教学作为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意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与古诗词相关的优美的图片与视频构造出古诗词所传达的意境,通过多媒体技术真实地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小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的时候,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体会这句诗所蕴含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由黄昏美景逐渐过渡到黑暗的夜晚的整个过程制作成一个动态的动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从美丽的夕阳景色过渡到夜晚的整个意境,从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比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网络环境下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融入到古诗词意境情感的讨论中来,让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去学习,并从心底喜爱上古诗词。

2.网络环境下,可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系统性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仅仅针对教材中几首经典的诗词对小学生进行讲解,而古诗词的学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生古诗词素养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古诗词的熏陶。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找出同一作者的很多首古诗词,也可以同时找出意境与感情相似的许多首古诗词,以补充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匮乏。让小学生系统得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素养。比如,小学生在学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找到一些与《静夜思》表达了相同的思乡之情的多首古诗词,让学生对这些古诗词进行鉴赏,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进而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喜爱[2]。

3.网络下的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古诗词的意境,当小学生真正领会了古诗词的意境,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一副优美的意境画,使他们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及视频的播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大脑中迅速构建古诗词优美的画面。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篇3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0-0053-04

一、我国收入分配原则及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相对应,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原则的认识也开始不断深化,并逐步加深了对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的认识。

党的提出克服平均主义提高经济效率之后,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注重社会公平,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向。此后,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彻底克服平均主义的影响,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收入分配问题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继续坚持这种观点,进一步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在实践中,由于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效克服了传统平均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党的十六大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同时,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力图通过注重社会公平的再分配过程,弥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足。但在实践中,这种“效率与公平”相分离的收入分配指导思想,并没有阻止我国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恶化。那么,如何才能既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有效克服平均主义的影响,又能促进社会公平,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指导思想应运而生,并开始逐渐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科学理念过渡。首先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然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最后,党的十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原则及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与演变表明,准确把握关于收入分配的原则,特别是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内在关系,对于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效率与公平”内涵、关系及抉择的经济学分析

(一)收入分配中的“效率”

所谓效率,在经济学上一般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实质是市场经济中的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如果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组合,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效率。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对利益分配的调节,充分调动各种经济要素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获得最多的经济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效率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创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收入分配中的“公平”

公平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公平,指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经济公平,强调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的对称性,是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判断标准。经济公平是经济效率的同义语,市场经济中按贡献分配经济公平原则,极大地刺激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社会公平,指在承认收入分配存在合理差距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平等地分配给社会成员,不因社会成员在素质、知识、能力、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使其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活享受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或本质上的差异。

(三)收入分配中的“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是既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依存、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性,决定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必要性;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决定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可能性。“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指,既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又加强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较大问题。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客观上要求,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收入差距过低,影响经济效率时,适度拉大收入差距,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在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经济效率时,适度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目的,是要在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社会公平,在有社会公平保障的经济体中提高经济效率。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四)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收入分配中实行“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的根本要求。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彻底搞清楚效率与公平内在的对立统一逻辑关系。

我们在专著《调整个人收入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研究》中,借鉴拉弗曲线,提出了弓背形效率——公平曲线,用以表示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均衡关系,这里我们用基尼系数表示公平,具体如图所示:

1.在一定条件下,收入差距的扩大,可以带来经济效率提高的结果。如在y2-C线(效率-公平最大均衡线)以下,公平与效率转换线从左下向右上倾斜,效率与收入差距成正比,收入差距为y1时,经济效率为x1,当收入差距上升到y2时,经济效率增加为x2。

2.超出一定范围,收入差距的扩大,则可能带来经济效率下降的结果。如在y2-C线(效率-公平最大均衡线)以上,公平与效率转换线向左上弯曲,表明经济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生逆转,转变为反比关系,这时当收入差距或不平等程度由y2扩大到y3,经济效率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从x2减少为x1。这时,如果社会要想提高效率,就要缩小收入差距,把收入差距y3降低到y2,这样才能把经济效率从x1提高到x2。

3.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一个最佳均衡区域,低于或高于最佳均衡区域,都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如图y2-C线所示,此时,收入差距适中,经济效率最高。我们提出的效率与公平最优契合点,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实践中可以参照基尼系数来确定效率与公平最佳契合度,如根据国际经验,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比较合理,超出这一范围,效率与公平就出现失衡。

上述分析可见,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矛盾的替代关系,即注重经济效率就可能防碍社会公平,注重社会公平就可能妨碍经济效率。但是,如果超出一定范围,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就是一种相互统一和促进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为了获得经济效率,就必须缩小收入差距,增进社会公平。这是因为从根本上看,效率和公平互为前提,有效率的分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是公平分配的前提;而公平的分配,能调动各种要素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也为提高效率创造了条件。

因此,收入分配中能否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不仅直接关系到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利益能否真正实现,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能否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五)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抉择

公平与效率的抉择,历来是各个国家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收入分配政策有两个目标,一是要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要增进社会公平的程度。由于这两个目标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使收入分配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选择,似乎成为永远都破解不了的“哥德巴赫”难题。由于公平和效率都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公平与效率政策的抉择上,一般有“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和“二者兼顾”三种选择方案。

效率优先是新自由主义的收入分配政策。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理论上强调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反对国家对经济运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因此,在收入分配政策上,主张把效率放到优先位置,反对国家利用再分配政策实现收入均等化,认为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损害。

公平优先一般是福利国家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这种收入分配政策,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调节经济的作用,在政府强有力的再分配政策干预下,推行社会福利事业,消除市场调节不良影响,把收入差距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

公平与效率的协调,是不分先后次序,同等看待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政策,这种收入分配政策所采取的方法,是要在平等和效率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寻求一种最优的政策交替,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在三种选择方案中,我们认为,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佳的收入分配政策选择,这种选择既保留了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效率,又强调了政府干预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收入分配向“兼顾效率与公平”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局限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个提法就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这个提法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忽视公平,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其次,这个提法对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的定位不全面,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要遵守公平的原则,如果初次分配只注重效率而不注重公平,由此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仅靠再分配是难以解决的;再次,这个提法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错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扮演全能型的政府角色,改革开放后还想扮演经济型的政府,以取代企业家和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一个经济型政府职能定位的明确表述,这是它的局限性。

(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局限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矫正。虽然针对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法对转变观念,消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影响、最终形成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向,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但从理论、实践和成效看,这种提法也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是理论上存在片面性,否定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权衡性,认为二者不是原先人们设想的“trade off”关系,而是正反同向的交促互补关系,不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公平与效率内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实践上不好把握尺度。究竟怎样做才算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如果不加注解,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弄不好,会重走“回头路”,重新滑向平均主义的深渊;三是存在忽视效率的嫌疑。这是因为,这个提法中看不到效率,如果只强调更加注重公平,那么还注不注重效率?在这个提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四是对改革阻力估计不足,改革方案屡屡遭受抵制,改革成效不明显。这些都是它的局限性。

(三)“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优越性

相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两种提法,“兼顾效率与公平”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兼顾效率与公平建立在效率与公平内在矛盾统一关系基础之上,有利于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契合,在有效率的经济体中促进公平的实现;第二,兼顾效率与公平这种提法,把效率与公平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不偏不倚,既不偏重效率,也不偏重公平,在实践上非常清晰的明确了公平与效率的同等重要性,避免了实践中把握尺度偏差的可能性;第三,由于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在二者矛盾的方面就需要妥协,有利于达成一致,化阻力为动力,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四)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定量指标。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是处于比较严重的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我们在前面提出的“弓背形弯曲的效率——公平曲线”也证明,效率与公平之间有一个最佳结合区域,低于或超出最佳结合点,对效率和公平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总体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上升趋势,1994年首次超过0.4临界点后,据国家统计局计算,不包括隐性收入,2008年已达到0.491,另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数据显示贫富差距的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改革开放前,我国平均主义盛行,经济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实行效率优先的政策,忽视公平,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经济加快发展,但其结果导致收入差距过大,难以有效启动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改革思路,在有效率的经济体中促进社会公平,无疑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史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8.

[2]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财政部网站,2013-2-6.

[3]周为民,卢中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J].经济研究,1986,(2).

[4]刘国光.到进一步重视公平的时候了[N].中国经济时报,2005-5-1.

[5]卫兴华,张宇.公平与效率的新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承恩富.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论[J].经济纵横,2005,(12).

[7]王奔洲译,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26-02

当今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在新的环境下“90 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其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群体,主要体现在个性张扬自信、思想自由奔放、价值观多元化、崇尚时尚、追求新鲜事物、依赖网络、心灵敏感等。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骨干分子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90后”学生骨干来说,他们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优势,但在面对新时代网络冲击下的他们来说也存在有一定的劣势。

一、当前当学生骨干的主要行为特点

1.理论保障不坚固,使得自身失去了工作方向

有的同学加入学生组织旨在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组织等方面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工作较为积极,有奉献精神;有的同学争取学生干部存在功利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同所得的物质荣誉相挂钩;有的对同学漠不关心,百般讨好老师;有的缺乏积极进取的心态,疲于应付[1]。

2.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

作为大学生殊的一员,学生干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学业和工作的关系。据调查,学生组织成员中学生干部的成绩差距非常大,一部分成绩和工作业绩相当突出,而另一部分业绩突出但成绩“挂科”,不知如何理顺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其次,同学关系不够融洽,部分学生干部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当选后拉帮结派,成立小圈子,疏远其他同学,忘却了学生干部“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宗旨,以学生管理者的身份自居[2]。再次,师生关系问题。作为学生干部与老师的联系交流较普通同学多,这也造成师生交流时随意,某些行为举止不当。

3.能力的参差不齐,使得工作效率事倍功半

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因人而异,并不是身为学生干部而胜人一筹。日常活动组织过程中,部分学生干部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依据自己的意愿任意调遣其他同学从事一些具体事务,自身却没有起表率作用,引发同学抱怨或消极怠工,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与效率。“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的确需要加强[3]。

鉴于以上现状,面对中国“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完成现状来看,大学生骨干在针对普通学生管理教育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学生骨干是一支在学生当中有着特殊作用的群体,他们从学生中来,与学生距离最近,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大批信念坚定的骨干,能在学生中树立鲜明的思想旗帜,能在学生当中起到导向性和示范带头作用[4]。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骨干培养的有效措施

“90后”学生骨干个性张扬自信、思想自由奔放、价值观多元化、崇尚时尚、追求新鲜事物、依赖网络、心灵敏感。我们应该结合网络时代的新思想,新方法通过教育,引领、指导的新思想激发大学生骨干的内在潜力,发挥优势,以己之长补其之短,开辟全面工作顺利进展的新局面。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理论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明确了方向。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不断改进方法,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骨干进行理论教育,深化大学生骨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推动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

2.加强纪律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正面引导,通过多种贴近学生心理、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式加大对纪律的宣传力度,多层次地强化纪律的灌输,持之以恒,真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规知识、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学生骨干要自省慎独,着力自控教育,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3.加强实践教育,提升大局意识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骨干管理能力急速提升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学生骨干在学校发展、同学成长的整体格局中,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质量建设,真正成为学校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未来国家的战略储备人才[6]。

4.注重管理技巧,激发潜在能力

面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骨干,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骨干的人性教育,充分尊重学生骨干的个性化差异,凸显其自身优越性,激发学生骨干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不断通过自身的创新达到更高境界。

大学生骨干是一支在学生当中有着特殊作用的群体,他们从学生中来,与学生距离最近,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只有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不仅能够使得学校工作事半功倍,也能够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更加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新峰,李威娜.大学生骨干素质培养的意义、内容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81-84.

[2] 严蓉.浅谈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2):70-71.

[3] 王丽,王力年.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才智,2012,(21):231-232.

篇5

随着目前医疗环境变化, 几乎每位住院的患儿都要进行采血化验, 且化验的项目较前明显增多, 采血量在5~10 ml的患儿较多, 而行四肢静脉采血量往往不足, 尤其是小婴儿及长期输液的患儿。因此, 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在儿科非常普遍, 但大多数患儿在采血过程中因哭闹、烦躁不安多无法配合[1-3]。如果整个过程中固定不妥, 不但使操作耗时, 且难一次穿刺成功, 同时易造成患儿组织损伤, 致使出现皮下出血、血肿或瘀斑。近年来,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 在行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时使用Y型固定法及夹烟式拔针法, 结果一次采足血量的几率高, 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 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70例行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35例。对照组:男72例, 女63例, 年龄1~36个月, 平均年龄(15.6±8.1)个月;观察组:男69例, 女66例, 年龄1~35个月, 平均年龄(15.4±8.3)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采血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法及拔针法行股静脉垂直穿刺, 操作者面向患儿头部, 站于患儿右侧, 协助患儿取仰卧位于操作台上, 助手站于患儿头端, 用大毛巾或中单将患儿躯干及上肢用木乃伊式法包裹好, 双上臂固定好躯干及上肢, 左前臂固定患儿左腿, 并使双大腿稍外展外旋, 小腿弯曲90°呈蛙状, 穿刺侧臀下垫一小枕, 充分暴露腹股沟区。用尿布遮盖会, 防止穿刺过程中排尿污染穿刺区。常规消毒腹股沟区, 范围为10 cm×10 cm, 然后用同样方法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包括指甲沟), 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中部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90°角在股动脉内侧0.3 cm垂直刺入1~3 cm, 然后逐渐提针, 边退边回抽, 见抽出暗红色血液, 提示已进入股静脉, 立即停止提针, 固定, 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 穿刺点用无菌棉球压迫3~5 min。

1. 2. 2 观察组 采用与对照组同样及消毒方法、范围, 先翘起已消毒的左手食指, 将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并拢, 与大拇指分开呈Y型固定穿刺侧大腿, 用已消毒的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中部触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右手持注射器, 同样采用垂直方法刺入, 当抽足血量后松开左手中指合并食指用夹烟式方法夹住注射器针栓处拔出针头, 右手松开后迅速用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3~5 min, 直至不出血。

1. 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采血一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采血一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行股静脉穿刺时, 如果没有妥善的固定方法, 特别是当技术不够娴熟时, 容易因固定不善而难准确触及股动脉搏动点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局部软组织。同时, 采用传统的拔针法, 在松开左手取棉球时因穿刺侧大腿暂时失去固定易使右手脱针, 而造成对穿刺部位的再次损伤, 增加患儿的痛苦, 易引起家长不满甚至导致纠纷。而采用Y型固定法, 可以更好的固定患儿, 能准确触及股动脉搏动点, 提高采血成功率。且采血后采用夹烟式拔针法, 在固定针头的同时, 加强了对患儿肢体的固定, 能更好地避免二次损伤, 减少患儿痛苦, 增加家长的满意度。

本文对270例行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的患儿进行相关研究, 效果满意。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采血一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陈丽红. 新生儿两种静脉采血法的效果评价. 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12): 1579-1580.

篇6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自1992年以来,它被教育部列为财经类院校各专业必修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它与各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经济学因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而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但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同,加之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所以同学们在开始学习这门课之前普遍存在着一种畏难的情绪。如果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再像上数学课一样,板着面孔一丝不苟地进行经济模型的数学推导,就会使许多学生因搞不清学习西方经济学究竟有什么用处而丧失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试着采用了轻松活泼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制度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就公开承认经济学的阶级性,并且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经济科学,而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也毫不讳言自己的阶级立场,“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凯恩斯,1962)。因此,我们在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必须首先向学生们说明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鲜明的阶级性,绝不能用它来代替经济学。因为中国进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不可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一套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们如果照本宣科的说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区别,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加深学生的逆反心里,因为在一部分同学们的心中,对制度的重要性的理解并不

是很清楚。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一个轻松活泼的例子来说明制度的重要性,那么效果就会好得多。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获得了百米比赛的冠军,博尔特无疑是当今跑得最快的飞人,这一点大学生们显然都很清楚。但笔者却告诉学生,其有办法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跑的过博尔特(先卖一个关子),在同学们都表现出诧异的表情后接着说,博尔特之所以能够获得百米飞人的称号,是由于比赛规则(即制度)的制定对他有利。如果让我来制定比赛规则,即比赛制度,那么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定都能够跑得过博尔特。此言一出,当时学生哗然,但笔者接着说,如果其有权利来制定比赛规则(制度),那么笔者就让每一位选手在跑到50米处停下来做一道高等数学题,做完之后接着再跑,那么博尔特肯定拿不到冠军。当然,这一假设的前提条件是,笔者必须有制定规则(制度)的权利。此时,学生们已经不再发笑了。很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了。

那么同样的道理,区分不同制度下的经济学的阶级性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这样,就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使同学们清楚地理解了制度的重要性。很显然,这种轻松活泼的讲解方式显然要比传统的说教的效果要强的多。

二、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区别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但许多同学在学完效用这一章节后也仅仅停留在记住效用的定义这一层次上,对于效用的进一步理解却无从谈起,这也就导致了初学西方经济学的同学们感觉它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坚持的是客观价值论,而西方经济学信奉的却是主观价值论。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客观价值论。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商品的效用大小决定的,而效用是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它的大小因人而异,因此是主观价值论。正确区分这两种价值论,是我们学好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前提。

基于此,笔者在讲授效用论一节的时候,引入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所谓幸福方程式来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效用(即主观价值论)的理解。

萨缪尔森认为,幸福=效用/欲望,从该方程式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变动、与欲望成反比变动;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大,越痛苦等结论。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我们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效用是一种主观感受了,它因人而异,消费同样一种商品或劳务,不同的人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知足长乐”所表达的也就是同样的一个意思,“知足”了,欲望自然就小,自然就会感觉到自己很幸福了,当然就会“笑口常开”了。因此,也有人戏谑的将幸福理解为:“我饿了,你吃着个烧饼,我没有,你比我幸福;我冷了,你穿着袄,我没有,你比我幸福。”这些例子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效用只是一种主观的心里感觉。

这样,通过一个轻松活泼的幸福方程式就将效用的含义完全讲清楚了,使同学们觉得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相距并不遥远,无形中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三、从轻松活泼的故事中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

机会成本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要想正确地理解机会成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照本宣科的按照书本里的知识进行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们除了死记硬背了机会成本的定义之外,几乎一无所获。那么应如何向学生们讲授成本这一重要内容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试着采用了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地主周扒皮和刘文彩的剥削故事来对成本加以阐述。

周扒皮与刘文彩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两个地主,周扒皮因半夜鸡叫而妇孺皆知,刘文彩则因泥塑群雕《收租院》而家喻户晓。虽然他们同属万恶的地主阶级,但他们剥削的方式却迥然不同:周扒皮靠半夜鸡叫的方式攫取长工的绝对剩余价值;刘文彩则采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方式去盘剥农民,逼得许多贫苦农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么,同为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恶霸,周扒皮为何采取的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雕虫小技,而刘文彩采取的却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大斗进,小斗出”呢?

究其原因,这与这两位地主所处的具置有关。周扒皮是职业小地主,小地主雇佣的长工数量自然较少,长工的劳动均在其有效监督的半径之中,同时周扒皮又没有别的买卖生意需要自己照看,即周扒皮监督长工的机会成本较小,况且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职业小地主周扒皮也不放心将自己仅有的几亩薄田放手交给长工租种以坐收鱼翁之利(万一长工耕种不好导致颗粒无收的话,那自己就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了,他的机会成本就太大了)。但大地主刘文彩则不一样,他身兼数职:不但是大地主,而且还是商业家,在城里面开着自己的店铺买卖,如果自己也像周扒皮一样事必亲躬的过问自己的土地和长工,那么他的机会成本就会很大:无法照看城里的买卖店铺,那损失可就大了。因此,刘文彩采取了一种机会成本最小的剥削方式:将土地租种给农民,自己坐收分成,又不会影响到城里的生意买卖,这样的好事刘文彩自然不会放过。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但认识到了万恶的旧社会,而且也通过活泼愉快的方式掌握了机会成本的真正含义――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四、小结

通过上文列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使同学们能够愉快地接受西方经济学中的新知识,变“要我学”而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内心真正喜欢这门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积累知识,善于观察世界,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经济学概念转化为我们现实中的东西,通过轻松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进入知识的殿堂,这也是对我们广大教师的一个考验:如何将呆板的书本知识以一种轻松活泼、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以改变同学们以往所固有的学习无兴趣,完全靠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劝说集[M].商务印书馆,1962.

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人文社科类、技术类、工程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能体会的。但是,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如何能使学生迅速而直观地领会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大量的图形、数据、数学公式及推导、表格等贯穿其中,往往教师会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谭”。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经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会强化学生对宏观理论知识的把握,树立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会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论证、图形、表格等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一章中,对于其中的三市场四部门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关支出法对于国民收入的计算及乘数理论亦如此;关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上来理解,只基于最机械的记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这些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采用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包括当前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非是简单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注重将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案例教学并非以教师对宏观经济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是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景,让其通过思考和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锻炼,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3.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其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选取现实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过程中,以当前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够真正领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如下:

1.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优良性。如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应章节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包含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货膨胀理论这一节而言,应结合通货膨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尽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选择和编写优良的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师可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写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获得“二手资料”,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应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铺垫。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背景,学生往往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某个理论只能在该理论内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叙,因此,对宏观经济知识感觉晦涩难懂。如在介绍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循环时,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三大市场四大部门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派之争,也要予以必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否则关于各学派的相互区别,学生多机械记忆,瞬间即遗忘,不能将其作为有机体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利息理论、货币理论的不同,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篇8

中图分类号: D912.29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西方经济学已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的, 而且涉及到大量的概念、 原理、 图形、曲线, 初学者往往感到十分迷茫。 因此, 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笔者结合多年教授 《西方经济学》 的经验, 浅析《西方经济学》 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入课程,寓教于乐

西方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 倘若没有精心设计的导入, 没有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 一旦一节课没有听懂, 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所以, 首次上课我们就要想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 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 而要想实现愉快教学, 则需要我们去想办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 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课应该做到: 切题和生动两条原则,充分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趣” 中学习, 在 “乐” 中获得知识。

1、利用小故事导入。比如,讲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首先讲了《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然后再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巧克力都有啥牌子?德芙…老师可以简单的穿插关于德芙巧克力的美丽传说和历史,烘托课堂气氛,然后问: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喜欢,学生几乎同声回答。那有朋友送了你们一盒,现在开吃,第一块,好吃,真好吃,感觉美妙极了;第二块,继续好吃;第三块,嗯,感觉一般点了;第四块、第五块,吃不下去了…第十块,估计快该吐了。还有,你周日逛街,淘到了一件特别适合的衣服,穿上非常好看,非常有档次,价格也适中,你是否会买两件一模一样。同学们会集体回答:不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自然不自然的都在避开它。这样,枯燥的知识就趣味化了。一个很简短的小故事, 可以让同学们哈哈一笑。 从而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

2 、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要想使同学们学好抽象的经济学, 首先要让他们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把经济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让学生参与进来,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很有效的方式方法。西方经济学有许多曲线,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我会让举手、一般是两到三个学生到讲台前黑板上照着书画上去,底下的学生我同样要求学生画到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干,都忙起来,都动起手来,课堂气氛就有了。当然了,能上黑板上画曲线的学生是要加平时成绩的,所以,每次说谁上黑板画曲线的请举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很激动,都争着去。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多加平时分,谁都想进步。哈哈,看着一张张纯真的、可爱的、天使般的小笑脸,我们老师上课,也充满着激情啊!还有,其他向笔记本上画曲线、做笔记的学生,也要督促和检查,画一画,写一写,学生们加深对课本和所讲内容的印象,老师讲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如鱼得水,何乐而不为呢。

二、案例通俗易懂,学生融入其中

对于一些定义和规律, 老师最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使学生很快理解和顺利进入经济学之门。比如讲解需求的定义: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让学生懂得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需求的定义好理解,稍微有点难度的是需求定理和需求曲线。这时候如上所述,找学生上黑板画需求曲线,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画曲线,如图:

哪如何理解需求定理: 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呢。我就拿同学们早饭常吃的食堂的鸡蛋举例子:当鸡蛋是1元1个的时候,请同学举手统计,大概有40%学生早餐吃一个鸡蛋;当鸡蛋是1.2元1个的时候,大概是15%的同学早餐吃鸡蛋;当鸡蛋是1.5元一个时,大概3%的同学早餐吃鸡蛋;而当鸡蛋是2元一个的时候,大概只有1个同学举手示意吃鸡蛋了:多贵我也吃,我就爱吃鸡蛋,不吃鸡蛋我一天上课都没精神。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看来该同学家里经济条件真的许可。我再问,当鸡蛋价格下降了,8毛钱一个,50%举手;6毛钱一个,60%举手;5毛钱一个,80举手;1毛钱一个,100%举手了。哈哈,连老师我也说,如果咱们食堂的鸡蛋1毛钱1个,我也天天早饭吃食堂,光吃鸡蛋…哈哈。从而我们结合着需求曲线图得出:P(价格)上升,Q(需求量)下降;P(价格)下降,Q(需求量)上升的需求定理。我们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们就容易理解了。

三、以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为切入点,难懂变易懂

如讲需求价格弹性时, 弹性(elasticity),物理学名词,指一物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除了强调弹性是自变量变动1%时,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以此推出弹性也是百分比,只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弹性概念一下子好理解了。 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商家的收入之间关系时, 老师可以先设问:“五一”、“十一”、春节假期,商场超市那些商品会降价促销,那些商品从不促销?同学们热烈讨论后,老师再问:电器做不做促销,名牌化妆品做不做促销?我们每天都需要的食盐有没有降过价、做过促销?然后解释各种商品弹性值不同的道理。 电器、化妆品富有弹性,适当降价可以薄利多销;而食盐缺乏弹性,降价不能使总收益增加,反而可能减少,这样就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了。

四、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

科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利用是关键。“西方经济学”的课件,通常应包含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描述、简单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穿插播放等。课件的设计要以服务教学为原则,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结构逻辑清晰,思路完整顺畅,通过在各章节之间建立链接,使学生能及时回顾,温故知新。既要避免教师台上点鼠标,学生台下记笔记的误区,也要避免形式花哨,喧宾夺主。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各展其长、互为补充,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五、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板书。在教学中,用板书的方式推导公式,学生能了解整个推导过程。除了公式外,图形采取板书的形式更好,这样,学生能知晓每条曲线的来龙去脉。对概念的定义、案例的介绍,用多媒体可以节约时间。作为一名教龄还不长的教师,笔者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有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上好西方经济学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9

通过历届招生情况,三本院校经管类专业文科学生居多,学生高考时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数学基础较弱,但微观经济学对数学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大量的公式、曲线与定量分析,且建立在基本的假设与理想的经济环境下,三本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抵触情绪,同时高估微观经济学的难度而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二)轻理论、重实践,缺乏学习主动性

随着互联网的使用,一方面为学生认识外部环境与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便捷式通道,另一方面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渴望及实用主义心态,使他们对应用性强的课程较为关注,而对理论性强的微观经济学缺乏学习主动性,这就这很难与三本院校追求实用性、重视实践性的观念同步,若部分教师只解释基本理论和模型,进行被迫式的学习,就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依照生命原始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充分显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课本的知识,更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其作为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行为思考规律,积极创造教学情境,在思考和理解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死记硬背,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自主、从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积极的氛围中享受与探究正确的认识,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风向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重视体验获得的结果,而体验具有抽象性与模糊性,由于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依据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要求,现制定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内容的应用程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以便学以致用。体验性目标是一个长期性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灌输,锻炼并建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合作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体验式教学设计的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教学,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与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自由的思考,通过讨论与反思,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有:

1.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不同的角色,切身体会与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思考人物的形象与职能、人物的情感及工作职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消化并掌握。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一章中,在介绍市场的种类时,可以让学生分类扮演不同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以菜农的无奈进行展现,寡头垄断市场以本校的封闭式管理背景下,模拟学校仅有的三家早餐店,垄断竞争市场以不同品牌的手机的厂家的广告为切入点,垄断市场以戴比尔斯的钻戒为切入點。依照不同的市场规则演绎市场模式,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市场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不同的市场种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交流活动

交流又称为交往与沟通,通过交往与沟通的方式,学生既可以分享、披露与接受信息,又可以通过交流信息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升华。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情感体会也会不同,对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想法与感悟。教师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通过倾听别人的想法或思路,打开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同时有利于建立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例如:在讲到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这一章时,以“生活中市场失灵的现象”为题目布置课前作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关注电视节目、生活现象、新闻报纸以及网上经济快报来了解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国家的微观经济政策,随之开展异界讨论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便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探究活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探究活动,以便在探究中学习、锻炼实践能力。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段具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学生,以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问题,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微观经济学供需理论这一章中,以“双十一淘宝购物节某品牌的销量”为切入点,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掌握影响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三)体验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1.兴趣激发阶段

体验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体验,这可以是一段生动的话、有趣的小故事,也可以是大家都很关注的实事,选取的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仅有理论课时,可以引入多种多样的实训与奖励环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产生疑问、新的质疑,从而促进学生体验的动力与好胜心,随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验中。

2.实践感受与强化反馈阶段

实践感受与强化反馈阶段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对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行体验。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与思考方式的不同,这样就对事物与知识点产生不同的情感,教师应当把握好体验情境的节奏,让学生表现真实自我的自己情感。把教室当作集零售与批发为一体的市场,学生扮演不同的卖家和买家,遵循市场规则进行交易,逐渐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规律产生深刻的认识。

三、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三本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还未普及,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还需要广大老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扩充体验的形式与实例,使其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柯林·比尔德.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涂晓今.经济学实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篇10

[作者简介]王平(1969-),男,陕西府谷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基础理论。(陕西西安7101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9-02

经济学是一门无论做大事或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的学问,无论你是鲜衣华盖之辈,还是引车贩浆之人,经济学都与你息息相关,事实上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她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学习经济学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读懂社会、睿智生存的必备条件。“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的发展长期专业化的特点,造成分析数学化、理论术语繁多、体系派别庞杂,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对该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教学要本着“理论够用,实用为主”的原则,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之显学则更应如此。经济学讲授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及密切接触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学生关注的、疑惑的问题和现象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交流、体会与总结,笔者以为,“经济学基础”教学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大类专题进行讲解:

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规律。这部分内容主要为学生讲解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供给与需求规律;市场与竞争规律;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金融与贸易,投资与理财;生产者(厂商)、成本与利润理论;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及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博弈论等。

2.投资创业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什么是理性投资,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如何储蓄?怎样做一个精明的投资家?当下投资收藏首选什么(字画、邮票、钱币、古董及其他)?开店的市场分析怎么做?经营店铺的策略是什么?最佳的投资组合是怎样的?基金与债券如何购买等。

3.消费中的经济学。这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是:讨价还价的技巧有哪些?如何把握商品最佳的购买时机?货比三家比什么?折扣狂潮里商家有什么隐藏秘密?买车买房还是租车租房?如何培养买东西的能力?如何做个理性的消费者等。

4.教育中的经济学。在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教育投资是物有所值的,要让学生明白教育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要让学生拿自身的教育投资与产出进行比较,尽量节约开支,缩小自身教育成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树立起知识技能可以使自我价值增值的观念、执著与勤奋造就成功的观念。

5.职场中的经济学。这部分主要讲解学生首先要理性地看待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很难保证使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精英”岗位,这是由供需条件造成的,而要想找理想的岗位自然要出类拔萃。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道理。具体会讲跳槽的合理性分析;职场里的成功秘诀;职场中的合作共赢等。

6.管理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如何做一个科学的管理者使管理出效益。具体讲解内容包括:高效管理中的经济激励手段;如何让企业成本最小化;企业与员工的共赢之道;管理中各人群之间的利益如何考量;管理者预期;工作人员绩效的科学化考核等。

7.人际关系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的是从经济学的视角下透析人际关系,为正确稳妥地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帮助。具体讲解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就是资源;人际关系的投资;人际关系的选择学问;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与朋友分担风险与快乐等。

8.恋爱婚姻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经济学视角透析当今市场经济化浪潮席卷下的恋爱婚姻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如何降低恋爱婚姻的成本和风险,在恋爱和婚前如何作出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9.家庭中的经济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庭是要用心经营的,要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经营家庭,经营家庭就是经营幸福,只有“齐家”才能“治国”的这些道理。具体讲解内容包括:由谁来当家里的财政部长;怎样当好一家之长;家庭里如何理财;如何尽赡养父母的义务与责任等。

10.中国传统经济学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增强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与学习程度,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这部分具体内容主要讲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经典经济学思想、经济学典故、经济学寓言及成语里的经济学原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适合的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多年来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手段与方法:

1.精心设计,导入课程。用一个个疑问导入要学习的新课,或者讲一个经典的小故事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神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就是“愉快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故事尽量在课堂上来营造或创造出热烈而愉快的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市场需求这一节内容时,就给他们讲向和尚卖梳子的故事,和尚没有头发怎么会买梳子呢?给他们留个悬念,然后把课程导入。

2.现实生活,融入课程。比如,在讲“竞争”这一节时,笔者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事件。一个讲到:沙丁鱼是欧洲人非常喜欢的一道菜,但是沙丁鱼在运输中常会因为懒得动而缺氧死去,在他们的餐桌上很难见到新鲜的沙丁鱼。然而这种情况却因一位鱼商的意外发现而改变了。有一次他把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运输,因鲶鱼好动而使沙丁鱼也因恐惧而游动起来,到了岸上沙丁鱼仍然狂蹦乱跳,活力大增,通过这种竞争的方法使人们吃到了活沙丁鱼。另一个讲到:目前有些学校为了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成快班、慢班,这很不科学。因为慢班里的学生没有了竞争的参照物,导致大家的学习都平平常常,没有彼此的竞争都自甘落后,成绩都将下降。若不分快慢班,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有上中下的层次,大家相互竞争,不甘落后,在这种效应下,所有学生的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

3.运用辩论,激活气氛。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是随机的,永远没有一个人在事先可以精准地判断某种经济活动的精确结果。因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某种经济现象就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房价在某一个阶段,未来的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会涨、不涨还是会降?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均打出折价、发代金券等促销方式,这时购物到底是实惠还是不实惠?让同学们就这些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既理解了原理,又使同学们的思维与口才得到了锻炼提高。

4.角色扮演,走进课堂。比如,在讲恋爱中的经济学这节内容时,就动员同学们自愿大胆地坦陈各自的择友观点,类似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那样,讲出自己心中的那一位理想形象,同时把自身的经历、内心及各种兴趣爱好介绍给同学们。这样通过现实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真正了解了你自己,同时也让你了解了别人心中的选择标准。这样就降低了恋爱的风险,减少了痛苦与烦恼,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5.实地考察,体验生活。比如,在讲到创业投资这一节内容,关于开店的选址进行分析时,笔者把学生们带到西安市钟楼繁华地段的麦当劳店去。离麦当劳店不远处就有一家肯德基店,同学们当时对其不解,后来发现国美、苏宁、大中等三大连锁家电都相隔不远。一般认为经营品种类似的店聚合开在一起就存在着竞争。然而商家的观点是聚合经营能够聚集人气,形成“马太效应”,从而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分散经营使企业无法获得与其他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从而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导致利润下降。实地考察让学生理解到,聚合选址一方面能体现“一站式”消费,为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购物基础;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商家不断进行自身调整,突出个性,在通过竞争提升自己的同时让普通消费者受益。

6.精选案例,深化内容。例如,在讲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列举讨论上学期间上网玩游戏、谈恋爱、喝酒、玩牌的机会成本,让学生对机会成本有一个最直接的感性理解。在讲商品的均衡价值及其决定时,又列举了房价波动和家电产品价格波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列举中学课文“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回味理解“粮贱伤农”的道理,理解国家出台粮食保护价格政策的背景。案例教学一定要注意防范案例陈旧和案例不符合现实实际的问题,另外要注意案例的选择难易要适中。案例不是举例,案例是带有师生共同分析的,通过案例的分析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某些经济学理论,在案例教学课后一定要做好教学的总结工作。

7.新闻电讯,丰富课程。在懂得一些经济学概念和原理之后就要对所处时代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的发展走向。结合实际要新、要直观,要经常看《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及其他地方的经济生活类报刊、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以及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对话》节目。老师可以在看后提取精华给学生讲解,也可以将节目录制下来交由学生看,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处理能力。

8.媒体教学,优化效果。我们一定要下大工夫制作好PPT课件,否则所谓的PPT就成了“骗骗他”了。制作课件要图文精美,用图形图像配以精彩的动画与音响,造就出一种形象、直观、活泼的教学场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口、眼、耳、手、脑,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积极地进入学习状态,扫除学习的盲目性。PPT课件内容一定要丰富新颖,切合当下的实际,信息量要大。在应用课件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同时准备讲课用的教案,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在运用课件讲课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定不能变。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讲授,否则是教师懒惰的一种表现。在制作PPT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从内容与形式上要及时更新,课件的设计也要体现启发性,要留有恰当的“存疑”与“留白”,以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脑的习惯。设计课件时,还要注意有激励的设计,要注意把党的教育宗旨贯穿在课件设计当中,课件在每次教学结束后要进行一次总结反馈,根据学生上课时的眼神与表情,对课后的课件设计进行修改。课件还应该注意互动式的设计,在设计课件时要考虑采用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思考,使教学双方有时间思考问题、有空间展开讨论,又可在形象的图片上遐想。

9.网络技术,推进教学。老师告知学生电子邮箱和QQ号,让师生间互发邮件和在QQ群里相互讨论问题,既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还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并在博客上传课程资料,定期更新博客内容。比如,把经济学讨论题上传到QQ群里,在群里及时信息以供大家讨论,可以根据经济学教学内容,创建不同主题的群讨论组让学生参与,邀请学生加入多人对话,展开围绕主题的讨论。另外,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单独辅导,利用群聊、群邮件、公告等为学生答疑解难、传输和共享教学资源、上传下发作业等;利用QQ个人空间建立学生个人学习的电子档案,展示自我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观点、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以达到更高的学术层次,同时还可以在网络里开展师生交流,促进网络教学的情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0.考核改革,保证教学。改进考核方式,突出能力的考核,考核应该基于系统的复习、巩固,提高已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最高形式,有侧学、促学和导学的三大功能。考核应以教学大纲的规定为准绳,以能力为重点,以应用为目的,考核的内容一定是将来要应用的内容,也是平常学习中重点强调必须掌握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指导思想在开学一个月以后就应向学生予以阐明,使同学们及早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到基本知识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来。笔者认为,在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时,要把握如下原则:考试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检测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学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比重占到整个考核的较大的比重;考核的时间也可以适当进行灵活的调整,不一定要放在期末该门课程结束时,应该侧重于平时的考核,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随时抽查个别同学进行考试,还可以在课外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结合已学的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可以畅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力鼓励学生这样做,并经常在课堂上留出供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将考核的结果计入总分。总之,考核是整个经济学过程中的特殊的、最高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只有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整个“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实现,从而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就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戴明.经济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11

一个一元募捐活动,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我问老师是否愿意参加我们的活动,但老师没带零钱。我就对老师说,我帮你捐一元钱,你对我说一声谢谢。老师同意了,之后我在朋友圈很自豪的发了一条说说:看,爱的传递就是如此的简单。

XX年善行100爱心包裹活动,带着大一的小伙伴在路上为山区的孩子劝捐。开始的时候总是被拒绝,有失望沮丧但依旧怀揣着希望。接到一个学妹的电话,只听她隔着电话大声对我欢呼,学姐,我成功了。她边跑边喊,急促喜悦的声音,让我想象到了她兴奋的样子。帮助别人可以让自己收获如此大的快乐。

参加景德镇乐平半程马拉松的时候,21.079公里。当跑到15、16公里处时,很累。路两旁围观的人喊着,小姑娘加油、小美女加油。让我近乎疲惫的心瞬间充满了力量。这些无心的鼓励给了我极大的勇气,让我感激不已。

这样的事情很多,每次想起来都会觉得温暖。社会就是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我听过一句话,人性中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勤奋和善良。

大学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四年时光,也是最有激情最有想法的时候。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担任了人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善行100爱心包裹麦庐校区的负责人,也就职于义工协会。获得了十多张奖状,像江财十大雷锋哥雷锋姐,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的优秀服务者称号等。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和个人价值息息相关。我每学年的加权成绩都在85分以上,早上六点半起床看书的习惯已经有一年多了。大学过去的两个寒暑假:不仅参加了学院的实践活动,在报社实习,也勤工俭学,锻炼自己。我很喜欢运动,尤其喜爱长跑。徒步、骑行、马拉松都经历过。运动不仅仅带给我一个健康的心态,也给了我一种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