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农业立体养殖

生态农业立体养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1 09:5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农业立体养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农业立体养殖

篇1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科的技术和原理,进行科学的统计,把当代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科学结合到一起,创建把农业种植生产、发展管理和环境保护治理有效的综合起来的具有可实施性、效益较高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实现生活和生态上的有机统一,也是实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及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特别应对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一种前景很好的发展形式。

1.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

1980年,在宁夏举办的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中,生态农业的第一次被提了出来,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俊先生开创了生态农业研究的先河,专注研究生态农业在各地的应用以及发展生态经济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优选,尊重大自然规律,考虑环境承载力,提倡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利益、生态保护的互相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以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骆世明教授也是生态农业领域中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通过生态品牌、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保证了生态效益,还保证经济效益。我国生态农业方面的发展不仅具有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它在包含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生态技术的发展模式。

2.常见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反映了生态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生态农业的建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脚踏实地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失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土地现状、资源情况、气候条件,在不同地区,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技术,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1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

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需要依靠当地的农业资源,致力于发展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农产品的加工处理的综合循环经济模式,多方面进行扩展,推动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

2.2立体式复合循环模式

集种植、蚕桑、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式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依靠当地的农业资源和蚕桑资源,致力于发展植物的种植、桑蚕的养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动植物的生产和资源的利用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3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把秸秆作为整个循环的纽带,综合利用秸秆饲料、秸秆燃料,以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作为主体,构建“秸秆、燃料、用户”“秸秆、饲料、养殖”的循环模式,使农业循环得到更好的发展。

2.4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篇2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篇3

    第二,人地矛盾突出,后备耕地不足。2009年耕地总面积223.76万hm2,占全市农用地土地面积的27.2%。人均耕地仅0.0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6.09%。未利用地70.85万hm2,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6%。大部分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化肥投入强度为407.45kg/hm2,中、低产田占多数。全市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5.3%,平坝耕地占4.7%,后备耕地开发殆尽[3]。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突出。

    第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1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万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土壤侵蚀总量达1.46亿吨,流入长江约1亿吨,其中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2010年重庆市水利局查处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就达265起。水土流失造成地力下降甚至出现石漠化,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性,阻碍农业持续发展。第四,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面污染形势严峻,规模化养殖场负载较大。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2010.51万头;家禽存栏出栏19647.24万只,大牲畜总量131.39万头,山羊存栏168.41万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污染物11927.8万吨。2010年全市农药使用量为2.09万吨。这些肥料和农药有相当部分随降雨径流流入江河。第五,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直辖以来,虽然农民收入在不断增加,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07年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度超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依然落后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与之相差642.34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使得城乡统筹速度减慢。

    二、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种养加工循环发展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加工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增加畜禽饲养和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以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城郊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种养基地为模板,体现集约利用土地。以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修建沼气池,实现“粮蔬种植—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循环。畜禽产生的粪便在沼气池经过发酵产生沼气,可供生活燃用,家禽保温。沼气池的沼渣和沼液可以肥沃土壤,给粮蔬生长提供养分。另外,对大面积田地产生的腐烂蔬菜等田园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一部分经过技术处理变成农业绿肥,返回到田园,另一部分则可以成为畜禽养殖的饲料来源。

    2.以养殖和加工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铜梁县蒲吕镇沙心村汪兴平的循环生态农业园区为模板。园区地上部分主要由挂面厂、饲料加工厂、养猪场、鱼塘、果园组成,地下则由沼气池、净化池两部分构成。整个园区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挂面厂生产的副产品麦麸作为养猪场的饲料,排出的废水流入沼气池,与猪场排出的猪粪一起发酵。这样,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产生的沼气又作为能源供挂面厂使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液通过净化池净化后流入果园,为果树提供养分,同时将氨气等气体挥发。最后,沼液流入鱼塘,为鱼带去大量微生物。

    (二)立体循环发展模式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特点,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药材、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种植型立体农业

    立体种植包括农作物的间作、轮作与套种和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禾本科作物和非豆科作物间作也适合重庆山区,比如玉米与红苕、土豆间作。在一些低山区,树体较小空地较多的地方,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空间,可以间套种生长期较短的一年生作物。中山区或者高山区,树林茂盛、多层次,则可在树林间作中药材。许多中药喜阴喜湿,利用树荫给药材提供阴凉湿润的环境,可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并促进林木生长。

    2.养殖型立体农业

    立体养殖包括陆地分层立体圈养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利用不同的空间层次,将养殖场分为3层空间。上层空间饲养家禽,中层为猪圈,下层为沼气池。家禽的粪便直接落入猪圈,或收集起来发酵后喂猪。猪粪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利用鱼类的不同的食性和栖息的习性进行混养,也可在不同的水层饲养不同的鱼类,从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节约饲料资源。

    3.种养结合型立体农业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体系。如稻鸭共育、稻渔共育、稻鹅共育等。在稻谷生长期,鸭子昼夜放养在稻田中,捕食水稻病虫,同时鸭子的排泄物也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山区缺少湖泊溪流的地方,稻田里养鱼的模式可以满足农民对鱼产品的需要。鱼和杂草存在竞争关系,可帮助减轻杂草和稻对养分和光照的竞争。鱼和稻存在共生关系,鱼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提高水的碳储备,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活力[4]。在稻田冬闲季节,种植优质牧草,养殖肉鹅,可以提高水田的利用能力,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再生利用型发展模式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加工处理变为可用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从而消解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通过几种食物链型动物的养殖,延长产业链,提高畜禽养殖的综合效益,减少畜禽养殖对环保的压力。涪陵焦石镇农民建立了“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土鸡—鸡粪和蚯蚓粪—沼气池—种草”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变成可以供下一链利用的资源。这种模式适合在较高山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面积种草可减少水土流失,废物的再利用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秸秆、稻壳、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均可加以再利用。利用植物纤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固化炭化、气化、制复合材料、制化学品等,可将其生产为炭、焦油等能源[6],也可以作为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原料来源,还可生产纸板、人造纤维、轻质建筑板等包装和建筑装饰复合材料。另外,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可制成可降解快餐餐具。重庆山地多平地少,大分散小聚居,不适合广泛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在山区可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循环型庭院,充分利用庭院资源,以沼气为纽带,建设小型封闭的生态系统,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如开县以家庭沼气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家园建设为主线,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高效循环型生态农业,就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加快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举措

    第一,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实用技术的研究、引进或集成。如不同地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良经果林品种选育培植技术、本地优良畜禽的选育与繁殖技术,中药材品种的规模化栽培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的贮运保鲜与加工技术、节地节水农业技术等[7],这些实用技术的研制实施将为循环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开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对县乡(镇)两级技术员和广大农民进行培训,重点是在各村培养一批即懂理论又懂技术的青年骨干,起到带头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屡遭挫折,均因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随着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实施有力的应付措施,我国农产品出口将要经受更严重的挑战,而且国内市场也将会受到排挤。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以清洁的农产品战胜绿色贸易壁垒将显得非常重要。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20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最初是由美国土坡学家W・Albrech于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农学家M・Worhtiagtoa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的生态农业并不出于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引入,而有其深厚、古老的农业传统背景和基础。也可以说,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其一定的发生、发展过程。近年来与现代农业结合更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新模式,它不否定化肥、农药、激素等的适当投入,它更执著追求技能的高效,并具有劳力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通过合理的投入和时空巧妙地组合,能使生态系统保持适度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而使农业步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生态农业建设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技术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一种低投入、高效率的生产手段,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农业生产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投入必要种子(种苗、种畜禽、种鱼等)、肥料、饲料、劳力等生产要素,经过动植物转化生产农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种自然和社会再生产过程。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资源存量不足、开发利用不够、浪费明显、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1、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的作用趋弱,而非关税壁垒则日益明显。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给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农村自然也在其中,尤其是在近些年,农村比城市更甚。大量排放的工业污水和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孳生蚊蝇污染空气;人为焚烧秸秆污染大气;大量使用化肥引起土地板结、肥力下降,造成大量氮、磷、钾元素流失,进入水体影响水质;用柴草作生活燃料,砍伐林木、割草破坏植被,加上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水土大量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等。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乡村,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景观已不多见,而旱、涝、虫、酸雨、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众所周知,农业跟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必然严重阻碍农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民的增收,农村居民的生活更会遭遇直接困难,甚至会因水、空气等的严重污染危及其生存。据统计,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3,436km2的速度增加,又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3。鉴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缓解生态压力、遏制环境恶化,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传统农业结构是和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发展生态农业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生态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4、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首先,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草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资源不足必然影响和制约农业的发展。其次,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1)土地和水资源使用粗放,集约化程度低,产出率和使用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2)大量使用化肥带来浪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基本上是靠大量的化肥投入来支撑的,但我国的化肥使用率极低,只有35%左右。1990~2003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70.3%,而粮食生产量年度对比却下降4.7%。大量使用化肥还导致其他不良后果:化肥投入边际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受到污染;大大增加了生产化肥的能源(煤、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磷、钾等)的消耗。(3)农作物秸秆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在种植业产出环节,只重视农作物的籽实而忽视或轻视秸秆的利用价值。实际上,农作物的秸秆和籽实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秸科蛋白质含量约5%,纤维素含量在30%左右,还含有钙、磷等矿物质。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0.25吨粮食的营养价值,这么宝贵的资源,在农村一直以来却未被重视和充分利用。一些村民用秸秆烧火做饭,燃烧的热效率极低;有的秸秆被粉碎直接还田,肥效不佳;还有大量秸秆被抛弃在田间地头、沟渠、路边,甚至被人为直接焚烧,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很大浪费。(4)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在农村,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和冲洗污水,大多没有进行集中管理、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利用,往往是分散管理、直接作肥使用,既浪费,又污染环境。

我国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少、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必然造成农业资源的日益紧缺,而这种情况是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有着内在联系的,可以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使我国农业资源不堪重负,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

1、高效利用土地,防止耕地流失和污染。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了土地,农业就失去了依托,所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解决好土地问题。针对我国耕地、牧场、森林锐减,土壤退化、污染等情况,要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盲目开垦等,同时严格控制对耕地的非农占用,适当缩小农用宅基地的面积;对于村内空地,要及时复耕;房前屋后要充分利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还要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耕作方法,综合高效地使用土地,并且把对土地的使用和养护结合起来,如把农耕、园艺、养殖、种树、种草等结合起来,将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草木作物及木木作物结合起来,这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风沙灾害、改善小气候等都有很明显的作用。此外,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治理土地的白色污染。

2、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使用。首先,要节约用水、综合用水。在灌溉方面,采取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等方法,提高用水效率;在种植、养殖和生活用水方面可采取综合循环的办法,如鱼塘种菱藕,稻田养鱼、蛙,洗漱水冲厕所等。其次,收集、贮藏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另外,洁净水源,减少水体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村缺水,并不是没有水源,而是水源被严重污染了,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灌溉。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防治水污染。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农村养殖生活排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其对水源的污染。

3、绿洲立体生态农业建设系统。立体生态农业是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强化物能转换和产品输出的系统。为了维持系统的高功能,首先要建设好绿色屏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随着产出的增加,还要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能量和肥料的投入,这是绿洲立体生态农业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发展立体生态农业需要投入足够的肥料。新疆通过有机肥、绿肥回田的有机质每公顷约1,125kg,全国平均为2,152.5kg,化肥投入也少,全国平均600kg氮礴标肥,而新疆只有187.5kg。因此,绿洲农业要立体开发必须增加物质和能量投入,以保证立体生态农业持续高产。

篇5

统是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运行直接受系统外因素或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1.1松桃县生态农业发展资源概况本区域地处武陵山坳陷褶皱束中,梵净山东麓,向东缓慢过渡到湘西丘陵斜坡地带;全境平均海拔650m,地势整体东西部高、南北略低,中部呈现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国

土面积3400km2,其中耕地面积5.06万hm2,天然草场9.87万hm2,森林面积19.73hm2,退耕还林还草1.33万hm2;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年平均气温12~16.8℃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1220.2h,历

年平均降水量1378mm;县境属长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松江、河界银河、甘龙河等,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够均衡,田高水低,开发利用困难;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2.63kWh,地下水可

开采量1.18亿m3,储量丰富;土壤分布区域特征差异显著,垂直带谱明显,依次有黄棕壤、黄壤、黄红壤、冲积潮土和水稻土;本县属亚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由于地形起伏,气候分异,生物环境

复杂,所以生物种类繁多。已经形成传统东部低山丘陵粮、经济林、茶、桑、牛、羊、鱼区,北部低山沟谷用材林、经济林、粮、牛、羊区,中部丘陵河谷粮、油、果、蔬、茶、桑、猪、禽、鱼区,南

部低山沟谷经济林、粮、油、牛、羊区,西部中山、中低山峡谷用材林、粮、油、烟、药、牛羊区的农业综合规划格局。

1.2松桃县生态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地处黔、湘、渝三省交界,素有“黔东北门户”和“一脚踏三省”的美誉。它是武陵山文化沉降区至今保持苗族传统文化突出而显著的一个自治县。总人口69万,农业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达93.7%,全县围绕一带两线”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以下核心示范带:以蓼皋镇为中心,沿“松桃一大兴”“松桃—迓驾”、“松桃—孟溪”三条公路为轴心展开,总面积0.4万

hm2,核心示范带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75%以上。“大兴—正大—盘信”要围绕现代观光农业园区依托茶叶加工企业、油茶加工企业、百合加工企业重点以茶叶、油茶、蔬菜、百合等经济作物为主

;辐射示范线:以县际公路为重点,沿“干串一寨英”、“孟溪一乌罗”、“长兴—木树”“蓼皋—世昌—黄莲—长坪—盘信”“黄莲—巴茅”四条主轴公路展开,总面积0.33万hm2,辐射示范线内经济

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5%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百合、中药材、经果林、楠竹等经济作物为主;拓展示范线:以通乡公路为重点,沿“瓦溪—永安—石梁”、“田坝—大路”、“和平洞—天心

坡”、“普觉—沙坝”“世昌—花溪”“新民—石梁”“大坪—平头”展开,总面积0.33万hm2。拓展示范线内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以蔬菜、茶叶、油茶、楠竹、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

主。区域构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茶叶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县”、“全国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100个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

设重点县”等。全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和睦,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3松桃县生态农业体系态势产业体系处于铜仁地区整体发展“两圈两带”大格局的核心区域,毗邻“成渝经济圈”,在“黔中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内,地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腹地,其经济圈

对本县农业发展或形成“虹吸效应”,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技术、资金、人才、资源吸纳形成锅底,或融入其间纵横摆阖,博弈取胜,获得支撑与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系统诊断

在系统诊断阶段,必须对系统的增值潜力和限制因子做出正确的估价,并考虑环境允许度的变化范围以及系统的承受力,为下一步系统设计和提出开发方案打下基础。

2.1松桃县发展生态农业的限制因子

2.1.1自然环境限制因子。本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发展条件好,人、地关系矛盾不凸显,相对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分散,且地块小,坡度大,岩溶地区基石,土层厚薄不均,沙页岩地区

土壤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山地森林破坏严重,耕地日趋恶化,土地荒芜,土质衰退,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农作物和禽产品品种退化,野生生物大都濒于灭绝,气温稳定性差,年际变化大,春

播常受“倒春寒”影响,秋季抽穗扬花受“秋风”影响,整体传统农业受自然水旱灾害影响较大。

2.1.2社会经济条件不利因素。劳动力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滞后,农业技术装备不到位,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农业投资较少,农业信息化水平低,农业文化意识落后,农耕

传统文化封闭性与市场经济开放性矛盾、保守性与农业经济开拓创新的矛盾、自私狭隘性与社会经济兼容性和市场双赢的矛盾、闲散性和激烈市场竞争的矛盾、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观矛盾。

2.2农业优势和潜力

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光、热、水可利用潜力较大,农业科技兴农前景广阔,无论是农作物生产潜力,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资源开发潜力,还是发展生态农业长期远景市场潜力,生态农业规模化、产业

化和区域化发展态势潜力,均具有时空重组配置、产业系统整合、农产品品牌锻造等优势发展潜质。

3系统设计

其一,目标分析与确定。在系统诊断阶段已提出初始目标,经进一步分析、预测及总体设计的协调,应再次明确系统的发展目标,这里还要对外部环境或母系统作进一步分析,明确其要求和具体的约束

条件。其二,生态经济农业分区。生态经济农业系统内在的地域分异规律,决定了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地区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发展方向的差异。

3.1松桃县生态农业目标体系确立

3.1.1生态有机优质茶叶产业基地。依托梵净山麓优越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茶园,松桃有机茶“翠芽”、“春毫”,以“色绿、香高、味醇、形美、天然无污染”的独特品质,闻名全国。十二五规划将从

现在0.66万hm2基础上,加快提速发展到2万hm2,把松桃打造成“中国绿茶出口基地”。

3.1.2特色养殖产业体系。进行农业产业体系整合,实现“规模增效”,十二五规划时期,全县兴建“大鲵”(俗称娃娃鱼)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尾以上,兴建野猪养殖场20个,养殖量10万头,兴建

养殖英国贵妃鸡、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德国绿头野鸭养殖场,养殖量100万头,兴建良种猪场20个,年提供良种猪仔50万头,兴建种羊场20个,年提供良种羊100万只。

3.1.3特色农业生态园区体系。十二五期间,围绕“一区三园”和20个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正大乡建农业经济园,在大坪场镇建经济园,在黄板乡建农业观光园,在盘石镇建农业生态园,在普觉、

寨英、大兴等20多个乡镇建20个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把生态农业精品工程与现代农业技术和富农工程紧密结合,整体提高松桃县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水平。

3.1.4生态果园产业基地。松桃经果林栽培面积已达1.4万hm2,十二五期间,实行“政府推,公司引,部门带,农户种”措施,加快提速发展以脐橙、金秋梨、巨峰葡萄、冬桃、空心李、核桃等为主体的

经济果林3.33万hm2,同时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深加工延伸,把松桃打造成贵州省重要经果林生产基地。

3.1.5县域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整合、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期间,全面实现“生态茶叶品牌化,特色农业园区化,马铃薯种植规范化,水稻、玉米、油菜种植杂交化、经果林种植产业化、特种养殖生

态化、种草养殖标准化、整体农业产业体系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使松桃县域农业产业经济体系全面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3.2生态体系的分区

“一个中心,三条主线,全面推进”和“东茶、西药、南果、北烟”。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区域,围绕东、西、北三条公路主干线,布局生态茶产业带、生态油茶产业带、生态中药材产业带、

生态经果林产业带、优质粮油产业带、立体观光农业园、乡村旅游经济带。以各乡镇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结点,衔接产业带,覆盖全县各个点,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网络体系,构筑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4配套技术设计及发展方略

一方面是控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结构、功能和效益的优化过程,同时也是整个系统优化设计的技术可行性论证过程;最后对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及实现系统设计的风险

进行评价和审查,从而选择适当的可能实现的方案,确定发展方略政策措施保障。

4.1配套技术设计

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为例,采用五种模式。“草+果+畜配套模式”,形成草、果、畜配套立体发展;“常规畜禽+特种畜禽配套模式”,促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良性健康立体发展;“集中连片开垦+分散

连线发展模式”,形成畜禽配套、整体发展;“围栏放牧+林下放养+舍饲圈养模式”,根据草食动物不同生活、生理特性实行科学养殖发展;“养殖+旅游+餐饮+休闲配套模式”,利用松桃高山峡

谷坡典型喀斯特岩溶绿毯和生态绿色农场,打造养殖休闲混融发展模式。设计生态配套技术模式必须遵循生物与环境适应性原理、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协调性原理、生物互利共生及相互制约原理、能量分

级利用和物质再生原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性原理。

4.2发展方略和政策保障措施

县域生态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流动具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不连续、离散的耗散结构系统,是一个双向调控净生产力高的智能系统,是一个体现生

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要素发展相协调、相统一的复合系统,是一项涉及到多种因素、多重过程、错综复杂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体系,所以不能“以农论农”。

4.2.1首先必须树立大农业观,以创新理念、开拓精神,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生态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发展先进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研发推广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松桃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4.2.2以生态畜牧业,农田经果林生态工程,生态家园、生态观光农业工程,生态能源为建设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形成物质、能量闭合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循环”生产体系。

4.2.3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必须从政府组织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投入保障体系中获得支撑。农、林、水、环保、计划、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在政府协调下,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完善县域生态

篇6

按照市委确立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哈尔滨将以松花江为纲,“百里生态长廊”为两翼,实现“一江居中,两岸繁荣”,为促进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以“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将是一个重要举措。“百里生态长廊”是指沿江的“四区一县”(道里区、松北区、呼兰区、道外区、宾县)123公里江段建设生态长廊。农业旅游则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集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对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农业旅游已占有相当比重,我国农业旅游正蓬勃发展.全国已有200多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哈尔滨市有北方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园、松北区东金集团葡萄王国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日前,国家启动星级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创建行动,哈尔滨市“百里生态长廊”中的“四区一县”,应抓住机遇,在保障农产品安全基本功能基础上.突出面向城市、服务城市、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形象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和城市及水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星级农业旅游区,努力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的精品。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设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四区一县”农业旅游资源较好,拥有长岭湖、呼兰寒地黑土、自渔泡湿地公园、巨源牧场、天恒山、满井山等自然资源。多年来,这些资源得到一定开发,但规模不大,目标不够明确,建设进度缓慢,设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尚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此,应依托资源条件,以国家星级农业旅游园区为目标,在“百里生态长廊”中重点加快开发和建设长岭湖休闲度假区、新农镇观光农业示范产业带、松北区现代农业科技区、呼兰寒地都市农业体验区、黄土山林游憩区、白渔泡和巨源牧场、金文化观光区、天恒山旅游度假区、环坝综合旅游区、满井山林游憩区等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二、发展观光休闲种植业

“四区一县”沿江区域宜发展集生产、生态、观光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业。对滨水区域的水稻、蔬菜、牧草、花卉采取有机化、规模化种植方法,形成“江水波连波”、“田里浪接浪”的优美田园景观。在道里区新农镇加快建设农业观光产业带,在松北区万宝镇发展水稻连片种植的现代农业旅游。依托市农科院迁址松北和科技创新城建设的良好条件,建设集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将道里、道外、松北、呼兰花卉生产进行整合,扩大规模种植,形成良好观光景观,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设农事体验区

农事体验是农业旅游发展的较高层次,旅游者由观光到动手劳动;原汁原味体验农业生产生活,春种秋割。捕鱼捞虾等。近年,各地相继出现“假日农场”或“开心农场”,城里人到乡下租种土地.假日进行翻土、施肥、浇水、耕种,平添生活雅趣,忙碌中得到休闲。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百里生态长廊”旅游开发应着重在“四区一县”选择一批有特色的村庄,可考虑在道里区五一村、新江村,道外区沿江村,松北区化家村等有农业旅游基础的村庄,建设农事体验区.满足城里人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立体生态农业

立体生态农业是多层次、多物种农业。开发沿江立体生态农业旅游,即利用江水和陆地及滩岛进行多层次开发。动植物循环共生,提高经济效益,兼具旅游功能。沿江“百里生态长廊”区域中。应加快滩涂开发,适度开发江心滩岛,在滩岛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区。可考虑在兴隆岗滩发展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把种植业和养植业结合起来。在民主乡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利用阿什河、天恒山、草地、鱼塘、江堤、滩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把有机稻田与养植业结合,实验示范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近期,沿江生态循环农业以生产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辅,兼具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远期,随着畜牧业逐步退出,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应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着力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和旅游区发展。

五、适度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生态水产业

以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发展水上休闲、水中观光、水下养殖的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水产业,建立名、优、特种养殖场,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效益化养殖。在充分利用已有养殖水面的基础上,适度利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在道外等形成的广阔库区。调整水产业生产模式和养殖品种结构,发展无公害、绿色水产业,加快发展观光休闲渔业,开发湖上观光和垂钓,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区。着重发展呼兰商品鱼生产;在北国水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光休闲渔业。

六、开发农业旅游线路并举办农业旅游活动

篇7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国际化的基础,现代化农业不单是生产,而且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研发等各个环节组成的产业体系,中国农业要发展就得走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农民生产经营标准化、企业产品品牌化、市场格局国际化和利益联结紧密化。

1背景

1.1地理位置元谋干热河谷(此处指元谋全境,以下简称干热区)地处滇中高原北部的金沙江一级支流一龙川江下游,它东邻武定县、南接禄丰县、西南与大姚及牟定县毗连、西北与永仁县接壤、北与会理县交界,介于东经101“35、102005‘、北纬25025‘一26007‘之间。土地总面积2021.47k。元谋属大雪山山脉,其分支有三台山脉、白草岭山脉及鲁南山脉。

1.2地理气候

元谋干热区多年平均气温21.7℃(元谋县气象站资料),最热月(5月)均温27.1℃。极端最高气温43℃,最冷月(12月)均温14.9℃,极端最低气温一2.1一0.1℃;)ro℃的积温7996℃,无霜期350~365d;年日照时数2550一2744h,日照百分率为60%;年降雨量623.95mm,主要集中在6一10月(雨季),占年降雨量的90%;年蒸发量3507.2mm,为降雨量的5.6倍。

1.3历史机遇

云南人口众多,农业资源丰富,但不适于机械化耕作。从根本上决定了云南农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唯一选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2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农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以后,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生态农业试点遍布县、乡、村及农场。农田覆盖面积已超过了25k时以上,内陆水体76k澎,草地912k时。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各个系统的相互交叉,涉及整个农业领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农业产业。

2.1立体种植业工程建设立体种植模式是系统对光能的多层利用;实行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并建立了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体的种植模式及立体种植流程图(见图l)如下:

2.1.1农一林高效复合模式为了体现干热区特殊物种资源优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模式中的“林”以热带亚热带经济林为主,并结合当地果业结构调整,同时注重作物的历史适应性,选择出龙眼一台湾青枣、甜罗望子一台湾青枣、罗望子一龙眼、大枣一台湾青枣、罗望子-余甘子、荔枝一台湾青枣、龙眼一葡萄、罗望子一印株、龙眼一芒果8种模式。其中甜罗望子一台湾青枣模式正在建设中,其它模式已建成。模式中心“农”以间作经济效益较高的低秆作物,但由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生产能力较弱,并且上半年气候干热,种植植物费工费水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早季实行免耕免种。

2.1.2果一免耕一反季种植在干热河谷水热矛盾突出,特别在旱季,水不仅缺少而且水价昂贵,因此早季实行土地免耕。从9月份开始种植反季蔬菜或种植农作物,成本低而且经济效益高。具体模式为:罗望子(龙眼、芒果)一免耕一玉米(马铃薯、瓜类)。

2.2立体养殖业工程建设

一个典型的农牧渔综合养殖生态工程结构,也称立体养殖工程。它包括自然条件、农业投人、农业技术、饲料加工、动物养殖技术、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一不可。无论其中的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可能对整个产业体系结构的运作造成较大的影响,可以对其进行解链或加链。一环接一环,环环相连,组成一个链式产业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结合,不仅是点的结合和单链条上的结合,而且也是错综复杂的网络结合。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养殖业的生态工程模式不断涌现,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又解决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在养殖生态过程中,生物种群的选择与匹配是关键的一环lno它的组成是否合理与优劣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结构、生产和效益。系统地分为陆地养殖工程、水体养殖工程和水陆复合养殖工程三大类;每一类又可包括若干种模式。当前,中国的立体养殖工程模式主要以饲料能源的多层次利用为纽带,以畜禽养殖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多产业相结合的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系统。立体养殖模式(见表2)如下:

2.2.1果一农一猪(羊)一沼气一蛆洲沼气在能源生态、物质循环利用上有极大作用:猪粪产生沼气,用来节约能源,而沼液、沼渣的合理利用促进果园可持继发展,果实产量品质极大提高。具体模式为:龙眼一白薯(玉米)、木薯-猪一沼气、银合欢一象草一羊一沼气、罗望子一木豆一草一羊一沼气一纸绷。

2.2.2果一农(草)一鸡(鹅)一鱼果园内放养鸡、鹅,减少害虫,鸡、鹅粪便培肥土壤。果园内蓄水池用来养鱼,养鱼后的水用来浇灌果树,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具体模式为龙眼(芒果、荔枝)一木薯(玉米、牧草)一鸡(鹅)一鱼、罗望子一木豆(玉米)一鸡一鱼。

3农产品废弃物利用工程

3.1秸秆的利用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一年可种2一3季农作物,作物秸秆产量多,来源广。可是对秸秆的利用率低,多采取丢弃或烧毁。既给空气及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也不利于土地合理高效的吸收利用。秸秆生态工业群具体包括生物能源工业、生物有机肥工业、生物农药工业、生物蛋白饲料工业、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工业等。用秸秆发酵饲料代替粮食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任务,中国政府提出秸秆“过腹还田”的号召,就是基于草食动物体内微生物转化,符合多层多级利用的生态工程原理。化肥是化学工业中较好的化学固氮方法,也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柱之一。但是秸秆中的木质素是生物与化学联合固氮的最好载体,也是木质素最科学的利用途径,特别是木质素在缓慢的微生物降解中,可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对苗木具有奇特的功效麦秸、玉米秸和稻草等很难消化,其营养价值很低,直接使用这类秸秆喂牲畜效果很差,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低。经过氨化处理加工后的这类饲料,就能破坏其本身结构,提高消化率,改善适口性,增加牲畜的采食量,提高饲喂效果。具体的秸秆利用流程图(见图3)如下

3.2能源工程

元谋干热区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独特,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充足,极适宜发展沼气工程(见图4)。沼气池从储气方式上可划分为水压式和浮罩式、气袋储气两大类,以农户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废弃物为发酵原料,制取沼气并取得多种厌氧消化产物,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户生活用能及满足生产活动中的某些需要。通过沼气工程技术的推广及运用,建立了不同的农村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不同的区域环境及气候条件,决定了使用相应的组合与配套养殖技术。

4结论

篇8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起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但成绩只代表过去,该县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式与新要求,充分解放思想,按照十七大精神,围绕财政增收、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该县强调综合发展和全面建设,改变以往“养猪―沼气―种果”比较单一的生态链,因地制宜,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以调整养殖结构、种植结构为突破口,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工、贸,带动山、林、水、渠、路以及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采取配套措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达到更为理想的良性循环。畜牧业改变了单一的生猪养殖结构,大力种草改草,发展牛、兔、鹅等草食动物,并向立体养殖发展。能源建设突破沼气能源的束缚,充分利用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实现多能互补。种植业从平地向坡地发展,结合退耕还林工作,抓好毛竹、速生丰产林等经济林种的种植。同时,充分利用沼气池处理污水的功能,在小城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净化池来处理生活污水,保护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该县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农户分散的现状,使农业生产的布局合理化,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实施以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改良示范点为“据点”,加强辐射,采取连片综合开发利用或是集团联营方式,在稳定农村土地延包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由单位或经济能人进行大规模经营,走集约化之路,实现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的现代化、劳动的技能化、产品的市场化,凭借强大的实力抵御市场风险,规划和发展农业。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推进“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现代化生态农业方式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重点是抓好“两个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加工业结合,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抓好水果深加工,以汇源、汇坤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恭城为契机,抓好水果品质的提高,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旅游业结合,积极开发集休闲度假、领略民族风情、体验劳动情趣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空间。

优化水果种植业结构。该县以提高水果品质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水果品种调整步伐,大力引进名优特新水果品种,提高水果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生态能源优势,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科技示范园,引导和鼓励水果生产向绿色水果、有机水果方向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水果管护,抓好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实行标准化栽培。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提高水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该县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对25°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全部还林还草。对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柑橙、桃、柚等经济林,大力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兼用树种,争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篇9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化不管搞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丢掉这个基础。兴化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腹部,有着2393平方公里的面积,1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133万之多。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市,其优势和特色一直是较为明显的。多年来,我们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践加快做强农业,建设现代农业。2002年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后,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扬生态农业优势,走特色产业之路,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已有的实践、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都充分表明,兴化农业要不断突破,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彰显兴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兴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雨量充沛,195万亩耕地基本上是“吨粮田”,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米粮仓。好的生态资源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用好资源优势,必须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因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不乏其例。现在有人提出,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统一的最佳载体,要更加重视发展生态农业。我们从兴化的实践看也确实如此。就兴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水是首要的。水是兴化之魂、兴化之本。兴化的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围绕营造“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不懈地把护水、治水、养水摆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我们从这一理念出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观念的转变、路子的探索。比如在处理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上,我们尊重市场农业、效益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但是离开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行的。围绕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之外,还要加上一条,生态保护是前提。只有有利于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得利,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农业。所以这几年,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效益,也绝不容许干。比如在水产业养殖上,对滞涝区、行洪区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行洪滞涝的需要、水质的净化;对那些宜林的湿地,积极发展人工湿地林,防止图一时之利,造成对整体环境的破坏。现在兴化的整个生态环境好,水环境的保护功不可没。据省、市部门检测认定,兴化农田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达到AA级环境质量指标,地面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兴化农业始终保持了较好的优势,得到了繁荣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常年产量在110万吨、1.5万吨、3.5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总量已连续13年居江苏淡水养殖之冠。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兴化农业的发展水平。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绿色食品倍受青睐。受其影响,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绿色安全成为筹码,“绿色壁垒”日趋严格。从兴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态品牌的农产品。兴化蟹田大米、红膏牌大闸蟹、兴化大青虾供不应求的旺销,充分表明了生态农产品强大的竞争优势。兴化蟹田大米生产采取稻渔共作模式,无污染,口感好。全市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6000万公斤,市场价格比一般稻米高出20%以上。现在农民自己吃的是蟹田大米,客人来兴化带走的是蟹田大米,蟹田大米已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行情日益火曝。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新一轮农业发展的竞争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特征的。面对新的竞争,我们要战胜挑战,抓住机遇,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必然是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近几年来,我市根据资源特点,着力优化农业结构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了“东部特种种养、南部生态工业、中西部蔬菜、北部水产”的四大生态经济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双低油菜、蔬菜、特水特禽等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诖蛟炻躺?放粕希??幸炎⒉岬羌歉骼嗯┎?飞瘫?40多个,“一禾”瓜蔬、“楚天”大米等15个农产品品牌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新的实践、新的成效、新的挑战,这一切都激励我们,在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要坚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努力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更好地促进兴化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其本身的内涵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的联动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几年,我们按照这些要求,树立生态农业是大农业、大经济的观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努力做足发挥生态优势的文章。在发展工业上,我们多年以前就提出农工接轨,近年来更是把农业的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取得了新成效。我市的粮食、脱水蔬菜、水产、棉花、木材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现已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到30%以上。在发展三产上,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全市市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共有这类市场70多个。戴窑粮食交易市场经有关方面评估,今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近几年来兴化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李中人工生态林、垛田“千岛春*”、乌巾荡生态公园等景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李中镇人工生态林面积约7000亩,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垛田水中有垛、垛上有田,地貌独特,被称为“千岛之乡”。今年我们进一步制定了这方面的详细规划。生态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实践上,生态农业的发展,都会使人们对在社会事业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启发。所以在农业大市,实践科学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这个题不仅要破,而且要做深做透,做出新的辉煌。

      二、兴化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走特色产业之路

发展生态农业路子至关重要。从兴化的实际看,我们要实现生态农业与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统一,与产业联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就要坚持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围绕这一思路,近几年来,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四条龙,发挥龙头企业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粮、棉、菜、渔是兴化农业的主打产品,自然也是兴化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四条龙型经济的发展,把生态农业的发展寓于产业化的带动提升之中。一是集群发展,育强蔬菜产业龙头。兴化香葱是著名的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全市香葱种植面积达12万亩。我们利用这一资源特色优势,着力从基地建设、行业规范、信贷支持等方面扶持引导,促进了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使以香葱为主的脱水蔬菜加工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最大特色之一。现在我市城郊有10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蔬菜50多万吨,其脱水蔬菜产品80%出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二是引导竞争,育强粮食产业龙头。近年来,我们引导粮饲加工企业跻身市场,加快技改,竞争发展。仅我市戴窑粮食市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50多家米厂全部更新了生产设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粮食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大米80万吨,等级面粉10万吨,饲料15万吨,麦芽10多万吨。三是依托资源,育强水产业龙头。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70万亩养殖水面的规模效应,扩张规模特水养殖,巧打生态牌,发展水产加工,加快了加工、种苗、销售产业群的形成,水产总公司、外贸冷冻厂、燎原公司、九寿堂公司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现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1.4万吨。四是激发优势,育强纺织业龙头。我市既有棉花产地优势,又有纺织业的基础,近年来通过改制、新办企业、鼓励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了纺织龙头。长新公司和通裕公司近两年投入8000多万元,新上一批进口先进设备,去年两家企业产值2.58亿元。现我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60家,去年新办67家,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

2、建立生态园区,发挥科技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作用。坚持政府启动引导投入、农民入股参与、招商引资开发为主的办法,在全市建立了7个市级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万亩。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推广了生物农药、生物菌肥、有机肥,池塘混养青虾、畜禽投入品管理和防疫灭病“五统一”等一大批农业生态技术。陈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强红富堡番茄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工厂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提高了品质,形成了万亩生产规模,在省内外进一步叫响了红富堡品牌。里下河现代渔业科技园区规划集工厂规模化育种、特水加工、批发市场、渔业观光垂钓为一体,去年繁育特色种苗1亿多尾,加工水产品500吨,实现产值1.3亿元,辐射养殖面积 5万亩。去年以来全市迅速兴起的18个畜禽养殖小区,带动了生猪、家禽、食草畜禽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也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安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海南镇20万只优质草鸡养殖小区、李中河10万只水禽养殖小区、陶庄英特福公司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在区域内已初有名气。

3、推广生态模式,发挥效益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好的生态种养模式是追求生态建设与增加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围绕复合型生态结构,农牧渔立体种养,努力延长生态链条,重点推广四种生态模式。一是稻渔共作模式。这种模式既养蟹养虾,又种稻,亩平效益比单纯种粮高400-500元,同时实施无公害生产,避免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已发展12万亩稻田立体种养,该项目已通过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初评,并被列入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二是大水面生态立体开发模式。主要是实行渔虾蟹生态混养,实行“稀放养、低污染”的生产管理,达到“亩平产量超千斤,收入超千元”的“双千”塘标准。大纵湖养殖基地还实行轮休轮养,确保每年有三分之一面积植草养护,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我市红膏集团10万亩养殖面积运用这种模式,生产的红膏牌大闸蟹以个大、膏红、肉鲜,与著名品牌蟹一争天下。今年10月在浙江举行庆典活动,一上市就火爆。三是河藕、水生蔬菜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食物链,实行藕(茨菇、水芹等)田养鱼(泥鳅、黄鳝等),促进降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这方面全市的养殖面积达6万亩。四是林经、林牧复合经营模式。我们坚持在公路、圩堤、湿地等宜林地带,大力植树造林,尤其是突出培植意杨产业。近3年投入资金4500多万元,植树1340万株,林木覆盖率比3年前增加了3.5个百分点。在发展林业,推进绿色兴化建设中,注重采用林下套种旱作物、套种蔬菜,林下养羊、养鸡等复合经营以增加收益,现通过这种模式可实现亩平收入1500-2000元。

4、建立健全标准质量体系,发挥体系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提升作用。标准质量体系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我市作为江苏省2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之一,经去年以来的努力,环境质量经检测,全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标准,已认定基地面积70多万亩,认证品种3个。在地方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实施上,先后制定了池塘混养青虾、稻渔共作等省、市以上农业标准8项,建立了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二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检测的要求和相关责任。去年以来,我市农业局、林牧业局已对城区所有农贸市场的生猪、蔬菜进行正常检测。这方面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通过购置先进设施、培训人员,提高了检测水平。三是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工商、技监、农业、林牧业、水产执法,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渔药、兽药的使用,在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上,形成了新的合力。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仅仅是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方面的建设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就兴化市来说,目前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地方财力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种植结构不尽合理,大宗农产品比例偏高,产业化水平偏低;作为里下河区域三大洼地之一,水面较大水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保护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平衡。对此,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今后工作中,我市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多实践、多探索,求突破、上台阶。

1、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首要的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兴化是水乡,水环境的保护最为紧要,我们要把水资源保护始终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头等重要位置。“九五”期间我市完成了21家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任务。“十五”以来,我们坚持把好“环保第一审批权”,仅今年1-9月,就对104个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项目予以拒批。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科学方法,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环境的保护,突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2、进一步确立产业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措施。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中,我们要把特色产业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工业;以生态工业的发展,带动提升生态农业,从而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互动并进。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充分发挥湿地、湖泊、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升级,扩大生态农业的内涵。

篇10

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篇11

低碳农业是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而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功能的新型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更广泛的概念,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结合、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农业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全球的能源、气候、生态状况,把这两个概念可以合起来,即为低碳和生态农业。低碳和生态农业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低四性”。

低耗: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

低排: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质,尽量采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实现减排和零排放。低污: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产生污染物,把实际产生的污染物通过生物技术、循环利用等手段变污为宝。多样性和综合性。依据生物多样性法则,以及农业在自然和社会两大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功能,结合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品的多样性,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持续性和统一性。依据保障供给、调节气候、涵养生态的要求,农业产业要从盲目地追求数量和掠夺性生产,转到追求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以及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来;从注重单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转到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上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维护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平衡。2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遵循的原则

2.1减量化原则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实施“六节约”:节能、节肥、节水、节药、节地、节种。

2.2生物多样性原则尊重大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实现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达到生态平衡和需求平衡。

2.3种养结合原则合理的种养结合是动物和植物生物链有机结合、农业生态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农业生态化和低碳化自我调节的自然机制。因此,要走立体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

2.4综合利用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弃物、排泄物,极大多数是生物质、有机质,而这些生物质、有机质恰恰是另一种生物体的营养物。因此,综合处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排泄物,是低碳、生态的必然选择。

2.5效益统筹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产品生产追求的目标,必须统筹兼顾;当三者存在矛盾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生态效益或社会效益,再考虑经济效益。

2.6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动植物的就地适应性也不一样,低碳和生态农业应尊重宜种宜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3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的几个重要环节

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是余杭区环境立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余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余杭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的任务艰巨,为此,要围绕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产业发展提升与环境保护结合,努力建设低碳和生态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百姓民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笔者认为,余杭区发展低碳和生态农业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3.1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第一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显示,余杭区由于化肥施用形成的总磷和总氮的排放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改进施用方法。2007年余杭区开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对大田耕地土壤地力状况进行了测定并分等定级,根据各地区的土壤地力条件定单式研制配方肥,提高了施肥的针对性,有效地减少施肥强度,控制化肥污染源排放。下一步,要综合评估近三年测土配方施肥的成效,研究改良方法,研制新型配方肥,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区测土配方施肥的综合效益。

3.2积极推广清洁生态养殖

一是推广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养殖模式,新建标准化生态畜牧小区、生态场及畜禽功能区;二是推进黑鱼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开展杂交鳢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及本地化生产,推广甲鱼、黑鱼等水产品清洁生态养殖模式,严格控制临平地区温室甲鱼养殖规模,结合城市化发展,逐步压缩现有温室甲鱼的养殖规模。继续加大外荡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促进渔业资源修复和水环境改良;三是全面落实畜禽禁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禁养成果。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适当扩大禁养范围。

3.3开展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和利用

通过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循环利用型、立体开发型等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重点对生猪规模场进行污染治理。继续推进沼渣沼液肥水灌溉项目,引进推广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工艺,促进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到2012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3.4开展种植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一是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如秸秆氨化后喂畜、秸秆生产复合板材、秸秆粉碎加工再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再利用等。到2012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二是积极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逐步形成经营单位折价回收、镇乡街道或片区集中存放运输、部门监督协调的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p#分页标题#e#

3.5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合理用药技术

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适时适期用药,减少农药施用量。继续大力实施“肥药双控”工程,依靠科技,优化肥料配比和农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控制肥料农药施用强度。

3.6适度稳定水稻种植面积

权威研究表明,水稻田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水源涵蓄保持、固氮能力、土壤有机质保存、人工湿地作用、净化污染物等。因此,应高度重视水稻和水稻田在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中的重要作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努力保持“喜看稻菽千重浪”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水稻田不仅提供粮食,还使其在环保和生态方面为人类造福。

3.7加快农业“三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