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09:59: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26-02
所谓物联网就是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实现各种物品的互联互通,物联网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是未来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三大方向,是行业的方向标,许多国家甚至将其作为战略性发展行业予以规划。简言之,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将传感设备收集到的作业环境的各种模拟信号转变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再通过通信信道,将其传送到远端的控制中心,远端控制中心根据用户既定值,做出数据分析和判断,将超过或低于阀值的数据通过控制信号再传送到终端的控制器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整个系统运行在实时、动态、监控、预警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下。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为人们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控制。
2 物联网技术发展所依脱的技术分析
2.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所控制的各个终端处理器,就是依靠数量丰富的传感器设备进行环境的实时监控,离开了传感技术,就好像没有知觉和感官的人体,更别谈智能控制。传感器设备要具有高度稳定性、运行可靠性,同时无论是体积、还是检测灵敏度都越来越好,这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控制技术,芯片生产工艺的大幅度提升,以智能停车场的火灾监控系统为例,其传感器就包括了数量繁多的烟感、温感、光感、热辐射等控制感应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将停车场环境的实时数据进行有效的监控,一旦高出既定阀值,数据通过控制系统进行预警,联动设备也开始工作,这种高度智能化控制,都需要传感器设备发挥重要的感作用。总之,传感器技术作为关键的物联网技术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环境数据传感作用。
2.2 网络传输
如果将物联网信息系统比作是一个有机运行的人体的话,那么网络传输技术则是人体分布于各处的神经,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了终端控制设备与数据中心的信息交换,才得以实现数据的有效控制。网络传输在物联网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传输的数据带宽要求更高,无论是传感器设备、终端控制器还是数据中心他们彼此需要实时数据的交换、如果信道带宽不能满足要求,对于一些实时数据的处理就会产生较大的延时,不利于精细化的控制;其次是网络速度的要求,物联网环境下传输的数据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控制数据,往往还进行视频、声音等数据的实时传输,这些容量较大的数据,在网络传输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延时,不利于系统的实时控制,这也是各个国家争相发展4G/5G高速网络的关键;最后则是网络传输协议、地址分配的标准,目前传统的基于IPV4的网络地址分配面临地址枯竭等问题,同样的传输协议行业标准还未出现,非标准化的控制协议对于实现统一化的管理和设计是严重的阻碍。由此,做好网络传输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2.3 数据处理中心以及终端控制器
物联网的数据处理中心是相对于终端控制器的,终端控制器是分布于各类“实物”上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实物进行局部性控制的关键,通常和各类的传感设备相连接,再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与数据处理中心相互联通;数据处理中心则是控制全局性的中央计算机系统,协调各个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使整个系统运行在实时、动态、精细的控制之下。终端控制器可以是单片机系统,也可以是各种嵌入式的ARM系统,其中单片机系统在体积、价格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而ARM系统设备则是在功能丰富度方面、运算速度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用户应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数据处理中心一般都由微型计算机进行担任,其运算速度和控制协调能力更加强大,总之作为整个物联网技术的指挥控制“大脑”,各种控制设备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相关行业技术
行业相关技术则是与物联网应用的具体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居家、生产控制、安全监测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着其行业的独特知识结构,因此根据物联网系统所应用的具体环境,一些特定于各个领域的控制处理设备还是比较多的,以居家为例,其更多的是各类居家用电设备、家电等物件的控制居多,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技术大融合的信息系统,离开了相关行业技术也是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
3 物联网与相关技术的结合应用介绍
3.1 智慧家庭
物联网与各种家电、生活用具、门窗传感器等的组合构成了智慧家庭的基本结构,物联网利用分布于各个居家用品上的传感设备和终端控制器,收集居家环境下的各类数据,例如温湿度、烟雾度、光辐射强度、门窗关闭数据等等,使得整个居家环境都处于动态、实时的监控下,数据处理中心根据这些实时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可以通过短信、互联网信息等将居家环境信息发送到远程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实现了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居家控制。
3.2 智能安全建筑
安全建筑并不是不会发生诸如火灾、水灾等灾害的建筑物,而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整个建筑的灾情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处理,一旦出现了某种灾情,进行实时预警,并且通过警报等形式通知建筑物人员,同时启动各种联动消防设备,进行联动灾情处理,而人的某方面作用逐渐被淡化,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灾情控制的某些方面,从而有效降低了灾情带给建筑物的伤害,提高了灾情的可控性,减少了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损失。实现建筑安全的智能可靠控制。
3.3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则是将城市的各个功能例如道路情况、红绿灯情况、天气气候等情况,利用庞大的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通过智能的数据控制中心,给予人们城市生活预警,使得整个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和现代化,当然,这种智慧型城市,简单的依靠物联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的支持,毕竟这种城市型数据的复杂度不是简单的智慧家庭、智能安全建筑所能够比拟的,需要极强的数据控制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动态操作。
3.4 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介绍的几个方面物联网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应用、生物工程领域、以及智慧电网等各方面,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高度智能化的控制预警必将带给人们更加高品质的生活。
4 结论
综上,物联网技术涉及到了诸多的先进技术,通过各类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丰富多彩的物联网系统,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极大便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物联网是新型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全球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品按照其内在联系紧密的关联在一起,实现亿万种商品之间的互联,物联网的产生将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产生之后就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1 物联网概念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在1999年美国召开的移动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到2008年,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初步普及,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物联网产业链将商品的传输分为表示阶段、感知阶段、处理阶段和信息传送阶段,截止到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零售、物流、制药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果,如已经投入使用的手机钱包系统和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就是物联网应用的实例,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以后人类将进入智能化时代,物联网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对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及体系结构进行一定的剖析。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2.1 数据感知层
数据感知层是物联网结构的基础,主要利用读写器、摄像头、GPS、RFID技术以及识读器等实现数据的采集过程。作为物联网结构的第一层,感知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感知层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部分,利用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技术采集数据,并通过蓝牙、ZIGBEE、工业现场总线等有线或无线传输技术将所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网关设备,为数据的后台处理做好基础。
2.2 数据传输网络层
物联网的数据传输网络层是基于现有的互联网组建而成,肩负着出传输数据的功能,是物联网关键结构,主要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远距离的传输,网络层对互联网的要求较高,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网络层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物联网的全面发展,必须对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整合和更新。
2.3 应用层
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应用层的功能就是把感知层和网络层采集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系统做出正确的控制,以便实现实际上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人机的互动。应用层可以分为应用程序层和终端设备层,两者共同作用实现物联网跨领域,跨行业之间的应用。
3 物联网涉及的技术
3.1 传感器识别技术
在物联网中,传感器技术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采集手段,传感器技术主要采用微电子技术原理实现数据的采集,可以探测热、力、光、电、声等信息,为物联网中的数据加工提供原始数据,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
3.2 感知技术
(1)RFID技术。RFID技术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性技术之一,RFID技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信息自动识别并汇总至中央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和共享。RFID技术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实现了数据的储存功能,读写器实现了数据的写入和读出功能,天线主要用于发射和接受信号。RFID识别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对环境适应性强,应用领域广泛,目前,RIFD技术已经在安防、监控、文档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
(2)ZIGBEE技术。ZIGBEE是一种介于蓝牙和无线标记技术之间的低功耗无线传输技术,主要采用调频和分组交换技术实现数据的通信,ZIGBEE功耗低、网络容量大、工作频段灵活、可靠性高、成本低、安全性高,目前,已在多种领域实现了应用,但是ZIGBEE技术通信范围相对较小,一般是能承受数据流量小的业务,但是,在物联网的应用上依然有着广泛的前景。
(3)蓝牙技术。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传输技术,主要采用时分多址、高速调频等技术实现短距离内数据的传输和通信,蓝牙技术可以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移动设备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数据的传输更加高效迅速,蓝牙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3.3 网络融合技术
网络融合技术充分的利用了互联网的通信优势资源,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制定灵活的组网形式,为用户提供了丰富有效的网络服务,未来的物联网将不再是单一的网络结构,会朝着多种网络融合方向发展。
3.4 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实现人机对话的手段,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智能计算等科技手段将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处理结果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从而实现物联网的应用的最终目的。
4 物联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标准问题。标准是一种交流规则,关系着物联网物品间的沟通。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因此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其次是安全的问题。物联网中的物品间联系更紧密,物品和人也连接起来,使得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大量使用,数据泄密也成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何实现大量的数据及用户隐私的保护,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协议问题。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在物联网核心层面是基于TCP/IP,但在接入层面,协议类别五花八门,CPRS、短信、传感器、TD-SCDMA、有线等多种通道,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基础。
第四,终端问题。物联网终端除具有本身功能外还拥有传感器和网络接入等功能,且不同行业需求各异议,如何满足终端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对运营商来说的一大挑战。
第五,地址问题。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就需要一个地址。物联网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资源即将耗尽,那就需要IPv6来支撑。IPv4 向IPv6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物联网一旦使用IPv6地址,就必然会存在与IPv4兼容性问题。
第六,费用问题。目前物联网所需的芯片等组件的费用较高,若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花费自然不少,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仍需考虑。
第七,规模化问题。规模化是运营商业绩的重要指标,终端的价格、产品多样性、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地用户规模产生影响,如何实现规模化是具有待商讨的问题。
第八,商业模式问题。物联网在商业应用方面的业务模式还不是很明朗,商业模式问题值得更进一步探讨。
第九,产业链问题。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已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应用也单体形式存在。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大难点必须解决: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物品的监控和追踪。
实现物联网,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等存储体,并需安装众多读取设备和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必然导致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已有的事实均证明,在现阶段,物联网的技术效率并没有转化为规模的经济效率,目前的所谓物联网应用也没有一个在商业上获得了较大成功。例如,智能抄表系统能将电表的读数通过商用无线系统(如GSM短消息)传递到电力系统的数据中心,但电力系统仍没有规模使用这类技术,原因在于这类技术没有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作为通信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心通信网络是各种数据信息的基础交换平台,是实现中心信息化的前提。随着中心通信网络的发展,其网络结构日益复杂,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加,为了充分地指导通信服务,更好地发挥通信网络的作用,必须加强对通信网络设备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通信网设备资源的管理以及规范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流程,需要将资源转化为信息,做好资源的编码及信息建档工作,从而方便对资源的采购、投运、维护、退运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这成为了目前中心通信网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一套符合中心通信网络设备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系统。
二、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管理的结合
1、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物联网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信息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得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总体而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发达国家较为先进和成熟,其最初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商业、零售、物流等领域,最初的研发方向主要是条形码以及RFID技术,后来随着传感器、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结合使用,使其应用范围扩展到了环境监测、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医疗等众多其他领域。
2、通信网设备资源管理现状。中心通信网络随着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体可分为传输网、交换网、业务网、数据网、接入网等,其网络结构日益复杂,通信设备种类逐渐增多,建立在各个网络之上的业务也不断的丰富。以往的设备资源管理依靠设备和网络的拓扑结构情况,从众多的设备和线路资源中查看网络的信息,并通过资源卡片的形式做相应的记录。这种方式在设备较少、网络拓扑结构简单、资源使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可以轻松地实现设备的管理,但这种方式的执行效率取决于管理人员对资源的熟悉情况,也依赖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为了加强对通信网设备资源的管理及规范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使资源在规划、投运、维修、退运各个状态均可控、可管,建立一套基于物联网的通信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
三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构想与设计
3.3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物联网的通信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结合,使用当前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内外联合监控,获得了对资源信息全面实时的掌控,从而将资源的管理范围扩张到了其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系统的建设目标如下:
(1)实现资源的全程跟踪和管理。系统对资源全生命周期过程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的主线就是对资源进行相应的编码。如:在资源采购制定采购任务时,系统将生成采购编码,在资源领用准备投入使用时,将生成领用编码,在资源投运时,采用RFID技术粘贴资源标签编码,完成资源与RFID标签的一一对应,进而将编码录入到系统中方便维修、退运等后续工作的展开,通过编码这条主线,实现资源的全程信息跟踪和管理。(2)实现内外网的联合监控。系统使用RFID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完成对各类资源信息的监控功能,确保资源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智能巡检管理功能,提高巡检的效率,保证巡检过程中输入数据的效率,避免手工输入数据产生的错误,同时保证巡检人员的到位率。(3)实现全视角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建立覆盖整个通信网络的信息化资源库,将管理的范围覆盖到每一个设备上,实现全网范围的资源集中监控,避免因资源数目不明、职责不清造成的重复购买、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4)规范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管理理流程。通过对资源的请求审批、采购、接收、安装、投运、维护、退运等阶段的流程化管理,对流程的关键点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在流程上杜绝资源越级管理的状况,明确不同的职权部门的责任分工。
3.2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功能:设备台账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综合分析统计管理、系统管理。其功能组织结构图所图1所示。
(1)设备台账管理。分为设备报表管理和设备基础信息管理。其中设备基础信息管理是通过RFID技术的引用,使设备和标签之间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方便对设备进行分类汇总管理,如按照设备名称、设备供应商、设备数量等信息进行分类和维护管理,通过完善设备的基础信息,使设备的台账数据更准确更完善,这样就为设备的采购、投运、维护、退运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实现的基础。设备的报表管理完成了设备的报表信息统计。(2)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完成设备全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的管理包括:设备投运管理、设备维护管理、设备异动管理、设备退运管理。设备投运管理的功能是在设备的属性中增加设备的管理状态等属性,有效地记录投运参与的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意见,实现信息在部门之间的快速有效传递,达到各个部门协同的目的,实现统一的管理模式。(3)设备综合分析统计管理。包括设备缺陷统计管理、设备维修统计管理和设备维修成本统计,该功能的实现可以方便地查看设备的缺陷情况,设备的维修情况等信息,同时也可以完成维修成本的统计。借助这一功能可以方便地对设备性能进行评估,从而有效地制定未来的采购计划,统计采购成本等信息,节约成本,提升效益,实现精益化管理。(4)系统管理。为整个系统提供了一个多角色和权限控制的功能,系统维护着各个不同角色用户的基本信息,当其权限变更的时候,可以根据规定限制或增加其使用系统的能力,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3.3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根据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可知,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了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的且除了功能需求之外的特性。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对系统提出的性能需求、用户界面要求等方面的需求。一个完善的、健壮的系统仅应该考虑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更应该兼顾到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下面将从系统的性能需求、用户界面需求和可扩展性需求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的介绍。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012-04
最近几年,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因而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开发应用服务的发展。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所开展的短信下载、信息浏览、图片分享、移动音乐、视频应用、移动支付、定位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信息传播手段的新变革,采用新的服务技术和服务方法,不断改进服务模式,才能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1 移动互联风起云涌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由此,2009年成为我国的3G元年,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随着2010年中国3G网络建设的全面展开、3G应用的逐步普及以及互联网Web 2.0的继续深化,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类移动终端已经解决了上网和相关的互联网应用问题,苹果、安卓等操作系统的应用和3G网络提供的足够带宽,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
移动互联网的增长速度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1年1-10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10498.9万户,达到9639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净增6346.0万户,达到11051.1万户。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数据: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6500万部,较2010年增长了120%。据分析,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有望突破4.8亿,3G用户数将突破2亿。这一高速增长的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
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移动网络的新应用也大量涌现,基于传统网络的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嫁接到移动互联网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如:基于移动终端的游戏、媒体类应用(包括电视直播、视频点播、娱乐、资讯、本地城市生活、卡拉OK等众多手机流媒体业务);基于地理定位技术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如点评、折扣券等);移动支付与电子商务;基础软件开发(如浏览器、杀毒、阅读等);移动互联网社区(如微博、微信、飞信、米聊等)。这些服务都将给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商务服务、生活娱乐等带来重大改变。
未来几年,宽带、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将再上新台阶,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加活跃。随着各类智能终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普及,互联网领域跨平台、跨终端、跨网络的跨界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网络与内容在终端层面的融合势不可挡。
2 移动互联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移动互联迅速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时代,图书馆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
(1)移动互联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部分领域甚至是颠覆了原来的模式。人们通过移动终端在微博、论坛、社区里、寻找各种消息,对比多种信息的来源,屏蔽掉不喜欢的信息源;用GPS来摆脱迷路,用I_,BS来寻找餐馆,让陌生感消失,让这个世界变小;人们可以打视频电话和父母寒暄,上SNS看看校友论坛,发条语音短信和哥们儿调侃,甚至是接收网络推荐、结识新朋友……。面对这样一代与手机已无法分开的“手机人”,在虚拟亦真实的移动互联网社会中,图书馆该怎样生存和发展?
(2)中国有3亿电脑用户、9亿手机用户。据调查,电脑用户一天在电脑旁边平均3小时,而手机用户每天随身携带手机16小时,这意味着手机和电脑的人均可用比例约为14:1。面对移动终端这个巨大的用户群和超高的使用率,图书馆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全新的服务模式,在为移动终端用户的各类服务中抢占自己的一席之地?
(3)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车上、在路上……产生了很多碎片时间。人们都想利用碎片时间随时处理一些问题,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为人们带来了便捷。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是继续固守自己的阵地等读者上门,还是应该利用移动互联这个全新的媒介主动服务到读者的身边?
虽然移动互联的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它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人类保存与获取知识信息的社会机构,图书馆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正视移动互联给自己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开拓全新的服务领域,才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从而履行其承担的社会职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应用构想
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终端具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便捷、普及且个人化等独特的技术和应用优势。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环境的优势,突破以往构建服务时在环境上受到的时空束缚,有针对性地挖掘读者需求,在新的信息媒体平台上拓展和改造自己的服务,将图书馆服务网络化、移动化和无线化,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随时随地推送到每位用户身边,建立起便于使用、没有时空限制的超大规模知识信息移动服务体系。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以往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移动化,更重要的是根据移动应用环境和用户需求的特点,使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移动终端客户,通过移动终端的移动性(可随时随地携带、使用)、定位性(可对手机或其使用者精确定位)、联动性(可使用周边设备如手机有照相、录音、录像、识别器等)、地址簿(每个手机都有一个确切联系人的数据库)、确定性(手机号码一号对一人的优势)、交互性(可随时随地相互交流,包括与电脑互通)等特性,并结合图书馆服务的自身特点,发挥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优势,开创性地探索出一系列以往无法实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新功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具有以下形态。
3.1 移动搜索服务
移动搜索功能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全方位的学术资源一站式移动搜索引擎,让读者精准、实时并智能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实现移动搜索功能的关键是基于元数据整合技术,实现传统图书馆资源及目录系统与数字图书馆资源及检索系统的高度统一整合;实现本馆资源与区域及行业图书馆联盟资源的高度统一整合;实现图书馆资源与互联网共享资源的高度统一整合。从而为图书馆移动用户提供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资源进行功能强大的一站式搜索引擎和资源导航服务,实现将桌面搜索结果直达移动终端的搜索服务新体验,使读者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查询、检索所需的信息资源。
3.2 移动阅读服务
移动阅读服务就是利用高分辨率的移动终端设备,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为读者在校园、机场、公交车、地铁、工厂、田间地头乃至行进过程中,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图书馆任何信息资源的梦想。
实现移动阅读功能的关键,一方面要解决将以往适合在计算机等宽屏终端上阅读的各种格式及显示方式的文件转换为在小巧窄屏的移动终端上显示阅读的技术,另一方面要有效解决读者的移动终端合法访问图书馆购买资源的权限问题。移动阅读的信息内容可以是简单的文本信息,比如手机短信息,也可以是复杂的图书全文、报刊论文、图片、音频、视频信息,比如彩信、音乐、移动电视、上网浏览下载等。图书馆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终端厂商和服务提供商的技术优势,将各类资源转化为适合移动终端阅读的电子资源,利用移动终端小巧玲珑、可移动性好的特点,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全文获取服务,从而随时、随地、随身、方便快捷地向读者提供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3.3 移动自助服务
自助服务就是利用技术平台,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轻松自由地完成许多以往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或登录互联网图书馆门户才能完成的服务功能。
自助服务功能实现的关键是通过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与图书馆OPAC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馆藏查询、图书续借、预约、借阅证挂失、借书到期提醒、热门书排行榜、咨询等自助式移动服务,同时,读者还可以自由选择咨询问答、新闻、公告(通知)、新书推荐、借书到期提醒、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还可以通过嵌入成熟的QQ、博客、微博等网络服务,构建与读者互动的多样化信息交流服务。读者不用亲自到图书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转向主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天候移动服务。
3.4 个人移动空间
个人空间服务是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通过为每位读者设置属于他自己的个人信息管理空间,使读者享受到实时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个人空间服务实现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用户身份认证和管理机制。读者通过合法取得图书馆移动服务权限后,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空间内查阅“我的借阅状态”,如借书、还书、预约等个人信息,也可以主动点播和定制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订阅推送图书馆动态、书刊推荐、资源欣赏、学科信息、学术专辑、专题讨论等专栏信息。同时,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个人云存储租借服务,为每个读者的帐号提供一定容量的存储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这个存储空间将资料存进去,并使用自己的任何—个设备通过有线网、无线网把它下载下来,非常方便。读者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提供的个人空间服务,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访问家中的电脑,随时、随地查阅、编辑个人的资料、信息。
3.5 移动学习社区
学习社区服务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使读者通过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加入各种兴趣学习和讨论社区,将个人的学习融入虚拟的群体学习氛围。
学习社区服务的实现,需要以客户端应用的形式构建一些学习应用系统,在社区,读者不仅可以共享丰富的教学视频、基础知识库、课程库、人机互动学习、练习题库等功能,让用户如同有了随身相伴的老师,随时、随地、随心,不必受制于时间、地点,更不必再承担高额的学费,在便捷、便宜、自娱中学习成才。同时,在学习社区内,用户还可以互相答疑解惑,提出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投票或评论,以证实或矫正自己的观点;此外,还可以与社区其他用户进行视频、音乐、图片、文字等知识的分享。通过这些学习互动,既可以迅速建立对学习者有用、对研究者有价值的丰富信息库,供全体读者共享,又可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移动学习环境。
3.6 移动身份认证及支付服务
用户认证及支付服务是图书馆利用RFID(手机射频)技术,结合消费机等终端,通过手机一卡通系统,将读者的银联卡磁条信息和个人身份识别信息集成到支持RFID的双界面SIM卡中,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图书馆读者身份认证及消费支付等服务,省去读者办理借阅证、现金缴费等麻烦。
读者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既可以当借阅证使用,也可以当信用卡使用。读者只需要使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门禁系统刷机通过身份识别进入图书馆;在挑选好自己所需的文献后,在各借阅窗口及自助借还机上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文献借阅手续登记;对使用图书馆过程中产生的复印费、上机费及有偿服务费等各项费用,通过消费终端刷机缴费等,实现一机在手,走遍图书馆。
读者使用移动终端进行身份认证及支付时,系统能记录读者身份信息和内部账户支付信息。当读者的移动终端通过门禁识别系统时,就可以将身份信息由移动终端传递到系统中,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身份权限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3.7 移动导航服务
图书馆移动导航服务可以为读者提供其所在图书馆的空间位置的定位导航。即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可对手机或其使用者精确定位的定位性,构建图书馆导航服务。包括图书馆地理定位、馆内布局定位、资源布局导航定位、阅览室席位空闲情况、馆内参观语音指南等。读者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查找图书馆、每个部门甚至每一个阅览座位所在的位置和具体的行走路线,使读者能够准确到达目的地。
另一方面,图书馆将馆藏文献的题名、作者、来源、索书号、所在楼层和书架号等信息制作成QR二维条码显示在书目查询结果里,读者只需在具备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上安装QR二维条码读取软件,经扫描译码后,通过手机屏幕显示寻找文献的馆内路径和具置,包括精确定位这本文献所在的楼层、区域、书架和层数,以便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省去读者寻找的麻烦,真正做到方便、快捷。
4 图书馆移动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可以实现很多在传统图书馆服务中无法实现的功能,为读者提供更加方便、贴身的服务。但是,图书馆要实现这些服务,还需要注意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4.1 移动终端整合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及各类新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销量快速增长,拥有量和普及率均大幅提高,未来还会有更多种类终端出现。但是,移动终端太多,会造成携带的不便,各终端操作系统(有IOS、android、塞班等)的不同,也会给图书馆服务平台在各终端上的应用带来麻烦。因此,图书馆在构建移动服务平台和应用功能时,特别需要注意解决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兼容问题。
图书馆可以与终端厂商、服务提供商等合作,通过硬件、软件、云服务的一体化整合,构建跨终端无缝对接的移动终端服务平台,打破终端差异的束缚,实现在各类移动网络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让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享受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4.2 资源平台整合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对馆藏资源、各类数据库资源和云共享服务资源进行一站式的统一检索。因此,建立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体系,必须依托能够实现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OPAC系统、数字图书馆资源、一站式搜索系统、文献传递系统等应用系统服务高度集成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开发。
由于目前图书馆使用的集成管理系统、数据库资源平台各不相同,数据存储的格式不同,各自的加工方式以及加密保护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在法律许可框架内,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和平台的整合,解决不同数据库平台无法统一访问,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格式不能通读的问题。
4.3 知识产权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782-02
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揭开了国家重点进行物联网研究、发展和建设的面纱;2010年公布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一起被列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可以说是揭开了国家物联网发展和建设的大幕。产业勃兴,人才先行。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2010年8月以来,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在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物联网”成为最大热门,各高校纷纷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目前共有64所高校获批、江苏占了14个。 本科以上高校在纷纷申报、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紧随其后开拓建设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按理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如今年有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招收、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生,与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的物联网实验、实训场地(以下简称为“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应该在专业开设之前同步规划建设,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有些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已经建成启用,但多数学校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还处在调研、论证中。另外,高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物联网人才属于不同层次,即使同属高职院校的物联网相关专业定位也会有差异,相应实验室的建设定位势必有差异,少数已经建成的实验室并不具备普及性、无法直接照搬照抄。因此,探讨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就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其关键问题是“物联网应用实训室”怎样建?
1 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建设物联网应用的实验实训场所,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是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建设发展的必然。
因此,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应该与本校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相扣、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直接相联。要实现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与本校物联网应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效互动,分析科学、定位准确、适合校情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前提。我校物联网应用性人才的定位是――物联网的安装、维护和调试,该人才定位是基于我校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核心职业岗位,如表1所示。
2 准确定位建设“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具体目标
我校建设“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具体目标是:真实应用项目展示、体验与项目实验、实训融合;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设备配置、功能定位符合课程需要――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专业课程如物联网基础网络技术、感知器件功能与应用、物联网组建与管理、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训等的教学需要;满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定位的安装、维护和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便于实施基于“做中学”理念的理实一体化、分组教学和项目工作任务教学等物联网课程的实验实训;能提供现有环境下的教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的自学、培训、创新研究,成为产学研开发的阵地。
3 “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方案。
经过广泛的调研、校内论证、专家论证,我们提出了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分为室内和室外、一期和二期)。一期实训室建设(室内)含智能家居系统、智能书架系统、智能超市系统三个体验与应用项目及实训室四部分组成;二期将智能路灯、智能车辆进出管理、实训室功能完善等。我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一期)方案简介,如表2,建设面积约200平方米,平面图如图1。
4 我校“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方案的基本依据
1)满足“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需要。
我们根据企业调研要符合企业岗位对应用型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及我校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安装、维护和调试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2)选择智能家居、智能书架、智能超市的原因分析
2010年公布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家居是我国物联网建设将重点投资的十大领域之一;智能家居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投入少,技术相对成熟;目前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主要以政府建设的示范工程为主,且投资较大;虽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方向很多,但就其技术而言异曲同工;智能书架和智能超市也是物联网在图书管理和超市管理中两个可推广的应用项目,其采用的RFID技术更可以广泛应用于校内车辆管理、师生出勤及考勤管理等。
5 “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建设和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联系任何人或物,以达到信息交换的自由。标准制定问题、隐私和安全问题 、有关物联网的政策与法规、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及物联网的应用开发等问题都是物联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因此,“物联网应用实训室”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必然要留有升级和改造的空间。短期内我校主要加快物联网应用实训室一期建设,努力引进物联网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共同建设,吸纳省教育厅批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的建设性建议,努力打造成五年制高职层次当前背景下的物联网标准化实训室、样板实训室;二期建设及时跟进,不断完善物联网应用实训室功能促进良性发展、紧跟物联网发展的步伐、保持不偏离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物联网信息技术在物流业当中的具体运用
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已经离不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物联网信息技术管理也已经成为物流管理当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物流产品运输管理方面,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是比较大的。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落实商品信息掌控工作和后期情况追踪工作,保证商品及时运输到目的地。在产品运输过程中,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进行产品准确定位和追踪,及时把产品运输相关信息反馈给客户,让客户了解产品运输所在地点,满足客户的各项需求,给客户留下很好的印象。在产品储存当中,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进行成本和费用节约,产品储存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运输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很可能会出现产品变质或者破损等问题,给企业和客户都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产品基本情况,反映出产品储存和运输相关数据,使得企业根据产品性质选择科学合理的储存方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延长产品寿命,不仅节约了成本和能源,还促进了物流业经济发展。另外在物流业内部管理当中,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要想发展好物流行业,是需要多方面资源的。物流行业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提高产品运输速度的基础上保障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客户的一致好评,因此,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而运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就可以定时进行物流工作情况监控,时刻掌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还可以进行交流平台设立和机构设立,大大完善物流管理系统,在节约工作成本的基础上节约了工作时间,最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物流业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方法研究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在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当中,物流领域是比较主要的。物流业要想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必须落实各项基础工作。所以,只有进行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物流建设,才能避免物流标准和物联网标准无法对接等问题出现,最终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经济可持续发展。
1.加大关注度和宣传力度
在当前物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物流业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是十分可行的。一方面,通过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物流业运输等成本,促进物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物流业和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在物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形势下,物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宽广。从业内相关人员观点可看出,导致物流业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度不足,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对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关注力度,而物流行业是应用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主体,更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要加大物联网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相关内容宣传力度。
2.根据自身情况寻找重要突破口
要想实现物流业和物联网的联合应用,必须找到重要突破口。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在当前物联网应用的物流范围内,托盘与集装箱是两大应用成果,也是物流业与物联网联合应用的主要突破口。针对托盘来说,它具有物流范围广的特点,一旦进行电子标签应用的话,必须严格按照托盘使用标准来进行相关数据计算,这样才能及时完成相关数据采集,才能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电子标签可以应用在物品流通当中,也可以应用在数据传输当中。另外在集装箱工作中也有类似的应用。
3.搭建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
在借力物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专项致力于技术推广和问题解决的企业会增加,这些企业必须通过实际案例经验总结进行相关问题解决。在物联网信息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满足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的问题解决。因此,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物联网信息示范平台搭建,帮助物流业建立起带有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点物联网络。物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解决各项信息化和智能化问题,最终实现物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物流业经济效益。在全新的物流业管理体系下,物流业应当把完善智能可追溯性的网络管理系统,还要形成可视化的物流管理网络,实现产品智能配送目标,还要建立物流产品配送中心,实现产品配送的全自动化,最终形成智能物流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物联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目前已被纳入到世界各国的重大战略计划中,其在军事领域、工业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各国的推动。物联网正在通过融合射频识别(RFID)、互联网、嵌入式系统等技术引导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不断刷新人们对于当前信息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目前,物联网技术尚处在发展阶段,不管是从科学研究,还是实际应用的角度,都要存在一些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物联网概述
1.1物联网的定义
信息技术不断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物联网则是传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物联网都尚未有一个完全被公认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理论体系还未被完全建立,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对互联网、传感网等技术的对比研究,可以将物联网认为是一种互联网、传感网等传统信息网络的信息承载体。
1.2 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于1991年提出,没过多久,在1999年,Kevin 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频识别技术时明确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涵义,人们开始逐步重视物联网概念。直到2009年1月,“智慧地球”已被IBM提出并作为美国的发展战略,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的积极回应,而德国政府则紧随其后,于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 4.0”这一高科技战略计划。毫无疑问,物联网已经成为各国相互竞争和争抢的重要领地。
目前,国内也非常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行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政府也明确将“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作为十三五”时期强化创新的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的重大举措。
2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
物联网错综复杂,涉及的学科较多,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认知,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物联网理念,可以从物联网的架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对其进行研究。
2.1 物联网四层架构
不同领域可以将物联网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如果从信息处理角度看,沿着信息流通的渠道,从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四个方面,可以建立物联网四层架构,主要包括:综合应用层、管理服务层、网络构建层、感知识别层。其中,感知识别层主要用来联系每个物体;网络构建层则是用来传输下一层感知到的信息;管理服务层将在高效计算技术的支撑下,管理各项数据及相应的服务;综合应用层则是面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物物互联这一目标。
2.2关键技术
根据物联网四层架构,结合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数据处理、安全隐私这三个方面。
(1)RFID技术:RFID 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 操作快捷方便,具有无接触、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可同时识别多个物品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
(2)数据处理技术:目前,物联网相关数据的数据量呈井喷式增长,这些数据的高效安全的存储与处理是各行各业都密切关注的重要技术。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实时性是推动物联网深入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搭建安全、高效、实时的数据处理平台是目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3)安全隐私技术:随着万物互联的逐步实现,物联网每条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保密性以及可控性都要达到一定范围内,开展安全隐私相关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这也是未来物联网发展遇到的挑战。
2.3 应用领域
一直以来,物联网技术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应用程度处于国际前沿领先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领域。在国内则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在快速发展当中。
军事方面,通常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涵盖战场感知、军事训练与指挥、军事物流等核心军事应用的网络体系,服务于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工业应用方面,深化物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成为推动制造业全面升级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公共安全、公众服务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
3 物联网发展趋势
3.1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工作深入推进
为了促进物联网更加快速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提出将要制定包括“物联网总体技术 智能传感器可靠性设计方法与评审”等在内的13项国家标准。
3.2物联网相关技术人才培养亟需加快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大量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发制造,需要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的人员完成相关工作,以适应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趋势和新挑战。现有的相关技术人才比较稀缺,尤其是国内,相关专业的开设相对国外比较晚,因此,加快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3.3物联网安全隐患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安全问题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把双刃剑。目前,网络安全水平落后于信息化发展,使物联网发展成果具有脆弱性。因此,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同步重视物联网安全隐患的解决方案。
4 结语
物联网是一种复合型网络,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开发研究新技术推动整个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物联网的管理模式,随着人们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万物相连万物生”这一目标迟早会实现。
一、引言
自2009年8月同志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2013 年2 月,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教育领域,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2011年,教育部又批准了27所高等院校设立物联网工程的申请;2013年4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在学科发展方面,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该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就业口径广,需求量十分大。但是,在众多高校积极申报的专业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通过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知识领域,提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兄弟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1]
二、物联网专业涉及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多种不同的感知技术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后,通过网络完成对数据的传输,然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达到对物理世界进行管控、决策的目的。因此,常规意义上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2]
1、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主要负责物品的标识、信息感知采集。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2、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CDMA)、 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负责物联网感知层感知信息的接入、融合、交换与传递,是实现数据交互、物物相连的关键,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物联网最终将实现异质网络互联互通,因此通信技术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GSM、CDMA、GPRS 等相关技术。
3、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对网络层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由业务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平台构成,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分析、计算、存储、挖掘等处理操作,供决策者使用和决策。应用层核心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挖掘、检索以及虚拟技术等。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网络工程、自动化、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个学科。由于物联网产业涵盖面宽,应用广泛,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课程涉及基础课模块、感知类课程模块、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模块与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模块。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等;电路类课程,如数字逻辑、电路与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程序算法类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感知类课程为: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
网络与通信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3]
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信息安全、海量数据存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物流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和我校其他相关优势专业的特点,以达到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因此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确立了以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两个应用方向,在后期应用类课程突出物联网技术在这两个方向的工程应用,且物联网专业建设要紧密联系社会、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统筹兼顾其“专业新、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准确定位,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关于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和专业的目标定位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本专业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统筹结合,与物联网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应,将专业课程按照以上不同类型进行了梳理,制定出了初步的课程体系,具体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校,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来看待专业建设。根据本文提出的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高度凝炼专业特色,认真把握本专业综合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和实验室等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以推进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地方工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07):35~37
[2]马忠梅,孙娟,李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0):1~4.
一、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英文翻译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非常中国化的英语翻译,故此,所谓的物联网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与物之间的网络。比较容易理解的物联网的定义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将互联网的用户端拓展到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物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二、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1. 传感器技术。能够让计算机直接识别的机语言,故此,要通过传感器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机语言才能被计算机读取。故此,传感器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技术。2.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也属于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好识别和读写数据。RFID技术的主要优点就是可以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数据的读写,而且RFID技术的读写速度非常快,读写速度一般都可以低于100毫秒。3. 嵌入式系统技术。嵌入式技术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因为它将许多技术结合在一起。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时间也比较长,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产品有很多,例如现在已经基本被我们淘汰的MP3,还有卫星系统。
三、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1、智能电网。你可曾试过在炎热的夏天,在家享受这空调的清凉的时候忽然一下“啪”,断电了。在智能电网出现了以后,如果出现了断电问题,发电中心就能通过智能电网及时了解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智能电网就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对用户端进行全天的监控,实现用户端与发电中心的信息传输,实现双向通信,从而及时地解决用户端出现的问题。2、智能交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汽车越来越多,因此,必须要建立智能交通来解决传统的交通所带来的问题。建立在智能交通,不仅可以确保车辆的正常行驶,减少堵车的情况,还能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的人身安全。因为建立智能交通,减少了堵车的情况,因而也减少因堵车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保护我们的家园。3、智能家居。通过建立智能家居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家居生活,智能家居通过网络为用户提高各种信息,从而使用户可以更好及时地掌握自己的家庭情况,更好地享受家居生活。智能家居集娱乐安全与一体,首先,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控制自己家中的门窗和照明;其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数字电视的观看,与他人的视频电话等等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提高家居生活的娱乐程度。4、智能物流。所谓的智能物流,就是基于物联网的技术,通过网络来实现物流过程中车辆物品定位、收集和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智能物流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突出四个特征,分别是智能化、一体化和层次化、柔性化和社会化。
四、我国物联网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1、我国物联网的现状。(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成熟。由于物联网的发展只是处于开始的状态,因此,针对物联网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多,而且物联网设计非常多的行业与领域,导致物联网的内容复杂,很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故此,物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2)物联网的技术不够成熟。因为物联网应用到的技术非常多,故此,很难将这些技术的发展步伐都统一起来。而且我国的技术水平不高,核心技术不多,从而导致针对建立物联网的技术的整体水平不高。(3)信息安全问题。现在的物联网主要是使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来识别信息,但是由于无线射频识别的技术比较先进,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识别信息,标签还可以无条件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外露的问题。因此,解决物联网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首要条件。2、解决措施。(1)完善物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完善物联网的法律法规,就要清楚地认识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以及涉及的行业的情况,这样才能根据物联网的发展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物联网的发展提高法律保护。(2)提高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水平。提高物联网技术水平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自己国家投资加强技术的提高或是开发新技术,二是向国外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3)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要确保信息的安全,不能只是一味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应该结合我国物联网的实际情况,确保技术符合我国的物联网现状。
综上所述,虽然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但是物联网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挑战,所以,加强物联网在我国的应用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RFID技术 物联网 问题
所谓物联网便是能够将所有的事物进行连接的网络,互联网是物联网存在的前提,是对互联网进行拓展的一种网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具有巨大的发展市场,进行物联网的良好发展不仅仅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还与物联网的规划、管理、安全等方面息息相关。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是最为关注的话题,直接影响到物联网能够长期发展下去,物联网系统包括多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都是物联网包含的层面。物联网总的来说就是通过RFID技术对物联网进行把控,结合计算机的发展实现物品在全球的运转,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局面。
1 物联网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科技化时代,物联网也在发展中应运而生,物联网能够实现全球信息的相互转换。根据我国科学发展水平,我国的网络发展具有良好的情景,实现物联网不仅是和技术相关,同时与科学的规划管理息息相关,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对物联网安全性的重视。物联网存在的主要内容是整个数据库的安全性保证,因此,在对物联网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安全性,避免信息数据受到破坏,物联网的安全性比互联网的安全性更为重要。RFID技术用于物联网中,结合定位系统将所有的外界事物进行了结合,与信息网络合为一体,最终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联系,缩短了世界万物存在的距离,实现物联网的良好发展,RFID技术便是主要的核心。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主要划分为标签层与读写层,这两种层都是通过射频信号的使用实现的,互联网处理了这一系列的问题。物联网将日常生活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物联网的发展越发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关,关乎着未来国家的发展安全。我国现阶段,物联网不仅存在网络问题,物联网中数据的隐秘性与完整度也是存在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应该受到相应的重视。
2 从RFID技术探讨物联网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RFID系统中的安全性问题
RFID技术与传统的技术不同,是由大量的数据进行组成的,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RFID技术主要是由标签与读写器二者之间通过电磁波实现的,其中并没有能够通过眼力观察到的事物,因此,这就造成了物联网存在很大的安全性问题。RFID技术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完善。首先,标签存在安全问题,标签的成本和工艺之间遭到限制,其本身没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强烈破坏,在对数据的加密保护上只是运用很简单的方式,攻击者很容易就能破解,从而造成数据被删除或者其他的破坏。其次,通信的连接上也存在安全性的问题,RFID技术的通信连接包含前端的标签与读写器的空中接口。在前端的接口上,无线传输自身具有开放的特征,造成数据安全性不高,外界的破坏者能够利用读写器进行数据的拦截,更加严重的便是对原先的数据进行篡改或者删除。传统的信息安全性问题是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技术。最后,RFID技术本身存在读写器的安全性问题,读写器收到相应的数据后,会在数据中进行自动的删选。读写器只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接口,并不能够向用户保证接口的安全性,总之读写器仍存在安全威胁。
2.2 无线网络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发的重要,对于隐私的保护是用户在进行资金交易过程中的最为关注的话题。物联网的发展为人类本身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感知节点上存在安全性的保护,数量巨大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措施,外界的破坏者能够很容易接触到这些存在的设备,从而对设备进行破坏或者擅自更换设备的零件。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给网络漫游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性问题,信息破坏者可以轻松侵入到攻击目标所在的位置,在无形中对相关信息进行篡改。通过无线网络的所有服务可能会受到影响,在不断刷新的过程中也会将病毒引入到计算机中,从而带来巨大的运行风险。物理安全问题也是无线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无线设备运用的过程中很容易丢失。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无线设备的保护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很容易遭到丢失。一旦设备丢失了,外界拾到的人便能够浏览到相关的信息,造成重要数据的流失。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特定的实体认证便是物理设备管理上的最大问题。最后,网络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无线网络的发展受到了不同地理因素的限制。无线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渠道,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上的隐患,在无线网路通信过程中内容很容易被窃听。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都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针对个人的用户,所通信的内容更容易受到外界的窃取,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3 物联网在业务上存在安全问题
物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网络节点没有人进行把控,因此,就造成了物联网设备很难实现远程的信息连接。在物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物联网呈现出多变的状态,对物联网进行信息安全上的管理成为了当前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将会导致新的安全问题的产生。
3 提高物联网发展水平的对策
3.1 对网络访问系统进行控制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网络访问系统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实现科学的管理,防止一些恶意破坏的行为产生。用户在访问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实名认证,设置相应的密码,物联网在后台的管理过程中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进行监控,以便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记录调查。用户在通信前将节点与节点之间设置身份认证,即便是受到了外界的破坏,侵入者也很难实现层层的密码解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隐私。网络信息管理者通过对节点的合理设计,从而提高网络感知的安全性。
3.2 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要想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保证物联网发展的安全性,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加密,从而减少人为对数据的破坏。用户在进行信息传送的过程中,采用节点感知的加密控制,能够有效解决用户信息遭到窃听的问题。加密的方式能够保证数据不会轻易被外界所窃取,从而保证整个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在物联网发展的现阶段需要不断完善RFID技术,通过对该技术的把控实现物联网安全运行。当前用户网络信息有很强的隐私性,物联网发展需要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可靠的保护,在技术发展受限时,进行数据信息的安全加密,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进一步要求。
3.3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物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监管体系上仍然存在不足,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进行科学制度的制定,保证物联网能够长远发展。通过法律的保护,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企业单位的信息进行保护,实施科学的加密管理。在RFID技术的基础之上,运用法律对物联网进行仔细的整顿,完善对信息数据的保护机制。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对隐私进行保护,解决物联网存在的相关问题,促进物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物联网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发展。在RFID技术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没有充分的安全保障,网络信息会被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窃取。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去完善,在RFID技术下制定物联网信息的安全机制。
参考文献
[1]谢磊,殷亚凤,陈曦,陆桑璐,陈道蓄.RFID数据管理:算法、协议与性能评测[J].计算机学报,2013(03):457-470.
[2]章伟聪,戴征武,杨立春.基于RFID技术的消防设备管理系统设计[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01):81-86.
[3]颜波,石平,黄广文.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平台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3(15):172-183.
[4]陈志辉,王颖纯,刘燕权.基于物联网环境的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5(05):196-201+189.
[5]李小琴,晏伯武,陆垂伟.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01):44-47+52.
[6]秦格辉.Zigbee与RFID整合应用研究――智慧图书馆感知网组网设计[J].图书馆论坛,2014(05):86-91+144.
[7]吴亮,邵培基,盛旭东,叶全福.基于改进型技术接受模型的物联网服务采纳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2(03):66-74+131.
作者简介
物联网技术本身与传媒技术相关,也可以说物联网技术起源于传媒领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人员应明确物联网技术的优势,结合时展特点,将物联网技术与各类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尤其是无线传输技术等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设施需要借助比较完整的系统,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通信功能、无线信息传导功能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另外,在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物联网系统也具备了一定的智能识别和自动化处理能力,从而促使物联网系统可同时具备感知能力、网络传输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应用能力。
1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与应用要求分析
1.1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分析
物理网技术是一种综合类型的技术,涉及传感器技术、信号识别技术、定位技术以及红外感知等各类技术,并且需要与各类技术对应的硬件系统的支持。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时,系统需要根据初始设计参数,实时采集系统数据,包括监控数据、智能家居设备连接数据、物体发生发光数据以及热力数据和电气数据等。物联网中的“物”一般指具有一定智能化特性的家居电气或者公共基础设施,借助物联网系统,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可形成有效的沟通网络,并借助高速率的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从此角度也可看出,物联网技术基于互联网,并且需要以传统的电信网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进而可使不同功能的物联系起来,共同实现物联网的功能,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
1.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要求分析
物联网技术旨在实现物与物相连,甚至实现万物互联,这就要求在应用物联网技术时,首先,技术人员应使用非常稳定的无线互联技术,做好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工作;其次,技术人员应明确物联网技术的本质,物联网技术的本质与互联网相关,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设备控制网络,可以将物联网理解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扩充;再者,技术人员在设计物联网系统时,一定要注意强化系统的安全性。这是因为在用户使用物联网技术时,往往会被要求上传用户的一些敏感信息,例如指纹信息或者脸部、声音等信息,而此类信息具有非常强的私密性。为此,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在应用物理网技术时,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好系统监管工作;另外,由于物联网系统的布置需要借助各类传感器,此时的传感器其实更像一个传感器系统,系统内部各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也具有共享特性,为了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设计人员应正确编写系统层的通信协议,保障物联网中的各类硬件设备可形成安全有效的通信系统。
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分析
2.1医疗领域
医疗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程度比较深,但整体应用范围并不广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系统一般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医院中可以见到。从系统层面分析,病人从挂号到取药的整个过程中,可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和整合。具体而言,首先,在病人挂号时,可提前使用微信或者挂号凭条直接预约医院的看病序号,在到达医院之后,可直接扫码或者出示相关的预约记录,即可取号看病;其次,在看病时,病人可根据挂号科室,根据医院的指示牌前往对应的楼层,在到达预定地点之后,病人可在等待区等待候诊。一般而言,医院的医疗系统会在病人看病之前,通过手机短信为用户发送相关的提示信息,提醒用户完成候诊;再者,在病人开始看病之前,系统会根据病人的号码在大屏幕上显示相应的名字信息,并会使用系统直接叫出病人的名字,提醒病人进入相应的诊室。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的信息会被医院的医疗信息准确抓取,在看病时,医生可从系统中直接调取病人的信息,并在看诊时完善信息。如果需要为病人开取药物,医生可直接在病人的档案中直接填充药物信息,病人在缴费完成后,即可到指定的窗口取药。医疗领域的物联网主要是将病人、医疗系统以及医生三方联系起来,并通过具有指向性的措施,提高三方信息共享的有效性。
2.2安防领域
安防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主要与公共安全相关。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展,人们的居住空间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一些比较密集的居住区其实存在较为明显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居住安全问题,技术人员可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居民区布置各类传感器,在居民区出现险情时,报警器会及时报警,提醒居民逃离危险区域;同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防系统会自动报警,向警方以及消防单位传递相应的求救信号,消防人员在收到信号后,会根据险情及时制定相应的消防方案。另外,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分析,海洋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山林火情等均属于比较大型的安全事件,预防、检测此类污染或者险情的实际状态也可使用物联网技术。此间,技术人员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利用物联网系统实时检测相关污染数据,为系统设置初始参数,从而在发现问题时,物联网系统可及时启动相关的检测设备,对险情进行进一步检测。此过程的数据收集效率较高,设计人员在设计物联网系统时,也应结合具体的防治要求,切实提高安防工作的整体质量。
2.3智能家居领域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应用质量也比较高,人们对智能家居的认可度也比较好。物联网技术之所以在智能家居领域可获得比较快速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家居厂商为了适应新时期人们家居的新需求,在物联网领域不断创造创新,丰富了家居产品的物联网功能;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时期,物联网技术的实现也有赖于小型智能家用电器的推广。换言之,正是由于家居电器的智能化,促使物联网技术可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控制,并可深度适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家居电器应用方案。在手机、平安电脑等设备应用非常普及的今天,物联网技术可将智能化设备与智能家居设备联系起来,为用户提供远程控制的条件。用户在工作单位或者回家的路上即可完成对相关设备的控制,这样不仅可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可强化物联网技术的功能性,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分析
3.1平台管理问题分析
平台管理问题主要与物联网系统的构成要素相关,一般而言,物联网系统中的各类设备本身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这些属性在出厂时即被设定完成,相应的厂商会根据设备应用实际需求对设备的外形或者功能进行个性化设计。但是当此类设备被加入具体的物联网系统中时,设备便成了系统的一部分,其应具有较好的系统适应性,可为系统中信息的共享和传输提供基础性条件。但在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不同行业执行的产品设计标准差异性明显,导致不同设备产生的信息质量不同,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滞后性。即使不同厂家和平台的设备之间可以实现互相流通信息,但也会经常出现信息反馈不及时或者系统命令执行错误的情况,例如基于安卓系统的家居设备和基于IOS系统的设备之间的互通性就很不理想。为此,技术人员应开发统一性的系统管理平台,并可促使各类设备在统一的管理协议的引导下,可执行统一的操作,进而实现高效率以及高质量的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
3.2技术应用成本问题分析
成本问题是物联网技术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虽然一些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具体应用,但由于应用成本过高,无法实现量产,导致消费者对此类设备存在一定的消费偏差,实际的应用效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例如可实现RFID的电子标签技术本身比较简单,但受限于硬件设备的产量,实际的生产成本很高,一些企业根本不会积极发展相应的产品线,导致与此类硬件设备相关的物联网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普及。另外,物联网技术还要基于传感器技术,而传感器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判断与环境的实际特点相关,一些传感器的判断效果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甚至环境的温度、湿度均会对传感器的判断效果产生影响,这就导致物联网系统中的信息损失掉了一定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为此,技术人员在布置物联网系统时,应结合用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具体的传感器类型,并为用户编写与传感器相关的使用说明。实际上,物联网技术之所以还没有完成质变,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为此,传感器行业也应积极创造创新,大力发展传感器技术,提高传感器的工作质量。
3.3安全性问题分析
安全性问题主要与用户个人的隐私数据相关,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中的关键设备,若要提高传感器的应用质量,收集有效的物联网数据,需要用户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此类数据信息不仅包括用户的位置信息,甚至还包括用户的指纹、声音以及面部信息。但此类信息具有私密性,用户的信息不允许被随意泄露。物联网系统的高效运行还需要网络技术,而网络技术依托的网络本身并非局域网,虽然设置了一些相应的防火墙,但由于设备本身的运行平台不同,执行的行业标准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不同设备执行的安全协议本身也不同,虽然设备各自可完成信息的监控和监管,但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分析,信息的泄露依据是系统运行最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在设计物联网系统时,设计人员应在保密协议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可从底层标准方面与厂家进行沟通,尽量做到系统层面的统一性,这样才可进一步解决用户隐私泄露的安全性问题。
4结束语
总之,本文在分析了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与应用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论述了平台管理问题、技术应用成本问题以及安全性问题。技术人员在设计物联网系统时,一定要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且应参考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标准,以保护用户信息为重,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质量。另外,为了优化用户的应用体验,在选择智能家居设备时,设计人员也应选择具有统一操作平台的智能家居设备,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平台不匹配造成的信息共享类问题。除此之外,智能设备厂商也应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并分析用户的反馈和意见,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准,优化系统操作界面,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过程人性化,进而切实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雪芳.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评《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原理与实践》[J].食品工业,2021,42(02):376.
[2]胡晓斌,曾庆霖,宋宇宏,翁剑,王威.物联网技术在环网柜综合监测及评估技术分析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21(03):33-34.
[3]李宁,马妍妍,高婷婷.浅析物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2):175-176.
[4]徐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数码世界,2021(02):10-11.
[5]杨莹.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数码世界,2021(02):4-5.
[6]石金兰,宗旭祥,郭星星,高洁.物联网技术在枸杞绿色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0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