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1 09:59: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急诊护理安全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篇1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急诊护理人员15例为研究成员,该成员包括护士长。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护理安全隐患,包括:目前,临床均表现为年轻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欠缺、护理安全意识不足、工作经验不足等,一旦患者相对较多,将出现手忙脚乱现象;由于输液室患者多、周转快等因素的存在,常出现随意调换位置现象,若护理人员未认真核对患者、液体,间接导致液体输入错误;护理人员日常工作期间未及时巡视,未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均会出现液体外渗现象;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强硬,未及时解释医院情况,极易出现分诊错误处。增加误诊、漏诊发生率;患者运输过程中,护理人员和其未及时沟通或沟通不足等,均会发生护患纠纷;由于日常护理人员忙,护理人员缺乏,通常会出现忽略观察患者现象,致使记录不及时、错记现象;待接收120电话出车后,一旦无人接听,将会转至输液室接听;患者多时,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接听,直接影响接收患者绿色通道畅通。

1.3观察项目

观察安全管理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在本文中对计数资料进χ2检验,若对比显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结果显示,急诊科护理期间不良事件类型为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医嘱执行错误等,安全管理未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7%;安全管理实施后发生率为6.7%,实施前后存在鲜明性临床差异(P<0.05)。

3讨论

一般来说,急诊科所有操作均将“急”作为中心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工作过程中,发挥护理人员潜能,改变较为传统的护理模式,将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舒适的护理服务。

3.1强化安全意识

日常工作期间,护士长应邀请专业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如:借助科室早会时间针对性的进行法律、医院规章制度培训,让护理人员将“安全第一”作为护理工作主要原则。通过法律知识培训,不但能让护理人员认清日常形势,将工作错误扼杀于萌芽中,使每位护理人员学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我,便于维护护患双方权益,进而为患者提供较为全面、安全的护理服务。3.2转变服务观念护理人员应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为重症患者开设绿色通道,将患者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热情服务患者,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患者病症,确保每位患者均能享有有效、快速的救治。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提高自身急救意识,完整准备抢救用品、器械;患者进入科室救治后,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迅速反应,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注意讲话艺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详细记录临床操作,确保书写全面、认真,完善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医生叮嘱等。

3.3加强培训力度

急诊科接诊患者病情严重,需及时救治。因此,需确保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完善,工作经验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临床医师抢救。这样需要医院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力度,安排护士长或工作资历高的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解,还可通过示范、查房等活动来指导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员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使护理人员在较为紧张的环境下也能发挥稳定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3.4建立纠纷处理制度

护士长可利用日常晨会时间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报告人员进行保密处理;针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制定解决措施。收集护理人员存在问题,便于防范于未然;建立纠纷处理制度,对和护理相关的投诉、纠纷等不良事件,以书面形式进行备案,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均掌握纠纷处理方式,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负面反应。

3.5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目前,临床已证实床护比和护理质量呈现正相关,护理人员配置不足致使医院护理质量相对较低。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应适当增加护理人员总量,并根据其工作资历、年龄等调整工作,让专业技能不同、资历不同护理人员各司其职,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团结意识,进而提高护理质量。此外,还应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物品管理工作,护理人员交接班时认真检查,护士长安排专业人员管理临床设备,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便于抢救时正常使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日常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巡视力度,预防危险性事件的发生。

篇2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减少医护纠纷,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年龄(33.4±2.3)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33.8±2.4)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1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设醒目标识,避免患者误入,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做好风险信息收集,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降低护士工作负荷,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提高沟通技巧,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另外,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需迅速接诊,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立即送抢救室。

1.2.6加强监督管理

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共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另外,还需接待咨询者,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患者病种繁多,空气质量差,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引发患者不满,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遵医性不佳,易滋生不满情绪,均可影响护理质量。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先规范急诊环境,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另外,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除规避风险外,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51-01

急诊的护理工作包含院前、转运及院内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患者安全隐患,因为工作环节多、工作量大,治疗时间集中、突发事件多以及患者就诊时间没规律、患者求医心切等特点的科室。急诊护理的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疏忽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1 急诊科特点

1.1 急诊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和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工作特点是急、忙、杂,患者人数多、随机性大,每天24h,随时都有可能接收不同患者。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时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批需要同时就诊的伤病员救治时。需要急诊护士应急反应要快,应变能力要强[1]。

1.2 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性快、患者流动性大急诊患者因病情紧急,病情复杂危重、大多需要抢救,要求急诊护士时刻保持紧张的应激状态,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大。

2 急诊护理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患者因素:①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投诉行为。②期望值过高:急诊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对急诊医疗的期望值特别高,易出现情绪激动、对病情了解不够,而发生过激行为。③医疗费用问题④救治“三无”患者多:在患者没有家属甚至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走失、坠床、摔伤等不良事件[2]。

2.2 护理人员的因素

2.2.1 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差和安全防范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无意中侵犯患者的合法权益和隐私权,医疗急救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能力差,观察病情不及时,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等。服务态度冷漠、不能及时地与家属良好的沟通,造成患者的误解,从而引起争端发生纠纷。

2.2.2 院前急救中的常见安全隐患:呼救电话接听内容不详细,具体地址不清晰,出诊速度慢延误患者的抢救时机;急救车内抢救物品准备不齐全、抢救物品不够;出诊护士技术操作不过硬,如果多次静脉穿刺不成功,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转运患者过程中接诊医生交代病情不详,患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未向家属交,途中一旦出现危机如窒息、呼吸心跳骤停等,易引发纠纷。

2.2.3 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工作不严谨: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急诊抢救室与其他科室交接患者工作时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病历书写不完善或交接不清楚,交接者双方缺乏沟通也会增加医患矛盾。

2.2.4 医护之间以及护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在向危重患者交待病情时,给患者做的解释不一致,交代病情轻重,注意事项等不同一, 这样就会造成医患之间的矛盾;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3 防范措施

3.1 增强急诊护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培养护士的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让护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养成工作中遵章守则,一丝不苟,慎独的精神,保障护理安全我们护理工作人员就要学法、知法和懂法,组织全体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法律法规学习及护理文件书写培训班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知识,尤其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并真实、客观、准确、及时和规范的记录及患者或家属签名。做到都能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患者的同时也保护自己。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变为自觉维

护和遵守法律和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凡是对患者施行的侵入性操作或高费用的检查项目,在实施前必定向患者或家属讲清楚并在手术同意书或特殊检查同意书上签名后,方可施行。

3.2 加强急诊护士的院前急救意识:在有关人员认真接昕呼救电话时,应确保地点准确,并尽可能详细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栋号及附近有无明显标志性建筑物,并针对患者的病情备齐抢救物品,到达后应及时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以及途中转运过程可能出现的危险,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与医院联系,以求支援。

3.3 认真贯彻和执行各种护理规章制度:建立护理应急预案处理程序,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的规则,并加强监督检查,是避免护理纠纷的重要措施。

3.4 转运患者的安全防护:①急诊患者经初步抢救、复苏后,因诊断、治疗的需要常需进行院内转运,确保在院内转运中的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虽然院内转运患者时间短暂,但转运途中的风险始终存在。②为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做好转运患者的准备:认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明确护送医务人员的分工,制定临时风险预案。保证运转时一路畅通。

3.5 加强急救药品、设备的管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要熟练掌握,对药品、物品仪器放置位置要明确,做到定位、定量、定专人管理。为了使急诊患者的抢救顺利进行,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的检查、维修、保养制度,护士需每班对器械的备用状态进行检查,挂上仪器状态标识牌,抢救药品、物品及各个设施要处于100%完好率。

3.6 要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发挥团队合作作用在急诊科这个纠纷多的地方,加强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医护团结协作,密切听从指挥,才能在有效的时问内及时挽救人的生命。

总之,在实施急救患者护理安全防护措施中,做好安全防范尤为重要,首先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急诊护理工作,突出“急”,训练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时查找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在对危重患者需要转运时,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篇4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参考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35.66±5.27)岁,手术类型:骨科35例,普外科21例,产科11例,泌尿科13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61岁,平均年龄(36.07±4.63)岁,手术类型:骨科33例,普外科24例,产科10例,泌尿科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及床护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参考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风险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比较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急诊手术中输血、用药错误、延误诊治、手术部位感染、输液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6.3%,参考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30%,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篇5

在对临床护理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时,护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研究重点。在医院各个部门中急诊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急诊科的整个抢救过程中都存在护理安全隐患[1]。所以就需要加强急诊科护理操作中的安全管理。我院急诊科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各80例,患者全部都为急诊入院,在经过分诊治疗后住院接受治疗。2011年1月~2012年1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6.5±2.2)岁;2012年2月~2013年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4.6±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具体包括年轻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不强,缺乏法律知识、护理安全意识和工作经验等,如果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就可能出现慌乱现象;因为输液室的患者人数众多、周转快,因此常发生随意调换位置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对患者和液体进行认真核对,就可能发生液体输入错误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巡视,没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就可能发生液体外渗的情况;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好,没有向患者及时讲解医院的相关情况,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分诊错误,从而让漏诊率和误诊率增加;在运输患者期间,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和患者进行及时交流沟通,就可能出现护患纠纷事件;因为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加上工作任务量大,因此就可能发生错记或者记录不及时的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分析发现,急诊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类型主要包括跌倒、坠床、错误执行医嘱以及不规范拔管等。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是急诊科各项操作中的中心点,作为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讲,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较大[2]。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要将护理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改变,将临床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进而为患者提高舒适和全面的临床护理服务。

3.1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急诊科护士长应该邀请专业人员来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在科室早会期间,加强护理人员医院规章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安全第一在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培训护理人员法律方面的知识,让护理人员能清楚日常形势,进而来对工作错误进行有效控制,让护理人员学法、懂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权益,从而来对护患双方的权益进行维护,最终为患者提供安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

3.2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进行转变 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针对重症患者要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要热情,在患者入院后要及时对患者病症进行判断,从而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治。护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急救意识,对抢救器械和用品进行充分准备[3]。

3.3加强培训 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给予治疗。所以护理人员应该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完善的专业技能 ,从而来更好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工作。因此就需要加强培训护理人员,安排工作资历高的护理人员或者护士长来向护理人员讲解相关的知识,利用查房、示范等来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指导[4]。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护理人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让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

3.4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 护士长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鼓励,让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主动上报,针对报告人员则应加强保密工作;探讨护理人员上报的护理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从而来进行有效防范;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利用书面形式来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备案,护理人员要有效掌握纠纷事件的处理方法,从而让负面反应能有效降低。

3.5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配置 急诊科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数量,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资历等来对工作进行调整,让护理人员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长,护理人员之间要相互协助,让团队意识提高,最终让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要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临床设备要由专业人员来负责管理,让设备能保持正常状态。临床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对输液记录进行认真填写,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加强巡查,从而来对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本研究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祁云,吴娟颜.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182-183.

篇6

医院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管理程序所谓的风险管理,是指病人、家属、访客、及相关护理人员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识别和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为处置紧急护理操作,危重病人,在出诊和配合救援等等环节经常出现各种护理风险。对于急诊的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处理起来如果不仔细或者是不够慎重的话,情况比较轻的话就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就会加深医患关系的矛盾。

在近年来,我院对于急诊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的重视。下文的重点,就是将我院在急诊护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介绍以及阐述,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医院的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以及经验。

一、 对于急诊室临床工作中的加强风险管理的认识

1、风险管理的内涵意义

风险管理作为医院的工作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就是经济损失的风险给以发现与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一门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的损失以及法律诉讼为目的。

2 、在急诊室临床工作中的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医院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一下几点:a、有效地对护理风险的发生进行预防以及控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护理的目标 b、有效地提升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c、为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声誉奠定基础。所以,如果想医院临床护理纠纷有效地避免、将护理纠纷发生的频率降到最低,提供住院病人更舒适、更质量、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那么实施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必然有效。

3 、在急诊室临床护理中对于各种风险的认识

在实际的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种类的风险,主要有:a、由于人为或者系统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人为的因素是护理风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它主要是决定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细心程度还有护理人员的主观意识,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如人为操作的不规范和主观意识的干扰等等。系统因素则是由于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和器械而产生的风险。对风险产生的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护理风险存在的过程,以确保安全的医疗保健。

b、患者的就医行为,病人的就医行为主要是表现在病人能配合医生的工作或者不配合医生的工作。所以,病人的就医行为也是一种临床护理中产生风险的因素。

临床护理的工作是一项管理活动,由护患共同参与,所以这个管理活动的规则需要两者进行共同的遵守以及维护。

二、加强急诊护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的对策

基于以上关于急诊护理过程之中的风险管理的简明扼要的阐述可知,在加强急诊护理过程之中的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还有维护护患关系的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就是着重阐述加强急诊护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1 、要积极加强提高急诊的护理工作人员业务的水平

对于急诊护理工作来说,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一个关键,这直接决定了急诊风险管理的好与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急诊室医患关系是否和谐。所以,要加强急诊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提高急诊室护的理工作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

2 、要加强制定切合急诊实际的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对于医院来说,工作制度则是指导或是引导医务工作者正确、规范地去操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 应加强制定紧急护理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也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通过仔细、认真地对以前本科室护理工作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按照一定的工作方法或者是工作经验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较为准确地找出其中的安全隐患。

3 、完善管理的制度

对于护理风险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测,针对问题要及时查找出原因并制定相应整改的措施。如果这是人员的问题,在调查中就做记录。处罚的程度就要看情节的严重大小,同时,对于监管的力度要加深加强。如果是制度问题则要具体分析,集思广益,并找出症结的所在,要采取对策,需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体现不断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

三、 结论

近几年来,我院对急诊护理过程之中的风险问题加强重视,积极地分析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制定出上述几方面的风险管理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医院急诊护理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更重要的是良好的促进和谐的关系,护士和病人之间共同建立了良好的医院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J]。中华护理杂志,2005,1(1):47~48。

篇7

护理是急诊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急救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病情预后处理起到了非常决定性的作用[1],临床对于急诊护理工作开展以及提升护理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急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操作,对于正确认识护理安全风险因素,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需要给予重视,进一步通过开展有效的护理操作,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6例急诊患者,每组各33例。男35例,女31例。护理组,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7.22±4.79)岁。对照组,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7.23±4.78)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①完善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根据科室的有关情况制定完善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护理人员能够准确的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在具体开展相关护理操作过程中,能够对护理目的、护理风险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加以正确识别,将其存在的护理安全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再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方式指导护理工作实施[2],这样可以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开展,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同时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紧急情况下的预警护理措施,保证护理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和实施。②提升护理人员对于风险意识的识别和防范[3]: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急诊相关设备的操作、药品使用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工作开展,能够定期加强护理培训和交流总结工作开展,寻找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前做好相应的护理管理实施和强化处理,在急救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急救过程,对其相关的急救操作流程熟悉,同时对于出现的相关事故也需要正确识别,能够不断强化法律法规,按照相应的要求开展医护工作,提升护理满意度。③护理操作记录规范:在记录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按照要求进行规范书写,能够对记录内容的规范性、客观性、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多个特性要求加以把握[4],同时不断对其操作记录书写内容按照规范标准记录和实施,保证医护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④急救相关设备仪器的安全管理:对于急救的物品、仪器、设备等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操作,设置专门的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定期开展保养和清洁工作,能够加以准确记录,同时护理人员在交班过程中需要对其做好清点和检查处理,保证医护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同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后需要及时的加以上报,能够取得良好的解决效果,使得有关问题得以充分解决。⑤创建新型的护患关系模式,重视人性化护理管理工作开展和实施,能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加强护理管理,让患者能够感受到细致、真诚的护理服务态度,进一步加强对患者隐私保护,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度,提升治疗依从性[5]。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书写规范评分、操作规范评分、沟通良好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五项指标结果分别是(92.09±3.17)分、(93.40±4.13)分、(90.43±4.17)分、(90.06±3.08)分以及(91.09±4.25)分,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书写规范评分、操作规范评分、沟通良好评分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五项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精神就是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对患者容易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做好相应的防护管理,让患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获得舒适的护理体验,这样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223-224.

[2]杜云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69-70.

篇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05-01

随着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医疗模式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于临床护理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我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本研究将会对我院实行介入手术护理安全管理前后,心内科手术室护理质量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对内科冠心病急诊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13例女性,47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7-59岁,平均年龄为42.3岁。另选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60例急诊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有19例女性,41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为40.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心内科应急预案 ①从事心内科急诊介入手术护理的工作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指定位置,并各司其职。手术前必须对手术签字单进行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运输途中,必须准备好简易人工呼吸器、临时起搏器以及除颤监护仪,同时还必须准备好抗心律失常、多巴胺、肾上腺素类药物,此外,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测。②在接诊时,一定要对随带药品是否齐全、患者的碘过敏试验结果、术前用药执行情况、是否备皮、手术名称、诊断结果、年龄、性别、姓名、床号这十项内容进行仔细的检查,避免摔伤患者。③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严密的监视,熟悉临床中常见严重并发症并对其抢救措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1.2.2 无菌操作管理 让护理人员之间互相监督,随时注意他人和自己在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无菌操作相关规定的情况,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必须立即纠正。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应达到安全、美观、有序、无菌、干净等要求。

1.2.3 护理风险事故的预防管理 术前对患者的用药、检验报告单、碘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名称、性别、姓名等资料进行再次核对。在此过程中,严禁出现任何疏忽,否则将会对患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1.2.4 建立人性化护理制度 让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患者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在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的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

3 讨 论

综上所述,在对心内科急诊患者进行手术室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安全管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有效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我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因此,在对心内科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对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管理方法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雪琴,周莲.规范CCU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重庆医学,2010,39(11):1395-1396.

篇9

急诊分诊是医院急诊环节中的前沿阵地,因此较之于门诊部,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突发事件,比如各类创伤、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而且接待的患者流量更大,护理人员受到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则更重[1]。而为了降低急诊分诊护理的风险率,实施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就可以很好的降低护理风险,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优化急诊护理的服务水平。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我院急诊护理的综合效果,以对安全管理模式做出有效评价[2]。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分诊护理人员24名进行临床探究,均为女性,年龄23-44岁,调查其学历水平,中专8名,大专6名,本科及以上10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1名。开展探究的时间段为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此期间,排除收治患者人数、临床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所取得的前后两段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调查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探究方法: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间,所有急诊护理人员均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记录急诊护理工作的综合资料;而在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结合安全管理理念,开展有针对性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首先改善急诊分诊护理环境,要明确划分门诊与急诊的分诊区,以此减少门诊患者前往急诊分诊区进行咨询,这样能够减少急诊护理人员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将急诊分诊流程图置于醒目位置,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咨询的盲目性[3];其次加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比如接诊创伤性出血的患者,需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再比如在患者流量大的时候需要带好口罩,防止发生呼吸道传染;再者定期进行风险教育和专题讲座,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辨别处理能力,并且结合实际护理风险案例进行言传身教[4];还要制定急诊分诊标准,将所有管理措施变得有据可依,而且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对管理标准的掌握情况,以严格的监督和评判制度来规范分诊护理;最后提高分诊护理人员沟通技能,注意与病患沟通的谦逊礼貌,可以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有效回答。评价与比较方法:对前后两段时间急诊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各自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10.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分诊是公认的高风险科室,由于接待的患者流量较大、而且患者伤病程度与种类参差不齐,使得分诊护理人员需要面对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有时仅仅因为沟通存在一定问题就导致了医疗纠纷的产生,进而影响分诊护理的效率[5]。本组探究通过比较实施分诊安全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根据探究结果,认为分诊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切实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次探究进行如下总结。

一般来说,对急诊分诊护理产生风险影响的因素很多,除了来自患者方面的,还要护理人员自身的,所以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对症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我院采取的分诊安全管理,首先优化了急诊分诊的流程,避免了与门诊护理相互混淆的现象,使一些希望前往急诊分诊进行咨询的患者可以更有效的获得帮助,而且还加大了对护理人员的保护,通过佩戴手套和口罩,减少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之后完善了我院分诊管理的制度和加大了对分诊护理人员的教育监督力度,通过改革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急诊分诊风险教育,从本质上提高护理人员对分诊护理风险的认知与防范能力,同时注重护理人员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日常分诊护理服务中,能够以更优质的护理质量来帮助患者,进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采取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还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秀萍,梁金清,李月明,等.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科.2012,07(5):555-556.

[2]朱春莉,许芳,李琴.加强急诊分诊管理提高患者对分诊的满意度[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403.

篇10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治疗期间,因受不同因素导致伤害而可能引发的不安全事件,其主要表现为风险性高、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1]。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职责重大,其医疗护理主要面临的是病情复杂且多变、病情急且重,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各类疾病患者,以及因意外灾害事故受伤的突发性伤员,具有较高风险性[2]。本文探究了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55例)。前者男女比例25∶18;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1.91±7.20)岁;其中车祸伤20例,殴打伤13例,其他12例。后者男女比例37∶20;年龄3~88岁,平均年龄(43.11±6.98)岁;其中车祸伤23例,殴打伤15例,其他17例,两组各基线资料对比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辅助护理、心血管检测及基础护理等。研究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案如下:强化风险意识。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汇报工作心得及交流经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健全有关规章制度。首先,结合急诊科特点,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并且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3]。急救用药与仪器管理。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还应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盘点仪器使用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缺陷发生及抢救物品完好情况;观察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具体表现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抢救物品完好率比较 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技术卫生工作中,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并且还具备连续性、具体性、动态性及直接性等特性[4-5]。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间较长,因此,承担的风险也比其它科室要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抢救物品完好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医院积极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参加正确使用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的正确操作方式等相关培训,定期进行工作心得交流,总结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及时解决[6]。②医院将急诊科特点结合,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且征得患者同意,避免了t疗纠纷事件发生;并针对突发事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7]。③强化管理急救用药及仪器,安排专人专项管理,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同时登记取货归还记录,每天检查仪器使用情况。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改善抢救物品完好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消毒隔离、违规操作、基础护理及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护理风险管理用于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意识教育,护理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加强对技术的培训,加强了自身责任感,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8]。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提高了抢救物品完好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陶宝英,朱紫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3):2149-2151.

[2]刘金荣.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z2):213-214.

[3]罗跃全,王庆梅,郭继卫,等.ICU护理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42-444.

[4]刘俊连,韩莉君.护理风险管理在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6):2136-2137.

[5]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17):2719-2720.

篇11

急诊观察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为了降低病人在留观期间的医疗风险、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及提升医院的满意度,现将我院急诊观察室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留观病人进行评分管理的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留观室收住患者中16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为预警评分组,其中男性74例,女性86例;年龄27-97岁,平均年龄为70岁。疾病分类中,消化系统15例,呼吸系统40例,心血管系统41例,神经系统38例,电介质紊乱8例,药物过量3例,电击伤2例,内分泌疾病2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农药中毒2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同时将其他留观病人193例和在上一个年度中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病人作为传统管理组,分别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1.2研究方法随机将急诊留观病人分为预警评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预警评分组的病人用修订后的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1],入观时恰当的评估出病人的病情并针对每一个病人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病人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将其他193例留观病人仍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的为传统管理组,最后将两组病人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来证实MEWS方法对留观病人的安全管理具有简便、快捷,适用性强等优点。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预警评分组病人在留观期间应用MEWS评分后的分值,当评分的分值发生变化时能及时的判断出病人的病情变化,同时观察预警评分组与传统管理组两组病人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医护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和病人的满意度和诊疗期间发生的医疗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计算机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包括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以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预警评分组与传统管理组相比在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病人的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但在研究中发现以下情况:

2.1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在治疗后病情好转,再次评分

2.2入观时病情较重,评分≥8分,但在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再次评分≥8分有32例,占20%,给予收入监护病房救治。

2.3入观时病情较轻,评分

2.4入观时病情平稳,评分

3讨论

3.1早期预警评分的概念[2]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及时更好地识别“潜在急危重病”患者,尽早进行高效合理的治疗干预,英国“风险患者应急小组”建立了EWS,即对患者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在2001年将EWS正式规定为医疗机构评估病情的一种方法,英国诺福克与诺里奇大学医院使用的是经临床实践后对部分内容进行改良的EWS,从而形成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3]。该系统简便易行,目前已在许多国家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有些学者已将此方法应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科留观病人和住院病人的评估,取得良好效果[4]。

3.2MEWS在留观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将MEWS引用到对急诊留观病人的安全管理中[1],采用MEWS对病人进行评分和评估,除了在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的基础上又根据病人的老龄化程度和病情复杂性等因素又增加了对病人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得出的结果可以直接反映患者当前的基本情况,能直接了解到病情发展的程度,研究显示MEWS分值增加,患者病情危重。应用MEWS预测患者预后Goldhill等调查1047例在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分值越高,患者住院病死率越高(P5分患者病死率为46.88%,>6分患者病死率为61.54%,≥7分患者病死率达96.36%;MEWS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P

3.3MEWS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意义传统的留观室管理模式只能对病人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在病区床位紧张而造成留观室病人人满为患的今天,护理人员对病人病情进行观察和处置及时性是不够的,同时对病人病情的评估也是缺少科学依据的,不仅不能落实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防范护理风险,而且很容易发生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同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留观病人可能因病情变化不能及时被发现或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恶化,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本研究显示预警评分组患者中有5.6%的病人在留观期间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病人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转ICU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否则将会产生意外;因此如发现患者MEWS评分﹥5分或出现动态升高者,说明患者病情有变化,护士要及时请相关医师查看病情并及时的进行救治,实践证明MEWS评分是一项简便、快捷、实用的评分系统,在急诊留观病人中进行MEWS评分对提高护理管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立新,金志芳,俞珍,等.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