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0:25: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化学工程类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如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可以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化教学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突出,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而信息化教学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信息技术,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工作,教师要想保证教学达到显著的效果,就要首先具有明确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还要能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内涵所在;其次,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包括明确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现状、明确教学重难点等;最后,针对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和思路
简单来讲,教学设计就是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综合多种教学要素,并且根据学生特征而制定的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在以往教学设计的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技术引入教学方案中,而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等等。化工生产的关键是化学反应,在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中化学反应器操作是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固定床反应器作为例子,分析怎样高效完成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环节安排。但是必须要在此说明,此次教学任务是在学生完全了解固定床反应器的工作原理、简单操作以及仪器参数的前提下进行的,最终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故障,以及分析固定床反应器出现故障的原因,而且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及时的解决。此外,也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怎样利用仪表数据对化工生产运行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
2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
2.1分析教学内容
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化工专业课程《化学反应器操作技术》中固定床反应器教学单元中教学任务“常见故障分析处理”为例子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课时共有两节。在学习这个教学任务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固定床反应器的理论基础、工艺参数确定、开采以及正常操作的有关内容。利用这次教学任务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学生需要分析造成运行工况异常的主要原因,可以适当的选择所采用的方法,并且结合仪表显示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化工生产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2.2分析学情
通常,高职院校化工专业的第四学期学生是教学对象,学生前三期已经通过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很多实践性操作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验证,而且了解微信、QQ、电脑等知识的合理运用;而且学生前三期已经做做苯加氢装置稳定运行、开车以及停车的操作,但是难免会存在异常的操作情况,造成操作中存在各种故障;尽管有了一些故障处理操作尝试,但是缺少故障处理分析思路;尽管有了某种岗位认知,但是难以真正体验到最真实的工作场景,无法有效分析和处理经常见到的故障[1]。
2.3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此次教学设计中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资源都有高等职业教学资源库、电子教室。教师工作站、省级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仿真软件以及化工生产技术仿真机房等等。在最大限度上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建立内容丰富、沟通快速、反馈全方位以及直观感性的教学环境。此外,还包括各种师生交流的方式,比如:微信、QQ以及电子邮箱等等。
3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环节是否科学直接关乎到信息化教学是否能够正常实施,信息化教学环节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思索式学习。教学设计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明确教学任务,实施具体的任务,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做,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3.1学前预习阶段
借助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校外学习资源,比如: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等等,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平台。[2]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在这些平台上登录进去,查找且学习和课程相关的信息,为了确保该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教师可以运用教学平台使学生在网站上进行在线测试,并且结合最终的测验结果掌握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此外,在教学网站上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课程动态,使学生对教学安排能够提前了解。
3.2教学任务确定阶段
长期以来,固定床反应器的故障分析教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的重难点,枯燥乏味的操作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在新任务导入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操作进行了解,明确认识到故障分析的重要作用。
3.3任务实施阶段
3.3.1教师演示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备来模拟固定床反应器的苯加氢实验,再加以演示常见故障的处理思路,关键点是向学生清楚的传达思路。[3]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应该紧紧跟上分析思路,在软件方面实行同步模拟,在学的同时进行操作,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3.2教学方案的制定
实验任务必须要分组学习,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正确引导小组成为合理利用教学平台的丰富资源,收集资料信息、讨论且制定教学方案,再将教学方案及时到教学平台上。
3.3.3正式点评
在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师应该正式点评每个小组上传的教学方案,根据仿真模拟的最终结果,将各个小组方案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并且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个人的观点,归纳总结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3.3.4评价总结过程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新时期人才观要求科技工作者应具备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对非化学化工类学生而言,化学课程是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化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此外我校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涉及的多个非化类专业中均开设化学课程。原来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设置单一,教学模式固定,造成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因此我们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化学和工程技术尽可能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今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用到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化学的思维方法近几年的实践表明,非化学化工类专业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程体系改革
1.1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各专业的单一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结合专业背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出发,以工程技术的观点来组织教学。我校大学化学课程是由32学时的理论课和8学时的实验课组成。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尽可能的减小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为此我们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的优化重组,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道桥专业等增加金属腐蚀、物质结构与材料性能等内容;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增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的腐蚀性、毒性、燃烧爆炸性与安全相关的性质,并让学生知道化学安全的重要性;针对新增的应用物理专业,突出电化学中原电池、电解池等过程中的物理知识,并结合手机充电这一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注重实验教学,引入绿色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2],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简单的验证性试验内容偏多是以往的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浪费财力物力,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程只有8学时的前提下,为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验要求,我们采取设置多种类型的选做实验项目,形成寓专业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实验课程体系。 如增加贴近生活的测定性实验――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趣味实验――洗发水的简单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等。这样既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
同时还适时地将绿色化学的概念引入到实验中去,使学生明白实验进行时,也正在向环境排放着“三废”,而且我们学生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此,我们尽可能选择对人体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小的实验药品。如过去的实验中有用SnCl2与Hg2+反应来验证Sn2+ 的还原性和 Hg2+ 的氧化性,后取消了该实验内容,改为课堂演示实验。另外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将有机废液和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倒入回收瓶中等,细微之处见成效。
2.教学方法改革
无论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鼓励教师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于每一节课程当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2.1上好第一节绪论课
对于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与大学化学课程联系不大,学习这门课程用处不大,甚至觉得浪费时间。为改变这一观念,我们教研室要求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认真上好第一节绪论课,因材施教,将学生领进门。如采取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讨论一下衣、食、住、行方面与化学有关的例子,本专业为开设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化学在本专业中有哪些应用,则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同时也给学生留下很多悬念问题,如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诸如汽车尾气如何变为无害气体, 如何除去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废水中有毒的离子,为什么船底、桥桩、储油罐的底部比上部更易遭受腐蚀,为什么海水比淡水的凝固点低等等。通过第一节绪论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都会在学习本课程过程得以解决。同时让学生明白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无应用方面的渗透,无疑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没用,因此要改变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 “稀溶液的通性”时,采取问题引入式教学,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寒冷的冬天,淡水湖都结冰了,而海水没有结冰,这是为什么?静脉注射为什么采用0.9%的生理盐水而不用其他浓度的?”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化学。最后让学生根据化学理论分析,自己来解释一下刚才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且掌握的更牢固。同时增添一些与现代化学及应用有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引进化学的概念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突出大学化学课程的社会性、应用性。
2.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当前和以后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我们大学化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明显优势在于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以及大的信息量和大容量。 大学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利用多媒体授课,首先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屏幕清楚。其次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不仅能“讲清楚”,而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共价键的类型分为键和键时,学生不容易听明白,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可轻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一些演示实验,实现了实验内容的扩充,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另外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课下学生还可将课件拷走,方便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为客观公平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的考核机制是结合学校实际校情,从三个方面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15%,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出勤、课堂练习等)占15%。期末考试的载体是试卷,命题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有其严格的考核标准,从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几方面综合评定。
结语
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摸索和实践,建立了适合我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的理想效果。
作者简介:李保庆(1962-),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19-02
化学是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学科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科技水平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化学在这些学科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化学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如何既给理工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出整体介绍,又能在教学中介绍化学与不同专业的紧密联系,从而构建出一套对理工类不同专业适用的医学化学基础课程体系,以适应目前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是非常重要和刻不容缓的。笔者在多年的医学化学教学中对于理工类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进行过座谈,就目前医学化学教学的授课内容、学生的满意和认可等方面做了调查,对医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医学化学课程在泰山医学院的现状
泰山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前身是单学科的医学院校,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医学各专业的要求和授课内容都是一样的。学校现在已发展为多学科的医学院校,虽然医学化学是普通基础课,但医学和理工等专业差别大、跨度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不同,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校在医学和理工类等专业都采用医学化学同一本教材,在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医学化学课程,学时在30~80学时不等,占3~4学分,理论和实验课的比例约为3∶1,课程基本都在大学一年级进行。
从历年学生学习的情况看,生物类专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对待学习,但不知怎样去学;非生物类专业部分学生认为医学化学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用处;更有一些学生仅仅是应付学习,能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就行。近年来,随高校规模和新上专业的增加,怎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怎样让学生成材,也是各专业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笔者近年来在理工类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医学化学课程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医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近年来,随着各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新的分支学科正不断涌现,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如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做到从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将化学学科系统而又不失重点地传授给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在几代化学教育家和广大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各综合性大学目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将化学学科以理论化学(结构化学与物理化学)、化合物的合成制备与性质(无机与有机化学)及化合物的测量与表征(分析化学)为主要线索来介绍化学知识是符合目前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的。因此,大学医学化学的教学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也就是以化学原理、制备与性质、测量与表征为医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医学化学的教学如何适应理工类等相关专业
医学化学在我校授课的专业主要有应用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医学化学教学与一般大学理工科的化学教学,无论内容和难度及要求都是不同的。如何做到既能系统地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介绍给学生,又能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殊要求,这应是大学医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思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同,教学内容应因专业不同而在难度和重点方面有所不同。如结构化学、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过去在原先医学化学的教学中,一直都属于略讲或不讲的部分。也正是由于这种状态,使上述专业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实际上起了削弱化学学科重要性的作用。
1.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
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本科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该专业的医学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应遵循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原则。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一章增加了化学传感器的内容,这在医学诊断和环境检测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在《滴定分析法》一章中,增加部分仪器分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仪器的正常使用维护,是物理学的主要应用,对保证仪器灵敏度、准确度、选择性等指标非常重要,例如电化学分析与光谱分析中如何降低信噪比等等。《有机化学的对映异构》一章涉及物理学光学的应用,要重点讲解,其它内容一般了解即可。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1。
2.医学影像学专业
医学影像学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医学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工、医多学科结合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除了按医学化学的教学要求教学外,还涉及较多的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中又要使用各种现代先进诊断仪器。因此在教学中,第一要突出物理化学中动力学的内容。因影像专业要接触放射性同位素,要熟悉其物理化学变化规律。第二,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要突出配合物的内容,因涉及肿瘤病人的化疗使用的配合物类药物,如顺铂和卡铂类化疗药物。第三,影像诊断经常使用的造影剂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有机化学的内容重点应讲基本有机物的性质,主要是药物性和毒性方面的知识。第四,要增加分析化学的仪器分析内容。因为医学影像专业是以诊断为主的专业,常用磁共振、CT等大型先进仪器,因此学生应对现代分析手段有所了解﹑熟悉,才能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以下是本专业修订后的医学化学理论授课内容,见表2。
四、结束语
总之,在理工类不同专业医学化学的教学中,在内容多学时少的情况下,应首先选择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来介绍,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所侧重,使医学化学的教学更贴近专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几年来,在上述几个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中都作了尝试,效果明显。通过学生网上课程评价,得分96.6分(百分制),学生绝大部分是满意的。通过新修订的医学化学的理论授课内容的学习,学生更加清楚了医学化学哪些内容与自己专业更密切,不再是仅仅为完成学分而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使医学化学的学习突出了与学生就业、专业成才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适应了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磊,陈鹏,赵劲,等.化学生物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傅献彩.大学化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根据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化工专业中开设了湿法冶金学这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从化工领域拓展到化工冶金领域,不仅要了解湿化学工艺在常见无机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金属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等。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更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在本专区就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自课程开设以来,笔者就一直在思考能够与本课程特点相符合的适当的课程考核模式。
一、课程考核模式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程开设效果的好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课程考核。通过考核指标的大小,可以评估教学方法、思想、手段等是否适合本门课程,也可以评价学生学习课程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应用相关知识能力的强弱。因此,考核是一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合理性及其与课程本身特征的匹配性至关重要,决定着能否真实有效地反映出课程执行的好坏。湿法冶金学在课程开设之初执行的是唯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当时的及格率勉强达到了60%。这不能不令笔者深刻思考其中原因。本课程尽管与化工专业知识体系有密切关系,但毕竟属于冶金这一学科领域,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学生感觉是比较陌生的,从而产生了一定畏难思想,这是其一。在课程内容上,湿法冶金学的授课内容从基本理论开始,以工艺方法、流程为主,可以看作另外一类的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最终能够进行工艺方法的理解、应用与设计分析,这是其二。湿法冶金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繁杂,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大,并且能够将老师指定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应用起来,这是其三。有鉴于此,不得不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由闭卷改为开卷,由开卷的唯一方式改为过程与期末笔试结合。然而时至今日,在湿法冶金学的考核方式上仍然感觉难以真实有效地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过程考核过于肤浅,笔试考核过于主观难控。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两类考核,使得整个课程考核能够最终地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客观、全面、公正、公平,避免教师过多个人主观因素掺入其中,避免教师的出题意向因不能被学生正确把握所导致的对于学生的偶然性的考试失误,同时又能使整个课程考核操作性强,操作简单,教师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都尽可能的少。笔者认为除了重视并合理化过程考核之外,也应当适当改变期末笔试形式。
二、重视和加强过程考核
目前湿法冶金学的考核尽管已经加入了过程考核环节,但为了避免毫无意义的主观评价方式,仅采用了对学生的出勤、迟到、作业情况进行衡量,显得过于肤浅了。为了减少学生负担,本门课程的作业次数极少,只要学生在态度上不至于太过放弃本门课程,学生的平时成绩部分一般都是高分甚至于满分,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不显著,只是变相地将学生成绩整体地抬高一个等级而已。因此,目前的过程考核仅相当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评价形式,而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课程进行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来。故而,必须在过程考核中增加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内容。
必须将学生的出勤、迟到等考核作为过程考核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并且易于操作的客观指标,坚持这一项考核也是一种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一种督促。这一方面其实涉及到三个具体的规定:缺勤、迟到和请假。当然还有一个关于早退的规定,不过既然考虑迟到就不能考虑早退,如果迟到和早退都作规定的话,大大增加了考勤的工作量,不利于操作,并且仅仅考虑早退的话也显得不是太公平。但在最终进行统计时,这是一项指标,因此将迟到和请假都按学校的制度规定进行折算为缺勤。另外,考勤指标要起到督促的作用,其在过程考核中的比例不应太小,建议为20%~40%。
将阶段性学习效果训练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部分,这是作为过程考核作业部分三部分组成之一。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如下几大块:基本理论(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浸取过程、分离净化(萃取和液膜分离)、电解过程、海洋冶金。按块设计和编撰平时训练作业,每一大块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对学生进行训练测试。这一部分作业是数量上最多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学生的常规训练作业也要兼及全面训练的功能,并且是教师作业批改工作量的主要部分,因此在作业的形式上应有所选择。这一部分作业题应全部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等完全客观性题型,既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训练考核,又便于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也便于教师在更短的时间内核算成绩,给出结果,进行评讲。但这一部分要求建设一个较好的题库,并且要求题库有一定的自动化功能,可以自动随机组卷,使各个学生的作业题存在一些差异,并且还能够自动给出成绩。利用现有的一些办公软件,这些简单功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这一部分作业题根据要求最好能够全部在网络课程或网络学堂中来实现则更为方便和实用。关于题库建设和运行将会有专文阐述。这一部分建议占过程考核的30%左右。
重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考核。综合应用能力是指综合应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相对独立的实际问题(科研或工业应用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题目也是属于题库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作业也是过程考核作业部分之一。学生在完成这部分作业的时候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求较高的完成质量,对教师批改的要求也较高,作业批改时存在着较大的主观任意性,因此这部分作业的数量控制在最少水平,每个学生要求至少完成一道综合应用能力题。为了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较高质量地完成作业,题目可以在课程开始不久就布置给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批改和成绩评定。为了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有必要准备大量这种类型的题目,以尽量使各学生题目不同,因此必须得建设相应的题库。该训练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阅读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籍和其它相关资料,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一部分建议占过程考核的20%左右。
提高能力的训练考核。湿法冶金学作为化工专业的方向课程之一,也要为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就业等打下基础。在本门课程中,对该方面的训练主要以主题论文的形式进行。由教师指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的一系列主题,甚至可以由学生自主拟定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明确要求,学生自行根据主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综述论文。对论文作业应作三项原则性要求,一是论文篇幅,字数不宜过少;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参考文献原则上应是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性资料而非综述性资料,并且文献数量不宜过少;三是最终正式提交的作业应是电子版和打印版,从而可综合训练学生电子文档编辑能力。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包括文献查阅、文献阅读与信息采集、资料组织与科技综述论文写作、常用文档软件及工具的应用、文档编辑等。这种训练考核完全是主观性,在成绩评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需要学生和教师都投入很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故而论文题目的数量也应最少,只需要一题即可,但却应严格要求,不应流于形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提供必要的指导,随时纠正学生执行该题目的方向。题目应在课程开始后不久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非常充足的时间完成题目,并于课程结束之前进行作业评阅与成绩评定。同前一样,为了避免学生有机会抄袭从而使该训练考核流于形式,应使各学生有不同的题目。本部分建议也占过程考核的20%。
过程考核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部分是客观指标,占总过程考核的60%,其余两部分是主观性的,但仅占少部分。在题目考核中,除了论文作业外,其余两部分都能够在笔试考核中体现出来,因此也相当于期末笔试的训练,对学生获得较好的期末笔试成绩是有利的,毕竟期末笔试在整个课程成绩的评定中也占大部分。
三、改善书面笔试考核
期末书面笔试是课程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或多或少地主动去处理课程的知识内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掌握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考试在有限的时间和确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是在一个更为公平公正、更为客观的层次上对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程度进行评估,无论是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还是临时抱佛脚,这都是需要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去实施,也能体现出学生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怎么改善,书面笔试不可或缺。但书面笔试与以前相比,应在题目的客观性上大大加强,因此笔试考核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客观基础题和综合应用题。
客观题以选择题为主,但为了兼顾题型的多样性,可以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目和判断(是非)题。这些题目答案唯一,具有纯粹的客观性。选择题目上建议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因其在难度上要比多项选择题小得多。至于有较强客观性的填空题,由于其答案有时候并不是唯一的,存在一定的主观任意性,会增加教师的阅卷时间和所需投入的精力,因此并不适合作为客观题题型。为了满足提高客观性的要求,客观题的比例至少应占到60%,但也不宜超过80%。并且单项选择题单题分值设计为2,即可避免题目过多或过少的问题。由于着重在基础知识层次上,因此客观题所考核的知识面是最宽泛的,凡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都应设计客观题,而至于对大纲中的掌握、理解、了解不同层次的要求,则体现为题库中相应层次客观题数量的多少,掌握要求的题数最多,而了解则相对较少,这样在随机选题组卷的时候,也会体现出不同要求题量的差异。客观题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核,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与复习,其知识点的来源应以教材为主,讲义(或课件)为辅助,避免涉及教师在授课时根据本学科发展所引入、引申的一些非教材和非课件内容。
综合应用题以已经采用多年的设计题为主。鉴于题型多样化和不同难度的要求,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有两种:独立的计算题和独立的设计题;将计算题结合于设计题之中形成一种题型。前者是目前正在采用的形式,但两者的分值比例很大,达到了50%以上。故如前所述,应适当降低其比例,比如计算题20%,设计题20%等。尽管这两种题型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计算题型还是比设计题型容易控制。而设计题具有完全的主观随意性,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仅仅能够提供指南性的批改原则,所以可控性不强。后者是在设计题中引入相应的计算环节,增加了基础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和难度,是对学生更高水平的要求。由于将两种题型结合一起,可以适当增加单题分值或者将题目数量增加,使分值比例达到30%~40%。为了增加学生对该题型的适应性,应在过程考核中使学生得到提前训练。
笔试考核不可或缺,其形式采用开卷,并大大增加客观题比例,提高主观题质量,改善主观题的科研或工业实践针对性,从而使笔试考核建立在更为合理实用的基础上。
四、结束语
考核对于一门课程而言至关重要,无论采用什么模式的考核,总应体现公平、公正、简单、有效。不但要避免“一考定乾坤”的弊端,考虑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而且要能够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减少教师在此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客观性,加强基础的掌握,重视和强化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按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工类专业的化学知识主要以职业知识课的形式安排于教学中,课程一般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其实仍是沿用着普通高校原有的传统做法,注重的是学科的完整性,各课程教材一般仍都是普通高校原有教材的删节版,基本上未能反映出高职院校所倡导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特色。因此,加大力度进行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1.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1.1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重复
目前,由于高职教学仍基本上沿承着普通高等院校长期贯用而形成的教学体系,其最大特点是:各门课程相互独立,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然而,正是由于各课程之间过于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造成了不同课程间有些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酸碱质子理论、溶液酸碱性、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沉淀溶解平衡等这些知识点,在无机化学中已作重点介绍,但在分析化学中仍列为重点内容;化学平衡理论、化学反应速率这两个知识点,在无机化学已作重点内容学习,但在物理化学中仍浓墨重彩。
1.2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偏多
由于在编写化学课程时仍过于关注学科式教学体系,这种面面顾及的做法必将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内容的偏多对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职学生所造成的后果是:(1)增加了学习负荷,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对某些重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难以避免;(2)每门课程由于过于关注各自的教学体系,导致不同专业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都相差不多,不能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对所读专业的普遍实际意义,因而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3)由于教学内容偏多,导致学生无暇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内化,更无法进行深度探究某个具体化学理论对所读专业的某项技能的具体实际意义,学而不精的现象因而普遍存在。
1.3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
大多数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用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有:(1)编写课程时所追求的学科完整性、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零散的、不成体系性不相衬,致使所学知识向专业必需能力的转化存在很大困难。(2)传授知识时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忽视“怎么用”、“如何做”,未能把所传授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抽象,感觉不到高职院校那种学以致用的氛围。
1.4未能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目前,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四方面的不足,即:(1)重视获得实验结论,不重视展示实验的全过程;(2)重视实验的操作或演示,忽视实验过程的问题设置;(3)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多,尝试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少;(4)重视实验的量,不注重实验过程的质等。毋庸置疑,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只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但难以起到熏陶学生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作用。关注实验实训过程的各环节,是促进学生岗位职业技能成长的关键,但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失的。
2.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针对高职化工类专业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2.1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选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基本做法就是打破各门化学课程原有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着“必需和够用”为原则,根据各专业职业岗位需要选取在完成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并在原规定学时内有侧重的进行教学。
例如,对于化学制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的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配位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四大滴定,有机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合物合成等都是与该专业关系十分密切的,这些必须作为重点内容传授;而对于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电化学、有机化学中的石油、煤、塑料、橡胶等知识可以说与该专业不是很密切,因而可以减少学时甚至根本上可以省去。对于各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其取舍原则同上。例如,对于工业分析专业,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因“滴定操作”是该专业岗位能力的重要组分,我们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都有意地增加了教学比重,不但安排了酸碱滴定实验,还增加了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实验内容,而对于诸如化学反应速率等实验则省略。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对不同课程间重复的内容一一进行了取舍,但其取舍是在保持各课程授课学时不变和知识能顺畅衔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证明,由于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感觉到所学东西在未来的实际岗位上确确实实有用,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2基于工作过程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使学生在各课程的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熏陶,我们必须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对于纯理论性的课型(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可采用课堂教学模式,但要尽可能地借助一些模拟课件,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对于一些带有可演示可实操的课型(如氧化还原滴定、无水滴定等),要尽可能地把教学由一般教室转移到实验实训室去,创设条件加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度;对于实验课教学,要采用学生先做教师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从而让自己感知掌握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得真知的喜悦;另外,我们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些与职业岗位知识或技能相关的自己又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选择由教师提供的课题题目,然后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合理实验方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出时间将实验室全天开放,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成课题相关的实验,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研究结果。
2.3基于工作过程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专业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与课本,十分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对于所任教科目的各个化学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价值往往不十分清楚。因此,各门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到企业中去锻炼,去探索各个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潜在价值,以寻求各门课程的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从而选取化学授课内容,确定相应教学手段,把化学知识的传授融入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熏陶。我们的比较成熟做法就是在每年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分批次地让化学教师随着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到学生的实习点进行调研学习。
2.4基于工作过程编写所教专业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理念进行化学教学,因为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改变,这就必然要求有配套的教材与之相适应。因此,相关教师要尽可能地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形式编写出与所教专业相适应的化学课程教材。编写教材时,我们从所教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着手,从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按照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成长所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顺序进行编排,先以讲稿或讲义形式出现,经实践修订后再择机编制成教材。
2.5基于工作过程积极参与项目课程建设尝试
项目课程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起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联系的一种课程形式。对于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师来说,项目课程的建设,意味着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被打破,将需对工作任务所需的化学理论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建构;项目课程的教学,意味着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须进行科学有效地摸索。故此,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项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是当前高职教育大力倡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我们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
上述是我们对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地实践与探讨。显然地,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需要改革的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探索。
参考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非工科类电工学课程是非电类专业学生(贸、经、管、法、外语、人文、艺术、体育等)在校获取电子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非工科类电工学教学面向众多专业,学生受益面非常广,教学改革关系到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电工电子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扩充,同时,各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时数在不断减少,非电类电工学教学学时也在相应减少,面对学时减少和内容膨胀,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长期以来,各院校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非电工科类专业教学内容基本相同。教学内容侧重于使学生对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使非工科类专业学生很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首先,教学内容不合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教学理论性太强,过渡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定理的掌握和理解,侧重具体题目的计算分析,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
其次,是教学方法不妥。电工学教师都是长期从事非电类工科专业教学的。对非工科类的电工学教学无所适从,由于学生文理科均有,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方法无疑对这类学生很不适应,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目前大学教育大众化的特点,我们针对理论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理论教学环节是非工科类电工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整个教学改革中应特别注重理论教学环节的改造。针对非工科类各专业(贸、经、管、法、外语、人文、艺术、体育等)的特点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其内容为:
1.科学定位并制订适合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教学的教学大纲。该课程的定位不同于非电工科类专业,它立足于电工学课程的基础性、科普性和综合性。着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融入适当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可以达到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为将来的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优化。建立一种电工学教学和教材新的模式,提供一个更能灵活适应技术发展要求的电工学教学体系和框架,更好地适应非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教学内容覆盖了电工及电子学科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为电工基础、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电机、继电接触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开关电源、可编程逻辑器件、通信与网络、光电与显示、消费电子等章节。我们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以具体的技术专题为章节,对电工电子技术这一大学科进行概括。降低教学内容难度,拓展范围,结合实际案例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较少的学时里就对电工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更好的体现电工学课程的基础性、科普性和综合性。
三、非工科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没有权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2.将现代电子设计思想贯穿在非电类电工电子教学中,理论教学中,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提高讲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化工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2-02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检索到的公开资料来看,有些高校有相应培养方案,有些与传统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也有的单位在培养方案中有明显变化,如对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都做了较大幅度缩减(小于23学分),增加了实践性弹性学分(7学分):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各缩减为1学分,英语缩减为2学分,数学基础包括两门课4学分。在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等方面虽有定性描述,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更多的学校大都还没有配套的培养方案,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套路。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各高校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还很模糊,管理上大多借用过去硕士研究生的一套操作办法,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运作体系,尤其是涉及与企业的合作与实践基地的建立等方面,更觉得无从着手。在教学上确实已经与学术型研究生完全分离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实习实践环节还没有统一,表现在有的学生确实进入企业实习岗位,实习效果很好;有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实习岗位,基本在校内导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与学术型雷同而学术要求却享受专业学位型,没有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二、课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校的现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满足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发挥化工学院在浙江省的社会影响力。
专业学位是培养在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主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两者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三、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以强化实践环节为主线,区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格。首先设计由实践主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应与传统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明显区别,强调应用型、实用性和适应性;其次,要建立稳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实际生产,加深感性认知。
(一)设计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首先将走访企业了解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其他学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广泛收集材料。我们认为,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强调以实践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增加应用技术性课程,安排一定实践性课程,特别是与某种特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技术,强调工程工艺过程的学习和单元操作的学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引导公共英语教学向提高听、说、读、写应用能力转变;压缩政治理论课学时,增开专利法、民法等法律方面的通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应适时减少纯理论型课程及其课时,如高等有机化学、现代色谱分析技术、有机结构分析、高等化工热力学、催化作用导论、杂环化学、农药化学、绿色化学等,精减学时,由48学时精简到32学时;精中取优,组成专业基础课。在上述课程中,可以借鉴我国多年实行且成熟的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制度,把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做一个超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调整,就是将蕴含量宽大的原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变更为两个超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专业模块,即化学工程模块和化学工艺模块,将学生分成两个教学班。依据专业模块的要求对各自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即工程设计型模块和工艺研究型模块,两个模块分别按照各自知识结构设置工程设计类课程或工艺研发类课程,同时允许学生跨模块选课。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最直接的实践技能就是实验操作技能。在本领域的实践体系设计中,增加一项实验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可以开放选修实验或创新实验的形式开课,内容不同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集中本专业方向的典型成熟实验,如化学工程模块的化工基本单元操作实验和化学工艺模块的热点产品合成及其三废控制处理实验等,通过这类课程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加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要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改进等协调进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设置应强调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并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现阶段开设的多数理论课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理论知识偏深,并且工程实用性不强。近二十年来化工科技发展的结果证明,传统教科书中的很多理论都存在缺陷,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把课程有关理论与当前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上。课程学习重在培养,分析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专业性互动交流,多举例分析从而加深研究生们对某一专业领域里的相关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增加生产实例讨论等实践性环节,这种实践型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还应增加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使学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研发工作结合起来,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在实践过程中,强调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摈弃其中的不科学的成分,为提升产品的软实力发挥作用。如: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过程、或减少能耗、或减少三废排放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学习时间要求半年至一年。时间培养年限占据了重要环节,深入实际生产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产品研发活动有效连接,让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更好的运用贯通,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企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
四、结论
但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现阶段教育中,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与其他课程相比,缺乏有效的教育经验用以指导和参考,也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再加上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以及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应用都亟待完善,这使得整个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发展速度较慢,质量水平较低。
另外,除了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够优厚,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高等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在之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养成了只想学习,不顾其他的思想观念。所以当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在无人引导和管制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都处在迷茫时期,尤其是对未来就业方面的认识更是缺乏想法,学生自主创新的创业意识也十分缺乏。
2 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双创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更是刻不容缓。如何更好地构建化学化工专业双创课程体系,提高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每个高校化学化工专业教师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只有构建出好的双创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有专业素质、有创意、有胆量的化工化学专业人才。
2.1 开发专业实践创新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许多高校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严重缺乏创新意识。而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与学生平时的创新知识理论和创新技术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由于学生缺乏这种创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才会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这样一来,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中,就难以从事具有研究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并且也无法达到企业对于研究性工作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对此,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应当构建与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双创课程体系,在构建这些实践创新课程的时候,要注意让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策略性和前沿性,使这些课程一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又不能缺少一定的技術创新,比如开设《化学工业中的创新思维》《化学分析理论创新》《化学实践创新能力》等课程,起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中要涉及一定的环保理念以及化工产业的政策等内容,比如采用开放式的方法来授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项目进行研究和创新,再经过专业导师的指导,实现自主训练、自主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后,创新研究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2.2 依据化学化工类专业特点,多动力耦合搭建实践创新平台
化学化工类专业的较为明显,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共同成为当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验性。在因此对其专业学生要求也相对特殊,即毕业生能够在化工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十分熟练,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比如既可以在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管理,也可以对化工工艺进行创新与分析,并具备一定的产品设计和配制能力,创造新产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搭建一定的化工化学类专业创业课程平台,比如开设工程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等。
2.3 营造绿色人文的实践创新环境,着力培育工匠精神
如今各行各业都提倡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化工行业要长久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理念。学校在化学化工专业的课程构建过程中,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始终,比如在实际创新训练项目中,可以将绿色环保能力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要求学生在一定的绿色环保参考值内进行创新训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找出不足,教育学生研究创新要淡泊名利,提高工匠意识,为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一体化作自己的贡献。
2.4 改革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
1.前沿
面对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即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和建设实训室,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工学结合,围绕完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设计,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课程体系中的若干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后,获得完成现在和将来所面对的职业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1、2]。
土建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包括《制图识图》、《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工程测量》《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课程,每门课程包含的知识,都是围绕完成一个概念性的“建筑工程”中的某项具体工作所涉及到的知识或相关理论,课程与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行动过程联系不紧密。学生毕业后,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过程中,要在储存的众多知识中去判断、选择、抽取相关知识后,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一些知识学得过早,到后面学习中需要用时,许多学生已经忘记。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下,要让高职学生直接获得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由于建筑类职业院校以培养管理型人才为主,建筑企业有他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国情与德国不同,校情与德国不同,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充分考虑国情、校情,并结合企业要求与职业特点去思考,这也是我们这类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难点。
2.学习领域划分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开发的行动领域,是指向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的,将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起来。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具体结构来看,每一个学习领域一般都是以该教育职业相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单元,其主体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的取向,也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即以行动体系为其参照系[3]。
2.1图纸会审学习领域实践
图纸会审是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其目的是为了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图纸内容,及早发现并清除图纸中的错误,以便正确无误地进行施工,对图纸中涉及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提出建议等。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施工图纸(建施图、结施图、水电施工图)、能够发现图纸中一些与问题。这一项工作在施工顺序上讲是排在具体实施的前序,但是要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相关施工工艺等非常多,对于这样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转变为学习领域呢?
首先对图纸会审的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其工作步骤、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在图纸会审过程中,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甲方应是平等的责任主体单位,但在会审过程中都非常谨慎,特别是施工方在面对复杂的工程任务时,通常是自己先要尽量弄清图纸中的许多问题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到会审会议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对疑问中涉及的专业概念要求准确并且还需非常注意表达方式,特别是提出的问题应尽可能准确。因此施工单位常采用分工识图、内部先预审,并将研讨结果罗列成表便于使用,针对可能涉及到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预先与设计人员沟通,与业主沟通,尽可能在已达到共识的情况下进行图纸会审。在图纸会审过程中,达到图纸会审目的的方法非常重要,是过程性技术。在这过程中需要基本职业能力(识读施工图、懂得施工技术)与方法能力(工作方法、思考与谋略)。
对于图纸会审,如果在专业学习领域中,把它排在第一位学习。可以推想在其它学习领域并未进行的情况下,学生是不可能对施工图中的问题做出判断,不可能深刻理解设计意图,也不可能用专业术语或用准确的概念与别人交流。综上所述,图纸会审设置成一个学习领域,其学习的顺序应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后。
建筑行业有许多专业公司,如土石方工程公司、基础工程公司、结构吊装工程公司、建筑防水工程公司、装饰工程公司、地基处理工程公司等,这些公司所承担的任务恰好也是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职业活动具有完整的工作结构,承揽任务,签订合同,编制施工方案与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而且这个过程中,都会有图纸会审过程,因此把这些专业公司的图纸会审过程作为这个学习领域的载体是是非常适宜的,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图纸会审学习领域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前述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及其社会能力的培养。
2.2 确定学习领域应考虑的因素
对于土建专业,其一个专业学习领域应该是完成一项工程任务(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应考虑的完成这一项工程任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组织完成任务的方式、所采用的工具与机械设备等,还应注意一个人从外行到内行的成长规律[4]。因此确定学习领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科分类或侧重点。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
2)完成任务的技术特点和手段。如是预制拼装还是整体浇筑,是升板法,还是人工组砌等。
3)施工组织与管理上的特点。如主体结构施工过程的反复循还与装饰施工阶段的主体交叉。
4)教与学的规律。一个学习领域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宜太多,传授知识应由浅入深,学习和掌握知识总是由单一到综合,传授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由学习解决简单问题到学习解决复杂问题,这是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能力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并提高。
“学习领域 ”的课程方案,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5、6]。“学习领域 ”的课程方案将关键能力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中,即任何一个学习情境、教学行动,都是为了关键能力的全面培养,而不是进行孤立的、割裂的片面的教学。
3.总结
1)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图纸会审这一过程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明图纸会审如果作为学习领域如何构建,虽然其内容涉及范围广、学生不易学习,但是只要把握住实质,明确学生学习其作用,还是非常适宜作为学习领域。
2)通过对图纸会审能否作为学习领域的讨论,找到了一些关于土建专业学习领域划分的建议,对学习领域的构建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基本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培养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是当前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也驱动着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向着具有物流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培养出国际化人才是一种必然趋势,国际化人才掌握物理管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物流学课程群的内容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是有限的。当企业能够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一定限度而不能再扩大、利润不能再增长时,会发现降低在企业成本中占据相当高比例的物流费用就等价于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所以物流管理也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学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物流学》为基础的,对受教育对象相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的课程群体,通常包括《物流学》、《物流运筹学》、《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相关课程。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很多高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北京大学按“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改革单一的工程专业化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兼容工程专业、人文、经济、管理和环境等内容的综合教学体系,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复旦大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要求,按文理大类在全校实施基础教育,目的是培养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广州大学实行“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武汉大学推行“通识教育”,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着力建设复合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从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高素质
人才。
国内各财经类和外语类高校对培养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实践情况比较普遍,但是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并不多见。少数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主要类型可以归纳为:第一,中外高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武汉大学的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中法合作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等,这类模式多为综合性高校采用;第二,“专业+外语”、“专业文凭+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后一种模式是指本科在校生可参加类似日本精算师考试(IAJ)、美国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CI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等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中英ACCA项目”,这类模式多为财经类高校采用;第三,“外语+专业”、“外语+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类模式多为外语类高校采用。
从培养途径上看,有“双校园留学模式”、“国际交换生模式”、“海外毕业实习模式”、“国内本科生-国外研究生”模式等。有的高校倾向于多种具体模式的合并运用。
(二)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能改变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引起课程安排、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的变化,适应新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培养目标应包括:要有国际化的思维观念和全球战略眼光;要与时俱进,紧跟世界科技动态和经济态势,掌握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能熟练运用外语,把握不同区域的文化、风俗、思维方式;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立的思考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容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内容主要有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高校培养内容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清华大学注重课程的国际化,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条件限制多是走教学国际化的路子,即是说设置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师资的国际化,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和专业的国际合作。
3.教师队伍国际化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保证国际化教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国际化教育的一条捷径。首先,在观念上加强教师的国际意识,获得教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对学校国际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在师资构成上,采用引进外籍教师和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国际化;第三,积极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赴境外进修、访问、并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开发,支持本校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4.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并
国际化的人才要充分了解国际发展形势,了解合作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商业习俗,并精通该国语言,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例如听取具有国际化背景的老师所授课堂,远程参与国际讲座,交换生制度,参与合作办学等。
5.强调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解决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开始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新的教育模式如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国际化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考虑学生到所学领域的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参观、学校邀请业界著名人士来进行讲座、以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
6.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
由于教育部没有相关的政策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因此,远程教育技术在国际化教育中应用的不多。远程教育可以实现远程的师生互动,节约办学成本。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展远程教育,这样国内的学生也能接受到海外知名人士的远程讲座,便于国内外学生交流合作,从而使学生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资源。
四、物流学课程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物流学课程群丰富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培养目标的合理构建是首要问题。在培养目标体系中,应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专业国际化人才,同时要结合高校实际和学科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流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要充分借鉴其他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成功经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二)物流学课程群是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除了借助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外,还要设国际化的课程。提高国内教师的综合水平,依托国内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或者开展远程教育,接受合作学校的全英文授课,教材方面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尤其是物理学课程群是实现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物流实践教育可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物流实验室打造的以实践和创新为依托的物流学课程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物流学课程群实践教学形式要走向多样化,如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国际化合作办学方式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师资队伍,并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物流相关的大赛,使得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五、结论
由于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增加,使得高校开始探索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而物流学课程群不仅可以丰富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工商管理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发和培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懿.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9).
所谓模块化,指的是“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的主题式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灵活度,教学内容应做到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选材灵活,形式多样。
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是工科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之一。本课程使学生在了解我国电工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必需的知识理论、技术技能,也可为后续电类课程学习和从事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属于非电类专业,学生缺乏前期的学习基础;②电类实践的机会较少,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容易脱节;③不注重激发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电学技能;④严重缺乏电类知识的自学能力。
2.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内容建设
按照学科内容属性可将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基本技能模块。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内容确立原则: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将如何调整教学内容纳入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中,要有一种服务整个后续电类课程的理念;依据非电类专业各关联专业课程的需要,确定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的培养体系与培养主题。
3.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教学方法的运用
(1)“面向大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提升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质量、促进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一步。这里提出面向整个大学阶段的教育服务思想,要求教师不仅为了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后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即提供一种全程化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型教育。
(2)课程考核质量评价方法多样化。建立并完善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模块考核评价方法是本课程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考核方式力求多样化,引入成绩影响因子,如上课笔记、实验、课堂讨论、创新实践等。
(3)教学管理的强化。首先,要加强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课程的教学质量控制,尤其要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控制;其次,不断进行师资力量的培训,包括教学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技能培训;最后,提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4)虚拟教学实验手段的引入。电学仿真软件具有投入少、效果好、方便实用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很有帮助。
(5)大力倡导学生自学与互学活动。当今,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具备自学能力的学生很容易被淘汰或者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提倡学生自学与互学的教学活动同样显得非常有意义。
4.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 课程建设规划
(1)积极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定位,充分体现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I”模块教学课程体系,自主选择其教学模块,设计好课程的培养方案。
(2)教材、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讲课内容等,应全方位地体现课程模块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