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保护环境的问题

保护环境的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3 09:17: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保护环境的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保护环境的问题

篇1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首先,赋予发达国家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圈际环境法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赋予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各国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存各国之间,丰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这个责任的分担不是平均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物质的生产、排放进行控制,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列出时间表,而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宽限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资助。所幸的是,这些已经在一些国际性的条约、协定中有所体现,也引起了同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其次,标准的协调。我们应当寻求产品标准的协调。产品标准的高低表明一国在制度选择上是环保优先还是贸易优先。环保优先会阻碍贸易,贸易优先会降低某些国家的环保水平,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产品标准的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法与国际法协调发展,在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上,除了国际法的完善,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法也应作相应调整,把国际法、多边协议的内容以国内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履行国际义务。保护环境不能以经济”零增长”为代价,应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所以要完善环境贸易法规,在环境立法中积极考虑外贸行为,在外贸立法中考虑环境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制定和完善外商投资法规:等等。通过这‘系列措施协调好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达到环保水平和贸易自由的共同提高。

3.完善解决争端机制,环境与贸易的冲突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冲突,且这种冲突短时期内不会消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表面目的的不一致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环境与贸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这两者必然会发生交叉和冲突,并最终协调融为一体,但这个协调过程也是漫长的。所以,现阶段,一旦发生冲突,还是要有相对完备的救济机制,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与争端,促使两者走上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经济协调途径: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本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积极开发环境无害技术,环保工业产品,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发展绿色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等等,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要抓住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繁荣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经验,争取早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本着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各国共同努力,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边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因此发达国家应从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使发展中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迅速走出生存经济状态,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会议,争取与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公平合理的环境贸易政策,措施,保证其透明度,以免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或不利于其本国的环境保护。

篇2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篇3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现在的自然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危害,人们不得不把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抬上一个重要的台阶,也不得不去面对,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人类当下最为紧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工业污染及人类不合理活动,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目前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现在对这种环境恶化的制止,成为了人们重中之重的问题。

1.自然灾害的形成

自然环境被破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人为破坏,比如说火山、地震、海啸这一类的自然灾害,这样的自然灾害属于大自然的自身的变化,也叫第一环境问题;一种是有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比如说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类似这样的由人类造成的自然变化情况,也可以说是第二环境问题[1]。在体育活动中,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这种引起的环境问题在研究中被称为体育活动作为加害者的环境问题,像这一类的环境问题,是学者及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对象,因为体育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是不可预估的,所以不能小看这个问题。

2.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体育活动中对自然场地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破坏;(2)体育运动时,废弃物的丢弃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危害;(3)还有因对自然的采集引起的破坏。现在用自然环境做运动场地越来越受到人们对喜爱,所以很多的体育运动都以自然环境作为活动场地,然而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这种情况做一个限制,眼看着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活动,更多的像高尔夫球场、足球场这些需要大型自然场地的活动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这些场地的过度使用及开采,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让一些原本就勉强维持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在这些需要大型场地的体育活动中,其实不同运动的参与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更加商业化的体育运动,往往把“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更大的危害。但也有一些对保护环境持有积极态度的体育运动参与者,这种参与者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更倾向于自然的,他们对自然怀有更亲近的心态。

体育运动在当今社会备受人们的推崇,认为这是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只是他们忽视了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他们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和危害,这样就只会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从而更影响他们的健康,这样忽视自然保护的锻炼,反而是害了人类本身[2]。

3.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对策

现在的奥运会正是体现了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及发展,在建立一个绿色运动的局面,保证体育运动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发展,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支持,即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做到保护环境就必须增强人类体育运动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眼下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结语

环境问题是人类造成的,那体育运动中的环境问题肯定也不例外。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对体育运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但这种研究始终不能总结出全部危害,所以研究人员们还必须持之以恒研究下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篇4

我国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历史的原因,不仅经济发展比东部沿海地区明显滞后,而且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开始启动,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如何处理好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讨论了我国西部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然后根据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供给两个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为如何处理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1.西部开发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归纳起来,我国西部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西部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干燥,造成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另一方面,人类的过度放牧和开垦、滥砍乱伐森林等因素加速了干旱、沙漠化的进程。

1.2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污染投入严重不足 进入90年代后西部地区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发展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治理污染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控制情况和治理率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

1.3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地区分布着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山脉,如秦岭、巴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这些大山丰富的森林资源,由于近年来的过度砍伐、已经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难频发,生态环境日渐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降低。

1.4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西部的生物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植物物种资源流失或处于濒危状态,野生动物的处境较野生植物的处境更为恶劣。

总之,西部环境问题的形成,直接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对自然资源长期低效、掠夺式的开发和使用;二是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的严重不足。下面我们就利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这两方面对环境问题的形成进行深入的分析。

2.西部环境问题的博弈分析

2.1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

假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 “生活”着n个理性参与人(企业或个人),这些参与人进行着“产品”的生产活动,他们在利用该区域环境资源的同时,为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也努力设法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我们用 xi代表第i个参与人使用资源量的大小,则 n个参与人使用资源的总量为X=xi,用v代表参与人每使用环境资源一个单位可带来的平均利润,v是X的函数,即v=v(X)。我们假定:

① 每个参与人在该区域中均享有在利用环境资源上的自由,所有理性参与人在相同的技术水平下生产相同的“产品”。

② 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将受到彻底的破坏,参与人自身的生存亦受到影响。亦即可以认为存在一个最大可容许的资源利用量Xmax,当 X0;当 X≥Xmax时,v(X)=0。

③ 随着参与人资源使用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资源使用量将会使现有资源使用水平下每单位资源使用量产生利润下降。即有v'(X) < 0。

④ 每增加一个单位使用量形成的成本为c。

根据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人的问题是选择xi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即

i(x1,…,xi,…,xn)=xiv[xj]-xic i=1,2,…,n

上式的一阶条件是:

x=v(X)+xiv'(X)-c=0 i=1,2,…,n

(1)

式(1)的n个一阶条件定义了n个反应函数:

x*i =xi(x1,…,xi-1,xi+1,…,xn)

这些反映函数的交叉点就是纳什均衡点:

x*=(x*1,…,x*i,…,x*n)

将n个一阶条件式(1)相加,可得纳什均衡总资源使用量,X*=xi*,X*满足下式:

v(X*)+v'(X*)=c (2)

该区域最优目标是使区域总剩余价值最大化,即

(X)=Xv(X)-Xc

其一阶条件为:

x=v(X)+Xv'(X)-c=0

求解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区域最优的总资源使用量X**满足:

v(X**)+X**v′(X**)=c (3)

比较区域总体最优的一阶条件式(3)与各参与人最优的一阶条件式(2),由于v'(X) < 0,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X*>X**

这表明各参与人博弈纳什均衡的总资源使用量大于区域最优的总资源使用量,说明在各参与人单独决定自己的资源使用量时,虽然其个人达到了最优,但整体却并不是最优,即环境资源被过度利用了。

2.2环境保护供给的不足

n个理性参与人在保护该区域环境方面,每个参与人提供的专用于保护环境的物质可看作是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设第i个参与人的环境保护供给为yi,该区域环境保护的总供给等于所有参与人的供给之和Y=yi。令每个参与人的效用函数为ui(hi,Y),其中hi为参与人i的“私人资产”的数量。我们做如下基本假定:

① 参与人的效用大小与他的私人资产数量成正比,即ui /hi>0。

② 用于环境保护的总供给越大,参与人的效用越大,即有: ui/Y>0。

在这个博弈里,每个参与人面临的问题是给定其他参与人的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hi,yi),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ui(hi,Y),即

ui(hi,Y)

s.t. Mi=Phhi+Pyyi   i =1,2,…,n

上式中,Ph为参与人私人资产的平均“价格”,Py为所提供的用于保护环境物质的平均价格,Mi为第i个参与人的总预算收入。由拉格朗日乘数可得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 i =1,2,…,n (4)

n个一阶条件定义了n个反应函数:

y*i =yi(y1,…,yi-1,yi+1,…,yn),

纳什均衡点为:

y*=(y*1,…,y*i,…,y*n ),

纳什均衡总供给:

Y*=yi*

不失一般性,对于区域公共物品的总供给,我们假定区域效用函数为:

W=1u1 +…+iui+…+nun, i ≥0,

区域最优是在所有参与人预算收入约束下,使区域效用最大,即

max W=iui(hi,Y)

s.t. Mi=phhi+pyY

由拉格朗日乘数法得区域帕累托最优的一阶条件为:

∑= (5)

将式(5)与式(4)比较,说明个人最优选择是个人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比率,但区域帕累托最优则要求所有参与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价格比率。因此在同样的预算约束条件下,区域帕累托最优的公共物品总供给要大于个人最优选择纳什均衡的公共物品总供给。这表现为在个人最优选择下,环境保护的供给不足。

3.关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个人最优选择条件下,一方面,作为公共资源的环境被过度利用;另一方面,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保护物质总供给却不足,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必然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保护环境的措施:

3.1适度调整以开发资源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一直采取资源开发导向战略,西部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仍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工业内部结构则以重工业为主,造成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加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自给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因此,首先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对生态环境退化和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

3.2组建企业集团

随着参与人的增多,环境作为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程度越大,纳什均衡的环境保护总供给与帕累托最优总供给相比愈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组建企业集团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 可以看作在该区域中参与人数量的减少,这会使环境资源被过度利用的程度减小、环境保护的供给增加;

* 加强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环境保护能力,它从中获益的程度将加大,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将会提高;

* 参与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大的企业集团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更大的积极性,它也允许小企业搭便车 (相当于智猪博弈)。

3.3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强环境立法、执法

博弈分析的结果说明参与人的效用水平应主要取决于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而非取决于企业自身职工的多少或设备规模的大小。从政策角度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地位的变化,要求它充分利用财税手段和法律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包括自然资源价格政策;对于环境保护者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先在西部城市开放环保市场,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发展环保产业;同时要加快环境立法的步伐,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的力度。

3.4公众参与

从世界范围看,公众的参与极大地推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既需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也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并且公众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声势,充分发挥环境诉讼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施加外部压力来实现其监督作用。

3.5科技先行,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应将发展有关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技术置于优先位置,必须彻底摆脱过去重行政管理轻技术落实、重软轻硬、重虚轻实的倾向,应在环境技术开发的队伍建设、环境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环境技术认证和成果享用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等方面加以落实。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应直接切入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及时将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广到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中。

4.结论

4.1讨论了我国在西部开发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4.2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依据博弈论的有关原理,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形成及治理的有关问题,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在各个参与人最优选择的条件下,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治理的供给不足的两方面双重作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

4.3根据理论分析结论,讨论了防止环境污染的各种措施,给出了解决西部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龚六堂.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篇5

Hello, everyone. I'm Li Hua. It's nice to speak about what we can do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I think each of us can do a little bit to help with this problem.

The first thing we can do is to use cloth bags in stead of plastic bags when we go shopping. It help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second thing we can do is to reuse the old textbooks as possible as we can. We should also never forget to turn off the lights when we leave the classrooms in order to save energy. What's more, it would be better if we walk or ride a bike to school. We should try our best reduce pollution and waste.

In fact, even the simplest everyday activities can make a real difference to the environment. I believe we can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参考译文】

我们能为环境做些什么

大家好。我是Li Hua。很高兴谈论我们能为环境做些什么,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点点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篇6

对于环境保护这一工作来说,国家在水利、卫生等领域不断增加资金的投入,从而建立起了水利和卫生的环境检测体系。在畜牧养殖业上,国家对于个别养殖基地实行了产品安全计划和无公害的基地建设。但是,对于其他更多的养殖基地来说,由于体制机制、实际情况的限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甚至是缺失,导致产品安全监测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1.2没有监测管理部门

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中,目前,有农业环保科研所、农垦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测站及渔业监测中心等机构,在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在畜牧养殖方面,缺少相关的专门性机构进行整体上的监测管理。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行建立起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开展兽药、饲料、产品的监督工作;对于更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的检测、研究、管理工作是比较滞后的。

2畜牧养殖中主要的污染来源

2.1畜禽粪便污染

畜牧养殖中,畜禽粪便中有机物的含量十分高,经过发酵就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甚至具有一定的毒性,常见的例如:甲烷、硫化氢、氨气、粪臭素、二氧化碳等。这些粪便的危害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①粪便直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②粪便会有助于蚊子、苍蝇等害虫的生长,从而大量传播疾病;③粪便自身存在的有害物质,能够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间接危害人畜的健康。

2.2药物残留污染

为预防传染病,通常会使用药物对畜禽进行寄生虫病的治理。这些药物只有少部分会留在畜禽体内,其余大部分会流失在体外。存在于体外的药物,会有一部分由于没有分解而具有危害性,它们进入水源、土壤、甚至畜禽体内,形成反复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到畜禽的健康,也会间接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2.3饲料带来污染

①在畜禽食用的饲料中,含有植酸磷物质,它们并不能被畜禽所吸收,因此会被排出体外,从而造成了磷污染。②饲料中的氨基酸经过畜禽降解后排出体外,会造成氮污染。③为了促进畜禽的生长,饲料中往往加入了骨粉、血浆粉、动物下脚料等,随畜禽排出体外,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对人体有危害。④饲料中的抗生素、激素直接影响到肉类和奶类的安全,从而危害人体。

3防治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措施

3.1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领导和部门应该立足于畜牧养殖业的稳定和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应该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生产无公害的产品。在日常工作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组织,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协调,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市场管理,质监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各司其职,全面落实监管措施。

3.2增加资金投入,做好基础建设

一方面,在原有的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兽药、饲料、产品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加资金的投入,建立环境保护的监测管理机构,对必须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购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养殖场、饲料厂、产品加工、市场进行动态监管。

3.3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综合防治

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利益,还要关注环境效益。这就要求在建设畜牧业的时候,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利用科技进步的产物,同时提高人员素质。例如:①在动物疾病诊断上,可以采用聚合酶反应技术或基因工程。②在畜禽的种群选育上,可以应用转基因技术或逐代选育的方法。③在饲料的营养价值方面,可以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或者菌体的繁殖。④通过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

篇7

关键词: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city plann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123-02

0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它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导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环境和经济并没有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1 城市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多,而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各城市也在不断的加强建设和升级。

在城市现代化的步伐中,城市环境污染也在不断蔓延,从而产生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在目前社会发展中,我国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部门在城市建设中对于环境的认识和管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在城市建设中对于整体规划的环境保护认识较少,引起了较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导致环境恶化。

2 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出现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的主要环境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2.1 环保意识差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领导层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上,严重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同时还影响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未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致使城市陷入环境危机中。并且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在城市中污染环境的行为随处可见。

2.2 水体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在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大约有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1]。在我国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河流的治理和规划措施是当前的主要规划和控制措施。

2.3 大气污染严重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主要依靠工业,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废水,严重污染了城市的空气和水源;汽车数量的增加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产生的大量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与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城市居民在家庭生活中产生的能源消耗,使用的喷雾剂等产生的废气,也不同程度的对空气造成污染;在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中,土建工程的施工也产生了大量的尘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2.4 固体废弃物大量堆积

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产生的污染,这些废弃物大多是由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废弃物造成的。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大多是露天堆积,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2]。如果这些固体废弃物不及时进行收集处理,会引起大气、水体、土壤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最终对人类身体造成严重的威胁与影响。

2.5 噪声污染普遍存在

噪声污染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已经成为城市主要污染。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噪音污染主要可以分为高强度污染和低强度污染两种。一般来说低强度污染是对人体身心健康不会造成影响,而高强度的噪声污染能够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比如来自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

3 针对环境问题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开始运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对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我们认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方面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1 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做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尤其是认真收集详细的城市自然环境资料,它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水文、气象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检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分等。

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并且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注重区域化和整体化,把城市性质、环境、人口、城市规模及布局进行综合协调考虑[3]。

3.2 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人民意愿,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比如交通、教育、医疗等),把最终落脚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积极创建宜居的民居环境,注重发展特色的地方文化,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同时,要致力于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提升环保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3.3 根据城市性质和发展阶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存在一定的压力,不同的产业结构相对应的环境压力也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比较大,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的潜在压力相对较小,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保护的难易程度,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势在必行的。

3.4 加强科学管理,及时治理环境污染

在目前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发展趋势,根据气体最大排放限度、污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限制排放量和排放标准,制定相应的排放规划;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加强对污水的治理;扩大城市绿化面积,选择耐污性好的树木品种,有效达到植物净化;对于固体废弃物等城市垃圾,要尽可能分类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并且尽可能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

3.5 提升居民素质

培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使人们形成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的认识,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4 结束语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环境质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环境质量对一个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会影响该城市招商引资的能力,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洁等.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J].科技资讯,2006.

[2]张佳丽.环境容载力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应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为例[D].2008,06.

[3]汪亮等.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4]李有,吴迪.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的简要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

[5]宋云龙.浅析城市环境及生态型园林城市的规划[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6]范先明.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5).

[7]孙亚铃.浅谈如何加强对城市环境及生态园林的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6).

篇8

1 前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不断增加,城市在不断的升级和更新,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扩展。过度的扩张已经引起了城市很多居住环境的不良反应,威胁到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因此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问题之一。但我国主要负责各个县市城市规划的规划局在城市建设上面对环境的管理比较缺乏,城市规划局大都是从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上着手考虑,但是对城市建设而带来的各种环境的污染,水污染的不断产生,空气污染的增强、噪音污染的增加,对于这些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各种问题都没有详细进行考虑。都是带有当环境问题发生了恶化在去解决的态度进行规划城市的发展,但是等待环境已经恶化在解决的方法,需要花费比在建设初期就注意环境问题更多的成本与社会资源。因此,如何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解决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

2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 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3 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整治措施

3.1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3.2 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3.3 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3.4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该规划首先强调对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通过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获得有关最大允许排放量的数据,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理策略。根据城市水污染的具体情况,通过落后生产方式的改革是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首要途径,同时应当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加强清洁生产工作,应当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力口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3.5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该规划的重点在于,根据环境目标导向,将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加以落实,从而制定最终的治理方案。目前,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已处于非常紧迫的时期,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

3.6 制定治理措施,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生态环境治理速度。加快植树种草速度,提高成活率,加强管护。在弃耕退耕的土地及荒坡上,应本着适地适草的原则,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盖沙区应发展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其余地方都要种草,增加土壤植被。

3. 7 围绕发展经济林和畜产业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经济效益。一是根据不同坡向、高度进行植树种草。如在风沙区营造以经济林为主的通风型结构林带;在迎水坡面种植枸杞、沙棘等;在背水坡发展桑树等。二是以沙打旺为主,改良天然草场。三是重点发展以肉羊为主的畜产品,改变饲养方式,由放牧逐步改变为;家庭舍饲,减尘对林草的损失,以利于增加植被,促进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

4 城市规划中的编制

根据我国实际,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整合非常关键,同时需要以现时的技术手段,从以下几个角度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实现更深入的结合:

4.1 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首要问题是解除环境限制,同时废除城市或区域发展等限制性因素,并对环境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合理去除潜在的污染源,对城市的规模加以合理界定,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

4.2 对于城区重整和改造的规划,必须尽量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努力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实现过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的降低,通过新增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例如工业对居住的环境干扰问题。

4.3 在郊区发展问题上,强调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以确定生态保护区,同时对敏感区、景观敏感区进行划分,保护其免受城市化的不负面影响。

4.4 在市政详规的问题上,应当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在审批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地块的区域位置、地质条件以及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合理控制建筑密度,既要给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又不浪费土地资源,使土地的利用价值最大化,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此外,需要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入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五 结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各种污染上,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规划指南 国家环保局计划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9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工程施工产生白色污染在所难免,但市政工程施工又处于人口繁华地带,我们虽不能完全避免施工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但应尽最大能力降低施工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带来的不便。市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最需要解决问题便是大量器械在工作时发出的较大噪音,施工后产生的大量固体与液体污染物。要保证在快速稳定的完成市政工程的同时还可较好保护所处地带的环境。

我们在进行市政工程实施之前要全面的总结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施工前要做好以往资料的收集,调查所要施工地点原有的环境状态与所处地带,将所调查的结果统一规划,做出具体环境保护工作的分配,保证在工作中对环境造成的所有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市政工程中环境保护的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象的不断加重,市政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市政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市政施工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不得不给市政单位造成相应的影响。在工作中加强环境保护则成为市政单位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是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市政施工单位实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是构件一个优质施工企业的重要依据。

二、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破坏的分析

(一)、市政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市政工程建设主要是通过道路、排水措施和配套的综合管线进行作业的。市政工程在建设中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及分期规划等现象,所以,容易导致原有环境下对树木及绿地等造成危害。在市政施工过程中,对城市的绿地进行较大程度的填土和挖方时,容易对周围人民的居住环境造成破坏。在对施工人员在地下施工或者是对表层硬化时,容易对地下水和土壤等造成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市政施工单位对此类现象置之不理或治理不当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将逐渐积累,经过长时间的堆积,使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破坏。

(二)、对大气所造成的破坏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过程相对较长,需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完工、检查等多个方面,在市政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及人员的集体居住等原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例如,施工机械的运用需要采用柴油为动力条件,柴油经过燃烧所产生的废气对大气造成污染来源。其次,在市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都会在大气中扩散,对大气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对周围产生的噪音危害

市政施工的特点主要有:线路长、场地较小、露天作业、敞开性等。由于施工现场不能进行封闭,因此,工程的降噪技术的运用难以投入,在施工过程中,大型机械及施工人员所产生的噪音都会对周围的居民带来相应的影响,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范围较大。

(四)、对水资源的破坏

由于市政建设的施工环境相对艰苦,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不能通过处理再进行排放,造成施工废水通过下渗流入市政排水管道及天然水域。其次,施工机械所排出的未被消耗完全的机油也会对周边水域造成相应的污染。对于施工人员集体居住的区域,由于没有配备必要的排水设施,出现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也造成对周围水域的影响。

三、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全过程环境管理

(一)、政府的环境管理

是指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限制施工活动带来的环境损害。通过全面规划使项目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既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又要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我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环境保护的现状来看,必须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

(二)、承包商的环境管理

是承包商经自身能力与实力对施工场地环境进行合理化处理,在保护环境组织中起到环境管理辅助职能,要在日常中时刻保持环境保护,防止环境受固体和液体污染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对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的方案中,要结合实际将可出现的白色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大气污染对人类以及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设计出符合现场施工相应的保护措施和预防。

四、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扬尘防治措施

施工所用粉末材料在现场应加盖蓬布,作业时尽量轻拿、轻放、轻装、轻卸,并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设备,从而降低施工工艺扬尘;对开挖形成的地面和现场堆放的土方用绿网进行覆盖,从而降低施工现场的风蚀扬尘。

(二)、噪声防治措施

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为施工时所使用的大型器械,减少噪声最好的办法是少使用或是最好不使用高噪声的器械,选择符合国家管理规定的低噪声设备,增加使用轻型震动设备,即使淘汰较为落后的器械;噪声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施工人员,为保护现场人员人身健康,应尽量减少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并较勤的替换在场人员,保证在人健康承受噪声时间范围内相互交替工作;对于施工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规律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较少在夜间施工,如工作需要在夜间工作应提前到相关部门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工作时使用较白天更多的消声降噪等先进技术,防止在有投诉时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三)、水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洗刷材料废水,在充分沉积后留有较为澄清的水时可作为道路以及建筑物洒水,不仅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更体现了我国所提倡的水资源再利用的原则;在处理污水和泥浆水等施工时产生的废水时要注意,在没有进行统一处理时坚决不可将其排放到城市周边的河流或者城市的排污管中,以防造成整个城市的河流水污染;在施工现场人员所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粪便应集中处理排放到排污系统中,在较好条件时应尽量选择有完整的排污系统的地点设立卫生间;对施工现场的器械以及油库要做好防渗处理并派专人时常检查,一定要防止由于油料渗漏所造成的水污染。

(四)、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实施前对选中地段的植物、建筑进行统一清理,对于表层沙土集中堆放以供日后绿化用土;在施工中所需的钢筋水泥也应设有各自堆放区在运用后剩余部分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可再利用的废物运到垃圾回收站统一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更不可随意丢弃,应该统一集中清运;对于在场人员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在每天统一处理,在必要的地点设立垃圾桶。

(五)、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在运输施工中所需要的砂石料、水泥等材料时应将其装入桶中,如没有条件也应在装车后用较厚的塑料将其密封,防治在行车过程中风速过大吹散材料造成沙尘;在施工地点挖掘沙石或是运输的沙石应统一堆积尽快运用或是回填;施工道路时刻保持清洁,粉尘、燃油等大气污染物对人身体可造成极大伤害,所以要严格处理沙石等材料。

总之,市政工程建设对施工周围环境的破坏是全面的,因此,市政单位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通过措施来减少对施工环境造成影响,稳定社会及生态环境,通过对换环境的控制来达到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结合。市政建设的环境问题的改善是有效的实现工程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求。

篇10

(一)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环保这一词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之中,大众对环保也不在陌生,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而言,虽然我国政府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区来的,我国的企业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由于长期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即使目前我国政府要求我国企业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的发展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上现如今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发展,在经济利益为的驱使下,把企业的利润看成是企业的全部,全然不顾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将环境保护搁置一旁,忽视企业应尽的环境责任,更有甚者,甚至都不知道企业还有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意识相对的薄弱。例如,新安股份2013年被爆出涉嫌严重污染京杭大运河,造成这一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某些高层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最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企业环境责任的缺失

2015年1月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虽然新的环境保护法给相关的执法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用于改变目前企业环境保护现状的执法利器。即使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依然有不少企业跟环境保护法玩起了游击战,钻法律的空子。就拿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被视为污染高发区的化工业来说,如果我们按照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来对我国的化工行业进行考核的话,那么能够达标的实际化工行业的数量只有不到总数的30%[1]。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化工企业都逃过了监测,由于化工企业主要的污染就是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三废(即废水、废气与废渣),通常一些大型的化工企业由于三废的排放量较大,他们往往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监测的重点对象,因此他们通常会建立一些专门处理三废的净化车间。但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化工企业,由于其排放量相对较小,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往往都会忽视对他们的监测,由于忽略对他们的监测,导致这些企业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没有经过出口就直接进行排放。另外,部分企业在环保监管的重压之下,进行了“环保迁移”,且目前这种环保迁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南区北移,主要是之前在苏浙地带的化工企业向北迁移;第二就是东区西移,主要就是之前位于华东地区的化工企业目前纷纷在我国西部投资建厂;第三就是高区低移,主要就是企业在生产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将所需环保成本较高的产品转移为所需成本较低的产品。

(三)社会评价体系及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构建企业履行环保责任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且已经逐渐开始着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运行的评价体系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评价过程不均衡,评价信息不对称,评价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等。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从而就却弱了其应用的约束及激励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面影响了我国化工企业履行自身环境保护的责任的效率。此外,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监督机制还是不很健全,即使相关企业没有履行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也没有遭到社会各方面的指责,特别是其生产的相关产品,我们的消费者也没有做到自觉去进行抵制。同时,具有市场监督功能的相关政府部门及我国各大社会媒体机构通常也没有能及时公正的对具体的情况予以通报,这就进一步纵容了这部分企业肆意逃避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首先,就是我们需要加强培养我们企业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我国各地区相关政府部门要经常组织一些关于环保主题的培训,同时要明确规定我国各地区各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参加培训,从而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其次,我国各大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环保意识的培训,要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在我国在出台新的环保政策之后,我国的各大企业更要积极举办关于新《环境保护法》的专题培训及专题讲座,同时,在相关的培训及讲座结束之后,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对培训人员的考核,考核不能走形式,要贯彻落实,要确保参加培训的各员工学习好与掌握好新《环境保护法》的各方面内容及细节,从而做到知法守法,自觉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及义务,从而从根源上面有效的降低企业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为实现企业的达标排放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就是我国的政府部门要及相关的新闻媒介要积极组织关于宣传环保的活动,例如各地区环保部门、社区及相关的媒体机构应该在有些特殊的日子(例如世界环保日与植树周等)联合主办一些关于环保的活动,对一些违法的企业要进行及时的曝光,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的曝光,可以使我们的群众加深对这些不好企业的印象,自觉抵制购买其生产的产品,最终达到让相关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履行他们应尽的环保责任,促进其自身更好的发展。例如大北农集团相关部门领导经常会组织召开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这同时也是大北农集团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

首先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企业自身自觉履行其应尽的环境责任。健全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以促使我国的企业更好的履行自身应尽的环境责任,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规制成本。第一,我国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建立适应我国目前国情的法律体系。第二,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完善各项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例如环境保护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制度等其他的基本规章制度[2]。第三,我根据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要对那些过时的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法律法规要进行及时的修改及废除,从而保障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其次,企业自身应该要大力发展高科技,逐渐淘汰一些高耗能及高污染的设施设备。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上的一切矛盾只能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在这一背景下面,我们的部分企业的根本就没有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廉价的生产工艺及设备,虽然企业的利润及我国的经济水平提高了,但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同时被污染了。因此,我们的企业要优化工艺流程,更新老化的设施设备,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自身也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开发一些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加大对污染物的处理程度。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招聘力度,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相关方面的人才,同时,我们的企业还应该与本地区各大高校进行深入的合作,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

篇11

【中图分类号】TU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155-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在追求经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或者违背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或者破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有好多,比如说,一次性塑料杯, 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塑料袋等等.那么又要怎样解决这小而严重的问题呢?

我国在加强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始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普及环境法的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境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提高环境管理机关的级别、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国家环境管理机关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在扩大,政府各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职责越来越明确、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能力在增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越来越明确,污染源单位的责任和违反环境法的责任越来越明确、具体,自觉遵守环境法的程度在提高;环境法中的确定性、强制性规范增加,禁止性、处罚性、奖励性措施增加;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度化加强,环境法律规定、措施和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环境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程度增强,环境执法制度日益健全;环境法制建设(包括环境立法和执法)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协调加强,对环境法的监督、检查加强;成立环境警察、环境法庭,切实保障公民和单位享有的提起环境诉讼的资格,积极开展环境法诉讼(包括环境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加强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在处理环境民事损害赔偿纠纷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举证责任转移原则,并实行较长的诉讼时效;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扩大诉讼权;强化对环境的刑事法律保护,明确规定在环境方面的法人犯罪,严厉制裁危险犯,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罚程度增强,对环境违法者实行双罚、多罚制;等等。

第一,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第三,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三是加快燃煤电厂脱硫和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轻酸雨污染和大气尘污染;四是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治理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五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六是在核电发展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