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13 09:17: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2

两天的会议议程包括:专家主旨发言、圆桌会议、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四项内容。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

一、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为背景的多元社会环境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应该怎样看待音乐教育所具有的新的意义?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玛丽・麦卡锡(Marie McCarthy)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在其主旨报告《变迁世界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新视野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中麦卡锡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音乐教育哲学成为音乐教育的宣传、政策的主要知识来源。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基础已经得到扩展,一些学者开始从多元学科来寻找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包括了心理学、女性主义、音乐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流行音乐的研究。针对这种新的研究趋势,麦卡锡提出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要研究的五个问题:(1)音乐教育者怎样理解音乐的意义?(2)“认知”音乐意味着什么?(3)今天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是如何被重视、被宣传、被倡导的?它们的基础是什么?(4)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到底是“谁”的音乐?(5)从伦理的角度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是“好的”音乐教育?以此提醒当代音乐教育者将他们听赏和看待音乐的方式重新概念化并考虑音乐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麦卡锡所介绍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新趋势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具有启示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音乐教育哲学作为本研讨会的主旨议题之一,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参会代表们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对基于中国音乐教育实际情况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做了深刻的分析。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理论化、系统化认识的总结,是特定社会和历史中的产物。西方的音乐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的“乐教”哲学的关系何在?中国传统“乐教”哲学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有何启示意义?如何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贯通中西?这些问题正是探索本土音乐教育模式的关键,也是本次会议的目的所在。管建华《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文以社会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哲学、历史文化哲学为基础来探讨音乐文化哲学与音乐教育哲学的关系;该文尝试汇通中西哲学,提出建立中国文化哲学为基础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周凯模《中土“乐教”哲学与民间音乐传承》提出中国自古就有基于中土宇宙论的乐教哲学体制,在近代引进西方教育分科体制后,中土“通才式”的教育体制断裂,中土优秀的乐教思想被忘却。而在民间“乐教”思想中,却依然坚守着中土“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是对古代优秀乐教思想的延续,因此对于中国民间乐教传统的丰富资源的调查研究任重道远。代百生《音乐美育: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主线》中认为以“美育”为发展主线的中国音乐教育思想既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审美”与“美育”观念的吸收,也体现了中国儒家礼乐思想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提出正确认识音乐美育的内涵,将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在该论题中,“审美”和“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实践的关系尤其受关注。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邓兰《实践还是审美――“二元对立”批判范式下中国音乐教育的困惑》、王州《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刘倩男《“审美”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指向》等文章,都以中国音乐教育实践为现实背景,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中“审美”和“实践”两种范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此外,从哲学层面进行理论研究的还有张业茂《“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与语用――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朱玉江《从交往理论看音乐教育实践哲学》、韩忠岭《两种哲学视阈下音乐教育的哲学诉求》、柳良《对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若干思考》、姬晨《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从课标修订管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等文,这些探讨对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三、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代表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传承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传统音乐民间活态传承的方式等问题。

学校作为专门、系统的教育机构,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当下学校中的传统音乐教育处于何种地位?如何推进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本次会议的代表们分别就不同层次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提出了当前音乐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为重视与衰减并存。提出今后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谢嘉幸《传统音乐教育――从理论思考到实践探索》以自己亲身的实践与研究“教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为例,提出建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多样化的保护与开发,又有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教学资源,同时有助于沟通多种类型的音乐教育。陈雅先《校园文化生态与岭南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提出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对于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重要性在于:调节、维持高校音乐活动主体的群际关系,促进校园岭南传统音乐活动正常开展,并提出营造校园文化生态的具体途径。刘瑾《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的梳理与思考》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支撑、互为依存的关系;只有尊重民族和文化的个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交往,才能生成国际性。

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传承的手段,是延续地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推进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并在音乐教育中延续民族精神?围绕民间音乐传承主体在地方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及民间音乐传承的方式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代表们各抒己见。马达《民间学术团体在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以广东省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为例》论述了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在当地广东汉乐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以实地田野工作考察资料的论证,指出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是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策略之一。郭大烈、黄琳娜《利用儿歌民谣教学传承纳西族语言文化》论述了面对纳西族语言和传统东巴文化面临消亡危机,自1999年以来,两位作者在家乡古城丽江创办东巴文化传习所的经历,他们用自己的租屋建盖传习所校舍,利用纳西族传统儿歌、民谣在小学里进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教学,传承优秀东巴文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张天彤《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研究――以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为例》根据其多年来的田野工作实践,总结出5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渠道、两种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方式、4种民间音乐传承人。

此类的文章还有袁静静《文化转型下潮州大锣鼓的变迁与发展――潮州大锣鼓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曾璐莹《大埔广东汉乐的活态存在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焦皓华《广东汉乐声音景观评价与大埔汉乐文化区域的形成》、邹)姣《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潮州大锣鼓声音景观研究》等。

四、从不同视角关注中国音乐教育与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

除以上论题,参会代表还从不同视角对中国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给予关注。如李岩《淬本而新――文化退潮现象研究》中,从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近代诸方家如康有为、梁启超、曾志、李叔同、沈心工、王光祈等人与此相关的音乐言行,提出这些人物的所谓“落后言行”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性。潘妍娜《建国初期至“”前(1949―1966)潮州大锣鼓的发展与变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以潮州市民间乐团为个案,叙述了潮州大锣鼓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与变迁。仲立斌《广州粤剧传承与现状调查――以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通过城市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生长在广州这一特殊社会文化语境城市中的传统乐种粤剧进行了考察。柳进军《在田野与乐谱间踱步》以一位作曲家的视角,讲述了其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改编与创作的心路历程。

此次会议对于音乐教育哲学和传统音乐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益于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方面,能够客观地关照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今音乐教育的现状,批判性地思考西方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同时对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进行了思考。在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方面,对从社会渠道的传承到学校渠道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归纳总结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从理论层面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篇3

一、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概述

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手段,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较为深入的音乐知识教育,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育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从知识上,学生能够对既有的音乐乐理和音乐历史、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从创作上,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系统全面的学习,掌握音乐审美最基本的要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音乐基础,从而使其具备优秀的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多优质上乘的作品。文化市场的内涵,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其意义在于将音乐作品广泛推广出去,形成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使大众能够从中体会到美,体会到情感的满足。文化市场对于音乐教育的效果也会做出切实的回应,使音乐教育不断革新变化,而基于音乐教育所诞生的音乐作品也会引领文化市场的潮流趋向,使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更富多样性。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关系

(一)高校音乐教育对文化市场的影响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主要是教授音乐知识,培养音乐人才。音乐属于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对于社会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大众品味和审美,都有显著作用。音乐作品对于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些杰出的音乐形式,往往能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不容小觑,有时甚至能够持续几代人。有时,音乐作品也能够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在由文字和音符构成的组合当中,传播特定时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音乐作品能够准确反映一个社会文化市场的流行趋势,以及大众审美在这一文化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当中处于上游位置,其能够引领创作者进行各种类型的创作,使音乐作品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大众审美和社会文化市场的繁荣服务。

(二)文化市场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文化市场是音乐作品最终的流向。音乐作品对文化市场具有引领作品,反之,文化市场也会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文化市场可以给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提供反馈,这种反馈就像是一个信号,传达出文化市场的一些微小变化,其中内容却不容忽视,事关大众审美趋势的变化,或者是音乐市场的某些变革,这些都会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产生影响,进而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产生重要影响。其次,文化市场会对音乐教育的形式产生影响。音乐是无国界的,如果长期拘泥于一种音乐形式,那么音乐的多样性就会受到影响,音乐创作的灵感也会枯竭,音乐文化市场的多样性也会遭受打击。因此,作为音乐创作的源头,音乐教育应当着力吸取不同文化的养分,使音乐创作的多样性被放大,这样就能够为文化市场提供多种多样的音乐类型,以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群。

三、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对接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文化市场需求要充分实现文化市场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对接,必须首先对文化市场有切实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找到二者之间的共融共通之处,使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实施有效的对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可以对当下的文化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重点对大众的音乐喜好,以及音乐的发展和流行趋势进行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材料,贴合文化市场前沿的资料,为音乐创作指明方向,为音乐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对现有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文化创作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越边界、稳定输出,这样才能保持教育和文化市场的双和谐,因此,要充分了解现有文化市场关于音乐创作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文和制度约束,依循相关规则进行创作,推行教育,才能确保市场和音乐教育间的联通渠道被贯通,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强化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音乐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吸引大量的群众参与进来,借此,就可以观察群众对于音乐的偏好,搜集相关的信息,方便对音乐教育及时进行调整。

(二)改善并转换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充分对接与融合,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的发展理念与共识。音乐教育一般都是向学生教授音乐的一些常识,这些常识是关于音乐的乐理知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底蕴与审美,这些内容在学校里以课本和讲义的形式存在,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不容易改变。但是,文化市场就不同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和风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社会进步、科技进步,也可以是经济发展和审美提升,亦或是市场资本的结构变化,这些都会对文化市场形成影响。也就是说,文化市场是一个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的事物,而音乐教育形成的系统和框架却相对固定,这种情况下,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很难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多数时候,音乐教育的发展都会落后于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的嗅觉是自发地,而音乐教育体系的进化有时却是被动的。所以,要实现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无缝对接,就必须及时对音乐教育进行审视,结合现有文化市场,研究其是否与当下的文化市场相适应,并对音乐教育及时进行变革,以使用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多加审视,常变常新,才能推动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保持步调一致,无缝对接。

(三)组建有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符合大众需求和审美的音乐作品美,因此,米音乐教育不能够脱离音乐创作,音乐创作不能够脱离文化市场。在音乐教学当中,在考虑到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当下的音乐文化市场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当前的事才和潮流。基于这样的考量,在音乐教育当中,首先,应当关注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水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有思想有见解的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分享给学生,使自己成为沟通学生和文化市场的桥梁,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外界文化市场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校准自己,建校偏差,在学习中能够更为迅速地掌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学成之后能够更快地投入到实践当中,为当下的文化市场和文艺创作贡献力量。由此来看,基于这些优质师资力量的教学活动显然是十分有意义的。其次是可以在校园当中举办一些音乐活动竞赛,竞赛能够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和激情,通过竞技比赛,学生能够更快地从音乐文化市场上搜集信息,武装自己,使自己在专业领域提升更快,从而在竞赛当中可以掌握更多的有关乐理和文化市场相关的知识,二者合二为一,就能够有效推动音乐教育和文化市场之间的有机结合。第三,音乐创作讲究文化和灵感。因此,学校可以推动举办一些学生思想交流活动,使音乐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学习心心得,以及对当下文化市场的看法,使其能够在这样的交流当中碰撞火花,获得与文化市场之间对接的更多通道和灵感。

篇4

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现了SPOC课程、微课、TED演讲课程、太空课程等新课程概念,越来越多的学校运用了云端课程,逐步使用远程资源,进而实现数据化教学。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到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空前的速度席卷而来。“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和使用知识,摧毁了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正逐步重塑一个开放的新的教育生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实现了PPT+课堂交互的班班通课堂,到通过物联网+自动化的自动化课堂,再到今天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由教育云平台引领下的智慧课堂。传统幼儿音乐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效率低下,对于幼儿音乐教育启蒙的益处有限,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并合理地应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丰富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是使得幼儿音乐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充分引起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加深对于幼儿音乐方面的启蒙。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课堂教学资源有效的整合,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幼儿音乐教学。

一、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在我们国家,因为大多数儿童和家长关于音乐教育的概念薄弱,所以对“互联网+”时代下幼儿的音乐教育也不怎么了解,甚至对于此还存在很多误区。

(一)“互联网+”音乐教学没有落实到实处因为在幼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的音乐教学模式仍然老旧,没有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课堂实践教学上,依旧是保守老套的,没有利用互联网来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王海艳曾写过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该要加强对音乐艺术的传播,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要如此。

(二)“互联网+”音乐教学实施分析在幼儿时期,保证在课堂上实行一些游戏活动是必要的,音乐游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并且能够使幼儿很快的投入音乐课堂里面。田中女士发明的彩色音符教学法对于幼儿学习音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在集体教学时能够帮助幼儿迅速的投入音乐世界,这个游戏可以结合互联网,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听辨单音,音程并且全身心的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发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动作。

篇5

关键词:

音乐教育;观念;转向

0引言

21世纪以来,世界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开始呈现出了融合化的趋势和走向,不同地域和国家的音乐教育也发生了实时地改变,同时也逐渐地改变教育观念,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音乐教学走向。在本世纪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对其他地域的音乐文化存在着强大的抵触心理,认为欧洲的王室传统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的核心,也是音乐的最高艺术展示。这个阶段的西方音乐教育,所选择的音乐文化主体几乎完全是本地域的音乐文化,长期对其他地域文化存在歧视的心理。在时代的发展中,很大一部分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这种想法的不足之处,开始尝试着接触其他国家的音乐,如美国的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并迅速发现了这些音乐内容中的优秀部分,将其与西方本身的音乐风格进行了实时地交流和融合,所产生的音乐形式更加悠美。发展到20世纪后期,已然形成了专业的国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西方国家彻底打破了一家独大的思想,认真地反思自身音乐文化的不足之处,广泛地与国外音乐进行交流。现如今,除了西方国家之外,其他国家也纷纷创新了音乐教育的方式,将更多的国外音乐实时地引入到国内的音乐教育体系当中,并充分汲取其中的优秀内容,有效推进着音乐教育的进程[1]。

1音乐教育观念转向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各个国家都保持了集中发展国内优秀音乐文化的观念,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则不予太多的接触,对于其的引进,几乎没有丝毫可能性。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长期保持着对国内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对国外的音乐文化,一直保留在基础的碰触上,不会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体系中。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域范围相当宽广,因而音乐文化的种类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而音乐教育的开展,仅仅择取了部分的民族音乐文化,虽然也起到了一定的音乐教育作用,但是在整体上仍然有很大的欠缺,无法将全部的民族文化优秀内容完全地继承下来,导致很多音乐文化处于被忘却的状态。我国对于音乐教育的开展,采取的主导形式是校园音乐教育,所选用的音乐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了对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缺少对音乐文化历史的描述,使得受教育者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是并不能将更多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内涵继承下来,所形成的音乐特色十分有限,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严重缺乏。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疏漏,不利于优秀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此外,世界音乐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然较为明显,科学地参与到其中,不仅仅有利于整体音乐教育效益的提升,还能够加快世界音乐融合交流的步伐,使得我国的音乐特色更加完善,给予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时代感。为此,音乐教育观念有必要进行实时地转向,以适应当前时代音乐文化融合的需求[2]。

2音乐教育意识的转向

2.1开放性

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不能再向西方的传统音乐体系一样,盲目遵从欧洲音乐风格,严重抵制其他地域内的音乐文化,这样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仅仅是极其不完善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的音乐文化禁锢感,会使得音乐教育极为不全面,难以应对时代的音乐发展需求。在世界多元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转向,首先是教育主体的选择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再固步自封,这样会使得本地域内的音乐与其他国家产生较大的文化发展差距,而且必将被新时代的世界音乐走向所替代。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教育者应当广泛地引进国外音乐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使国内的音乐特色更加鲜明,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开放性指的是面向世界的音乐文化,而国内的音乐文化也属于新时期音乐的范畴,因而,音乐教育需要高度尊重国内的优秀音乐文化,在引进国外音乐文化的同时,将国内文化实时地传播出去,以推进两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使新时期的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所形成的音乐艺术具有更多的世界音乐特色,从而得到其他国家民众的认可和推崇[3]。

2.2超前性

音乐教育意识,除了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开放性之外,还应当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超前性。虽然现如今的世界音乐文化,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已然呈现出较为明确的融合发展趋势。为了迎合这样的音乐发展状况,国内的教育者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即将音乐教育的思路和主体选择设定为世界音乐文化,而不是单独的民族文化。此外,开展世界音乐文化教育,教育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在音乐教育文化主体上具有超前意识,还必须完善当前的音乐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的音乐教育内容。比如,在结合国外优秀文化的前提下,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采取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而传统的教育设施仅仅能供国内音乐文化教育使用,因而也需要实时地引入国外音乐教育设施,使得现有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

2.3切实性

在民族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很大一部分优秀音乐文化被遗弃,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音乐教育缺乏一定的切实性,仅仅在表面上开展了音乐形式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只会存在于一时,缺乏长远的效益。同时,一直以来,国内的音乐教材设置,主要是以各种音乐作品为主,缺乏对音乐文化的渲染和阐述,使得受教育者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但是在音乐的文化知识层面,却有了相当大的缺陷。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冲击下,需要完全地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中的优秀成分。因而,更加需要发挥音乐教育的切实性,完全地将音乐内容进行实时地继承,使得国内的音乐特色呈现出鲜明的旗帜,从而在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中彰显出深层次的文化韵味[4]。

3音乐教育思想的转向

3.1现代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教育思想,一直是以音乐的知识及技能教育为主,并不曾注重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内涵,也没有要求教育者实时地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的音乐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发展状态,而且很难得到全面地革新。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受到了广泛地冲击,很多教育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应地,音乐教育也需要进行科学地完善和调整,而对其的改善,需要优先改变音乐教育思想。因此,伴随现代化各项事业的有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较好地适应这一趋势,对教育体系进行创新,使其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特色,满足当代人的音乐追求。

3.2多样化

音乐教育思想的转变,促使音乐教育体系发生了较大地变化,在课程的设置上,音乐教育者除了要继续开展国内优秀音乐文化课程之外,还应当设置其他方面的多样音乐文化课程,比如对流行音乐、西方乐器、美国爵士乐等,都应该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当代的世界音乐文化,已然凸显出了较高的融合思想,为了配合它的进程,音乐教育者需要实时地完善现有的音乐教学体系,将更多的国外音乐文化引入到国内的教育中,从而对现代人的音乐思想发展产生最为直观的作用,使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同色彩,提高对音乐文化的感知,促使创新出来的音乐作品,具有较高的时代特色,能够被新时代的人群所认可和推崇[5]。

3.3信息化

在世界音乐文化教育的前提下,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开展相互的音乐借鉴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各个方面的问题或不足之处,需要与该种音乐形式的主体进行实质地交流,才能够加以科学地更正。因此,当代的音乐教育十分推崇信息化发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展相应的音乐文化教育。这样所形成的音乐教育形式,也愈加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音乐学习心态,使他们掌握到更为广泛的音乐内容。同时,当前时代下的很多音乐教育活动,都蕴含着显著的信息教育特色,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不仅提高了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而且拓宽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向,对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较高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转变,必然要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4新时期音乐观念转向的意义

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里,并不认同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要求依旧保持原有的音乐教育形式,推崇民族音乐特色,认为不应该把国外的音乐特色引入进来,使得现有的音乐产生了较大的改观,很多内容上已然不再保有传统的音乐特色。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国内音乐文化的融合性发展,是世界音乐文化的必然走向,新时期的音乐教育观念转向,主要是为了较好地适应世界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音乐教育观念获得了一定层次上的改观后,我国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教育主体,将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给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提供了方向,拓宽了发展的渠道,使得现有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并且也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促进作用,能够带动现阶段的音乐教育形成全新的音乐走向,推动国内音乐的风格朝向国际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出去[6]。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迅速发展中,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了较好地适应世界音乐文化的融合性发展,其教育的观念也应该形成全新的转向。音乐教育者要在音乐教育思想和意识上,不断加以创新,推动音乐教育产生更高的教育效益,使得国内的音乐卡组体系更加完善。

作者:沈贺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许远伟.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育价值探析———评《守望音乐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

[2]宋楠楠.音乐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0).

[3]于海萍.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高考(综合版),2015(10)

篇6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3-02

根据教育部2007年的1号文件,目前高等教育在我国呈迅速发展趋势,但教育质量远远落后社会整体的发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需加强转换,高校大学生存在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感知能力为主要目标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音乐教育也需不断与国际接轨,以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的音乐人才。自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多元化教学目前已经成为高校音乐教学的主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多元化教学既能有效缓解和改善传统教学的存在的弊端,又能更好的培养出创新型音乐人才。

一、多元化教学概述

多元化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也是高校教师适应社会形式发展应具备的教学方式。在高等院校中实施、推广多元化教学,既能在教育事业上全面发展,也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元化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审美属性,不仅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也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多元化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笔者将这种方式称之为音乐多元化教育的纵向发展。音乐多元化教学在实践中应遵循灵活多变的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多角度、多模式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纵观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多元化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多元化教学方式往往只流于理论和形式,既便付诸行动也是收效甚微,很快便浅尝辄止。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诸多,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是否合理运用决定了多元化教育改革是否得以突破。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和事物认知能力,对其智力情况合理甄别,根据每个人智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向,制度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音乐教学方式理解和掌握音乐课程的精髓。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音乐教育大概可以分为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声乐、器乐、音乐创作等几个部分。其中除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乐、器乐、音乐创作都采用学生音乐实践活动方式,教授方式大都是以教师“言传身教”的技艺传授为主。多元化音乐的教学方式应体现以学生为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教学手段,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现代多媒体设备包含图像、文字、声音、图像等众多元素,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当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在当代教学手段和设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作为一种相互交流、互动的平台,而且能为音乐音响的传播提供主要载体。

2.采用互动型教学模式。在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的同时,选择新型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型教学模式。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学生当成被动学习的一方。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艺术审美教学的目的。我们应改善艺术审美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多元化。多元化教学过程应遵循多元化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为主要目标。高校应多组织开展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交响乐会等活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多种多样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作为第二课堂,将开展学术活动与艺术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艺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此外,注重审美体验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净化受教育者的心灵,启发受教育者审美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对于创造美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冲击,尤其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教育中很多音乐教师主观认定音乐课程是一门辅助学科,教学工作全部围绕教材展开,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填鸭式”、“书本式”、“条框式”教学现象依旧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使用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功效无法得到彰显。基于此,作者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认真查找原因、总结经验,立足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对如何针对教育现状采取有效策略进行阐述,使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得以改善和完善,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现状

1.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音乐,很多学生对它的认识仅仅是一门辅助学科。加之各地办学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与经济水平也存有差异,导致高校学生之间存在着对音乐认识、音乐素养的个性差异。来自于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同农村、城乡结合地域的学生相比,其自身的音乐素质、音乐水平都具有明显优势;其次,受“学分制”的影响,学生与教师对于类似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轻视甚至忽视,甚至大量占用艺术课程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很多学生无法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审美享受和艺术氛围。

2.老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高校音乐不同于小学、初中的音乐教育,它已经从简单的声乐教学发展为对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发展史、音乐鉴赏等全方位音乐教育的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音乐专业教师,不但要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音乐常识以及未来音乐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专业认识,能够为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整体规划、加快学生对音乐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同时还要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乐器能够进行演唱和弹奏,便于在进行实际教学时为学生更好的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音乐教育孤立存在。 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音乐教育,其教育形式不应该是独立的,它的价值体现在通过与其他学科结合而产生出来的总体效应。音乐之德育功能在于,其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的,而音乐作品与音乐形式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的“剂”。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舞台表演,只有当音乐与乐器演奏、舞蹈表演、服饰变化等多种艺术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后,才能真正带给大家音乐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二、有效策略

1.积极采取“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有针对性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一个客观认识和掌握,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这种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开展不同层次教学引导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消除对音乐学习的紧张情绪,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教育的程度,因此,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对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在强化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对多领域知识的培训,如美学、心理学等,让教师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与人文理念,能站在一个更为深刻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音乐其德育美育之功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音乐欣赏的教学价值,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审美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3.完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并不简单的是学生的一节音乐课,也并不是单纯的一部音乐史或者一部音乐作品,它是融合了美学、文学以及哲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艺术学科。因此,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对其他文化和艺术课程的学习,使他们对音乐、对艺术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并能够做到科学对待。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学生对音乐技能、音乐鉴赏的系统性教育,从而提高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新时期的高校音乐教育,正处于一个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型的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应如何强化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意识,使音乐教学计划合理化,能够最大程度的去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调动他们的音乐智慧,提高音乐专业素质,使他们能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更快,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篇8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①也就是说,未来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具有敏感的忧患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还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教师专业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那么,作为培养未来音乐师资的高师教育,顺应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好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能力先天不足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职前意识、能力的培养,则应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文化课修养和学科专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拓展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坚定未来教师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拓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学科专业能力

音乐学科专业能力是高师音教专业学生从普通音乐专业学生转化为音乐教育者必备的教师专业基本能力。它包括两方面: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和音乐学科教学能力。音乐学科专业能力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音乐技术理论及相关音乐文化等知识技能;音乐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音乐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及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音乐课程资源运用及开发能力、把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转化到课堂的能力等。

二、自我更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必须基于自我更新能力的培养,自我更新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基于当代教育理念下先进教育意识的培养,即:

1.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德性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基础教育改革呈现的是人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果离开了人性而单独强调德性,人就成了仅有躯壳,没有血肉、没有感情僵化的道德标本。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受艺术个性培养模式的影响,多具有较强的个性和不自主的行为意识。所以,当未来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音乐学习对象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自律性和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为人师表,把教师的德性定位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音乐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2.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3.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音教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音教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三、交往、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音乐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交往其实也是艺术修养的一个环节,音乐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演唱、演奏需要同观众的交流,合唱排练需要指挥和团员的交流,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四、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体现着教师成长的个体性、发展性,反映着教师成长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②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反思能力能促使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借助反思重审和批判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发展和建立个人见解,个人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力,不断超越过去,促进自我发展。所以,反思能力的培养,对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存在着缺陷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是促进学生更快地走向成熟的必备能力。

五、教学管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有着教育组织和管理的责任。如:班主任工作和音乐社团的组织与管理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需要教师有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和设计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的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③所以,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社团组织与管理等管理能力也应是当代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六、教育科研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

七、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绘谱和MIDI制作能力、电子乐器教具使用能力、音乐课件制作能力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也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这给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师资,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教学技术、ACT音乐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八、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音乐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美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④因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注释:

①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6.6.

篇9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与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慢慢地被广而告之,也被许许多多的人接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同样的东西多了,就会有比较。比较多了就会有强差之分。在流行音乐的领域里面同样也会有好歌曲和不好的歌曲之分,例如一些网络歌曲,者为了赶上市场或者为了出名就随意一些歌曲,而我们普遍都会发现网络歌曲是没有内涵,反而会污染大众的耳朵。当然,流行音乐里面也会存在一些精品音乐,比如周杰伦创造出来的歌曲配合上他独特的唱风,歌后王菲所唱的《红豆》、《匆匆那年》、还有S.H.E.的《中国话》也令人大拍手掌。所以,流行音乐并不是从海外流行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创造出适合中国的流行音乐,走出自己的道路,唱出自己的特色。最近几年因为火热的歌艺节目,还有大量的动感十足,活泼的流行曲的影响,掀起了一股股的音乐热,也引起的大家对音乐的关注。而且这些流行曲大多取材都来自于作曲作词人的身边,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所以更被大众接受。如果将吸引力如此高的流行音乐加入到音乐教育里头,学生会不会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得更为活跃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例如《听妈妈的话》这首歌曲还有周杰伦用自己的母亲的名字来作为自己专辑的名称,这样的歌曲,这样的行为,都是些生动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不仅如此,用学生喜欢的劲歌金曲,用学生偶像歌手的曲子来教他们音乐知识,肯定会事半功倍。

三、流行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流行音乐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有机遇也有挑战。在流行音乐教育建设方面尚未完善,例如:娱乐圈不能等同于学术圈。研究者在流行音乐领域方面了解不深。流行音乐教育体制不完善。流行音乐教学教材不统一。流行音乐的流行趋势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弊就会有利。科技的发展之迅猛也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流行速度,由CD随身听到MP3、MP4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音乐说有就有,无处不在。从侧面看出,人们随意就能听到音乐,而且,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在他们手机里头播放的是流行音乐而不是其他类型的音乐,可见他们对流行音乐之喜欢。所以,音乐教育可以从流行音乐方面入手,好好利用流行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四、关于流行音乐教育的建议

其实流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流行音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和针对音乐学院的学生培养出具有专业演唱水平的流行音乐演唱者。除了学习演唱和基本的流行音乐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流行音乐的历史、熟悉作曲的技巧以及对流行歌曲、当红歌手的歌唱风格的把握。那到底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流行音乐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达到一个更高的教学层次呢?首先,我们要重视在流行音乐方面上的交流与学习。随着韩流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与该国家的专业团队,例如少女时代、EXO等超人气组合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在音乐与演唱方面多与他们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可以深入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和理清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其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邀请流行音乐歌手来当导师,就如《中国好声音》里头,是由有丰富舞台歌唱经验的歌手来当老师。如果可以做到这个程度,相信会激起许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迅速的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在教学当中,教师当然不能忘掉自己的教学宗旨,在教案的撰写当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一定的方向性。而且,学校应该新进一批合理的、有层次的、科学的教材。因为大多学校中有些老师是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流行音乐教育的教导的,可以说,老师也是自学,如果没有统一的教材,就会出现教学紊乱的现象。还有,学要与用相结合,意思就是说,在教学当中,还要注重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的歌唱练习,一对一辅导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学院还可以开设流行器乐的教学,让流行音乐流传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

篇10

又叫思辨研究法:主要用分析、批判、思辨的方法,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音乐教育的本源,评价音乐教育的现象,评价、分析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在成长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确定音乐教育中哪些是应当巩固发展的,哪些是应当扬弃修正的,其实质是对音乐教育观的研究,如:近年来对音乐教育独特功能的研究,就属于这种研究方法。

(二)历史研究法

又称文献研究法:一般使用史学的研究方法,以搜集研究音乐教育史料为重点,进行加工、汇总。对音乐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音乐教育的本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方法有历史比较法、顺向考察法和逆向考察法、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等。如:研究分析有关教育制度的变迁,著名音乐流派、音乐教育机构的贡献与影响、音乐教材等方面的沿革变化等,从而批判地吸收,促进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这种研究可以是单项专题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补充,修正有关音乐教育的某项史料。

(三)调查研究法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这种方法是通过谈话、问卷、开调查会、分析书面材料等手段有计划地严密地了解音乐教育某一方面的情况,弄清成绩和问题或经验教训,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总结发展趋势,概括音乐教学规律。近年来,在我国音乐教育的研究大多从调查入手,故调查研究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四)个案研究法

此法是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或一种情境的过程为内容,加以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寻求音乐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标集中在某个音乐家、某个音乐教育家或某个家族、集团、流派等。对要研究的对象,进行集中、彻底、本质的研究分析。如:美育思想研究、陈鹤琴音乐教育思想研究、对巴赫家族音乐成就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影响的分析等,均属于此法。此法研究一般分四个阶段:1.要确定研究目标;2.搜集原始资料;3.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4.规定研究对象应达到的目标。如:用此法对一个人或几个人进行音乐能力发展的跟踪调查,取得大量的可靠数据,并根据对数据的研究,确定其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就属此类研究方法。

(五)实验研究法

此法是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最客观、最有价值的研究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的特定现象的观察了解,搞清它的状况,研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实验以及实践的结果,必须在严格的条件控制下以科学的数据分析为依据,实验的研究必须注意信度与效度。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以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音乐教育中实行实验的研究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推广使用。

(六)分析研究法

此法常用于音乐作品、音乐教材及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进行历史的、现状的、社会的、背景的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及资料整理判断,从而设计或制定音乐教育计划。分析研究法包括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形式逻辑分析,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辩证逻辑分析包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基本范畴进行分析。如分析研究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研究现代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来培养学生对现代音乐的鉴赏力等等。

(七)比较研究法

是对某种教育现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不同表现而进行的比较研究,以发现某种音乐教育规律及其特点的研究方法。这种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比较研究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音乐教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它们的异同关系。如:对各国音乐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状况进行比较。在比较时必须注意事物的可比性,掌握统一的标准,包括概念的统一,取样的统一,量度的统一等。

篇11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关键的问题是课程改革

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从她出现、形成、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在过去基本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在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迅速发展,在人才的规格方面给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过去的课程设置与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不适应;大学的课程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时数和科学技术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总量激增的矛盾;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和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脱节--即“学非所用”之间的矛盾等等,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过程中要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抓

综观高师音乐课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三、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所有课程的重新构建是难点

教育改革,难点在于课程的改革,对课程进行总体结构的重构,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新的创建,改变过去那种课程门类猛增,总课时膨胀弊端。众所周知,人类的各种音乐知识复杂、精微,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到今天已变得博大而精深,仅通过几年的高等音乐教育是不可能把人类全部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甚至某一体系或流派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在学习期间全部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我们应当在“优化”的原则下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以建立"跨学科”和“跨领域”为主攻方向的专业核心体系,采用电子科学的"集成模块"方式来把音乐教育的课程划分成几大模块,突出主干课程。这就是要以音乐专门化的课程为主体,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两翼进行课程的重新组合。

四、以突出音乐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摆正音乐技术训练与理论课程的关系为重点是进行课程改革行之有效的方案

有人认为“音乐表演技能越高,学生就越不安心音乐教育”,这实际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我们高等音乐教育在培养的水平方面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在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也不是高了,而是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以基础音乐教师为主,所以教师在把审美经验传授给学生的时候,除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外,要特别注意如何把音乐审美的“感性认识”交待给学生,同时也要注意音乐审美的“质量”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音乐的特点、规律,并能运用教育的手段去实施“音乐教育”。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也应该同其它的大学学生一样,所接受的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一定的专业教育,它既不是一种高深的学术研究教育,又不能用简单的技术训练来代替,因此,在改革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摆正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处理好学术与技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五、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而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充实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被充实到普通中等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都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基本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普通高校所开设的音乐课仍属于“补课”性质,也应属于基础音乐教育的范畴。所以,应从培养目标出发,首先要在设置课程时注意解决对音乐艺术性质如何理解,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体现出来。因此,要在“解放思想”和总结各种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考虑如何进行组织,使学生最终获得对音乐艺术本质经验的了解、掌握。这不仅要求参与课程设计人员要理解音乐艺术的性质,还要相当熟练地掌握和阐述支持这种音乐性质的教育的原理。

六、课程改革中要容入现代教学方法。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

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 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王晓平

[2]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3,(4)